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工程审计案例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4-02-26 17:16:40

工程审计案例分析

工程审计案例分析篇(1)

关键词:

财政投资工程项目;审计

一、背景

2014年8月初,广东省B市审计局作为清远市首个推行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异地同步审计的试点县之一,被A市审计局授权对《C县L镇党委书记梁某某同志和原镇长陈某某同志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为顺利完成A市审计局的授权任务,B市审计局领导班子积极研究部署,多次开会研究如何做好此次异地审计工作。会上多次强调要讲究审计方法、讲究工作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此项审计任务。作为此次的主审人员,自然要花多心思在此项目上。感触较深的是在实施审计方案内容之一的——“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大项目的研究决策及建设管理等情况”审计时,发现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经审计,C县L镇国土所办证大楼工程于2011年10月26日经C县发改〔2011〕101号批准立项,工程建筑面积513.2㎡,批准总投资48.7万元,资金来源为上级补助及镇政府自筹。该工程于2013年3月通过工程结算,在工程建设期内,由于压板试验结果不符合设计要求、增加阳台走廊、防盗网及材料和人员工资有所上涨等因素,导致工程实际投资额62.79万元。

二、审计方法以及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审计组采用审阅法审阅项目的有关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规划设计文件、增加工程签证记录、会议记录、合同、预算及结算等资料,通过比对分析、核对和计算,发现该项目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超概算初步问题,然后再约谈项目建设时期相关责任人,进一步了解工程当时所处的实际情况及当时的建设情况,经进一步证实后将审计初步认定的事实问题向各位领导陈述。在确凿的事实面前,L镇主要负责人分别同意审计人员的分析和承认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最后审计组在对该工程的财务、施工等方面资料审计后作出审计发现存在问题定论:C县L镇国土所办证大楼工程实际投资超过原批复概算的28.93%,并未向主管部门及C县发展和改革局申请办理调整概算手续。

三、分析

C县L镇的做法违反了《清远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清府办〔2011〕64号)第四十四条“采用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方式的投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需调整项目概算的,由项目单位提出调整方案,按规定程序和权限报原概算审批部门批准。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因超出原设计范围的重大变更、重大自然灾害、国家重大政策性调整等引起项目总投资增加,超过项目概算的,按照下列方式办理:(一)超过项目概算10%或者超过300万元的,有项目单位报市投资主管部门,经征求市财政等有关部门意见后,由市投资主管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的相关规定。

四、处理

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九条“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投资建设项目规定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三)违反规定超概算投资;”的规定,B市审计局责成C县L镇立即改正,今后应严格履行基本建设项目报批程序,完善工程报批手续,堵塞工程管理漏洞。L镇态度诚恳,并做出承若积极配合整改,L镇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到当地主管部门及发改局并就此事进行的协调,但因项目建成使用至今已有一定的时间,当年经办的L镇和C县发改局的一些当事人几经轮换,以致未能向发展和改革局补办申请调整概算的手续,L镇表态今后政府投资项目将严格执行基本国家建设程序。

五、工程超概算的原因分析

通过此次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大项目的建设管理等情况审计,结合以往审计项目的经验,本人认为工程项目超概算且未履行申请调整报批手续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屡查屡犯。由于不同的工程建设项目,其自身性质和建设期所处的时间不同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概算调增的因素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1.项目决策阶段不深入;2.工程设计变更;3.概(预)算漏项;4.工程签证;5.增加概算外项目;6.材料设备价差;7.工人工资提高;8.管理体制不健全与管理人才缺乏等。以上原因的存在是造成当前预算超概算问题的根源。

六、启示

通过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大项目的研究决策及建设管理等情况”审计,发现L镇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的工程项目超概算且未履行申请调整报批手续的问题,结合以往审计项目经验并结合此次审计发现问题及分析成因,得出以下启示,供大家参考:1.项目审批部门存在“只批不管”的现象,项目是批准了,但建设过程中缺少一定监管,造成建设单位超概算现象,建议主管部门及发改部门应加强项目中期的检查监督工作,防止建设过程中的违规问题出现。2.今后,凡需调整规模超过项目概算10%或者超过300万元的,需报市投资主管部门,经征求市财政等有关部门意见后,由市投资主管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3.建设单位应严格设计变更和施工签证的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设计变更和签证管理的混乱状况,重大设计变更、签证坚持先报批后实施的制度,才能从源头抵制随意变更设计而带来的超概算、超预算现象。4.建设应加强项目决策阶段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投资责任制。为避免概预算超支的问题出现。必须严格规定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单位,各级政府部门和勘察设计单位、项目咨询单位的责任和义务。5.强化工程设计与造价人员协作机制。提高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积极主动参与意识,设计前期就要同设计人员一起参与现场情况的调查,掌握现场情况,为准确编制“三算”做准备。尤其概(预)算人员还应不断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学习涉及本专业有关方面的知识,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工程审计案例分析篇(2)

审计目的:了解工程前期管理及其投资计划批复情况。施工招标管理情况。抽查核实工程施工结算,了解工程施工价款结算情况,了解工程竣工决算造价构成情况,了解工程批复计划、概算执行情况,了解工程资金渠道及其资金到位和资金缺口情况,了解工程管理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设。

二、审计案例分析

1 审计思路和流程分析。主体工程采取邀请招标。工程招标计价方式采取综合单价法,按(2004)《陕西省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计价。按照工程量清单招标原则——综合单价固定不变原则,工程结算造价原则上等于工程竣工图工程量乘以综合单价加上措施项目费及其他项目费用和规费、税金。但经过审前发放审计调查工作记录了解到,该工程在招标时,斜屋面钢结构屋顶尚未出具正式施工图,招标采取的是暂定价,且在基础地基处理过程中发生较大设计变更,由桩基础变更为大开挖基础,因此招标中标报价中的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不能完全适应工程竣工结算造价的计算。经过审前调查及审计思路分析,确定了以合同为基础。进行合同价调整、变更签证造价审核、施工单位投标价与建设单位现场认价价差审核、甲供材料费用调整、前期油库拆除费用审核、代缴城建稽查费审核,从而审核认定工程结算造价的审计思路和审计流程。这一审计思路流程的审计工作量。相对要少得多,且审计的具体工作内容相对要单纯和简单得多,对于不是从事土建工程专业的审计人员,也相对要容易人手得多。

2 审计实施方案编制情况分析。由于本审计项目是对施工承包单位工程结算造价的审计。而不是工程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故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侧重于对工程结算造价的审计程序的设置,即重审价。而对于工程管理过程的审计则侧重于围绕有关工程结算造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审计程序的设置。比如对影响工程结算造价的招标过程、工程资金渠道及其资金到位和资金缺口情况的审计。此外,为了让管理层全面了解工程情况,对于工程前期管理及其工程投资计划批复情况、工程竣工决算造价构成情况、概算执行情况以及工程管理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和薄弱环节也相应设置了必要的审计程序。

3 工程造价审核原则分析。在审核过程中发现,主体工程的设计变更和签证的工程量重新组价时,所套用的《2006版陕西省建筑、装饰工程价目表》中的部分定额子目的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存在所取费用低于定额费用的情况。经询问了解,系因施工承包单位在工程投标报价时为了确保低价中标,在编制投标标书时在按定额计价取费的基础上整体下压了工程报价,并分摊到分部分项工程中所致。住宅楼室外配套工程也存在招标时人为压低投标报价,而在送审工程结算报价中又以调增原预算漏报造价的形式增加送审工程结算造价的情况。鉴于存在低价中标的情况,故对该项工程结算造价有关套取定额或价目的审核,确定了“只调减,不调增”的审核原则,对于工程结算造价审核过程中发现的低于定额取费的情况,认可其所套取的费用,一律不按定额或价目表子目基价核增工程造价。对于配套工程送审工程结算中调增的原预算漏报的造价,也严格依据招标投标文件及中标合同的约定,不予认可,全部核减。

4 工程造价主要审减情况分析及审计方略。

(1)合同价调整核减情况分析及审计方略。合同价调整核减是工程结算审计的重点,应特别关注招标文件、招标答疑纪要等文件及中标合同中对合同价及结算价款不能调增项目的约定。该工程结算审计合同价调整核减金额占全部核减金额的59.7%。其中核减合同价款约定不予调增的主体配套工程在招标时人为压低投标报价,而在送审工程结算报价中调增原预算漏报造价28.3万元,其占合同价调整核减金额的39.5%。

在审计中认真审阅招标文件及招标答疑纪要等文件。明确合同价的构成及结算价的调整和扣减项目。特别关注对设备主材提供方的约定以及结算金额的约定,对投标预留金的约定,对施工过程中尚不明确的基础土方工程价款的约定及调整,对工程投标报价中特定的取费项目的具体规定和结算约定,对工程投标报价中限制取费项目的约定,对投标报价分包项目配合费的规定等。在明确合同价的构成及结算价的调整和扣减项目的基础上,审查原投标预留金,审查中标单位实际支付的四项保险费,审查中标单位原投标资料中分包配合费报价和送审造价中分包配合费,审查前期拆除费用。审查甲供材料表,与招标文件中甲供材料表和招标答疑纪要补遗书记录进行核对,分类复核甲供材料量,确认差异量、价等,审核认定中标合同调整价。

(2)变更签证工程造价核减情况分析及审计方略。变更签证工程造价是工程结算审计的又一重点,该工程结算主要是无签证虚列工程造价,多计工程量等。

在审计中逐一与签证单核对签证工程量,防止无签证虚列工程造价。重点复核金额大的签证单核对签证工程量,核对套用预算定额,核对工程子目名称,核对工程量套取定额单位与定额是否一致,核对定额单价,复核计算合价,利用广联达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核对材料表数据,复核土建工程变更签证材料价差。利用广联达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核查签证工程项目子目的汇总类别,复核签证工程人工土石方工程、一般建筑工程、电气工程取费基数。利用广联达工程造价管理系统费用表并与招标文件相关取费规定核对,复核各项取费系数和取费。

对于采取(2004)《陕西省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招标计价的工程变更,要复核变更签证重新组价。审核重新组价依据是否合理,复核影响单价计算是否正确。对变更签证费用。与变更签证内容及其工程量、认价、重新组价投标报价清单综合单价进行核对,审核认定变更签证工程造价。复核税金等。

对于变更签证工程。还应到现场查验尚能观察到的设计变更工程内容是否属实。

(3)主要材料报价认价差价审计分析及审计方略。对于施工单位参与投标报价的主要材料报价与认价价差属于比较特殊的工程造价审核。原则上按照招投标资料和工程施工合同有关结算价及风险的规定对这部分差价应不予认可,但实际施工过程中却存在无法避过的客观因素。导致建设单位对超出施工单位投标报价的差价予以签字认价的情况。对此,审计中应查阅招投标资料和工程施工合同有关结算价及风险的规定和甲方认价单,对高于投标报价的材料认价索取环境证据和有效证明凭据以取得充分的审计证据对主要材料报价认价差价进行审计认定以规避审计风险。

5 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合同价的约定问题分析。《2004版陕西省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定》规定:“工程量变更引起的综合单价调整,其相关综合单价由承包人提出,经发包人确认后作为结算的依据。”该工程施工中标合同的专用条款。对于发生设计变更、签证工程量的价格适用的计价规范未明确进行约定;合同通用条款有关确定变更价款中规定“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于变更工程的价格。由承包人提出适当的变更价格,经工程师确认后执行。”但该工程实际发生设计变更引起的综合单价调整时,施工方和建设方未对变更工程量如何计价进行预先约定。且变更签证的工程计价基础综合单价需要重新组价,施工方也未及时提请建设方工程管理人员进行确认。审计建议,应重视和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在有关合同价款的约定方面应特别细致和周到,以避免因无预先约定而产生的结算风险。

工程审计案例分析篇(3)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2

一、结算审计的作用

传统工程造价管理划分为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财务决算五个阶段。施工方报送竣工结算,经工程管理部门审核后报送结算审计。结算造价包括了合同部分和变更洽商部分,结算资料对应工程项目实务形态,是建设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一道关口。在结算阶段,审计人员可以对投资控制、设计、招标、施工管理等各阶段工程管理情况进行观察,在核对工程量、核对工程造价同时,发现工程管理内部控制方面的不足,通过反馈跟进,促进工程管理绩效提升、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二、结算审计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结算审计发现招标管理中的不足

审计部门收到某工程管理部门送审的某大楼移树项目结算。项目内容包括楼宇附近银杏、桧柏等苗木挖掘、移栽、养护等。合同金额51.27万元。工程质量标准为95%苗木成活。本工程采用招标方式,合同形式为固定总价合同,结算金额51.27万元,无洽商变更。

审计人员确定了确定移植数量、移植技术、移植价格这一思路。移植数量方面,建设方确认了各类树种移植数量。移植技术方面,结算书中出现了木箱、土球两种移植方式,木箱移植的价格远高于土球移植,以胸径20-40间的大树为例,移植方式对直接费的影响比例为57%,对移植价格有决定性影响。

查阅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B11/T 212-2003),常绿树、珍贵树种、生长季移植的落叶乔木必须带土球(土台)移植。干径为20-25cm,采用土球移植;干径为26-40cm,应采用土台移植。一般土球、大木箱规格为干径的8-10倍。

对应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规范的要求,施工方采用了更高级别移植方式,分为应采用土球移植的采用了木箱移植,采用超过一般标准的土球移植,应采用裸根移植的树木采用土球及木箱移植这三种方式,提高了工程报价。

查阅招标文件,短途移植情况下,工程管理方招标文件中没有约定移植方式,由施工方自主选择移植方式报价,形成了管理空白。投标方有动力采用更高的移植方式,满足成活率要求,提高工程造价。

第一,询价单位采用移植方式低于施工方,对胸径25以下银杏采用土球移植,并且根据短途移植调整了土球大小。第二,对比询价单位,同样规格移植方式(如120土球),施工方报价低于询价。第三,如采用施工方移植方式,询价单为1报价58万余元,高于中标价。询价单位2木箱移植价格较高,如采用施工方移植方式,整体移植价格更高。

从招标管理内部控制角度分析,工程管理部门应做好招标文件、招标控制价的编制工作。招标文件的技术条款不能仅依赖投标方的深化O计或完全由投标方决定。各单位应建立招标文件、招标控制价审核机制,明确工程管理部门在招标文件、招标控制价制定中的审核责任,明确审计部门对招标文件和招标控制价审计的职责。

招标文件的技术条款应逐步细化,要定目标、定标准、定方案、定指标,防止出现 “奥迪”、“奥拓”可以同时应标的宽泛技术条件。以本项目为例,95%的成活率移植树木是目标,采用土球或者土台移植树木就是标准,每棵树采用何种尺寸的土球或木箱方是技术方案,每棵树挖坑多深、后期维护输多少营养液是技术指标。以确定商用空调的技术方案为例,采用国产或者进口品牌是目标,给定几个参考品牌是标准,确定风管走向、冷量的分配是技术方案,确定每个出风口的位置、主机的位置是技术指标。招标文件技术条款每推进一个层次,招标管理对造价的控制就深化一个层级。

(二)案例二,结算审计发现施工现场管理的不足

审计部门收到某工程管理部门送审的某大楼电力设施拆除及电缆敷设工程结算。项目内容为红线内影响施工的电力设施拆除,及旁侧影响到的楼宇供电电缆敷设等。合同金额91.87万元,工程质量标准为合格。工程采用招标方式,合同形式为固定总价合同,结算金额为91.87万元,无洽商变更。

审计人员按照实际工作量核减了电缆井、电线杆拆除等费用共计2.26万元。从结算审计结果看,该项目按照实际工作量进行了核减,工作完成。

从招标管理内部控制角度分析,该项目在确定招标技术方案时未考虑现场情况,现场管理人员对招标文件技术条件的审核缺失,招标文件的审核和审计均依赖现场管理人员确定的技术条件,该项缺失影响招标阶段的造价控制。

从施工管理内部控制角度分析,现场管理人员对项目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入,未能按照项目实际情况核实竣工图纸和确认现场工程量。该工程不能按照图纸完成,应办理减项洽商,为后期造价审核提供依据。现场管理未到位,造成现场情况与造价管理脱节,结算造价失真。

从项目造价管理阶段分析,项目前期投资指标确定对应投资估算与设计概算阶段,花多少钱干多少事,这是设定界限的第一阶段,也是大型基建项目造价控制最重要的阶段。具体的施工图确定后,编制审核控制价,这是给定参照系(如信息价)的第二阶段。进入施工阶段后,按图施工,确认工程的变更洽商量、审核结算价,这是微调的第三阶段。

大型项目造价管理完全遵循上述阶段,项目工程师也更加关注其现场情况、变更洽商内容。对于小型项目(包括前期三通一平、后期水电暖外线、绿化景观等),估算为前期简单框算,造价控制的重点为招标控制价的确定和施工中变更洽商的金额。

相比大型新建和修缮项目,工程师对小型项目的关注程度较低,关注现场时间有限,更容易忽视项目的现场技术条件和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洽商。对于小型项目,容易出现跑冒滴漏,如各种情况造成的工程量减少未做减项洽商,工程内容降低档次未做洽商,不合理的措施费用计提等。小型项目单项工程额度低,项目数量多,年度汇总的项目总金额也是客观的数目,防止跑冒滴漏也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结算审计促进工程管理绩效提升的思考

(一)结算审计是实体审计的重要手段

结算审计的目的是保证工程项目结算的真实、完整、准确,是直接面对施工方的核价环节,也是针对每个项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实体审计环节。结算审计阶段每一项核减,都实实在在节约了工程造价。做好结算审计,能有效减少工程造价高估等行为的发生,切实维护学校的权益。

(二)结算审计是工程审计的重要环节

工程审计案例分析篇(4)

一、高职《审计实务》课程设计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推行高职教育的准学士、学士、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学位制度,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等。为此,高职学校会计专业应根据职业能力标准修改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行业专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校专家归并行动领域,行业专家论证行动领域,学校专家开发学习领域,校企专家论证课程体系”的工作机制,实现校企专家共同开发与设计课程;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的阶段分析法;获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主要成果。

经课程开发与设计分析,传统的《审计学》教学理实脱节、工学结合不够、教学做融合不够,难以达到高职教改的基本要求。所以,应开设学习情境与职业岗位对接,按审计岗位能力设计学习任务的《审计实务》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它的课程标准应当包括课程性质与定位、基本教学理念、设计思路与特色等课程理念;课程总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目标等课程目标;学习情境的构建与学习任务的设计等课程内容;教学考核方法、学时分配、师资要求、工作或实训条件、教学资源配置等实施与保障措施。

二、构建《审计实务》教学内容

1.构建《审计实务》学习情境

《审计实务》的学习情境应根据审计职业能力,基于注册会计师风险导向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与审计准则为依据,按审计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理论与技能为内容进行构建。所以,学习情境应由认知审计职业、理解审计主体、掌握审计目标实现过程、编制审计计划、收集审计证据、制作审计工作底稿、掌握风险导向审计测试流程、掌握货币资金审计、掌握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掌握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掌握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完成审计工作与出具审计报告、掌握Excel审计技能等学习情境构成。

2.设计《审计实务》学习任务

每个学习情境由多个学习任务构成,学习任务的设计应把岗位能力放在首位,注重审计工作岗位技能的培养。设计方法是由专家将每个情境教学单元中的岗位能力进行技能解构,分解为关键审计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消除重复与非必要的任务活动,按照教学规律加以分解与组合;梳理出为解决这些任务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并将其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具体任务之中,让理论与技能服务于所需完成的每个工作任务;按照理实一体、教学做融合、任务引领、案例驱动等方法,进行序化与融合,将工作任务改造为学习任务。如,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由该循环活动的控制测试、交易实质性分析、交易细节测试、营业收入实质性测试、应收账款实质性测试等学习任务组成。所以,每个学习任务也是具体的工作任务,通过理论与技能、情境案例、实证案例、分析案例或工作案例的驱动,让枯燥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合于任务创建、案例研究、审计实务工作之中。

三、改进《审计实务》教学方法

《审计实务》课程应灵活运用理实一体的课堂讲解、任务导向、案例驱动等教学方法,在教学做融合、讨论争鸣、教师示范、分组实践、角色扮演、仿真模拟等情境中,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审计工作能力。

1.理实一体教学

《审计实务》课程应贯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思想,以最新法规、准则与理论为依据,将理论与实务融合,从工作任务的角度来阐述理论与知识、技能与技术,让理论与技能服务于学习任务的完成。通过启发学生分析典型审计案例,实施风险导向业务循环审计实务工作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兴趣与提高素质,掌握隐含在每个学习作任务中的理论与技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将能力本位放在首位,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动手与务实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审计职业能力、岗位能力的培养,从而保证学习目标能力化。

2.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驱动法下,教学内容与真实的审计职业对接,教学单元与审计实际工作任务对接,学习动机源自现实情境,学习过程参与真实的实践,在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任务、明确目标、融合知识与技能、学与用相结合。学习任务呈现后,学生的主体性、目标性很强,带着任务去探索、思考、研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引导学生定位学习目标,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情境创建、尝试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清晰的思路、知识、方法与技术,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再循序渐进并最终完成一系列任务,达到工作任务驱动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在任务驱动中边学边练,教师边教边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中考”,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目标性与成就感。

3.案例驱动教学

《审计实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研讨中理解原理与原则等课程理论、掌握技术与方法等课程技能的一种方法。审计实务教学活动中,常用情境案例、实证案例、分析案例与工作案例驱动教学活动。

每个学习情境应有一个情境案例,它一般是国内外实际发生的著名的、经典的审计事件,其内容应当包括事件的背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事实、审计过程、事件的影响或启示等内容。用于课前导入阐述基本原理、课中设疑组织讨论、课后延伸掌握教学内容。在审计理论教学环节,通过实证性案例与分析性案例,以讲故事、启发式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用案例说明基本概念和原理,使之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审计理论知识。在审计实务教学环节,通过分析案例与工作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提问和角色扮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事项进行深层次分析,通过讨论与争论,阐明各自的观点及理由;最后教师小结,将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与评讲,掌握审计理论与技能的应用,提高审计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工程审计案例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226-02

审计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是我国高等院级经济类学生的主干专业课。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审计环境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此相适应,审计理论与实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缺乏实践、缺乏判断力,无论理论知识多么完善,也可能犯错误。因此高校审计教学过程中,除传统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利用案例教学,充分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而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需依赖案例教学进行,因而案例教学应成为高校审计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案例教学在高校审计教学中的意义

案例教学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最先在MBA教学中采用并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哈佛商学院,每个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分析800―1 000个案例,每天平均分析2―3个案例。20世纪90年代,哈佛MBA毕业生就职时的年薪平均已达10万美元,其教育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培养目标定位,课程结构内容设立的成功,而且还在于将教学重点从学习知识转向训练综合技能,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案例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案例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并已在一部分高校得到应用。案例教学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门课程有无兴趣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学生只有对所学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能比较轻松地学好并掌握它。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而案例教学以真实生动的审计案例为线索,让学生成为“主角”,真实感受“实战训练”,这样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学了就可以派上用场,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大大调动起来。

2.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理论脱离实际,难以达到学以致用,而案例教学中的审计案例是教师通过审计实践或其他渠道收集的真实案例,能为理论提供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可以使学生明白如何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案例分析中,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的选择与编写

在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目的选取既能融合相关审计知识又能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审计案例。审计教学案例的选择,首先要确定是选择真实案例,还是选择根据审计知识进行情景设定的虚拟案例。一般来说,真实案例出自实践,具有现实针对性,能够充分体现审计环境、审计实务的精要;后者知识点的安排更为集中、方便。高校教师需要对审计案例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集,并对相关资料做适当调整和修订,然后,编写出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

一个好的审计案例应具备以下特征: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审计案例中,每个案例要以审计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为审计依据,既要融入审计理论与审计程序及审计方法,做到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同时又要让学习者感受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案例,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讨论的积极性。2.教学目的的突出性。案例所描绘的情景应是学习者将面临的场景,案例中的情节应该可以反映目前审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为是学了有用,可以派上用场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3.案例结论应具备一般性和争议性。教学案例应适应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变化,能够反映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同时应具备争议性,即经过探讨,结论有可能有多种结果,这样可能鼓励学生的多种假设,以便提高学生的专业判断能力。

三、组织实施案例教学

组织实施案例教学环节是充分发挥案例资料的作用,完成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准备阶段。案例资料应精心选择并在上课前印发给学生,以便让学生熟悉案例。同时,还要督促学生在课前做好案例分析准备,必要时,可以让学生查阅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形成课堂互动。2.分析讨论阶段。课堂案例讨论是审计学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此阶段,学生应是分析讨论的主体,教师要做好引领工作,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要控制好案例讨论的方向和进程,以便使学生紧紧围绕案例的主题。在讨论过程中,可以采用三种模式:一是个人模式,即每个学生单独就案例进行分析和发表见解;二是小组讨论,由3―5个成员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相互之间可以沟通合作;三是大组讨论,由5个以上成员,甚至一个班组成一个大组,对案例进行讨论。教师还可以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独立的分析和判断,以启发其思维。3.总结阶段。在引导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后,要形成案例分析结果总结。案例分析结果总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个人或小组的案例分析总结,主要反映学生个人或小组对案例分析的结果;二是教师案例分析结果,着重从教学效果角度分析案例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并分析其差异及其产生原因。同时,还要对案例中的争论焦点予以重点记录。要反映问题和冲突产生的原因是基本知识没掌握好,还是学生运用的不恰当,或是案例信息不明确所造成的。只有持续这样的分析、总结,才能不断提高案例教学质量。

四、案例教学在高校审计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案例缺乏。审计案例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我国案例教学起步较晚,审计案例比较缺乏。目前,高校所使用的审计教材尽管在不断改版,但改版之后与之前相比,差别不大,并无实质性的改进。编写的审计案例简单、枯燥,缺乏应有的背景资料,雷同于审计实务。而现有的审计案例要么取自国外,脱离了中国的审计环境,要么是审计失败的例子如琼民源、银广厦等恶性案件。

2.教师驾驭案例教学和能力水平有限。案例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积极配合,同心协力,才能取得满意效果。它对教师的要求要比传统课堂讲授高得多。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多数教师本身对审计工作的实践经验不足,这导致了其本身就难以理论联系,就更难引导学生对案例展开激烈的讨论,无法对审计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完善审计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1.明确教学目标,建立案例反馈系统。确保案例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让所有参与的学生和教师了解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目标,建立一个有效的师生沟通机制。高校教师可以调查表的方式,在案例实施后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案例教学方式的反应和想法,这些反馈信息将会对高校审计案例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2.提高审计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是组织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因素。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相关制度,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在审计案例编写及教学方面有所作为,积极开展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等加强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丰富高校教师的实践经验,充实案例教学内容。

3.采用现代化手段改革教材体系。实施审计案例教学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高校教师要重视,收集整理高质量的审计教学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并把案例教材作为与理论配套的正式教材。学校在这方面必须高度重视,给予必要的人力、财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编写案例的积极性。

4.建立健全推广案例教学的制度保证。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在案例教学中倾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学校需将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教师评估制度相结合。学校在对教师各项工作进行评定的规则中加入对教师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评价内容,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值和从事案例教学教师的回报率,将案例教学实际成效与教师工资、评优、晋升和奖励挂钩,形成有效的案例教学激励机制,进而从制度上保证案例教学这一模式的顺利推广,以提高教师对案例教学模式的学习积极性并加快其学习速度。

5.开展审计模拟实验与实践,强化审计案例教学效果。单纯的审计案例教学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但仍然没能使学生身真实审计工作过程与环境中。建议学校创造条件积极筹建校内审计模拟实验场所,努力争取与会计师事务所及大中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校外建立审计实习基地,培养锻炼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在高校审计教学过程中,虽然强调案例教学,但是不能因此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作用。无论哪类教学都是从培养目标出发,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要传授的知识体系,再确定具体的传授方案。高校教学者应根据审计案例的课程的安排,教学课时、案例特点做更详细的准备和安排,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高校审计教学工作应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工程审计案例分析篇(6)

0 引言

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体系中既包括审计的理论又包括了审计的实务,课程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审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理论,掌握审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但由于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要求学生对会计知识有较好的灵活运用的能力,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为提高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案例教学进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1 审计案例教学实施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经过实践,发现审计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仍有如下问题:

(1)审计案例的选用不恰当。

目前课堂教学的案例均存在着针对性不强,不够系统的问题。教师们在备课时所选用的案例多半都是国外的案例或者是上个世纪的案例,要么不能够有效的跟中国实际相结合,要么就是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且很多只注重了会计实务的考核,反而忽略了审计的实务操作。

(2)师资能力不足。

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的学识、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但现实情况是,目前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不了解审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和技巧,很难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放在实际例子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这是审计课程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审计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3)学生不习惯、不配合。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生不仅积极性较差,而且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气息更使学业也带上了某种功利主义色彩。学生们学好一门课程通常有种种目的,或是为了拿到高分,或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这导致学生注重追逐高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其结果就是案例教学的参与热情不高或参与了也不配合,导致教师的提问、启示、分析、点评全成了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

2 审计案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1)精选审计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一般可分为审计理论案例和审计实务案例,前者一般可独立成例,侧重于对审计理论的阐释,不需要有较多的审计实务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电视、新闻等媒体报道,或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后者则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业务较熟悉,并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能力。这部分案例最好是根据授课教师本人的亲自实践编成,或由授课教师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总之,审计案例的编写不能仅靠若干个教师的个人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建立比较成熟、系统的审计案例库。

(2)科学设置课程,保证充分的课时。

目前,审计课程并没有象会计课程那样,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会计等不同级次,以反映教学内容的不同难度,而在实际中,由于课时、专业、学生层次等的不同,授课教师经常将同一门审计课讲成审计基础与原理、审计技术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建议独立开设审计学原理,以讲授最基本、最必要的审计基础理论,其课时应尽量压缩;再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其课时应充分保证课堂讨论的需要。两门课程之间应注意适当衔接。

(3)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建议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①鼓励教师每隔二年或三年,即运用一学期时间到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政府审计机构做兼职或脱产实践,以增强实践经验。这要求改变以往主要以课时考核教师工作量的做法,适当压缩课堂教学工作量,增加一定的实践工作量。②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cpa考试,取得cia或cpa资格。③通过网络培训等方式,补充专业理论方面的新知识,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审计带来的影响。④适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审计案例教学有了好的“牵头人”、“领航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4)改变考核方式,获得学生认同。

传统审计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形同虚设,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几乎决定了审计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制度不能不导致学生“唯分是图”。以我校为例,专业必修课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为3∶7,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到课率、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打出,学生之间分数几乎没有差别,根本无法反映课堂讨论情况,更没有包括审计实验、实训等环节。建议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专门给课题实践成绩一个固定的比例,在平时成绩、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等之间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相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能力的重视,最终引起他们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倾心认同。

3 课堂案例教学建议模式

(1)课堂讲授方式。

以学生为讲授主体,教师进行总结。例如在审计理论课之后开设的审计案例分析课程中,教师提供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典型审计案件,让学生以课程小组为单位,选取某个案件,查找相关资料,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协作,并推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该案例的分析。教师对整个分析过程及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讨论方式。

该种教学形式主要运用于审计实务部分的课程讲授。为使学生充分领会及掌握会计报表审计及审计意见出具类型等知识点,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编制不同内容的审计案例。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分别编制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及会计报表审计等不同内容的综合性审计实务案例。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力求既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又贴近实际的审计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修订。在教学使用时,为节约时间,可以将审计案例提前发到学生手上,让课程小组先进行课下讨论。课堂上再组织案例讨论,然后教师抽选某个小组进行课堂发言,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可以就关键问题或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教师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讲评,对案例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就学生们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评。

(3)案例情景模拟形式。

即借助模拟现实场景,通过设身处地、寓教于乐的教习方式来强化学生对审计理论、审计程序、审计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主要运用于审计理论课程后的综合案例分析课程。在实际操作时,让每个课程小组编制一个5-10分钟的审计案例情景剧,在剧情中穿插一些违反审计准则的错误行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演示该案例。其他小组则以抢答方式指出情景剧中的问题,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在案例考核时,可以从内容、表演、参与情况等几个方面对表演小组予以评价,从抢答情况及指出问题正误方面对其他小组作出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模拟的案例情景涉及到业务承接、职业道德、货币资金审计、存货审计等诸多方面。角色涉及被审计单位经理、会计、出纳等不同岗位职员及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项目经理、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等不同层次审计人员。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情景表演时小组全员参与,问题抢答时全班参与,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又在轻松的环境下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前述教学形式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总结与评价是极其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案例上,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总结,将案例分析的目的定位在对相应的审计理论的理解上,以及具体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的掌握上。

4 课后实践教学

(1)校内模拟审计。

模拟审计是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对审计实践各环节的一次综合模拟。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极为方便的接触实际的条件,使学生无须走出校门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亲身体验到比较系统、全面的审计工作全过程,掌握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有利于加强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专业理论和审计实务紧密结合。

校内模拟审计包括两个部分:手工审计模拟和计算机审计模拟。其中,手工审计模拟主要是结合审计学原理、内部控制、企业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专业主干课的学习,重点模拟审计技术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审计模拟中使用的指导教材可以是教师自主编写的教材,强调审计检查、计算、分析程序的基本功训练。模拟实习资料取材于公司的实务,并根据其大量真实的核算资料分析、筛选、增补而成。要求审计实习者完成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即从取证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直至撰写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归档的全部过程。学生的模拟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进行,共安排8周的时间。这为没有真正接触过审计工作,对审计中的审查程序、专业技术方法、职能岗位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计算机审计模拟则是模拟操作相关审计软件,要求学生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编制复核、整理任务,掌握相关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模拟审计档案的归档管理。当然,这部分也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起到理论结合实践的效果。

(2)校外审计实习。

审计实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一方面通过在校期间阶段性的审计实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及时了解课本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差异,弥补理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毕业实习是学生就业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熟悉将来可能承担的工作,尽快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审计实习包括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主要是根据本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及兴趣取向,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入审计实践基地接触真实审计实务;毕业实习则是在毕业前(一般在大四上学期期末安排两个月时间)安排学生实习,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参与审计,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期内,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个完整的审计业务,从而切实提高其对审计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工程审计案例分析篇(7)

审计专业实践技能是审计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对在校生而言尤为重要。目前在校生普遍专业实践技能薄弱,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动手能力极差。这样的学生在面对日益困难的就业形势时,无疑是缺乏竞争力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在校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将提高在校生审计实践技能纳入日常教学工作。在审计教学实践中,运用审计案例进行辅助教学,是提高学生审计实践技能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提高学生审计实践技能的积极意义

(一)可以深化理论教学,巩固学生已学知识

审计学是财经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一般是在学生学完了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后才开课。对学生而言,学好审计基础理论相当重要,但是理论比较枯燥无味,而且财会专业学生学习审计知识最终还是要学以致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结合审计实践,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这样能使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在课堂教学中使各科知识综合运用,互相渗透,将已学的各门专业课程基本理论融会贯通,起到深化理论教学的作用,收到巩固学生已学知识的效果。

(二)可以增强感性认识,有利于训练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理论有赖于感性认识,这既是一条认识规律,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规律。由于审计案例是源于审计实践的典型素材,所以其内容主要提供的是具体、明确、生动的感性认识。这样,案例教学就能够运用每个审计案例的实际资料,从审计全过程中指明审计原则的方法,启发审计程序和步骤,进而培养学生洞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根据实证分析问题的实践技能,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

(三)可以推进仿真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摒弃“满堂灌”教学,尝试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于启发式教学,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课堂讲授量的减少。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讲授者的循循善诱、触类旁通,从而有效提高课堂讲授质量。而运用案例组织教学,无疑能使启发式教学得以有效运用。在案例分析,启发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案例事实尝试做

出分析、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实践技能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引用审计案例的指导原则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审计工作的政策性、实用性较强,而审计的对象和情况又十分复杂,所以理论联系实际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个案例要以审计基本理论为指导,情节要清楚,要利于思考,并能表明是否符合各项财经法规。二是必须从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中,根据每个案例的要求做精心整理,进行提炼和概括,去芜存精,选择具有实用性的案例,而不能凭空臆造,脱离实际。理论与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每个案例源于实际,高于实际,达到学以致用和指导实际工作的目的。

(二)必须具有典型性

现代审计实务已经涉及到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督的领域,这就决定了一项审计的全过程必然是错综复杂和千变万化的。因此,选择审计案例时应当考虑案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等。要从搜集到的大量原始审计资料中,分门别类地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业务事项作为审计案例的构成内容。一个典型案例,能够充分运用已学的审计基本理论,启发学生明确该案例审计对象,熟悉审计程序的安排,了解不同审计方法的运用以及求得对审计事项可能做出的多种方案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案例教学,就能从典型案例中,形成审计全过程的基本轮廓,抓住不同类型审计的要点和特征,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必须具有针对性

审计案例教学应有意识地针对具体、生动和形象的审计实例,激发学生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以便于学生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取得更好的整体教学效果,从更高层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必须具有实用性

审计案例教学的内容应以审计实际活动为主体,依据审计案例教学的需要,将审计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做到精心整理、精练概括、去芜存精,才能选编出具有实用性的审计案例,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审计实际工作能力的目的。

三、审计案例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准备工作

一是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搜集和整理选择审计案例的材料,讲授剖析审计案例的相关理论知识。二是学生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阅读教材和教材中相关例子,加深对分析和处理审计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案例简介

在课堂上详尽地讲授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掌握情况,教师应按照授课的内容和进度确定相关的审计案例,对审计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分析评价的要求等进行必要的介绍,以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审计案例。

(三)案例讨论

审计案例讨论旨在说明审计案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学生可以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同一审计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辩论,形成热烈讨论问题的气氛。教师则努力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但要注意老师只是在必要时起指导作用。

(四)案例分析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审计案例广泛地讨论后,应要求学生在独立进行案例分析和账务处理时,通过分析复杂的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购货和销货循环案例,可以结合购入物资的成本构成、相关税金、销售折扣、不同的销售方式、结算方式等知识点来归纳分析,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五)教师总结

在学生对审计案例进行讨论,做出分析和处理结论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审计案例分析和会计处理的重点、难点,指出学生分析处理结论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分析和处理是否正确。如在购货和销货循环的审计案例中,学生肯定不会考虑得那么周全,教师就应该在总结中提出来,罗列出学生未考虑到的情况,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注意。

四、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

审计案例教学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审计案例教学并不排斥讲授法。就审计理论教学与审计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而言,审计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分析问题的基础和框架,而案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解决,二者结合才能相辅相成。因此,审计课程的教学,既不能采取传统的讲授法,从头讲到尾,也不宜整个课程全部都使用案例教学。

(二)教师要精心准备,形式多样

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中,既可以进行典型示范引导,又可以进行逼真模拟训练;既可以进行个人练习,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审计工作底稿的教学中,若按传统教学方法,则教师免不了要逐项介绍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和编制方法,往往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因此缺乏学习兴趣。若采用案例教学法,即运用典型案例边学边做,学生便会因学习目标的进一步明确而增加学习兴趣,也较容易产生成就感。

(三)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关系

案例教学固然重要,但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环节,也不能与其他教学环节以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环节重复,应该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补充,互相促进,以提高本专业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四)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应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从单纯的注重“教”向突出“导”转化,即引导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以“主体”的身份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宝卿.审计案例研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2、财政部.中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工程审计案例分析篇(8)

审计是一门实务性学科,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应用型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审计课程教学更是强调其操作性。近年来,审计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实际教学中,如果仅依靠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抽象又难以理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不能有效的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明显跟不上现有的审计环境变化,审计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改革。

二、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实施意义

1.提升学生对审计概念的认知水平。传统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理论讲述,对于初学者,审计概念是相对抽象难以理解的。例如当讲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业务约定书等专业名词时,如果将一份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展示出来,学生学习时就会有直观的感受,对这些专有名词有形象的认识。

2.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施互动式的审计案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案例讨论,培养学生融入案例情景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3.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能浅显易懂的讲授审计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在课余大量收集审计案例,筛选出有代表性,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审计案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良性互动,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形成讨论小组分工协作,学生分析结束后形成案例报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将主动权交予学生,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在一旁正确引导。这些要求都会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拓宽自身业务水平。

三、如何有效实施互动式案例教学

1.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在审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为学生建立完整的审计理论体系。先铺垫大量的审计概念,打下坚实的理论分析基础,再将案例与审计理论教学相结合,辅以对应的审计案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学活用,消化理解所学知识。采用这种形式教学,不可忽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作用,没有理论基础,学生就没有分析案例的工具,无法对案例中出现的审计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分析。因此课堂讲授法必须坚持理论与案例教学并重,坚持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并重。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在课前将相应的案例发给各讨论小组,学生阅读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团队协作的能力。

2.建立高质量的审计案例库。实施审计案例教学,需要收集大量的案例素材。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审计案例的难易程度,以及案例的新颖性,建立高质量的案例储备库。如果审计案例涉及面太广,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知识体系不够完善无法有效的进行案例分析,会降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同时,案例要与时俱进,案例的发生时间不要过于陈旧,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不易激发学生分析的兴趣。

2.1案例题材应紧密联系课堂理论教学。在对案例进行选择时,教师应考虑所授课程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得学生现学现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对案例进行筛选整理,去粗取精,组成审计案例教学的核心内容。保证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案例的感性认识。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现有审计知识,案例不可太复杂,涉及多个审计概念,也不可脱离实际,这样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选择与学生知识相匹配的审计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刻理解和掌握,达到学以致用和指导审计实际工作的目的。

2.2案例题材应新颖与时俱进。近年来,全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审计案件,各种财务造假层出不穷;如安然、世界通信和我国证券市场发生的银广夏、红光实业等经典案例。选择作为教学的审计案例,应注重该案例的时效性与代表性,既不能脱离实际,也要与我国现有的大环境相适应,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审计人才,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工程审计案例分析篇(9)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一、前言

知识根据能否被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又叫意会知识,难言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心智模式等形式存在,而且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的一种知识,这些知识植根于个人的行动和个人经验之中。隐性知识源于经验和技能,必须通过练习实践才能获得。对隐形知识的研究告诉我们:隐性知识本质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解控制的能力。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难点不是显性知识的阐释和传授,关键是隐形知识如何外显和共享。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不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教学中隐形知识的把握力差。

审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客体复杂、审计范围广博。在具体审计取证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对搜集到的众多的数据、资料和情况加以综合分析,以便取得适当的审计证据。且审计证据的搜集方法多样,这同样要求审计人员对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实践中情况多种多样,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去遵循,因此审计具体工作具有技巧性、判断性和灵活性,这使得审计学科必然包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

因此,作为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高等本科院校,必须在审计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中,不仅传授显性知识,更要重视学生对审计隐形知识的获取和掌握,实现隐形知识的共享和转化。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很难满足这一要求,这要求必须转换审计教学模式,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审计教学方法。

二、审计学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审计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学理论性强,内容晦涩难懂

传统的审计教材内容较为枯燥,大多偏重于介绍审计准则、相关规定、审计理论、审计术语,偏重于审计程序的描述,内容上很多是准则原文,较为抽象。对于学习审计学课程的本科生而言,尤其是初次接触审计的学生,这些抽象晦涩的审计理论、审计术语、审计程序,往往是难以理解和想象。即便学生记住了这些审计理论、审计术语和审计程序,多数也只是死记硬背而已而非真正理解。另外审计学课程内容较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这就使得审计学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从而造成多数学生虽然能认识到审计学课程的重要性,但学习兴趣却不高的现象,同时也给教师在授课时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审计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

(二)审计学实务性强,可操作性较差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都很强的学科。审计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审计方法及审计程序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仅靠课堂教师单纯的讲授是很难达到这一目标。另外,审计与会计相比,没有明确的指导性的标准,因此可操作性较差。基于此,教学中需要设置相应的情景,使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其中,对所学知识由抽象难懂到有一个直观感受,以便能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三、审计学课堂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教学模式构建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隐性知识的获取实质上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而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即通过观察、模仿、亲身实践等活动领会别人的隐性知识。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的内在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性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审计案例教学,就是在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审计案例,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审计实务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复述者,教学不再是单向的“传道、受业、解惑”,学生则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学生在复杂的案例分析与决策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考、归纳、领悟,而形成一套独特的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这正是隐性知识的基础。因此,可以说案例教学不单纯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与质变。同时案例分析为学习者扮演多重角色、产生多重观点提供了可能,通过团队或个体间的人际互动产生充分的知识交流沟通,也便于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生成、获取隐性知识。

(一)审计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

1.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深刻理解知识

审计学内容多、抽象、审计术语晦涩难懂,本身就较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依据教材向学生灌输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等有关内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堂上并没有主动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这就使得审计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差,从而更加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审计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较差。案例教学则通过选取适当的案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将抽象难懂的审计知识转换到具体的情景中。使枯燥的审计理论有一个较为鲜活的背景和情节,这样不仅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学生对之前所学过抽象的知识有一个直观感受,从而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强化记忆。

2.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相关专业知识

审计学内容涉及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相关专业知识,是一门集合性学科。在实际工作时,需要审计人员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但在学校学习时,这些综合知识是作为各个独立课程开设教授的,学生在学习这些专业知识时大多是独立分散的。而一个审计案例在分析时,不仅涉及到审计知识还涉及到其他各专业知识,这样在分析过程中,可促使学生将所学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

3.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职业判断力、表达沟通能力的培养

审计理论抽象概念较多,且可操作性较之会计教学要差些。因此,传统教学方式下,出现较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此外,区别于会计核算,审计实践中明确的、操作性强的指导依据较少,不便理解与掌握,审计工作的职业判断对于在校学生而言难以把握。

案例教学中,通过具体审计案例的分析,可加强学生对审计教学内容和审计理论的理解认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判断力。通过一些实际的审计案例,可使学生了解各种审计技巧等问题,也可加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判断力。审计案例教学中学生作为审计主体要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协调沟通能力。

(二)审计案例教学模式

1.模仿实务中审计项目组形式,建立班级学习小组

在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时,可先将班级学生模仿实务中的审计项目组进行分组,一般可6-7人一组,设组长一名。今后不管是课堂案例分析或是课下的大的案例作业等均可以小组形式完成。这样分组的形式可使学生对审计项目组有直观的感受,并且在共同完成大的作业或案例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以小组形式完成的所有工作均以小组形式计分,教师可以决定是小组中全部学生是否得同一分值,或是由组长在组内分配分值。

2.选取要适当审计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是否有合适的案例。一般来讲,审计案例选择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选择那些既符合审计教学目标,又适合学生,而教师在课堂又能够驾驭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选取与实际相脱节的案例、过于简单的案例、过于陈旧的案例。应考虑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学生具体情况、我国审计环境等因素进行审计案例的选取。如讲解审计理论时,可选取较小的案例。在讲解审计实务部分时,则可通过综合案例的讨论分析,达到对具体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等实务操作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教师应重视教学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建立审计学案例库,以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

3.授课班级应采用小班制,适当增加审计学课程课时

案例教学课需要良好的师生互动,因此理想授课人数大约在30人左右,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而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后,教学条件和资源跟不上,造成每个授课班级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有的学校甚至授课人数达百人左右,这种合班制授课很难有效展开案例讨论,不适合开展案例教学。此外,大多学校审计课程的课时设置也限制了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因此应适当增加审计课程的课时数。

参考文献:

[1]李冬伟.案例教学中审计案例选编新探[J].会计之友,2006(11):62-63.

[2]杨清香.关于对审计案例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6(2):173-174.

工程审计案例分析篇(10)

一、目前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审计专业没有把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一味地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这必然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应付审计课程考试、审计技术职称考试或注册审计师考试等应试式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某些已通过考试或已获得技术资格证书的学生在工作时仍然缺乏基本的审计实践知识,缺乏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甚至缺乏必要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的能力。

2、重理论、轻实践

据调查,我国多数高校只重视审计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普遍感到审计课难度大。往往教材上写的审计“条文”都能看懂,可是一接触到具体实务则感到无从下手,结果出现教师上课讲“条文”、学生考前背“条文”、遇到实际问题不会用“条文”的现象。审计课达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至于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学与实践脱节严重的问题,使审计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很难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审计操作。

3、教审计专业的教师的社会实践少

一个合格的审计专业教师主要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有高学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见解,能迅速接受新知识,有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第二,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经常参与会计师事务。因此,针对当前审计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多年的研究、从事教学的经验、同其他审计学教师的交流研讨加之与学生的沟通,笔者认为尽快实施案例法教学是审计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实施审计学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审计学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审计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设置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分析,组织学生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原理和原则,最后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意义一般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联系实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审计案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会计学、经济学、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老师介绍、分析、剖析案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或者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传授并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深化理论教学,巩固相关知识

审计学涉及的相关学科门类众多,内容宽泛。选择典型审计案例进行讲解,可以使各科知识综合运用、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生将已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达到深化理论教学,巩固相关知识的效果。另外,审计案例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可使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缩短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但要真正发挥好案例教学的积极作用,除了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理论探讨外,还要在审计案例的选择和课堂教学的组织上下足功夫。

3、推动“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是一种递推式、逐层分解式的启发式教学。它可以较好地逐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审计学案例教学的实施

1、案例的选择

设置恰当的案例是保证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案例应是课程中某一单元或环节知识的概括,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它与一般举例不同,案例的选取应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因此,审计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精选案例,所选取的案例要具有如下特征。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因此,案例的选取要注重审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要将适宜的审计基础理论和方法融于具体案例之中。根据每个案例的要求精心提炼和整理,使案例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更加吸引学生,做到每个案例既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力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典型与启发相结合。选取的案例要典型,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还要有一定的难度,不能过于简单,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必须能够揭露被审单位违纪违法行为的事实真相,引导学生领悟审计工作中所用的各种灵活审计手段;同时,教学案例的设计要能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许多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3)真实与适用相结合。对于没有实际审计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他们所要学习的案例既要联系他们已掌握的财务会计、统计、财务管理等各门学科的知识以及国家的政策、法规,又要让学生掌握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以及收集、鉴定审计证据的过程,所以教学用的审计案例必须对学生有适用性。同时,针对那些面对巨大就业压力、渴望走出校园的学生,在进行审计案例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求真望实的心理,以客观真实的审计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所选案例应尽量来源于审计实践而避免虚构。

2、课堂教学的组织

审计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应是一个循环、完整、递进的过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选择了合适的案例的基础上,还应把握好以下步骤:介绍案例―分析案例―总结归纳―形成理论体系。

(1)介绍案例。介绍案例是运用案例教学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其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审计实践的情景,将学生从书本引到“审计实践”中去。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的进度,对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进行简单介绍,以便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介绍案例既要言简意赅又要生动形象,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其学习兴趣。

(2)分析案例。分析案例是审计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教师在介绍了案例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根据各自对案例的认识和理解分别剖析同一审计案例,表明自己的看法,大家相互辩论,形成热烈的讨论气氛。教师在讨论中所起的作用只是引导,而学生则是案例讨论中的主角。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来引导讨论,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烘托课堂讨论气氛,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让针锋相对的观点能够充分表达出来。另外,作为教师最好不要立即给出肯定的观点或正确的答案,这样会使学生不加分析地接受从而放弃自己的想法,也许这些想法同样正确甚至更有说服力。

(3)总结归纳,形成理论体系。教师在认真参考了学生的讨论后,要进行相应地归纳和总结,并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恰如其分的评判,指出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把讨论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提炼出理论知识,便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形成理论体系。

四、完善审计案例教学的几点措施

审计案例教学是一种直观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要实施好这种教学,应注意解决以下的几个问题。

1、注意处理好审计案例教学和课堂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

审计案例教学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个别到一般,但它并不能取代讲授教学,讲授教学是根据审计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系统的、启发式的教学。这两种教学应该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以正确发挥各自优势。

2、在审计学的案例教学中,应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讲授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是课程的主角,而在审计学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只能起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之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如果学生问到问题,也并不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促进案例教学

如果把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和审计案例教学结合起来,一是可以使知识输出量大大增加,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可以使学生不易疲劳,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工程审计案例分析篇(11)

一、引言

审计是会计学本科高年级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现在常用的审计教材一般以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审计为背景进行编写,在学习审计课程前,要求学生须对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现代公司的组织形式、运作方法及监管和资本市场的基础知识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学习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编写的教材时,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课程本身自成体系,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的概念和方法,而审计的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在很多情况下,审计术语和一般的语义有所不同,即一些常见的词语在审计学中可能有自己的特定含义。正因为以上诸多原因,在审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认为课程难教,学生则普遍反映概念抽象、枯燥无味,难以理解课程内容,有些学生还会因此失去对学习审计的兴趣,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审计教学中大量引入案例,进行分析,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它最初被应用于法律和医学的教学中。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也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工商管理的教学中,并很快被引入到会计教学中。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教学起步较晚(审计教学更加滞后),因此谈不上会计教学研究。但在近年间,随着会计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一些先进教学理念被教师普遍接受和运用,针对如何在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研究也有较多的讨论,并有大量的文章散见于各种会计类期刊上,但大部分文章一方面缺乏理论上的深度;另一方面又多是泛泛而谈,对教师的教学实践缺乏指导意义。因此,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对案例研究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及一些理论问题作一探讨。

二、大型案例分析课和小型引导性案例分析的结合

在审计教学有关案例研究的问题上,教师怎样把大型案例分析和小型引导性案例分析结合起来使用,是案例研究教学的核心问题。

某些具有深远影响的审计案例的发生,常常会对审计的发展,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比如,罗宾斯药材公司事件的发生,使得美国开始建立完善的审计准则,并促使有关方面开始思考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会计责任的划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也开始被广泛关注。同时,通过修订审计准则把应收账款的函证和存货监盘确定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必须进行的程序(特别是对于制造类工业企业),认为二者是获得可靠审计证据的有效方法。可以看出,这个案例涉及到审计中的许多核心问题,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包含了许多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显然,诸如此类的经典案例,教师应该不惜时间尽量使学生充分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大型案例分析课的形式和学生共同讨论。在大型案例分析课中,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中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可事先告诉学生将要分析的案例,要求学生通过书籍或者网络查找相关的案例内容及背景知识,教师可以预先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相关资料,并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并得出答案。因为此类大型案例分析课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该把案例分析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只做引导性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必要时,可以把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审计案例(特别是经典案例)已经被反复研究过,而研究的结果也可能已经被放在网络上,在网络运用日益普遍的今天,学生可能会直接运用别人的研究成果而不去做深入的思考,使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激励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考虑到大型案例分析课因为内容复杂,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较高,特别是需要一定的审计专业知识,所以应安排在学期的中后期进行。同时,除了上文提到的罗宾斯药材公司外,美国的安然、意大利的帕玛拉特、我国的银广夏、红光实业等公司都是可供教师选择的大型案例分析的素材。在教学中,一个大型的案例分析,如能辅以最近发生的相似事件,会使学生有更深的感触,效果也会更好。

和大型的案例分析课相对应的是在讲授课程中为使学生更好理解、接受相关知识而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带有引导色彩的小型案例分析,这类案例实际上类似于在传统的事例教育方式中采用的事例。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具体的事例往往比大段大段的说教更具有解释的力量,符合事实的例子更能使复杂的道理不仅不言自明,而且无可辩驳,这对于有大量抽象概念组成的审计教学课程特别适用。但和其它课程教师需要编写虚拟事例不同,因为审计本身有大量可供教师选择的真实背景的案例(几乎每一个审计准则和每一个审计概念背后都隐藏着一系列鲜活的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提供有真实背景的案例分析来说明问题,这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审计报告的不同意见类型时,可以不采用一般教材为了说明问题而编写的虚拟事例,而直接采用当年或者往年的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实际出具的审计报告来讲授。显然,后者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使其认识到现在正在学习的内容是外部世界正在发生的,对未来的工作是有价值的,这会提高学生对审计课程讲授内容的认同度和学习的积极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近来颇为流行,并受到广泛重视和普遍好评的一种教学理论。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相对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参与是一种高级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内容一般和真实的世界更加接近。因此,能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理解和接受书本概念的能力。而且,能通过学习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对学生更加有用,在上文提到的大型案例分析课在实质上就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的一种“高级学习方式”。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大体上是正确的,但它所推崇的高级学习方法,虽然确实能极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无疑在一些情况下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如果过于大量的使用,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同时,它可能还忽略了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差异,再考虑到学生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及教师的授课习惯,在有些学科的教学中过多地运用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由于审计知识体系本身有极强的系统性,同时,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一个学期内(约64个教学课时),再考虑到学习审计的学生一般为本科高年级学生,应该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而大部分审计课教师都来源于会计或相近专业,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学理论方面的深层次培训、学习,一般青年教师还缺乏教学实践,对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技巧也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在审计教学中,应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师的授课中要大量运用鲜活的案例分析以弥补学生参与的不足,同时适当安排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型案例分析课,以每学期三到四次为佳,这样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比如,班级规模较小,学生以前大量接触过案例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整体程度较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同时,教学时间比较充裕,教师又有这方面的能力可以考虑选择增加大型案例分析课的次数。

三、案例分析教学中还应该注意的其他问题

除了在教学中采用大型案例分析课和小型引导性案例分析的结合外,通过教学实践,在案例分析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单案例分析与多案例分析的结合

单案例分析是指教师在讲授课程中只使用一个案例分析来说明问题,而多案例分析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个案例分析来说明或者讲解教学中的问题。显然,多案例分析比单案例分析有更强的说服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多案例分析,当然,要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主线,在主要案例分析完成后,提出其他相似案例作为补充,也可以把其他相似案例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进行分析。

(二)国内外案例的结合

我国开展现代意义上的审计,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审计的历史非常短,还不到20年的时间。而世界上审计最发达的美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指注册会计师审计上市公司),积累了大量的案例,一些案例的影响在审计史上可以说非常深远。许多教师喜欢在课堂上运用美国发生的案例来说明问题,考虑到审计技术本身的相似性(实际上现代学习和运用的审计方法主要也是来源于美国),在讲课时运用国外发生的案例来说明问题并无不妥,但由于我国和国外在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及政治法律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许多国内的审计案例都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不断发展,可供选择的审计案例也日渐丰富,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及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应采用以国内的案例为主,以国外的案例为辅的方法。当然,教师应该通过亲手编写案例及收集、整理、修改别人的成功案例的方法,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案例库,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进行充分的选择。

(三)审计案例和其他案例或事件的结合

审计案例的时效性并不强,为了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现实感,除了在教学中及时引进一些最新发生的审计案例外,教师还可以考虑在教学中适当引进,虽然表面看起来和审计教学的联系不是特别密切,但是能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思考的一些社会经济现象的案例或者专题进行讲授与讨论。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当前的金融危机进行适当的介绍,要使学生思考它会给审计带来的影响,可以引导性地向学生提出诸如审计风险是否加大,由于客户减少,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可能加剧,会不会削弱审计的独立性,如果会,又应该怎样防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采用现场提问的方式,也可以把它们留作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引言型案例和分析问题案例的区别

教师在选择审计案例时应该注意到引言型的案例和分析问题的案例的区别,引言型的案例要有趣味性或者震撼性,或者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场景和事件,但以不同常规的结论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或者兴趣,目的是为开展下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即把学生快速引入到教学的场景中区,而后者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的概念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引入的,在强调一定的趣味性或者震撼性外,更应该注重其实质意义。

(五)避免把案例仅仅当做故事讲

一些审计案例有极强的故事色彩,无疑,以这样的案例作为教学的素材,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教师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了解、分析与学习,能系统掌握相关的知识,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不应该为了案例才上案例课,更不应该把案例课上成故事课,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发现学生过分关注案例本身的故事性,而忽略对案例揭示内涵的理解,一定要及时进行引导,不能使学生过分沉迷于案例,否则会产生学生在上完课后,除了记住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几个引导情绪的笑话外,什么也没有得到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