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传统的教育方式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2 14:43:10

传统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篇(1)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体制经过历朝历代的积淀,经历了多种形式的变革,作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美术,其“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教育形式虽有演变,但基本模式是没有改变的。至今,在某些行业依旧保留着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及自己行业或者家族代代相传的那些绝活儿,有许多民间艺人是沿着这种模式走向成功的。这是否意味着“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呢?

一、“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教育方式的概况

从《礼记·学记》中“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这句话可以得知,早在商代,我国就有了画工、雕工等工匠之间的师徒授受关系,常常是以父子相传的形式承袭下去。当时,工匠没有学习文化和掌握文字的机会及权利,就本能地利用口头传授来传承本行业的行为准则及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春秋时期的管仲在齐国推行改革,其中一项是“四民分业”,即士、农、工、商四民,使其各有所居,各守其业。从而将人民世代固定在某一职业,并通过同业聚居的方式,使人民“相学以巧”,加强专业化技艺交流和职业教育,为“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教育方式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在北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开凿中,动用了大量工匠,其中建筑、雕刻、彩绘类的能工巧匠甚多,祖孙、师徒数代,集于一地数十年,相互之间展技观摩,拜师收徒,传艺实习,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相语以事,相学以巧,相陈以功”,交流技巧经验,通过父子、师徒合作画壁达到“亲授”的目的,大大提升了技艺水平,带动了师徒传授为媒介的民间绘画教育。

清朝有雷氏世家专制烫样者号为“样式雷”,祖孙七代人在内务府样房长班,他们制造烫样的技艺也是世代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河北杨柳青年画从业工匠达三千人众,直至清末不衰,所谓“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较大的作坊如齐健隆、廉增戴记等,每家画案五十余,工人二百名,每年印年画“两千件活”以上,每件五百张。由此而知,这种简明的教条形式的教育方法,是古代美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 “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教育方式的利弊

“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教育方式是在中国封建经济及家族制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各种行会组织和画家工场作坊的建立与发展,促使画家和手工艺者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一些画家和师傅产生严重的保密思想。这种行帮之间的保密思想一方面对总结美术知识技能、传授方法和丰富美术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行会组织狭隘的宗派关系影响下使得知识技能的传播的相互渗透交流受到很大的障碍,我们应当看到师徒制除了有其优秀的一面之外,也存在一些弊端。

1.秘技的失传

隋唐佛教盛行,大规模的图壁造寺活动带动了师徒传授的民间美术教育。隋唐民间画工师授教育形态中的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师徒合作画壁达到“亲授”的目的。画史中关于吴道子师徒等画壁的记载很多,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记载,画师描写成形每“落笔便去”,成色施彩余事由弟子完成。在这种合作壁画的工作中,弟子通过旁观、领会、揣摩笔迹以成色而得师傅笔法亲授。又或有口诀、手诀乃至心诀相授,如《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记载论吴道子笔法云:“当有口诀,人莫得知”,人莫得知固外人耳,弟子或能得知:透露出家法私受的消息,画工技法要诀多以口授相传,非但不可以以文字记录于书籍之上,更要以私密的方式亲自传授。

中国古代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许多技艺都要求传男不传女,或者传媳不传女的做法。这种观念缩小了接受传统美术教育的人群范围,降低了技艺永续的概率。再者,即便是得到师傅喜爱的徒弟,也不能把师傅的所有技艺都学到手,传统美术便不可能有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许多高超的技艺和心得都已经掩埋在时间和空间当中。现代人只可以在历史博物馆中默默赞叹那些精美的艺术品,却再也无法得知制作的秘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2.门户之见

随着隋唐佛教石窟寺院的大量修建营造,绘画、雕刻、塑造、建筑营造等手工艺匠,成为兴盛的营生,行业竞争开始出现。《寺塔记》宣阳坊静域寺条云:“西廊万寿菩萨院门里南壁,皇甫轸画鬼神及雕,形势若脱。轸与吴道玄同时,吴以其艺逼己,募人杀之。”这则故事充分放映出当时民间行业竞争的严酷。圣人虽云“术业有专攻”,但如此一来,也遏制了个人潜能的发挥,磨灭了更多的才能。并且,由于师从同一个老师,或是同一派别,就会产生“但守师法,不出新意”的问题。派别之间竞争激烈,各派都严防死守自家的技艺,没有很好的交流和沟通的渠道,以及相互学习的机会,也阻碍了民间美术的进步和发展。

三、结语

传统和现代是这个时代不变的主题,在新的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必须呈现自我的特色,当代美术教育改革也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如何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而不断充实、发展的现实。《易经》中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统美术教育模式有着非常好的实践意义但也有局限性,我们应当做的是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美术教育资源,公正地评价传统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统教育制度进行现代化的转型,才能使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让古老的师承方式在当代教育制度下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永林.中国美术教育史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2]郑勤砚.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传统的教育方式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51-02

一、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一切都由教师决定。教师依据书本、用自身的言语和板书进行课堂讲解,即所谓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无论从教学内容、策略,还是教学方法、步骤,甚至习题都是老师事先安排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处于被灌输的状态。“传统”是因为这些都是教师从事教学最基本、不可或缺的手段,并且都是经历了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手段。但要透彻地讲清楚某个设备或工艺流程的工作原理和过程,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解费力,学生理解困难,于是就采用教具模型和挂图,然而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其原因如下。

1.教具模型具有滞后性。教具一旦制成,再次修改,都需要一定的制作周期。

2.挂图或教学模型只能反映静态的状况,不能反映其运动过程,给学生展示的效果仍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

3.教学过程中如果要同时使用多个教学用具,或从多张幻灯片、投影片中挑选一张用于显示,就会显得很忙乱。因此,在保留“挂图+模型+实物”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还应融入现代的教学技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对教育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将会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致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现代教学,仍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它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教师、学生、媒体、知识的有机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教育理念是“双主”(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模式,注重人、机、知识的相融与和谐,倡导传统教学技术与现代教学技术相融合、共发挥的作用。这种模式既重视教学设计与过程,又重视教学效果与质量、知识与能力双重功效的获得。现代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某些不足,它不仅继续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而且也重视学生认知主体的地位,强调教师、学生、知识、媒体技术四种元素之间的互动。

1.教师、学生与媒体技术的关系。无论是现代教育技术,还是传统教学,教师始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即使媒体技术再先进,课件再精美生动,教师始终是组织者,媒体技术永远不能掩盖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激情的讲解,像传统教法一样言传身教、黑板板书,适当利用媒体技术实现师生之间更为亲密、和谐的交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师如果过分关注媒体效果,忘记了教师主导地位,就会出现师生双向交流渠道不畅,教学亲和力低下的现象。老师切忌机械、单纯地操纵机器,应随身携带麦克风、电子教鞭,适当走动,尽量关注学生感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用体态语言、面部表情及口头提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教学信息,活跃课堂气氛。教育行为是为了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培养和塑造,学生是教育行为的最终目的,无论媒体技术多完美,其从属地位也不能居于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之上。所以,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着眼于优化教学过程、学生和谐发展的宏观目标,决不能被现代教育技术左右。

2.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法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不能完全排斥传统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技术,融合传统教学中的黑板板书、挂图等,即使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声音效果,但也是冷冰冰的机器声音,不能替代教师独特的言传身教。

3.教学课件、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教学课件是对教学内容的详细、生动的阐述与解释。教学内容要以教材为中心,尽可能少在教学课件中插入过多的漂亮图片、动听的音乐,否则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教学课件还要与人才的培养目标相一致,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新的培养目标包容了原有目标的教育功能,并且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各有千秋,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就是好的手段。如何真正发挥先进教育技术的作用,使先进的教育技术切实成为高水平的教学工具,更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教师准确的言语、丰富的表情、恰当的手势和漂亮的板书,在教学中所取得的效果是现代技术手段难以达到的,而现代教育技术所具有的功能,如直观化、模拟化、交互性和强大迅速的计算功能也是传统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因此这两种方式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厚此薄彼都是片面的。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合理把握不同教学手段与方法之间的关系,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学体系的整体建构中,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能。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许多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办到的事情都变成了现实,而且鲜活生动、耳目一新。通过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人的感官被“延长”了,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去认识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动静快慢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1.现代教育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的认知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字、图表、声音、动或静态图像被集成一起,构成教学软件,产生极好的逼真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VCD机、有线电视和网络远程教育等,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展现了良好的图像和声音效果,但也只能展示教学信息,不能进行交互式的个别化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在计算机上反复操作、训练、直至熟练。学生在这种交流式的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由教师安排。这种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2.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形式多样化。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不断提供更多的优秀教育技术,给教学领域带来了生动多样的新局面,使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然而,要实现教育现代化,人的观念必须转变,否则,永远没有教学理念上的更新,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显示与重放。其中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与现象,许多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宏观和微观上的结构和变化过程,都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教学过程中不但能给出结论,还有演示变化的过程,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缩短了空间与时间的距离。

3.现代教育技术扩大了知识面,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知识更新时间。现代教育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的有效结合,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变得更加容易方便,同时拥有了更多的信息来源,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使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学生、考虑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等问题,也使自己有了时间去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科技动态,搜集教学素材,等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更加实际。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使师生相互作用的条件更趋于多元化,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特长、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恰当地运用使之与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传统的教育方式篇(3)

【中图分类号】D26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70-01

部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工作环境、生活方式具有独立性,在这种形势下,促使官兵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多表现为训练伤、意外伤害及心理疾病等。针对部队官兵而言,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能增强官兵保健能力与自我防护能力,减少伤病率,提高战斗力。在啊现阶段,高效的传播方式作为实施健康教育的关键手段,为了达到预防控制疾病目标,必须要积极改善传播方式。笔者综合自身多年来实践经验,立足于健康教育角度,深入探究传统与现代传播方式对部队健康教育的效果影响,旨在提高部队官兵的健康素养水平,促使其得到全面建设,提升部队战斗力。

1.部队健康教育概述

1.1健康教育的科学内涵

针对健康教育而言,主要是指经有计划、有系统的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促使人们接受健康生活与行为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健康危险因素的影响,以达疾病预防目的,进而保证生活质量。从本质上来讲,健康教育核心主要是帮助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其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良生活、行为方式,从而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尽可能地消除健康高危因素。

1.2部队健康教育现状

据2009年全国健康素养研究报道表明,中国健康素养居民占6.23%左右,而部队官兵健康素养状况较为突出,大约7%的官兵对自身的健康情况较为了解。笔者通过对某部2011年新入伍的1560名官兵进行调查发现,大约50%的部队官兵健康知识知晓率≤70%,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养成率在70%以下,健康基本技能掌握率在69%以下。这充分表明,现阶段部队军官健康素养情况不容乐观。在此形势下,必须要强化部队官兵健康教育,积极提高健康素养水平,促使其树立健康理念,从而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增强其自自我保健能力与我防护意识,降低非战斗损伤,提升部队战斗力。

2.传统与现代传播方式对部队健康教育的效果影响分析

针对传统健康教育传播方式而言,主要包括单纯授课、板报、发放宣传单等手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已经得到了完善,不再局限于传统健康教育传播方式,诸多部队官兵对授课、板报、宣传单等手段的接受性大大降低。笔者开展健康教育调查问卷,结果提示实施健康教育活动后,以传统传播方式或现代传播方式为主的健康教育活动可在短期内提高部队官兵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养成率、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基本技能掌握率,提示健康教育是维护部队官兵身心健康,提升自我保健能力、自我防护意识的关键手段。而以现代传播方式为主的健康教育活动所获取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养成率、健康知识知晓率等优于传统传播方式。

现代多媒体传播方式融合了文、声、像、形等要素,能激发受众兴趣,提升其接受核心信息能力,强化了健康教育效果。现代网络通讯手段、传媒、微信微博交流平台等方式促使部队官兵利用点滴时间,依据自身的具体健康状况,强化健康教育,能显著提升自我维护健康能力。从本质上来讲,现代传播方式具有延展性、内容丰富性、便捷性、连续性,受到了部队官兵的广泛推广。以分众传播方式为例,其方式可细分目标受众,按照受众需求层次、心理动机、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将其分为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从而明确健康教育方式,可增强部队军官健康教育适应能力,扩大健康教育影响力。同时,其服务内涵深刻,注重健康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按照受众反馈信息进行及时调整,为其提供有关的健康新技术、健康新信息、健康新产品,可满足其服务需求。另外,采用分众传播方式来开展健康教育,以健康信息、健康产品、健康服务为导向,不断规范部队军官的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可有效改善其亚健康症状,预防并治疗潜在危险因素。

基于客观条件局限下,且考虑到部队官兵存在来源上的多元性,故要重视个体需求特点,综合运用报纸、板报、书刊、电话咨询等健康教育形式,从官兵健康需求出发,采用灵活、新颖的形式,将传统与现代传播健康教育活动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建立部队健康教育长效体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运用现代健康教育传播手段开展健康教育,强化部队军官健康需求评估,以其健康教育盲点为导向,综合媒体整合优势,将传统与现代传播方式进行有机结合,拓宽健康教育目标受众覆盖面积,从而提高其综合素养,减少健康知识盲点。

参考文献

[1]孙晓娟.军队医院对部队官兵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

传统的教育方式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23-02

在高校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大大提高了高校课堂的活跃度,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极端现象,如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必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事实上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简便易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传统教学方法在近期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过时。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单一地提倡一种而排斥另一种是片面的,应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内涵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是指在课堂上以教师讲授课本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基本特征如下:第一,在师生关系上,以教师为中心;第二,以传授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为主;第三,教室是基本教学场地[1]。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它包含两个要素:一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二是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方法。其中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含其他教学媒体)环境下,对信息的获取、储存、加工、创新的全过程,包括对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操作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两部分。本文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三、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特点分析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1.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第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生动的讲解与表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增强学习兴趣均有直接的影响。第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对解决问题思路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学习和体会,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堂的情况。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性强,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第四,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便于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第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发挥和创新[2]。

2.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传统教学方法也存在其不足。第一,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主要是靠教师口头讲解和板书来传授知识,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第二,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书写板书往往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尤其在绘制复杂的图表、图形时,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也增加了教师板书的难度,往往影响教学的效率。第三,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前沿信息越来越多,传统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式单一,在课堂上提供的信息量相对较小,往往较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3]。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1.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第一,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技术,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多媒体教学使用了计算机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供较多的相关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三,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许多抽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第四,多媒体教学可以模拟个性化的教学情境、设置各个知识板块进行教学,分情境、分板块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和复习巩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4]。

2.多媒体教学的不足。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缺

点,如果教学中不加以克服,就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一,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授课速度相对较快。如果教师不把握好节奏,就会让学生注意听课而记不下笔记,记下笔记又没办法注意听课,上课时无暇回顾授课内容,消化所学知识。第二,多媒体教学不便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教师主要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好像一位放映员。如果教师不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间的感情就会疏远,达不到教学相长的效果。第三,多媒体教学缺乏整体性。多媒体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屏幕的变幻而更换教学内容,它是一屏一屏地切换播放,因而缺乏整体性。要克服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弊端,必须将传统教学方法与之相融合,形成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议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需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这样既能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传授信息量少的不足,又将传统教学方法易于师生增强感情、活跃课堂氛围的优势发挥得恰到好处。我们根据多年授课经验和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一)处理好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是硬性要求每堂课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分别占多大比例,而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使两者能各自发挥其长处,达到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传统教学工具虽然有局限性,但是与演示法、实验法相结合可以达到独特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具有形象与生动的特点,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工具的不足[5]。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以及如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将传统教学工具与多媒体设备相结合,发挥各自的功效。

(二)多媒体教学应融入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在使用课件进行讲授时,除了讲解课件中的内容,还应对需要补充、加深学生理解的部分,进行深入讲解。此时,教师可采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如黑板、图片、立体模型等展示给学生,并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及时调整授课的内容和深度。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教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有所保留

有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把教学内容非常全面、详尽地编入课件中,上课时可以完全按照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的确大大减小了教师的劳动强度,还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但是这种单一的课件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一页一页翻动课件页面,往往使学生容易感到疲倦,反而降低了学习积极性,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建议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有所保留,只需把一些不便于在黑板上书写的内容制作到课件中,比如概念、定义、图表、动画、数据等。课件制作中留有余地,教师可以在课堂对其他的内容以板书、模型展示等方式进行讲解,二者结合,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效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应掌握CAI课件制作技术

要发挥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教师需要掌握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这样才能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运算、控制等功能,发挥计算机信息量大、方便查询等特点,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知识和背景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师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环境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并与一些传统的教育工具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音像效果,虚拟出特定的教学场景,并与一些实物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相结合,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这种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方.对立与融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郭庆,陈尚松.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1).

传统的教育方式篇(5)

1 “微时代”对学生的影响表现

1.1 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

由于接受信急途径方式的重大改变,微生活日益成为学生们重要的生活新方式。学生们每天的生活由微博微信开始,早晨起床一睁眼就拿手机开微信、微博,登陆QQ,快速浏览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甚至走路或坐公交车都在看微小说或微电影,更有部分同学在上课期间还会用微信与同学保持沟通,随时随地转发或评论各种讯息和网络链接等。

1.2 改变了学生的阅读方式与思维表达习惯

微信、微博上的各类知识,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信息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获取新知的需要,学生们通过网络媒体拓宽了知识面。与此同时,能够认真阅读纸质书籍的学生越来越少,快餐式的网络文化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方式,寥寥数语但情节、人物塑造亦很出彩的“微”小说与“微”电影在学生们中的影响日益广泛。

1.3 改变了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微信、微博等微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不同性格的学生更容易结为朋友,拓宽了学生交友的渠道。另一方面,微媒体可以让学生真实地表达情感,甚至进行自我宣泄,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表达观点的随意性与偏激性。

2 “微时代”催生出“微评价”

微评价就是微型的文化评价。广义的微评价包括所有依托于新媒体渠道、新媒体平台的艺术或文化短评,可以说比“微时代”来得更早,如2008年以前豆瓣社区里的短书评(少于500字)、短影评、短乐评(均少于140字)等;狭义的微评价则既指其依托于微平台,也强调其形式更加短小,主要是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微渠道发表的文化与艺术短评,其互动性和即时性更强,针对性和自主性也更充分。但随着微文化在大众消费意义上的流行,广义和狭义的微评价都还未能很好地引领社会审美的导向及承担文化建构的功能。比如在很多微评价中,发泄的多而思考的少、感性的多而理性的少、个别的多而整体的少、口水战多而思想交锋少、业余水军多而专业权威少、随波逐流的多而独具慧眼的少、源自情绪的多而来自内心的少等等。因此,对微评价的呼唤和建构,就是要在微文化的背景下强调真正有意义、有意味的文化评价决不能淡出、不能失效。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媒介技术革新,基于微平台的信息发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由快捷,舆论的话语权也逐渐由官方向民间倾斜,呈现出大众化、平民化的趋势,这使得微评价在其意义生成与效能实现上大有可为的同时也有了加以规范和提领的必要。

3 基于“微时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途径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描述,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目的是为了促进教与学。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普遍存在着用总结性评价代替过程性评价,教学评价形式单一化,大多采用考试的形式,评价主体单一,一般是由教师评价等问题。这里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来阐述“微时代”下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途径。

3.1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善教学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进行,以达成促进学习,获得最大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很难实现形成性评价,但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实现“每周一测”,通过群发功能或自动回复功能,每周利用平台群发给学生一道开放性的、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或者学生向公众号发送关键词“每周一测”,平台收到关键词后自动回复给学生这道问题。问题答案不是固定的,学生可以通过最近学习的内容,或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进行自由回答,教师由此可以评价出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形成性评价的同时还要关注总结性评价。传统形式上,学生作业、作品上交后,教师给个评价,这个教学活动就算结束了,这些作品也极易丢失,学生一个学期做了很多,但最后可能都忘记自己做了什么。平台可以保存学生一个学期所有上传的作业、作品,当学期期末时,教师可以将学生作品制作成小展览的形式发送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回顾反思自己这一学期都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形成对一个学期的总结,共同完成总结性评价。

3.2 自主评价、同学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建构主义主张自主学习,主张学生要积极参与到学习、研究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他们需要明确自己的优点与不足,需要了解自己内在的精神状态,他们也对评价具有发言权。当学生上传作品的时候,要附上对自己作品的评价,评价内容可以是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由教师向学生发送一份评价量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在同学互评中,学生不只是受评者,还是评价者。教师可以将收到的作品通过平台群发给每一位学生,或者由学生向公众号发送关键词,如“作品”,自动获得所有作品。每个人必须仔细观察别人的作品,提出优点、缺点及建议,并将评价结果发送到公众号。同学互评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别人作品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因此同学互评不只是评价,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评价主要是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一种引导,指引学生如何改进自己的作品,改善自己的学习。教师将最后的评价结果通过平台发送给每个学生,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再上传、再评价、

再修改,可以实现多次评价,最后得到一份份优秀的作品,并通过群发功能或自动回复功能,推送给所有学生,让学生观看及学习。

传统的教育方式篇(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传统文化教育既要承传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实际,对高校而言更是如此。高等学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抛弃传统、忘记根本,就是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增加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且长远的意义。

一、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基本情况

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为90后,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着相对明显的特征。

(一)价值观偏差和信仰缺失。

90后大学生普遍成长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念和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相互碰撞与融合,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90后大学生在安逸的生活中,存在一定的惰性,尚未形成稳定而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崇尚个人选择、强调个体意识的90后大学生当中,近1/3的大学生处于无信仰状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大学生信仰的缺失,对大学生保持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个人奋斗目标,社会的不竭发展造成影响。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缺乏。

从教学实践来看,大学生普遍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认知,对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内涵缺乏理解。从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名著的学习和阅读来看,大学生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书籍学习阅读兴趣不高,传承情况不佳,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整的看过“四大名著”,对身边的传统艺术和民俗也了解甚少。刚入学的学生中文化品位有西方化的倾向,也证明了传统文化教育阵地的缺失使大学生很容易接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

(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不足。

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学生普遍更乐意谈最新的娱乐八卦等非主流文化和西方的流行文化,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部分学生表示希望自己能够有较高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但往往因为觉得传统文化学习较为枯燥,较难理解或者不够时尚等原因不能主动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大部分学生能够谈到中国在国外设立的孔子学院将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巨大作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的不断发展也表示出了乐观的态度,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信心不足。

二、高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一)课程设置的边缘化。

在市场经济和高校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尤其是二本以下的普通高校,课程设置越来越倾向于就业导向,在专业设置上更加接近市场需求,相应就弱化了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大学人才培养上更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忽视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除了专业课程之外,接触更多的是外语和计算机,较少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高校自身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认识不够,缺乏明确的指导也是造成传统文化课程教育边缘化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内容的附属化。

大部分高校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列为选修课,作为学生获得课外学分的资源,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只是作为主要学习课程的配角。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工作长期以来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开展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加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指出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比例。

(三)教学形式的简单化。

高校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几乎都是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近年来,部分高校开设了国学班,专门学习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形式也相对丰富,但也是作为一个专业来开展教学工作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只限于课堂教学,尚未安排其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对于中传统文化知识的感触也都来源于书本,没有开展体验式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三、加强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改革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但绝大多数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属于零散渗透式教学。在大学生中普遍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就是要突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零散渗透式的教学形式,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完善教学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自身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以立德树人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形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

传统的教育方式篇(7)

【分 类 号】g1【分 类 名】教育学【复印期号】XX11

【 标 题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 作 者 】栾传大

【作者简介】作者系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 课题负责人、 研究员。长春130021

【 正 文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作为教育部重点课题于1990年提出,并展开研究,至今已整整十个年头了。十年来,在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在广大实验研究人员的潜心研究与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厚成果,为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民族化、科学化,为丰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作出了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对学校德育内容是一项重大改革,是探索性、创新性的实验研究。十年来,课题组根据实验研究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确定实验研究内容与目标,组织实验区点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系列概念、重要意义、实验原则、德目内容、实验方法、运行模式、保障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方案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概念

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什么叫区域传统美德教育?本课题在研究中对这三个新概念界定如下。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亦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从现行学校德育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对照看,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渊源。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所谓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其宗旨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综合运行模式与机制,通过大面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拉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体系

本实验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批判与继承、发展与创新为原则,以现代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为实验内容,综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结合实际,从整体上研究探索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规律,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根据新的历史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本着“历史存在,现实需要”的原则,课题组系统挖掘传统道德资源,并依据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对传统道德德目进行了筛选、概括、凝炼、重释,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内容体系并根据伦理学的理论和分类,依据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接触的社会关系的顺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按学段、分层次,把18个相互联系的德目归纳系列,构成整体,使之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简约性。

为使这些德目与现行德育内容对接,渗透现代意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我们采用表格方式,将18个德目、德目的隐含与现行德育内容对接,渗透现代意识,编制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构建纵横》,如下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构建纵横

德目 隐含儒家 与现行 渗透现代意识

伦理道德 德育对接

孝敬父母 孝、慈、敬、恭 伦理道德教育 人伦意识

尊师重道 礼、天地君亲师、忠 尊师爱生教育 重教意识

团结友爱 仁、协作、和谐、 团结友爱教育 平等、博爱意

信、义、和、平 识

立志勤学 智、毅、敏、学、思 前途理想教育 科学意识

自强不息 拼搏、进取、砺志 挫折(吃苦)教 拼搏意识

谦虚礼貌 礼仪、温、良、恭 文明礼貌教育 民主意识

诚实守信 诚、信、守诺 诚信教育 信誉、承诺意

严己宽人 宽恕、公正、克己 修养教育 自责自律意识

、容忍、豁达

人贵有耻 行己有耻、知耻近乎 知耻教育 荣辱意识

见义勇为 义、勇、无畏 情感教育 惩恶、扬善意

整洁健身 正心、修己、养生、 健身教育 生态、环保意

贵己 识

求索创新 勇毅、求索 创新教育 创造、竞争意

勤劳节俭 节约、勤劳、戒奢、 艰苦奋斗教育 效率、效益意

朴素 识

见利思义 利益、义然后利、义 义利教育 法制、道义意

利并重 识

敬业尽责 鞠躬尽瘁、一饭三吐 敬业教育 事业、现任意

哺 识

清正廉洁 廉、忘私、正直 反腐教育 廉洁意识

爱国爱民 仁、忠、爱人、保民 爱国主义教育 卫国、为民意

、利国、治国 识

天下为公 义、公、老吾老、幼 共生(为公)教育 全球、整体意

吾幼、平天下 识

三、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学校传统美德教育

以学校为主阵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1 )开设传统美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2)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即要求语文、历史、地理、数理化、体音美各科针对本学科特点,结合传统美德因素进行传统美德教育。(3)利用各种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班团队可根据18个德目教育需要,以主题班团队会、故事会、讲演会、知识竞赛会、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还可结合有关重大节日、纪念日向学生进行相关美德教育。

2.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一是应培养孩子具有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基本道德,打下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思想基础;二是对孩子从小进行归属教育,使孩子在懂事时便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属于中华民族子孙,长大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三是培养孩子勤劳节俭、自强自立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四是培养孩子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和睦邻里、友爱兄弟的道德品质,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在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中,注意引导家长注重全面性、针对性、一致性、表率性和科学性,积极地配合学校传统美德教育。

3.社会传统美德教育

社会传统美德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教育机构,通过社会宣传、社会榜样、社会交往等活动,对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乃至优秀文化的宣传与影响,从而促进社会成员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进行社会传统美德教育主要途径:一是发挥大众媒介的宣传功能;二是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三是发动各行业、各企业、各系统,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为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建立市(乡)规民约,奖善抑丑等规章制度,提高人们遵纪守法、维护公德的自觉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是中小学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文明道德的大的环境,既是中小学的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也是开展好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的条件和保证,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营造。

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运行模式

所谓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及一定条件下,关于传统美德教育如何组织、实施、运作的一种程序和方式,体现了传统美德教育规律,反映了传统美德教育的特点,即稳定性、规范性、操作性及有效性。

在前期研究中,总课题组总结各地传统美德教育教学有十法:系统讲授法、学科渗透法、情感激发法、意志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评价反馈法、环境陶冶法、情境感化法、慎独教育法等等,在此基础上各地经过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又提出八种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

1.系统讲授模式就是通过开设传统美德课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授传统美德知识。系统讲授模式,一般是“四段型”结构。

引题 入境 明理 导行

低年级:──────── ──────────

讲故事指导观图 答问题指导行动

学知 激情 明理 导行

中年级:──────── ──────────

知善德 学美德 懂美德 行善德

说说 讲讲 议议 做做

高年级:──────── ──────────

说指导语 讲故事 挖掘内涵 导向践行

这是不同年段教师按着知、情、意、行的逻辑线索探索学知——明理——激情——导行的基本运行模式。

2.学科渗透模式即要求各学科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体操作模式有:(1)直接渗透。如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有许多内容本身就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2)间接渗透。如数理化等学科中,由于教材本身大都是介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教育者可通过背景介绍等方式间接向受教育者渗透传统美德教育。(3)随机渗透。即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不同内容,随机进行传统美德教育。(4 )重点渗透。即是根据学生实际和形势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学生或某些问题进行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传统美德意识。

这类渗透课的教育模式可采取“选择渗透点(块)——把握渗透点(块)——开掘渗透点(块)”三个环节。

还可以采用“备课挖掘——讲读渗透——讨论激情——总结导行”四步教学法。学科渗透必须保持本学科的完整性、独立性。

3.主题活动模式即要求传统美德教育活动要有主题。将传统美德德目作为专题,要求有方案、有内容、有地点、有教师、有总结。其形式主要有主题班会、中队会、故事会、升旗仪式、重大节日活动、各种文艺演出等。运用这种方法,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组织工作,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与方法的结合。

运用主题活动方法要注重主题实践训练方法的应用。对学生行为训练渠道很多,可通过教学形式,也可通过其他渠道进行。如各实验学校采用的贯彻学生行为规范、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参与社会自愿者行动、学习雷锋活动、参加公益劳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多次性,可使学生逐渐形成美德行为习惯。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应注意反复、长期训练,而且还应注意要求适当。对行为表现好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行为表现较差的学生则应该提出基本要求。经过一定训练之后,再根据不同情况提出高一层次的要求,避免一锅煮、低层次地循环往复。

4.内容结合模式即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其他德育内容结合进行。如,吉林市实施“3个三”的结合模式,即在教育内容上,坚持爱国主义、传美教育、养成教育三结合;在教育途径上坚持学校、家庭、社区三渠道结合;在研究队伍上坚持学校教师、家长及社区教育人员三结合。

5.工程系列模式就是将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作为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整体设计,系列运作。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提出一二三四五系列工程:一是指制订总体育人目标;二是指两条主线,即学科渗透、活动贯穿;三是指三个原则,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四是四化,即职责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措施系列化、综合网络化;五是指五个结合,课堂内外结合,更正管理与灌输诱导结合,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结合,常规管理与思想教育结合,不懈抓与全员抓结合。

另外,还有辽宁公主岭市站前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的“一二三四”模式,哈尔滨南岗区分部小学提出的“四体系”等。

6.环节合取模式即按一定逻辑将传统美德教育的依据、内容、做法、管理等环节合取的方式。其特点是新颖好记、简便明了。

如,吉林丰满区将“4 个以”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做法合取为“四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直接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活动为主体,灵活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德育基地为主阵地,践行传统美德教育;以三结合为网络,全方位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7.环境陶冶模式就是利用环境对受教育者进行隐性教育的方法。其形式有:(1)自然环境陶冶法的形式,如游览祖国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如创设美好的校园自然环境,用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又如净化家庭环境,使学校与家庭的环境与育人衔接起来。(2 )人文环境陶冶法的形式,即利用良好家风、校风、社风来直接影响感染学生美德形成的形式。

环境陶冶具有不确定性和隐蔽性,运用这种模式,应注意对环境的设计、优化、营建,创造优良的德育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8.综合运行模式所谓综合运行模式,就是综合运用传统美德教育各种方式方法,其特点是区域性、整体性、综合性、宏观性比较强。如,吉林省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运行模式是总体规划,以点带面,科研先导,政府推广。

以上这些运行模式,有综合性的、有专项性的,有的从管理方面构建、有的从内容方面构建、有的从方法方面构建。提出什么样的模式,关键是要做到结合实际,突出特点,明确好记。

实验研究认为,构建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应注重三个问题:

一是对模式要有正确认识。没有模式不行,但有了模式,不要模式化。模式化就要僵化,僵化就要流于形式,流于形式,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二是构建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要从当前、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有效、高效、长效的原则。要结合实际去研究、探索,不要照抄照搬。教无定法,关键得法,对模式来说也是这样。

三是构建模式运用语言缩略、逻辑合取,一定要注重明确、简便、规范、通用。

五、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保障机制

区域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主要是指根据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结构组成及其与其它德育和整体教育相互联系的内在需要,建立的一种传统美德教育功能有效发挥和运行的保证制度。构建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有效的目标导向机制、内容架构机制、组织网络机制、制约完善机制、队伍建设机制、主题活动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

1.目标导向机制目标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方向,具有凝聚、团结的力量。建构区域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首先应建构目标导向机制。为此,课题组制定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总目标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综合运行模式与机制,通过大面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拉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两个“高度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建构目标导向机制,应符合、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政策。目标不仅应具有导向性,还应从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

2.内容架构机制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内容体系的构建。这是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机制,具有指导、规范、长效的依据作用。课题组主要用构建德目体系与编写实验用书去保证传统美德教育健康、规范、有效地运作。有的地区结合本民族的实际编写参考资料,丰富了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3.组织网络机制这既是实施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保证,也是开展好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的关键。建立组织网络机制应包括:

一是成立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的领导机构,即由县(区)主管领导挂帅,由宣传部、精神文明办、教育局、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县(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县(区)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的规划与领导、组织与管理;制订、颁布传统美德教育规划方案,制订相关管理条例和制度;协调、统筹各方面的执行情况;组织、交流典型经验,表彰先进。

二是成立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指导组织。指导组可由县教育科研所、教育学会、进修学校、县教育局相关科室及同级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的主管业务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本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本地学校、家庭、社区传统美德教育与研究进行宏观指导、组织与管理;对实验骨干教师及指导人员进行理论培训;组织、指导本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组织本地传统美德教育经验交流;组织、指导本地传统美德教育教材的征订与发放工作,等等。

三是成立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组织。学校是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组应由学校校长或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党、政、工、青及教师、家长、社区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全校的传统美德教育,指导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具体是制定计划,统一布署,协调行动,指导家长,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4.制约完善机制这是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机制的具体内容,也是具体保证措施。一是建立管理制度。即对规划、组织、评比、总结各环节作好明确规定,便于参与,便于检查。二是建立责任制度。即对各层级、各岗位的人员要明确责任,以便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团结协作。三是建立评价制度。评价具有判断、激励、促进传统美德教育等多元功能。为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应搞好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5.主题活动机制活动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展主题活动,就是以课题组提出的孝敬父母、立志勤学、 勤劳节俭、爱国爱民等18个德目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开展主题活动应注意以下问题:(1)活动要有鲜明性,有吸引力、感染力;(2)选材要有针对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3)形式要新颖创新,可参与、可收获;(4)组织要有实效性,在过程中育人。

6.队伍建设机制搞好区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骨干、主导与示范作用。这是传统美德教育重要的保障机制。区域传统美德教育队伍包括专门教师、各科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家长及研究、指导的专门人员等等。由于传统美德教育是90年代以来新兴的一项教育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都显得不足,因此加强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7.社会参与机制即建设良好的区域环境,调动、激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传统美德教育。就一个县(区)的区域来看,社会参与的机制建设起码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营建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2)加强德育基地建设。社会上各公共娱乐场所,各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活动场所,应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开辟的各类德育基地,应结合实际充实此方面的内容,搞好建设。

(3)指导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召开各类学习会、交流会、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用家长素质的提高去带动影响子女传统美德的形成。

(4)加强社区文明建设。一是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将传美教育纳入总体工作之中;二是坚持以政府为龙头,齐抓共管,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三是建立《社区文明公约》、《居民守则》、《社会公德》等规程。

以上机制是一个保障体系,每个机制在整体中都有各自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建立与发挥每一机制的作用,应当统筹运作,综合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整体效益。

十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综合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丰富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

2.提高了学校德育整体水平,实验学校的师生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

传统的教育方式篇(8)

二、网络教育的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我国学者对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都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我国的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对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进行研究,一是侧重对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二是对关注二者的整合、互补。在差异性分析方面,田溪、邓凡(2009)的《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研究》一文通过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观点上的比较,得出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特点,以及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不足之处,他们认为网络教育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形式的,二者是共存并且相互促进的关系。庞天祥(2007)《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是对立还是统一》运用了教育学的基本思想,从实施方式的角度对二者的差异进行了讨论,并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的是互补性,二者在各自的方向上逐步靠近并且统一。朱书强、刘明祥(2001)的《共存与互补: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中指出:网络教育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和教学的方式,网络教育以其优越性,对传统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冲击,他们对网络教育将使学校、图书馆、书籍成为历史这个观点进行了驳斥,但同时也指出了网络教育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与其他学者一样,朱书强等学者也认为在当前的国情下,网路教育是不能取代传统教育的,但是可以对传统教育产生一个很好的促进和补充的作用。在这个观点的贯彻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将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刘胜强(2005)《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互动与共存》中指出,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其文从网络教育的特点,传统教育的优势以及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互补和共存发展等方面加以阐释,指出了二者都有优势和不足,不能够相互取代,应该彼此相互补充以达成和谐的发展与进步。倪政林(2012)《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研究》一文在阐明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策略之后又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了二者的优势互补是可行有效的策略。杨建军;杨改学(2005)《保证质量,实现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一文首先肯定了网络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网络教育具有使优秀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共享,在新技术的辅助下扩大教育范围,适应了教育大众化和教育终身化的需求,因此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时指出了生源质量、教育质量、学习标准、评价标准在网络教育中是四个重要的指标。应该时刻受到重视。程艳林(2004)《网络教育的利弊分析及对策探讨》一文从网络教育的概念、特点、本质等基础性的信息角度出发,对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进行了分析,二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的时空性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该文对两种教育方式的利弊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网络教育能促使教育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实现创造性的学习。洪彬彬(2002)《展望网络教育》一文对网络教育会不会取代传统教育这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网络教育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性,网络教育要与传统教育相融合,从而实现虚拟学校与现实学校的一体化发展。总结起来,学者对于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即二者有各自的优缺点,并且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将网络教育的优点应用于传统教育,是传统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网络教育发展的立足点。网络教育的互动性、自动性、个性化、开放性等特点都是超越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层次、教育对象、教学领域和教学目的上各有分工,在网络时代,更应该把握好网络教育的主动权,让网络教育成为发展传统教育的重要渠道。

三、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理念存在差别

网路教育提倡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采取自学性的方式,自动自觉的接受新知识,因为网络教育的课程存在于服务器中,这就需要考生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制定学习计划,定期的进行自我测评等,通过学生的自学加强构建知识的能力。而传统教育是以教师教授的方式进行辅导,无论从学习计划到学习内容都是由教师进行安排,这就减少了学生学习时的自主性,从这一角度看,传统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得学生对学校和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网络教育提倡采用网络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手段,网络课程的内容是及其丰富的,网络平台中的多媒体信息都可以被学生所利用,例如:文本、音频文件、视频文件、实时的交流与互动等都是网络教育中所独有的。这些优点是网络技术所赋予的,现今的传统教育中也借鉴了网络教育的这一优越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包括录音、视频、电影、电视剧、网络评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性的教育,开启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起枯燥单一的“课本教育”,更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教育依托于网络数据库为基础,对每个学员的个人信息资料、个性提点、学习流程、薄弱环节、阶段状况等信息都能进行实时记录与跟进,同时系统能够根据学员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制定目标和计划,指导学员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这些繁琐的工作由计算机来完成,无疑省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记录工作、学习特点、薄弱环节和学习阶段等信息的记录工作全部是由教师完成,这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不利于教师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工作。

四、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存在差别

网络教育采取的是试听、距离、交流三个平面相结合的方式,虽然网络教育是远程教育,师生是分离的,但是视听效果和实时交流弥补了这个缺陷,网络教育利用视频会议进行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看见在各个终端上课的学生,而同时在各个终端上课的同学也可以在视频里看见教师的形象,教师上课所呈现的文本、音频和完整的授课流程,教师可以与学生随时进行交流和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见,网络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模仿中而改进的,传统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面对面的讲授传授知识,但是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受到人数的限制,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网络技术的教育既有试听结合的良好效果,又能达到现场交互的良好效果,并且在时间和地点上都没有限制,与传统教育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传统教育自形成以来,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教学方式,首先,传统教育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集中在一起的,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一定面积的教学场地即学校、教室、课桌、实验室、教学器具、器材等,大部分学校采取全日制的教学形式,因此要有相应的后勤服务,学校应该配备相关的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其次,传统教育的班级在师资配备上是统一的,也就是说某一部分特定的班级是由特定的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学生在年龄上相仿,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甚至智力发展水平上都不相上下,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小,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三是教学工作由教师进行主导,由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衡量学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考试是评价学生发展水平的重要且几乎唯一的标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教育确实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在我国,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的年龄基本上是在6岁到21岁之间,在这个期间,学生们通过传统教育完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级中学的九年义务教育,一部分学生继续进行了4年或者5年的大学本科教育。可以看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仅需要基础知识的学习,也需要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阶段的传统教育使得他们认识了世界,认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相对封闭的学校环境中,学生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学习集中且效果更好。通过与班级同学的接触,初步的培养了自己的集体意识,养成了与人合作的意识。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着最强的接受和吸收的能力,对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信息能够进行由易到难的有层次的掌握和理解,总结来讲,传统教育更加适合思想意识都尚未成熟的6岁———21岁人群。因此,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育对象是不同的,传统教育主要面向青少年、具有相仿的年龄与知识积累,而网络教育的受众在年龄和知识积累上都有很大差异,因此要求网络教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传统学校教育多以“应试”为目的,网络教育除了对基础知识的加强,由于选择这种教育方式的受众往往目的性比较强,且具有自主自动的特点,因此会更加自觉的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最后,传统的学校教育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即在有限的学制能完成全部的学习计划,并且通过了相应的考核,就能够获得学历证书,而远程教育在获取了学历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将所学转化为专业的技能,所学的内容能否快速的应用到实践中来。因此远程教育往往是结合社会所需制定学习内容和计划。

传统的教育方式篇(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4-0182-02

1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界定

率先将教学模式引进教学理论研究领域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乔伊斯(B.JOYCE)和威尔(M.WEIL),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目前我国对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不一,但对教学模式结构的认识是基本相同的。认为任何教学模式都包含着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组合、条件和评价等要素。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依据,它对其它要素起着导向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操作程序是教学模式实施的环节和步骤;师生组合是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安排方式;条件保证着教学模式功能的有效发挥;评价能使人们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作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它是针对高校青少年学生这一特定的对象,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传承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教学指导思想,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要手段,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形成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它具有整体性、操作性、实践性、针对性和优效性特征。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结构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程序、教学过程结构与方法、教学条件四个层次。

2 构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教育和学习理论。

奥苏倍尔的“同化理论”指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观念、行为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他强调了知识的学习必须与信念和行为的建立相统一。三者在学生认知发展和掌握学习精要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对知识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支撑、导向作用。依据上述学习理论,我们认为;①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掘学生的身体、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是知识、技能、经验的传授。②体育教育内容的选择必须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需要,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2)健康教育理论。

依据美国疾病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列出的四种最有影响力的行为干预理论(知信行模式[KAP或KABP]/健康信念模式[HeaIth Be―lief Model。HBM]、社会思考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合理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行为转变理论模式[Tran theoretical Model of Behavior。TM])为行为干预的健康教育理论基础。我们可以看出。健康干预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人心――明理。服从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接受并积极参与教学,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②体验――参与。同化阶段。师生互动进行以运动参与为主的体验教育,结合室内课讲解和讲座。使学生明白道理,形成观点。③解惑――力行,内化阶段。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发现体育运动的价值。了解体育对身心健康的益处,使学生坚定信念并逐步养成健康习惯。

(3)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理论。

目前,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正处在积极探索阶段,逐步走向完善。在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育分会主编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一书中,收录了近年来我国在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中取得的诸多成果。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极为丰富,风格各异,种类繁多,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生,自娱悦人的独特功能。是其他体育项目不能代替的。②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健身性、传统性、民族性、普及性和终身性。③民族传统体育有极大的随意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可以不受场地、器材、设备、季节、年龄、性别限制,与现代体育教学相互辉映,很符合大学生天真活泼、爱动、好学、求胜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④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内容有机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符合体育教学改革向终身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和大众体育发展的趋势。⑤民族传统体育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保持和发扬中国民族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

3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目标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核心目标是:利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广泛性、娱乐性等特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传承、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核心目标之下,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其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

4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

4.1 转变观念

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和作用。解放思想,深入改革,明确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意义,把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有机结合起来。

4.2 师资队伍建设

(1)机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开展,需要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相应机构及高等教育、体育院校的互相协调和支持,定期、分级举办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技能教师培训班。

(2)目的:使教师能够承担教学。

(3)学时:依据培训内容分为理论和技术两部分。一般采用3―5日培训法,对教师集中进行21―35学时的培训即可承担教学任务。

(4)内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理论、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和影响因素;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术、教法等。

(5)方式: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方式为主;理论与技术培训相结合。

4.3 编制教学大纲、确立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验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特点各异,且对场地设施的要求也各有区别。因此,每个学校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来选择适合本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教学前应该编制相应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教学实验,再进行全面推广。

在教材的选择和创编上,还应该注重民族特色和理论

传授,把民族传统体育技能的练习和民族传统体育的背景文化讲授有机结合起来。

4.4 教育过程的结构

学(学生)的活动、教(教师)的活动和教学内容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教材教具等教学媒介所开展的统一活动。教学过程具有动态性,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执教者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

另外,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不但具有教学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具有集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为一体的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重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研究,注意继承优良传统教法和应用现代教法相结合来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理解和对技术的掌握。

5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评价

评价是针对教育的特点,通过收集、分析、比较有关资料,科学地判断课程的价值或效益的过程。它是教学模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由教师中心、内容驱动向学生中心、探究驱动的教育重心的转移,也带来了教育评价的变革,即由量化评价走向质性评价。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评价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课程目标、方案、内容、材料、效果等的评价。(2)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运行状况,如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学生间的相互作用、教学环境等等有关教学过程的评价;(3)对教育者教学能力和责任心的评价。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评价包括三种类型:(1)过程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进行评价。(2)影响评价:在教学结束后,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主要考查学生有关知识和态度、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状况以及良倾向。评价结果可以帮助学校了解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情况和效果。对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评价方法包括四方面: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间的相互评价。(3)阶段/结果(回访)评价:在教学结束后3个月或1年进行追踪评价,主要评价学生行为变化和保持情况。评价方法为: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

6 结语

(1)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利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广泛性、娱乐性等特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传承、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篇(10)

2基础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西方文明并不适应中国的教育,不能给予学生中国社会需要的能力,要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整合西方的思想,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模式。他主张用中国传统办学形式,先学习以儒家为根本的传统文化基础,再将西方文化有选择地融入其中。简而言之,先树立起儒家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再吸收西方文明。陶行知推崇杜威用实用主义取代传统教育的模式,他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对基础教育进行了本土化的探索,根据生活经验对于西方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基础教育不再是模仿单一国家的模式,而是全方位地把各国先进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进行了具有本土化特性的教育改革实验。20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被提出后,各式各样的西方的教育理论与研究方法被广泛引入与传播,成为基础教育的理论指导,并在实践中进行本土化的探索。由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基于个体生命成长需求的教育理念,构建了新型的学校形态“。新基础教育”目标培养适应时代的青少年,重在教育学生获得“人”的能力,对教学进行改革,为进一步教育本土化探索了道路。但在教育理念不断出新,教育方式不断改善的同时,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被忽略了。

3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及理念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2006年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尽管如此,传统文化教育的振兴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学校的条件限制,许多活动无法展开;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学能力不足;在课业压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等。这需要人们转变教育观念,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和它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优秀品德养成的作用。随着“中国学”和“儒学”在国际上的兴起,传播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崇尚古典教育的私塾,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热门话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教育也有了更多的认可。在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总结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并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实践性、系统性的指导。同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在教师节前往北京师范大学时,提出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重点就是要加强传统文化,扩大教育内容中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传播、继承性,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树立学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认同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4传统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实践中的探索

4.1调整教育内容,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要不断扩大传统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分量,在原有教学内容里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并加大在考试中的比重,同时设立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例如书法、诗词诵读、围棋等,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技能。实现这些,这同时也需要加大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术研究、相关课程设计和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进修的投入。

4.2进行形式创新,形成多样化的渠道要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就要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地进行。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加大传统教育的内容,更要通过增加传统文化活动,例如讲座、广播、网络等,利用各种媒体方式多维度地增加学生的参与。把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纳入学校教学成果的规划,作为一项学校水平的评价标准。与此同时,鼓励教师或班级体,自行选择传统文化活动的内容,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潜移默化地为传统文化学习打下基础。

传统的教育方式篇(11)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及家庭环境对儿童在传统体育项目方面的教育,使其掌握基本传统体育项目技能。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是传统体育项目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家庭教育在众多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每个人来说家庭生活是最亲切的,家庭教育是必须要接受的并且长期进行,伴随终生的教育,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使受教育者更为容易接受和喜爱并且能够长期坚持进行的,是相比较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具有显著效果的教育方式。

二、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特点

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发展应主要依靠家庭教育的方式进行,教育类型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家庭教育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教授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具备其他教育类型所不具备的特点,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交流性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情感交流的特点,家庭成员之间是血脉相连的,互相拥有着特殊情感的亲人。在家庭环境氛围中,家庭成员之间都有割舍不了骨肉亲情,注定了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也离不开情感因素。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教授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可以很好地沟通与交流,不会出现陌生人间的尴尬,能够更好地接受理解教育者教授的内容,不仅使被教育者学习了传统体育项目的技能,还从中可对其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从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中增强自信心与面对挫折的勇气,使其达到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创造良好融洽的家庭氛围。

(二)广泛性和全面性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广泛性,每个人都有家庭,每个家庭都会有家庭教育,而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人和家庭组成,每个人都会接受家庭教育,社会中受教育面较大、影响较深,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也具有广泛性,人们都能较为普遍的接受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相对比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而言,进行家庭教育的教育对象更为广泛,更有利于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全面性,第一,家庭教育针对的不仅是家庭中的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是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过程中不是针对儿童、中年人、老年人中的某一类群体,而是全面的对教授对象进行体育项目的教授。第二,在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体育项目技能,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也从中可以体验到传统体育项目学习的乐趣与意志品质。最终达到传统体育项目很好的继承与发展的同时家庭成员能够得到身体、心理、道德的全方面培养。

(三)长期性和渗透性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当人作为自然体而降生的时候,便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要伴随人终生的,在一生中人要同时扮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角色,而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更具有早期性、连续性和持久性。当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长期进行时,被教育者较容易的培养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习惯,有利于传统体育项目技能的学习与巩固,使受教育者可以较好地掌握与熟练的应用传统体育项目,从而达到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渗透性,“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不是因为父母有很高的教育手段,而是因为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渗透性的,父母的言行和教授的内容是子女最容易接受学习的,家庭生活中的生活习惯,成员之间的关系,文化氛围等各个方面,都会对子女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传统体育的家庭教育具有渗透性,家长可以潜移默化地将传统体育项目教授给子女,使子女在无形之间产生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喜爱并且长期坚持进行学习和锻炼,从而养成良好的传统体育项目锻炼习惯,达到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四)针对性和及时性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对每个人来说,父母都是自己最为亲近与信任的人,在父母面前不需要进行任何的防范和伪装,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性格、脾气、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真实的状态是最为了解的,所以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父母可以凭借自己对子女足够的了解,针对子女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个人喜好等各方面因素,选择适宜子女的传统体育项目以及方式进行教授,,使子女在学习传统体育项目初期就可以比较容易的接受与喜爱这个项目,避免或减少教授过程中因为选择的项目不当或教授方式不适宜而产生的各类问题。在教授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父母能够直接得到子女学习状况的反馈,也可以从中发现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使问题能够对得到及时的处理,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体现了及时性。

(五)继承性和灵活性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继承性,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家庭氛围、家庭文化、家庭传统等都在不经意间被继承着流传下来,例如“家训”、“家风”等,人们在接受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后,无形之间也影响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与内容,当自己处于教育者的角色中,便会将自己在被教育时接受的内容继承性的传授给被教育者,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是具有继承性的,不仅可以使传统体育项目被长期永久的保存下去,也保护了传统体育项目中所蕴含的传统民族文化与精神。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家庭是社会组成中除了人以个体存在以外的最小组成单位,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是小范围、小群体活动,可以在不需要任何的组织或正规的运动场地,便可进行的活动。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不会受活动时间、地点、人员等因素制约,各方面因素与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都较为灵活,能够更好地使传统体育项目得到继承和发展。

三、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对策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关注度逐渐降低,社会中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风气淡薄,家长对传统体育项目认识不准确,亲子行为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等都是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中产生的问题,为了使传统体育项目更好的继承与发展,针对其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提出以下几个对策:

其一,转变家长对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认识

许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只是在孩子没有步入学校之前,家长所承担的教育责任,而学前阶段的家庭教育也只是保障了子女的正常成长,至于子女的身体、心理健康等问题不会有较明显的显现,当子女进入学校教育阶段,则教育义务就应该由学校承担,更何况是传统体育项目这种体育技能的学习。更有甚者认为,子女根本不需要接受传统体育项目等这种体育技能的教育,“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使学生永远摆脱不了单一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最终家长将子女培养成为了“考试机器”,而忽视子女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心理、道德、独立自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能使子女得到全面的发展。

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首先要转变家长对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从思想上使家长得到改变,让家长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意义,在重视子女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关注子女的身体素质状况。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不仅教授子女体育项目技能,还使他们接受了我国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在增强体质同时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传统体育。

其二,家庭教育中将传统体育项目于文化精神相结合

家庭教育中传统体育项目与文化精神完美结合,更有利于人们接受学习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至今为止传统体育项目仍然在被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每一项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在体育项目的学习过程中父母可以针对子女自身的特点与喜好选择适合子女的项目进行学习,在家庭教育长期的学习中,子女在掌握传统体育项目技能的同时,培养了体育运动兴趣与习惯,也增强了自身的身体素质。传统体育项目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也会使子女受益匪浅,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在技能上体现出人类的智慧,其中蕴藏的文化精神更为深厚。在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过程中,也是对子女无形中意志品质的磨炼,要使子女明白“人生自古多磨难”这一人生常态和基本道理,鼓励子女博学广识,增强其自信心,教会其以正确的归因方式,使其理智、从容地对待挫折,放手让子女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感受挫折,通过真实的挫折及其感受来提高其耐挫、抗挫能力。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不仅是子女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还磨炼子女的意志品质和面对挫折的勇气,达到身心发展的目的。

其三,采用多种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方式

在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采用多种教育方式,例如全面系统的教育方式,家长全面地将传统体育项目教授给子女,可以是子女从众多的项目中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长期学习,使子女系统的了解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内容以及其蕴藏的文化精神,最终子女自觉坚持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周期性的重复教育方式,在传统体育项目学习的初期,家长应针对子女的特性进行有计划的教授,在学习过程中持续的周期性进行重复训练,直至将传统体育项目锻炼成为习惯,可以使子女更好地掌握传统体育项目技能以及流畅的运用体育技能;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在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影响深刻,当家长在教授子女传统体育项目技能,培养其传统体育项目锻炼习惯的同时,家长已经将其作为自己的习惯而进行,那在学习过程中,子女在无形之间会受到父母的影响,逐渐将传统体育项目锻炼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而达到

其四,提高国家和社会对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关注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