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5 14:44:02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篇(1)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1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涵义

公共交通泛指所有收费提供交通服务的运输方式,也有极少数免费服务。广义上的公共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索道等交通方式;狭义的公共交通是指城市定线运营的公共汽车及铁路、渡轮等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城市公共交通设施是指在城市公共环境中,面向公共人群,为大众提供运输服务功能的统称。

2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作用

城市公共交通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都离不开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相对于私人交通工具,具有运量大、效率高、耗能少、污染小、占道面积少等优点,因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影响极大,也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3通用设计在公共交通设施中的应用

通用设计只是一种设计理念,它并不是一种新的学科或风格,它只能作为我们设计的一种指导或清楚易懂的方法,所以在整体上并不能直接的体现出来,更多是在一些点上细节上表现出来。下面我们看一下通用设计在城市公共设施的交通系统、信息系统、卫生系统、休息服务系统和游乐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交通设施是城市公共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设施之一,对于我们大众来说就是使用最频繁也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但对于有障碍人士来说,家门也许是一道他们永远无法逾越的障碍,因为他们无法使用普通的交通工具。因此,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通用设计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交通设施的灵活性,行动方式的最大程度多样化。

3.1通道

从通用设计的角度出发,公共空间中的通道体系总体上应能够满足所有基地和建筑中的使用者的需求。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所有人的需求和行为特点,包括不同的移动速度、不同的身体条件。人行横道要考虑轮椅、视障人的通行方便,盲道与人行横道之间要有交接以导引视障者过路,在路口处设置利于盲人辨向的音响设施。在人行横道的出入口应设坡道。为便于盲人行走时的方向识别,保证盲人的人身安全,人行道宽度需要在 2.5m以上。在交通事故频发地段的人行路面,要与车行道有所分隔或高差。人行道要设有肌理地砖的盲道。残疾人和能力丧失者在进入公共建筑物前.需将所乘三轮车换成轮椅,这就要求在公共建筑物或住宅入口处设置一定数量的专用停车场所,且尽量靠近建筑入口,同外通道相连并辅以遮雨设施。

3.2坡道

坡道是交通设施设计中不可不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界面向另一个界面过渡的一种方式,极大的方便了轮椅、婴儿车、手推车等车辆的通行。坡道是协助有轮交通工具应付水平面变化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在步行道出现高度差,需设置多段阶梯的地方,为使轮椅等人力车安全便利攀登,也应设置坡道。一般坡道的宽度一般在 1.2m,超过 5m 长的坡道宽度应在 2m,可以使坐轮椅者与其他人并排经过。

3.3出入口

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残疾人和能力丧失者希望能与健康人共走一个入口或在同一入口设置专用入口,而比较忌讳走旁门和后门。如采用自动门可方便任何人的进出。建筑物出入口的通用设计,应该室内外地面相平。如果室内外有高差时,应使用坡道连接。通用化的出入口空间,充分体现了易识别、易到达、易通达的特点,尤其能够适应弱势群体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3.4电梯

电梯是公共设施通用设计的重要方面之一,在公共空间都是不可缺少的,在高层公共空间里,电梯实际上就是个升降平台,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通用设计的原则,使用上要便于操作,如轮椅使用者使用方便、可触的盲文。

4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私人交通将无限增长,私人小汽车逐步进入家庭,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使得大部分大中城市交通状况日趋紧张,越来越严重的拥挤、延误、事故、环境污染、公交衰落,远远超出人们所能接受的限度。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发展多元化的客运交通系统,提升公共交通设施和装备水平,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性。科学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积极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加快调度中心、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以及停靠站的建设,提高公共汽(电)车的进场率;推进换乘枢纽及步行道、自行车道、公共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同步实施。鼓励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应用,加快老旧车辆更新淘汰,保障公共交通运营设备的更新和维护,提高整体运输能力。

参考文献

[1] 勃.城市公共设施中的通用设计研究[J].沈阳理工大学,2012.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篇(2)

首先将居民消费结构的八项指标在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记为:

X1:食品X2:交通和通信X3:衣着

X4:教育文化娱乐服务X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X6:居住

X7:医疗保健 X8:杂项商品和服务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2000―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数据资料进行如下实证分析。

(一)对原始数据进行判断

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以消除量纲的影响。KMO 和 Bartlett 检验中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值为0.238,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中Approx. Chi-Square,Df,Sig的三个值分别为134.382,28,0.000。采用因子分析质量检验对这八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虽然KMO值为0.238没达到0.7以上,但卡方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1%,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是适宜做因子分析的。

(二)因子旋转

根据前述指标,计算得到样本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看出提取前两个公共因子,已经足够描述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然后进行方差最大旋转,根据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将八个指标按照高载荷分成两类,并结合专业知识对因子给予命名。第1公共因子(F)高载荷指标中有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将其因子命名为生存型消费因子;第2公共因子(F)高载荷指标中有衣着、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将其因子命名为享受型消费因子。

(三)计算因子得分

选用回归法估算因子得分系数,SPSS输出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1。

运用Bartlett因子得分法计算出2000―2009年的主因子得分(见表2),利用因子得分值绘制其趋势图(见图)。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综合得分,并求出各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综合水平的得分排序。(见表3)

(四)通过因子分析可得出如下分析结果:

1、生存型消费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变化

从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可以看出,第一公共因子在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方面有较大的载荷,由此说明第一公共因子综合反映以上5个方面的变化趋势,称之为生存型消费因子。由载荷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变动最大的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在居民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其次是交通和通信、居住、食品、杂项商品和服务等。而载荷系数的大小则表明基本结构的变化。第二公共因子在衣着、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3个方面有较大的载荷,反映了这三方面的变化趋势,称之为享受型消费因子。

2、生存型消费近四年来呈下降趋势,享受型消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从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来看,第一公共因子在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的载荷系数均小于零,表明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呈下降的趋势,而居住、交通和通信的因子载荷系数都大于零,反映出居住、交通和通信逐年增加的趋势。第二公共因子在衣着和医疗保健方面的载荷系数均大于零。说明在居民消费结构中衣着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呈上升趋势。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载荷系数小于零,说明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呈下降趋势,但在总体消费支出变大的情况下在量上还是有较大上升的。说明了人们的消费热点转向了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享受型消费方面。

3、2000―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发展平稳

结合综合得分和排序可以看出,2007年之前综合得分变化不大,说明2000―2007年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相对平稳。而2008年和2009年的综合得分减小,说明这两年国际金融危机对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从以上的数据模型和经济理论分析中可以得出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在加速演进。首先是数量向质量的转变,其次是物质向精神的转变,再次是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转变。

二、提高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建议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篇(3)

中图分类号:DF61 文献标识码:A

一、刑法国际化的科学内涵

刑法的国际化,是指不同国家的刑法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吸收、彼此渗透,从而使各国刑法在人类法律文明进步大道上趋于接近、协调发展、共同前进的趋势。(注:关于法律发展的这一‘互渗共进、协调发展的走势,学者们有不同的称呼。如公丕祥教授称之为“法律发展的国际化”,周永坤教授称之为“法的世界化”、“法的全球化”,李双元教授称之为“法的趋同化”。称号虽然各异,但共同点都在于承认在法律发展的过程中,各国必须相互学习先进的立法经验,必须与国际普遍实践接轨,必须协调发展。笔者在这里采用“国际化”概念。(公丕祥.国际化与本土化:法制现代化的时代挑战.法学研究,1997,(1):87-89;周永坤.全球化与法学思维革命,法学,1999,(11):10;李双元.中国法律趋同化问题之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3):3.)。)刑法国际化的途径或表现有两种方式:一是不同国家间刑法的吸收和移植,如近代日本刑法对法、德刑法的吸收和移植,我国清末修律时对德、日刑法的吸收和移植等;二是缔结、批准、加入国际刑事公约,并将其内容在国内刑法中体现出来。如,1997年我国刑法典中关于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劫持航空器罪、暴力危及航空安全罪的规定,可以说是我国所加入的《关于航空器内的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的公约》相关规定在国内刑法中的具体化。刑法发展的这一国际化趋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刑法发展的国际化是以承认各国刑法的差异性或多样性为前提,以内容上一定程度的趋同性为时代走向的。

不同的国家,都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轨迹,因而各国的法律制度必然各具特点,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或多样性。刑法是国内法,保护的是本国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的的是本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安全,并且,刑法作为“保障法”,与其他法律相比,更容易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因而,各国刑法间的差异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这个意义上讲,刑法更表现为一种“地方性知识”。

刑法的国际化是以承认各国刑法的差异性或多样性为前提的,是在存异基础上的“求同”。任何否认法的民族性、差异性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其所导致的结果不是刑法的国际化,而是刑法的外国化。

认为刑法的国际化就意味着否认刑法的差异性、民族性的观点固然错误,但那种夸大刑法的差异性、民族性从而否认刑法的国际化趋势的观点同样也是错误的。如上所述,各国刑法具有差异性,但同时刑法作为人类智慧的产物,还具有共同性,这种共同性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表现为趋同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交往的日益频繁,历史上存在的国家、民族以及地域间的堡垒,会越来越打开,从而法律文明的历史个性逐渐减弱。在法律文明的交流与传播过程中各个民族或民族国家的法律制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从而逐渐成为一个协调发展、趋于接近的法律格局”[1]。这是当代世界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趋势,也是当代刑法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趋势。刑法趋同的态势有:刑法价值准则方面的相似性,如对刑事立法正义和刑事司法正义的追求、对人权的确认和刑法保障等;打击国际犯罪要求的共同性,如刑事司法协助的互惠性、针对国际犯罪的法律反应机制的和谐性和国际性,等等。

如果说“成功的世界化是指这种世界化既尊重各国制度的不同点,又致力于使各国制度围绕共同原则逐步接近”[2],那以,刑法的国际化,也是指在承认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各国刑法相互吸收、彼此渗透、协调发展、趋于接近的趋势。

第二,刑法的国际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漫长的过程,它既不以各国刑法制度中的共同性内容多于差异性内容为成立前提,也不以实现世界刑法大同为终极目标。

刑法发展的国际化走向,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演进的历史产物。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揭示的是刑法发展过程中各国刑法制度相互吸收、力图与国际接轨而共同性内容不断增多的趋势。“我们断言当今国际社会的法律发展已呈现强劲的趋同化走势,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各国的法律制度中共同性内容已多于差异性内容,只是说各国法律制度中共同性正在不断增加并形成一种趋势”[3],因而,刑法的国际化进程则更加漫长。因为,刑法除受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背景的影响更大外,其阶级职能的存在与体现更为明显,可以说,与其他法律相比,各国间刑法的差异性突出,且差异性远远大于共同性,这就决定了刑法的国际化进程道路漫长,且颇多障碍。

刑法的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这并不必然得出刑法国际化的最终结果就是世界刑法大同的结论。刑法的国际化,是指各国刑法为共同打击危害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犯罪,促进经济发展、尊重人格尊严,减少和消除在国际交往与合作中的障碍,而形成的相互吸收、协调发展的态势,并非指要实现刑法的世界大同。“必须记住法律是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的价值和一般意识与观察的集中表现,任何国家的法律都不可能完全一样”[4],任何国家的刑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刑法的国际化,不是指全球所有国家的刑法的统一,更不是指产生一部所谓的“刑法共同法”。实际上,刑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是与主权国家的推动分不开的。吸收外国刑法中的先进因素,缔结、批准或加入有关国际刑事公约并在国内刑法中体现出来,开展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正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这一事实本身表明,刑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并不能淹没主权国家的自主独立性,国家主权因素在一定意义上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因而任何关于刑法世界大同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刑法国际化的成因分析

刑法的发展不是孤立封闭的法律现象,而是一个开放的国际性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领域的相互交流与协商、相互借鉴与吸收、相互依赖与合作将大大加强,各国刑法相互吸收、彼此融合,与国际接轨的现象将日益增多,刑法发展的国际化走向将逐渐强劲。刑法发展的这一国际化趋势有着其深刻而复杂的原因。

1.经济因素

刑法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既受制约于经济基础,又能为经济基础服务。当下市场经济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确立和经济的全球化,进一步推动了刑法发展的国际化走向。如果说冷战结束以前,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的不同,一定程度妨碍了彼此法律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那么,当今世界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互对立的消失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确立,“不仅有助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法律在国际间的统一,而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时也完全可以而且有必要移植或借鉴传统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些通行做法”[5]。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国家要发展本国的市场经济,除了学习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民商法经验外,还应注意对发达国家经济刑法的吸收和移植,以便使本国刑法能有效地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的全球化,使各国经济上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发展经济,这就要求各国在经济交往中尽量消除不必要的法律冲突,互相取长补短,努力寻求共同的法律话语。刑法具有打击经济犯罪、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各国对经济犯罪圈的划定范围不同、对某种经济犯罪的打击程度差异,都可能导致经济交往上的冲突。如,中、美两国关于知识产权犯罪打击程度的不同,就导致了两者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冲突。这说明,各国要维护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经济关系,也需要刑法方面特别是经济刑法领域的共识。

2.社会因素

全球化的事实和各国跨国活动的不断增多,使许多社会问题介入了国际因素而具有全球性质性质,如犯罪的全球化、环境污染等。各国犯罪分子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员、资金与信息的自由流动,在世界范围内相互勾结、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进行犯罪、恐怖犯罪、环境犯罪以及计算机犯罪,犯罪国际化趋势愈演愈烈。要对付这些犯罪,不是一个或几个国家的事,也不只是各国国内的事,而是所有国家和全人类必须采取共同一致行动才能实现的。这就要求各国进行国际协商,签订、加入有关国际刑事公约,并以此指导国内刑法的补充和修改,“建立能够与其他国家相互配合和密切合作的司法体系,形成和谐一致的世界性法律反应机制”[6]。

总之,犯罪的国际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是要求并推动刑法发展的国际化走向的社会因素。

3.法律因素

各国刑法中的共同性因素是刑法发展国际化的前提和法律基础。刑法是由民族国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定的,具有其独特的民族个性。然基于人之本性所产生的社会,必然有其共性;各国刑法虽文化传统各异,但毕竟都是人类社会的法律,必有其共同的人性内涵,正如台湾学者陈玮直所言,“人类之良知虽因所处社会之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之不同而有小异,但在基本上则属相同,如无故杀人,人人知其不可;非份取财,各国皆有禁律”。[7]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增进与扩大,不同刑法制度里的共性因素必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显现出来,从而出现“吾人之规为他人所取,他人之法为吾人所用”的现象。

法律既具有阶级职能,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刑法作为最具有强制性的部门法,其阶级职能虽比其他法律更为明显,但它也有社会职能。各国刑法的阶级职能或许不同,但其社会职能却有相同,如对人权的保障。那种单纯视刑法为统治阶级的“刀把子”、否认刑法的社会职能、从而否认刑法的共同性的观点,是应该摒弃的。各国在运用刑法打击犯罪、保护社会、保障人权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共同的要求,从而出现相互吸收、彼此借鉴的现象。

4.其他因素

刑法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比较刑法学的兴起和发展、有关国际组织的努力等,也是推动刑法发展国际化走向的重要力量。

关于法律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对法律国际化的作用,我国学者公丕祥教授有精辟论述,他认为法律文明要发展,必然要冲破原有的民族界限,参与到其他法律文明系统的发展过程之中,多样化的法律文明之间的日益扩展的交流和沟通,势必会推动那些法律文明共同性要素的广泛传播与接受,这样,就逐渐汇聚成为法律发展国际化的历史潮流。[8]同理,就刑法而言,刑法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也是刑法发展国际化走向的主要媒介机制。虽然说没有刑法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而听凭其他因素起作用,刑法的国际化趋势并非不可能,但其进程必定大大延缓。如果说各国刑法中的共同性因素、人类社会对刑事法治理想的普遍认同和追求、市场经济全球范围内的确立、犯罪问题的全球化对刑法的国际化提出了客观要求和现实可能的化,那么当下世界各国间刑法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与深入则为刑法的国际化提供了实现途径。

正如“比较法的发展是法之世界化成功的条件”一样[9],比较刑法学的发展也为刑法的国际化提供了方法上的便利。“比较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人们想到利用别的文明民族的智慧在法律方面获得的成果”[10],通过充分的比较刑法研究,人们就可以明了有关外国刑法的内容、精神、立法依据与背景、实施效果,从而便于本国成功吸收、移植外国刑法,而这正是刑法发展国际化的途径或表现之一。所以说,比较刑法学的发展也是推动刑法国际化的重要力量。

此外,有关国际组织的努力也是刑法发展出现国际化趋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国际刑法协会起草《国际刑法典草案》的努力,国际刑警组织在打击国际犯罪、推动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方面的作用,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为建立常设性国际刑事法院的近半个世纪的工作,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三、我国现行刑法典中的国际化表现

现代世界各国刑法理论和刑事立法的互渗共进,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中国的刑法现代化的进程中,固然要注重刑法的本土化,但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更为迫切的是刑法的国际化(注:孙笑侠先生认为,就法的民族化与国际化而言,当代中国更为迫切的是法的国际化,笔者深以为然。(孙笑侠.论市场经济社会法的民族化与国际化.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学),1994,(3):15.)。)。积极合理地吸收国外有益的立法经验,注重本国刑法的国际化,顺应与迎合当今世界刑法向着民主、人道、开放、科学的进步趋势,对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中国来说,意义尤为重要。我国刑法国际化的途径也不外乎两种,即吸收国外有益的立法经验:积极缔结、加入有关国际刑事公约,并在国内刑法中将公约内容体现同来。1997年修改后的现行刑法典在促进中国刑法国际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1.刑法基本原则在刑法典中的正式确认,顺应了当今世界刑法民主、人道、新生人权的进步趋势。

自从二百多年前贝卡利亚发出反对罪刑擅断、刑罚残酷的呐喊以来,罪刑法定、罪刑均衡、刑罚人道原则以其限制公权、保障人权的深刻内涵而一直被西方各国刑法奉为圭皋,人类社会的刑法从此逐渐走出了黑暗时代。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刑法典没有正式确立罪刑法定原则,相反却规定了刑法的类推适用,虽然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不可否认,有罪的类推适用的存在,体现了当时过于强调刑法的社会保护机能、忽略其人权保障机能的思想倾向,因而屡被西方国家以中国不尊重人权为由而加以诟病。1997年刑法典在第3条、第4条、第5条分别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并尽可能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体现和落实这三大原则的要求。可以说,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现行刑法典中的确立,使我国刑法发展融入了世界刑法发展的潮流。

2.增设了刑法的普遍管辖原则。

普遍管辖原则是现代国际法在属地管辖、属人管辖、保护管辖之外所确认的管辖原则,它是指对于本国所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公约所规定的侵犯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不论这种犯罪是否在本国领土内发生,不论是否由本国国民实施,也不论是否侵害本国国家或国民的利益,只要罪犯在其领土内被发现,该国家就有权管辖。我国1979年刑法典没有规定普遍管辖原则。1980年以来我国相继加入了一些国际刑事公约,如1970年的《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1971年的《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的公约》、1979年的《反对劫持人质公约》,这些公约都规定了普遍管辖原则。根据这些公约规定,我国在批准加入这些公约后对公约所规定的国际犯罪就承担管辖和制裁的义务。为了履行公约义务,使我国对这些既不发生在我国境内又非我国公民实施的且非针对我国的国际犯罪的管辖有国内法上的依据,1987年6月23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确立普遍管辖权的补充规定。1997年刑法第9条吸纳了该补充规定的内容,使普遍管辖原则正式在刑法典中得到了确认,从而使我国刑法关于刑事管辖权的规定符合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并且向国际社会表明了我们信守承诺的态度。

3.确立了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制度,迎合了法人犯罪法典化的发展趋势。

19世纪上半叶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法人组织日益发达,在法人决策机构和决策人物的操纵指挥下,以法人名义和凭借法人力量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不断增加。面对这一情况,以实用主义为倾向的英美法系国家迅速作出了反应,承认法人犯罪。如,美国《模范刑法典》就明晰的规定了法人犯罪。大陆法系国家由于恪守“社团不能犯罪”的古罗马格言,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承认法人犯罪。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人犯罪现象的增多,大陆法系国家出现了将法人犯罪法典化的趋势。如1994年修订后的法国新刑法典第121-2条明确规定:“除国家外,法人依第121-4条至第121-7条所定之区分,且在法律或条例有规定之场合,对其机关或代表为其利益实施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在我国,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首次用行政刑法的形式规定了法人犯走私罪的刑事责任。此后,陆续有关于法人犯特定罪的规定。1997年刑法典以一个专节规定了单位犯罪的概念和刑事责任的承担形式,使单位犯罪正式得到了刑法典的确认,迎合了法人犯罪法典化的发展趋势。

4.进一步限制和减少了死刑立法,体现了刑法的人道、谦仰,符合了世界范围内减少限制乃至废除死刑的主流。

截止2000年10月底,在世界上全部194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76个国家对所有犯罪都废除了死刑,10个国家对普通犯罪废除了死刑,37个国家成为事实上废除死刑的国家。可见,减少并最终废除死刑,是刑法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1997年法典明确限制了死刑的适用对象,放宽了死缓的适用条件,严格限制了盗窃罪适用死刑的条件,因此,在此意义上,可以说1997刑法在死刑问题上所作的努力,符合了减少死刑乃至废除死刑的世界潮流。

5.果断地将反革命罪更名为危害国家安全罪,是我国刑法致力于科学化与适合现代刑法之通例的重要举措。

世界各国都将危害领土完整、颠覆国家政权、分裂国家、从事间谍活动等行为,作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在刑法中予以规定,而我国1979年刑法将以反革命罪规定之,这样,“一则造成误解,致使国外将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误认为是政治犯而按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加以庇护;二则造成口实,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作为攻击我国无政治信仰自由的借口;三则造成疑惑,怀疑我国对签订的公约不予履行;四则造成犯罪分子逃脱惩罚”[11]。1997年刑法典果断取消反革命罪罪名,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罪,将一些原属于反革命罪的爆炸、放火等归人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实现了与相关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的接轨。

6.根据中国加入的国际公约的规定,新刑法典分则修改完善了部分犯罪的规定,增设了有关新罪。前者如1997年刑法典对有关航空器犯罪、毒品犯罪、文物犯罪、知识产权犯罪、环境犯罪的修改完善,后者如对恐怖活动组织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洗钱罪的增设。这些犯罪,既是中国国内法上的犯罪,也可以视为相应的国际犯罪构成在现行刑法典中的具体化。

收稿日期:2002-05-22

【参考文献】

[1]公丕祥.国际化与本土化:法制现代化的时代挑战[J].法学研究,1997,(1).

[2][法]米海依尔·戴尔玛斯—马蒂,世界法的挑战[M].罗结珍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

[3]李双元.走向21世纪的国际私法:国际私法与法律趋同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25.

[4][美]M.A.Glmdon:“Comparative  Legal  Traditions”,West  Publish-ing  CO.1982,p10.

[5]李双元,于喜富.法律趋同化:成因、内涵及在“公法”领域的表现[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1).

[6]高铭暄,米海依尔·戴尔玛斯—马蒂.刑法国际指导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105.

[7]陈玮直.论近代法律趋向[J].法律之演进与适用[C].台北:汉林出版社,1977.103.

[8]公丕祥.法哲学与法制现代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87.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篇(4)

一、引言

在物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五种运输方式:轨道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具有各自的特点,适合不同的需要,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轨道运输的特点是一次运量大,安全性和环保性好,但轨道建设投资规模大;公路运输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同时具有公路建设占用土地多、汽车废气污染严重的缺点;航空运输显著特点是飞行时速高、舒适性好,但机场建设成本大,大多建设在市郊,中转十分不方便;水路运输成本低,但是运输速度慢;管道运输在油、气长距离运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五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必经之路。在关于物流综合运输体系五种运输方式的共存性的文献中,定性研究的多,定量研究的很少,本文从运输方式协调发展、交通运输持续发展和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方面的文献回顾,发现物流综合运输体系共存性的存在,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定量地证明了物流综合运输体系共存性的存在。

二、文献回顾

客货运输量及其周转量是经济和社会活动对交通运输需求的集中表现,彼此间存在相对的变化规律和比例关系。货物运输量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资源和生产力布局。因此,货物流向流量和运输线路需要协调。根据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实现运输的合理分工。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运输联系及运输方式的发展和布局也不同。如在我国西北、西南地区是内地大陆区,以陆上运输方式为主,铁路和公路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运输联系方面起主导作用,如果西北内地开发石油,从长远看则以发展管道运输为宜,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海运、河运和管道等。因此,货物流向流量和运输线路的协调,需要五种运输方式:轨道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共同发展。

交通运输业要保持持续发展的方向,必须作到低资源消耗、高产出和环保。交通运输业对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巨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交通运输业对土地的占用量较大;是钢材、铝和橡胶等资源的主要使用部门之一;是能源消耗大户,据统计,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占国家总能源的30%左右。交通运输业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目前全世界由交通运输散入空气的有害气体占大气污染的一半以上,世界上许多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周围地区都受到来自交通运输的严重的噪音污染。可见。资源、环境和人口状况决定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交通运输业要保持持续发展的方向,需要五种运输方式:轨道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共同发展。

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宗旨是快速、大量、方便和节能。交通运输的现代化趋势主要包括:高速化,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为代表、以磁悬浮列车和超音速飞机为目标的高速运输系统正在形成;管理的计算机化,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自动化和新交通系统是交通现代化的未来。今日的交通运输已经进入了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大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而形成的网络。因此,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需要五种运输方式:轨道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共同发展。

三、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文献回顾,我们知道轨道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能够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假设:

H1:轨道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的货物运输两两正相关。

货物运输分别采用货物周转量量,从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我们得到1978年至2001年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水路运输的货物周转量(如表1),

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运用SPSS统计应用软件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表3,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货物周转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982,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货物周转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小,为0.579,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货物周转量之间,在0.05显著性水平上相关,其他在0.01显著性水平上两两相关。结果表明:轨道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的货物运输是两两正相关;完全支持了H1。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篇(5)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进入21 世纪, 我国迎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全新发展阶段。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国家把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发展纲要。到2020年又将有2000千米的城市轨道交通投入运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将在十一五期间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机。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四大趋势

国家政策明朗化。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一批一线重点城市和省会城市就开始着手进行地铁建设的前期工作,筹划开展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但由于当时项目建设造价高、项目纷杂,95年国务院颁布文件暂停了地铁前期项目的审批。在该阶段是国家对城市轨道交通进行调控指导的阶段。99年以后,国家政策开始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有10个城市已有完备的轨道交通网,另外有8个城市提出发展轨道交通的申请。此时城市轨道交通迎来发展高潮。目前我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南京、重庆、武汉、香港和台北共计10个城市建成了完备的轨道交通网。我国“十一五”发展计划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和公共交通场站,有条件的大城市和城市群地区要把轨道交通作为优先领域,超前规划,适时建设”。 开放明朗的国家政策支持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优越的发展前景和优厚待遇。城市轨道交通网建设也将在政策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下向一些二线城市转移,国内大中城市交通建设将迎来美好的未来。

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城市轨道交通刚刚起步之时, 其投资者大多是政府或者个人,投资主体比较单一,往往出现财政吃紧、资金匮乏、规模受限、轨道交通效率底下的现象。随着科技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大规模、高效便捷的城市轨道交通网越来越受到社会需要。由政府牵线面向社会群体和大型企业筹集资金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是解决财政难题的最佳方式。以政府无息贷款、政府补助、私人资本和民间资本为主的多元化投资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弥补政府资金不足的难题,提高轨道交通运营效率。

经营模式市场化。在轨道交通刚刚发展的初始阶段,其经营模式以单一的国有垄断经营为主。但由于国家垄断经营下政府干预太多,缺乏市场自主能力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轨道交通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耗费高、效率低、竞争力不足、财政赤字越来越大。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行市场化经营,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打破垄断、充分吸收私人和社会资本、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增强市场参与和竞争能力。

管理体系法制化。城市轨道建设初期由于规模小、发展缓慢、技术落后,在立法上有很多漏洞,对财产权、经营权、法律责任、管理职能、投资运营等无法做出科学合理的界定。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法制观念的确立一系列围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法律法律、规章制度得以制定。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法制管理体系有利于协调维护各方利益,降低不确定风险和危害,保证一切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发展提供保障。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动因

(一)是缓解城市化进程中交通压力的必然选择。发展轨道交通是城市化进程和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也突飞猛进、城市化规模日趋形成。目前现有的道路交通网络已无法承载持续增加的人口重量、无法继续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要求。面临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危机、人炸,对城市整体交通网进行重新布局,发展轨道交通势在必行。方便快捷、绿色环保、高效科学、载客量大的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难题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

(二)是减少城市化进程中环境破坏的必然选择。伴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迅速提升,我国私家车的占有量正在以一个惊人的速度直线增长。这虽然方便了私家车车主的出行但大量的尾气排放加剧了气候变暖的进程、造成雾霾天气引发严重的污染现象。轨道交通则既能准时准点地为人们提供出行服务又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对保护城市环境做出了贡献。

(三)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资源不足这一难题的必然选择。随着城市化深入发展,我国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国土空间日益不足。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实现无限的繁荣发展是全社会一直关顾的焦点。城市轨道交通能够对城市有限的空间资源进行科学划分、合理利用,在现有土地的基础上打造一流的交通网络,既节约了宝贵的土地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同时为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借鉴。

结束语: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城市的繁荣离不开交通。高效便捷的交通网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是城市繁荣的关键。综合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动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轨道交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担负着沟通传递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重担,对国家和城市的未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下一步如何顺应这一趋势继续实现轨道交通网的健全、完善值得我们探索和深思。

参考文献: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篇(6)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421-01

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现代技术特别是现代交通的出现,打破了人类城市原有的空间尺度观念,越来越多的城市参与了剧烈的动态发展。经济和人口的迅速膨胀加上交通方式的变更,导致今天的城市在空间形态乃至区域规模上形成一种全新的尺度观念。

研究现代交通方式变更与城市空间尺度之间的关系,既是对人类历史上创造成果的再认识,又对塑造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和形成有机生长、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结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

一、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

1.城市现状

1.1城市人口增长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过程,城市化的进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近2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每年有1800万人从农村迁往城市,城市化速度十分惊人。

1.2城市空间扩展方式

城市空间扩展包括城市用地的外延拓展与内部更新两种方式。外延拓展意指在城市发展中,原有的城市空间不足以满足城市生产与生活的要求,所以不断地将城市周边的非城市建设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内部更新意指在原有建设用地上,通过城市用地性质与容量的调整,重组城市用地功能,集约城市土地利用。

根据城市空间发展与用地功能的规划理论,城市空间拓展主要分为“集中与分散”两大类。从我国现有大城市空间拓展方式分析,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除受自然条件约束之外,主要仍以集中发展模式为主,并呈同心圆式的圈层式蔓延扩展[2]。

2.存在问题

2.1城市机动化趋势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至2003年机动车拥有水平为18.4辆/千人。而全世界机动车平均拥有水平1995年为110辆/千人左右。相比之下,我国机动化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机动化水平仍然很低,即使与经济水平相当的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从另一方面揭示了我国机动化的增长趋势和潜在需求市场仍十分巨大。

2.2土地资源状况

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我国是一个国土资源短缺型的国家,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城市用地的供给自然紧张,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大,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偏低。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建设部明确要求必须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明确将规划区内已经确定的基本农田列为禁止建设区。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用地的紧张状况不可能发生明显的缓解。

2.3高强度的城市开发

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建设发展起来的我国城市,土地使用没有按照市场区位规律进行配置,其城市交通出行的空间分布向心交通占绝对主导地位,并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的拉远,交通出行强度减弱,中心区交通负荷大是单中心城市结果的重要体现,我国现状城市结构布局具有以下特点:城市空间结构单一,用地布局相对紧张,城市中心功能不断强化[3]。

二、大城市主导交通方式选择分析

1.不同交通方式的适用性分析

在城市各种交通方式构成中,可分为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两大类。公共交通根据运输能力、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大运量、中运量和低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由城市铁路、市郊铁路、地铁系统和磁悬浮系统构成;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则由轻轨系统、单轨铁路、AGT系统、城市空中缆车以及快速公交系统构成;低运量公共交通系统为常规的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私人交通则主要由自行车、小汽车(含出租车、摩托车)和步行构成。

上述各种交通方式有其自身的交通特征与适用性。大、中运量轨道交通构成了大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主体,而小汽车将成为私人交通长距离出行的主导方式。因此,一个城市时候需要建设轨道交通,其根本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提高居民交通出行的安全、舒适与准时,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形成的长距离交通出行与高客流密度的运输要求。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趋势与合理选择

2.1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趋势[4]

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交通运输方式将呈现如下变化:

城市交通政策已经明朗。

常规公共交通在不同规模、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仍是公共交通运输主体。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长期并存。

2.2大城市主导交通方式的合理选择

我国大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偏小,道路供给远小于汽车交通需求。汽车行驶由于受到道路条件的限制,平均行驶速度提高的潜力不大,而且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增加,交通堵塞将会日益严重。而轨道交通,一般都采用全封闭或独立路权的形式,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小,决定轨道交通运行速度的因素主要取决于系统选型、站间距离和线路条件等。轨道交通特定的交通运输特征,使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一种安全、可靠、快捷、低污染,并与小汽车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交通方式[5]。

现阶段我国大城市,常规公共交通仍须保持优先发展,但必须同时加强对轨道交通的投入与开发建设,实施对轨道交通的投资倾斜,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逐步确立轨道交通在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骨干地位,从而建立功能和层次完整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

参考文献

[1]金广君,邱红. 交通方式变更对城市空间尺度的影响[J]. 城市建筑,2005,12:47-51.

[2]邱建华. 交通方式的进步对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的影响[J]. 规划师,2002,07:67-69.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篇(7)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在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和完善。世界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呈现以下三大发展趋势。

一、世界发达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多元化趋势———多元化的投资共同推动轨道交通投资和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之初,其投资主体比较单一,有的由私人主体来投资,有的由政府财政直接投资。随着轨道交通规模的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和提高轨道交通的效率,很多城市轨道交通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等共同投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已成为世界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

1·轨道交通的准公共产品性质要求投资主体多元化。轨道交通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在投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轨道交通又可以进行如对沿线进行商业开发的商业化经营,因此决定了轨道交通投资需要政府和社会资金的共同参与,也就是说只有多元化投资才符合这种准公共产品的运行特点。实际上,许多城市政府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介入轨道交通的投资,而政府只是投入少部分起导向作用的资金。

2·通过多元化投资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规模逐步增大、所需资金越来越多,政府和社会资本一般都不可能独资建设。通过由政府独家投资变为面向社会筹资而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可以解决资金问题,也可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东京都的地铁建设在前期主要由政府投资,但在地铁网络形成规模、地铁经营走向私有化后,1991年后新决定的新线建设部分所需巨额资金则大部分依靠企业债务筹措,即主要来自政府长期贷款、政府无息贷款、民间资金和政府补助金。

3·投资多元化可以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发挥各个投资主体的优势,同时又可以相互监督和约束,从而使轨道交通更有效率。实际上,私人资金的介入不但能弥补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更大的作用在于促使轨道交通经营效率的提高。欧洲城市早期轨道交通建设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如伦敦世界第一条包括后来的几条轨道交通线均由私人来投资。现在,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的效率,欧洲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多元化趋向明显,其投资来源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外,越来越趋向于吸引私营公司的资金参与轨道交通建设,其结果自然提高了运行的效率。又例如,为提高轨道交通运营效率,东京市政当局根据不同路段的资金投入和回收情况,在投资环节尽可能的鼓励私人资金介入。

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目前轨道交通也正朝向多元化投资方向发展,但多元化的领域仍不够宽、投资渠道还不够通畅。中国城市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进行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上海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二、世界发达城市轨道交通经营市场化趋势———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能力

在轨道交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采取完全的国有垄断经营模式,有的采取市场化经营模式,有的介于这两者之间。现在,很多城市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在轨道交通运营上引入市场机制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1·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轨道交通经营市场化。很多城市轨道交通通过招投标等多种方式引入竞争机制,促使轨道交通经营主体通过相互竞争提高运营效率。日本和东京市政当局在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中尽可能的引入竞争机制。除了鼓励私人资本参与市郊铁路的建设,日本铁道公司(JR)也吸收了很多私人股本。即使国有的市区地铁线路,也分成两家主体进行管理,使之相互竞争。

2·打破垄断以促进轨道交通经营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轨道交通运行实践的变化,政府垄断经营或者政府干预太多使建设和运营成本相对较高而效率却很低,结果导致亏损越来越大。为了使轨道交通更有效率,有关部门改变政府或其他组织独家经营的方式,尽量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想法设法打破垄断。

3·运用轨道交通市场化经营放大资金的乘数效应。政府资金毕竟有限,通过市场化的经营,可以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积极参与,这些社会资金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能够更好的经营,其结果必然放大了政府资金的乘数效应。

4·通过轨道交通经营市场化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充分考虑到了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根据市场信号作出较好的反映,最终可以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由专业化的经营公司按商业化原则来经营、借助市场的力量来提高经营效率。伦敦采取了收支两条线的经营管理方式,东京则是在可经营的市郊铁路上积极引入私铁的概念,香港更是借助了市场的力量,从资金管理、建设成本控制、运营管理等全方位提高效率,为全世界提供了商业化运作的楷模。相反,纽约轨道交通由于没有形成合理的竞争机制等原因,导致目前的轨道交通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不高。

转贴于

尽管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目前轨道交通经营越来越市场化,但某些可以通过市场化经营的领域还存在垄断经营的成分,总体上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中国城市要进一步打破垄断,在市场化的经营监管、市场化的经营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以全面提高经营效率。

三、世界发达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法制化趋势———实行全面法制化管理以规范轨道交通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行为限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规范轨道交通管理的法制

起初并不够完善。现在,很多城市轨道交通实行全面法制化管理以规范各方行为和维护各方利益,以法制化的管理来保障轨道交通持续、稳定和高效的运行。轨道交通的全面法制化管理也是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趋势。

1·对轨道交通实行全面的法制化管理。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很多城市轨道交通的法律所规范的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到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行为的诸方面。香港政府通过制定全面、详细的轨道交通方面的法规来规范企业的权利、义务、行为,形成了稳定、透明的法规体系。1975年制定了《地下铁路公司条例》,此条例有关地铁公司在投资、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规章相当齐全,香港地铁公司就是依据此条例成立的。2000年这个条例被《地下铁路条例》所取代。因应形势变化就地铁公司的专营权、财产、法律责任、管理职能等作了新的界定。

2·运用法制化管理程序来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及其带来的风险。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事先无法预测的因素。但是如果投资者事先已经知道法律的有关规定,就可以适当加以防范,部分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如香港制定了《地下铁路条例》。多年来,不论其董事局如何换届,董事局主席如何更替,该公司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障了香港地铁公司管理和运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纽约1964年通过了《公共交通法》规定政府不仅要在财政上保证对公共交通的投入而且在技术上扶持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以此部分降低轨道交通的风险。巴黎的法规也规定,城市交通设施基本建设,中央政府投资40.5%,其余由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投资。

3·利用法制化手段来规范当事方行为和维护当事方利益。通过法制来规范政府、企业和市民的行为,使政府、企业和市民均在法律的约束下投资轨道交通或使用轨道交通。同时,当政府、企业和市民的权利受到侵犯时,通过法律来维护各方的利益。如日本《帝都高速营团法》对营团地铁线路的运营制定了详细规定,包括地铁服务水平、企业监督报告、检查手续、就业人员资格等,以此规范有关人员和组织的行为同时也维护其利益。

4·通过法制化管理方式来推动公平和公正目标的实现。最初很多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公正性和公平性较差。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规模的越来越大,轨道交通管理逐步建立在整个社会的集体契约的基础之上,对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的管理也有专门性的立法来规范,而轨道交通的法制化管理可以使公平、公正原则得到较好的体现。实际上,现达国家十分重视在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管理和经营上通过法制来维持公平和公正。

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在轨道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人为干预现象,法制化程度不够。中国要着手制定国家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如轨道交通法等,在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实现全面的法制化,全面提高法制化管理水平,以确保各方利益、降低风险、维护公平。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篇(8)

一、公路交通运输及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战略转型的重要阶段,由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实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脚步,所以对交通运输体系进行完善是我国急需处理的首要问题。国内市场经济向全球经济转型,市场规模和市场业务流量快速扩张,运输需求量也开始迅速增长,经济运行体系中的交通运输弊端也随之显现出来,从全局上看,国内的交通运输仍然存在基础设备少,交通体制改革不彻底和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小等问题。致使交通运输体系结构存在交叉矛盾,矛盾包括:经济增需求和交通运输总量之间的矛盾,各种运输手段持续更新与交通运输网络结构均衡之间的矛盾,满足科技化、现代化、智能化的交通运输需求与普遍社会服务之间的矛盾。我国矿产资源和煤气能源资源紧张就是由于这些长期存在的矛盾造成的。

二、分析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趋势

1.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在各领域成本调节与控制中的发展趋势。大量的调研结果显示,公路运输在设施建设,运输工具以及运输路况等方面进行持续的更新和维护,不但可以连接各个地区的网络信息资源,而且可以通过减少公路运输里程达到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从理论角度出发,做好一个地区的公路交通运输工作,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

(1)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运输中的应用过程可以使各个地区的所有信息和资源都能够进行合理的分配,达到均衡共享的目的。让经济落后的地区与发达地区进行合理的资金宏观调控,使公路交通运输成本与利润之间达到最佳平衡状态。

(2)交通运输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一定会逐渐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改变交通运输的运行状况,各区域有效的联合在一起可以降低对货物供应商和售货公司的依赖程度,便利,快速的公路交通运输在降低积货程度和仓库管理费的同时,要更加人性化,所以要制定出最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案。

2.公路交通运输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中的发展趋势。公路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不仅仅是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还起到优化行业体系和布局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在实践运行中显现出来的特点决定了其对行业体系和布局的全新需求,具体分析后,公路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当代社会是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各种科学技术和现代化信息促进公路交通运输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各个行业领域的结构和布局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这也就使相关领域对人力、资源等方面需求量不断增加,并以此作为基础,形成了现代科技操控下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模式。

(2)各个地区之间交通连接网正在逐步进行完善,致使企业传统的产业链设施不能与现代化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需求相协调,严重影响了跨区域公路运输的循环格局设定。

3.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在各地区平衡调控中的发展趋势。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一定会实现先进地区到落后地区的人力、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渗透。这种渗透不但可以使资源和信息分配更加合理化,完成资源信息共享,还可以实现各个产业结构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依照渗透程度的不同,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在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趋向性的发展会使更多投资人把目光投入到滞后区域,为其提供资金帮助和发展动力。为以后的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中,交通运输工程的施工和建设会带动一系列与工程建筑相关新兴企业,现代的管理手段、完备的企业制度和丰富的职工经验都会有效的促进运输经济体系的平衡与发展。

(3)在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后续阶段,职工需要不断对资源渗透进行创新和保护,结合现代的信息管理技术和科学经济发展的变化,把资源和信息从繁荣地区渗透到经济滞后地区,合理的对渗透内容进行调配,使之在符合公路交通运输规模建设的前提下,同时实现各领域之间和平衡调控。

三、有效保证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优先完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交通运输行业是基础性最强的产业,交通运输产业对经济发展实施杠杆原理,所以必须优先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如果忽视公路交通运输产业对经济产业的重要性,就会使经济发展遇到瓶颈。

2.加快交通体制的更新和改革,减少公路交通运输所需资源,提高交通运输网的运行速率。倡导和建立完善的机制和创新,对公路交通运输网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增加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优化运输结构模式,是我国未来交通法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结构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系统浪费资源的现象,促进经济发展,合理规划劳动力,达到增加其自己实力的目的。总而言之,最近这些年,公路交通运输业的积极发展,大大的满足了人们在日常出行等方面的运输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全面的对公路运输进行扩建,也给公路交通运输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突出问题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太过老套,不能及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因此,公路交通运输管理细则的改革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篇(9)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4-0124-03

公共服务是每个国家都十分关注的基本问题,关乎公民的生活状态和基本权利,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逐步丰富和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公共服务提供了更多的产品类型和服务力度,提高了公众的满意度。国外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依附于国家的财力支持和政策鼓励,为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提供了更多硬件和软件支持。

数字化技术融入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提高了公共文化机构的工作效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至关重要,可以将不同的文化机构进行细分和重组,提高资源共享的水平,达到文化互通的效果,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水准的“一站式”服务。

1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发展现状

1.1图书馆发展占主导

国外的公共文化机构合作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表现出以图书馆为主导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快速变化,文化共享和资源交流变得愈加重要,图书馆的功能逐步完善,彼此间的合作和互动成为发展过程中常见的模式和类型。以图书馆为主导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完善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践行了公共服务理念和服务精神,成为社会公共服务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国外以图书馆为主导的公共文化建设,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切实满足了公众的文化需求,必将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时代的更新得到更有力的发展。

1.2合作形式多元化

国外公共文化机构的合作类型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对于合作没有硬性要求,合作形式没有束缚和限制,整个社会中公共文化机构的合作涉及的范围广、涉足的领域多。从横向角度来看,公共文化机构在社会中的地位,成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践行者和引导者,但是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此外,一些大型的企业和一些公益性的组织也会对公共文化数字建设提供必要的帮助。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国外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不再局限于一国的范围,而是将眼光投向国际,积极寻求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和互助,国内的区域也在积极拓宽与周边区域的联系与合作,提高了公共数字文化的建设水平。

1.3合作服务对象同级化

纵观国外公共文化机构的合作,突破了国家和区域的限制,但是合作的方式和对象主要以同级化为主,合作的内容和类型还是依据某一个专项计划和项目类型来进行。这是与文化合作的特点密不可分的。公共文化机构的合作,同级化的合作对象会使得资源对接和共享更为便利,提高服务水平的空间更大,发展更好。依据某一个项目类型进行的合作,更有合作的深度和服务的力度,今后公共服务水平更高。合作服务对象的同级化,是由服务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决定的,也是国外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显著特点。

1.4合作服务内容的趋同化

国外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合作形式虽然是多样的,但是合作的内容逐步趋同化。虽然在国外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之初,对于合作服务的内容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对于数字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保存没有严格的制度要求,但是实践证明,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合作,“一站式”的合作模式引导的是趋同化的数字资源类型,丰富多彩的数字资源由于合作项目和合作形式的影响,趋同化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也成为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重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同级化的合作对象,专一化的合作内容,使得公共数字文化机构合作的重点和重心相差不大,内容层面上逐步靠近,稳定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发展。

2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主流模式及其比较分析

2.1学习教育资源整合

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逐步形成不同的合作类型和模式。最显著的就是学习类的文化资源整合。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主要以公共文化机构为主,这些公共文化服务都是社会文化服务的重要支柱力量,有效地满足了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作为公众学习的窗口,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整合学习教育资源,为不同层次读者和不同的家庭提供了更多的社会教育,提高了公共文化机构建设,开拓了公共文化的服务功能,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内容,拓宽了学习视野,通过合作和交流,以统一平台的形式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的国家数字图书馆项目“美国记忆”,是学习类资源整合的代表,这一数字图书馆整合项目由美国政策和国家支持和资助,进行相关的学习类教育组织和资源整合,不同学习类资源和不同层次的教育学习内容都以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方式加以整合,并在公共平台上,呈现给公众,极大地方便了学生、教师的学习需求,吸引了公众的参与,真正满足了公众的学习需求。目前,“美国记忆”项目资源拥有量极为丰富,超过900万条数字资源储备,专题类学习资源已经超过100个。此外,公众可以通过网上资源搜索和线下资源提取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通过查看地图、资料照片等,提高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2.2历史文化遗产整合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对其进行整合和数字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历史进程中文化遗产的保存,旨在对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出现的文献资源、历史图片、文化遗产等资源类型进行保存,是国家文化建设的硬性指令。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整合,常见于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作为文化遗产的保存主体,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奥地利维也纳为了有效保存音乐文化资源,建立了音乐珍藏项目和音乐遗产保存团队,项目收录有直播、录音、访谈、录像等资源信息,特别是维也纳音乐鼎盛时期的优秀音乐作品,向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多的音乐信息分享和音乐文化传递,达到资源传承和文化传播的目的。奥地利维也纳音乐珍藏项目的数字文化建设,保护了音乐文化遗产,促进了音乐文化传承。当前,国外以遗产保存为主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仍然存在着一些束缚和限制,文化遗产数量少、规模有限、残缺破损严重,资源整合速度受阻。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较高的数字资源整合要求,给数字文化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3整合文化机构已有仓储资源

整合文化机构已有的仓储资源,主要对文化机构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常见于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为公众搜索相关资料提供了便捷的检索条件。文化机构拥有丰富多样,形式各异的文化资源,加强数字化建设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学习的交流。整合已有文化资源,尽可能地将馆藏内的所有数字资源做一个归类和整理,形成条理清晰的目录,并以统一平台的形式传递给大家,让公众通过平台界面的入口和搜索框,通过搜索查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和结果,为公众寻找相关资源信息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提高了数字资源的利用效率。

2.4多元化信息资源整合

整合多元化信息资源,主要是将多种文化类型和形式加以整合。国外很多公共文化机构,近年来致力于文化和资源的共享交流,以促进彼此间的文化提升,扩大文化传播,提高文化传承。多元化信息资源的整合,涉及众多的文化机构,这些机构的规模比较大,资源储备丰富,面对的群体比较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多元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涉及图片、媒体、文字等多种类型的文化内容,扩展至艺术、绘画、电影、文学等多个文化领域,还会涉及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大型文化机构的合作,旨在尽可能地将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并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和文化传承,致力于实现加拿大文化和科学资源的资料共享,并形成了统一的公共组织――加拿大图书档案馆。在资源的数量、内容质量、资料来源等方面,加拿大图书档案馆一直以全面丰富为主要特点,收入了加拿大大量的文献遗产,为文化提供了完整的获取、保存、传递知识链,推动了资源的有效共享和交流,更让公共文化机构如虎添翼,为文化的流传提供了更为肥沃的发展土壤。

3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的发展趋势

3.1寻求新的合作机会,扩大可用资源范围

当前,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合作理念,仍然在寻找新的合作机构和合作机会,以扩大资源整合的范围和力度,提高资源整合数量和规模。目前的很多合作模式,仍面临着资源整合疏漏百出、资源整理不到位的情况,资源内容不充足、可用资源有残损等问题,阻碍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发展。

3.2多样化数字资源整合,丰富公众文化服务交流

多样化的数字资源整合,丰富公众文化服务交流,是今后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为数字资源的整合提供了更多的形式选择。文化资源获取的方式多样,依据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存储特点,采取有力的文化机构合作方式,以公平公正的合作理念,促进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达到资源共享的最终目的。数字文化建设,为公共数字资源存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多样的存储形式和存储空间,要以文化传播为目标,以用户体验为第一要义,提高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文化互助。

3.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资源整合平台功能

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中,功能性是提高用户体验的根本,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资源整合平台功能性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不同层次的用户,有不同的文化需求和信息渴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完善平台功能性,让用户可以在一个平台上检索不同的信息资源。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便捷了各国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面临着不可避免的语言问题,在进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时候,逐步加强语言翻译功能,成为国外数字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过多的资源储备也给用户检索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让用户不能第一时间搜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未来数字文化建设,要强化资源筛选功能,提高信息准确匹配度,让客户操作更便捷,检索更精准,提高用户体验。

3.4借力网络资源平台,促进共享交流合作

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数字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为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公共文化机构合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平台优势,让社会公众可以在统一的检索平台即可搜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提高了信息利用的便捷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此同时,公众也可以将自己的信息上传分享,公开化、透明化的数字文化潮流,促进了信息传播和资源共享。但是,国外很多大型文化机构在文化资源整合和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网络资源应用不到位、网络平台利用率低等情况,影响了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快速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国外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必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全面推进信息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在大型文化机构检索平台巧妙融入网络数据库和其他的信息储备资源,例如:blog的融入,联合了普通大众和众多网民的力量,加强了彼此的互动,提高了信息的公开化和智能化,推动了数字化建设的空前发展。社会公众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平台,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检索到所需信息,还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提交文化资源信息,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实现公共数字资源整合的发展目标。

4结语

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是国外社会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数字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外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公共服务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数字化水平和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将为公共数字文化产业提供更强的发展动力。国外公共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较久,其合作方式和发展模式对我国数字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可借鉴性。从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合作模式和发展特点,预估今后的发展态势,可以让我国公共数字化的发展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节省资源,减少浪费,更好地推动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效率和公共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芮,肖希明.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管理体制模式及其适用性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3):26-34.

[2]肖希明,田蓉.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5):48-56.

[3]刘燕权,韩志萍.美国记忆:美国历史资源数字图书馆[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7):66-70.

[4]宋琳琳,李海涛.大型文献数字化项目信息组织的主体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3(4):86-92.

[5]梁蕙玮,萨蕾.国家数字文化资源统一揭示与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2):61-64.

[6]余波,姚明,刘孟.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发展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2014(14):16-17.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篇(10)

会展交易团是京交会商务服务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的委托,经京交会组委会办公室批准,会展交易团由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通用国际广告展览公司、北京新展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国家会议中心共同承办。会展理论探讨与成果成交展示属于会展交易团的主要内容,会展理论探讨包括中国国际会展业发展大会、中国品牌展会圆桌会、出展论坛、中国会展业权威信息会与项目签约仪式;成果成交展示包括会展行业展览展示、会展交易团推介洽谈会。

聚焦行业理论成果总结引领行业趋势

行业理论宣讲(中国国际会展业发展大会)

中国国际会展业发展大会围绕“国际服务贸易与会展产业价值”的主题,由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副司长吕继坚主持。商务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仇鸿出会并做题为“加快职能转变,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中国会展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旨发言。国际展览业协会(uFI)2013年度全球主席陈先进、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建庭、法兰克福展览总公司董事会成员鲍思丰(stephan Buurma)、博闻公司首席执行官林伟德(David Levin)、国家会议中心总经理刘海莹和台湾贸易中心副秘书长叶明水等6位嘉宾分别就各自理论进行演讲。

商务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仇鸿同志肯定了我国会展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并指出我国会展行业规模持续增加,市场结构逐步优化,办展主体成多元化发展,专业展成为行业主流等向好趋势。同时,她还强调目前的会展业还存在许多不足,行业基础仍然薄弱,具有实力的办展主体数量还不多,国际化市场化有待提高,品牌展会少,国际竞争力不强。就商务部下一步的工作,她表示着重加强行业总体规划,夯实行业发展基础;转变政府职能,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最后,她认为中国会展业发展前景广阔,应该鼓励开展广泛和深入的国际交流,支持国外先进会展企业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和技术转让,引导有条件的中国自主品牌展会走出国门。

国际展览业协会(UFI)2013年度全球主席陈先进以“把握国际发展新趋势,打造中国展览升级版”为题,从经济贸易展览会在全球展览业依然占主导地位、经济贸易展览的新趋势、能力建设是打造展览“升级版”的关键等三方面诠释此次大会的主题。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建庭则选择主推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以“提升会展价值,推动经济发展”为题,介绍杭州本地的特色展会,阐述杭州城市的地方优势。法兰克福展览总公司董事会成员鲍思丰(Stephan Buurma)、博闻公司首席执行官林伟德(David Levin)两位国际友人主要介绍各自公司的优势以及在中国办展的经验,形成的规模效应等。国家会议中心总经理刘海莹以“提高会展业平台价值,助推服务贸易发展”为题,对国际经济趋势进行把控,国际经济竞争核心将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将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台湾贸易中心副秘书长叶明水以“会展产业创造之商机与效益”为先导,讲到了邀请洽谈参展商、台湾会展卡、营销展览推广、新媒体结合、研发新展、绿色会展、电子化会展、展览服务科技化、两岸合作建议、两岸组团参展、两岸人才培养等方面。

权威报告(中国会展业权威信息会)

中国会展业权威信息会作为京交会四个权威会的其中重要一项,共吸引22家国内外主流媒体和会展行业媒体。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处长舒寰、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泽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蓝皮书课题组组长过聚荣出席并了《全国会展产业政策法规白皮书2012》、《2012年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12》。通过上述信息,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和最新数据,对会展业的发展前景和存在问题也做出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对以后会展业作出决策提供详实的文本及数据依据。

会展权威信息会结束后,在商务部领导的见证下,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政府、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现场完成了延庆县人民政府与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项目的签约,Sudanese FreeZones&Markets Co.Ltd(苏丹自由贸易展览中心)、北京辉煌魅力国际商务会展有限公司完成了苏丹系列展览会合作项目的签约。

探讨行业趋势(会展交易团出展论坛)

我国出国展览工作近年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2012年出展项目1536个,年增长11.2%;展出面积69.26万平米,增长14.5%;参展公司47703家,增长18.6%。出国展览数量呈平稳上升趋势,展览的贸易性、专业性有所加强,国际化程度得到提高。以“中国展览业走出去”为主题的出展论坛,邀请境内外的8位会展业领导和专家代表分别从就出国出境办展的思路方针、政策趋势、市场特征、实例分析等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深入阐述。探讨会展业出展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副司长吕继坚指出,出国办展不仅是企业拓展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对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展览会“走出去”项目规模有所扩大,数量和质量逐步提高,办展范围逐步扩大,出国办展总体态势良好。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袁再青表示,在我国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出展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化,既包括把国外的要素引入到国内,也包括推动国内的会展活动“走出去”,这是建设会展强国的必由之路。

但我国出国办展也存在一些不足。我国出展企业对国外相关政策、法规了解不够,对国外市场调研不充分,盲目办展情况时有发生,部分在国外办的展会品牌影响力不强,专业化、国际化程度还不高,中国会展业“走出去”任重道远。

中国贸促会相关人士介绍,目前,中国出国展呈现五大特征:一是出国展数量和规模呈平稳上升态势;二是出国展目标市场呈现由欧美传统市场向新兴国家市场转移的趋势;三是出国展涉及的产业,呈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趋势;四是参加国际专业贸易展仍占出国展的主流,自主品牌展览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出国展的办展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多元化趋势。

随即,来自贸促会、行业协会、外企知名展览公司、国内组展公司的6位资深代表就“海外自主品牌展会发展之路与国际专业观众的有效组织”进行了90分钟的论坛分析探讨。期间,现场的会展行业媒体和与会代表就自己关心的出国办展问题向论坛嘉宾积极提问,现场气氛热烈。

行业特色展览展示企业对接推介洽谈

会展业展览展示,突出环保特色(会展板块展览展示区)

展览展示板块搭建设计独特、造型新颖、展示手段丰富多样的特装展位,展位大量使用了新材料,突出了“环保、节能”的主题。在整个“京交会”展区,各个板块林立,展览展示手段丰富多彩,亮点突出,搭建效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展览展示一层展区除会展板块中心展区共计有9家单位参展。有针对性地覆盖了整个会展行业领域各个环节的代表单位参展。如法兰克福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全球知名展览企业)、UBM博文中国所属美通社(会展等行业推广及新闻)、无锡会展办(会展城市)、点意空间国际展览集团(中国知名展览公司)、德展集团有限公司(会展搭建及材料供应商)、北京新展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知名会展业传媒)等。推介有序进行,洽谈安排合理(会展交易团推介会、洽谈会)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篇(11)

随着智能手机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以及3G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席卷校园,更新着学生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方式。这其中,微信及其公共平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社交方式以及信息获取渠道。通过探究当今领先的微信平台建立模式,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微信平台的发展趋势,探究微信平台如何改变学生们的生活,并为未来即将涌现的更多好平台提供一些指导。

根据对多个使用率较高,口碑很好的微信公共平台的调查,以及各个功能受到热捧的程度,我们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预测在未来微信平台的发展趋势。在为广大学子提供查成绩、查课表、获取最新通知的这些基础功能上,未来我们更期待的是一些实现用户间互动,多方资源整合,以及娱乐有创意的功能。

武大助手是在今年初红遍校园的一个微信公共平台,在刚刚推出时,一天的关注量就高达3000,在随后的一周内有9000多人也都成为了它的用户。武大助手所能提供的基础功能,是在用户将之与教务处账号绑定后,可以查询的一系列信息,包括成绩,课表,考试信息等。除此之外还有多样化的延展,我们将其归类为交互式,信息整合式以及娱乐式功能来进行进一步探究。

一、交互式功能,拉近你我他

未来微信平台的一大发展趋势就是要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功能来实现用户间的交流与互动。其中二手物品买卖,树洞,失物招领的功能是主要代表。二手物品买卖可以将资源最大化利用,高效率地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并且还为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一些校园市场平台由于设计的不直观并且出于盈利目的设计的会员费用将很多用户拒之门外。在武大助手中,只需输入“二手物品买卖”,就能自动弹出商品信息,以及买方、卖方的联系方式,方便进行直接交易。页面的设计十分整洁,图文并茂,提高了可信度,而零门槛的设计使广大师生都能加入其中。助手中失物招领功能是和人人公共主页绑定的,在微信上的失物信息,将被系统自动在武大失物招领的公共主页上。而树洞,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私密性与公开性的交流方式,在助手上也可轻松实现。用户们可直接将想匿名发送的话输入对话框,便可实现和武汉大学其他同学互动的目的。不仅如此,早安晚安功能的交互式设计非常出色,通过系统收录信息,每一位用户都可以通过平台看到自己是使用者中第几个起床,入睡的,很有趣。系统的反应时间非常快,返回信息中直接显示同学的姓名,可以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是将个人账号与平台进行了绑定。设计者在语言的使用上也是非常的贴近学生,大量应用网络流行语言,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这些交互式的功能,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信息、商品流动的渠道,真正的实现了技术改变生活的主张。

二、渠道整合,一站式信息提供者

另一大发展趋势是微信平台要实现多个渠道信息的整合。在刚推出之际,多数微信平台选择返回网页链接的方式,比如:在某平台对话框中输入“留学”二字,系统弹出一个某留学网站页面,这是一个比较低层次的资源整合。而现在,在助手上,我们可以查询借书信息,课程评价信息,空闲教师查询信息等,系统将整合后的信息直接提供给我们。对学子们帮助最大的想必是借书查询的功能,助手与校图书馆进行了资源共享,用户输入“借书”“书名”,系统就能够提供图书馆内的藏书信息,包括藏此书数目以及已借出本数,省却同学们在图书馆才能查阅的步骤。其次,是搜课的功能。输入“搜课”,“课程关键字”,系统弹出信息表,详细列出相关课程名称,任课教师,老师给分的平均分等信息作为学生选课的参考依据。点击其中一门课便能详细了解分数分布情况,分数段占比等。还有选修课热门排行功能,提供了课程名称,推荐指数,热度,任课教师等信息。助手整合全校师生的口碑资源以及学生的得分情况,客观的为大家提供了选课指南。此类信息一般在各大高校的官方都是不会提供的,因此助手也是一个学生间的信息分享平台。还有一个功能也迎合了学生们的日常学习需求,助手开发了空闲教室查询功能,大家可以输入教学楼名称,系统直接提供其中有课的教室以及上课的时间,方便大家选择空教室,非常便捷。

三、娱乐式功能,吸引眼球分享快乐

很多学生关注微信公共平台也是为了在这里收获快乐,并与身边同学分享,因此娱乐性也是未来平台发展的一大方向。在助手刚风靡的阶段,最为著名的功能是查看校花校草。只需输入校花、校草字样就可以看到榜单。开发者善于制造话题,知晓吸引众人目光的诀窍,这些略带噱头的功能,为武大助手在起步阶段迅速吸引来大量用户,不仅娱乐了大家,还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用户们通过点击上榜者姓名,就能有照片大图显示附带详细信息介绍,用户可以通过登录人人、豆瓣、QQ,来和上榜人建立联系,契合学生目前的社交习惯。还有一个有趣的功能――找厕所。输入“找厕所”,发送自己的位置,系统就能自动返回离你最近的厕所在哪栋教学楼,很方便。我们不得不佩服开发者的创新思维,他们充分利用了微信这款软件所拥有的功能,为同学们的生活提供着人性化的服务。各种娱乐的功能,很好的拉台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使武大助手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同学们的生活好帮手。

通过调查武大助手,大工助手,天大助手等这些已经有一定用户基础与发展规模的微信平台,我们均发现了这样的发展趋势――集交互性,整合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公共号是在未来市场中极有潜力的。每个学校的微信平台都会有特色,例如大工助手提供了大连理工大学附近的餐厅信息,订餐电话,推荐菜单,方便大家进行用餐选择。在新生刚刚入学之际,大工助手也开设了一个版块专门为新生们介绍在大连理工大学的生活,其中涉及购物、吃喝玩乐、常见问题。当然也有很多高校平台囿于技术问题暂时还停留在提供日常信息推送的基础功能上,运营人数的匮乏,也导致了推送信息的内容并未很好的编辑,缺乏特色。我们期待未来涌现更多具有前瞻性的功能,让微信平台为学生用户群体提供更多的便利与资源。随着各微信公共平台的开展进程,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了使用者的群体之中,这也进一步扩大了微信公共平台的影响力。在保持、开发基础功能的背景下,为使用者们提供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更多渠道的资源整合,以及更多娱乐幽默的内容,是未来占领、领先微信平台的一大法宝。在智能手机所占市场份额节节攀升的今天,微信公共平台一定是一片蓝海,这里在为广大探路者提供了丰富的机会与广阔的市场,如何开发这个具有诱惑力的“大蛋糕”,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

参考文献:

[1]《“微时代”中的高校新媒体建设》.

[2]《校园微信公共平台运营策略研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