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网络环境的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6 14:54:10

网络环境的特点

网络环境的特点篇(1)

随着互联网革命的进一步深入,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互联网资源成为各国争相占据的重要资源。互联网资源爆炸式的发展模式带来的是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繁殖,网络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占据了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由于互联网信息资源本身具有数量庞大、资源丰富、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而人们对与互联网信息的需要又有一定的要求――专业的高度选择性、内容有价值、及时性等,这就造成传统的信息组织在网络环境中遭受着各种新的冲击。所以说要使信息资源发挥有效地作用,必须使其有序化。

1 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的背景

信息组织指的是在科学方法的帮助下使信息有序化和优质化。一般信息通过外在和内在特征的排序,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使信息达到科学组合,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有很多种类,比如说,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信息量大但是分布不均,类型多样无序,多变不稳定,且组织工作难度大。与传统信息组织的手工编制形式不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不再受限于信息数量。随着互联网数据库的发展,信息量在与日俱增,传统的信息组织显得有些捉衿见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以人工为主,工作环节较为繁琐,工作流程线比较长,效率低,而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在数据库和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撑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全部数字化,信息组织方式的效率成倍提高,也更加便捷有效,实现了手段上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2)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具有透明性、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特点。由于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信息资源的载体正由传统的印刷材料转变成为电子等非纸类截至为载体。由于信息资源的爆炸式发展,种类增多,数据的种类也越来越复杂,以往的信息组织方法以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用户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信息组织方式透明化。随着信息资源在网络上的流转和分享,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更是刻不容缓,也需要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化的管理,这样才能达到流转顺畅,方便交流。(3)信息组织工作难度加大。相对于传统信息组织结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工作不仅仅是由于信息资源数量巨大、非结构化和动态性强,还有相对比较开放,更新速度快,在整个网络环境下的标准制定也比较难。信息网络是对信息资源的存储、利用和再加工的过程,这就需要各个系统之间的配合。(4)用户对于信息资源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网络信息资源方便了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获得,扩大了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范围,提高了用户利用信息的频率。随着信息资源类别越来越多,可供人们参考和利用的信息资源种类也就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了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信息组织的方式和方法也发生一定变化,这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订制信息资源。

2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

信息组织要做的就是把无序的信息用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使其有序排列起来,使信息有大致的分类,便于人们的检索和利用。一般的信息组织要经过信息收集和信息筛选等环节。信息组织遵循如下原则:一是用户第一位原则,信息组织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通过用户需求调查等手段获取需求意向,在信息组织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把用户的需求设计进去,同时也可以通过邀请用户参与的方式来信息组织的实效。二是信息收集的选择性原则,信息选择可以帮助确保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完整性,也能发挥信息组织的作用,提升信息的有效性。三是信息的安全性原则,网络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边带来机遇,另一边网络病毒、互联网垃圾泛滥、黑客、网络诈骗愈演愈烈,严重危害着公共和个人的网络信息安全,也对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所以,这些年我们加强了互联网安全建设,采取了一些措施保障网络安全运转,确保了信息安全。信息组织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四是信息标志的准确性原则。每个人都是有差别的,这就是有个辨识度的问题,网络信息资源也是如此。信息标志就是网络信息资源的辨识标志,试想以下如何在浩瀚如渺的网络资源中发现一个细小的信息资源,这就需要信息组织在编排的是设置能够体现其特征的标志,从而才能让用户方便检索出该信息,也可以跨越几个系统之间,实现网络资源的真正共享,发挥出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信息组织方式。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主要是机编化,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关键词、主题词等检索体系组织成的网络检索信息方式。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方式有自由文本方式、超文本方式和主题树方式。自由文本方式主要用于全文数据库的组织,通过用自然语言揭示文献中的知识单元,它是对非结构化的信息进行处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超文本方式打破了线性编排模式,用非线性组织方式,满足了人们思维跳跃的习惯,这种方式把文本信息的节点连接起来,形成巨大的网状结构,更加具体和细致,方便了用户的精确检索的需求。主题树方式是现将信息按照一定的概念结构排列起来,再按照具体的类别来编排,像个树状图一样的结构,需要层层连接的方式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资源,这种方式系统性强,检索效果好。除此之外,当前比较常见的有数据库方式、分类法方式、书目控制方式等。数据库是以当前的数据资源的储存为基础的,通过给出的检索方式来完成的;这个工作量比较大,但是随着云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的发展可以得到进一步发挥。分类法方式是以知识的基本属性分类为基础的,可以按照学科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也可以面向不同的用户对象进行分类,在分类的选择上可以比较灵活,但是一旦分类结束就很难在更改,也受更新速度和表达关系的能力有限的制约。分类发方式在信息组织中有两种实现途径,一是传统的机读化办法;二是创建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如指南型分类体系。书目控制方式是采用机读目录格式和新兴的元数据格式组织信息资源,但是代价大,发展速度缓慢。

3 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发展的新特点

传统的信息组织技术比较单一,各种信息进入关系型数据库中,并以二维表的方式进行管理,这就限制了数据库内容的变化。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组织发展有了一些新进展,呈现出如下特点:(1)关系数据库技术进一步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利用,多媒体应运而生,出现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就对关系数据库进行了扩充,建立了各种新的复杂的数据类型。(2)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主要是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实体为对象,描述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存在关系,并以一种比较直接的映射方式实现了信息组织。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它拓宽了数据库系统的边沿,解决了实际中部分信息不能装进数据库的难题。(3)数据仓库技术。数据仓库是集成的面向主题的数据库集合,它是用来支持决策支持功能的,其中每个数据单位都与时间有关。(4)网络环境下对信息组织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了。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的理论发展迅速,相应的信息组织工作的技术和方法等需要改进,要朝着展业化、技术化的方向,做好网络信息资源的编目,建立网上藏书馆,完善检索方式,方便检索。同时,还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书籍,比如说信息技术和图书管学相关知识,并很好地将其结合。

参考文献

[1]宋彩萍,霍国庆.信息组织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1).

网络环境的特点篇(2)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网络已经成为独立于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外的“第四媒体”,也叫做“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们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随着网络舆论传播影响力不断增强,互联网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工具逐步发展成为民意表达的方便快捷的“媒体舆论场”,舆论的传播环境也实现了由大众媒体向网络媒体的根本性变化。[1]这种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方便迅捷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造成了互联网上舆论的泛滥。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保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是网络传媒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挑战。

一、网络舆论特点

网络舆论,作为基于网络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舆论形态,除了具备传统舆论(主要是基于报刊、电视、广播形成的舆论)所具有的意识性、评价性、自发性、公开性等共性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民意化。

网络舆论的民意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之一。在以往的三大媒体对信息和舆论垄断的情况下,媒体传播宣传的意味比较浓。当受众接触到媒体上的各种新闻和信息时,他们产生的各种意见和看法,一般只会形成一个口头舆论场,而无法形成媒体舆论场。[2]而网络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的垄断地位。近年来的各种价格听证会就是来自网络舆论的压力而让民众争取到的知情权、表决权。

2.隐匿性。

网络传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的虚拟性。在网络人际传播过程中,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传播主体通常使用的昵称、ID、网名。符号学者卡西尔曾经说过,人是符号的动物。借助符号,人们才能理解世界,把握环境,表达意愿,实现与他人的交流沟通。网络的传播主体是符号化的人。[3]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个人不再被埋没在普遍性中,或作为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网络空间的发展所寻求的是给普通人以表达自己需要和希望的机会”。[4]

3.互动性。

互联网中的舆论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时的单向性的格局。网络本身所具有的互动性,使网民可在网络空间里就自己关心的话题自由地陈述观点、进行交流,意见双方或者多方可以进行充分的互动,并逐渐在互动的过程中,巩固或者改变自己已有的意见,从而形成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和评价。例如在2007年发生在陕西的“华南虎照片事件”,正是由于网络舆论的互动而把网民分化成“打虎派”和“挺虎派”。

二、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网络舆论的及时、快速、廉价的特征使得处于不同社会层面的网民都能够对社会上最新发生的事件拥有了话语权,因而变得异常活跃。但与此同时,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互动性和时效性等特点,使其双重性更为突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状况,这对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而对网络舆论进行必要的引

导迫在眉睫。

三、网络舆论引导的途径

1.利用专业传媒,打造强势品牌。

尼葛洛庞帝曾说:“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在这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上的任何一条信息都可能会传遍全世界,很多信息无人证实,也无从证实。传统的传播规范、传播公德在网络中无从谈起。网络舆论不需要核实、审批,没有“把关控制”,也没有播发时间和版面空间的限制,任何信息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引发的连锁反应也很快,使得其时效性很强。[5]同时也可能会导致信息的失控。现在网络上到处是垃圾信息、虚假信息,真正有用的信息被它们淹没了。这就导致了网络信息的可信度降低。在核实人们需要接受的信息时,人们更倾向于相信更加专业化的新闻网站。专业的新闻媒体具有较高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可靠性,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在进行舆论环境的营造时,首先要抓住新闻专业网站的采访权、传播权,利用专业传媒,打造强势品牌,同时借助人们对新闻网站的信赖,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的言论。

2.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

在传播学中“意见领袖”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概念。它直接源于两级传播模式。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同样有一批“意见领袖”,例如BBS各论坛的“版主”。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本网站的宗旨确保该版的主题和风格,及时删除与该版内容无关或错误的及其它违反相关规定的言论,并尽可能经常发表与该版内容有关的文章。目前这些论坛上的“版主”们已成为网络舆论引导的一支生力军,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重视对这些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立快速、畅通的信息传播途径。

在网络传播的时代,我们要建立一整套畅通的信息通道,完善快速反应机制。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一部分群众利益变动必然导致社会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眼下的网络舆论为我国政府提供了一条了解民意的途径,同时也给政府引导和控制舆论带来了难度。政府要争取在第一时间了解民意,保持信息的权威性和公开性,通过与媒体、公众的互动等方式来引导舆论的良性发展。这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方面尤其显著,如不迅速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不对非理性情绪型舆论进行疏导,它们将会煽动更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的非理性情绪,最终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增加。[6]因此我们要建立快速、畅通的信息传播途经,只有这样才可避免政府和主流媒体报道滞后情况的出现,从而也有助于网络新闻信息的净化。

4.重新定位“把关人”的角色。

现代大众媒介出现后,受众能不能接触到新闻,能接触到什么样的新闻都是由大众媒介来“把关”的。但在网络媒体出现后,我们必须重新定位“把关人”的角色。目前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主要有以下三种。首先是专门网络传播者把关。在信息大爆炸时代,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对一般网民来说有很大的难度。即使是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网页中也有不同版本的表述,一般的网民很难正确地判断其真伪。这就需要专门的网络传播者把关,帮助分析、选择、梳理和了解事情真相。这些专门的网络传播者能很好地起到“把关人”的作用。其次,网络传播机构把关。每个网络传播机构都有自己的传播理念和原则。比如新浪网,它在新闻传播方面很具权威性,甚至可以与具有传统媒体背景的专业新闻网站相抗衡。作为一个商业网站,它没有新闻采访权,但在新闻报道方面,它能一直保持着中立,这就是新浪对新闻传播的把关。最后是政府机构把关。从理论上讲,政府是网络媒体传播的最大“把关人”。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宏观上对网络媒体的传播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例如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管理办法(草案)》、信息产业部制定了《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都对传播活动进行了规范,起到了把关的作用。[7]

5.充分发挥“议程设置”的功能。

互联网是所有网民共同拥有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网民不再接受别人强制性的宣传或思想,而是主动获取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和思想,在相当程度上削弱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对舆论的控制。[8]网民可以谈论自己关心的各种热门问题。在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网民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媒体强制性的“议事日程”的功能。而当各种热点问题同时摆在网民面前时,网民们又不知道先从那个问题入手。通过“网络议程设置”,“意见领袖”可以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热点问题上,帮助网民对这些问题的认知,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例如凤凰网在改编后推出了“即时新闻”、“国学”、“视野”、“要闻”、“宽屏”等一系列的观众关注度和参与度极高的精品栏目,这些“议程设置”对社会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和行为进行全面的引导,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网络舆论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整体体现和民众心态的集中反映。只有采取有效的手段对网络舆论中的负面影响进行必要的引导,我们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的纽带作用,从而形成与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悠久历史相适应的网络舆论传播环境,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钟瑛,刘海贵.论网络新闻的舆论特征及舆论导向[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1-114.

[2]谢新洲,肖雯.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及所带来的问题分析[J].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7,(3):89-95.

[3]屠忠俊.网络传播概论[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53.

[4]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91.

[5]杜涛.网络舆论的演变特征分析[J].新闻爱好者,2005,(1):37.

网络环境的特点篇(3)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081-03

互联网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既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及传播途径,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使企业的营销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也更加难以控制。近年来频发的源于网络的营销危机也呈现出许多与传统环境下不同的特点,而企业由于对网络环境下企业营销危机的特点把握不准,使企业在应对网络环境下营销危机的经验及策略上也表现出了很大不足。因此,探讨网络环境下企业营销危机的特点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网络环境下企业营销危机的特点

一般来说,在传统的营销环境下,企业营销危机具有普遍性、未知性、突发性、紧迫性、关注性、危害性、双重性等特点,而在网络环境下企业营销危机除了具有上述特点之外,还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1.1 发生营销危机的可能性加大

传统环境下企业营销危机事件的发生大多是由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新闻媒体对企业问题的曝光所致。其信息的者是媒体单位,而媒体单位为了保证其信息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的任何信息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因此流言或谣言几乎没有传播的机会和渠道。而网络环境下的普通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或手机信息,因此信息的权威性和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加上人们一般对于企业负面信息关注度较高,因此,一个网络帖子、一条手机短信、一段个人博客、一些即时通信群组的讨论都有可能引发企业的营销危机。例如,2008年万科的“捐款门” 危机事件就是由万科董事长王石的博客引起的。“捐款门”事件是因为王石个人的言辞引发,但风波很快由王石个人身上波及到万科品牌,给万科造成不小的影响。

1.2 营销危机信息传播速度更快、造成的损失更大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披露的轨迹、传播的节奏和模式都容易掌握,企业可以有个缓冲的时间来处理危机,就有可能把握危机发展的方向,并有可能比较有效地采取应对的措施,尽力将营销危机产生的危害控制到最小。但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即时性、交互性、内容的不可控制性,使企业难以对危机事件的变化进行估计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再加上有些网友提供的所谓“内幕信息”,网友的热议都很容易提高事件被关注度,这些都可能使危机事件被激化,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例如,2010年7月14日,霸王品牌的洗发水被指含有致癌物质二恶烷,受二恶烷事件影响,霸王集团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2011年3月29日,霸王集团2010年年度业绩显示,2010年公司实现总收入14.75亿元,同比下降16%,营业额的大幅下降导致全年业绩出现亏损1.18亿元,而核心品牌霸王洗发水2010年下半年的销售更是大幅下滑。

1.3 企业营销危机信息的传播范围扩大

在传统环境下,企业营销危机的信息传播范围比较小,不管是电视还是报纸杂志等媒体大多都有一定的覆盖范围,危机信息的传播仅限于媒体覆盖范围之内。而在网络环境下,遍及全球的互联网使得整个人类变成了“地球村”。随着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加,网络覆盖面的扩大,企业营销危机信息的传播范围也在扩大。并且,大多数网民认为互联网是最快、最新的信息渠道,当企业发生营销危机时,网民首先想到的是到网络上去收集相关的信息,网民的不断加入使企业营销危机的信息传播范围超越了空间的限制,使发生于某一地区范围内的营销危机事件迅速的传遍全国甚至全球。

1.4 企业对于营销危机信息传播的控制能力下降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与各种媒体良好的关系,在危机爆发之初或未造成严重后果之前控制危机信息的传播。而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对于营销危机信息传播控制能力大大地降低了,其原因有三:首先,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匿名性,使网民可以更少顾虑地表达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满意或愤怒等情绪,但同时也为负面信息甚至是谣言的散布提供了便利,各种真实的、虚假的、正面的、负面的信息经过网络转帖、复制和再次传播被不断扩大,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于网络受众,也可能来自于竞争对手,企业难以找到信息的源头。其次,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交互性,话语权的相对平等性,使网民的参与意识大大提高。随着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加可以使一些小事件演变为难以控制的营销危机,而对于已经处于危机中的企业来说,网民的参与使企业的营销危机迅速放大、恶化和蔓延。再次,网络环境下传播内容的不可控制性,弱化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力。而在企业遭遇营销危机的时候,公众更感兴趣于那些吸引眼球的关于公司的负面信息,这种现象为企业在危机营销时信息的全面传达制造了很大的障碍。

1.5 一个企业的营销危机很有可能演变为行业的营销危机

网络环境中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广泛性、匿名性、交互性,有时会使一个企业的营销危机演变为整个行业的营销危机。在一个企业发生营销危机之时,广大网民会从各个渠道获得同类企业的相关信息,不断地把自己得到的信息进行传播,有可能导致一个企业的营销危机最后殃及其他企业。例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最后就演变为整个乳品行业的危机。从2008年9月11晚,三鹿承认700吨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到2008年9月16日蒙牛、伊利等22家婴幼儿奶粉检出三聚氰胺,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波及到整个乳品行业,期间虽然只有短短的5天,但是使整个的乳制品行业损失惨重。

1.6 营销危机的爆发具有反复的趋势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残留性,不但使企业营销危机信息出现重复性传播、使危机传播范围更广,营销危机延续的时间更长,而且促使了营销危机爆发呈现反复趋势。例如,2007年摩托罗拉手机发生爆炸,造成当事人死亡,全国各地不断有网民收集并在网上、分享摩托罗拉手机爆炸的各种离奇案例。更有甚者,某主流门户网站以“摩托罗拉之殇”为主题,以手机爆炸事件为切入点,将摩托罗拉公司在过去近百年时间发生的各种丑闻、危机都做成了专题,以此力证手机爆炸之后摩托罗拉企业将“日落西山”。

1.7 营销危机公关更加困难

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即时性、交互性、匿名性使网络环境中的企业营销危机公关活动更加困难。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方式令传统的营销危机公关方法难以有效地控制危机,企业除了诚恳地承认错误采取补救措施外,任何解释工作都可能被站在不同立场上的网友进行相反解读,招致更多的怨恨和危机。例如,2010年发生的“霸王洗发水致癌”事件,虽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其“含量水平不会对消费者健康产生危害”的抽检结果,还了霸王洗发水一个清白。但是网友又根据在网络上流传的公司创始人陈启源脑门上头发略显“稀松”的照片,就霸王防脱发是否有效进行质疑,使得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总之,网络环境有着与传统环境不同的特点,在网络环境下企业不仅发生营销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而且营销危机的破坏力也更大,企业应对起来也更困难,针对网络环境下企业营销危机的新特点,企业需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策略。

2 网络环境下企业应对营销危机的策略

2.1 建立健全针对网络环境营销危机特点的危机预警系统

最有效的危机管理是建立企业营销危机预警系统,避免危机的发生。由于网络环境下营销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增大,危机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对企业的危害更大,所以建立企业营销危机预警系统更加迫切。通过营销危机预警系统,可以及时识别、评价企业经营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外界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防范可能产生的营销危机。对于生存在网络环境中的企业来说,特别要在预警系统中设立专门的网络信息监控子系统,对网络中有关企业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及时发现异常现象,进行必要的防范,确保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存在的问题不至于转变为营销危机,不会扩大到影响企业经营的地步,并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价,然后作出及时明确的决策,最大限度地预防危机的发生。

2.2 制定针对网络环境的营销危机处理预案

虽然预先识别出危机并进行预警是成本最低的危机管理方式,但是,任何一个企业即便预警系统再健全,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营销环境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社会,也不能保证营销危机事件绝对不会发生。因而企业必须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企业的经营现状找出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各种营销危机处理预案,在预案中明确规定营销危机发生后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能及如何运转。针对网络环境下有些网站为抢头条新闻或提高网站的点击率,跟风炒作,肆意渲染,激化危机事态,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形成重重阻力的情况,企业要在危机处理预案中制订专门的网络媒体管理计划,始终同门户网站、社区论坛等保持必要的联系,使企业与互联网等媒体之间协同运作,良性互动,提高信息沟通的质量和效果。唯有如此,才能在危机发生以后从容应对,对营销危机作出迅速和正确反应。

2.3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危机管理小组

企业在建立健全危机预警系统及制定危机处理预案的同时,还需要建立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牵头,信息部、公关部、人事部、财务部、保卫部、营销部、技术部等部门人员所组成的危机管理小组,以利于协调企业内部与各方面关系,危机管理小组应为企业的常设危机管理机构。小组成员在企业平时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同时也起着防范和预警企业危机的作用,当企业一旦出现危机他们就应该在高级管理人员的组织和协调下快速起到处理危机的作用。信息部要充分发挥信息收集及监测的责任,及时收集关于本企业、本行业的相关信息,一旦发现网络上有关企业的信息要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另外,针对网络环境下一个企业的营销危机可能演变为整个行业危机的特点,作为企业的危机管理小组来说在其他同行企业陷入营销危机之时绝对不能 “落井下石”,抢占对方的市场份额或争夺对方的市场地位,而首先应该立即检视本企业的相应问题,查漏补缺,以防止殃及本企业的情况发生。

2.4 针对网络环境的特点,定期进行企业营销危机管理培训及演练

营销危机预警系统及危机预案的建立只是为企业应对企业营销危机提供了基础,在危机发生后要迅速启动营销危机预案有效应对营销危机,就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网络环境下企业营销危机管理知识的培训及演练。对企业员工进行营销危机管理知识培训,首先要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通过对国内外发生的营销危机案例分析,教育员工许多灾难性的营销危机可能仅仅源于小的疏漏,特别是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使企业危机发生可能性增大,提高他们对于营销危机发生的警惕性,使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成为企业防范危机的一员,自觉主动地关注关于企业的各种信息。其次,通过培训和演练,让每一位员工熟悉危机发生时企业内部的沟通系统和应急反应系统,掌握在危机发生时应该如何与客户、合作伙伴、媒体、政府等群体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提高员工防范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再次,通过定期的危机管理培训与演练来检测危机预警系统是否完善,已拟定的危机处理预案是否切实可行,为企业的营销危机管理提供帮助。

2.5 迅速启动危机处理预案,从容化解营销危机

企业虽然建立了营销危机预警系统进行危机的预防,但是再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都不能保证不发生营销危机。企业营销危机发生后,首先是营销危机管理小组立即启动危机处理预案,尽快分析营销危机的实质,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同时通过主流权威媒体及企业网站、微博等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利益相关者真诚道歉,赔偿损失,说明事实真相,获取公众的理解和同情。尤其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及时、客观、准确地传递企业营销危机发展与处理的有关信息,不要刻意隐瞒,以免给公众与媒体造成疑惑,为不实信息的传递留下可乘之机,从而加深危机,延长营销危机的时间。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面对事件的受害者及媒体,企业一定不要为自己辩解,因为任何辩解不仅不能开脱自己的责任,还会让公众特别是网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避免造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状况发生。第二,不管危机事实的真相如何,注意不要同媒体发生冲突,同任何一家媒体发生冲突,都会促使所有媒体团结一致而“同仇敌忾”,有可能“赢了官司,输了公司”。第三,在危机过去的一段时间,根据网络信息残留性的特点,企业还需要继续对网络信息进行监控,一旦发现就要及时进行处理,以免营销危机反复发生。

2.6 总结经验教训,防范危机的再次发生

网络环境下的营销危机事件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从危机中得到的教训往往是深刻的,而从危机中获得的经验也是非常宝贵的。危机过后,企业如果能够吸取经验和教训,从危机中发现自身弊端、看到自身应该改进的地方,采取措施为今后的发展扫除障碍,那么,危机就有可能成为企业的转机。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经验教训:第一,分析此次危机产生的根源,分清责任,对责任者予以惩处。第二,分析企业营销预警系统为什么失灵,是系统不完善还是预警困难,不断改进预警系统。第三,分析营销危机处理预案在应对营销危机中可操作性,不断完善危机处理预案。第四,分析营销危机管理小组在营销危机中的运行状况及表现,对于危机管理组织在应对危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危机管理小组的不足进行组织结构和人员的调整,对处理危机中的失当行为进行分析改进。

总之,作为生存在网络环境中的企业来说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企业只有在掌握网络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在危机发生之前制定针对网络环境的预警系统及其危机处理预案,设立专门的危机管理小组,经常进行危机培训与演练,在危机发生之后才能从容应对企业的营销危机,减轻营销危机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及影响。

参考文献:

网络环境的特点篇(4)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04-03

网络舆情是指受各类事项发生、发展刺激而产生的通过网络传播的民众对于该事项所有情感、态度、认知和行为倾向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特指与高校工作有关的网络舆论动向,本文则是指高校教师或大学生依托网络传播和表达的各类社会现象不同的情绪、态度、认知、意见和行为的集合。

“云”环境即云计算环境。“云”是云计算服务模式和其实现技术的形象比喻,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超级计算模式,由计算机集群、并行处理、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虚拟资源管理等多种技术集中起来形成动态、可度量的共享资源池,最终提供给用户终端健壮(Robust)、稳定的服务。广义上说,电子邮件、论坛、博客等也都属于云计算范畴。2007年Google公司首先提出云计算概念后,得到了微软、苹果、甲骨文等全球各大IT公司的积极推动,发展极为迅速。目前,国内的百度、腾讯、金山、网易、华为等一些大型IT公司也相继推出“云”服务,可以说“云”已经很大程度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在我们身边已触手可及。在这样的“云”环境下,由于网络虚拟世界在法律、道德等层面对个人的约束力相对较弱,而“云”所能提供的服务又复杂多样,造成高校学生在“云”环境下的网络行为与传统的网络行为表现出较大差异。

一、“云”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表现出的新特点

“云”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表现出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全球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互联网上提供的各类云服务大大地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而高校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转折、成型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自我表现冲动,思想活跃。作为一个在社会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敢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日渐成熟和流行的各类云服务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表意见和参政议事的平台,这个平台使得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信息的原创者和传播者,而且每个大学生又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和接受信息。他们可以通过网盘共享、微信、博客甚至上传视频等云服务即时发表意见。但由于目前大多数云服务都未实行实名注册,大学生通常会以匿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情绪,因而可以更加自由和客观地反映现实校园中的矛盾,真实地体现大学生某一时段的思想状态。

(二)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在网络上,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当某一热点问题或事件发生时,往往会吸引许多大学生自发地参与讨论。由于云服务提供的讨论平台相对更加自由,更难于监管,因而具有相同或相近兴趣的大学生更加容易聚集,形成对立互动的场面,对立双方的观点和意见相互碰撞、交锋,经过争论和探讨他们往往又会相互交融,使各方意见趋于一致。这种实时的互动流,促使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迅速地表达出来,使得校园网络舆情更加快速和集中地反映。

(三)复杂度和多元性进一步增加。大学生活跃的思维,使得校园网络舆情具有较宽泛的舆论主题,而舆论的形成又往往是随意的、自发的。从舆情的产生和传播来看,目前已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博客、论坛、个人网站和电子邮件等,云服务中的网络硬盘、文件分享、日程分享、兴趣圈子等也可以快速地、大范围地传播各种的言论。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大学生,包括部分的高校教师,这些教师多数是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引导,但有少部分是推波助澜。当然也可能会有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领域社会人员参与,其参与的目的不一定相同,有的是一时性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是恶意挑唆,引起事端等。从校园网络舆情的话题来看,往往是以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方面为主,同时涉及国家政策和热点社会事件,包括经济、军事、文化等,使得舆情的复杂度和多元性大大增加。

网络环境的特点篇(5)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49-04

【Abstract】Campus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is the externally spiritual hom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faculty.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such environment and its pattern are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as it becomes more difficult to control and more likely to arouse public opinion sensitivity. Thus, in order to create a harmonious intellectual milieu, college administrators should change their concept and guild it with open idea and scientific methods.

【Key words】Interne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校园舆论环境是高校师生生活的外在精神环境,是大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它能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引导和调控性的影响。高等学校人群密集,知识分子集中,历来是社会舆论的集散地,既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汇集之处,也是散发之源。

本文的“网络”指的是以“无国界数字化空间”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传播媒介。网络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可,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全球性、交互性、开放性、隐蔽性以及传播的无极限等超越传统媒体的诸多特点。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舆论的形成迅捷、及时。网络的交互功能使得过去只是信息接受者的普通网民今天同样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畅所欲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量早在2008年7月就已经达到2.53亿,规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1]这反映出网络在我国发展速度的迅猛和快捷。网络已经成为我国民众的生活日用品,成为年轻一代日常生活的主宰力量。在高校,一般互联网技术较为发达,师生网络应用水平较高,网络在师生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深刻。在开放的四通八达的网络信息环境下,以前很容易构筑的新闻封锁、精神屏障,现在轻而易举地就能被漫涣的信息潮水所冲决,西方文化思潮不断浸染,多元思想观念同时并存。这就使校园舆情呈现十分复杂的状态。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在高等学校以更为复杂的形态存在。因此,认真科学地梳理校园舆情,尤其加强对网络时代下校园舆论环境的深入研究,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校园舆论环境的基本特征

这里的高校校园舆论环境指的是由师生员工对校内外各种社会现象发表的见解、主张和评论所构成的校园言论氛围及其传导和保障系统。高校舆论环境是生活其中的师生员工无法逃避的一种客观社会意识环境,是师生员工、校园组织机构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的外在约束机制,既通过它发表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又要接受它的检验和评判。与其它社会舆论相比,高校校园舆论环境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1.高校校园具有“舆论场”特征,是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和集散地。

所谓“舆论场”,指包含若干刺激因素,使社会上许多人关心并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高校校园具有与其它社区、单位不同的“舆论场”特征:其一,高校人群密集,人数上万的高校比比皆是,且高校的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成年人,一个高校宛如一个小城镇、一个文人聚集的小社会;其二,高校舆论主体层次划一,都是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文化程度高,政治意识强,关心国家、社会的发展,并富于理想追求。同时,他们对周边的事物比较敏感,个性强、争论多;其三,我国高校具有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往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校园里有生活区、学习工作区、休闲运动区、医疗服务区等等,社会构成所需的基础设施齐全,形成了一个近似封闭的独立社会。这一场所自然环境大多优美开阔,而且供师生聚会讨论的场所众多,这为舆论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因此,在高校里,许许多多的舆论人共栖于狭小的校园之中,各种意见的相互碰撞,迅速散发,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舆论并形成舆论资源,也就形成了一个十分活跃的舆论场。无数个人的意见在“场”的作用下,经过多方面的交流、扬弃、组合、协调,会以比在一般环境下快得多的速度形成舆论,并有加速蔓延、扩散的趋势。因而,高校也就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和集散地。

2.舆论环境主体的高知性、分层性,使高校舆论环境呈现独特的样貌。

舆论环境主体的受教育程度“对舆论环境的质量有着重大影响”,会制约现实的舆论环境,“并产生与此相适应的舆论特征”。[2]高校被称为知识的“工厂”和“中心”,其舆论环境的主体即师生员工,最重要的特征是文化程度高。这使其舆论环境呈现独特的样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校园舆论的高质量。高校汇集了各学科的专门人才,比起一般群众,他们对于弥散于校园内外的社会现象、事件往往能够迅速地做出系统、准确的分析评价,对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的决策具有参考价值,对很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校园舆论具有较高的文化含量和社会价值;二是高校校园舆论的分散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意识越强。知识分子多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和批判精神,所表达的意见或态度不易受到外界和其他舆论的影响。因此,高校校园舆论趋向一致的过程较为缓慢;三是高校校园舆论的双刃性。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正向舆论能够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而负向舆论会阻碍改革开放的步伐,成为历史进程的绊脚石。校园中一旦形成负向的舆论,会比其他负向社会舆论贻误更深。一些错误的思潮、伪科学等,往往借科学、正确的外衣出现,让人难辨真伪,造成盲从。

此外,高校舆论主体的构成导致其舆论环境呈现教师与学生迥然有异的分层现象。校园舆论环境的公众总体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组成,二者在地位、年龄、阅历、利益目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校园舆论在产生或传播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关注程度、认识深度等方面一般存在一个明显的分野。

3.高校校园舆论环境特有浓厚的学术和文化气息

高校作为专业知识传播机构的性质,决定其存在一些特有的及常见的舆论传播形态,交织形成了校园舆论环境浓厚的学术和文化气息。如:其一,学术研讨会议。学术研讨会议是典型的论理说道的舆论性会议,是高校作为一个知识传播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最具自身特色的一种会议,各种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层次的学术研讨活动几乎在高校天天举行。许多师生参加这些学术研讨会各自发表学术见解,在校园形成强烈的学术舆论氛围;其二,讲座、演讲活动。讲座、报告、演讲,是一种重要的校园舆论传播形式,主讲人运用口头语言,就一个议题面对面地向听众陈述观点,表达见解,整个意见传播过程针对性极强。高校的讲座、演讲活动种类繁多,内容涵盖自然社会、人文社科,而且作报告、演讲者大多为名家大师、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讲座往往蕴含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能给予师生们思想的启迪,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有的讲座活动影响远播于校外;其三,雕塑、绘画、器乐演奏、演唱会等艺术形态舆论。许多艺术作品也是表达舆论的一种方式,通过艺术和文化信息形态表达内心深处的思想意识,表达对美、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态度。在高校较为常见的文化艺术形态舆论主要有雕塑、绘画、建筑物等造型艺术;文学作品和各类文化活动等,这类舆论传播形态能使某些暗示性的意见获得神奇的传播效果。

4.高校完善的舆论传播渠道易于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

高校一般都拥有自己的校园信息传播系统,具备较为完善的舆论传播渠道。传统的舆论传播设施有宣传栏、橱窗、板报、标语条幅、有线广播、报纸、电视等,校园网络是新兴的传播媒体,一出现就备受青睐并迅速崛起,已成为重要的校园信息平台。此外,各级各类会议和各种文件、通知;各种文化设施;各项文化艺术活动;各类图书杂志包括各个教学过程及学术讨论活动等都可以成为校园舆论的传播载体,发挥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作用。

二、网络时代下的高校校园舆论环境的新特点

高等学校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场所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就开始投资建设高校校园网络,1996年,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建成,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互联网、全球最大的宽带互联网之一。我国一千五百多所大学中有90%以上都已经建立自己的校园网并接入CERNET,[3]由于CERNET的传输速率和接入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它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环境。大部分高校也以CERNET为依托建立校园局域网,师生上网非常方便。尤其是网络的便捷等条件更成为大学生获取校内外、国内外信息的主要渠道。此外,近年来随着传播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层出不穷,如QQ网聊、个人博客、Web2.0、P2p流媒体、网络宽频、网络电视、手机报纸等,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方式个性化,传播内容多元化,使高校校园的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1.师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信息的主动寻求者、自主解读者和组织传播者

在传统的舆论传播中,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制作者是舆论传播的主体,师生大多只是信息的“接受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已经由传播者过滤和把关的信息,较易接受整齐划一的传播与宣传。以网络搜索引擎为代表的新技术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师生正在变成主动寻求信息的用户,他们出于各自的目的自主地使用媒介,而且不但主动地寻求信息,还会按照自己的不同背景和需要自主地进行解读。按照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大众对媒介信息的解读有三种情形: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按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信息;二是妥协式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讯息;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作出完全相反的理解。[4]如今,与传统时代师生对于传媒的优先式解读为主不同,何况高校师生是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群体,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背景的师生对信息进行多元解读、妥协式解读成为主流,而在某些敏感问题上,在网络论坛等空间,我们会看到对信息进行对抗性解读的也大有人在。

高校师生还是活跃的信息组织传播者。高校师生大多学有所长,思想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在各自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在如今传播渠道发达的环境下,他们除了可以在学术期刊杂志或传统媒体上发表观点之外,还可以在网络上开博客、发帖子发表看法,参与讨论。这方面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网络使深居象牙塔的校园知识分子更多地参与到社会进程中,以相对大众化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舆论事件的观点和论辩。由于校园知识分子身份的权威性,增加了他们的说服力,往往在网上对一些社会公共舆论事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在生活无着的公民孙志刚在收容站死亡事件中,华中科技大学俞江等三位法学博士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并在网络发表,建议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北京大学贺卫方等五位著名学者在网络上发表声明,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孙志刚案及收容遣送制度实施状况启动特别调查程序。这些都有力地促成了在我国实行了二十几年的《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福建师范大学的学者王国盛看到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城建的“大拆大建”,许多有价值的古建筑文化遗存蒙受严重破坏,联合其他学者致信国家建设部和文物总局,就保护古城直抒己见,并在新华网公开发表,吸引了从中央到地方几十家媒体的广泛关注。由此引发了福州保护名城和古迹的强烈舆论呼声,触动了当地的政府部门对文物的保护工作。

2.舆论的敏感性加强,对校园的影响通过网络迅速释放。

网络的即时性与交互性使网络舆情的形成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新闻舆论。作为网民中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网民身处信息海洋中,喜欢求新求异,对网络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极度自如的表达平台和方式极其欢迎。从国际政治到宿舍管理,都会在网络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论辩。“芙蓉姐姐”、“电影恶搞”、女青年“虐猫”等事件,均是在各大校园网上发源,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进而延展到道德层面的反思和讨论。种种事例表明,网络舆论已成为高校师生民意表达的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场”。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舆论的敏感性加强,校园生活中的微小变化或师生群体思想变化的最新动态,网络都会像放大镜一样把它们呈现出来,变成网络上的焦点内容和中心议题,从而引发社会的热烈讨论,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甚至引起现实生活的强烈反响。

3.更大范围舆论的产生成为可能,但小舆论群趋于增多,从而使舆论的滞重状态得到稀释。

网络使大范围舆论的产生成为可能。这是因为,一方面网络使信息传播在时间向度上可以是“现在时间”,在空间层面上几乎无界限,不同地域的人群在网络上可以实现实时地沟通交流;另一方面高校网民的主体即大学生是同质性很强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心理发展特点、生活经验、利益目标上都有较强的共同性,有较多的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和思想论题,较易结成一个舆论共同体,大范围的舆论因此形成。这样的舆论其依附的共同体越大,影响力越强。

反观小舆论群增多的趋势,则与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相关。我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剧烈的变化,社会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方式进一步多样化,社会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和选择性进一步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这种多样化的趋势对高校师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思想的多元使师生员工在舆论观上越来越分化成诸多小群体,这样舆论就分化成众多的小舆论群。小舆论群增多消解了大舆论群的影响力,从而使各个舆论群之间相互抑制,可以避免大的舆论波动所引发的社会动荡。

4.网络传播传统的把关人作用的削弱导致校园舆论的可控性难度增大

在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把关人”,以所代表的社会组织的规范,以及把关人个人的意见为依据,对传播的内容进行筛选和过滤,从而保证向社会传递的是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传统的把关人在反映和引导校园舆论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而在新型的网络传播机制中,“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正在被解构和颠覆。互联网传播的即时性以及传播工具的普及性使得舆论的生成阶段以及流通阶段的调控很难把握。网络上任何一个支点上的个人或团体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突破组织的监控,随时以低廉的费用向社会自由信息和传播信息,同时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吸纳信息。学校的管理者很难在负向舆论传播之前将其过滤,也很难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检查每一条言论,并即时做出评价。

三、营造网络时代的良好校园舆论环境的策略

舆论环境具有一种行为规范和心理制约力量,这种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生活在一定舆论环境的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一定舆论的熏陶和刺激,从而久而久之地规范和教化了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但舆论环境的这种规范和教化作用具有其两面性。正向的舆论环境对人们的舆论引导、启迪和感染的性质是正面的、积极的和向上的,对社会进步和学校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负向的舆论环境则反之,对个体的影响是消极的、负面的,甚至是反动的,会严重影响校园风气和学校的稳定发展。在当前信息传播网络化、全球化的环境下,高校校园舆论环境出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的新闻和文化作品在全球的传播使高校所处的信息环境不断复杂化,师生由于更多地接触到不同信息、不同观点而在舆论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增加了舆论引导和调控的难度。我们应该面对现实,以开放的态度和科学的理念引导校园舆论,充分发挥舆论环境的正向功能。

1.改堵为疏,营造信息公开的立体校园舆论环境。

“堵不如疏”,这是中国古人就已经明白的道理。舆论如流水,堵塞、压制可能导致溃决、泛滥成灾,只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如果不顾客观现实而去民意,只能获得暂时的、表象的平静、趋从,而不满不仅没有消除,只能是积累。校园中时常出现的猜测、谣传、抵触等负面的舆论,大多与信息的缺失和透明度不够有关。营造良好校园舆论环境,需要构建公开的、畅通的校园信息系统。通过校内外新闻媒体、校园人际网络、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尽快传播校园最新信息和有关重大事件的官方意见,可以公开的信息应及时公开。还可根据需要组织新闻会,举行领导与教师或学生的座谈会等,保证信息传播渠道的通畅,使师生员工生活在信息公开、方便快捷的舆论环境中。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尤其要重视打造优质的校园新闻信息网站,通过新闻网代表学校进行新闻、专题报道、论坛讨论等。新闻网传播形式丰富、灵活、迅捷,没有时空限制,可以通过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相结合的形式在第一时间新闻信息,辐射校园内外,具有其它传媒无法比拟的优势。学校应致力于把校园新闻网建设成网络上的校园主流媒体,这样就可以运用传统的信息把关人机制,在网络上向师生提供可控信息,引导舆论。

2.发挥“把关人”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网络传播削弱了“把关人”的特权,并不等于说“把关人”的社会职能的终结。如何对进入校园的大众传媒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加工,以及如何建立自己的媒介生态环境,这里就应充分发挥高校宣传部门的“把关人”作用。一方面,及时接收、提供正面的且对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有利的信息,如为各部门及师生等订阅党报党刊、主流报纸,在重大政治事件发生时收听收看,为校内媒体提供学习资料等;另一方面,尽可能堵截、删除不恰当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言论等。此外,还可以对正面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以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式进行二次传播,使正面信息发挥最大效能,如为师生提供高水平的时事报告、学习辅导材料和理论成果,等等。通过信息的过滤和控制,减少错误思想对青少年的侵蚀、毒害,帮助人们认清事实的真相,形成正确的评价,引导校园舆论在良性轨道上发展。

校园媒介可以通过议题设置巧妙地引导舆论,这就是新闻媒介特有的“议程设置”功能,即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使这些问题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并形成媒介所预期的舆论或社会情绪。媒介议题使某些事实从无数客观事实中凸显出来,从而影响公众把这些问题视为重要。在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过程中,校园媒体需要借鉴议程设置这一假设,在了解舆论动态的基础上,敏锐分析,根据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新闻事件的轻重缓急,确立合适的议题,通过报纸的版别、网络的位置、广播的次数、宣传条幅等方式,有意识地设置,为校园群体提供议题,引导舆论的走向和重心。

3.提高师生媒介素养,营造高层次的舆论环境。

当代舆论环境的特点是大众媒体空前发达,信息传播速度惊人,面对弥漫的传播所带来的主题淹没、混乱无序状态和思想文化多元化带来的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仅靠高校的宣传部门进行信息把关是远远不够的,应积极主动地提高师生正确认识和判断媒介信息的能力,即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为人们创造了真实世界之外的一个“虚拟环境”,又称拟态环境。尤其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而言,是否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是否能对真实世界与媒介虚拟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是否能有效利用媒介、正确判断媒介信息,关系到他们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发展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我国目前媒介素养教育处于缺位的状况,大部分公众包括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高校师生群体的媒介素养状况不容乐观,对师生尤其是大学生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一项当务之急的任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选择合适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式。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作为独立的一门必修课程;二是作为某一门课程的一部分;三是作为公共选修课。由于各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各不相同,可根据自身情况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此外,还要积极鼓励师生参与各类媒体活动,在实践中审视传媒信息,提高对媒介信息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4.完善校园舆情监测机制,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舆论引导机制,营造稳定的舆论环境。

具备完善的校园舆情检测机制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前提。舆论调查可以通过网络监控,组织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各种方法来开展。在舆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现存舆论状况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了解校园舆论的基本态势、方向、性质,从而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合理推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强化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加强评论引导工作等方法对舆论进行有效引导和调控。

良好校园舆论环境的营造,除了做好前期的舆情搜集监控,还应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舆论引导机制,在发生突发事件时,通过学校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事件的动态,主动向师生员工和校外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提高突发事件处理过程的信息透明度,这样可稳定事态、抚慰人心、避免道听途说或公众随意猜测而引发扩大化的负面效果。

四、结 语

网络的发展使高校校园舆论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增加了校园舆论演变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为高校的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技术媒介。应与时俱进地加强对网络时代下高校的校园舆论环境的研究力度,掌握正确的原则和科学的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强势的信息传播功能,更新网络传播内容、方法和手段,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健康的校园舆论氛围,校园舆论环境就将发挥正向功能,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2008.省略nic.省略/

uploadfiles/doc/2008/7/23/170424.doc

网络环境的特点篇(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出版物(Traditional publications)正不断向数字化方向发展,网络出版(Network publishing)越来越引人关注。网络出版的兴盛势必会对编辑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网络出版由于其特殊性,网络编辑现在一般为编程人员,因其编辑专业的一般知识、技能和广博度偏弱,成为网络出版的编辑人才需要克服不少障碍;首先必须正确把握网络出版的特点,编辑才能自觉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网络出版工作。

一、网络出版特点的概述

1. 网络出版的形式与特点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出网络出版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在线阅读;第二种提供下载;第三种是按需印刷。在网络中,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随意地选择想看的内容,还可以在网上通过对话、论坛等方式进行双向交流。正是由于网络具有这种交互性,使其更加贴近读者让读者更容易接受。网络的便利性与交互性也是网络出版呈现出一些特点。

(1)查阅方便、经济环保

读者可以通过查询关键字快速获得自己需要的内容。在开放性的互联网中,读者可以方便的下载,订购所需的书或杂志,这在一定意义上对保护我国书本资源有贡献,也使得书或者杂志的信息具有了可累积性特点。由于网络出版物在物流传输上是通过互联网,节省了物流的费用,也使得按需印刷成为可能,省去了积压库存的问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同时网络出版物由于是存在在网络或者硬盘上的,真正实现了无纸化,节省了纸张和油墨,体现出了经济环保的特点。

网路出版物在出版的同时已经完成了发行的步骤,实现了编辑出版发行一体化,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网络出版的工作效率。

(3)价格低廉

网络出版物由于省去了纸张,油墨及物流的费用,全称实现了电子化,使得出版物的价格较传统出版物低廉不少,这也使得网络出版物较传统出版物更有竞争力。

(4)可以有选择的传播

网络由于其可选择性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喜欢阅读;这同时也使得网络出版可以有选择的对顾客进行传播,节省了广撒网的人力物力;受众也更喜欢这种传播途径。

(5)网络出版跟读者的联系更紧密

网络出版由于其自身的便利性和隐密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读者也更愿意与出版物联系,提供读者的反馈信息。网络出版物相比传统出版物在受众反馈的深度和广度和及时性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为网络出版物的提高,改进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编辑队伍在不断扩大,网络编辑成为05年中国保部公布10个新职业之一。网络编辑工作的每一步都需要网络编辑的思考与智慧,也正是他们的尽职尽责读者才能看到内容丰富,编排合理,排版美观的新闻。

网络编辑的工作主要包括:素材采集,对素材分类加工,编辑稿件,审稿,新闻,获取受众反馈,管理论坛,以及对网站的专题、频道、栏目的策划实施。网络编辑脱离了传统编辑所依赖的线性工作关系,工作人员之间的合作跟具有了组合性和随意性。

网络编辑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已用。当前,网络编辑的主要从业人员包括传统媒体编辑,网管,记者。由于缺乏统一的职业标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也参差不齐。其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一个媒体平台的整体水平,因此,通过网络编辑职业规划培训,对提高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素质,对保持网络编辑行业长期、持续、兴盛的发展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随着网络出版物的兴盛,网络编辑的需求量增大很多。网络出版物由于传播途径等其他自身的特点,也对网络编辑本身提出新要求。

(1)要求网络编辑明晰的鉴别力和精湛的业务水平

网络上内容信息复杂,庞大,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有相当的鉴别力,能够去伪存真,选择有用的新闻或素材。由于网络水平的不断升级,其所含的信息量只会越来越复杂,庞大。编辑人员在甄选新闻素材时,要在不遗漏采集有用的新闻外,还要甄别新闻是否存在虚假捏造的可能。对于真实的有实际意义的新闻,编辑人员应该考虑挖掘其更深层次的社会内涵。一个网络编辑人员要具备这样明晰的鉴别力和精湛的业务水平需要有大量的新闻、社会等方面知识的储备,才能练就出一副新闻鉴别的“火眼金睛”。

(2)要求网络编辑具有驾驭网络交互性的能力

网络出版区别于传统出版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具有交互性;在网络传播中,编辑与读者,或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双向沟通交流。目前最常用的沟通方式主要有论坛、贴吧或者新闻留言。交互性为编辑和读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网络编辑比传统编辑更便利的获得读者反馈,这既能增强网名的参与感,提高网名的忠诚度,也可以有针对的发现问题并及时的改进。

(3)网络编辑需要有洞悉先机的市场意识

网络编辑顾名思义,是通过网络传播信息;这一特性就决定其实通过网络盈利模式实现自身的发展。网络编辑可以通过广告创收或者向读者收费的方式走向市场。因此网络编辑应在自身、读者、广告商之间寻求平衡,达到经济和文化的最佳平衡点,来争取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网络出版的无纸化使得编辑工作流程逐渐非线性化。例如以前编辑工作的六个步骤,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交稿之间的差异与界限在网络环境下已经逐渐结合起来,以前多个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就可以联系的完成各个工序。如图1、图2所示。

传统的出版业,编辑的主要工作被限定为文字处理,其策划和宣传功能都比较弱。而随着出版业走向市场,从策划选题到市场营销每个流程都少不了编辑的参与。

营销人员对文化产品的受众定位、思想内涵方面的把握普遍低于编辑人员,所以在网络出版环境下,出版机构内的编辑职责理应延伸至管理、组织、市场策划上以至营销上。网络编辑的组织职责主要体现在与出版部门、校对部门、营销部门等各个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以便最大程度地掌握信息。编辑的广告职责主要体现在新书的宣传、预告、内容的推介上,实际上包含在编辑的营销职责当中。编辑的营销职责主要在于确定选题能否适合读者需求,能否营造出一种引导读者愿意了解该产品的市场氛围,从而创造、引导读者的购买需求,最终实现销售目标。总结在网络中怎样实现高效率营销的方法主要有一下三种。

第一,由于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多重的、交叉的组合式的搜索并且可以提供顾客相关需求的全面翔实资料,这就给编者、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出版社内部的编辑可借助网上的巨大人流量,在网上宣传、推介、促销自己的文化产品。读者可利用便利的搜索工具,对感兴趣的书籍进行检索,以方便促成购买。第二,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互动性,消费者可通过互联网设计和订购产品,使得营销探测具有了互动性,出版社生产一方既是信息的收集者,更是信息的接受者;出版社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营销探测转向消费者个体,建立数据库,进行与顾客关系的管理。这就将传统出版产业营销主要面向消费者群体,定量描述消费者行为,转为面向消费者个体侧重定性描述的行为。从产品推出前的市场调研,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到营销传播,再到售后服务,编辑人员互联网技术给营销的全过程高效化提供了最实惠的便利,极大地促进了营销的范围扩大与高效化。

3.编辑过程更加突出互动性与受众参与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传播中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一对多”的特点,这种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模糊了传者与受者的身份,他们之间可以互为主体。网络上的bbs和qq聊天等都是交互式的突出表现。作为网络编辑就要充分尊重受众的需求。在线聊天室和QQ聊天中这一类交互式沟通有两个鲜明的特色,及时性和隐秘性。同在聊天室的两个人可以不用知晓对方的身份,跟他进行即时的沟通,这种传播途径速度快,具有隐秘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环境下就跟需要编辑进行甄别采用了。

网络编辑经常利用电子邮件同国内外出版界联系和洽谈业务,了解图书市场,收集读者的反馈信息,在网上查找选题信息以及在网上制作调查表。网络沟通手段引入出版业产生的最显著的变化是增加了编者、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互性。供广大作者、编者、读者交流的网上聊天室,供读者阅读下载的“阅读室”,通过主页分布信息和广告,电子邮件收发稿件信函,还有网站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可以用来管理数据、接受用户查询、响应用户请求等。“比如人民网可以查阅人民口报报系的1995年1月1口以后的全部内容,新华网可以查阅2000年后的新闻资料,中国青年报可以在网上查阅2000年5月15口至今的报纸内容等等。这些数据库的建设大大方便了读者查询资料,使受众拥有参与的高度主动权”。受众比传统意义上的读者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可以从网络掌握第一手资料和背景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地选择浏览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以及及时自己的意见。

当今学科之间交叉力度更大,一些新的学科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科研究领域越分越细;相对于传统媒体编辑,网络编辑就更需要创新。创新集中体现在思维的灵活性,也就是改变固有的,习惯性与重复的思维特征,打破成规,进行创造性,广阔性,开放性的进行思考。网络编辑不应当因循守旧,在新事物、新环境面前善于甄别出有用的信息,加工出新的设想,工作中要保持不断创新的精神。

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创新永远是最根本的任务。信息时代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快的一定胜过慢的。谁早开始参与谁就占有了先机,就有优势,利润也比其他的要高,然后没有创新或者创新的力度不够终究会被市场所淘汰掉。出版物的创新主要有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两个方面。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人们的注意力极易分散,只有那些有新意,有价值的东西会被人们留意、记住。

我国网络媒体主要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众多报纸的网络版,例如南方周末的电子版;第二种是自主独立的网络媒体,比如网易,新华网、东方网等媒体;第三种是多家传统媒体设立的网络媒体,如千龙网;第四种是与传统没有直接关系的媒体,如新浪网,搜狐网等。据调查研究,我国的“中文网站已有近万个,网络用户达到400万。”与此同时,网民上网数量同样激增,截至到03年6月,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到06年,全社会互联网使用人数已达1.37亿人。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激增,编辑过程得以从以往单纯的纸质媒体延伸至网络平台。传统媒体开辟网络版,在策划上着重创品牌、创特色。以新华网为例,在03年的“非典”报道中,新华网充分利用新华社资源,大力整合其他媒体和各种信息渠道,及时推出全国网站中规模最大的“非典”专题。专题开设了跟踪版、图片版、视频版、多媒体版、资料版、评论版、英文版等版块,推出“高层行动”、“北京抗非”、“一线传真”、“各地动态”等20多个栏目,每天以第一时间及时、准确、权威、全面地报道最新疫情,全国各地防治“非典”的最新进展,以及全球抗击“非典”的努力和最新科研成果。充分满足了人们在发生疫情的非常时期对有效信息的需求。新华网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下子赢得了它在受众中的公信力,使新华网成为一个传播真实、快速、全面、准确信息的品牌新闻网站之一。尤其是新华网的“24小时热图”和“新华视频”已经成为新华网设置的特色栏目。如人民网也利用图片、视频、声音互动等多媒体手段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受众传达他们最关心的信息,如该网首页左上角以较大空间设置一组图片新闻,紧接其下方又是直播视频栏目,非常方便网民获得信息。多媒体手段应用于编辑过程,更加方便受众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了。在网络出版环境下,编辑过程延伸至网络平台,使编辑的创造性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而使编辑过程表现出了鲜明的多媒体交互特色。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网络出版的形式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网络出版对网络编辑提出的新要求及新形势下网络编辑的特点,希望对指导我国网络编辑的工作更好的展开有所帮助。网络的兴盛给出版业带来了生机与此同时,编辑活动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编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顺应时展的潮流,主动迎接挑战也许是现代编辑的明智选择。编辑应深谙战略文化意识和战略经营意识,尽快调整自己,适应网络出版环境下编辑工作的新特点与新规律。

参考文献:

[1]彭秀军. 网络出版的特点及其对传统出版业的挑战[J].中国出版, 2000,(08)

[2]汤书昆.电子编辑专门人才培养的战略探讨[J] .编辑之友,1997 (6) :37238

[3]张振接.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优势互补,携手共进[J]. 中国编辑 , 2006,(06)

[4]赵麦妮.网络出版环境下编辑过程新特点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6)

[5]王红玉,肖琼. 电子网络出版编辑技术初探[J]. 湖南商学院学报 , 2003,(05)

[6]王新春.网络编辑的职能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9)

[7]曾祥雪,陈盼. 优秀网络编辑必备技能与知识结构[J]. 中国编辑 , 2008,(01)

[8]单文盛.作为新兴传者的网络编辑及其素质要求[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 2008,(04)

[9]余瑞冬.网络编辑社会角色及素质能力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1,(06)

[10]孔令华.试论网络编辑工作的编辑特点[J].中国出版, 2003,(03)

网络环境的特点篇(7)

对中学数学课,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看法:既折服于数学高深的理论,又无奈于它的晦涩难懂,只能望洋兴叹。但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性数学教学,可与数学新教材“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应用,注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网络互动教学能够利用多媒体演示知识结构图,变抽象为形象,增加数学课的趣味性。很多数学知识可能引导学生直接在网上查寻。在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使得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1.对网络环境下数学课堂学习特点的认识

1.1网络环境下,学习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不受老师的控制,在不同时间段学习,通过网络提供的资源去构建知识。

1.2网络环境下,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既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还能方便与其他同学或老师的交流,并能获得及时反馈。

2.转变观念,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对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定位

2.1对老师重新定位的认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地施教者,并以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其严重不足是:基本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得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2对学生定位的重新认识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得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独立或协作去建构知识,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进行自主学习和跨越式学习。在有问题是可请教老师或别的同学,进行协作学习。

2.3对教学内容定位的重新认识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得数学课堂教学,数学课本的教学内容不再是学生的唯一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从其他途径(如网上资源)获取大量的数学知识。

2.4对媒体定位的重新认识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得数学课堂教学,媒体不再是辅助教师的演示工具,它更主要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3.数学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

课堂教学模式把一堂课分为三个阶段,即情境阶段,同化、顺应(自主学习、意义建构)阶段,应用、创造阶段。

3.1情境阶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集声,像,动画,文字于一体,能够展现或模拟现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和知觉器官,以各种形象的声音和丰富的画面,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效应,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求知欲。

网络技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其显著的优势,它能呈现丰富多彩、富于变换的文字、图像、动画等内容,为学生营造乐学的氛围,促使他们改变以往常规教学中的角色,在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里自由的遨游。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后,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室内装饰图片,正当学生享受美的时候,提出问题:“室内装修与数学知识有关吗?”由于问题比较广,引起了学生的遐想。学生甲说:“做家具时需要测量木头的大小。”学生乙说:“粉刷墙壁时要计算墙壁的面积。”……老师对他们的想法都加以肯定。这时,学生不禁要想:这堂课究竟要学什么呢?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学生的求知欲给引发了。“任务”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3.2同化、顺应阶段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建构的基本环节,也是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意义建构就是通过这两种基本方式来实现的。所谓同化,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对新知识进行改造,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实、完善、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当原有的认知结构

转贴于

不能同化新知识时,就需要调整和改变原有认知结构,顺应新知识产生,重建新认知结构,使原来认知结构得到更新、扩展。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这一课时,通过“蝴蝶翅膀的抖动”这一画面的引入,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后,带学生进入“轴对称”知识的模拟网站。网站的主页欣赏、观察、探索、知识、留言等5部分组成,学生根据需要和个人情况,可选择不同的学习篇章进入分页,每个分页中设有不同问题和操作方法提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内容进行链接,按不同的顺序进行操作。

3.3应用、创造阶段

应用、创造是学习水平的最高层次。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设数学应用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网络环境的特点篇(8)

在网络环境下,互联网的开通为文献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创造了较为便利的条件,使高校图书馆由传统向复合型图书馆转型,为读者服务工作拓宽了更为宽广的环境。但是互联网的开通也给高校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数字型文献逐步代替书本式文献。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进行了系统的回溯建库,实现了全球网络为读者服务,广泛应用的联机检索,光盘检索,全文数据检索。新的环境下,给高校读者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出现了新机遇新的特点。

一、首先是观念的改变

传统的读者服务是以高校图书馆的藏书资源为中心,读者必须亲自进入图书馆才能享受图书文献资料,进入图书馆外借处后,通过卡片查找书名目录,著者目录,查找书名后用小纸片写上索书号,请工作人员把书从书库内找出来,再借给读者。图书借书完全处于一种封闭式闭架状态,人们的思想处于如何保护好图书,等待读者服务。缺乏主动积极的服务方式,图书的利用很低。高校的读者也仅以教师.学生为主体,通过借书、还书、阅览、咨询、复印等传统的服务手段。但在网络环境下,现在各高校之间、全球互联网相联系,各高校的读者不受本校、本地区、本国的文献资源限制,各图书馆提供资源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广域性,社会性、全球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世界各名校的课程,通过网络进入自己想学习的培训班。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交叉学习、交流教学经验。以前一名读者想要文献资料,首先想到图书馆,现在只要上网到图书馆数据库检索一下就行。从单调读者服务工作,到多样化,从原来用纸张存储的信息转变为计算机网络存储信息。随着读者直接从网络上获取文献信息的不断增多,高校图书馆更多的转向不同层次读者服务方式,为读者提供不同的服务项目,满足不同读者需求。在传统的读者服务中,“重藏轻用”,每个图书馆引以为自豪的是本馆藏书资料的数量,而不重视图书资料利用情况,而对于读者服务的特色性、多样性、主动性的读者服务不够重视。目前来图书馆直接借书、还书、利用书本式资料的读者是逐步减少,而利用网络资源的读者逐步增加,如今在网络资源大环境下,带给读者全新服务观念。

二、服务方式的多样化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要围绕着全校师生,以教学科研为主体,利用网络资源为读者拓展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在图书馆原有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服务内容,不断地收集互联网信息,开发出不同层次的知识信息产品,编制出有馆藏特色、课题特色、用户特色不同数据库。根据读者需求拓展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开展各种培训讲座,增开电子文献检索课、导读服务、书评服务,引导读者查阅中外文数据库,拓展图书馆的文化交流功能,举办各种展览,创办或者代办学校各专业学术研讨会,为读者营造舒适、放松、人文休闲环境。拓展的对象,还可以从高校内部拓展到社会上去。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服务手段,利用我馆数据库资源与本馆的“学科馆员”,对读者开展“一对一”咨询服务,根据不同的读者需求,采取以下不同的服务方式:

1.为读者提供一般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查找所需的书刊资料,根据检索词提名项、作者项、主题项、分类项等类型,查找出图书资料所在馆藏位置,帮助找到所需的图书资料。

2.为教师提供专题服务,定期为各学科提供最新专业信息,专业及学科的发展、变化,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让他们知道本学科的发展动态。

3.为学科带头人提供定题查新服务,学科带头人承担着国家的重点科研项目,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主动与他们配合,为他们提供特别服务,通过互联网、高教网、校园网等等,为他们随时提供科技查新、带查代检、文献传递等全方位的服务。

4.为本省.地.市领导做决策。各省.地.市领导人,担任省.地.市的建设任务,担任国家重点科技开发工作,领导需要论证开发投资项目,信息服务人员为他们提供科学依据,准确数据。

5.为研究生撰写论文提供专题服务,研究生学术论文反映了整个学习期间的水平,图书馆员根据他们的需求,编制各种主题索引,文摘,专题综述,提供给研究生,为他们建立特色数据库。例如我们湘潭大学图书馆建立有特色的“湘大人文库”,保存了本校的教师、博士、研究生的优秀科研成果.优秀论文等。我校图书馆充分利用本馆数据库的特色和优势,充分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求,根据读者的特定需求。为他们开展不同的信息调研、分析、加工等创新服务。

三、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改变

高校图书馆的部分人员由前台转为后台工作,由大批量借借还还工作转变为网络化、信息化服务,高校图书馆的借书量、还书量下降,读者点击网络数据库的次数越来越多,图书馆的网络人员和信息人员增加,这必须要求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有全方位、大幅度的提高,既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又要有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知识,高校图书馆员不但能从馆藏的书架上能为读者找到所需的资料,而且能从数据库网络中为读者查找到所需电子文献。为读者服务必须走“广泛”、“精确”、“快速”方式、方法。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管理人员从被动到主动,从“等待式”借借还还服务到积极主动为读者跟踪服务,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最大限度为全校师生服务,建立馆员与读者沟通互动,通过读者调查、服务热线、意见簿留言,了解读者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服务。在网络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将是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知识型信息研发机构,其工作手段主要是采用信息技术,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具有文献信息中心,一个具有高速收集、加工、整合、发散、传播的有机系统,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图书馆重点放在文献信息的深加工,通过加工、整理、分析重组文献资源,在网络上流通,让读者在家里也能享受到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读者通过网络资源参与到图书馆资源采访、咨询、管理等工作,收集读者需求、建议,从而促进图书馆各项服务质量的提高,使得参考咨询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均得到加强,在宣传图书馆馆藏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书推荐、馆藏介绍、试用数据库,收集各高校图书馆信息,馆藏互借、馆内交流等。总之,通过网络资源使图书馆发挥最大的效应,高校图书馆为读者搭起教学科研的平台,使图书馆的服务也更加贴近读者的切实需求,读者不再单单是图书馆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图书馆的参与者和管理者。

四、图书馆综合人才短缺

网络下图书管理工作人员要求专业人才素质高,业务强,承担服务项目多、要求高,每一项服务必须从网络文献资源中检索、收集、过滤、编排、加工及网络系统协调、用户如何利用等等,这些都需要图书馆具有综合素质人员、具有较为广博而扎实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广博综合研究能力。目前高校图书馆员的综合水平人才短缺,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既有图书情报知识又懂网络技术且外语水平又高的综合人才不多。提高馆员综合素质是图书馆重要任务,现在是,将来更是,图书馆除了引进高素质人才外,馆内人员进行继续教育,馆与馆之间交流,互相学习,馆内经常开展业务培训、学术报告、业务知识讲座、竞赛、文献数据资源的利用。采取图书馆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学习,请专家来图书馆讲课等等有效方法,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多方位读者服务,高校图书馆应加快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上台阶,才能适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网络环境的特点篇(9)

会计信息是一种经济信息。它是在会计工作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技术加工从而产生的会计工作产品,同时也是企业用来实施内部管理,以及外部投资者和政府人员用来进行监管工作的数据基础。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微观角度可以用来编制财务收支计划,分析资金运动情况,考核经济效益,影响经营决策,预测经济前景等;从宏观角度则可以用来制订正确的会计方案。

一、网络会计信息具有诸多显著特点

如今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会计信息完全能够实现全球无障碍的交流与共享。与此同时,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传统的手工记账也慢慢被电子记账所代替,电子记账的优越性也渐渐被显现出来。不容置疑,网络化会计信息的确具备诸多优势。

1、网络会计信息可实现开放与共享

网络会计信息通过网络媒介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从而利用网络收集整理财务类或非财务类的有效信息,企业中的有关部门和机构也能从中攫取所需的会计信息资料。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包含功能和数据的共享,会计信息功能的共享则是在会计系统软件,会计电算化等系统中实现共享。会计信息数据的共享是指不同终端,通过网络共同管理、分享服务器的数据信息。由此,网络会计信息得以实现有目的指向性的开放与共享。

2、网络会计信息能够与时俱进

网络会计信息是具备实时效应的。也就是说网络会计信息能够保持在当前时间段内是绝对有效的,而不是像传统会计信息一样会出现失效或无意义的会计信息的情况。事实上,一方面,企业信息披露难免会存在间断性,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又会马不停蹄地持续进行,这样一来,使得会计信息想要达到及时效应根本就是天方夜谭。然而,会计信息即使是在实时更新的网络环境下也有可能会失效,所以不得不经常进行备份与时俱进。

3、网络会计信息准确可靠易传播

网络会计信息是准确无误的,具体体现在会计数据资料的内容和核算都必须保证有据可查,一律不允许存在被篡改的和错误的会计信息。网络会计信息是真实可信的,具体体现在信息来源的可靠度规范鉴别上,伪造的虚假会计信息一律禁止在网络上传播。网络会计信息是便于传播的,具体表现为企业能够利用网络准确无误的查询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也能够通过网络或者相关人员进行合理传播。

4、网络会计信息具有实时效应

利用网络媒介,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各部门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并及时传输至企业的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收到信息后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并做出一系列有效反馈,从而使各个部门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同时尽其所能地发挥出会计信息的反映功能和交易导向功能。

5、网络会计信息可实现综合全面的披露

网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必须获取能够准确的、综合的、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经营及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这样也就方便了信息使用者直接从网络中获取相关有价值的财务信息。参照特定目的,系统自动收集各类相关会计数据,科学直观的反映出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

二、网络会计信息存在风险与隐患

1、网络化会计信息存在技术风险

(1)网络会计信息存在硬件风险。硬件风险不仅来自硬件自身的功能失效的可能,还包含计算机硬件所处的环境。硬件是计算机各类实体部件的统称,计算机硬件可能受到零件质量好坏的影响,造成数据处理的失效或信息的泄露等,导致会计信息数据的损毁。硬盘、存储器或是线路故障也会产生很多不安全因素。人员的不正确操作、人为的有意破坏硬件设备、不可预测的灾害,例如火灾,机房漏水等对计算机硬件的破坏也是非常大的风险。

(2)网络会计信息存在软件风险。软件系统是会计信息能够正常被运用的核心保障。首先,黑客攻击与计算机病毒是造成软件风险的一大因素。其次,财务软件本身也存在着安全风险,最后软件内部控制的不严格也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3)网络会计信息存在网络使用风险。一方面,局域网与互联网的风险,在网络信息时代,无论是局域网或是互联网,在网络环境中均能被访问到。第三方有意无意的攻击我方网络都会造成可怕的风险。另一方面,网络上的电子商务也存在交易风险。如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电子网络交易也渐渐成为主流,电子买卖双方存在的信息均能受到威胁。这些威胁包括竞争威胁、机密性数据丧失威胁、虚假订单等威胁。

2、网络会计信息存在系统风险

(1)财务信息易被窃取。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不可否认给企业带来了诸多利好,同时也承担着财务信息在网上被非法窃取的风险。

(2)网络会计信息易遭侵袭。各类会计信息系统通过网络成为一个庞大的完整的体系,然而互联网总是难以逃脱黑客入侵和恶性病毒的干扰,从而使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承受一定的风险。

(3)存储介质存在风险性。存储介质在存储过程中容易遭受到意外的毁损,也存在被带走的风险。在大多数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即使文件被删除,但是仅仅只是删除了文件名,释放了存储空间而文件的内容扔保留在存储介质上,易造成大量文件的丢失及被窃取。

3、网络会计信息存在着应用和管理风险

(1)授权控制下降。在传统手工会计操作系统环境下,企业的各类经济业务的往来和各个环节均能设置成内部相互关联的授权程序,而在网络环境下,这种授权可能仅凭一个密码或口令就能够获取,或是相关会计人员把密码告知他人。这些做法和行为使口令的作用降低,导致会计信息泄露,修改或被删除。

(2)内部人员道德风险。无论会计信息设置多严密的保护措施,由于工作人员问题造成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数据显示,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被广泛使用之后,会计舞弊和失误的案例在数量虽在下降,但造成的损失和过失的性质却更为严重。首先,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可以借由篡改会计资料等伎俩非法牟利,而系统本身却并不会留下痕迹,这在某种程度上就给会计犯罪提供了动机。其次,管理层经常被授予很高的权限,这就给网络会计舞弊提供了更多可能。

(3)职责分离及监督不规范。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也是会计信息的掌握者。而且信息系统的开放、操作和维护等活动中存在的职责分离现象对信息系统的监管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系统中职责的分离和监督的不规范也给会计信息带来了诸多风险。

(4)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当下,我国针对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更多的仅仅是局限于探索阶段。相关法律的漏洞与空缺无疑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网络会计信息风险防范对策

1、技术风险防范

(1)加强硬件的安全维护。针对硬件存在的诸多风险,我们应定期对硬件进行检测维修和故障排查。硬件的维护工作即包括日常设备的定期检测与更新换代、设备故障的诊断和排除,包括零件的检查、服务器动态检查、通讯设施故障的检查和排除等。

(2)加强软件的管理监测。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强软件系统的内部控制,加大软件开发力度保证各项活动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其次,建立规范完善的病毒预防体系。最后,定期对软件进行维护与检测,对各类财务软件进行各类检测、监管。

(3)加强网络使用风险防范。首先,可以安装防火墙,用以保护局域网与互联网内的企业信息系统免受来自互联网中的攻击。其次,可以利用安全认证与数据加密的方式,实现共同保护会计数据。最后,可以采用一种主动控制技术,即入侵检测的技术来监听流动的网络数据包,并有效识别黑客的数据包,防止黑客入侵。

2、系统风险防范

(1)利用身份验证防范财务信息窃取风险。财务信息易被窃取,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身份验证技术来有效防范这一风险。身份验证有两种方式:其一,采用操作人员独有的,别人难以仿制的信息作为身份验证的唯一标识。如今,最常用的就是密码。为了保证密码的安全性,可以采用多种复杂方式编写,可以采用汉子和数字合并,也可以采用现在流行的二维码、图形码来设置。其二,也能采用特点的信息交换或者编码计算来有效验证身份。

(2)建立完善黑客和病毒预防系统。长期以来,网络黑客和计算机病毒都是困扰广大的计算机用户,在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也存在此方面的危害。首先在软件的使用方面,要坚决使用正版,彻底杜绝盗版。其次在病毒预防方面,要安装专业的防毒软件,决不能疏于防范。最后,实时对会计信息进行监控,抵制黑客入侵。

(3)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档案介质的管理。会计档案要采用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介质进行保存。对非常重要的数据、介质形式的数据都要进行双备份,简历严格的数据备份机制,并保存在不同的地方。

3、应用和管理风险防范

(1)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完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和职能控制等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明确分工规定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对内部系统操作员、管理人员进行严格分离,互不兼任。对会计信息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的管理,明确岗位责任。同时引进定期的审核制度,有效的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审计。

(2)加强内部人员的道德素质教育。预防各类案件发生的首要前提是增强内部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因此,企业应加强人员的培训,加强内部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特别要让内部人员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道德方面的修养与培养。熟练掌握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自身行为。

(3)加强职责方面的控制和监管。财务会计信息一定要分别由不同的人员共同管理,分别赋予不同岗位的权利,实现职责分离。同时也加强职权分离的监管,进一步规避风险。

(4)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鉴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我国立法和政府部门都有责任有义务在基于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尽快制定财务报表披露方面和网络会计信息管理的法规,给管理人员和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义务划定明确的范围,同时对一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利用非法获得的财务信息舞弊、犯罪的不法分子实施相应的法律制裁,从而为网络会计系统营造一个良好的运营环境。

【参考文献】

网络环境的特点篇(10)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教学任务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开发校本课程对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统一课程,地方出版社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开发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所开发出来的课本更能适应学校学生的发展。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是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开发语法校本课程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实现科学开发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技术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通信技术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可以有效地提高课程开发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在新形势下,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要想实现自身的开发水平的突破就必须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必须充分掌握网络环境下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

1.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以学校为主体,以教师为执行者,运用专业手法来编撰一本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一个全新概念。它是课程开发的一种,但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又有显著区别。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担任平常教学任务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总结教学特点,把握教学规律,最终编撰出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

一个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一般包括四个步骤:科学评估,确定目标,组织编写,反馈评价。但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不一样的是在执行这四个步骤的时候,执行者、执行水平是与两者相比是有很大不同的。

校本课程开发有其自身特点,笔者经过深入调查分析,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四个特点: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民主决策的重要表现;二是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校本课程开发是理论进一步联系实际重要体现;四是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这四个特点是校本课程的显著特点,教学工作者要想提高自身实际开发水平,就必须要充分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必须要符合以下几项条件:一是学校自身要明确教学宗旨,二是广大教学工作者要学会善于总结,三是学校自身的硬件设施要跟上,四是要实现民主决策,五是要建立及时有效地师生沟通反馈机制。只有当学校符合这五个基本条件之后,才能谈得上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因而它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共同特点,同时学校也只有在满足了五个基本条件之后才能实现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英语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科学地设计英语语法教学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实现科学的英语语法课程开发要把握好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

2. 网络技术提升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通信技术在英语语法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平台也日益多样化。在信息时代中,广大教学工作者通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英语语法课程开发水平。接下来,笔者就来探讨网络技术对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2.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校本课程有效开发创造了条件

多媒体技术是网络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技术成为了网络提高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突破口,网络化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被动式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在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主动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对于英语语法校本开发的具有促进作用,因而我们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校本课程有效开发创造了条件。

2.2丰富的媒体资源有助于提升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

信息传播平台日益多样化是网络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丰富的媒体资源中,学生原来对英语语法的理解模糊、概念不清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多种渠道的教授使得学生英语语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丰富的媒体资源有助于提升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水平。

2.3网络技术有助于建立及时有效的师生沟通机制

上文提到建立及时有效的师生之间的沟通反馈机制是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五个条件之一,要想实现英语语法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必须要重视沟通反馈机制的建立。随着网络技术的大力应用,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日益多样化,这为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提供了条件。网络技术的互动性促进校本课程开发。互动性是网络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了人人互动、人机交换,学生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师生的互动时间与空间也得到空前拓展,学生主动性的提高对于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3. 提升网络环境下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水平的措施

上文充分分析了网络技术对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接下来笔者就结合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来探讨提升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水平的措施。英语语法教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教学,二是练习实践。笔者认为要想提升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水平,必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下功夫,具体而言就是要构建网络环境、英语语法学习资源库,构建实践性英语语法网络平台,下面笔者就来详细论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3.1构建英语语法学习资源库

英语语法学习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理论学习与练习实践,构建英语发学习资源库就是为了更好地提升理论教学水平,在网络环境下构建英语语法学习资源库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要充分利用文章系统(如CMS)、博客、微博、QQ空间等平台来构建学习资源库。具体而言要做到:首先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英语教学资源。网络技术的两大功能是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互联网的基本功能,在网络上存在海量的英语语法教学资源,教师通过筛选、整合进而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提升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水平。其次是有条件地学校要把校园网中英语语法教学资源集中起来,校园网是学校自身专门的网站,校园网上英语语法教学资源与网络资源相比更加专业,更加详细,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英语语法教学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法能力,提升英语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是提升英语教学课件制作水平。在网络环境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学课件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提升教学课件的制作水平,是教学工作者提升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手段。学校应当成立课程开发小组,组内应当有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负责提高其他工作者的技术应用水平,如flash课件的制作和修改、网络课件的应用和制作等。以上三个措施,就是构建英语语法学习资源库的重要措施。

3.2构建实践性网络练习系统

上文提到练习实践是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步骤,构建实践性网络练习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各种字词的性质以及语句顺序的安排。加强练习实践主要是要通过判断语句构成以及选择合适词汇来构成完整正确的语句。加强实践练习是提高学生英语语法水平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构建实践性网络练习系统,要把握好三方面的措施。首先是要重视实践性英语语法校本课程的环境建设。在平常练习中教学工作者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设计来提高学生英语语法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练习过程中要引用各种手段来激励考核学生,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构建浓厚的英语语法学习氛围,如,建立在线语法学习虚拟社区,这对于学生英语语法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其次是要构建网络化英语语法互动机制。所谓英语语法互动机制主要指的是练习过程中要通过网络技术的运用来实现人机之间、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保存自己的学习记录,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设计出符合实情的英语语法校本课程,使学生更加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提升学生英语语法水平。最后是要进行专业的网络化考核,建立网络评估系统。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加强英语语法课程考核,比如,建立“在线语法能力评估系统”和“在线语法试题库”,可以使得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更能了解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又检验课程的有效性,从而能够调整并完善课程的开发,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英语语法校本课程,这也是提升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措施。在网络化时代,教学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信息优势,通过多种平台来进行考核。

4. 新形势下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

上文充分分析了在网络环境下提升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措施,接下来笔者就来探讨网络环境下,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特点与开发条件。首先来谈特点。在网络环境下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英语语法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使得英语语法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二是英语语法校本课程的教学形式日益丰富。在网络环境下,媒体资源的多样,使得英语语法校本课程的教学形式日益多样化。三是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实现了有效开发,所谓有效开发主要指的是开发效果和开发速度有了显著提升。在分析完特点后,我们再来看条件。与传统课程开发相比,网络环境下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也变得复杂起来,首先是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是对学校的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出了新要求,最后是对开发主体的认识程度也有很大要求。

5. 结束语

网络环境的特点篇(11)

摘要:图书馆不仅是向用户提供知识信息以及服务的场所,还是知识信息储存以及管理的主体,而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咨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信息咨询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必须要不断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以及网络信息资源,培养高素质图书馆信息咨询相关人才.本文首先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咨询现状以及用户类型进行了分析,然后对用户需求的特点进行了阐述,最后针对信息咨询现状以及用户需求提出了培养人才的策略.

关键词 :网络环境;图书馆;信息咨询;需求;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66-02

随着网络信息环境的逐渐成熟,信息资源也日渐丰富,而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也呈多样化.图书馆信息开始逐渐的适应网络环境,并且不断的更新信息,从而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我国图书馆信息咨询相关的人才较少,并且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也不够完善,因此必须要根据用户需求有针对性的对人才进行培养,让图书馆信息咨询跟上时代的发展,从而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咨询的现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逐渐呈现多元化.其中包括传统的印刷品、现代的电子图书以及一些新型的出版物.除了文本信息,还有很多非文本信息,例如:声音信息、图像以及图形等.在传统的信息咨询中,主要是指书目辅导或者是一般事实性问题的解答,对解决专业性问题以及专题查找的能力相对较弱一些.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会有效的结合各大数据库,会收集各个学科的知识,同时对一些信息资源会有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从而形成较为全面的网状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是通过超文本技术将信息组织在一起的.浏览这些信息的时候,需要根据用户需求有顺序性的进行查找和翻阅,使用户能够依次的对信息进行浏览.

在传统的图书馆信息咨询管理中,其工作人员与用户是面对面进行交流和提供服务的,并且这个过程是以书面的形式完成的,而目前这种方式逐渐地被现代咨询模式所代替.图书管理人员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他们可以通过邮件来完成解答的过程,这样不仅能够克服地域的问题,还不会受到时间的制约.

2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咨询用户的类型

2.1 企业用户

技术创新的主题则为企业,同时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技术创新,就必须要以服务体系为基础,其中服务体系包括很多内容,例如:生产支持服务体系、科技信息中心以及科研支持服务体系等.由此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的咨询机构其主要的客户就是企业,同时企业也是图书馆信息咨询比较重要的服务对象.据统计无论是一些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在所有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占很大一部分,而这些中小型企业不同于大型企业,它们很少会有自己的咨询部门,因此中小型企业则为每个国家信息咨询机构重点的服务对象.对于我国图书馆信息咨询机构来说,中小型企业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客户.

2.2 公共团体以及政府部门

目前,全国最大的信息生产者以及消费者就是政府,同时其也是我国信息咨询行业非常重要的客户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团体开始逐渐的介入到社会管理事务当中,因此其也成为了我国信息咨询比较重要的服务对象.图书馆具有非常广泛的信息资源,同时可以提高很多方面的功能,例如:社会文化积累功能、用户教育以及培训功能等,这就使政府以及公共团体对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非常看重.

2.3 个人

图书馆是记录人类知识财富的重要地方,同时也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图书馆能够提供给人们大量的知识以及信息.国家相关文件指出,公共图书馆是人们通向知识的大门,因此图书馆有责任去满足个人自学的条件以及正规的教育.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去获得图书馆信息咨询的服务,同时也有资格去获取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信息资源.而作为图书馆要将满足人们需求作为最终服务的目标.

3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咨询的用户需求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及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而用户的需求也开始趋于多元化,其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1 信息咨询内容系统化

相对于传统的信息检索方式相比,网络信息检索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同时其信息范围也有了很大的扩展,并且内容信息分布也比较广泛.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咨询系统中,不仅涉及到了国内的信息资源,还包括很多国外的信息资源.目前对于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还没有比较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这就很容易导致信息发布的时间不准确,从而对用户使用过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咨询内容必须要呈现系统化,同时还要不断地更新网络信息资源,对其进行分类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信息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因此图书馆必须要做好同步的更新,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信息检索的质量,避免信息的多变化,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比较完善和稳定的信息咨询系统以及服务.

3.2 信息咨询方式多变化

目前我国图书馆信息咨询的对象比较广泛,并且都处在不同等级和层次上面,因此涉及到的信息内容也非常多,所以在进行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时候,要采取的方式必须要呈现多变化,从而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在传统的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中,往往都是一种被动的等待方式,信息咨询服务人员是被动接受用户的询问.而在网络环境下,通常用户是不会直接向服务人员进行咨询的,因此图书馆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信息咨询方式,要将传统的以图书馆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方式,同时信息咨询服务人员要通过互联网或者邮件的方式主动与用户进行沟通和联系,从中不断地探索出用户的需求,以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3 信息咨询手段呈多元化

在传统的图书馆中,不仅需要对大量的书籍进行管理,用户还要根据自己需求自行去查询,并且用户必须要亲自到图书馆去完成.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不愿意亲自去图书馆进行查阅和寻找资料,因此,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必须要与网络相结合,要不断地对信息咨询手段进行更新和探索,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例如:图书馆可以提供很多种检索方式供用户选择,例如:内容检索、文字检索,同时图书馆可以利用一些新媒体不断地向用户反馈信息,把传统的面对面咨询方式转变为网络交流的方式,并且要不断地完善信息咨询手段.

4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咨询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用户需求也较为广泛,因此图书馆信息咨询必须要不断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与此同时,图书馆必须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传统的图书馆信息咨询对工作人员不会有很多的技能要求,甚至以往的图书馆中,信息咨询人员可能是退休的职员,这些工作人员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而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咨询,这些人员是没有办法满足图书馆需求的,因此,图书馆必须要加强培养信息咨询人才,让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让工作人员更好的为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

4.1 加强图书馆信息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科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这就使学科涉及到的范围更为广泛,所以信息咨询工作人员必须要具有较多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判断信息的能力.图书馆要不断地对信息咨询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他们加工、检索以及组织信息的能力,同时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业务培训,从而有效的拓展工作人员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更好的为用户服务,并且能够提供较为准确和完善的信息.要想有效的保障信息咨询服务质量,就必须加强对信息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让他们具有过硬的业务技能和知识,从而促进图书馆信息咨询行业的发展.

4.2 提高图书馆信息咨询人员的英语水平

对于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来说,工作人员的英语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在网络环境下,在信息资源中存在很多国外值得中国人借鉴的信息,同时还会涉及到国内外文化的交流,所以,作为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人员,一定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这样才能对国外的信息足够了解,同时也能够自行的将国外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加工,从而更好的为用户服务.目前,我国计算机应用非常普遍,而在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很多地方会涉及到英语,因此这也需要信息咨询服务人员具有较强的英语水平,综上所述,图书馆必须加强对信息咨询人员的英语培训,要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从而使图书馆信息咨询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5 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由此可以看出图书馆信息咨询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要想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图书馆必须要加强对信息咨询人员的培训,要对信息资源做好及时的更新,提高信息咨询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咨询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黎莉.高校图书馆咨询工作的探索与创新——基于用户结构、信息需求多元化之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01).

〔2〕武宗华.浅谈图书馆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下册)[C].2010.

〔3〕郭万江,张晓刚.浅谈图书馆阅览工作对馆员素质的要求[A].图书馆改革与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

〔4〕陈烨,凌秀丽.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传播[A].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