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课程体系的优势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6 17:20:5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程体系的优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课程体系的优势

篇(1)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生成长的养料,是实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程。课程的有效度是指课程符合学校人才培养需要或符合企业需要的程度。课程有效度是对课程实施价值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一种评价。职业学校课程的有效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程度,即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有效度。职业学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不仅要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的劳动者,而且一定要突出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作为职业学校应按企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现行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足,只是过多关注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为此,职业学校必须优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结构,在“专业技能实践”课、“专业综合项目实训”课、“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课等方面加大比重和投入,同时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提高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校作为首批省课改实验学校,在课改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课程体系改革初见成效,形成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实践,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进行了项目化设计改造,而在结构上进行了模块化优化调整,基本贴近了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需求。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依据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确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体优化课程结构,统筹安排课程内容,科学编排教学进程,合理确定课程的基本要求。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注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安排课程,构建鲜明“职业特性”的学工结合课程体系。在每个学期都嵌入企业实践课程,如,职业认知、专业技能实践、岗位能力实践、顶岗实习等,制定了《企业实践课程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在设置课程方案时,先从分析职业岗位入手,认真梳理职业岗位对职业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将职业岗位对专业人员的要求分解为若干个综合能力,把每个综合能力分解为若干个专项能力,并据此制定职业能力分析表。然后根据职业能力表中的每一项具体能力目标与要求,设计课程及教学内容,若干个相关课程和训练项目组成一个教学模块,各教学模块还设计有相应的选修课程及训练项目,由此构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突出“专业技能实践”课的设置,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职业学校以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扎实的操作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加强“专业技能实践”课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独立存在的专业技能实践课往往得不到突出。即使设置了具有实践技能要求的课程,也大多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教室里的理论课与实验室里的演示性实践课或实训室里的技能性实践课交叉进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上达不到企业要求,在实际动手能力上也与企业技术岗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学生毕业后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必须设置能单独存在并完全在实训室完成的“专业技能实践”课,并保证足够的学时数。在“专业技能实践”课中,即使有必须的、少量的理论教学内容也能在实训室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做中教,做中学,以保持该课程的完整性、连贯性。使学生在此类课程中,经过连续的实践过程,完成一件产品的加工制作或掌握一个具有完全由实践性活动构成的独立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目前,我校在所有专业课程设置中均安排了“专业技能实践”课,突出了“做中学、做中教”,学做一体,如,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设置钳工实训、机械加工实训、数控技术实训、电气控制实训、维修电工实训;在会计专业设置会计基础实训、企业会计实训、金融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设置汽车钣金实训、汽车装潢、汽车维修、汽车养护、汽车性能评估等实训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设置计算机维护与维修实训、计算机网络实训、计算机动画处理实训、平面设计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课程。此类课程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很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三、注重“专业综合项目实训”课的设置,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职业学校的任何一个专业都是由核心教学内容和职业技能要求构成的。在课程设置中,要围绕“生产过程”开展教学,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减少文化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多注意设置一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面向企业实际并服务于企业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企业所需形成互动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通过内容的整合,进行项目化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知识是相通、实用、够用、针对性强的。所选的项目最好是来源于行业、企业或者生活中的实际项目,而且是能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也就是说,项目应该是“真问题”和“真课题”,具有直观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特征。所选取的项目要能够承载教学目标规定的知识和技能。项目设计时要很明确地规定进行项目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什么技能,或提升哪些能力,掌握哪些知识等。如,在计算机专业中设置计算机网络综合实训课、汽车维修与维护专业设置汽车维修综合实训课、机电专业设置机电维修与维护综合实训课、建筑工程专业设置房屋建筑设计综合实训课,便能使学生在“专业综合项目实训”课的实践教学中掌握该专业的核心能力,清晰了解该专业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所设置课程的目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使项目产品有一定的表现力,如使产品能发声、发光,或者能有学生熟悉的一些功能呈现。譬如,做些调光电路、数码显示电路、一些玩具动作控制电路等。这些项目能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容易使他们产生成就感,迎合他们的性格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实训项目教学的效率和教学效果。

四、推行“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课的设置,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岗位必然在各行业中的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目前,我国很多行业都设置了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行业准入制度。为此,职业学校必须实行“双证”制,推行“多证”制,也就是要求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必须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还拥有“职业资格(技能)证书”或其他技能等级证书。但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做不到学校教学与“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核的同步完成,经常是学生在校学完专业课程,如要考取“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则要另外参加考前培训,重新组织考试。

我校一贯坚持“双证”制,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要求直接融入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目前,我校几乎所有专业都设置了适用于本专业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对接课,如,汽车专业设置了《汽车维修工》等职业资格课程、机电专业的《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课程、电子商务专业的《助理电子商务师》等职业资格课程、建筑专业的《建筑测量工》《砌筑工》等职业资格考证课程、会计专业的《会计电算化》考证培训等。尤其在计算机专业,我校直接引入由国家信息产业部认可的“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CEAC)”方案,即“CEAC计算机信息化应用工程师资格认证”课程。将该认证中要求的具有行业特点与职业要求的七门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引入专业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所学的七门课中至少有四门课通过由信息产业部组织的认证考试,以取得资格证书,从而达到学校教学与行业最新发展相衔接,与行业的职业要求相一致。职业学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职业资格(技能)考证课的设置,无疑使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更加明确,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更加明显。

五、创新“企业(职业)实践”课的设置,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

职业学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能力为核心、就业为导向。实现这一目标,仅仅在学校通过理论课教学和有限的实验、实训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教学是难以真正完成培养任务的。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仅有仿真的环境是不够的,必须要将学生放在全真的实际职业环境中,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既能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又能真正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氛围。通过校企合作,采取“学工交替”模式是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最佳课程设置方式,也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突出特点。我校在近两年组织的有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的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教学研讨会上,专家们都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与如何结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实施“学工交替”的良好建议。只有通过“学工交替”的课程模式,让学生在经历了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的培养过程后,才能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才能更加接近企业的需要,才能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才能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

“学工交替”是将学校教学课程与学生到企业实践课程交替进行的课程模式,是让学生每学期在学校进行一段时间专业学习后,进入企业进行职业实践。通过企业(职业)实践,学生不仅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会得到明显的提高,而且还会带着在企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工作岗位对实践技能的要求返回学校。学校将根据学生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和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这会使学校的专业教学更加符合企业实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大大的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有利于学生对职业标准的把握和职业技能的提高。第六学期学生在前面已有的“学工交替”的基础上再到企业中进行毕业实习,便会得心应手,操作技能大为提高,更适应企业的要求,同时使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大提高。该课程模式是将职业见习、专业实践1、专业实践2、岗位能力实践1、岗位能力实践2、顶岗实习等企业(职业)实践课程阶段性安排在每个学期完成,主要目的不在于直接解决学生的就业岗位问题,而是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为学生将来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职业学校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要按照工作过程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来设置课程,不仅要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还要以典型产品或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或职业情境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还要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实现职业资格培训和专业教学的融合。只有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做到科学合理、优化高效,才能最终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才能使职业学校的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有效度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曹晔.国外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比较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

[2]刘松林,彭香萍.课程的有效性:论高职课程研究的新视点[OL],2012-08-13..

篇(2)

虽然各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已统一相同的名字,但各高校依旧保持了传统的特色。全国各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也呈百花齐放、多种特色并存的特点。一般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强调基础教学,以环境工程原理为专业基础,以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为专业课。培养过程过于强调教学过程,轻视综合能力这一最终目标。强调课堂教学,重视提供大量的实践锻炼,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课题多为模拟,缺乏“真刀真枪”的实际训练。[1]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对涉核环境保护与辐射安全管理提出本文由收集整理了明确的要求,按此规划要求,在核原料开采、纯化和核废物处置循环全过程、核电设计、核工程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与辐射安全、运行管理等领域均需要大量具有核环境保护知识的专门人才。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探索南华大学有核特色环境工程学科新的教学体系,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专门人才,使之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强,服务于国防建设、核工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特色。

一、有核特色环境工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深入,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基本走过了以“三废”治理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正在朝着有利于改善经济的环境品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档次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对环境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既坚持“统一”性又注意发展“特殊”性,突出“个性”。统一性就是在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上做到一致。特殊性就是要根据学校相关学科优势和自身条件及毕业生服务行业、部门和区域的要求,使培养的人才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具有特色或优势,得到社会的认可。kyoto大学本科生的教学重点以有毒有害及放射性废物管理为主。德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从事一般性的环境技术问题,更多地强调工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并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2]国内大多数高校已经或正在使自己的环境工程教育特色化。为使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满足国防事业、核电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宽适应”的全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专业知识,为培养多样化、个性化、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构建好平台。在教学体系的制订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追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目标,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核心,多平台设置课程,将实践教学、实习与校内课堂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设有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每个平台又分为必修和选修,开设跨专业修双学士学位课程,对学生实行弹性管理模式,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修满180课程学分、10分第二课堂学分即可申请学位。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意见,将所有的课程分为四大类:一是公共基础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强调世界观、道德、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二是学科基础课,在于让学生打好基础,开设了“大学物理”、“分析化学”和“核工业生产概论”等课程。三是专业课程,提供1~2个专业课程模块,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情况,实行主修和辅修相结合的教学机制。将“水污染控制工程”与“排水工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教学;“环工原理与设备”、“环境微生物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噪声控制工程”为主要专业课程。特别增设了“核环境学”、“放射性辐射防护”、“放射性三废处理”、“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系统工程”等课程强调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环境伦理学的观念。四是专业选修类课程,分为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也可在大类学科范围内任意选课,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开设了“环境管理与法律”、“工程监理”等课程。培养计划的模块化操作除了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规范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外,其显著的特点是增加涉核课程,突出实践教学,使毕业生能快速地适应国防、核工业等有关领域的工作需要。

二、培养核特色环工人才的实践

1.整合资源,促进发展

不同层次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建设思路有所不同,如何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突出特色,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撑是实施资源整合、培养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人才的前提条件。核心能力是资源整合的结果,但核心能力首先不是单指一个组织所拥有的一、两种“我有你没有”、“我行你不行”的专长设备、专长技术,而是获取、配置并充分运用各种资源的有效优化的整合能力。教学资源整合可分为四个方面。专业内课程资源整合: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就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进行交流与合作,形成基于课程的教师学习与教研共同体;专业之间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安全工程专业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校内教学资源的整合:在专业课之外,与校内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市政工程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中环境相关的研究领域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拓展专业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学习资源;校园—社会相关资源的整合:为了营造学术氛围,学校经常开展学术报告、咨询、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核类企业实践教学资源。

2.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育的基地”。实验室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体现专业特色为基础,构建了校园微型专业环境,进行专业之间的横向拓展,实现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校内教学资源整合;市政与环境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放射性辐射防护实验室和环境监测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作为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节能与环境实验室和氡实验室向学生的科研、毕业论文开放,不仅使实验室的功能得到了拓展,而且使仪器设备的功能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在实验内容和形式上,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探索实验,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部分实验,学生在独立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己设计方案,采用“三开放”形式,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和实验方式开放,以此培养学生的初步工程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强化实践,培养工程能力

篇(3)

下面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课程比重过多,专业课程比重偏少。公共课门数少、课时比重大。而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方向课程课时量偏少,课程门数偏多,“大而全、小而全”导致许多课程只能泛而不精,学生只能了解皮毛。

(二)实践课比重偏少,理论讲授比重偏多。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实践课程环节必不可少。按合理的课时量分配应该是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四部分课程数和学时数依次应构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菱形结构。

(三)课程设置过细。我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门数偏多,面面俱到,这导致了学习起来大而不精,缺乏专业职能方向性和技能提升的连续性。

(四)课程设置未体现地方特色。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课程设置不仅要体现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同时还应体现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凸显自身的地方特色。

二、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优化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1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查、走访,行业专家座谈了解分析,总结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语言沟通表达、信息获取、服务交流礼仪、就业、实际操作、社会适应、自主学习、科学研究、创新实践、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掌握一门以上外语,懂得各国、各地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

修订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达到全面改造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目的,使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更加突出,使专业的应用型更加凸现,因此我们主要确定了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主要专业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实践课程模块。因此我们对这五个模块进行的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探讨。

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开设了微积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线性代数、统计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模块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学生通过学习后,入职技能会提高,为学生搭建一个比较高的平台。开设专业核心课:旅游学概论、现代服务业管理、酒店管理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财务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经济学、旅游商务英语、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心理学。为了拓展学生职业能力、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开设了专业选修模块以二选一的模式让学生门自主选择。增加专业课程课内实践课时的比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选修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展职业发展能力。同时我们根据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建立和拓展了多地专业实习基地,通过旅游企业认知实见、专业讲座、旅游拓展综合能力训练、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来提到学生的专业认识、零就业期、职业发展设计等。

2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健全管理体系。对于管理体系的建立采用了校院系企四级分工负责管理方式。校级教务处进行监控职能管理,保证实习确实按质按量完成。二级学院进行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习计划的申核,实践教学、科研、培训任务的下达。旅游管理系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管理章程的拟定。校外实训基地由院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行业发展变化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

实践教学层次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形成“认知实践、―模拟实训―专业短期实习―长期定岗实习―研究实践”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第一个“实践”:第一、二学期为“认知实践”,完成校内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到企业实地参观和听取行业专家讲座等形式,进行行业认知实践;认知实践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有酒店参观实习、旅游景区考察,会展和旅行社实际参观,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此外还可安排野外集中实习,我们在这方面安排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拓展能力训练实习等。

(2)第二个“实践”:第三、四、五学期为“课内教学与实训”,在学校进行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并在校内进行餐饮、客房、前厅等部门轮岗实训。主要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如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以及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也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它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了实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学经费。

(3)第三个“实践”:第六、七学期为“顶岗见习”,学生到旅游、酒店企业集中顶岗见习。到旅行社见习,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到酒店企业见习,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到旅游景区见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实习期为半年左右。

(4)第四个“实践”:第八学期为“就业创业实习”学生到酒店企业就业实习,同时为就业创业打基础。本层次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通过专业实践,一方面给学生零就业提供了施展机遇和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5)第五个“实践” :第八学期为“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学生到酒店企业进行社会调查,同时完成毕业论文。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且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这里研究实践不是单纯的研究,而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研究实践也可选用教师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来完成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杨尚英,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与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09.6:200-201.

篇(4)

通过多年的运作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项目化管理”因目的明确、便于管理和监控而得到大多数教学和管理人员的认可。本文将项目化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整合起来,培养既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系统的动手能力,能够适应改革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采取了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保证了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又防止了高职学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思维和逻辑训练严重不足,缺少创新精神的问题。现以广西外国语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对学院的项目化教学与实训基地的优化整合进行研究。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是学校事业发展和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也是学校与社会、企业互动的需要。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认识越来越清晰,对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要求职业院校能建设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学院专业特点的实训基地。目前学院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下列几个问题:

1、 缺乏实训项目设计、实训课程开发,实训室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作用发挥不足

校内外实训基地有别于实验室、实习车间,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人才培养空间,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我校现有的实训基地由于种种原因,缺乏课程实训项目设计和必要的实训课程的开发,使得实训基地所特有的技能培养的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2、 实训基地功能单一,综合性差,迫切需要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规划整合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拥有专业相关的校内实训室有8个,可以满足40-80人的校内实训需要,校外实训基地6个,能基本满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的需求。但是,校内实训室功能单一,综合性差,少数综合性强、紧跟现代社会发展前沿的实训室由于缺乏项目化的课程设置,导致校内实训室使用率普遍偏低。而校外实训基地所特有的难维护,教学不同步的现象,使得对实习基地进行重新的规划整合成为必然。

3、缺乏与基于项目化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所配套的实验技术队伍和工作经验丰富的“双师”队伍

建设一支事业心强、业务精、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建设好实验室的关键,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我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授课教师年轻化教师居多,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虽然均具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但是,与构建和执行项目化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的任务相比,明显不足。

4、制度缺陷,实训基地维护、管理先天不足

我校的校内实训室由学校实验(实训)中心统一管理,学院各专业授课团队没有直接决策权,对于课程教学需要的实训室的调整、规划,都必须经过层层审批,这不仅把本来简单的工作复杂化,也使得本意是改善教学质量的专业教师疲于应付,积极性明显受挫。

5、 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不足,实训基地软环境建设有待完善

实训基地除了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培养学生的技能之外,还须加强软环境的培育,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

二、优化整合项目化课程体系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1、 教学改革基础与环境分析

(1)校内实训基地情况

本院工商管理专业共有校内实训室8个,这些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训室,为学生的实训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2)教师科研能力

本专业非常重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近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2、基于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1)优化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

根据资源共享和有利于模块式教学的原则,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基地进行科学分类、合理布局,设备重新划分、人员重新分配。一是,实训基地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匹配,确保校内外实训基地在项目化课程体系中的联动作用得以发挥;二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实训基地结构、层次、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三是,集中和充实了实验室技术力量,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2)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实训师资队伍跟不上实训基地建设步伐,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所面临的难题。

(3)健全以实训基地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完善保障机制

成立实训基地管理部门,采用集中管理模式。学院各类实训室、实训基地按专业大类组建校内实训基地并统一管理,由主管教学院领导分管,统筹安排实训教学计划,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共;

三、结语

实训教学项目化管理是高职院校对校内实训教学的系统化管理,该系统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类群为出发点,以课程体系和实训项目为基础,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以优秀的师资队伍为灵魂,以完善的管理系统为纽带,以严格的考核监督体系为保障,以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为目标,各环节衔接紧密,措施得当,以达到优化整合的一种目的,是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管理的理想体系。(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本文是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基于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2011JGB306)”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5)

历时二十多年的我国高校文检课课程,其总体水平持续提高,在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教学活动中基本上仍然按照原国家教委“教高司:1992(44)号”文件的精神,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掌握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从文献中获取知识和情报的技能。大多数高校仍未实现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以及其他多种手段,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由此整个课程体系反映了如下几点明显不足:

教学内容:大致上分为三个部分:文献检索的基础理论知识,检索工具的使用,计算机检索和Internet检索。而缺乏培养学生信息批判和信息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而且教材的编写普遍不适合于启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其内容需要学生记忆、理解的多,让学生自由思考、举一反三地应用的少。

教学方法:被普遍应用的是传统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为单纯的“灌输型”、“模仿型”简单化教学。在知识的教学中,重视结论的直接呈现,及求同思维的培养;在实习中,要求学生反复多次进行模仿练习,使其熟练化为一种定势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思维模式对单一知识的学习和特定问题的解决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意义不大。

这种“知识传授-背诵记忆-模仿应用”的教学链,是典型的“知识-能力”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它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知识、熟能生巧地形成技能,但是不利于形成科学的信息思维,实现信息创新的效果。

因而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构建信息素质必备的知识,即信息意识、信息素质、独立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但学生接受和掌握这些知识并不是其终极目标,仅是为引发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以及塑造自身的知识创新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终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信息批判思维和信息创造思维的能力,这是与传统文检课课堂教学任务的本质区别。

2. 新课程体系的试验

2.1 指导思想

思维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智力结构的核心。就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而言,新课程体系中的信息思维培养在于使学生“信息文化化”,即完成由“信息接受者”向“信息文化人”的转变。通过优化其思维,发展并提升学生的信息思维品质。信息思维的模式有多种,出于对“课程新体系”命题的探讨,本次试验着重于对学生进行信息批判思维和信息创新思维培养的内容。同时,又引入了自学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既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独立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初步掌握科研能力,又可以强化信息思维的实践训练。

2.2 制定总体试验方案

2.3试验经过

2.3.1前期测试 (1)测试目的:根据“信息-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要求,我们设置了四项测试内容:基础理论是否扎实;思维的活跃程度;信息敏感度和利用能力;质疑意识的强弱及质疑能力。

(2)测试方式:问卷调查。

(3)测试结果:

(4)测试结论:

a. 在基础理论掌握程度方面,由于任课教师大多能够有成效地引导学生接受和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故多数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至于能否成为信息创新的有力支撑,需要通过新课程试验加以判定。

b. 大多数学生自感思维不够活跃。在传统的知识教学中,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轻视批判性品格的营造,学生缺乏批判性勇气和批判性能力。其表现为他们逻辑思维运用闲熟,而批判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举步维艰,从而思维不够活跃,尤其缺乏质疑意识和能力。

c. 接近1/3的学生不知信息为何物。尽管当今的教育界越来越重视能力的培养,但还是拘泥于课本和课堂传授的知识的应用能力。因而学生面对海量的课堂和书本以外的复杂信息常常显得迷茫和烦躁,他们难以取舍其中适合自己发展的信息,更遑论主动地去查寻、加工和利用。

2.3.2 自学模式的引入(1)核心要求:自学模式的引入,不仅为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全面发展。其主要手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内容要点自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管理自己的学习比往日程式化的课程学习要有趣得多,而且因为他们规定了问题的本质,使他们有了自己控制学习的感觉,而这在传统教学中是没有的。因而“问题取向”是自学活动的核心。

(2)支撑条件,包括:

教师指导系统。其功能是:对自学计划的指导。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及具体措施。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能力、学习习惯、时间安排及生物钟规律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控制具体实施。

自学服务系统。其功能是:建立网上教学系统。编制教学软件,把自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比较羞涩难懂的专业名词术语、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编制成网络电子版送上校园网,让学生可随时调出其内容,了解查询所需信息。若有疑难问题亦可通过网上向老师讨教。这种方式既可方便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2.3.3信息思维培养

2.3.3.1信息批判思维培养

(1)核心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接受信息之前,判定信息的有效性并查找确证;确定陈述事实的准确性;识别推理中的逻辑矛盾或谬误;辨别有根据或无根据的论断;确定论点的充分性。

(2)创建信息批判思维的必要条件

a.激励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自身优良的批判性品格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一个人的基础知识越扎实,头脑中新信息交互刺激的频率就越高,思维扩展得也就越开,也就越容易触发批判性思维的生成。

优良的批判性品格包括批判性勇气和批判性能力。自信、自尊、乐观、忍耐、坚毅是批判性勇气的重要特征;并培养学生对现存知识、理论、学说加以质疑、修正和发展的意识和强烈欲望,并通过修研不断强化自身批判性能力。

b.留给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

要为学生预置独立的思考空间,让其静下心来,理清思路,排除障碍,从事物的个性中寻找共性,使学生正确地展开批判思维。

(3)信息批判思维培养的模式

首先要对学生强调,这里的“批判”一词的意思已远远不仅是对现有的理论或观点提出其是非利弊的判断,而是作出不断的综合认识与分析。既继承其科学的思想,也批判其错误的理论。或对随着实践发展已经不合时宜的认知作出全新的诠释或者理论发展。这是一个用深化实践与信息思维的手段不懈探索、勇于批判、小心求证的过程。

同时,要引入大教育的观念,把信息批判思维的训练渗透于各门课程教学中。以实现信息教育课程与各门课程的教学相得益彰的效果。

(4)课堂教学要点:

a.信息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学生普遍质疑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创设一定的质疑情景尤为重要。创设质疑情景包括如下要素:设置质疑对象――提供资料指引――启发质疑思路。对象的设置要适应学生的质疑能力,既不宜太专深,使学生只有困惑,无疑可生;也不要过于浅显,一下子就看出其谬误,同时要留出集体探讨的余地。

b.进入信息批判

质疑仅是展开信息批判思维的开始。接下来就要对所生疑的理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一个善于获取知识、积累知识和直接运用现成知识,但缺乏批判意识与批判精神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

学生对信息批判思维的学习应是探究性的,它在本质上有别于传统的应试性学习,其主要手段为学生之间讨论式的对话。教师不直接展示批判过程和结论,而是鼓励学生在质疑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问题,让他们从各自不同的侧重面展开批判分析,同时控制其逻辑思维过程,纠正其思维偏差。

在对话当中,要让学生充分地陈述或补充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同时广纳对方言论中的合理部分,随时修正自己的错误看法。在对话达到一定清晰度时,就可以由教师或选派一位学生作简要的综述。

2.3.3.2信息创新思维培养

(1)核心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有效地从获取的信息中产生新知识的增长点,使学科前沿情报的获取成为信息查询和利用活动的核心动力,为知识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2)信息创新思维中三种主要思维的培养

2.3.3.3 信息形象思维的培养

核心要求:使学生学会通过对信息形象的联想和假设等进行思维。以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

2.3.3.4 信息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核心要求:使学生学会不借助于逻辑推理而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知觉,通过信息表象直接迅速地认知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思维形式。

2.3.3.5 信息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核心要求:要求学生学会在信息查寻和加工的过程中以常规求变异,以求获得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新的知识增长点。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求异性、多样性、独创性等特征。

2.3.4合作学习

核心要求:使学生得到信息思维的实践训练,并培养学生的科研团队精神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

2.3.5后期测试

为了量化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新体系的试验效果,我们同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试验教学班进行了测试,其结果如下:

测试结果分析:

(1)在试验过程中,由于教师多次强调了扎实的基础理论是信息思维活动的基础。一个人基础理论越扎实,对新信息内涵的理解就越深刻,接受新信息的数量也越多,头脑中信息交互刺激的频率就越高,思维扩展得也就越开,也就越容易触发批判和创新思维的生成。因此大部分学生都重视了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

(2)对学生而言,信息思维的结果是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其确切的效用性引发了他们的兴奋点。例如不少学生在信息查寻利用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创新思维产生对未来三年大学生就业趋势预测的成功,其喜悦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因而普遍自觉加强了运用信息思维的意识,其思维活动也空前活跃。

(3)由于上述的原因,学生意识到信息的获取是信息思维的基础,因此对信息检索技能兴趣甚浓,掌握得也比较熟练。但对信息创新虽有心理上的强烈渴求,但抵成功之门还须实践积累。首先表现在信息质疑意识和能力仍待提高。他们不易疑到好处,疑得有理,有时还疑进了死胡洞,须教师指点方能转出来。同时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毕竟还不足以成为信息创新的厚实支撑,所以在展开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时表现出较明显的局限性,须由专业教师给予帮助才能继续往前走。

3. 结 语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起点普遍比较低,仍停留在信息检索技能培养阶段。许多教师也意识到信息创新对当代人才成长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苦于未能取得相关方面的共识和支持,及课时的严重不足而作罢。

本次试验在克服上述困难的基础上,以信息思维为课程核心,通过自学模式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性学习;再通过合作学习模拟科研课题实践,亲身体验什么是系统思维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向“信息―创新”型人才目标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正如学生所说的:“通过试验,我感觉到掌握好信息思维方法对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我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必须殚精竭虑地深入研究,与同伴苦苦寻求问题的结论,所以觉得特别累,但又感到很充实”。“现在我觉得特别有学习成就感”。其评价令人鼓舞。

但是,试验结果也呈现出学生对课程新体系接受的不同层次。少数学生还是受传统教学求同思维的影响,不善于判别信息的科学价值性并查找确证;他们在理性与感性中往往更倾向于感性,不能顺畅地展开信息思维;在可依赖和能独立中更倾向于依赖,在未作深入探究之前就急于找老师解决。同时学生自身专博结合的知识结构缺乏也是制约其信息创新瓶颈。因此,还需要在对本次试验实证材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实验,以构建更为完善的富有发展潜力和推广价值的课程新体系。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廖仁光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新体系的建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0):225―226

〔2〕廖仁光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教材设置及自学模式的引入〔J〕情报杂志2006年增刊, 62―65

〔3〕廖仁光论大学生信息思维的培养〔J〕同上, 63―66

〔4〕廖仁光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及考试成绩的评定〔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6),230―233

〔5〕聂建慧“创新思维――合作学习”教学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8月

〔6〕张罡 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自主课堂,中国教学资源网

〔7〕蒋雨华激发直觉思维培养创新能力〔J〕化学教育,2002(6):15―17

〔8〕 徐立春黄艳娟对我国网络信息政策法规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02,(3):2―5

〔9〕李剑峰高中生物教学中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节选自:2004.6中学生物教学教学研究,中国教学资源网

篇(6)

一、PBL的概念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一种通过解决真实的复杂问题获取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模式。PBL根植于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者在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建构地学习,鼓励小组协作,鼓励学生以多元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提供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机会。

二、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不足

PBL强调幼儿中心,但当前科学教育主导者是教师。要让幼儿成为学习主体,必须引起幼儿的兴趣。PBL模式强调教师在生活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并以幼儿遇到的问题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但当前许多科学活动设计是以固定的教材为基础,未关注幼儿生活兴趣。还有则是教师手把手教幼儿进行科学实验。这样的科学教育活动虽满足科学知识学习,但脱离幼儿生活,容易造成灌输式学习。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的主体性明显,儿童生成性较低。通过网络收集相关教案,发现许多科学领域教案的相似性高且教育内容的范围较狭隘。

PBL主张评价的多元化,当前科学教育的评价缺乏激励性及儿童自主性。PBL主张评价的多元化,既要求评价形式的多元化,也鼓励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但在实践中,部分幼儿园教师仍热衷于以结果的对错评价幼儿。这种以教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使幼儿缺乏探索的安全感,对科学探索不积极主动。

虽由于年龄与经验的限制,幼儿往往不能进行客观的评价。但并不意味着成人应该忽略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的必要性。如果幼儿总是生活中成人的评价下,幼儿自身内在发展的动力就会被压抑,这对幼儿日后积极健康地成长会造成消极影响。

三、PBL的理念与幼儿科学

PBL强调探究问题的真实性、趣味性。PBL的活动必须围绕问题展开。呈现真实性、有趣的问题,不仅让幼儿更直接地理解,更让幼儿自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PBL的问题可以来自现实生活,也可以是情境下的虚构问题。幼儿科学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现实密切联系。因此,PBL中问题的真实性重视幼儿的需要和发现,可以积极地调动幼儿探索学习的主动性。

PBL强调学习者主体性,有利于幼儿自我建构科学经验的学习。幼儿科学是幼儿自我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幼儿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的,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他人传递的。早期科学学习是一种前概念的学习,是幼儿主动建构科学概念的时期,PBL作为建构学习的课程模式,满足幼儿学习主体性的学习。

皮亚杰说,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PBL鼓励开放性思维,判断性的积极学习。在PBL中,从学习小组成立到问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实施及成果展示,都由学生做主,学生对自己的任务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感兴趣的学习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因此,这种模式让幼儿充分发挥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PBL多样的学习成果展示与多元评价机制符合幼儿发展及科学学习的水平特点。幼儿科学是他们对世界的独特见解,他们有用多种、不受限制的方式展示他们成果的需要。在科学教育中,幼儿感兴趣的各种自然现象可能是细微的,成人不易觉察的,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理解也可能多样的,因此在科学教育中为幼儿提供用自己的方式解释世界的机会尤为重要。PBL的课程设计是由教师引导幼儿自己进行的,选择怎样的学习成果展示方式是幼儿主动地自我决定的。

幼儿时期科学探究的方法具有试误性,幼儿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会进行无数次的探索,如果教师在科学教育中为让幼儿获得最终结果而打断幼儿,给予不当评价就极易伤害幼儿的探索积极性。在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幼儿科学经验的获得可能是在不断的尝试与错误中建立起来的。因此,重视幼儿探索过程,认识幼儿科学知识的学习特点,用多元的及尝试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取成人主导的评价尤为重要。多元评价不仅要求教师用多元的标准看待幼儿的成长,也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自我评价及同伴评价。这样的评价机制让幼儿对科学探索的自主性及自我认识提高。

PBL注重幼儿主体地位,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因此,PBL模式会给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带了极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周丽霞.浅谈幼儿园PBL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基于案例的分析[J].教育导刊,2012,6:16-20.

[2] 池丽萍,包仕梅.“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案例解析――以大班《搭高》为例[J].教育导刊,2013,5:17-21.

篇(7)

本学期伊始正值元宵节来临之际,大班级组在园所课程游戏改革的专题研究背景下,也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尝试活动。“闹元宵”主题课程的游戏化实施初体验在酝酿、实践、优化、反思、复盘以及再积累中慢慢落下帷幕。回顾与幼儿共同经历的体验过程,孩子的成长从寒假趣事聊天开始,慢慢在一系列活动的主动体验中实现…… 

(一)被动调查与主动采访 

以往面对大班幼儿所想与所盼,为了避免刻板地教授与指导,我们尝试给孩子调查表,希望借助家园共育的合力,让幼儿能够在课后有所拓展地积累经验。但一直以来的实践发现,家园共育背景下亲子任务的主体仍然以家长为主,幼儿主动体验的经历被替代。基于张雪门先生的行为课程,我们知道幼儿园的课程以直接经验为主,鼓励幼儿与周围世界环境、人物相接触,经过感官获得经验。因此,在本次主题课程推进开始阶段,孩子们想了解元宵节的一些问题,我们尝试设计全园性的采访活动,让幼儿自主设计调查表与图文结合的问题,并利用一日生活过渡环节、户外活动、散步等时间走进其他教室、食堂、园长办公室等诸多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想了解的场所,采用自主采访、记录的方式自主解决问题,记录积累有关元宵节的经验。 

(二)替代准备与计划实施 

做元宵(汤圆)永远是元宵节主题课程中的一道必备大餐。小中大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有所体验。这道大餐是教师做好了端上来,还是孩子们自主制作体验?对于大班的孩子,他们更乐于自己去尝试与体验,而教师多观察、指导,从幼儿的谈话聊天中可适时延伸出“彩色元宵”、“包馅汤圆”的不同难易体验的活动。具体如下: 

1.计划采购。 

从采访调查中了解做元宵的材料,借助园所周边的社区资源(菜场、超市),在班级内以小组分工的形式采用任务卡完成采购任务。幼儿根据自选分成糯米粉、蔬菜、水果三组,小组内设会计1名、采购员3名、运货员2名。其中一人兼任队长,负责统筹,幼儿共同在谈话交流中形成基本常规要求。任务卡的设计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幼儿清晰地了解我们小组要买什么东西,买多少。在一系列幼儿自主分工、计划研究与任务体验的过程中做好元宵制作的材料准备工作。 

2.模拟感受。 

孩子们做元宵的直接经验较少,而为了避免教师的直接引导,我们在主题推进的过程中与游戏活动区相互融合,让大部分幼儿在个性化的活动区体验中,积累榨汁机体验、糯米粉与水的配比方法等直接经验,在集体活动中再借助差异教学的方法,逐步地完成集体的体验。当然模拟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观察与支持十分重要,在榨汁机数量、实验区选址、幼儿数量关注上需要做好充分预设。 

(三)重点体验与完整体验 

幼儿直接经验的体验不只是某一次或某一环节的重点感知体验,而应该是一个系列的完整体验。因为事物的联系性与大班幼儿思维方法的萌芽,让他们有基础尝试将同样的经验迁移运用。而做元宵的直接体验中,孩子们从衣着准备、食材清洗、环境布置到汤圆制作、分类摆放,再到自助选择、煮元宵、吃汤圆,一系列的自主体验能够让他们更为系统、完整地感知制作元宵这一实践活动所经历的意义,也远远比为孩子们准备好一切让他们只是体验搓元宵更具发展价值。 

此外,从元宵制作延伸出幼儿感兴趣的彩灯同样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考虑单位主题时间内的效率,我们同样采用游戏活动区体验的方式让孩子在自主设计、探索制作的过程中感知彩灯的多姿多彩。 

二、从结果倒追过程,看主题课程游戏化思路 

经历以上课程体验活动,当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再回顾交流时发现,“闹元宵”主题课程结束后我们主题的推进网络也在孩子的活动中逐步汇聚。这样的结果让我们反思课程游戏化实施的起点一定是从幼儿所需、幼儿所体验、幼儿所感中而来,而且课程游戏化实施的终点也将落实在幼儿主动经历中,不知不觉地充分感受、体验、表达,获得有意义的个性成长经验。 

细细回顾与孩子们所共同经历的,我们发现“闹元宵”主题课程游戏实施的起点是孩子的所想和期盼,这些所想所需是在和孩子的聊天中了解的,了解后抓住富含其中的教育价值与幼儿兴趣,在现实的课程建构中以主动体验的思路丰富孩子们的直接经验,而嫁接幼儿主动体验与直接经验的桥梁就是在营造环境氛围、提供资源、材料的基础上放手与孩子们共玩,共经历,最后在共同经历中让孩子不知不觉中充分感受、主动体验和积极表达。 

三、从复盘分析实效,看主题课程游戏化路径 

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对于儿童来说就是做事,做符合需要的事、做彰显天性的事、做力所能及的事、做能感受挑战的事、做能感到趣味的事,从而更好地为幼儿自主生活服务。所以幼儿园课程应与幼儿的生活联系,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包括所听、所看、所做及感受到的一切都是课程。因此,主题课程游戏化的改革实践中我们也必须遵从上述的课程思想。 

而在年级组的大教研现场,我们一起回顾“闹元宵”主题课程游戏化实施的历程,再次经历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体验。 

1.面对“游戏化”理论,学在先。 

从“学大家,行大家”的历程中,思索应彩云老师《过新年》主题设计的线索思路,关注虞永平教授《课程游戏化与教师专业能力》,并在自主学习中分析课程游戏化的学习资料,共享学习经验与困惑。这也为级组主题课程游戏化实施、班本化实施积累理论方法。 从理论方法回归主题课程组织实施,围绕“调查幼儿所需”、“倾听孩子参与主题活动的计划”搜集幼儿个性经验需要,形成抽样分类汇总,明确幼儿所需与大概的活动计划,再集体汇总形成级组资源,依此设计级组主题课程游戏化实施计划。 

2.面对“游戏化”思考,需细思。 

(1)要求班组结合自己所学、幼儿所需以及发展要求设计“闹元宵”的主题实施计划初稿。强调“闹元宵”的活动一定不是元宵节当天的半日体验活动,它一定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务必“精细”的思考,要求“缓慢”的实施,尝试“开放”的个性。当然统整的思维模式必备,要求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课,或者是专题的学习活动。主题课程游戏化实施也一定是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区、社区资源、环境准备等一系列的课程体系。 

(2)主题课程实施前开展级组体验式的教研活动,形成级组主题课程游戏化实施的基本框架路径(计划安排)。而后再引入“放电影式”的现场备课:强调身临其境式地从进入“场地空间”到幼儿需要什么样的材料,会以怎样的方式活动的线索推进活动的设计,重在关注教师预设观察后的支持、引导与差异分享,弱化教师的语言组织与垂直介入。 

3.面对“游戏化”实践,必敢为。 

(1)在班级、级组共同推进主题课程“元宵节”游戏化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或困惑,但我们需强调关注过程中幼儿的情绪状态、行为表现与品质等,以此做好活动组织的反思与优化思考。同时加强班组之间、教师之间积极互动,交流体验心得与延伸的思考点,过程中优化实施的内容与路径。 

(2)及时汇总过程性资料,思考交流可深化点,为级组研讨复盘准备资源。 

(3)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交流主题课程实施的聚焦问题,引导下步优化路径。每个人的心态摆正的同时,要认识这些问题一定不是某个人、某个班级的,至少是整个级组。例如“级组元宵节环境氛围”的营造问题,再如教师游戏化活动能力之一的“谈话能力”水平问题。 

(4)在关注整体与细节的思考中,从解决问题的思路出发,复盘可再行动的操作路径,积累下一阶段游戏化实施过程中有效的经验方法。 

篇(8)

关键词 优秀文化合唱比赛;幼儿师范专科院校;音乐课程体系;意义;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048-02

作者简介:郝光,女,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

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师资培训工作日益进步,幼儿教师的音乐素质也有所提高,但近年来素质教育已深深渗入学前儿童学习生活。许多学前儿童已在学习器乐、声乐、乐理等课程,对幼儿音乐教育师资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待幼儿师范音乐教育,如何使幼儿师范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内容等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与动机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变更,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造成现今社会出现少子化的现象。在这种状况下,父母对于幼儿教育重视的程度也逐渐提高。每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音乐性向与潜能,若是在年幼时接受良好的正式与非正式的音乐教育,这种潜能就能够维持。雨果曾经说:音乐、文字、数学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三把钥匙。因此,良好的音乐教育是开发潜能的关键所在,尤以六岁幼儿为正式学习音乐的黄金学习时段,因为该阶段幼儿的创造力与学习力最为丰富,因而研究者认为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在于音乐灌输,而应该让音乐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份。音乐也不应以填鸭的方式教学,而应该提供许多接触音乐的机会,让幼儿体验音乐,并使其成为日后学习的基础,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启发孩子的音乐智能。

通过优秀文化合唱比赛的形式来开展幼儿师范专科院校音乐课程教育,是当前推广学前教育的一种趋势,这其中也反映出合唱比赛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很多幼儿教育专家都强调文化合唱教学的重要性。幼儿的世界是个游戏的世界,游戏是儿童生活中最重要的部份,且具深刻意义,是一种“自发性的自我教育( spontaneous self-instruction)”。由此可知,游戏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智慧的一种方法,换言之,游戏是儿童的学习方法之一。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个案研究,研究对象为某市幼儿师范学院的学生与教师,限于时间、经济及人力等客观因素,本研究有下列研究范围与限制:

1.研究对象与时间。本研究以某市幼儿师范学院的学生与教师进行个案研究,访谈对象为音乐科老师及文化课老师。访谈时间为每周三,自2014年7月23日起,至2014年10月15日止,为期十一次,每次访谈一小时。

2.活动观察次数。本研究的合唱活动观察次数共有3次,观察的范围锁定于个案研究对象进行合唱比赛时老师与学生的整体表现能力。在教学观察期间,研究者以数码摄像机纪录,便于事后观看并纪录。

3.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了解某市幼儿师范学院的学生与教师在合唱比赛程后的感受与观点,进而探究其对于幼儿师专音乐课程体系设计的意义,这需要长时间的教学实际现场中观察,才能深入了解合唱比赛是否对于个案班级学生创造力有所影响。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为本研究的方法论,研究者采用“个案研究法”的同时,辅以教室观察、访谈、问卷、创造力测验施测与分析等方式,以期能了解个案班级学生在合唱比赛过程中及过程后的全貌。

三、研究发现

1.合唱比赛对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影响。一是合唱比赛对学生音乐创造力有显着的成效。经过优秀文化合唱比赛后,学生在音乐创造力指数的表现有显着差异。结果显示,合唱比赛提供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表现。

二是合唱比赛对于学生的“开放性”“变通力”“精密力”等方面有显着的教学成效。研究对象在“开放性”以及“精密力”等方面的表现有显着差异,然而在“变通力”以上虽无显着差异,但是在平均数来看是有进步的趋势。因此,合唱比赛对于幼儿师专学生的“开放性”“变通力”“精密力”有显着的教学成效。结果显示,合唱比赛有助于增进学生产生出多元且独特的想法,更进一步地对事物产生兴趣,以不同的角度与观点来探索教育世界的种种经验,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我,进而培养音乐教育创造力的潜能。

三是合唱比赛对于学生的“流畅力”并无显着的教学成效。研究对象在“流畅力”的表现无显着差异,且在平均数上也无进步的趋势。结果显示,合唱比赛未能有效提升研究对象的“流畅力”的表现,可能是因为个案研究对象在研究前的流畅力表现前测分数就已经很好,所以才会没有进步的趋势。

2.幼儿师专教师对于优秀文化合唱比赛方式持正向的看法。经由研究者观察与访谈幼儿师专教师可得知,教师对游戏化教学有正向的学习兴趣与态度,且教师认为游戏化教学:①使教学活动更为多元化与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②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自我表现空间;③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世界,培养其音乐的美感经验。

四、对教育工作者的建议

1.配合学生的能力发展与需求,设计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从研究中可发现幼儿师专学生较为喜欢优秀文化合唱比赛类型的活动,因此,多变的教学内容更能吸引学生的专注力,且激发学习动机与好奇心,进而引起其深入探求知识的兴趣。借助比赛时的音乐教学方式,可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与创意,所以幼儿师专教师在课程规划与安排上应要考虑每个阶段的学生会因为身心发展不同,对音乐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能力,在规划教学活动前,应根据学生的发展与能力,再进行课程设计。在教学中,借助让学生参与、探索、尝试、表演等方式,发挥对音乐想象力以及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2.进行合唱比赛时应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表现。教师在进行合唱比赛后,幼儿师专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结合合唱比赛,营造出自由思考、允许学生出错、容许不同意见的学习环境,当学生处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下,才能有助于音乐学习与吸收,老师要适时给予鼓励与赞美,让学生勇于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也有利于培养其创造力。

3.教师要充实自我能力。从本质上而言,教师就是表演者,总是不断地自我挑战,为的是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优秀文化合唱比赛中的表现,教师能够与学生互相学习,进而有创新的想法与表现。另外,教师在教学上要不断地求新求变,与学生一起成长,多去参与创意教师培训的课程,从中吸收外来的知识与借鉴别人的经验,这样教学才会进步。

参考文献:

[1]牛吉荣,于曦.信息时代下的高校保卫工作探究[J].中国市场,2011,(27).

[2]薛波,王莉,冷军,刘思麟.校企合作“生泰尔班”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11,(6).

[3]杨幽红.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范式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6).

[4]颜世华.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5]朱春娟.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探究——谈名曲欣赏对幼儿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 [J].科教文汇(下旬),2009,(1).

(编辑:郝婵)

教育部成立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和管理将有专门的委员会予以指导。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决定成立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指导工作委员会。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6;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38-01

体育游戏是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体育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手段。利用体育游戏的诸多特点进行体育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的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是学校体育走向社会、走向健康、走向快乐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体育游戏的特点

体育游戏内容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在体育课中有计划地引入游戏内容,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在愉悦的场景中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其特点如下。一是娱乐性。娱乐性是任何一种游戏的最大特点。参与者通过参与游戏活动,获得身心的愉悦感,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懂得一定的道理。二是竞赛性。体育游戏具有强烈的竞赛性。在体育游戏中,人的来自于活动内容的快乐、参与的快乐,而最大的快乐是通过参与体育游戏竞赛战胜自己或者战胜他人。三是公平性。社会有一定的规则,体育游戏来自于社会生活,所以也包含着一定的规则。体育游戏中的规则不同于竞技规则的法则性,也不同于娱乐活动的随意性,它大多数是参赛者双方的一种协定。这种协定表现在竞赛双方的机会上的公平性。四是教育性。体育游戏除了规定活动形式外,还规定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内的准行为。比如判罚规则,一方面营造活动的气氛,另一方面能够强化参与者的行为规范。因此,体育游戏具有教育性。五是易行性。采用游戏方式进行教学,不会使学生感到疲乏和厌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体育教学中,几乎所有的项目都可以编入体育游戏内容,而且不受场地大小、器材多少的影响,因此,易行性是游戏的第五大特征。

二、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的运用

(1)用于课的开始。体育课基本部分之前的身体准备活动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为了快速提高学生兴奋度,使学生机体各部分充分活动开,采用体育游戏方式进行活动,往往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如果每节课都采用慢跑后做定位操的方式,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适时运用体育游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马上调动起来,自觉性、主动性更高,从而使身体快速进入适应状态。

(2)用于主教材部分。对于一节体育课而言,基本部分是一节课的主要部分。在基本部分教学过程中,如果适时选择一个或几个与教学内容相近的游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主教材学习之前,选择与教学内容相近、动作难度稍小的游戏,用比赛方式或者学生喜爱的其他方式进行,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动作概念,手脚上产生感觉,对于动作技能的掌握很有利。在动作强密度大或单一枯燥的重复动作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感到疲乏或厌倦。这时,教师如果加进游戏内容,则有助于学生的关注点转移,消除疲劳和厌烦情绪。

(3)用于课的结束部分。课的结束部分,一般都要进行放松整理活动,使学生体力和身心相对恢复平静。这时,如果选择一两个活动量小、具有趣味性和戏剧性的游戏,就会使学生在欢笑声中得到身心的有效放松。

三、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体育游戏的针对性。体育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游戏内容的选择必须要和主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体育教师应该在深入了解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或创编安全系数高、具有趣味性、适宜于所教学生、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教育意义且与本节所学内容具有紧密关系的游戏。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改变运动条件法。比如,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由于篮板高,很少有同学把篮球投入篮中。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特制的不超过自身高度的篮架来取代标准篮架,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之间进行比赛。这样,把对技术的学习变成一种与技术具有密切关系的游戏,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增。另外,可以根据原有的游戏,改变游戏的要素方法,如改变游戏动作方法、改变游戏活动方式、改变游戏组织形式、改变游戏规则等,使之与主教材内容关系更加密切,以便提高学习兴趣,达到游戏的特定目的。

(2)体育游戏项目必须包含促使学生智力和身体素质发展的内容。在体育课中所进行的游戏,必须考虑通过学习既有效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不可把游戏变成单一的体力游戏,而要让体育游戏变为学生智力和体力的双较量。

(3)游戏要包含教育性。在体育课中,游戏的作用是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条件下,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与技能,有效提高学生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课的一项隐性任务,因此,需要体育游戏包含育人元素,充分发挥体育游戏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作用。在体育游戏中,要求参与者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学会合作共赢,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在学生比赛时,对遵守游戏规则、互相协作者给予表扬,对投机行为给予批评,使体育游戏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

篇(10)

摘要:本文论述了“实习场”这一课题在幼儿园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育活动应注重综合性、活动性和趣味性。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实习场对幼儿园课程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幼儿园设计和开展实习场的活动,就应关注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实习场课题 幼儿园 课程 研发当前,在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和实践中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更加关注实习场的问题。这是因为实习场来源于现实生活,实习场的环境更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是幼儿现实生活的展开。 我们知道,直接经验是幼儿最重要的经验,与幼儿生活相关的直接经验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幼儿的直接经验不是来源于图片,不是来源于教师的说教,而是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感性生活。强调实习场,就是关注直接经验,并努力将其他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幼儿进入实习场,就是练习这些角色的行为,感知这一特定场景中的事物、规则,解决可能遇到的矛盾和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实习场的理念不是教育理论中的新理念,而是很多教育家所倡导的一种基本的儿童教育观念,其中杜威的相关思想尤其鲜明。杜威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工作坊追寻的其实就是一种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感性的、生动的学习方式,一种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与操作物品和使用工具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方式,一种蕴含交往、互助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只要让幼儿主动去做,就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本能,吸引他们去实验和发现。让幼儿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忙碌,就是教师追求的幼儿积极探究、操作和交往的过程和状态。在实习场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心智、社会性都得到了发展。由此看来,实习场的理念或基本立场是教育家们很早就关注的,我们有必要深入学习,深化我们的实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育活动应注重综合性、活动性和趣味性。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实习场对幼儿园课程具有特殊的意义。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在行动中学习,经验性学习是幼儿重要的和基本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在幼儿园设计和开展实习场的活动,应关注以下几个基本问题。1.关注现实生活,不断发现实习场现实生活是实习场的主要来源。从形式上看,实习场的“实习”主要针对校外的社会生活。因此,教师尤其应关注那些幼儿可以理解、可以参与、可以有所作为的生活情境和事件,深入分析这些情境和事件蕴含的教育和发展价值。同时,关注幼儿的需要和兴趣,这些都是实习场产生的源泉。当我们采用实习场这一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时,学习活动变得综合和开放了,幼儿的思维摆脱了学习内容原有的界线。在不断呈现的问题情境中,幼儿不断面临挑战,幼儿需要的不只是识记,还包括探究、操作、比较、交往等多种活动,涉及的心智成分是多方面的,发展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

2.挖掘课程资源,不断优化实习场实习场是一个与特定的材料相联系的环境,无论实习场的核心是什么,对材料的需求是它们共同的特点。如在公共事务实习场迷宫的搭建活动过程中,让幼儿设计不同的淘气堡,选择和寻找相应的材料,使用某些工具,按一定的分工开展建造活动时同样需要课程资源。在资源的收集过程中,教师给予幼儿指导和帮助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应把收集课程资源的过程看作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资源适合和充分,才能使幼儿真正面临挑战并学会解决问题。3.把握实践过程,不断反思实习场实习场是一个实践场所,实习场的活动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幼儿通过操作和交往,建构自己的经验。幼儿的学习是具有自主性的,教师除了要给予幼儿必要的帮助外,准确把握实习场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如何把握实习场呢?我们认为,首先,以关注的心态而不是评判的心态对待幼儿的行为。幼儿的行为只要与情境有关,只要指向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就具有合理性。教师不要急于作出评判,更不要急于提供帮助或加以干涉和指责。教师要欣赏幼儿任何有意的尝试和探索。其次,深入观察,发现幼儿行动与情境之间的联系。观察是教师在实习场中的首要任务。在迷宫的搭建过程中,教师不仅注意观察幼儿,而且适时的给予指导,使幼儿学会了分析、正确使用材料。同时,鼓励幼儿对搭建材料的数量、重量、稳定性、牢固性等问题不断思考,大胆尝试、验证,提高了幼儿独立做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评价指导行为的成效。在实习场中,教师应经常评估自己的指导效果,以不断优化自己的指导行为。

通过课题的研发活动,我们明显的感受到,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一次次遇到挑战,每到这时,他们总是通过不断的尝试,寻找问题的答案并确定最佳解决方案,幼儿的各项能力(语言表达、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伴交往的能力、与他人的沟通等)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螺旋上升。教师的教育行为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尊重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大胆尝试,适时加入,适度指导,适当鼓励。同时,教师及时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分析原因,调整引导方式,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化解疑问,不断完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真正成为幼儿合作的伙伴。

篇(11)

中图分类号:G8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089-01

1、我国电子游戏产业的发展与教学现状

在我国,目前以电脑游戏为代表的电子游戏市场正处于繁荣的高速增长期,并且在未来的几年内仍将保持强劲的态势。2010年,我国网络游戏产业规模达到61亿元,比2004年增长51%。随着政府及相关部门扶持与发展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我国电脑游戏产业已基本进入理性、成熟的发展期,国产原创电脑游戏的市场占有率正逐渐赶上和超过欧美、日韩的游戏产品.自主研发的国产电脑游戏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据权威机构统计,2005年我国的国产电脑游戏市场占有份额已达到42%,而韩国电脑游戏在我国的市场份额则从68%下降到49%。从这些统计结果中不难看出自主研发的国产电脑游戏“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

我国高校游戏设计专业的设立大多是建立在动画、漫画、多媒体等专业基础之上的。尽管游戏行业在其项目开发上通常都是采用团队协作的模式,研发过程需要不同专业人员的共同作用。但是游戏行业因为有其自身的行业规则以及受游戏开发硬件技术的限制。目前中国高校的游戏设计专业的教学主要是以游戏美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课程教学中心围绕图像设计为主,课程有《游戏原画设计》、《游戏界面设计》、《游戏场景设计》、《三维游戏角色制作》等。这些课程的教学共同点就是设计与制作。对于游戏美术设计课程来说软件学习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不少课程是基于软件学习基础之上展开的。在游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侧重软件教学的比重,强调学生对软件技法上的训练,相对忽视美术、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教学的现象。而过于追求学生的软件技能、技法训练会导致大多数学生对游戏设计的知识结构在理解上走入误区,轻视了对文学、美术、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会导致学生在今后的游戏创作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却缺乏基本逻辑性和设计的合理性。

2、高校游戏设计专业的整体课程改革与实践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由于游戏是一种集剧情、美术、音乐、动画、程序等为一体的复合技术,在整个游戏设计开发过程中,会涉及到游戏策划、游戏内容编辑、游戏美工、音频制作、游戏开发、游戏测试等多种角色。而选修该课程的多数学生并不具有很好的程序开发或动漫设计基础,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课程体系要突出游戏开发与设计中的原理和方法,并注重基于Flash软件介绍游戏开发和设计的具体实现,主要的教学内容及目的如下:

2.1.1 计算机游戏概述

主要包括计算机游戏的概念及发展历史;计算机游戏的特点;游戏的分类方法及类型包括动作游戏、冒险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策略游戏、模拟游戏、竞速游戏、智力游戏、运动游戏等);游戏运行平台介绍。本部分内容将加深学生对计算机游戏的发展过程、特点等基本知识的了解,掌握游戏的分类方法,树立学生正确的游戏观念。

2.1.2 游戏实现基本技术

主要内容包括游戏编码的组成部分和实现流程(Flas、ActionScfipt编程基础);游戏可视化(Flash中游戏交互的实现);游戏听觉化(Flash中声音的播放)。通过本部分的内容学习,学生将掌握利用Flash设计并制作游戏的基础知识,包括Flash~画制作的基础知识、ActionSefipt编程基础、以及Flash游戏交互方式、声音播放等的实现,为利用Flash制作游戏奠定技术基础。

2.1.3 游戏设计的实现元素

主要内容包括游戏界面设计及故事叙述;游戏中的数学和人工智能;原型化方法以及游戏场景构建;游戏的完成。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游戏界面设计、故事叙述的基本知识,理解游戏中的数学和人工智能,并通过一些实例分析Flash游戏的具体实现,使学生掌握将有创意的游戏设计转变为可玩的Flash游戏的方法。

2.1.4 游戏的商业层面

主要介绍游戏营销;游戏行业中的经济学。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游戏的营销方式和市场行为,了解游戏的赚钱和花钱之道。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2.2.1 建立立体化的教学环境

为加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建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的立体化教学环境。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关计算机游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介绍,这部分内容比较好理解,主要结合当前比较流行的游戏(OH开心网、魔兽世界等避行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部分是有关Flash游戏制作的技术,考虑到选修该课程的主要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的编程能力较差,因此在简单介绍ActionScfipt语法规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Flash游戏实例进行讲解。

(2)实验教学。只有让学生动手,才会使他们感到有成就感,进而才会对课程产生兴趣,学起来才会变得比较从容。因此本课程要安排三个比较大的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完成动画制作、Flasb游戏编程和游戏制作的整个过程。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进行实验,老师在指导过程中搜集和归纳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在下一次课堂教学中及时进行总结和强调。形成课堂一一实验――课堂的循环信息刺激,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强化记忆。并且,考虑到有些实验难度较人,因此每个实验都提供了相应的实例和制作视频,使学生可以通过类比对照的方法完成实验。

(3)网络教学。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提供课程教学的相关资料、课程信息,以及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以便于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

2.2.2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另一重要环节,课堂组织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1)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把握教学节奏。该课程涉及内容多,多数同学又不具备相关基础知识。因此在课程进度方面采用“慢快结合,实例示范”的方式。“慢”是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消化接收新概念;“快”是当讲授日常接触的内容时,使学生理清知识强化记忆即可,避免让学生产生“我知道,没意思”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