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解决空气污染的重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7 16:07:20

解决空气污染的重要性

解决空气污染的重要性篇(1)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是区域的联合防控与联合治理、区域多污染物的协同控制与多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区域环境管理机制的创新与管理能力的提升。要统筹区域环境容量资源,优化经济结构与布局;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深化与完善区域联防联控管理机制与手段;深化与完善区域联防联控管理机制与手段。

管理的不适应问题

一是以行政区划为主的管理方式不适应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要求。

按照我国原有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对当地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的措施以改善当地环境质量为目标,控制重点是当地污染源。但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张、集中连片,污染物通过大气环流在城市间输送,造成区域内各城市大气污染高度关联,并导致污染物在输送过程中相互融合,形成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在这种形势下,依靠单个城市自身的力量、各自为政的控制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需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以区域为单元的一体化控制模式。

二是以单一污染物为抓手的管理方式不适应复合型污染防治要求。

解决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既要控制一次污染物,又要控制二次污染物的前体物。颗粒物污染既要控制扬尘、烟尘、工业粉尘等一次污染物,又要控制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二氧化硫等二次颗粒物的前体物。“十一五”控制重点主要为二氧化硫和工业烟粉尘的单一污染物,这种管理模式已不适应解决复合型大气污染的要求。此外,对应单个污染物控制,“十一五”期间我国采取的是单一污染源治理模式,关注电厂等工业大点源的治理,对燃煤小锅炉污染、扬尘等面源以及机动车等移动源治理力度尚不够,也已不能适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要求。

三是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防治控制管理能力不足。

目前在国家层面尚无一部关于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与工业粉尘方面已形成完备的控制体系,但对区域复合型污染形成影响较大的挥发性有机物管理基础薄弱,不但排放基数不清,而且缺乏政策措施、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区域复合型污染监测能力较弱,已有监测点位监测因子不全,无法满足对臭氧、PM2. 5及其主要前体物和氧化中间体的监测 需要。区域复合型污染防治科研能力滞后,对于臭氧和PM2. 5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成因、危害及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滞后。

区域联防联控重点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依靠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对区域整体利益达成的共识,以解决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为目标,运用组织和制度资源打破行政界限,让区域内城市共同规划和实施大气污染控制方案,互相监督,互相协调,以最终实现改善区域整体大气环境质量的目标。从这个概念出发,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可表述为以下3个方面:

一是区域的联合防控与联合治理。

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应坚持统一管理、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区域整体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打破行政边界,进行统一规划,提出区域共同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和政策措施要求。当然,需辩证看待这个“统一”。“统一”不是“同一”,而是要根据区域内不同城市的大气环境问题特征和未来发展需求,提出各自的环境目标和管理要求;根据其对区域大气环境污染的影响贡献,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染治理能力,制定差异性任务要求与政策措施。对于被划分为核心控制区的城市,应从区域统筹的角度考虑,加大对区内已有大气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同时密切关注这些地区的新建项目,实施最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并强化能源的清洁利用。

二是区域多污染物的协同控制与多污染源的综合治理。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在污染防治方向上,除要解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传统污染问题外,还要解决灰霾、光化学烟雾等新型环境问题,将臭氧、PM2. 5物纳入空气质量评价指标,树立起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工作目标。因此,在控制因子方面,除总量控制污染物,还要纳入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气体、温室气体等因子,实施多污染协同控制、常规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在污染控制行业方面,除了火电、钢铁外,还要对有色、石化、水泥、有机化工等重点行业,提出特别排放限值与具体的控制对策要求;在污染控制领域上,除传统工业领域外,还要突出机动车和扬尘污染防治,谋划能源清洁利用政策措施,开展煤炭总量控制和划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三是区域环境管理机制创新与管理能力提升。

这是解决如何实现“联”的问题。如前所述,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需要统筹协调不同的利益主体,包括不同的行政区以及不同的部门,因此迫切需要机构、机制以及政策措施的创新,同时还要加大区域污染防治的能力建设。为此,应建立“五统一”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统一协调”,即建立跨行政区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调组织机构,推进促进区域污染防治一体化的政策措施;“统一规划”,即打破城市行政区限制,以污染物扩散的空气流域为边界,制定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提出统一的目标与任务要求;“统一监管”,即开展环境联合执法,统一区域环境执法尺度,建立跨界污染防治协调处理机制和区域性污染应急处理机制;“统一评估”,即建立联防联控工作评估考核体系,出台严格的空气质量管理奖惩措施;“统一监测”,即推动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提高区域空气质量监测能力,重点加强酸雨、细颗粒物、臭氧等空气质量监测,并实现区域监测信息共享。

联防联控的具体任务

一是统筹区域环境容量资源,优化经济结构与布局。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与单个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根本区别表现为,前者往往从改善区域整体大气环境质量的角度出发统筹分配区域环境容量资源。具体的做法为:根据区域内城市间污染传输关系、不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划分出对区域空气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控制区,并以核心控制区作为关键约束,严格落实分类管理政策,促进区域产业、能源的发展与区域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相协调。

根据上述防治思路,核心控制区应严格限制新建、扩建燃煤电厂、炼化、炼钢炼铁、水泥熟料等产能过剩、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对于实施上大压小的火电、钢铁、石化等建设项目,新建项目必须配套最先进的污染治理设施,满足特别排放限值的要求;同时提高其他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门槛,按照“以新代老、增产减污、总量减少”的原则进行审批。

对于一般控制区,把总量指标作为审批项目环评的前置条件,对超过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设项目。禁止在城市城区及其近郊新、改、扩建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对城区内已建重污染企业也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搬迁改造。

此外,大力推行天然气、低硫柴油、液化石油气、电等优质能源替代煤,实现优质能源供应和消费多元化。严格控制区域煤炭消费增长幅度, 强化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工作,不断加大建成区中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所占的比重。采取多种措施,对供热排放进行有效控制。

二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围绕当前突出的光化学烟雾、灰霾等污染问题,根据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之间的响应关系,建立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的总量控制方法,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具体可从工业源、移动源与面源治理3个方面着手。

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全面推进二氧化硫减排,建立以电力、水泥为重点的工业氮氧化物防治体系,深化工业烟粉尘污染防治,以电力、水泥、钢铁、燃煤锅炉为重点深化工业烟粉尘污染治理,加强典型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防治。

全面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适时实施新车排放标准,降低机动车排放强度,在机动车污染严重的城市试行机动车总量控制。继续推进汽车“以旧换新”工作,深化在用车管理,加快车用燃油清洁化进程。大力发展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推广使用混合动力车和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

以扬尘为重点突出面源污染防治。区域内各城市成立由市政府牵头,联合环保、建设等部门组成的扬尘控制办公室。制定扬尘污染控制区达标评比和考核办法,开展扬尘污染控制区创建活动,加大扬尘污染控制区在城市建成区所占的比重。采取开展绿色施工工地创建等多种措施有效减少扬尘。

三是深化与完善区域联防联控管理机制与手段。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实施还需破除传统环境管理体制机制的束缚,探索有利于联防联控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政策、新模式。

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具体包括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健全会商机制和通报制度,围绕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任务以及区域内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工作等,形成具体的解决方案。严格落实各城市治污责任,强化动态评估考核,对未按时完成规划任务且空气质量状况严重恶化的城市,严格控制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建立区域环境信息共享平台。

解决空气污染的重要性篇(2)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255

了解空气污染的布局是解决空气污染的先决条件,而当前只有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才能快速搞清空气污染在城市中的布局。

1 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依据的原则

在环保监测中空气污染的布设是由所在城市的具体污染状况所决定的,风向与该区域地域条件也是必须考虑在内的因素。首先,城市空气污染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轻度、中度以及重度,顾名思义,重度污染区域就成了布设的主要考虑范围;其次,在上风向与下风向布设时,也要根据其具体地域条件的不同而设置不同数量与不同类型的监测点,一般情况下,地理位置的差异决定了布设的工作重点为下风向,而上、下两风向的监测点数据对比则可以得出最准确的监测数据;最后,由于不同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其人口密度与分布也不相统一,而为了数据采样的精确度,必须对不同人口密度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布设点设计或是进行具体的调整,同时,要尽量避免布设点出现在有大面积草地或是树林的环境中以免绿化带或是植被破坏布设的要求与其特殊的设计标准。

2 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依据的具体问题

2.1 关于污染源的具体状况

在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中,提前数月对相关施工区域以及周围区域的污染源进行详尽的调查是基础,而调查所得的有关污染源的数量、分布都是影响监测点分布的因素。

2.2 关于监测目的

在整个空气污染监测的系统体系中,虽然乡村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与城市的监测同样重要,但是就一般情况而言,我国环保部门还是将工作重心主要放在了城市的空气污染监测上,给予乡村相关监测少量的关注。而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整体污染情况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的空气污染相对严重也相对难治理。随着城市空气污染监测工作的进行,大气中一些比较敏感的污染物率先暴漏了自己,从而为监测工作提供了具体参考数据。当前我国环保部门主要采取多种网格法以及功能区域划分法来确切的分析有关污染源的主要变化趋势,对于污染物的排放消长来说,扇形、圆形的布点方法可以进行有效的监测。

总而言之,不同的布设取决于不同的地理地貌以及其他相关条件。但是影响空气污染监测布设的因素还有具体区域的:地形、地貌、风场情况以及压力特性等。

3 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中常用的采样站布设方法

统计法、模拟法以及经验断定法是采样站工作人员根据具体情况所采取的三种常用的采样站布设方法。在区域环境及其它方面较恶劣的地区,统计法与模拟法在一般情况下是无法发挥自身优势的,由此经验法就成了采样站的主要布设方法。

3.1 关于布设方法之功能区布点法

因为功能区布点法使应用的经济性、综合性得到了高效率的实现,并且使不同种类的污染得到了同步监测,所以与其他布设方法相比,它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可出续发展战略的坚持。

3.2 关于布设方法之网格布点法

网格布点法由于其本身的限制性只能应用于污染源分布较为均匀的区域。应用步骤为:(1)将所要监测的具体区域均匀分成网格状,而网格的大小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2)在网格的中心位置设立采样点;(3)取得具体数据。运用网格布点法时,要将监测重点置于下风向,这样更有利于数据的对比。

3.3 关于布设方法之扇形布点法

扇形布点法主要应用于地势偏远,使得该区域的客观气候条件及其经济条件无法对监测点的分布以及数据的采取产生不好的影响。应用步骤为:(1)首先运用高架点源以及主导方向来拟定轴线点;(2)将布点的设置范围设置在下风向的扇形区域内;(3)将空气污染监测点的范围设置为45°角。从客观实际来讲,理想化的应用环境是不存在的,所以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多加思考,对整个监测系统的监测能力进行提升,从而为空气污染的布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上述几种方法作为环保部门工作人员主要运用的布设方法,可以使所得监测数据保持最大精确度,从而加速后续工作的完成。

4 关于环保监测采样站数量的确定

在进行具体的监测要点分布实施过程中,国家对采样站点的具体设计以及布设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根据以往具体案例显示,在城市中的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中,如若相关责任人员没有对该区域的具体污染情况、地形地理条件以及人口的分布密度进行提前分析,那么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会使结果出现严重的偏差从而影响整个工程进程。在当前的工作中,为了有效避免因采样站数量的确定而导致的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可以将环境保护作为与原理来进行具体工作分析。在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布设的工作中,最常见的环保监测采样站的数量确定方法是按照人口数量、人口密集度、建筑物密度以及制备密度而开展的。

5 总结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正紧紧跟随着我国经济的步伐,不断发展成熟。环保监测中对于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有利的推动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间接为人民生活环境提供了良好的保护。而为了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理空气污染,工作人员必须使布点方法更加科学,从而使采样站的总体布局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刘畅.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环境空气颗粒物中的金属元素[J].现代农业科技,2014(01).

解决空气污染的重要性篇(3)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52-01

一、引言

2013年1月下旬,在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相关人士表示,必须更严格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是2013年全国环保工作的重点。依托“十二五”循环经济相关科技发展规划,选择启动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技术项目和重点工程,加大对节能减排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也将是环保工作的重点。“十二五”期间,环保部门将以饮水安全、空气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综合治理制度力度,力争让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二、环境污染现状

(一)空气雾霾

雾霾,这个今年“两会”点击率颇高的词汇,也是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之一。2013年第一季度尚未结束,北京所在的华北地区已出现了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持续空气污染事件。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监测数据统计,今年1月份京津冀共发生5次强霾污染。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有关专家表示,华北地区已是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空气雾霾的成因,目前公认的影响因素是气象和污染因素。气象是自然过程,污染是干扰过程。

(二)能源污染

我国能源消耗利用主要是以石油煤炭等资源,而这些资源都属于易引起污染的能源。环保部科技标准司相关负责人早就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经济发达地区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显著增长,臭氧(O3)和PM2.5污染加剧,在PM10和总悬浮颗粒物(TSP)污染还未全面解决的情况下,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PM2.5和O3污染加重,灰霾现象频繁发生,能见度降低。”即便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加严,但环保部科技标准司上述负责人指出:“不管是控制PM10还是PM2.5,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是节能减排,只有排放少了,污染物浓度降低了,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好转了,我们的空气质量状况才能真正得以改善。”

(三)土壤、水污染

由于城市化的加速和工业高速发展,绝大部分城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然而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年处理率仅为2.43%,绝大部分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河流湖泊等水体,甚至有些地方直接将污水高压注入地下,致使82%的水域被污染,连地下水也难以幸免于难。今年年初,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山东省潍坊市一些企业将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到地下,致命性的工业污水肆无忌惮地污染地下水源却可以逃避监管。2月12日,公益人士邓飞在微博上发起“地下水污染调查”、“企业污水直排地下”现象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三、可能的解决措施

解决空气污染的重要性篇(4)

近几年时间,中国大气环境状况越来越糟糕,大家对于像PM2.5,PM10等这些专业的污染名词都已十分了解。特别是近半年时间以来,我国更是有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笼罩在了雾霾天气之中,74个重点监测的城市半数以上空气质量都达到了污染级别,北京、天津等多个城市PM2.5高峰值直接爆表。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很多人开始反思,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是大家追求的生活环境,但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不断深入,工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这原本的良好环境却在发展越来越快的社会经济面前变得越来越脆弱。并且环境问题已然反过来已经成为制约人类自身发展的一项重大因素,一旦继续恶化下去,必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大气环境治理已经成为现今中国乃至全世界亟待正确面对和解决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现今中国大气环境污染的现状出发,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探讨在市场经济下如何积极有效的防治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

一、大气环境污染的原因

大气,不同于其他的系统环境,并不能完全将各个国家的大气环境隔绝开,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都是存在于地球上的一个统一的大气环境中。所以大气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分析大气污染的原因也就应该着眼于全球环境下进行分析。

(一)能源结构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对自然环境中各种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就开始愈演愈烈,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比如像是煤炭和石油等)技术却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合理有效并且无害的进行利用,对于这些矿产资源的粗糙利用就直接导致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的气体被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然后在人类的后知后觉之中,这种大气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现今,虽然很多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但是相对能源利用率还是相对偏低。而世界上大多不发达的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依旧依赖着传统落后的能源结构,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情况都不可能得到改变。依赖传统高污染的能源,利用技术也不可能得到极大的提高,这种能源利用现状是全球大气污染问题最为根本的一大问题。

(二)环保意识

大部分的国家走得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即使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看到了发达国家为了发展经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后果,很多国家也选择了视而不见,选择了一条一模一样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这些国家看来,显然国家经济的发展高于对环境的保护。特别像是对大气这种全球性的问题,许多大国强国都缺乏应有的担当,相互之间互相推诿,逃避治理大气污染的责任。这种情况对于像大气这种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是致命的,因为没有所有国家的一起努力,仅凭一个或者几个国家来关注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完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行得通的。

二、我国大气污染问题的特殊性

虽然大气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的大气问题也有着全球环境的下的一些共性问题,但是在我国的大气污染情况中也有一些特殊性的存在。我国是有着1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很多对于其他国家来说都属小问题的问题,在我国通过13亿人的基数放大之后,就会变成一个大问题。拿汽车来说,近年来我国的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企及的。对于环境来说,我们的燃油质量还相对来说偏低,虽然,燃油的国Ⅳ标准已经,但是全部的燃油要改成国Ⅳ标准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转变过程,而我国的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却是越来越快的。所以这个所排放出的汽车尾气是我国目前空气质量问题的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比如工业排放,生产生活排放,我国的能源结构等问题,都造成了我国空气质量问题的一些成因。

三、如何控制我国的空气污染

(一)转变观念

我们应该看到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过程中所对环境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污染,坚决不能再次走上先污染在治理的老路。要在发展社会经济和保护环境中找到平衡点,坚决不能以污染空气质量来作为发展社会经济的代价。要转变固有的观念,将环保意识牢记在心。对于空气污染问题,我们首先要在观念上调整过来,只有重视空气质量,才有可能在做决策的时候将空气环境问题考虑在内,只有全民的环保意识都提高了,国家才能真正的齐心协力的解决好空气污染问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生产总值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但是相比许多发达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在很多生产领域,我们依旧还走着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许多能源的利用率还十分的低。对于这些传统行业,我们应该积极的加大技术投入,转变这种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生产方式转变了,才有可能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影响。

(三)加强环境监测

虽然法律规定,所有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气一定要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但是,控制排放标准就意味着环保投入成本的增加,在经济利益面前,我们很难保证每一个企业都能完全按照国家标准来进行排放,偷排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所以只有相关部门加大对环境的监督力度,完善空气质量监督系统,开辟空气质量投诉举报专线,对于出现这种偷排以及多排的情况,进行从严从重处罚,相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利于我国空气质量的改善。

(四)倡全民环保

治理空气污染问题,并不完全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这牵扯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于每个人来说也是息息相关,所以相关部门应该经常在公共平台上积极倡导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提倡绿色出行,少开私家车,为大家的居住环境一起共同努力。只有全民参与到环境保护,空气保护中,才有可能使得空气质量朝着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之路上转变。

参考文献:

解决空气污染的重要性篇(5)

(一)发展型地方政府与空气污染治理的困境一般认为,中国现今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体制性根源在于地方政府的发展主义特性。由于地方政府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环境治理两者在空间尺度上具有较大不一致性。正如白雪梅分析城市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困境一样(BaiXuemei,2007:15-29),把类似空气污染的环境问题整合进地方政治面临着两个基本困境:首先,在紧迫度方面,发展中的地方面临着更加紧迫的地方经济发展问题;其次,在尺度方面,环境议题超出了地方政府的关注范围,地方政府处理环境问题在空间、时间和制度三个维度都是困难的。空间维度的困难是指,地方政府一般会认为环境问题超出了其管辖范围,应该交由全国性政府去完成;时间维度的困难是,地方政府一般会认为处理环境问题超出了其任期范围。环境问题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的,其治理更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段,因此,政府官员并没有强烈的动机去在自己有限的任期内应对环境问题;制度维度的困难是,由于地方政府在纵向上要受到更高层级政府的约束,在横向上要面对地方经济社会组织的压力,因此环境治理对于它们而言已经超出了自身的职责范围。地方政府的发展主义和其在治理污染问题上的激励缺乏当然也反应在空气污染上。如果浏览中国近30年空气污染治理的历程,就会发现,空气污染的防控和治理总是在“疲惫地追赶”高速发展和变迁的经济状况。20世纪70年代,空气污染治理的主要对象是烟尘;到了80年代,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以酸雨治理为核心的第二阶段,重点转移为对硫等污染物进行集中控制。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全世界聚焦的一个中心,温室气体的减排使得中国如何在能源消费方面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效率、调整工业结构成为新的问题。最近10年左右,中国大气污染的复合型特征日益增强,高浓度的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同时存在,城市灰霾天气不断增多。这种新的空气污染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特别是从近两三年起,二次污染、复合污染、区域污染等这些名词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对政府和环保部门的环境绩效构成了较大的社会压力。但二次污染物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未被列入空气污染物指标体系,因为一旦列入则意味着中国七成城市的空气质量不达标,环保部门近30年来的空气污染治理又将面临一份“满纸黯然的成绩单”。总体而言,不同阶段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使得污染的控制策略不得不相应地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倒逼”机制始终太过滞后和低效。因此,要从目前的总量控制真正转向质量改善,真正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公众的健康出发进行污染治理,把空气污染的议题维持在公共议程中,就需要把空气污染从一个地方性的议题变成国家性的议题,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需要发挥首要作用。

(二)复合型区域型空气污染形态和治理体制的困境中国近30年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多种空气污染问题在30年内集中出现。这些污染问题并不是国外上百年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问题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更加复杂的污染状况。因此,中国目前的空气污染呈现出“复合型”和“区域性”①两种特征。首先在“复合型”特征方面,中国现今的空气污染是发达国家各个污染阶段的浓缩体,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使得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同时集中出现。其次在“区域性”特征方面,关于空气污染这个议题到底更具有地方性特征还是更具区域型特征,其实在国外就早有争论(Switzer,1998:191-192)。空气污染在其源头上可能更多地来自固定点源污染,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但是空气污染物会随着气象条件而长距离传输,因而经常呈现出跨行政辖区界限的区域性特征。然而,相较于复合型和区域型的污染形势,中国现行的大气污染控制策略和管理体制却暴露出严重的弊端。首先,现行的空气污染控制是一种量化控制。在现行官员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考核一般采用、同时也被认为最便捷高效的办法就是量化考核,抽象的、难以测度的指标往往无法被采用②。在这种指挥棒下,地方官员的目标是对上负责,完成指标、做足数字。就空气污染而言,政府关注的始终是“排放量”而不是“空气质量”。这也就是说,目前的空气污染控制和管理只是需要各级政府对现下有明确规定的某种污染物进行排放量的控制,完成其减排量。而这些污染物的选取并未见得反映空气污染的真实状况,真正的空气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无人负责的。这种单一总量的考核机制很难用以应对复杂的污染现状,因此空气污染治理的实际效果非常有限;其次,中国的空气污染管理模式是行政辖区区隔的管理模式,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进行考核和管理,各地之间难以进行真正的协调治理。空气污染监测数据表明,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中国地区空气污染一体化现象日趋明显,各城市的大气污染正逐渐从局地污染向区域污染演变。尽管大气污染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但是现行的环境管理还是没有太多突破行政辖区区隔化管理的窠臼。近几年,虽然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区域性大气污染的试验,比如中国的四大城市在近几年的大型事件中,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联防联控”,通过联合相邻城市采取共同措施控制城市的空气质量。但是,这种区域性空气污染治理目前还远远没能形成一种长效的机制。目前,面对空气污染的区域性特征,中国现有的制度架构和政府体制中还没有一种相对常态和成熟的制度安排以解决这一问题。复合型、区域型空气污染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治理尺度怎样的变化?它们对于现行空气污染治理体制,乃至整个治理体制会产生什么样的冲击呢?首先,复合性的空气污染形态意味着以“指标”为核心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将面临“失败”的局面。诸如PM2.5这种二次污染指标无法用单一污染物排放量限定的方法来控制,如果说原来的污染治理尚可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在的情况则是连这一点都难以为继了。也就是说,传统的通过指标、配额方式进行治理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低效;其次,区域性的空气污染也意味着以行政辖区为区隔的治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将不得不被打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看到中央政府仍然试图在现有的考核体制下去解决辖区间的交互影响问题③,但是这种努力可以期待的绩效和适用性是值得怀疑的。在遭遇更复杂议题的情况下,这种区隔化的管理方式不可避免地走到尽头。空气污染就是这样一个议题:一个辖区的污染源可能对诸多其他地方带来污染,同时,任何地方也不可能视其他地区的污染为于己无关。各地之间互相污染、交叉污染,并且这种交互影响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要强过水污染等其他跨域环境问题。

(三)风险社会及其民主意涵空气污染是一种典型的生态风险。风险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一个社会和集体建构的过程。虽然风险必定部分地来自于事实,但其更重要的部分在于大众通过社会的公共交流对风险进行阐释、界定和认知的过程(Strydom,2002:84)。也正因为如此,空气污染对思考当今中国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态也提供了很好的一个切入点。现阶段的中国,在空气污染控制和防治方面,出现了一种“民意已过河,政策摸石头”的现象,民众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走在了政府的前列。以PM2.5为例,民众是促使政府将这项污染物纳入污染评估指标体系的直接推动力。早在政府作出反应之前,民间就已经开始了各种形式的空气质量调查,公众、环保NGO和媒体持续关注PM2.5数值变动,甚至走上街头自主去监测PM2.5数据;一些活跃的民间环保人士通过社会媒体引导公民参与空气污染的测量,推动政府的污染数据公开以及空气污染立法进程。环保人士潘石屹等人在微博上发起关于空气质量立法的动议,倡议应该对清洁空气立法。社会的压力最终促使环保部拿出了空气污染治理的时间表,拟定在2016年前分阶段地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体系。为什么空气污染这个议题突出地展现了这一点?传统上,政府可以利用其对科学技术的掌握及其对话语的垄断,来阻止污染等风险事实进入公众的视野。对于政府而言,总是希望很好地去“管理风险”,对民众的风险意识进行引导,通过专家垄断技术知识的定义和解释,进行“安全叙述”(郭巍青、陈晓运,2011:95-122)。但是,在面对空气污染这样的新型治理问题时,民众却并不会一味受制于国家对风险的管理,民众作为环境风险的直接感受者,能够用自身的日常性知识,也就是“社会文化理性”(Fischer,2000:40-44),来对抗国家对于科学和技术理性的垄断。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这种新的力量格局,再加上长期以来国家对于公民表达的行政压制、体制运作中的协商不足等等,都更进一步地导致了公民对政府不信任的累积和发酵。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看到了现代国家治理尺度的下移,更重要的是,类似空气污染这样环境风险议题的出现赋予了人们加深和拓展民主的机会,推动人们去更加积极地进行政治参与、公开讨论和民主协商,理性面对危及公民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全的风险,增强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对于自然问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发言权,争取公共决策者、技术专家以及普通公民之间更加平衡的权力-责任的关系。

二、保障型国家———国家角色再认识

治理的尺度是一个描述性概念,但它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价值意涵。通过尺度的讨论,这一概念将治理的跨域化、在地化以及协力治理等多种治理的趋势整合起来。同时,这一概念也促使人们去思考:在面临诸如空气污染这类新的议题时,怎样在新的治理实践中对尺度和空间进行新的定义,治理的边界怎样被实体地和社会性地重构?而这些又为我们改进公共政策提供了怎样的启示?更重要的是,面对现代国家治理尺度的变迁,国家需要在治理的实践中怎样做出回应和应变?这一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是,本文认为,事实上吉登斯所提出的“保障型国家(EnsuringState)”(吉登斯,2009:9)概念已经为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提出了一定的框架。“保障型国家”囊括了空气污染治理过程中我们所需要面临的最重要的三个维度的思考,即:国家独立于利益集团来倡导环境政策的自主性、中央政府对于环境政策的贯彻力以及在环境议题上国家与社会的有序互动问题。“保障型国家”是吉登斯在《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气候变暖的问题很多人都在谈,但很少有人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把自己的行为与气候变暖的问题联系起来”———吉登斯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吉登斯悖论(GiddensParadox)”(吉登斯,2009:2)。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吉登斯提出了“气候变化的政治”的概念框架。这个概念框架主要由两个概念构成:“政治敛合(politicalconvergence)”和“经济敛合(economicconvergence)”。吉登斯认为,如果政治敛合和经济敛合两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就会系统性地推动气候问题的解决。为此,吉登斯提出了一种更为积极的国家的概念———“保障型国家”。他认为,国家应该在应对环境问题时扮演“催化剂”、“协调员”的角色,鼓励和支持多元的社会团体共同推动好的政策,同时确保环境治理的切实成效。为此,国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要全力去提高政治和经济敛合度,比如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就是两个具有高度关联性的公共议题,是寻求政治经济敛合的一个典型例子;二是要让气候变化的关切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三是要避免让政治资本流出这个政策领域。因为对抗气候变化需要长期的政策,那么就需要把这些政策一直置于政治关切的最前端,把它牢固地锁定在政治议程中。

保障型国家对于我们讨论中国的空气污染治理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中国环境治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这个问题在本质上是吉登斯悖论的一种表现。保障型国家应该在这种矛盾中担当起环境议题倡导者的角色,致力于克服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事实上,空气污染从一个地方性议题变成国家性议题也的确经历了一个过程。吉登斯在其语境下思考保障型国家的出发点是希望国家改变“去监管化”的态度,加强实质性的国家调节。对于中国而言,保障型国家首先是确保国家公共政策相对于地方保护主义利益、产业部门以及能源行业的自主性。其次,正如吉登斯特别提到的,中国治理气候变化的政策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央政府试图加强“政治敛合”和“经济敛合”的各项政策在上令下达的过程中,往往经过层层官僚制的过滤,再次被简化为GDP崇拜。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政策的贯彻执行问题,是中国环境治理中关键的一环。在中国,量化考核和目标责任制是国家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路径,国家希望藉此控制地方官员的晋升机会,从而确保国家的重大政策在地方的执行以及地方官员对上级政府的忠诚。但事实上,现有方式并不能适应环境治理中的诸多问题。一方面,环境指标很多时候是复杂的、不可量化的;另一方面,地方官员为了达到考核目标往往操纵和扭曲真实的环境信息,在缺乏公民参与以矫正这些信息扭曲的情况下,重大的治理问题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量化管理和目标责任制等管理方式事实上是削弱了而不是加强了国家的能力(Gao,2009:21-31)。这也正是“保障型国家”的第二个意义向度。以空气污染为代表的环境议题为我们重新检视国家治理能力,加强国家能力建设提供了一个场域。环境治理需要政府努力寻求环境政策的政治和经济敛合,使得环境意识和环境政策能很好地与国家其他政治经济政策结合起来,保障环境政策的实现。

最后,保障型国家区别于早期环境主义以及环保运动中“对抗国家”的思想,认为应该从现有的体制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对在中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下思考空气污染等环境治理问题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意义。虽然社会运动、抗争政治似乎是一个古老的政治话题,现有学术研究也有很多集中于关注环境抗争,但是这并不一定能反映问题的全貌,尤其在诸如空气污染这类的环境问题上,公民的相关行动很多时候并不是高度政治指向的。公民所诉求的并不是挑战现有政治制度的权威和合法性,而是希望帮助国家、也从国家那里寻求帮助,以改善自身基本的生活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社会和国家在这类议题上的关系更接近于合作主义或者协同治理。因此,在保障型国家的框架下,国家寻求与公民社会的互动和互强,通过理性的协商和审议以共同推动高效的环境政策的产出和执行是解决环境治理问题的应然路径。这也是现有政治体制之下中国环境治理的应然方向。

解决空气污染的重要性篇(6)

1 大气污染源及危害

1.1 我国大气污染因素及现状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经济发展的头些年都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各项技术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只依靠充分的资源以及廉价的劳力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始终排在第一位,对于环境的保护工作做的不够到位,导致了生态的破坏以及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尤其是在工业废气方面,由于没有先进成熟的废气处理工艺,很多工厂对废气都只进行高空排放处理,使得我国大气污染近些年来日益加重。

1.2 危害

大气污染的危害首要就是对人体和动物的健康伤害,人或动物吸入过多的污染空气或吃了被空气污染的食物就会危害健康,造成病变甚至死亡;此外,大气污染严重之后有可能形成酸雨对农业、林业、养殖业还有建筑物等造成影响;大气污染要是更加严重会破坏臭氧层形成空洞,或者由于CO2的排放过多形成温室效应,造成全球变暖,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

2 激光质谱大气探测方法

2.1 激光质谱法的原理

大气污染主要是由燃烧气体造成的,而大气污染源气体主要有CO、CO2、NOx、SO2以及二恶英类化合物等,其中二恶英有毒并且是严重的致癌物质,二恶英主要来源是垃圾的焚烧,应用激光质谱法能够有效的检测出空气中的二恶英化合物。激光质谱法是共振多光子电离(REMPI)与飞行时间质谱(TOF-MS)的结合,在共振多光子电离时,中性分子吸收一个或多个光子达到中间激发态,再吸收一个或多个光子实现电离,通过与分子中间激发态的共振,产生电离的几率很高,最简单的情况就是中性分子吸收一个光电子达到其激发态,再吸收第二个光子达到电离限之上的连续态,这就是(1+1)共振多光子电离过程。此时,需要通过高阶多光子电力过程,依据每个分子特殊的吸收光谱的特点,可以用合适的激光波长来选择电离某些分子,同时可以抑制其他分子的电离信号,因此共振多光子电离法可以实现多组分分析;同时激光质谱法还会使用飞行时间质谱仪,这个质谱仪可以对脉冲激光产生的离子进行选择性探测,高速的对离子进行质量分辨,具有高灵敏度和高质量分辨率的特点,其激光器和进样系统的重复率可达到100Hz,能够实现10ms的时间分辨。

2.2 激光质谱法的优势和应用

与传统的大气污染源探测技术相比,激光质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速度分辨和多组份一起分析等优点,是目前国内对大气污染源探测的主要探测技术,激光质谱发不仅能够实现实时动态监控,还能有效地对大气进行全面的污染源确认,有利于快速、全面地得出分析数据以及确定污染气体治理方案。目前,激光质谱法在我国汽车尾气和垃圾焚烧气体探测中得到了大力应用,采用可移动的激光质谱仪,可以有效地对汽车尾气中各个成分实时动态变化进行监控和绘图,对汽车在不同行驶状态时的尾气污染物变化提供可靠证据,得出汽车在什么行驶状态下才能使尾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低,确认什么时候燃烧最为安全,对空气污染最小;总的来说激光质谱仪起到了排放气体的有效在线检测的作用。

3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我国目前空气污染的主要问题是含菌量大、悬浮颗粒和可吸入颗粒含量高、工业废气排放不达标、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大、生活垃圾焚烧不完全等,针对我国大气污染的国情,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采用激光质谱法对大气污染源进行实时探测

治理污染的同时也应该控制污染源,才能保证空气治理工作得到效果,因此对大气的污染源进行实时探测就是尤为重要的,采用激光质谱法高速高效的进行探测,通过得出的数据和图谱分析空气污染情况,及时采用有效手段解决污染源问题,不能彻底解决也要把污染指数控制在国家法律规定的合格值范围内。

3.2 改善燃烧工艺

其实大多数的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焚烧污染都是由于燃烧不完全造成的,采用先进的国外技术或者自主研发更好的燃烧技术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一步,如果燃烧工艺不能够得到改善,废气中的污染物质不会减少,会对大气的治理工作造成困难。

3.3 大力推广空气净化装置,开发新技术

在控制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的同时,也要重视空气净化装置的使用,一定要要求工业废气经过净化处理达标后才可以排放,汽车排气管也要大力推广尾气净化器,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3.4 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保护树木

绿化就是城市的肺,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保护树木也是一种治理大气污染的一个途径,树木能够起到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的作用,因此城市绿化工作不可忽略,还要严格要求,大力推广,保护环境。

4 结语

大气污染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我国是大气十分污染严重,严重的大气污染已经对我国部分城市造成了酸雨、雾霾等恶劣的空气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我国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并且对大气的治理工作还要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下去才能见到成效。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首要就是对对大气污染源的探测工作,近些年来我国对大气污染源的探测工作也有所进展,其中激光质谱探测技术已经在汽车尾气和生活垃圾焚烧气体检测等方面日臻成熟和完善,激光质谱探测法也是目前最高效、最灵敏、最先进的大气污染源探测技术。

参考文献:

[1]樊新岩.激光质谱法在大气污染物分子探测中的应用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2005.01.

解决空气污染的重要性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工业企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它所产生的有害气体越来越多。在很多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势必会排放很多工业气体,而这些气体因为多含有的有害物质且不易在空气中消散,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所以,文章对于如何治理现今的工业污染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工业污染问题的治理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

1 工业废气污染的种类及成因

社会上的工业生产种类繁多,对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是石油及与之相似的工业品种,这些工业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有害气体,这些气体的有害物质在空气中无法分解,对空气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而其中污染物主要包括两种:第一、固体颗粒污染物;第二、气体污染物。

1.1 固体颗粒粉尘污染物

固体污染物是空气污染物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除了被称为固体颗粒污染物外,它还有另外一种名称叫溶胶性污染物。顾名思义,颗粒污染物一般指的是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状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化工厂、水泥厂及锅炉厂等这些地方所产生的废气污染。大部分是因为在这些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都需要烧煤等矿物质来完成生产,而在燃烧过程中,在很多时候燃烧物燃烧的并不彻底,随后被排放到空气中,其中所存有的不溶于大气的颗粒物就对空气造成了非常大的污染。

1.2 气体污染物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工业企业的不断发展,在现今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所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污染物:

(1)含氮有机气体污染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汽车相类似的一些机械产品燃料的燃烧也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好,汽车作为一种新型、便利的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现今,绝大多数的汽车仍需要燃料的燃烧,才能进行工作。但在汽车燃料的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氮有机气体污染物,对这些气体在燃料燃烧过程中被排放进大气中,使得空气中的含氮有机污染物不断增多,不利于空气的循环,对空气的正常循环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

(2)含硫气体污染物。含硫污染物是大气污染物中并不经常见得一种。它主要是由工业企业冶炼金属所产生的,是由有金属气体在冶炼的高温环境下产生的。这种污染物还能与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发生反应后所产生的物质就是我们所说的酸雨。酸雨除了对物体具有腐蚀作用外,同时也对人的身体健康有所危害,使人在酸雨的环境下产生呼吸系统的疾病。

(3)碳氢有机气体污染物。碳氢化合物统称烃类,是指由碳和氢两种原子组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主要来自天然源。其中主要包括四种污染:烷烃、烯烃、芳香烃、含氧烃。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们还没有感受到它对人们生活的不良影响,但是它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对人们造成了危害,这一气体的排放,对空气中的臭氧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太阳所发出的紫外线强度大大增加。不仅对社会环境造成了破坏,同时也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增加了皮肤癌的患病几率。之前有研究表明,氟物质的使用过量对环境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减少氟物质的使用量,对自己负责,对环境负责。

2 促进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策略

2.1 突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

应该加大对空气污染的治理问题,这要从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工业行业抓起。对于工业污染问题的治理,只靠个人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管理力度,制定有效、合理的整治措施,对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非法型企业,政府应该予以取缔,空气污染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把治理好空气污染问题当成重中之重。对于空气污染治理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对于如何治理的策略性建议,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参与进来,出谋划策,为空气污染的有效治理出一份力,同时结合政府的有效政策,使人民对保护环境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层面。团结统一,使空气的治理问题能够高效完成。

2.2 不断革新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技术

对于工业废气的治理,为了减少排放气体的污染物质,相关部门已经推出了多种污染气体排放之前所能进行的有效处理方法,其中主要包括活性炭吸附法、催化燃烧法、催化氧化法、酸碱中和法、等离子法等多种处理方法。除以上方法之外,废气处理塔采用多重废气吸附过滤净化系统,工业废气处理设计周密、层层净化过滤废气,效果较好。但是相关的治理技术在在治理空气的过程中,还存在比较大的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在空气的治理的过新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改良,不断推动着治理技术的革新,是全社会人民团结起来,钻研治理空气污染的新技术,从而使空气污染的治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2.3 注重政策的引导和环保宣传力度

对于空气的污染,很多都是传统的工业企业造成的,对于空气污染的治理,需要耗费大量的生产资金,有很多小企业因为资金不足,为了节约成本,对于空气造成污染的问题企业给予了置之不理得态度。在这问题上,政府应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宣传,使群众的环保意识得以有效提高,在今后环境的保护的实践中增加人民的自主意识。由于一些企业资金不足,无法完成本企业对所排放的污染气体的治理,这就要求政府对这样的企业给予一些资金上的支持,有了充足的资金,企业的污染治理才能有效进行。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的手段强制企业进行气体污染物的处理。对于对空气治理问题置之不理的企业,政府应该进行通报批评,且根据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案,同时要求企业必须按照要求完成,否则就会得到更加严厉的惩处。

3 结束语

文章主要论述了工业废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并通过详细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在文章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就是工业企业,所以工业企业在治理废气污染的问题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必须要履行对于保护环境应尽的义务。另外,个人在也要加强自己的环保意识,监督好自己的同时也能对别人实行监督,团结一致,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共同构建和谐、健康、美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解决空气污染的重要性篇(8)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323-01

引言:室内环境中,人体不仅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敏感,对空气的成分和各组分的浓度也非常敏感。空气的成分及其浓度决定着空气的品质。近年来不少国家的室内空气品质出现了问题,很多人抱怨室内空气品质低劣,造成他们出现了一些病态反应。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解决室内空气品质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空气品质问题也成为建筑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

正文:

一.空气品质问题产生的原因

1.新型合成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大量应用

一些合成材料由于价格低廉,性能优越,作为建筑材料和建筑装修材料广泛获得应用,但其中一些会散发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

2.散发有害气体的电器产品的大量使用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一些电器产品在办公室和家庭日益普及。其中如复印机,打印机,计算机等会散发有害气体如臭氧,颗粒物和有机挥发物等,造成室内空气品质的下降。

3.强调节能导致的建筑密闭性增强和新风量减少

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后,建筑节能在发达国家普遍受到重视,作为建筑节能的有效手段,很多建筑密闭性增强,新风供给量减少,以降低采暖空调负荷。

4.传统集中空调系统的固有缺点以及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的不合理

传统集中空调冷凝器除湿的方式,使空调箱和风机盘管系统往往成为霉菌的滋生地,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不合理,如过滤网不及时清洗或更换,新风口设计不合理等也常是造成室内空气品质低劣的原因。

5.厨房和卫生间气流组织不合理

厨房和卫生间是特殊的生活空间,由于对这一空间的特殊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气流组织上缺乏很好的应对措施,不仅造成这一特殊空间室内空气品质低劣,而且影响了普通生活或工作空间的室内空间品质。

6.室外空气污染

室外空气质量下降,工业发展有时伴随着污染排放增加,汽车数量增多造成了道路上汽车尾气排放污染增加,污浊的室外空气进入室内,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室内空气品质。

二.室内空气品质对人的影响

1.降低生活舒适度

很多空气中的化学污染物都具有一定的气味和刺激性。尽管可能其浓度还未达到导致人的机体组织产生病理危害的地步,但会导致室内人员感到嗅觉上的不适并导致心理烦躁不安。

2.危害人体健康

一些健康方面的专家现已经达成共识,认为一些疾病和工业厂房内空气品质不好有很大关系。但是对于那些非工业厂房内如办公室,娱乐场所和住宅内的综合症人们仍然认识不足。虽然一些国家针对工业污染制定了法律和法规,但是对于住宅内的室内空气污染,只有很少国家制定了一些规范。这主要是由于调查室内综合症相当困难,而室内空气品质对人体的影响不像工业污染那么显著,现在一般认为不良的室内空气品质可以引起病态建筑综合症(SBS),建筑相关疾病(BRI)和多种化学污染物过敏症(MCS)。

(1)病态建筑综合症(SBS)病态建筑综合症是指没有明显的发病原因,只是和某一特定建筑相关的一类症状的总称,其通常症状包括眼睛,鼻子或者咽喉刺激,头痛,疲劳,精力不足,烦躁,皮肤干燥,鼻充血,呼吸困难和恶心等等。这种症状有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一旦离开污染的建筑物,病状会明显的减轻或消失。

(2)建筑相关疾病(BRI)建筑相关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各种空气传染的疾病,心血管病和肺癌以及中毒反应,和病态建筑综合症不同,这些疾病病因可查,而且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对策。

(3)多种化学污染物过敏症(MCS)多种化学污染物过敏症的症状是指慢性多系统紊乱,通常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和一种以上其他系统。症状通常具有不确定性,包括行为变化,压抑,精神疾病等。

3.影响人的工作效率

室内空气品质的好坏和劳动效率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医学杂志》1985年调查报告估计,在美国,每年因呼吸道感染而就医的人数达到7500万人次,每年损失1.5亿个工作日,花费的医疗费用达150亿美元,而缺勤损失则高达590亿美元。同样,病态建筑综合症(SBS)会妨碍人正常工作,造成工作日的损失,同时也会消耗大量医疗费用。

三.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手段

1.污染物源头治理

从源头治理室内空气污染,是治理室内空气污染的根本之法。要提高室内空气品质,需从源头抓起。污染源头治理有以下几种:(1)消除室内污染源。例如一些室内建筑装修材料含有大量的有机挥发物,研发具有相同功能但不含有害有机挥发物的材料可消除建筑装修材料引起的室内有机化学污染。(2)减少室内污染源散发强度。当室内污染源难以根除时,应考虑减少其散发强度。例如通过标准和法规对室内建筑材料中有害物含量进行限制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污染物附近有局部排风。对一些室内污染源,可采用局部排风的方法。例如,厨房烹饪污染可采用抽油烟机解决,厕所异味可通过排气扇解决。

2.通新风稀释

通新风的本质是提供人所必需的氧气并用室外污染物浓度低的空气来稀释室内污染物浓度高的空气。加强通风换气,从而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是最为方便,经济的方法。在减少能耗和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目标下,自然通风既能有效改善室内热环境,又能保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然而,对自然通风的利用必须建立在已知室外气候条件及室内自然通风量有效预测的基础上。机械通风方式是对自然通风的有力补充,包括采用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方式结合的混合通风模式以及置换通风等新型通风方式。

3.空气净化

空气净化是指从空气中分离和去除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它是室内空气污染源头控制和通风稀释不能解决问题时不可或缺的补充。此外,在冬季供暖,夏季使用空调期间,采用增加新风量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需要将室外引进来的空气加热或冷却至舒适温度而耗费大量能源,使用空气净化器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可减少新风量,降低采暖或空调能耗。净化的方法主要包括:吸附法,臭氧净化法,静电除尘法,负离子净化法,光触媒法,植物净化法等。

四.结语

室内空气品质问题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他应该是政府,业主,建筑,暖通专业技术人员等共同考虑的话题。更优质的空气品质可以产生更高的生产率,无论是在建筑设计时或者通风改善时都应注意该问题,以尽可能提高室内空气品质为前提,来创造出更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参考文献

解决空气污染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 :大气复合污染:决策支持系统(DSS):区域调控:GIS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粗放式发展引起的能源消耗持续加大,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导致我国很多地区重度灰霾等极端空气污染事故频发。我国灰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大气环境污染呈现出复合型、区域性、压缩性特征,并以城市为中心向区域蔓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和成渝等城市群成为灰霾污染的重灾区,大气复合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课题组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大气复合污染的区域调控和决策支持技术”(2006AA06A307)课题支持下,以珠三角为研究区域,通过长达6年多研究与开发建立了“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平台。平台紧密围绕课题总目标,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技术、GIS技术、组件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基于方案的DSS框架与设计技术的指导下,通过对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的研究,科学构建了平台的总体框架,形成了基于方案决策的、GIS无缝集成与支持的、可视化与界面友好的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平台,为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综合调控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动态控制目标制定和协同控制战略实施。

总体框架

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的构建与集成的总目标是:集成多种技术,开发界面友好、可视化的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的GIS决策支持平台(软件)。具备区域污染状况评估、动态目标构建、源一受体响应诊断、协同控制方案设计、优化决策、各类方案分析评估和成果管理表达等功能。重点集成城市群大气环境保护目标的确定与量化技术、基于环境容量的城市群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总量核算及分配技术、区域源一受体响应的工程化模型、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控制情景设计技术、基于人类活动为原驱动力的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驱动模型以及环境影响综合评估和控制方案费用效益分析技术。

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的构建与集成技术研究包括: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的协调技术、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技术、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库设计技术、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驱动技术、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接口技术、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集成技术6个方面的技术与研究内容。

图1为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平台总体框架图。图中展示了平台集成的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的六大关键技术及其模块与数据库、模型之间的关系。

技术路线

根据平台的总体框架、功能需求和最终用户,制定了以工程管理为手段、方案设计为核心、数据库信息为基础、GIS技术为支持、现状与方案分析评估为依据的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平台技术路线图(见图2)。

架构体系

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数据库、重要计算模块等部署在服务器端,而人机操作、GIS组件等部署在客户端。服务器端用于完成与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交互的核心功能,客户端用于完成数据处理、数据表示以及用户接口功能。服务器端包括服务器端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服务器端业务流程(Business Process)以及服务器端和客户端通信的接口;客户端包括客户端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客户端业务流程(Business Process)以及客户端与服务器端通信的接口。平台采用数据层、应用服务层、表示层和人机交互层4层软件体系结构。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有效源代码超过15万行,图3为平台客户端主界面,图4为平台客户端菜单结构。

主要功能

对于用户而言,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客户端,它是面向用户、基于真三维GIS(非图片)、集成多项功能的界面友好、操作性强的软件系统。客户端的核心界面包括:登录界面、初始界面、工作界面和各种功能界面。客户端实现了工程管理、方案决策、优化决策、污染状况评估、数据管理、系统管理和地图管理等功能(如图4所示)。以下重点介绍污染状况评估、方案决策和优化决策3个主要功能。

污染状况评估

污染状况评估实现对区域污染现状的综合评估,包括污染源浓度和总量可达性评估、区域和行业总量可达性评估、区域空气质量评估和节能减排评估。

污染源评估用来对基准年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进行评估,包括污染源排放浓度达标分析和污染源排放总量达标分析两部分,通过选择控制单元和行业,实现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浓度与总量达标分析。

总量达标评估用来对基准年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以控制单元、行业和整体为标准进行总量达标分析,包括控制单元区域总量达标分析和控制单元按行业区域总量达标分析,实现以控制单元为区域的整个区域和区域内某些行业的总量可达性分析与评估。图5为污染源总量达标分析界面。

空气质量评估用来对现有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估,通过选择监测点位和污染物指标以及监测数据的时间范围,显示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与相应标准值对比,实现超达标分析。节能减排评估用来对控制单元的单位GDP能耗进行计算和分析。

方案决策

方案决策通过设定目标,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出发,设计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和控制环境污染与改善环境质量的控制策略、形成控制方案,计算方案的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成本,预测对控制区域的环境质量影响,进一步分析方案实施后的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效果,综合评价方案的优劣,为多方案的比较分析与辅助决策提供支持。方案决策包括目标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方案分析等功能。

目标设计完成三层次的动态目标设计,包括总目标、子目标及其包含·的指标设计。

方案设计包括增长模式设计、策略设计和方案组合设计。增长模式设计针对不同控制单元的区域差异和特点,分别设计情景变量,每一个控制单元都有一套相同的情景变量集,用户可以改变自身关注的情景变量设计值。策略设计包括空间策略设计、属性策略设计和策略组合设计。空间策略设计和属性策略设计均包括独立策略设计、子策略设计和子策略组合设计。策略组合设计是将空间策略设计和属性策略设计分别形成的空间策略和属性策略进行组合设计,形成策略。方案组合设计是将增长模式设计和策略设计分别形成的增长模式和策略进行组合设计,形成方案。

方案计算是对形成的各种方案进行计算,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功能。方案计算第一根据增长模式在宏观上对控制单元进行预测分析;第二根据策略在微观上对具体控制对象——污染源进行污染物排放量及控制成本的计算;第三协调宏观预测与微观计算的结果,保持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第四按照空气质量模型的要求,通过网格操作、空间操作和分配方法,将方案生成的污染源源强转化为空气质量模型所需的污染源源强输入文件;第五调用空气质量模型,对方案进行模拟计算,获得方案下的区域污染物空间分布;最后根据空气质量模拟结果进一步对标准指标中规定的各种指标进行分析与计算。

方案分析包括各个方案下污染源分析、空气质量分析、酸沉降分析、健康损害分析、单因子分析、综合评估和通量分析等功能。污染源分析主要实现对不同方案下污染源排放浓度、排放负荷、行业排放负荷和区域(控制单元)排放负荷的统计分析,同时对污染源实施的控制措施、控制成本、控制效果等进行分析。空气质量分析主要得到不同方案下各个控制单元满足空气质量各级标准或空气质量功能区面积,分别获得各个控制单元满足不同标准级别的面积比例,和满足空气质量功能区的面积比例。酸沉降分析主要利用区域酸沉降临界负荷分析各个控制单元满足临界负荷的面积比例。人体健康损害分析主要利用污染与健康的剂量响应关系分析不同方案下各个控制单元因空气质量变化导致的人体健康的损害,并计算由此引起的费用支出。单因子分析主要对目标设计中形成的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利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分析评价,在各项指标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统计各个控制单元和整个区域达标和超标的指标情况,进而分析区域与控制单元的限制性因子。综合评估是指对目标设计中设定的目标利用适当的综合评估方法对方案进行综合评估,获得各个方案的综合指数,为多方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通量分析主要对不同方案下的控制单元之间的污染物输送通量进行计算与分析,分别计算垂直方向各层的污染物输入输出,可以有效地表征区域间的互相输送。图6为方案综合分析界面,图7为人体健康损害分析界面。

优化决策

优化决策就是从环境、生态保护目标出发,选择可控制的污染源,提供经济技术可行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措施建议,建立满足保护目标的经济投入最小或排放量最大的决策模型,通过优化求解,获得满意的优化方案。优化决策过程与方案决策过程恰恰相反,后者是先设计方案,然后对方案进行计算、分析和评估,得到是否满足环境、生态保护要求,在经济上能否接受等结果;前者是后者的逆反过程。方案决策又叫正向决策,优化决策又叫逆向决策。

本系统建立的优化决策模型,以区域控制费用最小为目标,以满足环境、生态保护要求为约束条件。控制的大气污染物指标包括SO2、NO2、PM10、NH3和VOC共5种一次污染物以及O3、PM2.5和Acid Deposition(酸沉降)3种二次污染物。同时,增加了决策变量——控制措施应用水平的技术经济约束条件,即对控制措施的应用水平设置了上、下限。

优化决策包括规划源策略管理、环境目标管理、优化方案管理、优化方案组管理和控制措施管理5个部分。规划源策略管理实现对参与优化计算的污染源(类型)选择与组合形成的规划源的管理。环境目标管理实现对参与优化方案计算的环境保护目标的管理。优化方案管理实现优化方案的创建、修改和删除;结合优化方案下的规划源策略可以实现对控制点基准年规划源浓度、基准年背景浓度和规划源最大削减下浓度的计算;优化方案计算实现对设计形成的规划源与控制点组成的优化方案进行计算,优化方案计算可以对用户自定义的各个控制点的不同改善程度进行个例计算,也可以对一组各个控制点统一改善程度的若干方案(方案组)进行计算。优化方案组管理是在优化方案设计和计算完成的基础上,通过使各个控制点目标改善程度达到一致,形成改善程度在0-1之间的系列值,从而产生以原优化方案为基础的系列方案即优化方案组,实现了统一改善程度下的系列方案的计算,从而可以实现在不同改善程度下的费用、排放量等比较分析。控制措施管理是指从平台统一数据库中产生优化决策所需的控制措施,控制措施包括单一的控制措施和组合的控制措施;所谓组合控制措施就是对某种主要污染物进行全过程控制的合理的单一控制措施的组合。图8为优化方案组不同改善率时的控制成本图。

结语

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是一套能够为城市、城市群和区域的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提供科学调控与决策的工具,辅助科研人员和管理决策者进行预测性的多方案分析与比较,制定区域短期(一年)、中期和长期的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或行动计划,为区域多污染协调控制和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支撑。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完全自主研发,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编号:软著登字第0286376号)。2014年夏天作为重点项目参加了科技部主办的“协同创新,应对挑战——京津冀在行动”科技专题展。本系统在珠三角进行了示范性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本系统的研发又得到了2015年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大力支持,可以预期经过未来两年多的升级与完善,其功能将更加强大、性能将更加优异,真正实现系统的业务化运行,为我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控制、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平台,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主要

参考文献

[1]袁海键.打好防治大气复合污染持久战[N].中国环境报,2013-10-21.

解决空气污染的重要性篇(10)

2月20至26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发生大面积空气污染。吴晓青说,这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大,波及15个省181万平方公里,其中空气污染较重的面积超过98万平方公里。污染程度重,邢台、石家庄和北京的PM2.5小时浓度值每立方米超过500微克;持续时间长,石家庄等地连续7天重度以上污染;污染物积累速度较快。

他指出,污染物排放量大是根本原因,主要排放源包括燃煤、工业、机动车、建筑和道路扬尘;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是直接原因;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的叠加是重要的因素。

74城市空气质量:拉萨、海口、舟山达标

2013年,我国有74个城市实施了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吴晓青通报了去年全年的检测结果:74个城市中仅有3个城市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他71城市均不同程度存在超过新空气质量标准情况。

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0位城市是:海口、舟山、拉萨、福州、惠州、珠海、深圳、厦门、丽水和贵阳。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是:邢台、石家庄、邯郸、唐山、保定、济南、衡水、西安、廊坊和郑州,其中有4个省会城市。

吴晓青说,今年6月份将正式公布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

三大经济圈:排放全国三成污染物

吴晓青还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的空气污染情况作了分析。

他指出,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空气污染相对较重的区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8%,但消耗了全国煤炭的43%,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京津冀区域的空气污染最重。

京津冀13个城市中,11个排在污染最重的前20位,其中7个排在前10位。污染物排放最大源头是燃烧排放,要减少京津冀污染,必须减少该区域燃煤量。

环保投入:“十二五”投入5万亿元

谈到环保投入问题,吴晓青说,“十二五”前3年,我国环保投入每年以2000亿元以上幅度增加,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入将超5万亿元,包括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的投资。他预计,2014年全国财政节能环保的投入还会有较大幅度增长。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之后,预计全社会的投入要超过1.7万亿元。今年还要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是一大笔投资。此外,他说,到2012年,我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有23万家,从业人员超过319万,环保产业从2004年至今,年均增长超过20%。

环保立法:强化顶层设计

关于环保法立法进程,吴晓青说,2011年,环保法修改被列入立法计划,2012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环保法修正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去年6月、10月分别进行了二审和三审。他说,目前环保部门正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根据三中全会决定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理念,对三审稿再作新修改,修改亮点将会在如何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如何加强依法治污、依法管理等方面有很大突破。

环保改革:重点在体制优化

谈到环保改革重点,吴晓青说,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体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现行生态管理体制权威性和有效性还不够,部门职能分散交叉较为突出,政出多门、权责脱节、力量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影响行政效能,削弱了环境监管的合力,基层监管能力薄弱,甚至还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他强调,推进环保改革,首先要把顶层设计和思路研究好,目标模式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污染防治监管体制、生态保护监管体制和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制三大主体体制以及配套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执法、环境监测预警三大体制。

保护中小学生:希望应急预案能落实

重污染天气,中小学生应不应该放假?针对这一问题,吴晓青说,重污染天气如何保护中小学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国出台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时,与以往标准最大不同就是要以保护人体健康为最主要目的。新标准参照世卫标准,明确一定要和保护人体健康相适应,并在空气质量指数中专门讲了,在什么样的空气级别下,要做什么样的活动,包括在什么污染级别减少什么样的户外活动。

他说,在发生重污染和严重污染情况下,目前各地也都编制相关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学校和有关部门应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希望这些措施能得到落实。

记者:今年京津冀的雾霾情况要比去年有所好转,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网民纷纷吐槽,百姓没有感受到。那么雾霾的成因究竟是什么?我们是不是要等到中科院投资5个亿的烟雾箱子建成了、运行了我们才能知道。接下来环保部又将采取怎样更有力的措施,让老百姓尽早地感受到治霾的成果。

吴晓青:今年2月20至26日,我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空气污染,而且空气重污染的范围不断扩大,在27日才结束。大家非常关心这次雾霾发生的情况,包括和去年1月份发生的情况,我在这里简要地跟大家介绍一下。

2月份发生的重污染天气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影响范围大。2月份发生的这次重污染过程,一共波及15个省,面积181万平方公里,其中空气污染较重的面积超过了98万平方公里。第二,污染程度重。这次重污染过程主要污染物是PM2.5和PM10,邢台、石家庄和北京的PM2.5的小时浓度值超过了500微克每立方米。北京25日PM2.5的最高日均值达到356微克每立方米。石家庄26日中午1点的PM2.5浓度高达612微克每立方米。20日~26日当中,石家庄和邢台有6天重污染、1天的重度污染。北京有5天严重污染。第三,持续时间长。这次重污染过程持续时间多达7天,河北和石家庄连续7天重度以上的污染级别。第四,污染物的积累速度较快。这次区域性的空气污染过程发生突然,19- 20日,北京的PM2.5的日均值由90微克每立方米迅速快速增长至267微克每立方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39个城市,重污染城市由4个迅速增加到16个。

分析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污染物排放量大是根本原因。燃煤、工业、机动车、建筑和道路扬尘是主要的排放源,是造成本次重污染天气的根本原因。第二,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是直接原因。那几天刚好是静稳天气。第三,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的叠加是重要的因素。针对出现的重污染天气,我们联合有关省市紧急启动了一些应急机制,要求各省市根据重污染天气的态势,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大概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前开展了监测预警。这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到来前3天,我们联合有关部门已经预判到可能要发生重污染天气,所以我们向各地区了空气重污染监测的预报信息,提醒各地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二是开展了专项督查行动,环保部牵头,组织了7个小组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进行了专项督查,特别是对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工业企业的排放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三是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北京、河北等了橙色预警,天津、辽宁等启动了黄色预警,按照预案的要求采取了相应措施。

关于治理雾霾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分析起来,我们认为,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抑制过快增长的机动车污染,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才能彻底改善我们大气污染。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既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时不我待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倍努力,既要打攻坚战,还要打持久战。

提到烟箱的问题,作为环保部来说,我们支持加强对大气污染的基础研究,这是因为我国大气污染来源复杂,污染的成因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二次污染物PM2.5和臭氧的形成机理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封闭的空间进行模拟试验,是研究大气二次污染形成机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和方法,这种方法在国际上被称为“烟雾箱”,就是在一个封闭的容器内,通过注入不同的污染物气体,研究其在光照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通过模拟研究可以获取大气污染形成的主要途径和污染控制因子,可以得到精确的控制方向。我们国家实际上在开展“烟雾箱”研究方面已有一些基础,比如现在中国环科院、中国科学院也有小规模的“烟雾箱”研究装置,所以我们支持有关部门建设大型的“烟雾箱”模拟实验室。

记者:我们都知道城市污染很严重,其实农村的污染更加触目惊心。我想问一下环保部,“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的环保投入是怎样的,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样的打算?

吴晓青:农村污染防治始终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点。应该说,从“十一五”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农村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在不断加大。我们做了一个统计,从“十一五”到现在,国家累计投资超过了195亿,支持农村污染防治,减少农村面源污染。这些工作成效,在我们的环境公报里都已经讲到了。

刚才记者同志还提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十二五”环保投入的问题。环保投入是我们国家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推进可持续发展、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物质保障。对环保的投入,中央政府是高度重视的。“十二五”前三年,我们国家环保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每年以2000亿元以上的幅度在增加。我这里有一个数字,2011年,全社会环保投入是6026亿元,2012年是825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9%。2013年,我们预计将超过1万亿元。我们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入可能要超过5万亿元。这些投入当然包括了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的投资。我这里还要告诉大家一个数字,其中中央政府的投资,2011年、2012年、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节能环保投资的支出分别为2641亿元、2963亿元、3383亿元,年均增长超过了14%。我们预计,2014年全国财政节能环保的投入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比如说现在大家知道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之后,我们预测全社会的投入要超过1.7万亿元,今年还要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又是一大笔投资。再加上国家“十二五”已经出台的一些计划和规划,比如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等等,我们预计从2014年起,节能环保尤其是环保的投入还会进一步加大。

讲到这个投入的时候,我还可以给大家正式公布一组数据,我们去年底完成了对中国环保产业的调查,是继2004年之后做的第四次中国环保产业的调查。调查显示,到2012年,中国的环保产业从业单位是23万家,从业人员超过了319万。反映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的三个主要指标:环境产品年均增加超过30%,环境服务业年均增加超过28%,资源回收利用年均增长超过14%。综合起来,中国环保产业从2004年到现在,据统计,年均增长超过了20%。正是得益于国家节能环保措施的落实,所以中国环保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关于中国环保产业的一些情况,随后我们会向社会公布。

记者:除了空气污染之外,我们还会关注水污染,还有由于地下水污染带来的土地污染等等相关问题。这几年,谈到环境老百姓就感觉有一点不放心,您的感受是怎样的?请您系统地介绍一下去年我们国家环境质量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吴晓青:关于2013年全国环境质量的状况,目前我们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审核,整理有关数据和报告,预计今年6月份将向社会公布。另外还有一个情况,我们国家尤其是空气质量正处在一个新老标准的交替过程当中,所以审核数据的工作量比较大,但是我们确保按常规在今年6月份正式公布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但是,我这里已经掌握,2013年全国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74个城市的环境质量状况。大家对空气质量也比较关心,我在这里正式向新闻界的朋友们公布。

2013年,我们国家74个城市实施了新的空气质量标准,根据去年全年的监测,74个城市有3个城市达到了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他71个城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超过新空气质量标准的情况。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0位城市是:海口、舟山、拉萨、福州、惠州、珠海、深圳、厦门、丽水和贵阳。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分别是:邢台、石家庄、邯郸、唐山、保定、济南、衡水、西安、廊坊和郑州。这其中有4个省会城市在较差的10个城市之中。

分析这些数据,大概有几个特点:从达标的天数分析,74个城市的平均达标天数仅为221天,达标率占60.5%。从污染物的浓度分析,74个城市中,PM2.5的浓度年均值是72微克每立方米,超过了二级标准1.1倍(我国的二级标准年均值是35微克每立方米),仅有拉萨、海口、舟山三个城市完全达标。

从区域的污染情况分析看,京津冀13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37.5%,比74个城市的平均达标天数低了23个百分点。长三角参加监测的20多个城市中,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64.2%,高于74个城市平均比例3.7个百分点。珠三角9个地级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达到76.3%。我还有很多的数据,之后会向大家公布。我们分析以后,大概有几个主要结论:第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是空气污染相对较重的区域。京津冀区域的空气污染最重,京津冀13个城市中,11个城市排在污染最重的前20位,其中有7个城市排在前10位,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到全年天数的40%。还有一个有趣的数字,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京津冀PM2.5平均值是106微克每立方米,长三角是67微克每立方米,珠三角是47微克每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京津冀是PM2.5、PM10和臭氧,长三角主要污染物是PM2.5、臭氧和PM10,珠三角主要污染物是PM2.5、臭氧和氮氧化物。由此可见,京津冀差距最大,珠三角希望最大,长三角介于二者之间。第二,复合型的污染特征突出。传统煤烟型的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叠加,部分城市不仅PM2.5和PM10超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第三,空气污染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一季度和四季度是空气重污染高发季节,74个城市的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的PM2.5季浓度分别为96微克每立方米和93微克每立方米,是第二、三季度的2倍。尤其是冬季的发生率最高。还有很多特点,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简要地说一下,以后还会向大家公布。

记者:去年环保法修正案草案二审之后,社会要求环保部门有所作为的呼声比较强烈,请问环保需要什么样的法律来解决监管力度偏软的问题?

吴晓青:环境保护加强法律、加强法制,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依法治污是我们今后重点加强的一项工作。借此机会,我也向大家通报一下环保法修订的进展情况,因为这涉及到你刚才说的如何加强立法,如何使我们在依法治污方面做得更好。

2011年,环保法的修改被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2012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环保法的修正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会后第一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3年上半年全国人大法工委修改之后形成二审稿。去年6月,全国人大对环保法进行第二次审议,再次征求全社会的意见。据我们了解,再次征求意见收集到了2000多条修改意见。去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环保法修改进行了第三次审议。目前环保部门正在积极配合全国人大法工委根据三中全会的决定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理念,对三审稿再作一些新的修改。我们认为,这次修改的亮点,就是在如何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如何加强依法治污、依法管理方面,将会有很大的突破。

记者:我们知道中国也有水污染和土地污染,请您解释一下,特别是对土地污染怎么解决?您个人觉得,哪个最重要?是气、水还是土地污染?

吴晓青:我先倒过来回答你的问题。你说水、气、土壤污染防治哪个更重要?我说都重要。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治理都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都是环境保护工作要着力解决的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问题。

关于你说到土壤问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去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环保部正在抓紧编制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行动计划,这是继大气污染行动计划和正在编制的水污染行动计划之后的又一个重点污染治理计划。

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行动计划的总思路是以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为出发点,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努力遏制土壤污染的扩大趋势,维护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和利用的环境监管,保障农产品安全,加大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加强污染治理和修复,这是我们在治理方面要采取的措施。另外还要告诉大家,土壤环境保护法已经列入本届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目前已形成初稿,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立法进程,为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

记者:我们知道,中国要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尤其是空气污染的问题将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这将要求中国关闭一些电厂,减少道路上的车辆,这些都会影响到中国的就业和GDP数字。同时,中国的人民也非常关注这一问题,因为空气质量的恶化会影响他们的健康,因此中国必须采取强有力的行动来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但同时会使中国付出经济发展上的成本,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吴晓青:应该说,挥之不去的雾霾再次反映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的环境形势异常严峻,这是因为我们国家以重化工为特点的产业发展模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快速增长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带来的污染。这些污染物的排放量巨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其结果是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也就是刚才你提到的,我们在追求GDP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环境的代价,而这个代价是沉重的,是巨大的。我们现在治理空气污染以及水污染和其他污染,会影响一些GDP,但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必须这样做。而且刚才我已经介绍了环保投入,中国政府决心也是坚定的,大家也能看到,总理在报告中讲到,我们要像“向贫困宣战”一样“向污染宣战”。所以我认为,中国政府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来治理环境污染,我们的环境会好起来。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了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改革专项小组,请介绍一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和措施,让人们尽早享受到蓝天白云。

吴晓青: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环境保护在内,解决体制机制是一个大问题。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改革生态环保管理的体制,首先必须要树立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

解决空气污染的重要性篇(11)

中图分类号:X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276-02

1 垃圾填埋后的污染情况

垃圾填埋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多方面的,由于填埋垃圾的特性,封场后的填埋场仍然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形成二次污染。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这种污染是长期的。其污染表现在:

1.1 空气污染

填埋气体(LFG)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填埋场在压氧条件下会产生大量的填埋气体,其成分主要为CH4和CO2,还有少量的H2、N2、H2S等气体,其产生量和产生率取决于垃圾量、垃圾成分、水分、填埋时间、填埋压实度等多种因素。

甲烷(CH4)气体是潜在的温室气体,会导致生态失衡,它对臭氧层的破坏是CO2的40倍,产生的温室效应比CO2高20倍,它对全球变暖的危害仅次于CO2,居第二位。

(1)产生温室效应。沼气比空气轻还是重取决于CO2和CH4所占的比率。纯沼气的比重接近空气的比重,通常是1.0,当沼气比空气轻时,就会快速消散,形成损耗臭氧层和加剧全球温室效应的烟雾。

(2)存在爆炸隐患。当沼气比空气重时,沼气在低洼处积聚,当沼气浓度达到爆炸极限(甲烷气5%-15%的空气混合)时,一旦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引发火灾事故。

(3)造成地下水源的污染。填埋气体中含有的挥发性有机物和CO2等都易溶于地下水,这有可能破坏原来地下水中CO2的平衡,导致地下水周围岩层的溶解,引起地下水硬度升高,影响饮用地下水人畜健康。

(4)造成填埋场场区及附近植物根区因缺氧而死亡。

(5)填埋气体含有令人讨厌的臭气,污染空气,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中含有多种致癌、至畸的有机挥发物。这些气体如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回收处理,而直接向场外排放,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伤害。

(6)填埋气体具有迁移性,其迁移的范围超过50m。如果在垃圾填埋场上建设建筑物、填埋气体极易在建筑物内汇集,形成火灾及爆炸隐患。

1.2 水污染

(1)水污染。

垃圾填埋对水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垃圾渗滤液。渗滤液是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醇、雨水淋刷和地表水、地下水浸泡而渗滤出来的污水。渗滤液成分复杂,其中含有难以生物降解的奈、菲等芳香族化合物、氯代芳午族化合物、磷酸脂、邻苯二甲酸脂、酚类类和苯胺类化合物等。渗滤液对地面水的影响会长存在,即使填埋场封闭后很长时期内仍有影响。渗滤液对地下水也会造成严重污染,主要表现在使地下水水质混浊、有臭味,COD、三氮含量高、油、酚污染严重、大肠菌群超标等。地下和地表水体的污染,必将会对周边地区的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2)土壤污染。

城市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玻璃、电池、塑料制品、它们直接进入土壤,会对土壤环境和农作物生长构成严重威胁。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和塑料餐盒被埋入地下,百年之后也难以降解、使垃圾填埋场占用后的土地几乎全部变为废弃地。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简易垃圾堆填场在建设初期未按卫生填埋场的标准进行设计及建设,缺乏对填埋气体垃圾渗沥液及其它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对周围环境已造成了严重影响。国家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CJJ17-2001规定:生活垃圾填埋场在未达到安全化和未经监测之前,不允许用于建设用地。一般垃圾场必须待封场15年以及达到稳定后方可作为建设用地。因此,如何对简易垃圾堆填场进行有效的治理,使其在短期同快速转化为安全稳定可以利用的建设用地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垃圾填埋场再生的概念

所谓垃圾填埋场的再生,就是将过去填埋在垃圾场内的垃圾进行加速降解,减少或解决垃圾场的污染后再度挖掘出来,分别筛选回收有价值物品后,再施以无机化过程等处理再埋回去的过程。

3 垃圾填埋场再生的优点

(1)增加原有填埋场处理容积,延长垃圾场的使用年限;

(2)可以回收有用资源,获取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通过挖掘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降低垃圾体的体积;

(4)加快了垃圾分解的速度,减少了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和时间。

4 垃圾填埋再生的方法

没有经过处理的垃圾场,对大气、地下水和垃圾场附近的土地造成严重污染,对环境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我们要采取科学的处理方法,使原有的垃圾加速降解,减少或消除垃圾场的污染,再通过挖掘处理后填埋,这样可以增加垃圾场的使用空间,延长使用寿命,大大节省处理垃圾的用地;或者,不挖掘起来,经过降解技术,将填埋垃圾变成物理、化学成分相对稳定的无机物,使原来“不宜用于建筑”的场地,可以用于建筑,产生新的使用价值。

现今先进的治理方法就是就地治理,采用生物治理技术,使填埋场堆体内的有机物加速降解,达到稳定后,再采取其它方法和技术进行再开发和利用。生物反应器技术就可以达到上述目的,生物反应器技术主要分为厌氧生物反应器和好氧生物反应器,其技术特点比较见表。

采用好氧生物反应法处理有机填埋垃圾是近几年来垃圾填埋场治理新技术。以前,好氧法被广泛地用于地面上的垃圾堆肥、活性淤泥和有机废水的处理,但用于固体垃圾的处理,特别是对填埋垃圾的处理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理念。采用好氧生物法进行有机垃圾降解,就是将新鲜空气加压后,用管道注入垃圾深处,同时把垃圾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抽出并对反应物的温度与垃圾气体进行监控,激活垃圾中的微生物,创造出一个比较理想的有氧反应环境,使反应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加速有机物的降解,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再生,从而增加填埋的空间,或者使在垃圾场上重新建设成为可能,这种方法,比传统的厌氧降解法提高降解速度30倍以上。

好氧生物反应法可广泛应用在有垫层或无垫层的正规或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上,使用于封场后或正在运行的垃圾填埋场。好氧反应处理能提高分解速率、减少有害和有气味气体的释放,并且提高渗滤液的品质。这些优点对改造填埋场、减少污染具有重大意义。

垃圾填埋场再生事业有利于缓解我国日益增加的垃圾处理压力,有利于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并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垃圾处理的“资源化”目标。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填埋场再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二次污染、地基下沉和损坏等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我们应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实行填埋场再生之前,必须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可行性评价,主要应该考虑的是填埋用地特性的调查、获取经济效益的评价、总体成本的衡算以及相关制约的规章调查和劳动安全保障计划的制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