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大全11篇

时间:2024-04-01 15:59:47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篇(1)

中图分类号:F763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医疗信息化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成本、减少医疗差错、以及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医疗质量并满足社会预防保健的需求。在全数字化医疗的设想中,不仅病人可以最少的流程完成就诊,医生也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同时,医疗信息档案记录着所有当前和历史的健康信息,可以大大方便医生诊断和病人自查、同时为公共卫生与远程治疗提供数据支持并提供相应有效快速服务,还可为医学统计提供资源调配进行有效参考。

一、系统概念性认识医院信息化建设

医疗信息化即医疗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指通过计算机科学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为各医院之间以及医院所属各部门之间提供病人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根据国际统一的医疗系统信息化水平划分,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和公共卫生信息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阶段,即以划价/收费系统、财务系统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二、三级医院已基本普及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此外,我国临床信息管理系统普及率较低,公共卫生信息还处于试验阶段。

二、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首先,应加强卫生系统上下工作人员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更新工作人员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只有抓好医疗卫生的信息化建设,才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地服务。政府在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普及上应及时给予跟进,建立自上而下的普及概念,加速医疗卫生信息化意识的形成,将医疗信息化建设当中极其重要的任务来抓,争取争取给予政策、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充分协调网络建设步伐,促进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作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主体,工作人员应当充分适应现代计算机软件及网络的发展,自身要有信息分辨和处理的素质,需要专业而持续的学习和培训,确保在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应用中发挥实效。

2、实施组织结构

医疗信息化建设是省政府“六大体系”建设中基本医疗体系的重点工作,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医疗工作基础在基层,医疗信息数据也大多数来源于基层,为认真贯彻落实深化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确保宿迁市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组长、各业务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研究确定项目建设的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批准项目建设方案的实施;协调市卫生局相关处室共同做好建设工作;指导县区的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项目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开展项目需求分析,拟定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培训、验收、资料归档等工作;督促检查领导小组布置的工作事项完成情况;收集、汇总、上报项目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各县区相应成立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项目推进工作。

3、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

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

4、数据中心管理

数据中心管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提供区域业务协同和共享服务的保障。建设目标将是完成数据采集、数据标准化、数据标准符合性校验、诊疗数据与健康档案数据的匹配、未匹配数据处理、数据组织与存贮管理、数据实时更新、数据质量报告、异常数据的反馈、用户注册管理、业务协同申请、协同响应和失败管理、分类(业务类别、机构、时间等)统计协同工作量、数据共享申请、共享申请、共享成功和失败管理、分类(业务类别、机构、时间等)统计共享数据量、业务子系统协同信息采集和推送。

5、优化就医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

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节约了患者的看病时间,进一步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医疗照顾和交流,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排队等候时间及排队次数,从根本上改变了“三长一短”的现象,而且还提高了医院收费工作的效率。此外,医生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和口令可以调阅病人病历资料,使病人及时得到合理的诊治。门诊、住院大厅设有触摸查询系统,病人随时可以查询各种项目的价格,收费时实行计算机自控管理,通过电脑系统实时划价收费,做到了对患者医疗收费的公开透明。

6、规范体制,统一标准

标准是信息共享的前提,它关系到档案工作能否良性、持续地发展。没有标准的档案管理系统是难以与其它管理信息系统相衔接并共享信息。因此,要做好医疗机构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首先必须规范文档管理体制;电子文件的管理由档案部门负责,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要提供协助和支持。目前我院档案如文书档案、人事档案、财务档案、设备档案、科技档案等前期管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档案室对文件的前期控制往往难以开展。我院传统的档案接收方式是逐年接收,很多合同、协议在形成文件的部门分散保管时往往容易遗忘丢失。而在办公自动化的文档管理系统,电子文件向档案部门移交以逻辑归档形式,在网络上实时进行,有效地保证了电子文件的及时归档。其次要制定业务流程标准。建立健全电子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文件处理、归档管理流程和著录要求,统一电子文件格式,确保电子文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三是统一技术操作标准。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应使用兼容性强、应用性能好的软件系统,并对相关技术参数、技术标准进行规范。

7、无胶片化管理

以胶片作为影像的载体媒介来存储大量影像资料,至少存在下列缺陷:(1)随着时间增长,各医院所存胶片日益增多,其保存、管理、查找都要花去大量人力与物力。据统计,即使是管理完善的医院,经多次查找、借出、会诊等,其丢失率也会在10%左右;(2)保存日久的胶片会逐渐变质,使影像质量下降;(3)每张胶片的单价虽然不高,但每年龙南医院用于X射线胶片的费用有200多万元,洗片机的购买维护,胶片药水等器材消耗十分巨大;(4)胶片使用中需要医院很多空间来存储未用的和拍好的胶片,来洗片和定影,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来进行存片、洗片和防止胶片变质的定期维护。

8、合理用药系统——安全可靠是医生的好帮手

该系统以控件形式嵌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在电子处方这个环节上,对存在超量用药、禁忌症、配伍禁忌等可能对患者形成药害的多种情况处方,建立起一套用药安全监测系统,实时警告、提示、显示,避免药害事故发生。发现疑问立即报警提示医务人员注意,并可以进行安全日志记载,以供日后总结分析。

结束语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使其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同时规划并建设医院数据的集中存储,不仅能为医疗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积累经验,还能保障医院的数据安全,以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篇(2)

中图分类号:TP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10001002

作者简介:马金凤(1981-),女,硕士,徐州医学院医学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医学远程教育;赵强(1958-),男,徐州医学院医学信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信息技术。

1云存储

1.1云存储概念

云存储的概念与云计算类似,它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

云存储作为云计算服务的一种,即“存储即服务”(Storage as a Service,SaaS),是云计算中较为活跃并且发展颇为迅速的一个分支。由于云存储的技术可行性,相比传统的数据存储更廉价,而且也正在变得更加安全,因此云存储已经成为代表网络化存储领域的发展趋势,也为海量数据提供了可扩展的、安全可靠的存储解决方案[2]。

1.2云存储结构模型

与传统的存储设备相比,云存储不仅仅是一个硬件,而是一个系统,是一个多设备、多应用、多服务协同工作的集合体,它的实现需要多种技术的支持,以宽带网络、WEB2.0技术、应用存储、集群技术、网格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CDN内容分发、P2P、数据压缩、重复数据删除、数据加密、存储虚拟化、存储网络化管理等多种技术的发展为前提。

云存储系统由存储层、基础管理层、应用接口层和访问层四部分组成。存储层是最基础的部分,它由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的SCSI、SAS等存储设备借助于互联网或者FC光纤通道连接在一起,在此之上有统一的存储设备管理系统,通过存储设备的逻辑虚拟化管理、多链路冗余管理,对硬件设备的状态进行监护和故障维护。基础管理层是最核心的部分,不仅要实现多个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还需要保证授权用户安全访问,以及维护云存储自身的安全和稳定性。应用接口层是非常灵活多变的,依据运营单位不同的业务需求,提供不同的应用服务和访问类型以及手段。整体云存储系统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1.3云存储分类

1.3.1公有云端

公有云端,又称为外部云端(External Cloud)。其服务供货商能提供极精细的IT服务资源动态配置,并通过Web应用或Web服务,提供网络自助式服务。对于使用者而言,完全不需知道服务器的确切位置,或什么等级服务器,所有IT资源皆由远程方案商提供。

1.3.2私有云端

私有云端又称为内部云端(Internal Cloud),相对于公有云端而言,此概念较新。许多企业由于对公共云端供货商的IT管理方式、机密数据安全性与赔偿机制会有信任上的疑虑,所以纷纷开始尝试通过虚拟化或自动化机制仿真建置内部网络中的云运算。内部云端的建置,不但提供更高的安全掌控性,同时内部IT资源不论在管理、调度、扩展、分派、访问控制,还是在成本支出上都更具精细度、弹性与效益。

1.3.3混合云端

所谓混合云端(Hybrid Cloud),指企业同时拥有公共与私有两种型态云端。这种云存储把公共云和私有云(内部云)结合在一起,主要用于按客户要求的访问,特别是需要临时配置容量的时候。从公共云上划出一部分容量配置一种私有或内部云可以帮助公司面对迅速增长的负载波动或高峰时很有帮助。尽管如此,混合云存储也无疑带来了跨公共云和私有云分配应用的复杂性。

2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

区域医疗通常是指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是指连接规划区域内各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业务管理单位及各相关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让区域内各信息化系统之间进行有效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是多元化子系统整合的一个综合业务平台。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是在信息网络基础上,借助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物流等现代服务技术,对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建立新的数字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全面优化、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在线交流,以及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统一存储、管理和共享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医疗服务成本。[3]

3云存储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价值

李包罗教授曾指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核心是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共享。而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在特定的两个医院间传输其实并不困难,通过系统间的接口即可实现,但是要实现区域中几十家医院和上百个社区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点对点的接口方式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合理的方法是把点对点的问题变成多点对一点的问题,即建立一个集成平台,把所有的文档都传送到平台上,而所有的人在需要时再从平台上获取文档[4]。医疗机构各方提供的健康服务通过健康服务总线连接起来,协同完成医疗服务流程,医疗机构及病人通过基于标准的电子健康档案来共享和交换信息。

3.1更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

数据存储在云端,通过集群技术、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多个存储设备之间不仅可以进行协同工作,还可以对外提供更强大更优质更安全的数据访问服务;专业团队进行信息管理,通过CDN内容分发系统、数据加密技术保证云存储中的数据不会被未授权的用户所访问,各种数据备份和容灾技术保证云存储中的数据不会丢失,提供了最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同时,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可以帮助用户与指定的人共享数据,用户不必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问题。

3.2更简易、灵活的用户终端

对于医生、护理人员和其他医疗支持者来说,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实时分享区域中医院的病人资料,不论其地理位置。用户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有一个浏览器,就可以在浏览器中直接编辑存储在云端的文档。医务人员可以从互联网激活的设备上去获取这些信息,而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病人的电子医疗记录或检验信息都存储在中央服务器中,可以全球索取,资源可以由一个医院群分享,这将形成各医院患者信息大联合的景象,提供一个无缝、集成计算及协作平台,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

3.3更广泛的数据与应用共享

在云存储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保存在云端,所有符合权限的电子设备只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同时、多人、不同地点地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避免重复创建数据,可以更合理地对已有数据进行管理、应用和共享,提高数据的有效使用率。

3.4更高的性价比

作为分布式计算技术,云存储具有比集中式系统更好的性能价格比,所提供的资源比各个医疗机构自己所能提供和管理的资源更廉价。医疗数据资源存放在云端,由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帮助管理这些数据资源,并提供医疗机构所需的应用软件,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花销。

云存储还可以为参与区域协同医疗的机构提供各种系统的集成与协作环境建设,不仅包括以医疗机构的业务信息为核心的信息功能,为病人方便获取医疗服务和健康知识提供工具,还可方便地扩展其它功能,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系统的重复建设,最大化发挥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4结语

云存储不是存储,而是一种服务。云存储的核心是应用软件与存储设备相结合,通过应用软件实现存储设备向存储服务的转变。同时,云存储可以帮助医疗行业对海量数据进行管理、整合和处理。对于开发人员来说,云存储提供了更多的存储和处理能力来运行他们开发的应用。对于终端用户来说,云存储提供的好处更多,如方便、安全以及群组协作。基于云存储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可以真正实现“无缝覆盖、弹性应用、快速部署、降低投资”,充分满足不同机构的差异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冠华.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1):34.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篇(3)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一、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一)技术。技术架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取法较为完善的信息化标准,包括标识符合标准、通信技术符合标准、内容以及结构标准、相关的代码数据标准等;医疗信息化程度缺乏广度上的拓展及深度上延伸;数据信息资源分割,不能达到共享;要实现最大程度资源信息共享,就要在保证信息安全共享前提下,具备可续有效安全机制、信息管理机制。

(二)运营。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统筹规划管理。在医疗信息化建设比较完善的区域,医院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基本已经到位,且具备能够支撑各个部门日常业务所需要的各种功能,但是由于受到业务水平受到限制,有些医院可能不能够获得一些超越本单位的数据信息的传输和共享。按照这种趋势的发展,医疗信息化建设必然重复从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开始,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上,人力物力不充足不能够进行全面的规划,最终只能够导致资金的浪费和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低下。

(三)应用。在病患转诊的过程中,信息的共享和互认机制,医疗信息在区域范围内的流动和共享,区域内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等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推进进程。近年来,中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缺少统一的规划、地区发展不平衡、卫生监管、医疗卫生服务、卫生管理等领域都存在着信息流通较差的现象,这都致使医疗信息化推进难以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四)业务。医疗信息化应用及业务支持方面存在几个问题信息化的基础总量较少;信息质量较低,在于缺乏完善的规划和管理,从而信息化建设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和高度;各地区各医疗单位信息化建设分布不均衡,地区性差异引起;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够。原因在于医院条块分割不同、医疗领域不同、所属区域不同、不同的系统之间公共信息服务资源缺乏长期有效的共享机制,造成了医疗信息化的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均衡、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情况。

(五)可持续发展。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程度的不平衡,医疗发展水平、速度、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各地区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包括硬件设施、软件设施、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等不同方面,总体来说医疗信息服务意识仍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信息服务环境有待改善,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更完善的整体规划,信息咨询和监管服务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开发。

二、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完善

(一)标准。信息标准化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数据准确性的保证。由于卫生系统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之间存在着差异,导致数据来源不一致、统计口径(时间、范围、标准)不同、统计分析算法有异,进而影响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必定对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影响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同时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一定的信息化标准,全面进行规范管理,形成信息化网络,做到更好的服务。

(二)数据库的建立信息共享。区域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是区域医疗卫生核心机密。要采用科有效的安全机制、信息管理机制,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很快,共享的成本也在逐步降低。要充分融合周边医院HIS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疾病监控信息系统等系统的信息,在广度上拓展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覆盖面。同时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和行政主管部门之间要横向连接整个区域的卫生信息化主干网,使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在广度上覆盖整个区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益和决策效益。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要从基础层、业务层、知识层、决策层四个层次深度延伸系统应用。在基础层,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实时、自动采集和快速、准确传输及共享;在业务层,通过优化业务流程,确保信息流与事务流、资金流、人流、物流在时空上的一致;在知识层,利用知识工程技术,提高知识生产和利用的质量和效率;在决策层,通过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为区域医疗卫生各级领导和上级行政部门提供高质量的决策支持。

(三)提高效益。经济效益,从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病人诊断信息的重复利用等方面考虑隐性经济效益的实现。实现信息的跨区域采集、分析、利用和管理,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取得竞争优势;有效控制医疗成本,减轻病人医疗负担,提高病人满意度。

管理效益,完善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要求支持真正意义上的快速、全面、准确地采集、传输卫生信息;对卫生信息整理、分析;为卫生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高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管理质量和效率,合理分配资源。社会效益,重点要本着方便群众求医问药,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质量和管理,方便群众、方便患者。要适应本地区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保险推行、医疗价格调整、医疗消费透明化及医药分家等的需求。要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区域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医疗卫生业务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竞争力。同时还要考虑到医疗卫生系统整体发展需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它的业务面广、工作量大,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大系统工程,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结合各地区发展经验,根据本地医疗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更好的实施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系统。

参考文献:

[1]汪鹏,李刚荣,周来新等.建广义数字化医院,走区域医疗信息化之路[J].重庆医学,2009,38(13):1566-1567.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篇(4)

国家“十二五“卫生信息化规划提出了打好三个基础、建立三级平台和提升业务应用的总体思路,并先后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了标准基础,为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全国各地掀起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新一轮浪潮。

近年来,各地市的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而言,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参差不齐,综合性医院的信息化推进速度较快,而公共卫生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医疗机构以自己的纵向业务为导向,缺乏统一的规划,缺少统一的数据标准,使得信息难以交换和共享,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从技术应用架构来看,各医疗机构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架构,很多功能和应用重复,很多数据在采集和存储上也是冗余的。这种情况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和数据的重复利用,容易引起数据的不一致,也加大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量,增加系统的维护成本。此外,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关注的如何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强化绩效考核、加强卫生资源管理、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加强医疗质量监控、卫生行政管理决策支持、化解疾病风险等方面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易联众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一体化解决方案正是针对以上问题推出的。

方案简介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核心是建设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通过该平台可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避免重复检查,提升医疗质量;病人通过该平台足不出户就可查询居民在区域各级医疗机构的诊疗记录、在社区等预防保健记录及其所在区域外医院的就诊记录等;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通过该平台实时监测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运营情况、疾病诊治情况等。

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不仅需对各级医疗机构正应用的系统进行适当升级及接口改造,还需对尚未信息化建设的医疗机构,如基层医疗机构、村卫生所等进行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

易联众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总体架构如图。

方案主要内容

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数据交换与共享、协同医疗服务等。横向连接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实现与上一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互通。

2.基层医疗信息管理平台: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提供集中式托管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包含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采集与管理、妇幼保健业务、慢性病管理、基础医疗等业务功能。

3.居民健康信息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建立面向全区域内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使医疗服务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以支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使公共卫生工作者能全面掌控人群健康信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使居民能掌握和获取自己完整的健康资料,参与健康管理,享受持续、跨地区、跨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

4.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立面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决策分析的系统,使卫生管理者能动态掌握卫生服务资源和利用信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与服务质量的目的。

5.统一门户应用平台:为居民、医务工作者等提供一站式的门户登录服务系统。该平台包含了居民健康信息门户(或居民健康信息网)、医疗机构门户、卫生行政门户。

6.数字化医院系统:以电子病历、临床业务为核心的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7.疾控、妇幼、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管理系统。

8.与医疗机构及各垂直系统的数据接口和数据交换。

方案主要功能

1.建立区域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共享。

2.建立覆盖全区域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

3.建立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HIS系统或与医院现有HIS系统接口,整合各级医院信息。

4.实现区域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5.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

6.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方式实现区域内居民健康信息查询、预约挂号等便民服务。

7.实现区域各项医疗卫生业务情况的实时监管。

8.整合区域内疾控、公共卫生、卫生监督管理等垂直系统,实现一体化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相关案例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篇(5)

建设背景

按照《新津县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方案》,新津县要在整合利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开发建设集城乡卫生管理、医疗管理、卫生应急指挥、社区卫生服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远程会诊、网络教育、医保互通、电子政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效、快速、畅通、安全的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全县范围内卫生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逐步建成覆盖全县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并与市卫生局、县内相关部门互联互通、适应卫生改革与发展要求的县域卫生信息体系,并开展以县为单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工作,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县。

创新之处

该项目建设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区域”概念上,通过对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整合,实现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的共享和交换,辅助检查结果的共享,从而为市民节约了诊疗费用,缓解了市民“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

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为宗旨,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健康“一卡通”的实施,是以城乡居民“医保卡”为载体,将居民在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的就诊、体检等信息和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关联。实现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流程的重组与优化,跨越不同的机构和系统、在不同的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纵向和横向的整合,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协作。

以“人”为中心实施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宗旨是将以“收费”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居民通过刷卡记录每次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信息,不断增添、更新和完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内容。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篇(6)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新医改方案的颁布实施,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机遇。分析了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相关实施方案,即建立居民标准化电子档案、推进电子病历、完善双向转诊、构建区域性信息平台、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本文基于这一背景,中从数字化角度探讨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内容。

1 数字信息化医院的理念

数字化医院指的是依靠宽带网络实现所有临床作业过程的无纸化和无片化,包括数字化医疗设备、医学影像系统以及医疗信息系统等。当前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收费,而数字化医院的建立将改变这一现状,收费信息系统将会转变为临床信息系统,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特点。

对于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国内外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一般分为狭义和广义的概念。狭义的概念指的是通过网络和数字技术对医院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将医院信息采集、保存、传送、处理以及所有业务流程均数字化的一种信息体系,它是一个将信息进行综合的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医院业务软件。

广义的概念是狭义的数字化医院的延伸,配套了更深层次的网络连接,它指的是由医院与医院以及社区之间相互连接所形成服务体系,具有区域性,也就可以不受距离限制在某区域范围内提供医疗服务。它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有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是将预防保健、医疗服务以及卫生管理整合在一起的应用系统。

2 数字信息化医院的主要特征

医院进行数字化医疗服务管理主要是依靠三个方面: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以及医院业务软件,而数字化医院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1)医疗设备的数字化:指的是将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共享等全部数字化。2)医疗方式的网络化:指的是围绕病人的一种组织模式,基于医生工作站,将所有病人的病历电子化,医院所有信息共享,可远程进行会诊,通过网络系统进行相关信息查询和救助,挂号和预约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3)医院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对医院不同组织的信息化管理,包括对医院的运营情况、出诊情况以及药剂等方面的管理。4)日常诊疗的家庭化:政府十七大报告中有提到: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措施,而日常诊疗家庭化正好响应了这一点,它可以为社区与家庭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居民可以通过该网络系统与医生进行沟通,医院可以实时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

3 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要进行数字化医院建设,人才是根本。数字化医院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职能应用系统,它们的功能不一,无论是其内部联系还是外部环境都非常复杂。要做好每个环节,使系统保持畅通、稳定运行以及所提供的数据准确,使系统的功能完全体现出来,必须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1)要培养信息化人才必须具备多个方面的知识。2)在相关医科学校设立与医学信息学相关的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编制适宜的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3)加强医学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组织各种相关培训班,提供网络教程。4)聘请一些具有较强医学信息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硕士或教授,建立一支骨干队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相关人才的匮乏问题。

4 区域医疗信息化

国家科技部曾经在医疗服务某重大项目中提到:要建立一个将医疗、教育、公众健康服务、行业管理等集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必须依靠各方的共同努力,坚持资源共享、低成本、低风险的原则,为大众提供良好的医疗信息服务。

5 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自2003年开始,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发展快速;两年后,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接下来的五年内,预计中国各个地区的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发展步伐将会更快。

6 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软件厂商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医疗信息系统越来越成熟,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信息系统集成方面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而要满足医院的所有需求仅仅只靠一个厂商是不够的,加之应用系统越来越专业,因此医院需要选择多个厂商,这样医疗行业市场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

[参考文献]

[1]高昭,李泉.基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探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03:19-22.

[2]罗爱静,平静波.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探讨[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07:48-50.

[3]陈先波,金盾,金新政.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探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03:10-13.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篇(7)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1(c)-0115-04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strengthen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to improve medical service efficiency at age and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LIAO Shenwu1 CHEN Kun2 CHEN Jie3 LIANG Youli4

1.Party General Branch in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15, China; 2.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15, China; 3.Huiqiao Medical Center,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15, China; 4.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15, 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of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 our country, comparing the status of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 and out of China and analysising the difficulties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formation standardization, establishing the regional health care information exchange platform, and utilize big data technology to analyze community health care date, combining with literature research, it can be explored that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omes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enhancing reginal medical information sharing, establishing the macroscopic planning by government departments of medical service, improving the related medical data standards and reinforcing informatiza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care service. Then the promo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care service level can be accomplished.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care service; Information services sharing; Standardization; Informatization

我国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医改)方案的重要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实现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构建新型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国务院2015年5月17日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公立医院改革重点抓好各类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服务体系,强化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但目前我国城市各级医疗机构之间还普遍缺乏有效沟通、互动协作,各自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没有整体的联系,甚至无序竞争,在这种状态下,各个区域医疗服务机构间不可能提供具有连续性、整体性、符合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因此,进行各级医疗机构间服务协作与整合的探索、研究,己成为新医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区域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现状

总理在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发展“互联网+”要强化安全意识。政府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也要加强监管、创造公平争的环境,这样相关产业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互联网+”是一种新经济形态,即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如何改善全民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素质是医疗卫生管理部门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仍普遍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等困扰患者和医疗管理部门的问题,大医院患者蜂拥而至,医疗资源过度紧张,费用较高;社区医疗机构患者寥寥,医疗资源严重空置浪费,这些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医疗资源和患者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效能也成为医疗行业关注的问题。社区医疗服务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为居民提供的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转诊、会诊、保健等医疗服务[1]。

1.1 国外区域医疗现状

美国是互联网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随着远程医疗服务的诞生,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被应用于社区医疗领域,远程会诊、多媒体图像传输、远程健康监控等技术越来越成熟。目前,美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发达的区域医疗网络,主要包括:基于互联网覆盖范围广泛的区域医疗网络,较高水平的研发团队。欧洲国家远程医疗的开发与应用也较为发达。德国、英国、法国等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远程会议和远程军事医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跨国家之间的医疗技术共享成为欧洲社区与远程医疗服务的突出特点:例如瑞士和德国之间开展了传输静态图像的远程冷冻切片医疗服务;西班牙建成了连接欧洲大陆的静态图像传输系统等。为了提升欧洲整体远程医疗服务水平,一些国家层面上远程医疗系统合作项目在欧洲建立,各国之间合作更加紧密[2]。

1.2 国内区域医疗服务状况

目前由于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城市和大医院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社区和农村医疗资源相对稀缺,导致了各地区之间医疗服务水平,尤其是社区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另外,由于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的“首诊制”没能落实,而且存在医保费用支付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导致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的就诊率较低。

我国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推进全国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支持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4年也了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然而总体上来说,我国尚未出台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整体社区医疗信息建设规划和技术指导,在支持医疗信息交换和共享所必需的信息标准方面几乎也是空白[4],因此我国社区医疗服务开展水平和国外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1.3 区域医疗服务的优势

虽然因为医疗资源无法与大医院相比使社区医疗机构难以为需要大型医疗仪器设备辅助诊断的患者提供服务,但社区医疗还是能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首先发展社区医疗服务能分流患者人群,减轻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同时也减少了社区的医疗资源空置和浪费。其次社区医疗的收费标准较低,患者能够以较为经济的费用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节省医疗费用支出。而且社区医疗服务能够方便快捷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的预防保健服务,降低疾病发生率,间接为国家和个人节约了医疗费用。另外,社区医疗的开展还有利于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卫生防疫、疾病普查、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大医院难以替代的作用。

2 国内区域医疗服务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2.1 总体投入资源不足

由于区域医疗服务带有公益性质而非营利性机构,因此收费标准较低,并针对伤残等群体提供一些无偿服务。目前我国区域医疗资金的主要来源为政府投入,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政府的投入相当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区医疗需求。另外,区域医疗的建设往往比较注重基础医疗设施、仪器设备等,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从而使社区医疗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如何建立健全社区医疗的补偿机制,吸引并带动社会资金进入社区医疗服务领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5]。

2.2 国家规范、标准的缺失

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存在协同与合作。因此,无论是在区域医疗机构主体本身,还是其开展的医疗转诊、远程医疗、远程护理等服务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应该设定具体的国家规范和相关标准[6]。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许多医疗机构分工不明,信息系统独立,医疗信息无法进行有效地共享;患者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双向转接诊发生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跨院诊疗费用的结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法律效力、远程会诊诊断的法律责任划分、电子医疗文档的法律效力、患者医疗信息所有权和使用权等都缺乏国家相应标准[7]。这些问题都需要国家卫生部门和立法部门完善有关法律规范,为区域医疗服务的开展提供法律、法规依据。

3 构建信息化的区域医疗服务平台

区域卫生医疗服务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服务的基础,也是满足群众医疗需求的基本途径。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则是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框架。一个高效、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率、服务|量的前提基础。一个好的社区医疗服务平台能够促使区域医疗机构和大型医院进行更有效和互利的合作,努力打造双赢的局面[8]。区域医疗服务平台提供就诊导航、就诊预约、自助服务等功能,方便群众的就医需求,提升区域医疗的就诊率。在医疗管理模块中通过建立动态更新的居民健康档案,既可以为社区医疗机构及时了解社区群众健康状况提供管理渠道,又方便了全科医生提供连续、综合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便于进行疾病预防控制。业务系统模块中除了区域自身的HIS系统外,还建立了专门的远程会诊、远程护理和转诊服务平台,努力提高区域医疗的医疗诊断水平。系统中所有的应用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和平台外产生数据交换,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4 利用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效能

4.1 为区域医疗信息化建立统一的标准

统一的信息化标准是建立社区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国外很早就设立了相关规范和标准,例如广泛应用于荷兰的一种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就是基于荷兰全科医生协会建立的参考模型,包括了基本模块、计划模块、医疗模块、药物模块、财务模块、数据交换模块等功能[9]。区域医疗服务所涉及的规范化标准应该包括以下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功能规范;②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接口规范;③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行业字典编码规范;④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规范。

建立社区医疗信息化的统一标准可以考虑几种方法:①参考国内外医疗行业类似的相关技术标准,结合自身情况制订和已有标准规范兼容的标准规范;②缺少参考标准的,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统一的标准建立流程,利用已成功应用的社区医疗信息化产品,兼顾系统的稳定性、接口的开放性和数据的重用性,逐步推进成为社区医疗信息系统的标准和依据。

4.2 建立统一的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

建立统一的区域医疗信息标准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而建立统一的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则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方法和手段。

目前在建的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按交换模式分为以下几类。①平等型的医疗信息交换平台:本区域内的社区医疗机构和大医院作为地位平等的数据中心节点接入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社区医疗机构可以独立发起数据交换的请求。②分级的医疗信息交换平台:本区域内的社区医疗机构连入大医院的数据中心,再由大医院数据中心接入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这种模式社区医疗机构能够直接共享所属大医院的医疗资源而无须通过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但同时无法直接发起数据交换的请求。③混合型的医疗信息交换平台:各医疗机构与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之间的层级关系并不固定,信息交换管理系统中存储着静态的数据逻辑关系和动态的数据存储链路,可以根据数据交换请求的对象灵活地分配通过某个数据中心来获取数据。

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中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是HL7标准的应用。HL7标准是医疗领域不同应用之间电子传输的标准,允许各个医疗机构在异构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各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社区医疗机构与医疗事业管理部门、保险利用HL7标准进行医疗数据传递能降低医院信息系统互连的成本,提高数据信息共享的程度。

4.3 利用大数据对区域医疗服务提供指导

区域医疗服务中的大数据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对患者来说,通过对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远程监控数据的收集、分析,能够帮助社区医生制订治疗方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提高社区医疗就医比例。同时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识别哪些人是某种疾病的易感人群,配合社区医疗方便就医的特点,能够及时帮助群众制订预防性的保健措施。对社区医疗机构来说,通过对辖区内患者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查找患者患病的共同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社区医疗卫生预防工作和知识普及。国外许多医疗机构已经开展了基于疗效的比较效果研究(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search,CER),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制订针对患者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治疗方案,同时避免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同时大数据有助于建立医疗行业的专家系统,通过对大量类似病例的分析形成知识库,对今后类似的患者给予相应的医疗诊断建议,这对社区医疗领域正努力尝试建立的全科医生有重要的意义。对医疗管理部门来说,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对不同区域、不同病种的医疗服务成本有较客观的了解,便于医疗管理部门制订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的相关标准,同时可以对公众健康形成宏观监控,通过区域医疗信息交换平台和数据中心,及时检测传染病的蔓延,进行疫情监控和响应。

4.4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的服务水平

如何切实提高双向转诊水平关系着能否真正实现患者分流、提高社区医疗就医比例。目前我国的双向转诊制度能上不能下,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监督机制。上级医疗机构即使转诊患者,大多数也是因为医院的医疗技术或医疗条件无法满足患者特殊的要求。对符合转诊条件的患者通常仍保留在上级医院就诊,尤其是慢性病和康复类患者[10]。提升双向转诊水平除了传统的医疗管理手段外,信息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立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医院信息系统(HIS)中对转诊条件做出具体的量化,所有符合转诊条件的患者都可以在各自的HIS系统中被自动标记并上传、显示在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上。配合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手段,可以让同一个区域医疗体系内的待转诊患者按照国家双向转诊的要求进行治疗。

远程医疗对于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1-19]。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远程医疗的技术标准,解决多媒体信息的实时传输和网络安全性等问题,再配合相应的政策、法规,可以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远程手术、远程监护等方面为社区的患者提供接近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促进患者的社区就医积极性。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极大地提高社区卫生的服务水平,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率,为社区医疗机构节约大量的服务成本,避免医疗信息系统的无标准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

5 展望

^域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医疗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目前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并且存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投入不足、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规范、与大医院相比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但是政府部门正逐渐加大投资力度,发挥宏观规划和协调作用。随着相关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不断规范、区域医疗数据交换平台的建立以及相关医疗数据标准的国标化,区域医疗服务必将在社会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也必将成为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最为重要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倪赛男.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17(6):358-367.

[2] Chen KP,Dai YP. Reduction of atrial fibriation in remotely monitored pacemaker patients:results from a chinese multicentre registry [J]. Chin Med,2013,126(22):4216-4221.

[3] 李丽清,卢祖洵,甘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8):3292-3295.

[4] 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埃森哲咨询公司.《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摘录三)[J].中国数字医学,2008,3(8):8-17.

[5] 赵志静,徐怀伏.社区医疗信息化建设初探[J].上海医药,2007,28(7):316-318.

[6] 梁永华,于家新,赖远全,等.南宁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4):3934-3936.

[7] f晓文,武媛,石应康.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12,33(7):31-33.

[8] 刘霞,刘萍,何梦乔.我国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模式的比较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5):13-16.

[9] Van Bemmel JH,Musen MA.包含飞,郑学侃,译.医学信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1,154-158.

[10] 杜一平,甘德春.我院实施双向转诊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9):65-66.

[11] 李艳,尹继业,李丹.面向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医疗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9):67.

[12] 田东超.远程医疗系统图像压缩及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13] 廖生武,陈,梁有丽,等.信息视角下区域医疗远程诊治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119-122.

[14] 廖生武,刘天峰,赵云,等.欧美发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1(10):730-732.

[15] 李美瑜,甘清鑫,廖生武.心电管疾病远程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6):144-147.

[16] 伍星,廖生武,黄晓梅,等.大型综合医院利用远程模式对山区基层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163-165.

[17] 金桂秋,张可经,崔大祥.远程医疗的现状及未来应用方向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1,11(3):211-213.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篇(8)

根据卫生部提出的“高效统一、系统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16字方针,近年来,南京市加快了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是建立了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南京市成立了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各区县、直属单位也明确了分管领导、分管科室,并制定了南京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是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于南京市卫生局。下设4个科室(办公室、规划科、运行科和12320管理科),编制13人。其工作职能主要是:负责全市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导,负责全市卫生(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及维护,负责与国家、省及有关部门的信息联通和交换,为全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提供通信保障,负责江苏省暨南京市12320卫生咨询服务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为全体市民提供医疗卫生信息服务。

二是在平台建设与专业系统应用方面,南京市与各区县卫生局、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间实现了网络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已经部分启用,HIS、LIS、RIS、PACS等系统在医院广泛应用。公共卫生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及疫情分析系统、计免管理系统、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监管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干部保健管理系统等都已投入使用。此外,南京市卫生电子政务也已全面启动。

三是建成了南京卫生12320网,改版了南京市卫生局网站,开发了全省12320应急指挥数据汇集系统,开通了全市统一的预约挂号服务平台。目前,南京卫生12320网主要有三个功能:网上预约挂号服务、检验检查结果查询以及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查询,18家三级医院接入了网站信息服务平台;同时,开通了12320专家热线和网上在线咨询服务。

四是启动了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计划,并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计划用三年时间,对各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进行菜单式的专业培训。

五是组织开展了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如:区域平台建设相关技术论证、云计算技术讨论、区域PACS建设技术交流、存储与安全学术研讨等,并举办了部级、省级卫生信息化继续教育项目。

下一阶段三大重点

2010年南京市卫生信息化的工作重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推进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推行医疗一卡通;二是建立数据中心和共享交换平台;三是落实国家“十一五”重大课题的研究,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1.推进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

以全市为区域研究单位,推进南京市区域卫生信息化标准的研究与应用;统一接口、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数据定义与编码、统一数据交换与共享标准;建立项目审批制度和检查评估制度,推行各类硬件、软件准入制;以区县为单位,统一HIS、LIS等信息系统及信息管理平台;以南京市民卡为载体,推行医疗一卡通,2011年底覆盖全市医疗卫生机构。

2.建立数据中心和共享交换平台

建立全市卫生信息化数据中心,构建统一交换平台,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医院信息系统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医疗保险(新农合)、办公自动化、通信、应急指挥、监控、身份识别、户籍管理等共享,并进行数据归档、海量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等,实现全市医疗区域协同,真正做到同城互认、双向转诊、远程医疗。

3.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目前,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已经建立300多万份。但是从国家的标准来看,能够接入到南京区域共享交换平台的,能够面向老百姓开放的还非常少。怎么样把“死档”变成“活档”并实现“多档合一”,这是我们下一步重点要做的事情。计划在未来两年,完成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区域卫生信息化应用与示范”的开发应用,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并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实现个人全程健康服务。

落实“十一五”重大课题

2009年,我们以南京医科大学为首联合申报的课题获得了科技部的立项,项目名称为“区域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示范”,这是“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支撑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建设目标是基于互操作性开放标准的大型城市医疗卫生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

该课题主要有六项研究内容,分别是:区域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系统总体架构的研究与设计、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与服务标准化的研究、区域医疗卫生海量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构建、区域医疗卫生应用服务的构建、区域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应用示范。

项目涉及三大关键技术。一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的标准化建设。构建统一的区域卫生信息资源标准与规范,为区域内各种卫生信息系统间的信息交互、整合与共享提供规范保证,促进卫生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应用。二是区域医疗卫生海量信息处理。卫生信息资源信息量大、标准不一、分布异构、访问效率低。要采用合理的存储模式,以提高管理与访问效率,支持大规模用户并发访问;探索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分类、检索与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集成和内容共享,提供高效的信息处理服务。三是居民健康信息的安全与隐私保护。建立区域居民健康数据分类及使用模型,设计对健康信息的访问授权、关键隐私信息的加密处理、用户隐私信息的自管理等数据安全机制,实现居民健康信息的安全与隐私保护。

此项目被分解为四个课题:一是基于现代医疗服务模式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础架构研究,由南京医科大学承担;二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与服务标准化研究,由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承担;三是区域医疗卫生海量信息处理、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研究,由东南大学承担;四是区域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系统的集成和应用示范,江苏捷士达高校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担。

目前已完成了对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基本确定了试点区县及医疗机构,完成了区域平台建设相关技术论证,并建立了南京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共享交换平台技术模型。2011年将在试点单位启动区域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并在区域医疗协同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需要思考的问题

1.各级卫生信息中心如何科学设置,职能如何确定?在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能力建设方面如何加强?

2.区域卫生信息化与医疗卫生机构属地化管理如何有效结合?如何有效利用行政的措施来保障全市卫生信息化一体化建设?

3.区域电子病历、电子认证如何解决?我们的观点是,市级不需要建RA(Registration Authority,数字证书注册)中心,可以建一个省RA中心或者省市共建。

4.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建设与服务外包如何协调解决?政府部门为了省钱可能采用服务外包的方式,但如何保障医疗卫生信息数据的安全?南京市将建立一个独立的卫生信息数据专区。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篇(9)

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厦门市的探索较早。目前厦门已经在区域内建立了信息中心,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互联互通。不过,这实际上也只是信息工程施工的阶段性成果,并不等于完整的区域信息化平台,无法产生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

完整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质上要求整个区域医疗卫生管理及业务体系,在管理理念、组织结构、行为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基于此,厦门提出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分级的七级标准。

其中,0级是没有任何形式的跨机构网络,或连接属于同一机构但位于不同区域的医疗卫生专用网络;Ⅰ级是有简单连接同一地区的不同机构,或属于同一机构但位于不同区域的分支机构的医疗专用网络;Ⅱ级是实现工程标准的统一,即遵循信息工程、平台建设和数据交换等基本标准,可用于患者信息共享和简单统计分析,有覆盖区域内的主要医疗卫生机构专用网络,实现信息技术与实施工程的结合;Ⅲ级是实现业务编码的统一,可用于患者信息共享和统计分析,同时有能力提供初步的咨询服务,初步实现医疗卫生保健业务与信息系统建设有机结合。

Ⅳ级是实现业务术语的统一,用于患者信息共享和较细致的统计分析,同时有能力提供咨询服务,和个性化健康信息服务,实现业务和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有机结合。Ⅴ级是全面实现区域内标准、编码、术语统一,全面实现患者信息共享,和统计分析的区域医疗卫生平台,同时有能力提供咨询服务和个性化健康信息服务,实现业务和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科学而客观的区域疗效、满意度、费用等综合评价及排序。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篇(10)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各行各业都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工作,提升工作水平。(医药卫生改革就像是在建设一座房子,需要四梁八柱的基础才可以成功,那四梁是什么呢?四梁一是要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三是要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最后是要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八柱则是一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二是要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三是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五是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六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七是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八是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总之,四梁八柱概括起来就是四个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险体系和药品制造与分发体系;八个机制:管理、操作、投资、定价、监督、人力资源、信息和立法。而实现这一切,信息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所以将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最为改革的重中之重毋庸置疑。实现信息化能搞大大的各个沟通环节、信息传递环节的成本,大大提高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保障质量。)

1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因为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全局渗透已经成为医疗卫生系统优化的重要举措。

医疗卫生系统已经将信息化提高到战略高度,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不断开拓进取,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由于医疗卫生属于特殊行业,信息化建设一切从零做起,各方面的技术需求较大,一时间无法得到满足,在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第一,医疗卫生系统业务涵盖面庞杂。例如医疗检查项目、药品名称、医学术语等等数量巨大规范已经标准的复杂程度远远超于其他的信息系统。

第二,卫生系统规范标准难以统一。由于区域国家部分地区的医疗发展程度和客观情况有所不同,以至于很多医疗卫生实施细节方面难以规范一致达到统一,这也是制约医疗卫生信息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医疗卫生信息化受到了传统管理机制的制约。由于原始的医疗卫生管理方式存在的年久,成了很多封闭的垂直的管理系统,使得很多部门沟通欠妥,相对独立,信息共享环节薄弱。)

2区域卫生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卫生管理机构、患者、医疗支付方以及医药产品供应商等机构提供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传递卫生行业数据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以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工作过程。电子医疗数据共享为核心的区域性卫生信息化能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安全和降低医疗费用等等。因此区域卫生信息化存被公认为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

发展必然会遇到困难,我国在开始探索以社区为主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以来,进行了几种不同道路和模式的建设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如资金、技术、人才、标准、组织及构建模式、运营模式、法律法规、医保政策等。这些都关系到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的未来。

2.1系统连接性差

构建目的着力于独立项目,系统之间几乎零沟通,合作性流畅性差。所以所谓的信息化只是设备上的实现真正的软件系统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2.2系统的规范性差

各部门仍旧保留原始的管理模式,闭门造物,信息不流通资源不共享,很多应用的理念走不出来,无法通力合作。

3系统的沟通性差

目前,医院管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新农合、应急指挥等信息化建设方式独立,无合作,无信息共享,完全没有领会信息化建设的宗旨,纵观来看,各部门想一个个孤岛,毫无联系。

4系统建设资源不足

发展需要资金和人才,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涉及的方面专业、知识庞杂,同时需要信息和医疗卫生方面的复合型知识人才。

5构建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要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服务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综合卫生管理等主要环节,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服务共享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各卫生业务领域信息系统在不同层级上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通过建立以个人身份证为主索引的识别系统,融合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妇幼保健卡、新农合卡以及健康档案信息卡等其他身份识别载体,实现居民健康“一卡通”,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障服务。

5.1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

5.1.1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

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建立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管理信息体系,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等业务协同及联动。

5.1.2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

以电子病历为重点,深化数字化医院建设,为医疗业务、医院管理、决策等提供支持,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双向转诊等医疗协同。

5.2基于健康档案的平台建设

5.2.1数据共享体系的建设

平台应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采集、整合、存储和共享。面向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服务,并与社保、民政、计生等部门进行信息交互与共享。为医疗协同提供数据支持,为各部门提供各种监督和管理支持,为市民提供健康信息服务。

5.2.2基于卫生信息平台的应用系统建设

(1)公众服务。利用互联网,为居民提供包括信息公开、信息查询、健康咨询、健康宣传等服务,开展网上挂号、预约诊疗、远程会诊等业务,提供包括健康档案查询、健康提醒及咨询、健康资讯、计划免疫、自我健康评估和健康管理等服务。

(2)业务协同。包括居民健康“一卡通”、健康档案共享、医疗业务协同(双向转诊、辅助检查结果共享、远程会诊等)等,实现群众自愿选择医院和医生,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3)综合管理。包括卫生资源管理、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基本药物配送管理、财务监督管理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等。

6 结语

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一个高效统一的医疗资源平台,实现各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协作与多方共赢,减少卫生行政部门的重复投资与建设成本,切实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篇(11)

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即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自1985年首次由美国提出后,经历了从影像科室内部局域网、PACS与HIS集成、PACS功能化扩展、PACS 区域化与社会化建设等不断发展的过程。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PACS系统是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区域内代表性医院为核心,通过构造区域内部的医学影像信息交换平台,以实现区域内医院医学影像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新医疗改革要求信息共享,对于避免重复检查来说,PACS向院外拓展,走向区域化,解决在一定范围内不同医院之间影像互认,满足资料共享的需要是发展趋势。

区域信息化是医院内部PACS系统的发展实现后的必然结果,也是医疗区域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基础,是在医院内部实现患者影像信息共享后,在医疗过程中更高层次的实现,同时也是电子病历/电子健康系统实施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一、需求分析

1.1构建区域卫生信息一体化的需要

国内区域卫生信息一体化建设是政府既定的今后卫生信息化发展目标,2013年底,随着计生体系融入,过去的五项业务将增加计划生育这一新业务变成六项业务,两大基础数据库要增加全国人口数据资源库变成三大基础数据库等等,但首要解决的问题仍未发生变化,即解决信息共享问题,要求各医院之间的信息能够共享。因此,构建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PACS的目标是通过选取医院内各业务系统中,较为成熟且业务相对独立易实现的PACS系统进行PACS系统区域化建设,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整个区域内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建设。

1.2建立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需要

新医改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并且提出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这种模式,首先要建立覆盖区域内的统一的卫生信息共享网络和平台,在参与的医疗机构中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共通。PACS系统是医疗信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具有负载影像信息的特殊性,因此在区域性卫生信息共享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位置。在新医改的推动下,建设跨医院的区域PACS则成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步骤。

二、建设目标及内容

系统建设目标:立足全局规划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PACS系统,逐步推进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区域PACS的数据中心及区域PACS系统,区域PACS数据中心纵向延伸至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横向连接同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区域内影像检查信息的连续保存、信息共享和信息利用,逐步消除“信息孤岛”。同时,还为卫生监管提供技术手段及有限工具。

2.1总体架构

系统的建设依据原卫生部出台的信息技术标准,采用基于SOA的WebService技术来进行数据交换, 使用XML来定义数据交换格式,以解决使用不同组件模型、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的系统之间存在的差异。该系统建设并不要求医疗卫生机构更换现有的软件系统,而是在保持原有应用系统架构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应用系统间的整合。

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2.2PACS数据中心及应用系统

(1)PACS数据中心

PACS数据中心连接区域范围的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居民健康卡或身份证号为身份索引,采集并保存居民在各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像检查信息,并为区域影像信息的共享提供物理空间。

PACS数据中心的特点是I/O要求高,但是数据库压力较小,因此可以采用小型机平台搭建独立的数据库实例来完成数据库方面的应用。

PACS数据中心的应用系统需要的应用层服务器可以采用刀片服务器及负载均衡设备等,保证应用系统的稳定运行。

PACS数据中心的存储可分为两个部分,数据库方面可采用镜像模式实现双机双柜,剩余的空间全部用于区域PACS影像数据的存储。

(2)应用系统

1. 区域影像共享系统

(1)区域影像共享平台

区域影像共享平台主要用于管理、维护区域内联接的医疗机构、人员、相关权限、字典目录等。

(2)区域DICOM影像服务

区域DICOM影像服务是区域影像共享平台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影像归档服务与影像检索服务。

(3)区域影像数据管理

区域影像数据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影像数据的管理、数据迁移等功能,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智能化的影像管理。

(4)区域影像共享平台数据上传系统

区域影像共享平台数据上传系统主要安装在区域内的医疗机构中,主要用于上传符合规范的医学影像数据和患者报告及基本信息。

(5)区域影像浏览系统

区域影像浏览系统主要用于查看区域内医院所上传的患者信息(包括患者报告和图像)。

2. 远程诊断系统

(1)区域远程诊断管理

区域远程诊断管理主要用于管理、维护远程诊断相关图像、诊断信息、人员、权限等。

(2)区域远程诊断数据库服务

区域远程诊断数据库服务是系统的核心,它综合管理与PACS系统相关的各种文本信息,并集中存储。

(3)区域远程诊断数据上传子系统

区域远程诊断数据上传子系统主要安装在区域内的医疗机构中,主要用于上传符合规范的医学影像数据和患者报告及基本信息。

(4)区域远程诊断子系统

远程诊断系统是影像诊断医生进行软阅片、书写诊断报告、管理患者检查信息的工具,是系统的重要组成模块,也是影像科室诊断医生的日常工作平台。

(5)预约登记子系统

预约登记子系统用于登记、确认患者的检查信息。

(6)技师子系统

技师子系统主要用于放射胶片的打印等及患者检查确认等功能。

(7)统计子系统

统计子系统提供了系统相关业务及数据的查询统计。

三、托管影像应用系统

托管影像应用系统是区域PACS系统的拓展,主要应用于有部分诊断能力,但没有足够计算机环境的小型医疗机构,如部分中心卫生院和小型县级医疗机构,实现一体化的PACS系统建设并同步实现PACS数据共享。

托管影像应用系统是通过统一部署PACS系统的服务端,为医疗机构提供PACS系统的应用服务。系统提供的功能与医院单独建设的PACS系统在软件功能上无太大差异。

系统实施

1. PACS数据中心实施

现有大中型医疗机构基本已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对接。因此,可直接依托现有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PACS数据中心。

2. 接入已建PACS系统的医院

现有大中型医疗机构基本已构建了医院内的PACS系统,可依托原医院信息平台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接的途径,实现PACS系统与PACS数据中心的对接和数据共享。利用居民健康卡或身份证号为索引,对医院影像检查信息进行归档和上传,并在PACS数据中心平台上实现共享。

3. 接入无PACS系统的中小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