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9 13:11:29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篇(1)

辉南一职:柴如峰

按照辉南县进修学校干训部及我校党支部的学习要求, 2015 年 3 月末,我认真阅读了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中的前两个主题文章 --- 《探寻教育的真谛-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撬起教育质量-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这两个主题主要讲述了五个方面的观点:

一、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

二、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

三、教育要释放学生的潜能

四、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

五、课程建设释放学生的潜能

我校是中等职业学校,我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学科学习方面落后于整体水平,而且相当一部分处于一种自卑、不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极其严重,持久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目标动力。有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厌学情绪,自觉或不自觉地离开学习的主流。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充分,学习精神不饱满;敏感而自卑;自以为是却不自信;表面自主内心却缺乏独立能力,仅有雄心和抱负,却显得懒惰。

老师要了解学生情绪产生原因和表现。教师应该根据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洞察学生此时此刻情绪如何:是精神愉快还是愁眉苦脸;是精神贯注、思想集中还是思维迟钝、联想困难。根据学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状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当学生心情舒畅,情绪稳定时,应珍惜这段最佳学习时机,加大学习量;也可以找同学谈心,指出他这段时间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当学生心情烦躁、不安、冒失时,应少说缺点,多说闪光点,采取诱导的谈话方法,促使学生转变。反之,如果老师在学生情绪不好时,用过激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压制、驯服,如若学生不服,则很可能与老师发生顶撞、冲突,收不了场,达不到教育效果。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们的独一无二,来自于他们基于遗传的,在环境影响下的自我实现。这里说的环境影响,教育教学责无旁贷。基于人本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兴趣、需要,创设适切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营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互教互学,共同提升,尊重和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进步与发展。而 “ 学习金字塔 ” 理论告诉我们,多运用 “ 示范 ” 、 “ 小组讨论 ” 、 “ 做中学或实际演练 ” 、 “ 教别人或马上应用 ” 等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学习潜能会得到激发和释放,学习效果会更好。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么你尽管放心,他们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无论你的话多么动听,但是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甚至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那么除了蔑视以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这就说明,打造优秀的课堂,从根本上讲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我们要对学生给与信任和期待,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期待值与成功率成正比。期待的话语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的本领,而且在于鼓励、唤醒、鼓舞。学生会在教师的期待和鼓舞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教师如能注意自己人文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质量里的途径之一。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篇(2)

二、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

三、教育要释放学生的潜能

四、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

五、课程建设释放学生的潜能

我校是中等职业学校,我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学科学习方面落后于整体水平,而且相当一部分处于一种自卑、不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极其严重,持久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目标动力。有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厌学情绪,自觉或不自觉地离开学习的主流。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充分,学习精神不饱满;敏感而自卑;自以为是却不自信;表面自主内心却缺乏独立能力,仅有雄心和抱负,却显得懒惰。

老师要了解学生情绪产生原因和表现。教师应该根据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洞察学生此时此刻情绪如何:是精神愉快还是愁眉苦脸;是精神贯注、思想集中还是思维迟钝、联想困难。根据学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状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当学生心情舒畅,情绪稳定时,应珍惜这段最佳学习时机,加大学习量;也可以找同学谈心,指出他这段时间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当学生心情烦躁、不安、冒失时,应少说缺点,多说闪光点,采取诱导的谈话方法,促使学生转变。反之,如果老师在学生情绪不好时,用过激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压制、驯服,如若学生不服,则很可能与老师发生顶撞、冲突,收不了场,达不到教育效果。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们的独一无二,来自于他们基于遗传的,在环境影响下的自我实现。这里说的环境影响,教育教学责无旁贷。基于人本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兴趣、需要,创设适切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营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互教互学,共同提升,尊重和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进步与发展。而 “ 学习金字塔 ” 理论告诉我们,多运用 “ 示范 ” 、 “ 小组讨论 ” 、 “ 做中学或实际演练 ” 、 “ 教别人或马上应用 ” 等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学习潜能会得到激发和释放,学习效果会更好。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么你尽管放心,他们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无论你的话多么动听,但是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甚至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那么除了蔑视以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这就说明,打造优秀的课堂,从根本上讲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我们要对学生给与信任和期待,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期待值与成功率成正比。期待的话语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的本领,而且在于鼓励、唤醒、鼓舞。学生会在教师的期待和鼓舞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教师如能注意自己人文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质量里的途径之一。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篇(3)

孩子的成长非常有规律,每一个阶段都是那么的重要而且一去不复返,一点都不夸张的说,到今天我才真正从人的发展这一科学理论的角度理解了“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的真正含义,孩子0岁到3岁,听觉神经发展到百分之六十到八十,按王财贵教授的说法,三岁之内要听尽世界有名的音乐,看尽世界有名的图画,只要听一遍两遍或看一遍两遍就将终生不忘,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耳濡目染,吃饭、睡觉、哭闹等等状况下,只要有经典音乐,就会产生积极影响,不要花钱、不要花时间、不要花精神,不需要乖乖坐在那里听,但如果每天放靡靡之音,也会产生影响,那将是消极的影响,因为儿童的吸收能力是最好的,越小的时候是全盘吸收,三岁之内教育最重要,是定终生的教育,13岁是一个年龄段,13岁之后那种直觉的能力就消失了,那种深度学习的习惯就没有了,老天给的强大的摄取的力量和摄取的功能就收回去了。吉姆・崔丽斯也告诉我们,阅读应从小开始,阅读兴趣培养从“听”开始,听书是用耳朵阅读,同样很重要。

二、用宽容的胸怀学习,用批判的眼光接纳

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我们每天都会听到、看到很多信息,固步自封不接纳新生事物,那就等于守住一潭死水,最后是变质腐臭;看到或听到什么就学什么,一味跟风,没有自我,最后是没有方向地乱撞。我们要用宽容的胸怀学习,用批判的眼光接纳,需要我们平时阅读有宽度,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和儿童阅读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个无限包容的当下社会,无数的人都在搭设成长的平台,所以我们要选择适合我们自身成长的平台,这样成长起来就会更快。

三、小学教育需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

1、教育智慧从学习中来

人的发展重要的不是已有的高度,而是不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

自我超越不是否定自己,而是敏锐的警觉自己的无知、力量不足和成长极限,但决不是动摇自己的高度自信。

学习并不意味着获取更多的信息,而是扩大我们生活中真正需要的产生结果的能力。这是终身的有效的学习。

人的精神长相决定人的气质和社会形象。

2、教育智慧从实践中来

转变教材意识,树立课程资源意识。

3、教育智慧从相互交流中来

进化成功的现实表明,“适应”不是“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而是不断地改进自己,以便能够生长并在更加多样化的环境中建立更多的联系。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篇(4)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个性在这个阶段慢慢塑造起来,也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着坚实的基础。学校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文化等等,从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全面、生动的发展。牛塘中心小学是常州武进城区边缘的一所乡镇小学,如何让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刻上学校的印记,健康地成长?我们提出了“让学校更有朝气,让教师更享尊严,让学校更具美感,让教育更富创造,让员工更加和谐”的管理目标。我们认为:改变一所学校,要从改变这个学校的精神做起;改变一个教师,要从改变其价值追求做起;改变一个学生,要从改变他的人生目标做起。

(一)让教师更享职业的尊严

对生命充满敬畏,对生活充满理想的人,学习和工作才会充满激情。学校,应该有一种气场,在这个气场中,执教30年的老教师依然能感觉到“每天都是新的”,刚刚工作的年轻人,也能坚定前行的方向,明确必须具备的精神财产与本领蓄积,“大爱,大气,大雅”六字校训也因此而诞生。

1.铸师魂,塑造形象

师魂,乃教师的力量之源和精神支点,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所在。几年来,我们多次邀请退休老校长谈创业史,邀请名师谈奋斗史,邀请青年特级教师谈成长史,邀请教科研专家谈世界教育大势与教师发展。如原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来校做“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思考”的报告,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庾南与我校教师进行互动对话,溧阳实验小学芮火才校长给全校教师谈“教育就是服务”的思考与实践,与亚邦控股集团董事长许小初就“追求卓越、拒绝平庸、超越自我”进行主题访谈会,在小学时代教育研究理事会年会时开展“学校文化建设论坛”,带领教师多次进行拓展训练,还有绩溪行、上海行、杭州行、南京行……教师们或了解学校百年的发展历史,或体验前辈先贤艰辛的创业历程,或分享名师骨干奋斗与收获的喜悦,或在视野的打开中感受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日新月异,或从另一个角度跳出教育看教育,开展激烈的头脑风暴……更多的教师因此而更有上进愿,常怀平常心,多做平凡事,进一步享受到职业的尊严与自豪。

2.强师能,内增功力

职业的尊严更多地来自职业的成就,职业的成就更多地来自职业的能力,能力的提升更多地在于学习、反思与行动。我们把培训作为教师的最好福利,每个教师除认真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外,还加强了校本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

“访名校,拜名师”让骨干教师与南京琅琊路小学的两位特级教师进行跟岗学习,做“影子”教师,站在名师的肩膀上登高望远,拓展视野。

在校内评选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教学标兵,鼓励更多的教师做最好的自己,激发向善向上的力量。学校还适时推出教研组工作绩效考评机制,以进一步激活学校最基层业务组织的创造动力。

坚持在教师中倡导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的三讲活动,以自塑形象、自定目标、自觉奋进、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努力让每一个教师都有难忘的、愉快的职业体验。

骨干放样,精彩亮相。让骨干教师通过活动打磨、公开课展示、拜名师谈体验等路径,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其他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各种公开教学活动中都能积极参与,体验磨炼和成功的过程,收获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精彩。

从2008年起,我们持续开展“1・3・5・8”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出样不走样,三年像样不变样,五年像模又像样,八年成为好榜样。我们为青年教师搭台子,架梯子,压担子,结对子,以老促新,以赛促练,以学促研,并专门出台了“1・3・5・8青年教师考核制度”,还成立了以叶红、周小苏和王丽清等教师为核心的学科教学工作室,让教龄15年以上的教师也有竞争的平台和发展的舞台。

3.展师风,超越自我

超越常态、超越繁琐、超越平庸的教师,才能真正享受职业的幸福与崇高。“关注与期待、鞭策与鼓励、支持与帮助”是我们对教师专业成长生态的过程性把握。我们还着力引导教师以“四jing”师风作为工作价值的追求:“敬”以求责,做到敬业、敬生、尽责任;“静”以修身,做到静心教书育人,静心学习修炼,平心静气做好教育;“精”以求专,做到精专、精致、精品化;“竞”以求进,做到有理想、有进取心,勇于挑战,甘于担当。

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是以人格造就人格的事业,只有享受到工作的尊严、体验到职业的幸福的教师,才会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教师把尊严和幸福传递给学生,才会培养出有尊严、知幸福的学生。

(二)让校园更富文化内涵

学校坚持“文化引领、发展内涵、彰显特色,提升品位”的办学思路。投资4000多万元的牛塘中心小学西校区改扩建工程于2011年10月顺利竣工,给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再宏伟的建筑,如果缺少文化的“根”,学校这棵树就长不高也长不壮。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个群体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师生只有在丰盈的人文气场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才能健体、明目、强脊梁。

1.以文化人,让传统穿越现代

在建设竣工的西校区主建筑中央,有一块富有震撼力的大型主题浮雕“万世师表”,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孔子全身像为主体,以儒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和论语中最著名的片段来彰显传统文化的精髓,象征学校将植于有“根”的教育环境,传承文化,传播思想,弘扬精神,孜孜不倦地追求教育的真谛。教学楼的取名独具匠心――把“仁义礼智信”与“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分别取名为仁德楼、义智楼、礼体楼、智美楼、信劳楼,在传统文化的精华中融合现代文化的元素,努力办有“根”的学校。在学校西校门大厅两侧,还分别陈列了12位古今中外教育家的雕塑,摘录了他们的主要教育思想,与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师们相聚、对话,以感召全校师生,学大家做名师,编织教育之梦,学真理做真人,描绘未来蓝图。

2.以境育情,让物质承载精神

学校有错落有致的羲园、鸣翠园、牧笛园。“世界眼、现代脑、中国心、牛小人”,这是我校环境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世界眼”,让牛小人从学校这个窗口去看世界,了解世界的地理格局、文化背景、文明成果,国名国花国树,名人名校名家名作等等,以进一步了解世界,学会交流,认识世界,学会合作,改造世界,学会担当,具有国际大视野,世界怀,地球村的大格局。“现代脑”,让牛小人不仅要埋头耕耘,更要抬头看天,“科技长廊”这个窗口可以让大家了解科技知识,知晓科技前沿动态,把握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努力发现、展现、实现自己的“科技梦”。“中国心”,从小热爱并珍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敬畏与热爱每一寸土地,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牛小人”,他们既是争做星光大道上的“文明小使者,知识小博士,艺体小明星,科技小能人、家庭小帮手”的牛小学生,也是“活在当下,赢在岗位”上的牛小教职员工。

还有一个大家都很向往的去处――“五小实践活动中心”。占地1010平方米,投资110万元,2011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有人类文明历史长廊、美德墙、中国传统节、愿望墙、站在名人的肩膀上、我的梦想柱、生存自救包、生态园、地理世界、工业文明成果展、“三模”实践室、百科知识学习室、科技苑等20多个实践项目,集博物馆、科技馆、自然馆、少年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五小”课程实践中心与研究的资源库,学校社团活动基地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链接平台,学生生存生活、动脑动手、做人做事的素质教育目标实践的综合体验馆。在这里,陈列的是物品,沉淀的是文化。

3.以美塑形,让现代超越经典

上世纪90年代,牛小易地新建,完成了一次现代化的跨越。合理的布局,优美的环境,假山小池园林,充满现代气息,也不乏古典的神韵。2011年西校区改扩建工程竣工,整体规划更趋科学,更符合美学理念,包括现代化的大楼,错落有致的院落,宽敞明亮的报告厅、会议室、图书馆、校史馆、餐厅,以及洋溢着运动气息的田径场、篮球场、曲棍球场,古色古香的校园小景与墙面浮雕,栩栩如生的孔子与中外教育家雕像等等,随处都能感受到形象之美,文化之美。学校还有精美大气的以“牛”为主题的群雕,有三头神态迥异的牛,奔腾的拓荒牛,意味着激情与梦想;安详的卧牛,融入爱心与责任;晚归的牧童牛,洋溢童趣与童真。

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对人格潜移默化的培养,这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将伴随着学生的一生,为他们打下厚实的、向善向上的精神的底子。

(三)让学校发展更有动力

一所学校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与社会的关注、期待和支持密不可分,与社区、家庭的良性互动紧密相连。整合社会家庭资源,形成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教育的发展才能如虎添翼。

我们积极筹划牛小教育奖励基金,多方寻求社会支持,先后设立了“许绍银教育奖励基金”“竹园村委牛小百万教育发展基金”“普罗斯牛小百万民族团结光彩教育基金”。2011年的暑假,亚邦控股集团牵手十多家企业在我校成立“千万教育光彩基金”,当场筹集到1860万资金用于发展牛塘中心小学、牛塘初中的教育事业。这些奖励基金的落实,有效保障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校也主动服务企业,有效构建教育和谐的外部环境。每年暑期放假前,召开“校企座谈会”,倾听来自骨干企业对学校教育的期待和建议,共享教育心得;每年开学,成立一年级的“家长委员会”,倾听家长对教育的诉求,邀请家长委员出席学校重大活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共享学校发展的成果。

教育不是孤岛,不是真空,与社会、家庭的联姻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大于二”,是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共享,是生态的共荣,力量的共举。

二、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是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激励者。有问题需要探究就有学习,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课堂,自主学习应成为课堂学习的常态。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展示师生生命活力的发展的课堂。“肯学、想学、会学”,“身动、心动、神动”是这类课堂中的学生的特质;小组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是一种常态的学习方式;技术推动学习成为课堂的另一道亮丽风景;多元的评价激励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重要保障。激情与激情碰撞,生命与生命对接,让课堂充满情趣。

(一)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朴实课堂

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只有合适的鞋穿起来才舒服,大一点或者小一点都妨碍走路。教学又何尝不是鞋与脚的关系?教就像鞋,应遵循“脚”的成长规律,量“脚”定做,并留有一定成长的空间,这才是适合学生学、促进学生学的朴实的课堂。

我们经常请专家们走进校园开讲坛,走进课堂多把脉。省教科所,区教育局、教研室的专家不定期走进校园,作“仰望课程,俯抱课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和探索”“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整合的策略研究”等专题讲座,中国少先队活动专业委员会的张先翱、吴恺教授来校指导少先队“五小”实践活动课程,市内外成功的企业家、“常州左岸公益联盟”的热心学校教育的各行业专家等来校做访谈或上课,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及不一样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师跳出常规的思维,汲取到新的元素。学校的“教育创新论坛”沙龙定期开展活动,就课堂内外的教学创新话题开展学习交流辩论,引发教师的新的思考与行动的改进。我们还常常把课堂移到“五小实践活动中心”,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中教学,给师生带来全新的感受。

我们提出了“国家课程生活化,生活资源课程化,校本课程系列化”的课程主张。国家课程生活化,更多地体现为将学生熟知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带入课堂,减负增效,激活课堂;生活资源课程化,将具有牛塘地域文化特点的课程资源注入课堂,注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做成我们的地方特色课程,如装花团子,象牙雕刻,化工与生态保护,绿色能源建设等等;校本课程系列化,将校本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纳入“五小”的课程体系中,以“五小实践中心”为平台,以“周五有约”的校本活动为载体,以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校园吉尼斯节、读书节等为展示的舞台,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向家庭、社区延伸,实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效对接与有机融合。

我们在深入课堂、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深化教学改革,建设自主学习型课堂的实施意见》,从制度层面上保证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持续研究和贯彻;我们开展“许绍银杯”系列课堂教学能力大赛,从评价机制上引导教师向营造真实的课堂发展;我们开展指向解决课堂实际问题的微型课题研究,每个教师每学年解决一到两个问题,积少成多,让课堂日臻完美;我们积极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区域构建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学校课程的行动研究”和部级课题“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努力以先进的理念指导与引领实践的课堂。

(二)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生命课堂

所谓生命的课堂,不是一节课的呈现,而是每一节课贯穿起来所形成的立体的课堂,它不一定在一节课里有多大的成效,而是努力呈现于师生整个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从教学的准备,到课堂,到课后,它会因生命的投入而鲜活,因生命的相互润泽而成长,因生命的自由而绽放出灿烂之花。

我们的教育指向的是未来的公民,培养的不仅仅是有知识的人,更应是有智慧、懂感情、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人类有悲悯情怀的人,这就需要关怀、尊重、呵护课堂中的每一个生命,包括老师自己。我们反对把教师当做“蜡烛”“春蚕”,没有教师的生命勃发,也很难有学生生命的成长。课堂,不仅仅是一个场所;学习,更是一个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空间的过程,是生命相互润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需要师生生命真实而具体的存在:一是教师的“生命存在”。不是机械地完成知识的传输任务,而是用心授课,让生命完全投入课堂中并与学生的思想进行交流碰撞,教师对知识的敬畏和遇见新知的惊喜,以及探索新知的顽强,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都将真实地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向往和热情;二是学生的生命存在。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完成作业,不是单纯的会做题考高分,而是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和老师对话,与同学交流,让潜能得到发展。这种“生命存在”,能够使学生自觉将学习延伸到家庭、社会中去,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增长能力,做最好的自己。

三、创造适合学生自主体验的活动

我们提出:让教师有难以忘怀的职业生涯,让学生有不可磨灭的活动体验,让学校有超然独特的文化品位,而“让学生有不可磨灭的活动体验”是其中的核心。

在实际教育语境中,体验是一种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更是教学思维方式的转换。我们提出创造适合学生自主体验的活动,与体验本身的意义、新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在尝试创新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在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上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提出“自主体验的活动”课程,首先源于我们对活动课程的理解和思考: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全员参加并在活动中自主发展的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重要课程;是适应学生个体的不同水平和发展的不同需要、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的课程。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感染,潜移默化式的熏陶,顺其自然的发展”。

“五小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牛小校本活动课程的一个创先的举措。围绕“文明小使者”“知识小博士”“科技小能人”“艺体小明星”“家务小帮手”等五个方面,建设了“五小实践活动中心”这一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开展了“与吾有约”的社团系列化体验活动,校园艺术节、读书节、吉尼斯节、巧手节等自主节日活动形式多样、主题鲜明。“五小实践活动”课程已具备了从课程纲要、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教材读本到课程评价的完整体系。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力求遵循以下原则:

教育性原则。课程内涵决定课程价值,我们的“五小课程”立足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着力于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人做事等方面,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能力,陶冶情操。

互动性原则。学生欢迎是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五小课程”丰富的活动内容,新颖的活动方式,独特的活动场景,让交流、合作、探究成为一种常态,深受学生的喜爱。

针对性原则。我们坚持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新课改的有效对接,强调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努力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生长性原则。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但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内涵是可以被无限开发的。“五小课程”从课内生长到课外,从学校生长到社区、家庭,从现实世界生长到网络的虚拟空间,随着课程的推进,不断生发出新的生长空间。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着力做到:

1.我的阵地我创造。围绕五小活动课程,我们设置了多个活动阵地,让学生在这些阵地上自主活动,自主创造,自主发展。校内有多个学生自主体验的阵地或者岗位,如绿色阳台蔬菜种植、校园义工岗、今天我是升旗手、小小讲解员、小鬼当家、我是班级图书馆长、今天我是领读员、小辣椒红领巾监督岗等等。校外学习活动“基地”更是具有特色:有中国部级象牙雕刻大师肖剑波的“艺宝楼”;有金英王农业生态培育基地;有专门进行废旧材料再生利用的翔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有绿色作物科技园;有查鑫旺家庭阳台绿色果蔬苗株培育基地;有专门制作“堆花团子”的手工作坊、绿色动力垃圾发电厂、淹城博物馆等实践基地等等。

2.我的节日我做主。配合五小活动课程,我们在学年中开展校园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巧手节、校园吉尼斯节等各种节日体验活动,让学生有各种展示自我的舞台。

3.周五课程我来选。每周五下午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与吾有约”社团活动准时开展。活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20分钟,学生在本班学习校本教材《五小明星》(校本教材分低中高三册,每册分五个单元,30个课时)。选修课60分钟,学生可以在校级的18个社团中开心活动,如民乐、女篮、合唱、舞蹈、田径、三模、双节棍、文学社等等,以培养兴趣,发展特长。也可以在所在年级开设的各具特色的社团中自由选择,走班活动,找到自己喜爱的项目,寻找自己独特的活动体验。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篇(5)

在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中,小学生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如何通过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需要广大小学数学老师深入研究,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整体的提高,也要注重对学生个人的提高。本文根据我国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对如何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普遍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以下几点方法浅谈。

一、正确评估学生能力

每个老师在接管一个班级的学生时,都会感到陌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等都不了解。很多老师在接管或组建新班级之后就会让学生逐渐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这是正确的做法。但是很多数学老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基础水平的了解和掌握。这也就是说,老师在接管一个班级的学生之前,这个班级的学生已经有相对的旧知识储备,老师应该对学生的整体水平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更高地开展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授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生活化的方式使数学知识直观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样的教学形式起点较低,层次多元,是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

另外,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确保教学技巧和方法正确适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正确评估。比如说,老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一个测试,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如何,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调整教学方法和步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定期检测,以确保学生的学习能跟上老师节奏,确保老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发展。总之,只有正确评估,才能够有利于老师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计划。

二、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数学老师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往往会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讲课。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能够扩大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实则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根本上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这也是忽略了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创新,自我创造的过程。所以说,作为小学数学老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使教学方式适用于每个同学,首先要做到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比如说,在课堂上,老师不要只是一味地对知识进行传授和讲解,而是应该更多地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去发现探索思考。老师还要多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尽量让学生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才是真正属于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而不是被动学习的课堂。举个例子,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一个知识点进行例题讲解,然后举一反三地引导学生利用同样的知识点解决相似的问题。再者,老师要多用鼓励的语句去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当学生回答对问题的时候,老师带领其他同学对该同学进行鼓掌表扬,或者是明确地提出赞赏;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老师要委婉地指出并且加以引导,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和结果。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想去学,真正参与其中,并且逐步在教学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只有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每一个小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任何一门课程的高效学习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在广大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过于注重老师教的过程而忽略了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很多小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小学生需要老师督促着去学习,老师布置什么任务,小学生就做什么,老师不布置任务不监督,学生很容易就产生懈怠的心理。这正是因为小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老师要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查漏补缺,自我反省总结;最后老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也应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引和监督,帮助学生培养起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所以,只有一个班级整体的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效率高,才能让整体中的每个学生都高效学习;另外,老师也要注重对整体中学生个人的指导和帮助,只有解决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让整个数学课堂变得高效。

参考文献: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篇(6)

接纳、包容、发展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同时也是资源教室发展的指导思想。10年来,我校从建设最初的1间资源教室多个分区发展到如今的3间资源教室8大功能区;从两套语言训练设备、几件感统训练器材发展到多套语言训练设备、心理咨询与辅导仪器设备、心理辅导软件,以及1间以体能活动为主的资源教室;从只有1名兼职资源教师到拥有一个资源教师团队。学校的资源教室是起源于特殊教育、发展在普通教育、服务于每一个师生及家长的资源中心,资源教室为学校深入进行课程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保障。

■ 两个课堂为主线,提供个别化教育

全纳课堂教学是每一个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资源教室是实施全纳教育的主渠道。各种形式与内容的资源教室训练课可以有效地帮助特殊需要学生扬长补短,更好地回归课堂。多年来,学校坚持资源教室课程与全纳课堂教学研究并行的策略,为每一个特殊需要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1.资源教室教学

资源教室训练课。资源教室训练课是落实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个特殊需要的学生都获得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在资源教室里,资源教师利用一对一听力语言训练仪器对听障学生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利用注意力分配训练仪、双手协调器、沙盘等心理测量和训练的仪器设备,对普通学生和特殊需要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利用海洋球、平衡木、滑板等感统训练设备对肢体不协调的学生进行肢体协调性训练;利用各种教学软件、教具学具等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补救性教学和学法的指导。资源教室训练课教学减轻了特殊需要学生课堂学习的困难,为他们适应集体学习提供了支持。

协同教学。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特殊教育需要,教师开展了协同教学的研究,包括教师之间的协同和教师与家长间的协同。课堂上,一位教师担任主讲,一位教师或家长对随班就读学生适时给予个别辅导;对于学习困难大的学生,则采取相同内容在不同空间进行的协同教学,即在任课教师为全班学生授课的同时,担任协同教学的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的困难点,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在不同地点进行个别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掌握所学知识。

思维训练课。为进一步开发资源教室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教室的作用,学校开展了资源教室思维训练课的研究。由资源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能力,开设思维训练课。资源教师利用一些有趣的思维游戏,如组织学生开展“趣味七巧板”、“智力魔珠”、“巧手拼拼拼”等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全纳课堂教学

全纳课堂是每一个特殊需要学生发展的主阵地。学生在资源教室接受训练和补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回归课堂,回归主流社会。为适应每一个特殊需要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将随班就读学生和普通学生融合在一起,根据其心理特点、认知基础、学习能力等重新分层,并为每一层学生分别制定教学目标,真正为学生提供个别化、个性化的教育。

■ 四项服务为根本,提升资源教室效能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家长、服务社区的四项服务为根本,以科研课题研究为依托的资源教室发展策略,提升了资源教室的工作效能。

1.为学生提供支持

在为随班就读的残障学生提供训练之余,我校还充分利用资源教室对其他特殊需要的学生进行训练和为全体学生开展心理辅导。

为特需学生提供支持。我校学生中有近70%是外地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学生普遍缺乏学前教育,表现出认知能力弱、胆小、肢体动作不协调等现象。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共同对学生课堂学习、课间活动、体育课适应情况等进行观察,通过对学生进行前测,筛查出在跑、跳、动作模仿等方面完成数量和质量明显低于同龄人的学生,利用资源教室的设备开展肢体协调和平衡能力的训练。

资源教室还为特殊需要学生组织朗读比赛,为听障学生举办个人画展,将有绘画、书法特长的随班就读学生介绍到兴趣小组,将抖空竹技法好的特殊需要学生介绍到空竹队,这些做法不仅激发了特殊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此外,资源教师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与情绪、情感方面的观察,协同班主任在每个班级中选择1名特殊需要的学生,由全校教师参与开展“一帮一”活动。通过了解学生家庭环境、个性特点、课堂学习、作业完成、日常交往等情况制定方案,教师不定期与学生进行交谈和指导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提高交往能力和学习效益。

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将心理咨询室与资源教室的心理咨询功能进行整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组织特色教育活动。在“爱耳日”、“助残日”、“六一儿童节”等纪念日,资源教室都会举办主题活动,以“专题广播”、“小报宣传”等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关爱”教育。

2.为教师提供研究

资源教室作为教师学习、研究、实践的基地为随班就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平台。

学习培训,夯实教师基本功。学校通过多种形式了解教师在开展随班就读研究中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教师的发展需要,为教师开展相关培训。资源教师开展了“分层教学策略”、“资源教室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中分类指导的有效性”等多个主题的自学与研讨,使教师对分层教学、资源教室课程、全纳课堂教学策略等都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入的认识。

课题引领,更新工作理念。学校先后开展了《资源教室的建设与运作》、《全纳性班级语文教学分层评价的研究》、《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资源教室教学策略的研究》等研究。2010年4月,我校向北京市特教研究会申报了《普通小学特殊教育资源教室课程设置与开发的研究》市级课题。我校教师结合自身基础、特点和开发的可能性,根据承担资源教室训练对象实际情况编写了四大领域的资源教室课程读本,并通过个别指导、小组教学活动、独立学习活动、家校协同等多种教学模式,开展了听力语言训练课、口语交际训练课、思维发展训练课、肢体发展训练课、社会适应训练课、学法指导训练课的六大类课程。教师在开展资源教室训练课的实践中实施训练课百余节,编制教学设计20余份,积累了众多案例。

多项课题研究,充分调动了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更将我校的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3.为家长提供咨询

资源教室是家长的学习中心、咨询中心,更是家校协同的交流中心。资源教室为家长提供了大量的家教类书籍,并有针对性地向家长推荐好书、好文章。每周二作为资源教室的接待咨询时间,资源教师为前来咨询的家长提供教育方法的指导。此外,资源教室还为教师与家长提供了沟通的平台。学科教师或在资源教室的心理咨询区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交谈,或在资源教室组织召开部分特殊需要学生的家长会。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篇(7)

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 当今,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形成,这就是知识经济,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创新教育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流。所谓“创新教育”是将创造学的理论,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着重开发被教育者的创新精神,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能动作用,启发他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使教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力的源泉。“创新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重在引导受教育者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鼓励他们去寻找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勇于除旧布新,开拓进取。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成人教育亦应把创新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成人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具体实施方法应该因校而宜,因教育对象具体情况而家宜。比如,可以采取新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精选教材内容,提倡阅读课外资料,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强化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等,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其它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的需要。 这里,我们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成人院校要从21世纪教育发展需要出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重视开展素质教育,并以创造力的培养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坚定创造方向,发展创造性思维,掌握创造性发现和发明的技法和方法,从而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成人教育服务,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培养一批创造型的教师。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教师首先就要有创新性。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有了自己的创造能力,才能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通过挖掘出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因素,来对学生施加创造性影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现有成人教师队伍的现状,还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约占20%,此外,还有一些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思想不端正,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和有针对性的对策及措施,构建适应创新教育需要的教师素质目标体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三是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与进行创造力开发训练。当代心理学理论和许多调查结论都指出,人普遍具有创新的潜能,它不是少数人特有的秉性。在适当的教育下,创新性可以在每一个人身上发展和显现。因此,在成人教育中,应重视在课程中渗透创新教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比如,语文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听、说、读、写来发展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数学课程教学可以着重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创造能力,表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善于做出猜测和假设,知识应用,能提出新问题等;科学技术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直接的联系和作用。在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创新教育,主要应做到“有意、有心、有法”。除此之外,还要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开发训练。通过适当的开发训练,有意识地启发和唤醒学生在学习过程 “标新立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应该是一种激发潜能的有效形式。 四是为创新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行政,要注意编写适合开展创新教育的教材,开设以创造思维和创造个性为主的教育课程,并从经费上保证教师开展创新教育和学生开展有关活动,使创新教育顺利开展。教育行政部门推行创新`土匪教育,要进行适度,得当的行政调控,实施创新教育的评价及奖惩制度等,创设有利于推进创新教育的规范秩序,以利于创新教育的全面推广和取得实效。创新教育对教育环境的要求也多样化了,需要

精心设计,全面构造,错落有致,周密安排。它既有课堂环境,也有课外环境;既有学校环境,也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和老师要科学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活动,善于传递创造性教育新“观念”,制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各种“机会”,对学生施加各种创造性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渐形成广泛性思维,创造性个性和创造能力。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篇(8)

高等学校是培养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各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普通高校所培养的体育教育人才应是复合型、创新型、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因此?探素?改革和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也是使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走进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对提高人才培养质呈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创新人才的家质结构

1.1知识和智力结构

创新型体育人才必须具有优化的知识结构。其知识结构是由基础层中间层和最高层3个层次组成的金字塔型结构。因此?优化的知识结构具有综合性、适度性、更新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创新型体育人才的智力结构是指含有多种基本要素在内的的综合系统.它通过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潜在能力?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或借助外在的力蚤才能得以表现。因此?创新型体育创新人才的优化智力结构具有适应性、无限性和独特的个性3个显著特点。

1.2创造力和科学思想结构

创造型休育创新人才的创造力结构是个体潜在的一般的心理能量的特殊表现?并且是在与外部世界发生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它是能量与行为的绘合体。因此?优化的创造力应具有动机的创新性?思维的抽象性、形象性?突出性和发散性:运动技能的熟练性等属性。

创造型体育创新人才的体育科学结构是指对体育科学问题认识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态度构成的思想?是人们对各类体育科学问题一般认识的绘合结果的集中表现?是体育科学这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1.3意思结构和体质结构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培养的体育大学生、研究生?多数是“技术型?理论型、学者型?等单一型的意识结构?而“技术、理论?学者型的创新人才较少?这很难适应现在体育的飞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创造型体育创新人才的意识结构.主要表现在辨证意识、创断意识?经济意识?竞争盒识、国际意识、信息愈识等方面。

胜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对于创造型体育人才开拓新科学领域?创造新的科技成果?以及适应外界环境各种变化?增强应变能力?是十分ti要的物质基础。

2以去质教育为杨L的六大教学摸式

2.?由应试教育向欢质教育转变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以创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创新人才。首先从单纯重知识的传授向同时加强能力转变.级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不能只是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要从传统的教学观转变为创新型的学习观?使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我开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突破以课堂教学?教师、书本为中心的泊的“三中心.?转变为以课堂、学校活动?社会实践为内翻新的‘兰元结构.?使课堂教学与校内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2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教育转变

深化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力度拓宽专业口径?调整知识结构?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改变重术科轻学科、1技术轻理论、重教学轻科研的状况。适当增加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及健康教育类课程?井与初等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优化专业课.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倡导学生跨院、系选修攻读双学位、主辅修。以开放式教育体制来推动体育院系的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培养学生从单纯的“教学“向“全面的教育?转变。

2_3由统一模式向个性教育转变

个性教育就是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发展其个性?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和谐自然积极向上的个性贯彻全面性和自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长期性和渗透性的原则。创建民主合作的体育教学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不断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与全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2.4由竞技运动教育向健康教育转变

竞技运动是属于少数人的运功教学形式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健康型的创新人才.所以体育院系应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要紧跟教育改革的形势?在培养目标上既注重竞技运动的教学?更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教学?既注重学生的身体教育。还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

2.5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体育教师不只是一名“教书匠?而且是一个具有探索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科研型教师。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与工作实践?收集鉴别吸收、同化各种信息的能力.积极参于体育教学科研?善于在体育教学中发现向百?探索问题?不断的形成新的理论性认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篇(9)

1.儿童发展观

基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有学者认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要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与自身的逻辑,适合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发展规律。[1]

基于教育的儿童立场,有学者指出,要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学校,让适合的教育成为教育的基本形态,让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2] 成为教育者的理想和信念,适合的标尺是学生而非成人。

2.素质教育观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6年,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首次将实行素质教育写进了法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兼顾共性和个性,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明显特征。[3] 素质教育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其核心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非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4]

首先,尊重主体性。作为未成年的受教育者,其主体的能动性应该受到尊重。有学者认为,教育要“适合学生”,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教育观。[5] 实施素质教育应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6] 其次,关注差异性。《 萨拉曼卡宣言 》指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7]“人的差异是正常的。学习必须据此来适合儿童的需要,而不是儿童去适应预先规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速度和性质的假设。”[8] 再次,因材施教。有学者指出,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选择,注重因材施教,创造适合学生个别差异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9]

3.教育公平

有学者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指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教育“育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和根本要求,就学校而言,只有牢固树立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的理念。[10] 亦有学者指出,不同人的文化水平及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教育内容应该适合每个人的文化水平,尽量满足每个人的不同需要,这样的教育才是公平的。如果对所有的人施以同样的教育,就难以适合每个人的文化水平,则是教育的专制和不公。[11]

二、“适合的教育”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的内涵可概括为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有机统一的“四性教育”。[12]

第一,开发学生潜能的开发性教育。创造适合于不同学生身上存在的潜能能有效发挥的教育环境(教育形式、教育活动等),使学生的潜能“外化”为行为中的现实素质或综合能力。

第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不是消极地适应学生发展的既有水平,而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使之从“最近发展区”不断发展,这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本质涵义。

第三,适合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主体性教育。对教育资源及其配置进行重组,创造出多样的、系统的具体实现形式,提供有利于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第四,实行教育目标定位分层次的层次性教育。促进学生在各自已有的不同的层次水平基础上获得各自的发展。

三、“适合的教育”相关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乃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根本性变革,需要制度层面、社会层面共同努力,相关理论的探究,主要聚焦于学习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理论这两大领域。

1.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消极被动接受外部刺激的对象。[13]

多元智能理论。有学者指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个体之间的智能存在差异,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教育下得到充分的发展,人人皆为可育之才 。[14] 亦有学者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适合的教育应提高学生的自我发现的能力以及判断能力。[15]

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的目标要求、课程内容和教育方式,与学生契合,适合学生,让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才能因势利导,有效地发展学生。[16]

2.教育信息技术理论

有学者指出,信息技术的发达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提供了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设计合适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策略,使得学生能从许多方案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需要、兴趣和学习风格的学习内容和方法。[17]

多媒体教育。多媒体教育特别讲究根据学习者本身的认知特征和对特定概念的学习能力,向学习者呈现最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18] 作为教学、多媒体、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游戏教学)三者的结合——游戏型课件在教育中的应用,特别适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其知识认知水平,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和人格的形成过程。[19]

远程网络教育。网络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科学的、适合学习规律的教育,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形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学习条件,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20]

四、育人策略路径的探索

1.加强教育立法

国外学者指出,由于社会适应不良的儿童的破坏,教育工作者没有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根据第504号《 美国残疾人法案 》,他们有接受适合的教育的权利,家庭和学校应共同为社会适应不良的儿童提供包容性的环境,以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21] 此外,还应通过司法救济、资源平等及善意的努力,以提供适合的教育,确保最低教育标准的实现,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每个人不受歧视接受适合的教育的权利。[22]美国颁布了《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并于2004年率先通过了《 残疾人教育法案 》,从法律的角度赋予他们有接受适合教育的权利。[23]

2.重视历史文化

研究者主要聚焦于民族(种族、群体)以及历史传统文化对学生接受适合教育的影响。

基于历史视角,有学者指出,当代美国教育突出的重大问题是,应围绕什么是适合的教育目标和方向展开研究。[24] 基于跨文化比较的视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和古希腊都十分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教育能促进人性格的形成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是为公民提供适合的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25]

社会文化多样性体现在学校,学校文化传递着占支配地位的人们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而很少考虑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变量,学校有必要以适当的方式来处理文化的多样性,实施跨文化的教育方法,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不论其背景。[26]

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第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加速建成高师德、高学识、高能力的教师队伍,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准确定位。[27] 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由面向少数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由只重视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28] 建议教师依据教学经验与专业素养,将所展开的概念聚焦到最适合学生学习、最能满足学生需求、并能适合自己教学的重要概念上。[29]

第二,更新课程与教学观。有学者认为,课程标准须具有选择性和变通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须全方位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智能特点、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30] 有学者指出,校本课程应以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为基础,对学生具有更多的适应性,还要变革课堂教学结构,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适合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31]

4.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环境与文化

创造最适合人发展的学校教育生活,其核心是建设最适合教师与学生发展的文化。[32] 学校要建构自己教育的环境,学校环境的建构不只是美化,主要意旨是通过环境对人进行教育。[33] 要努力营造适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生态和文化环境,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坚持人与物化环境、人与人文环境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34]还应坚持适合和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发展的原则,创造适合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充分发挥、发展的教育环境及锻炼表现的机遇。[35]

5.改进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有学者提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机构要能够正确评估学生的表现。[36]“不存在最好的评价方式,只有最合适的评价方式,它的合适与否取决于评价方式与评价目的、学习目标的匹配程度。”[37] 对教师应侧重在教育是否“适合学生”上,即组织、指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怎么样。[38]

五、相关研究的述评

“适合的教育”日渐受到国内教育界的重视。但总的来说,思辨成分偏多,由于案例研究的不典型,而略显空泛。

就国外的相关研究而言,普通教育领域内的文献的数量较少,相关的案例研究较少,且多集中于特殊教育领域内。相关研究既有涉及宏观的教育法律法规政策,也有中观层面的特殊教育领域的探讨,还有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的研究。

总之,就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观点较零散,案例研究及育人策略路径方面尚有挖掘的空间。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参考文献:

[1]王鹤坤.也谈“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3(10).

[2][16]成尚荣.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J].人民教育,2010(20).

[3]魏晨明.谈素质教育[J].昌潍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

[4]齐绍或,都春霞.素质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9(3).

[5]王良民.学生主体论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践[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4).

[6]都春霞.素质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5).

[7][8]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35]赵恒德,程敬宝.适合学生主体发展的教育观述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10][31][34]刘瑞民.立足生本:创造适合学生的学校教育[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

[11]丁娣凤.建国初期教育公平及当代价值研究[D].扬州大学,2009.

[12][28]梅景.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实践研究——基于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的个案[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3][27][38]杨鹤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0(2).

[14][30]王瑜.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5.

[15]Handy,Charles.A Proper Education[J].Change,1998.

[17]刘白羽.基于资源学习的信息化课程设计、开发研究——以上海市丽英小学《自然》课教学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07.

[18]李茂娟.基于认知负荷及知识地图的适应性学习内容呈现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7.

[19]谢英军.促进儿童社会化的游戏型课件的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06.

[20]董继明.网络教育的理念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

[21]Cautilli,Joseph,Tillman,T. Chris.Evidence Based Practice in the Home and School to Help Educate the Socially Maladjusted Child[J].Journal of Early and Intens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2004).

[22]Rebell,Michael A.Legal Rights and Remedies of High School Dropouts and Potential Dropouts[J].New York City Board of Education,(1975).

[23]Copenhaver,John.A Primer for Parents and Educators:Legal Requirements and Best Practices[J].Mountain Plains Regional Resource Center(MPRRC),(2006).

[24]Schnuth,Mary Lee.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Reform[J].(1986).

[25]Wang,Yuhwen. The Ethical Power of Music:Ancient Greek and Chinese Thoughts[J].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2004).

[26]Aguado,Teresa;Ballesteros,Belen;Malik, Beatriz.Cultural Diversity and School Equity:A Model to Evaluate and Develop Educational Practices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ontexts[J].Equity & Excellence in Education,(2003).

[29][36]周文叶.学生表现性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篇(10)

[关键词] 数字化环境; 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

[关键词] 数字化环境; 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75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75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10- 01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10- 01

1 数字化学习

1 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称为网络化学习。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进行不断交流、协商的合作,学习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等特点。数字化学习的3个要素:①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② 数字化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③ 数字化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形成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

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称为网络化学习。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进行不断交流、协商的合作,学习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等特点。数字化学习的3个要素:①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② 数字化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③ 数字化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形成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

数字化环境具有信息容量大、技术形式多、信息集成快的魅力。它为教育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崭新的舞台,它具备交流互动的开放性、个性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模式的多元性、及时反馈的动态性、趣味学习的实效性等特点,在数字化环境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数字化环境具有信息容量大、技术形式多、信息集成快的魅力。它为教育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崭新的舞台,它具备交流互动的开放性、个性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模式的多元性、及时反馈的动态性、趣味学习的实效性等特点,在数字化环境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2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势必加速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知识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作为创新人才应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并具有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人类文明传承和前进的动力。文化的传播和发扬需要创造新文化。“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中,贯穿着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新的文明,就没有人类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势必加速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知识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作为创新人才应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并具有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人类文明传承和前进的动力。文化的传播和发扬需要创造新文化。“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中,贯穿着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新的文明,就没有人类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培养的人才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了学生知识面过于单一,只重书本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严重地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出现部分学生综合素质差,视野狭窄,学习主体意识不强,缺乏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显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要高度重视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软环境。要创建一个合理的创新组织环境,相互配合,共同为创新环境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实践创新环境的建设从课堂教学抓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突出创新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科学意识、创新精神。让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成为建设创新环境的核心内容,为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树立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观。

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培养的人才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了学生知识面过于单一,只重书本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严重地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出现部分学生综合素质差,视野狭窄,学习主体意识不强,缺乏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显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要高度重视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软环境。要创建一个合理的创新组织环境,相互配合,共同为创新环境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实践创新环境的建设从课堂教学抓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突出创新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科学意识、创新精神。让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成为建设创新环境的核心内容,为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树立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观。

3 在数字环境下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3 在数字环境下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1)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实施素质教育。在数字化的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各类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在老师的课程设计中,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选择学习方法,老师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发展。

(1)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实施素质教育。在数字化的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各类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在老师的课程设计中,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选择学习方法,老师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发展。

(2) 构建适应高等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拓展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就是桥梁。构建适应高职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为创新人才打下了知识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现代性、基础性、前沿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使学以致用,使创新能力、实践技能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

(2) 构建适应高等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拓展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就是桥梁。构建适应高职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为创新人才打下了知识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现代性、基础性、前沿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使学以致用,使创新能力、实践技能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

(3)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素质教育的推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引进和开发一批面向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以现代信息媒体为依托,借助各种媒体和现代化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在具备高尚职业道德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广博的知识的同时,要有再学习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操作能力,为培养能接受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人才服务。

(3)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素质教育的推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引进和开发一批面向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以现代信息媒体为依托,借助各种媒体和现代化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在具备高尚职业道德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广博的知识的同时,要有再学习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操作能力,为培养能接受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人才服务。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篇(11)

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 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4美术的素质教育与发展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征:①科学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③创造性--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做好相互间的合作与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 定的教育评量体系与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甘一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与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

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