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创造能力培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5 16:42:36

创造能力培养

创造能力培养篇(1)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于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的学科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与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而这种审美感受是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音乐充满着想象,学生在艺术欣赏、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去创造心目中的音乐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如果没有想象力的话就无法听懂音乐。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法丰富且多变,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丰富、变化、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音乐课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欣赏二胡曲《赛马》中好象是骑手们在摇鞭催马;弱奏的连弓十六分音符要奏得连贯而均匀,犹如群马奔驰时的马蹄之声。两个相同的重复乐句,使人感到马群跑过了一批又一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第25至32小节的四分音符乐句运弓要宽阔,发音要饱满,表现了人群中粗犷的呐喊声,从这几小节来看形象思维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听后让人久久难以平静,这是《赛马》中最有歌唱味的,旋律性很强,学生能学会。经过听、唱之后,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万马奔腾图。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对其深入一步的进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如今每年的春节晚会,均有很多优秀的歌舞节目,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这些节目欣赏,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如,在欣赏《运动员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军队进行曲时》时,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踏步,感受进行曲音乐的风格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引入,让学生听出“风笛”这件伴奏乐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从生活入手,寻找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音乐,激发他们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先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探索式的学习在音乐方面就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作起点的教学方式。

三、在学科综合中,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音乐教学的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它包含着唱歌、律动、欣赏、节奏、旋律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而节奏创作、旋律改编、即兴歌舞、创编歌词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感能动作用,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曾听说过这样一句广告语: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或许压抑了学生许多的创造灵感,他们也只能跟着老师的脚印一步一步走来,不敢有什么大胆的创新。所以导致我们的学生在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上远远不如国外的学生。教师要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中,不妨在老师的指引下,多让学生创造,多让他们参与,使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创造的成功感与喜悦感。在音乐课上,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我还经常采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身体运动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让音乐与活动沟通起来,给予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拓展广阔的教学空间。 

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它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一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机会,发挥音乐学科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创造能力培养篇(2)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于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的学科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与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而这种审美感受是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音乐充满着想象,学生在艺术欣赏、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去创造心目中的音乐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如果没有想象力的话就无法听懂音乐。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法丰富且多变,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丰富、变化、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音乐课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欣赏二胡曲《赛马》中好象是骑手们在摇鞭催马;弱奏的连弓十六分音符要奏得连贯而均匀,犹如群马奔驰时的马蹄之声。两个相同的重复乐句,使人感到马群跑过了一批又一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第25至32小节的四分音符乐句运弓要宽阔,发音要饱满,表现了人群中粗犷的呐喊声,从这几小节来看形象思维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听后让人久久难以平静,这是《赛马》中最有歌唱味的,旋律性很强,学生能学会。经过听、唱之后,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万马奔腾图。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对其深入一步的进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如今每年的春节晚会,均有很多优秀的歌舞节目,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这些节目欣赏,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如,在欣赏《运动员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军队进行曲时》时,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踏步,感受进行曲音乐的风格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引入,让学生听出“风笛”这件伴奏乐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从生活入手,寻找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音乐,激发他们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先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探索式的学习在音乐方面就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作起点的教学方式。

三、在学科综合中,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音乐教学的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它包含着唱歌、律动、欣赏、节奏、旋律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而节奏创作、旋律改编、即兴歌舞、创编歌词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感能动作用,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曾听说过这样一句广告语: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或许压抑了学生许多的创造灵感,他们也只能跟着老师的脚印一步一步走来,不敢有什么大胆的创新。所以导致我们的学生在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上远远不如国外的学生。教师要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中,不妨在老师的指引下,多让学生创造,多让他们参与,使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创造的成功感与喜悦感。在音

共2页: 1

创造能力培养篇(3)

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相联系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欲望,使学生产生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并产生创新的动机。马克思说过:“激情、人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时,一方面要挖掘教材的创新要素,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的导入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可根据不同教育内容,巧妙地设计每节新授课的引入。

如一位教师在教《月光曲》一课时以音乐为引入,她先让学生欣赏《月光曲》这首钢琴曲后问:“同学们,欣赏了动听的琴声,你有什么感受想告诉大家?”同学们欣赏了动听的乐曲,心情愉悦,都谈了自己听后的感想。老师介绍了这首曲子叫《月光曲》后再激发学生的思维,问:“同学们,看着这个曲名,你能猜想出《月光曲》要表现的内容吗?”教师通过与课文联系紧密的曲子作为引入,创设情境,强化意境,诱发心境,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改造新的形象心理过程。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依赖于不断地打断习惯对自己的束缚,经常进行发散性思维,给思维插上翅膀,让它在广阔无限的世界中自由驰骋。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创造条件,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古诗描绘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课文中漂亮插图的图意,故事情节的假设和延伸,课文中未展开的情节或空白处,都可以成为想象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他们的思维。如杜甫写的《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学生在相配的音乐声中受到感染,思想也开始自由驰骋。接着要学生说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很多同学都说得很好,把这一幅繁花盛开、蝴蝶飞舞、黄莺高歌的景象描绘的特别生动。最后教师还让学生用自己的笔把它画下来。这样,学生对诗意境的理解就更透彻,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让学生手脑并用,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受阻。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学生在学校里获得知识主要是间接知识,而理解间接知识需要依赖直接的感性经验作为基础,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和社会实践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并鼓励学生把知识用于现实生活中,显得特别重要。实践能力又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

教师要使教学过程富有探索性,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还要联系各门学科和学生的社会生活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在教《鲸》一课,我充分利用各种资讯(图书馆、电脑、家中书籍等),让学生先查阅与鲸有关的资料。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归纳带到课堂上交流,通过彼此交流增加信息量,使学生不仅学到了课本上介绍的知识,还懂得了课本上没有的有关鲸的知识。如蓝鲸属于须鲸,鲸的体形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变化等。这样通过加大信息量,扩大视野,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

创造能力培养篇(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件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培养创造能力是当前每个人的重要课题,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创造能力并不是无原则可寻,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民主性原则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托兰斯也指出,“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不能不放弃自我的独特行为,去顺从大众,迎合别人”,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奥斯朋在研究中指出,“企求一致,阻碍了创造力的趋向”。在我国,由于历史传承因素,师道尊严一直被公认为天经地义,课堂里严重地存在着这些阻碍因素。因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新教学模式中,应该充满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氛围。

主体性原则

人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引导、启发、讲解、点拨,都需要通过人的独立思考、选择和应用,才能内化为智慧和能力。因此,在工作中,要彻底改变越俎代庖的状况,改变过于周到繁复指导的状况,改变授予标准答案而无视个人体验的状况,应该让人有极多的参与机会与参与行为,使他们不仅能明确学习目标,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而且能运用自己的脑髓,拿出眼光,打开心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能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独立地感知、学习、理解、提高,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能通过主观努力,实现主体自我的超越。

培养性原则

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意识

创造是人以知识为基础,对事物、事态重新认识、再发现的过程。知识不等于创造,知识丰富的人不一定有创造力,但任何创造都以知识为基础,知识面越宽,知识掌握越扎实,创造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知道:积累、求异是创造的最重要的特征,积累就是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去影响新知识、新生技能。创造的过程需要知识积累,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在新事物面前,快速搜索所储备的知识,并作出正确的选择。求异是创新的核心,就是不遵循已有的轨迹,敢于想前人不曾想,不敢想。“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然而我们在应试教育中,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却忽视了“求异”能力的培养,陷入高分低能的社会怪圈。

要培养创造力,就是要积累知识,培养求异性、“叛异”性,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假设。同时善待在创新中所犯的错误和不足,营造一个好的氛围。

捕捉好奇特性,鼓励求异思维

创造性要求人们善于进行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事物中找出不同点,通过比较,找出有利于创造的最佳点,也指在众多思维路径和结果中,能另辟蹊径,克服从众心理,保持独立性。并善于调动知识储备,灵活转换视角,跳出常规套路,获得超越构思,求得与众不同的新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不同凡俗的新的观念,表现自我的独创意识。

创造性尤其强调善用逆向思维,由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就决定了人们在探究事物本质时可以从两极去深入。正向思维方式在通常情况下,能有效地、经济地解决大部分常规问题,但需要创新时,就要求善于逆向求索。善于朝着人们思维习惯相反的方向思考,开辟新的领域,发现新的问题,以表现自己对已有认识、已有结论的超越。

创造能力培养篇(5)

从教育实践上看,素质能力的培养应当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责任。本文拟就职业院校教育中创新创造力的培育进行研究,并结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探讨在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造力教育的途径。

在职业院校推进创新

创造力培养的迫切性

“两创”能力培养是历史和社会赋予职业院校的使命首先,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角度看,必须尽力改变受教育者在前期教育中所产生的思维障碍,激发思维活力,主动投入到职业训练中,完成相应的职业训练,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其次,必须遵循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能力要求培养受教育者。现在,许多企业已经将员工的“两创”能力作为企业的灵魂与发展的动力,特别强调企业管理创新、技术进步创新与工作方法创新,因此,使受教育者融入企业创新氛围,为今后进入岗位工作奠定基础,是学校立足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再次,职业能力培养必须遵循科学的发展观,主动推进“两创”教学,要避免在创新的时期继续沿袭不利于开发学生智力的教育形式,避免用陈旧的知识与理念应对未来的挑战。因此,“两创”能力的培养应成为贯穿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生活、人生发展的主线,成为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期间整体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

要建立相应的学科,实现主题化引导尽管国内不少职业院校都认为“两创”是一种必要的学习内容,并且将其纳入素质培养工程,但是,“两创”教育的具体内容并没有真正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分析原因,笔者认为,从教育的本质上看,对于“两创”的理念认识上没有疑义,但在实际操作上,由于它不同于传统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也不同于单纯的技术业务课,在学科的划分中又不能归属于文化基础类或专业类学科,所以在传统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指导方案中,尚未将其纳入其中。实际上,“两创”所体现的思维、意识、技术、业务、应用的交融性使其本身具有突破学科设置的创新性,这一点在国际教育界已有共识。尽管在教育界有不少关于“两创”教育的关注和研究,但由于学科不明、普及不广,目前在国内关于创新教育的研究还处于浅层阶段。就教育自身来讲,“两创”多体现为授课的组织方法变化、内容的选择变化等,在一些专著、论文的介绍中甚至出现针对一些做法套用“两创”概念的现象。这说明在国内的教育研究上,还缺乏对“两创”理论体系的归纳,缺乏相应的学科定性,从而缺乏对“两创”教育的有效引导。目前,不少职业院校的“两创”教育多属于业余活动,原因就在于此。笔者认为,应从职业教育这一与社会实践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别中尽快开发出“两创”教育教学体系,形成相应的教材、训练体系和相应的指导方案,纳入必修课教学,系统培养学生的“两创”能力。

搞好“两创”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在“两创”教育中,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应用、理解创新方法,从局部课程与课题中引发学生思考,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目的。然而,由于教师队伍缺乏“两创”教育的实践经验,在多种学科中自发的、个性的、个别的创新教学过程给受教育者的印象是支离破碎的,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两创”只是一种口号、一种活动,是一种提高学生兴趣的选修课,是增加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举措,没有本质上的改变。由于衔接体系缺乏有效性,使得“两创”这一核心能力培养成为辅助教育内容,未能体现出其重要性。因此,建立主线,实现有效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培养“两创”能力与职业要求的对接性学校实施“两创”培养的目的应该针对性很强。其一是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其二是实现与职业要求的顺利对接,具体要看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是否能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要求,是否能满足社会竞争的需要。作为培养企业一线应用型员工的职业院校,必须充分注意到在能力培养中的核心能力训练,使学生较早地融入企业氛围,建立较强烈的“两创”意识,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在职业院校进行创新

创造力培养的途径

“两创”培养的基本途径是开发性的思与做训练,而训练的实践性、可视化、操作性强的特点在知识点层面上应易学、易懂、易表述。所以,“两创”的重点在于通过训练形成能力与习惯。但从目前不少职业院校“两创”实践来看,知识与实践、能力与应用之间结合的有效性还有待于加强,成功创新的比例不大。考虑到“两创”能力与企业、与就业的对接需求,笔者认为,对于职业院校来讲,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力。

“两创”独立的教学体系要与各学科的培养有机结合首先,“两创”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完成新思维的训练、新技法的传授、内在潜力的开发,以此建立比较完整的“两创”能力意识,形成习惯,学会有效地处理典型问题的方法。在独立教育与训练中,可以通过指导教师重点开展“两创”能力人格的培育,包括从教授、模仿、记忆知识到探索、创新、想象力的开发,从学生前期出现的失望、失信、失败到激发兴趣、产生自信、激励成功的转变。可以通过重点训练,抛弃传统的、固化的制约思维发展的意识与习惯,接受有利于脑力活跃、智力开发、建立自信、可应用“两创”思维与技法的开发性命题。其次,其他教学科目的指导教师也必须掌握“两创”的共性概念,结合课程教学,设计好“两创”与教学的本质性的结合点,应用“两创”的相关思维方法来解决项目命题。在这个过程中,解决问题是关键,而不是找到答案再套用“两创”原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体现非常强的创新应变能力,使“两创”能够与学习结合并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两创”的项目化专题培养应与过程培养有机结合项目专题培养的目标性强,通常可以包括项目设计中的活动方案设计、课程学习设计、专业性的应用化设计等多种主题明确的项目。同时,项目的选题应有一定的代表性,应易于指导和获得成功。在“两创”推广的初期,作为活动化开展和示范性开展比较有利。项目专题培养有时间的阶段性,作为“两创”的推广目标,应当面对全体学生,实现教育全程化的普及性培养,使“两创”成为职业院校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成为职业院校的特色。为使专题培养与过程培养有机结合,“两创”应纳入职业院校总体培养目标中,以保证培养过程不断线。笔者建议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前期“两创”教育的起点非常重要,应从学生入学初期开始实施培养,让学生尽快摆脱传统教育带来的阴影,以全新的理念和视野看待职业教育,建立“两创”的习惯,形成“两创”的学习意识和氛围,以此推动职业能力的培育。中期“两创”教育要保持各教学科目的“两创”过程及学校创新活动的延续、深入、有效,突出“两创”内容的广泛性,突破学科的局限性,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中的一般性“两创”命题,中期的关键在学生动脑和动手训练的连续性,切不可“两创”课上谈“两创”,其他课程无创新。后期“两创”教育则要根据岗位工作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企业创新的需求、岗位创新的需求、职业创新的需求选择与工作实际直接相关的主题组织研究,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

设计成功的“两创”项目无论是知识或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最终目的是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基于这个出发点,设计成功的“两创”项目非常重要。其一,可以说明“两创”教育的必要性,其二,可以说明“两创”思维训练及技法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其三,可以说明“两创”能力产生的价值的不可替代性,是个人、企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内在动力。通过设计成功的“两创”项目会加速“两创”教育培养的推广进程,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成功设计不等于成功实施,在选定“两创”项目过程中,要考虑到项目中问题的连锁性、考虑到学生知识面的范围、考虑到指导人员与对象的和谐交流、考虑到项目失败后可以引出成功性的思考。因此,“两创”项目设计的成功与否体现着设计者自身的创新水平。当然,学生的训导接受性和认知、思考、主动化的应用也是项目获得成功的必要因素,在校企密切结合的职业教育中,突破学校的范围,选择企业“两创”的命题也是重要的途径。此外,职业院校可以建立相应的“两创”组织,建立导师制,这对推动“两创”的成功普及可以起到重要的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创造能力培养篇(6)

从教育实践上看,素质能力的培养应当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责任。本文拟就职业院校教育中创新创造力的培育进行研究,并结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探讨在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造力教育的途径。

在职业院校推进创新

创造力培养的迫切性

“两创”能力培养是历史和社会赋予职业院校的使命首先,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角度看,必须尽力改变受教育者在前期教育中所产生的思维障碍,激发思维活力,主动投入到职业训练中,完成相应的职业训练,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其次,必须遵循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能力要求培养受教育者。现在,许多企业已经将员工的“两创”能力作为企业的灵魂与发展的动力,特别强调企业管理创新、技术进步创新与工作方法创新,因此,使受教育者融入企业创新氛围,为今后进入岗位工作奠定基础,是学校立足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再次,职业能力培养必须遵循科学的发展观,主动推进“两创”教学,要避免在创新的时期继续沿袭不利于开发学生智力的教育形式,避免用陈旧的知识与理念应对未来的挑战。因此,“两创”能力的培养应成为贯穿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生活、人生发展的主线,成为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期间整体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

要建立相应的学科,实现主题化引导尽管国内不少职业院校都认为“两创”是一种必要的学习内容,并且将其纳入素质培养工程,但是,“两创”教育的具体内容并没有真正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分析原因,笔者认为,从教育的本质上看,对于“两创”的理念认识上没有疑义,但在实际操作上,由于它不同于传统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也不同于单纯的技术业务课,在学科的划分中又不能归属于文化基础类或专业类学科,所以在传统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指导方案中,尚未将其纳入其中。实际上,“两创”所体现的思维、意识、技术、业务、应用的交融性使其本身具有突破学科设置的创新性,这一点在国际教育界已有共识。尽管在教育界有不少关于“两创”教育的关注和研究,但由于学科不明、普及不广,目前在国内关于创新教育的研究还处于浅层阶段。就教育自身来讲,“两创”多体现为授课的组织方法变化、内容的选择变化等,在一些专著、论文的介绍中甚至出现针对一些做法套用“两创”概念的现象。这说明在国内的教育研究上,还缺乏对“两创”理论体系的归纳,缺乏相应的学科定性,从而缺乏对“两创”教育的有效引导。目前,不少职业院校的“两创”教育多属于业余活动,原因就在于此。笔者认为,应从职业教育这一与社会实践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别中尽快开发出“两创”教育教学体系,形成相应的教材、训练体系和相应的指导方案,纳入必修课教学,系统培养学生的“两创”能力。

搞好“两创”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在“两创”教育中,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应用、理解创新方法,从局部课程与课题中引发学生思考,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目的。然而,由于教师队伍缺乏“两创”教育的实践经验,在多种学科中自发的、个性的、个别的创新教学过程给受教育者的印象是支离破碎的,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两创”只是一种口号、一种活动,是一种提高学生兴趣的选修课,是增加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举措,没有本质上的改变。由于衔接体系缺乏有效性,使得“两创”这一核心能力培养成为辅助教育内容,未能体现出其重要性。因此,建立主线,实现有效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培养“两创”能力与职业要求的对接性学校实施“两创”培养的目的应该针对性很强。其一是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其二是实现与职业要求的顺利对接,具体要看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是否能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要求,是否能满足社会竞争的需要。作为培养企业一线应用型员工的职业院校,必须充分注意到在能力培养中的核心能力训练,使学生较早地融入企业氛围,建立较强烈的“两创”意识,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在职业院校进行创新

创造力培养的途径

“两创”培养的基本途径是开发性的思与做训练,而训练的实践性、可视化、操作性强的特点在知识点层面上应易学、易懂、易表述。所以,“两创”的重点在于通过训练形成能力与习惯。但从目前不少职业院校“两创”实践来看,知识与实践、能力与应用之间结合的有效性还有待于加强,成功创新的比例不大。考虑到“两创”能力与企业、与就业的对接需求,笔者认为,对于职业院校来讲,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力。

“两创”独立的教学体系要与各学科的培养有机结合首先,“两创”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完成新思维的训练、新技法的传授、内在潜力的开发,以此建立比较完整的“两创”能力意识,形成习惯,学会有效地处理典型问题的方法。在独立教育与训练中,可以通过指导教师重点开展“两创”能力人格的培育,包括从教授、模仿、记忆知识到探索、创新、想象力的开发,从学生前期出现的失望、失信、失败到激发兴趣、产生自信、激励成功的转变。可以通过重点训练,抛弃传统的、固化的制约思维发展的意识与习惯,接受有利于脑力活跃、智力开发、建立自信、可应用“两创”思维与技法的开发性命题。其次,其他教学科目的指导教师也必须掌握“两创”的共性概念,结合课程教学,设计好“两创”与教学的本质性的结合点,应用“两创”的相关思维方法来解决项目命题。在这个过程中,解决问题是关键,而不是找到答案再套用“两创”原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体现非常强的创新应变能力,使“两创”能够与学习结合并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两创”的项目化专题培养应与过程培养有机结合项目专题培养的目标性强,通常可以包括项目设计中的活动方案设计、课程学习设计、专业性的应用化设计等多种主题明确的项目。同时,项目的选题应有一定的代表性,应易于指导和获得成功。在“两创”推广的初期,作为活动化开展和示范性开展比较有利。项目专题培养有时间的阶段性,作为“两创”的推广目标,应当面对全体学生,实现教育全程化的普及性培养,使“两创”成为职业院校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成为职业院校的特色。为使专题培养与过程培养有机结合,“两创”应纳入职业院校总体培养目标中,以保证培养过程不断线。笔者建议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前期“两创”教育的起点非常重要,应从学生入学初期开始实施培养,让学生尽快摆脱传统教育带来的阴影,以全新的理念和视野看待职业教育,建立“两创”的习惯,形成“两创”的学习意识和氛围,以此推动职业能力的培育。中期“两创”教育要保持各教学科目的“两创”过程及学校创新活动的延续、深入、有效,突出“两创”内容的广泛性,突破学科的局限性,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中的一般性“两创”命题,中期的关键在学生动脑和动手训练的连续性,切不可“两创”课上谈“两创”,其他课程无创新。后期“两创”教育则要根据岗位工作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企业创新的需求、岗位创新的需求、职业创新的需求选择与工作实际直接相关的主题组织研究,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

设计成功的“两创”项目无论是知识或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最终目的是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基于这个出发点,设计成功的“两创”项目非常重要。其一,可以说明“两创”教育的必要性,其二,可以说明“两创”思维训练及技法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其三,可以说明“两创”能力产生的价值的不可替代性,是个人、企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内在动力。通过设计成功的“两创”项目会加速“两创”教育培养的推广进程,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成功设计不等于成功实施,在选定“两创”项目过程中,要考虑到项目中问题的连锁性、考虑到学生知识面的范围、考虑到指导人员与对象的和谐交流、考虑到项目失败后可以引出成功性的思考。因此,“两创”项目设计的成功与否体现着设计者自身的创新水平。当然,学生的训导接受性和认知、思考、主动化的应用也是项目获得成功的必要因素,在校企密切结合的职业教育中,突破学校的范围,选择企业“两创”的命题也是重要的途径。此外,职业院校可以建立相应的“两创”组织,建立导师制,这对推动“两创”的成功普及可以起到重要的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创造能力培养篇(7)

发散思维就是让思想自由驰骋,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组合,产生出大量可能的设想或方案,其特点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的。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要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某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散性地提问,广泛听取学生发言,尽可能征求多种答案,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提倡民主、平等,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宜过早评价,尤其是对即使是提问或答问离奇甚至错误的同学不能打击其积极性和好奇心,更不能讽刺、挖苦。二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要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思维要敏捷、机灵,思路要开阔,转换角度快而灵活,不拘泥、不死板。三是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要一个模式,要灵活变通,提倡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做到尽可能多的提出解决方案。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经常随时变换。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多样,灵活自如,交替使用,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四是倡导思维的独特性。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从众,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要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大胆创新,富于批判精神。学校也要多开展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活动,比如向学生公开征求合理化建议,让学生参与提出各种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并适当进行奖励,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收敛思维能力的培养

收敛思维就是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将思维集中指向某一中心点,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即从若干种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训练分类能力。告诉学生按不同的标准作多种划分。二是训练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比较、某些事物,并逐步提高自身的鉴别的能力。三是训练判断能力。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自己下结论的好习惯。四是训练选择能力。收敛思维实际就是作比较、鉴别和选择,一定要使学生学会选择,选择在学习、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中用途很广。收敛思维的过程实际就是排除、选择的过程。要让学生参与某些评选活动,让学生当评委,学会精益求精、优中选优,会在各种方案、决策中选出最佳者。

三、灵感思维能力的培养

灵感是在创造性劳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功能达到高潮的心理状态。最主要的特征是:(1)注意力高度集中,全部精神力量贯注于创造性活动的客体上。(2)情绪异常充沛和紧张,对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活动的对象充满激情。(3)思想的极度明确性和智慧的高度锐敏性。灵感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追求灵感也就是为它的产生创造适宜的条件,这种条件是因人而异的。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杰出人物都是善于从自己产生灵感的经历中发现这种条件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后天刻苦钻研、勤奋思考的结果,偶然之中存在着必然。灵感状态的出现是以长期的、辛勤的巨大劳动活动为前提和基础的。世界上伟大的、优秀的发明、创造都是通过顽强的、坚韧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没有巨大的劳动付出,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灵感的产生。灵感是在创造性劳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意识的运动和发展的飞跃现象。因此,培养灵感思维能力,一是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广泛涉猎,蓄势待发,厚积薄发;二是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兴趣要广泛,好奇心要强烈;三是要求学生多思、勤思、善思、巧思;四是要求学生善于联想,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五是要增强敏感性,要以有准备的头脑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思考感兴趣的问题,要善于抓住某些奇异现象,努力寻找事物间的相似之处,一旦灵感触发要马上抓住,不失时机地解决长期困惑的问题。此外,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一些有利条件,要多组织问题讨论、集思广益,教师要多用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要让学生既会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受到启发,又会单独沉思,还会在休息、轻松时抓住思想火花,掌握灵感思维方法。

四、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直觉是指并没经过一步一步的分析和推理,迅速而直接对问题的答案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做出猜测和判断的思维。直觉是建立在对某种事物长期观察、深入探索和有丰富经验积累之上的。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确实较难,需要长期努力,逐步积累,循序渐进,但只要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日积月累,就能慢慢养成习惯。直觉思维实际上是逻辑思维的简化和浓缩。因此,要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多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关键之所在,整个科技创造都离不开逻辑思维。奠定好知识基础,积累较丰富的经验,遇事爱动脑筋,学会快速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较熟悉的事物直接作判断等,应如此训练其直觉思维能力。直觉与灵感联系密切,有时也需要媒介触发,也可将两者的培养训练结合起来,在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就会慢慢见到效果。

五、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

类比思维就是从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某些共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我们认识某一事物,就要将它与别的事物作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即类化和个别化,这时靠的就是类比思维能力。类比思维对于创造十分重要。哲学家培根说:“类似联想支配发明。”科学家贝弗里奇说:“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并不难,实际上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就已开始了,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各科教学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只是有意识地培养训练不够,综合训练不够,将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不够,今后要重点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可以通过开设发明创造课、思维训练课及创造性的制作竞赛等,来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能力培养篇(8)

小学美术课堂中是培养学生具备更好的创造能力的温床,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具备更灵活的思维,并且让他们有更好的审美能力。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应当让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更直观的得以体现。

一、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美术课堂应当是一个自由而充满活力的课堂,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前,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让他们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及前提。教师只有让学生对于各个教学内容及教学实践展开充分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不断得到培养与提升。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很多教学素材都能够让学生的想象能力找到充分的发挥空间,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玩”起来,乐起来,同时也天马行空的想象起来。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逐渐形成,才能够让学生具备更为活跃的思维。

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展开模式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大盒子小舞台》是很富趣味的一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会以纸盒为基本制作材料,通过绘画、剪贴、捏塑等综合方法,让学生来制作一个微型舞台。教学目标在于从学生平日随手可得的材料入手,通过合理的想象、艺术的再现,赋予作品新的生命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这个过程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在动手中也很直接的体会到了美术课程的乐趣。有的学生会用小纸盒给小鸟做一个家,有的学生会用小纸片折成舞台上各式各样的装饰,还有学生负责给搭建的舞台上色……就这样,大家热火朝天的忙碌起来,在玩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锻炼。之后我会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课堂考评,看看哪个小组搭建的舞台最富有想象力。这个过程是很有意义的,能够让学生观察与留意到其他同学想到而自己没有想到的有趣的小主意,这对于学生自身想象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构建是很有帮助的。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门的装饰》就是一个很善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内容。教学中首先会让学生观察与了解中外传统门的类别以及装饰的特点,通过对门饰的观察与欣赏,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剪纸或绘画的形式来创作自己喜欢的具有不同风格的门饰,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能够得到极大的发挥。在首先展开的观赏课程中我会给学生们展示各种各样不同的门以及各类极富创意的门饰,学生们在观赏时都非常认真,常常会对很多独特的门饰感到惊喜万分。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展开创作,先给学生们提供了相关的素材及工具,然后让学生不受任何限制的制作他们喜欢的门饰。同学们对于这个过程都非常喜爱,有的学生剪出很漂亮的窗花贴在门上,也有学生会通过折纸来折出各种小装饰物,还有学生会将刚才观察到的各种门饰进行糅合,然后自创出一种新的独具特色的门饰。在制作过程中都非常积极,他们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与锻炼。

3.允许学生犯错

《收获的季节》是富有一定人文色彩的教学内容,教学中首先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秋天,欣赏各种表现秋天的美术作品,从而了解美术形式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会让学生综合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以期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在学生展开创作时为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让他们不受任何限制的来表达自己对于秋天的理解与想象。收到的作品中很多都极富创意,有的甚至是对常识的一种颠覆。有的学生的画作中会看到满眼的绿色,学生表示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所以应当充满生机,他认为秋天应当是绿色的而不是满眼的黄色。有的学生在一棵树下画出了形状各异的落叶,在他的想象中每一片落叶都应当不一样,即使它们是从同一棵树上落下。学生们的画作中都充满了各种有趣的想法及创意,学生们也充分将这些创意得以表达。对于那些用常识来衡量的“错误”在这里都不是错误,我不仅没有否定学生,对于他们这些杰出的创意我反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在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是很有意义的,通过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很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这能够让学生具备更灵活的思维,并且让他们有更好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很多教学素材都能够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挥,教师应当善用这些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更好的发挥与锻炼。创新能力在课堂中的锻炼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观赏国内外各类优秀的美术作品,尤其是那些富有创新意识的作品,让学生从作品中更好的感受到创新的理念;另一方面教师要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将创新能力得到实践。这两个途径都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观察多体会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积累更多富有趣味性的素材及小创意,而动手的过程则能够很好的让学生将这些创意得到发挥与实践。

总之,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无疑是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阵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犯错,错误中往往蕴含着各种创新思维,这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

创造能力培养篇(9)

一、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的基础(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便于学生运用与迁移),自学的方法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基本方法,能举一反三,会筛选、归纳、运用、生成信息),自学的人格品质(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创造性)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学会学习,进而学会做人,形成独立、自尊而又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三、善于挖掘、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

四、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新和创造思维背景

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1、开设阅览信息课。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3、开辟班级剪报栏。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

五、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想像,拓宽思维空间

联想想像是创新和创造之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有所创见。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尤其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思考、联想、想像,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

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求异思维

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标新立异即抛弃陈旧的或者普通的成分,创造新的成分,它是创新者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有机的沟通起来,唤起其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加工,使感性认识向理性飞跃。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异想天开”“敢为人先”的思想,运用求异思维,不依常轨,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敢于寻求变异,从而引发新的思想、新的见解。例如,“狐假虎威”不好,但有学生却认识到,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除此以外,像“旁观者未必清”“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滴水未必能穿石”“有文凭的人,不一定有水平”“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诸如此类的观点,也都是求异思维的典型例子。

创造能力培养篇(10)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进行人本教育,是计算机教育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可以从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和自主性方面进行考虑。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创新精神;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1 课堂教学的基础性

如在学习运用"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学生不容易听懂,我是这样来说的:"我们画图时要用到笔和纸,用电脑画图时也一样,要选好笔(前景)和纸(背景)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时,学生经常分不清什么是基本名什么是扩展名,我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解决了,"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以区分各类的文件。"这样,适当地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兴趣,而且能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的目的,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认识电脑时,我让学生学会辨别计算机的四大件(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并学会开启和关闭电脑的步骤,随后让学生进入Windows,让学生操作鼠标,让他们打开画图工具,写字板工具,甚至进入电脑自带的游戏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要建立在安全的系统保护下),通过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画图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教授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为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里和想象力,我并不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图片进行绘画,而是给学生一个题目或是一样事物让学生自己创作、发挥。

2 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文字编辑软件的应用在小学教学中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陷。例如汉字的录入,汉字不像西方文字,不能直接的用键盘输入,而是把汉字转换成字母或者数字表示的代码,在将代码送入计算机识别,是一种间接输入的方法。现在要求小学生背诵某种与小学语文教学规范相悖的汉字编码规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小学进行汉字输入的教学,其目的不在学习某种汉字编码方案,而是学习打字技能,辅助和促进语文教学。所以"智能ABC输入法"和"全拼输入法"应是小学生首选的基本输入法,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和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识字率。由于拼音输入法存在不认识的字就无法输入这一缺陷,所以应该辅助以其他的输入方法,例如"微软拼音输入法"中就带有手写输入的功能,可以帮助小学生对不认识的字进行输入。而其他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可能产生误导的编码都应该坚决屏弃。鼓舞、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工具体现自我价值,我还结合一些节日进行电脑贺卡的设计。在图文混合排版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绘图、强大的功能和简单的操作下,优秀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层出不穷。把优秀的作品打印给学生本人,还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有的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小报,更多的同学则学会了运用电脑作为写作、阅读、认识世界的工具,为自己快速、高效的学习增添一个新的途径。

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

3 课堂教学的扩展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还要注意知识的扩展性,虽然主体是基础教育,但是计算机也是一门活动课程。一些对计算机知识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非常渴望真正的去控制电脑。而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世界奥秘的重要途径。

创造能力培养篇(11)

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因而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我们教学生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学生画有如下几个特点:1.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2.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带有很多印象成份。3.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学生画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时,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是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也只有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孩子们的作品。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创造主要是内在动机的激发下产生的,由于内在动机是个体评价工作与自己的兴趣匹配程度时形成的,所以在创造过程中内在动机与兴趣直接相联系。探究性有利于形成对某一类事物的好奇——产生兴趣。

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画“福桔”的教学,可通过“吃吃、看看、想想、画画”的方法进行。教师拿出桔子问同学:“桔子是什么形状的?”“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学生抢着答:“太阳”、“卫星”、“皮球”、“毛线团”等等。)“请同学们把刚才说的画下来。”待到学生画的差不多了,教师就剥开桔子,请学生吃,同时问:“桔子瓣像什么?”(学生会争先恐后的答道:“月亮”、“小船”、“镰刀”、“香蕉”……)这时,学生的作业纸上就出现了许多联想出来的物体。像这样吃着、看着、想着、画着的教学,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转贴于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一种以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断地去诱导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观,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能让这种欲望保持长久。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才能取得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教《吃虫草》一课中是这样做的。导言之后让学生看了《吃肉的草》的录相片,使学生了解到:世界上有些植物,尽管靠叶片制造养分生存,但又要捕食昆虫或小动物来补充营养。美洲的瓶子草的捕虫袋内部很滑,昆虫容易一下子掉到底部。“猪笼草叶片的顶尖长着捕虫袋,袋中装着液体袋口有花蜜。昆虫来时一不小心就跌到里面淹死”。捕蝇草能用1/5秒的速度把豆娘扣住,几天以后只剩下骨骼和翅膀……对吃虫草有了初步了解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以往我们只知道虫子吃草,竟然草还能吃虫子,简直太神奇了。那你想怎样来画出更新颖、神奇的画呢?”有的说:“要用各种吃虫草组成一幅美丽的画。”;还有的说:“我要画吃虫草很凶,把一大群过往的蚂蚱吃光了。” “好!我就是要同学们展开丰富想象,敢于求新,独树一帜,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表现出来可以不拘泥于吃虫草。”由于这节课的影响,很多同学的思维受到启发,创新意识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