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软件工程师年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2-16 13:59:09

软件工程师年中总结

软件工程师年中总结篇(1)

传统软件工程教学比较注重理论教学、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把统一、规范的软件设计与开发理论、方法及技术教授给学生,力求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软件设计与开发思想与习惯。在此情况下,学生可能对整个软件设计及开发流程有了“理性”认识,但却缺乏真实软件系统实践开发的“感性”认识。实际上,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的软件系统开发案例及经验介绍更为重要。

1.2教学内容

国内一些学校的软件工程教学仍然是以传统的软件工程理论及技术作为重点,教学中讲解的内容以“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及实现—测试维护”这种从顶向下、逐步细化的思路为教学线索。在实践中,主要以开发图书馆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MIS系统作为课程的实践内容。实际上,软件设计及开发技术发展迅猛,特别是近年来的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必然要求在软件工程教学中注入新的知识元素。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及时更新与补充,否则学生所学知识将严重滞后于技术的发展。

1.3教学方法

软件工程课程的理论性与综合性强,必须具备许多的先导课程知识(如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等),一般是在大学四年级才开设。在教学中,如果只采用单一教学方法或者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时间一长,学生(尤其是大四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影响教学效果。此外,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如能运用一些实际的软件开发系统或启发式案例进行教学,讲透系统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核心算法以及关键技术,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优势,更能够对学生毕业设计以及就业产生积极影响。

1.4课程考核

目前,一些学校的软件工程课程采用的是传统的笔试加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软件工程基本理论及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比如瀑布模型、数据流图、耦合与内聚、详细设计工具(程序流程图、N-S图、PAD图)以及CMM等。这种考核方式能够增进学生对软件工程概念性与原理性知识的记忆,却不能促进学生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的提高。

2引入MOOC的软件工程系列课程教学改革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012年以来,美国一些顶尖高校陆续开发了网络学习平台,如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联合发起的edX、斯坦福大学创立的Udacity和Coursera,以及可汗学院(KhanAcademy)。这些MOOC学习平台能够提供免费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明显,热遍全球。我国的北大与清华于2013年5月加入了edX,并上线了多门课程;北大、上海交大与复旦加盟了Coursera。我国一些重点大学也正在利用MOOC方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MOOC中很多课程始于计算机专业,MOOC对计算机及软件工程专业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在现行的各个MOOC平台中,计算机与软件工程课程的比例是最大的。例如,Coursera平台上现有计算机类课程94门(其中软件工程课程为55门);edX平台上现有计算机类课程21门(其中软件工程课程为10门);Udacity平台现有计算机类课程23门(其中软件工程课程为18门)。因此,在传统软件工程系列课程教学中引入MOOC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软件工程教学中,可将MOOC作为课堂教学的强化与补充,形成混合式课程,采取传统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MOOC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同时,应改变注重理论教学、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变换教师与学生角色,切实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MOOC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可以重新构造软件工程个性化学习轨迹,实现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与协作、即时的系统测试以及学习反馈与评价。

2.2设计“传统知识与新理论及新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在传统课本知识基础上,需要引入一些新的软件设计、开发模型及技术。一方面,建议同学们参考新版书籍或MOOC上的电子资料;另一方面,及时补充当下流行的软件设计与开发方法及热门技术。例如,在云计算SaaS模式中,以Blog,SNS,RSS等为特征的Web2.0服务方式造就了数量众多的服务资源,包括WebServices、WebAPI等,使得没有或较少编程专业知识的终端用户能够实现面向服务的软件设计与开发工作。像类似于SOA架构,WebServices与组合,RSS技术,企业Mashup技术等内容需要补充到课堂内容教学中。

2.3发展“以案例为驱动”的理论及实践教学方法

教师将MOOC作为软件工程教学线上环节,提供以案例为驱动的理论及实践教学微视频,让学生提前自主预习课程知识。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具体案例,梳理各个理论知识点以及核心的算法及关键技术。其中,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可以选择教师自己科研工作中实际开发的软件服务系统或者开源的软件系统,制作成微视频,结合自己的切身实践经验,把宏观的理论知识以及微观的具体技术细节教授给学生。

2.4采用“引导和激励”的课程考核方式

MOOC支撑下的软件工程课程考核,应以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为目标,将课程考核分成平时考核、期中考核与期末考核3种方式。借助MOOC,根据学生的在线学习轨迹,汇总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加大平时成绩考核力度。在课堂教学中期,引入具体项目设计与开发任务,以项目开发的完成情况作为期中考核标准。期末考核采用课程论文形式,对给出项目要求书写需求文档、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方案,以及数据库设计说明。

3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1)国际知名IT企业尤其注重扎实的数据结构、算法和代码以及软件设计能力;良好的英文读写以及听说能力。2)8家IT企业都要求熟练掌握一门或以上的程序设计语言,C\C++\JAVA仍然是主流的软件开发语言,而像python、.NET、PB、VS2008等也受欢迎。3)8家IT企业基本上都要求熟悉数据库理论及技术,尤其是MySQL、SQLServer以及Oracle数据库。4)一些流行新模型及新技术,比如Hadoop云模型、Android应用开发系列技术,也是目前企业所急需的。根据以上的总结,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受欢迎的软件工程人才为目标,具体建议如下:1)必须加大与软件工程相关性非常强的先导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尤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到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以及数据库理论与技术这3门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软件设计与开发基础能力。2)务必培养学生精通至少1门程序设计语言,熟练使用至少1种开发工具,并在此前提下,以开发出一个在一定代码量(万级)以上的自己的“软件作品”为大学四年的实践目标。3)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软件新理论、新模型与新技术,鼓励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并邀请公司技术主管或教师以及高年级学生中的技术达人定期举行技术讲座。

软件工程师年中总结篇(2)

一、前言

软件体系结构(Software Architecture)虽脱胎于软件工程,但其形成借鉴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设计模式、分布式计算等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软件架构师是程序员的最终归属,也是软件人才成长链中最神圣的一环,他彻底摆脱了语言的束缚,兼百家之长,掌握软件发展趋势和各种软件产品的特性。中国现在急缺的软件人才是优秀的软件架构师。在人才结构上,我国软件人才的总体结构分布存在着两头小、中间大的不合理的“橄榄形”分布,特别是高端软件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各高校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以及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的研究生教学中已普遍开设了软件体系结构课程,为软件架构师的培养提供了条件。目前,高等院校在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中,主要讲授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软件体系结构的动态性和适应性的理念,简单分析软件体系结构原理的具体应用。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概念繁多,学生普遍觉得太抽象,没有什么实际的东西。为了提高软件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我国不少高校进行了软件体系结构或软件工程的课程建设和改革,但是实践效果不够明显。近年来,在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的软件体系结构教材,存在可用性差、更新缓慢、信息量不足等问题,不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认知工具;课堂教学以教师的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讲授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只起到软件体系结构导论的作用,互动性较差;缺乏软件体系结构的习题库和全真案例库,没有建立丰富的资源库,学生无法进行必要的实战演练,学生普遍觉得太抽象,太理论化,教学效果不理想;没有形成适合课堂教学的完整的软件体系结构分析与设计案例,使得学生对软件架构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过程缺少深刻的感性认识,无法纠正学生对软件体系结构的一些错误或模糊的认识,从而不能进一步深入理解软件架构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针对现有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软件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对面向软件架构师培养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

二、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软件架构师是软件项目的总设计师,是软件企业新产品开发与集成、新技术体系的构建者。软件质量本质上是由其架构所决定的,软件架构控制着软件的全局,包含软件所有最重要方面的重大决定。培养一个称职的软件架构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通过改革现有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来减缓学生的学习曲线,帮助学生站在较高的起点来了解架构分析与设计的全貌,顺利地入门和少走弯路,则是完全可能和必要的。

1.打破传统,勇于创新

由于软件体系结构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较多,理论性较强,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在软件工程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这种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使其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主动学习。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采用了“1+1”的教学方式,确立了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通过人人参与个性化的实践案例设计,解决了理论和实际运用脱钩的教学问题。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知识点讲解为主,注重案例的讲解和研发团队模型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并在模拟真实软件开发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工程实践,使学生在掌握前沿技术的同时,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规范和能力。

(2)案例教学和互动研讨。从案例出发引申出许多问题,要求学生去思考、去搜集有关的资料以构建和评价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然后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各抒己见,从而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3)授之以渔。一个优秀的软件架构师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由于软件架构师要求掌握的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课堂的内容只能作为一种引导,我们应当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的优势自行学习。

2.案例分析,注重引导

软件架构是一系列相关的抽象模式,用于指导大型软件系统各个方面的设计。软件架构是一个系统的草图。软件架构描述的对象是直接构成系统的抽象组件。各个组件之间的连接则明确和相对细致地描述组件之间的通讯。软件体系结构是构建计算机软件实践的基础,因此,软件体系结构的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对软件架构的概念和设计思想的理解才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并从案例中分析各类软件系统架构设计风格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本着案例驱动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建立全真的教学案例库。

(1)建立基于Web的教学资源库。在分析国内外现有教学资料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卡内基梅隆大学SEI的软件架构实践、软件架构评估、RUP、XP软件开发过程和架构模式等课程,建立了基于Web的软件体系结构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案、习题库、试题库等,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展示给学生,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新颖性,追踪学科前沿。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科学在线学习和远程教育的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建立全真案例库。结合近年来我们在科研中积累的大型软件系统开发经验,建立软件体系结构的全真案例库,包括正交软件体系结构、C/S软件体系结构、B/S软件体系结构等典型软件体系结构的应用案例,以及EJB设计模式、J2EE架构、UDDI等应用案例的软件体系结构分析、设计和评估的完整资料。通过对全真案例的学习和实战演练,使学生准确把握软件体系结构,进一步深入理解软件架构的理论和方法。

(3)工程实践,重在能力培养。工程实践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综合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自学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 实际情况,在模拟真实软件开发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工程实践。通过工程实践,使学生在一个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将系统的需求转换为规范的开发计划及文本,并制定这个项目的总体架构,指导整个开发团队完成这个计划,从而提高学生软件工程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课程改革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如何评价课程改革和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程改革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指导课程改革。

由于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人对客体认识的模糊性,学生和教师在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时始终面临不确定的环境。对于所谓“半结构化”问题以及信息网上浩如烟海的“几乎肯定”、“也许大概”等模糊信息,更是教学效果评价所要面对的大量事件。教学效果评价所面临的决策要统筹兼顾、协调平衡、总体优化,通常不是单准则决策,而是多准则决策,不是单层次的准则体系,而是多层次的准则体系。本文参考美国学者T.LSat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ical Process),从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和用人单位评价等因素的非量纲化评价指标模糊描述,来建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多级模糊评判模型,实现课程改革和教学效果的多指标评价。

1.基于AHP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AHP算法是一种有效地处理那些难以抽象为解析形式数学模型的问题(即非结构化问题)或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来分析的复杂问题的手段,其主要思想是将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评价问题分解为具有递阶结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对象。二级模糊层次分析决策模型的步骤如下:

2.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由于评价对象的某些评价因素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即具有非线性特征,所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时采用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调查问卷中除需要给出各评价项目的权重外,还需给出各评价项目的得分。结合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我们给出如下的评价准则,包括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用人单位评价三个一级指标,并建立相应的二级评价指标(如图1)。我们在构建教学改革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时,着重考虑的是通过软件体系结构的课程改革,是否能达到改革的目标,即通过基于问题、基于榜样的案例教学和互动研讨,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成为合格的软件架构师打下基础。因此,我们构建课程改革和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与传统的教学评价指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3.教学效果评价

我们从2004年开始对软件学院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进行改革,逐步建立了基于Web的教学资源库和全真案例库。在课程结束后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学生评教,并由任课教师完成教师评学。针对2005、2006、2007届毕业生的教学效果评价情况进行比较,我们随机抽取了每届部分毕业生,并联系相应的用人单位进行有关的评价。表1为2005、2006、2007届毕业生软件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其中,V1、V2、V3分别代表2005、2006、2007届毕业生的各个评价指标的教学效果评价。

利用本文提出的基于AHP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型,得综合评判为:

B=A×R=(81.1,84.1,88.6)

数据表明,在2005、2006、2007届毕业生软件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中,2007届毕业生的评价值最高。由此可见,随着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深入,软件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逐步提高,学生对于软件体系结构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在逐渐增强,软件架构设计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评价也说明了这一点。在近两年的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不少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完成相关系统的软件架构设计,并能写出规范的设计文档。

[作者简介]

董天阳,博士研究生,讲师,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学院。

简垮峰,博士,副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学院。

张玲,讲师,浙江科技学院经管学院。

江颉,讲师,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师年中总结篇(3)

国内软件产业在过去几年依托传统大学教育和专业化IT培训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软件人才培养规模。但所培养的人才无论在结构、质量和数量等方面都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软件工程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中国软件业的发展,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教学实习基地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场所,是学校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依托[1]。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普通高校有必要在实习基地建设上狠下功夫,探索实习基地建设的多元化。

本文对目前的软件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软件工程校内实习基地的新途径来解决相应问题。

一、国内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据教育部的相关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需要各类软件开发人员总数超过350万人,而目前学习IT的本专科在校生总人数也不过100万人,供需的巨大差距造成软件人才的极度匮乏。软件人才的缺乏将成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瓶颈。我国现阶段软件工程人才的缺乏,一方面源于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有限,在数量上很难满足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则更多源于培养体系的局限,高校软件工程教学很难适应软件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不注重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许多院校仍属于封闭或半封闭的办学模式,不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产业需求的对接,缺少企业的直接参与。虽然少数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注意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但因种种因素的限制使学校很难根据这些变化进行调整。这样致使学校很少有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机会,不能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具有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但因为高校很难为学生提供软件工程实践的机会,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实际训练,实践动手能力较弱,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面向“技术”与“工程”层面的结合,重在对先进技术的实际应用[2]。因此,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尽快培养出适合快速发展软件产业所需的软件工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在软件企业设立实习基地和在软件实验室进行软件开发实践,是国内高校软件工程相关专业普遍采用的两种实习方式,但近年来从学生、教师等各方面反馈的信息来看,这两种方式都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首先,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受企业业务范围所限,学生们一般不能接触所学的软件技术与业务的全部内容,企业软件技术或业务信息有相当一部分对内、对外保密,学生们只能接触到企业可以公开的技术业务内容,而且,受现场条件所限,每个实习单位不能安排过多的学生,若安排学生过多,每个学生得到训练的机会就会减少,因此,学生统一在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很难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其次,在软件实验室进行软件开发模拟实验,由于条件的限制,实验的软硬件条件难以仿真,效果难以达到企业实际要求,而仅仅是满足于类似实验课的要求。

因此,在校外实习基地很难联系且实习效果并不理想、校内模拟实验也有一定局限性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创建软件工程校内实习基地是必要而紧迫的。构建校内实习基地必须从学校的客观实际和学生实习需求出发,以校内资源为基础构建实习基地软硬件条件,以校内有丰富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及校企合作企业方工程师为依托建立实习导师制度,以弹性的实习组织方式实现校内资源的合理利用,唯有坚持这样的总体思路,才能使软件工程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切实可行。

二、软件工程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指导原则

九江学院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结合我校自身实际,软件工程实习基地建设指导原则如下:

1.科学规划,充分论证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应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这是一项涉及场地、师资、设施、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系统工程, 需要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因此,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充分的论证,确定建设校内实习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确保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2.以服务实践教学为宗旨,开设实用性课程

软件实训基地开设的实训项目和课程,都必须直接为实践教学服务, 而且要和院系的专业课相互协调,有所侧重。为此,我们在修订软件相关专业教学计划(2006版)时,将软件企业急需的一些实用技术课程融入进去,如:UML统一建模语言、net、J2EE企业级开发等课程。

3.校企合作

“互惠互利、双向受益”是软件工程实习基地建设的必然趋势。在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既可以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也可以在企业里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双方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体系。为此,我校已经与南昌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同方、浙江慧达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合作,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4.健全校内实习制度

校内实习基地应健全组织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实习教学体系,建立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保障和调控体系。为此我们制订了《九江学院院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和工作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背景与规划

我校对实习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视,将其纳入学校2008质量工程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点建设工程之一,2007年,学校申请《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验项目》并获得立项,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软件工程实习基地获得了资源共享和资金支持。此后学校于2007年底批准成立了软件工程实习实训基地立项,从全局上给予了人力和物力保障,目前,我校软件工程校内实习基地及相关13个专业实验室面积总和达到2100平米,相关软硬件总值计426万,实习试验开出率100%。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企业级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手机游戏开发、系统集成等。按软件工程开发主线进行规划,具体的基地平面布局图如下:

此外,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也做了相应规划,努力加大引进力度, 尽快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要引进校外名师来授课, 借机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也要将教师送到合作高校、合作企业中进行短期培训,丰富知识。指导教师的培养要更新观念,打破专业、学科界限,提倡学科融合,形成与软件实训基地配套的师资队伍。指导教师具体分为专职和兼职两个部分,专职教师来源于实训基地和院系的专业教师,兼职教师选择来自于合作企业的技术总监、项目经理和实际参与项目设计开发和工程实施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法,模拟“软件工厂”工作模式

为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软件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形,感受真实工作环境的氛围,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采取了模拟“软件工厂”工作模式,基于项目驱动的培养方法。

首先,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不同角色对完整的项目案例进行模拟真实业务操作,熟悉实际的业务流程,了解软件项目开发过程要素,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然后,导师布置任务,创建项目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软件开发项目。导师控制难易程度、规模、总体要求与目标,结合案例讲授软件工程CASE工具的操作方法。为了使学生在学校更真实地感受企业开发流程,导师模拟企业项目开发的方式,选择一些经典的软件开发模型,比如RUP统一开发过程模型,让学生带着任务,在导师的启发、指导下,学习软件工程定义、开发、运行和维护的全过程。同时要求学生以自学为辅,充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案例讲授软件工程方法、工具和过程。通过项目的开发与实施,由导师分解软件工程的各开发过程,明确各阶段的要求和标准。指导学生按照软件开发方法、开发过程和规范实现各课程小组的项目调研、分析与设计。最后,导师组织项目小组自评,小组之间展示项目、交流体会、互评,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我校在第三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决赛中,取得了1名同学获二等奖、5名同学荣获三等奖、12名同学获得优秀奖的好成绩。实践证明项目驱动的培养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由于每个小组均有组长、组员,在组织形式和项目安排上,创造了足够的交流氛围,从而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导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尽可能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模拟的“软件工厂”内经历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缩短了学生就业后与企业之间的磨合期。

五、结束语

软件工程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是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其有效地提高了实习效益,既节省经费, 又使学生得到了较好的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经济意识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同时,它也使得教师的项目实践经验得以发挥和提高。

软件工程师年中总结篇(4)

我眼中的微软精品课程

从2003年微软亚洲研究院正式在中国的高校启动“微软精品课程支持计划”到2005年升格为“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湖南大学软件学院一直非常关注。我感到微软的精品课程建设既重视其先进技术的推广,同时也重视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基础课程建设,应该说支持是比较全面的。精品课程在促进相关院校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4年申报精品课的时候,申报材料要求是全英文的,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改成了中文。从我这几年的双语教学的经历来看,课堂上用英语讲授,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效果一般。但是,英文的教材和演示PPT,应该说70%至80%的同学还是能基本理解。所以我还是比较赞成使用英文的教学资源,因为在软件工程这个领域,技术更新的速度是其他任何专业所无法比拟的。如果要对新技术进行跟踪,没有一定的英文阅读能力是很困难的,而将英文技术资料翻译成中文是需要时间的,翻译是否准确也是个问题。当然,课堂讲授还是讲中文为好。

作为总部在美国的公司,微软在帮助中国大学改进和提升双语教学方面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我觉得不一定所有申报材料都是英文,但是可以设置一部分双语课程。当然,双语教学的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看法仅仅代表一家之言。

微软精品课程在湖南大学的首次实施

2004年湖南大学有了第一门微软精品课程――“ with C#”。申报的过程也很有趣:我们因为各种原因,在申报截止日期前一周,仍未收到申报邀请。正好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合作关系部的两位专员来湖南大学访问,当时的软件学院院长张大方得知了这个消息,马上沟通,得到答复是我们可以申报。于是急命我在一周内写出申请报告,报送微软。我一周内写出了报告,最后有幸申报成功。

我们对第一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的投入是很大的。我利用整个暑假的时间,参考多本教材,完成了所有的18章的PPT和2万字的教案,并自编了一本实验指导书;课程开始后,所有课堂讲授都现场录像;指导一个组的学生完成了基于的自主学习平台的初步开发。在课堂讲授内容以及自主学习平台的开发方面,我多次与微软工程师沟通,并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适当的调整;采用微软工程师的意见,采用Power Point的附加组件――Microsoft Producer,将所有教学视频与PPT同步在网站上,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器浏览学习网站,点击其中任意一张PPT,视频将同步到对应的内容自动播放。随后的自主学习平台在湖南大学教务处的资助下,进行完善,当年就作为湖南大学软件学院的自主教学平台正式运行,现已正常运行近四年,为四届学生的30多门(门次)课程服务,访问量超过十万人次。应该说第一门微软精品课程的建设是比较成功,我还记得当时在验收通过时的一句评语:“湖南大学的精品课程做了大量的工作,教学网站内容丰富,特别是录制的教学视频,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第一门精品课程的建设,在课程项目组织方面,借鉴了我院工程训练的做法。实际上,从2003年开始,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就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院内的工程训练。第一批组织了30多名“2+2”的三年级的学生,每4至5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利用4周时间,经历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从项目的启动、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和测试,一直到部署。项目来源是教师曾经经历的真实项目,在将其文档标准化后,首先提供需求给学生,学生根据需求文档逐步完成项目。第一次工程实践的效果是显著的,学生文档的编写能力、编码的规范性、设计能力有比较大的提高。所以在建设“ with C#”时,就借鉴了工程训练的做法,并且成功地组织一个学生小组,在课程学习的同时,作为课程实践部分,完成了一个基于的自主学习平台的初步开发工作。学生在项目开发中体现出来的热情是我所始料未及的。

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做中学”的由来

2005年,我们在思考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能否迈出更大的一步?因为在工程训练和精品课程建设时,我们意识到不足之处:完成一个项目所需的知识,和一门课程讲授的知识有比较大的出入,一个项目需要的,往往是几门课程中的一些实用的知识,也就是课程讲授的内容远远多于项目所需的知识;而课程讲授的知识,往往和项目阶段所需的知识无法很好衔接;同时,在工程教育的教学理念上,是否能有大的创新?基于这个想法,从2005年底开始,湖南大学与微软全方位接触,争取微软对我们的支持。

在2005年底,在湖南大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经学院领导多方努力,我们聘请了美国微软研究院孵化研究开发部总经理黄学东博士担任湖南大学软件学院的名誉院长。黄学东博士于2005年11月在岳麓书院给以软件学院为主的全校学生作了题为“创新与执行能力点谈”的讲座,开始了微软与湖南大学软件学院的紧密合作之旅。

通过黄学东博士的努力,我们于2006年初聘请了原微软高级架构师,凌小宁博士为我们的专职教授,并在凌小宁博士的倡导和带领下,在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开始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改革和教学平台建设。

应该说,“做中学”的教学改革,从一开始就与微软结下了不解之缘:酝酿和提出在中国的软件工程教育中实践“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就是热心祖国教育事业,长期跟踪国内外软件工程教育改革的原微软高级架构师凌小宁博士。为了在“做中学”课程项目中充分体现业界先进的软件项目管理模式,在2006年暑假,微软亚洲工程院为湖南大学软件学院的5位骨干教师提供了一周的访问机会:每人每天会见3位不同的工程师,全面、真实了解微软软件项目团队的组织和管理,为学生项目组的组建和管理提供参考。培训结束后,我们参照微软内部开发团队的组织形式确定了学生项目组的人员组成和角色划分。

经过精心的准备,我们于2006年9月在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开设了一门以“做中学”为教学模式的“Web应用软件工程”创新课程(2008年更名为“基于案例的软件工程”)。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微软亚洲工程院张宏江院长亲自给学生作了讲座,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田江森总监,工程院的陈天经理,以及美国微软研究院孵化研究开发部的蒋力等参与了授课。该课程得到学生们的高度认可,甚至有学生说:“这门课将改变我的一生!”。这门课程于2008年申报“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成功,并且获得了评委们的高度好评。

“做中学”与传统的教学到底有什么不同?

我们首先看一下“做中学”到底与传统的教学有什么不同。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

教师指导下的以项目驱动的“做中学”――以一个真实的企业项目 ― 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 “企业设备的管理与监控”带动整个课程,从需求分析开始到成功地提交完成的项目。我们设计了一个与项目流程同步的即时授课(Just-in-time lectures)流程,见图1。在项目流程的每一关键步,教师先行讲授这一步可用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学生带着项目中的问题听讲,并通过更深入的自学和团队讨论,选择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方法、技术来完成这一步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周进度报告、小组讨论和答疑,随时掌握学生的进度,提供即时的帮助。学生在完成了每一步工作后,教师要审议通过。不合格的发回去改进,合格的则可进入下一步。

以工业界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以软件工业界需求为主导,避免贪大求全,而且采用真正实用的。例如,我们讲授和实践了微软的典型的实用型软件工程过程,而避免纯形式化的理论方法。为了使学生对软件工程有较完整的了解,我们在学生们完成了整个项目对软件生产有了直觉了解后,又介绍了当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其他软件工程方法,如敏捷编程、极限编程和软件成熟度模型,并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参考资料,使有兴趣的学生可继续深造。由于打破了对内容贪大求全的理论框架,我们有可能根据当前软件工业界的最新技术需求,加入新的教学内容。

其实,软件工业界对当前毕业生的最主要的需求之一是高职业素质(职业感,责任感,诚信,团队精神,激情,等)和良好的“软技能”(自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人际关系,等)。在模拟的软件工业人文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软技能”,我们把学生、助教和教员组织成模拟的软件产品开发部门,包括总经理、主管(开发,项目管理,测试),组长、项目经理、程序员、测试工程师。其中项目经理(PM)、开发组长(Dev Lead)和测试组长(Test Lead)是由学生自愿报名,学生投票选举产生的。这个由学生教员组成的工业化团队不仅在整个项目流程中,而且在整个学习讨论过程中成为团队学习的基本组织。我们的评分体系把团队的成功放在首位,使得学生们自觉地互帮互学共同成功;并使得个人失败影响团队成功,培养了学生对团队的责任感和忠诚。我们在课程流程中加入了“软技能”课程,使得学生以“做中学”的方式在做项目时学习软技能。学生有机会直接与湘钢的用户交谈以获取用户需求。学生有机会实践演讲(需求分析报告,演示等)。学生通过大量的小组讨论(需求,说明书,体系结构,设计,开发等)实践了沟通、争辩、谈判、妥协等人际交流的要素。教师还提供了文字报告(周进度报告、需求说明书、设计、编程规范,等等)的样本,使学生学会撰写规范的文本。

团队结果和个人结果相结合的评分体系――我们完全抛弃了考试评分,而采用了对项目实现结果的评分,并采用了团队结果和个人结果相结合的方式。项目结果包括各种文档(包括源程序)的质量,用户功能实现的情况,可运行程序的质量,软件臭虫的数量,等等。这使得学生避免了读书背书应付考试,而把精力放在项目结果的质量上。每个学生的分数基于他/她的个人项目质量和团队的综合项目质量。我们给予团队的综合项目质量较大的权重,使得团队成功成为个人好成绩的前提。如果团队不能成功完成项目要求,个人一定不会取到高分。如前所述,这样的设计,强调学生的团队精神、互助互学、责任感和忠诚。同时又承认个人的努力和成就。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更接近于工业界的实际价值评判。

“做中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那么“做中学”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总结了以下四点: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 这是因为采用了真实的项目和切实有用的技术及有针对性地边学边做的方法,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大大加强。例:有的学生一反过去沉溺于游戏的消极状态,积极参与了课程学习和项目开发,成为美谈。

通过一个真实的软件工程过程,学生真正了解到软件工程中一些关键问题和方法。例:通过对湘钢项目的需求分析,切身体会到软件需求的不确定性及迭代递增方法的重要性。学到的职业素质和软技能将对学生产生潜在的长远影响。在我们的模拟软件生产人文环境下,学生第一次体会到并实践了团队合作、责任与义务、有效沟通、管理等。

学生学到了一些当前工业界急需的技术。例如:互联网可用性设计,Ajax等等。有学生在总结会上说:这些内容既新颖又有用,怎么以前听都没听说过。有的公司在听说了我们的学生学了互联网可用性设计后,询问招聘的可能性。

学生展示了更好的就业潜力。虽然我们的学生仅仅是大三,但连续两届参与“做中学”课程的学生有三位通过微软严格的选拔成为微软亚洲工程院的实习生。他们将参与微软一些核心产品的开发。

部级精品课程建设

软件工程师年中总结篇(5)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它涉及工程概论、项目管理、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的需求、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软件课程,在计算机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科学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计算机软件行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软件行业呼唤计算机教学方面的改革,希望走出校门时,新一代软件人才能在更好掌握软件工程理论知识的同时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就对软件工程这门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在各高校开展多年,其中引入案例教学,解决理论与实际应用衔接的问题[2];以及引入项目式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感性认识等[3],都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对于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软件工程的教学方式,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经验总结。本文从软件工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开始,介绍在五邑大学计算机学院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软件工程教学,讨论提高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1软件工程教学的困难

要提高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还存在一定困难。

从软件工程的学科发展上看,软件工程的学术研究和教学过程本身有着不同的动作机制,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和正在进行的软件设计很难直接相互渗透。另外一方面,从学生的认识结构看,在软件工程的教材中添加大篇幅的工程经验,虽然可以一定程度地解决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但这些内容并不能完全构成学生对软件工程的认知结构。教材和课程大纲中的学术成果和经验理论,是知识的结果,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典理论不能代替学生从动手实践中获得自我认知的能力。软件工程教学不能离开实际的体验,否则就容易造成类似人文学科中学术成果和经典阅读脱节的情况[4]。

因此,在传统的软件工程课程中,由于课堂教学方式具有局限性,学生学会了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但不会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入项目式教学后,课本当中的例子多数是为概念和原理而设立的,无法在规模和复杂程度上与真正的软件开发项目相提并论。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对软件工程实践过程的感性认识,学完课程后仍不知道应如何着手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5]。而实践又是掌握工程科学的最佳方式。对于不断发展的软件理论,其中的知识与经验只能通过实践者自己亲身执行后,才能被理解和掌握。

为了提高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五邑大学计算机学院在近年的软件工程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学生自主体验的教学改革。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软件工程经典理论的感性认识,不让项目式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使学生在完成软件工程的学习后,能适应软件行业的工程化需求。

2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体验式教学设计

为了体现学生自主体验的过程,我们在软件工程的课程教学大纲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案,其目的是使学生能主动投入到软件工程的学习中,使教学内容能与学习体验更紧密地结合。同时,在实践教学中,软件工程的教学设有学生自选项目的实践环节。新的教学设计,关键就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项目式教学。

为了强调学生自主体验,该课内实践的选题范围要求来源于五邑大学校内的具体软件需求,并将软件开发的工作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使项目实践内容能覆盖整个软件生命周期。最后,参考国家软件开发的标准文档要求,要求学生在各阶段完成后提交阶段性书面总结。具体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2.1提出注重互动的理论教学

互动式的理论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要少讲,把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依然是项目式教学的基础,这些经典公式和行业标准通常是学生最不容易用心学习的部分,而引入互动式的课堂理论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传统的软件工程教学大纲存在项目实践方面内容的缺失,而补充了项目式教学后的软件工程,往往更像是一种“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这就使教师更注重项目经验的传授。其实,“最好的教学是对话式的教学”,教师应该从自身开始改变观念,不再一成不变地重复教学。学生通过与教师的对话式交流,可以在互动中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完成教学大纲中要求的理论学习部分。

2.2要求学生完成真实可见的软件项目

在课内实践中,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来自校内的实际软件需求,这个软件的需求通常是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感受到的,这样可以提高软件开发中需求调研的真实性,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体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没有提出这样的选题范围要求,而学生一开始对软件开发的理解又有限,因此选题往往是教师熟悉的领域,或是学生从网络上找到的参考题目。结果是部分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性不高,还出现有学生照搬参考书和网络上已有案例的情况。新的实践选题范围要求必须来源于校内实际需求,这可以更方便教师控制实践项目选题与某些参考书中案例之间的重复度,也加强了学生调研工作的真实性。

2.3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开展深入的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的前提是学生的课外学习和总结,讨论时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长期以来,在软件工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基本是教师单向传授,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布置课题学生完成,学生离开了教师就不知道干什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软件工程教学时,教师必须要少讲,目的是要把实践过程留给学生去体验。软件的开发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次软件开发都是对软件工程系统框架进行的一次创造性实践,真实的开发过程往往不都能完全遵循教科书中建议的软件开发流程。因此,在学生的课内实践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读教材和讲义,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课程学习的要求去寻找来自生活中的实践项目,也就是自己找到想解决什么问题,并进一步阅读课本和参考资料,在教师、学生之间开展专题讨论,用问答和辩论的方式完成理论学习和项目体验。另外,专题讨论的题目并不需要预先定好,而是应该在项目实践的进程中挖掘出有讨论必要的题目,同时鼓励学生在讨论前进行充分准备,查阅相关的期刊和论文,并在讨论后进行总结。

2.4注重项目实践中对软件项目管理的体验

软件工程是一门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工程实践性非常强,而工程总离不开项目管理。学生一开始知道课程中包含项目实践后,往往最先关心应该在软件开发中使用什么技术和工具。但软件工程的实践教学并不应把实践侧重于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更不应指定实践项目使用的开发技术。指定开发语言和开发工具容易使学生混淆软件工程课内项目的实践方式和其他专业课,如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和Web体系结构的课内项目实践。软件工程教学的目标应是在讲授软件工程经典理论和工程经验的同时,让学生体验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提高对软件项目的整体把握能力,增强软件项目管理理念。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软件工程的知识框架和对软件过程的实践上,并在实践环节适当增加如成本控制、进度管理、风险分析以及人员管理等有关软件项目管理的体验。

2.5灵活的成绩评价方式

学生完成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编程和测试后,可以在课程答辩中展示已掌握的知识和在项目中实现的能力锻炼。在课程答辩中,学生可以发现其他项目小组的优缺点,教师也可以在答辩过程中提出项目实践中的不足之处,帮忙学生找出差距,弥补不足[6]。

3教学效果

五邑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施行新的旨在激发学生自主体验的教学方法后,学生普遍反映在学习软件工程更有兴趣的同时获得了更多的实践经验。新的选题范围使学生不出校园即可以做软件项目的需求调研,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软件开发创作的热情。选题范围的缩小反而使课内项目选题的多样性得以实现,涌现出一批来自学生视角的新课题,如AP07064班的选题《宿舍网上自主充电系统》,以及AP07102班的选题《学生饮水管理系统》,都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也获得了校内有关部门的关注。客观上,学生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成绩稳步提升的同时,对教学的评价也不断提高,2009-2010学年软件工程的课程评价超过了9.2分,满分为10分。

4结语

目前,软件行业正在飞速的发展过程中,软件工程教育的理念、教学形式也处于发展阶段。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作为一种尝试,运用于软件工程的课内实践环节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如何立足于我国软件行业的现状、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法,提高软件工程的学生学习体验,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我们不断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姜湘岗,章晓莉.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研究与研讨[J]. 计算机教育,2010(5):112-114.

[2] 潘娅. 软件工程教学方法探索[J]. 高教研究,2006(2):28-30.

[3] 温颖,周昕. 项目教学法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2010(24):206-207.

[4] 李翠叶. 重建人文学科的文化实践机制[J]. 文教资料,2008(15):162-164.

[5] 黄芳. 基于项目实践的软件工程本科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 湖南社会科学,2009(5):174-176.

[6] 胡洋,苏琳. Web软件时代的《软件工程》课程改革与建设[J]. 中国成人教育,2010(5):111-112.

Student-oriented Course Design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LIN Zihui, HE Guohui

软件工程师年中总结篇(6)

中国的软件业正遭遇着人才瓶颈。据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卫生部等6个部门的调查研究.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技能型人才严重紧缺问题,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领域尤为突出。调查表明,在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中,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需增加百万人左右.在数控应用技术领域。需培训和造就数十万操作人员、编程人员和维护人员。这些人员被业界人土称之为实用型、技能型“软件蓝领”。

一、软件业的现状及其“软件蓝领”需求趋势

在世界软件业进入工业化生产的今天,中国的软件业已初具产业规模,与国际软件业领先水平相比,全球软件产业正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变阶段,而中国的软件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成长期,中国软件市场正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在计世资讯的年度报告中,其研究分析表明了中国软件产业规模现状,2004年产值规模达682亿元,比2003年增长30%,其中国内用户的软件投资总量达539亿元,同比增长25.3%,预计 2005年增长速度将为28.1%,软件市场总体规模将达907亿元,增长率将达33%。2010年左右,中国软件产业将步入成熟期。[1]据湖北省软件培养基地的求职信息表明,全国已建成“国家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重点软件园”,基地与园内至少已培育出上万家软件企业,仅湖北省软件产业基地就有600多家软件企业。[2]我国上千人的软件企业已有北大方正、中软总公司、东大软件集团、用友软件集团等等。而异军突起的印度软件业.因培养出了庞大的软件产业工人群.促成其号称世界软件业第二大国。印度的软件公司,动辄上千人,其中超过5000人的企业就有18家,企业中除少数的高级开发、项目分析人员外.其余的人都是从事基础编程的“软件蓝领”,软件生产如同传统产业的流水线作业,而每个基础编程人员则按规定加工整个工程中的某个标准件,从而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中国软件业要形成规模化经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软件人才匮乏与改进人才结构是首先要打破的瓶颈。从美国、印度等国的经验来看,软件企业需要有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软件从业人员理论上可以分为软件工人、软件开发人员、项目负责人三个层次。在这一结构中每个人都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进行流水作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从事软件编程工作的基础程序员——软件蓝领。

软件业内人士认为.新的软件生产模式需要的人才将呈“金字塔”型:大量需要的是处在生产:第一线的编程人员(软件工人),占总人数的60%—70%;中间层是从事软件设计、测试设计的人员 (软件开发人员),属企业的高级人员,占总人数的20%-30%;处在最顶端的是社会需求的分析人员(项目负责人)。

目前我国的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即中间层次的人才相对较多,生产第一线的编程人员 (软件工人)甚少。软件企业基本上还处于作坊式生产,高学历人员在软件企业中,还要冲杀在编码第一线,集设计、施工、销售等于一身,从而造成软件成本居高不下,效率、质量也难以提升.降低了其价格上的国际竞争力。

不难看出,“软件蓝领”是软件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底座,而现有人才又供给不足。总之,我国软件业在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①人才数量不足;②人才结构不合理;③人才培养模式有待革新。

二、培养适应软件业需求的“软件蓝领”

当前,我国的软件业需要大量的“软件蓝领”.然而,能适应软件业需求的“软件蓝领”又供给不足,导致软件企业不得不使用高学历人才从事简单的“软件工人”就能胜任的基础编程工作。

(一)高职院校应当且有能力承担起培养“软件蓝领”的重任

软件产业的发展必须以人才培养为起点。我国的软件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各级高等院校,从教育行业人才培养定位来看,大量的应用型、操作、动手能力强的低层次“软件蓝领(工人)”,应由高职高专院校承担起培养与输送这类人才的重任。

高职高专院校所开设的计算机专业(软件技术方向),其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就定位为应用型或称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也应是向软件企业输送“软件蓝领”、“软件工人”、“软件基础程序员”的培养基地。

软件产业的高速发展和软件人才的匮乏,而衍生培育了IT人才培养企业,如北大青鸟 APTECH计算机教育培训中心、NIIT、神州数码和 ATA等,他们从一开始就以全新的培养模式,以短、平、快、专的手段为软件企业培养输送实用、急需的人才。一些在校大学生和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不是选择直接就业或考研,而是纷纷选择到这样的培训企业中深造一至二年,学习他们心仪的知识和技能,报考和获取他们向往的某类程序员认证证书。这预示着新型的人才培养企业向传统的教育行业发起了挑战,预示着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输出模式需要改革。

(二)建立高职高专“软件蓝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明确“软件蓝领”培养目标。借鉴IT人才培养企业对软件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应将“软件蓝领”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政治上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是能适应软件企业编程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J人才;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能适应软件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基础程序员,他们是软件中、高级人员提出制造某一软件方案的编程执行人员,他们也应按编程工序划分专攻方向,充当整个软件工程中的某个标准件生产的专门人员。

2.注重培养并开发“软件蓝领”的基本素质。IT业界人士认为:高职院校向软件企业输送的生产一线的“软件蓝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①具有软件开发实用知识和技能,良好的项目开发编程能力。至少精通一门编程语言,如当前国内企业常用的C/C++、VB和国际上最流行的Java语言,熟悉它的基本语法、技术特点和API(应用程序接口)、、②认识和运用数据库的能力,即会使用目前常用的数据库软件,如甲骨文公司的Oracle数据库软件、微软公司的SQLServer软件等。③具有软件工程的概念。从项目需求分析开始.到安装调试完毕,基础软件编程人员都必须能清楚地理解和把握这些过程,并能胜任各种环节的具体工作。④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特别是掌握专业英语(计算机编程所需)的基本词汇,及其相关的英语语法。⑤自觉的团队精神,较强的求知欲和进取心。软件业是一个高速发展、快速变化和不断创新的行业,软件人才的与人合作意识与精神、求知欲与进取心都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在激烈竞争的行业中立足的基本条件。⑥熟悉国家信息产业的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与创新精神。

培养适应IT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软件蓝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一要让学生掌握适度的文化科技知识和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软件编程专门知识,使之具备从事软件产业职业要求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二要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能满足软件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需要;三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四要培养学生的延展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IT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其技术发展与更新的速度,需要软件职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掌握新技术的潜质,即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战技能,同时具备可持续学习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探索适应IT企业需求的“软件蓝领”培养模式

首先。以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通过优良的课程体系,传授实用的教学内容,同时辅以有效的教学手段,强化外语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使高职高专院校打造的“软件蓝领”掌握最新IT业界、软件业界的实用知识与技术。

第二,以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模式为辅线。既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能满足软件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需要;又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团队工作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延展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IT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其技术发展与更新的速度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掌握新技术的潜质,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具备可持续学习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以学历教育与岗位技术培训相结合的“软件蓝领”培养模式。学生在校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其表层结果是使学生取得日后立足社会的名片——学历证书,其深层结果是让学生在校完成“软件蓝领”的培养目标、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开发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开发。然而,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高校向企业输送的毕业生有的要再接受近一年的教育与训练才能胜任工作。因此,为适应IT技术高速发展.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的现实,高职院校应该开辟走出去、请进来之路,走校企联合培养实用人才之路,校企共同探索“订单式”“软件蓝领”培养模式,适当引入著名IT企业的程序员系列认证,按照IT企业具体岗位需求,对“软件蓝领”进行再分类,突出具体岗位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必要的IT职业岗位技能培训,取得步入企业的名片——某类程序员认证证书。另外,为了使高职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胜任“软件蓝领”岗位工作,高职院校应注重依托IT(软件)行业.聘请IT行业的专家学者、资深人士参与学校教学运行的全过程,将一些国际流行的IT产业最新技术及时引入教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更新教材等,使学生更快捷地接受IT职业需求培训,增强直接就业的适应性。这样既可树立高职院校为企业输送“高级蓝领”的形象.也可改善高职毕业生不好找工作的现状。

三、适应“软件蓝领”培养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蓝图。它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设定预期的学习结果,并通过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安排科学的教育教学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进程,规划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与技能结构和专业个性化、层次性结构,以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整体职业能力的教育目的。

在目前的高职IT教育中,由于延用或效仿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有的高职院校仍以“本科压缩型”或“专科型”的模式办高职教育,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尚未形成科学适度的课程体系,因而带来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一系列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①理论课程相对过多,同类课程重复设置,无故提高了学时数的占用率,既不能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高职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求学愿望;②实习实践课程相对较少,难以达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校内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辅助教学条件有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足,学生很少有(几乎没有)机会参与模拟的软件项目开发,更别说参与具体的软件项目开发,因此也无法在老师、项目经理或技师的指导下,感受亲自动手进行项目开发出成果的充实感,或是自己独立或与同学(项目组成员)协同进行项目开发的学习氛围,因此也就无法从实训教学环节中积累项目开发经验。在毕业应聘工作时,一谈到软件项目开发等实际问题时,则张口结舌,不知所云。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课程设置跟不上且脱离IT软件行业发展的市场需求;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环节教学;双师型师资力量有限(几乎没有);实习实训教学指导书缺乏,教材落伍;教学模式正处于摸索改革、寻求发展之路的初级阶段等等。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以IT软件行业职业或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技能本位”为指导思想,即强调实用技术和规范的应用,而不探究深奥的理论.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不拘泥于学科的系统完备.设置高职“软件蓝领”培养课程体系。

与课程教学相匹配相配套的是教材和实习、实训课题教学指导书,以及单项或模拟项目开发指导书。高职教材必须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必须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教材编写的模式应该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心,以技能训练为特色的指导思想。理论叙述体系要反映高职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衔接的循序渐进原则,从基本的概念和知识点出发,对于单项职业能力或证书类培训教材与教学指导书,最好采用完整的案例人手,逐层引入知识和理论,使高职学生带着实际问题,从案例的整体知识考虑,将局部知识逐层分解学习,以减轻高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学习压力,培养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针对“软件蓝领”培养特点,加强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而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高职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除应具备较深的理论功底外,还应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高职现有的教师,特别是IT类教育的教师多是由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没有在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工作劳动过,一般都对一线的实用技术、技能比较生疏。众所周知,讲授应用课程的教师,如果长期脱离企业界,是很难跟随技术的发展而一起发展的。因此,一方面应对教师进行高职教育基本理论的培训,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大型软件企业进行深造。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训,经常选派中青年教师到软件企业去强化技术与实践能力。再一方面是制定相应的选拔制度,直接从软件培训机构和软件企业生产一线聘请懂理论、有经验、会讲课的研发人员来作兼职教师或作论坛性质的学术、技术报告,以加速“双师型”队伍的建设,适应高职院校培养与输送“软件蓝领”的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软件工程师年中总结篇(7)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软件测试;课程建设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training plan;software testing;cours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279-02

0 引言

为了解决学校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国家提出了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卓越工程师。确定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领军人才、国际认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创业、研发型高端人才的培养目标[1]。卓越软件工程师教育是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基础,旨在培养工程型的软件专业人才。南华大学于2011年成功申请“卓越工程师计划”,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成为其中之一。

1 软件测试课程建设背景

随着近年来软件测试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成为热点,很多高校都展开了对软件测试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软件测试的课程建设应该有其自身的针对性。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工程系于2009年开设软件工程试验班,2010年软件工程专业成为一级学科,2011年成功申请“卓越工程师计划”。软件工程专业对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正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革,软件测试的作为软件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软件测试课程的建设是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传统软件测试课程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软件测试课程存在着很多问题。

2.1 软件课程开设单一 大部分的高校软件测试课程的开设十分单一,某些高校甚至只将软件测试作为软件工程的一部分提及。而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软件测试是贯穿整个软件开发的活动,在不同的开发阶段都有相应的测试理论支持和测试工具应用。

单一的软件测试课程只能简单罗列软件测试不同阶段的技术和方法,缺乏对知识的针对性和连贯性,学生很难理解不同的测试技术和方法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应该如何应用,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软件测试的条条框框而不懂如何活学活用。

2.2 理论与实践脱离 软件测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然而测试工具和测试对象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产品,实践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有较大的难度[2]。虽然大多数教师充分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加强了实践的力度,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大多学生没有参与过实际的软件开发的项目,没有接触过软件开发的流程,实践中选择的实验案例十分单一,缺乏领域结合,与真实工程相差较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理解测试在软件开发中需要使用方法及其作用,很多学生因不能感性认识测试的重要性因此对课程缺乏兴趣。

2.3 案例陈旧过时 案例教学是软件测试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对学生理解测试方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案例陈旧过时,大部分教学都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大都没有介绍软件测试的工程方法和实现过程,并且没有进行难度的区分,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3 软测试课程建设探索

本专业的教师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了大量的教学经验,按照实际工作中典型的工程师团队所需的各种技能知识为导向,按照复杂度渐增、螺旋递进的原则设置卓越软件工程师课程体系与内容,把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为导向的横向课程体系改造为以个人职业角色发现和能力提升为导向的、适应团队教育培养的新型纵向课程体系。软件测试课程是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总体跟随整体培养课程体系的大方向,并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建设。

3.1 复杂度渐增式开设课程 在传统的以面向开发为主的培养模式下,测试课程设置单一,知识针对性连贯性不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专业课程开设过程中将软件测试课程课程拆分,穿插到整个培养过程中,紧密联系软件工程其他阶段的课程,并且使用案例贯穿所有阶段,复杂度逐渐递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建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在第5学期分成两个阶段分别开设《单元测试与软件质量》和《软件验证与确认》。在第一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小规模程序测试的能力不涉及复杂系统,以提高个人开发测试的基本能力为目标,学生可以运用测试课程中学习的方法在开发过程中使用,针对性强。第二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对系统整体测试的能力,此时学生以完成基本开发能力的训练,其他相关课程的培养中也进入了系统级别。在该阶段以上一阶段培养的能力为基础,提高复杂度,跟软件开发其他阶段紧密结合。完成第5学期的测试基础课程开设之后,在第6学期还开设了《web软件测试》、《测试案例分析》、《数据库测试》等专业选修课,给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

3.2 基础与实践并重,充分利用虚拟实践平台 课程的开设充分考虑到测试重实践,并且与软件开发其他阶段联系紧密等特点;同时也考虑到了此时学生正处于学习阶段,直接参与实际项目对学生的学习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在课程学习阶段充分利用了校内软件实训基地,创建网上“虚拟企业”,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在这种虚拟平台下,针对基础的知识点开设虚拟项目[3],模拟软件测试的真实工程环境。学生在自己组合团队中有各自的工程任务,针对性实用性很强,学生能够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感性的认识测试岗位工作,体会到软件测试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作用,将单项知识技能之间关联在一起,系统的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

3.3 采用螺旋式的案例教学,案例与其他软件开发阶段贯穿 课程采用螺旋式案例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与其他软件开发阶段贯穿,即针对同一个项目分解为基础与高阶的两个不同难度程度的案例,课程讲解的案例从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一直贯穿到软件测试,体现了软件开发连续的工程过程。同时贯穿的教学案例都是从高年级学生参与的实际开发的项目中提取,教师总结了在开发的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案例讲解过程中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教学案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被不断完善,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案例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有一定的真实性又同时具备知识点针对性。

4 结语

本教学团队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结合专业现状与社会需求,总结以往开设软件工程试验班的经验和教训,一直以来不断研究探索,逐渐形成一套适合的本校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其中软件测试课程的建设既遵循了软件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的大方向,又结合了课程自身的特点,而本教学团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将不断的改进,遵循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手册[S].中国教育部,2009.

软件工程师年中总结篇(8)

今天我们召开建设工程监理统计工作座谈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一是对*年度建设工程监理统计工作进行总结;二是研讨修改《建设工程监理统计报表制度》及升级后的建设工程监理统计系统软件;三是对如何做好明年的工程监理统计工作进行研讨和布署。下面我就*年度工程监理统计工作和本次会议要研讨的几个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年度建设工程监理统计报表工作情况

*年是建设工程监理统计工作实施的第一年,在全国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协助和共同努力下,我们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全国建设工程监理统计汇总工作,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一)完成统计汇总工作,编制了《*年度建设工程监理统计资料汇编》。

*年11月底,我们在北京召开了“建设工程监理统计工作会议”,对建设工程监理统计工作进行了布署。今年2月份,我们重点协调处理统计报表软件和网络系统出现的问题,保证了企业统计数据的上报。3、4月份,我们对各地上报的工程监理统计年报数据进行了审查、整理和汇总,对发现的错报数据逐一进行了核查。5月份,完成了统计报表数据的汇总工作,编制了《*年度建设工程监理统计资料汇编》;*年6月27日我们在中国建设报上以建设部名义了《*年建设工程监理统计公报》。通过行业统计这项基础工作,我们初步摸清了全国工程监理行业的基本情况,如全国监理企业总数、专业分布和人员构成,以及企业的收入情况。据*年度统计,我国现有建设工程监理企业5927家,从业人员43万余人。统计制度的实施和成果为我们制定行业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对全国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的监理收入进行了排名,排出了*年度全国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的前一百名企业,并在《中国建设监理》杂志和“中国工程建设监理与咨询服务网”上公布。

(二)将工程监理统计与市场监管相结合,加强对监理企业资质的动态管理。

在统计报表软件中,为了确保企业注册监理工程师数据的准确,我们将统计系统软件与注册监理工程师数据库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企业只能在监理工程师数据库中选取本企业注册的监理工程师,从而自动生成相应数据。*年7月28日,根据企业网上上报的本企业注册监理工程师人数,我们对监理工程师人数未达资质标准要求的工程监理企业进行了汇总,以部办公厅函下发了《关于对注册监理工程师人数达不到资质标准要求的工程监理企业进行核查的通知》(建办市函[*]471号),要求各省对注册监理工程师数量未达标企业和未上报*年建设工程监理统计报表的企业进行核查,对于限期内确实达不到资质标准要求的企业,将按资质审批权限重新核定其资质等级。

企业资质年检取消后,各地也在研究如何加强企业资质的动态监管,工程监理统计制度实施后,北京、吉林等地方通过统计报表制度加强了市场动态监管。北京市建委在实施监理统计工作中,建立联审工作机制,由市建委综合经济处、建筑业管理处、工程质量管理处和建筑执业资格注册中心四部门联合审查并实施“分类管理,统一上报”,通过统计加强了市场动态监管。吉林省在统计工作结束后,及时了《关于*年建设工程监理统计工作情况的通报》,对未填报统计报表的2家企业记严重不良记录并限期半年整改,对迟报的4家企业记不良行为记录在建设厅网站上给予公示。

二、*年度工程监理统计报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年度统计报表工作来看,我们的统计工作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

(一)个别统计报表指标不规范。企业反映统计报表指标中个别指标设置不规范、解释不够明确,需要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

(二)统计报表系统软件不够完善。一是填报过程中,大量用户同时登录,网速较慢,程序运行不能满足填报需要,影响数据上报;二是数据维护缺乏经验,要求同时支持用户名和密码锁登录时,部分录入数据出现错误;三是注册监理工程师管理系统数据不够准确,影响了填报数据的准确性;四是系统软件汇总功能不完善,不能及时形成准确的汇总数据,影响了统计工作预期效果的实现。

(三)统计报表工作的质量有待提高。一是上报率有待提高。我们将统计汇总的数据与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前年做的行业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仍有一定比例的监理企业没有填报统计报表,尤其是有4个省(市)的上报率在85%以下。二是上报数据不准确。不少企业出现上报数据、计量单位错误。三是信息不够畅通。审核过程中很难及时将发现的错误和出错原因清楚、明确的反馈给企业,并且企业通常也不能及时准确的改正错误。

三、同心协力做好*年建设工程监理统计工作

(一)完善统计报表制度和统计报表软件

在工程监理统计报表实施过程中,我们汇总了反馈意见,针对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结合即将出台的《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现行的财务制度,我们调整了统计指标,并将指标解释按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进行了修改;对工程监理统计系统软件进行了完善,力求解决上报速度慢、管理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今天会议还要充分听取大家对报表制度和报表系统软件的意见。会议结束后,我们将尽快整理、汇总会议意见,对工程监理统计报表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并计划在今年10月份报国家统计局批准统计报表制度。

(二)做好工作布署和催报工作

*年度工程监理统计工作布置文件下发后,各地要及时做好工程监理统计报表制度的部署、宣贯和升级后系统软件的培训工作,使监理企业对此项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了解、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系统软件,准确上报统计数据,今年我司就不再召开建设工程监理统计工作的部署会议了。

软件工程师年中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1019102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西华大学软件工程特色专业项目(10TSZY317)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唐剑梅(1975-),女,西华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信息检索技术。

0 引言

作为校级特色专业,笔者所在学院的软件工程系近年来积极推进特色专业建设进程,设有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及移动软件开发3个专业方向。在西华大学特色专业建设基金的资助下,各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由于实践教学贯穿于高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1],软件工程学科和软件产业不断发展,以及全国对高素质软件人才需求量激增的形势下,针对软件工程学科实践性极强的特点,学校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类课程和环节所占的比例。“移动软件开发项目实训”是近年来新开设的移动软件开发方向学生必修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实践课程,这门课将为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移动软件开发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以更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从分组安排与项目选题、教师课堂讲授环节、学生实践实施环节、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1 合理分组,严格筛选项目选题

“移动软件开发项目实训”课程开设在大三下学期。此时学生已经学完了大多数基础及专业课程,移动软件开发方面也已经具备了Android平台下的开发基础。对于该阶段的学生来说,急需在大四的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到来之前做好更充分的实战准备。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移动软件开发项目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及测试相关技术,能将之前学到的点状知识和技能集结到面,同时整合训练各种移动软件开发所涉及到的主要技能点,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际的移动软件开发工作做好技术准备。本课程不再采用前期程序设计语言实训课所采用的单元式训练为主、综合训练为辅的方式,而是采用实战项目的方式,让学生完整地实现一个综合性的中小型项目。

在该课程的第一堂课上,由教师对整个课程的概况和目标进行介绍,并给出该门课程的进度安排,让学生了解整个项目实训流程。接着进行分组安排,采用自由组合的分组原则,要求每组2~3人,并推选一个技术和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相对教师直接指派而言,自由组合的好处是各小组成员配合更加默契,课后的交流合作更易展开。而且学生中已有自发组织的软件开发兴趣小组,这样他们可以保持兴趣小组的组合来进行实训,更易于出成果。分组结果可能存在某些小组成员开发能力都较强,但某些小组成员开发能力都较弱的情况。对于较强的小组,可鼓励他们发挥创新精神和主观能动性,多在设计方面出新点子,在项目中大量使用新技术。课程结束后可鼓励其将成果用于参加一些竞赛,如Android平台软件开发大赛等。对于较弱的小组,则可降低对创新性的要求,建议他们选择一些注重基本技术的项目,即适于边学边练进而对技术的应用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项目,这样能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对移动软件开发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以便更好地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战经验。教师对移动软件开发中的几大技术进行介绍,提出实训项目选题要求(如要求不重题、要具备实用价值、要涉及不少于3个较大的技术面的综合应用等),并安排各小组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课后选题调研。

第二次课则由各小组作选题报告,汇报选题背景及意义,阐述项目涉及的主要技术面,其余各小组可给出建议和意见。这样既可集思广益,又避免了小组选题内容过于雷同。由教师进行审核和点评,工作量或涉及的技术面达不到要求的小组需重新选题,直至题目通过为止。教师要严把选题关,避免出现小组找寻现成源码项目抄袭的现象。

2 学生分阶段提交项目文档,进行阶段汇报

实训项目在规模和技术上应是企业实际开发项目的浓缩,因此要求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和规范,至少包括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进度控制、项目成果这6个工作过程,再根据具体情况,添加版本控制、文档书写、项目等工作过程,从而更加真实地模拟企业项目[2]。结合移动软件开发项目的特点,以及各小组题目涉及的主要技术面,各小组可根据自身项目情况对项目进展进行阶段规划和裁剪。教师则按照所有小组都会经历的开发阶段收取小组提交的阶段项目文档,听取小组的阶段汇报,进而评估其开发进展情况。

题目确定后,课程内容分阶段完成,各小组需按阶段要求提交相关文档,主要阶段包括:

第一阶段:在完成系统背景及功能概述和需求分析后,提交需求规格说明书。

第二阶段:进行软件系统功能界面规划及总体架构设计,提交软件设计文档。

这两个阶段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完成。学生在这两个阶段同步进行开发前的技术准备工作,包括Android平台及Eclipse工具的使用,以及相关技术知识的复习等。

第三阶段:小组长分配开发任务,各成员分别进行自己所负责模块的实现与测试。此阶段持续时间较长,过程中要经历期中检查,各组需提交各模块的开发文档及已完成部分的代码。

第四阶段:进行集成测试,提交测试报告。

第五阶段:进行系统优化与改进。

第六阶段:程序打包。

第七阶段:教师验收项目,检查实训报告。

第八阶段:期末项目验收答辩,答辩通过后整理提交相关文档及代码。

教师事先通过学校的课程中心网络平台建好“移动软件开发项目实训”课程网站,将编制好的课程阶段进度表上传提供给学生下载使用,以便学生对整个课程安排心中有数。学生提交阶段成果也通过课程网站进行。

3 教师及时进行阶段总结及讲评

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要在3个阶段集中进行阶段总结及讲评。课程第一阶段完成后,教师根据各小组提交的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一次集中讲评,及时发现问题并要求小组整改,避免因需求分析阶段的失误而导致最终软件不合要求的情况发生。

第二阶段完成后,教师根据各小组提交的软件设计文档再进行一次集中讲评,以便及时纠正小组设计中的不合理之处。

第三次阶段总结安排在期中检查后,在各组提交部分模块开发文档及代码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技术上的问题,对各小组项目开发中的典型性技术问题进行汇总及解答。虽然各组开发设计的主要技术面不完全一样,但仍采用集中讲评,目的是对用到相关技术的小组起到引导和提升作用,同时让未使用到该项技术的学生学习借鉴。毕竟各组项目涉及的技术面有限,因此应尽量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术面。

4 强调课后不断线

“移动软件开发项目实训”课程总共只有48个学时,每周3学时,共16周,因此要想学生在如此有限的课时内通过这门课能有更多的收获,课后的继续学习必不可少。因此,教师一定要对各小组提出项目开发课后不断线的要求,对于各自完成的部分,各小组成员要尽量抽出共同的课余时间聚在一起继续完成。笔者所在学院的实验中心未被上课占用的机房对本院学生是免费开放的,这为各小组课余在机房继续进行项目开发提供了平台。

移动软件开发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新技术层出不穷,更新很快,教师既要引导学生采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进行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也要在课后随时关注行业最新进展,保持对新技术的敏锐触角,也即课后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和学习要不断线。

5 强调过程考核,注重答辩环节

为了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真正地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定规模难度软件的开发,除教师自身要努力提高个人授课能力和改进实训方案之外,还要有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和成绩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时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3]。移动软件开发项目实训是通过任务来驱动学习的,让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熟悉和掌握最主流的技术,因此有必要通过阶段性考核,给学生定期施加压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最终的实训任务。

在课程进行的一、二、三、四阶段,学生均要提交相关的阶段文档材料;在课程的第七、八阶段,学生将提交实训报告、最终的源码及相关文档。这些可作为教师进行过程考核的依据,教师可据此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考核。同时,为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操守的软件从业人员,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纪律性也要严格要求并纳入考核范围,所以教师每次课上要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考核。同一小组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其表现和承担的开发任务量给予不同的成绩评定。

6 结语

“移动软件开发项目实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能集中训练和提高学生进行移动软件项目开发和设计的实际技能,是移动开发方向的核心专业实践课程。根据该课程的实际实施情况来看,本文关于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动手兴趣和积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热情。但由于该课程为近年新开实践类课程,其教学内容也应紧随移动软件行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所以其教学方法和措施目前还处于初探阶段,尚需持续不断地总结、改进、探索和创新。后续可考虑从两方面着手改进:一是与企业合作,引进真实项目进行实训[4];二是设计开发一个基于软件交付过程的平台,以便在软件交付过程的各个阶段,由教师设定学习任务、考核指标,通过学生提交的成果, 教师输入判定的各个项目成绩,然后由系统自动生成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从而改进实训教学手段[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王皖陵,吴光龙.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8587.

[2] 黄能耿.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实训项目设计[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 5961.

软件工程师年中总结篇(10)

在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各个层次的教学中,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实施与应用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在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应用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教师教学采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版本低于企业实际部署应用的版本,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所学非所用”,延长了学生就业后的专业“适应期”。最新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在实验室的教学环境部署往往又很繁琐,技术环节障碍多。

一、更新“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是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核心的职业技能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掌握实施和应用方法,掌握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能力。目前高校会计专业“会计信息系统”或者“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由于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对计算机硬件要求高和软件本身更新升级快等原因,在相应课程教学演示或者模拟实践中采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过于陈旧”,主要表现在软件版本低,造成“会计信息系统”或者“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实践环境水平落后于企业管理实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所学非所用”,不能很好的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延长了学生就业后的专业“适应期”。所以,构建紧贴企业实际应用水平的教学条件与环境、应用最新最先进的专业技术,是高校专业教育实现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中用友U8的应用现状

用友ERP-U8企业应用套件(简称用友ERP-U8)是中国ERP普及旗舰产品,是中国用户量最大、应用最全面、行业实践最丰富的ERP,并与中国企业最佳业务实践相结合,成为中国企业应用最广的经营管理平台软件。由于用友ERP-U8的市场领先地位,它也成为广大高校会计专业优先选用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演示平台。

用友ERP-U8管理软件经过多年发展,先后历经版本821、850、852、860、861、870、871、872、890、v10.1以及现在最新的U8V11.0产品。U8旧版本在很多客户应用时需安装很多软件补丁,带来日常操作、年结的不便,同时也不适应企业日益发展的管理需求。2012年12月,用友推出U8V11.0。由于u8软件近些年更新升级较快,新版本软件的安装和实验室部署又有新的技术要求,导致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未能及时在教学中更新软件版本,普遍还在用u8的852、861、872,这些版本已经落后于U8V11.0至少2年以上,学生不能及时学习掌握新的软件。所以,有必要及时跟上专业软件的更新步伐。

三、用友U8V11.0的实验教学方案及实施

1、构建基于情景认知、任务驱动理论的“角色与任务仿真实验教学方法”体系

教学体系总体设计总体思路:随着教学工作的顺序进行,可不断的设置情境,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都以实践中的某种情境下的某种角色出现在具体情境里。在教学中,每个模块可顺序讲述,在教师讲解完毕主要内容后,要求每个学生小组亲自动手总结角色,每次实验担任一种角色。

(1)角色重组。要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将学生分组完成实验。但是,要改变传统的按部就班的顺序讲述,将案例进行角色重组(打破学生一次实验体验全部角色的办法),重新整理材料,根据角色(这个主线)分析整理实验材料。例如:总账系统中总账会计角色要完成的工作有:某年某月填制记账凭证,某年某月进行对账工作等。

(2)轮岗设计。在小组完成本轮实验后,要求学生总结评价本轮实验。然后小组内进行轮岗,实验同学重新选择角色。和上一轮同学进行交接实验,完成本轮实验。这个过程是轮岗过程。具体方法:将学生分组,每个组根据角色需要配备5到8名同学,每轮工作每名同学各有分工,分组完毕后,要求小组分析整理全部角色资料,重组角色档案;小组内选择角色,小组内每名同学选择一种角色,每名同学各有分工,各有侧重。真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创造性;小组共同完成本轮实验,本小组内,和其他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共同完成本轮实验,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同学真正理解数据流程,帮助同学切身感受到实际工作中的某种角色的实际业务,以及和他存在工作关系的其他工作岗位角色;本轮实验总结,一次角色轮岗完毕后,必须要求学生对本轮所承担的角色进行总结和评价,要做到头脑清晰,工作投入,更要对实验中的错误情况进行总结,分析错误原因和解决方法;轮岗,进行下一轮实验角色选择,角色交接,开始下一轮实验工作,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实际工作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更切身感受会计岗位实际交接工作的具体过程;小组内完成全部角色轮岗工作后,要对全部角色进行总结评价,当全部角色都完毕后,将各种角色融会贯通,要求学生画出操作流程图和系统数据流程图,将实验结果和理论相结合。

2、在日常教学演示与实验中,教师要设计并持续更新贴近企业实际工作的案例,形成案例库

(1)教师应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到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并根据行业政策和专业动态总结形成案例库,这样的案例既生动又符合企业实际情况。

(2)更新课程教学教材,把综合性的知识和应用加入到会计软件中。

(3)建立校与校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通过交流既能提高教学水平,也能实现资源共享。

3、部署用友U8V11.0的实验教学演示优化方案

用友U8V11.0作为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在企业实际部署应用中对于服务器端、客户端的软硬件资源都有严格的要求,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在教学演示中的应用,所以对于实际部署中的方案不再赘述。

在教学演示、实验中,为便于研究该套软件的所有功能,一般将u8软件安装为“单机模式”,即将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端、客户端都安装在同一台pc上,所以对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要求较高,考虑到方案的经济性、先进性、和操作系统的普及程度,U8V11.0的教学、实验环境优化方案如下表:

方案 硬件要求 操作系统 数据库软件 说明

方案1 主流双核cpu、2g内存、500g硬盘 Winxp-sp3 Msde2000-sp4、sql2000 较经济

方案2 主流双核以上cpu、4g内存、500g硬盘 Win7旗舰版sp1 Msde2000-sp4、sql2005、sql2008 主流

以上2个方案,方案1对硬件要求略低,较为经济,安装实施过程较为容易。方案2能较流畅的支持win7运行,有利于学生同时掌握win7这一主流的操作系统。

【参考文献】

[1] 王立卫.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软件工程师年中总结篇(11)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熟练运用广联达软件正确计算工程量,并进行招投标文件的编制。我院从08年开设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时间为两周,学分为2学分。从对历届毕业生反馈信息看,识读施工图并进行工程量的计算是所有从事造价员岗位的毕业生的最基本的技能,而这恰恰是同学们的薄弱环节,不知道如何把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岗位要求快速对接,拿到图纸感到无从下手。所以怎样提高学生们的识图能力和计算工程造价的水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建筑类高职的专业骨干课程,我院建筑工程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为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广泛开展企业调研,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改革中来。利用辽宁省工程造价行业广泛使用的广联达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整体解决方案,根据图纸进行真题真做,最总形成工程造价文件。实训是建筑类高职高专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计量与计价理论课的兴趣,是提高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利保证。我院开设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实训,主要是利用广联达图形算量软件、钢筋抽样软件和计价软件进行计量与计价工作。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熟练运用广联达软件正确计算工程量,并进行招投标文件的编制。我院从08年开设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时间为两周,学分为2学分。从对历届毕业生反馈信息看,识读施工图并进行工程量的计算是所有从事造价员岗位的毕业生的最基本的技能,而这恰恰是同学们的薄弱环节,不知道如何把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岗位要求快速对接,拿到图纸感到无从下手。所以怎样提高学生们的识图能力和计算工程造价的水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实际工程图纸使学生熟练掌握预算软件的操作方法、步骤及技巧,能够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及预算软件应用等课程中的重要知识有效结合起来。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图纸数据完成图形算量软件中基础、柱、梁、板、门窗、过梁等构件的绘制并汇总计算工图形程量。

2、运用图纸数据完成钢筋算量软件中基础、柱、梁、板、门窗、过梁等构件的绘制并汇总计算钢筋工程量。

3、运用图形算量软件、钢筋算量软件所得到的工程量,编制清单并运用计价软件进行计价。

(三)素质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业社会责任的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以及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合作的优良品质。

二、课程实训周的内容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建筑类相关专业的骨干课程,它包含理论教学环节,又要有实践环节作为支撑。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正真掌握相关知识,具备相应技能。通过理论教学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计算工程量、套定额、组合综合单价等能力。课程实训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建筑工程概预算知识的系统掌握。我们采用的图纸为一个三层的框架结构的办公楼,具体内容及时间安排见表格。

本实训课程按项目法进行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项目,具体课程设计见下表。

项目一:图形算量软件操作

项目二:钢筋计算软件

项目三:计价软件

通过两周的实训,使学生具有较熟练操作广联达软件的能力,达到造价员的能力目标。

三、实训周质量保证模式

建筑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了满足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期望,保证课程实训周的总体质量尤为重要。《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实训周在教学实践中建立并实施一套适合的运行模式,明显提升了实训课的整体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监理完备的资料库

实训周需要的资料有工程图纸、建筑工程计价定额、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图集等资料。经软件公司推荐,我院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选定4套图纸作为实训周的基础资料。机房配备了60台电脑,能满足学生上课的需要,并配备了正版广联达整体解决方案,配有加密锁。相关工具书等能满足2个班同时做课程实训的要求,初步建立了本课程实训的资料库。

(二)分项目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实训在机房进行,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分为“图形算量软件应用”、“钢筋算量软件应用”和“计价软件应用”三个项目进行。教师先演示基本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纸进行练习。并再发一套图纸做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还可得到第三套图纸,做到了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师在旁边指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其软件操作技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三)强化实训周纪律管理

良好的组织纪律是保证实训周顺利进行的前提,我院实训周对学生的管理采取自律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效果较为理想。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学生较重视这个掌握专业技能的机会,能够自觉的遵守纪律,保证出勤。但为了督促个别组织性纪律性差、甘于落后的学生,实施指导老师点名,督导老师抽查等手段,强制学生到机房接受指导。并使用机房的教室管理系统,让学生把每节课完成的项目行进提交,既督促学生出勤,在一定程度上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四)要求学生做实训总结

实训周完成的同时,要求学生将实训周过程中的体会、收获等用文字记录下来,自拟题目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大部分同学能够从头到尾系统的梳理实训周获得的知识,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指导老师也能从学生的总结中体会学生的动态,为下届课程实训周的指导工作积累经验。

(五)量化实训周成绩评定标准

实训周成绩评定标准为:

纪律及表现占15%;

利用工程造价软件绘制的图形占50%;

书面总结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