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08 11:24:07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篇(1)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架为结构体系,根据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在这些木构件上进行美的加工,即产生了传统建筑术雕装饰艺术。

由于木结构本身存在着不足,其建筑功能方面的缺陷在当代建筑中已被钢材、水泥等建筑所替代。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改造,无数历史名城及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建筑遭受拆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传统建筑的许多木雕装饰物件和古色古香的木雕门窗正在被现代人以收藏的方式大量保存,以至新生出古旧建筑木雕专业市场并逐渐形成一项新的产业。对此关心的人们也期望着传统木雕艺术的回归。在现代装修需求中,许多现代建筑正在开发、利用传统木雕装饰艺术。这些,都促使着我们对建筑木雕装饰艺术作系统的研究。

1 传统建筑小木作木雕

1.1外檐木雕装饰结构与艺术特色

传统建筑木雕的起源很久,安阳殷墟出土的雕花木板说明中国2000年前就有了木雕艺术。秦汉时期木雕装饰艺术的运用就很酱遍,唐宋时期的建筑木雕呈现出朴素大方的风格,激发简朴。到了明清时期,木雕装饰达到了巧夺天工的境界。

1.1.1隔扇,槛窗

在玻璃出现以前,传统木门窗是裱糊纸张或绫绢的,需要以棂条作骨架。WWw.133229.Com唐宋时期的制作是垂直与水平条相交的格式,有棋盘格、书条川灯格等。宫式隔门的棂子式样最早出现在元代,一直沿用至明清。当玻璃出现后,窗棂变得更为繁琐,中心部分留出来安装玻璃,四周作裱糊,出现了八角景嵌、花结嵌、葵式嵌、冰纹嵌等多种格式,疏密有致,造型精美。到晚清发展为更为繁杂的纹样,诸如:海棠菱角式、回纹万字式、如意菱花式等等。

隔扇的抹头和裙板木雕依据不同的建筑规格,其内容和纹样也不同。宫廷装饰团龙纹、下抹头板芯饰翔龙纹、庙宇装饰卷草纹,居民以福、禄、寿、喜、万字回纹装饰。

1.1.2支摘窗,帘架,夹木窗

支摘窗在殿堂、庭院、民宅均有安装,木雕装饰纹样繁多。常见的有福、禄、寿。还有步步锦、盘肠纱、夹杆条玻璃等。

帘架用在明间隔扇的外面,以横批、眉子、腿子、风门组成,上下两端用莲花楹斗及荷叶墩安装。

夹门窗多用于居民,门在中间,两边砌墙,墙上安窗扇,都有木雕装饰。

1.1.3雕花栏杆

栏杆也是传统建筑的重要木构件,在楼层平台、回马廊、亭榭临边之际都有栏杆。除了安全防护功能外,栏杆还发挥着装饰功能,装饰纹样有龟纹云心、锦纹风轮、万字花心、荷叶卷草、富贵宝瓶、如意纹等。

短栏又称尺栏,装饰纹样有双环式、单环式、六方四联式、八块柴式,大多为几何纹样组合。

长栏含3~4个小单元图案,有灯景式、藤茎式、二仙传桃式、葵式、宫式等。

1.2内檐小木作装饰结构与艺术特色

内檐木雕装饰包括木隔断、罩、橱、博古架等,木雕装饰玲珑剔透,极具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1.2.1碧纱橱,隔断墙

这些木构架的制作经过历史积累形成一整套做法,它们均有可以移动的特点,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调整空间布置,或者全部拆除。

碧纱橱的组成构件是隔扇,有6抹、5抹、4抹、2抹(落地明造)。扇心木雕有宫式、菱花心与棂条花心等种类,还有步步锦、龟背纹、冰裂纹等。

罩的种类很多,有落地罩、几腿罩、栏杆罩、炕罩等。落地罩的中心可以做成不同造型的门,如:园光罩正中心开正园门洞,旁处做冰裂纹。八角罩的门洞为八等边形,做万子回纹,其风格庄重大方,观赏性强。故宫西六宫体元殿内的硬木雕花落地罩,工艺精益求精,极其华贵,全部纹样为卷草纹与小动物纹,体现了木雕艺术的极高成就。

1.2.2板壁、太师壁、博古架

板壁是分隔室内空间的木板墙,大多置于进深的门问。为防止大面积木板变形还有的把木棂分成若干块,做成裙板绦环形式,施以绘画与雕刻。

太师壁多见于南方园林与公共建筑,是明堂后檐柱间的壁面装饰,形成视觉中心。

博古架既是装饰物件,又是陈设性家具。它的格架分割优美,比例多变,可称得上是文化品位高的陈设性装饰构件。

1.2.3天花、藻井

室内天花堪称装饰中的精华,明清时分为井口天花和海墁天花。

井口天花是高等级装修,由支条、天花板、帽梁组成,绘以团龙、翔龙、团鹤及花卉纹样。更高档次的天花板不做绘画而做木雕,如:故宫乐寿堂。

海墁天花俗称平天花,是用得最广泛的天花装饰手法。

1.3其他木雕装饰结构与艺术特色

传统建筑的其他部位,如:月梁、梁坊、柁墩、瓜柱与角背都不同程度地有木雕装饰。装饰纹样有荷叶、卷草、动植物等。功能不同的木构件,经过美化都具有装饰作用。

雀替的两面均有术雕,重要的建筑用龙纹,次要的建筑用卷革纹。牛腿表面积较大,供雕刻的地方很多,动物、植物、器物甚至人物都可以刻到牛腿上,装饰手法有浮雕、深雕、透雕等等,有的牛腿甚至是镂空的术雕工艺品。

2 木雕装饰内容与寓意

传统建筑装饰以三雕(术雕、砖雕、石雕)著称,而木雕艺术无论数量及质量都居首位。木雕经宋、元、明、清由简到繁的发展,至民国时逐步衰弱。

建筑构件上木雕的内容反映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是审美功能的体现,是传统文化价值的物化形式,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类别:

2.1审美

中华文明是5000年没有间断的文明,深深地渗透在民族意识和趣味爱好之中,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文化形态源自儒家的忠孝仁义,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神秘天国,成为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传统建筑木雕是人们在满足建筑的实用功能之后,追求精神满足的具体表现,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表现了崇尚永恒之美的审美观念。

2.2教化

传统建筑术雕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教化作用是明显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小说戏曲皆被赋予文化内涵,艺术纳入儒文化系统中,表现手法含蓄而不直白。如:二十四孝、和合二仙、连中三元、八仙过海、福禄寿喜分别表示孝道、仁和、进仕、吉祥之意。唐代张彦远曾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

2.3析福

传统建筑木雕中祈福内容占很大比例。如:求财、求子、求平安、求功名等,特点是含蓄委婉,常采取象征、谐音等手法。

2.3.1象征

龙、风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凤图案常见于规格较高的建筑。狮象征威严,麒麟象征吉祥,并蒂莲象征夫妻恩爱,梅兰竹菊象征气节,牡丹象征富贵,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象征品格坚贞。此外还有“榴开百子”、“松鹤延年”等等。

2.3.2谐音

鱼与“余”,荷与“和”,瓶与“平”,蝙与“福”,鹿与“禄”谐音,可以通过木雕来表达寓意。喜鹊与梅花组成“喜上眉梢”,枣与桂圆组成“早生贵子”,芙蓉谐音“富荣”,与牡丹组合为“荣华富贵”,蝙蝠与“福”、“富”谐音,其图案最为常见,寓意为“福从天降”,与鹿组合为“福禄双全”。

2.4风情

传统建筑木雕中有大量以反映乡土生活为题材的装饰雕刻,有渔樵耕牧、山水风光、琴棋书画、城廓田野等自然景物,表达了对乡土生活的赞美。还有通过民间传说、戏曲情节,寓意勤劳善良、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

2.5图案的模式化

木雕装饰常用的图案,随着年代的积淀、建筑形式和审美情趣的定型逐渐被概括提炼而模式化。如:竖琴、棋盘、画卷形成统一的格式图案,八仙的形象被简化为葫芦、花篮、宝剑等8件器物。

3 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在现代空间中的应用

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是民族文化的奇葩,其实用性和装饰性深得民众的喜爱,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传承和应用,是我们要探索的课题。

3.1木雕艺术进入现代居室

雕花板、格扇雕饰等艺术作品与现代居室空间融为一体。楼梯栏杆、壁挂、木隔断、窗帘盒、博古架都可以做术雕装饰。传统木雕装饰艺术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个性选择空间,可以体现民族文化品味。在现代居室里装饰传统木雕艺术,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风韵。

3.2木雕艺术进入公共场所

现在已有很多的宾馆饭店、车站礼堂等大型公共场所大量采用传统木雕艺术作为装饰,如:屏风、雕花板、门饰、回廊、画框等等,其装饰效果魅力十足。

在现在的公共场所,从天花板到空间的各个角落,都可以用木雕艺术来作装饰,能够产生传统艺术和现代装饰的和谐之美。

3.3木雕艺术进入新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篇(2)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lso let people'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radi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aterial, the scholar's research and analysi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its modelling art and each has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type at its beautiful appearance also contains ric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olk custom and social ethics conno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folk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features are discussed below.

Key word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Folk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中图分类号:TU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中国的传统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演变,其积累的历史文化更是丰富多彩,这也使得传统建筑等同过于一个艺术品。在这些品种多样的传统建筑物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因此得以展现,其包含的社会伦理、社会文化、时代观念和民俗文化等也成为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1、建筑装饰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建筑装饰是一种艺术文化的表现,其自身也与民俗文化联系密切。例如一些农舍门户上面的雕刻着的细致精美的砖雕,这样的作品当然可以堪称为艺术品。然而,在这些艺术品的背后,却蕴含了中国传统时代的伦理道德和民俗文化,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诸如“桃园结义”、“二十四孝”、“福禄寿”、“八仙过海”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这些都在传统建筑装饰中有所体现。一些建筑装饰品还表达除了对家宅的繁荣富强的美好愿景,因此饰有蝙蝠、双鱼和如意等的建筑装饰品也有很多。其中“蝙蝠”的谐音为“变福”,双鱼和如意更是象征了家族的和谐美满,这些传统装饰品将民间的传统文化展示得淋漓尽致。建筑装饰的艺术性也有所体现,例如蝙蝠在外貌形态上都是较为丑陋的,而应用于建筑装饰中却被美化; “八仙”装饰图案中,经常以八位仙人的八种神器作为暗示,也一点也是建筑装饰艺术性的体现。

建筑色彩本身也属于建筑装饰中的一个环节,建筑物的自身色彩更是具有伦理性和民俗性的特点。中国的建筑色彩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得十分紧密。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法则。所谓“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元素,后来“五行”所表示的内涵也开始被人们赋予。比如五脏、五音、五色、五味、五方等等,这些都对应与“五行”元素有所联系,例如五脏的肝、脾、肾、肺、心;五音的商、角、羽、徽、宫和五色的白、青、黑、赤、黄等等,这些都与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一一对应。元素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也开始出现,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木……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等一些说法也开始盛行开来,这种五种自然元素也渐渐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中。例如一般传统建筑的屋顶经常以黑瓦进行砌筑,这是因为黑色象征着五种自然元素中的水元素,水能克掉火,所以是处于对建筑的安全性着想。

2、建筑装饰中象征手法的体现

中国的传统建筑装饰与民俗文化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象征手法在其中的应用更是十分广泛和常见。例如动物中的龙和狮子,这两种动物在传统的建筑装饰中经常可以见到,龙在这之中象征着帝王,狮子则象征威武和力量。在民宅的建筑装饰中更是得到了广泛应用,威武和力量的狮子也成为了驱邪避灾的重要装饰物。植物在传统建筑装饰中也是经常见到的,例如荷花、竹子、松树、梅花、牡丹、桃子等。其中,荷花代表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思想品质,松梅竹则象征了高洁的人品;牡丹则代表了高贵的气质。一些建筑装饰中还将多种植物进行了组合搭配,将两种植物的象征内涵融合一体。例如将象征长寿的松树和仙鹤搭配在一起,象征“松鹤长寿”;将象征富贵的牡丹和象征长寿的桃子结合搭配,则象征了“富贵长寿”。

除了这些动植物形象象征之外,建筑装饰中对于谐音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例如狮与“事”、鱼和“余”、蝙蝠和“变福”等。这些形象在建筑装饰中有着各自应用,例如装饰图案上有两只狮子,则是代表了“事事如意”的意思,狮子与长绶搭配则是象征“好事不断”的意思,加配钱纹则是象征“财事不断”的意思。在这之中,鱼的象征意思极为丰富。首先,因为鱼与龙都在水中生存,而龙象征神兽,鱼象征为凡物,因此鱼的第一种象征是表示凡物进入朝门之后福禄兼得的意思。另外,鱼是一种卵生生物,产仔数量多,因此也有子孙满堂的象征意思。鱼还与汉字“余”发音相同,因此蕴含多余的意思,象征人们多福多财多寿的愿景。由此也可以知道,鱼在建筑装饰中广泛应用的原因所在。

中国的传统建筑装饰中,“八宝图”更是体现了象征手法的应用。所谓“八宝”,指的是和盒、玉鱼、鼓板、磐、龙门、灵芝、松和鹤八种,这些八宝也经常在建筑物的门楣、门扇、厅堂和屏风上得到应用。八宝中,每一样都有着自身的意义和作用。和盒,其实是一种六角形的盒子,图形中有两个仙童,一个手拿荷花,另一个则手拿和盒,其代表是指财源滚滚的意思,也有象征夫妻和睦的意义。玉鱼则是指双鱼,在之前,玉鱼代表的是丰收和兴盛的意思,到了后来,又表示成夫妻和睦和子孙满堂的意思。鼓板即拍板,一般用来表示生活节奏协调,生活平安顺利的意思。磐是一种打击乐器,一般表示男女老少相处和睦,家庭和谐平安的意思。龙门在古人眼里是一种超度化生神功的灵物,代表了一种对仕途和地位的追求的精神。灵芝是一种名贵药材,在古人眼里更是一种仙药,因此它表示的是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松是一种长青树,因此是表示长寿的意思,也有严肃庄重的涵义。鹤也是表示长寿安康的意思。由此可见,八宝图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中和盒、玉鱼、鼓板、磐代表了夫妻和睦、家庭好合、子孙满堂、财多常乐的意思,龙门则表示工作顺利、功成名就的意思,灵芝、松、鹤则表示了长寿安康、飞黄腾达的意思。八宝图的装饰物也经常应用在居室和家用器具上,是传统建筑装饰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3、建筑部件装饰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篇(3)

在近代以前,中国和西方城市无疑遵循着不同的发展道路,不仅形成了各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而且也形成了各自的城市规划风格和建筑风格。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以及文化的传入影响,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西方城市文化,开始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中国城市文化,也开始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的转型。

当今,在我国的建筑理论和创作活动中,人们喜欢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中国与西方等一类建筑文化问题和现象进行比较和争论,这是必要的。但是争论这些问题应该明确它的目的,那就是它应当促进一种文化的发展和建构,推动它的进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依据对这些文化现象做出客观、准确的描述。如:在讨论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的问题时,许多人热衷于从风格、形式或技术等方面去争论它们的高下、文野,却不是从它们与现代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根本联系上去探讨它们的意义。在讨论中西方建筑文化时,人们在对中西方空间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等等进行详尽比较的基础上,发现和总结出中国人同西方人建筑观念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进而在创作和理论中充分强调和体现这种特点,这当然是好的。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却较少从人的存在状态的角度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中国与西方的建筑做出更进一步的价值判断。于是,“传统”“现代”“继承”“革新”“中国”“西方”等等本身变成了目的。建筑文化的比较和争论因此就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不可能导致建筑文化的真正进步。

长期以来,在建筑史研究领域中,存在着一种“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即认为西方城市建筑是历史传统,东方建筑是非历史传统。在弗莱彻尔的《比较建筑史》上刊有一幅“建筑之树”的插图,树的中心主干标明是希腊、罗马、罗蔓式,上端的6根主分枝分别是欧美一些国家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和近代建筑。却把埃及、印度、墨西哥、中国等都摆在下面一些纤弱的幼枝上,把美国放在这棵树的中心主干的顶端,极为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建筑“西方中心论”思想。无可否认,西方城市建筑在近几个世纪以来确实发展迅速,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在科技和理论上、美学形态上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无疑是有问题的,世界建筑历史的发展,决不只此西方而别无殿堂,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建筑文化史家的共识。①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文化理论家佛朗普顿认为:传统建筑特别是民俗建筑是在特定地点形成的建筑体系,具有功能和结构上的合理性。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具体因素,如通风、采光、保温等方面具有优良的特点。所以,不能简单否定依地点、体具体的地理情况和人文文化环境发展起来的地方风格。

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是为了在理论层面上开拓一条中国建筑的健康发展之路。建筑文化学并不局限于解释各种建筑文化现象,它是要为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因此,建筑文化应该是批判的与实践的。要提供价值导向,先要作出价值评判,所以必须树立一种价值观。不同的人类都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建筑事件也都有一定的建筑文化影子。然而文化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任何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即便是精华,也往往离不开具体的时空条件;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既可能成为一副沉重的十字架,扼杀现代人的创造潜能,也可以成为一座智慧的宝库,丰富我们的想象,扩大我们思维的尺度。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中国历史渊源流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只有深刻地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才能更恰当地于建筑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国建筑师的使命就是寻找一条既能融合传统和现代建筑文化,又能以现有物力表达其完美结合的建筑设计之路,这需要现代建筑师卓越的工作能力与强烈的责任感去逐步实现,探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建筑设计风格和形式。建筑设计无法与传统建筑文化割裂,即便是“反传统”一族,也得以“传统”作为参照物来完成自己的作品,因而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需要我们正确对待,也是我们创新的丰富源泉。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意义

过去和现在是矛盾的统一体,割裂过去的现在无法完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中国过去的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建筑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体现着民族性,时代性和当代人文精神的审美理念。中国的建筑设计历来就受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老子的《道德经》提及:“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述了建筑设计中“有”与“无”、“围护”与“空间”的辩证关系。当然,目前某些具有超前意识的建筑师声称要抛弃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而事实上却是传统建筑文化已经渗透到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因此,建筑设计根植于传统建筑文化,任何现代建筑设计无法完完全全地逃离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从当今诸多享受世界级美誉的建筑作品中可以看出:好的建筑设计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当今时代为根,以优秀的民族传统为魂。如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充分结合了传统的古建风格。其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将传统建筑文化巧妙地与现代设计结合在了一起,同时又在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博物馆主体造型设计得新颖巧妙,充分运用了当地传统建筑的基本色调,给人以亲切的相识感。在博物馆的选材上完全是就地取材,可以说整个建筑就是土生土长的特色建筑。这正是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何能如此密切地融入当地环境之中的原因。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融入了老子《道德经》中的空间理念,解决了建筑与自然的之间的融合,在充分尊重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做到了“中而新,苏而新”。不难得出,如能够很好的融合地域的建筑文化风貌,就很有可能做出成功的经典之作,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艺术中应用对当代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传统建筑文化之区别

建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处处体现着文化,文化是建筑的灵魂,是建筑设计之源。古代世界建筑概括可分为七个体系,欧洲体系、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等,其中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建筑形式的不同源于文化的不同,即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不同源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的不同,而现代建筑文化深受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因此,只有了解中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的不同,才能更好地应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一)建筑材料的不同,折射出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而西方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被誉为“石头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了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文化和理念不同,是不同理念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中国起源于农业和农耕,由此决定其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了自然与人系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西方人以狩猎为主,决定其对石材的肯定,体现了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他们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二)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折射出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建筑几乎都是类似于“四合院”格局模式,是一种“集体”的美,如北京明清宫殿,曲阜孔庙等均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而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如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时的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既反映了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也反映了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

(三) 建筑的发展不同,折射出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

从建筑发展过程来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相对而言,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

(四)建筑价值的不同,折射出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差异。

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依靠计算、定量分析、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徒相传,靠实践,靠经验。而在西方,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2000年前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指出“适用、坚固、美观”经典性的建筑三要素观点,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相传。

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实例应用分析

因中国的历史变革,中国传统的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烟消云散”,而此时,很多建筑师在吸收西方建筑文化,也在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如王澍“象山校区”、王戈“深圳万科第五园”和上海金茂大厦等项目取得了国内和国外建筑界同仁的认可和赞许,这也让更多的建筑师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一)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以下简称象山校区)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地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地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相对于一个现代建筑组群,象山校区的整体建筑群,无论是空间上的变化,还是材料的使用,都是空前的丰富,无论从规划角度、单体空间还是园林造景上都潜移默化的融合着中国传统建筑语境。整个建筑群受西湖景色的启迪,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山”,“水”与建筑之间的审美旨趣在意境中获得升华。

整个校区规划自由巧妙,建筑造型简约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具有江南水乡田园般的诗情画意,又具有中国园林的“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特点,山,湖,溪,竹,木构成一个和谐灵动的整体。南方建筑中常见的砖,瓦,泥,竹,木,檐等材料的巧妙运用又进一步赋予了整个校区以江南意蕴,同时通过这些有记忆的朴素材料,王澍在设计中探索了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探索了如何将民间的传统建造工艺同简单纯朴的现代主义构造方式相结合。

在建筑灵魂捕捉上,象山校区沿袭了传统规划上散点透视的布局原则,忽略建筑比例在建筑中的位置,建筑在松散随意的布置过程中围合出空间各异的的庭院空间,从而打造出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趣味,从不断的对透视和比例的结构中创造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独有趣味和意境的过程,成为整个象山校区的设计灵魂。

(二)万科第五园

白墙、黑瓦、竹林、水系、玻璃幕墙、大空间……在中国传统徽派民居风格与现代设计手法的和谐统一中,深圳第五园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具有中国传统建筑标签的都市建筑模式。正如它的设计者王戈所言:“尝试采用现代材料、现代技术和现代手法,但不失传统韵味,就如同用白话文写就传统。”

第五园在建筑群的总体风格上以中国的元素——徽州民居加上苏州园林,使建筑在鳞次栉比的、分不出特点的高楼大厦中流溢出清新的意蕴。在建筑的院落设计上,前庭后院中天井和通过组合形成的六合院、四合院、叠院House(房子)的立体小院(院落与露台)以及合院阳房的围合所形成的大院,种种院落形式无不着力体现中国传统民居当中那种内向型庭院,为居住者提供一方自得其乐的小天地。

中国的传统建筑空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尤其建筑与园林的互动及相互渗透的空间表现上,更是登峰造极,“第五园”在传统建筑空间的传承方面无疑是一个精品。该项目的室内空间处理充分表现出了空间灵活性的特点,在不同的使用空间中由于人的介入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的不同会使空间表现出不同的使用功能,一些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而产生的灰空间在不同的需求下会产生微妙的功能转变。在景观处理上,对景,欲扬先抑等各种手法的运用,让你在空间行进过程中不断的感受空间给你带来的享受,并且你会发现每一空间,在不同时间及光线下又会给人不同的心里感受。

第五园整个项目展现了对实现传统人文,自然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与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一种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

(三)上海金茂大厦

上海金茂大厦为美国著名的SOM设计事务所设计,其具有独一无二的设计理念,其巧妙地将世界最新建筑潮流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融合为一体。当然,他也是最好地利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建构”概念的典范。SOM的主要负责人史密斯声称其最开始的灵感来源于造型美观的中国塔,将中国的塔的“建构”元素充分利用,以高层建筑的设计平面及超高层技术手段为基础融入中国传统表象,证明了钢与玻璃也能演绎出颇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品位的建筑。同时金茂大厦是采用了双周对称的平面之形,阶梯式的逐层递增,让参观者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欣赏到塔的完美。作为现代科技与东方塔形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建筑,金茂大厦的设计结合了中国的传统建筑符号,以切角与体形的方正,尺度与节律也完美的体现了中国塔建筑的艺术。中国塔造型又充满了想象与智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同传统文化碰撞,这恰巧又是经济可靠的结构体系与合理的超高层建筑平面组合的巧妙结合。金茂大厦的建筑风格体现的是似塔非塔的建筑特色,并具有了造型的多样性以及变幻性等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容丰富,不论是象山校区整体展现的传统意境、万科第五园体现的灵动空间,还是金茂大厦结合塔似的建构概念,仅仅是体现了冰山一角,如何在众多的项目中巧妙地应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应用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扬弃式继承,将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完美结合,既能营造出适合中国人居住的传统居住环境,又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结束语

如今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已经意识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好处,并将发扬下去,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中国传统建筑好是好在哪里,继承什么内容,是形式上的继承还是精神上的继承,传统的继承应该是一个多层面的问题,不仅仅是单一空间、形式、符号、理念简单的组合形成外表的“中国风”建筑,而应该是传统建筑文化的再生和创新,创造出富有中国建筑文化意蕴的设计作品,在充分尊重世界建筑文化传统异殊的基础上,用开放的思想面对设计,对现代建筑设计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王先祥.论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设计[J].艺术探索.2008年01期

[2]张宾.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及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安徽建筑.2011年第3期(总178期)

[3]侯斌.传统建筑文化符号与建筑设计浅析[J].中国建材科技.2009(2)

[4]高福民.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古吴轩出版社.2007(4)

[5]甘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3)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篇(5)

中国古代建筑有着灿烂的成就,在宫室、园林、建筑空间的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创造与贡献,形成了迥别于西方建筑的特殊风貌,在人类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建筑文化的特质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从建国后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到二十世纪末的香山饭店等建筑都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华,又融汇了西方现代建筑艺术的新观念、新技术,成为既有鲜活民族特色,又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建筑文化丰碑。中国的城市建筑无论古代、当代,都是在特定的空间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其丰富性与复杂性令所有研究者无法回避。

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开始了艰难的转变过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也是有赖于文化的转变。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和演变轨迹是较为清晰的话,那么,近代以来的转变似乎显得非常复杂。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差异较大。

在近代以前,中国和西方城市无疑遵循着不同的发展道路,不仅形成了各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而且也形成了各自的城市规划风格和建筑风格。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以及文化的传入影响,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西方城市文化,开始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中国城市文化,也开始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的转型。

当今,在我国的建筑理论和创作活动中,人们喜欢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中国与西方等一类建筑文化问题和现象进行比较和争论,这是必要的。但是争论这些问题应该明确它的目的,那就是它应当促进一种文化的发展和建构,推动它的进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依据对这些文化现象做出客观、准确的描述。如:在讨论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的问题时,许多人热衷于从风格、形式或技术等方面去争论它们的高下、文野,却不是从它们与现代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根本联系上去探讨它们的意义。在讨论中西方建筑文化时,人们在对中西方空间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等等进行详尽比较的基础上,发现和总结出中国人同西方人建筑观念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进而在创作和理论中充分强调和体现这种特点,这当然是好的。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却较少从人的存在状态的角度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中国与西方的建筑做出更进一步的价值判断。于是,“传统”“现代”“继承”“革新”“中国”“西方”等等本身变成了目的。建筑文化的比较和争论因此就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不可能导致建筑文化的真正进步。

长期以来,在建筑史研究领域中,存在着一种“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即认为西方城市建筑是历史传统,东方建筑是非历史传统。在弗莱彻尔的《比较建筑史》上刊有一幅“建筑之树”的插图,树的中心主干标明是希腊、罗马、罗蔓式,上端的6根主分枝分别是欧美一些国家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和近代建筑。却把埃及、印度、墨西哥、中国等都摆在下面一些纤弱的幼枝上,把美国放在这棵树的中心主干的顶端,极为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建筑“西方中心论”思想。无可否认,西方城市建筑在近几个世纪以来确实发展迅速,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在科技和理论上、美学形态上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无疑是有问题的,世界建筑历史的发展,决不只此西方而别无殿堂,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建筑文化史家的共识。①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文化理论家佛朗普顿认为:传统建筑特别是民俗建筑是在特定地点形成的建筑体系,具有功能和结构上的合理性。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具体因素,如通风、采光、保温等方面具有优良的特点。所以,不能简单否定依地点、体具体的地理情况和人文文化环境发展起来的地方风格。

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是为了在理论层面上开拓一条中国建筑的健康发展之路。建筑文化学并不局限于解释各种建筑文化现象,它是要为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因此,建筑文化应该是批判的与实践的。要提供价值导向,先要作出价值评判,所以必须树立一种价值观。不同的人类都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建筑事件也都有一定的建筑文化影子。然而文化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任何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即便是精华,也往往离不开具体的时空条件;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既可能成为一副沉重的十字架,扼杀现代人的创造潜能,也可以成为一座智慧的宝库,丰富我们的想象,扩大我们思维的尺度。

现实及未来生活的复杂要求,远非机械地搬用某一种传统方法、途径,就可以得到满足的,必须博采所长,取我所需。另外,对于本特色的创造仍然是一个严肃的课题,需要结合具体地点、条件,对设计要求作具体分析。在创作方法上,采用“抽象继承、迁想妙得”的原则,可能会找到一条新途径。吴良镛提出所谓“抽象继承”是指从建筑传统中,将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来。并且把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作为母题,予以新意,以启发当前设计创作形式美的创造。同时应当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挖掘出传统建筑艺术的时间和空间内涵,首先是要重视和恢复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功能,不能只把建筑艺术作品当作工业产品和生活用品,更不应当只抓其眼前的物质功能。这样的继承,并非形式的抄袭或旧零件的排列组合,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造。使设计既求神似,也不排斥某种程度、某一细节的形似,关键是根据地点、条件的需要。而“迁想妙得”,“迁想”是将自己的想象力深入到对象的形象中去,“妙得”是指把握对象的真正神情。②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建筑文化也是同样。我们应不仅从形式的角度,而且从文化的深度来理解传统,譬如:属于第一层面的,传统建筑中古典美的屋顶、斗拱、柱廊的造型特征,诗文、书画与工艺结合的装修形式,以及各式门窗菱格、装饰纹样;第二层面的,庭院式布局的空间韵律、自然与建筑互补的环境设计,诗情画意、充满人文精神的造园艺术,形、数、画、方位的表象与隐喻的象征手法;第三层面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注重环境效应的“风水”思想,阴阳对立、互动、相应的哲学思维和“身、心、气”合一的养生观,等等。它们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邃的哲理和智慧。③这些都阐明,传统对现代的价值还需要我们在新建筑的创作中去发掘,去感知。

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去寻找传统的现代价值,在保存和发扬其传统精华的同时,摒弃其落后的,不适应现展的东西,寻求传统建筑文化和现展的结合点,体现传统建筑文化尊天地、重人本、讲亲和的唯物辩证思想。弘扬传统建筑文化还可从传统建筑的设计原理、空间组合、构图手法、意念表达等方面有所启迪、有所继承和运用、有所发展创新,不断探索传统建筑思维与现代建筑思维、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把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结合到现代建筑文化之中。

注释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篇(6)

中国古代建筑有着灿烂的成就,在宫室、园林、建筑空间的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创造与贡献,形成了迥别于西方建筑的特殊风貌,在人类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建筑文化的特质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从建国后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到二十世纪末的香山饭店等建筑都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华,又融汇了西方现代建筑艺术的新观念、新技术,成为既有鲜活民族特色,又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建筑文化丰碑。中国的城市建筑无论古代、当代,都是在特定的空间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其丰富性与复杂性令所有研究者无法回避。

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开始了艰难的转变过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也是有赖于文化的转变。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和演变轨迹是较为清晰的话,那么,近代以来的转变似乎显得非常复杂。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差异较大。

在近代以前,中国和西方城市无疑遵循着不同的发展道路,不仅形成了各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而且也形成了各自的城市规划风格和建筑风格。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以及文化的传入影响,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西方城市文化,开始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中国城市文化,也开始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的转型。

当今,在我国的建筑理论和创作活动中,人们喜欢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中国与西方等一类建筑文化问题和现象进行比较和争论,这是必要的。但是争论这些问题应该明确它的目的,那就是它应当促进一种文化的发展和建构,推动它的进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依据对这些文化现象做出客观、准确的描述。如:在讨论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的问题时,许多人热衷于从风格、形式或技术等方面去争论它们的高下、文野,却不是从它们与现代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根本联系上去探讨它们的意义。在讨论中西方建筑文化时,人们在对中西方空间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等等进行详尽比较的基础上,发现和总结出中国人同西方人建筑观念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进而在创作和理论中充分强调和体现这种特点,这当然是好的。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却较少从人的存在状态的角度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中国与西方的建筑做出更进一步的价值判断。于是,“传统”“现代”“继承”“革新”“中国”“西方”等等本身变成了目的。建筑文化的比较和争论因此就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不可能导致建筑文化的真正进步。

长期以来,在建筑史研究领域中,存在着一种“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即认为西方城市建筑是历史传统,东方建筑是非历史传统。在弗莱彻尔的《比较建筑史》上刊有一幅“建筑之树”的插图,树的中心主干标明是希腊、罗马、罗蔓式,上端的6根主分枝分别是欧美一些国家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和近代建筑。却把埃及、印度、墨西哥、中国等都摆在下面一些纤弱的幼枝上,把美国放在这棵树的中心主干的顶端,极为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建筑“西方中心论”思想。无可否认,西方城市建筑在近几个世纪以来确实发展迅速,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在科技和理论上、美学形态上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无疑是有问题的,世界建筑历史的发展,决不只此西方而别无殿堂,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建筑文化史家的共识。①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文化理论家佛朗普顿认为:传统建筑特别是民俗建筑是在特定地点形成的建筑体系,具有功能和结构上的合理性。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具体因素,如通风、采光、保温等方面具有优良的特点。所以,不能简单否定依地点、体具体的地理情况和人文文化环境发展起来的地方风格。

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是为了在理论层面上开拓一条中国建筑的健康发展之路。建筑文化学并不局限于解释各种建筑文化现象,它是要为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因此,建筑文化应该是批判的与实践的。要提供价值导向,先要作出价值评判,所以必须树立一种价值观。不同的人类都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建筑事件也都有一定的建筑文化影子。然而文化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任何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即便是精华,也往往离不开具体的时空条件;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既可能成为一副沉重的十字架,扼杀现代人的创造潜能,也可以成为一座智慧的宝库,丰富我们的想象,扩大我们思维的尺度。

现实及未来生活的复杂要求,远非机械地搬用某一种传统方法、途径,就可以得到满足的,必须博采所长,取我所需。另外,对于本特色的创造仍然是一个严肃的课题,需要结合具体地点、条件,对设计要求作具体分析。在创作方法上,采用“抽象继承、迁想妙得”的原则,可能会找到一条新途径。吴良镛提出所谓“抽象继承”是指从建筑传统中,将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来。并且把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作为母题,予以新意,以启发当前设计创作形式美的创造。同时应当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挖掘出传统建筑艺术的时间和空间内涵,首先是要重视和恢复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功能,不能只把建筑艺术作品当作工业产品和生活用品,更不应当只抓其眼前的物质功能。这样的继承,并非形式的抄袭或旧零件的排列组合,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造。使设计既求神似,也不排斥某种程度、某一细节的形似,关键是根据地点、条件的需要。而“迁想妙得”,“迁想”是将自己的想象力深入到对象的形象中去,“妙得”是指把握对象的真正神情。②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建筑文化也是同样。我们应不仅从形式的角度,而且从文化的深度来理解传统,譬如:属于第一层面的,传统建筑中古典美的屋顶、斗拱、柱廊的造型特征,诗文、书画与工艺结合的装修形式,以及各式门窗菱格、装饰纹样;第二层面的,庭院式布局的空间韵律、自然与建筑互补的环境设计,诗情画意、充满人文精神的造园艺术,形、数、画、方位的表象与隐喻的象征手法;第三层面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注重环境效应的“风水”思想,阴阳对立、互动、相应的哲学思维和“身、心、气”合一的养生观,等等。它们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邃的哲理和智慧。③这些都阐明,传统对现代的价值还需要我们在新建筑的创作中去发掘,去感知。

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去寻找传统的现代价值,在保存和发扬其传统精华的同时,摒弃其落后的,不适应现展的东西,寻求传统建筑文化和现展的结合点,体现传统建筑文化尊天地、重人本、讲亲和的唯物辩证思想。弘扬传统建筑文化还可从传统建筑的设计原理、空间组合、构图手法、意念表达等方面有所启迪、有所继承和运用、有所发展创新,不断探索传统建筑思维与现代建筑思维、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把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结合到现代建筑文化之中。

注释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篇(7)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形象受到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都不断地寻找着本国的独特认同。改革开放以来,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的国家形象在西方舆论中越来越复杂。为了更加高效准确的进行国际传播,笔者对建筑传播的系统论进行梳理,认为建筑传播从时间发展看经历了功能性建筑、符号性建筑发展到媒介性建筑的发展历程,其本身就是一个动态交杂的系统。因此,本文从建筑传播系统论上探讨其对提高我国国家形象的认同,确保我国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系统论的相关观点

系统论作为一门科学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现代,也称“科学系统论”,被人们公认是由美籍奥地利人贝塔朗菲所创立。他认为,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整体作为核心,起着特定的作用。整体是其部分能够相互联合和延续的连接点。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但同时系统中各要素又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科学领域的系统论的观点延伸至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时就发展出了社会系统论。社会系统论指的是在各种社会要素的有序联系中揭示社会有机体的内在结构,在要素、结构与功能联系中把握社会整体。社会系统论不同于系统论,是在社会这一非科学领域下的系统论,有着自己独特地特点和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系统论和社会系统论最原始的出发点和开创点,它强调的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即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也离不开整体。它要求我们从社会系统的内部要素、结构及其相关性着眼,并通过对社会系统中的不同部分和要素的判断和调整来实现系统整体的和谐统一。

2、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指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从而使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社会系统的层次区分是相对的,相对区分的不同层次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社会系统的层次差异乃是其自身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

3、动态开放性原则。动态开放原则指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社会不仅具有内部因果联系性,而且也是一个被嵌入更大的周边环境之中并与之发生交换关系的过程系统,也正是在这样的交换过程中,社会系统才得以不断地维持稳定与均衡,并通过其在各个时期内的运动轨迹来描绘自身的变化发展。

系统论为我们从宏观整体、多层次、动态发展的层面把握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提供了一系列基本的科学方法论原则。

二、建筑传播的系统论分析

(一)历时性系统――建筑传播发展历程。建筑传播本身是一个系统,它体现了社会系统论中的层次性原则。按照历时发展次序,可分成三个层次,最底层是功能性建筑传播部分,它主要涉及到建筑机体的实用功能性,包括提供生产和消费的地理空间,提供生活的娱乐空间等。中间层是符号性建筑传播部分,这里的信息加工不仅涉及到建筑的空间供给者的身份,还体验着感情和情绪,与记忆密切相联,即涉及到建筑机体的表意传播。通过建造的建筑风格的不同,为人们提供视觉的感官和品质的内涵,引发人们的识别和思考活动。最高层的是媒介性建筑传播,建筑不再是附着在其他传播媒介上的一个“装饰”,而是直接发挥着媒介的本体性,自身作为一个小的传播子系统进行着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二)共时性系统――建筑传播与其他传播要素的的关系。建筑传播不仅自成系统,它也是众多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因此,有必要从共时性的角度区分和梳理建筑传播与其他社会系统传播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社会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组织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内部天然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各个系统不是处于真空静止状态,而是各个部分之间互相联系和作用,动态地发展着整体的有机功能。建筑传播,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且也必须是一个被嵌入更大的周边环境之中并与之发生交换关系,才能发挥到部分对整体的促进作用,也正是在这样的交换过程中,社会系统才得以不断地维持稳定与均衡,并通过其在各个时期内的运动轨迹来描绘自身的变化发展。

三、隐喻:建筑传播的系统论意义

建筑能够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系统,那么发挥建筑在国家认同上的作用,改变我国国际传播话语权缺失的急切问题,恰是对中国最有价值的方法论意义。从建筑传播系统论上探讨社会诸系统和系统间以及系统内部诸要素间的关系,对于积极应对我国国际传播式微的现状,以及提高我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和认同,确保我国国际地位稳步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统一主题策略。国家形象的传播和国家认同的形塑不是一种短线投资。国家形象本身是长期存在的,也是动态发展的,从长期来看,任何一次对外传播的过程都是对国家形象进行的投资,它们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逐渐累积到国家形象上,逐渐的丰富和改善国家形象,所以,必须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进行统一主题策略。首先要预先在建筑系统内策划一个符合中国核心价值和特色的建筑主题,并保持主题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没有特殊事件不得轻易更改主题。其次,建筑传播要在这个建筑主题中体现其整体系统性,前文已介绍了功能性建筑、符号性建筑和媒介性建筑,这三者是要密切围绕在同一主题下进行建筑的布局规划和风格定型的,不能因为不同的建筑之间元素相抵,削弱建筑传播的整体效果,造成对建筑的整体风格的消解。笔者相信,根据统一主题策划的信息,按照预定好的策略传递给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按照统一的标准是形塑最具中国代表性的形象的有效手段。

(二)差别主题策略。差别主题策略是针对统一主题策略的不足提出的应对策略,它指的是在保障统一主题策略的长效作用效果下,针对不同的国家要有区别的采取不同的建筑传播策略,不能一味强调中国的文化精神的建筑风格和传播而忽略了国际受众的接受程度。为取得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中国国家形象认同,我们应采取的差别传播策略。如果在系统内其他要素因素无法达到预期时,可用此套策略来进行差别传播。

由于世界各国及我国内部不同地区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我国国家形象的宣传主题应该有所差别。现在建筑领域应该是在表达中国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在不损害中国的建筑传播的系统下,允许尝试建设不同的建筑风格展现我国国家形象,以便不同国别、不同地区的受众更快的对我国国家形象形成认同。

四、结论

社会是为共同利益而互相合作、协调行动的整体,把整个社会视为一个系统,并以社会系统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控制着社会系统的内稳机制。建筑传播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自身是一个内在联系的自组织系统,同时又与社会系统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共促共存。针对我国目前国家形象认同式微的现状,从长期来看,要采取统一主题策略,深度挖掘中国核心价值形象,发挥建筑领域的传播效果。从短期来看,要采取差别主题策略,在不损害我国长期建筑传播大局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国家选择用不同的建筑来传播我国的国家形象。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篇(8)

一、符号嫁接

将我国传统建筑造型中的局部符号嫁接在当代建筑中,这在我国接触西方建筑的初期就已经开始,如南京中山陵建筑、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等。这类建筑需要表现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自信心的社会需求,它们基本上并没有脱离传统建筑造型。到了当代,我国的新建筑利用传统符号嫁接表现建筑民族性的日益丰富,它们大多具有删繁就简、注重文脉的特点,如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图2),把中国传统园林与江浙传统民居符号运用其中,甚至将一些传统建筑符号进行变形或抽象化处理,创造出现代建筑的新形式,在传统意象思维包裹下的现代建筑,表达着地域与建筑的关系。在当代我国建筑领域,此类作品成为建筑走向民族化的大多数。

二、形式的“中国式”

“中国式”建筑形式是什么?这包括建筑的物质形态和指导建筑的理论体系。物质形态方面,目前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建筑空间、结构、材料和建筑色彩的利用。在建筑空间上,中国式的建筑一般以半封闭的空间为主。空间形式讲究既遮阳避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的感觉。而建筑材料上,追求材料的素雅、柔和,注重生态材料的使用,建筑色彩上大量使用原色调,受光处用暖色、背阴处用冷色。建筑理论上主要是影响世界的现代建筑思潮和当代中国建筑师的思维认识。而影响建筑师思维的是我国所处的时代和传统民族的内核文化。物质形态和理论体系构成了我国当代建筑的形式体系,形成当代中国建筑的特点,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在当代“中国式”建筑里面,具有代表性的是大建筑、轴线建筑、半闭合空间的建筑、同一“自然”情结的建筑和整体性的场所等具有民族特点的建筑形式,没有它们是形成不了“中国式”建筑的。如: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图3),就是“中国式”建筑的代表,整个建筑看似是一个与传统无关的现代前卫的建筑。但建筑却在空间、结构、材料和色彩等方面均利用民族化的元素。在空间形态上,外壳的“鸟巢”以一种传统民居冰裂纹的形式塑造了空间的半封闭效果,新颖激进而又朴实无华;色彩方面,在建筑的内部大面积使用中国红,利用冰裂纹半封闭空间呈现出来,体现“中国式”建筑的衬托性的美,整个建筑圆润饱满,与民族的中庸思想相吻合。

三、“和”的审美

我国传统的审美模型不是建立在一个理论框架体系上的,而是建立在体悟上。认为客观事物虽是可以认识的,但不能用精确的语言表达,中国人讲神会,讲心领,讲意得。中国传统建筑思想认为建筑都是有灵魂的。虚实相生,或外实内虚,或内实外虚,所以中国审美的基调是天人合一、“尚中”情结、均衡之美、停顿等,这种审美认识体现在建筑中就是对建筑形态、空间的本质的探索。对于这一点我国现代建筑大师齐康的建筑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如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图4),整体建筑群顺应地形而建,轴线分明、交错有致,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而光和混凝土壁体的冷灰色调营造出一种有灵、安宁的心境。经由这样一种建筑空间,人们便会有灵由心生的意念,强化建筑自身意境,使民族认知在建筑环境构成中共生的表现出来,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篇(9)

传统建筑是历史文明的载体,也是现代化得以发展传承的本源。随着传统建筑的代代积累,不难发现很多传统建筑已经不能与现代化的发展节奏相适应,是要重视现代化的发展问题,还是要优先考虑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这俨然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不得不思考的难题。从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方面看,纵观古代历史,传统建筑物不仅体现了整个历史文化,并且也囊括了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精髓,可以说传统建筑本身体现传统文化,它是当时所处时代人们思想的物质体现,生动鲜活的体现着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又是传统建筑的浓缩,传统建筑记录了当时环境下人们的思想,更能鲜活的表现文化,因此为了传统文化更好的发展,传统建筑必须得以传承和保护。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要以传统讲求“和谐”的核心理念为准则去处理传统建筑和现代化的矛盾关系,使二者达到和谐统一。

1 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传统建筑元素体现着传统文化,现代建筑设计通过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能够创造出简约的美、空间的美以及境界的美等风格特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能够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和照抄照搬,而是运用某种形态元素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对传统形式的再创造,然后加以提炼和运用,使传统建筑的文化元素更富有新的生命力,使建筑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对传统建筑元素的直接运用。在现代建筑中采用大量的传统家具、陈设书画、屏风等对室内的空间进行组织分割,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厚度。传统图案的装饰与仿古的屋顶结构结合起来更加渗透出一种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②将传统文化元素间接的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不仅可以直接运用到现代建筑中,还可以对其进行夸张、抽象、分解或者变形,在经过提炼、概括,用新的装饰材料以及新的设计语言对其内涵的表达产生新的突破。现代建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是符合现代建筑所表达的主题,适应现代建筑发展的形势,寻找一个切实的切入点,使现代建筑中体现出强烈的现代设计感和民族特色。通过这种传统的形式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义和现代审美的特征。

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上的运用,并不是符号的堆砌,而是意义上的延伸。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推进过程中,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世代相传。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体现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内在气质,通过图案,符号,特殊结构等外在形式来表达其的内在意义。正是对这种“意”的执着追求,才保全了“形”的延续。我们所要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非其表面的语言,而是内在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应从形式的层面上升到精神内涵的层面上,更能够适应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发展,更加适应现代设计的方法与表达形式。传统文化的造型从根本上是一种意象造型,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

2 发挥传统建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传统建筑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必须得到保护的,但是传统建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矛盾不可调和。回首历史,我们可以得出,如果对历史文化遗产大力保护,那么这段历史期间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就会很好,反之则发展缓慢衰落。比如,意大利现存很多的古罗马时期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建筑,在经过后人的保护与修复后,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去参观,能够为当地创造超过百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大大的拉动的当地经济发展。在看我国国内,凡事那是注重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城市,都反过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比如首都北京,有大量的传统建筑,还有世界奇迹之称的八达岭长城,在关于传统建筑与现代化建设这一问题上,决策者力求两者齐头并进、相互促进发展,充分挖掘传统建筑的文化旅游价值,以文化旅游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两者和谐发展。

另外,我们之所以要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城市品质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也是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现实需要的最终体现。很多传统建筑经过改造与保护,不仅为该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为当地市民提供了一个集聚文化、自然环境、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城市活动区域,这大大的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使整个社会更具特色。

3 以现代科技手段挖掘传统建筑潜在价值,促进现代化发展

伴随社会发展和科教进步,人类挖掘与开发传统建筑以发展文化产业的手段渐趋科技化。传统建筑数字化和传统建筑旅游景点信息化的特点,使人们对传统建筑的兴趣得以激发。以现代化手段对传统建筑进行改造,不仅可以使传统建筑不失他既有的特色,而且也完全符合现代化的需要,与现代化建设的格局相符合。对于像故宫、天安门这种有着中国鲜明特色的传统建筑,它们是我们无形的财产资源和人们思想精髓的浓缩,我们更应该给予适当的保护和充分的挖掘其潜在价值。特别是古建筑作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在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现代化城市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开发旅游业,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和旅游品牌,提高衍生产品和配套服务质量,使文化遗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并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使传统的建筑文化重新活跃,且转化成适合现代建筑的建筑文化。

4 结 语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继承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发扬传统建筑和谐文化理念。古为今用并紧密结合现实实际情况,把本来非常棘手的传统建筑保护和现代化发展这个问题,整合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坚持传统建筑保护的主导思想,在保护的过程中予以开发和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使传统建筑的文化、经济与社会价值充分得到诠释和丰富,将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融入到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社会生活水平和推动城市建设中去,使这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合理解决,最终使经济、社会和市民生活都因此受益,求得和谐发展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杰.“科学性”与“民族性”──萦绕中国近现代建筑创作的两大主题[J].华中建筑,2000(03).

[2]张墨青.“传承”与“开拓”――浅谈地域性传统建筑理论精髓对现代建筑理论发展的影响[J].四川建筑,2008(06).

[3]王泽猛.现代建筑的技术与艺术[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7(01).

[4]田亚娟,王二娟.浅谈传统生态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0).

[5]江滨.论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设计结合创新的境界[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39-01

建筑有着自身漫长的发展历程,但是建筑美学却是一个新兴学科。建筑美学融合了美学与建筑学的内容,是艺术美学、建筑学的重要分支。罗杰斯・思克拉顿被看作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建筑美学在中国也算是一个新兴学科,但却处在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研究和探讨当代中国建筑美学对丰富中国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让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以“鸟巢”和世博中国国家馆等场馆的兴建不仅给予中国还给国际建筑设计界以极大的震撼,体现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面对现有的成绩中国建筑设计又要何去何从,是立足于本民族特色还是跟上国际建筑潮流的发展是中国建筑设计师们面对的一大问题。

在我看来,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大发展为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进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同时,国内外建筑设计的信息交流让很过国外设计理念和思想不断涌入国内,不仅拓展了国内的建筑设计的形式还丰富了建筑美学的理论内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师应该在吸收国际建筑理念的同时融合中国传统建筑思想,走出一条既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跟得上国际建筑设计潮流的发展道路。

如何吸纳中西方建筑设计理论,融汇中西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建筑设计中华裔著名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可以说是后现代设计的典范。设计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天人合一、曲径通幽等观念,凭借酒店周围山势,在房屋高低错落的清淡、静穆氛围中寻求灵动性和超越性的中国传统思想。在这一方面,香山酒店区别了国际连锁饭店的统一建筑模式。在考虑传统建筑元素的同时,设计师还不乏运用现代建筑元素。比如,在建筑材料方面,设计师运用了大量的玻璃和轻金属材料;在于自然相结合的方面,不仅仅依靠于中国传统模式而加入了光影艺术效果使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融合在同一空间之中。另外,从建筑的总体格局来看,酒店运用了矩形横式的造型,这是当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建筑风格。

香山酒店作为一个成功的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表现了中国建筑设计对“后现代”的理解。那么“后现代”对中国建筑设计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篇(11)

实际上,无论是我国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都应用到了符号学,只是很少有人对其进行研究,符号学的应用,能够赋予建筑一定的形象,而通过这个形象,人们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或者生活上的满足,符号学本身是一项非常抽象的问题,将其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由抽象变具体,由繁琐变简单,不仅拓宽了符号学的应用领域,也使建筑形式变得多元化,建筑内涵更加丰富。接下来,笔者就符号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做详细的分析。

1 符号学含义

符号学从被提出以来,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变迁,其含义也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符号学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来,提出者瑞士哲学家索绪尔,由于当时时代的局限性,他提出的符号学概念有很多漏洞,但是尽管如此,他对现代符号学的研究依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后期的符号学研究逐渐深入,其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皮尔斯,他认为人类从从事的精神文化都是符号的产物,无论是哪种精神文化形式,比如语言、神话等。他对符号学的界定主要体现两点:一点是他认为将能符号转化为具体事物,这是人类与动物有所区别的关键;另一点是,人类要想彻底的了解一个符号系统,要与其他符号系统进行比较,因为每一个符号系统所代表的含义不同,其含义也会因为情境的不同而出现不同,因此各个系统之间要做好对比。

符号学运用在建设设计中,主要体现为建筑的能指以及所指,所谓能指建筑符号本身所代表的意义,也就是人类第一反应看见的物质,而所谓所指,就是指人类通过建筑表象能够想象出来的物质,换句话说,建筑能指是指形式、空间等具体存在的,而建筑所指则是指触觉、听觉等需要人类感知的物质。

2 符号学在我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历史悠久,留存下了很多古代建筑作品,但是因为时间久远,很多的建筑都不能完全的保留下来,这无疑是一种损失,目前我国留存下来的建筑作用一般都是明清时代的作用,其历史时间并不算十分久远,但是依然可以作为参考。我国古代建筑行业只是单纯的被看作是工匠业,因此关于建筑设计理论的文献留存下来的更是少之又少,懂得建筑技术理论的人才也十分稀少,通常情况下都是利用师徒传授的方式将其传下来,因此我国的建筑设计理论在古代并没有形成系统,尽管如此,我国依然留存下来,基本主要的建筑学理论著作,比如《营造法式》、《园冶》等,从这几本现有的建筑学理论著作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符号学在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如下:

2.1 形象符号

所谓形象符号就是指在建筑中能够明显看出的符号,比如图像符号或者是建筑内部使用的结构构件都可以称之为形象符号。我国古代传统建筑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随着历史的变换,建筑形式也随之变换,图像符号所表达的含义也略有不同,再加之,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气候等都有所不同,建筑内部结构自然也就不同。比如,我国江南的建筑,通常情况下会有坡顶、风火山墙等,这种形象符号就充分的体现出了江南的气候以及风土人情的特色,而这种建筑形象符号发展到现代,有些仍发挥着作用,而有些形象符号的运用更多的只是体现出一种艺术感,现代建筑中,完全可以借鉴传统建筑的形象符号,使建筑充分的体现出当地特色。

例如某地的别墅区设计,便采用了传统建筑符号。如坡屋顶、清瓦封檐和清水墙的对比,色调以“素”为基本原则,黑白对比关系营造着当地民居特色。其主入口用了烽火山墙内镶一个古式的悬山顶来引导人流,借鉴了古代“牌坊”的符号并加以重新组合,悬山用工字钢按照斗拱的结构方式搭建,造就了现代材料与传统符号的完美结合。

2.2 空间符号

传统建筑除了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形象之外,还有可以亲身感受的空间组织艺术处理。中国建筑、园林讲求的就是空间的变化,古人从文学方面开始就要求“段落明晰”,建筑中空间所安排的“大、小、曲、折、阔、狭”之间的变化,是传统建筑处理的精华所在。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以空间组合给人带来的感受,讲求空间大小变化的皇家寺院和以“移步换景”的园林设计,都是现代设计可以借鉴的。例如北京兴涛小区的会馆设计,传承了中国庭院式建筑的灵魂――“亭”和“堂”的概念,设计中围合不同封闭程度的空间,再现了四合院式的内向型空间。

3 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某地第五园的设计是一次对于民族传统风格和符号的探索,它从中国传统园林中提取了“村、墙、院、素、冷、静”的概念。规划上,半环路连接两个“村落”,村落间形成富有人情味的邻里空间,其内部空间也特别强调了各种开敞、半开敞、下沉院落和连郎的组合。

在单体建筑上,承袭着十分突出的外部形式。那就是墙的形象。沿袭江南民居建筑,各种高低长短、虚实不一的墙体通过不同的组合来符合“礼制”的形式,在整体上一般来说是内虚外实、内简外繁的。色彩方面以“素”色的黑白灰三种颜色来营造宁静的气氛。别墅的内部庭院的“前庭后院中天井”以及通过组合形成的“六合院”和“四合院”的叠院住宅的“立体”小院,合院的围合所形成的“立体”。种种院落形式无不着力体现中国传统民居中内向的空间特点。小区景观上的处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竹子作为营造气氛的最主要手段。有竹者自清,竹子的点缀使得整个环境的品位得到提升。

整个第五园的设计,使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一次再现,是中国建筑市场对于民族文化的呼唤。传统建筑是基于本土民居风俗而生的。江南的邻里单元,是有助于人们交流的空间,很和谐地组织了公共空间,半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而且,这种符号也是根植于人的传统观念里的,很容易被接受。设计中对于传统建筑风格的借用,也是十分成功的。白墙青瓦,在符号组合上给人营造了复古的氛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符号学在我国的建筑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根据符号学的特点,建筑设计人员,完全可以在现代建筑中加入传统的建筑符号因素,既能够给人一种典雅的感觉,又不失现代感。本文是笔者多年建筑符号设计经验的总结,仅此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