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研究生质量培养管理方案

时间:2023-03-21 10:19:56

研究生质量培养管理方案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其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日趋增多,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研究生教育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其培养过程管理。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及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意义重大。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教学管理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计划,是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基础。

1.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科研学习的重要参考与准绳,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总方针和指南。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学习计划、论文计划及其他与研究生培养过程有关的计划和进度要求。各高校及单位应在坚持科学规范、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上制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首先,各高校及单位应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制定基本培养方案。文科研究生学习科研过程中不涉及实验操作,知识结构偏横向,弹性大。因此,对于文科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应主张合理发散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积累过程。理工科研究生的科研主要通过实验操作完成,实验结果成败直接影响科研整体的成败。因此,对于理工科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应注重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重视科研活动计划。其次,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还应体现个体差异性,提高针对性,在课程计划中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性。导师应在基本培养方案基础上,根据研究生的知识基础、兴趣方向及职业规划等个人特点与研究生共同商讨制定,以形成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提升培养实效性。

2.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

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研究生进行科研的前提条件,课程教学是研究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高校应严格遵循教学规律,以建立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为指导思想,以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为基本原则,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致力于培养出道德、学术和能力兼备的高层次人才。首先,研究生课程设置应注重灵活性与创新性。与以往的学习方式和内容不同,研究生阶段学习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授课内容也应体现该学科前沿的知识。因此,对研究生课程设置应紧随新理论、新技术发展适时调整,及时开展新兴、交叉学科的新技术课程,授课方式也应更加灵活多样,提高参与感与实效性。其次,加强教学督导与检查。建立学校、学院两级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体系,健全研究生课程教学检查与评估制度,明确责任目标与检查范围。校级专家组主要负责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检查评价以及各学院的抽查及总体评价工作。学院专家组负责对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检查评价。再次,落实研究生评教工作。研究生群体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受众,因此,研究生评教是检查教学质量的最直接方式。高校应建立科学的研究生评教系统,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检查评估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二、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强化价值引领

导师既是研究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研究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精湛的导师队伍是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1.以德为先,深入推进导师遴选制度改革

首先,学校在遴选制度改革中,应在综合考虑导师自身发展规律和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导师岗位进行精细化管理,将导师遴选转变为招生资格年审。并依据不同岗位类型的特点设置差异化审核条件,保证审核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对导师进行审查时,应在综合系统考查的同时突出重点,将政治素质与师德师风作为重点审查内容。导师的道德修养对研究生观念思维及价值取向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应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风气及以科研水平为主要审查标准的情况,从“德、能、勤、绩”四方面对导师进行综合审查,建立德才兼备的导师队伍。“德”主要是指政治素养与师德师风;“能”指学术水平、专业技能;“勤”指指导精力投入;“绩”指育人成效,通过全面综合考查,引导导师回归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本分,使导师坚持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当好“四个引路人”,做好研究生的指路明灯。

2.强化培训,全面提升导师育人水平

加强导师培训是提高导师自身素养的需要,也是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然路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应注重加强导师培训工作,确保导师培训的制度化、常态化,全面提升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与水平。首先,以提高导师综合指导能力为目标,以研究生教育培养规律为前提,构建完善的研究生导师培训体系。建立导师三级培训制度即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及专题培训,实行“先培训,后上岗”,重点加强导师岗位职责、师德师风等方面的培训,在此基础上根据导师情况制定个性化、专业化培训方案。其次,建立与高水平学校的合作关系,邀请著名专家分享先进研究生培养理念、研究生指导方案和策略,拓展导师培训渠道,丰富导师培训资源,切实保障培训效果。再次,将培训情况列入导师工作考核内容,激发导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培训有效性,不断提高导师育人水平。

3.示范引领,促进导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导师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在研究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管理和导向作用。强化导师表彰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导师育人育才的积极性,对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应鼓励高校积极开展优秀导师评选活动,树典型人物,并将荣誉纳入学校综合表彰。在选树典型过程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力争将导师各方面的闪光点收集并加以提炼,对其成果精神总结升华,将抽象说教转变为形象示范。其次,注重宣传教育,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优秀导师的成果与精神,通过先进典型的引领力和号召力,引导和激励广大研究生导师向标杆看齐,进而形成以点带面的工作格局,推动导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三、严把关键环节进度和质量,定期评估

监督严把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构建“全链条”监控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过程,定期评估监督,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培养过程主要包括课程学习、中期考核、学位论文撰写及答辩等关键环节。

1.课程学习环节:“精导”“严督”

课程学习环节是研究生奠定专业功底的环节,对于科研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于这一环节,导师应坚持“精导”“严督”。所谓“精导”,是指对研究生的目标控制,即准确确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导师应结合自身研究专长及研究生个人特点确定研究生的科研方向。所谓“严督”,是指过程控制,即在研究生课程学习过程中加强引导和监督。作风散漫和职业方向不明确等问题会导致研究生动力不足。因此,导师应在研究生课程学习过程中加以引导,使其清晰自身定位,增强内驱力。与此同时,导师还应加强与研究生的联系,采取定期召开组会、听取研究生汇报等形式,及时检查研究生的科研进展及学习成果,对未达到标准的研究生应要求其及时检讨并制定整改措施。

2.中期考核环节:设立加分要素,设置必备条件

研究生中期考核是在基本完成课程学习,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撰写之前对研究生进行的一种全面考核,是基于激励理论所采取的一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考核范围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学习、科研成果等方面。这一环节可采取设立加分要素、设置考核“优秀”的必备条件等措施提升考核效能,同时可根据中期考核结果给予优秀研究生表彰、奖励,对怠惰散漫、科研能力低下的研究生亮“黄牌”警告,强化刚性约束,从而充分激发研究生的竞争意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性,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催促暂时落后的研究生奋起直追。

3.学位论文撰写及答辩环节:严把质量,规范程序

学位论文是培养效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检验研究生学术科研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应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及答辩环节。首先,应加强论文过程管理。从导师到教研室,再到学院分委会,应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层层把关。学院还可聘请部分企业导师和高水平大学导师参与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过程,提升研究生论文质量。其次,学院应在保证送审前学位论文质量的基础上,规范送审环节,完善送审程序[2]。此外,还应做好盲审结果的统计及分析工作,为进一步完善评审政策,提高论文质量提供参考。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环节,学院应聘请院外专家,成立答辩督导小组,规范论文答辩程序,从学术和程序上提高学位论文答辩工作质量。

四、注重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完善育人机制

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应以精神需求为原动力,以理论知识与丰富经验为依托,在新形势下拓展研究生教育途径,培育德才兼修的高素质研究生。

1.加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用好课堂主渠道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当前,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为价值指向的思政课仍是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根据时展适时调整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切实提高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首先,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内容应立足时代要求,加强理论素质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协调整合,促进研究生形成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其次,思政课应注重启发研究生的道德问题处理能力,可采用专题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生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使研究生在案例分析中获得具体经验,切实提高研究生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与实效性。再次,丰富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思政课活动,将抽象的理论教育变成具体生动的实践体验,增强研究生思政课教育的感染力,从而强化研究生道德意志,规范研究生道德行为。

2.党建德育融合:积极探索,强化党团组织导向引领

党团组织的教育活动是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积极探索推进党建德育融合,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导向作用。首先,应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政治引领,增强基层组织生机活力,使党支部成为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坚强堡垒。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4]。高校党团组织应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对研究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研究生精神生活的“主旋律”,引导研究生确立崇高理想信念,从整体上提高研究生道德素养。再次,党团组织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使研究生进一步确立自身的思想道德目标,全面提升研究生道德素质。

3.推进文化建设:春风化雨,浸润人生“底色”

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是教育工作的最高境界。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不是脱离其他环节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其他方面密切相关的。因此,应将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置于培养的全过程,用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浸润研究生精神,促进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首先,应丰富高校精神文化内涵。一方面,高校应始终坚持以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形成符合办学特色的高校精神。另一方面,高校应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物质文化及制度文化建设之中。利用修建特色建筑、制定凸显高校精神的规章制度等方式使高校精神文化与其他文化融合,丰富高校精神文化内涵,从而使研究生在高校文化精神的熏陶下强化行为自觉,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其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5],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当下面对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与冲击,研究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政治鉴别力不强、理想信念淡薄、社会公德缺失等问题。因此,高校可通过开发系列精品课程、活动竞赛等形式让研究生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匡正研究生价值取向,唤醒研究生道德意识,引导研究生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再次,高校应顺应时代变化,将高校文化与网络文化建设相融合,占领高校网络舆论主阵地。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坚决抵制网络上与社会公德相背离的不良信息与低俗之风,用先进文化充实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同时,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开发研究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课程,切实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总之,强化过程管理,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常抓不懈的工作。当前,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现代化的新任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高层次领军人才。各高校应主动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以育人铸魂为指引,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规范化管理,着力构筑质量管控防线,在各方面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和保障社会转型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胡浩.人民日报,2020-07-30(001).

[2]崔顺吉,曹伟青,薛玉娟.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西部素质教育,2021,7(23):150.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001).

作者:李秋林 魏郡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