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质量统计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1-05 20:58:31

质量统计工作计划

质量统计工作计划篇(1)

统计工作是一项责任性高、业务性强、工作量大的苦差事,需要一支政治合格、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管理有力的工作队伍,多年来,该镇党委政府不断对计生规划统计工作进行人力、精力、财力的投入,为优化统计工作创造了环境。

1、人员的配备。讲,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性因素,为使计划生育规划统计工作有一个高水平,镇党委挑选了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同志担任微机统计工作,经历了历次区划调整,尽管计生办人员的分工多次进行调整,而微机统计人员一干就是十多年,07年由于她本人的努力,工作较为出色,党委政府研究提拔为副站长,政治待遇的提高无形中加强了规划统计的力量。

2、网络的建设。规划统计依赖于信息,而信息的来源又依赖于基层网络,在20__年基层基础建设年创建以及农村税费改革中,该镇将计生网络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村计生主任实行竞聘上岗,择优录用,录用后的计生主任能不兼职的尽量不兼职,让其有足够的精力开展本职工作,同时配齐配强了组级信息员和村级计生随访员,确保基层信息来源在网络的作用下畅通无阻。

3、制度的建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不断提高该镇计生工作规划统计的及时率和准确率,镇政府每年召开计生工作会议,并与企事业单位部门签订责任状,同时制定并下发了切合实际而且操作性较强的百分考核责任制,并明确计生主任工资,以村支书60%用来考核,制度的建立,待遇的提高,进一步优化了计生工作环境,加强了工作人员责任。

二、扎实开展日常工作

统计数据向上是汇报情况,向下是通报情况,左右是交换情况,因此数据真实了,数据所反映的情况才真实,过去由于各种创建上级检查多,要求高,群众参与计生的意识又不强,专线人员不得以只有需报、假报数据,从而架空了上层领导,使上级过高地估价了基层的工作,近几年我们由于不断地努力工作,群众的婚育理念也逐渐转变了,基层的基础也不断夯实了,加之该镇在规划统计的日常工作中严格把握了三关,才使该镇目前的计生统计工作表里如一。

1、调整信息采集环节。过去我们的计生信息主要来源于相关职能部门,每个月计生主任来开例会不是带着信息来上报,而是到计生办要信息,错报、漏报现象较为严重。近两年来,我们发现,新的计生形势用原始的上报信息的方法已非常不适应,必须改原先的向上要信息为下去采信息,每月例会计生办不出示任何信息登记簿,村(居)计生主任必须充分利用好手中的计生工作薄,一方面自己上门将采集的信息一一记载下来,另一方面通过组级计生信息员每月1号一次例会上报的信息进行汇总,从而形成一个月内本村(居)的计生信息,这样上报的信息既真实又及时。

2、紧扣信息净化环节。为使该镇的计生信息系统的数据更具真实,一方面我们每新进出一个信息必须有一定的依据,达到不虚报、不错报,另一方面我们对原有的老信息不断的进行净化,通过落实避孕措施一年以上对象的随访,措施更换通知书的发放,以及平时门诊服务等途径将育龄人群的姓名、电话号码、婚姻状况、子女属性等逐一进行核对。

3、严把信息审核环节。公安、民政、儿保、卫生,我们定期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四种台帐,卫生、民政每月核对信息一次,公安申报户口必须凭计生部门证明,户口迁移信息每季核对一次,儿保每半年核对一次,每个月例会之后,我们都将村(居)上报信息与相关部门交流的信息进行核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此同时,我计生办负责技术服务、宣传、法规、统计的同志对照百分考核责任制,每个月对口进行考核,要求当月信息例会清,任何信息每迟报一个月或错报一例扣0.5分,迟报二个月扣1分,按目前该镇计生主任工资标准,1分折合人民币高的150元,低的90元,考核中有的工作是当月扣分,当月公示,有的工作是年终扣分,严格的考核和认真的审核,使该镇统计准确率、及时率均达99%以上。

三、大力发挥统计作用

计生统计不是为了统计数据而搞统计,其目的是通过我们对信息的统计,来为我们的服务工作提供目标人群,在我们计生管理与服务中发挥作用。

1、以统计带动宣传。过去我们的计生宣传工作都是以人口学校为阵地,定期兴办各类培训班,新形势下 ,集中办班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而宣传始终是计生工作开展的先行官,因此我们依托于规划统计这一信息库,年初将退出育龄期妇女锁定作为一年中更年期妇女宣传的目标人群;每月统计的新婚对象排除上月通过门诊一孩孕情跟踪已经宣传到位的,其余对象作为本月跟踪宣传的目标人群,宣传的方式一般是技术人员或宣传员走下去或计生主任带上来。

质量统计工作计划篇(2)

施工企业计划管理主要是编制施工计划、管理下属施工单位的年度计划和施工班组的作业计划、协调施工进度,此外,还要抓好施工统计工作,按时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因此,计划管理包括了计划的编制、执行、检查结果反馈(统计)这一完整的过程。

施工计划和统计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节点。施工单位应该做好计划、统计的基础工作,根据施工规范和各方面要求编制一套合理的计划和统计表格,确定统计指标。编制施工质量计划表、形象进度统计表,同时需要绘制工程管理曲线图,形象进度柱状图等。

①编制科学的施工进度计划

基于客观的统计数据不断优化调整进度计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协调人员和资金,尽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按照统计管理的要求节本降耗,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建设任务。

②运用网络技术畅通统计信息交互渠道

运用网络操作提高统计工作的实时性。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施工单位应该谨慎行事,统计部门将计划和统计报表上报监理工程师审核,并且由管理单位审核后还要交由业主审核。

进度、质量、成本是项目管理的三大控制要素,进度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作为进度管理的核心以及计划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进度计划在项目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科学的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是确定项目工期、编制阶段施工的重要依据。

通俗的讲,就是在建设阶段和当前完成什么工作以及如何完成工作和完成到什么程度,即目标的制定以及目标的措施。

当进入到施工阶段,每一个施工步骤,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统计。最开始就要进行工程量的复核,这就要针对施工图进行详细的统计计算,核算出图纸实际工程量跟图纸设计工程量的差值,根据图纸的实际工程量统计出总的材料数量,并依据工程进度计划计算出月度、季度、年度材料供应计划。

在工程进行中,技术人员对工程质量的监控也是通过统计工作来完成。首先是取样,把取样的结果用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等方法表示出来。

数据决定一切,数据反映一切,项目管理中各个阶段所发生的问题都可能在计划统计中得到显现,甚至负有决定作用。

计划统计工作对工期保证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在项目实施前期和中期所提供的人、材、机、资源供应量与项目本身投入消耗量的关系直接决定了工程能否顺利进展,此方面在误工或停工待料方面表现突出。其次在于对外、对下计价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程度也是直接决定项目工期的主要因素。

计划统计工作所汇集的数据能体现质量、安全等管理要素的经济性。

保证项目质量、安全的首要条件是合理投入,须依据规范做到当用不省,当省不用。其次做到规范使用资源,投入与产出总之相适应,当问题的出现也总能在各种数据分析中找到答案。

计划统计工作的结果也是项目管理的最终成果。经济效益是项目管理成效最终落脚点。

统计工作在施工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质量控制是基于已确定的质量目标,通过行动方案优化资源配置,对施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检查是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节点,质量检查结果通常是一组涵盖产品质量的信息、具有特定规律的数据集合。只有认真分析归整这些数据信息,才能从中获知准确、详实的产品质量信息。

而分析总结的过程需要用到统计知识。要获得客观的产品质量信息,就应该采用一套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

统计工作在投标中的作用:

统计工作贯穿于投标活动的始终。投标主要是投资决策和投标报价两项任务。在投资决策环节,应该对目标项目的中标概率及期望利润值进行综合分析。一般企业在前期阶段获取的投标资讯极为有限,在此基础上需要借助统计学知识对项目进行清晰而客观的评定。运用统计学理论分析企业以往承揽过的同类项目,确定对中标概率和利润其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由此得出目标工程的中标概率及期望利润,继而通过定量决策甄选出收益高且最有可能中标的工程。统计工作同样是投标报价的基础。现阶段,国内仍沿用结合单价法和工料单价法来编制投标报价。其中,工料单价法是结合已审定的工作量,参考定额或市场单价,对每个项目的合价进行运算并按照招标单位的要求列出工程量清单,继而得出总费用。

最后基于企业自定的各项费用和税率,逐项计算间接费、计划利润和税金。

参考文献:

质量统计工作计划篇(3)

①编制科学的施工进度计划

基于客观的统计数据不断优化调整进度计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协调人员和资金,尽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按照统计管理的要求节本降耗,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建设任务。

②运用网络技术畅通统计信息交互渠道

运用网络操作提高统计工作的实时性。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施工单位应该谨慎行事,统计部门将计划和统计报表上报监理工程师审核,并且由管理单位审核后还要交由业主审核。

进度、质量、成本是项目管理的三大控制要素,进度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作为进度管理的核心以及计划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进度计划在项目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科学的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是确定项目工期、编制阶段施工的重要依据。

通俗的讲,就是在建设阶段和当前完成什么工作以及如何完成工作和完成到什么程度,即目标的制定以及目标的措施。

当进入到施工阶段,每一个施工步骤,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统计。最开始就要进行工程量的复核,这就要针对施工图进行详细的统计计算,核算出图纸实际工程量跟图纸设计工程量的差值,根据图纸的实际工程量统计出总的材料数量,并依据工程进度计划计算出月度、季度、年度材料供应计划。

在工程进行中,技术人员对工程质量的监控也是通过统计工作来完成。首先是取样,把取样的结果用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等方法表示出来。

数据决定一切,数据反映一切,项目管理中各个阶段所发生的问题都可能在计划统计中得到显现,甚至负有决定作用。

计划统计工作对工期保证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在项目实施前期和中期所提供的人、材、机、资源供应量与项目本身投入消耗量的关系直接决定了工程能否顺利进展,此方面在误工或停工待料方面表现突出。其次在于对外、对下计价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程度也是直接决定项目工期的主要因素。

计划统计工作所汇集的数据能体现质量、安全等管理要素的经济性。

保证项目质量、安全的首要条件是合理投入,须依据规范做到当用不省,当省不用。其次做到规范使用资源,投入与产出总之相适应,当问题的出现也总能在各种数据分析中找到答案。

计划统计工作的结果也是项目管理的最终成果。经济效益是项目管理成效最终落脚点。

统计工作在施工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质量控制是基于已确定的质量目标,通过行动方案优化资源配置,对施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检查是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节点,质量检查结果通常是一组涵盖产品质量的信息、具有特定规律的数据集合。只有认真分析归整这些数据信息,才能从中获知准确、详实的产品质量信息。

而分析总结的过程需要用到统计知识。要获得客观的产品质量信息,就应该采用一套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

质量统计工作计划篇(4)

Abstract: Concept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pplied to the quality of 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features of the project and our actual experience, the winning projects as a systems integrator how 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quality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o start on.

Keywords: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G623.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信息系统的集成,不只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共享的功能,而是要通过网络的建立,将复杂的硬件、软件、业务、信息、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用户最大限度地整合信息资源,提供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平台,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决策、发展规划提供帮助并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信息系统集成的质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编制详细的、有针对性的质量计划、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真正实现信息系统的质量建设目标,让客户满意。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目标不仅仅是系统运行正常,而是在系统运行正常的前提下满足客户的需要,出发点是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

1 影响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质量的因素

项目实施之前,首先要对影响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质量的因素,按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制定质量预防、控制措施。

1.1 干系人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

干系人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系统集成商、施工分包单位、软件设计分包单位、软硬件及其其他配件供货商、软件设计人员、施工作业人员等。

(1) 系统集成商要对项目经理资质、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进行评审,确定能胜任的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除了必须了解项目团队成员包括网络设计和调试人员、软件开发人员、施工作业人员、管理人员的特点、经验、技能外,还应了解他们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质量管理。

(2) 系统集成商包括项目经理及其项目团队要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多沟通,了解其执行的标准、规范和质量要求、流程,制定有针对性的质量计划。

(3) 对于施工分包单位、软件设计分包单位、软硬件及其其他配件供货商应纳入合格供应商评价体系,对其资质、质量体系、产品质量、施工质量、供货期、售后服务进行评审。

1.2 现场环境勘察和系统需求分析因数

自然环境、作业环境、管理环境、系统接入服务环境、供配电输入环境和防雷接地环境都会对系统质量形成相当影响。

现场环境勘察和客户需求的调查分析的结果,将直接影响项目的系统总体规划设计和数据库定义是否合理、适宜、完善,以及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1.3 系统总体规划设计和软件开发设计因数

系统规划设计将直接影响项目硬件和应用软件、数据库的可靠性、正确性、充分性、合理性和系统运行效率。

软件开发设计将影响程序的可维护性(可读性、可理解性、可修改性)、代码逻辑与效率、函数(模块)接口正确性、可测试性。

1.4 设备材料和系统开发、运行平台

设备材料的质量、规格、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规定的标准直接关系到项目硬件系统的质量。中间件、系统开发、运行平台、数据库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软件产品质量标准将直接关系到项目开发应用软件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兼容性、可测试性。

1.5 质量计划应强调的质量因素

质量计划对影响项目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明确和落实。

(1) 质量目的是为确保项目完成的工期、实现系统的功能和达到的性能指标以及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规定质量保证措施、资源及活动应具有的顺序,确保产品的实现过程受控有效,完成的项目满足用户的要求。

(2) 落实项目实施的管理组织、职责分工、工作程序、项目实施顺序、质量控制点以及技术工艺、方法、工具等。

(3)风险控制及预防。

2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管理过程

2.1 质量计划编制

系统的目标决定了系统的组织,而组织是目标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数,所以质量计划首先是确定项目质量目标,并根据工作分解结构(WBS)将目标分解到每个工作包,并按职责分工将工作包的质量目标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每个工作包的输入和输出都必须予以明确。工作包根据项目情况不同,一级WBS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规划设计、软件开发测试、设备材料及软件采购、项目施工、竣工验收、售后服务等。

对于项目分包,必须建立对分包方的管理制度;同时,分包方必须要有相应的质量计划和实施方案,经过总包方审核后实施。

建立与项目目标相一致的项目管理组织,明确各工作包的质量责任人。

2.2 质量保证

建立质量保证组织。质量组织和项目管理组织不同,项目管理组织主要是执行质量计划(质量管理方面),质量保证组织是组织实施质量活动、检查质量计划的执行情况。

制定质量活动计划。根据项目进度计划制定质量活动计划,如:系统需求报告完成后进行需求评审、设计完成后进行设计评审、现场施工的质量检查、各个阶段质量记录的检查、质量整改闭环检查等。

2.3 质量控制

对于在质量计划实施、质量活动中发现的缺陷和问题,必须采用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进行改进。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管理包括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从不同侧面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进行质量管理。

3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质量控制点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涉及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需求分析的质量管理、深化设计的质量管理、系统实施的质量管理、集成运行测试的质量管理、变更控制的质量管理、收尾及验收的质量管理、保修期的质量管理、保修期后的质量管理。

3.1 需求分析的质量管理

需求分析是系统实施方案的输入,是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最困难、对项目成败影响很大的过程。有几种原因使需求分析变得困难:

(1)用户需求不明晰,理解有误;

(2)需求自身经常变动;

质量统计工作计划篇(5)

2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该系统包括生产计划、生产执行、质量管理、质量追溯等模块,总体架构见图1。以下以公司主关键件罗拉为代表进行阐述。

2.1生产计划管理模块车间的生产计划来源于SAP的用户订单计划和发运计划。根据SAP计划,计划人员根据实际生产情况下达实际生产计划。根据业务需求,计划模块包括如下功能。1)统筹生产计划,实现生产计划可控可追溯。2)实现与外部系统SAP主生产计划同步,提供生产计划的导入功能。3)提供生产计划的实时查询、导出Excel文件功能。4)通过与外部生产系统的信息集成,实现计划调整和车间执行情况的快速查询。

2.2生产执行模块根据实际加工情况,将一个计划分成若干批次,一个批次包含120根罗拉,在生产执行中一个批次在一个工作地始终有一张条形码工序流转卡对应,流转卡用于实时记录加工信息,一个班组或一个工作地加工完毕,根据流转卡信息结合扫描枪基于信息录入Web界面快速采集加工信息。罗拉加工工艺路线需要经过4个工作地:来料加工、抛光、电镀、组装加工及装箱。在每个工作地布置信息采集点,实现生产信息实时采集。根据罗拉材质及加工工艺的特殊性,罗拉将在工序“磨成型”后进行激光喷码,每一根罗拉将生成一个唯一编码,成为终身标识。在激光喷码后,可对每一根罗拉进行加工者、质量等信息收集,为后期质量追溯提供数据依据。所有工序加工完毕,在装箱发运前与SAP工单绑定,使生产中的实际罗拉与SAP计划相关联。

2.3质量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主要是为分析加工过程中人机料法环提供数据信息,为决策层提供科学解决方案的依据。数据来源是首检、自检、互检、巡检、专检(百检)环节,加工者与检验员通过WEB页面将数据录入到系统中,主要功能如下。1)基础数据维护。检验类型、各工序检验项、返修、报废等数据的定义与维护。2)数据录入。包括各工序检验项、人员、物料名称、报废数量等信息录入。3)信息查询。可输入加工者名字、工号、批次号、工单号、检验类型、机床号、加工时间段等进行质量信息查询。4)报表统计。支持时间段(日、周、月、年)、工作地、班组、加工者、机床信息(见图2)。

2.4质量追溯模块若在用户安装现场发现罗拉存在质量问题,可通过互联网,在Web页面输入激光喷码在罗拉上生成的产品序列号,追溯罗拉的加工工序和对应的加工者。结合质量模块检测记录,分析质量问题发生原因,从而预防、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

质量统计工作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7-0668 (2008)0110089-03

从项目作为一次性的活动来看,项目质量体现在由工作分解结构反映出的项目范围内所有的阶段、子项目、项目工作单元的质量所构成,也即项目的工作质量;从项目作为一项最终产品来看,项目质量体现在其性能或者使用价值上,也即项目的产品质量。

项目活动是应业主的要求进行的。不同的业主有着不同的质量要求,其意图已反映在项目合同中。因此,项目质量除必须符合有关标准和法规外,还必须满足项目合同条款的要求,项目合同是进行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依据之一。

项目的特性决定了项目质量体系的构成。从供需关系来讲,业主是需方,他要求参与项目活动的各承包商(设计方、施工方等)提供足够的证据,建立满意的供方质量保证体系;另一方面,项目的一次性、核算管理的统一性及项目目标的一致性均要求将项目范围内的组织机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其内部组织良好的质量控制及内部质量保证,从而构筑出项目的质量体系。

由于项目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生产过程,其生产组织特有的流动性、综合性、劳动密集性及协作关系的复杂性,均增加了项目质量保证的难度。

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创造必要的资源条件,使之与项目质量要求相适应。各职能部门及实施单位要保证工作质量和项目质量,实行业务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支持质量部门独立地、有效地行使职权,对项目实施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

1. 质量技术文件

质量管理文件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的项目质量和工作质量要求,对与管理有关的重复性事务和概念所做的规定。

1.1 质量保证大纲

在项目或任务下达或合同签订生效开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均需在总结上阶段实施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制定或修订,以指导本阶段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质量保证大纲的目标是:提高项目实施的适用性和任务完成率、 降低项目对维修和后勤保障的要求、提供基本的质量信息、提高工程实施的经济效益。

质量保证大纲的内容是:按项目的特点和有关部门对质量的要求,提出明确的质量指标要求;明确规定工艺技术、计划、质量和物资部门的质量责任;确定各实施阶段的工作目标;针对项目特点和实际的实施能力,提出质量控制点和需要进行特殊控制的要求、措施、方法及其相应的完成标识和评价标准;对设计、工艺和项目质量评审要有明确规定。

1.2 质量工作计划

质量工作计划是对特定的项目、服务、合同规定专门的质量措施、资源和活动顺序的文件。

质量工作计划的工作内容:实现的质量目标; 应承担的工作项目、要求、责任以及完成的时间等; 在计划期内应达到的质量指标和用户质量要求;计划期内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分段进度、实现的工作内容、项目实施准备工作、重大技术改进措施、检测及技术开发等。

1.3 技术文件

技术文件是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研究试验文件的总称,是项目实施的依据和凭证。成套技术文件应完整、准确、协调、一致。实际文件与项目技术文件状态一致;工艺文件与项目实施实际一致;研究试验文件与项目实际过程一致。成套技术文件的完整性应根据项目和工作的性质、复杂程度、研制阶段区别对待。为保证每一项目和工作技术文件的完整性,总设计师、总工程师、项目负责人应根据技术文件的管理规定,在实施工作开始时,提出技术文件完整性的具体要求,列出文件目录,并组织实施。

1.4 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是实施单位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满足用户需要而支出的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的总和。质量管理职能部门根据质量工作计划,提出质量成本项目和计划。

1.4.1 质量费用的归集

承制单位应严格遵守质量成本开支范围,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质量成本核算对象及质量成本科目,分责任单位正确归集质量费用,不属于现行成本开支范围的质量费用,列入不可计成本质量费用统计表。

1.4.2 质量费用的分配

属于现行项目开支范围内的质量费用,应分别在项目和工作中进行核算,不属于现行项目成本开支范围的质量费用,统计归集后直接或分配计入完工项目和目前实施项目的质量成本。能够分清由哪个项目负担的费用直接计入该项目明细帐或成本质量费用统计表,不能分清的统计后,按工时分配计入。

2. 质量计划

质量计划的目的主要是确保项目的质量标准能够得以满意的实现,其关键是在项目的计划期内确保项目按期完成,同时要处理与其他项目计划之间的关系。

2.1 质量计划的输入要素:质量方针、范围陈述、产品描述、标准和规则

2.2 质量计划制定的方法和技术

2.2.1 利益/成本分析

质量计划必须综合考虑利益/成本的交换,满足质量需求的主要的利益是减少重复性工作,这就意味着高的产出、低的支出以及增加投资者的满意度。满足质量要求的基本费用是辅助项目质量管理活动的付出。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利益与成本之比尽可能的大。

2.2.2 基准

基准主要是通过比较实际或计划项目的实施与其它同类项目的实施过程,为改进项目实施过程提供思路和提供一个实施的标准。

2.2.3 流程图

流程图是一个由任何箭线联系的若干因素关系图,流程图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原因结果图:主要用来分析和说明各种因素和原因如何导致或者产生各种各种潜在的问题和后果。

系统流程图或处理流程图:主要用来说明系统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通过流程图可以帮助项目组提出解决所遇质量问题的相关方法。

2.2.4 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对于分析辨明对整个项目输出结果最有影响的因素是很为有效的,然而这种方法的应用存在着费用进度交换的问题。

2.3 质量计划的输出

2.3.1 质量管理计划

质量管理计划主要描述项目管理组应该如何实施它的质量方针。在ISO9000中,项目的质量系统被描述为包括对组织结构、责任、方法、步骤及资源等实施质量管理。质量计划提供了对整个项目进行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及质量改进的基础。

2.3.2 具体操作说明

对于一些特殊条款需要附加的操作说明,包括对他们的解释及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如何度量的问题。比如说满足项目进度日期不能足以说是对项目管理质量的度量,项目管理组还必须指出每一项工作是否按时开始或者按时结束,各个独立的工作是否被度量或者仅是做了一定的说明等类似情况。

2.3.3 检查表格

检查表格是一种用于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的工具,其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通常的描述包括命令和询问两种形式。许多组织已经形成了标准的确保频繁执行的工作顺利执行的体系。

2.3.4 其它过程的输入

质量计划过程也有助于对其它领域工作的开展。

3. 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所有计划和系统工作实施达到质量计划要求的基础,为项目质量系统的正常运转提供可靠的保证,它应该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之中。在ISO9000系列实施之前,质量保证通常被描述在质量计划之中。

质量保证通常是由质量保证部门或者类似的组织单元提供,但是不必总是如此。质量保证通常提供给项目管理组以及实施组织(内部质量保证)或者提供给客户或项目工作涉及的其它活动(外部质量保证)。

3.1 质量保证的输入

质量管理计划、质量控制度量的结果、操作说明。

3.2 质量保证的工具和方法

3.2.1 质量计划工具和技术

3.2.2 质量审核

质量审核是确定质量活动及其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贯彻并适合与于达到目标的有系统的、独立的审查。通过质量审核,评价审核对象的现状对规定要求的符合性,并确定是否需采取改进纠正措施,从而达到:

保证项目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保证设计、实施与组织过程符合规定要求;

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并不断完善,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质量审核的分类包括:质量体系审核、项目质量审核、过程(工序)质量审核、监督审核、内部质量审核、外部质量审核。

质量审核可以是有计划的,也可以是随机的,它可以由专门的审计员或者是第三方质量系统注册组织审核。

3.3 质量保证的输出

3.3.1 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包括达到以下目的的各种行动:增加项目有效性和效率以提高项目投资者的利益。在大多数情况下,质量改进将要求改变不正确的行动以及克服这种不正确行动的过程。

4. 项目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主要是监督项目的实施结果,将项目的结果与事先制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其存在的差距,并分析形成这一差距的原因,质量控制同样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项目的结果包括产品结果(如交付)以及管理结果(如实施的费用和进度)。质量控制通常是由质量控制部门或类似的质量组织单元实施,但是也并非总是如此。

项目管理组应该具有统计质量控制的工作知识,特别是抽样检查和概率方面的知识,以便帮助他们评价质量控制的输出。他们应该清楚预防和检查、特征样本和随机样本、特殊原因和随机原因、偏差和控制线等几个概念的不同。

4.1 质量控制的输入

工作结果、质量管理计划、操作描述、检查表格。

4.2 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4.2.1 检查:包括度量、考察和测试

4.2.2 控制图

控制图可以用来监控任何形式的输出变量,它用的最为频繁,可用于监控进度和费用的变化,范围变化的量度和频率,项目说明中的错误,以及其它管理结果。

4.2.3 统计样本

对项目实际执行情况的统计值是项目质量控制的基础,统计样本涉及到了样本选择的代表性,合适的样本通常可以减少项目控制的费用,当然这需要一些样本统计方面的知识,项目管理组有必要熟悉样本变化的技术。

4.2.4 流图

流图通常被用于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其主要的目的是确定以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4.2.5 趋势分析

趋势分析是应用数学的技术根据历史的数据预测项目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通常被用来监控:

技术参数:多少错误或缺点已被识别和纠正,多少错误仍然未被校正;

费用和进度参数:多少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被按期完成。

4.3 质量控制的输出

4.3.1 质量改进措施

4.3.2 可接受的决定

每一项目都有接受和拒绝的可能,不被接受的工作需要重新进行

4.3.3 重新工作

不被接受的工作需要重新执行,项目工作组的目标是使得返工的工作最少。

4.3.4 完成检查表

当检查的时候,应该完成对项目质量的记录,及完成检查表格。

质量统计工作计划篇(7)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凡事“预”则立。所谓计划,本文中主要指的是将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计划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制订实现目标的全局战略,将各项工作目标的实施要求进一步明确。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十指挥失误而引起的经济损失,而且还能够充分利用多方资源,促使各个部门、单位之间达到有效的协调沟通,体现综合效应,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谓计划管理,主要是指有关部门编制、执行、调整、考核计划的过程。通过科学的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性,提出在未来一定时一期内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及进度安排。

(二)计划管理的作用

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筹划与事先安排,有助十明确整个企业努力发展的方向;计划是控制管理工作的依据与标准;计划有助十识别未来的不确定性,避免企业盲目发展,可使计划管理的目标与企业变化的环境及企业发展的约束条件互相协调;计划可事先预测到实施后产生的结果,以便及时一采取应对措施。

二、计划管理工作在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分析预测能力较弱

目前大多数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在编制生产计划的过程中,一般是在企业当年的生产总量基础上上浮一定的比例,亦或根据上级单位要求的指标为基础编制本公司的生产经营目标,鲜少综合分析考虑市场因素。究其原因,并非缺少计划管理的市场观念,而是存在两方面的制约。一是上级单位硬性指标的限制。上级单位刚性指标的编制依据并非以市场因素为主导,而是以整个区域公司年生产总值达到既定值为目标,自上而下分配所致,带有强制性。二是公司本身缺乏令业的机构和令业的计划管理人员,缺乏对公司所处市场环境、行业背景的综合分析预测,不能够科学、准确地用数据分析市场走向及评估风险,计划编制工作缺乏技术支撑。

(二)计划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尚未形成完备的计划管理制度体系。计划管理不是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更不是几个领导坐在一起研究讨论就能决定的。一个项目管理公司的计划往往按时一间分类,分为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期发展规划(三年、五年规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和周计划,按内容结构划分为经营管理计划、品牌计划、人力资源计划、资金管理计划、培训管理计划和安全目标计划等多项内容,单凭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将各有关部门有机结合,发挥综合效益。而有机结合的艺术就在十完美制度的演绎,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相关的工作就会存在脱节现象,计划管理的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协调,影响企业计划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计划指标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

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计划管理,是由各项经营指标、财务指标、人力资源指标和安全指标等因素构成的,各项指标之间又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如需提高利润指标就应增加业务收入或减少生产成本,而增加了业务收入势必也增加了投入的成本支出,故在考量成本指标时一不能一味地要求控制在一定指标范围内,而是要同时一考虑该项成本对应增加的业务收入,才为合理。否则业务收入超额完成指标不扣分,而成本支出高十目标值被扣分,目标考核得分受到影响,就会制约企业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使企业计划管理的质量受到影响,同时一还可能导致项目部之间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影响企业内部和谐稳定。所以计划管理部门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不断调整修改各项指标上,往往是年初制定,年中调整,年末再修正,必然使计划管理工作失去严肃性,浮十形式,丧失计划管理的职能。

(四)统计工作不能适应计划管理的要求

统计工作是计划管理工作的信息支撑系统。统计工作是自下而上的一项整理、汇总、监督、得出结论的工作流程,是以工作计划为依据在一定的考核期内(一般为月、季、年)对各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的统计汇总,是落实生产计划是否完成的重要抓手。而现实中统计过程浮十形式,由十统计工作涉及面少,统计任务繁重,统计人员令业能力和素质欠缺,往往未将基础资料及时一与财务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等相关单位进行确认核实,便简单地根据上报的数据照搬汇总成统计报表,缺少了对项目部生产经营情况的分析和判断,未起到对目标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的真实反馈。

三、计划管理工作在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具体改革措施

(一)加强市场经济研究,提高市场经济调研分析水平

企业计划管理工作要牢固树立经济效益理念,把市场需求和企业服务能力作为编制生产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企业计划管理部门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研究,做好对市场范围、需求总量、政策导向和本企业项目管理市场占有率的调研与分析;做好对同地区同行业企业竟争力的比较研究;做好对本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实力、市场承载负荷率和内部资源配置率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市场调研分析水平的高低和预测方向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企业生产计划的编制质量,影响计划经营数据的准确性和适当性。一个对市场行情走势分析不全面的企业,其计划管理工作就是纸上谈兵。

(二)改革完善计划管理制度和体制

目前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所实行的计划管理制度和体制并不能符合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发展要求,故要提高计划管理的质量,促进企业高效化运转,对现有计划管理制度和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是不容忽视的。一是要不断提升企业领导人的计划管理意识,充分认识到计划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二是借鉴学习行业内优秀项目管理企业的成熟管理经验和技术,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改革完善计划管理制度;三是组织令业管理人才不断地深入实践,依据行业管理定额制定出本企业项目管理所包含的各类定额数据,为今后计划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性参考依据;四是实行定期考核制度,以计划目标为考核依据,对表现突出的工程管理项目部进行表扬和奖励,同时一对未完成计划目标的项目部进行批评和惩罚,确保计划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和执行力,使工作质量真正与生产效益挂钩。

(三)做好指标间的综合平衡,提高计划水平

计划指标之间平衡性差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企业的计划指标体系实行分散管理,经营指标、财务指标和安全指标等分属不同的部门负责,缺乏综合概念;二是计划管理技术欠缺,往往只是各部门数据的简单统计,缺乏相应的计划工作手段来支持。故要解决这些不平衡和矛盾,首先,要对企业计划指标体系实行统一管理,由令门的计划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对计划管理的指标对象、指标范围、指标行业定额和指标可调整区间等计划内容作出整体定义,并根据年度上级单位或企业发展战略要求,提出总目标;其次,要深入研究计划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由计划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令业人员和项目部现场人员,对计划指标之间的制约关系和计划指标对应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现场工程实际情况作出科学研究,并采用现代化的系统分析方法和计算手段,做好各令项计划指标间的平衡协调工作,提高计划水平。

(四)提高企业统计工作质量,增强信息支持

统计工作是将计划内目标的完成情况用数字如实直观地反映出来,使企业领导对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可依据统计结果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计划,故企业计划管理工作离不开统计工作的信息支持。改进企业的统计工作,提高统计工作质量,笔者一认为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正确进行统计工作的分析评价,对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及时一进行评价,并把统计工作与经济管理工作结合起来,除圆满地完成各类报表的填报任务外,同时一收集各部门的经济管理指标,深入研究分析各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其发展趋势和规律,进行科学预测,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信息,并可及时一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暴露出的问题。二是提高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队伍建设。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对统计人员进行严格选择,并为统计人员创造不断学习的机会,加强令业培训,组织学习统计知识及相关业务知识等。三是建立企业统计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统计工作的基础是各个项目部的原始经营数据,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统计工作的质量。所以要提高企业统计工作的质量,除了对基层单位统计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外,还应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工作质量与个人薪酬挂钩,并列入项目部生产经营目标考核内容中。

质量统计工作计划篇(8)

审计计划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业务的科学管理,重点之一就是要改进审计计划管理,明确年度审计工作总体目标和各项目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增强计划的科学性。可见,加强和改进审计计划管理,不仅是审计有效履行监督职责、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的首要环节,也成为影响审计工作质量整体提升的重要因素。

一、审计计划管理的重要意义

审计计划管理工作涉及计划编制与调整、计划执行与反馈、计划考评等一系列环节。科学有效地执行上述各环节,对规范审计机关业务活动,确保审计工作高效、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依据和基础

审计是一项复杂且目的性很强的工作。要顺利达到审计所要求的目的,必须制定完善的审计计划并灵活执行。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规定了业务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指明了审计的任务和要求,是审计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的基础。计划一旦下达,审计人员就必须按照计划所提出的要求,在对被审计对象和审计目的有了详细了解后,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完成审计任务。

(二)是控制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益的需要

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工作效益,是审计工作追求的境界,是在审计的人才、物力、财力等资源都不甚充足的情况下,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精打细算”,是审计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制定合理的计划并有效地实施,对于不断提高审计成本效益,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是切实整合审计资源的需要

目前,繁重的审计任务与现有审计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审计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现代管理的基础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审计计划管理,无疑是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一环。通过制定计划,可以实现任务和人力等资源的统筹安排;通过计划的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统一协调,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审计的功效。

(四)是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需要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全面提升审计质量,是强化审计管理的目标选择。审计计划是审计机关年度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也是项目审计实施的依据。计划安排得科学与否,重点突出不突出等,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与质量的好坏,并为审计质量控制和考核提供依据。所以,提高计划管理水平是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同时,在审计的过程中,如果在对审计计划等环节的把握上出现偏差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影响审计项目质量。审计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可以通过周密地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达到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二、审计计划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性

这是对计划管理工作的首要要求。即整个的审计计划工作,从立项、编制、执行、反馈、考评等均须采用严谨的态度及科学方法来完成。如:立项须充分地论证;编制计划须遵循严谨的程序;计划执行与反馈须严格;考评体系须公正有效等。

(二)全面性

计划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对于其中的诸多因素及其关系必须以全面、联系的观点来对待。比如要正确处理审计成本、效率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要正确处理中长期目标与年度审计计划的关系等。

(三)目的性

计划工作应有鲜明的目的,即在计划编制、执行中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切实可行的目标。在执行完计划后,还要对是否达成最初的目标进行测评和考核,使得任务和目标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审慎性

即在计划执行时要对审计重要性进行评估,并运用正确的审计方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同时,对审计风险水平也要有正确的评估,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审计失误而出现新的审计风险。

(五)可操作性

计划是审计工作开展的依据。因此,计划中制定的任务、提出的要求、达到的目标及执行情况的评估等都必须切合工作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审计工作高效有序。

三、审计计划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审计计划编制不够科学,目标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工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 审计计划的安排缺乏长远性、科学性

一些审计机关制定年度计划前,在经济工作的宏观角度考虑不够,也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计划的重点不突出,落实计划的措施和目标、要求不明确。表现在临时“拍脑袋”现象比较严重,计划编制时间晚,立项前的调查研究不充分,计划的编制缺乏科学性等;而且审计计划编制中也存在“重年度计划轻中长期计划”的问题。

(二)审计计划管理的统筹、协调、综合能力低

审计计划管理主要是改善内部管理,扩大信息交流和信息资料的分析利用,建立综合的被审计对象的信息资料,并进行搜集、分析、整理和利用。目前,审计机关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积累能力不高,效率低下。同时,由于执法水平、政策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性质相同事项的定性、处理,不同的审计人员会有不同的意见,这些都是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因素。

(三)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导致信息不匹配,管理难度大

审计机关每年下发的审计计划都是围绕项目来进行的,而审计项目如何分类一直是困扰审计机关多年的一个难题,由于分类标准不明,有的一个被审计单位称一项,有的同一性质的称一项,有的一个检查事项为一项,有的一个大行业为一项,而且各年间、各业务部门间分类标准也不统一,造成与事实不符的假象,导致反映审计成果的统计信息与审计计划严重脱节,难以匹配,使得以项目完成为基础的统计数据无法反映当年真实的审计情况。

(四)在审计计划执行中,项目的调增调减比较频繁,变动的程序比较简单,特别是计划执行缺乏有效的控制,对项目进展、资源和力量调整、质量和风险控制以及目标的实现疏于管理

(五)审计计划完成后,质量评估、绩效评价、经验总结和奖惩等未能及时跟上,对于审计成果和数据的利用和考核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积极构建新型的审计计划管理模式

(一)改进计划编制工作

1.注重审计计划的前期调查。审计计划的前期调查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至关重要。科学地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和重点是保证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果的前提。在审计计划制定之前,审计机关应该根据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关心的问题,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审计立项前,可以通过搜集、研究宏观经济信息和决策动态,走访有关机构和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下级审计机关意见等方式,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

2.建立中长期审计计划体系。建议建立起时间上连续的审计计划体系,即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长期审计计划、中期审计计划和年度审计计划三者结合的计划体系。具体设想如下:制定7年期长期审计计划、3年期的中期审计计划和年度审计计划。以长期审计计划为导向,中期审计计划为基础,年度审计计划为核心。中长期计划有利于克服计划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临时性,有利于审计机关对国家审计的供给与需求进行综合规划,全面履行审计法定职责。

3.建议审计计划采用滚动编制的方法。所谓滚动计划法,就是把计划的时间向前延伸,使短、中、长期计划在时间上紧密地连贯起来。编制滚动审计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对所有审计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排队,分别确定各审计对象的审计频率,在此基础上,由审计机构最高决策部门制定出滚动式的期间计划,并依据滚动计划来编制短期计划。一般做法是:先确定计划周期,然后制定周期计划,在该周期计划执行完一年或两年后,再对执行情况作一次分析和估计,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周期的计划,从而使两个周期的计划紧密衔接,出现问题及时矫正。采用滚动式的编制方法,把计划的时间向前延伸,不仅可以为年度审计计划提供有效的编制依据,而且使短中长期计划在时间上紧密地连贯起来,因而能够有效地解决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量不配比的问题。

(二)有效执行审计计划,并及时进行信息的反馈

1.编好审计工作和实施方案。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要充分利用审前调查的成果,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审计目标、实现审计目标的主要方法、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分工、审计各阶段资源投入等提出具体要求,使得方案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

2.加强交流和反馈,充分整合审计资源。审计计划执行过程中,项目执行单位要切实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交流,真正做到“上传下达”、“下情上达”,使各项工作顺利展开。

在整合资源方面,要打室和专业界限组成审计项目小组,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优势,做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成果共用。

3.加强计划执行情况上报制度的建立健全。要建立审计计划执行情况月报制度,编发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简报,通报项目进度情况、各单位投入工作量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建立和完善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和评估制度

1.对审计计划进行定期报告和检查。计划管理部门应及时了解工作进度和情况,这不是指随时注意计划执行中的所有细节,而是寻找关键目标控制因素,并将其具体化,通过控制关键点来控制全局。一般而言,一个项目的关键控制点应当是数量、质量、时间与成本,主要看是否按预定审计目标开展工作,资财分配是否有效,工作进度是否合理,审计质量是否合乎要求。加强对项目整体的把握、协调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标准报告模式、录像、总结等定期反馈有关情况或到现场进行检查。

2.制定项目评估标准及奖惩措施,即确定客观的、相关的、适当的、可控的、可测的绩效标准,并对违反计划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理。具体包括:项目目标准确性、项目执行调整情况、项目质量测评、项目审计成果评价等。

3.将计划信息与统计信息进行有效衔接。通过把计划中制定的指标与所取得结果的信息数据结合在一起,来了解审计情况和分析改进方向。报送反馈信息时,变以项目为中心为以结果为导向的统计方式,建立条块相结合的两套报表报送体系。在条上以考核为目标,要求各内部单位和下级单位按时报送涵盖所有工作情况的报表;在块上以项目执行结果为目标,以计划执行部门为单位,向计划管理部门报送计划完成情况表。统计报表要注意统计分析项目的设置,要从审计业务实际及管理需要出发,以能及时反映审计工作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果为目标,体现完整、及时、透明、易解、可比、重要、平衡的原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过时的统计指标,做到兼顾需要与可能。

质量统计工作计划篇(9)

在当前对核产品质量要求极具严格的情况下,核产品生产迎来了新的契机与发展机会。对核产品生产质量信息管理创新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其质量和效率,加快系统统一升级和提高,从而加快对信息的管理,最终实现产品以质取胜。

一、核产品生产企业系统特点

核产品生产大都为种类单一,制造工艺过程复杂,生产数据信息庞大,质量信息管理困难的关键产品。从质量方面来看,核产品生产具有以下的特点:

产品设计部分由用户的需求决定,因此产品的质量信息仅仅包括最终产品的质量信息,并不包括零件的信息。

核产品生产工艺较为固定,每道工序都环环相扣,其质量要严格把握,通过与产品设计相同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生产流程一般被多次得到分解,质量信息得到严格管控。其中流程分解次数越多,对应的质量关系就越发复杂。

由于核产品其用途比较特殊,因此质量需要严格得到保证,在产品设计质量中要有特殊的考虑:

1、质量要求要绝对高,可追溯时间长,包含信息量大,其质量信息一般要保持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能够被追溯,这其中包括产品设计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等产品系列周期信息。成品检查的概率也要能够准确把握,对每一根成品管材都要做好相关记录。并严格保存好。

2、由于核产品生产的周期较长,过程较为复杂,因此在很多关键工序方面要对其进行特殊处理。在对待各批次炉子中,要记录同批不同炉和同炉不同批的情况,将其清楚做出标记,这样有助于信息的准确掌握和追查。

二、核产品功能结构设计

核产品的质量受到市场条件的把握,其质量由设计决定,通过加工,使得产品得以为人类使用。核产品生产涉及到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方面。在核产品中,加快构建CAQ系统,能够有效促进核产品生产质量得到有效的管理,使得产品质量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提高。

三、关键相关技术解决质量问题方案

将产品质量信息编码和过程质量信息编码结合实现质量可追溯性;设计质量体系信息管理系统支持企业质量体系的运作和完善;运用计算机辅助控制工具实现质量管理控制;产品质量信息记录与产品生产流程同步进行;加快实现安全机制建立,保证数据安全

四、核产品生产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一)核产品业务规划

1、产品结构规划。核产品从结构上可以分为管、单元、台等部分,在每个结构中,又存在着一些零部件,用以支持其结构完整性。核产品的原材料种类、零部件种类、焊接顺序、标码等等都可以通过对产品的一系列分析得出来。

在产品结构规划中,制造商设计制作了一项便于各部分管理的结构,叫做结构树。它是通过将零部件、操作顺序、材料等一系列相对应起来,方便运用,能够让操作员的工作变得简单化,在查询过程中更加便捷有效。

2、制造工序规划。核产品的制作工序复杂多变,对核产品的工序充分把握,能够实现制造有序化。

3、业务流程规划。

(二)核产品生产质量管理系统信息数据规划

1、质量信息收集与整理。在核产品的生产质量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是必须进行的一步准备工作,信息的统计和核对,是为质量跟踪与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对象。对质量信息进行收集,需要按照其工艺和流程,分别对其过程中的总结、情况做出说明和完善。对信息的收集,能够便于人们对动态事物的认识。

2、业务流程数据规划。业务流程数据规划,是对业务运行过程中其质量和数据做总的规划和设计,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数据流将其输入到规划系统。在业务中,一般会配有与数据总体框架和纲要性的数据相关关系图。

(三)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设计

1、系统总体功能设计与规划。系统的实现主要是为人们的使用服务的。通过对一系列的信息进行分析,能够掌握产品结构、业务流程等实际需求。

2、系统功能的说明:

(1)物品仓库管理:物品管理主要是针对其仓库建设管理,对物品原材料的出入库进行备案管理,了解物品材料的入库情况,检验情况,进而对其他业务,如原材料放行安全、工作卡领取原材料做相应的备案,方便查询与投入使用。

(2)生产目标管理:是要求用户能够对核产品的生产目标做出总体的规划和设计,辅助各种生产计划的实施。生产目标主要包括:日生产计划、周生产计划、月生产计划、变更生产计划,总体生产计划等等。在日后的执行中,要充分对每个目标进行监督与目标管理,实现执行效率提高。

(3)任务单运行。

(4)工作卡运作:工作卡在核产品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每一工序的过程中,通过对每一步骤阶段的记录,能够实现工作的开展信息,让系统和员工为自身的工作环节保留信息,其中的记录主要包括有:清洗、烘干、检验、组装等记录。

(5)不合格检测。

(6)生产信息咨询:在核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现生产信息便捷化,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查询。在查询中,我们可以直接将产品标号输入,就会生成系列的任务信息,包括:零件合格率、生产时间、任务单查询等。

(7)数据统计。

(8)文档管理。

(9)工具检测管理。

(四)生产质量管理系统结构

生产质量管理系统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包括软件和硬件。通过将软件功能在服务端实现,响应使用者的操作,实现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功能。

核产品生产质量信息系统的创新设计,实现了核产品生产过程的全程监督和控制,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高效能性。对核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一大进步,能够加快生产信息的质量追踪与监测,提高其生产制造过程信息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东锋.卓越之路――我国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电子质量,2004(04).

[2]吕庆领,唐晓青.基于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的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2(09).

[3]王丽秋.CIMS环境下制造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

质量统计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地铁; 通信系统; 质量控制; 程序

Keyword: Metro; communication system; quality control; program

中图分类号:U270.38 文献标识码:A

地下铁道作为现代化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近年来在国内已经得到快速发展,然而地铁建设涉及勘测、设计、土建、轨道、供电、车辆、通信、信号等多个专业领域,是一项工程复杂性高、技术要求高的项目。在天津地铁工程建设中,地铁通信系统工程的施工具有系统多、安全和质量监控点多、交叉作业面多、协调性高的特点。本文主要从地铁通信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方面,阐述如何对项目质量实行全过程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1 质量控制标准

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按有关的规范、技术标准、作业指导书等文件为依据。质量检验引用的标准、规范及有关规定主要包括: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GB50157-2003)

国际电器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有关协议

欧洲邮政及电信联盟(CEPT)最新文件及其附件

电子工业协会(EIA)的有关标准

招标文件中引用的其他技术规范和标准

若国家和主管部门对以上这些标准、规范进行修改时,将以最新版本为准。若采用其他规范和标准时,报请建设方相关专业工程师批准。

2 质量控制程序

为确保项目质量控制措施按规定的计划和内容实施,需设立设立质量控制审核体系,制定《质量控制审核程序》Q/S-CW011文件。审核相关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效果是否符合质量管理体系及产品实现策划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项目管理人员应根据工程不同阶段特点,有重点的对项目制定审核内容。

依据GB/T19001-2005(idt ISO9001:2005)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地铁公司管理体系文件(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以及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规定要求,地铁项目管理应组织有关人员对合同的各个阶段(包括设计过程、主要设备生产制造过程、采购和进货检验过程、项目实施的整个施工安装过程等)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其质量控制措施按规定的计划和内容实施。

3 质量控制计划

按项目质量控制计划,合同履行前一周质量控制组长将制定质量控制实施计划,发放至各级单位确认。质量控制计划内容包括质量控制目的、范围、依据文件、主要时间段、主要内容、质量控制措施、地点、质量控制组成员等。

质量控制必须做到客观、实际,质量控制过程应做好记录,质量控制组长将质量控制结果形成文件备查。

4 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4.1设计联络会议

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及技术部门参与优化设计方案,组织有关人员对供应商的产品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各系统设备的供应商指派专人(技术负责人)参加设计联络会,确定设计联络会议的技术文件,明确系统功能、系统配置、系统内部接口及与本系统相关的所有接口条件。同时依据设计联络会议内容,对系统方案优化、并提交详细设计,确保产品制造方案及技术要求满足合同规定的要求。此外需对技术人员和安装督导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彻底弄清整个通信系统集成项目的相互关系,使每个进入项目作业人员明确施工规范、工艺标准及设计要求,以确保施工工艺及作业方法正确实施,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4.2质量控制检查方法及其主要内容

质量控制检查方法主要采取抽查查看方式。质量控制检查主要内容:在进行各阶段设计前,检查设计基础资料是否齐全,接口界面是否清晰、正确;是否遵守设计工作的原则、程序,正确执行国际标准及中国现行的有关规范;选用方案、系统、设备的功能与技术条件是否满足合同的要求;各阶段设计文件的内容和深度是否与建设方总体策划目标相适应,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及施工的需要;各阶段的设计成果是否提交业主,确认批准后才能作为下阶段设计、制造或施工的依据。

5 生产和质检阶段质量控制

对直接影响质量的制造和装配过程等过程,按相关规定编制工厂验收的测试程序文件,由地铁公司审核批准。相关单位需配备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和适用的仪表,对所有设备整机及其主要部件的进行型式测试和出厂测试。

根据质量控制计划,通信系统集成商和施工项目部指派审核员对主要设备制造商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第二方审核,检查其产品制造工作环境、质量控制,所参的标准、详细操作规程和质量计划能满足产品制造要求;检查其产品制造过程是否按计划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是否有效。根据项目进度,与地铁项目管理公司协商产品批量生产事宜,将该产品制造操作规程、质量计划以及质量监督计划报地铁公司确认。在收到地铁项目管理公司生产通知后,通知生产厂商进行量产。

6测试阶段质量控制

测试阶段的质量控制内容包括:加强检测人员业务培训,对精密测试仪表操作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质检员根据检验控制程序对检验、试验进行监督,在检验和试验时要制定详细的检验和试验计划和方案;隐蔽工程质量检验应同时具备自检合格记录与监理工程师的签认记录;严格工程计量,从入库检查、施工测试到系统联调,按要求配置测试仪器仪表和操作人员,强化测试准确性,确保各项电气指标达到和高于国家标准;加强对检验记录的控制、管理,使测试记录客观、真实、正确地反映工程施工实际情况,为检测结果的可追溯性提供详实的依据;加强仪器仪表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投入通信系统工程使用的仪器仪表精度和状态良好。

同时应安排专人整理、制作竣工资料,按合同规定的内容、数量和形式及时完善竣工资料,确保竣工资料的完整、正确。

7结论

地铁通信系统工程质量控制应从控制标准、控制程序、控制计划、各阶段质量控制和控制反馈等多方面出发,结合项目管理体系中的PDCA法则(计划-实施-控制-反馈),在合同上进行总体质量管理,建立正确的工作流程。只有通过上述方式对项目质量实行全过程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才能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质量统计工作计划篇(11)

二、主要任务

探索实施人口协调发展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正常;开展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牵头实施2012年度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评估;实施人口信息化“金人工程”,实现省综合信息平台村级应用全覆盖;继续开展“人口计生统计数据信息过县(市)”创建活动,加强人口信息数据库质量测评与通报,推进部门人口信息的共享交换。

三、具体工作

(一)探索实施人口协调发展目标考核评价体系

1.根据《关于“十二五”期间省对市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十二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精神,出台我市创建工作实施意见,指导各地争创工作。

2.制定2012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年底牵头开展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考核评估。

3.配合做好《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绩效评估系统》的应用工作,做好发规信息工作网上年度绩效考核各类数据、资料上报工作。

(二)推进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

1.实施人口信息化“金人工程”,全面实施村居信息服务终端建设,实现市、县、乡、村(居)四级信息网络全覆盖,加强对村居应用省综合信息平台的指导和管理,提升村级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人口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在部分辖市区试点运行综合信息平台移动办公系统;配合流管部门做好综合信息平台流动人口管理子系统技术保障工作。

2.强化信息质量管理,加大人口统计数据质量监测力度,开展经常性统计数据质量检查,适时通报各地数据质量,提高人口信息的入库率、完整率、准确率与及时率。

3.积极争创省、市级“人口计生阳光统计示范单位”,评比表彰10名市人口计生阳光统计之星(乡级)、20名人口计生基层信息应用操作标兵(村级),推荐省级先进个人。(争创文件另发)

4.做好2012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区划代码调整及《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信息平台》V3.0区划代码规范工作。

(三)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1.加强出生人口实名登记工作,开展出生人口统计专项调研,分析人口计生、卫生、公安部门在出生人口信息统计方面的差距原因,准确掌握出生人口信息;协调公安、民政、卫生、人社等部门,出台《市关于加强人口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实施意见》,建立标准统一、分工明确、考核保障的人口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加强人口信息的有效整合和系统分析,提高人口基础信息统计的质量。

2.深入开展信息岗位练兵及技术竞赛活动,重点加强对村级人口计生信息工作的培训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