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课堂讨论大全11篇

时间:2022-11-13 13:56:44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篇(1)

课堂讨论的内容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所以教师要积极钻研教材,精心设置具有一定讨论价值的问题。

(一)讨论内容应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越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越要集思广益,组织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力求突破。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把握后,我适时地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带有探究性的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济南的冬天的?这一问题,既是全文的重点,又是文章的难点。问题刚抛出学生便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经过多番讨论,形成了如下认识:①作者不断变换观察的立足点,多角度的描绘了济南的城,山,水,写出了冬天济南处处舒适,气候温暖的特点。②描写景物时,既注重了整体性又给人以层次感,在描全景时,作者先俯瞰,然后仰视;在描写冬水时由俯视到仰视,再纵览;在描绘雪后山景时,作者进行了远眺。经过这样的讨论,既落实了本文的重点,又突破了全文的难点,真可谓“一箭双雕”,师生在轻松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二)教师选择的讨论内容应是学生共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每一个学生的思索,教师也能恰如其分地点拨,其释疑,解惑的职能才能更好地彰显。如在教《驿路梨花》一课,在确定谁是房子的主人时,学生的分歧较大。一部分同学认为“建茅屋的是小茅屋的主人”,一部分则认为“茅屋的照料者梨花是小茅屋的主人”,还有部分同学认为“梨花早已出嫁,梨花妹妹时时照顾小屋,她才是真正的主人”。真是见仁见智,在这紧要环节,我设计了一辅助问题,文章是写某一时间的小屋主人,还是写存在这几十年的小屋的主人?此时学生茅塞顿开。本文不是一般化的赞雷锋精神,而是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发扬,不断传递的瑰宝展示的。因此,所有的为茅屋建设照料出力的人都应是主人。在这样的讨论中,同学们达成了共识。

二、准确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

教师除要设置好课堂讨论的问题外,还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切不可随意操作,否则,课堂上除了热闹外,金玉全无,因此,要注意:

课堂讨论篇(2)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秧田式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整体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整体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又根据课改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我们是6人一组,围圈而坐)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小组之间才能均衡发展,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我是主人的感觉。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让讨论的效果上一个台阶。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通常情况是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但是,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让学生的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二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重要。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小组成员之间是互帮互助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样只是表面上的讨论,根本没有合作起来。

课堂讨论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38-01

一、课堂讨论对教学的积极意义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堂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讨论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总是对各种讨论兴趣盎然,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好动,乐于交往,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在讨论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满足。二是课堂讨论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

2、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的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在讨论中碰撞、反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收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3、课堂讨论有助于实现教育的升华。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方面,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接受别人的批评,从而在处事上更宽容和谦虚;②小组作为一个集体,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4、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或漏洞在所难免,在课堂讨论中让他们自己去分析、甄别、类比、猜想、剖析、纠错、证明,从而全面、透彻的理解问题。通过对同学的意见和观点的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培养。

5、课堂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说服人家是不易的,“说”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创新过程,因而课堂讨论比教师讲授和个人探索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有效的课堂讨论应避免的几种误区

合作讨论的形式虽然很好,但是也有缺点: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有同学“随波逐流”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1、只注重形式轻视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学生掌握得非常熟练,本不需要展开讨论,但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体现新课程的课堂互动理念”,而不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搬出“讨论”法宝,使得时间浪费,课堂重点偏移,导致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和表演化,从而使课堂讨论效率降低。

2、一味地追求数量忽视质量。为追求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教师出示问题后马上组织讨论,一节课提出许多问题进行讨论,课堂容量增加了,却收效甚微。提出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学生才有参与讨论的动力、能力和积极性,讨论时才会出现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创造出新知识和观点。

3、盲目自主忽视指导。有的课堂重学生的自由,教师成了旁观者,表面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定,但很可能忽略了课堂讨论的实质。由于学生的程度不一,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水平有差异,在课堂讨论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加以点拨和指导。

4、讨论离题。讨论开始后,学生可能会由于讨论中的一些问题而转移讨论中心,从而使讨论偏离论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讨论中注意听取学生发言,并随时引导,而不要让讨论扯到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上。

5、讨论不制定规则。讨论前制定一些讨论规则是十分必要的,讨论如果没有规则,就会十分混乱。

6、不能及时总结。讨论结束后,如不进行总结,就会使学生对讨论的结果和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反而引起思想上的混乱。所以在每次讨论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说明讨论结果,并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应注意改正的错误等。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

生生互动是课堂讨论的主要特点,教师作为课堂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要参与到讨论中去,使讨论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出不同观点的碰撞,师生互动中体现情感的交流。

1、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明白学生讨论要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要抓住讨论的契机,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要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使学生经过课堂讨论后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2、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讨论让学生进行思考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为后面的讨论节省了时间。因为没有思考问题,学生还没有思路就去讨论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讨论中你一句我一句还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课堂讨论收效甚微。

3、要及时的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可以到下面去问一问,有经验的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情绪来做出判断。及时的终止讨论,避免浪费时间。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参与。课堂讨论不是只有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课堂讨论篇(4)

关键词:讨论,“思维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跳一跳,能摘到”,“三会”,两极分化。

《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用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了实现学生能生动活泼的学习,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课堂讨论便成了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

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对课改实验,广大实验区的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主要存在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结合我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课堂讨论篇(5)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有的老师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此老师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课堂讨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它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当然,课堂讨论还应注意讨论的问题应有多种解决途径,讨论中教师应适时加以指引、点拨,讨论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尽量避免一问一答的形式,如何防止两极分化等问题,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

课堂讨论篇(6)

1.讨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中,学生个体首先要独立思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在与其他个体和群体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汲取别人的智慧,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使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讨论是学生理解概念、规则、原理并内化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的知识比从老师讲解获得的知识更生动、更有效。

3.讨论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想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进行缜密的思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4.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享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二、课堂讨论的类型

一般来说,按讨论的规模来分,有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

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讨论形式,在初次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应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学生应首先进行个人充分准备。小组讨论可以有不同的分组形式。如同桌的2人分组,前后桌的4人分组,教师指定后学生自愿组成6人小组或更多的人为一组。这里介绍一种6人小组的讨论方法,以供参考。因为这种方法中,每组以6人为限,每人发言1分钟,6人共计6分钟的讨论时间,也被称为六六法。

分组:以教师指定或学生自愿的方式,6人一组。每组需选出一位主持人和记录员。

提出讨论问题:教师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题目,要求各小组讨论出一个较一致的答案,并说明主持人和记录员的职责。

进行讨论:限制6分钟的讨论时间,其间教师应巡视各组,观察讨论情形,提供必要的协助。

综合报告:每组指派一名组员,介绍本组的观点。

总结:教师综合归纳各组论点。

整个过程为分组―提出讨论问题―进行讨论―综合报告―总结。

2.班级讨论。班级讨论是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的一种形式,较小组讨论的范围要广。

(1)在小组讨论基础上的班级讨论。在这种讨论之前往往有一个小组讨论,一般可由各小组选派出的代言人发言,同时可由小组其他成员补充,然后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各个小组成员均可为本小组辩护和向其他组发难。这种方式在小组内部意见比较一致,而与其他组意见分歧较大的情况下开展较为有效。

(2)直接的班级讨论。在这种讨论之前没有进行小组讨论。因此,这种讨论往往意见较分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在这种讨论中,教师引导讨论的难度较大。不但要引导全体学生始终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而且要调解学生因意见分歧较大而发生的争执,还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三、课堂讨论的基本要求

无论哪种类型的讨论,讨论开始时,教师要说明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如有学生离题太远,教师要唤起他的注意,重复解释所讨论的问题:如有学生意见不同而发生争执,教师须为他们调解,使大家友好地交换意见;如有学生垄断讨论或不愿在讨论中发言,教师也应婉言劝阻或鼓励发言;如有学生发言词不达意,教师也要帮助他表达清楚;如有学生有疑问,教师可作简要回答。当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总结,归纳大家发言中的重点,以使学生所讨论的知识具有系统性,或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得出结论。

四、课堂讨论的应用原则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有吸引力,有讨论、钻研的价值,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课堂讨论篇(7)

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全班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相互交流,使认识由肤浅逐步深化,从错误转向正确。政治课开展课堂讨论能够有效地改善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有效的多元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教学局面。那么,如何组织好政治课课堂讨论,提高课堂实效呢,笔者认为必须抓好这样几个教学步骤。

一、明确分工、落实任务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一旦对学习有了较明确的目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会明显增强。据此,我们在组织讨论前应给学生明确分工,以便学生各司其职。

在讨论前除了有明确的分工外,还必须落实相应的讨论要求。如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并善于做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认真思考、分析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宽容对待他人的不同意见。如果教师在讨论前,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分工,没有对讨论提出明确的要求,只是很笼统地讲一句:“这个问题,你们讨论一下!”至于怎样讨论,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则学生往往会不得要领,不知所措,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提出问题,引起讨论

讨论是由问题引起的,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讨论,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讨论。能引起讨论的问题,应符合下列要求:

1.问题要有针对性,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讨论问题要有针对性,能使大多数学生感觉到、触摸到。例如,在讲“沉迷于网络游戏”危害时,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图片展,然后开展“青少年怎样正确上网”的讨论,使学生明白“网络是把双刃剑,中学生要正确利用网络、绿色上网”的道理。

2.问题要有适度性,能引起中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讲“隐私权”概念时,单单讲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如果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要有“隐私权”的前提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公民享有“隐私权”前提是不危害社会。

3.问题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学生的个体活动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因此,教师在设计讨论题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原有认识水平的差异,注意有层次,最好在尊重学生个体意愿的情况下,动员学生直接参与问题的确定。

三、各抒己见,展开讨论

1.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就必须给其充足的思考时间,促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不断地挖掘潜力,去思考、去比较、去评判,真正在讨论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如果课堂上只是象征性地让学生小组讨论或自由练说,短短几分钟便勒令暂停,要求回答问题,此时,别说思考讨论问题了,恐怕学生都没思考好。

2.必须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学生的个体活动中,必须对学生的个体活动过程充分暴露,充分展示学生个体活动的发散性思维,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说说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其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方法,从各条途径寻求答案,找出最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三、体情察意,深化讨论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过程。“以学论教”的讨论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明确目标,精心预设;随时捕捉生成的资源,灵活调控课堂教学,让课堂变得更有活力。

1.精心预设。学生是有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讨论常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教师再周密、详尽的教学预设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因为它只是一种预测,只能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摸索,不断尝试,从自己的实践中慢慢品味“导”与“学”的处理技巧,这样才能实现“精心预设、有效生成”的讨论教学课堂。

2.见机而作。在课堂教学双边讨论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准确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讨论有效生成。例如:在“中学生如何交往”的教学中,笔者就先结合一些典型事例材料组织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怎样摆脱交往中的“两难处境”,其内容如下:我想向小强借一本很好看的书(在本地书店买不到),但小强向我提出一个条件,就是期末考试的时候帮他作弊。我很想看这本书但又不想帮他作弊,这时我又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而且想出了很多好点子。比如:我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先告诉他作弊是不对的,还要列举一些作弊的坏处,再帮他复习,提高学习成绩,自然就不用作弊了。这样既可以保持同学间的友谊,又可以借到我想看的书,还不会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

笔者在总结的时候,充分肯定了这些想法,表扬了这些同学。学生的讨论内容超出了课本,不拘泥于课本,但又源于课本,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促进学习,评价讨论

1.课堂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课堂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训练所作出的评价。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赖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老师这个大朋友,这样便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教师不能揪住学生的错误不放,尖刻批评,利用评价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而应把学生看成成长中的人,允许他们犯错误。

2.评价要让学生参与。在讨论过程中,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评价,这就要求答题声音响亮,其他同学注意听,对他人的发言作出评价,针对他人的错误之处进行反驳,这些也是积极性充分调动后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

3.点评要及时到位。对于各小组在课堂交流环节中的发言,教师要认真倾听并作及时到位的评价。不要用“正确”、“对”或“不正确”、“不全面”、“错误”等简单、粗线条的词汇给予评判,而是要出于善意,抱着欣赏的态度发现其发言中值得肯定的地方,作出充分的、认可式的评价。如,有一次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时,有一位小组代表发言:“我们组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共有三点:一是……二是……三是……”层次非常清晰。在其发言结束后,笔者马上点评道:“这位同学的发言,层次非常清晰,他把同学们的认识归纳为三点,罗列出来,让我们一‘听’了然,这种答题方式值得我们学习。”这种点评不仅是对发言同学的褒奖,对全班同学来说也是一种学法和答题技巧上的指导。

总之,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意见,展开热烈的讨论,不但能使中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对提高学生素质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课堂讨论篇(8)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60-001

新课标倡导“合作、交流”,“课堂讨论”是“合作、交流”的主要途径,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和发展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或操作不当等原因,使课堂讨论走入误区。

一、重形式轻效果

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者是为了体现新课程的“课堂互动”理念,每堂课总要搬出“讨论”这一环节。课堂上教师一宣布问题,学生便匆忙行动,可以看出学生已较好把握了这节知识的脉络和骨架。可仔细一看,这热闹的课堂讨论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大多数学生“各自为政”,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干脆天南海北地东拉西扯,说了许多教学内容之外的“话题”,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这种不切实际、生搬硬套的做法,导致课堂讨论形式化和表演化,其结果只能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讨论是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即使教师的讲解非常详尽清晰,也决不意味着学生全能接受。若对课堂讲授的内容及时展开讨论,让学生一起回顾总结,互相交流体会,则可有效地使知识变成学生思维的产物。如在学习了“光合作用”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请你运用光合作用知识,谈谈如何提高温室中农作物番茄的产量?此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很高,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从学生提供的多种方案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已较好把握了这节知识的脉络和骨架。

二、讲数量限时间

有的教师为追求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把传统的“满堂灌”演变为“满堂论”,一节课提出十多个问题进行讨论,增大课堂容量。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出示问题后,只能马上组织讨论,没有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又能讨论出什么呢?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只有经过思考,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讨论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如在讲“细胞的癌变”时,发现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学习尽头不足,此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①常见的癌症有哪些?②治疗癌症的常用方法有哪些?③如何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思维被迅速激活,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求自主疏指导

有的课堂讨论,追求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旁观者。表面看来,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了,但这样的讨论有可能忽略了课堂讨论的实质,变成了“街谈巷议”。有的学生滔滔不绝,在讨论时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与同学发生争执,这样看似争得很激烈,学生似乎成了课堂的主人,实际上是失去了控制的“假繁荣”,根本就没有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与此同时,那些胆小、性格内向、不爱发言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缺乏参与讨论的勇气;也有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看作弱势群体,在讨论中或害怕被人反击,或怕提出的问题被同学嘲笑,而选择了沉默。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课堂讨论的参与度,也就谈不上问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课堂讨论既要突出生生互动,又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突出不同观点的碰撞,师生互动中体现情感的交流与理智的调节。在突出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师不能失去自我,忘了引导。

四、惟结果轻过程

课堂讨论篇(9)

1. 讨论的内容要有价值,必须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一课时,设计三个阶梯性的问题“他是谁?”“他是怎样工作的?”“他为什么这样工作?”这样针对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展开讨论,又顾及了全体学生。语文教学要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切入口,深入浅出地分析课文。因此,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设计课堂讨论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2. 讨论内容要有探究性,必须帮助学生深挖文章主题。如在《穷人》这一课时,让学生讨论桑娜忐忑不安的复杂心理活动,了解桑娜忐忑不安的原因,通过讨论心理描写感受桑娜的善良而富有同情心。

3. 讨论内容要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们常说“提领而顿,百尾皆顺”,按照“提领”全文的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层层剥离,让全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动”起来、“活”起来,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之“精神内涵”,有效地“拎”出文本中的经典词句进行诵读、品赏、感悟,实现语言内化。教学《赵州桥》,可设计讨论内容:“人们称赵州桥是一座‘神桥’,它究竟‘神’在哪儿呢?” 再如教学《白鹅》,可设计讨论内容:“为什么作者说‘白鹅――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能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走近文本,品赏文本中的语言,感悟文本中的人文情怀。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讨论内容,可以简化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让学生真正的占有时间、解决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真正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它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二、优化讨论方式

课堂讨论的方式要合理。即所选择的方式,要能与内容、实际挂上钩,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材料的结构特点,还要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投入到讨论中,收到很好地效果。

“提示引导”式,这就是说在老师的鼓励下以及提示、引导下进行讨论,从简单的到复杂的、由浅层的到深层的,并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掌握整个过程,并及时做好调整,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反思此次的讨论过程。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反思能力,让讨论达到做好的效果。

“群体互补”式,即老师引导学生找出讨论内容后,全班学生以四人或六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小组讨论后由组长或发言人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小组其他学生逐一补充,这样的讨论方式让学生更有团队精神,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另外,有利于学生群体的思维、知识以及能力的互补。

“自由辩论”式,就是让学生以“自由辩论”的形式围绕要讨论的内容展开讨论,老师要根据发展的情况及时引导学生,并要帮助他们判断、总结自由辩论的最后的结果。这学生能锻炼思维反应的敏捷,课堂讨论的效果就很明显了。

“角色置换”式,就是学生知道讨论的内容后,选择不同的角色进入角色情境中进行讨论。这样就营造了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让学生能全身心放松进入状态,并能积极地进行讨论并提高了思考能力。学生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中学懂了课文,锻炼了能力。

当然,并非仅此四种,就是这四种方式也并不是孤立的截然分开的个体,有时它们可以交叉进行,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课堂讨论篇(10)

(一)课堂讨论往往流于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数课堂讨论往往流于形式,不注重效果。老师一宣布讨论,前排同学回过头来与后排同学围成一个小组,每个人都在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满教室都是激烈的讨论声,当老师喊“停”的时候,声音戛然而止。在小组汇报时,发言的同学也只是代表了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小组的意见,这样的小组讨论也就成了形式。

(二)课堂讨论时间不够

教师设计了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讨论之后,在全班交流、汇报时,往往一、两个学生发言后,由于课堂教学容量和时间的限制,教师只好匆匆收场,很多有不同意见的同学没有机会交流,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三)少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由于学生学习上的差距,在小组讨论时,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学困生无所事事,甚至说闲话,不参与讨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课堂讨论时,教师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创造讨论交流的机会。

二、合理地进行课堂讨论

针对以上课堂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合理安排课堂讨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充分备课

认真钻研《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

(二)设计有价值的讨论题

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性、艺术性,选取能突出本课重点、难点的问题,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还要完成教学任务。

(三)创设平等宽松的讨论环境

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四)留有足够的讨论时间

讨论中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全班展示汇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课堂中的讨论交流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课堂讨论篇(11)

一、数学课堂讨论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教师独占课堂,从导入新课、讲授、 启发、引导到测试,一讲了之。学生虽然一听就懂,但效果很不理想。所以必须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局面,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更广阔的范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做到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局面这一点,除了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外,还必须在教法上注重课内和课外、教与学相结合,在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讨论作为数学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营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氛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它对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尤其是启发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探究和获取知识,真正提高学习能力,发挥着毋庸置疑的关键作用。

组织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问题,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而且数学教学中就可以当堂测试效果,不管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课堂讨论。因为,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得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一旦把课堂讨论当作学习活动的主阵地,真正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其求知热情及展现自己的愿望才会不断加强,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也就必然大大提高。组织课堂讨论是适应考试改革和落实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注重课堂讨论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1.明确问题的目的 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明确的研究任务,使讨论有方向,有价值,切忌讨论问题太大、太空、太简单。

例如,一轮船在港口A 测得小岛S 在北偏东75°方向,向正东航行至灯塔B,在B 处发现小岛S 在东北方向,若港口A 距离小岛S 为200 海里,求港口A 与灯塔B 的距离。

在教学这道例题时,问题一出,学生纷纷根据方为角画图,画完图,却不知该如何解问题,此题的解决方法由于有悖于以前常用的方法,学生感到有难度,此时笔者抓住时机出了下面4 个小问题让他们讨论,再全班学生进一步交流: (1)图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三角形?(2)解斜三角形的方法是什么?(3)在这个斜三角形中总共可作几条高?(4)作哪条高构造的直角三角形可顺利准确地求出AB的长? 一出现上面四个问题,学生兴奋异常,思维活跃,画的画,算的算,议的议,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讨论、交流,教师作为参与者,也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最后学生终于惊喜地发现:过点B 向AS 作垂线和过点S 向AB 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都因为无法准确地求解而宣告失败,只有过点A 向SB 所在的直线作垂线才能顺利求解,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数形结合容易使学生找到问题的的根本,且能使问题得以简化,比如行程问题画图就能很好的解决相遇问题,学生看到图形就能很快地列出方程。

2.问题难易适当 要讨论的问题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太易,三言两语就可解决,便失去了讨论价值,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讨论的问题应注意难易适中,采取“跳一跳摘得到”的原则,这既有助于唤起学生讨论的欲望,也有助于鼓励学生奇思妙想。

三、有效地科学组织课堂讨论

1、科学地分组讨论讨论 从理论上来看一般是以四人为一小组最佳,因为四人小组可变成两人一对,能最大范围实现学生的互动,一对学生讨论完后可以及时与组内的另一对学生交流结果;一旦小组人数超过四个学生们就难以应付,而且小组规模越大,个别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但在实际教学中班级规模、教室大小和设备多少等等都会影响分组情况,所以一般以6人为一小组。此外,小组形成后最好保持一段时间,有很多教师曾很成功地让小组持续了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这使学生有时间去学习怎样与他人共同工作,有利于培养成员间的默契,经过探索建立更积极的相互依赖,进而研究更深入的项目,并让他们在学习中结下深厚的友谊。。但若在合作期间出现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及时协调,为每次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2、小组讨论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教师要有有高度的责任心,无责任心就会出现:仅让学生讨论,对讨论时的情况不闻不问;对不讨论的学生不积极予以引导;对捣乱学生不加以及时制止,课堂讨论效果就会低下。另一方面,教师自己对讨论的问题都似懂非懂,难以自圆其说,遇到伶牙俐齿的学生便乱了阵脚,应付两句便匆匆收场。教师要在讨论中做引导者评判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教师评判学生讨论时要多鼓励 学生只要张口讲出一个观点,无论对错,老师都要首先赞许。讨论不同于考试,讨论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学生能讲出一个自己的观点,说明他独立思考了,这是我们要组织讨论的首要目的,当然要赞许。当然,这也是组织好讨论的难点,明明答错了还要赞许,很难为老师,要提炼出学生思路中的可嘉之处也不容易,更需要使劲儿动脑。语言上也要委婉,如:“你的思路很独特”,“你的回答让我们想到了另外一些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