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课堂内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7:21

课堂内外论文

课堂内外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35-0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十多年,在这期间,不少学者把焦点聚集在了课堂教学中,纷纷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本文试图对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做一番简要的综述。

一、新课改背景下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审视

结合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一些研究者关注到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所存在的弊端。《中国教育报》指出:“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但不少课堂仍是涛声依旧——教师为何踩不上点。”陆志平、辜伟节的《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1]提出先进的新课改理念没有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日常行为,致使现实的课堂仍然有探索过程中的机械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张玉彬的《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一个教研员眼中的理想课堂》[2]一书中指出传统课堂教学所存在的四大弊端: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在《新课程:教学创新新视点》[3]一书中,熊生贵指出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有:独白与传话的课堂教学形态;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无视学生的教学设计;单一的课堂教学评价。郑金洲在《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一书中指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从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上下工夫,大力挖掘教师教的潜力,在‘灌的技术’上煞费苦心,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把生动多样的课堂教学囿于固定、单调的模式之中”[4]。在《浅谈教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5]一文中,作者秦淑玲对语文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弊端做出了解释。

二、新课改背景下新型语文课堂的构建

在新课改新的理念和精神的倡导下,不少研究者提出构建新型的语文课堂。这里的新型包括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和谐的课堂、主体的课堂、常态的课堂、个性化的课堂、弹性的课堂、反思型的课堂等。尽管语文课堂之前的定语不胜枚举,但研究者们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选取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并对其进行简要地评述。

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6]中给出了有效教学的定义,即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严先元在《走向有效的课堂教学》[7]一书中,从有效课堂教学蕴含的要求、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特征、操作的重点、实施的环节、实现的关键五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有效的课堂教学。蒲元君在《创设情境是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8]一文中提出了情境教学,他所谓的情境既包括语文课堂中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又包括学生的生活情境,还包括语文课程教育的资源。论述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朱建军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语文有效教学》[9]、赵奇一的《返璞归真语文教学的世纪回眸——兼谈语文有效教学》[10]都是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在《关于语文有效教学的讨论》[11]一文中,作者管雪飞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明确语文课程性质是前提;彰显主体教学形态是关键;扎实文本语言训练是保证。刘建在《还原语文课堂的灵性和生动——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浅探》[12]一文中直接从课堂入手,指出审美的课堂、拓伸的课堂、品读的课堂是有效的语文课堂。杨仕洪的《师生互动在语文有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3]提出从加强课堂人文性的角度出发,力图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有效教学的效果。葛艳华在《试论语文课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教学》[14]一文中,分析了新课程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特性,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催化演变、融合交互、内化生成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教学的途径。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15]一文中,作者洪竹名从语文教学模式入手,提出应树立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立学习者、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理念,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新教师角色理念,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于婷的《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语文有效教学》[16]中,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的解读来探讨语文的有效教学。范升梅在《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17]中提出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从四个方面,即观念的转变、有效的预设、有效的实施、有效的反思,论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味的回归——中学语文有效教学探讨》[18]一文中,作者张晓东提出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当让课堂更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课堂中的“语文味”:读出语感、品出情感、赏出美感。《抓住三个必须,就是抓住语文有效教学的“根”》[19]张爱新从语文教材的角度探讨语文有效教学。

三、语文课堂教学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新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十多年,但是要把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同时也正如张玉彬在《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一个教研员眼中的理想课堂》一书中指出“没有课堂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结果只能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那么这种改革就不能说是彻底的,不能说真正改变了学生生活和教师行为。[20]”所以语文课程的发展还要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众多文献资料,可以总结出未来的语文课堂教学会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未来的语文课堂不会再局限于固定的空间和特定的时间内,它会走向生活,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的观点。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了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发展。鉴于语文这一基础学科的诸多关注,仅仅把语文学习局限于课堂内是万万不行的,所以让语文学习打破局限,走向生活是必要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不会再把语文学习的焦点聚集在教科书上,也不会让自己的视界局限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内,而是千方百计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语文学习资源。未来的语文课堂会是一个广大的生活化课堂。

(二)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是指在课堂中要把语文这门课程上活,这是针对过去语文课程严重脱离实际、重知识轻能力、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等倾向而提出的,目的是广开语文资源,加强课内外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交际性是语文的性质之一,而要学生掌握好这个工具,单凭课堂内师生简单的口耳相授是不可能的。语言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去自悟、自得,并培养自己运用语言去吸收、交流和储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实践性与生活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由这些即可看出未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倾向。

(三)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由课文扩展到其他文章以至课外;写作和口语交际在重视课内练习的同时,也要重视课外口语交际活动;综合性学习一般只提供活动的方向和少数参考资料,大量的具体的学习任务则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综合性学习中的跨学科活动则是语文材料开放性的最集中表现。

2、由于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自足的,而是开放性的、向着深广的时空延伸的,所以,对教师来说,教材决不是“圣旨”,它只是给教师的教学搭建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其中许多地方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或增或删,当然最主要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发挥。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辜伟节.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玉彬.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一个教研员眼中的理想课堂[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熊生贵.新课程:教学创新新视点[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4]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5]秦淑玲.浅谈教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J].教育创新,2008.

[6]崔允漷.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7).

[7]严先元.走向有效的课堂教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8]蒲元君.创设情境是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J].教育期刊,2010,(9).

[9]朱建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语文有效教学[J].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2).

[10]赵奇一.返璞归真语文教学的世纪回眸——兼谈语文有效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10).

[11]管雪飞.关于语文有效教学的讨论[J].考试周刊,2010,(12).

[12]刘建.还原语文课堂的灵性和生动——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浅探[J].中学语文,2010,(30).

[13]杨仕洪.师生互动在语文有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教资料,2008,(14).

[14]葛艳华.试论语文课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下),2010,(12).

[15]洪竹名.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16]于婷.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语文有效教学[J].商情,2009,(5).

[17]范升梅.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J].基础教育论坛:教研版,2011,(9).

课堂内外论文篇(2)

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堂将是一个引导学术研究的实验室,这时的教师不再是文化和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2]。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布置明确而合理的任务,才能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好奇心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的天性,优秀的教师一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调动学生主动的热情,而学生的主动学习成效当然要远远高于被动学习。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后,再利用教材、图书、网络等资源,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完成课前学习。根据学生的组织形式,又有个别性学习和小组学习之别。

比如教师在讲授哈姆莱特延宕的原因时,可以首先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学者、评论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让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然后让学生评价所搜集到的前人的观点,最后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教师再进行简要、恰当的点评和点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哈姆莱特这一文学形象,而且初步掌握了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原著体验

(一)诵读著名诗歌和经典对白

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堂将是一个重现经典的空间。在翻转课堂模式教学过程中,为了对学生课外赏读进行鼓励、监督和检验,也为了让学生轻松、愉悦、艺术化地体验、欣赏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诵优美诗歌,如普希金的《致凯恩》、华兹华斯的《黄水仙》、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月下相会”片段和《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等。在课堂上举行著名诗歌和经典对白朗诵比赛,提高学生体验原著、分享心得的热情。同时,还要求学生配以经典乐曲、作者图片、原文摘录等制作课件,增强学生诵读经典、再现经典、诠释经典的热情和多方面、综合化的艺术感受,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学习热情。

(二)演出世界名著经典片段

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堂将是一个艺术演出的舞台。外国文学课程内容中涉及各个时期、不同国家的众多戏剧家的戏剧,它们均可以采用课堂剧演出的形式进行课堂再现。对于著名戏剧家学生们都应该如数家珍,如古希腊的戏剧家埃斯库罗斯,英国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萧伯纳,法国的戏剧家莫里哀、拉辛、贝克特,挪威的戏剧家易卜生,美国的戏剧家奥尼尔等。首先由教师指导学生选出作品和场次,然后由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可忠实于原著,也可自己改编或续写剧本,之后由学生导演、分角色扮演、排练,包括画外、灯光、配乐、道具等设计,最后进行课堂剧表演。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解读对经典作品进行创作性改编和演绎,在享受创作成果快乐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要义,同时也会自然而然对人生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知与行得到了和谐统一。这种教学模式很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堂剧演出的教学方式真正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创造力和协作精神,尤为契合当代学生展现自我个性的需求,实现了快乐学习的理念。

三、自由论辩

在当代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论辩式教学是一种对学生主体性的强调和重视的教学方法,与翻转课堂模式不谋而合。鉴于文学作品具有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文学课的教学尤为适合讨论式、辩论式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事先设置几个问题或话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精读文学文本,查阅相关资料,最后到课堂上来就问题或话题自由表述、展开讨论、热烈辩论。

四、展示反思

课堂内外论文篇(3)

一、引言

Long的“互动假设”认为在语言学习中,“双向交际”比“单向交际”更有利于语言习得。师生间的“双向交际”是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习得目标语的重要渠道。因此,互动是课堂的关键[1]。当这样的“双向交际”在课堂中不能流畅的开展,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用沉默的方式拒绝参与课堂互动时,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内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现状,本文对过去10年(2002年-2012年)发表在各类期刊中和硕博论文集中的相关研究论文作了统计分析,希望能为英语教师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和教育文献法。内容分析法以预先设定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统计和归类。教育文献法则是是对教育文献进行查询、分析、整理。笔者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辅以文献研究,使得研究的结果更加真实全面。

CNKI数据库是笔者所在院校电子图书馆资源中排名最高文献检索资源,该库收录了国内近1000多种期刊的电子稿。笔者在CNKI数据库中,根据“沉默+课堂”、“沉寂+课堂”以及“互动+英语课堂”等关键词进行检索,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第二次选择,最后确定92篇文章作为本研究内容的分析样本。样本的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过去十年课堂沉默研究论文情况(N=92)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

通过对所统计论文进行分析归纳,笔者期望解决如下问题:(1)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研究的基本情况;(2)研究者在研究沉默现象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特征;(3)沉默现象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一)基本情况

从2002年到2011九年间,英语课堂沉默研究基本呈现上升趋势(见图1),从2011年至今,关注程度有所下降。前五年(2003年-2007年)课堂沉默的相关研究比例为5.4%,后五年(2008年-2012年)占了94.5%,并且在2011年此类研究达到峰值。

十年间,课堂沉默研究的起伏是跟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紧密联系的。自2002年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之时,英语课堂已经形成“老师为中心”的教学体制,“沉默”现象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和重视。因此,2003年之后的五年内,鲜有讨论课堂沉默的文章出现。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英语教学从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发展到后来的情景教学、任务型教学等,教师开始意识到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才是英语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2008年以来,沉默研究的大量涌现说明大部分教师开始转变观念,思考课堂沉默的本质和内涵。

(二)研究方法分布情况

目前,对外语教学研究的方法很多,笔者试图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7]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定量的方法又分为统计方法和实验方法。具体情况见表2。由统计数据可知,课堂沉默的研究中定量研究占大多数(71.7%),定性研究只占28.3%。此外,研究者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48%)、案例访谈(32%)和课堂观察(23%)等描述性方法,实验方法则很少被应用。

所谓基于课堂沉默的定性研究是指联系语言学领域的分支学科,通过分支学科的相关内容,内省得出课堂沉默的本质。研究者运用了Krashen的“输入假设”、Long的“互动假设”、Swain的“输出假设”、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论”,关联理论,“自尊”等,探讨了互动型英语课堂的教师话语策略、提高学生自尊的重要策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表2:研究方法分布情况

(三)研究内容分布情况

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研究主要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沉默本质和应对策略,笔者将就这两方面的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总体上更加重视课堂沉默的原因和对策

笔者将92篇论文样本的关键词进行汇总和分类,发现排在第一是“沉默”、“课堂沉默”,其次是“影响因素”、“成因”等,然后是“教学建议”、“策略”等。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课堂沉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引起课堂沉默的因素和改善课堂沉默的方法。

此外,笔者在通读了论文样本后发现,研究者还多角度多学科地探讨了沉默的定义和分类,例如,“总结了‘沉默’的理论阐释和表现形式;结合‘面子模式’和‘关联理论’来解释汉语成人学习者在英语课堂上的沉默现象;提出‘沉默’表现为‘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

(2)研究视角多样

语言和沉默共存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中,研究者从多角度、跨学科地对“沉默”进行研究和探讨,具体情况看表3。在语言学领域中,沉默被视为言语之间的“界限标记”;在跨文化领域中,沉默往往与弱势相联系;在二语习得中,沉默被视为学生故意忽视教学要求。基于国外的研究,国内的研究视角几乎涵盖了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如英语教育理论(任务教学法、交互式教学、合作学习等)、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心理学、话语策略等。同时,研究者还从课堂组成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课堂沉默中的学生因素、教师因素、课堂组织因素。

表3:研究视角分布情况

(3)研究对象多样,但侧重于高等教育阶段的沉默研究

表4:研究对象分布情况

由表4可知,课堂沉默的研究对象包括了英语教育的各个阶段(初/高中、大学)和一些特殊团体(农村/成人学生)。课堂沉默研究对象的多样从侧面反映了各级教师在外语教育理念中的改进。同时,数据表明普通大学比例是65.1%;高职高专是14.1%,独立学院为2.1%,这三类都属于高等教育阶段,那么针对高等教育阶段的研究就达到了4/5。这是否说明高等教育阶段沉默现象更加严重?还是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沉默已成为被普遍接受的现状?或者是因为大多数研究者都是属于高等阶段,采用该阶段的样本更便利?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高等教育阶段成为沉默研究的重点仍待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四、建议

课堂沉默现象研究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其研究成果将对英语教学的教学理念和课堂组织具有重大意义,综合国内英语课堂沉默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由前面对研究内容的总结看出,课堂沉默的应对策略相应出现,如设计任务型口语教学活动、改善提问策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然而,这些应对措施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在教学中,还有哪些模式可以预防课堂沉默?教师如何有效利用提问策略?如何让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特别是大学阶段?因此,将课堂沉默应对策略系统化和具体化、用实证的方法验证其有效性和可推广性可能会成为未来课堂沉默研究的方向。

其次,在本文的论文样本中,没有任何研究将网络多媒体和课堂沉默相联系。网络多媒体环境向学习者提供多维化信息,虚拟自然环境,拥有双向或多项交流的互动功能,是外语学习的理想环境。将网络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沉默预防和激活策略中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消除课堂沉默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能会成为我们下一个应该关注的领域。

五、结论

通过资料检索、内容分析和文献研究,并结合定性描述及定量数据,本文对所统计论文的研究现状做以下总结:(1)沉默研究基本呈现上升趋势,2011年至今,关注程度有所下降;(2)研究方法以实证性研究为主;(3)研究内容更多关注原因和对策,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多样,但侧重于高等教育阶段。此外,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1)将课堂沉默应对策略系统化和具体化;(2)将信息技术和网络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沉默预防和激活策略中。本文只述评了部分相关研究,希望有关专家学者能在此方面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而有效地预防英语课堂沉默现象。

参考文献:[1]Tsui,A.B.M.Reticence and Anxiety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K.M.Bailey and D.Nunan (eds.), 1996.

[2]程东元,沈彩芬.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外语教学特征及其原则[J].外语电化教学,2008(03).

[3]李黎.基于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焦虑的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实证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2010.

[4]李侦,钟平.互动型英语课堂的教师话语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18).

[5]刘静,牟小梅.汉语成人学习者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12).

[6]刘骏,钟坚.留美中国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探析[J].现代外语.2005.

[7]刘润清.谈谈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课堂内外论文篇(4)

二、社会文化理论教学观和课堂互动话语策略的有机结合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调节论、内化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活动理论。在社会文化理论大框架之下,笔者将这些核心理论逐一和二语课堂互动联系起来,目的找出两者的契合点。(一)调节论调节论是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其基本概念为,在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之下,人类从低级的心理技能发展到人类的独特的高级认知功能,语言在其中起到了最基本的调节作用。维的最初研究是儿童认知的发展历程,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从物理调控、他人调控到自我调控。随着这一发展历程,语言也从社会语言、自我中心语言、个体语言发展到内在语言。基于维的调节论,二语课堂中的教师作用由原来的课堂主体转变为中介者的身份,即不断调节使学生的信息呈现水平和支持水平,最终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依照调节论,二语课堂的教师提问如何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并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话语的主动性是研究二语课堂互动话语的重点。另外,根据西方学者的实证研究,他们认为二语习得的学习者通过师生的调节,还有同伴调节、自我调节来完成语言的内化,并确保课堂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关注的是个人认知水平的差距。学生的发展水平有两个层次: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为学生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独立解决问题的智能水平;二是学生将来可能达到的潜在水平。在最近发展区内,当前能力和潜在能力并非是可以静态测量,而是动态地随学习者所参与的交际互动表现出来的。在二语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在学习者当前能力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习者发展思维,适当的超越现有的水平。而学习者再不是过去传统的被动接受课堂知识,而是将自己对社会互动理论理解和实践相结合,构建自己的理论和批判性思维。另外,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师指导以及同伴协助起到重要的“支架”作用。这又引出了社会文化理论的另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支架,即为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三)内化论内化是社会文化理论中解释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将模仿、自言自语和内部言语等看作是内化机制和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它认为学习者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从社会互动的心智平台到个体的内在心智平台的质变的过程。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都是实现这一动态过程中的必要条件。二语课堂中教师通过调整提问和互动策略,启发和指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并逐级地提升他们的能力,达到最近发展区内相对独立的个人内在心智平台。(四)活动理论列昂节夫提出的活动理论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该理论经过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得到不断完善。他们认为活动体系主要包括主体、客体、工具、共同体、分工和规则等要素。基于社会文化理论,个体的认知和集体的认知都发生在由这些要素构成的活动系统中。二语课堂作为活动系统,任务型学习是研究的另一个视角。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活动系统,二语课堂应当为学生尽可能的提供真实的学习任务。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学习者是活动主体,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入一个由真实目标驱动的活动系统。在教师的和同伴的帮助下,学习者在近乎真实的环境下利用语言进行协商和会话调整。另外,学习者同时经历一种“语言社会化”过程,即学习者不仅发展了自己的语言水平,而且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也得到了提升。

三、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二语课堂教师提问实证研究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核心理论,如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化论、和活动理论为二语课堂互动话语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互动话语研究涉及的内容宽泛,笔者从教师提问以及提问对师生互动产生影响的角度进行研究。具体内容是通过教师提问的类型、回答提问的方式、教师提问的策略以及反馈四个方面调研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6名教师的二语课堂提问策略,以及该策略对他们的356名学生二语学习的影响。该研究历时一个学期,实施的方式为课堂观察、录音,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本研究采用量化分析和质化分析的研究方法,跨学科分析法。其中,量化分析指的是采用数量的方法来对资料或信息进行研究。本研究的定量研究主要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质化分析是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是研究者的课堂内的观察和记录,以及在课堂外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的访谈研究。跨学科分析主要以社会文化理论向导,结合语言学、文学、统计学等知识。

(二)研究焦点

1.对于展示性提问和参考性提问,哪一个在二语课堂提问中应用的频率高,哪一种更有利于学习者语言知识的内化?2.关于学生对提问的反馈方式,教师要求学生一起回答频率高还是要求学生单独回答频率高?哪种更有利与教师为学生提供支架式帮助?3.教师提问的哪种策略更能够为学生创造使用语言的机会?4.教师对学生正确回答和错误回答的反映。

(三)调研对象

本文所进行的实证研究的对象包括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语言学院的6名大学英语教师,他们均获得硕士学位或硕士研究生毕业,教授大学英语的时间从4年到17年不等,具有较丰富的授课经验。研究的对象还包括来自12个班(6个合班)的356名学生,他们的专业分布在自动化工程、计算机科学以及机械制造等理工科专业。在调研中,笔者对这六名教师的英语二语课堂提问以及师生互动进行了跟踪和记录。

(四)研究的步骤和工具

本研究采用四种研究工具:课堂观察、课堂录音、问卷调查、访谈。1.课堂观察和录音课堂观察属于自然调查过程,即在调查者不干扰受试者的情况下,真实地描述课堂教与学的情况。研究者带录音笔进入课堂旁听,在学生面前不亮明身份,这样不会干扰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互动,也不会对结果产生多大的影响。除了课堂录音外,研究者还会记录整个课堂的氛围、学生之间的讨论情况,教师提问的表情、眼神交流、肢体语言,这些都是录音材料的协资料。2.问卷调查作为支持课堂观察和录音的手段,问卷调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实证研究的方式。问卷调查包括八个选项问题和两个开放性问题,内容覆盖了学生对教师提问的评价和期望要求。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进行正式的问卷调查之前进行初步实验,即在一小部分学生当中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问卷中无效的题目进行修改,使其变得更加可靠。3.访谈访谈在六名讲师当中进行,主要围绕英语课堂提问策略和互动模式来进行。教师们各抒己见,分享了他们具有特色的提问方式和互动策略。六名教师的帮助使得实证研究更加完善和全面。4.研究结果1)教师的展示性提问的使用率比参考性提问使用率高,而参考性的提问显然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反馈。2)关于回答的提问的方式,教师要求学生一起回答的频率要高于学生单独回答。但单独回答更有利与教师为学生提供支架式帮助。无法最大化帮助学生提升合作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3)教师的提问策略为学生提供了使用语言的机会,但有些策略却阻碍了学生语言的发展。在二语课堂中,教师使用“自我解释法”的比例大于“启发式提问”,但效果正好相反。因为“自我解释”阻碍了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产出话语的机会。4)教师针对学生正确回答的反映是仅仅做简单表扬和适当重复,而对学生错误回答的反映是直接纠正。笔者认为对于学生正确回答,除了给予肯定之外,还要加上适当的评论;而对于学生的错误答案,引导学生自我修正是首选。

课堂内外论文篇(5)

在课堂上学生自主进行课内知识讨论对于我们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课内的自主讨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另外,学生通过不断地自主讨论能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这对于学生在现阶段的语文学习以及未来更高层次的学习都有极大帮助。同时,学生通过进行自主讨论能够加深其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课内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非凡,对于教师的个人发展以及专业素养的提高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学生的课内讨论是在教师的掌控下进行的,教师能够通过对学生讨论内容的了解来及时地明确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遇到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障碍,这对于提高我们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非常有帮助,除此之外,学生通过不断深入的课堂讨论而渐渐形成语文学习能力,这对于我们顺利开展语文教学工作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十分必要,结合自身多年从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经验,对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讨论式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环节,为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和空间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高中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压力非常大的教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重,而学习时间又相对有限,因此,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时间安排得过于紧凑,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去表达和讨论,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而这种教学模式还很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障碍,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而教师却浑然不知,仍旧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来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遇到了困难而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困难越积越多,学生的学习也就越来越步履维艰。所以我们引入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表达出来,并对自己认为有困难或者是重点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深入的讨论来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二、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开展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课堂引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要任由学生在课堂上随性发挥,要给予适当的约束和引导,让学生能够始终在教师的掌控之下开展自主讨论,这样教师能够对课堂教学的进行有一个良好的掌控和把握,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讨论内容的含金量,避免学生在无谓的教学内容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另外,我们也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进行自主讨论的基础,学生自主讨论内容的有效性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掌控,而更多的来自于学生自行对课内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因此,为了有效地开展高中语文的讨论式教学模式,我们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自行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行地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发现知识内容中的重点,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克服障碍、不断前行。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例如: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于同一个问题先进行组内的讨论然后再进行组间的讨论,这样学生既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小组之内和小组之间的合作讨论得到自行解决,这对于提高学生对重点难点的认知程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摒弃以往完全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去自主进行课内知识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其他学生的帮助得到解决,这种提高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课堂内外论文篇(6)

一、教学设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三、教学设计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我认为应该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课堂内外论文篇(7)

(一)国外研究回顾:国外对于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的源起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而真正将其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应首推前苏联教育科学学院马赫穆托夫博士,他不仅将课堂提问作为专题进行研究,而且提出了一个在当时崭新的概念:问题教学,他认为在这个教学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这些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需要由教师系统地创建一些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将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结论最优地结合起来,并为问题教学规定了两条原则:一是“教师要使学生了解在科学历史中概念发展的逻辑,再现形成于现实的现象、过程和实物的概念中科学思维的进程”。二是“通过解决教学问题来掌握所演剧的概念”,他之后的许多年,无论是教育中的保守主义还是进步主义,对课堂提问都做出了自己的回应,总体看来,保守主义者们偏向知识中心主义,课堂提问关注最终的结果,明显继承了柏拉图时代的“智者”思想;而进步主义者们课堂提问的焦点则集中在学生身上,以学生实际得到的为其最终目标,从而避开了知识中心主义的痼疾。但此时并未完全形成系统的关于课堂提问的成熟思想。纵观西方有关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历程,我们发现,其研究一直被包括在众多流派观点之中,因此以下部分,我们将围绕这些派系以时间为轴作一归类:

1.在西方,课堂提问理论的成熟是从行为主义开始的。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华生、巴甫洛夫、斯金纳等的教育思想对课堂提问产生了实际而有力的影响,如华生的刺激联接学习思想、巴甫洛夫的语言符号学习思想、斯金纳的机器程序教学与教学现代化思想等等,总体看来,行为主义者们通过对动物的相关实验,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反映在课堂提问思想方面即是其对结果的关注,这一思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世界教育工作者们的教育观,特别是S-O-R联接说与强化思想。

2.20世纪六十年展起来的结构主义学派成为当代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课程教学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加涅、奥苏贝尔、布鲁姆、布鲁纳、赞可夫等等。特别是布鲁纳,他提出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以结构与直觉为其理论基础,倡导发现法学习,对世界教学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相应的,对课堂提问观的发展就在于,其关注焦点不再集中于结果,而更注重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这一崭新命题上,也就是说,自布鲁纳开始,西方课堂提问思想由关注结果发展为关注过程,即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3.结构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课堂提问的思考方面又进了一步,他们由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出发,倡导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罗杰斯和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他们的教育思想体现在课堂提问上,就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既不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也不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习的起因,即学生学习的情感、信念和意图等。所以,他们认为,课堂提问首先要思考的应该是什么样的知识能够最有效,而不是从传授知识本身出发去考虑怎么传授知识和学生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知识。

最近,随着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兴起与普及,其在课堂提问思想上又带来了新的冲击。加德纳认为人的才能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等,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学生原先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使学生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这一思想之所以对课堂提问产生了极大影响,就在于它真正开始考虑我们的课堂提问究竟是在传授知识还是在培养学生的智力,我们究竟应该在哪些方面去发展他们,而不是从问题的起源、过程、结果出发去考虑课堂提问。

(二)国内研究回顾:在中国,有效提问的源起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即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着意于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实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后期。国内关于有效课堂提问的内涵界定纷杂,研究者使用的定义各有所指,尚缺少同一口径、完整概括、获得共识的“有效课堂提问”概念。有的关心学生对问题的参与和回答,如赵敏霞认为有效课堂提问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提问,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其特点包括有效课堂教学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整合的重要手段、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有的关注问题的表述,如王雪梅认为有效提问就是以有效的策略提出有效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得以发展;有的仍以与课堂提问雷同的概念来界定“有效提问”或“有效课堂提问”。总体来看,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下述内容展开:

1.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对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策略研究成果较多,实质内容大同小异,重复较多,多为宏观的、综合的讨论有效提问策略。比如:注重问题设计,在新旧知识的过渡处设问,在重点、难点、易混处设问,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设问,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目标明确,提出少量、高质的问题,考虑文本知识和学生先备知识,低层次和高层次问题比例协调;讲求艺术,注重提问方式的多样性和语言的变化性;提问要有深度、广度、探究性;提问既面向全体又层次分明,合理分配答问对象,切实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促进教师的发展;使用等候时间,以便学生思考;给予有效的教师反馈以刺激强化,还有少量研究结合学科进行。

2.有效课堂提问的评价标准研究。近年来关于提问标准的文献开始出现。王立群认为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标准有:有利于学生负担的减轻,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技能的形成,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考教衔接。周烯以有效的问题来评价有效提问,认为有效提问就要使有效的问题背后包含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哲理性,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能够产生良好效应;能够组织学生有效地进行讨论。

3.有效课堂提问状况的研究。有效课堂提问状况的研究主要从课堂提问的数量和问题的类型两个方面着手,还未见理想的有效课堂提问观察分析工具。申继亮在分析他所观察的12节语文阅读课后,发现93.63%的教师提问仅考查了低水平的认知活动,如回忆事实、简单的判断对错等等,属于理解性的问题占95%以上。姚利民在对上海和长沙两地中小学的调查后发现,教师的提问有效性平均值为2.91,低于“经常有效”值3,远未达到“总是有效”值4,在15项教师行为有效性中排在倒数第一位。研究现状表明,课堂提问有效程度较低,有些提问根本就无效,这些研究对丰富理论起到了一定作用,可惜的是截止目前,国内并未有深入的研究。

二、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在语文课堂提问上的研究情况进行的梳理,笔者发现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国外研究不限于语文领域,甚至没有哪一个流派只针对语文中的课堂提问展开研究;也不局限于课堂提问这一模块,而是将其放到一个大的框架内整体进行考量。这使得他们的研究在公正性与推广性上都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反观我们自己的研究,仅仅是对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现象与问题进行了总结,就事论事,孤立地研究某一块,不能形成全局观念。也没用与其他学科进行比对研究。语文课是要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国家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也就决定了在研究语文课堂中的相关问题时应该多从其他学科中获得必要的支持。这在国内的研究中也基本是空白。

(二)国外的研究主要借助于实证的方法,站在科学教育学的立场,通过对相关情况的模拟,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国内的研究则更多停留在对感性的材料收集层面,占有资料的丰富性大都论证了国外的理论,没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而西方则基本上是一条线性的理论发展过程。这是中国当前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往往是打着引进的幌子照搬别人的成果。即便是今天的教育改革,我们也远没有形成用自己的理论指导自己教改的局面。出现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研究缺失的问题,更是研究方法死板的结果。所以,在借鉴国外优秀教育理论的同时,应该更好地考察他们的研究方法,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

(三)中国有关课堂提问的研究往往只停留在概念层面的论证。通过上文的梳理,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西方很少有人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一命题展开深入论述,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点不重要,而是因为他们将关注的焦点放到了具体的研究当中,而国内的研究人员往往固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模式,对某一概念纠缠不休,其结果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三、有关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的未来展望

综合以上种种情况,笔者认为我们未来的研究应该切实把握以下内容:

(一)积极培植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长期以来,课堂提问研究在我国被误解为一个纯实践性的研究领域,受不到教育理论研究者的青睐,理论层次不高。然而一个事物的产生总是有其根源所在,理论基础是研究得以发展繁荣的命脉所在,有了深扎于土壤的根基,面向实践的研究才能枝繁叶茂,不至迷失方向。有效课堂提问研究的开展可说是一派盎然生机,但表象的浮华难掩其底气不足的尴尬。究竟有哪些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理论能够成为我们研究的根基,这些都还有待深入探究。探寻有效课堂提问的理论基础将解决该研究“何以可能、有无必要、研究什么”等重要问题。有了理论的支撑,有效课堂提问研究的开展才能更具有目的性、自觉性和前瞻性,也才能更具厚实感和意义感。

(二)编制有效课堂提问的标准。教师的专业生涯发展由新手型向专家型教师不断转型,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提问技能必然存在差异,有效程度各不相同。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性质、不同民族性格、不同学校培养目标,对教师有效提问的要求必然不尽相同。亟待研究者根据实际教学情境研制评价标准,将以细致的描述性语言对有效课堂提问做出规范,考虑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发挥其导向功能,作为选拔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教师自我评价的参照依据。

(三)将现代科技运用于研究中。这不仅为定量研究进行数理统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为科学、规范的有效课堂提问评价系统的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以有效课堂提问的标准为基准,制订有效课堂提问的评价量表,确定常模作为参照,开发出有效课堂提问的评价系统,有利于进行量化分析,使教师能客观地自评和他评,保持优势,充实不足,找准努力的方向,以最小的付出实现提问技能的最优化,使课堂提问走向高效。

(四)进一步优化策略研究。有效课堂提问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和培育学生提问的意识,面对课堂提问低效的现状,有必要对真正有效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策略加大研究力度。尽管关于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已有相当多的论述,但绝大部分都是源于书斋、凭空想象的,真正扎根于真实课堂、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有效的提问技能提升策略较少。语文课堂提问策略,在关注问题类型最优化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系统、全面发展。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能认为比例一致的发展是好的,而应是达到最优化前提下的全面。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李森主编.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赵敏霞.对教师有效课堂教学提问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3,(03).

[5]王雪梅.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6]单中惠,杨汉麟主编.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7]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7).

[8]张丽.试论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J].上海教育科研,2003,(12).

[9]鲁志鲲.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高等农业教育,2005,(08).

[10]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1]王立群.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12]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13]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名家名著[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4]钟启泉,黄志成主编.美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5]陈羚.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06,(09).

[16]顾泠沅.寻找中间地带[J].上海教育科研,1999,(10).

[17]Robert J.Sternberg,Louise Spear_Swaerling著,赵海燕译.Teaching for Thinking[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18]周烯.论初级中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D].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9]Howard Gardner.Intelligence Reframed: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21st Century,The Palmer,2000.

课堂内外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6)02-0107-03[收稿日期]2015-11-20

一、引言

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课堂依然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外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外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但课堂教学不能只关注课内(即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因为完整的课堂应该包含课外和课内(习惯称课堂)两部分,课内教学只是外语教学的一部分,需要相应的课外学习来辅助,而课内(即课堂)教学应为学生课外学习起到导向作用[1]。因此,课堂教学改革也应集中到从知识传递的课外到知识内化的课内。传统课堂教学也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但知识传授完全由教师在课内讲授完成,知识内化则主要由学生在课外自学完成[2]。学生的课外知识内化因缺乏针对性的教师指导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效果较差。翻转课堂通过教师引导,不但翻转了传统教学课内教师传授知识、课外学生内化知识的教学流程,而且转换了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外探究式学习和通过混合式、多样化教学法组织课堂活动的课内知识内化。国内外研究者对翻转课堂概念的界定,更多的是从实施流程的角度和学习过程的本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的,其定义大致可概括为: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在课堂上师生一起通过协作探究、互动交流等活动完成知识内化[3]。

二、课前知识传递和课堂知识内化

(一)拓宽知识传递渠道传统课堂中,“知识传递”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授课完成。翻转课堂对教学结构进行了重构,极大拓展了知识传递渠道,“知识传递”既可以通过教师课堂讲授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料来传递,也可以根据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在课堂上演示、阐述来传递。首先,教师对教材资源的合理使用。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对教材的使用也不能太循规蹈矩,而要结合学生的语言水平,灵活选取与教学目标相适应、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教学材料。同时,结合教学目标,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优秀的开放教育资源,自行制作与本单元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或视频;其次,除了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开放教育资源等获取、收集、筛选材料,并按课前布置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自行录制视频等,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探讨。

(二)拓展所传递的知识内容在拓宽知识传递渠道的同时,同样重要的是拓展所传递知识的内容。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强调语言与内容的关系[4]。基础外语课程,内容主要是围绕语言本身和用语言表达的思想(即话题)。语言课堂一定要将语言本身和话题有机结合,才会让课堂充满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这就要求教师投入时间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拓展教材主题并延伸到现实生活,把语言知识和话题内容以恰当的方式穿插在一起。这不仅能极大丰富语言课的内容,还能通过体验异国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新教学方法,组织多样化课堂教学活动,实现课堂知识内化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在课外自习、课内进行讨论就算是翻转教学。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师生一起通过拓宽知识传递渠道和知识内容,使所传授的知识能达到甚至超越传统课堂中教师灌输式讲授的教学效果,才能进入知识内化阶段[5]。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与统一[6]。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课堂上的讲授而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对所学内容,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7]。因此,有效实施翻转,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等具体情况,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采用基于建构主义的不同学习方法,完成课堂活动的设计。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尤其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翻转课堂活动的设计提供了指导,例如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合作型教学、互惠式教学[8]、表演式教学[9-10]、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11]、基于游戏的学习(Game-basedLearning)等。通过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根据教学目标及学习情况等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

三、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课外“知识传递”和课内“知识内化”在教学中的实践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精读”课为例,阐述如何以学生为中心,从课外知识传递到课内知识内化来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在第一堂课,教师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向学生简单阐述基于建构主义的不同教学法,再根据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人数,按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提前给学生分组,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对负责的单元就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语言点及课文内容等,先多渠道查找资料,然后就查找的资料结合单元主题和单元教学目标,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小组的协商制作课件,最后根据教师所指导的基于建构主义的各种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创新,设计活动,在课堂上陈述。(前提要求是不能照搬网络下载的课件,根据自己的创新,来再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演示完毕,由教师和各小组给予评分。例1.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4单元“meethisfuturemother”为例来讲述学生的知识传递。课堂上,学生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尽管其视频取自网络课件,但因网络下载的视频片段没有标注出处,也没有配英文字母,学生在看完视频后自己通过网络查找课件视频的出处,该段视频来自于一部电影,在观看完整部电影后,学生自己截取了比网络课件上更完整的部分,并且分别配上了中英文字幕,这样适合英文水平不同的同学。课堂视频演示完毕后,因为该小组成员欣赏过整部电影,结合电影主题,小组成员很有创意地改编了电影的后部分,制作成情景剧,巧妙地使用了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及句型。其次,通过自己改编,以对比的形式就跨国婚姻中文化差异引起的矛盾进行全班讨论,多方面补充了本单元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最后,结合同学们的讨论,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化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例2.以基于游戏的学习法设计课堂活动为例,简述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课堂知识内化在教学中的实践。基于游戏的学习法(Game-basedLearning)是教师利用游戏向学习者传递特定的知识和信息、教师根据学习者对游戏的天生爱好心理,把游戏的设计理念用到教学中。基于游戏的学习法,其理念也是依据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游戏化学习中,知识不是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设计成一些具体的任务,把教学目标隐藏在游戏活动中。基于游戏的学习法在精读教学中的实施如下:精读课教学安排正好是圣诞节前一天,负责课堂活动的小组讲解的是本单元的重点词汇,根据课前要求和指导说明,主要是创新小组课堂活动,而不能简单地给出定义再举例的进行常规教学。小组同学采用了游戏学习法,首先把课文中的重点词汇以多项选择、填空、配对、翻译等多样化的形式做成PPT。然后以“平安果”为礼物,通过抢答获得礼物。结果,不仅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能积极发言,获取奖励,而且因为巧妙的游戏设计加上圣诞的气氛,还调动了整个课堂气氛,在感受西方文化的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言的习惯。但需要提醒的是,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组织并调控好游戏的进展。

四、翻转课堂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一)资源观的转变金陵在“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变革”中提到,大数据促进信息化教学变革,其一就是新的资源观的形成[12]。传统课堂教学,因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教学风格、教学资料获取方式等的不同,对教学资料的选择也会不同。而翻转课堂因课前多元信息传递,尤其是学生自己制作课件,不但能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而且能推动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真正实现从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资源观向以大力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程资源的新资源观的转变。

(二)设定并落实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重点、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首先应树立目标意识,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翻转课堂课外预习前,教师就要向学生介绍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语言目标;其次,在安排学生设计与开展课堂活动时,也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习者性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来设计教学活动与内容。所以翻转课堂,通过课前多渠道传递信息和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的参与实践,不但能让教学目标具体化,而且能更好地落实。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当今外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满足于语言目标,即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要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培养思维模式,融入文化知识。在教学环节设置中除了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还要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培养学生的思辨、创新能力。其次,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课外学习,学生必须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既要学会自己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又要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最后,翻转课堂从资料收集到课堂活动设计,都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大量的协作、探讨、团队合作,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与包容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实施有效的多元评估,实现“对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估”与“促进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评估”有机结合以纸质笔试的传统终结性评估方式已无法测评翻转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翻转课堂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教师引导下课外的探究式学习和课堂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参与。因此,评估也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外、课内学习全过程:资料查找、小组合作、视频录制、课件制作、设计并展示课堂活动;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组织能力、个人时间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等,也不能忽略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所以翻转课堂能体现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元化的过程形成性评估。在过程性评估中,通过学生的评估参与,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学生在自评和互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付出及学习中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师通过整合翻转过程,能开展及时深入的教学反思,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五、结语

翻转课堂教学正好迎合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导思想的核心———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13]。但在翻转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潮流时,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科特点,而不能完全照搬。最初,尝试翻转课堂教学试验的学科多为理科类课程,此类课程知识点相对比教明确,学科特点便于翻转课堂的实施[14]。而语言类课程,知识点不像理科类一样明确,需要比较广泛的百科知识交流及这些语言知识所引发的思考。所以,要理清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质与核心,对外语课程要结合语言课程的特点,采取相应策略来实施翻转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我们教什么?怎么教?[J].外语界,2010,(6):26-32.

[2]张金磊,张宝辉.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2):73-78.

[3]陈中.基于游戏化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4):80-83.

[4]朱彦.提高外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兼析第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的优秀教学个案[J].外语界,2013,(2):50-58.

[5]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4.

[6]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Z].2014-12.

[7]闵睿.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9).

[8]麻彦坤.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当代美国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2005,(9):60-64.

[9]王光荣.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6):122-125.

[10]郝琦,乐国安.表演式学习———表演理论对“最近发展区”的发展[J].心理学探新,1999,(2):9-12.

[11]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18-22.

[12]金陵.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8-13.

课堂内外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87-02

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环境,这是一个新问题[1]。渤海大学校长杨延东教授率先提出高等教育必须培养适用型人才[2],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转动课堂”[3]。杨延东教授认为,适用型人才就是品行优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具有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素质和能力,始终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人才[2]。适用型人才能够保持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岗位发展同步,不但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而且能适应岗位变化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1]。“转动课堂”教学模式于2015年3月起在渤海大学大规模实施了,效果良好,颇受学生欢迎。

一、转动课堂的内涵

“转动课堂”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是指转型、转法、转体。转型是指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模式转到新的改革模式上来。转法是指由课上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上来。转体是指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动”是指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练习。

转动课堂是围绕精讲、互动和练习三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三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精讲是指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将最重要、学生最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精心的组织与讲解。精讲的主要特点是授课内容精、讲授精、用时精,三者缺一不可。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转动课堂”的精讲时间规定为不多于课堂教学时长的60%。课堂上实行的精讲、互动、练习三者的时间顺序、时间长短可以微调整,形式可以多样,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效吸收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转动课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转变教学理念。转动课堂促使高校教师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渐近内化知识,以学评学”,让学生先进行知识学习,根据学习情况,教师确定精讲内容的具体实施,解析易混点,然后通过课堂讨论,练习、课外学习等过程,促进学生渐近式深度内化知识,采用教学过程中学生精细化表现情况评价学习结果。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学习更具个性化。转动课堂实现了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与过程并重转变。

2.创新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只重视知识传授,而转动课堂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管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知识的深度渐进式内化,实现了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因此,转动课堂促使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在组织课堂互动学习和探究学习上,促进学生知识的不断深度内化,并且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转动课堂通过互动学习和过程考核,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聚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提升高校创新型人才(包括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新型经济管理人才[4])的培养质量。

三、转动课堂与翻转课堂的区别

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程序的一种颠倒。在教学中,它仍保留了信息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步骤,但与传统课堂教学相反,它将信息传递过程放在课外,主要借助视频和音频资料,由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内化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与教师面对面,在指导与讨论中练习、问答和讨论以巩固知识,它是一种传统课堂和网络教学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5,6]。转动课堂与翻转课堂都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进,但转动课堂比翻转课堂更加优化教学过程,主要区别如下。

1.翻转课堂的信息传递过程在课外,主要借助视频和音频资料,由学生自主完成,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预习。而转动课堂信息传递过程由课内精讲和课外预习两个部分组成。

2.翻转课堂的知识内化在课堂内进行,传统课堂教学时数等于课程的计划教学时数。转动课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是将传统课堂划分为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如,课内教学时数等于课程教学时数的60%,课外教学时数等于课程教学时数的40%。因此,转动课堂的知识内化是在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中进行。

3.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程序的一种颠倒,而转动课堂不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程序的一种完全的颠倒,而是改进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练习方式、考核方式都进行了可操作性改进,因此可以说转动课堂既具有翻转课堂的优点,也继承了传统课堂知识点的整体性和准确性。

4.翻转课堂注重的是课堂的教学顺序、教学策略的变化,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型组织与实践方式。转动课堂注重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思想,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动课堂理清了大学教学中的三个基本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性关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所对应的是教学观念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四、采用全程动态精细化考核评价机制

为了课堂、课外师生互动取得良好效果,需要采取全程动态精细化考核评价机制。如,某个学生缺勤,可以用一个创新作品来弥补,使学生始终有机会多学多做。课堂上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奖励3分,主动回答问题奖励3分,等等,具体课程考核机制在此不作说明。中职学生上课的表现总让一些教师头疼,但在创新设计作品展示的课外互动中,同学们表现的非常积极,准备相当充分。每名学生答辩时,其他学生积极提问,有的竟然问出10多个问题,有的竟要站在讲台上与答辩者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林琳,冉清文.培养适用型人才:一个大学校长对高等教育的思考与践行[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04-107.

[2]杨延东.我的大学观[M].沈阳:辽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2014.

[3]林琳,杨延东.转动课堂论[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97-101.

课堂内外论文篇(10)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定的阶段,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实践活动。如果将实践活动区分为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三大类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应归入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中的教育实践形式之一;如果将实践活动对象区分为自然、社会、人的话,它属于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发展与改造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教学和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

同时,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并且从中受到了最为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认识

1.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教学中以大量的、鲜活的资料或案例,为理论教学提供坚实的实践支撑。一方面,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讨论、辩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通过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社会承担责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协调与管理,在参预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对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式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而课外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

(一)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根据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演讲、辩论、观看课件等。

1.课堂讨论和辩论。课堂讨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各自抒发己见,展开辩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在于信息多向,传递反馈迅速,能够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使得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增加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通过课件创设现实情境。课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创设了用语言无法营造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其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具体、富有吸引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些事物和现实,如具体事件、异国的风土人情、宏观世界、微观结构、事物的内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等很难使大学生实际感知,而这些通过教师的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可以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增强生动性、实效性,并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包括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

1. 校内实践活动

校内实践活动是在学校范围内除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是寓教于乐的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1)读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阅读报刊,丰富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加深对时事政策的理解,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帮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和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和加深已学的政治理论知识。(2)观看影像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电影、教学资料片、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构建良好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怡情养性、陶冶高尚情操。(3)大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存在,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拓宽的天地,是大学生培养能力、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仅靠课堂教育是不行的。(4)开设专题讲座。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可以通过外请专家或自己开设讲座的方式。

2. 校外实践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是指在学校以外进行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校内实践活动和课堂内实践活动不足。它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等。(1)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就是指大学生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深入农村、社区、单位和家庭,了解情况,找出问题的表现、分析原因的实践活动。(2)参观访问。参观访问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到纪念地、示范村、镇、企业等单位了解情况,获得信息的实践活动。(3)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服务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利用自己的休息闲暇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无偿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帮助或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质量适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制定详细的措施,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课堂内外论文篇(11)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定的阶段,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实践活动。如果将实践活动区分为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三大类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应归入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中的教育实践形式之一;如果将实践活动对象区分为自然、社会、人的话,它属于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发展与改造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教学和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 

同时,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并且从中受到了最为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认识 

 

1.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教学中以大量的、鲜活的资料或案例,为理论教学提供坚实的实践支撑。一方面,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讨论、辩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通过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社会承担责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协调与管理,在参预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对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式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而课外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 

(一)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根据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演讲、辩论、观看课件等。 

1.课堂讨论和辩论。课堂讨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各自抒发己见,展开辩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在于信息多向,传递反馈迅速,能够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使得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增加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通过课件创设现实情境。课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创设了用语言无法营造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其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具体、富有吸引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些事物和现实,如具体事件、异国的风土人情、宏观世界、微观结构、事物的内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等很难使大学生实际感知,而这些通过教师的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可以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增强生动性、实效性,并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包括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 

1. 校内实践活动 

校内实践活动是在学校范围内除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是寓教于乐的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1)读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阅读报刊,丰富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加深对时事政策的理解,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帮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和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和加深已学的政治理论知识。(2)观看影像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电影、教学资料片、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构建良好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怡情养性、陶冶高尚情操。(3)大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存在,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拓宽的天地,是大学生培养能力、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仅靠课堂教育是不行的。(4)开设专题讲座。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可以通过外请专家或自己开设讲座的方式。 

2. 校外实践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是指在学校以外进行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校内实践活动和课堂内实践活动不足。它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等。(1)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就是指大学生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深入农村、社区、单位和家庭,了解情况,找出问题的表现、分析原因的实践活动。(2)参观访问。参观访问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到纪念地、示范村、镇、企业等单位了解情况,获得信息的实践活动。(3)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服务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利用自己的休息闲暇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无偿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帮助或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质量适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制定详细的措施,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