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问题教学法大全11篇

时间:2022-03-10 12:32:00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篇(1)

阅读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设置有效问题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一、分析高中阅读教学现状,提出问题教学的重要

语文学习是听说读写相结合的学习,而阅读是我们获得知识与信息,从各种类型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提高和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现状如何呢?

1.重知识轻能力,重内容轻方法。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字词的识记,朗读方法,感悟语言,分析层次是必须的;另一方面,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进行,虽然教材都是名家经典的作品,但是我们要知道它们只是一种媒介,只是一种训练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如果我们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那么,学生习得地阅读方法,是不会举一反三的变通运用。

2.重结果轻过程,重课内轻拓展。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是把一些专家或参考书上的结论,或是自己对这一阅读材料的见解“填”给学生,学生没有自己思考所得,没有个性阅读感悟,只记住定性的分析。如此,他们还是不会阅读与分析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与作者、作品进行交流与沟通,但是这一教学过程往往被老师代劳了。这样,课内阅读得不到有效地扩展与延伸;因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能力有限。

我们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学会思考、解答,自主地获得阅读能力和技巧。

二、思考问题教学作用,探寻问题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问题的提出、质疑、解答,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养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获得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采用问题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们的学生有着一定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导入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也就是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如杨绛的《老王》教学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出示一组人们在艰难处境中的画面,让他们看看底层劳动者的艰辛,谈谈他们的品质——这些人往往乐观地面对生活,淳朴而善良。于是,我们设计问题:在“底层的光辉”这一专题里,选了《老王》这篇课文,那么,老王是什么样的人呢?他的生活状态怎样,他又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呢?于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来阅读课文,围绕问题进行概括和提炼,从而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借助问题深入,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习得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推进问题探讨,通过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解决问题而获得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如教学《史记选读》中的《魏公子列传》一文,我们要改变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把握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品质。文中信陵君调转车来向侯嬴问计之后,侯嬴向信陵君表明心迹:“……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富有深意,我们可以设置问题:①侯嬴在魏公子面前提出要“北乡自刭”,那么,信陵君有没有阻止,阻止或是没有阻止的理由各是什么?②侯嬴为什么要“北乡自刭”,不自杀行不行,为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学生能感受到“士为悦己者死”以及“壮举”的可贵。从而能获得深层阅读能力,获得分析能力的提高。

3.强化合作探究学习,训练多项阅读思维。我们的教学活动要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创新,合作探究解决发散性问题,有利于学生各种必备阅读能力的提高。如苏教选修刘鸿伏的《父亲》学习时,我们围绕“父与子”之间的情感变化这一主问题,让学生学会从细节处分析人物的情感和品质,通过对“父亲为什么辛劳大半辈子,仍然贫穷?”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学会从时代的角度看问题,从人物的性格分析人物的品质。

总之,我们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提问时机的适当,问题的启发性和探究性。只要我们注意用问题引领课堂,让问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思维,那么,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渐提高,语文素养也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问题教学法篇(2)

为实践新课程标准,实现有效教学,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笔者多年探索这一教学方法,现在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问题教学法”。

一、什么是“问题教学法”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与合作的精神,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二、实施“问题教学法”的步骤

1.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问题教学法”的首要环节。培养问题意识,尤其是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研究、创新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过程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搜寻、发现、确立、探索、解决的过程,学生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自由提问,无论是在课外,还是课内,不管是个人思考,还是小组合作。发现问题的喜悦感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2.讨论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问题讨论是“问题教学法”的核心,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问题讨论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编制出适合学生讨论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若干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展开讨论,可以小组合作讨论,也可以全班一起交流。也就是说,讨论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尽快得到所研究问题的结论,而是要充分展现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去发现、培育并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好的问题情景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好语言、设备、环境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需要的问题情景。对于教师来说,特别要利用好语言手段,即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教师都要及时做出积极的回应,必须用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或表扬,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以培养或巩固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三、实施“问题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过程教学

过程教学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和学习方法,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而不仅仅是机械的记忆。过程教学,尤其是对规律的教学更为重要,通过对规律的过程教学能使学生理解研究规律的科学方法,并逐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课堂中允许有“喧哗”

教师允许学生在课堂里大声地讨论、交流以及从事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各种活动――只要它们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当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当前的需要或兴趣时,教师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乃至教学计划,并鼓励学生发言并尊重他们的看法。

3.提问要注意广泛性

学生最反感教师总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它既造成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又影响了课堂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课堂民主,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教学法篇(3)

一、保护独立见解,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在国外,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老师最喜欢给中国学生讲课,因为心情可以轻松,照本宣科即可。——中国学生从不向老师提问,以此装懂。因此,转变教学观念迫在眉睫,新课标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并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谁问倒了老师谁就应该受表扬,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弱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有密切的关系,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很多,教师要突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好学喜欢探讨的天性,大胆探索,敢问,乐问。因此,课堂上,无论学生的提问是否打断了老师的思路,还是学生的提问与老师的讲课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教师都应热情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对其发散性思维,创造性的发现给予诚恳的表扬。因为,这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能敢于提出问题,使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双向进行。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增强了自信心,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 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课堂上,教师可根据课堂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利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教师再与学生一同讨论,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质疑——探索——研讨——创新”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创新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时,在上课前可以先让学生听一听群山寂静中狼嚎的声音及观察几组环境污染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引导学生提出:(1)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2)环境为什么会污染?(3)狼嚎和环境污染有什么联系?当学生把这些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就成功了一半,要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就得当好解决这些问题的辅助者。这种经过思索而获得的知识会更牢固、更扎实。所以说学生质疑问题,教师启发诱导释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 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

营造积极、气氛宽松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的情境,通过教师的点播、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

问题情境,就是通过教师设置有难度的问题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营造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气氛。以预设错误为例,如课文《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从文题看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学生往往认为写荷塘月色美景是抒发了作者生活自由自在,喜悦的心情。因此,我让学生看完文题之后,就说:“作者营造的环境真美,生活的真幸福自在,真惬意!”当时,个别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时代背景的学生立即反驳我,我马上作了一个现场调查,把学生分为“支持”和“反对”两组;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能证明各自观点的语句;然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大家认识到:作者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当然,设计错误的频率不能太多。如果学生没发现错误,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要主动指出或“承认错误”。若用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就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既能引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产生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又利于语言表达。

四、 加强学法指导,学会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的体现,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 。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问题教学法篇(4)

1、有效性原则

最初的有效教学,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地接收知识”。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焦急的询问:“听清楚了吗?”、“听懂了吗?”,好像学习倒成了一种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

有效地提问就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以达到提问的目的,体现提问的有效性。

2、针对性原则

提问是有它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否则,就会大大地降低你的课堂效率,所以,我们提问前要弄清楚:提这个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有多少学生能够回答,可能得到解决些什么样的答案,错误原因何在,如何纠错,与该问题相关的知识或方法有哪些,等等;因此,我们绝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盲目地提问;而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问。

3、启发性原则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出的问题可能需要有所暗示,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教师也不要急于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再次启发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尽可能自觉地加以纠正,教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思考,对学生有所启发。

4、提问要注意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就是力量,方法就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时,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老师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去激活孩子的智慧和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例如,我们在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时,就可以这样提问:假如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互相垂直,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若改为“邻边相等”呢?除了边的改变,还可以怎样改变条件(比如角、对角线等),使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变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有些什么样的具体改变?把这些条件组合起来,形成的特殊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样的有效提问,发散了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5、提问后要学会倾听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提问,问题一般会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会丢失自己,迷失自己的方向――大人们为我设计的道路,总是让我迷路。退一步说,毕竟学生的许多想法和点子都是有道理的呀,你不仔细倾听,怎么能了解学生呢?。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

6、适当的激励和表扬

教师不只是教授知识,更要传播人生的信念。当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后,无论其答案正确与否,都应适当地给与学生适当的鼓励或表扬,哪怕他的答案一无是处。只有这样,你以后的提问,才会得到积极响应,你在课堂上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充分的信任感。

问题教学法篇(5)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教学实际就是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教法问题的存在,导致解题教学质量的低下.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对当前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才能更好地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以下笔者就以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为例,就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分析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的教法问题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才能更好地采取有效对策开展解题教学,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就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来看,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教法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采用题海战术进行解题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的习题给学生做,再统一讲解,这种解题教法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学生所掌握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主要来源于大量的做题,往往只是一招一式的讲解,而缺乏对实质性的图片和理论的提高,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极重,学生在书山题海中得不到解脱.

二是采用对号入座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将收集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梳理,并将这些问题的类型进行归纳,再详尽地将每个类型的解题方法一一告诉学生,因而在解题课中学生往往只能采取某种方法对号入座地解决相应的问题,当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不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是采取学案的方式进行解题教学,即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发学案,往往学生只是一味地做题,而教师则是在上课即将结束时将答案摆在学生面前,学生对于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往往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

二、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的教法问题的解决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当前分析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的教法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师,应如何应对这些教法问题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一)应对题海战术这一教法问题的几点对策

针对目前题海战术应用普遍性带来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应对:在学生解题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始终以教会学生为目的,为了确保学生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解题技巧,作为教师应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的设计到教学的实施,始终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其认真分析问题的特征,从而在对待新问题时更加努力地去思考和分析,从而将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促进学生解题能力有效地培养.

(二)应对对号入座式教法问题的几点对策

针对当前教师对号入座式的解题教学导致学生往往只动手而缺乏思考的现状,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在整个问题链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分析再到解决和反思这四个环节中,不仅要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还要注重问题的提出和反思,并分析数学结构,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数学思维方法,加强学生思想方法分析,以更好地确保教学方法的适宜性.

(三)应对学案式教法问题的几点对策

针对学案式教法难以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以及课堂知识点较多的现状,笔者建议在解题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点的梳理,从而对知识点进一步认识,并站在数学方法的高度去认识数学知识本质的所在,使其利用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解题过程之中.通过平时的作业批改或学生辅导,教师了解哪些知识学生掌握得不够,解题课时可以回顾这些概念形成的过程,通过变式设问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培养学生准确概括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像蜜蜂“采蜜式”地学习,博采百家之花而酿一己之蜜,经过咀嚼消化,使知识积少成多.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他们拨开重重迷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寻得解题方法时,便会产生极大的成就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学科求知的无穷乐趣.教师要用学科的内在魅力去打动学生.这种内在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学生学习数学最兴奋的时候就是他们通过苦思冥想最终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并做到释疑解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教法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师,必须紧密结合新课改的需要,对当前高中数学解题教学存在的教法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化的确保解题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问题教学法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80-02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立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主张“通过问题来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结构和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引导他们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问题的启发性

良好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避免“无问而问”的做法。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经常提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全体回答。这样表面看来似乎是学生全体参与,但实际上学生中有不少是滥竽充数的,是被动思维的,这样的提问收益不大。如“水可以喝吗?”“食盐有咸味,对吗?”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无疑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提问,首先要有启发性,即课堂所提的问题应该能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踏上获取知识、提高认识的路途。例如,上《自然界的水》复习课时,由于时间少内容多,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启发学生归纳水的知识:“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水能发生变化吗?”“水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哪些贡献?”“假如我们变得很小很小,在水中穿行时,你会看到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启发,学生不仅复习了水的性质、变化、用途、构成和水净化、水污染等知识,还复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分子、原子、分子之间有间隔、水分子不断运动等知识。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积极思维,把知识由点到面进行全面的归纳整理,教学容量大大提升。这对于复习课来说,无疑是很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会影响课堂效果,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比较顺利地解决问题,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活化。

二、问题的层次性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问题跨度太大,思维的层次性不明显,容易使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学生无从回答问题,造成教学时间浪费,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跨度要适中,要有合理的递进性和逻辑性,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能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网,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一些跨度大的问题可将它细化成几个有逻辑关系的小问题,使问题的层次性突现出来。

例如,上《溶解度》一课,学生刚刚学完饱和溶液的概念,接着就向他们提问:什么是溶解度?学生照着课本读了几次溶解度的定义,但其实没有几个人是真正能理解的。这是因为教师提的问题太突然了,学生根本不明白为什么“溶解度”这个概念中要有“温度、100克水、饱和溶液”这些因素,只是机械地去记忆溶解度的定义,思维难度太大,不利于学生掌握其中的要点。后来教师改变了策略,把原来的问题细化成以下几个问题:你们觉得食盐和硝酸钾两种物质,在水中哪种溶解得多呢?如果水温不同或者水量不同还是这样吗?如果不饱和又会怎样呢?这又说明二者的溶解程度与什么有关?这样通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就能顺利地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教学效果很好。

三、问题的延伸性

课堂中,许多教师都会适时提些问题给学生课后思考,这些问题是否提得合适要看问题是否具有能动效应,即能否激发学生延续学习的兴趣。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延伸性,即在问题的情境中既有当前教学的基本内容,又有与之相关的,值得学生去回味、思考的内容,能营造出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心理境界,使学生的学习得以延伸到课外。

例如,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后,提出思考问题:除了课本上的实验外,你还能设计哪些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呢?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设计。在第二天的化学课中,他们提出了各种实验方案,有“瓶吞鸡蛋”“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水中”“用红墨水柱观察气压变化”等,反映了他们的思维很有创造性。可见,延伸性的问题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问题情境的设置

提出问题的背景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因为它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动力。教学情境的设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化学教学中常在实验情境中设置问题。

问题教学法篇(7)

所谓问题教学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

1.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运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要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乐于探索。例如,在教学《祁黄羊》一文时,一位老师为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当祁黄羊的亲朋好友昕说他推荐杀父仇人解狐当中军尉时。纷纷登门,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在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后,师又问:“难道只有埋怨吗?有没有替他担心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后逐渐领会到: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纷,各个大国征战,非常混乱。万一选错了中军尉,晋国就会灭亡。祁黄羊很爱国,他不想因为自己一个人的恩怨而害了按个国家。整堂课,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及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问题教学法篇(8)

一、引言

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教员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践,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即提出问题,引起学员的思考,让学员产生疑问。教员要引领学员通过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进而锻炼学员,提高其独立工作能力。

二、问题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杨福家教授有一句名言:“学生的大脑不是用来灌注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找寻问题的答案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把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有血有肉(因为所提问题,都是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使学员不断地产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增强学员的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目标,最终使得学员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有效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促进理论学习。

问题情境教学法通过一个问题解决了,又出现新的问题,再变换角度,换位思考,利用其他方法解决新问题。问题环环相扣,扣人心弦,答案充分体现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让学员体会其中蕴藏的思想,从而再找出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既能帮助学员对现有知识的巩固,又能使学员找到更好的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问题情境教学法与一般教学中的以框架为依托添加具体例子的方法不同,它能够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又比较好理解、好记忆,且生动形象,故通过这“另一种思路”的补充来深入地、深刻地掌握理论,可更好地促进理论学习。

(二)有利于锻炼学员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提出激发学员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员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这对于培养学员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问题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问题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对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有积极的作用。

(三)提高学员的实践应变能力。

问题情境教学本身可以看成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桥梁,根本目的是使学员将知识转化为技能,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使学员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完成工作的能力。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学生大量的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在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进而提高学员的实践应变能力。

(四)增加学员的智慧,提高学员整体素质。

当今是一个崇尚知识的时代,更是一个崇尚智慧的时代。相比之下,知识像树叶,智慧像年轮,岁月会把一层厚厚的尘埃蒙在知识上,使它失去光泽,走向陈旧,而智慧则愈久弥香,愈发绿意盎然。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教学,教员以知识为底蕴,在不断提升能力的同时,启发学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思考解决问题,教给学员解决问题的技巧,提高学员整体的素质水平。这当中要注意的是教员要把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化,让学员在探索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发散思维,从而不断增长智慧。

三、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的组织方法

(一)整体环节的布置。

问题情境教学法由五个环节构成,即创设情境、构建问题、激发矛盾、解决问题和反思学习过程。按照这个整体方案,如下图所示来实施教学。

(二)研究教学理论,提出好问题。

问题情境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地取决于教员能否选择恰当的问题,真实地再现情景。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关系到能否总结归纳出要学的理论,这就要求教员吃透教材,即不仅要弄懂教材中的每个概念、原理,而且要弄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的结构体系。另外,还要综合整个课程的知识结构,选择体系中的关键点,这些关键点是引导学员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教员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师生双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一步一步地得出所学理论。要防止简单的是与否的提问,问题要一个一个地提出,并引导学员渐次分析。

(三)引导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教学的成败与教员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教员在引导技巧上要善于观察、善于启发、善于总结,要参与到学员的讨论中去,观察学员讨论的热烈程度,掌握学员的心态,及时地为他们排除讨论中思维的障碍。对学员中出现的对某一问题的不同意见和看法,教员要给予启发。对不同观点的持有者,要肯定他们正确的一方面,善于集中学员的智慧,在一个问题基本解决的时候及时总结,提炼理论。

根据教员提出的问题,分析、解决、提炼理论,这是问题情境教学法较重要的一个步骤。这就要求把学习建立在学员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基础上,学员在教员的引导下,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成为会学的人。

(四)激化问题的矛盾性,继续提出新的问题。

学员“会学”是不够的,还要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这才是教学的真义所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简言之就是不能只给学员讲解问题的答案,还要使学员有“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员要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引发出更多的新的问题,使教学不断深入,并且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或者结合所学内容,让学员联系生活实际或社会情境,试想自己会怎样做,会有什么样的预期后果,今后又该怎样改进。

(五)依据理论,反思学习过程。

这一环节就是让学员通过对问题的提出及解决得出理论,反过来站在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所学内容,使理论联系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巩固所学理论。

四、问题情境教学法的不足

只要我们关注生活,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就能创设出许多有助于激起学员的学习兴趣,促进学员全面发展的好问题。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它往往适用于那些能引出多种假设,在理解上容易产生歧义和实验现象貌似“反常”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要求学员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提出问题并且提出好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更能够激发学员反思,但这类问题的把握并不那么容易。

五、问题情境式教学运用的注意事项

1.问题要面向全体学员,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大家思考,然后激励学员讨论、举手发言或点名回答。

2.教员提出的问题要具体,简单明了,不能空乏含糊。

3.提问语言要生动幽默。同样的问题,若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学员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提出的问题能够换一种角度,使学员感兴趣,那他们就会兴奋地积极思维。

4.提问要注意启思益智、难易适中。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不能过难,超过学员的能力范围,否则学员会感到高不可攀,不易于调动学员的积极主动性。相反,提出的问题也不能太简单,如对书本上的死记硬背的问题的提问,只能引出简单对答,不利于培养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效果最好是学员经过积极思考之后找到答案,从而让学员“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好“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激励学员取得成功,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促进学员学会思考,培养学员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充分利用好“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问题教学法篇(9)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的初中学生,能力不同,层次各异,尤其在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能力差异更大。那么如何很好地应用问题教学法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呢?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进行:(1)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智力操作任务。(2)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把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上来。(3)运用问题教学法,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是的,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方式中培养读、写、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如何培养呢?可以用以下方来进行:

其一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教学鲁迅的《故乡》,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可以这样点拨学生: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怎么我都没有想到呢?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来。其二是用引导对比的手段,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其三是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敢不敢提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明显的变化:学生处在小学阶段,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 都敢提;上了初中,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包括学习上的疑问),不愿展示在班级的众人面前,加之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也滋长起来,由于怕人家笑话,又不敢提问,在课堂上的提问渐渐减少了。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众多语文能力中最最基本的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发生迁移,即从语文学科的学习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去,而且在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岗位和科研岗位之后,能迁移到一切情景中去。从语文基本能力迁移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运用问题教学法,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础上更高一层次的能力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所有的大人都说了假话,只有那个小孩说了真话,面对小孩的真话,皇帝会怎么想?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说出多种答案。

二、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问题教学法篇(10)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崭新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上是处于单向交流状态,“填鸭式”“满堂灌”已不再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以“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学理念;以“转变教与学的关系,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目标;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在教学时,原则上按问题展开,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互助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解决其它问题。

一、提出问题,以疑导读

提出问题,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首要环节。学生自主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研究、创新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学生想要学习的心理机制,激发学习动机。通过提出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过程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搜寻、发现、确立、探索、解决的过程,学生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

1.问题分真问题与假问题,所设问题是否是学科知识的,那就是必须从课标要求出发,围绕教学重点提问。

2.设计的问题应符合探索性、典型性的特点。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追求思维过程的观念。

3.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差异,难度不高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挑战性,从而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的。

4.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现实意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制造教学兴奋点。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唯有新鲜的事才能给人刺激,令人关注和兴奋。

三、自主学习,合作释疑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以学定教,以生定教”“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一阶段要求学生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形式阅读教材,理解、讨论、探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较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一般学生不能独立地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如果老师不能有计划地提供学习内容,恰当地引导,就不能形成有效的自学。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教材做笔记,用笔对重点内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圈、点、勾、画、批、注,教师要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敞开思路,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师组织讨论,学生横向交流,促进共同提高。在学生通过自学对所设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教师应利用好语言、设备、环境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需要的问题情景。设计良好问题情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采用学生上台演示或讲解,体验角色转化,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等。

四、充分解疑,学生置疑

让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使之成为课堂教学行为的基本模式,为此,除了教师预置问题以外,还应让学生根据学习材料(即文本)与自己的学习实践充分置疑,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为了充分地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有必要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有关材料,一方面,丰富课堂信息;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从中体会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再进行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做到“当堂训练、当堂过手”。

五、学生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较高的“参与性”,绝大部分学生能全身心、全方位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较强的“自主性”,学生能自己解决能解决的问题,有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的良好学习心理和品质;

有效的“互”,学生之间乐于交流、善于交流,能够在学习上相互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六、教师要求

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做到“八要”:

1.要把每一节课当成一个工程,充分准备,精心设计,集体探讨。

2.要展开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按问题展开教学。

3.要鼓励、督促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互相探讨个别疑难问题。

4.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避免将结论和盘托出,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5.要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机制,互助合作。

6.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过手,做到“当堂训练,当堂过手”。

7.要注重对课堂的驾驭和管理。

8.要反思当堂课教学的得与失,搞好学情反馈,并按时进行

训练。

问题教学法篇(11)

首先,我们遇到的是如何提出问题,而这个也是这种教学方法的重点之一。问题的提出基本上分为两种方式:1.教师设计问题。2.学生提出问题。

我们先来探讨教师应该如何设计问题。有人或许会觉得,这不是太简单了吗?要是连教师都无法提出问题那还怎么想象学生会提问题啊?确实,教师对历史知识和课堂教学任务都非常熟悉,按理提出相关问题并不难,关键就在于教师不仅要针对相关知识预先准备几个问题,还要设想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如何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把问题解决。在适当情况下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已解决问题再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提一些千奇百怪、与教学内容不一定相关的问题,这种情况又得考验教师临场应变能力了。这样一来似乎有点把问题复杂化了,但是作为一节课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

教师设计问题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主动提问题。原因很简单:按照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展开教学,学生只是遵循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仍然是“老师要我知道”,而非“学生想要知道”,不能突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特征,教师的问题应该是一种预备和辅助,在学生提问基础上的升华,起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是,大多数中学生都不习惯提问,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根本不知该问什么。根据这一情况,我特别强调预习。通过课前的预习,起码可以知道下一节课要讲什么内容,而“问题”也主要是在预习过程中基本形成。因为在有限的45分钟内,学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提出问题,以及通过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所以预习是上好这一节课的重要前提。那么,到底如何提出问题呢?

我主要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提出问题:(1)从教材内容结构入手,把一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成“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历史事件,即史实的背景)、“是什么”(即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是如何推进的)、“有什么”(即对史实的评价)三个部分,从这三个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教材结构形成规律性认识。(2)针对本人无法解决和难以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3)在与同学的讨论中发现和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