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7 15:05:31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41-03

现代教育教学不仅仅强调知识的掌握,更强调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更重视从结果、结论的学习向获得结果和结论的过程转变,培养学员在面对未知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所学方法过程去独立地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升学员未来的科学技术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员从院校毕业后,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岗位任职,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陌生的、未知的问题,教科书不可能列举工作中将要遇到的所有问题,不可能传授所有的知识。因此,要让学员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必须强化学员对陌生和未知问题的分析、研究和解决能力。

然而,在对学员学习状况的观察和考核中我们发现,学员深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学员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定量计算的层面上,面对各类问题,他们更需要究其发生发展的本源,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现象进行深度剖析,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针对强化学员分析陌生问题和未知问题能力的教学改革需求,从2013年开始,课题组以军事运筹学课程为实践对象,探索研究探究式教学方法。为此,针对课程教学内容,我们设计让学员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问题,围绕客观现实场景想定,训练和引导学员切实体验“现象发现―问题归纳―模型构建―检验验证―实践应用”的完整过程,从而提高学员深度分析未知问题、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思维起源于疑难”。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完成对创新思维的训练。教育家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索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索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认知心理学家和教学改革家布鲁纳认为“探索法就是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学习的方法,也可称作发现式学习。”[1]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观点就是要求学员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活动之中。

教育界很多学者致力于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2] [3] [4] [5]一般认为探究式教学是指学员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员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军事运筹学探究式教学试验课堂,就是教师抛出一个较为概略的场景想定,让学员以自己既有的经验和已经学习过的方法,去丰富和完善问题发生的环境和条件,挖掘事物认识的方法基础,教师则是通过引导课堂讨论,抛出一个个具有过程特征的强调思考性的问题;经过批判和辩论让问题、现象的边界逐渐清晰,让影响问题、现象的主要因素逐渐凸显出来;经过课堂上不断的肯定判断、否定判断,降解问题的分析难度和影响跨度,最终让学员完全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6]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探究式教学最重要的作用,是面对未知问题,打开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窗口。受知识面,思维方式,以及既有概念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于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探索实践,我们发现选择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学内容,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认知规律,客观上可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适用于学习概念和原理,强调“探”和“究”的过程。军事运筹问题大多数来源于客观现实,又服务于现实实践,通常各种模型和方法在形成理论前都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军事运筹学成果正是这些探索成果的固化。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就非常适合于用探究式教学法在课堂上再现出来。每一步的探究过程,都体现了探索性、试探性,强调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用反复的剔除错误,来重现人类对于科学和技术问题的发现之旅。

2.符合学员的知识背景,主观上能讨论。一个客观上可讨论的问题,主观上未必能够讨论。讨论的话题,必须符合学员目前的学习认知和知识背景。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不同的领域话题有优长,选错了背景,会让问题或者是解决方案不容易聚焦,课堂难以操控。对于模型、算法和方法的学习,通常都强调“怎么办”和“为什么”,而探究的过程,则需要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问题的选择应该由浅入深,自上而下,先宏观后微观,先找大方向,再找小技巧。可以以现象、问题或案例等作为切入点展开探究。不同的探究类型,其特点各不相同,需要结合要探究的目标。尤其是所研究的问题,既不能太大,大到学员的经验、智慧不足以分析的程度,又不能问题太小,小到问题本身不值得深入探讨的程度。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索

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构建开放讨论的课堂氛围,教师起引导的作用,要允许学员充分自由地发言,激发学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如果没有恰当的课堂设计,不能恰当地提出有效的问题,依然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为此,这就需要教师从案例裁剪、问题引导、实施讨论等方面提出一定的原则与方法,从而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1.案例裁剪。案例裁剪,就是围绕着有待探索的核心问题,将问题发生的环境、背景,恰当地描述出来。因为军事运筹学属于科学基础理论,因此很多问题都存在着需要从现实中归纳现象的步骤。但是当不知道未来的研究结果会是什么的时候,剪裁案例很容易出现大小不适当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案例裁剪原则是:如果要让学员设计计算,就给出含具体参数的问题;如果不给出具体参数,让学员去寻找解决途径,则可以引出需要寻找方法方面的问题让大家讨论。

2.问题引导。在探究式教学中,问题引导是一个教学难点。通常如果问题是归纳的,需要完成正向推理;如果问题是演绎的,则需要逆向推理。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反常”才能不断引导出新的问题。

对于归纳类的探索,一般的方法是:反复强调要归纳出的结果。因为待归纳的结果目标很明确,这样就容易将学员的思考聚焦到核心问题上来。对于逆向推理类的探索,一是教师经常问学员“怎么办”,二是在学员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后,教师根据问题的模型,推理给出学员所提方案的可能结果,将学员引导到逻辑推理上来,通过推理逐步解决问题。

3.实施讨论。讨论是探究式军事运筹学教学实施中一个感觉难以驾驭的教学环节,它最大的挑战在于学员的问题可能不聚焦。每个学员提出的观点中有很少一部分是对的,但是大部分是不对的。如何实现经过不断的讨论,让正确的内容逐渐沉淀下来,聚拢起来,是实施讨论时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对正确的内容先重复,然后再明确加以肯定,并且将沉淀下来的正确答案,从整个问题中加以剥离,不再纳入讨论。

三、实践效果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

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扬学员的探索精神,真正体现其主体作用,自始至终引导学员思考,启动学员思维的闸门,提升思维强度,优化思维效果,达成思维创新。探究式教学法更强调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学评价重心从教师的授课技巧转变为学员的学习效果。可以从三大方面12个指标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其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探究式教学法评价指标体系

(二)实施效果分析

对于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可以依照教学评价的指标,采用随堂听课、问卷调查、学员座谈会、成绩检查等方法进行。经过对军事运筹学课程教学过程的考查,我们得到这样一些结果。

从课程的课堂实施过程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学员的双向互动,确实可以营造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课堂氛围融洽,上课同时举手回答问题的人多;学员会更加大胆地提出问题,自主思考,自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得到一定的提升;允许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激发学员提出非常有价值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更加有深度,教师本人经常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才能回答,教学相长效果明显;学员的主动性增强,有些学员会主动要求做论文和从事研究,有些没有被选中在课堂宣讲论文的学员会主动要求额外给予机会;学员听完课后感到值得回味,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举一反三,进而深化理解、正确应用。

从教学考核和结果分析中我们发现,相比于机械式的记忆和被动式接受型学习,学员对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的知识掌握更牢固,对问题的理解更为透彻;对于分析设计类的问题,学员回答问题的思路体现了主动思考的过程,看待问题的视角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就考试成绩来说,以往闷头背知识点的学员成绩不太高,而经常与教师互动、主动思考的学员成绩较好,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的一致性较好。

从学员的能力培养方面看,经过训练,学员面对问题学会选择先分析再计算,对于纯计算问题,也会从习惯有标准答案、拿来就算的心理状态,转变为先分析可行性,再根据边界条件给可能的答案,并且接受答案可能不唯一的结果;学员定量分析的思维得到强化,面对问题,初步地学会了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的思考,养成了哪怕仅仅是粗略的估计也要给出计算的依据的习惯。

四、结束语

探究式教学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是“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符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需求。在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全方位训练学员的能力,通过参与分析讨论和承担专题讲解,可以锻炼学员搜集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在课后自主学习与讨论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阅读资料自主学习,还需要自主去搜集资料,并与其他学员一起思考和讨论,这可以训练学员的自主能力。

在经过实践后,课题组发现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后,学员在发现问题、分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上得到大幅度提升,效果明显。因此,我们认为探究式教学,不仅值得学习和研究,而且值得推广。

[ 参 考 文 献 ]

[1] 布鲁纳[美]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2] 王春华.高校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113-114.

[3] 陈梦稀.浅论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4(3):87-88.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篇(2)

“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探究式问题的提出是“疑”。在教学中教师始终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营造适合“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视角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索、辨析,实现认识的重现和思维的创新。

例如,在“做一名人民小代表”的探究中,学生在课本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收看新闻、阅读报刊等形式搜集资料,往往产生“什么是民主?”“我们国家是怎样保障公民的民利的?”等疑问,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讨论、探究、兴趣盎然。可见,质疑探究是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

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运用探究结论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情境探究的具体操作方法是:

1.围绕教学目标,搜集材料。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利用电视、报刊、网络搜集典型材料,这种学生的小调查,搜集的事例要求真实具体,贴近生活,使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运用材料,开展探究。学生在搜集调查中,积累了如身边的榜样人物、家乡的人文习俗、家乡水资源等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学生的探究主体地位,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3.知识迁移,运用探究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在体验知识形成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的方式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行使公民的建议权,向有关部门提出促进家乡建设,解决环境的建议,或自己动手消除校园垃圾,保护家乡母亲河,弘扬传统文化等。这样,学生既能学以致用,又能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三、案例教学探究

案例教学探究通过设置典型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情境中去发现问题,积极参与分析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案例探究中培养兴趣,增强能力。

在典型案例选用后,教师在课堂教学探究中用案例导入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探究新知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同时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培养学生的情感。可见,案例教学是“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

四、活动课探究

活动课是常规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课程标准有具体的要求,归纳起来,共性是:以课堂为活动阵地,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选择确定活动主题,采用多种课堂活动形式,调动学习兴趣,注重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信息、分析和判断、团结合作的学习能力和精神。活动课探究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活动开展步骤是:

(1)成立探究小组,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探究主题,课前进行访谈、调查活动,准备活动得开展的资料;(2)课堂上以成果展示、交流讨论、文艺表演、辩论赛等形式开展活动,展示成果,获得相应知识;(3)课后及时小结,兴办有关展览,撰写小论文,落实探究成果。

“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的开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1.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观,由被动接受向乐于参与学习转变。通过实验,学生敢于质疑,创造性思维火花得以闪现,在搜集资料、调查交流的活动中,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得到很大提高。师生角色关系向平等型、朋友型发展,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习惯得到培养,逐步呈现出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乐于探究的势头。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篇(3)

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依据教学教科书设计的具有挑战性问题的指引下,以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为前提,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探究等机会,学生通过集体、小组、个人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活动,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实施使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构建了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为学生在探究中指明了方向。二是创设了以“学”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呈现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合作讨论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学生自己获得具体方法及其解释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最终目标,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主要阐述了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初中语文主要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

一、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在探究的内容上,没有真正地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与规律。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准确地紧扣课文要求、教学理念、单元目标,在课文具体内容进行中发问,在语文具体情境进行中导学,会导致探究内容游离于初中语文学习之外,折损了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价值与本质。

2.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在探究的目标方面,没有真正体现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很好地创造机会,设置情境,抓住契机,提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平台,把研究目标锁定在关键处、要害处,牵一发而动全身。

3.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在探究的活动方面,没有真正地体现“很好去鼓励学生表达独到的见解,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探究少,教师讲解多;发展个性少,强调一致多;鼓励创新少,死记硬背多;实质内容少,形式花样多。凝固于线性式学习方式的结构,停滞于接收式学习方式的纬度。

4.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在探究的方式方面,没有真正地体现“帮助和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探索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帮助和鼓励学生探索适合于自己获取能力和新知的途径,在探究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缺少集体深入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

5.观念转变方面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强制式模式,要彻底转变观念,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要善于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时教师一定要冷静,不能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给学生当头一棒,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摧残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要设法培养学生“不畏权威”的思想,学生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造型人才的可贵品质,应该支持这种品质的发展与培养。

6.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的问题

探究式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置于一种互动的、和谐的、开放的、综合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初中语文的主人。在进行小组讨论时要考虑到学生间个性的差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愿组合,这样可以使讨论的气氛更热烈、更轻松。但由于学习层次和性格上的原因,一些同学在一组,就会不利于讨论的顺利开展,也不利于互补提高和互相学习。这时教师就需要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爱好进行适当调配。这样不仅体现了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模式

1.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就是以课文的疑点、难点、重点为背景,要求学生对学习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自己发现的问题,去进行解决和探究,探究问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也是学贵质疑,潜能开掘,激活思维的过程。问题探究的目的在于获得真知、去伪存真,引导学生将问题探究引向深入,必须教给学生抓住关键,学会质疑探究、学会问题探究方法。常用的方法:①联想生疑。紧扣教材某一感触点、困惑点、知识点联想生疑,追根溯源,发现问题。②类比生疑。在同类的类比中探究原因,找出细微差别,得出结论。③借果推因生疑。根据事物因果关系,发现问题,深究细问,借果推因,加深理解。实施问题探究法,有效路径就是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询问、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④异同对比生疑。通过对比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探究法必须注意的是问题要难易适度,有价值;需要探究的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合作探究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开展热烈而有序的合作探究课堂多种形式的讨论,从而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更实在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之前,教师要先让学生把问题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综合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是全班辩论,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等,为学生充分竞争、合作、表现搭建舞台,使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相结合,解决问题和传授知识相结合,求异思维和单一性思考相结合。在学生合作讨论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汇报,教师要认真地听取学生的汇报。在进行的这些活动中,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敢于修正他人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教材、权威说“不”,敢于发表自己挑战性的主张和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诱思探究法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诱思探究基本思想是变学为思,变教为诱,以诱达思,促进发展。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是使学生真正地学,是促进和优化学生的学。教师教学策略,采取是以学生为中心去组织教学过程.而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

“变思为学”,一个“思”字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地位。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敢于挑战教师和教材,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意识和本领。

参考文献: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037-02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和新闻、文秘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主干课。这门课程以“五四”以来的我国的文学史和作家的作品为教学内容,其中贯穿了该时期我国文艺思潮的发展和论争等内容。通过对这一时期我国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学习和了解,可以还原该时期文学存在的图景,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丰富的想象能力、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上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方法时,“探究”是目的,“讨论”是方法。所以,若缺乏“探究”精神,“讨论”就可能只是聊天。

一、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1.恰当质疑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在讲授某一文学史或作品前给学生布置供他们思考的习题,以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去阅读相关资料。针对某一文学现象或某一部文学作品,教师只能根据教学大纲选择一到两个适合学生的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不能像采用讲授法那样面面俱到。这是因为,问题多了,学生的精力会分散,会抓不住重点,最后实质问题会得不到解决。比如在讲授经典戏剧《雷雨》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谁是《雷雨》的主人公?这看起来只是一道题,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雷雨》中的人物进行认真的分析,同时其中还必然兼有对于《雷雨》主题的分析。再如在讲授《游园惊梦》时,我也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题:《游园惊梦》中的意识流的手法是如何体现的?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懂《游园惊梦》的内容,然后才能知道其中的对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的运用。这个过程看似简单,看似只需教师在下课前用几分钟时间用多媒体课件对问题加以展示即可,实则体现了教师对于这个问题的十分成熟的理解,教师抛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游园惊梦》授课中的重点和难点。

2.阅读解疑

阅读解疑由阅读文本、随机讨论和最后形成文字材料等环节组成。认真阅读文本是学生参与讨论的前提,只这一个环节就实现了对于以往的讲授法的质的超越。讲授法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学生只要记好笔记并在考前对之加以背诵就能拿到高分,看不看文本都无关紧要。这自然激不起学生看书的兴趣。相反,使用探究与讨论式的教学法,讨论时每个学生都要或都可以展示自己的观点,会让学生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由此阅读作品也自然就成了他们必须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因为教师要的答案并不是文学史教材已经归纳好的,所以即使学生能认真阅读作品,他们也未必能得出自己非常确定的结论。此时,随机讨论便自然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了。有时候,针对某个重点问题学生们会展开热烈的争论,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争论本身就是一个或肯定、或质疑、或反驳的过程,这对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和理解是十分有益的。通过讨论或争论,学生们思考成熟了,观点明确了,就可以动笔形成文字材料,就可以用这种材料在课堂上发言。

3.学生释疑

学生释疑即学生在课堂上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实施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时,这个环节经常会冷场,原因是大多数学生由于准备不充分而不愿发言。这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以鼓励,尤其是要设法让没有准备发言的学生勇敢地站起来说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与当同时,教师也一定要做好“无人喝彩”的准备,即真的“干启不发”的状况出现时,自己也不能急躁,不能放弃,要一边讲授相关内容,一边鼓励学生发言。在通常情况下,冷场是不会持续很久的,只要教师能循循善诱,僵局总是会被打破的。教师还应该具备在现场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讲评或总结的能力,对于正确的观点要加以肯定,并提示其他同学予以记录;对于错误的、有分歧观点,则应组织学生进一步展开讨论。在此环节中,如果学生能积极踊跃地发言,教师一定要对之加以引导,即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沿着正确的思路由浅入深地予以探讨,不能四面出击,否则会劳而无功。比如在讲授《锻炼锻炼》时,我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杨小四?”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根据杨小四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进行分析,吃不饱时的狡猾、小腿疼时的蛮横和支书的“和事佬”作风等都只能作为论证杨小四性格的佐证材料,不能突出加以强调。

4.教师答疑

教师答疑就是教师要针对学生释疑过程中的错误加以纠正或解释,其中也包括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也包括教师对问题的必要的画龙点睛。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要想给人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在学生解读文本之前,教师必须深入细致地钻研文本,然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同时教师还要设想学生对问题的可能产生的看法,还要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只有经过这种较充分的准备,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应付自如,才能对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例如在讲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时,学生一般不能从一开始就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学生会认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诗句表达了海子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感。此时,教师若提示学生再看一看海子的生平,再进一步了解他仅25年的生命历程,同时也说明此诗的创作时间是海子自杀前的两个月,那么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会受到触动,就会对该诗中的一些字眼再进行玩味,比如进一步玩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之后,再经过讨论,再加上教师给出的一个参考性的结论,即本诗是海子自杀前的宣言,是海子伤心的绝笔。如此之后,就会给学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5.深思省疑

深思省疑就是要求学生在课下对问题再作进一步的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只是昙花一现,要想使学生对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还必须有课下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为此,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的发言或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进一步进行研究。如果是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就要及时形成论文,以供大家共同赏阅;如果是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则更要及时地将它记录下来,以供进一步探讨。这个“省疑”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的每一次思考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他的下一次思考的开始,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学习的环节。“省疑”过程是学生论文形成的过程。有了这个收束的过程,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才真正能以“讨论”达到“探究”的目的。

二、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的长处

首先,探究与讨论式教学符合人本思想,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性质也是契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真正的“人的文学”,它实践着“五四”精神,即“人本思想”。“‘五四’文学革命是一次地地道道的革命,它不仅画出了旧文学与新文学的明确分界,还初步确立了作为新文学主体的‘新人’的本体精神。换句话说,现代意义上的‘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构成了‘五四’文学革命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贡献”[2]。因此,学习这样一门课程我们自然要培养学生的人本精神,要使学生树立起自己的作为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探索人生的真谛。只有将这种“五四”精神体现在中国现当文学的讲授中,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本学科的学科内涵。探究与讨论式教学能给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运用这种展示,他们会亲手绘制出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地图。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视学生为课堂的核心,尊重学生的意愿,首先重视为学生创设一种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以让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这种环境里,学生不会产生危机感,不会惧怕受到批评。其次,在这种环境里,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会使他们敢于探索,乐于找到论据来充实自己的看法,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这也会让学生逐步学会有效的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最后,坚持不懈地采用探究与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独自阅读和思考,然后将自己的所得表达出来,会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会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讨论法通过引发问题激荡人的思维,把潜藏在人的意识深处的才能激发出来,把每一个人都视为是新思想和新知识的创造者,会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展现自我、表达自我、开发自我,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握自己的思想,主动地发展自己”[3]。

第三,学生将自己思考成熟的看法形成论文,有助于学生的就业。俗语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写出论文也就是“收口”。没有最后这个”收口”的过程,他们以前的思考和所得很快就会被遗忘的;相反,如果收好了这个“口”,则会获益无穷。实践证明,写作过专业论文的学生,他们在写作毕业论文时就会知道如何构思、如何组织语言、如何围绕中心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能力在答考研试卷时会让导师另眼相看。就因为有这一条,所以我院每年都有优秀的学生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

三、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会使得课堂的涵盖量变得较小,一般只能讨论一个到两个问题。但这个缺憾比较容易解决,解决的办法就是教师可将探究与讨论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结合起来。

其二,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容易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善于表达、基础较好的学生会从中尝到甜头;不愿认真准备的学生,则往往会在课堂上被边缘化。这是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时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也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

其三,目前学生课业压力较大,有效阅读时间有限,所以就导致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容易流于表面。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是需要给学生以较多的时间的,但目前文学院学生每周都要上30多个学时的课。披星戴月地上课使学生甚感疲劳,经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所以课堂讨论就往往没有深度,没有内容。每当这个时候,教师便有些进退两难:终止讨论,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任由没有实质内容的讨论讨论下去,又怕耽误时间。这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较为棘手的问题。

参考文献: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篇(5)

Key Words:Inquiry;Teaching Methods;Application

简帛医学文献概论课程是我校适应20世纪以来考古发现和教学需要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简帛医学文献导论课程是新开选修课,也是基础理论课程,它主要讲授简帛医学文献的出土情况和研究现状,旨在提高学生对简帛医学文献学重要性的认识,能够分析和解决简帛医学文献中的有关问题,结合传世医学文献的研究现状,从而正确理解简帛医学文献的重大价值。[1]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医学文献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的倾向,因而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自我思考与知识应用的重要作用,实践教学被摆到次要位置,结果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无法达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想从根本上医学文献课堂令人堪忧的现状,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探究式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中,把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授”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模式,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改目的。而如何让这门新课程达到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自2011年起尝试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认真探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中医院校简帛医学文献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1 探究式教学方法涵义

探究式教学理论于20世纪初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首次提出,它针对传统教学中通过直接教学让学生接受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的不足,提出应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而迅速引起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当代教育理念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而探究教学则是一种最好和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探究教学理念并逐步推行,到90年代进行大面积实施。21世纪初,探究式教学理论率先在国家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中得到较为全面的推广和运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还大多集中于自然科学教学课堂,人文知识课堂的实践及理论研究还非常欠缺。[2]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认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现有教材为前提和基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达到督促学生自己的动手动脑,去分析、思考和探究问题,并在教师的诱导下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之一。它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 实施原则

探究式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专题并创设特定问题环境依次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资料的收集、思考、观察、分析,进而在相互讨论中获得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与载体。因此整个活动应从问题出发。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要改变传统一线式的“理论学习―笔试考核”教学方法,换之以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使其主动去思考,进而通过自主的学习获取更多的信息量,开辟新的思路。通过情景的设计中涉足的有简帛医学文献方面的相关问题,使其能够灵活的运用基础理论,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变身为知识的探究者,进而实现思维的创新。

3 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教师提供材料:教师将掌握的相关文献资料提供给各小组,让各小组围绕资料再次收集、扩充资料。由于简帛医学文献概论目前没有一本合适的教材,教师只能根据各种考古发掘报告、研究专著和论文梳理课程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讲稿。而没有教材学生也很难进入教学情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将所搜集的各种设计简帛医学文献的研究专著和论文的电子版发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

(2)组建学习小组: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可将时间选择为间隙时间,这样既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又不会影响理论教学的进度更能充分利用课时。教学时可以按学生原有宿舍进行划分,小组成员可自由组合以4~6人为宜。我们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教师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范围,如就简帛医学文献的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护理学、本草学、方剂学、针灸学、养生学方面的成就等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进一步细化问题加以深入研究。

(3)激发学习兴趣,诱导探究方向: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心理学研究的角度讲,保持一定的问题意识是产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可使大脑保持在较强探究意识的敏感状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本课程实施前一阶段,教师主要是讲授,并注意在课堂提出相关思考题,后半程具体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播放了《马王堆传奇》《古井中的秦朝》《刘邦权臣的大墓之谜》等视频,激发了学生探索古代知识的兴趣。全课程有十八周的教学,前九周教师系统讲授各种出土简帛医学文献的内容和研究概况,后九周由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篇(6)

一、引言

探究式学习方法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高中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也就是说,历史教学大力提倡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专家指出:“探究学习是一种提出问题、计划探究、得出结论并评判结论的学习过程。”它是一种需要学生设计研究、收集信息、分析资料、建构证据,然后围绕从证据中得出的结论进行争论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新课改的大纲中明确提出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何谓探究式学习?

高中新课改对于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一是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即善于从已有的历史知识、结论、观点、文献中发现错漏、片面、逻辑矛盾、归纳不全、判断有误等问题;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具备一定的资料阅读能力,对资料进行抽象地分析、归纳、运用的能力,构建论据的能力,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和判断的能力等……历史课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的经验,谈几点看法。

二、以史导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

以史导论,强调的是在老师展示史料、根据史料设计问题、师生对史料进行正确的鉴别和阐释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由老师所提供的史料构成了问题性情景,这正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研读史料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其阅读、分析、归纳、运用材料能力的过程;这些正是课标对探究式学习的要求。具体操作过程是:老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史料并设计问题――老师加以引导――师生研讨达成共识。

如:高中新课程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在总复习时,我根据课标选择了有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一:凤阳小岗村 1976~1979 年粮食产量变化)、化运动(材料二:1958~1960 年粮食减产、吃饭要粮票)两方面的史料,并围绕课标和探究式学习的需要设计了如下一些问题:1.材料一中小岗村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采用了哪一经营方式?2.材料二中全国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如何?为何出现“1960 年到餐馆吃饭要凭票才能供应”的状况?3.你从材料一、二中能得出什么历史结论?第一问,学生阅读材料后根据所学历史知识能较快解答问题;第二问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材料阅读与归纳能力,老师可做适当引导;第三问的历史结论建立在史料和第一、二问的基础上,需要师生共同研讨,最终得出结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上述探究过程是在“规定情景”(由教师给定史料并设问)中进行,一般不会超出课标的范围,再加上老师及时而明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很高。因而在目前的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之下,这种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三、老师提供史料,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究式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养成问题意识,就需要养成问为什么的习惯,同时养成尊重他人提出问题的习惯。举个例子:在历史教学中,我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做法是:老师提供素材(图片、图表、文字资料)――学生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请其他同学作答―――提问的同学对答案评判―――答案不一致时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讨答案。

如复习三次科技革命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以下材料:三次科技革命成就图片、三次科技革命后各国经济发展的数据材料、环境污染、核武器核泄露等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由学生设计问题。学生提问的热情非常高。一些难度较大的题,则由师生共同讨论,完善答案。这一教学方法,是师生一起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的过程。这一教学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问问题的习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课标对探究式学习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焱东.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3.

[2]王波.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2.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篇(7)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可以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显然,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方法和探究精神。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中落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本文从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角度谈谈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什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

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

二、高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探究准备

任何实践活动都会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探究活动也不例外。因此,师生在进入探究活动前都必须做好一定的准备,以便在活动中顺利地扫除障碍、克服困难,从而使探究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

1.心理上的准备。这里的心理准备包括意识、兴趣、情绪和意志力等。师生首先要明确树立探究的意识,带着一定的探究兴趣进入活动中,缺乏明确的探究意识或对探究活动不感兴趣都会影响探究活动的开展甚至直接导致探究的失败,因此激发师生的探究兴趣,树立探究意识是开展探究活动的首要点。其次,在探究过程中师生的探究兴趣很难始终保持高昂,因此调动师生探究的情绪成为探究活动开展的必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像指挥家那样有节奏地调节师生的情绪,指引着探究活动曲折波澜式地前进。另外,师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时候教师就要努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引导学生从挫折中崛起,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地接近成功、走向成功。

2.知识的准备。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文学科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学科的探究活动略有不同,具有学科的典型特点,特别需要一定的积累,因此缺乏与探究主题相关的知识积累会直接影响探究的质量。相对于毫无准备的探究活动而言,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无疑会让探究活动朝着更理性、更深邃、更开阔的方向发展。所以,在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必须建构一定的学科知识积累,比如字词积累、文学文体常识积累、阅读方法积累、写作手法积累,等等。

3.工具的准备。针对探究主题可以在课前做一些教辅工具上的准备,比如教学课件、教学图片、音像资料,等等,准备得愈充分,活动开展就会愈顺畅。

(二)探究过程

探究过程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安排成三个环节来进行,即设问―究问―答问。当然,在一堂课中,问题可以一个也可以多个,但探究的模式却可以是一致的。

1.设问。设问即提出问题。首先,问题的提出者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这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但是教师必须在梳理整合学生问题的基础上,根据需要有效地提出问题,或直接发问,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研究文本。其次,问题提出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利用与探究主题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故事寓言、名言警句等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比如《宝玉挨打》探究贾政打宝玉的深层原因时,可先从学生的身边说起,让学生回忆从小到大有否挨过父亲的打,比较自己父亲的打与贾政打宝玉的不同,然后提出具体问题。设问形式的选择应根据需要及教师的个性而具体选择。另外,一堂课问题的具体安排设计也应具备科学性,问题宜精不宜多,当有多个问题时,必须由浅入深地发问,恰如一朵花的绽放,具有层次性。

2.究问。究问即探究问题的过程,注重学生推理能力、考证能力及判断能力等的培养。首先,要审明问题的要旨,明确是“问题式”还是“验证式”问题。一般来说,语文学科的问题大体有两类,一是“问题式”,即要求探究结论,比如“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二是“验证式”,即要求验证或判断结论的对错,赞同或反对。其次,要围绕问题的要旨进行合理推理,在推理分析中必须查找相应的论据以便佐证观点。最后,要推导出结论。比如:《宝玉挨打》中的探究问题“照中国的传统,父亲教训子女甚或打几下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像贾政那样想置儿子于死地的父亲却是罕见的。那么,贾政如此毒打宝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试谈谈你的看法”。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是“问题式”和“毒打宝玉的根本原因”这一要旨进行究问,从偶然原因和根本原因两个角度入手,围绕宝玉与贾政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推理,以相关的文本材料为依据进行佐证,最后推导出结论。

3.答问。答问是探究活动成果的展示,这一环节是对探究活动过程的一个总结,让学生对设问、答问的情况进行说明,可以口头交流,也可以写成书面报告,根据问题而定。不论哪种形式,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探究方法

探究过程需要探究方法,特别是“究问”环节,方法尤其重要。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决定了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的丰富性。比如从思维能力层面来说,可以有归纳法和演绎法;从积累储备方面来说,可以有体系法、经验法、直感法、炼字法;而从实践行动方面来说,可以有圈点评注法,等等。

(四)探究形式

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依据问题的难易度和学情而定,不必盲目跟风,非得强求一定要小组合作,也可以由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者集体讨论。总之,让探究活动顺利开展并有所结论就能达到活动的目的。

总之,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深造和进入社会后的各项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这种学习意义重大。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篇(8)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法;法学本科教学;情境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法基本概述

探究式教学法是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而得以演化的,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教育教学理论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探究式教学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社会整体文化的影响中进行的,是学生在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主观能动的对知识或者信息的重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呈现的是主动的、积极的层面。新知识是在对原有知识的批判、实践、论证中产生的,知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社会现象的抽象概括,是多元的网络结构知识,可能在某种条件下是正确的,在随着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可能亦存在向不可能或者错误方向演变。学生是信息的承载着、检验者,教师是对学生知识建构的引领者,教学不能背离或者忽视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教师也不是知识网络结构的权威解读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不同的学科知识条件下创设有利于学生知识释放的情景,让社会组织中的学习素材与教材、问题相融合,让学生在自我探寻中学习知识、检验知识、求得真知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属性,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潜在力量决定的,学习者的学习是个体自由意志的自我投入,人的行为、个性等因素在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教育教学的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个性及其潜能,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的学习,使其本人能够主动的、愉悦的、有想法的学习,成为心理健康的完整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以自由,让学生在自我意识的调控下自我学习,在学习中感知学习的成功、乐趣,教师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进行引导、关注,尊重学生的学习,相信学生通过自身潜能的开发,达到自我学习目标的实现。探究式教学法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其中JohnDewey、Richard•Suchman两位学者对探究式教学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JohnDewey教授认为脱离学生实际情况或者忽略学生特点的教学行为是不科学的,虽然实现了灌输知识的目的,但得到的效果确实不明显的甚至是相反的。科学的教学活动应当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考虑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实际,通过课堂情境创设、设定科学合理的问题、解决方案的制定等方式或者方法,实现教与学的融合。Richard•Suchman教授对实践性教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将教育教学的环节分为过程性的探究与实践结果评价两个部分,课堂学习应当采用一定的科学的活动方式进行。探究学习方式能够很好的改革传统的课堂,在传统课堂向高效课堂的转变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能够使使学生真正的得以解放,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探究中学会学习、获得知识、获得学习兴趣。[1]探究教学法既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围绕教师的发问,以合作探究的模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之上归纳总结的教学活动。法学教育教学的本身也就是使学生围绕问题的提出、过程的检验,通过自身主动的参与来分析、发现、探究科学结论的过程。

二法学本科课堂需要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

法学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包含了法学理论知识、法学实践性知识以及逻辑思维推导知识。法学理论知识层面,全面系统的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基本要求,只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了法学理论知识,才能涉及法学应用的层面;法学实践性知识层面,在全面理解把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法律实践,即全面的、客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法学发展过程中对于法学专业学生的应然性要求,与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娴熟的法律应用能力等一同构筑法学学科素养的必备元素。正如王泽鉴教授说的“法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法律人能够认识法律,具有法律思维、解决争议的能力”。[2]国家或者社会对于法科学生的期望最终是服务于全体人民,如何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服务,受益于人民大众,法律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法科学生作为法律职业的代表者,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着“法律职业者具备高超的社会经验和判断力,是法学专业和其他专业的最大不同”;[3]逻辑思维推导知识层面。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促使法律更新变化,特别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我国的法治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这就为新时期法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学教学必须立足于本科学生的法律思维方法培养,以及对于法律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而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了多少本理论书籍,也不在于使学生背诵了多少部具体法律法规。只有充分的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课堂于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最终使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得以锻炼,更好的服务社会主义社会。“法律教育之所以成为可能,只是因为法是变动不居的条文以外的其他东西所构成。对于法学家的培养,主要的事情不是详尽地背诵今天有效的条文,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安排条文的框架和范围,条文所用词句的意义以及确定条文意义与使条文之间协调所用的方法。”[4]传统的法学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不是学生,课堂以老师为中心,老师以教材为中心,学生以教材为中心。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课程讲完了,学生的任务就完成了,缺少甚至是没有与学生的互动,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漠视了学生的自我存在感,于是上课打瞌睡、玩手机、逃课等现象与课堂教学并行为课堂现象。此种被动教学模式之下,纵然灌输给了学生部分知识,但是,大部分知识不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有知识,对于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对于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无丝毫影响,创新性法律人才的培养显得更为遥远。传统法学本科教学以法学纯理论为主,人为割裂了法学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的联系,讲法律就是讲教材,讲法律就是讲法条,纯粹的机械灌输,使得法学的应用性学科身份成为空中楼阁。纵然培养出了记忆大量法学理论知识的学生,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显得不知何为,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法学专业学生至关重要的必备能力。有些老师注重法条,讲法律就是讲法条,关于法条为什么这样制定,法条如何理解,法条如何运用,法条背后蕴涵的法律精神什么,法条制定的背景是什么,法条的具体适用与事实如何关联等则很少涉及。这与社会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是不对称的。[5]

三探究式教学法在法学本科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法在法学本科教学中主要采取四个程序步骤:问题情境建构,学生自我探究,有序协作、得出结论,教师点评,自我反思。通过四个程序的有机组合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问题情境建构。教师围绕法学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具体课程教学的性质等元素构建“问题情境”,结合法学教育教学规律以及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运用其本人包括其他同学的智慧、教材、辅助材料、信息技术等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运用什么样的法律思维,采取什么样的法律方法,如何解决解决现有的问题。让其主动知悉课堂缺少他们则不存在,他们就是课堂的主体。诸多问题的衍生,其中包含矛盾的问题等等,让其产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自我探究。在第一个阶段,使学生有了学的欲望,在这个阶段,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即不在于教学,而在于引导教学,学生通过知识的储备、团队间的协作等,产生诸多的问题及其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这种经过学生主动思索、积极分析、深入探究、精心加工的探索学习过程,深化了学生对于法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具体法律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和运用能力,通过自我探究不断提升学生的法律逻辑能力。有序协作、得出结论。通过教师有目的、有秩序的引导和组织,让学生彼此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探讨,即加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拓展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协作学习学生将搜集到的大量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并对其进行分析、推理验证,如果在此过程中,出现问题矛盾等情况,则由学生进行自我修正,并最终形成确定的结论。确定结论的形成过程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充分展现学生自我价值的过程。法学教育本身就是教会学生获得自我探究法律的过程。教师点评,自我反思。教师在结论的形成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参与进行充分的肯定,引导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梳理,归纳总结在整个探究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思路及方法、结论得出的启示等等。

四探究式教学法在法学本科教学中应当把握的要点

探究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教师对于问题的设计。问题设置的过于简单,不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设置的过难,则使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不能有效的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适当的问题设置是课堂教学的开始,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前提,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大纲、社会组织、信息技术等综合材料精心设计法律案例。学生在问题中进入学习,在学习中探究问题,围绕问题激发潜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有知识体系及逻辑思维习惯,通过对自有知识的分析,搜寻材料,产生观点,在观点的碰撞中质疑知识,引发新一轮的知识学习。探究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教师的引导。在法学本科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替代,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分析、探究学习、获取新知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从论证、实践知识到再论证、再实践知识的过程,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法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不间断的,教师引导的越成功,学生自我探究的积极性就越大,对知识的求知欲就越强,课堂获得的效果就越佳。

作者:刘小甫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新联学院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

[2]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1.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篇(9)

课程标准指出:"应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要贯彻语文新课程关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理念,要认识具备探究问题的能力,一是现代社会的需求。社会竞争和发展都需要思想敏锐、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学生接受教育的阶段来看,高中学段注重培养探究能力具有必要和可能。二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积极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能有效地保持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实践证明,思考、探索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而不断产生的思维成果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通过探究过程中的合作和交流,获取更高层次的学习效能:

(1)探究者在相互倾听中,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

(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

(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

(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

(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三是语文教学的需求。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使探究性学习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使语文教学真正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促使语文教学追求卓越和优秀,追求高品位。

二、培养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特征

什么是探究性课堂教学?所谓探究性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性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在当前,探究性学习越来越为广大的语文工作者、特别是一线语文教师所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认为培养探究能力的高中语文课应具备以下这些特征:

1、"问题中心"特征。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是探究的对象和中心,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课堂上只需要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是伪问题,老师连珠炮式地发问,将过去的满堂灌改成满堂问,这也不是探究性学习。探究式的问题应该具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具备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等特征。一方面,高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语文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对"柳树" 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依据是什么?通过提供一系列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另一方面,理想化的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问中的难点,随机地将教学归类、深化,或从中发现新的值得师生共同探究的新问题。例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通过自读发现了许多问题。学生提出: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自主性特征。探究性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高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自主性特征,"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本观念在教学中的反映,这是一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先进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时时以这种思想指导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大可以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平等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或作为参与者提出个人的看法,学生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课外的语文活动也是如此,学生想研究《红楼梦》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方言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老师要进行各种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分析、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参与的程度和范围加大了,就能充分体现教学中的学生自主性特征。

3、开放性特征。语文探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包括学习形式的开放、学习空间的开放、学习内容的开放以及学习思维的开放。由于探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还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学生可以到社会中去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可以到网络上读书,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教师在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最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例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可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观看电视剧《水浒》的相关内容,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思考。学生提出:电视剧里的一些故事情节和小说原著有所不同,比如小说原著中陆谦等人在林冲旧相识李小二店中密谋陷害林冲这一情节,电视剧中进行了较大的改变,这一改变的理由是什么呢?这种改变与原著相比较艺术效果有了怎样的不同?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样进行改编?这一类问题鼓励开放式的思维方式,没有标准答案,不求整齐划一,关键要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等。通过从个人思考到小组讨论,进而到全班辩论会等多种方法,学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看法,从而使每个人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充分体现了开放性的特征。

4、合作与交流特征。新课程标准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在语文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能使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进入新的层次,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语文教学引入探究式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加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文采)。教师还应引导学全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流与合作,使交流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语文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5、能力培养特征。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高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设计研究某个问题的方案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在完成某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探索能力;在研究某个语文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联系的问题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探究式学习是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将极大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培养其创新能力打开了一扇窗口。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放在怎样的高度都是不为过的,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活动。

6、信息技术整合特征。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想环境,有力促进探究性学习的实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实现下述目标:①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等信息素养;③促进班级内外学校内外学生的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无论采取何种手段,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用信息技术整合语文探究性学习,这是一个新趋势,是对发展需求的适应。三、培养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高效探究能力

1、展示问题情境,介绍探究程序和目标--学生回忆、收集与该问题情境有关的已有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选择最佳设想--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系统阐释,也就是把收集到的信息整合起来,并与解释相联系。

如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要求学生探究:苏轼的儒、道、佛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孤鹤、道士的形象及作用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认为是道家思想的消极虚无,或认为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乐观豁达。通过讨论交流,老师的适度参与和点拨,联系其他相关知识,学生都能对此形成自己的看法。

2、创设问题情境--确认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深化迁移。

如《师说》的教学,可以先组织学生探究韩愈的教师职能观,再进一步深化迁移,探究当代的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职能。

3、向学生提出疑难情境--学生确认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存在的困难--探究解决困难的方法。

如学习《中国现代诗三首》(闻一多《发现》、艾青《北方》、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向学生提出,三首诗歌的主人公都是"我",抒发的都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但是三个"我"的形象却迥然不同,为什么?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思考到诗歌的创作背景、年代,诗人的经历、性情等因素,通过进一步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语文教学的探究模式,视乎需要,都可以加上一个环节:研究性论文的写作,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环境下的新的教学秩序,在备课时"教案"与"学案"双管齐下。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性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老师的教学过程也由原来的单向灌输式转变为动态生成的建构式,老师必须及时对教学进行反思,调整下一步的教学。由此可知,探究性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性课堂。在新课程环境下,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走进新课程》丛书 2004年4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 聂海龙)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篇(10)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11-0029-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探究教学理论要转化为教学实践,须解决好探究教学的实施问题,需要通过诸如问题情境设计、提问、演示、讨论、实验、学习环教学方法、课堂辩论活动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等途径来完成。

1 化学探究教学的实施

1.1化学探究教学活动的问题情境设计

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那么在有意义的探究教学中,教师首先就必须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因此,创设探究教学活动情境的策略为:①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力求使探究始于真实和接近学生所处的真实环境(自然、生活和社会的环境)。②情境中隐藏着可能被学生发现的问题,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的机会。同时还要使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活跃状态。③问题的情境设计和表述要有新颖性、奇特性、生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可探究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④关注情境中“协商”过程的设计。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在此基础上再将两种协商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有效的会话和协作。⑤关注信息技术资源的应用。

案例:“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一望无垠的蔚蓝色的海洋,它以纳百川的博襟蕴藏了丰富的人类急需的资源,由教师引导,通过学生之间开展对话、交流和讨论,提出一些新问题:怎样合理有序地开采海底石油和天然气?若从海水中制得食盐、烧碱、氯气、漂白粉、镁、溴、钾、铀和重水及其化工产品有何方法?怎样开发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怎样用低成本的方法制取淡水和使用海水进行循环冷却?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我们在环保方面应注意些什么等?

教师还可以适时提出中日间的以及我国与东南亚多国间的南沙群岛之争,其实质是海洋资源之争。强调和南沙群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通过学生朗读“资料卡片”的形式介绍领海和海洋专属经济区等概念……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这种特殊的地理和化学现象由于规模宏大、场景复杂、地域跨度大、时空概念强等特点,学生难以把握,很难想象如海水运动、波浪和潮汐发电、海底原油开采等动态的演化过程,而采用多媒体等手段创造其特殊情境,能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进行探究和对话。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使学生在研究这程中兴趣浓厚,主动开展探究。实施该形式的一般流程有四步:一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通过对话交流,结合自身所拥有的生活经验(或经历)来验证所获得的结论;四是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2.2化学教学探究性提问

探究性提问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学习的重要方法。它能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

案例:“水污染的秘密”

水力发电厂附近的河里,发现成千上万的鱼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死亡,从鱼体表皮向外流血冒泡(通过计算机网络或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死鱼包括斜齿鳊、河鲈和鲤鱼。河水看上去并无异味和怪味,把水样过滤后未发现有特别物质,表层也没有游浮物。造成鱼突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制订探究计划,并将有关资料制成课件,以图表的形式提供资料,包括:河水中各种物质的离子浓度,河里常见鱼可生存的最高温度,河水的pH值,水中氧气的溶解度曲线,河水每月最高温度和氧气溶解量,适合鱼生存的氧气浓度和温度情况等等。各小组讨论后认为,鱼的死亡与河水无关。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鱼的死亡呢?化学探究进入高潮阶段,假若学生能迅速建立新假设,鱼亡与水压有关,就可使探究活动继续进入到下一阶段[1]。

在化学探究性提问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问题,或向全班学生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或向某个学生回答之后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看法或分享某种观点,逐渐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②教师的提问要始于发散性、终于聚合式。即用发散式提问鼓励学生去积极思考、探究,用聚合式提问让学生得出某种结论。③教师的提问应事先经过精心设计,在探究各阶段提的问题,应是速进式的、有层次的、有节奏的、前后衔接和逐步深化的。④教师的提问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到指导或引导作用、指出大致的探究方向或从哪个方面去着手探究。

2.3化学教学探究性讨论

探究性讨论是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以异质性编排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大胆假设,合作交流,从而相互启发,亲自发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小组成员以6-8人为宜,坐在彼此靠近的地方,这样既有利于每个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听取他人的意见,又有利于他们观察各自的面部表情。探究性讨论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讨论之前往往要先进行有关的实验或演示,学生的座位应围绕或靠近演示台或实验桌,以便学生对演示或实验进行观察,也方便学生自已动手或与教师进行配合。

20世纪中期“诱导探究”活动在美国兴起,这种探究性讨论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向学生传授了多少化学知识,而在于让学生掌握解决化学问题的策略。这种探究设计要求学生像化学家那样参与解决问题。其设计模式为:①教师向学生呈现某个问题(这些问题可来源于化学杂志上所报导的实际化学研究)。②问学生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③设计种种问题,为学生提供实验、假设、记录以及分析与综合数据的机会。④设计出研究的步骤,并在不同阶段插入额外的信息,以帮助学生逐步深入运用研究方法探究问题。⑤学生将自己设计的“诱导探究”与实际化学过程作对比,进行评价。

案例:“氨的催化氧化”

“氨的催化氧化”探索性实验涉及到多种高中化学重点知识,这一主题的研究过程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化工生产中的问题:如工程师怎么选择、制取催化剂?用量多少可使反应速度达到最佳?如何控制适宜的加热温度和受热面积?氨水的适宜浓度和用量是多少?如何增加反应物的转化率?如何检验产物等?你可否设计出方案来证实工程师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对设计方案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化学理论对化工生产中的各种工艺流程具有实质性的理论指导作用,它对于硝酸生产中原料的转化率、生产速度、反应条件的控制以及节能减排等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另外,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氮是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蛋白质、脂肪中就含有这种元素,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要吸收含氮养料(只能吸收化合态的氮元素),氨、铵盐和硝酸盐都是含氮的肥料。

2.4化学教学探究性演示

所谓演示,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恰当地运用形体、实物、标本、模型、图画、图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把事物的结构、形态、变化过程等内容展示出来,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认识,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探究教学的行为方式。演示有教师演示、师生共同演示和学生演示等几种方式。

案例:学习“胶体”时,用多媒体演示: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胶体:如硅酸溶液;各种颜色的玻璃;天空中的云和早晨的雾等。还可以边演示边提问:长江、黄河的入海处为什么会形成沙洲?豆腐是怎样做出来的?明矾为什么能够净化水等?这些现象都与今天要学习的胶体密切相关,到底什么是胶体?它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和应用呢?现在我们就开始来进行探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演示除了被用来展示某个事物或证实某个过程之外,还可被设计成实验,而且实际上演示通常与实验联系在一起。在实验课上,有些教师一改过去讲实验演示实验学生照猫画虎地做实验的方法,而是先给学生进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问题,但却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探究性演示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思考和分析,作出假设,学生对教师的提问的回答是一种有效的反馈活动。因此,教师要及时把握学生对演示的理解程度,并适时提出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演示所包含的概念或原理。

2.5化学课堂辩论活动

在探究教学实践中开展化学课堂辩论活动是探究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将给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操作层面上带来生机和活力。这种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特点相结合,从而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辩论式教学法就是把与化学学科有关的、在理解上有异议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立场,并和小组同学配合组成正方、反方和裁判方围绕同一辩题来开展辩论式学习。

案例:“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功与过”的辩论

由发电厂、工厂及车辆行驶的化石燃料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日趋增多,加重了温室效应,使洋面上升和气候异常,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而与此同时二氧化碳的增多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足够的原料,是近年来农作物丰收和地球植被改善的主要原因之一。究竟这两种影响谁更重要,很难用几句话来评说。可将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为“正方”,支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少些好”的观点,第二组为“反方”, 支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多些好”的观点,第三组为裁判方,对参辩的双方进行评价。要求参辩双方,查阅有关资料,搜集相关证据,阐明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说和演示,并寻求理论支持。在各自准备的基础上,按表1填写好辩论提纲,并进行辩论。

让学生自己来主持和评论,也是非常有益的。裁判方需要倾听双方的陈述,作出客观和辩证的评价,既从历史的角度、事物本质的角度,又从化学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问题,还要从双方辩论中的精神、技巧、思维、团队合作情况等来作出评价,这对全体学生都有教育的意义。

2.6化学教学探究性实验

所谓探究性实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独自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化学概念或原理、以获得知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探究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性实验不同于化学家的研究,它是在教学活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让学生去体验人类能动认识客观世界的经历。探究性实验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更着力于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探求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

案例:“哪一支蜡烛先熄灭”

在学习物质性质时,教师设置一个问题:将放在实验台上一长一短的两支蜡烛点燃后,用玻璃罩罩上,问哪一支蜡烛先熄灭,见图1所示。①先让学生讨论。②让学生带着疑惑做实验,发现长蜡烛先熄灭。③教师引导学生解释实验结果:(关键是看燃烧产物CO2气体是上升还是下降)。④查阅气体密度表。⑤推出蜡烛燃烧时产生CO2气体的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高得多,热气体上升,因此长的蜡烛先熄灭。⑥得出结论,温度会影响气体的密度。⑦有学生提出:玻璃罩的大小和蜡烛的长短程度是否影响问题答案?⑧教师表扬了这位学生,布置大家在课后作进一步的探究和讨论。

开展探究性实验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正确认识化学实验本身是化学理论构建的探索过程和必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②正确处理电脑模拟实验与动手实验的关系。如一些无法演示、难度较大甚至有危险、有污染的实验,可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来完成。但亲自动手做实验所带来的种种真实的情感、心理体验,师生在实验中以非语言形式进行的诸多思维启迪和精神交流等,都是电脑模拟实验所不具有的,我们应吸取二者的长处,发挥探究实验的最大功效。③既重实验结果更重实验过程,实验的探究性更多的是指过程,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思考、动手,体验实验的成功和失败,培养探究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而非强调一定要取得多么重大的实验结果。④实验的任务和难度要适中,在选择探究问题时,一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二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的同时还要给予及时的启发和帮助。

2.7信息技术对化学探究教学的支持

探究式教学要求课题要贴近生活、自然。要遵循由自然到科学或由生活到科学再到社会的探究认知过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由生活、自然等出发去发现问题,去激发学习继续探究、努力解决问题的兴趣。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集文字、声音、图象、视频、动画等于一体,它能使抽象的模型具体化、复杂的结构简单化,甚至能形象生动地营造网络上虚拟现实,人性化地构化出实践的真实氛围。

案例:探究性课题“酒与乙醇”

① 教师设置情境、激发探究动机,用视频展示出一幕幕同学们十分熟悉的场面

酒是一种多情的精神载体,人们的种种郁闷忧伤、慷慨悲愤、兴奋激动、思念惆怅、亲人相逢、接风饯行、贺吉志喜,无一不把酒作为一种精神载体。敬酒的内涵由敬老仪式异化成了一种交际手段。据统计,我国近几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中,酒后驾车的比例最高,长期饮酒的人,易对身体造成多种伤害等。

②教师引导学生检索与课题相关信息

对“酒”文化的研究,将拓展高中化学重点知识“乙醇”的学习。它包括医药、健康、饮食、交通、历史、诗歌、社会和工业等领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酒是怎样酿造出来的?酒对人体的医药作用和危害有哪些?人为什么会醉酒?怎样检验司机是否醉酒?酒精在工业上有哪些用途?在检索相关信息的启发下,学生先分小组讨论,然后集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③提供交流与讨论的平台

探究学习的组织形式分为“个体探索”、“小组合作”和“沙龙”。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和师生交互等,来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学习。讨论平台的信息量大、涉及内容广,学生可提供课题相关的资料,诸如课题的内容、相关网址、参考书目等,供其他同学参考,避免相互之间的重复劳动。也可以自己课题的进展、研究的方法、取得的结论或自己尚未弄清楚的知识点等,希望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这种交互方式信息反馈周期短,内容有一定的针对性,讨论比较透彻和详尽。

支持饮酒的学生和反对饮酒的学生在网上进行激烈的辩论。

④教师在探究过程中的跟踪指导

为使探究深入进行,教师需适时积极的指导。如,能否对公众做些‘由于醉酒而引起的恶通事故’反映的调查;酒有着强大的文化与疏导功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怎样预防由于过量饮酒而引起的恶性事故(如交通事故、酒后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大家还可看到,“酒风”从北刮到南,从民间到上层,从商场到官场,很多人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等。这种指导应当与评价结合起来,例如,在思想方法上防止绝对化,应当认识到中国酒文化的双刃性等。

⑤对探究教学评价的支持

网络学习平台可以实行对网站动态管理,在服务器的终端适时记录学生的相关信息,通过用户的注册、用户登录次数、讨论平台上发言次数的统计、登录网站历史的记录等,能够观察、了解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和课题的进度。在网上,还可以让学生对探究过程和收获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互评,也可选出一些较好的论文或“辩手”或协作好的小组,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以上仅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探究教学的一种模式,由于教学目标、探究类型和内容的不同,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网络技术与化学课程学习的整合,突出表现在网络不是课程的全部,它起到的只是一种支撑的作用,学生需要自己做的实验还得做。学生也可以网上和网下相结合来观察发现问题,形成一种网络支撑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3结语

通过实践研究,人们认识到化学探究教学的实施相当复杂,涉及的因素众多。探究教学按师生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定向探究和自由探究。在定向探究教学中,让学生依据所提示的材料和探究步骤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对化学的过程技能有所认识,并附带地获得某些化学概念。本文中介绍到的七种教学方式,大体上都属于定向探究。而自由探究要求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形成假设、收集数据、作出结论,整个过程不仅费时,而且极容易出错,在课堂教学中较难使用自由探究。但应在课外的研究性学习中广泛地使用自由探究,如让学生在红领巾气象站研究天气,在生物园探究动物的习性,研究与人们周围生活有关的问题,把某些社会问题或大家想讨论的科技问题带到课堂上来等等。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从定向探究转向自由探究,又有利于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探究教学按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归纳探究与演绎探究。归纳探究是从个别或某类事例出发,经过探索得出一般结论的探究。例如,问题情境设计、探究性提问、探究性实验、化学辨论活动和信息技术对探究教学的支持等属于归纳探究。演绎探究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式或推理形式。例如,诱导探究、学习环等属于演绎探究。人们在进行探究教学研究时,也发现了它的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进度缓慢、耗时、需要大量的教学材料和设备、课堂教学秩序“混乱”、仓促完成教学任务、探究本身具有模糊性难以实施、结果难以控制,再加上大多数测验重视对事实的记忆,而不太重视调查研究策略以及量的测验这种教育背景的存在,这些因素使得许多化学教师不太愿意采用探究教学方法。然而实践表明,教师运用这些教学策略和方法,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教学精力和时间投入合理,方法运用得当且全面,是可以大大地促进学生开展化学探究学习的。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化学探究教学更是如此。以上介绍的教学方法只是为教师设计探究教学活动提供了大致的框架和思路。还需要人们在探究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共同努力、大胆创新、系统深入的实践研究, 展示出丰富多彩、 风格各异的化学探究教学的方法和手段[2]。

参考文献: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论文篇(11)

一、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1、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为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变学习思路和学习态度,在探究式教学理论的指导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教师帮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主动探索和思考后,亲身体验的地理知识和教学思维都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了基础。探究式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形成科学态度,培养一种探索精神。

2、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第一,探究性教学模式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和老师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尽可能多的机会,保证学生的学习空间与自主性,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自由想象与思维空间为主,引入地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学习技能,在探究过程之中学生要向老师请教存在的问题,与老师进行交流,加强自主性,积极地思考问题,敏锐观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无论是从静态的教学结构还是从动态的活动程序来看,都是围绕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展开。第二,开放性和交互性,探究式教学模式需要学生与教师结合才能发挥其特长和优势,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调查、制作、掌握等学习环节都需要学生和教师的相互了解和互动。学生不能单独将自己置身事外,需要及时与老师联系,通过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探究教学模型中,讨论尤为主要.探究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教师的指导,又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师生之间的协商和对话,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探究教学模式中的经常.例如,经济地理课堂教学时,对韦伯工业区位论应用价值的探讨,师生、生生之间不断地进行交流和探究,甚至会争论不休,体现了明显的交互性。

二、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创设情境,推出问题。探究教学需要一定的情境支持,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观察、实验、案例分析、影视资料、研究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加工,使其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例如,讲交通运输时,可用计算机多媒体创设一个位于深山区,物产丰富,但人们生活非常贫苦的山村,改革开放后修通了公路,从此人们走上富裕道路这样一个真实的情境,并提出党和人民为什么一定要把公路修通的问题,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2、自主探究,鼓励质疑。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要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科学实验等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对学生的答案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鼓励,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固体废弃物处置和综合利用时,教师课前指导学生到工厂、学校、医院、家属院和街道进行调查,通过自主探究,学生提出了很多处理固体废弃物和综合利用的方法,并给政府部门提出了处置废弃物的建议。

3、共同探索,深化提高。学生尝试自主探究后,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主探究的结果,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发表不同的见解.然后,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统一全组意见,进行班级交流探讨.必要时也可通过网络的辅助进行网络讨论交流.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问互答,相互启发,可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得到强化和提高。

4、论文反馈,系统总结。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自己的探究结论,并对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反思,然后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反馈.教师对问题进行系统总结,总结的内容包括: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总结,首尾呼应;对论文进行评价;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提出成功和不足,表扬先进个人和集体,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探究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探究教学特别适合于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接受的知识内容.本文中,笔者以经济地理导论“工业区位论”为例,分析、探究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第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本节课创设的情境:在教室内张贴世界工业分布图、沪宁杭工业区位图、上海金山卫石油化工布局图、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图、中国服装企业布局图,并用多媒体播放鞍钢、宝钢、二汽的景观和生产图像.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快速进入探究角色.学习背景资料后,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例如:中国钢铁、服装企业布局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在1969年国家建设“二汽”时,为什么选址在湖北十堰?现在为什么要搬迁?通过这些递进式的问题,引出怎样客观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与现实。

第二,共同探究,深化提高.这是学生合作探究阶段,可采用小组讨论为主,全班交流辩论为辅的组织形式.学生对自主探究的假设和发现的问题与同学、老师进行讨论交流,通过研究分析,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然后由小组推选一个成果人,代表本组在全班探究成果。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幼专地理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探究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不同于接受式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接受式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多是书面测试的考试方法,而探究教学模式是将学生的知识学习作为过程评价,而不是结果测试.它除了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做出多方式、多方位的全面系统的动态综合评价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指出的建议和方法,促进学生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这种评价的内容,一是要对学生个体的纵向进步做出反应,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热情、态度、能力、信念给以评价;二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现出的团结、协作、共同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进步的理念给以评价;三是在评价方式上,不是以一次评价为准,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给以表示,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变化、闪光想法应及时给以评价,这种非正式的评价更能在探究过程中矫正错误,引导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