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6-06 23:58:57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1)

作者简介:王冬良(1980-),男,江苏武进人,三江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陈南(1953-),男,重庆人,三江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南京 210012)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01-0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诞生的民办高校,办学历史较短,办学条件、基础普遍较弱,在教学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跟不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发展速度。同时,随着我国制造装备业不断创新发展,工程人才的需求量逐年提高,诸多民办高校均已涉及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人才培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工作,内涵发展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要求。[1]面对新要求,如何对民办高校的工程教育进行改革,提高质量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民办高校工程教育的现状

1.民办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截止到2013年8月,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452.3万人,占高校本科在校生规模的32%[1];全国民办高校424所,其中民办普通本科高校99所(不含独立学院)。

我国民办高校定位的市场导向非常明显,力图满足市场需求,依据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民办高校经过30多年的发展,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大部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依旧定位于“特色+热门”[2],专业设置方面追求“热门”专业。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科结构已从以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向工学、理学、医学等学科拓展,其专业设置也更注意面向地方经济和突出应用性特点,其中与经济发展密切的专业的增长幅度较大,如工程类专业。此类专业的就业率较高,既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民办高校办学定位不够明确

民办院校在办学初期,大多是参照公办本科院校,或是依托母体公办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管理等方面,主要是参考公办本科高校,有些是参考“985”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民办高校必须思考在办学目标定位上,如何做到源自公办本科高校而又与之区别,且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新建本科学校。

3.师资队伍失衡,教师缺乏工程经历

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以青年教师及退休的教授为主的专职教师队伍,其二是以源自公办高校的退休人员、校外在职教师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中中年骨干教师出现断层,未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

专职教师从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就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缺乏工程经历,实践教学能力弱。民办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教学型”,考核依据主要是教学工作量。“教学型”教师进行在职进修、科研、企业顶岗锻炼的时间很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同时,由于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兼职教师队伍不能完全适应民办院校的教学需求,同时在管理上也缺乏约束力。

4.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主要是借鉴公办本科高校或者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相应的主流专业或热门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制造装备业不断壮大,人才需求缺口越发明显。目前,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都开设了工程类专业。

就国内工程专业特色而言,一些公办院校都在不断创出自己的特色品牌专业,而民办院校的工程专业建设还是随大流,没有开始自己的特色之路,对于研究工程教育模式的民办院校也很少,如何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大背景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何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民办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为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在制造装备、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能源资源、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的人才建设任务。在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7500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1000万左右。

同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统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目前共有194所高校参与“卓越计划”,占目前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19.1%。所有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中,“985工程”大学27所、“211工程”大学38所、普通本科院校110所、新建本科院校19所[3],民办高校无一入选“卓越计划”。面对公办本科院校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教育改革,考虑到民办高校的长期性发展以及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形势,民办高校的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显得势在必行。

三、民办高校工程教育改革路径探讨

l.科学确定民办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提高的战略目标,坚持能力为重的战略主题,强化能力培养,促进各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教育规划纲要》还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卓越计划”追求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科技人才。民办高校应坚持“学用结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思路,如三江学院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民办高校工程专业可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参考已参与“卓越计划”公办高校制定的培养目标、相关行业标准等来科学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民办院校可根据就业市场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以及工业界人才规格需求,结合办学特点、师资力量,准确地选择培养工程师的合适类型,作为学院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发挥自身优势,避免办学目标趋同的现象。

2.优化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是从专业培养角度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提出的系统完整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措施。[3]

民办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可以依据“卓越计划”的四个原则“找准合适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背景,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出符合本校办学定位、切合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思路或指导思想。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贯穿着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实现过程,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一体化。如三江学院提出了“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应用知识为基础的理论教育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育体系,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系”。

3.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民办高校可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突出“工程”性,如在课程体系中增设项目型课程、设计型课程,结合生产实习、顶岗工作、课程设计、项目设计等形式丰富实践类课程。同时,结合院校特色,采用灵活多样的“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符合“卓越计划”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与根本,也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卓越计划”将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根本要求,明确提出“累计1年左右时间在企业学习”的要求。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也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强调的重点。民办高校在这一方面较公办院校而言,显得更加薄弱。面对工程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民办高校可以将校内实践教学与行业实际结合,通过真实的工程案例,设计教学形式,增加自选性、协作性实践,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可以将国内的各类工程竞赛与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设计大赛等项目。

在教学过程中,提倡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方面引入CDIO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讨论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和方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双导师制”

“卓越计划”提出:每一届本科生在4年内达到有6门专业课是由5年以上工程经历的教师主讲。

民办高校专职教师队伍中存在严重的教师工程实践经历不足的现象,为解决这一不足,相应院校可从企业直接引进专职教师,吸收行业内有真才实学的人士。同时改革“教学型”教师评价标准,针对工科教师,可以强化企业工程实践经历,创造环境鼓励专职教师赴企业顶岗锻炼,将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企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逐步使得“教学型”转为“工程型”。

兼职教师队伍可以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一改从公办高校聘请在职教师、退休教师的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工程经历、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的互补,组建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推进“双导师制”,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

5.多方位加强校企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卓越计划”将校企合作作为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提出“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实施原则。[4]

民办高校可以在行业企业原有合作基础上,寻求新的合作模式,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有深度的合作内容。民办本科高校在寻找合作企业过程中主要依托师生关系和领导交往等个人要素,缺乏长期稳定性。在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过程中,民办院校可以摸索新的形式,譬如“预就业”等,此类模式可以提高企业开展合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提高工程教育培养质量。

建设校内工程实践中心或“教学工厂”,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发挥工程实践中心的效能,联合企业建设成符合企业环境的工程实践中心,将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有机融合,采用“双导师制”的模式,邀请企业工程师到中心做专题报告。

同时,民办高校可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成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根据企业人员的需求变化来修订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反馈机制,使得学生达到“零距离”就业。

6.构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研究工程教育人才质量与工程专业认证的衔接,逐步推进企业、社会来评价人才质量,推动民办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国际认证的认识和实践。

加快民办院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是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的保障。民办高校可以从政策、经费等方面保障工程教育质量。

四、民办高校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议

高等工程教育是为经济社会、行业企业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正在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民办高校可以“卓越计划”为契机,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实践积累的经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加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毕业后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40-142.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2)

根据国家及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为满足“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对于科技人才的需求,发挥民办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贯彻《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财会[2010]19号)文件精神,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应探索定位于面向河南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着力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会计、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方面知识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会计诚信与敬业精神,具备会计学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会计核算、财务成本管理、审计与会计电算化操作等相关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和沟通技巧,熟悉国内外通用会计准则及国际惯例,并能主动适应社会对财会职业学习与创新要求的面向河南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会计专门人才。

2 发展河南省民办会计学本科教育的必要性

2.1 是落实《河南省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重要举措

据《201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河南省2010年全年生产总值(GDP)为22 94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1.9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底,河南省有67万名持证会计人员,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 500人;注册会计师行业1.2万名从业人员中,有4 200名执业注册会计师。会计队伍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形势的发展对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当前河南省会计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国内较为先进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会计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缺乏;会计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等。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提升会计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5月河南省财政厅公布了《河南省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会计人才规划》)。《会计人才规划》明确提出会计人才发展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结构优、竞争优势明显、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会计人才队伍,为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奠定会计人才基础。具体为:① 会计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50%,全省各类会计人才总人数达到100万人,队伍规模不断壮大,较好地满足中原崛起发展需要。② 会计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中受过专业教育的比例达到80%以上;涉及会计审计实务、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管理等方面的各类别高级会计人才总量增长一倍。③ 会计人才的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趋于合理。继续增加各类别初、中级会计人才在会计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力争使各类别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 ∶ 40 ∶ 50,形成高级会计人才2.5万人(包括高级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中级会计人才10万人、初级会计师人数15万人的结构合理、层次优化的新局面,会计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④ 会计人才竞争优势明显增强,人才规模效益显著提高。面向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安全、高新技术、金融保险等重点领域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着力培养造就200名省内会计领军人才(其中:企业类100名、行政事业类40名、注册会计师类40名、会计学术类20名)、200名正高级会计师、8 000名执业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的数量达到10 000人、会计师总量达到100 000人,担负全省会计行业的领军重任。

要实现《会计人才规划》的总体目标,作为会计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教育应创新会计人才学历教育模式,从源头上推动河南省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高等会计教育应加大会计学历教育改革力度,建立涵盖面宽、实践性强、体现国际化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本科生教育兼顾理论与实践,创新会计本科生应用型教育模式。因此,发展面向河南省、服务地方经济的民办会计学本科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会计专门人才是落实《会计人才规划》的重要举措。

2.2 是完善河南省会计服务体系、提高会计服务水平的客观需要

首先,根据2011年度招生考试之友专业目录公布的河南省高等教育会计人才培养计划统计,2011年度河南省本科、专科共计划培养会计人才1.735 8万人次,其中本科0.488 1万人次,占会计人才培养计划的28.12%;专科1.247 7万人次,占会计人才培养计划的71.88%;可以看出,本科层次的会计人才培养所占比例过低(具体参见表1)。依据2011年度培养计划估算,到2020年将培养接受系统高等教育的会计人才约17.358万人次,其中会计学本科学历层次总人数约为4.881万人次,专科学历层次总人数约为12.477万人,此规模将不能满足河南省2020年会计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供需总人数100万中80万人次受过专业教学训练、中高级会计人才合计12.5万人次的需要,也很难改变河南省会计人才结构性失调的现状,将严重制约河南省会计服务中人才数量的供应及质量的保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民办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比例占全部培养学生量的5.38%,比例过低,很难发挥民办高等会计教育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的作用。

其次,2010年2月8日,中纪委、财政部、农业部、民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财会[2010]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是规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强化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措施。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尤为突出,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仅是河南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也将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10年,河南省城镇化率39.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数(46.6%)7个百分点。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城镇化建设的深化,必将加大对会计人才和会计服务的需要。在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加强会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和审计监督工作是急需妥善解决的关键问题。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是做好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的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量大,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尤其对于接受过本科高等教育会计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急需更多的熟悉河南农村经济特征的会计学本科层次的会计人才充实到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去。就目前仅占高等教育28.12%的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很难为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提供高层次的本科会计人才支撑。

再者,2010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关于做好全省企业首发上市工作的通知》(豫政金〔2010〕71号)确定并公布了河南省150家有望5年内在境内外证券市场实现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重点后备企业。这是河南省首次公布“首发上市重点后备企业名单”,在公布的150家重点后备企业当中,农业、食品类企业成为一大亮点,文化、旅游类企业增多,充分体现了河南特色。截至2011年5月,河南省全省上市公司已经达到89家,发行股票91只,其中境内上市股票57只,境外上市股票34只。境内上市公司首发、再融资累计约531.1亿元;境外上市公司首发、再融资累计约261亿元。上市公司的深入发展必然对本企业会计工作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对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服务行业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如何满足河南省目前公司数量、公司规模、公司形式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是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在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仅占19.14%,民办高等会计教育的功效还有待进一步的。所以,发展面向河南省、服务地方经济的民办会计学本科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会计人才是解决河南省会计人才结构性失调以及深化河南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提升河南会计中介服务行业执业能力等难题的现实需要和有效途径。

2.3 符合“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战略发展趋势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3)

当前,在“内涵提升、特色强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为缓解因财政资金、公共资源相对短缺而引发的发展性困境,各高校纷纷加大了通过自主计划外办学(即非学历继续教育)获得教育创收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尝试。如何为高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如何促进办学、创收、发展的良性循环,如何获得学校发展和社会人才培养的双赢,是高校开展计划外办学过程中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计划外办学的必要性及现状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转型期,在“985”、“211”高校谋求发展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突破因财政拨款和公共资源相对短缺而引发的发展性困境,必然要求高校发挥优势、多渠道筹措资金来缓解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经费不足的困难。

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高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的目标,必须在内涵提高、特色强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和资源保障。

二是开展计划外办学成为重点知名高校筹措办学经费的重要渠道。高校办学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面对财政拨款相对有限、高校创收收入较少、银行贷款规模较大等办学经费紧缺的困难,面对推进改革创新办更好的大学和财政拨款公共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高校办学经费的筹措逐步突破旧有结构走向更多元,其中大批的重点知名高校在积极利用产学研合作、专利转让、资本市场运作、募集社会捐赠等方式加大筹资力度外,更多地选择了利用其在办学传统、社会声誉、优势学科、优质师资、先进的办学设施以及广泛的社会支持等诸多方面的优势,通过开展计划外办学来筹措更多办学经费、赢得更多社会资源来满足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三是计划外办学成为扩展和延伸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各高校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内涵发展,依托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区域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促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①的思想指引下,高校凭借其独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自主开展计划外办学的形式满足更多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发展需要,为社会培养了更多高质量、多样化有用人才,在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计划外办学必须坚持的原则

高校做好计划外办学工作必须要坚持依法依制办学,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要坚持把“学校发展求资源、服务社会育人才”的和谐统一作为高校计划外办学的根本目标。

一是必须准确把握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守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依制规范办学。高校计划外项目办学必须严格遵守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高等教育法律体系和教育行政法规。要建立并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计划外办学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学生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的合法权益。高校要逐步健全计划外办学的教育督导制度,成立相对独立的计划外办学管理督导机构,对办学项目进行定期督导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公告,对违规现象责令限期整改等。同时,高校要严格落实计划外办学项目的问责制,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学校及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对计划外办学项目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是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把“学校发展求资源、服务社会育人才”的和谐统一作为计划外办学的目标定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计划外办学作为高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进行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经费筹措途径,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对办学目标和定位要有清晰的认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计划外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国家分层分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赢得资源,赢得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品牌兴校,完善质量监控、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办学资源的充足投入,赢得计划外办学项目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计划外办学是高校利用自己的学科专业优势进行人才培养、从而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赢得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办学过程中,尤其是与中介合作办学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中介机构“以利益为导向”与学校“以育人为根本”办学理念之间的冲突,高校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办学主导权,坚持严格管理和规范操作。要以“保质量、育品牌”为目标,以教育教学客观规律为依据,以保障项目正常运转为前提,确保计划外办学人、财、物资源投入,促进计划外办学工作的蓬勃发展,从而更大程度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达到高校自身发展和服务社会相协调,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做好计划外办学的具体措施

做好计划外办学工作,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教育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载体,弘扬传承学校文化和精神,帮助学生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促进高校计划外办学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利用学校学科优势和专业资源参照全日制学生精心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环节,逐步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计划外办学的对象以高考落榜学生为主,高校应注重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优质教学师资资源,精心设计适合计划外学生学习水平和接受程度、满足计划外学生求知欲望和专业需求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环节;注重因材施教,通过尝试分层、分类、分阶段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帮助计划外学生收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是汲取职业教育的优势,服务于计划外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加大实践实训实习环节的设置,大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高校在计划外办学过程中要在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汲取职业教育的优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全日制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学思结合。丰富实践实训形式,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三是发挥党团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校园育人环境的营造和学校精神的弘扬传承,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计划外办学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规范学生管理,加强学风建设,营造“环境育学风、教风带学风、制度规学风、榜样树学风、舆论倡学风”的育人氛围。教学活动之余要依托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竞技比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实现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③。

四是加强对计划外办学项目合作方的甄别、遴选、约束和监督,加强对教职员工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教育培养。高校要加强对招生、教学、师资聘用等各个环节的严格把关和风险管理,防止发生中介为压缩教学成本、追求更大收益带来的诸多风险,防止高校的品牌声誉受损。同时,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懂管理、善经营、有激情、勇于创新的专业化继续教育管理团队,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计划外办学项目的专兼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体现育人导向,把严格日常管理与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服务人员要努力搞好后勤保障,使学生在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真正形成专业教师严谨治学、管理人员勤于助学、项目学生乐观好学的办学氛围。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注释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4)

于是,阎锡山在推行“六政三事”,“兴利除弊”的基础上,于1925年初,进一步提出他的“厚生计划”,开始在山西进行实业建设。

1925年2月,以推行“实业”为主题。山西省“全省实业会议”在太原召开。会上,阎锡山发表了“关于晋民自动的开发实业的几层意见”的演说,正式提出了“厚生计划”案,亦即“发展实业之六大计划”:一、炼油计划案;二、炼钢计划案;三、机器计划案;四、电气计划案;五、农业计划案(农业计划案中又具体分为水利计划案、肥料计划案、农业试验场计划案);六、林业计划案。

根据阎锡山的解释,六大计划案的提出基于这样的考虑:山西煤炭久为日人所垂涎。炭是一大宗特产,我们便可利用他来炼油,因是而有“炼油计划案”。其次出产是铁,可以利用他来炼钢,因是而有“炼钢计划案”。有煤,有钢,便可以建造机器;有机器,则可以减少人工,增加生产。……电力也有与机器同样的效用,因是而有“机器计划案”“电气计划案”。再次山西有广袤的土地,宜于农业,因是而有“农业计划案”“肥料计划案”“农业试验场计划案”等。

六大计划案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炼油计划:炼油计划拟采用德国最新研究成果,从石炭中炼制煤油、汽油等。当时山西用油全赖进口,据统计,仅煤油一项,每年输入量即在18000吨左右。所以计划每年拨款30万元用于炼油计划,逐渐建成年产720吨之炼油厂25个,以敷全省人民之需用,达到省内自给。

二、炼钢计划:山西向无钢厂,工农各项事业,所需钢铁均得从外省买进。随着近代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发展,钢铁的用量日渐增加。另一方面,山西则盛产煤及铁矿石。以山西之煤铁就地炼钢,确为发挥优势之举。炼钢计划由此产生。炼钢计划案拟在省内分设育才、经济两个钢厂,育才厂以培养炼钢人才为目的,经济厂以供给本省钢铁为目的。其中经济厂又分设制铁、炼钢、钢轨、电机四部。制铁部以“每日出产生铁40吨为标准”;炼钢部“以每日出产钢40吨为标准”;钢轨部“以每日出产85磅之标准钢轨40吨为标准”;电机部以“供应全厂电气为标准”。

三、机器计划:有油,有钢,就可以制造机器。振兴机器之计划拟分期进行。“第一期先在省垣建设育才机器厂一处,其目的有二:一为培养人才机关。嗣后山西机器工人及机器管理员等,均于此厂中培育之。二为研究改良机关,嗣后改良山西产业所用各种机器,均于此厂中调查研究而改良之。第一期之培育人才,改良机器,乃为第二期推广之准备。迨入第二期,更建设经济机器厂一处。该厂规模较大,为总制造机关,将来全省机器,均取给于此,每日至少须出普通机器十副,以资推广”。这是第一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可进行第二步。第二步,属于普及计划,即将经济机器厂制成之机器,“按市价之半,售诸乡村”。普及的标准是“以山西现有编村(计一万有零),每村平均能分到机器十副”。预计三年达到普及标准。

四、电气计划:电气计划的目的,要使“电效气用”在各村得到普及。为此,将全省划分为太原、平定、襄垣、长治、晋城、平阳、运城、新绛、灵石、乡宁、汾阳、岢岚、朔县、崞县、大同等十五个区,拟在每区设一个电气厂。

五、农业计划:“本计划案欲以科学方法,使土质变肥,产品增加,地利尽而财用富也”。“讲求灌溉,农业之发展系焉,故先之以水利计划,除病虫害,改良土壤,收量之增加系焉,故继之以农药肥料之计划,选择种子,禾苗之发育系焉,故又继之农事试验之计划”。水利计划:制定水利法;调查水源;量水。进行步骤为第一步调查水源,第二步开渠灌田。肥料计划:分三期进行。山西的肥料原料,以兽骨为最多,所以第一期设骨粉肥料厂一处;第二期增设晋南晋北二厂;第三期设置大规模之化学肥料厂一处。农事试验场计划:将全省划为南、北、中三区,选择可以代表各该区气候土壤条件的地点,分设农事试验场,负责研究改良方法,以供农民借鉴。农事试验场下设农具改良、种植改良、农艺化验、病虫研究等部,各施其职。

六、林业计划:林业计划拟分期进行:第一期(由民国十四年至三十二年),共造14万亩,期满后,每年主伐间伐各7000亩,每年约可收人大洋75.6万元。第二期(由民国二十四年至四十三年),共造84万亩,期满后,每年主伐间伐各42000亩,每年约可收入大洋450.9万元,连同第一期收入,每年共收入大洋526.5万元。

在推出“厚生计划”案的同时,阎锡山从二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山西兴办实业。于是有了育才各厂的创建及其他实业的兴起,有了山西官办的近代工业。

育才炼油厂创建于1924年,厂址设于雁北左云县的吴家窑。采取德国“低温干馏石炭法”提炼汽油之新工艺,聘请德国技术人员设计、购买德国机器、以德国人为工程师。1925年9月阎锡山开始筹建育才炼钢厂和育才机器厂。山西火药厂是阎锡山军事工业及其他民用工业的配套产业,成立于1926年,系由太原兵工厂划分出来之酸厂和无烟药厂等部分另行组建而成的。作为阎锡山兴办实业的重点工程,山西火药厂以其规模大、设备新、能力强,当时在全国可谓首屈一指。几乎与育才各厂创办的同时,1925年阎锡山又创办了旨在与炼油、炼钢相匹的山西军人煤矿。

此外,作为厚生计划之具体实施,阎锡山还将他在1920年以前创办的一些企业加以扩大,其别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省工业试验所”。山西省工业试验所于1917年7月创建于“山西通省工艺局”原址之上,系山西工业最初之研究机构。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5)

为了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在中央组织部的安排部署下,各级组织部门都制定了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吉林省农广校要求各级分校抓住这一契机,争取了部分生源。前郭县农广校主动与县委组织部协调,并赢得支持,依托县“农村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开展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工作,2011年至2013年累计招生中专生400多人。

二、依靠奖惩制度,鞭策鼓励职工开展招生工作

面对开展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招生难的困境,学校在全省范围内,宣传和推广了辉南县农广校实行奖惩制度的做法,鞭策鼓励全体职工参加招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仅辉南县一所分校三年累计招生500多人。

三、结合各种农民培训项目开展招生工作

“招生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费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尝试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农民创业培训和科技入户等项目结合,开辟了部分生源。德惠、东丰等分校结合这些项目,完成了招生计划。

四、与多部门联合办学开展招生工作

近几年,很多部门都有农村人才培养任务和意愿,但不是每个部门都有农广校这样的教育培训机构,与有意愿培养农村人才的部门联合办学,有很大合作空间。省校要求地县校积极主动与这些部门协调,开展联合办学工作。镇赉、洮北、梅河口等县(市、区)分校,工作成效显著,都超额完成了招生任务。

五、利用国家助学政策开展招生工作

国家对涉农免学费全日制中职生,招生和办学条件要求很严格,很多分校因条件不具备,而无法享受这一优惠政策。省农广校号召基层分校,想尽一切办法,完善办学条件,争取今年在这项工作上有所突破。通榆县分校与县里的一所计算机学校联合办学,利用该校的教室、寝室和食堂,完善了免学费全日制中职生的办学条件,2012―2013年两年累计招生学员200多人。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6)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乡村人才培养计划”是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省委、市委和县委关于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这个平台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要求,实施“乡村人才培养计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1、实施“乡村人才培养计划”,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文明富足新衡南的战略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落实十六大精神,县委提出了建设文明富足新衡南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比重大、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还不够快,要解决这些问题,一靠科技,二靠人才,靠科技帮助农民致富,靠人才带领农民奔小康。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教育援助,实施“乡村人才培养计划”,就是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把高等教育,把先进农业技术和先进文化送到农村,立足当地,培养实用人才,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思想观念的变革、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长远之策。

2、实施“乡村人才培养计划”,是培养农村高素质实用人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农村人力资源过剩和人才资源尤其是高素质实用人才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县35岁以下乡镇党员干部中,未取得专科及以上文凭者还占有一定的比例;经过培训,掌握一门农村实用技术的乡、村干部也不多。因此,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培养一批“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留得住、用得上”的,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蓄养农村发展后续力,促使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按照市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县委组织部远程教育中心和*电大联合实施的“乡村人才培养计划”可谓“雪中送炭”。顺利实施这一计划,必将为我县农村培养一批后备干部、管理骨干、技术能手和致富带头人。

3、实施“乡村人才培养计划”,是服务“三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利农、惠农政策。实施“乡村人才培养计划”,目的就是要将农业新技术、先进文化通过远程教育技术源源不断地向农民和农村输送,解决农村人才匮乏的实际问题,造就一批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和传播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直接为“三农”服务。本着这一宗旨,“乡村人才培养计划”无论学员的选拔,专业和课程的开设还是学费标准的确定、教学的组织实施,都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考虑到了农村学习者的实际困难,切实为农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体现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

二、坚持创新,规范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实施“乡村人才培养计划”是服务“三农”的大好事,但要把这一好事做好,真正让农民朋友满意却决非易事。负责这一计划组织协调工作的县委远教办和负责教学工作的*电大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你们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计划实施的成功与否。我们要认识到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手段,采取在职业余学习的方式,直接从农民中招生还是第一次,如何组织好农村学员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我们还没有经验。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作为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县委远程教育中心和*电大应该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对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有思想准备,按照“坚持创新,规范管理,优化服务,确保质量”的基本要求,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联系实际,不断创新。要研究农村和农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努力适应“三农”的现实需要和发展需求;在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上,尤须从解决农村学习者工学矛盾出发,采用电视教学、网络教学、集中面授、个别辅导、学习小组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行课程结业证书、岗位资格证书与文凭相结合,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与衔接;

二是要发挥优势,优化服务。要发挥系统办学和远程网络优势,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建设符合农村学习者特点的多种媒体课程学习包,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学习支持服务,尽可能的为学习者提供方便;

三是要规范管理,确保质量。要积极探索切合农村成人学习特点的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相应规范,切实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管理、监控和评估;

四是要完善网络,高效运作。重点是要加强远程教育站点建设,按照“建好一站,管好一站,用好一站”的要求,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使它不仅成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训点和创新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工作的切入点,而且成为农村信息化的示范点,成为广大农民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和实用技术的致富点,成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之前的职业技能传授点,成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娱乐点。

总之,要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不断推动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开放,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等优势,以更加适应农村学习者多样化学习的需求,逐步形成远程教育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品牌特色。

三、周密部署,积极推进,务求工作实效

实施“乡村人才培养计划”,最大程度地发挥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作用,是各级党委、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省委组织部就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结合问题,先后进行了10余次讨论论证,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黄建国同志专门与教育部门一起研究,科学论证设计,足见对这一工作的重视,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实施“乡村人才培养计划”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要求高,为加强领导监督,确保“计划”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市委成立了领导小组,县委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各乡镇、办事处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实施“乡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性,把它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践行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的重要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饱满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和扎实的作风,把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建立由乡镇办事处党群副书记挂帅的专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周密谋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切实做到“三个确保”: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招生有规模。没有量的规模,就难有质的保证。各乡镇办事处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招生氛围,吸引农村优秀青年踊跃报读;要在广泛宣传“乡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意义的同时,将招生计划、招生程序、招生办法、学费负担、专业与课程、教学方式等各项内容通过会议、电视、广播等多种有效形式,务必尽快传达到所属村、组;同时对于45岁以下未取得大专文凭的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村两委成员和后备干部要严格按县委组织部要求组织他们参加学习,使其提升学历,提高素质,增强服务“三农”的本领;要动员已拿到大专以上文凭的乡镇干部,踊跃参加课程学习,进一步提高为农民服务、提供指导的能力。要严格标准,把握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原则,采用自愿报名、村委推荐、乡镇考查审定的办法录用;务必要在9月3日前完成招生任务,并将学员名册上报县委组织部远程教育管理中心。各乡镇办事处要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乡村人才培养计划”,尽快打造一支农村基层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7)

(一)转换观念,明确思路,人事人才工作取得新突破。

——转换“三个观念”:一是由就人事论人事向“大人事”,(人事人才业务和人事人才支持促进发展、维护稳定)观念转变;二是由人事管理向“管理服务型人事”观念转变;三是由完成任务型向“争先创优”观念转变。

——确立“五条思路”:一是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统领人事人才工作。人事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人才工作向人事、人才开发和人才市场监管方向发展。人事干部队伍建设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二是规范管理。认真履行人事工作职能,主是通过制度管理、人文管理、机关管理、数据管理、计算机管理来规范人事管理工作,包括规范人事计划和调配管理、公务员管理、工资福利管理、奖惩管理、职称改革和管理、干部管理、人事干部队伍管理等。三是服务大局。要围绕中心,服务服从于大局,包括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提高素质;建立奖惩机制,调动干部积极性;参与企业单位改革;服务新农村建设;配合招商引资;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引进智力和人才;做好企业干部维稳解困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四是要清风正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三公开一监督”,实行人事干部“八不准”制度,强化工作和人事工作纪律,建立责任追究和限时办结制度,实行“双百分考核”和“一票否决”制,严格奖惩兑现。五是要争创一流。即班子、工作、业绩、干部队伍都要争一流。

——明确“六大目标”。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一创二争三提高”的目标(“一创”即创市级文明单位,“二争”争全市先进工作单位、区直优质服务单位,“三提高”即提高人事工作地位、提高人事工作水平、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取得的主要成效。一是各项工作有效进行,部分任务超额完成。完成了区政府目标责任书规定的八项共性目标、五项职能目标以及市人事局下达的工作任务。二是人事人才工作有新的发展和突破。1、率先制定和实施公务员奖励和考核办法,加强公务员培训教育,建立参照管理单位工作竞争上岗制。2、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竞争上岗工作有突破性进展,事业单位四定后,已全面按编制定额实行竞争上岗;全面启动事业单位“凡进必考”和人员聘用制,全面实行人事计划管理和新增人员计划卡制度。3、启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示范区工作,配合市局参与武汉城市圈人才一体化建设,与武汉农科院建立协作关系,开展了农村人才和武汉专家对接活动;组织参与武汉人才市场引进人才活动;“三支一扶“计划全面落实到位。4、信息宣传和调研工作超过历史。加大信息宣传和调研办度,全局人人动手写稿,已发表和采用信息宣传稿件60多篇、调研文章5篇。三是人事机关文明创建和干部队伍建设有了新进步。特别机关管理、干部作风、效能建设、档案升级、办公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新的变化。

(二)超前谋划,不断创新,各项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一是稳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参与水管体制、行业协会、劳动保障、卫生食品监督等单位改革,提出了分类管理、资源整合、管理体制、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社会保障、资产管理、产权制度、供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意见,使水管体制、卫生食品监督等单位顺利完成改革。

二是认真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1、搞好政策宣传。利用全区人事和编制工作会议,传达了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区长到会并作重要讲话。结合事业单位“四定”和参照管理工作,通过人事信息简报宣传有关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设置的政策规定。2、开展调查摸底。对事业单位的专技人员岗位及聘用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重点掌握了教育、卫生等单位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情况,为实施工作打下了基础。3、制定实施方案。起草了并呈报区政府办转发了《##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方案》,上报了《##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送审稿)》,印制了有关表格,并成立了专班,明确内部责任分工。4、结合定编设岗。对已确定编内上岗人员的单位,按政策规定先行试点,已在水产、林业等部门的有关事业单位实施岗位竞争,落实了岗位。5、组织开展区直事业单位岗位竞争考试、卫生系统内部职工转正考试、药检部门录用干部考试等考试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任务,确保了公开、公正、公平。

三是继续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改革。根据我区实际情况,结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启动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同时,继续推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以聘带评,将聘任权真正交由基层单位,对各用人单位的聘任实行备案审查制。

四是积极探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办法。比如:试行人事档案管理方面采取人事、组织部门和有关部门统一编号、共享资源办法;人事考核与奖励、考核与晋升工资、聘用聘任与职务工资待遇挂钩管理办法;试行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绩效考核办法;部门内部调整人员报人事部门审批备案管理办法。等等。

(三)依法行政,科学规范,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

一是规范人事计划管理。今年与组织、编办等部门联合起草并以两办名义下发了《进一步加强人事计划和编制管理的通知》,明确了人事计划管理和编制管理、人事调配的内容、程序、手续和纪律,并召开了人事计划和编制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了省市人事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今年的人事工作,强化了人事工作纪律。坚持按编制进入和进入考试制度,控制人员增长。严格人员聘用制,对事业单位人员聘用情况进行清查,并对到期或新上岗人员分期分批办理续聘手续。实行人事月报制度,建立了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员数据库。配合编制管理部门加强人事编制管理,做好事业单位分类工作,为事业单位“四定”和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以上管理,基本消除了无计划进人、无批准调动、无编制增人和混编混岗问题,使人事计划和调配管理走上了规范化轨道,全区机关事业单位总人数出现负增长。同时,积极办理人事争议仲裁案件3件,协调处理人事工资纠纷2件,维护了职工利益。

二是加强公务员管理。1、积极开展培训教育,制定了公务员培训计划,与区委组织部举办了3期培训班,共计培训150多人。同时,与区应急办联合起草并以区政府办名义印发了《应急知识培训考试通知》,落实了培训考试计划。2、认真做好公务员绩效考核工作,制定了非领导成员公务员考核办法和奖励规定,建立考核结果公示制。按照“规范考核行为、严格考核程序、提高考核质量、注重考核结果应用”的原则,认真组织行政机关的考核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工作人员职务升降、职称评聘、工资级别晋升的重要依据。全区参加考核1016人,优秀120人,称职870人,不称职或不予考核的14人。3、积极做好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登记上报工作。通过宣传政策,调查摸底,牵头组织法制办、财政局、编办等部门核定参照管理单位。初步核定符合参照管理单位49个,已审核20个,上报6个,正在办理审批上报手续的有17个,估计12月初可完成任务。4、建立了公务员数据库,及时调整和上报公务员变动情况。5、起草出台了《##区行政奖励办法》,并与组织部联合在全区开展“十佳公仆”和“##区模范公务员集体”评选表彰活动。得到区人大常委会的充分肯定和表彰,省市人事部门也报道了我们的作法。

三是抓好人事考试管理。组织参加全国、省市专业性技术资格培训和考试481人(其中英语培训考试165人,计算机考试120人,职业资格考试196人),为事业单位组织补充工作人员考试78人,同时与有关部门举办培训班3期,组织培训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10人(次),配合市局完成培训考试任务。

四是严格工资福利管理。审批职务(职等)工资滚动晋升3657人;发放XX年年技术工人考核合格证132份;组织报考技工153人(任务100),办理退休手续162人,审批丧葬费和一次性抚恤金44人,全部审批程序严谨、政策规范。

五是加强人才市场和专技人才管理。制定了事业单位专技人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建立了专技人才培训制度,会同区委组织部举办了一期专技人才培训班,培训65人。抓住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机遇,与武汉农科院签订服务城郊农业项目协议,会同武汉市人事局组织武汉农科院5名水产和蔬菜专家来我区考察指导工作,受到农民朋友的好评,得到区委、区政府的肯定。加强人才市场监管,制定了《##区加强人才市场管理的意见》。积极开发农村人才,启动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示范区工作,以区政府办名义印发了选拨农村乡土拨尖人才的文件,落实了对口服务和支援农业的专家人才。加强“人才信息数据库”建设,基本摸清并掌握了我区各层次人才的分布情况,制定了人才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了人才强区战略的建议,为我区加强人才开发与创新提供了人才信息资源和决策依据。积极开展初级职称的认定评审和中高级职称申报和考试培训工作,全年评审认定初级职称262人,组织报考和申报中级职称125人,超额完成了任务。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8)

运城发电公司一向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各级领导对人才队伍建设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因公司所处地域较为偏僻、环境闭塞,人员招聘存在一定困难。员工组成主要以系统外招聘和新毕业大学生为主,结构复杂、流动性较大。因此造成人员在学历、专业技能、基本素质等方面层次不齐。此外,以往员工的人才发展主要建立在个人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这些都不利于机组的稳定运行和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再加之近年来政策性亏损的影响,公司从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丰富员工日常生活出发,抓效益、保稳定,减少内耗,降低亏损。基于以上基本情况,公司适时开展了企业人才对标发展规划建设项目,通过为每位员工设定科学的成长规划和目标,将员工素质、技能的发展系统化、规范化、信息化、轨迹化,建立具有明确标准、路径、目的的人才发展体系,既保障了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也解决了员工结构性差异所造成的人才使用瓶颈,同时使员工明确了自身成长的目标和方向,激励员工实现自身价值,有效稳定员工队伍,确保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项目设计内涵

为达到企业人才对标发展规划建设项目目标,运城发电公司主要进行了以下创新:通过充分调研,在全面掌握运城发电公司全员专业技术资格、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论文、科技成果等信息的基础上,融合现有台账数据,搭建企业员工人才对标数据库,确定各项指标的标准目标线,并结合上级单位及内部取证、人才队伍建设等具体要求和公司五年人才发展规划、员工三年取证计划等内容,针对每名员工设计人才对标发展规划,明确未来三年内每一年在专业技术资格、职业技能鉴定、岗位资格考试、、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并描绘出完成年度任务后可达到的各阶段人才、专家标准,使整体项目数据科学、覆盖全员、目标明确、过程可控。同时,结合明确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切实可行的过程监督机制和效果评估机制,使项目的可操作性强,员工的接受程度好,项目取得的效果易于量化和评估,项目所带来的人才成长效益明显。

项目实施过程

建立项目组织机构

为确保企业人才对标发展规划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运城发电公司设立了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公司副总经理赵亚维担任;副组长由公司总工程师乔红勇担任;成员为公司所属各部门正职。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部,办公室主任由人力资源部主任柴林林担任;成员为教育培训主管刘杰。公司各部门设置了部门培训员负责完成工作办公室下达的各项任务。

(1)领导小组主要职责:①研究与审核企业人才规划建设项目主要内容、构成模块、实施季度和项目书。②负责审定项目涉及的相关制度。③研究项目实施的各项保障措施。④领导、监督项目实施全过程。⑤对项目实施中的相关奖惩进行监督和审批。⑥对项目评估结果进行审批。

(2)工作办公室主要职责:①党和国家人才发展的方针、政策,结合上级单位及公司人才发展战略制定符合企业人才发展、具有可操作的企业人才规划建设项目书并组织实施。②根据项目设计总体要求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和体系建设。③负责制定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④负责项目数据库的建设工作。⑤负责项目涉及全部数据的最终审查工作。⑥负责项目全过程的督导和检查工作。⑦确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奖惩内容并组织实施。⑧负责对项目结果进行效果评估。⑨完成项目领导小组布置的其他工作。

企业人才对标发展规划建设项目设计思路

为达到项目总体目标,运城发电公司将通过设计数据采集模版,对全员信息进行调研统计,并结合已有的人员取证台账和三年取证规划,汇总整理形成企业员工人才对标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将人员按照对标情况远近进行排序,并针对每名员工设计相适应的人才规划数据。

企业人才规划建设项目构成

(1)员工人才对标数据库建设。(2)员工人才规划设计。(3)员工人才规划实施。(4)工程监管。(5)成果评估。

具体实施措施

(1)企业员工人才对标数据库建设。①设计思路:通过设计数据模板,组织各部门对所属人员信息进行充分调研,结合现有人员取证台账等数据资源,完善人员基础信息,并加以归纳、汇总、整合,从而形成人才对标数据库。②数据库组成:员工取证基础数据、人才统计基础数据、人才统计参考数据、员工取证规划数据、员工人才发展规划数据。③企业员工人才对标数据收集及逻辑关系。④对各类主要数据指标进行充分释义。⑤企业员工人才对标数据库最终形式。最终企业员工人才对标数据库将以下列格式呈现:在各部门分类下,包涵部门全部人员的员工取证基础数据统计表、全部人员的人才统计基础数据统计表、全部人员的员工取证规划数据统计表、全部人员的员工人才发展规划数据统计表、各班组参考数据,文件夹格式;在各班组分类下,设计以班组所属成员姓名命名的文件夹,包括每位员工的人才统计参考数据,数据表格为人才参考数据调研模版(“112人才”)和人才参考数据调研模版(安全生产专家)。

(2)企业员工人才对标发展规划设计。①设计思路:在分析各基础、参考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员工现有资格和潜力,对全员进行排序,将排序前20%的人员确定为近期发展人才,中间40%的人员确定为中期发展人才,对后40%的人员确定为长期发展人才。对近期发展人才各项内容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对中期发展人才的主要指标进行规划设计,对长期发展人才的基础指标进行规划设计。明确发展规划中的标准、任务目标和时间节点,增加规划的可执行性。②企业员工人才对标发展规划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员工取证规划和人才发展规划两部分。③企业员工人才对标发展规划设计实施步骤:根据基础、参考数据,按照现有资格和发展潜力对全体员工进行排序;根据排序结果,按照20%、40%、40%的比例确定近期、中期、长期发展人才名单;按照取证和人才发展类型设计规划表格;根据上级单位和公司要求,明确各规划项目的目标标准,找到现有状态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完成对标分析。特别是对于未明确给出要求的项目,将根据系统内平均水平确定目标标准;确定公司近、中、远期人才发展目标,明确在3-5年内应培养的人才人数和类别;按照近、中、远发展人才分类,确定各类人才的规划项目数:对近期发展人才全部内容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对中期发展人才的主要指标进行规划设计,对长期发展人才的基础指标进行规划设计;结合对标分析,设计各规划项目的完成时间节点和完成任务标准。

(3)企业员工人才对标发展规划实施。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现将全部项目划分为三个阶段:企业员工人才对标发展规划主项目阶段;企业员工人才对标发展规划项目监管阶段;企业员工人才对标发展规划评估阶段。表1为主项目阶段的时间规划。

项目实施结果

通过项目一年来的建设和实施,在充分调研、全面掌握运城发电公司全员专业技术资格、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论文、科技成果等信息的基础上,融合现有台账数据,搭建企业员工人才对标数据库,并结合上级单位及内部取证、人才队伍建设等具体要求和公司五年人才发展规划、员工三年取证计划等内容,针对每名员工设计了人才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切实可行的过程监督机制和效果评估机制,为企业确定了明确的人才成长目标,为员工确定了明确的人才成长方向,人员总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员工基础素质提升

(1)员工持证上岗方面。与2010年相比,2011年公司实施人才规划建设项目后,员工持证上岗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通过开展人才规划建设项目,提高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公司经营管理工作“铸精品、尽人才、出效益”为目标,不断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有效促进了管理人员素质的整体提升,提高了人员学习积极性,营造了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2)员工学历教育。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和公司函授体系建设,员工学历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较2010年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专科以下人员有所减少,员工学历水平总体提高且结构更加合理。

员工专业技能提升

自2011年人才规划建设项目实施以来,人员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水平。

(1)在实际生产效果上。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运城发电公司年发电量逐年稳步增加,机组非停事故逐步降低,并成功处理了如电网事故引发的全厂停电事故、罕见洪涝灾害等突发事故。同时,项目实施一年来,员工技能的不断提升也为公司热力、热控、高压、金属、脱硫等重点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推动了机组性能的不断优化和提高,使机组的运行水平在山西省内保持最优。特别是热控实验室的建立,使公司机组深度调峰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电网公司实施的“两个细则”考核中,为公司直接获得调峰奖励775万元。这些都表明公司在运行和设备维护方面逐步提高,人员的技术技能得到提升,人才在生产中起到的作用日益明显。项目实施的效果逐渐显露。

(2)在各项竞赛调考中。2011年,公司继续实施技术技能竞赛项目。项目历时一个多月时间,参赛人数300余人,共89人获奖。为提高运行人员操作能力,公司还举办了第一届仿真机大赛,此次竞赛涵盖了发电部全部运行人员,持续时间一个月,共12人获得荣誉。同时,在本年度开展的热工、化学、脱硫、点检、值长竞赛及调考项目中,公司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大唐集团专业调考通过率100%,2人被授予“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2人被授予“集团公司优秀技能选手”称号;1人被授予“大唐国际优秀技能选手”称号;5人被授予“中国大唐调考优秀选手”称号。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9)

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教育改革项目。该项目启动以来,已先后有两批共194所院校入选教育部试点高校。可以说,“卓越计划”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实施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校改革发展的成效。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一所具有轻工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校,行业特色优势传统及“卓越计划”的实施为学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一、行业特色优良传统奠定了实施“卓越计划”的坚实基础

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学校立足“轻工”,强化特色立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渐形成了“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多课堂”的人才培养理念,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热能与动力工程、艺术设计等专业,尤其是获批教育部“卓越计划”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三个专业,在河南省均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和特色。郑州轻工业学院建校30多年来,面向行业,紧跟时代步伐,踏踏实实地走出了一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1.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秉承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校风,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注重质量、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扎扎实实做好教学工作。通过增加见习实习、确保实习时间、严格规范毕业设计等环节,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设立课外学分制度,加强第二、三课堂建设,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与学分挂钩,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积极探索尝试组建本科教学实验班,试行以两大一小为特征的“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坚持和发扬工科院校面向行业、重视实习实训的教学传统,不断加强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校内实习基地等硬件平台建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借助于学校构建的机构创新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IT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给学生提供自主设计、自由探索的机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条件,设有专项资金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活动提供经费保障。

2.从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保障

学校非常注重校企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源于轻工、服务轻工的优势,利用与企业长期在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中形成的“亲缘”关系,与红塔集团、河南中烟集团、上海中烟集团、海尔集团、美的集团、新飞集团、许继集团、宇通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并尝试与企业联合培养,进行“订单式培养”、“无缝对接”等多种工程教育改革实验,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平台和通道。学校不断完善学科性竞赛管理办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性竞赛活动,通过资金支持、对获奖师生奖励、开设竞赛选修课等方式激励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这些措施使学生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智能车”、“节能减排”、“广告艺术”、“电子设计”等各级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学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探索实践

自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学校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积极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通过各类专题研讨会,明晰思路,完善方案

为了深入了解“卓越计划”的意义、内涵及相关核心问题,从学校和相关专业两个层面派出人员,连续参加教育部组织召开的三期全国高校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专题研讨会,尤其是在第三期专题研讨会上,学校作为被推荐的3所高校之一,立足于“学校整体工作推进”层面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扎实有效推进‘卓越计划’,着力彰显工科教育特色”的主题发言。通过参加部级专题研讨会,学校对“卓越计划”的发展方向、建设思路、标准体系、整体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及申报程序等核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学校通过召开专题会、研讨会、汇报会、评审会等多种途径与方式,对学校“卓越计划”的工作思路、进展情况、难点问题等进行了梳理和谋划,对学校相关政策制定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分析,对“学校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平台建设方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方案”、“企业培养方案”、“专业平台建设方案”、“学生遴选方案”和“试点班运行方案”等进行了反复地论证和研讨,为学校“卓越计划”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广泛深入开展调研,借鉴经验,查找不足

为了更好地推进“卓越计划”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对外出调研工作统筹规划,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任务分批次安排学校相关人员有针对性进行。学校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后,学校教务处及“卓越计划”相关专业负责人,对同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5所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学校,就“卓越计划”工作方案当中涉及的校企合作、实验平台建设、试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及专业培养方案的体系构架等进行了调研学习;学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科学与工程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三个专业正式获批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后,主管教学的领导、教务处及“卓越计划”相关专业人员,分三批次赴广东、武汉、南昌、西安等地考察,紧紧围绕学校“卓越计划”工作实施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实践平台建设、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学生遴选方案、课程架构等具体实施问题,对广东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昌大学等10多所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深入调研学习。通过实地参观、集中访谈、个别交流、收集材料等多种方法,获得了较多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政策保障,稳步推进

学校高度重视“卓越计划”工作,专门成立了学校、院(直属系)两级领导机构,统筹负责“卓越计划”的试点工作。学校设有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与“卓越计划”相关的各项改革措施。为确保“卓越计划”的稳步实施,学校相继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关于教师进企业从事工程实践的暂行规定》、《外聘企业教师暂行管理办法》、《本科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关于加强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等,从机构设置、平台构建、过程管理、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全方位保障了“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4.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创新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客观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反映了行业企业在“卓越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校紧密结合“卓越计划”要求,在与现有企业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企业和延伸合作项目,先后与许继电气集团公司、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许昌帝豪实业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等20多家知名企业正式签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协议。学校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201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烟草专卖局签署共建郑州轻工业学院协议,学校进入了省局共建行列,跃上了新的发展台阶。学校也将在长期致力于国家和河南省烟草行业的人才培养、在烟草行业人才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烟草及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内涵建设,扩大与全国烟草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努力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全面提高烟草及相关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和河南省烟草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三、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思考

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轻工行业特色明显的地方高校和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对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及“卓越计划”实施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1.更新工程教育理念是前提

“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计划”强调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创新能力,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其中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种类型,这就无疑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狭隘理解。因此,“卓越计划”的实施,高校必须增强办学理念的创新意识,增强观念更新的能力,不断地与时俱进,以工程教育理念变革为先导,打破之前狭隘的工程教育观,树立大工程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大、全”、定位不明、目标趋同、面向工程实践不足、缺乏特色等问题。“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必须认真审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执行“卓越计划”本科试点专业校企联合“3+1”培养模式。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按照教育“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参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或专业认证标准),科学制定各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构建课程体系,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卓越计划”的主要特征是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高校与企业可以考虑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企业委托定向培养学生、依托学科性公司培养学生等方式或途径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3.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是保障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观念,启迪创新思维,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程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工程环境的熏陶和工程实践,要使学生能获得较全面的工程素质,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环境和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要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从布局到使用的设备、提供的场地、加工的材料、指导实训的教师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如何贴近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要讲经济效益,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建设效益。二是要建好学校的公共实践教学平台,以实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三是要建设好学科竞赛平台。学科竞赛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其特有的组织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四是要建好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卓越计划”所提出的工程教育目标无法通过单纯的课堂培养达到,必须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突出工程特色,注重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领先,以培养现代工程师为主要目的,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的训练,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4.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关键

实践教学环节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基本操作程序和方法的必须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和积累实践能力的过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进行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才能推动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是要构建开放式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应积极构建集实验、实习、设计、社会实践于一体的,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注重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教育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二是要打造“创意工厂”、“模拟工厂”等亮点。创新能力就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所产生的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并有一定社会价值,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出台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

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1-02-20.

[2] 李培根.未来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意识[J].高等工程教育

研究,2010,(6).

[3] 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4] 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10)

学校注重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探索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规律,依托国家和北京市关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项目,初步构建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管理规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2011年,学校召开首次人才工作会,全面总结回顾了“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以来学校人才工作的整体情况,表彰奖励了“十一五”期间为学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工业大学“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北京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若干意见》《北京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实施计划(试行)》《北京工业大学“京华人才”支持计划(试行)》《北京工业大学“日新人才”培养计划(试行)》及《北京工业大学奖励办法》等人事人才工作文件,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在全校范围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风气。

学校现有全职两院院士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部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7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2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96人。学校按照“突出重点、兼顾层次、探索规律”的要求,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同时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和教学、科研工作保障,现已引进国家“”入选者10人,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入选者4人,北京市“海聚工程”入选者36人。2012年,学校获得“朝阳区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学校通过加强分类指导,构建专业化发展体系,积极探索教师人才、教育管理人才和辅助人才三支队伍有特色、多样化、高质量的发展之路,提高了学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目前,学校已基本建成完备的教职工培训体系,并于近年来开始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建设,尝试设计补充若干项发展项目。2002 年,《北京工业大学师资培训实施办法(试行)》《北京工业大学教职工培训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明确界定了师资培训的类型,包括非学历教育(含岗前培训、研究生课程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外语培训、单科进修、骨干教师培训)和学历教育(含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2005 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启动“人才强教行动计划”,《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实施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出台,构建了包括“人才引进计划”“创新人才选拔计划”“人才培训计划”等多层次的人才计划项目。2012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颁发了《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与教师职业发展计划实施意见》。学校紧密依托“人才强教计划”和“实施意见”,将学校教职工培训与发展工作纳入“人才培训计划”,重点在“访问学者研修计划”“教师教学技能和工程实践技能培训计划”“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计划”“高级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等系列项目,为学校教职工拓宽了培训空间、提供了专业化发展平台。

2011年,学校实施《北京工业大学“京华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工业大学“日新人才”培养计划》,面向教师群体,每年选拔“京华人才”10 名和“日新人才”20 名,以人才发展规划项目的形式支持教师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京华人才”将获得连续3年每年10万元~30万元的专项资助,“日新人才”将获得连续3年每年5万元的专项资助;考核优秀者还将纳入“京华人才”的后备人选,以助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2011年,“北京工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正式成立,旨在提供以“教师发展研究”“教师专业培训”和“教师教学咨询”为基础的教学支持与服务,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以利于学校师资培训与服务工作向常态化、系统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

为了有效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学校践行“以外带内”,促进了人才队伍国际化能力的整体提升。通过人才强教专款支持英语双语教学技能培养、教育教学管理骨干培训和教师工程能力培养等团组赴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集中培训,近5年累计派出200余人次;资助教师参与公派出国访学研修、学术会议、合作研究、讲学等学术交流活动2,000余人次,其中,4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接近90%。由此,基于教职工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需求的专业化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2011 年,学校成立“人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采取校院两级人事人才工作领导方式,以学校、学院和学科发展目标为导向,明确各二级机构工作职责,加强机构间的接口管理,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规划、统筹、协调作用,定期研究学校的人事人才工作,领导、组织、协调优秀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在经费保障方面,牢固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通过设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统筹各部门对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支持。

深入探索,稳步推进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1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一手抓扩大队伍规模,一手抓提高队伍素质,选派支持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基层发挥才智、建功立业,为“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吸纳储备优秀充足的人才资源,支撑引领全市农村统筹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二、主要内容

(一)实施振兴计划公开招聘大学生项目。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每年为我市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基层农技站(所)招聘普通高校毕业生300名,五年共1500名,到农村基层从事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农技推广、文化建设、法律服务和社会发展工作。

(二)实施在校大学生助学金项目。每年在省内高校医学、师范、涉农专业设立100个助学金名额,对家庭困难、品学兼优、毕业后有志赴我市农村基层从医从教从农的本科以上大学生(特殊专业可放宽到专科生)进行资助,按学制每生每年6000元。获资助的大学生与市、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签订协议,毕业后由省教育厅办理派遣手续,各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安置。

(三)开展学历教育资助项目。鼓励乡镇、街道办事处事业单位35岁以下、不具备国民教育本科学历的工作人员,通过成人教育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对其所支付学费予以报销。每年资助200名,五年共1000名。

(四)开展基层工作大学生培训项目。省、市有关部门每年对振兴计划新招聘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对在服务期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进行后续培训,保证所有招聘人员在服务期内至少接受一次正规专业培训。每年培训500人次,五年共2500人次。

三、实施范围

我市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实施。国定、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予以倾斜。

四、政策保障

实行基层服务期制度。通过振兴计划公开招聘和享受大学生助学金到农村基层工作的人员,为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振兴计划公开招聘大学生和助学金项目资助大学生要与县(区)主管部门和市、县(区)人社部门签订基层服务协议,最低服务期限为:师范、涉农专业五年,医学专业六年。在基层服务满三年的,经所在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同意,可以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和县级事业单位工作选调,可以在本县(区)境内乡镇同类事业单位之间流动。申请读研深造、确因特殊原因需辞职的可逐级专题报告,市人社局负责研究审批并报省人社厅备案。

实行基层就业奖励政策。对通过振兴计划公开招聘到基层工作的研究生和医学类专业本科生,在服务期内给予每人3万元的奖励,教育类和农技类专业本科生在服务期内给予1万元的奖励,奖励金按照服务年限分年度发放。

实行高学历人才优先政策。对报名参加振兴计划公开招聘的普通统招研究生予以优先,具体优先政策在每年公开招聘简章中公布。

实行工资和职称评审倾斜政策。通过振兴计划招聘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的大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大专毕业生薪级工资高定一级,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薪级工资高定二级。在教育、卫生、涉农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时,把农村基层一线工作经历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同等条件下有农村基层工作服务经历的优先。

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定额补助工资政策。各县(区)财政要确保招聘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省上将对部级贫困县按照当年振兴计划实际招聘人数和助学金项目报到人数给予一定补贴。同时,市财政对当年振兴计划实际到岗大学生,按每人1万元的标准,以转移支付的形式对县(区)财政进行定额补助,用于弥补吸纳计划招聘人员的工资支出。

规范基层事业单位进人渠道。各县(区)要在全面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核准备案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进人渠道,打造机会公平、过程透明、操作公正、程序规范的进人秩序。今后,农村基层事业单位空缺编制和当年内自然减员出现的缺额,主要用于振兴计划招聘人员。对急需补充紧缺专业人才的用人单位暂无空缺编制的,经审批后可由县(区)按实际招聘数量申请使用周转编制。

定期开展表彰奖励。坚持每年对实施振兴计划工作开展一次评比表彰,对招聘人才数量多、质量高、用得好、成绩突出的县(区)予以表彰奖励。同时,在振兴计划招聘大学生中开展优秀标兵评选活动,对爱岗敬业、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大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在全社会营造广泛吸纳人才和人才投身基层的良好氛围。

五、落实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实施振兴计划是全市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各县(区)政府、各相关部门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扎实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精心组织实施振兴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支撑引领城乡统筹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市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市人社局局长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人社、财政、编制、教育、卫生、农业、林业、水利、扶贫、计生、规划、文化等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振兴办),负责全市实施振兴计划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人社局。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确保振兴计划有人抓、有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