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2-12 16:04:14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篇(1)

语文教学的历史从古至今可谓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有论语、诗经等旷世名作。语文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课程,如何有效地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各方积极探索的刻不容缓的职教主题之一。本文就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及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展开深入讨论。

一、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越来越普及,越来越盛行,而随之而来的语文教育水平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许多中等职业的学校为了

谋求发展,吸纳更多的生源,不惜在招生标准上不断地降低要求,致使许多入学后的中职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的程度非常的低,这样盲目地自主招生后的结果往往加大了教育的难度,中等职业学

校偏重于学生职业技术专业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人文方面的教育,致使许多职业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中仍然是素质不高。中职教育的对象主要由高中录取完的线下生(初中毕业生)构成,这决定了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中职学生整体素质较以往明显下降,主要体现为社会情感的日益枯竭,明辨是非的能力缺失,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人文教育的培养。

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科基础教育学科,我们每个人都要从基础的语文学

科中学会怎样做人,人文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

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最能体现出人类生存的意义,追求人生美好,追究求积极向上的东西,充分地享受生活,享受生命。语文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而且能引导学生欣赏生活的价值。因此,语文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他们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教育。语文教学应该是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用真善美来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丰富的人生,感受到家庭、社会、亲人的温暖,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寻找生活的真谛,用自己的方式来感恩社会。把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融会贯通,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书本上概念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达到心灵的净化。

三、如何在中职语文教育中体现人文教育

教学的方式千变万化。但是教师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就不能只关注教学的结果而忽略教学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个性化的存在,而统一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于每个学生,所以,教师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中要求中职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还要有

适于青春期孩子叛逆心理的教育方式。要实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来达到相互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现实的结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动

态。同时,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习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所做出的正确判断、积极评价、科学引导,也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锻炼,得到升华,生活品位和道德修养都将得以提高。

注重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是积累人文素质最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人、事、景、物的时候,要提前交代观察目的和任务,以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向。中职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挖掘学生的潜力,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才能将教育的目标具体化。

参考文献: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篇(2)

作为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责任,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技能,同时还要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在这种背景下,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要求的语文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语文教育中必须贯穿人格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进行中职语文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人格教育并不简单等同于传统的道德教育要求学生注重社会道德规范,人格教育要求教师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理论和知识,遵循一定的原则,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因此,现阶段中职语文人格教育有十分的必要性。

1、促进语文教育现代化

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都是不可或缺的主干课程。实施中职语文人格教育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以后的全面发展和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基础。目前我国中职语文教育存在着重学术轻人格的缺陷,将语文教学总结为传授知识和技能,这种片面的做法完全忽视语文的人文性,对实现语文教育现代化丝毫没有益处。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实现语文现代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中职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意义十分重大,必须在语文教学阶段,在学生学习知识的阶段进行人格教育,注重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2、促进中职生的健康成长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中职生的人格都存在着偏差。因此作为心灵汤药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对这部分学生耐心引导,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人格教育。多数中职生在生理上还处于青春期,容易受到诱惑,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也不强,因此如何对他们适时地进行道德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让他们在成长的关键期能受到正确的指引,形成自己的健全人格,这就成为中职语文人格教育的最大目的。

3、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人格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因此,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格教育,不仅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人格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过程中强调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意识。这些意识的树立和培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

二、实施中职人格教育的策略

1、充分利用课本材料

语文课本在编写过程中就已经充分考虑了其引导作用,我国的中职语文课文都在尽力向学生传达真善美的要求,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人格教育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材料。例如,教材中有很多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教师可以教学这些文章的时候有意识的加入人格培养的内容。例如《屈原列传》中的屈原的爱国的意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患意识,同样还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都可以成为人格教育的素材,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诸如李白、鲁迅、陆游……这些人物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方向,教师只要在教学时对学生加以适当的启发,引导他们积极学习就可以让他们的思想得到一次升华,健全他们的人格。

2、结合语文教学过程

人格教育是较为抽象的,如果将其单独拿出来进行培养,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语文课堂时间,而且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达不到一个好的效果。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提倡人格教育是要把人格教育充分贯穿到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人格教育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并非难事,只要有意识的进行穿插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以写作训练为例,传统语文教师把写作课的重点放在了写作技能的训练上,旨在教会学生更好地点缀自己的文章,而忽视了作文课上的情感教育功能。如果把人格教育贯穿其中,语文教师就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作文态度、情感表达上。教师要多加引导,让学生通过作文表达更多积极的情感。通过写作的形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的人格。

3、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教师都是他们的行为模范。因此,教师具有良好的情感态度、积极向上的道德意识,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就是教材,因此教师要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热情坦率、宽容体贴来影响学生。只有教师具备优秀的人格品质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的流露,学生才有可能更好更迅速的提高自己的人格品质。

三、结束语

语文教育,本身就是弘扬我国文化,学习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塑造自身价值本是应当之事,也是教育的根本,所以笔者相信,只要真正秉持“以人为本”的态度,充分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态度,就能实现语文教学的大迈步,就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253-01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中专的教育培养目标锁定在“要培养与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开始,中职语文教学越来越走向功利主义,语文教学中大量强化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的训练,并形成标准化模式,甚至原本一些非理性的东西,如阅读、写作等也统统开始标准化、公式化。蕴含在语文课程中的道德、情感、审美、及人文关怀、生命意识等等逐渐消失殆尽。这实际上是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否定,也是对其工具性的歪曲,更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错位。由此,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进而导致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不足,这与中职教育目标还相去甚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走过了将语文课工具化、文学化以及政治化的弯路之后,将人文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获得了共识。改变当前语文教学这种状况,更好地提升中职毕业生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则需要扭转当前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而作为人文教育主要阵地的语文课程尤其如此。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学育人的需要。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我们所讲的人文教育,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经济形态呈现新的并且更加复杂多变的趋势下,人应该呈现的优良文化和文化现象,它应该具有更适合于现代人类共同利益的内涵。其主要内容是人性化教育,其核心在于涵养人文精神。从学校层面讲,人文教育是人文积淀、人文体验和人文实践。对于学生来讲,其实质就是人文知识的传播、人文情感的养成、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可理解为语文课程具有人文属性,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即不把语言仅仅看作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冷峻、在形式上自足的对象,而是将其看作一个人参与其中的、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的、动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达与音释过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方面表现在其传授的知识上,另一方面表现在课程目的和传授知识的方法上。

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及道德修养,即教学生如何做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二是在道德教育方面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

二、当前语文教育的现状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语文课应该说在整个中职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具有重要作用”。

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即将走入工作岗位,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语文工具使用的同时,更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近年来,中职语文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入校成绩较低,文化课基础薄弱;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对文化课热情度不高,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学习兴趣,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另外,多年来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普通高中的以应试为目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了当前中职教育的实际。

总体来讲,在职教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改革中职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迫在眉睫,而这其中一项重要改革内容就是要增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三、加强人文教育的意义

语文课在实施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是中职课程设置当中人文精神最浓厚的一门课程,是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

近年来,中职学校发展困难,招生门槛不断降低,学生素质、能力相对较差,客观上要求学校加强对其开展人文教育。同时,“中职学生年龄集中在16至19岁之间”,正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最佳时机。如果在教学中不彰显人文性教育,则作为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便会沦陷,这种教学的最终结果将会导致学生个人成长存在人文精神的短板, 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精神贫乏,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沉迷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与享受之中,互相攀比,人性为技术和物质所俘虏。可见,加强人文教育,须臾不可或缺。

落实好人文教育将对其个人健康的人性与人格起到积极促进作,其意义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汲取现代文化精髓,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奠定文化底蕴的基本教学科目;二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悟性,培养其创造思维和批判思维,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三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其自立自强的适应能力。

四、如何做好人文教育

(一)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既不是互相排斥的,也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体。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文是不存在的,也无法存在。反之,没有语法规则的,没有语言规律的人文教育也是不可靠的,没有依附性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追求科学性与共同标准性,寻求的是语言的共性,但是汉语言又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符号系统,它的变化又是与语言所生成的历史、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因而,它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伴相生,体现出一种独特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工具性的科学及理性,又要兼顾建立在理性认识上的感性悟道,二者不可偏废,只有构建良好的桥梁,才能达到美好的文化彼岸,这样的语文才是丰富的、灵动的、科学的、理性的,才是中职教育所需要的语文课。

(二)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吸纳人文精华。长久以来,语文课本被赋予政治普及读物的功能,学生得不到美的享受,自然不感兴趣。在此背景下,需要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和对未来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并针中职学生特点开展对语文教材的科学调整,增强对人文教育的关注,丰富人文精神内容,这是我们加强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解析人文精神的必然步骤。另外,在对语文有效教学的课程评价方面,应在达成工具性目标的同时,兼顾人文教育完成情况的考核,使得教师在开展人文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展现。

参考文献

[1] 徐云栋.语文教改的方向[J].《教师报》,2001.5.13.

[2] 金长义.市场需求对中专学制调整的影响[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2.2.

[3] 罗瑜、如何认识语文课程标准[J].《人民教育》,2002.11.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146-01

1中专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1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失误

在语言学科的教学中,语言文字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语文的教学就是对学生的语言技能素质进行培养,也就是对学生的读写能力进行培养。要想将学生的能力予以快速良好的培养,就必须进行语言的教学。但是中专老师在进行语文的教学时,总是忽视语言文字的教学,把阅读课作为文章分析课进行讲解,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文章结构框架的分析。在全套的语文教材中,“语体”知识在里面占据着很大的比例,但是并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对于相关的知识短文,语文老师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讲解,讲解的内容只趋于表面化。就语体知识而言,老师应该把课文中语体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课后的练习题也应该让学生在课后予以完成,并在之后进行课题的讲解以及答案的公布。总之,在中专学校的教学课堂中,语言文字的感知品味和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只是一种“点缀”,不能成为阅读课的教学重点。在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时,也只是单纯的从文章结构进行讲解,对于语句的连贯性、词语的合理性训练的时间非常的缺乏。在学生写作的文章中,频繁的出现错别字和病句,语段中语句的顺序也乱七八糟,没有条理性,老师在进行作业的修改时,也只是单纯的标注错误之处,并不进行适当的修改。

1.2教学过程轻视操作训练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课文的分析,老师在课堂上演唱独角戏,学生参与的机会极其少,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自导自演。对于说和写来说,老师只重视训练的形势和次数,对于学生的训练结果和训练质量都不予以检测,导致学生的训练不踏实、不深入。人的基本素质是在不断的操作和训练之下形成的,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也是如此,只有在不断的训练和操作之下才能有较好的效果,要想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必须加大训练的强度和力度,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之下才能进行有效地培养。但是在教学中,老师还是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写和说的训练上,开展的训练课程也非常的少,学生的写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导致学生写出的作文都是半成品,甚至是废品,在作文派发下来之后,学生也不对错误之处进行修改,弃之一边,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无法提高。

2针对问题探讨出的解决对策

2.1加强理论教学,钻研教学规律,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专学校面对的挑战和困难越来越多,从1998年开始,中专学生都是在学校的安排之下进行工作,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中专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中专学校面对的一大难题。站在老师的角度进行分析,老师应该加强理论的教学,钻研教学规律,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学识水平予以一定程度的提高,尽可能多的阅读中外教育学家的教学论著,对教改专家的经验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掌握。站在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学校应经常性的邀请专家进行教改动态的讲解,让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教学的第一信息,以此来开阔语文教师的视野;学校可以组织老师开展观摩课,在一定的时间段举行教学技能的比赛、课堂研究以及教改实验,不断补充老师的教学知识,从而提高老师的学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2.2加大语言教学力度,强化操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1)合理的利用教材,将教材中的科学元素和艺术元素进行巧妙的组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在现在的中专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教材,在众多的教材中,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如“国家教委司职教组织编写的《语文》,该教材一共分为四册,该教材的具有明显的中专特色,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文体知识和文章知识的编排上,按照不同的知识类型进行分序编排,将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的内容都明显的表现出来,推动老师的正确教学。

(2)进行扎实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语文的教学课堂中,老师应该加强学生写作的训练,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写作之前,老师应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理顺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在写作之后,老师应把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及时的修改,将存在的问题标注出来,并为学生编写出修改的思路,在写作作品派发到学生手中之后,对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作品的修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这样学生写作出来的作品才能从“半成品”转变为一个“成品”。

参考文献

[1]郭敬.浅谈中专语文教学[J].神州(上旬刊),2011,(11):29.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篇(5)

二、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

1.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理念,不应该只停留在浅层次的说教层面。而是要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感恩理念的认识。例如笔者在教学《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结合课文主题,布置学生在家庭中留意父母的所作所为,了解父母的辛苦。并在课堂上开展了“母亲,我想对你说”为题的演讲比赛。此外,要求学生在家庭中能积极为家长分担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2.利用节日强化感恩教育活动

以节日活动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能够在节日的氛围及社会公众舆论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利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对学生进行热爱母亲、感念师恩的征文教育活动。利用“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对学生进行感恩社会、热爱祖国的朗诵比赛活动。还可以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例如见义勇为、“全国十佳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等,组织学生写好评论,在班内办好专栏,并利用校内黑板报、校报、班班通网络平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感恩教育内容,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教育。

3.加强社会实践,促进感恩向施恩的转化

在中职语文感恩教育的渗透中,最关键的是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树立起感恩理念以后,随之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感恩理念融入社会实践,加深对感恩理念的认识与内化。例如,笔者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引领学生走进社区、企业、农村,去感受工人以及农民火热的劳动场面,见证他们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感恩风采;引领学生到当地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拆洗被褥,体验助人的快乐;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让学生做社会调查,组建志愿者活动,走进社区打扫卫生、帮交警维持交通秩序等。通过系列活动,学生体验到感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整个社会群体具有了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才能化感恩为动力,立足岗位,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篇(6)

一、 中等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的背景

“优胜劣态,适者生存”这个自然法则永远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进入21世纪,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传播方式比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到了相应的高度。二十一世纪的人才,需要汲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思想的营养,人性、美、科学是未来人才综全素质的核心内容。而这些又将导致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方式的变革。在这个大背景下,著名的人文精神倡导者,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姚国华先生曾于九十年代中期开一代风气之先,提出了“文化立国”、“文教兴国”①的观点,并举办过一系列人文知识讲座,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人文话语热潮,引起了国人的反思。而在几千年前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庄子就曾说过:“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美必建立在宽广而高超的审美心胸的基础之上才是真正的理性的美!“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比科学技巧和知识更重要。因为气质、气度、胆识和心胸是决定一切的。②

而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有它的特殊属性,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市场导向性。这种市场导向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由此,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更不用说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还相差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不被时代大潮所淹没,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

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语文教学应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一切思维和技术“设置平台”,使人类及其思维和技术在语文设置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

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很多职校往往采用所谓量化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及表现进行分值统计。这种量化管理常常形成一定的制度规定,被称之为“德育考核”,在对学生评价中占有比学习成绩更重的比重,学期末记入学生档案。这种管理体体制对有些学生确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并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有时往往适得其返,一些学生会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制度产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绪。

许多学生在初中时表现就不是很好,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进入职校对他们来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职校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的起点。再加上职校招生的地域范围一般大于一些地方性的普通高中,跨县市、跨地市。心理尚不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以后开始过像大学新生一样的独立生活,因此会产生更多更强烈的情感饥渴,需要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可他们一到了职校,发现很多东西还是像他们初中一样,因此对前途对未来更加缺乏信心,对自己越没有了清醒的认识。很多学生刚刚入校以来还能遵守校纪校规,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向西。更有甚者,产生反抗对立情绪,当面顶撞,公开叫板;甚至说,处分怕啥,最多不在这个学校读书。因此一学期下来处分已堆了一大叠,可是校纪校风有没有好转呢,违反纪律的同学照样层出不穷。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职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方寸任驰骋!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它是职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深深沃土。那么究竟何为人文教育呢,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三、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内涵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②语文不等同于“文学”,不等同于“文化”,但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

因此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可以包含下面两层含义:

一是语文教育的内容具有人文性。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了①丰富的思想性。\\\"思想性\\\"包括哲学原理、自然事理、社会伦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思想方法、良好习惯等等,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②情感意向性。语文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正义感、理智感等)和个性心理品质(如兴趣、动机、意志、性格、气质等)。③美感性。语文教材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包容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如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

二是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钱理群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感悟的文化,它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然而科学主义思想观念在教育范畴演化为重理轻文的现象,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被自然科学化,使文科教学向理科教学模式靠拢,即把教学内容客观化,淡化人的主观情感因素;崇尚理性知识结构,忽视感悟与想象。它使本来诗意的、审美的、情感与想象的、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语文教学向工具化、机械化、标准化、逻辑化转向,导致人文精神内蕴、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想信念、审美趣味的丧失。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或多或少地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并没有使职高的语文教学有过根本的改变,和其它的一些普通高中也没有什么区别,这固然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但缺乏思想上的认识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结合职业学校固有的特点,对语文课堂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那么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又是如何呢

四、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人文教育的实施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篇(7)

引言

职业教育在培养社会现代化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学生量的不断增加,职业教育不能忽视学生“质”的提高。良好的人文素养有益于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普遍不乐观。为了迎合现实社会的需求,学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一、何为人文精神与其内涵概述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明时期,自14世纪起,随着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由此迎来了 16 世纪蔓延整个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在这一期间的人文精神主要是反对神权,反对神性对人性的压抑。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艺复兴以后,18 世纪启蒙学派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具体化为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思想观念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主张以人为本来解释世界,确定价值和人生意义。

而在中国自古即有关于人文的阐述,早在《易经·贲卦》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回顾历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根基深厚且源远流长,注重气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丰富和改变。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处处彰显其人文主义内涵,其学科的属性也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绝对优势。语文教科书往往由文质兼美的课文组成,所选用的文章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在里面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体现出思辨之美、语言之美、自然之美、人生之美,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能让学生形成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总的来讲,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其实际就是一种精神培植,就是个体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及文化涵养的加深,是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为此,作为中职的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人文教育高度重视,为提升学生的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职语文教材人文内涵的内涵与特征

(一)中职语文教材人文内涵的内涵

前文已经提到,语文教科书往往由文质兼美的课文组成,所选用的文章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在里面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这些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自始至终穿插于人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之中,在教材中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提高学生的人性品质。中职学生的年龄还是比较的小,在思维方式方面比起成年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在教材中,由于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拓展思维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职语文阅读教材人文内涵的特征

作为一门是十分重要的学科,语文在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中职语文教材在编排上首先展现汉语所具有的特色,继而以此为承载体,反映出人文内涵的基本特征。

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教师要学会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易于理解人文性的氛围里,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将学生置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例如在课文《鸿门宴》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先带有感彩地诵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全面感受文中的想要表达的中心大意,这种带有情感性的教学特点可以将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境中,就会更加容易地激发出学生各自的情感世界。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获得体验的感受。中职语文阅读教材强调主体意识,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而且还能在学习的实践中去寻求、体验、创造生活的意义,去体验自身这些感彩和课文所传达的感彩的互动。例如在《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在学习中完全能够验到作者的内心情感,并且与之融为一体。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职语文人文教育的缺失

(一)存在着实用主义倾向

目前我国教育的考试制度得语文教学中的实用主义色彩浓厚,教师所教授的一切,学生所学习的一切,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考试,考试成绩成了语文教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目的,这就严重的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意义,偏离了正常健康的教学轨道。学生由于忙于应付考试,没有认真体会教材所体现的人文内涵。

(二)存在着社会本位倾向

很多教师十分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其出发点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忽视了教育还有促进个体发展这样的本质的功能,为此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思想认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语文技能的意义和学习目标中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对学习语文的其他目标,用生硬而权威的面目来对待阅读教材文本,多以“事实”式的文化知识加以阐述,这就导致学生根本无法由教材文本来获得活泼鲜明的言语感受,进而无法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导致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三)存在着工具理性主义倾向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很多中职的语文教师已经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再以呆板乏味的分析中心思想和概括段落大意为主。力求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人性美,进而进一步内化成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目前存在着教师授课的时候进行机械的讲字词句的讲解,这无疑导致了语文工具性的泛滥,学生在理论与实际中很难达到良好的衔接,如果这样下去,依然在教学中一味强调工具性,漠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就会逐渐的背离了教材编写的本意。

四、新课程背景下实施中职语文人文教育的对策

(一)中职教师进一步的提升个人的修养

中职的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个人修养变得尤为重要。首先语文教师要健全而高尚的人格,具有顽强的意志、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乐观自信的上进心、宽以待人的包容心等健康的心理品质,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慈父或者是慈母般的爱,由此对教师产生信任;教师也要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本领、扎实的语文功底等学习品质,这样就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二)善于从教材中积极的汲取人文教育因素

实事求是的讲,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有众多古代圣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格言警句等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积极的汲取人文教育因素,并且从中提炼出精华,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例如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师应该娓娓动听的给同学讲述两千多年前,已七十古来稀的烛之武在国家危在旦夕之际,挺身而出,夜赴敌营,救国家于危难中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石缝间的生命》则使学生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等

(三)关注教材中体现“爱”的因素

“爱”是复杂的,“爱”又是简单的,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因为爱的存在,像甘霖和雨露一样滋润着中职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受亲情的深度,友情的广度,爱情的纯度。在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衰老单却高大的背影中,在孟浩然《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不离不弃的忠贞中,爱的力量跃然纸上。

让学生深受感动,让他们会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四)重视课外阅读,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

每个学生都喜欢课外读物,这是他们的天性,如果语文教师发现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偷看课外阅读书,由此进行严厉的批评,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更加讨厌语文阅读。如果教师因势利导,可以额外取得更好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必要延伸和补充——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同样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与教材相关的文章。如教学《鸿门宴》时,教师就要推荐有关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相关文章;学完苏轼的诗词,就补充余秋雨、周国平等对其的研究文章,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时代,获得更深层的体验。

结束语

中职的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教育应当“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且着重的体现出人文性,而作为中职的语文教师,则应将人文教育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篇(8)

2如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2.1课程教学植入生命教育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情与生命的学科,语文是每个学生的启蒙课程,在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语文能将生命教育转化成一系列有形的案例,让学生避免犯错误而导致其家长及朋友伤心。但是在目前的教育中,大部分教材还没能将生命教育完全融合进去,教育局也没有将生命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而体现在教科书里。因此,大部分教师不知道教材的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也不大清楚所谓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学校必须认识到想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首先是要将语文教材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通过语文语言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每个学生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将有限的生命变成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若将一些生命教育的理念植入语文课程,如“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则会激发学生对生命磟尊重,让学生树立起生命是一切发展的基础的理念,同时对某些生命意识薄弱的学生做出的不正常举动的制止有一定作用。

2.2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之所以能让误入歧途的学生悬崖勒马,是因为其内容具有丰富性以及感染力。所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阅读非常重要。学生应该多阅读语文课程,这样不仅能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生命的价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以将自身带入其故事情节,去感受生命的珍贵。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中,一位父亲跪在废墟前,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抱着一定要找到儿子的坚定信念,在长达38个小时的努力之下,终于救出来儿子。从这篇文章中不仅看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更体现了生命的珍贵和生命信念的强大,如果父亲放弃挖掘,那么其儿子必死无疑。由此可见,生命的存在非常重要,生命的信念更可以支撑人类完成其不能完成的事。再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中,海伦用自身的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即使命运再坎坷,海伦依然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并克服了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由此可以看出海伦的生命意识非常强大,很值得学生的学习。同时,海伦也通过自己与命运作斗争的实例告诉了我们:不管有多艰难坎坷,只要不放弃,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只要生命还存在,一切都有可能实现。

2.3写作教学融入生命教育

学生也可以通过写作训练来表达生命教育。然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切身引导学生抒写生命话题,指导其自身对生命的感悟,进而培养出学生积极乐观的生命价值观和精神,这是语文教师应尽之职责所在。生命相关的问题是一个从古至今广受关注的话题,然而如今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写作训练应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关生命的事件作为题材,引导学生更贴近生活的感受人生、体会生命的伟大和对生命的尊敬。所以语文教师通过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感悟人生、感受生命中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坚定自我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同时还拓宽了学生写作的作文题材。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寻找合适的时机,组织或提供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的探讨,用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价值观。如当代大学生为了救一个陌生人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值得吗?该不该报复曾经陷害自己的人?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学生不止能清楚的认知自己生命的可贵,同时还认识到他人,其它事物生命同样珍贵的道理。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写观察日记,关注自我周围的生命生活状态是语文教育中对生命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例如对蚂蚁(一种昆虫)搬起比自身体重重几十倍的食物的观察,有的学生能从这只小小的蚂蚁身上看到了人类“锲而不舍的精神”,从而坚定自我对待事物坚持不懈的生活态度;有的学生将自身遇到挫折的困境与蚂蚁比较,从而能认识到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就是解决挫折的方式;有的学生则从蚂蚁身上看出对生命的坚韧不拔,体会到一些平时忽略的生命哲理……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平时的观察中认识到正确的生命价值以及生命的感悟。通过每天的写观察日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又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从而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敬和生命的不易,这是对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成长道路不可或缺的关键。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篇(9)

要开展中职教育语文学科的教育,就必须有一套明确的定位标准,而在进行语文学科的定位上,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学习语文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高低。语文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从小学就开始的教育已经为日后中学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这在语文学科定位时就应该考虑到,除此之外,中职学生一般为中考失利者,这在一定层面上也说明其语文能力不高,因此在进行定位时,这一点也是不可不考虑的。

(二)中职学校专长的发挥

不管以何种角度,中职教育的地位难以与中学教育等同,作为国家公办义务教育,中学教育拥有更多的资源,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硬件设施,都有强大的公有制资产作为坚强的后盾,然而中职教育则不是这样,中职教育在发展中必须找到自己的专长,注重发展自身特色学科,因此在对语文学科进行定位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其学校日后的发展,注重把力量集中到发挥自身特长上,如果语文学科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教学,那么就必须规范化,促进其合理有序的发展,如果对学校特色相关不大,那么便不必在此花费太多的教学资源。

二、如何促进中职教育语文学科能力培养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要促进语文能力培养,就必须系统化语文课程教学,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虽然大多中职教育学校都有开设,然而在教学投入以及教学力度都不够,更为紧急的是,还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由于大多数中职学校都以其特色专业为主,所以在学校课程安排时,一般都倾向于把师资资源投入到其特色课程上,而对于语文等课程,大多是如选修课程一般投入较少的关注,因此语文教学一直缺乏一套高效合理的机制。要提高语文学科培养能力,就必须要不断优化课程配置,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二)适当加大师资资源的投入

要提高语文能力培养,处理要有一项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师资团队。考虑到大多数中职教育学校的学生都是基础相对薄弱的,因此良好的教师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提高师资团队的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上升空间的增大,对于其语文能力的提高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除此之外,语文本身就是相对难度较大的一项课程,不同于理科类学科的精准,语文学科更存在一种相对不确定因素,其更加注重一种语文素养的培养,一种人文精神的养成是需要不断的导师指引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语文能力培养的提高。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篇(10)

1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国际交流和沟通,而畅通高效的交流和沟通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认知之上的,可见英语跨文化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因此中职英语教育,需要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纠正学生应付等级考试的学习动机,避免耗费太多的时间背诵单词、词组、句型,而忽略英语读、写、听技能的同步提升。笔者认为中职英语学习,应强调教材的文化内容,中职英语教材中,包括诸多的跨文化内容,在实际学习中,这些文化很容易被忽略。英语教育过程中培养跨文化意识,需要重拾对相关跨文化内容的重视程度,将相关文化内容融入到课堂学习当中,譬如某段英国社会文化对话内容的学习,有必要讲解对话内容所对应的文化背景内容,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对话内容的含义,也便于从中汲取有用的文化知识。

2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

当前中职英语教育的授课方式,大多围绕老师的讲解,学生课堂学习相对比较被动,即便教材有精彩的文化内容,也可能被老师轻描淡写地带过。笔者认为,跨文化涉及到各个国家的文化内容,譬如国家的建筑文化、科学文化、服装文化等,这些内容均可通过形象的声像表现出来,如果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授课,将文化以图片、视频、声音等方式表达出来,自然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化内容的印象,英语知识的掌握也能够得以进一步巩固。另外很多英语影视作品,同样蕴含着宝贵的英语文化知识,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或者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英语影视作品,这样一来,既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够让学生同步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

3采用多文化教育方式

很多学生将英语文化的学习,局限于英国与美国两个国家,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围绕更多国家的英语文化内容,实行多文化教育方式,纠正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片面见解。多文化教育方式,要求学生把握各个文化范畴的知识点,着力提升学生多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强英语学习的宽容性和敏锐性,尤其是文化差异问题的处理能力,这样方可适应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满足国际交流的实际需求。英语教师应尽快摒弃“语言文化二元论”的落后教育理念,除了需要讲解英语发音、翻译、语法和句式,还应该让学生透彻理解英语的文化内涵,将语言和文化完全融合起来,这样反而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所需知识的印象。

中职语文教育论文篇(11)

2中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现状

随着通信技术和交通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距离也是越来越短,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从而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中国学生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接触英语的时间非常早,英语学习时间也较长,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英语只能在卷子上进行答题,并不能顺利听懂英语,或是流利地说一口英语,这种现象已经表现地越来越明显,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中职英语教育过程中,各大院校更是标榜以学生的就业为目的和教学的根本,所以在中职院系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是按照原有的传统教育方式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进行单词、语法和英文写作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中职学生缺乏语言环境,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很多进行英语练习的机会,并不能让学生从文化层面真正理解语言,仍然存在与死记硬背的阶段,从根本上违背了中职学生注重培养其语言沟通能力的教学目标。这种现象已经直接影响英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其负面影响不容乐观。

3中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具体实施方法

3.1将文化与英语结合在一起文化与语言是一体的,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文化与语言教学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知识和常识的补充,在语言的传播过程中,加上与之相关的文化,使得中职英语教学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能够更多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同时,文化是语言的背景,中职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后,能够是语言的教学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语言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扩大中职学生对周围事物,比如食物、文具等方面的词汇量,能够促进学生更有心地收集各种情境下单词和地道的对话,从而更好地学习语言并且激发他们在特定情境下联想英语的热情,增加学生锻炼自己张嘴说英语的机会,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只有将语言放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中,语言才有资格作为两国沟通的桥梁,让双方的交流更有内涵更有意义。

3.2采取分层地文化导入教学方式中职学生的招收新生的标准比较低,入学门槛比较低,从整体水平来看,其英语基础水平比较薄弱,在对待英语学习方面的态度也不够端正。中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应该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保障其就业,在培养其能力的同时导入文化知识,鼓励学生能够张开嘴学英语,从实践的角度增强其沟通能力,以更好地保障就业。在相对于英语基础较好或对英语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不仅要教授其语法结构、学习方法等知识,着重培养其“听”和“说”,更多地感受外国文化,体会语言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将文化和语言融合在一起,在学生充分学习卷面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多地感受到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从而保障自己的就业。分层式的文化导入方式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更快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放大文化导入的积极作用。

3.3了解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中职英语教育中文化导入过程中,中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或个性特征来具体地合理地安排中职英语教育课程。学生个体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教师需要了解和总结学生的个性特征来得到其共性的爱好和感兴趣的话题,从而与国外的文化要素相结合,在课堂上更好地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和专注度。同时,教师需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范围,找到适合他们年龄的文化内容,使学生对文化的认识程度能够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更有层次地进行深入和渗透,从而对国外文化更具有整体化的认知。在中职英语教育中文化的导入也要具有合理合适的度,教师在语言教学中,需要结合文化来进行补充,但是在课堂对文化知识进行补充之前,更要对文化的内容进行筛选,主要是对文化知识量进行控制,防止出现由于文化知识内容过多或是英语教学过程中导入的文化无趣,导致中职学生对英语课程出现抵触心理,或对英语学习产生反感,这样就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中职学生的个性特征的了解,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