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2-26 00:45:10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1)

一些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大规模的生产产品,但却忽视了产品质量,尽管生产效率上来了,但由于质量不过关使生产效率受到重创。还有一些企业没有建立科学的生产管理流程,无论是采购管理流程还是客户订单评审流程以及生产线管理流程都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还没有形成一套形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导致生产管理始终处于“打乱仗”的状态。比如对生产线的管理,由于产品多种多样,必须采取不同的生产线管理,但一些企业为了方便往往采取统一的流水线动作,影响企业运行。

1.2质量控制不够到位

质量是现代企业的生命。企业生产管理必须高度重视质量控制,通过质量检验来确保产品质量。但很多企业不注重产品质量控制,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被退回的问题屡见不鲜。还有一些企业尽管十分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但由于质量检验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不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验,主观上造成了产品质量不过关。

2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改进措施

2.1完善生产管理机构

改进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转型发展以及遇到重大制约瓶颈的企业来说,完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显得更为重要。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首先必须按照“精兵简政”的原则,聚消、精简和合并不必要或者功能重叠的部门,优化组织体系,强化部门职能,建立联系制度。牢固树立“精益生产”理念,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分布,将人力资源用在“刀刃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效利用,提升生产管理效率。完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还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决策层、管理层、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就企业生产管理计划以及一些突出问题进行研究落实,强化企业生产管理的“协同性”。

2.2完善生产管理流程

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而要落实好制度就必须完善工作流程。改进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着力提升企业生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突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大力加强采购、订单评审、库存清理、生产线、质量检验等流程建设,比如对于质量检验管理,应当建立原材料采购流程来保证原材料的可靠性,建立生产环节检验流程来确保质量检验到位,真正通过建立规范化的生产管理流程,保证企业生产管理落到实处。完善生产管理流程,还必须根据品种、质量、价格、时间、服务等企业竞争力“五大要素”来完善企业生产管理流程,将“五大要素”渗透到企业生产管理各个方面,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的科学性。

2.3完善生产管理机制

健全和完善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机制,是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执行力”、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生产管理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因而现代企业应当建立一套形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将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流程、管理规范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让全体员工遵照执行。建立企业生产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对于落实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并取得显著成效的部门和员工应当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那些破坏管理制度并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给予必要的惩处。把提升员工素质作为加强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通过提高员工素质来强化生产管理水平。全力打造一流的企业生产管理队伍,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员工公认的生产管理队伍。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2)

心理学并不是单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学科,这只是人们在表象上的认识,在实际的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可以有效遏制企业不良现象的滋生,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正因如此,在企业安全文化的构建上,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其中这一学科中包含了较多的分支,本文中主要应用心理定势以及社会从众等相关的原理开展全方位的探讨,以实现企业安全文化的创建,并且在广大的员工中拓展开来,这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心理定势原理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利用心理定势原理解决企业安全文化构建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心理定势的意义,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三个可以装入不同量水的容器,利用这三个容器测量出规定量的水,并且给出了7道问题,在前5道题目中,必须使用三个容器共同测量才能得出结论,而后2道题目中实际上使用其中两个容器就能得出相应的结论,但是实际上,人们在按顺序进行测量时,在完成前5道题目后,心理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而忽视了还有更加简便的方法也能得出结论,这就是心理定势所带来的影响。

实际上,通过该实验中我们可以认定在处理问题时,人们总是受到先前结果的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普遍会受到这一心理作用的影响,例如在丢东西时,总是先反复摸口袋,这就是因心理定势所产生的下意识的动作,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心理定势产生的效应无所不在,只是这些活动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所以人们已经不在意了。由此可以推导出在心理定势的影响下,人的活动主要具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心理定势所带来的是一种强势的心理活动,需要具有“度”的要求才能实现,如果这个“度”的要求没有实现,就构不成所谓的心理定势。二是心理定势所产生的效应是具有正负之分,在实际的生活中,要尽量将这种影响发展成为正能量的效应。现代企业在发展企业安全文化的过程中,要想利用心理定势的原理,就要加强企业员工的相关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同时还要让企业员工明确企业发展的核心内涵,对于道德的价值规范等,这些内容的培训有助于企业深化文化,不断规范员工的职业操守以及行为准则,为实现现代化的企业安全文化提供理论依据。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员工在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如何将原有的模式打破,转变错误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是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的难点,在这一基础上,诚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度”的要求一样,实现企业安全文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达到一定的量,只有做到足量,才能实现企业安全文化在员工之间的延伸,打破原有的心理定势以及行为定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要在培养员工方面多下功夫,这样能真正的利用心理定势相关方面的内容促进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

2 社会从众原理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而随意改变自己的主观意愿,例如以下这个实验中,将若干个大学生分为几组,每组保持具有相同的人数,7人或8人,在一组中设定一个真实的被试者,其他人为合作者,将组员围坐在一起进行试验,其中被试者的位置要靠后,让每个人都按照顺序看两张图片,合作者在最初的几轮中告知了真实的答案,但是在后续的几轮中共同作出错误的判断,这时再观察被试者的判断,证明其容易受到合作者的混淆而在潜意识中更改自己的判断,这就是社会从众心理所带来的影响,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也的确会经常受到的这种心理的影响而更改自身的决策。

群体压力不是行政压力、威望和恐惧的结果,它是由于群体的一致性而形成的。因此,这一原理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必须做到:第一,要善于形成集体舆论。集体舆论一旦形成,集体就能明辨是非,使正确的东西得到扶持和发扬,使不良的东西受到批评和抵制。集体舆论形成的途径主要有宣传教育、批评和自我批评、讨论会等。第二,要善于发挥小集团的作用。在研究中发现,团体人数在7-8人以内,从众的效果最佳。因此发挥科室、班组和一些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对集体舆论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第三,要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企业中的榜样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科室、班组领导者的带头作用,二是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这两类人的榜样效应是企业安全文化形成的关键。第四,要善于控制反从众现象。学者阿希曾进行过著名的从众心理实验,实验研究表明,如果让其中一个假被试作出不同于多数人的反应,真被试从众的比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对于团体中的抵制和反对意见一定要认真对待。

3 认同心理原理及其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认同心理是个体将自己和另一个对象视为等同或同类而产生的彼此密不可分的认同心理。初步的认同处于认知层次上,较深的认同进入情感认同的层次,完全的认同则含有行动的成份。当个体对他人、群体、组织产生了完全的认同后,个体就会与这些对象融为一体,休戚与共。

员工认同心理的培养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要考虑员工方面的因素。如果员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有良好的认知,就可在引导的基础上,加强宣传、教育和学习工作,以升华员工的认同境界;而如果员工的认知与企业安全文化要求是相悖的,就应当先改变这种认知结构,使员工能够适应企业安全文化的要求。二是要考虑组织方面的因素。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代表,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倡导者和表率,只有企业的领导者普遍取得了员工的认同,企业安全文化才能被建树起来;其次,企业组织是企业安全文化的载体,只有企业员工对企业组织有了认同感,企业安全文化才能被实践起来。

结束语

企业必须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权益,并把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协调一致。企业安全文化的表达形式主要是企业的标识、口号、风貌、品牌和社会形象等,只有把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注入到这些活动或形式之中,企业安全文化才能被弘扬起来。

参考文献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3)

二、企业生产系统耗散结构特征

1.耗散结构理论。当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以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方式,获取所需的能量,由于外部条件和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某个限定的阈值形成涨落,系统因此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转变为有序状态。由于这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需要耗费外界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Structure)。一个系统属于耗散结构,则要符合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四个基本条件。

2.熵及熵变模型。熵是度量系统混乱程度的物理量,随着熵值的增大,系统的无序程度也会增加。要降低系的熵值,才能使系统向有序方向演化。根据热力学定律,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给出了总熵变表达式:dS=dSf+dSg(1)式中,系统的总熵变dS是由系统与外界的熵交换dSf(称为熵流)和系统内的熵产生dSg(称为熵产,具有非负性)两部分组成。外界给系统注入的dSf熵流可为正、零或负,这要根据系统与其外界的相互作用而分析,从总熵变公式可知:仅当dSf<0且|dSf|>dSg时,dS<0,这时开放系统的总熵变不断减少,系统处于有序演进过程中。3.企业生产系统内能流与外能流。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生产安全系统的能量流动可分化外能流和内能流两种方式:(1)外能流。是指在企业生产系统外部流动,不能被企业生产动力系统所利用的能量,主要包括事故因素、管理因素、装备因素、人员素质因素、环境因素等产生的能量流。(2)内部能量流动(简称内能流)。是指流入到企业生产系统后,转变为企业生产动力系统能够利用的那部分能量。外能流和内能流两者关系如图1所示。安全系统理论认为,导致事故产生的基本因子是“人—机—环境”三个方面。在图1中,为了维持企业生产正常运转,内能流中有一部分能量主要是沿“机—环境”传递的,称之为“机—环境”能流。“机—环境”能流包括事故因素、装备因素、环境因素、等能流;另一部分能量主要是沿“人”传递的,可称之为“人”能流,包括人员素质因素、管图2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系统框架理因素等能流。在企业生产系统的能量流动中,“机—环境”能流与“人”能流是交织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区分。同时由于管理和人员因素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事故、装备和环境因素有一定客观性,因此,主观协同和客观协同也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系统内。4.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企业生产系统符合耗散结构基本条件。首先,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企业要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必须与外界环境产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其次,企业生产系统远离平衡态,其事故因素、装备因素、环境因素、人员素质因素等方面产生的能量流处于动态的不平衡态;再次,企业生产系统内部各要素和子系统间相互制约、相互推动形成非线性关系;最后,企业生产系统由于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会出现无数个小涨落,最终形成巨涨落,会出现更有序的状态,形成新的耗散结构,推动企业生产系统向安全方向发展。

三、企业生产系统安全动力机制分析突破企业生产系统当前安全的“瓶颈”的主要途径应是通过创新,增加企业生产系统内能流,从而在企业生产系统中引入负熵,实现企业生产系统的熵减。具体的企业生产安全动力系统框架如图2所示。

1.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的动力引擎。由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组成的创新体系是不断提升企业生产系统的安全水平的动力所在也是增强企业生产系统的内能流功能的源动力。企业生产系统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源动力之一。“科技兴安”的提出,可见科技水平对安全的重要性,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无论是设备创新还是工艺创新,都能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且对行业安全水平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对企业生产系统安全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目前有些企业,存在严重“寻租行为”和制度配置的不公允性现象。因此,从宏观上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包括行业法律、劳动法、行政许可法等在内的一套法律体系,尽量避免企业安全立法供给短缺以及有效的实施机制缺失等情况出现;从微观上企业本身还要根据自身的安全生产情况和行业的特点,根据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的创新型安全管理制度。

2.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的主动力分析。企业的生产安全水平的高低与企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直接相关,因此,科技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是推动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的主要动力。科技现代化要求企业生产系统的科技水平的具有先进性,这需要资本、人力、环境和技术等各要素在企业生产系统中进行优化组合,来提高企业整体的生产安全水平。科技现代化的实现会加速管理现代化的进程,而管理现代化产生的科学管理理念,也会有益于科技现代化的推进,两动力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先进的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和完善,形成巨大的辐射和吸引作用,产生了巨大的拉力。其大小与企业科技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成正比,与科技、管理的现代化程度和欠现代化程度之间差距的平方成反比。企业生产系统现代化子系统对企业生产系统欠现代化子系统会产生强大的拉力作用,产生拉力作用的内在原因是生产安全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其中劳动者素质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先进的设备具有本质安全化,使企业的生产安全水平得到提高,企业如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培训劳动者,使劳动者安全素质得以提高,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的水平。可用图3表示。在图3中,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过程主动力由两个部分组成。首先,科技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中的因素对欠现代化子系统产生方向产生拉力作用,同时,后者中的因素对前者产生推力作用,使得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过程具有相当大的主动力。企业生产系统欠现代化子系统通过吸收负熵流,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成果,逐渐转变为现代化子系统。目前,欠现代化子系统中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劳动者科技现代化素质还很低,如果不致力于改善这两个方面,那么这种推动作用将会不断减弱直至消失。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系统无动力可言。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4)

一、企业安全文化概述

安全文化是企业在不断的生产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或特意塑造的让所有员工能理解、遵守的,具有保证企业安全问题的意识、企业安全行为对员工安全问题能够进行保障并有一定的安全管理规范。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它可以分为安全精神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安全精神文化一般是指符合人性化的思想,如在生产中用到的安全技术、在实验中安全的进行研究、在管理上具有安全的意识等。安全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上因迫于劳动、创新、学习等需要而发明并运用的所有对人类身心安全有效的物品及工具的总和。通常情况下,安全精神文化属于内在表现文化。 而安全物质文化是否丰富决定着安全文化水平的高低,它属于外在表现文化。

二、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及必要性

软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可以运用到管理企业的安全文化,这种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全体人员树立现代化安全意识。只有将企业全体人员培训养成怀有现代安全文化知识的工作者,才能使安全文化与企业现代化管理更好的结合,与企业管理内部机制更好的融为一体,使企业更加顺利的向前发展。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员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认知影响着其对安全意识的培养,员工本身对安全文化的态度和企业对安全文化的构建的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做到企业安全。因此,企业应通过教育、宣传以及奖惩等手段,逐步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素质,提高安全意识和文化,从而使员工主动的感受到企业存在的安全感。

三、物业管理中的安全文化建设途径与措施

3.1物业公司决策层要牢固树立安全文化观

物业公司若想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需要在高文化素质的物业公司决策层上才能得以保证,安全文化的培养直接制约着员工生命安全,因此它直接影响物业公司的整体形象。物业公司决策层的安全文化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介绍。

3.1.1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思想道德观

统计资料表面有超过80%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因此在物业管理中需要充分因日安全道德观来加强对人为因素的限制。

3.1.2树立预防为主的科学发展观

在物业公司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决策层应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行,不管什么坏事情不发生最好,一旦发生会措手不及,因此,事情发生前应当提前进行预防。在事故发生的背后,有很多是因为一时疏忽、滥用职责所导致,又有很多是因为企业没树立好员工的安全意识。

3.2规范管理层的行为,全面提高管理层的安全素质

决策层的安全文化如何建设,应成为物业公司培养安全意识的重要过程,物业公司应将安全问题视为重点,全面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3.2.1要认真掌握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根据相关的理论对安全生产进行合理的制度规划,明确物业公司的操作章程并在其执行过程中积极的引入监督与完善机制。使其既符合国家的法律规章的要求,又符合人们对安全物业的期望。

3.2.2管理层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安全管理技能

物业公司在建设安全文化的过程中,管理层应将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与销售业绩相结合、与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相结合。而不能单独的建设安全文化,否则极易使员工将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完全区别对待。

3.2.3推动员工安全价值观的建立

企业安全文化应是企业每个人员都应该具备掌握的,物业公司应站在员工的角度去引导所有员工积极参与到安全文化的培训中。这就需要企业安全文化管理层发挥其作用,通过建设一系列以安全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来创造安全文化环境、强化法制观念意识,使物业公司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环境。

3.3全面提高物业公司操作层的安全文化素质

在经过10年的长足发展,当今时代物业市场的竞争已经逐步跨入了品牌竞争时代。由于物业公司有其自身独特的服务特点,要想使自身具备更强劲的市场竞争能力就必须借助企业文化的宣扬来加强自身品牌的建设,而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3.1加强教育、培训、引导,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

安全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安全伴随着我们一生。在物业公司员工的安全素质是物业安全文化的内涵之一,因此物业员工的安全意识,除了需要社会和物业公司助之外,还需要家庭的协助。

3.3.2开展积极的宣传教育,实现员工超越自我的安全意识

就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样,我们可以把员工的安全素质划分为:安全的无意识、体制约束下的安全意识、自我的不可控安全意识、自我的可控安全意识和超越自我的安全意识这五个层次。

参考文献

[1]丁维法,赵世崇.全面提高安全文化素质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关键[J].建筑安全.2002(09)

[2]赵铁锤.推进安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为安全生产提供强大的舆论氛围和智力支持[J].现代职业安全.2003(12)

[3]孙斌.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04)

[4]李文华.浅谈石油企业的安全文化素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5)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种使用现代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它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建立起一个相应的机制,使得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专人去负责,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同时还要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有效的排查和控制,使得生产过程中的人、事、物都能够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这种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现代安全生产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在当今的企业生产中,很多以往经常使用的生产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用现代的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来不断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保障,以提高企业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

1.1安全生产过程管理方法

要按照安全生产工作不同内容的工作重点对该项工作的阶段进行划分,要对不同的管理阶段按照实际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对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这种方法实施中最典型的流程就是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四部分,在实施之前,一定要做好相应的计划工作,根据计划的相关要求再进行实施,同时在初步计划实施过后,还要根据其实施的结果对整个过程予以有效的改进,提高生产工作的安全性。

1.2安全生产对象管理方法

在进行管理时,应该首先列出安生产管理过程中需要涉及的对象和内容,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来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一管理中,企业在制度建设、人员使用以及物资的获取以及环境的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便能够在企业的生产管理工作中实现对安全生产管理内容的全面覆盖。

1.3安全生产关键点管理方法

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某个特定阶段和特定内容的管理和控制,安全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方法主要有安全生产过程管理法和安全生产管理方法的辅助方法,在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当中,过程管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2.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发展现状

安全生产标准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而形成的一个主要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其在管理内容上也有一定的丰富性,当前,我国很多政府和企业都使用这种管理模式。

2.1我国安全生产标准化理论和标准化体系的发展

该体系的源头就是质量管理体系,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该体系比较重视对安全质量的监督和控制,也就是说,在每一个生产环节和相关的岗位安全质量方面都要符合相关部门制定的标准和要求,也被人们成为安全质量标准化,我国政府颁布的相关文件已经对重点行业当中的安全生产工作作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这一理论体系也在很多人员的努力下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虽然对质量管理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弱化,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则更加重视安全生产的标准化、在最近几年,我国的烟花爆竹行业、机械和冶金等方面和其他的领域都已经展开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要不断结合各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同时吸取多年的生产经验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完善和规范的理论体系,国家的相关部门还颁布了一些重要的文件,这些文件对于企业的安全标准化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2.2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管理现状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的相关要求安全生产和运输工作已经在大范围内展开,政府对每个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都提出了十分详细的要求,所以在各个行业之间都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科学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制度和体系,在全国的相应工作中,工作的程度不断深入,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一个最具普遍性的问题。

2.2.1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已经出台了统一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在危险化学品、矿山、石油、烟草、家具、造船、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和领域形成了一批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在危险化学品l9l冶金、氧化铝、电解铝、水泥、纺织、造纸、食品安全、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白酒、啤酒、乳制品、商场、仓储物流、石膏板、饮料、调味品、酒类(葡萄酒、露酒)、服装生产、酒店业等行业和领域也出台了相关的评定标准[io7。一方面,很多行业的评定标准以部门文件方式下发,需要进一步完善形成行业或国家标准;另一方面,现有标准中主要是针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效果和总体要求,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本身的管理要求还有待细化,针对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具体流程、相关岗位安全职责和安全工作要求、记录/档案/报表等格式化文档等方面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建立统一的标准。

2.2.2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

各行业企业在长期的安全管理中,结合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根据相关标准和要求,大多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但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仍在不断完善和更新,原有的管理模式不能完全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管理的要求契合,需要不断充实管理要求、改进管理过程、完善文档和记录,改进和提升企业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统一管理要求、明确工作流程,逐步形成各行业/领域、不同规模企业的可复制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

2.2.3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工具

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涉及企业的人员、设备、物料、环境以及生产管理等各项内容,除了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外需要企业多个部门和全体从业人员共同参与配合,涉及企业内大量的数据信息。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主要依托于企业的综合办公自动化系统或生产管理系统,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所需的各类资料档案分散于系统各处,并不能直接提供标准化建设所需要的综合技术支持;而一些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仍使用人工的手段,没有实现管理信息化。

3.结语

在我国的企业生产活动中,提高安全生产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生产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企业生产质量的有效提升。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进步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7-0043-04

[收稿日期]2010-03-17

[基金项目]国家航空基金项目( 2009ZG55021);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 B457);郑州市科技局软科学课题( 7-1);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8]-JKGHAGH-651)。

[作者简介]孙兆刚(1976-),男,河南省南乐人,管理学博士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知识管理。

安全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等,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安全孕育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映了社会对人权的尊重、社会发展和稳定以及社会文明程度。安全生产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快速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安全文化。

一、安全文化的科学性表现

安全伴随于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古老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远古时代,原始人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抵御野兽的侵袭,制造了石器和木器,作为生产和安全的工具。早在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就知道在自己居住的村落周围开挖沟壕来抵御野兽的袭击。大禹治水和都江堰工程更是我国劳动人民防治水患的伟大创举。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出现和发展,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安全防护技术随着生产的进步而发展。防火技术是人类最早的安全技术之一,早在公元前700年,周朝人所著的《周易》中就有“水火相忌”、“水在火上既济”的记载。我国古代的青铜冶铸及其安全防护技术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湖北铜绿山出土的古矿冶遗址来看,当时在开采铜矿的作业中就采用了自然通风、排水、提升、照明以及框架式支护等一系列安全技术措施。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为人类认识地震作出可贵贡献。在生产作业领域,人类有意识的安全活动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时代,当时人类生产从畜牧业时代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时代转移.由于机械的出现,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始出现人为事故。公元610年,隋代方巢著的《诸病源侯论》中记载:“…凡占并累和深坑并中多有毒气,不可取入……必入者,先下鸡毛试之,若毛旋转不下即有毒,便不可入。” 公元752年,唐代王涛著的《外台秘要引小品方》中提出,在有毒物的处所.可用小动物测试。“若有毒,其物即死”。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实践,积累了许多关于防止灾害的知识与经验。公元989年北宋木结构建筑匠师喻皓在建造开宝寺灵感塔时,每建一层都在塔的周围安设帷幕遮挡,既避免施工伤人,又易于操作。在我国古代采矿业中,采煤时在井下用大竹杆凿去中节插入煤中进行通风,排除瓦斯气体,预防中毒,并用支板防止冒顶事故等。公元1637年,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详尽地记载了处理矿内瓦斯和顶板的“安全技术”:“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采煤时,“其上支板,以防压崩耳。凡煤炭去空.而后以土填实[1]。”

进入近代社会,安全文化更加突出,从以下情况即可感觉出安全文化的突出地位。1802年英国政府制定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1876年德国以锅炉安全运行为目标的“锅炉和电气设备所有者协会”成立;1917年英国成立“安全第一协会”;1923年美国成立“国家安全协会”;1947年在日内瓦成立国际劳工组织;1947年在美国成立“国际飞行安全基金会”;1957年日本成立“全国安全协会”;英国20世纪20年代在大学设立职业安全专业;美国在30年代开始培养工业安全专门工程师,1956年在世界上设立第一个消防工程系;日本1957年在大学开办安全科学专业;在我国,1983年9月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在天津成立,20世纪60年代开办劳动保护专业,1984年国家教委在本科目录中列出安全工程专业,1999年最新修订的本科、硕士、博士学科目录中均设有安全技术与工程学历教育专业。

无论是从古代安全观念和行为文化,或是从现代安全观念和行为文化中,都充分体现了人类追求安全文化进步的向往中,均以科学为基础为前提的,体现了安全文化的科学性质和内涵。

二、安全文化的科学体系

从文化的形态来说,安全文化的范畴包涵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精神层,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是安全文化的制度层,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物质层[2]。

(1)安全观念文化是指决策者和大众共同接受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价值标形。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提高安全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物态文化的基础和原因。当前,我们需要建立的安全观念文化是:预防为主的观念;安全也是生产力的观点;安全第一的观点;安全就是效益的观点;安全性是生活质量的观点;风险最小化的观点;最合理安全性的观点;安全超前的观点;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点等,同时还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保险防范的意识;防患未然的意识等。

(2)安全行为文化指在安全观念文化指导下,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行为文化既是观念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和改变观念文化。现代工业化社会,需要发展的安全行为文化是:进行科学的安全思维;强化高质量的安全学习;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进行科学的安全领导和指挥;掌握必需的应急自救技能;进行合理的安全操作等等。

(3)制度文化指对社会组织(或企业)和组织人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和作用,它集中体现观念文化和物质文化对领导和员工的要求。安全制度文化的建设包括从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到科学地制定法规、标准和规章,严格的执法程序和自觉地执法行为等。同时.安全制度文化建设还包括行政手段的改善相合理化;经济手段的建立与强化等等。

(4)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条件。从安全物质文化中往往能体现出组织或企业领导的安全认识和态度,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安全行为文化的成效。所以说物质是文化的体现,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物态文化体现在:一是人类技术和生活方式与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性;二是生产和生活所使用的技术和工具等人造物及与自然相适应有关的安全装置、仪器、工具等物态本身的安全条件和安全可靠性[3]。

从文化的对象体系来说,文化是针对具体的人来说的,是对某一特定的对象来衡量的。除了对社会一般的大众、公民、学生、官员等都具有安全文化素质的问题外,对于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一般说有五种安全文化的对象:法人代表或企业决策者,企业生产各级领导(职能处室领导、车间主任、班组长等),企业安全专职人员,企业职工,职工家属。显然,对于不同的对象,所要求的安全文化内涵、层次、水平是不同的。例如,企业法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强调的是安全观念、态度、安全法规与管理知识,对其不强调安全的技能和安全的操作知识,一个企业决策者应该建立安全观念文化有: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尊重人的生命与健康的情感观;安全就是效益的经济观;预防为主的科学观等。不同的对象要求不同的安全文化内涵,其具体的知识体系需要通过安全教育和培训来建立。

从文化的领域体系来说,安全文化的领域体系问题涉及行业、地区、企业由于生产方式、作业特点、人员素质、区域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安全文化内涵和特点的差异性及典型性。因此,从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出发,安全文化涉及的领域体系分为企业外部社会领域的安全文化,如家庭、社区、生活娱乐场所等方面的安全文化;企业内部领域的安全文化,即厂区、车间、岗位等领域的安全文化。例如,交通安全文化的建设就有针对行业内部(民航、铁路内部等)的安全文化建设问题,也有公共领域(候机楼、道路等)的安全文化建设问题。

从体系和科学结构上,认识清楚安全文化的范畴,对建设安全文化能起到重要指导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保证安全文化科学性的要求。发展先进的安全文化,要求我们从狭义的安全概念发展到广义的安全范畴,从控制伤亡事故的目标扩展到人身、财产、环境安全的综合目标,从安全工作和劳动保护事业的层次发展到安全科学、安全工程技术、安全文化的层次,从强调事后处理和管理的方式转变到超前预防的管理方式,从就事论事的经验管理转变到前因性的科学管理,从纵向的行业管理转变到纵向横向交叉的立体式综合管理,从只分散地只讲责任、制度、措施的无序化管理转变到方针、目标、计划、实施、审核与评价的程式化体系管理,从单一的行政手段发展到行政、法制、经济、科学、文化的多种手段。把安全文化作为一门学问来队识和研究,是安全文化科学性的重要体现[4]。

三、安全文化和科学发展观

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创新成果是文化的构成要素,是文化丰富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与驱动力量。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作为文化的属性、特点和功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和突出,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最基本和最活跃的构成因素。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的每一重大发现。甚至是仅仅向前迈出一小步,都会改变唯物主义的形态,改变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基本趋向。当安全科学技术以安全文化的形式作用于社会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就会对于人们的思想、精神与道德的升华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安全科技进步与创新程度决定着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与文明程度,同时也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安全科技创新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为安全文化建设充实新的内容和提供新方法,安全科学技术是构成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它只有在与安全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整体效应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先进作用,因为安全科技往往只具有安全生产所需要的客观内容和科学方法,而缺少安全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意识形态性和思想导向性[5]。

安全文化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要求发展的目的不是为少数人利益,也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健康安全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不仅要求发展是为了人,而且要求发展必须依靠人,要求通过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还包括上述各个大的方面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要求全面发展所包括的各个大的方面以及各个大方面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发展中都是相互协调的;不仅是同向发展的,而且发展速度或数量比例关系是相互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强调发展进程的连续性、持久性。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打造安全文化实力,安全文化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过程中集体智慧和力量的体现,是人类从事安全活动时所创造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标准和物态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由于安全涉及到个人生命权,故企业的行为必须围绕人人安全工作这个核心来展开,也就是安全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善企业作业环境,设备之安全状况以及规章体系,搞好企业安全物质文化建设;通过创建职工安全价值观,树立群体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安全风气,提高职工整体安全素质,从而搞好以素质保安全。向素质要安全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对人的作业行为进行有效管理,改正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不规范、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消灭人为不安全行为,从而搞好安全行为文化建设[6]。通过从企业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行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和社会安全品位和人的安全意识。引导和启发全社会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

建设安全文化的理念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信念、最高目标、道德理想、传统、风气、行为准则的复合体。没有先进的安全文化作基础,没有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搞好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工作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基础,抓基础建设尤为重要。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以培育安全理念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广大公民的安全素质为落脚点,以实现安全生产为目标,在公民中广泛开展安全文化教育,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确保社会的长期安全。

四、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安全文化建设

第一,建设安全文化,首先要建立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在安全哲学原理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应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理清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7]。

第二,建设安全文化,安全教育是先导。安全教育是实现安全目标,即防范事故发生的主要对策之一。安全教育是人类生存活动中的基本而重要的活动。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必要性和主导性,这是由于人的生活是靠劳动改造自然和进行生产来维持生命并使之发展下去的,而要安全地生产必须结合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在其中创造和运用安全生产手段和安全生产的技术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各种制度、习惯、文化等复杂体系来进行。人的生活现状以及文化体系不是固定地维持下去,特别是在生活受到灾害威胁的时代,人们要不断地加以变革,并创造更安全的生活和文化。这种创造和变革的活动是人类发展的前提。而教育对这种活动起主导的作用,因为数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活动过程,它对人的影响最为深刻。安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显然对人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安全教育的目的、性质是社会体制所规定的。安全教育为生产力所决定,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安全教育是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第三,安全立法是建设安全文化的重要保障。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陷、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发生。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人类的安全立法正在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目标体系更趋明确,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功能体系更为合理。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国际通用安全法规、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地区安全法规等,得到全面的发展。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也将陆续颁布和实施。

第四,完善管理方法为建设安全文化保驾护航。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已经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现代安全管理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8]。管理方法已经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 安全文化论文集[C].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5.

[2] 徐德蜀. 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 [M]. 成都:四川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4:32-36.

[3] 罗云.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方法、技巧[M]. 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10:109-110.

[4] 肖爱民. 事故管理. [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5-7.

[5] 董立斋. 工业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8:187-189.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安全生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要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切实促进安全生产的质量和效果.使企业逐步建立一套体现自身特质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不断增强企业的软实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议的必要性

1.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现了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通过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提炼出以职工安全文化素质为基础的安全价值观体系。激发员工的敬业精神.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形成 “关爱生命、安全生产、关注安全”的企业氛围。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保护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要加大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从而为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2.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可以推进社会的安全发展。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安全发展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企业领导层要高度重视对于安全生产的经费用支持。改善生产现场的作业环境.引进先进设备,提高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减少诱发安全事故的因素。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调动社会全员的参与。需要社会各个行业的身体力行。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使安全生产落到实处。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安全发展。

二、企业安全文化要有强烈的针对性、完美的艺术性及时效性

不同的安全观念与行为反映到企业,在不周的层次中随着时问的推穆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和反映,有的效矢才会收到良好的教果,这就要求企业安全文化必须要育强烈的针对性。企业安全文化是文学艺术的一个分支,它是文学艺术的一个组成音盼,使人们在美 享受中悟出安全生产的道理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它必须讲究完美的艺术性。一个艺术性较强的作品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令人柬记不忘。这说明完美的文学艺术辅品感人之探。企业安全文化是为企业安皇服务的一种独特文化.要有超前意识,紧跟时代的节拍,拖拍或滞后的作品虽能在某一程度上也起一定作用,但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理所当然它更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步骤

1.与企业安全发展战略 紧密结合。企业安全发展战略与安全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制定和推进企业安全发展 战略的过程就是安全文化创新的过程。企业要实现安全发展战略目标 ,必须要有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来支撑和引领 ,如果把企业安全发展战略比做一列前行的火车,企业安全文化则是这列火车的引擎。是驱动思想变革、理念提升、管理创新、产业升级、习惯转变等诸多安全发展战略支撑要素的根本动力。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提升企业的安全战略执行力 ,使企业安全发展战略得到有效贯彻和实施 ,为实现安全发展战略提供动力支持和精神源泉。

2.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企业安全文化源 于实践又服务 于实践 ,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强化业安全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 中的地位 ,发挥与促进企业安全文化 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把企业安全文化的观念用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 ,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 的全过程 。在管理方法上 ,要加强人本管理 、自主管理、民主管理;在管理方式上既有制度的约束,又有价值观的影响;制度标准与价值准则同步协调,激励约束与安全文化导向优势互补,通过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以人为本,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实施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员工 ,有些员工对安全存有侥幸心理。操作不按规范进行。而员工的受教育程度、知识储备以及业务能力、工作态度等都与安全文化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就要以人为本,加强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强化安全意识的培养。可以组织员工开展安全理念宣传讲座 ,组织员工集体式学习.并对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讨论.提高安全觉悟。强化专业素质的培训。使每个员工在上岗前都熟练掌握本岗位的安全知识及操作规范。

4.加强生产现场管理。消除安全隐患。生产现场是员工作业的场所。也是最容易发生事故的地方。要加强对生产现场的管理。为构建安全文化氛围提供硬件保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工作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可以在生产车间。张贴安全标语,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安监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加强安全监督工作,为安全生产构筑防线。加强对作业环境的巡查和监督,设立奖惩机制。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消除,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5.与员工安全发展和谐统一。促进企业全面安全发展,培育一支高素质技能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任务。我们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牢牢地把握员工队伍建设这个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安全文化育人,用安全的愿景鼓舞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 ,用安全文化的环境熏陶人。努力实现企业安全发展与员工和谐发展相统一,为员工搭建发展平台 ,提供发展机会,挖掘创造潜能,激发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引导员工不断学习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实现员工价值升华与企业安全发展有机统一。从基层文化做起 ,发动员工广泛参与,上下同心、全员共建 ,使全体员工主动参与了解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内容,形成共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结束语

企业因文化而繁荣 ,生产因安全文化而强大。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会使员工队伍素质技能不断提高 ,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企业形象迅速增强 ,从而促进企业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大力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发展 ,努力做到用安全文化塑造员工,用安全文化管理员工,用安全文化指挥员工,为企业的科学安全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安全文化动力。

参考文献:

[1]韦国道.战略导向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2.(责任编辑:陈凌霄).

[2]李坤;论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与实践[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4期.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8)

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

LuoYun

(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

Abstract: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werediscussedinvolving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andmethodandmodeofsafetymanagement.

Keywords: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MethodofsafetymanagementModeofsafetymanagement

1引言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代,同时也是经济与文化矛盾、环境与技术冲突、人类与自然牵制的时代。由此,不仅人类文明史要揭开一个新的百年,更应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如果不引起高度的警惕,21世纪将会是灾害、事故、环境公害更为恶化的时期。其实,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笔者已深切地体验到这一点:人炸、资源枯竭、环境危害、重大事故与灾害频发……。还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不科学、欠文明的落后文化习俗,形成了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背景:人类的科学素养不尽人意;地区或国家间的技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顾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在很长一段时期将仍是不少人的主导追求;企业经营人员的短视与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盛行;……。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是21世纪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显然,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平安、健康、少灾都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目标。另一方面,21世纪将是高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数字化生产与生存的方式将会得以普及的时代。新技术、高技术首先将给人们带来发展与进步、效率与效益、舒适与文明,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技术的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与灾难。

面对上述的现实与背景,正视未来的挑战和忧患,为了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世界,需要创建安全的生产方式和康乐幸福的生活方式。为此,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重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效地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安全管理作为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将为21世纪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和安全生存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2安全原理-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石

安全管理方法与对策的绩效,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需要有战略和方向的指导。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科学的规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

安全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是安全科学以及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石,是人类预防事故的重要理论核心。21世纪,人们将会不断探求如下的安全科学原理。

1)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人类历史进程证明: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2)安全系统论原理。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应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认识事故系统,对指导人们从控制事故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但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安全经济学原理。阐述清楚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4)安全管理学原理。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5)安全工程技术与卫生工程技术原理。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生产工艺与技术,研究相适应的安全工程技术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机电安全原理等,以及卫生工程技术原理,如防尘原理、防毒原理、辐射防护原理等。

同时,在20世纪尚未完善的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将在21世纪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人类实现了真正安全原理的掌握,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使今天人们安全生产和生活的必然王国走向未来人类安全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3安全立法-安全管理永恒的利器

从中世纪起,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陷、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发生。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

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可追溯到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针对世界范围的安全立法,人类进入20世纪才迈出了步伐,这就是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的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要数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是劳动安全立法最早和较为完善的国度。除此,很多国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20世纪,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到1915年才正式实施《工厂法》,比英国晚了近百年。

未来的21世纪,人类的安全立法必将体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1)安全法规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

2)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

3)安全立法的目标体系更趋明确。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

4)安全立法的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国际通用安全法规(ISO标准、ILO法规等)、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石油、核工业等)、地区安全法规(欧盟、亚太等)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5)安全立法的功能体系更为合理。建议性法规,如ISO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一般各国制定的国内安全法规都属此类;承担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规,如法律、技术标准、行政法规、管理规章等,各尽其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将会陆续颁布和实施。

4管理方法-事故预防对策之技巧

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60年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进展到60年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21世纪,要进一步理解和落实这种认识和过程。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30年代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安全管理法则,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为近代工业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到了世纪后期,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21世纪,安全管理科学园地将会更加百花争妍。

从管理方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21世纪,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预期型管理、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行为抽样技术、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将会大显身手,安全文化的手段将成为主要的安全管理技术。

5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不断探索的命题

我国的安全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80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入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显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技术、经济体制和安全理论指导下,表现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色。

21世纪将是安全科学管理不断深化,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断加强的时代。现代安全管理将逐步实现: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

21世纪,如下安全管理模式将得到发展和完善:

1)企业HSE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三结合的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意识,激励企业员工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工作热情,最终改进企业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效能,实现人类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效益。

2)企业ISO18000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MS)。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规范下,企业要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这是国际标准一体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随着ISO9000和ISO14000在各国逐步得到认可和取得成功的背景下,国际工业社会重视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这一体系的推行,将促进和改善人类社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和水平。

3)企业“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在企业,无论是人身伤亡事故,还是财产损失事故;无论是交通事故,还是生产事故,甚至是火灾或治安案件,都对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害。这些为人们所不期望的现象,无论从根源、过程和后果,都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人类对其进行防范和控制,也都有共同的对策和手段。因此,把企业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治安、环保等专业,进行综合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21世纪,企业建立“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是大势所趋。

4)国家安全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国家-企业-职工三方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构建国家监察-行业协调-企业自律-工会监督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制;二是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身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等目标出发,建立国家的大安全管理模式(机构、组织、立法、管理体系等)。

通过这些努力,将实现全面防范来自于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意外事故与灾难,减轻来自于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和危害,防止和减少来自于社会因素的公共事故与危害、治安案件及“黄、赌、毒”等消除或控制其对人类身心和生命的危害与毒害。

作者简介:罗云教授

作者单位:罗云(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邮编:100083

参考文献:

[1]罗云.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方法、技巧.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1997.

[2]肖爱民、唐紫荣等.事故管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3]董立斋、巩长春等.工业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9)

关键词:安全;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个人因素;安全教育

Key words: safety; modern safety management;personnel factor;safet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068-01

1现代企业安全管理

1.1 安全与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①安全管理术语及概念。安全――各种事物对人、对物、对环境不产生危害。安全管理――是指国家应用立法、监督、监察等手段,企业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对危害因素进行辨识、评价、控制,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②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各种生产资料短缺,社会产品贫乏,导致基本的民生需求不能得以解决,因此企业更多是以高投入、高产出为经营目的,产生片面追求产量、速度和效益,轻视安全和健康,违反规则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短时间内很难根除。对此,我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为改变我国的安全生产现状做出了空前的努力。先是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紧接着又提出了安全生产责任制,随着近些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又逐步向西方企业学习了许多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安全管理方法,渐渐使我国企业安全管理得到了提高并取得了很大成效。

1.2 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弊端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了几百年的安全文化相比,我国企业安全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①口号多于行动。现在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把“安全第一”作为企业的安全文化口号,并且也讲“人人讲安全”,可是具体怎么落实这个口号,却并没有多少实际行动,往往以例行的安全检查和安全评比来体现。②忽视个体员工的重要作用。现在面对企业的重要组成分子-员工,大多数企业往往用各种安全教育来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操作,避免安全事故,却忽视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所起到的绝对作用。③轻视安全管理,资源配给不足。尽管高喊“安全第一”,“安全重于生产”等口号,可是多数企业在生产利益的驱使下,仍本着“侥幸心理”“不一定发生”的思想,对安全问题轻视怠慢,并且该配备的安全设施不足,可配的不给配,造成重大安全隐患。

2安全管理中的个人因素

2.1 人本主义①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道格拉斯・青格雷戈创立了X理论和Y理论,一种基于人性两套系统性的学说。所谓X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性的消极观点,建立在四种假设条件上即:a.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可能他们会逃避工作;b.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c.员工只要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d.大多数员工喜欢安逸,没有雄心壮志。而Y理论则是基于一种人性积极的观点,它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下:a.员工视工作如休息、娱乐一样自然;b.如果员工对某项工作做出承诺,他们会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的完成任务;c.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会主动承担责任;d.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管理者才具备这一能力。麦格雷戈认为Y理论的假设比X理论更实际有效,因此他建议让员工参与决策,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和责任感的工作,建立良好的群体关系,这些都会极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上述这些理论强调人的因素第一,把员工不仅看作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人人都是管理者,我们把它称作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②个人因素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人本主义理念我们可以看到,当企业的员工个体在被动的接受安全教育、安全培训时候,那么,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将会有X轴的各种表现,这样的员工将不会主动寻找问题,存在侥幸心理,即使面对看见的风险也会视而不见。而当他们具备了Y轴的意识形态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主人翁意识形态时,员工就会乐于主动发现安全隐患,主动规避高风险作业,并且会主动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能够极大的消除安全隐患,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2 如何提高个人因素的Y轴表现①安全教育方法的多样化。a.讲授法。这是教学常用的方法。具有科学性、思想性、严密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语言优美谈话法。指通过对话的方式传授知识的方法。一般分为启发式谈话和问答式谈话。b.读书指导法。是通过指定教科书或阅读资料的学习来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是一种自学方式,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c.访问法。是对当事人的访问,现身说法,获得知识和见闻。d.练习与复习法。涉及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往往需要通过练习来加以掌握。复习是防止遗忘的主要手段。e.研讨法。通过研讨的方式,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达到深入消化、理解和增长新识。f.宣传娱乐法。通过宣传媒体,寓教于乐,使安全的知识和信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职工之中。②激励制度与适当的奖励。大多数企业员工工作的目的很单纯也很简单,就是要求更好的收入与待遇。而促进他们更好的履行主人翁责任的方法就是企业要对具有良好安全行为的个人进行适当的奖励(最好是物质奖励),并且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那么大多数员工就会乐于做一个真正的企业主人翁。

3结束语

对于企业而言,安全生产任重而道远。企业是社会经济组织,是构成社会组织的重要部分,企业内的从业人员应当得到全面发展,这是企业管理首先树立的管理观念。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使他们在安全领域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和教育体系,仍是企业应该不断思索的问题!这对企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今后的发展中希望我们企业能交上令职工、职工家属及社会都满意的安全答卷!

参考文献:

[1]陈军.安全生产管理知识[J].幻灯片.

[2]现代安全管理原理[EB/OL].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10)

面对上述的现实与背景,正视未来的挑战和忧患,为了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世界,需要创建安全的生产方式和康乐幸福的生活方式。为此,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重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效地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安全管理作为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将为21世纪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和安全生存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安全原理-安全管理

实践的基石

安全管理方法与对策的绩效,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需要有战略和方向的指导。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科学的规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

安全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是安全科学以及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石,是人类预防事故的重要理论核心。21世纪,人们将会不断探求如下的安全科学原理。

1.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人类历史进程证明: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2.安全系统论原理。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应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认识事故系统,对指导人们从控制事故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但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安全经济学原理。阐述清楚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4.安全管理学原理。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5.安全工程技术与卫生工程技术原理。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生产工艺与技术,研究相适应的安全工程技术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机电安全原理等,以及卫生工程技术原理,如防尘原理、防毒原理、辐射防护原理等。

同时,在20世纪尚未完善的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将在21世纪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人类实现了真正安全原理的掌握,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使今天人们安全生产和生活的必然王国走向未来人类安全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安全立法-安全管理

永恒的利器

从中世纪起,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陷、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发生。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

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可追溯到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针对世界范围的安全立法,人类进入20世纪才迈出了步伐,这就是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的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要数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是劳动安全立法最早和较为完善的国度。除此,很多国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20世纪,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到1915年才正式实施《工厂法》,比英国晚了近百年。

未来的21世纪,人类的安全立法必将体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1.安全法规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

2.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

3.安全立法的目标体系更趋明确。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

4.安全立法的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国际通用安全法规(ISO标准、ILO法规等)、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石油、核工业等)、地区安全法规(欧盟、亚太等)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5.安全立法的功能体系更为合理。建议性法规,如ISO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一般各国制定的国内安全法规都属此类;承担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规,如法律、技术标准、行政法规、管理规章等,各尽其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将会陆续颁布和实施。

管理方法-事故预防

对策之技巧

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60年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进展到60年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21世纪,要进一步理解和落实这种认识和过程。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30年代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安全管理法则,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为近代工业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到了世纪后期,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21世纪,安全管理科学园地将会更加百花争。

从管理方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21世纪,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预期型管理、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行为抽样技术、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将会大显身手,安全文化的手段将成为主要的安全管理技术。

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不断

探索的命题

我国的安全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80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入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显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技术、经济体制和安全理论指导下,表现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色。

21世纪将是安全科学管理不断深化,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断加强的时代。现代安全管理将逐步实现: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

21世纪,如下安全管理模式将得到发展和完善:

1.企业HSE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三结合的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意识,激励企业员工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工作热情,最终改进企业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效能,实现人类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效益。

2.企业ISO18000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MS)。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规范下,企业要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这是国际标准一体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随着ISO9000和ISO14000在各国逐步得到认可和取得成功的背景下,国际工业社会重视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这一体系的推行,将促进和改善人类社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和水平。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11)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坚持科学发展,推动企业在百亿起点上再上新台阶。

今后五年是煤炭工业大调整、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五年的发展状况将决定我们今后在煤炭行业的地位。抢抓机遇、乘势快上是我们每一名干部职工的历史使命。

要积极实施五年规划,努力实现企业双二百亿的发展愿景。为应对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我们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了“”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确很鼓舞人心,但每个指标的实现、每个项目的运作都需要我们以只争朝夕、锲而不舍、勇担责任、敢于超越的精神,采取务实的措施、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落实发展规划,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绝不只是少数领导干部的事,而是我们全体干部职工共同的责任。各单位要大力宣传“”规划,宣传企业的发展愿景,再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全力推动全员创业,引导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到创业发展的大潮中,以每个职工的具体创业行动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共创企业美好的未来。

要坚持集约发展,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科学发展主要体现在集约发展,对于我们企业来说,要实现集约发展,关键是要做到四点,一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重点发展煤炭开采业,以规模的煤炭产量奠定行业内的地位。二是基于产业链条的延伸,实现产业间的相互支持和价值增值,扩展竞争优势。三是基于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教育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节约创造价值的理念,推动节约型企业创建,倡导节约型消费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要激活存量,以存促增,把现有各类资源开发利用好。四是基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价值含量,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提高科技进步在企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真正步入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坚持安全发展,努力保持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安全工作不仅关系职工生命,安全工作的能力和成效也是煤炭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近两年,我们在对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和“三违”治理、质量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加大了力度,可以说在安全工作的精力和资金投入都是近几年来少有的,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安全无论是人、物、系统都与本质安全的要求还存在较大距离,隐患仍然大量存在,零打碎敲事故时有发生,实现全年安全目标压力很大。我们必须将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安全发展,将安全作为第一目标追求,第一实绩考核,以安全决定生产,安全决定项目,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有丝毫松懈,确保稳定的安全生产局面。当前要在抓好质量标准化建设,提高系统可靠性的同时,认真扎实地开展好职工岗位行为规范集中教育活动,认真治理“三违”,规范职工操作行为。通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安全文明的生产环境。

二、坚持依靠方针,进一步提高企业民主建设水平。

上一届职代会任期内,我们根据形势的变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积极调整思路,创新企业民主管理方式,依法落实职代会五项职权,民主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企务公开管理实现模块化,从物资采购、工程承包到干部选拔实行公开竞争,收入分配、评先、发展党员等职工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公示,各方面工作更加公正、公平、透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手段也开始向信息化方向转变。总的说来,企业民主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八届职代会任期内,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企业民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工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将发生新的变化,职工民主素养和民主管理能力将有新的提高,维权意识也将进一步增强;一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也使职工与企业利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职工民主参与企业管理和监督的意愿也会越来越强烈。我们要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引导和保障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开创企业民主建设的新局面。

加强企业民主建设,首先要维护和发展好职工合法权益。维护和发展好职工的合法权益是落实“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企业推进改革、制定政策都要尊重职工的合法权益。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和重大政策措施都要经职代会审议通过,体现职工意愿,切实做到不经职代会审议通过的事项不出台、不实施。企务公开是职工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对职工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能够公开的都要公开,重大事项和管理过程让职工知情,接受职工监督,经得起职工评议,让权力在职工有效的监督下运行。对不落实职代会职权,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要严肃追究领导责任。

加强企业民主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作用,集中职工智慧和力量。党的依靠方针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无论今后形势如何变化、企业如何改制,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不能改变,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不能有丝毫动摇。要通过加强企业民主建设,真正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职工的智慧集中起来,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汇聚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对于重要文件和政策的出台,领导和群众思考问题的角度会有区别,沟通不好就会出现制定政策与执行政策的落差,这就需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制定的政策和制度符合实际、易于操作、赢得理解和支持。要充分发挥职代会的议事平台作用,通过会前征求意见、会中集中讨论,把职工好的意见和建议收集起来,修改完善,保证企业科学民主决策,同时在讨论中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完成企业的改革发展任务。职工代表是企业民主建设的重要力量,既要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又要反映职工的意见和呼声,负起参政议政的责任,切实发挥好职工代表作用。

加强企业民主建设,必须形成制度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任何工作的持久开展都要依靠制度保障。推动企业民主建设,必须健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当前要突出抓好五项制度建设。一是要严格按照要求定期召开职代会。无论有无重要文件需要审议通过,职代会都必须定期召开,与其他会议合并召开的,也要严格按照职代会要求,提交必须审议的内容,履行职代会的程序,落实职代会的职权,保证职代会的质量。二是健全完善提案制度。目前,职工代表在闭会期间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尽如人意,职工代表的提案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有差距。要落实职工代表责任,每一位职工代表每个届期都应至少参与提一、二份提案,工会要进行提醒和督促。提案工作委员会要及时梳理汇总,分送并督促有关部门办理,向职工代表反馈,确保件件有回音、有结果,尊重职工代表的权利和劳动。三是要建立健全职工代表述职制度。职工代表是否真正代表职工,得到职工的信赖,要由职工去评议。职工代表每年应向所在选区职工述职,汇报履行代表职责的情况,由职工进行民主评议,以促进职工代表更好地履行职责。四是要健全完善企务公开的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保证各单位严格按照企务公开管理手册要求进行,避免走形式、避重就轻、选择性公开现象的发生,提高企务公开的质量。五是要建立调研沟通制度。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到基层一线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矿处级以上干部一年中至少有一、二次到基层召开职工座谈会,与一线职工面对面沟通,职工代表也要发挥好桥梁作用,经常听取职工的意见、建议和呼声,把基层职工群众的声音传达上来,保证我们的决策更能体现职工意愿。

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和谐矿区建设。

和谐矿区是建设优强大集团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企业的重要战略目标。实现矿区和谐关键是要做好群众工作。

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没有职工的发展和进步,就没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把推动职工全面发展作为做大做强企业的基础工作来抓,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大规模地培训职工,提高职工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培育职工的创新思维,帮助职工搞好生涯设计,为其成长创造机会,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职工把实现个人理想与做好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职工与企业一同成长。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创造融洽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