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对学校的建议大全11篇

时间:2022-03-26 03:54:31

对学校的建议

对学校的建议篇(1)

学校环保建议书1亲爱的同学们:

你是否正享受于校园共处的良晨美景?你是否正快乐于干净舒适的校园生活?你是否正愉悦于宽敞明亮、整洁卫生的学习环境?

然而,在我们生活中,一个小小的行为都可能留下永久令人痛心的踪迹。看看走廊白色围墙上跳动的足迹音符,看看绿色草地上悠闲躺着的废纸果皮,再看看身着厚厚灰尘的宣传栏。相信每一位同学都不会目视校园环境被污染而无动于衷。自然万物的生长需要雨露的滋养,校园美好环境的存在需要每个人的维持。

我们的生活环境归根到底是靠大家,与每个人的心态、生活习惯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初三(10)班向全校师生倡议:

1、以节水为荣――随时关紧水龙头,别让水空流。

2、以节电为荣――省一度电,少一分污染,多一分贡献。

3、以节粮为荣――爱惜粮食,让节俭美德代代传。

4、珍惜纸张――参加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

5、养成好习惯――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乱倒废弃物。

6、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能源,维护环境整洁。

7、爱护一草一木――做绿色使者,保持空气清新。

8、做动物的朋友――善待生命,与万物共存。

9、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奉献社会,传递爱心,传播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

同学们,让我们为良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尽一份义务吧!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文明习惯,完善自身修养,营造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展现魏中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

“校园文明,我文明;校园美丽,我美丽”。让知识在纯净的环境中传播,让美好的心情在学习中延续!来吧!让我们为创造一个干净、明亮、温馨的家而努力吧!

学校环保建议书2老师们,同学们:

近年,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为了你、为了我、为了他,也为了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大家庭,更是为了明天的美好生活,作为当代公民,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身体力行,共同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为此,__市四中向全体师生发出“低碳生活,我们行动起来”的倡议,号召全体师生要做到:

一、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增强危机意识、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真正了解节能环保对国家及个人的意义。

二、时时刻刻注意节约用电,要做到随手关闭电灯、电脑、电视、空调、饮水机等电器设备,做到人走电停。

三、购买简单包装的商品,选购绿色产品、绿色食物,倡导绿色消费。

四、少用一次性制品(木筷、纸杯、纸巾等),减少垃圾,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资源。

五、多骑自行车、多坐公交车,多爬楼梯,为节能减排出力。

六、重复使用纸张,双面打印,多发电子邮件,保护森林。

七、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在家中,多养几盆花,争做绿色文明使者。

八、自备水壶,少喝瓶装水;洗澡时用淋浴方式,并使用节水型浴头;尽量节约自来水。

九、做好计划统计,尽量一物多用。学会旧物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合理应用强再生能源。

应对气候环境与减碳节能问题,我们任重道远。每位公民都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为节能环保“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成为低碳理念的传播者,成为“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共同携起手来建设我们的绿色低碳新家园!

学校环保建议书3当我们在绿树成荫的校园中漫步时,一定会感到心旷神怡;当我们在窗明桌净的教室中读书时,哪能不全神贯注?当我们在整洁优雅的环境中学习时,定会倍感心情舒畅。优美的环境让我们懂得珍惜,学会爱护;优美的环境,让我们知书达礼,更加文明;优美的环境,让我们学习进步,道德高尚;优美的环境让我们学会谦让,学会做人。在优美的环境中,我们沐浴着阳光,吸取着营养,我们满 怀 激 情,畅 想 未 来。

讲究卫生是一个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讲卫生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不讲卫生的人就是缺乏道德的人。学校是我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是学校对外形象好坏的直观影响因素。

可是,在我们的校园里,由于有一些同学的不良习惯,校园里经常散落着同学们留下的瓜子壳,糖果纸,塑料瓶,口香糖等;由于有一些同学总是在操场上吃食物,弄得操场油迹斑斑,诸如此类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我们学校和师生的形象。

同学们,你扔下的是肮脏,捡起的却是品德啊。

眼下,我们__市电子工业学校正在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作为一个在长沙生活的一个中职生,应该怎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我们认为大家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的每一件维护环境卫生的事情.首要的就是要宣传国家对卫生环境的法规,维护好校园环境,从自己做起,从每件事做起。

方寸绿地,滋润人心。有人说学校是人类文化沙漠里的绿洲和知识的殿堂,它神圣而圣洁,肩负着知识的万代传承,文化的脉脉相传。因此,维持校园的洁净就是维护大家接受知识的权利。请大家还给校园那一份久违的干净吧。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校团委,学生科、“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校园环保志愿队”向全校同学们发出如下倡议:

1 遵守国家制定的有关环境卫生的法规和校领导制定的环境卫生的规章制度,并做好义务宣传员和模范的执行者.

2、以爱护校园环境为己任,校园洁境,匹夫有责。

3、不乱扔垃圾,不乱吐痰,不乱踩绿草.

4、看到地面上有纸屑、果皮、塑料瓶等,主动捡起来,放在垃圾桶里。

5、不在校园建筑物上或树木上乱刻乱涂乱画。

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美好的校园,人人都希望生活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环境里,同学们,我们是学校的主人翁,让我们行动起来,自觉增强保护校园环境的意识,做校园环境卫生的小卫士吧!

学校环保建议书4亲爱的同学们:

如今十分发达的地球,虽然环境情况看起来十分乐观,但是却有十分重大的隐患,这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胡乱排放有害液体。对人类威胁较大的气体,世界每年的排放量达6亿多吨;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临沙漠化的危险,每年有6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胁着60多个国家看见这一组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人类,你们有何感想?从2300万年到18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对于每个人从未停止过的索取,大自然都是有求必应的,这更滋长了人类的贪欲。

当你在这美丽的校园中学习,为我们美好的未来而努力时,相信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渴望有一个干净的校园,渴望健康的生命,渴望绿色,渴望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学校是育人的场所,环境教育是提高我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建立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校园,这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为了增强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让校园、班级环境更加整洁靓丽,有利于创建绿色和谐的校园环境,我们校园环境志愿者活动小组恳切地向师生们提出如下倡议:

1、树立绿色文明观念,自觉关心环境状况,把个人环保行为视为个人文明修养的组成部分。

2、不乱扔垃圾,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不随意采摘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公共绿地。

3、爱护仪器、设备和公物,使设备始终保持完好状态,尽力减少损坏维修。

4、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减少水污染;节约用电,做到人走灯灭,光线充足时不要开灯,避免白昼灯、长明灯的情况发生,微机室电脑用后及时关机

5、节约用纸,尽量少用餐巾纸,草稿纸等尽量两面用。

6、生活节俭,不随意浪费粮食,不剩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7、尽量少用塑料袋,尽量少用一次性的纸杯、塑料杯。

8、从我做起,号召全校同学树立环境意识,为创建绿色和谐校园出自己的一份力。

请大家还给校园那一份亮丽,让优美的环境永远在我们身边。今天播下一份绿色种子,明天收获一片蓝天绿地!保护校园环境,人人有责!同学们,为了辽信的明天更美好,行动起来吧!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华民族历来倡导节约,父母老师也再三强调环境的保护,让我们义不容辞地承担各自的使命,树立环境意识,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共建环境友好型的和谐校园而努力

学校环保建议书5尊敬的校领导们:

您们好!

我是六年级的一名学生,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已有一年多之久。每天9个小时的校园生活使我与这个充满活力的校园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可是,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渐渐地露出她那不环保、浪费的面目。

学校饭堂的饭菜十分可口,但是,每当我经过饭堂存放剩饭剩菜的大桶时,我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为了能让我们不再铺张浪费,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多用校讯通,少用书面通知。

最近我发现我们学校发通知是用纸发的,这让很不环保。因为学校每发一次通知就要用550张纸,假设每周下发一次通知书,一个学期将使用一万多张纸!所以我建议你们能多用校讯通发通知。

2、在校园内加强环保管理。

对爱护花草、不乱丢废弃物的班级进行适当的奖励;对破坏环境的不好行为作出批评。

3、经常举办环保活动。

收集学校的白色污染物,集中起来,换取相应的物质奖励。

对学校的建议篇(2)

我国基础教育目前正处于注重质量提升的阶段,特色学校建设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大家希望通过学校“特色化”建设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缺乏特色的现状,因此,打造特色学校成为不少地方政府教改工作的重点,也被广大中小学视为提升自身办学实力的有效途径。这些现象也迅速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已有文献对特色学校的讨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维度:其一是特色建设的类别和内容。例如,学校特色管理模式、特色教学方式、特色课程设置、特色办学理念与模式、特色校园文化等。其二,对特色学校及其课程建设的成效进行评估[1-3]。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小学特色办学的现状,但尚需要对这一轮改革深层次的特征及其所产生的教育和社会影响进行深入思考。

一、当前特色学校建设的两种趋向

1.特色创建的“自上而下”趋向

可以肯定的是,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引导与推动是这一轮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热潮形成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排除少数学校的特色创建完全是碜曰层学校自发的自我革新。整体而言,“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模式仍然是这一场改革热潮的主要趋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各级政府在推动国家“特色办学”政策的过程中,成为规划和设计区域内特色学校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整体规划了特色学校建设的类别、数量及未来布局,还统一阐释了未来辖区内特色学校建设的愿景,并且制定了具体的时间表与路线图。例如我国西南地区某市借助与教育部相关的纵向课题,通过“区域规划、整体推进”的策略,运用资金投入、调研和评估等政策工具实施特色学校的建设,建立起一批比较有成效的特色学校。此外,该市教育行政部门还对特色学校建设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对特色创建的形成途径、参与范围和数量、发展水平和质量等目标作了规划[4]。

第二,学校层面的特色学校建设过程呈现校长主导式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校长为龙头,教师对特色建设的各个方面起关键作用,而忽略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这一关键因素。具体而言,首先,特色学校建设理念脱离学生文化,特色学校理念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学校理念与学生文化相脱离的现象,学校理念凌驾于学生文化之上。其次,特色学校建设内容忽视学生多元需求。在特色学校内容建设过程中,特色的格式化趋势与学生的多元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色学校建设内容往往局限于艺术、体育等校本课程这一载体,对于其他内在性特色则选择性遗忘,更有甚者认为开发了相应的艺术、体育课程就完成了特色学校建设,未以尊重学生的多元需求而加强校本课程的针对性和多样性,缺乏丰富的校本课程组织形式,未以学生的多元需求与全面发展为基点构建特色学校的校本课程。

2.特色创建的“商品化”趋向

“商品化”是当前中小学建设特色学校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向。尽管与高等教育相比,基础教育与经济生产的联系比较间接,直接的货币交易在公立中小学很少出现,与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在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市场”和“商品”的密切联系仍然在当前这一轮特色办学的改革中有鲜明的体现。基于“商品”的视角,我们可以对学校特色建设作如下分析。

第一,关于市场的一套话语被人们用来对“特色学校”的理念、实践与政策进行思考、解释。例如,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大家普遍使用的语言是树立学校的特色“品牌”,打造学校具有竞争力与吸引力的“名片”。在激烈的学校竞争中,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是特色建设的通常选择。学校办学的宗旨是满足社会与公众的需求,通过多元化办学,为家长提供多样的“选择”。企业的管理经验在教育系统的普遍使用,是教育系统内外一系列社会关系已经发生改变的体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被“市场”逻辑所渗透。

第二,中小学在开展学校宣传或者“营销”的时候,常常把学校的特色作为“筹码”。虽然,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禁止择校,但是这种家长与市场的双向选择却在民办教育与教育培训市场上非常普遍。这种强劲的市场需求是市场供给方与市场需求方的利益高度一致的结果。一者,广大家长需要外界的信息对众多学校提供的商品信息加以甄别与比较;二者,广大学校为了竞争生源,需要拿出可以被大众接受的名片来宣传自己,“营销”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特色就成为一种有效的市场交换媒介。因此,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常常关注的信息就是一所学校所宣传的“教学特色”,学校“特色”也成为中小学进行学校宣传时的重点工作。

二、对特色学校建设的反思

1.特色学校建设是否是根据绩效进行行政管控的又一平台

教育社会学家史蒂芬・鲍尔分析了英国近三十年来的新自由主义教育政策,认为教育乃至各类公共部门中正在被一种强有力的“政策技术”所笼罩,那就是所谓的“绩效表现性”[5]。这种技术是一种问责机制,以此来对组织的每个人进行管控,其运用的主要方式是评判与比较。此外,它还具有将个人自我身份、社会价值及社会关系进行重塑的功能,是一种“道德系统”,把人们的行为按照其所期望的方向进行引导。在这种管控方式下,组织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尽心尽力为自己和他人负责。因此,我们可以把“绩效表现性”视为一种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结合体。从学校教育领域来看,“绩效表现性”通过将学校教师的工作表现转化为可以观测的指标和数据来测评、考核学校内校长、教师甚至学生。这些考核所依赖的数据会被常态化收集、记录并公开,常被人们用来判断一所学校的优劣。有学者指出,基于绩效表现的测评技术已经被普遍应用于学校管理,甚至成为一种霸权[6]。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须审视我国当前特色学校建设,反思这种“特色化”建设浪潮是否真正能够改变基础教育“千人一面”的现状,这种“自上而下”的趋向是否成为教育管控中“绩效表现主义”霸权的又一个平台。可以想象,当学校自身特色建设作为一项绩效指标被用于行政管理中,政府作为规划者与管理者必然将这种绩效考评的压力层层下放,最终落到学校身上,而学校为了完成任务或者迎合上级则很容易将特色创建流变成一种形式工程。这种行政化特色办学与形式化办学已在不少文献中被提及,究其原因,政府推动学校特色化所使用的“绩效表现性”政策技术是其中重要一点。

2.特色学校建设是否真正有利于实现教育与社会公平

除了受到政府强大政策驱动外,特色学校建设还受到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产品“商品化”趋向的冲击,而这与政府希望借助学校特色创建缩小校际差距、达到教育均衡发展、缓解“择校热”的政策目标有所冲突。

第一,由于校际之间先前存在的较大差距,各学校所具有的文化资本与特色建设可以利用的其他资源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文化虽然没有低端与高端之分,但是当前社会的分化与分层,城市文明较乡村文明更加强势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使那些能够迅速服务于知识经济的知识“更有价值”,使那些对应于城市生活的文化更受欢迎[7]。这就导致不同学校在创设自身的特色时所利用、汲取和加工的资源可能并不完全“等价”,原本的优势学校比弱势学校更有可能创建更有市场竞争力与吸引力的学校特色,从而扩大自身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与学生,校际之间差距可能进一步加大。

第二,校际差异扩大的背后可能是学校生源的阶层区隔。我们知道,面对大众普遍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优质教育资源是稀缺的。在这种供求矛盾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优质教育机会如何分配?虽然我国政府严格禁止“以权择校”、“以钱择校”等教育不公平现象,但是优质教育机会更容易被某些阶层所获取却是不争的事实。基于这种社会资源分配潜规则,基于家庭背景因素的校际之间生源分层会更加严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这种校际之间生源区隔只会巩固优势阶层的社会地位,不利于社会公平。

三、对特色学校建设的建议

1.多方参与,兼顾“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改革路径

特色创建可以说是一种学校文化的创建,从一个学校的价值文化、环境文化到管理文化、课程文化都离不开广大教师与学生群体的积极参与,群策群力,这种多方参与的模式成为在这个利益多元、注重个体价值的年代进行政策制定与实施的主流趋势。具体而言,“自上而下”要充分发挥政府与校长的引导、推动与保障的角色;“自下而上”则要深度挖掘教师、学生甚至是社区的特色资源,尤其是一向被忽视的学生群体与社区环境,深度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及意见反馈,加强学校与社区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取得特色文化创建的良好氛围。需要强调的是,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条路并行,尤其应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学校自主发展的关系,既要避免政府过度干预,给学校自由选择的空间,也要避免学校特色创建缺乏统筹规划,政策朝令夕改。

2.注重均衡,学校特色创建应与改善薄弱学校同时进行

挖掘一所学校的优势与潜力,整合资源创建特色并不一定能够缩小校际之间差距,实现教育均衡。相反,学校特色的创建应该在继续教育均衡化工作的基础上展开。所以,鼓励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办出特色与大力推进对薄弱学校的改进工作应该同时进行。那么,如何在校际之间较大办学条件差异的基础上如何实现“特色创建”与“教育均衡”的并行不悖?如何避免不同学校文化资本先天差异而导致“特色”的不等价?可以尝试的方法是,在区域内以优势学校与薄弱学校联盟的方式进行资源共享,特色互补。具体而言,政府通过相应的政策支持不同发展层次或阶段的学校,扶持学校发展的特色;在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下,建立起校际学校特色建设联盟,寻找优势学校与薄弱学校特色互补的契合点,建立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强特色学校对弱特色学校的资源辐射效应,并且通过整合不同学校的优势资源进一步强化学校特色,从而实现特色资源共享,特色文化互补。同时,政府要尊重并鼓励学校差异发展,给予学校足够的自主发展空g,避免过度干预。学校的特色建设要充分发挥外部力量对特色学校建设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区域范围内统筹考虑和运作。例如,大连市西岗区创新实施“片区+校群”管理模式,对各中小学的特色学校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全面推进,尤其注重统筹特色的衔接,整体规划、协调安排区域特色学校发展[8]。

3.回归本真,避免教育消费市场的冲击

学校特色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发展,满足公众的教育需求。在当前市场经济逻辑深入教育生态的背景下,效率价值深入人心,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避免学校特色发展成为“消费者主义”的附庸。这意味着,学校特色创建是强调多元化、个性化教育改革的抓手,不能一味迎合教育市场功利化的教育诉求,须平衡好选择自由、效率、公平和社会凝聚的目标冲突,避免让“特色课程”沦为满足少数学生个体社会流动的“特别通道”。基于此,应该鼓励区域之间学校合作,开发区域性共享“核心课程”。此外,学校在特色建设过程中,应该广泛听取相关群体的声音,协调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需求,突出民主性与公共性,比如,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与帮助。最终,使面向少数群体,供其“挑选”和“购买”的学校特色资源成为广大家长和周围社区都可以参与和贡献的对象。这样的学校特色,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也有利于其参与意识与公共性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刘解军.中国教育创新与特色学校建设理论与实践(上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2] 李静.学校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基于“五健康”特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3] 张民生,朱怡华.现代学校发展创意设计[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4] 赵元政.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系统思考[J].人民教育,2010(3).

[5] 吴举宏.基础教育色学校建设之悖论[J].当代教育科学,2016(1).

对学校的建议篇(3)

您好!我是六年级六班的刘鑫同学,在即将离别母校之际,为了让母校的工作做得更好,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学习,我真诚地您提出几点建议,希望您能采纳。

我们教室的窗户玻璃十分松动。记得有一次,一位同学在无意间推了一下玻璃,不曾想到玻璃就掉了下去。所以我建议把窗里玻璃再固定一下,有些已经裂开的玻璃也应该换一下了。不然,打碎了玻璃不说,万一砸着了人,那就麻烦大了。只有这样,同学们才会更加放心地在教室里学习。

在我们健身的地方,有些健身器材已经要脱落了。这样同学们在那里运动就有了安全隐患,要是哪个同学跌倒了,绊倒了,那就不能安心学习了。而且有些扎入泥土的器材已经开始松动了,万一伤着了大家那该怎么办了呢?建议把这些健身器材作一个全面的检查,再固定一下,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确保同学们锻炼身体时的安全。

以上两点,是我对学校安全工作的建议。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对节约资源的建议:在远志楼的厕所那边有一排水龙头,有些同学就曾经就用水去打水仗,浪费了许多水,并且弄得地上一片潮湿,一不小心还会跌倒呢?同时,那些水龙都中还有一些关不住水的龙头,一天到晚都在不停地漏水,晶莹的水珠就这样白白地流走了,多可惜呀!我国还是个缺水大国,怎么能这样呢?所以我建议:学校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同学们节约资源的教育,并且还要把几个关不住水的龙头换成新的,从而节约我们的水资源。

以上是我对学校工作的一点建议,如果高校长采纳,那将是我的最大的荣幸。

对学校的建议篇(4)

从在市场经济交易中反映买卖双方交换关系,作为一种计算和描绘工具开始,数学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发展到今天数学的应用已经远远不只这些。它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交通、统计、设计、教育、机械、建筑、经济、工程、物理、决策,等等。

但是,数学发展的现状与数学教育都存在很大的弊端。

一、军校数学教学模式现状

军校数学教育占了文化课程的很大一部分,也是考核要求最高的文化课之一。但是数学课程的开设、教学和考核等手段真的实现了数学实质的教学目标了吗?

数学与应用数学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军校目前课程开设情况,教学效果及考核内容来看,最突出的问题是学员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厚,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数学教材的难度系数大,封闭又传统,理论内容比较抽象枯燥与实际联系不大;第二,教材与考核要求很少涉及数学理论的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考察,于是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强调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考试形式和题型变化微小甚微。

数学发展表现出来的这种内在的统一性和在外部应用中的自觉性还将在下个世纪中继续下去。这样的发展现状对数学教育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呢?首先在教育中数学应该被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要强调数学各个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其次要注意加强培养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注意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数学的整体观念的建立可以帮助理解数学,增强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反之,综合应用能力的增强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数学的整体性认识。

二、对军校数学改革的建议

1.教学内容需要改革

首先,教学内容应该尽量精简,除去过时陈旧的知识,把实用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增强逻辑性;其次,习题训练一方面要起到温习巩固理论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起到发散思维、锻炼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也是比较难实现的一步,因为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的不只是一点理论知识还会牵扯到其他知识和方法。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一方面建模和实验打开了学生局限的思维方式,让他们看到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是切实在身边起作用的,确实有助于科学发展并将继续带动科学的发展。

2.考核方式需要改革

根据数学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目前这种只考核基础知识、题型几乎不变的百分制笔试模式已经很难能达到数学培养的要求了。要培养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就要从考核内容上向这个目标靠拢。我认为一方面要考核学过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考核学员在基础知识基础上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包括必要的理论知识(100学时左右)和计算机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具体措施是基础知识考核与论文创作相结合,其中论文创作要求可稍低于研究生论文要求,但目的是让学员适应综合运用知识包括理论知识、数学软件和综合搜索知识的学习方法。

3.教学方式的改革

实际上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还要从数学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出发。教员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循序渐进地传授学员理论知识外,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员的逻辑推理能力、灵活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科学计算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员兴趣,做到学与问结合,充分运用探究式、启发式和推理演绎式教学方法,形成勤于发问、善于思考充满乐趣的良性循环模式。

三、结语

根据笔者在地方大学七年的观察和总结、在军校三年对军校教育的研究实践,从军校学员学习数学的现状来看,兴趣不高、主要处在一个延续传统教学内容和模式应付考核的阶段、离数学培养目标的要求较远,这是一个迟早要解决的弊端。改革要从本质出发――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只要这些改变了教员们就会慢慢改变教学方式顺应这种环境,才能最终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琦.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国成人教育[J].2003(02):146-147.

[2]李尚志.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大学数学[J].2003(01):271-272.

[3]胡冰.高校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黑河学刊,2012(08):100-101.

对学校的建议篇(5)

【中图分类号】[G40-013.9]

做好广播体操是更好、更全面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施有效地育人途径之一。也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抓好广播操的质量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反映一个学校的师生精神面貌和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面镜子。我就做好广播操的益处和管理策略在实践上进行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做好广播体操对学生发展的三大益处

1、消除疲劳。早上起床身体机能处于基础代谢状态,而早操可以调整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促使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课间操能较好的消除脑力劳动带来的疲劳,合理的运动负荷更能使中枢神经细胞得以兴奋,使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提高学习效率。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的各种机能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身体的变化可以受到人为的或者自然的影响。学生长时间坐在教室内,如不适当的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舒展筋骨,一方面会造成血液流通缓慢、骨骼变形;另一方面会因光线的不足而造成视力衰退。适时的认真做广播体操可以发展人的身体素质,调节学生身心,改善人的体型。

3、陶冶情操,凝心聚神。矫健的步伐,优美、整齐的体操动作可以摧人奋进,丰富精神生活,使人心情舒畅、生活愉快。高昂、强劲的乐曲,可以鼓舞人心、增强一个集体的向心力、凝聚力。为树立良好的班风、校风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对促进学校广播操做操质量有效提高的建议

广播体操是学校学生每天必做的、大型的集体活动,特别是校园面积小、学生多的学校,集体做广播操是锻炼学生身体,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做操的时候出现动作不标准、不规范、动作路线不正确、不能跟着节奏做、边做操边说话等现象。那么,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如何提高课间操的做操质量,培养学生的体育、美育呢?在此,笔者谈谈改变这一现状的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深入了解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制定可行的制度。

分管领导、体育教师在开学后的两周要深入学生中认真观察学生的做操情况,去发现问题,并仔细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解决方法,确定管理上的先后顺序和侧重点以及需要如何协调。建议或促成学校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召开学校广播操管理目标专题会议,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带操教师责任意识,提出具体的操作措施和检查细节等。学校领导应督导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加大对课间操的管理力度,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也是培养良好的校风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

2、 全面普及广播操的教学、复习和训练,培养骨干学生。

可以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广播操全套动作的教学和复习,及时纠正错误的动作,对不易掌握的个别动作进行耐心讲解、示范,特别是动作的运行轨迹,让他们能熟练正确的完成。在给学生示范时要特别注意将自己的用力和感觉告诉学生。如:远离身体重心最远端要有力量感,在广播操动作训练中要尽可能利用音乐培养学生自己进入做操的意境,必要时让学生自己在心里默念节拍,使全体学生动作和示范动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另外,对骨干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在做操时站在队伍的前面,和领操教师一样,对各班学生起着表率作用。所以,必须先提高他们的做操质量,准确的完成每一节操的每一个动作,给各班的学生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在适当的机会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广播操比赛,把广播操热潮在全校推动起来。

3、加强体育教师的管理力度、强化队列要求和口令的执行力。

体育教师是学校课间操的主要管理者和组织者。可以安排一名体育教师或多名体育骨干上台领操,做到动作规范,节奏鲜明,给学生产生一种努力追求力与美的感召力。其他的体育教师、班主任应深入到学生队伍中,起到管理的作用,如果发现有不认真做的学生,应及时地指出,教育到位。

在教师的口令上要体现军令的威严来,学生应对老师的口令应该绝对服从。口令要求对广播操的质量影响较大,"快、静、齐"的执行必须严格,可以通过原地的正、半面转法来协调队列,使学生无论从什么方向上看都在队列上,体育骨干随时配合班主任、体育老师督促检查学生对老师要求的执行情况。

4、对学生进行体育美的教育,培养和强化学生集体集体主义和做操兴趣。

让学生真正了解做广播操的作用,从思想上愿意去做广播操,学校通过对队列、广播操技术动作教学的同时,再用黑板报、图片和广播向学生宣传人体美和体育美的知识,教育学生认识到一天中有两操和无两操的精神状态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加深他们对坐广播操意义的理解。小学生身体可塑性较强,有进取心,只要采取适当方法进行引导很容易形成良好的应答行为。提出"集体中因为有我,操会做的更好,不能因为我而影响这个集体"的口号,使学生产生为集体荣誉而努力做好每一节操的愿望,培养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样也将会产生较好的效果。高年级学生学习任务重,活动时间少,更会抓住两操时间认真活动,这对文化成绩较好的学生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这样努力协作,多管齐下,学生会从心理上接受广播操的美感教育的。

5、加强广播操的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广播操量化考评的管理制度,抽调部分体育骨干和体育教师,每天对各班广播操情况进行量化考评,对在平时课间操活动质量的保持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意识到广播操的重要性,上下统一认识,齐抓共管,学生做操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的,会在完善中不断提高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可能是一生的。实践证明,广播操的良好教学是学校整体形象得到强化和反应的一条有效途径,做好广播操不仅能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而且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好的促进了学生智育、美育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相信学生的做操会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对学校的建议篇(6)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在“本科教学思想大讨论”中紧紧围绕着“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这一主题,专业建设、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材建设以及本科教学管理是本科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是学院院迎评工作的重要内容核心。

一、学院本科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分析研究

(一)专业

1、 专业结构和布局。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不断优化专业总体结构与布局,深化专业建设内涵,科学设置新专业。现有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30个(见表一),以经济类专业为主,文学类、管理类、法学为辅,面临着学科门类单一的问题,缺乏理、工类学科,仍需时间解决。知识产权专业顺利申报成功,学院努力建设多学科专业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完善本科专业建设要重视新申办专业,为成功申办提供保障。利用自身办学优势,在深入进行市场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前提下,审视准备申办的专业学科。设立新办专业启动资金,在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图书资料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学院可以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和培养申办新专业的高层次人才。

2、 培养方案。学院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地方基础教育改革、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构筑了知识、能力、素质、创新为一体的专业教育框架,建立了由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素质课程、活动与实践课程等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多维渗透、学程分段、方向分流”的培养模式。合理设定总学分和总课时、科学设置课程板块,使之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吻合。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设立了素质课程板块,规定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在素质课程板块选修一定学分。其中包括人文、外语、信息技术素质等三个类型。素质课程的开设,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

(二)课程

1、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学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清晰,课程建设计划周密,措施得力,执行情况好,改革成效显著。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断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学院根据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的不同要求,对教学大纲进行全面修订。学院重视精品(优秀)课程建设,立项资助,强化培育。学院加大了精品(优秀)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群建设的力度,逐步形成了一批内容丰富、教法新颖、教学质量高、深受学生欢迎的优质课程。

2、 教材建设与选用。课程选用的教材整体水平高,使用效果好。学院可以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制订了《教材建设“十二五”规划》,完善了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科学规范教材选用与征订工作。

为确保使用高质量的教材,学院应该制定《教材管理规定》、《关于教材征订的具体规定》和《教材选用质量标准》,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材选用和管理措施。

二、学院本科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总结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

学院采取得力措施,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成效显著,必修课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率高,效果好。

1、 重视课堂教学环节。学院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环节,通过举办青年教师会讲比赛、新老教师结对互帮互学、评比优秀教学质量奖等活动,鼓励教师加强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改革,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积极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讨式等授课方法。

2、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为帮助广大教师提高多媒体(网络)课件制作及应用水平,学院积极组织开展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加大投入,加快多媒体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购置了各类专业教学软件,国际贸易模拟实习软件等。

(二)双语教学

学院重视双语教学工作,制订了实施双语教学的相关措施和激励政策;部分专业积极创造条件,实施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为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可以对双语教学分类规划、立项建设、积极实施、稳步推进。为提高教师运用双语授课的积极性,学院可以制定双语教学的奖励政策:一是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在计算教学工作量时,按实际工作量的1.5倍计算;二是在年终评优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时,同等条件下,对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可优先考虑;三是对双语教学课程建设进行立项资助。

(三)实践教学

学院一贯重视实践教学,建立健全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设备先进,指导老师经验丰富,满足实习实训要求,实习实训时间有保障,措施完善,效果好。

三、学院本科教学管理

(一)管理队伍

1、 结构与素质。学院教学工作实行学院和各教学单位两级管理,学院通过选拔、培养等方法,使一批高职称、高学历、懂教学、善管理的人员充实到学院及各教学单位教学管理岗位,使整个教学管理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趋向合理。

高度重视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研讨、培训、进修和学习,广大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为教学工作的规范化运行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院领导和教务处管理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调研,听取师生对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师生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教务处在计划制(修)订、新专业申报、教研项目申报和课程建设等方面,为各教学单位和广大教师提供周到的服务;教务管理网页设置课表查询、网上选课、成绩查询和课堂教学质量测评等栏目,方便师生的“教”与“学”。

2、 注重教学改革成果。学院鼓励教学管理人员钻研管理理论,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教学管理研究。通过课题立项、经费投入、成果奖励等措施,调动教学管理人员从事教学管理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学院每年都划拨教学研究专项经费,用于资助课题研究。

(二)质量控制

1、 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学院针对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总结学院多年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从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理论出发,借鉴了国内外其他高校先进的管理办法,对原有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文件进行了全面补充和完善,对本科教学全过程各环节提出更规范的要求。

内容涵盖综合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实验和实践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管理等教学管理的多个环节,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使整个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 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学院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并逐步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应该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工作规程》、《备课环节质量标准》、《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验教学质量标准》、《教育实习工作质量标准》等。

在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标准,主要包括教书育人、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等方面,要求从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状况。

参考文献

[1] 尹宁伟.我国本科教学改革新动向——以“985工程”高校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

[2] 钱颖一.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01).

对学校的建议篇(7)

二、大学就业现状

从2006年的413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610万人,到2010年的630万人,再到2012年的700万,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己远高于经济需求的增长,而劳动力市场却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北京而言,截至2013年3月签约的本科毕业生不足40%。因此,自主创业成为吸引大学生的一个选择,而在校大学生为了给以后的创业打下基础,在大二、大三时就开始尝试着网络创业,由此引起了目前的大学校园内的“开网店”热潮。

三、在校大学生网络创业面临的问题

虽然目前网络消费发展迅猛,网络创业形势比较乐观,但是对于在校大学生,网络创业成功率还是相对较低的,以下几个因素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网络创业成功率。

首先,在校大学生在网络创业中缺乏长远的规划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少大学生选择网上开店等形式的网络创业,是因为只看到了别人赚了钱,盲目跟风。同时,在校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失败的经验,很容易遇到挫折就放弃。其次,在校大学生一旦选择了网络创业,势必占用大量的时间,尤其是创业的起步阶段,这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习。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业负担重,对网络创业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再次,在校大学生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网络创业都需要依托一定的技术,要求创业者具备一定的网络应用技能。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对容易,但是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另外,网络创业需要一定的营销、管理等经营能力,这又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比较欠缺的。

最后,资金的支持。网络创业虽然创业的初始资金比较少,但如果要在后期扩大规模,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这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是个不小的难题。

四、对高校的建议

对于如何克服在校大学生在网络创业中遇到的问题,我认为高校对在校大学生网络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主要解决方法。因为,一方面,在校大学生没有完全融入社会,得到社会支持较困难。另一方面,高校对学生网络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具体建议有以下几点。

首先应提高在校大学生对网络创业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在课堂通过网络创业的相关案例,导入网络创业以及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对网络创业的感性认识。其中也要引用一些失败的案例,让学生懂得网络创业存在的风险。

其次是对网络创业所需的各项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育。针对不同的网络创业模式,应该有不同的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育方式,同时也应注重对在校大学生营销、管理等经营能力的培育。

对学校的建议篇(8)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们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经过学校有关部门批准,以学生志愿方式组成的业余性学生群体组织。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是学校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学校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领域,是高职学生展示才能,锻炼提高自己能力的重要舞台。了解高职学生社团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学生社团的管理办法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有其独特之处。

(一)参与人员年龄相对较低,参与人员不均衡,流动频繁

高职院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8~21岁之间,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对参加学生社团的作用、意义缺乏认认真的思考,有的学生是随大流,凭一时的热情、新鲜感。再加上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和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的要求,学生社团干部 “大一进,大二出,”的现象十分突出。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干部的轮换和社团成员的流动都比较频繁,社团内部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二)参与社团的学生人数比例较高,但社团类型发展不均衡

据有关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参与人数比例高达60%左右,而普通高校学生参加社团的比例为30%-40%。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兴趣爱好型社团比重偏多,理论学习型和学术技能类社团比重偏低。大部分理论学习型和学术技能型社团相对参与人员少、规模较小,开展活动的质量深度不够,影响力不大,仅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发展空间受限,社团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不强。而兴趣爱好型社团相对规模较大、活动多、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发展较好。

(三)学生社团活动层次较低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多以一般的比赛、竞赛以及演出为主,在活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教育性主题突出不足。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主题不突出,随意性大,讲究新颖性,注重形式,对同学们的需求不太了解,造成学生参与人数较少,使社团活动的质量难以提高。

二、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和逐渐成熟,职业院校的社团活动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比,与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相比,高职院校的社团管理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

(一)在社团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上存在观念的误差

没有正确看待社团的重要性,有的高校还是按照旧的管理模式,在校学生会组织下设立一个小部门来具体管理和指导社团发展,甚至有的高校将社团组织当作一种临时突击队,一有脏、累、重的劳动和服务任务,就第一个想到了社团。久而久之,社团的功能和作用不断畏缩,只是简单停留在低层次的活动范围内,凝聚力和吸引力也就随之不断下降。

有的高校虽然成立社团联合会,但却没有将社团联合会真正纳入到平衡的管理,存在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在活动指导、经费支持、场地提供等诸多方面存在偏差。

(二)学生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善,运作不规范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完善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发现确实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社团成立的随意性较大。高职院校对社团的成立和审批不规范,管理和审批部门不明确,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宣传部、团委、学生处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好像谁都可以管,导致社团成立以后不知道是哪个部门批准的。有的院校成立社团非常简单,填个表,打个报告就批准了。对于社团成立的目的、宗旨、发展方向、活动设计都没有严格的要求。

2、社团目标管理与考核不科学。对于学生社团日常的管理和考核,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明确的标准,或者只是一个定性的评价,缺乏定量的考核,或者是考核标准模糊,缺乏导向性。

3、对社团的服务和协调不足。高职院校对社团管理的职能不清楚,定位不准确,强调用制度来约束和管理社团,缺乏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

4、学生社团的经费投入不够。由于高校的扩招,职业院校的学生人生显著增加,学生社团数量和社团成员也在增加,使本来就紧张的社团经费和活动场所没有办法满足社团的需要,影响了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和社团活动质量的提高。

5、是社团指导老师不够到位。由于对社团指导老师的考核和奖惩机制运用不够,往往使指导老师的工作处于非组织管理中,指导老师对社团的指导就会处于凭个人的兴趣或自我的责任意识来进行,由此带来指导学生社团工作时有时无、不可持续。

(三)学生社团管理体制松散,缺乏长远计划

从社团的管理体制来看,学生社团一般进出遵循自愿原则,即进出自由,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流动性比较大。

从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来看,有部分学生社团活动缺乏计划性,尽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档次不高,内容大而全,特色不明湿,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品位偏低,缺少科学性、艺术性、情趣性和文化底蕴.而且社团活动超出本身宗旨和性质,活动滥而全。直接导致了新参加的社团成员对学生社团产生失望,缺乏长久归属感,进而出现虎头蛇尾、昙花一现等现象,对学生社团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和谐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完善学生社团管理机制是建立和谐社团的关键所在,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院校各级学生管理组织首先要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工作,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作的领导,真正把社团组织作为学校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站在培育高素质人才的角度扶持社团发展。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社团联合会的领导,积极鼓励社团联合会按照自己的章程开展工作。学校党组织和团组织应该主动关心社团联合会的各项建设和活动安排,经常听取社团组织的工作汇报,定期研究部署社团工作,并及时与相关部门交换意见,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

学校各级学生管理组织要把是否关心、重视社团的工作纳入到组织考核和干部考核体系中来。切实保证社团独立的组织机构、经费投入和人员配备。要高度重视对于社团管理干部的培养,把他们看作是团结青年的凝聚源、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头羊,给他们哐担子,定目标,关心社团管理干部的成长。

作为具体指导学生社团工作的高校各级共青团组织更要切实承担起学生社团的思想教育工作,把社团工作纳入团学工作的整体格局,把社团青年学生纳入团组织的评价体系。这样就形成了各方面共同参与、协同配合,保障有力,推动社团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丁作机制。

(二)建立合格的学生社团干部队伍

首先要重视社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和聘用工作,要按照“严进优出”的原则,要求基层社团干部必须有在社团最少工作时间限制,使其对于社团内部情况有全面准确的了解和认识,不至于工作的断层和脱节。对新上岗的社团干部要进行严格的上岗培训与在岗培训,把严“人口关”。通过“定岗、定责、定人”,来规范社团组织的机构设置、职能界定和人员配备,保证社团干部队伍的质量,为社团工作提供坚实的队伍基础。社团骨干是社团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社团骨干的素质如何是一个社团发展的关键。学校应将学生社团骨干作为学生干部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和管理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示范群体在社团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这对于正确把握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对于学生社团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以及日常管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推进制度创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社团的建设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当前学生社团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情况下,更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制度来规范、约束和服务于学生社团的建没,使学生社团建设步人“制度化、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社团的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度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加强制度建设,不仅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而且更要狠抓制度的落实。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管理部门都已逐步形成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制度,如注册制度、活动申报制度、对外交流制度、日常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年度评优制度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结合职业院校发展的实际,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情况,进一步的推进社团管理制度的创新,制定系统的、科学的、具有一定操作性的、适应高职院校社团管理的规章制度。使高职院校的社团管理做到用制度说话、用制度管人、用制度办事。

(四)提高社团活动经费、保证社团活动开展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要正常开展,质量要得到提高,社团活动经费必须得到应用的保障。从目前的高职院校看,许多社团都存在经费短缺的现象,影响了职业院校社团的健康发展。学校社团经费的来源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加大社团经费的投入,每年在年度预算时应安排学生社团专项经费。二是学生社团成员的会员费,这部分费用较少,只能是杯水车薪。三是学生社团成员应树立市场观念,积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为企业服务,争取企业的赞助和支持,为社团争取更多的活动经费。

(五)创新机制体制,完善奖惩制度

机制体制的创新,奖惩制度的建立,对于学生社团的管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完善和落实各个社团的目标管理、项目评优、考核等制度。建立一套包括目标激励、物质奖励,精神激励的系统的管理制度。对于目标激励,要实行项目化管理制度,对学生社团活动、发展提出明确的目标,既有长远目标又有阶段目标,这样使得社团发展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有利于社团的长远发展。对于物质激励,要实行“抓两头、促中间”制度,对优秀学生社团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对落后社团进行末尾淘汰,通过抓两头来进一步引导促进中间社团向上.并控制其行为趋向好的一端发展。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社团导师运行的机制,加大对指导老师的考核和奖惩力度,使更多的教师可持续地参加到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中,以提高社团活动的内在质量。对于情感激励,要建立精神理想和归属教育制度,通过情感化的社团管理,将理想信念教育、集体荣誉教育等融人潜移默化的情感交流中,通过思想沟通、排忧解难、交往娱乐、批评帮助、民主协商等,充分体现出“人情味”,这样使得社团的归属感不断增强,将真挚情感化作自愿接受领导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胡小兵,浅论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学生社团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6)

[2]庞显洪,目标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2009(7)

对学校的建议篇(9)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发展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艺术,竹笛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的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竹笛一直都是民间乐曲的主要伴奏乐器,也一直都深受劳动人民的喜欢。新中国成立后,竹笛走上了独奏的舞台,使得它的艺术魅力有了更广泛的发挥,以其甜美的音色和独特的音乐表现力,成为了民族乐器中音乐特征最完美的乐器之一。《秋湖月夜》《姑苏行》《牧民新歌》《扬鞭催马运粮忙》等竹笛名曲,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很多音乐院校、普通高校、艺术学校,纷纷开设了竹笛专业,为竹笛演奏培养专门的人才,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人们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是每一位从事竹笛演奏、教学等相关人士的责任和义务。

一、艺校竹笛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近年来,竹笛专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逐渐发展的过程,时至今日,艺校中的竹笛教学已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竹笛演奏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但是面对新时期的就业形势、社会需要、培养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变化,我们艺校的竹笛教学逐渐显露出来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艺校中,学生的音乐基础差异较大,拿竹笛来说,就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完全没有任何基础的,即以前从没有演奏过竹笛;第二种是有一定的基础,或者是学习的时间比较短,或者是学习的不系统、不正规;第三种是有一定的演奏基础,这些同学入学前曾经跟随专业的竹笛教师学习过多年,有一定的演奏水平。面对着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充分体现出这种差异性,教学大纲一样、教材一样、课时安排一样,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性的设置,导致水平低的提高慢,水平高的没有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呈下滑的趋势。

2.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竹笛专业的兴起已经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但是我们的教材建设却一直比较滞后,大多都采用《笛子基础教程》《笛子考级教程》等有数的几本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版年份都比较早,很多新的曲目都没有收录,相对于专业的音乐院校来说,艺校的竹笛教材还十分不完善,而且学校和学校之间的交流不够,不能充分做到教材上的互通有无,导致了教材建设的不完善。

3.教学目标不明确

音乐院校的竹笛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高水平的竹笛艺术演奏人才。师范类院校的竹笛专业,培养的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竹笛作为一门音乐技能,是中小学音乐教师不可或缺的。但是艺校中的竹笛专业,培养目标上却比较模糊,即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主要从事什么职业,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演奏水平上比不过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相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上又没有涉猎,这种教学目标上的不明确,直接导致了艺校学生演奏水平的提高和今后的就业。

4.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21世纪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面对着各种新课程种类的不断增加,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性和计划性。甚至对竹笛学习产生了怀疑,认为竹笛是很快要被淘汰的乐器,今后不会有人再喜欢听竹笛演奏。教师方面,面对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诱惑,很多教师都在外收学生,对于基本的教学却是应付了事。没有工作的活力和热情,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艺校竹笛教学的几点改进建议

1.课程设置要因人而异

在教学中,要充分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同时在教学的方法和侧重点上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可以先从集体课开始,向学生讲述竹笛发展的历史、竹笛演奏的基本知识等等,以能够演奏一些基本的曲目为教学目标。这样既符合同学的实际状况和要求,也高效合理的利用了教学资源。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可以给他们以选修课的机会,满足他们在发展的需求,使之具备一定的演奏水平。对于学习兴趣浓厚的同学,还可以采用单独辅导的模式,为他们终身喜欢竹笛打下一定的基础。对于有着较好基础的同学,教师要予以重点的培养,因为很多学生以后都要从事和竹笛有关的职业,唯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这样根据不同的基础,进行不同的课程设置,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最大程度上做到以人为本、因人而异。

2.加强竹笛教材建设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教材,同时根据教学和地方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地补充。作为艺术学校来说,要主动地和地方高校的音乐系取得联系,这些学院的资料一般都比较充分,更新也比较快。通过经常联系,获得最新的教学资料,然后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地改造。有几个原则是要求教师始终坚持的;首先是系统性,无论选择何种的教材,都要注重系统性,尽可能的按照竹笛的发展和特征来进行划分,做到简单和明了。比如把乐曲分为传统、近代、现代等部分,还可以分为北派、南派、新派等;其次是多样性,教材不能全都是乐曲集,还应当有基本训练、基础技巧等练习类教材,及竹笛的起源、发展、流派、艺术特征等理论类教材;最后是科学性,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水平,选用不同的教材,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将教材中的乐曲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级别,同时为每一个级别制定必须的练习曲和乐曲,避免选曲单一和混乱的问题。

3.革新教学方法

艺术学校的学生,在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上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采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来丰富学生的思路,提升学习的速度和效率。有的教师很少做示范,多是口头上的讲解;有的教师只顾做示范,很少进行讲解和总结,这都存在着偏颇之处。新型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示范、讲解、对话、点评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方法。比如对话法的运用,教师改变以往的一言堂的教师方法,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觉得自己应当如何的改正,都要主动地说出来,才能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当然前提是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师可以从自己的演奏感受谈起,引导着学生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通过真诚地、有针对性地讨论,减轻学生的紧张心理和学习压力,由被动转为主动。

4.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除了自身演奏水平的提高之外,教师还要更多地去学习和了解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等,同时用联系的观点,加强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关注,多和其他学校进行交流等等。其次,教师还要主动地学习整个艺术门类的知识,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知识水平,让竹笛教学更加全面和完善。最后是要融情于教、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尊重每一个学生,从“爱”字出发,以深厚的爱生之情、高尚的情操、适宜的举止去转变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综上所述,随着全面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民族文化的发展将日益得到重视,会有更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加入到民族器乐演奏和教学的队伍中来,竹笛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和支持,这是我们民族音乐的希望所在,也是我们每一个音乐人的职责所在。

对学校的建议篇(10)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70-01

一、进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技能型人才,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能有效发挥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各自优势,从而让学生受益、让教师受益,实现学生培养目标,从而使学校能够长远发展下去。

(一)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着力培养的是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的优秀文化和课程,使学生了解到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从而更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制订并执行好学习计划;校企双方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要,采取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或者学徒制等培养形式,训练学生的相关职业技能,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并熟练运用,让学生切实学习到一项专业综合技能;学生也通过接受企业技师指导或到企业具体岗位进行实践,使书本上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使职业技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有利于教师的职业发展

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由于与社会实际脱节,往往缺少实践能力,不能时时了解企业最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社会经济最新形势的变化等,导致教学偏重理论而缺实践,不能与社会接轨,“纸上谈兵”,或者即使注重实践也是过期的实践,不能紧跟时代步伐。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师能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具体模式及人员需要情况,通过与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共同探讨,可以在实践操作中提升其理论技能,从而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三)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通过校企开展深层次合作,能够促进高职院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主动地调整专业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从而培养社会和企业都满意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得到社会认可,才能有更长远发展。

(四)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为企业量身打造企业发展所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从而使企业节省大量的职工培训成本和时间,学生不管是实习期间还是分配到企业工作后,直接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作用,为企业创造出价值。同时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也能有效提升其社会形象和知名度,从而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的对策建议

为提高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高职院校必须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创新,对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变革,从而实现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一)打造学习型管理队伍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原来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将难以适应专业模式改革。打造学习型教学管理队伍,通过组织、参与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使教学管理者了解校企合作的最新动态,让深厚的教学管理理论知识和与时俱进的实践能力相结合,从而进行科学的管理,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效推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制定激励和扶持政策,促使教师加强技能学习。同时提供条件促进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养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教师乐于从教、乐于改革,从而把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校的整体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开展校企合作,提高教育质量。

(三)打造学习型班级

与传统班级相比,学习型班级里成员具有更强的进取心、团队感和实践能力。通过打造学习型班级有利于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去设计教学环节,形成较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养成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对学校的建议篇(11)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159-04

笔者在高校工作,曾长期负责学生党务管理工作,并且通过对甘肃省一些兄弟高校的实地调查,了解掌握了当前甘肃省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制度建设的现状,可以肯定我们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还存在若干突出问题。归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历史传统因素,个人主观因素以及制度、教育、经济等客观现实因素三个方面。当前,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制度建设,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努力:一是培育和强化大学生党员制度意识,这是前提和基础;二是建立健全完备而科学的制度体系,这是核心与重点;三是狠抓制度的贯彻执行,这是关键与落脚点。

一、培育和强化大学生党员制度意识——前提和基础

制度意识就是人们对于制度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包括党员对制度创设和运行的认识、理解、知识与经验,对制度所确定内容的愿望和情绪,对违反制度行为的评价和看法等方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缺乏制度意识或制度意识薄弱,不仅难以制定好的制度,即使有了好的制度也难以有效遵守和执行。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制度建设,首先必须培育和强化制度意识,这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培育和强化制度权威意识。实际工作中,个别党员缺乏按制度办事的观念,习惯于我行我素;一些党组织没有养成严格按照制度办事的习惯,导致许多好的制度形同虚设。邓小平曾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与个人作用、个人责任相比,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党员都应视制度为最高权威,应具有“制度畏惧感”,形成人人敬畏制度、个个严守制度、自觉按照制度办事的良好氛围。

第二,培育和强化制度平等意识。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党的制度如同党的法律,对所有党员都是平等的,只要违犯党的制度,就要受到制度的制约或处罚,必须做到不以资历深而姑息、不以职位高而免责、不以违者众而放任[2]。

第三,培育和强化制度约束意识。党的制度是用来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我党一贯要求“从严治党”,就是对党员要有更高更严的要求,严格的制度约束对每个党员都是必不可少的。制度作为一种“硬约束”,能时时处处警示党员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告诉我们提倡什么、赞成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对于有一点“权力”的大学生党员干部而言,必须强化制度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意识。失去制约和监督的权力,极有可能变成腐败的权力。依靠什么力量来制约和监督权力?最重要最根本的力量就是制度,必须严格把权力运行纳入制度化轨道。有了严格的党的制度,就可以有效防止和消除权力异化和权力腐败现象,从而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二、建立健全完备而科学的制度体系——核心与重点

各高校在学生党建工作中,都出台实施了一系列学生党员培养发展、教育管理监督、民主生活等具体规章制度,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丰硕成果,但现有制度不够科学与完善,存在不少问题。当前新形势下,建立健全完备而科学的制度体系,是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制度建设的核心与重点。

(一)尊重全体大学生党员在制度创设时的主体地位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我们一贯强调大学生党员对党内制度的遵守和执行,而往往忽略了一个首要问题,那就是谁有权创设大学生党建规章制度?多数情况下,高校学生党建规章制度由学校党务工作管理层直接制定,很多制度就是跟风跟形势、机械套用上级规定的“大楼文件”,与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和大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没有结合或结合不够紧密,缺乏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导致很多制度无法落实,基本上形同虚设。这就是没有认清学生党建制度的创设主体而产生的严重后果。高校学生党建制度反映的是全体大学生党员的利益和意志,规范的是全体大学生党员的行为。因此,高校学生党建制度的创设不应是某个领导或党务工作管理层意志的表达,而应该是全体大学生党员集体意志的表达。因此,高校学生党建制度的创设主体是全体大学生党员,我们必须尊重全体学生党员在制度创设时的主体地位。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走群众路线”是我党一贯坚持的工作路线。制度创设也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否则制度脱离群众,就是一纸空文。创设高校学生党建制度之前,要组织大学生党员代表深入到最广大的学生党员及普通学生之中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实际情况,广泛听取和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初步酝酿出制度方案后,要组织学生党员在有关层面上或一定范围内进行讨论或组织试行,经过一段时间后,根据反馈意见,对不适当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最后正式出台实施。经过“调研、初定、讨论、反馈、修改、正式实施”这样一个充分酝酿的过程,并力求获得绝大多数学生党员的认可和充分体现学生党员意愿的制度,大学生党员肯定会自觉遵守和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也就不立自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