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微商年终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12-21 11:47:38

微商年终总结

微商年终总结篇(1)

清晨逐梦,夜晚叹息,恐怕是很多进行微商生意的人的共同心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微商是微信发展的必然产物,然后在人与人的网络社交里,突然加进了赚钱和分享的概念。它一方面看起来好像是有前景且有钱景,另一方面扰乱我们朋友圈。现实中,微商吸引了上千万人探索创业,这本身就是个大话题。

A大家都想:朋友熟人总不会骗人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消费模式日益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当代社会的购物平台不再局限于实体店购买,还出现了电视购物以及网购,人们逐渐开始接受这种“足不出户坐等收快递”的购物方式给广大消费者带来的福音,人们可以在网上货比三家根据自己的喜好搜索商品。然而,随着网购的弊端日益突出,不少消费者对网购失去信心。与此同时,“微商”的兴起成功转移了网购达人们的注意力。微商的兴起来源于腾讯集团旗下的通讯工具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的流行,是新时代的社会化电商模式,开启了社交平台购物的新时代。

从百度指数来看,微商真正的爆发在2014年10月、2015年1月和3月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段时间主要由于一些大型的化妆品品牌开始入驻微商,以及传统品牌巨型企业开始试水微商。各种营销事件、媒体报道、微商大会等将微商推向了顶峰。

通过百度指数以及其他数据库的反映,微商起初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江浙地带,因为这些地方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创业氛围浓厚,并且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后来逐渐火遍了大江南北,具体的微商规模和数量已经无法统计。

在微商运作的过程中,第一个环节涉及的就是人们的社交网络,人的社交网络来源于自身的社会关系,包括家人群体、朋友群体、同事同学及网络群体等,涉及感情程度深、彼此亲密程度高且互惠程度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比重更大。我们习惯了去接触熟人社会,受熟人关系的影响,微商最初涉入这个行业时往往是从身边的熟人朋友下手的,可以做“顺水人情”送他们一些自己销售的产品,而大家也往往愿意接受这个人情,用完之后会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使用心得,吸引一些潜在消费者的关注。大众消费者或许都有这样一个心理:朋友熟人总不会骗人吧。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微商从自己的社交网络下手,将自己的潜在客源逐渐扩散开来成裂变形式,有了固定和潜在的客源不愁赚不到钱。

B你接触的微商,是哪一种

你熟悉的微商,或者每天让你不厌其烦的那些微商,不外乎是这四种类型。

第一种:品牌微商

微商最开始是以品牌代购的形式在朋友圈流传。微商的概念也经历了一个从微信电商——微电商——微商的发展过程。首当其冲的是美妆品牌,采用朋友圈作为销售渠道,结合传统制进行销售管控,后被称为微商模式。由于监管的具体执行难度和个商自控能力的缺失,导致这种微商遭受颇多的质疑,央视曾经对一些“违规违法”的面膜作坊作了一些调查,发现不少品牌存在制假造假的成分。

第二种:个人微商

这种微商主要是以代购,朋友圈卖货为主,代表产品为奶粉、面膜、奢侈品等。部分微商复制品牌微商的模式,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暴利刷屏,搅乱市场。网上曾经流传个段子,“有个做微商卖面膜的朋友,最近听说一个月赚了10万,真让人羡慕嫉妒恨啊!”个人微商也不是完全没有发展的可能,如果你是个时尚达人,或在社交营销上有丰厚经验,相信可以做好微商。

第三种:社群微商

社群微商即由某个群体内的组织者发起,以兴趣点或某种情感共鸣形成的在线社群,通过有主题的运营,转换粉丝为消费者而实现变现。社群有两种,一种是明星式的社群,这类组织者往往能言善辩,激昂文字。还有一种是一个小组织,服务型社群,寻找外部资源来对接内部资源,以分享、互助为目的。

当社交媒体侵入后,很多早期在论坛,博客,微博等混迹多年的培训师、创业者开始利用社交网络撰文讲座,培训解惑来吸纳粉丝,逐步变成某个领域的号召人。总结这些社群特点,玩法基本上可以用三个词语总结:传递价值、对接资源、学习帮助。社群微商多以培训切入,以专业辅导为主,培训新人,同时吸引和扶持成员成长为明星案例,最终扩大会员,提供高端服务收费。

第四种:平台微商

平台微商表现在微信小店、微盟V店、口袋购物等平台微商开始崛起。它完全是一个去中心化和去流量化的交易平台。它有着一整套完善的交易机制,从上游的上架选品到中游的代销分销再到下游的购买返佣等,形成了一个链条。

平台微商的兴起,避免了朋友圈刷屏、假货横行的现象。品牌微商,个人微商以及社群微商逐渐向平台微商转移,表明微商尝试运用平台的信任机制、系统、数据等进行管理和销售。

总而言之,微商是始于品牌,乱于个人,兴于社群,重构于平台。

C种种乱象,引来多方关注

微商火了,必然与之相伴的是一些乱象。去年开始,先是媒体爆料90后“网红转战微商”卖毒面膜致人毁容,接着央视又以新闻播报的方式连发两篇微商报道,央视表示某微商品牌质量存疑,涉嫌造假,微商大会酷似传销。微商这一行业以及群体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微商的势头越来越猛,隔三差五动辄千人大会,万人大会已成常态,明星大腕,美女帅哥,大佬大伽齐聚一堂,为微商站台背书,相比于传统电商营销,微商显然要高调得多。就是这样一个甚嚣尘上、如日中天的行业让很多网友觉得它就是未来的造梦空间和致富工厂。如此高调的营销势态,自然引起社会的反响和媒体关注。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狂热的致富梦,导致部分人的价值观扭曲;二是新型的商业模式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

通过微商实现“致富”的途径,居然只需要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解决,整个过程别人看不见,摸不着,类似传说多了,说的人当真,听的人当真。如果说晒晒图片,刷刷朋友圈就可以赚钱,那花上百万租个写字楼然后通宵达旦埋头苦干还有什么意义。在目前微商立法还处于空白,市场秩序混乱的状态下,一波一波的后继者对微商应该有一个清醒认识。

经济学者通过大量案例分析,一些微商的产品和形式,存在很大问题:一是重营销,轻产品。如果你的产品需要大量的广告投入和营销人员去推销,说明你的产品还不够好。重营销,轻产品的微商最终都不会长久。在体验至上、品质为真的时代,好产品才能迎来好口碑;二是靠,走低价。很多微商卖家的普遍感受都是产品最终消耗在层级手里,并未到达终端用户,只有金字塔顶端的赚到了钱,底层只有通过低价贱卖才能获得微薄利润,或无利可赚。这种情况,难怪不让人想到一些被打击取缔的东西。

对于微商出现的种种问题,微信管理方曾整顿非法分销模式行为的公告,一旦发现,将会永久封号;后来微信《朋友圈使用规范》,对朋友圈,微商,内容分享等作了详细规范。2015年1月初,微信第三方服务平台微盟《微商公约》,以微信第三方服务商的角度,从倡议行业自律并结合技术手段来规范微商交易行为。

前些天,有人总结出微商应该遵守规范:戒违规、戒伪劣、戒传销、不乱市、不囤货、不暴利、不刷屏、不杀熟。

D未来的发展的几种形式

2015年为微商元年,各种品牌、商家、平台拔地而起,人人都想在这股风潮袭来之际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未来微商的发展将会是什么样子?有人预测出三种可能的模式。

一、微商+平台

平台的崛起,一方面使得暴力刷屏、加粉及售假等微商行为被大范围清洗。拥有优质产品及良好的粉丝圈的社群微商将长期并存,同时会结合微商平台尝试更多的变现办法。另一方面,微商平台凭借自身的规模实力,在货源,信用体系以及消费者保障方面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与品牌商、个人商家形成高粘性,在短时间内积累用户规模。

二、微商+C2B

微商年终总结篇(2)

出样品、找代言、做包装、招是他们惯用的玩法,拼情怀、讲故事、喂鸡汤是他们卖货的华丽外衣。2015年被认为是微商一个大浪淘沙的生死考验年,野蛮生长之后,微商到底何去何从?

所谓适者生存,一周来,记者通过走访发现,乌鲁木齐微商开始向2.0时代进发,看完“微商进化论”,或许你会从中受到一定启发。

微商营销模式悄然转变

2015年28岁的邱婷从单一的微信销售商品,发展成了拥有十几个品牌的新疆总。

去年,家住水磨沟区七道湾的邱婷从一家企业辞职后,开始在朋友圈销售一款洗发用品。

开始销售时,邱婷用自身经历推广产品,第一个月销售出二三十套。然而,除了朋友购买外,洗发水销路基本无法突破。

邱婷的上家告诉她一招:找。据介绍,微商体系有着明晰的层级定位,一般微商产品分为全国总,省,市,县级等。成为某一级必须符合相应条件,进货越多,级别越高,第一次进货1500元,只能是普通,第一次进购3500元,可成为县级,进购货品越多,进货价也相对越低。

每一级与上一级形成隶属关系,邱婷现在已有十几名,她赚取和批发差价。

据业内人士介绍,微商行业主要有“B2C(基于公众号)”和“C2C(基于朋友圈)”开店两类主要模式。“B2C模式”为通过搭建一个微商管理体系,提供完整的分销方案,卖家依靠销售进行提成。

“C2C模式”就是像邱婷这样通过品牌商找一级总,由一级总往下,层层发展商销售产品的纵向模式。

除了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也成了微商发展之路。在西北路一家服装店,店主刘静的微店很红火,一切源于她有实体店。

从去年开始,刘静尝试微信和实体店相结合,拓展销售渠道。

刘静说,她平时生意都靠微店维持,因顾客可随时看到服饰,而且支持退换货,顾客认为比网上购买便捷。现在,微信销量已基本与实体相当。

不止是刘静,小西门、商贸城、华凌等地的经营户都通过微店和实体店相结合的方式销售。

在新贸广场销售服装的大型批发商秦娟说,以往她的地州批发商,需到店面来看货,现在有了微店,地州批发商随时能看样品、下订单,此外,微店还增加了零售订单。

同质化竞争迫使微商转型

记者调查发现,微商经营的大都是面膜等化妆品和服装类商品,同质化竞争让一些微商不得不另辟蹊径。

2014年,思埠集团以面膜切入朋友圈营销,将层层分销、囤货、洗脑、暴力刷屏等模式带入微商行业,创造了月流水20亿元的“神话”,也掀起一股化妆品类在微商大行其道的风潮,面膜、神皂等都成为个人微商竞相追逐的微商爆品。

根据易观智库对微商用户行为的统计分析,用户购买的品类中美妆护肤用品占比25.8%,其次为服装类23.1%,母婴类12.2%,食品类商品有待进一步挖掘空间。

但今年以来,微商遭遇断崖式下跌。有数据显示,上半年微商渠道美妆类品牌业绩下滑高达80%,微商遭遇问世以来最大危机。

方媛媛就是由销售面膜转向红糖的。她说,2013年,朋友圈销售商品的,七成销售的都是面膜,她的产品开始每月还能卖出十几盒,半年后,她几乎不再出货,第一次进货基本都在2000元以上,每盒面膜的利润在30元至50元不等,而由于朋友圈客源优先,一旦销售不出只能自己承担损失。

相比起方媛媛,微商小阿兜年销售额在20万元以上。之所以业绩好,是因为她有两家实体服装店做支撑,基本每次换季前,她都会专程飞一趟韩国,挑选应季服装,同时,她爱人是她的专职摄影师,去韩国一星期,他们两人一天睡觉时间不足5小时,剩下时间就是跑各大市场、拍照、更新朋友圈、统计订单,她有两个微信号,每次都要回复几千条信息。

小阿兜说,自己赚的就是辛苦钱,从微商中脱颖而出很难,尤其是同质化竞争中,必须找到差异化的突破口。一两年来,她积累了一些客户,而韩国代购直接发货才能保证利润。

目前,食品、鲜花等原来基于社区的小店,在大电商平台一直面临流量稀缺、用户黏性不足以及物流不可控等问题。网上店铺的拉新全靠线下实体店,后续的用户维护也往往不找线上平台。但微信、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为这类社区店提供了新可能。而帮助这类店铺快速在移动端建店、打入微信朋友圈的工具类产品迅速崛起,口袋购物旗下微店是其中代表。

而根据微店公布的《2015年一季度微店报告》显示,一季度增长最快的类目中,巧克力、新鲜蔬菜、蛋制品乳制品的增长率分别达到89%、81%和79%,食品类微店正大放异彩。

新疆微商抱团拼市场

微商的模式,是游走在灰色地带,发展下线很容易发展成传销。

上周,国家工商总局将四家微商认定为传销。抱团或转战电商,成了很多微商的必然选择。

自治区工商总局工作人员也表示,虽说现在新疆微商从业人数的数量不好统计,但如果发现微信销售假货,也可向工商部门投诉,工商部门将追查假货的源头。

今年7月,新疆300家实体经营户自发成立了新疆跨行业微商联盟,成员来自化妆品、糕点、服装等各领域。消费者都可通过客户投诉、商家理赔、退货换货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新疆艾斯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帅是新疆跨行业微商联盟的发起者,也是发展O2O模式的微商代表之一。

微商年终总结篇(3)

而另一方面,“降级权”对咱们老百姓来说也没有什么无用之地。就拿媒体关于“降级权”报道比较多的戴尔来说,记者在采访戴尔大中华区消费者业务总经理杨超时,他说:“企业级PC才有‘降级’的这种说法,消费级PC一律不降级。”具体来说,戴尔可为旗下Latitude、OptiPlex和Precision系统(这都是企业级和工作站级的)免费提供降级服务,而稍低端的Vostro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产品线则会收取“一小笔费用”,即所谓的“降级费”20-50美元。并且,只有Vista商业版和旗舰版可以被降级,也只能降到XP专业版,而不是XP家用版。而最畅销的消费品牌Inspiron,戴尔明确表示不会提供降级服务。据悉,惠普的“降级”方案与此同出一辙。

微商年终总结篇(4)

截止2013年底,广西小微企业近14.3万家,占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位95.6%,资产总计达到21517.89亿元。这些小微企业是经济市场的重要主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及电子商务发展形势下,广西地区的小微企业必须抓住这一发展契机是站稳脚跟,争取竞争优势,增强实力。

一、移动电商对广西小微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移动电商概括

在移动网络及智能终端的普及,出现了一个新型电商――移动电子商务,其打破了传统电商的网络限制,真正让消费者不受时空限制的进行实施各种商务行为。此外,各类智能终端的出现,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更新换代较快,价格也伴随技术成熟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不同层次消费群对移动终端的应用日益普遍,为移动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产生的影响

当前,广西地区的小微企业基本上是民营经济,是其经济主体的重要组成。据广西市统计局的信息,2013年广西民营经济的GDP增长贡献率近50.0%以上。涉及食品、工艺品等制造业及化学原料、木制品加工等多个劳动密集型行业。该类企业集中于南宁、柳州、桂林等地区,占总数的50%以上。这也是是新时期“广西制造”品牌塑造的中坚力量。而小微企业可否健康、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广西地区可否顺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优势。

在4G逐步覆盖的今天,移动网络进入到新的发展契机,而这也成为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一个新引擎。从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看,电子商务为小微企业的成长给予了良好空间,催生了大量小微企业。同样地,移动电商也为广大小微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广的空间,也必然会出现一批移动电商行业的模范型企业。当前,移动电商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而对小微企业来说,则是更易进入的时期。传统电商模式为广西小微企业的商业转型提供了有效路径,伴随市场经济改革深入及移动网络的发展,移动电商也为正积极开展转型升级中的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广西小微企业移动电商运营策略

(一)应用新技术,推广产品信息

二维码技术是一个新型技术,伴随微信、QQ等广泛应用,该项技术被人们所认识和应用,通过智能手机、IPAD等终端上的软件对二维码扫描,可实现在线查询、购物及产品对比等功用。其中,在比价功能方面,广西小微企业可应用其突出同城优惠这一优势,更好的推广产品信息,让更多人认识企业产品,进而提高销售量。

(二)创新O2O模式,强化客户体验

通过多种移动技术改进和拓展线上渠道或线下交易,是当前广西小微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而这也就需要更多需要依靠同城优势,可以说积极推进O2O模式将是广西小微企业利用移动电商发展的新型营销模式,让更多的人通过O2O营销走进实体店。相对传统电商而言,O2O模式会把物流、商流设置在线下,已给予消费者更好的消费体验。O2O的实质就是把线上营销和线下经营有机结合,目的在于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消费体验。当前,腾讯的“微信”已然在O2O方面进行了广泛布局。而二维码是融合线上、线下的关键,微信扫描二维码来识别和获取用户,并建立链接入口,并能随时推送信息,然后开展O2O营销业务。近年来微信服务发展迅速,而微信本来就需要依靠智能终端,然后让用户在查看到信息同时可提升用户转化率,进而更好开展营销活动,构建O2O移动电商模式下的营销体系。

(三)应用好物联网技术,节省物流成本

物联网技术是电子商务中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它的应用有助于物流供应链更为完善。比如:RFID扫描技术,在零售商店在应用中直接进行货款支付,商家则可让消费者通过智能终端对商品进行扫描,然后通过自助收银平台付款,节省时间,降低运营成本。

(四)完善移动支付平台,方便客户消费

移动电子商务主要包括基于消费者的移动消费模式与基于企业的移动服务模式。前种模式,就是企业依靠移动网络运营商的服务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后种又分为这两种:企业对内部员工应用,可应用移动设备开展有关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运营效率;企业间的应用,这就需要依靠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的移动化管理对在外的业务人员给予实时性信息,有助于增强企业间的交流,提升服务质量。现阶段,移动电商应用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和企业间商务两方面的服务,而这也是新时期有最具活力的商务模式。

现阶段,伴随移动网络购物、支付、物流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小微企业应利用这种移动电商中的各类资源,并根据企业发展实际,为市场消费者给予更优的服务模式,譬如:移动交易、移动支付等。移动交易可在移动电商活动中及时提供商品的自动识别、跟踪、管理、客户关系等全程服务。而移动支付则是移动电商的基础,在有关技术日益完善下,人们应用手机支付的行为也越发简单,因应用移动终端进行网络购物不会受到时空、地域的限制,因而,消费者可利用平时相对零碎、休闲的时间随时通过移动网络选购商品,而该部分消费者往往更偏向购物,而把此种模式应用到移动网络团购或买优惠券的营销模式也会对广西小微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改革深入的今天,移动电子商务是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基于广西地区小微企业的发展实际,应充分认识到移动电商的影响,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营策略,更好的依靠移动电商强大企业。

参考文献:

[1]谭浩强.电子商务应用基础与实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微商年终总结篇(5)

虽说Android 先机尽在,可Windows Phone 7貌似也是来势汹汹,一场血腥的大战,即将爆发。面对老牌的智能手机霸主Symbian和当红的天王iPhone(OS),究竟两位新秀谁又能才是未来希望之星呢?

或许现在来深度PK这2个智能手机OS平台的技术细节,还为时尚早,毕竟Windows Phone 7还在襁褓之中,但人们对这场期待中的龙虎之争显然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次前瞻性的TechPK,一起预估一下它们的未来走势。

PK总结:

无疑,在2010年中,Android显然已占了上风,市场支持度不断攀升,俨然已胜券在握。但是微软的市场影响力和雄厚的Windows平台基础优势,也不容忽视。加上多年来在智能手机市场上的积累以及Windows 7的强势推广,谁又敢断言Windows Phone 7没有胜机呢?不过,如果微软打算在2010年秋季时挽回消费者们的心,重新引起商务用户们注意的话,看来还必须得拿出一款激动人心的新手机才行,这或许又意味着要将PK胜负最终裁判权交给第三方手机制造商。所以我们目前对Windows Phone 7只能表示谨慎看好了!

毅然崛起的Android

谷歌对手机设备之所以会有如此兴趣,是因为它秉持着一个信念,那就是手机设备将来一定会成为最广泛、同时也是使用最频繁的上网方式,最终也必然会成为谷歌强力搜索引擎的主要阵地,以及公司利润的增长点。

谷歌所领导的开放手机联盟现在涵括有大约70家软件商、芯片商、手机制造商以及一些运营商。其在2007年11月的开源Android智能移动软件平台,一年后,就出现在了智能手机HTC G1上。

手机制造商以及运营商们投下重注,接纳了这个免费、开源的移动操作系统,并积极创新,最终为它们带来了良好的回报。根据NPD集团的数据,在Android面世不到3年的今天(2010年第一季度),仅美国境内使用此操作系统的手机销量已然和iPhone持平。而在全球范围内,根据Gartner公司的分析,Android的市场份额已从2009年的1.6%,增长到了2010年第一季度的9.6%。

摩托罗拉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其当初经营之惨淡,一度曾打算卖掉旗下的手机相关业务。如今,该集团在Android的基础上又重新焕发了青春。在Android操作系统的基础上,摩托罗拉开发了自己的用户界面,并考虑将Android应用在新型移动设备之中,比如平板电脑。2009年10月,摩托罗拉了其广受欢迎的Droid智能手机,与iPhone相比,其流行程度以及好评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小结:

Android的成长性有目共睹,而且基于开源软件的先天优势,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手机相关厂商将希望借助这一免费平台快速进入智能手机市场或者扩大自己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开放的平台和众多的终端设备支持,也将成为推动其上创新应用不断涌现的源动力。Android的前景值得期待。

洗心革面的Windows Phone 7

而对微软来说,其风险则是居高不下。其过时的Windows Mobile UI是基于Windows CE的核心所开发,如今不但是市场份额在不断流失,其在2009年时所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也正在被逐渐淡忘。不过,从那时起,微软的CEO史蒂夫.鲍尔默就已然认识到了移动设备在技术和市场上的全新领导地位。2010年2月,重新设计的用户界面(如今被称为“Windows Phone”)被推出。2010年5月,另一个经鲍尔默亲自改组的部门(Xbox游戏部门),开始和Windows Phone团队一起,直接向鲍尔默本人负责(而不再像以往那样还要先通过Robbie bach)。

新UI给人的使用观感完全不同,不仅是和微软以前的系统版本大相径庭,和对手的平台相比起来也是截然不同的。微软雇佣了天才的外包人员,将他们和Redmond的退伍军人们放在一起,给了他们一张空白的表格,以及一张近乎空白的支票。不过,微软所采取的措施中有一项其后果相当严重,那就是微软放弃了它长期以来一直所坚持的“向下兼容性”:所有为老版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所写的软件,将不得不为Windows Phone再重写一次。

总体而言,微软的软件开发人员对新UI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对早期版本开发工具的早期代码质量也相当的满意。和iPhone OS相比,Windows Phone 7留给大家的印象还是比较好。

微商年终总结篇(6)

不管说法如何,近一段时间,“云”已经成为微软在任何场合中被提及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在微软“三屏”(电脑、手机和电视)加“一云”战略中,加号后面的“云”正在成为这个以软件产业为代名词的公司的主流业务。

在一个分不清主场的世界里,不断扩大战场是IT巨头们永恒的主题。开放的谷歌正把触角伸到互联网能渗透到的任何领域,从搜索到操作系统、从手机到任何移动设备;苹果保持着一贯的封闭姿态,愈发增加了竞争对手模仿自己的风险,借助于一个移动设备,苹果掀起了音乐娱乐和应用的革命,并让平板电脑融入主流。

作为一个主要以开发电脑软件获取利润的公司,微软寄望于云计算来维持并扩大利益。现在,整个公司的注意力正在转向云服务上。“过去,我们的业务是销售软件。在云计算时代,我们仍然销售软件,但我们将在客户的IT预算中获得更高的比例。”微软企业部门总裁斯蒂芬・埃洛普说。据梁念坚透露,现在微软全球3万工程师正在从事与云有关的工作,到明年底,将有7万个工程师为微软的云工作。

“按照埃洛普描绘的云蓝图,从个人用户、到企业、到第三方开发人员都可以获得来自微软的云端服务,而这样的平台会给微软帝国造就一个――“云产业”。”

云的价值不只在技术方面,它的商业模式则更为重要。梁念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用多少就付多少钱,这使得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与大企业接近。”要知道,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软件开发模式和商业模型都将进入全面开放组合的新时代。加码

在云的布局中,微软不断做着加法。在谷歌、苹果、亚马逊等创新型公司蓬勃发展的云时代,如微软、惠普、IBM这样的老牌IT公司已经不甘于只当一个player(玩家),它要改变游戏规则!

Azure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赌注。2008年lO月27日,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Ray Ozzie在微软专业开发者大会(PDC)上推出云计算平台Windows Azure――这把微软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Azure服务平台的底层是微软新一代的云操作系统Windows Azure,包括计算、存储、管理等。在windows Azure操作系统之上,运行着Live Services,.NET Services,SQL Services,Share Point Services和Dynamics CRM Services五大服务,作为未来微软下一代网络服务的基础。“我们所提出的技术将改变原来的游戏规则,这些技术将使我们的用户有能力决定,是将应用程序部署在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互联网服务上,还是将其部署在客户端,或者,根据实际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Ray Ozzie当时激动地心情仍历历在目。为了在Azure上面运行更多的应用程序,微软当时就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全球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数量提高到15倍。

一年多以来,微软一直在为这项服务的商业化运营做准备。据梁念坚介绍,迄今为止,微软已经投入23亿美元用于建设数据中心,以及云计算架构,以获得规模效益。2010年1月,用一个月时间完成Windows Azure的付费系统测试及准备工作后,Windows Azure平台服务从2010年2月起开始正式收费。

在微软20lO年的一连串最新产品中,也无不打上了“云”的标签。2010年4月,微软正式推出了新一代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10和.NET Framework 4。Visual Studio 2010已被微软视作是其发展云计算架构的重要一个步骤。据悉,Visual Studio 2010可以支持开发者开发基于微软云计算操作系统Windows Azure的应用。微软大中华区开发工具及平台事业部总经理谢恩伟说,微软会用多种方式来促使用户过渡到Visual Studio 20lO,也会发展租赁服务这一模式,除了此前针对第三方托管厂商的租赁,在云平台上的按需、按使用量计费也已经开始尝试。“Visual Studio 2010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机遇,不只是在云计算这个领域、新的应用软件开发场景、新的应用软件商业模式,更重要是,它和桌面端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整合。”

“我3月份在微软总部参与的高层会议,话题围绕着面向未来的服务。目前Xbox服务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游戏在线业务,Bing等服务是完全基于云的,最新的Office也走上了这个道路。软件加服务是明确的趋势,Visual Stduio10支持Office 2010中的大量功能,对于中小企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张亚勤说。

微软的Office办公套件已成事实上的文档格式标准,可是在云计算领域能否保持这种领先地位呢?无疑,微软的云战略中,也包含Office。

“今年的微软新一代商业平台都是在云计算的基础里面建立起来的”,微软新一代商业软件平台六大产品线Office 2010、Project 2010、Visio

2010、SharePoint 2010、ExchangeServer 2010、Communications Server“14”。Office2010支持使用完整版本的SharePointServer(功能强大的服务器功能集成套件)来进行文档的存储和管理。企业用户可以在企业内部网络中搭建SharePointServer,并享受Office2010对它的完整支持。“对我们而言,Office不仅是一个桌面端的软件,它更是一个开发平台、应用平台,Office提供了丰富的程序开发接口和灵活的扩展方式,现在我们的团队非常注重在Office 2010拓展我们的业务应用。通过Office 20lO的引入,中广核优化了管理,简化了流程,在成本方面也得 到了很好的控制。”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叶志强说。可以说,为用户所熟悉的桌面办公软件Office 2010正展现全新的面貌――电脑桌面、手机、浏览器之上的跨界体验。word2010支持直接将文档到博客等网站上,而PowerPoint2010更是提供了一个被称为“实时演示广播服务”的功能,允许演示者直接在网络中播放演示文稿,只要将生成的网址给受众,所有人都能实时从网络上收看到演示过程。

剑指PC之外

无孔不入的网络、日益普及的终端设备,云时代蕴含的长尾机会让微软不甘于只当PC上的霸主。

“微软正在为实施云战略‘全力投入’。”据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兼通信及媒体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温涛介绍,微软有4万名员工在从事软件开发,其中70%参与云战略相关的活动,而一年后,他们中的90%将开展基于云战略或依靠云战略推动的项目。“微软的灵感来自于云:Windows Azure和SQL Azure始于云;Bing、Hotmail和Windows Live诞生于云;Windows、Windows Phone和Xbox与云集成在一起,云突出强调了Office、Exchange和SharePoint。”温涛表示,“跨越多屏和云服务从而实现各种终端设备无缝集成是微软在个人电脑之外的愿景,在微软的三个主要显示屏上(电话Windows Phone、个人电脑Windows 7、电视Mediaroom 2.0),微软希望把大家熟悉的Windows体验扩展到多种设备中。”

云计算是微软的“软件+服务”战略的一种重要落地形式。随着电信服务提供商继续在其有线和无线网络中投资建设宽带IP网,这些服务提供商正寻求通过在语音之外的领域,如统一通信、门户和搜索、移动性、电视、音乐和游戏等领域创建和提供有吸引力的增值服务。微软正在为这些企业提供服务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与通信企业合作,拓展服务渠道。

电信运营商一旦完成网络的基本建设,就会很快将注意力转向先进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分析认为,微软的云计算用户是通过微软搭建的公共云享用云服务。在微软云中,每一个用户被分隔开来,独立地访问公共云中的数据中心和存储资源。如果客户需要建立自己的私有云,这时微软就演变成了一个云计算集成商的角色。

“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已经转向了信息服务,而不是传统的通信上。”微软中国公司开发工具及平台事业部软件架构高级顾问崔宏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电信运营商把基于短信通道的传统业务能力与新的业务应用结合在一起将更具有竞争力。“在公共云领域,运营商更具优势。”对于微软和运营商之间的定位,崔宏禹对记者说。

中小企业市场,是微软和电信运营商共同看重的机会。“云计算”的应用进程则会从个人和中小企业开始――他们希望把部分(而不会是全部)信息资源和应用委托给云服务商来管理,这样便可凭借更低的成本实现更简单、更灵活的掌控。很显然,这种状况与上个世纪大型机崛起(发端于军事、公共事物等领域)和PC走向主流时(由大型企业率先应用)完全不同。

在微软最新的“2010年全球中小企业IT和托管服务指数”研究报告中显示,亚洲中小企业在托管和云服务应用方面整体处于领先地位。微软始终坚持“软件+服务”模式成为其云计算在中国的落地形式。可以看到,托管业正在向满足云计算的需求转变。

微软大中华区电信及媒体事业部总经理金伯乐认为,基于浏览器的软件服务是第一代SaaS,如今的“软件+服务+在线服务”模式是第二代SaaS。不同于传统的软件许可销售,托管针对的是外部商用服务的许可。对托管服务商和客户而言,只需要按月支付一定的费用并签订“微软服务提供商许可协议”(SPLA)就可以使用这种服务模式,就像交水电费一样。

云同样也飘向了“小屏幕”。传统数据中心的竞争已经蔓延到云服务链条下游的移动终端领域,作为三屏合一战略的重要一环,Windows Phone 7系列在设计阶段就定位为互联网手机。而对于惠普收购Palm,分析认为,对于微软来说可不是一个好消息。当前惠普是微软Windows Phone7系统的支持者,同时也是其大客户。Windows Phone 7主要面向企业级市场,而收购Palm之后的惠普将会利用Palm的优势发展自有的移动终端平台,把触角延伸到个人消费级市场,进而逐步放弃合作路线。

在另一屏――电视上,微软一直在努力推动IPTV市场的发展,Xbox360与有线电视机的结合就是一个例子。当网络整合与数字电视过渡期基本完成之后,有线运营商将逐步投资发展网络和电视平台。电信运营商将维持投资的稳定增长,提供高速宽带和更好的网络电视服务。

平衡术

随着微软云战略转向商用,如何处理好云上的业务与传统软件业务的关系成了微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同时,微软传统软件许可模式也要面临云上的重新组合。

微软在以较高利润率情况下销售软件许可证已有30年历史,微软的云服务如何获利的问题就摆在眼前。“微软不怕云计算,欢迎云计算,我们对云计算抱着乐观的态度。”微软中国信息工作者业务群总经理邱丽孟说。张亚勤也坦率地表示,每个企业和机构对“云计算”及其前景的解析都或多或少地结合了企业自身的业务方向和现实利益。

Azure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有待完善的商业模式。基于微软Windows Azure云计算服务,主要有两种收费模式。一种是按用户使用的资源数量来付费,一种是按使用时间来收费。

微软的目的是在企业IT总开支中占据更大的份额,而不仅仅是获得软件许可证收入。据悉,微软在包括圣安东尼奥、芝加哥、都柏林、阿姆斯特丹、新加坡和香港等在内的六个地区都设有Azure“云”服务平台数据中心,而且近来,微软准备再另开新的数据中心以承载更多的网络负荷,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服务化”已经成为软件产业的一个明显的趋势。“软件不再只是封装(或预装)好的“商品”,还可以通过在线服务、随需租用或附带广告的免费版本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获取新的软件+服务(S+S)。再如,很多新的功能包括视频点播、信息搜索、在线地图,这些都是传统软件不易实现的功能,所以必须依赖“云层”之上的、规模庞大的计算和数据资源。”张亚勤说。

微商年终总结篇(7)

原新浪微博事业部总经理彭少彬,将负责独立的产品创新部门,并直接向曹国伟汇报工作。业内知情者猜测,在新的组织架构中,他与陈彤已被排除出新浪微博的管理层之外。原因是成立3年时间之久的微博遭遇商业化难产,让新浪其他高层心生不满。

在人人网、腾讯微信、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都缺乏一个明确的商业盈利目标时,曹国伟亲自上阵,就能带领新浪微博走出一条崭新的商业化道路吗?

盈利难

中国互联网流传着一句话:只要拥有用户,盈利是迟早的事。腾讯、百度、360等企业的成功,是这句话的最佳注释。但在国内的社交领域,这句话却不再灵光。无论是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还是人人网、天际等社交网站,都没有找出一个盈利模式。

对于新浪微博的商业化运作,曹国伟嘴上说不着急,但其实他比谁都着急。从它诞生到现在,新浪一直在探索微博的商业化运作。据知情者透露,微博商业化是目前新浪内部迫在眉睫的大事。对于一个拥有4亿用户的互联网产品,新浪没有理由让其闲置。

新浪一直在探索微博的商业化道路,3年时间中推出了数十款产品,但无论是微话题,还是微直播、微公益、微游戏、微搜索、微群、微吧、微刊……效果都不明显。

促使新浪加快微博商业化运作,在于新浪本身遭遇资金压力。财报显示,2010年,新浪净收入4亿美元,净亏损1910万美元,而到了2011年,新浪的净收入虽然达到4.8亿美元,但净亏损却达到3亿美元。2012年上半年,新浪净收入2.4亿美元,净利润只有1950万美元,其中还包括328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净收益。

为缓解来自投资者的压力,曹国伟只能加快微博的商业化探索步伐。去年4月,新浪推出微博品牌广告的展示广告系统。这一系统基于社交和兴趣图谱推荐引擎,将品牌内容推荐给可能感兴趣的用户;7月,新浪微博内测微博推广,可将企业广告微博在用户信息流中顶置显示;新浪微博还计划推出自助广告系统,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

但这些尝试收效甚微。去年第二季度,新浪微博广告收入为1000万美元,占整个集团广告收入的10%。据曹国伟在财报会议上的介绍,目前新浪微博大概有80家广告客户,其中75%-80%都是老客户,只有20%左右的新客户。

为最大限度地缓解财务压力,尽快使微博业务盈利,新浪还将目标对准了个人用户。去年6月,新浪宣布将推出“新浪微博会员制”,开通会员需要付费,价格是每月10元。消息一出,“激起千层浪”,抨击声不断。

显然,曹国伟对于微博的商业化运作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也没有一个可执行的方案。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社会化媒体广告预计需要一些时间来调节市场,新浪也需要时间来微调广告推荐引擎,积累用户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微博广告收入的速度会加快。未来是美好的,但留给新浪的时间不多了。

调整背后的压力

新浪是中国互联网领域的标杆之一。微博的出生,给了新浪重新站起来的机会。但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新浪的江湖地位与日俱下。

2009年8月28日,新浪微博正式上线。《IT时代周刊》记者采访中获悉,在当年的5月,新浪在成都召开战略会议,新浪董事长兼CEO曹国伟和CFO余正钧在会上提出了在国内做一个与Twitter类似的“微博客”的想法。

这一提议让与会的高层兴趣浓厚,当即讨论如何结合新浪的优势在国内创造出一个与Twitter同样影响力的产品。曹国伟和余正钧认为,微博所具有的媒体特性,与新浪的基因是一致的。原因是Twitter在2009年迎来发式的增长,成为全球重大事件的第一平台,聚集了大量的名人和草根。而新浪作为国内最大的新闻门户,拥有明显的媒体优势。如果嫁接成功,肯定能为新浪这家老牌门户网站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新浪对Twitter模式进行了研究后,结合中国用户的特点以及自身资源进行整合,短短3年时间内便聚集了一大批用户。曹国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目前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超4亿。受益于微博的巨大人气,新浪的股价2009年只有30美元左右,而到2011年达到130美元。

微博的成功,不但让新浪重新成为人们发放各种信息的平台,也让它拥有了其他门户网站不一样的社会地位。它成为社会救助与传达民意的重要渠道,各级政府部门都在其上开设官方微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鉴于此, 新浪CEO曹国伟充满底气地向外界宣布,新浪正从一家传统的媒体网站,向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应用平台转变。

据曹国伟介绍,2011年新浪为微博投入了1.1亿-1.2亿美元,而2012年的投入超过1.6亿美元。但让曹国伟和公司其他高层失望的是,巨额资金的投入并未带来相应的回报,寄予厚望的微博业务空守着庞大的用户群体,却始终无法找到合适的商业化道路。如何盈利成为新浪头上的一道枷锁。

更让曹国伟难堪的是,微博不但迟迟无法在商业模式上取得成功,而且它在经历爆发式增长后,如今却显示出疲态。在竞争对手腾讯开发的微信面前,它显得应对不足,风头逐渐趋弱。

在门户广告增长愈发艰难,以及竞争对手的步步进逼下,新浪急需打破这一瓶颈。互联网行业人士洪波认为,新浪微博商业化进展一直比较缓慢,这是导致了原新浪微博负责人彭少彬在这次调整中淡出微博和门户两大核心部门的关键原因。彭少彬的变动,其实是在为自己过去对微博商业化不盈利负责。

社交网站的通病

新浪通过人事架构的调整以及公司业务的调整,能否在短时间内使得微博业务盈利,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留给业界的担忧是,在社交网络都难以盈利的今天,曹国伟的变革能带来多大的收获?

作为社交网站的先行者,Facebook和Twitter至今也在为如何盈利而发愁。特别是Facebook自IPO后,由于一直无法找到令人信服的盈利模式,其股价大跌,完全没有上市之前的风光。

对于新浪微博来说,其商业化路径同样艰难。鉴于新浪微博的商业化进程,目前坊间仍对其保持着谨慎的态度。最近,研究公司Maxim将新浪目标价由45美元下调至44美元,并重申对其“卖出”评级。显然,微博在商业化上的诸多尝试以失败告终,以及来自微信的冲击,让这个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令投资者失望。

微商年终总结篇(8)

微信所拥有的庞大的3亿用户群,使得这个事件远远超出了产业界线,升级为一个公共热点事件。

在4月6日召开的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原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被问到微信收费这个问题。博鳌论坛还展开了一项针对3000多人的调查,结果显示:9. 8%的人投票支持“只要不向消费者收费就行,支持运营商向腾讯收费”;71%的人反对收费;认为“只要我自己不出钱,收不收钱跟我没关系”的人占19%。

“微信确实造成了运营商网络负担加重,而运营商从用户收取的流量费尚无法平衡网络成本。”4月7日下午,王建宙在参加由新华社《望》周刊社主办、《望》周刊社社长兼总编辑姬斌主持的博鳌亚洲论坛分论坛──“移动互联:热点的‘冷’思考”移动互联网圆桌会议时回应称。

同场的腾讯总裁刘炽平认为,用户在流量上已经付了基础费用,而运营商因为微信等应用收到了更多的流量费。“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微信这一类即时通讯业务收费。”

刘炽平同时强调,微信将不会对用户收费。

然而,微信被收费真的跟用户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激辩收费

电信运营商对微信收费的理由是:微信服务占用大量的控制信道,可能引发“信令风暴”从而造成基础电信网络瘫痪,因此微信应该缴纳“信令费”。

实际上,不仅是微信,所有的OTT业务(Over The Top,互联网公司越过电信运营商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都是电信运营商意欲收费的对象。

以微信为代表的OTT软件有一个特点,即定时通过网络发送一个自定义的结构体(“心跳包”或“心跳帧”),让对方知道自己“在线”,以确保链接的有效性。这被称为“心跳机制”。

“心跳机制会造成网络负担加重,固网没有这个问题,但这会给无线互联网带来非常大的压力,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个难题。前不久,GSM的总干事专门跟我邮件探讨这个问题,究竟OTT服务商需不需要向运营商分摊网络成本。”王建宙在博鳌表示。

刘炽平也承认,“心跳问题”在中国的2G和2. 5G网络上会表现得尤为严重。“如果在3G或者以后的4G,这个问题相对会容易解决一些,因为整个网络设计更有弹性。”

在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对微信收费最迫切的是中国移动,因其3G网络TDSCDMA在三大制式中最为弱势,用户大多仍停留在2G和2. 5G上。相比之下,以3G为主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并没有受到太大困扰。

对微信收费的意图很快遭到抨击,从前述小范围调查便可窥一二。

4月6日,中国计算机学会发表声明称,“基础电信运营商在未经有关法律程序的情况下试图增加收费名目是不适当的”,“电信运营商已经向客户收取了使用通信设施费用,如果再次收取费用,则涉嫌双重收费,于法于情于理均站不住脚”。

也有支持微信收费的。

北京3G产业联盟副理事长、飞象网CEO项立刚对《望东方周刊》表示:“微信花费的流量很小,却对信令有非常大的压力。这样,运营商做了很多投入,却得不到回报。”

有业内人士认为,运营商所收取的流量费不足以弥补其损失,向腾讯收取的费用,实则是用户所交的流量费与运营商成本之间的剪刀差。

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杜子德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质疑:“并没有数据显示移动的收费低于成本。他们不能自说自话,必须有第三方来监测。”

杜子德认为,目前运营商并没有充分证据说明微信造成了网络阻塞,因此以这样的借口来收费是没有依据的。

独立IT分析师付亮告诉本刊记者,这种简单的收费并不能解决问题。即使收费,也不代表用户就不会再使用微信,那么网络阻塞的问题仍无法根本解决。“双方应合作在技术上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要考虑怎么把影响降到最低。”

利益纠葛

OTT造成了移动网络的信道阻塞或许是对微信收费的重要原因,却并非全部。

《越南新闻》4月6日报道称,受OTT服务蚕食其利润影响,越南电信运营商Mobifone和Vinaphone日前宣布提高其3G数据服务计划的收费。报道称,自2013年4月份以来,这两家电信运营商提供的3G数据服务计划收费已由40000越盾(约合1. 90美元)提高至50000越盾(约合2. 40美元),涨幅达25%。

该报道称,由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采用如Whats App、Viber、Facebook Messenger、Skype和iMessage等OTT服务,当地电信运营商每年的损失超过1万亿越盾(约合50万美元)。提高服务收费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电信运营商纷纷投入巨资改善其网络基础设施,以增加容量应对飞速增长的移动数据服务。

在微信出现之前,传输文字、图片、声音都要依靠电信运营商提供的通话、短信及彩信服务。而微信对这些功能的成功替代无疑触动了电信运营商的赢利根基。工信部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短信发送量增长率为7. 1%,而2011年和2012年这一数据分别降至6. 2%和2. 1%;而2013年前两个月,普通用户使用点对点短信下滑 10. 6%,而用户对于短信类信息服务的订购需求也在下降。

“微信动了中国移动的奶酪。中国移动应该好好考虑一下如何进行技术和服务的革新。”杜子德说。

收费的另一个动因是补贴网间结算。

数据业务依赖基于骨干网络建成的基站,而骨干网络90%掌握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手里,微信带给中国移动的巨大流量需要经过网间结算。按照中国的网间结算制度,不论用户的行为如何,只要在不同的运营商之间产生流量,中国移动都要向其他两家运营商结算费用。这个制度最初是为了用移动业务的高利润补贴固定网络的基础建设。虽然后来结算价格有过多次下调,但大的补贴政策一直没变。

有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网间结算费用就达到了251. 4亿元,占运营支出的5%,占总收入的4%。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移动如此积极地推动对微信收费,而另两家运营商却并不着急的原因所在。

而且,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移动的数据业务收入占总比重的28. 5%,为三大运营商之首。而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则分别为19. 9%和14%。因此,微信对中国移动的数据业务冲击也最大。

“十几年来网络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关网间结算政策应该调整了。”付亮认为。

在2G时代,中国移动曾独霸一方。进入3G时代,为了平衡其他两家运营商,中国移动被分配了最不成熟的TD- SCDMA制式,这令其3G业务一直陷于僵局,且2G和2. 5G网络也无法面对激增的数据业务。

因此,中国移动正试图跳过3G、率先跃入4G,并希望能通过4G再次占据先机。

“心跳机制对网络造成的影响在4G时代将会得到很大的缓解。”付亮说。

谁是羔羊

由于涉及3亿用户的利益,腾讯一直坚称“收费不会影响普通用户”。

腾讯在给本刊的书面回复中再次澄清:“普通用户正常使用微信的情况下是绝对不会收费的。”

然而,投入如此大的精力研发及运营一个产品,真的不是为了赚钱吗?

“就像用QQ,普通的服务是不交钱的,但是如果你想成为会员,想玩游戏,就要交钱。微信未来也肯定是这样的模式,针对其增值服务部分向用户收费。所以,完全不收费是不可能的。”项立刚分析说。

腾讯在给本刊的回复中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跟运营商共赢,一起在无线互联网时代提供更多的增值业务给用户,而不是在基础通讯服务上分一杯羹。腾讯有很多独特的增值内容和服务,可以为运营商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和ARPU。”

然而,一旦电信运营商向微信收费,势必会增加腾讯的成本,但最终,还是会由终端客户来埋单。

“不是腾讯要向微信用户收费,而是运营商向腾讯收费,或者两者一起向用户收费。微信走的是Facebook的模式,在这阶段绝不会向微信用户提出收费要求,而腾讯独自掏腰包弥补运营商短信的缺口也不太可能,所以腾讯最终很可能只有选择与运营商联运微信收费。运营商自然会很高兴出面向用户推出收费方案,而后双方再按比例实施分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预测说。

李开复认为,如果给这场利益之争推演出一个很可能的结局,运营商绝对可以对腾讯摊牌:“跟我合作,我来收费我们分;不跟我合作,我收你费。”

“运营商一向很懂得怎么向用户收费。以增值服务包月为名目直接针对某款应用进行收费,这样做太明目张胆,搞不好会激起众怒。”李开复分析说。在他看来,运营商也许会先给用户抛出一个“包月送微信流量计划”,超过这个免费流量额度的部分则另外收费,或者划定一个“重度微信用户”的包围圈,对这部分用户设计相应的付费方案。

微商年终总结篇(9)

数据显示,来自多平台的总流量,近期已超过新浪门户网站流量,微博平台正显示出强烈的粘性。更值得一提的是,用户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的微博使用量,已经超过PC上的微博使用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2011年新浪的网络品牌广告业务增长27%,创下历史新高。新浪品牌广告业务的出色表现使公司能够大量投资于微博。”据曹国伟透露,继2011年微博取得了激动人心的增长后,2012年新浪将对微博进行进一步投资,特别是通过网络和设备开支的提升,进一步加强用户体验,提升用户活跃度。

曹国伟表示,新浪希望通过进一步投资,建立起更为强大的微博社交媒体平台,并围绕其产生一个强大的微博生态系统,以获得更大的长期回报。

2011年6月,瑞士信贷的研究报告中,将新浪微博的估值定为46亿美元。同年9月,美国投资银行派杰投资报告,授予新浪股票增持评级,并对新浪微博的赢利前景充满信心。派杰在报告中提到:“我们预计,新浪微博2012财年营收将达到6250万美元,2013财年将增至2.1亿美元。”

投行看好微博建立在看好中国社交网站赢利速度基础之上。尽管微博是从国外的推特(Twitter)演化而来的舶来品,但国内的微博早已不仅是推“特”,而是更中国化、更具媒体属性及社交价值的中国版网络社交平台。简单地说,国内的微博更像是推“特”与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的结合体。

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数据显示,Facebook2011年的广告收入为31亿美元,预计今年将达50亿美元,而Twitter在2012年的广告收入也将达到2.6亿美元,2014年将达到5.4亿美元。

一旦正式商业化,拥有更多用户数的微博赢利速度也可以预期。况且微博用户数正在飞速上升。“鉴于中国其他社交网站的货币化速度,我们对新浪微博每用户平均营收(ARPU)的预期充满信心。”派杰在投资报告中说。

多形式挖掘微博商业价值

3月22日,新浪微博联合社会化商业资讯提供商CIC我国首份企业微博白皮书。

白皮书称,截至2012年2月底,共有130565家企业开通新浪微博。餐饮美食类企业独占鳌头,以近5万个企业微博账号排名第一。汽车交通(以汽车经销商为主)企业、商务服务企业、电子商务企业、IT企业分列第二至五位。

目前,开通新浪微博的企业用户已覆盖22个行业,除餐饮美食外,其他本地生活服务类企业微博也有不俗表现,包括旅游酒店、娱乐休闲、商场购物、便民服务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有143家世界500强企业开通新浪微博,占比达到29%。而在中国500强企业中,207家已开通新浪微博,占中国500强企业总量41%。同时,1060家外国企业已开通新浪微博,美国企业开通最多,日本紧随其后。

在地域分布上,北京、上海、广东占据企业微博地域分布前三,占企业微博总数的33%。其中北京20138个、广东17841个、上海17141个,含浙江、江苏在内前5个区域企业微博总数占比50%以上。

企业微博的商业价值开始凸显。据调查,六成新浪微博用户因博文信息而产生实际购买行为,近五成的微博用户有明确的购买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意向,此外,六成以上微博用户有可能与企业微博账户进行投诉沟通,由此可见,企业微博商业化已经具备足够而广泛的用户行为习惯基础。

曹国伟强调,新浪的目标是进一步巩固微博平台的领先地位,今年仍不会特别注重微博的盈利。但他同时表示,今年会加快微博商业化的进度,建立有价值的商业化模式,为此,新浪将推进微博支付体系、信用体系和数据挖掘体系的搭建,以进一步完善微博商业化的基础设施。

微商年终总结篇(10)

2012年,中国互联网整体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 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IPv6地址数量为12535块/32,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33.4%,在全球的排名由2011年6月的第15位迅速提升至第3位。域名总数增至1341万个,相比上年底增速达到73.1%,其中.CN域名总数为751万,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了112.8%,占中国域名总数比例达到56.0%。据艾瑞统计,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网络经济整体规模分别是840亿元、943.4亿、1091.9亿元,季度环比递增分别达到12.3%和15.7%,保持了强劲的势头,中国网络经济规模与GDP的比例关系,从2011年第一季度的0.50%,上升至2012年第三季度的0.86%,网络经济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发凸显。在金融危机影响持续、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产业显露出少有的发展活力,成为减缓经济危机影响的重要力量。

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增长活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普及上,移动互联网和宽带网络双双发力,成为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移动用户快速增加,手机上网比例已经超过台式电脑上网比例,宽带普及提速工程正式启动,宽带价格进一步下降,为应用的繁荣夯实了基础;二是在商业模式探索和应用推广上,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即时通讯、社交网络等各领域迅猛发展,促使以互联网为引领的信息消费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新引擎。

二,移动互联网改变产业格局、改变网民行为,并进一步影响社会运行模式。

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应用水平、终端普及、市场规模等均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11月底,我国移动用户数已超过11亿,其中3G用户超过2.2亿,3G用户渗透率达20%。以千元级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迅速普及,2012年,小米、华为、中兴为代表的国产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超过1亿部。据艾媒咨询统计,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达到4980万部,环比增长31.1%,同比增长154.9%,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达到3.3亿。工信部数据,截止2012年11月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7.5亿(终端数),CNNIC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手机网民达到4.2亿,占网民比例由上年的69.3%升至74.5%,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更加稳固。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超过互联网,引发市场格局的变革。

在开放平台和应用商店模式引领下,移动互联网在音乐、电商、游戏、搜索、位置服务、本地生活等领域的产业价值凸显。新浪开放微博平台,百度、搜狗开放搜索平台,淘宝、京东开放电商平台,支付宝、易宝支付开放支付平台,360开放工具平台,三大电信运营商也不断打造自己的业务及能力开放平台。平台开放、引入合作伙伴,基于平台合作共赢成为主流。

2012年,iPhone、iPod Touch和iPad平台上共有超过73万款应用上线,Google Play应用数量达70万,微软在2012年授权和了超过7.5万款新应用和游戏,国内的中国移动MM平台上应用接近15万,注册开发者超过370万;腾讯应用宝、91手机助手、360手机助手、天翼空间、安智市场等应用商店也蓬勃发展。应用商店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市场,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微信用户数突破2亿,微信、米聊等OTT应用,正在对传统的话音、短信业务形成冲击,移动互联网业务对传统通信业务的挑战进一步加剧。

2012年,以终端、平台和服务为主要组成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体系得到整体发展,正在极大改变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格局,极大改变网民上网行为乃至生活方式,并进一步影响从政府到社会组织到各行各业的运行方式。

三,电子商务成为新兴的商业基础设施。

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国美网上商城上演的8·15“电商三国杀”、总销售额达到191亿元的由天猫和淘宝掀起的“双11”购物狂欢节、1.1亿用户、205万个“扫货小分队”瞄准的“双12”零点扫货,2012年几大典型事件,搅动国内消费品零售行业格局,彰显电子商务的力量。电子商务井喷,对消费市场的“蚕食”能力惊人。

2012年,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和天猫的总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2011年GDP总额为47.2万亿元。与此相比,1万亿交易额约为GDP的2%。2011年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18.39万亿元,1万亿的交易额相当于其总量的5.4%。这一交易额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的消费品零售额,甚至超过了排名靠后的云南、贵州、甘肃、新疆、海南、宁夏和青海的总和。

网购市场火爆的背后,传统零售百货业却黯然失色。百货零售业38家上市公司三季财报显示,11家公司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占比近三成;净利润同比下滑的有16家,占比超过四成。面对电商的竞争,传统商业企业积极“触电”,采取各种措施,转变经营方式,建立网上商城、利用网上和线下实行差异化竞争、利用微博、微信、APP等互联网方式,改变营销渠道和手段,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增强用户的黏性,以此拉动市场销售额。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新兴的商业基础设施,网购则成为中国商业流通的新增长点,拉动经济发展的空间巨大。

四,云计算走向商业化应用,互联网企业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工信部积极开展云计算试点示范工作,截至目前,工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共推出了16个试点项目。2012年,各种类型的云计算解决方案进一步走向成熟,云应用也开始起步,推动了传统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浪潮,同时带来了巨大的新增市场空间,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云计算产业链规模可达7500亿元至1万亿元。

互联网公司,IT企业以及三大运营商等,纷纷推出云计算应用解决方案,构成了中国云计算服务的几大阵营。中国电信天翼云、中国联通的企业云、中国移动的大云平台纷纷推出;以阿里巴巴、百度、奇虎360、盛大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结合自身业务,开发各类云平台,提供云主机、云存储、云杀毒、开放数据库等资源服务和网站云、游戏云等一站式托管服务;数家互联网企业的PaaS平台已经吸引了数十万的开发者入驻,通过分成方式与开发者实现了共赢。互联网企业将云计算推向商业化应用,为云计算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积累了可贵的实践经验,为产业下一步发展和市场开拓提供了示范。

云计算促进了基于大数据的网络精准营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企业紧抓大数据带来的机遇,积极开拓网络营销市场。全国多省将大数据列为战略发展方向,大规模生产、存储、分享、应用数据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淘宝、腾讯、百度等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出基于大数据支持的精准营销服务解决方案,大数据应用由此初见端倪。

五,互联网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2012年,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传播使得网络愈加成为正能量的聚集地。据CNNIC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较上年底提升了六个百分点,达到54.7%。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即高达65.6%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2012年11月,在新浪上开通的经过认证的党政机构及公务人员微博数量突破6万,在腾讯上开通的经过认证的党政机构及公务人员微博达7万,政务微博听众近两亿;人民微博平台上开通的党政机构和公务人员微博超过1万(12000)。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新闻媒体也开通了微博,迅速吸引了百万级数量的粉丝。

从“最美司机”到“最美教师”、“最美农妇”、“最美警察”,“最美”这个流行语,使得2012年的网络充满了正能量。微博反腐,为社会监督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微博公益得到更多网民的关注和支持;主流媒体权威,在打击谣言、抨击社会丑恶现象、弘扬社会正能量发挥了重要影响力。微博已经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倾听民众呼声、展示良好形象的全新平台,显示出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力。

六,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复杂多变,互联网健康、良性生态环境逐步建立。

随着互联网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入渗透和对其他产业的融合,一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互联网依赖度提高,也对互联网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CNNIC统计,有84.8%的网民遇到过信息安全事件。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依然突出,信息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各种“黑色产业链”屡禁不止,需要进一步规范互联网发展,加强对互联网的治理以及对用户信息和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2012年5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要求,“十二五”期间,要确保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安全,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研究制定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和规划,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和密码保障,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能力。

12月28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从公民个人电子信息保护出发,对治理垃圾电子信息、网络身份管理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用户的义务与责任、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决定》的,可以更好地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中央外宣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等开展了清理整治网络黑市、网络水军、电讯诈骗等专项行动,有效净化了网络环境。针对安卓、iOS等手机操作系统先后爆出短信欺诈漏洞,恶意软件、恶意广告代码、偷流量、侵犯用户隐私甚至盗取用户钱财等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专项行动,加快建立健全移动互联网不良与恶意程序的举报、研判和处置机制。以上为进一步规范互联网发展、开展互联网治理、建立互联网健康、良性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年趋势判断

2013年,网民规模持续平稳增长,手机网民数将再创新高,IPv6大规模商用,网络基础设施支撑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为网络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进一步深化,互联网商业价值将进一步凸显,产业规模将再创新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2013年有以下几个主要趋势值得关注:

一,移动互联网将进一步发展。新的服务形态、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技术将不断涌现,其与大数据、云计算应用的深度交融,将催生新兴的商业模式,从而对互联网产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

微商年终总结篇(11)

事实上,很少率先开发新技术的微软,总能够上演后来者居上的好戏操作系统、图形界面、工具软件、数据中心、网络浏览器,甚至还有游戏机均如此。何况,微软各个产品线最近频繁地进行产品更新,以及Windows Phone 7(以下简称WP7)所取得的良好口碑,更为Windows 8的这个惊世口号增添了可关注度。Windows 8将是微软孤注一掷的作品。它不但决定着微软的未来,还将深刻影响IT界的走向。

跨界的未来系统

实际上,早在2011年年初,微软便开始向外界不断地释放Windows 8的大一统信号。1月份的CES上,微软宣布将推出基于ARM 的 Windows 8版本 ;6月份,微软便放出了Windows 8的演示视频;7月份的D9大会上,微软负责 Windows Phone 部门的副总裁Andy Lees首次展示了Windows 8平板电脑概念机。

在多次信息披露之后,BUILD大会上Windows 8所展现的容貌和功能,并未引起业界的惊呼,亦未获得太多好评。而正如之前业界人士所预计的那样,质疑声却开始不断出现。在目前的Windows 8版本中,微软用一种并无多少新意的思路,将Windows 7和在WP7上所采用的METRO UI集成在了一起,整个 METRO 层变成了一个应用程序,或者说一个启动器(Launcher)。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产生,只不过Windows 8=Windows 7+METRO,并且Windows 7和METRO相对独立地存在,靠切换界面来实现不同的功能调用。

显然,Windows 8这种带有很强割裂感的产品思路,反映出微软的战略正处于一种矛盾之中:一方面,微软意识到METRO UI 是自己在移动终端上的王牌,对其整体战略万分重要;另一方面,客观上又难以舍弃Windows的传统风格,必须向老用户确切地说是键盘、鼠标操作用户做出妥协。

除了用户层面以外,Windows 8的这种初始形态,还反映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矛盾。虽然,在iPad的光辉下,惠普、黑莓等厂家纷纷缴械投降,之前的上网本市场也一蹶不振,但厂商与用户的共识是:移动终端的优势是内容消费而非内容生产。生产内容仍然要依赖于键盘、鼠标、窗口和文件管理器,而这正是平板要坚决消灭的东西。iPad 的成功正是因为它消除了复杂,即“体验大于功能”,而不是将Mac 的复杂以基于触控的外壳掩饰起来。而微软当年的PC to Pocket思路的失败,也是基于此。一个最容易提出的疑问是:如何在移动终端上完成对Office软件上密密麻麻的元素操控?开发者又如何面对两套UI之间的差异?

看来,在Windows 8之上,微软要再次以一种稍显中和的方式,挑战人们的这一共识。于是,很多人有理由怀疑微软试图融合高效内容生产与优质用户体验的努力,最后会两败俱伤。之前,人们曾经猜测微软是否会以“METRO for ARM”与“Windows 7 for x86”的方式,将Window 8在硬件层面多造成一层割裂。但微软在BUILD大会上,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别在x86平板和ARM架构平板上演示了Windows 8。这对业界的确是个好消息,它证明至少在硬件层面上,Windows 8已经实现了大一统的目标。

此外,如果真如Andy Lees在D9大会上所说,Windows 8能够“跨PC、手机、平板和电视的统一生态系统。用户完全可以以其中的任何形式获得PC级别的计算能力”的话,那么Windows Live ID的重要性将和Gmail ID在Google服务以及诸多相关社交网络中的重要性相匹敌。Xbox Live、Skydrive(包含图片、文档等在内的云同步)、Office协作、远程协助等等功能都将开始依赖Live ID。这也就意味着,微软彻底告别了自己已经落后的靠卖版权软件盈利的商业模式。

微软的野心

实际上,“OS不再重要”已经是个很老的话题了。只不过,iOS和Android的出现,让OS在另一种意义上变得再次重要起来。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全新的操控体验和基于OS的生态系统之上。在这点上,微软的确是在恍然大悟后奋起直追。

不过,微软的思路和苹果的思路却截然相反。iOS和Mac OS的内核基本相同,开放SDK以后的开发环境也一致。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当初的iPhone OS 是对 Mac OS 的一次极简重构。而在移动互联网大潮来到之前,苹果将它祭出放在了最适合的硬件( ARM )上,再之后,根据新时代用户和开发者的反馈,苹果又把需要的模块一步步加上去一言以蔽之:iOS 的思路是从手机到平板电脑,增加内容;而 Windows 8 将会是从PC到平板电脑,精简内容。

微软的思路代表了传统的PC厂商及相关产业链的思路。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厂家做上网本的时候,都用 PC OS 下放。 而iPad却正好相反,它采用手机系统升级的思路。Windows 8的这种思路是由微软之前的商业利益所决定的。选择用METRO UI直接生产平板电脑,来和苹果竞争显然是下策,鲍尔默不会这样做。他考虑的是如何将微软在PC领域的存量用户平移到移动设备,甚至家庭起居室中来(事实上,微软也曾多次试过将Windows Media Center等系统的变体推广到普通用户家庭,但均告失败)。也就是说,微软在放弃了当初“把Windows(PC)放进手机”的思路之后,现在退而求其次,决心“把Windows放进平板”。

而微软还有更大的野心。目前,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界限还比较明显。但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未来只有一个网,那么Windows的PC 存量用户必然会产生巨大价值,微软的胜算就会陡然增加。所以,客观上说,如果微软能把握好统一UI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那么就会正如微软Windows业务部总裁Steven Sinofsky所说的那样:“Windows 8将为不同硬件架构上的开发者提供一个绝无仅有的行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