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自主创新大全11篇

时间:2022-07-26 06:29:49

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自主创新篇(1)

一、企业自主创新资源投入能力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经费和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和创新人力资源投入增长较快,但企业自主创新经费的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创新型人才比较缺乏。

(一)科技活动经费和创新人力资源投入增长较快

*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6.36万人,比上年增长25.7%,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96%,比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自主创新活动人员共计3.43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的1.06%,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按实际工作量折算的R&D人员投入量为2.68万人年,比上年增长15.5%。我省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中有博士301人,有硕士1174人,比上年分别多出42人和137人。*6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投入科技活动经费113.25亿元,比上年增长47.1%,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从*5年的1.10%上升到*6年的1.17%,其中,R&D经费55.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5%,R&D活动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57%,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虽呈上升的态势,但投入强度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

分规模看,*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投入总量的78.5%,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占21.5%,而*0年大中型与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规模以上工业R&D投入的比例分别为51.6%和48.4%,大中型工业企业所占份额提高26.9个百分点。*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0.73%,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高出0.16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分行业看,R&D经费进一步向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行业集中。*6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R&D投入居前五位,所占比重达55.4%,比*0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五大行业的R&D活动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高达1.17%,是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二)企业自主创新经费投入仍处较低水平,创新型人才缺乏

国际上普遍认为只有R&D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具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6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仅为0.57%,低水平的R&D投入强度,导致我省多数工业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对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6年,平均每个企业办科技机构拥有博士0.4人、硕士不足2人,创新人才的缺乏已成为阻碍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企业自主创新产出能力

企业投入R&D经费,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开发研制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省工业企业产品创新和技术工艺创新水平有所提高,自主创新产出能力不断增强。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但还处于较低水平。

(一)企业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是衡量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效果的重要指标。从新产品生产情况看,*6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29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3.0%,比*0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年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24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12.9%,比*0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二)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但水平仍较低

从专利申请和拥有情况看,*6年我省工业企业申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共计465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22.0%,比上年增加了98件。*6年末,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1189件,比上年增加138件。我省发明专利申请量虽与上年对比有所增长,但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还较低。

三、企业研究开发能力

我省企业研究开发能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科技项目占全部科技项目比重下降,项目经费投入强度不断增强;企业科技机构规模不断扩大;产学研合作逐步加强。

(一)自主创新科技项目经费投入强度提高

科技项目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最基本形式。*6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年在研和已经完成的限额以上科技项目共计2793项,共投入项目经费92.81亿元,其中自主创新科技项目1749项,占62.6%,与上年基本持平。自主创新科技项目经费49.87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占全部项目经费的53.7%。自主创新科技项目经费投入强度提高,平均经费投入达285.13万元,比上年增长6.0%。*6年在2793个科技项目中,企业自选项目有2170项,占项目总数的77.7%,近年来企业自选项目比重提高反映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自主创新格局初步形成。

(二)企业科技机构规模不断扩大

企业办科技机构是企业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实现持续有效地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组织保障。*6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达到727个,比上年增加了109个;企业办科技机构有科技活动人员2.84万人,比上年增加了0.75万人;科技机构平均科研经费支出644.40万元,比上年增长14.4%。企业办科技机构规模不断扩大、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产学研合作逐步加强

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研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是促进技术和经济相结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6年,我省工业企业向外单位支付的R&D经费共计5.86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在对外单位支出的R&D经费中,支付给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经费为1.93亿元,所占比重为30.4%,比上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表明我省工业企业利用外部科技资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意识有所提高,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结合也在加强。

四、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高,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经费的投入增长幅度较小。

(一)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经费的支持强度减弱

从R&D经费的来源构成看,政府资金比上年增加近亿元,但与快速增长的企业资金相比,R&D经费中政府资金的增长幅度相对较小,R&D经费中政府投入所占比重由*0年的6%下降到*5年的3.9%,再到*6年的2.2%。

(二)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6年只有737个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开展了自主创新活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覆盖面仅为5.3%。作为我省自主创新骨干力量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其自主创新活动的覆盖面仅为五分之一,自主创新活动尚未成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普遍行为,大量企业仅满足于维持现状,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和科技先导的先进意识,仍然停留在粗放型的落后增长模式,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对面向未来市场而进行自主创新活动,以实现技术储备的危机感不强,即使有能力进行自主创新活动也无意识进行,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网络科研环境,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实现科技信息共享,努力打造布局合理、开放高效的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开展大型仪器共享系统、科技文献共享系统、科技资源共享系统等建设,推动以物质、信息、队伍、服务为有机整体的平台共享服务运行机制建设;整合省内外可共享共用的科技资源,发挥科技资源的最大效益,营造资源共享、公平竞争科技服务环境。

(二)加强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支持

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加强公共财政资金引导,吸引金融机构、民间资金参与科技投融资。设立自主创新政府信用贷款专项。研究探索运用财政资金,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贷款平台试点;政府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及其产业化。

(三)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企业自主创新篇(2)

一、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从事自主创新、技术开发的积极性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统计资料表明:专利发明的65%、技术创新成果的75%、新产品开发的80%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仍然不高,无论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还是从创新投入、创新效益来看,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研究开发投入、科技人员比例等指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问题可从内、外两方面来分析。

(一)影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问题

首先,缺乏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由于我国实行对大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重视程度不够。各类创新项目及创新基金大多面向大企业,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这方面的政策支持,即使有少量的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对于量多面广的中小企业来说也是“杯水车薪”,由于缺乏政策保障,导致创新的效果不佳。

其次,缺乏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的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一些中小型企业即使有创新能力也不愿意进行创新活动。

最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健全。目前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中介机构数量、服务质量都不尽人意,阻碍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制约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环境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R&D投入的力度很小,占销售收入比重不到1%,有些企业根本就没有R&D投入,以致靠仿造度日。由于研发投入不足,消化吸收不畅,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尚未进入良性循环,总体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

其次,自主创新人才短缺。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人才的作用尤为重要。因各种原因,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仍然缺乏吸引力,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人才竞争上明显处于劣势。

最后,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处于封闭的环境中,缺乏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的交流合

作。

二、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对策建议

1.优化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在落实国家、地方政府已有的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针、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政策,建立贷款担保、税收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建设良好的政策环境。

2.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联合。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联合研究开发。还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联合,探索有效的合作机制与合作途径,使先进适用技术得到转移和扩散,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打开有效通道。

3.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要在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先进的技术诊断与指导;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场地、设施和服务等。要鼓励和支持服务机构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开展技术信息、咨询评估、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

4.中小企业要建立自主创新内在动力机制。一要加大研发投入,研发经费要有计划地落实到位,坚持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并重。二要明确自主创新战略目标,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打造自身专利及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拥有自主品牌,为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开辟新的途径。三要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参与分配,对业绩突出的技术骨干给予股权、期权等奖励。四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5.中小企业应注重创新人才培养。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创新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小企业应把创新教育、职业培训放到更加突出位置。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留住优秀人才为企业自主创新出力献策。

参考文献

[1]王勇.浙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北方经济.2008(4)

企业自主创新篇(3)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020-03

[作者简介]王福祥,南阳理工学院商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河南 南阳 473004)

目前,企业界有一种共识,就是企业最需要转变的是观念,最薄弱的环节是经营,最差的能力是创新,最需要加强的是管理。观念的转变,经营和管理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创新。在企业创新活动中,自主创新更为重要和关键。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

1.自主创新的内涵。熊彼特说,创新活动是在经济活动本身中存在着的某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创新是企业经营者对生产要素的新结合。如企业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生产一种新产品,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一种新资源,实施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生产要素的结合或组合有5种情况,营销与管理更是如此,因为他们随时要适应新的市场变化。杜拉克说,“任何改变现存物质财富、创造潜力的方式都可以称为创新”。创新是使人力和物质资源拥有新的更大生产能力的活动,创新是创造一种资源。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过程。即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其本质就是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这种理解比较偏,笔者认为自主创新就是创新主体自己所进行的创新活动,不只是技术创新,还应该包含产品创新,营销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

2.自主创新的内容。自主创新分为营销创新与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是指企业管理人员把社会需要转化为有利于企业的各种机会。它涉及到企业的各项活动,因而是一种全方位的创新。它包括营销观念创新(文化营销、知识营销、全球营销、绿色营销、形象营销、整合营销、情感营销、合作营销、体验营销等)、营销方式创新(互动营销、网络营销、定制营销、关系营销、权力营销等)、营销手段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营销组织与管理创新、营销方式创新)。

3.自主创新的方式。自主创新的方式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尤其是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不仅大大缩短了创新时间,而且降低了创新风险。

二、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意义

企业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企业的进步。

1.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一是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快。谁先采用新技术,谁就能在市场中领先,最先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但是,新的关键的技术是靠自主创新获得的。企业如果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就有可能被国内外的竞争对手抢先。二是产品的寿命周期越来越短。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需求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产品的寿命周期会越来越短。企业如果不加快自主创新,就会无法及时满足消费需求。三是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高。消费需求发展规律决定着消费者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企业如果不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就会失去顾客和市场。四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市场逐步放开以后,企业的市场竞争不只是在国内,而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较量。企业如果不进行全面的自主创新,就难以降低成本,难以提高效率,难以优于竞争对手,就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对手打败。所以,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

2.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意义。一是可以调动企业的各种资源,促使企业不断地发展。企业以观念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先导,不仅可以带动其他方面的创新,而且还能调动和有效运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可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在知识经济社会,持续盈利和发展是企业的最高目标。企业的持续发展要建立在产品的竞争力上和顾客的满意度上。产品的竞争力来自于技术的自主创新,顾客的满意度来自于管理和服务的创新。三是可以维护企业的竞争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是企业摆脱其他企业的最有力的手段。根据企业的营销类型及企业的发展前景,可以把企业分为生产型企业、推销型企业、营销型企业、创新优势型企业。在由于生产力不发达所造成的物资短缺而引起的产品供不应求的时代,企业属于生产型企业:企业以生产为主,把精力放在生产上,注重产量和生产管理。一旦顾客没有这种产品的需求或需求下降转移,必然会造成产品积压。在商品经济时代,由于产品供过于求,导致大量的企业成为推销型企业:卖生产的产品。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开始以顾客利益为中心来进行营销。产品能否卖出去,不是企业说了算,而是顾客说了算。靠推销产品已不行了,此时企业转变成为营销型企业:以顾客和市场为导向,生产和销售能卖的产品,并以营销手段和技巧进行销售。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是创新优势型企业,以创新来实现差异化,以创新来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如海尔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南阳烟厂通过技术创新生产绿色香烟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四是创新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基本手段。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几乎所有有实力的国际企业,跨国公司都盯着这块肥肉,并迫不及待地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世界各大企业竞争的焦点,中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三、企业如何进行自主创新

1.企业经营理念创新。企业经营理念是指导企业营销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人类社会的每次重大的变革和进步,总是以思想观念的变更为先导。无数事实说明,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经营思想和观念的创新。一要善于竞争和拼搏。不要等、靠、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是在优惠政策的保护下生存和

发展的,而是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的。(2)要战胜自己。首先同自己竞争,战胜自满、自卑、习惯、自私;其次,再与人竞争。不要认为自己小、弱就不敢想不敢干,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发展起来的。(3)搞好企业的关键是市场,企业的一线是市场销售而非生产。领导要抓市场,组织要倾向销售(市场部、企划部等),分配政策要倾向销售。(4)不能再以销定产,要以需定销,以需定产,以销定产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观念。(5)树立全球意识和国际化经营的观念。信息技术使生产、经营、市场、消费等出现国际化趋势。国际化经营是企业未来的必选经营战略。起码要树立大市场的观念。(6)树立创新竞争观念,培育创新能力。新的竞争不是进行同质性的恶性竞争,而是展开创新竞争。(7)树立信息化、网络化的观念。知识经济社会实质上是一个智能社会,未来的一切人类活动要靠智能进行。(8)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新的基础是学习,创新能力取决于学习能力。彼得・圣吉:“比对手学习得更快是未来持久的竞争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进行终身学习。据调查,人的知识和能力42%来自于挑战性工作,22%来自于重要人物的影响;20%来自于困境;7%来自于培训和教育;9%来自于其他。所以要主动地学,要利用业余时间学,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学,要有针对性地学,要从失败中学。

2.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因素对市场营销发挥着“无法预期的影响”,它能轻易地创造或摧毁一个市场,所以,国外大的跨国公司的开发和研究费基本上都占其销售额的10%以上。在营销领域,技术创新可运用到很多方面。如,产品开发与改进、成本节约、促销等。科龙空调研制的用异丁烷代替氟里昂技术,填补了国际技术的空白。他们从1991年开始研制(因为他们得知2005年要全面禁用氟里昂),新研制的冰箱噪声小、更省电、制冷更好。

企业要充分运用和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企业可以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但更重要的是运用好人才,运用好外部更优秀的人才。要运用创新思维和有效的创新方法,重点进行原始创新,必要时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要紧盯领先的科技,提高现有产品的技术含量。

3.企业产品创新。产品是企业满足顾客的唯一手段,顾客关心的是产品给其带来的利益和好处,因此,产品创新是企业营销创新的核心。(1)产品创新应具有特定的销售对象目标。由于消费者群体的明细化,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时,必须在一开始就进行某种有针对性的设计,同时要求企业的生产能力有一定的弹性,这一切都取决于科技水平。(2)产品创新要在品质上精益求精,追求国际化标准。没有好的品质,是不可能长期占领市场的。海尔无论在何时都坚持三个不打折:“质量不打折、价格不打折、声誉不打折。”(3)产品创新要保持速度领先。时间是企业的成本,也是金钱。要加强开发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善于运用最先进的科技。在营销领域,第一胜过更好!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4)产品创新要有效地控制成本。开发新产品和提高产品品质,往往会增加成本,但也不一定,有时还会降低成本。(5)敢于进行风险投人,要有足够的开发费用。世界著名的企业都注重产品开发投入。(6)充分发挥开发人员的创新能力。美国的3M公司曾可以同时生产4.5万个品种的产品,这与重视开发人员的创意是分不开的。凡是研究开发成功率高的企业,都有一套激励办法。如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进行知识更新教育;允许自己支配时间和费用,并保证其研究费用;允许有10%的时间用于自己想研究的其他项目。(7)创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快乐的工作环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人们精神和能力上的最大浪费是由于组织不良产生的”,要做到1+1>2。据调查,61.8%的不快乐来自于工作。所以,企业要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

4.企业服务创新。服务创新是指一切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便利顾客的新举措(如增加项目、改善态度、变更方式、改进设施等)。服务是软产品,弹性大,又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服务不周,不到位不行,过分服务也不行,服务既重要又难做好。要根据顾客的具体要求和需求层次,一方面不断地创新服务项目和方式,另一方面向顾客提供适宜的、满意的服务。

5.企业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管理人员用新思想、新方法、新方式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等进行重新组合,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获得更大效益。

当前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一是企业管理理念创新。在新的经济技术和竞争形势下,管理人员要树立以下新的管理理念。营销重于管理的理念;不断创新,快速应变的理念;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教育培训是投资的理念;职工不尽职尽责,责任在于领导的理念;无“过”就是过的理念;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文化胜于制度的理念;知识等于财富的理念;二是以人为本。当今国际管理的最新趋势之一是以人为本。企业发展兼顾员工发展,通过制订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等方式,以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双赢”的格局。企业的实践证明,要“以人为本”,“人才强企”,关键在于抓好3支队伍的建设。(1)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2)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3)优秀的技术工人队伍。三是协调发展。适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新课题。企业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协调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拓宽了管理创新的领域,改变生产方式,整合资源,减少对土地等资源占用和浪费;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协调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公众和学校等)的关系;讲诚信,树立企业的信誉,使之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四是国际化经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我国国民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已达到30%多。在国际化经营中实现管理创新,已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生存竞争的、现实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出口规模扩大,国际上贸易摩擦增加,对我国反倾销和措施调查也逐年成倍增长。知识产权市场和技术壁垒也呈上升之势。我国已加入WTO,企业必须学习运用贸易规则规范自己,有效地保护自己。五是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在当今的战略竞争年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它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入世后面临的严峻挑战,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不管是否要做出书面的战略规划,企业战略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并且还需要做出充分论证和在企业内部取得统一认识。因此,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树立战略思维是管理创新的灵魂和核心。

参考文献:

企业自主创新篇(4)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本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更是如此。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小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9%以上,并且创造了我国GDP的60%以上份额,上缴国家税收占到总税收收入的50%,在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中,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到75%,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经济低迷的情形下,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有必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尤其是在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面提供相应的财税政策支持就显得很有必要。安徽作为中部地区一个不太发达的农业大省,也有很多的中小企业,在促进安徽经济发展,吸纳安徽富余劳动力和人才就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在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面临许多困境,急需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以便在促进安徽经济在中部经济中的率先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现实意义

中小企业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市场繁荣、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随后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来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面临着能否生存的风险,特别是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弱。目前,受世界性经济萧条大环境的影响,我国部分省份已经出现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倒闭破产的现象,部分企业勉强维持生存。因此,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有必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根据安徽省中小企业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9月,安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了14.6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为7,913户,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够、核心竞争力不强、融资难、贷款难等许多难题,严重制约了安徽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安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中小企业经济总量不大,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发展速度较慢;二是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层次方面档次低、能耗高、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综合竞争力较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中小企业实力较弱,资本积累不足。目前安徽中小企业平均负债率大概在60%左右,少数企业甚至超过100%,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以粗放经营为主,资源消耗过大,非物质要素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行促进安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评析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构架。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多次强调,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体到安徽而言,从目前的财税政策来看,虽然安徽在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面也有些相应的财税激励措施,但是与其他国家、国内发达省份系统全面的财税政策与措施相比,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下就目前安徽中小企业能够享受的财税政策做一简要分析:

(一)2006年8月29日,为深入贯彻全国和安徽省科技大会精神,落实安徽省委、安徽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要求,推进《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的实施,安徽省科技厅、发改委、经委、财政厅、国资委、总工会决定联合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安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安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中,在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方面,缺乏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相关细则和实施办法。

(二)2008年2月25日,为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安徽省财政厅出台了关于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带动作用;同时,要建立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财政科技投入体系,建立财政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的机制,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此外,要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民营科技企业与国有企业在税收优惠政策上的同等待遇。这些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2009年2月2日,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等文件精神,安徽省科技厅、发改委、经委、财政厅、国资委、总工会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的意见》,要求国家和安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在创新型企业先试先行,并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自主创新财税政策实施办法,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关于企业研发费所得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企业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政策等等,把鼓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落到实处。但是,目前我们还未看到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行办法。因此,结合安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适时提出促进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新晨

三、促进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

当前安徽中小企业的发展既面临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的不利影响,又面临自身资金、技术薄弱、发展势头受限的被动局面。改变这种现状,增强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既需要企业自身的动力,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

(一)真正建立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将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不得随意变动和挪用,力争到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省级应用技术研发经费要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地方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财政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投入力度,多种方式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二)真正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两税合并后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降低了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增加了部分费用的扣除;2008年11月和2008年12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相应的实施细则,修订后的部分税收条款减轻了企业的税负,但我们应当清楚地了解到,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措施基本上带有适用对象的普遍性,所以对于促进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面意义不大。要想真正推动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必须在税收政策的实施方面加大对扶持对象的税收优惠力度,只有在这种差别待遇的税收优惠政策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目前,可以考虑在中小企业的所得税计算方面加大费用扣除力度,加速资本折旧力度,减少企业应纳企业所得税;在增值税和营业税方面,增加扣除,缩小税基,减少应纳税额,减轻企业税负,做到让利于企业,增强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积极性。

(三)政府应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实施创新的主体显然是企业富有创新积极性的人才,因此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要出台支持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支持教育人才培训与科技人才需求的共享对接、建立有力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奖励制度,为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周平。我省13万中小企业遭遇“钱荒”[N].安徽市场报,2008.9.5.

企业自主创新篇(5)

一、深刻认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和我国基本国情,全面判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及时提出全党全社会要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应对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指出:“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这是基于当今国际科技和经济发展态势而作出的重要论断。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为各种资源的流动配置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争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目前,发达国家财政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都在2%以上,其中美国、日本、韩国接近3%。在全球研发投入总量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占了86%。从国际技术贸易方面看,发达国家获得了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的98%,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从企业来看,90%的跨国公司已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都在5%以上。与此同时,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垄断,并从中牟取大量超额利润。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规则下,发展中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知识产权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发达国家利用先发优势,不仅以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控制了绝大多数行业领域的科技制高点,而且利用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等手段,加大了对其技术创新和竞争优势的保护力度。实践证明,没有自身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的创新能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将很难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

美国兰德公司有一份报告曾经指出,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也才有政治独立。这表明,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不可分。我国企业要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和知识产权屏障,必须立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的形势下,我国企业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只有把自主创新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掌握支柱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充分把握和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才能在新一轮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自身发展的主动权。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年到*年的27年间,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6%。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属于粗放型的,主要不是依靠技术创新,而是靠投资拉动,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资源消耗来实现的。如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由此带动了钢铁、水泥等建材工业投资大幅度增长。由于这些行业大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的行业,其物质投入的增加,必然加剧资源紧张和约束,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使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事实表明,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依靠过去那种拼资源、拼劳力的方式已经很难换来应有的利益,也很难继续保持长期的发展。随着劳动力以及资源环境成本的逐步提高,我国工业行业长期处于低端产品环节的深层次矛盾将日益尖锐。因此,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赢得竞争优势,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加快实现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使我国经济发展从单纯依靠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来推动,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高素质人才来推动。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此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从而实现我国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入世的“后过渡期”,市场开放进一步提速,国内市场正趋向于国际化,我国企业生存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跨国公司不断加快在华战略的调整,一方面运用知识产权手段,进一步强化在我国的技术强势地位,提高专利商标使用费和索赔的标准,加大技术转让的制约和限制;另一方面,不断加快实施本土化战略,直接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我国的科技资源。面对这种态势,我国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要千方百计地摆脱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往往处于国际产业链末端的危险境地。

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证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占据优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首先要在产品技术上取得领先优势。在技术上领先一步、高人一筹,往往意味着掌握了市场竞争和利益博弈的主导权;而在技术上无所作为、亦步亦趋,就势必成为末流企业,处处受制于人。所以,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我国企业只有切实加大研发投入,不断致力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才能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才能争取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

二、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据统计,目前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80%、技术创新的71%,均由世界500强企业所拥有,62%的技术转让在500强企业间进行。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将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结合起来,依靠大企业设立基础研发基地,在引进的基础上大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取得了明显成效。德国经济近几十年来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动实施了以企业为主体、以自主创新为重点的知识产权战略。*年德国企业在德国专利局申请专利60222件,其中13%的申请来自西门子公司等四家德国大企业。同期,德国企业申请的欧洲专利和国际专利,有2/3集中在德国10家大公司。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表明,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是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只有激发起千千万万个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我国企业特别是排头兵企业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加快成为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信心。应该充分看到,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企业实现自主创新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四位,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万多亿元,我们已经具备加大研发投入的经济实力。同时,国家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经过近20多年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大大缩小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仅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就达2770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有225万人。而且,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企业家和技术骨干已经脱颖而出。神六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和青藏铁路的顺利通车,已经向世界证明,我国企业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创新,有能力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我国企业完全能够成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

二是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其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同行业企业间不可能再存在独有的资源优势或劳动力优势,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取得产品的技术、质量优势,才有可能降低成本或者提高价格,增加市场份额,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企业的营利性是其开展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的最大障碍还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机制本身。要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必须实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制度创新的步伐,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同时,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加大假冒伪劣产品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为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把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以创新为核心,以应用为关键,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实现三方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结合和我国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应用型科研设计机构进入大中型企业的步伐,加快创新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周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效益。

四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投入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政府科技资源要以企业为主体合理配置,同时扩大财政科技经费直接向企业投入的比重,加大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向重点大中型企业倾斜的力度。

五是要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以专利、商标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美国前总统林肯有一句名言,他说“专利制度是为智慧之火添加利益之油。”因此,我国企业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还需要特别重视加强知识产权工作。要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有机结合,努力实现技术创新创造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目前,国务院国资委承担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课题中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管理指南”专题研究,要通过此项工作促进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管理和保护,为推动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发挥积极作用。

三、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要进一步发挥在自主创新中的表率作用

此次评选出的“*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是我国工业企业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是我国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骨干力量。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施过程中,排头兵企业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一)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

许多工业行业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大力提高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降低工业综合能耗、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重要作用。排头兵企业作为工业行业的主力军,无论从企业规模、经济效益,还是管理模式、人才队伍,都是全国企业的先进代表。在技术创新方面,排头兵企业拥有一大批综合技术实力较强的科研院所,具有学科比较配套、领域相对完整、科技人员集中、科研成果丰富、实验设备齐备等特点,在国家研发和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参与国家重大科学技术攻关与开发、解决行业关键与共性技术难题、提高技术集成与装备成套能力、增强新产品开发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高技术产业工程重大专项和装备制造业振兴重点中,排头兵企业都承担了大量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排头兵企业不仅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

(二)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一定要成为自主创新的排头兵。

近百年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在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中,各行业排头兵企业的作用举足轻重。如通讯领域中的贝尔实验室,汽车领域中的福特公司,航空领域中的波音和空客,化工领域中的杜邦和拜耳,机床领域中的西门子,计算机领域中的IBM、英特尔、微软等,都是自主创新的领军企业,是行业的排头兵。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也要在自主创新中发挥带头作用,努力成为本行业自主创新的排头兵。

一是要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排头兵企业负责人要充分认识自主创新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作用。创新则生,守旧则亡,这是企业竞争的规律。要把“行业排头兵企业”的称号作为压力和新的动力,把荣誉的取得作为新的起点,自觉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到企业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带头开发和掌握主导产品核心技术,争取早日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一把手工程”,树立和提倡人人能创新的理念,无论是企业管理人员、科技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应当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二是要高起点高标准,正确制定并实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大企业大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上,其中主要就是排头兵企业的竞争力。为了增强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排头兵企业要聚焦核心业务,从长远上把握和谋划企业技术创新路径,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排头兵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创新条件普遍优于其他企业,要围绕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找准市场定位,确定技术创新战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有条件的排头兵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带头多搞集成创新,以发展关键核心技术为主,广泛与其他企业特别是相关配套的中小型企业合作,针对主导产品,开发系统性、集成式的自主创新技术;一些优势企业还要勇于攻克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努力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本行业由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的转变。

三是要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保持工业行业排头兵的领先位置,必须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产权约束,完善治理结构,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要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指标评价体系和有利于推进自主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以科技人才的岗位绩效为基础,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科研成果作为要素参与分配,并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科学确定薪酬水平。同时,还要抓紧研究中长期激励的政策措施,包括分配制度上的技术入股、期权、利润分成、奖励股份等,鼓励各类优秀人才投身于技术创新。要抓紧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平台,促进国内外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重大成果进行评比和奖励,采取多种手段,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企业自主创新篇(6)

一、 企业创新的概念体系与基本内含

从语义上讲,“创新”一词是泛指在某些领域(例如在政治、金融、文化和教育等)引入某种新事物从而造成积极变化。就企业领域创新而言,则具有二个基本层面的含义:广义企业创新与狭义企业创新。

1. 广义企业创新。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德文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企业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综合”(new combinations)并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是为获得潜在的利润。这种“新的综合”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引进新的产品;(2)引进新的生产方法;(3)开拓新的市场;(7)生产资料或半成品的一个供应渠道,无论该渠道是否已经存在或首次被发现;(5)形成产业的一个新的组织。显而易见,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涵盖十分广泛,包含了一切可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活动,如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资源供应链等方面创新。这些创新有些可能与技术直接相关,有些可能与技术并不是直接相关的,所以,广义企业创新是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组合。

2. 狭义企业创新。狭义企业创新就是指技术创新,它只包括熊彼特的广义企业创新概念中的(1)和(2)两项内容。从本质上讲,企业技术创新是“识别出经济上可行的发明”(如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或者新服务),并尽一切可能将这些新发明引入市场,实现技术发明的商业价值过程,它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内容。

事实上,技术创新是一个概念体系,它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类别的创新。从创新内容的角度,技术创新可分为产品创新(如产品品种创新与产品质量创新)和生产方法创新(如工艺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从创新性质的角度,技术创新可分为三类:一是跟随创新,就是在别人创新的基础上,引进、吸收与消化,在作一些创新,如韩国人在美国手机核心技术基础上开发出来的CDMA手机创新;二是集成创新,就是把现有技术组合起来创造一种新产品,如复印机就是在已有成熟技术基础之上进行的集成创新的产物;三是原始创新,原始创新就是指前无古人地提出创意和思想,经过一系列研究活动,最终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并取得经济效益。

3. 技术创新的特点。值得强调是,技术创新虽然与技术发明有关,但是二者之间并不完全相同。技术发明是指通过科学技术的研发活动来获得一定结果(如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方法)的有关新技术的构想或试验品。相对于技术发明而言,技术创新具有如下三个特点:首先,技术发明只是技术创新的起点,而创新是识别出经济上可行的发明,并且尽一切可能将这些发明引入市场,或者通过某些其他的方式来确保这些发明得到有效的商业应用,其目的是实现技术发明的市场化或产业化,并实现经济效益。其次,技术创新包含了技术发明成分,但是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发明。从技术创新历史来看,除了重大的原始创新(比如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等)包含了重大的技术发明成果,并且带来了产业革命外,大多数技术创新如集成创新和跟踪创新中重大新技术发明的成份就比较少了,但从发现技术发明的商业价值上讲,它们确实是一种技术创新。最后,技术创新是多种要素有机结合的产物。发明创造只是创新中的一个技术性因素,它是由发明家来进行的。但是,创新是把技术上的灵感与商业上的努力淋漓尽致地结合在一起,它不仅涉及技术因素,还涉及资金因素、管理与商业模式等方面的非技术创新的支撑。

二、 企业创新中的“自主”的基本意蕴

保罗·克鲁格曼(1979)在其关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入分配的经典论文中指出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模式主要受两类活动支配:创新和技术传播。似乎一个后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竞争实力可以通过从发达国家获得技术创新资源来获得支撑。但是技术进步上的“日韩道路”与“拉美道路”告诉我们,经济主体是依赖别人创新成果,还是依靠自己主动地进行创新来提高自己竞争力,最终结果显然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在吸收别人的创新成果基础上进行主动的再创新,并且成功地实现了由后进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型,步入世界工业和技术强国行列。而后者则被动的吸收别人技术成果,结果仍处于落后的状态。二种技术进步策略的比较结果告诉我们,经济主体必须自主创新。

所谓自主创新,简言之,就是经济主体自己主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从本质上讲,自主创新中的“自主”是创新中一种战略选择,其基本的利益指向是本国和本国国民的利益,而不是全球或外国人的利益;是国家的长远利益,而不仅仅是眼前利益。因此,从中国国家整体利益角度上讲,自主创新就是指在中国资本控制下的本土企业群体所进行的主动型创新活动。基于这种利益取向,自主创新可以进一步地分解为如下三个层次上的指向:

1. 创新主体指向:中国资本控制下的本土企业。从主体上讲,自主创新是相对于他人创新而言的,所以,自主创新在主体上就是指我国资本控制下的本土企业群体。这是开展自主创新的基本前提,只有中国资本控制下的本土企业群体创新,我们才能拥有创新成果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使我国在全球新的分工结构中处于“大脑国家”地位。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逐渐形成了“大脑国家、躯杆国家、手脚国家”的分工,并由此决定了不同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大脑国家”是以技术创新为基本战略,以生产知识与输出知识为主的国家,其共同特征是:其一,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其二,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其三,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其四,创新产出高。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20多个国家属于这类创新型国家。这些发达国家利用已有知识积累和科技领先地位及现有优势产业基础,处于“大脑国家”的位置,生产知识与输出知识,再一次站在新的发展起跑线的前端;大多数后起国家因为缺少科技实力和知识积累及优势产业,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处于“躯杆国家”或“手脚国家”的位置,只是接受知识或应用知识,最终只能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进行更艰难的追赶。

就目前总体情况看,我国仍然处在“躯杆国家”的地位。截至2005年,我国国内申请人获得的发明专利数量仅占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37%。在汽车、飞机、仪器仪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含金量”较高的领域、我国授予的专利多为外国公司所拥有。这表明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是我国本土企业,别人生的孩子终究是别人的,这就谈不上自主创新。因此,强调自主创新,从主体上讲,就是中国资本控制下本土企业自己进行创新。只有自己企业进行创新,才可能拥有相应的创新成果的自主知识产权,否则只能处于世界“食物链”的底端。

2. 创新性质指向:本土企业的积极主动型创新。从创新的性质上讲,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进步中的“拿来主义”而言的。技术进步中的“拿来主义”表现为对技术成果“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具体表现为:一是简单跟进型:单向引进——消化,对外国技术亦步亦趋,逐级跟进。二是被动引进型:就是通过购买外国先进设备、专利、图纸等技术创新成果直接投入生产,不进行消化和“进口替代”。三是合资引进型:就是试图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策略,以期达到外资企业的“本土技术溢出”效应。这三种形式实质上是被动型技术进步战略,技术成果主导权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在过去相当长时期,我国一些地方或行业,习惯于采取这种技术进步策略,结果是使我国某些行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泥潭。

自主创新本质上要求在“技术创新成果上不仅要求所在,还要求所有”。因此,这就不仅要求本土企业进行创新,而且必须采取积极主动方式开展创新。它实际上包括二个层次: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创新和模仿基础上的再创新。一是自力更生型:在得不到外界知识和技术供给的情况下,从对基础原理的学习起步,基本上通过自身努力,综合国内资源独立发展出自己的技术体系。如我国的“二弹一星”等。二是模仿创新型:就是在高强度消化吸收情况下,进行自主开发,以取得市场优势,同时向前端基础应用科学延伸。如韩国、日本企业创新模式,这二个国家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却要花比引进项目费用多3~10倍的钱来消化吸收,形成了“引进-吸收-试制-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这二种是主动型技术进步战略,技术创新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本土企业拥有自己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

3. 创新能力指向:本土企业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自主创新的最高境界就是本土企业创新能力上的自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质上是本土企业(包括行业和国家)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只有本土企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具备了这种持续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我们才能真正具备了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具有了持续的国际竞争力。主要理由是:其一,技术并不仅仅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人工制品”,而且也是被组织所掌握的诀窍、惯例和程序。物质形态上技术成果会随着“外溢效应”逐渐消失,但是内生于本土企业里的不断发展的创新能力却是持久的。因此,决定企业持续竞争力并从技术进步中得到长期回报的重要保证往往是企业具有的动态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不是单纯地对某种特定发明的持久控制。其二,也许物化在设备上的技术可以买到,但是,决定本土企业竞争力和国家未来命运的创新能力是绝对买不来的。创新能力只有由本土企业组织内生地发展出来,而没有任何组织之外的力量和过程可以替代。其三,许多在创新活动中居于前沿的外国公司有时又会有步骤地散布创新成果,其用意当然不是为了帮助本土企业提高竞争力,正如鲍莫尔在分析西方大型企业向外自愿散布专有技术内在动机时所指出的,他们自愿散布专有技术当然是为了“得到一份适当的回报,或者是牵着竞争者的鼻子走。”这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大企业散布技术的要害:能封锁时就封锁,让你技术无法独立;当你有望发展出独立技术时候,就急忙将技术转让给你,延缓技术进程。其实,他们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本土企业乃至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拥有自己相对独立而全面的经济体系,以及与此相适宜的相对独立而全面的技术支撑体系,这是大国实现独立和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而构建这个独立的技术支撑体系的微观基础就是本土企业群体要成为创新主体,重塑本土企业、行业乃至整个民族持续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历史告诉我们,创新能力只能内生于我们本土企业组织内部,别人无法依靠。依靠别人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

三、 企业创新中的大小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熊彼特曾经用诗的语言指出:“不断的创新就像是跳动的琴弦,奏着经济成长的美妙乐章,……”那么,究竟是谁在拨动创新的琴弦呢?这在企业创新理论上似乎一直存有争议。在熊彼特创新命题中,“拨动创新琴弦的正是那些领导市场的巨型公司”。谢勒尔(Scherer,1980)研究表明,绝大多数革命性创新成果(如白炽灯、无线电电报和电话、同轨通讯卫星和计算机等等)并不是由成熟的大企业,而是由独立于成熟大企业之外的新兴企业推进的。《改变世界的13位男性》作者兰德拉姆提出的“创新悖论”似乎也证明谢勒尔的说法:即在大规模的产品创新和概念创新中,产业巨子和专家从来未能走在创新的前面,反而却是初入门道的创业者,如盖茨、乔布斯、特纳、海德等企业家,他们来自民间,特别是他们根本不是已有大型企业(如IBM、GMC等)的高级管理人员。这些争论实际上提出一个谁是企业创新中主体的问题,也是我们理解企业自主创新中企业主体内含的基础以及我们的政策取向问题。

实事上,企业创新中主体问题体现了人类知识积累与创新的二种基本范式。根据创新活动是否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一种常规化行为,可将企业创新的分为两种基本范式:一是“成熟型企业的常规化创新”;二是“创业型企业非常规化创新”。

成熟大企业常规化的创新是指大型企业日益接管了技术变革的过程,将其从一个间歇而且不确定的发现过程,转变成接近于常规化的企业内部事务,由大公司中指挥很多其他事务的科层机构和管理过程来控制。这种创新范式如图1所示。

这种典型的“熊彼特创新命题”中的大企业创新范式的特点是:(1)创新来源的内部化:大企业往往是在企业内部通过建立中央研发试验室,将经济中的一部分研究与开发活动变成了一种内在的、有管理的、有控制的过程;(2)创新管理的事务化:创新活动中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作用越来越下降,“技术进步越来越成为受过专门训练的专家小组的业务”;(3)创新资源投入的程序化:表现为企业系统地决定要在研发中投入多少资金,在这个领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与竞争对手往来,甚至系统地决定公司的实验室应该发明些什么;(7)创新成果的可预测性:常规化创新常常偏重于生产工艺和产品中的稳步和持续的技术进步和改良、提高可靠性、增加产品对用户的适用性以及开发产品新的功用方面。

创业型小企业的非常规化创新是指独立大企业之外的创新者通过创业形式所从事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范式如图2所示。

这种创业型企业创新范式的特点是:(1)创新与创业密切联系在一起,创业是创新的实现形式,即一旦一个新的技术发明被证明是成功的,发明者或者与之关联的企业家通常会通过创立新公司来提供新的产品实现创新;(2)创新活动往往来自民间,不存在类似于大型企业的复杂科层机构的控制和常规化创新的压力,成功的创新充分体现了企业家精神——好奇心、异想天开和胆识,以及得益于那种“有启发而自由”的社会氛围。开创微软时代的比尔·盖茨与开创Google时代的佩吉与布尔等就是在“有启发而自由”的社会氛围里成长、思考并创造着的企业家;(3)创新成果往往具有一种革命性影响,要么开创一个新产业(如比尔·盖茨),要么开创一个新的市场(如汤姆·莫纳汉)或完善交通(如本田宗一?)等等。

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无论是成熟的大型企业,还是创业阶段的小企业都是“拨动创新琴弦的”主体和创新来源,只是它们在创新过程中采用了不同创新范式。这二种创新范式形成了技术创新中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专业分工。正如威廉·鲍莫尔所说,“它们都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不过存在着可预测的专业化趋势:企业家提供更加不同以往的、突破性的创新,而大企业的研发机构提供对那些突破性成果的进一步的改进,从而使之更有用。这样,这两种类型的创新企业扮]了超加性互补(Superadditive Complemenany)的角色,从而经济增长在这种分工下显著提升。”

因此,在把我国构建成创新型国家战略中,无论是成熟的大型企业,还是创业型小企业,他们都应是我国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创新主体。我们不仅要重视大型企业的常规化的创新,鼓励大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使创新常规化;同时,也要在全国培育创新文化,为那些独立于大型企业之外的创业型小企业创新提供适于其成长的“有启发而自由”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威廉·鲍莫尔.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自由市场创新机器[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企业自主创新篇(7)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讲话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自主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和基础,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全局性的战略抉择。而汉中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调研在了解汉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汉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笔者的调研发现,汉中企业目前自主创新能力普遍偏弱,这与汉中“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的战略决策是不相符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不均衡。2008年末,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有48个,占18.0%;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企业有31个,占11.6%。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63.3%,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46.9%。

200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人员3,682人,较2004年末增加637人;企业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为8.13亿元,较2004年增加2.31亿元。

在企业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中,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008年为4.12亿元,较2004年减少0.32亿元。200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4.09亿元,较2004年减少0.33亿元。

(二)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原始创新能力不足。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为121件,较2004年增加9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5件,较2004年增加29件;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28.9%,较2004年增加2.8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看不仅企业的科技成果数量少,而且专利中涉及的核心技术少、转化率低、发明专利的数量过少,更缺乏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表明汉中工业企业的原始创新动力与激情不足。

(三)科技人员数量不足、且结构欠合理。在单位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0.5%、10.0%、22.8%、35.5%、31.2%;具有技术职称和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为97,897人、52,166人,分别占从业人员的24.5%和13.1%。调查还发现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中高学历、高职称的科技人员缺乏;从学历层面看,硕士以上学位者过少,特别是博士人数太少,这与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创新平台或博士后流动站不无关系。

(四)企业自主创新体制性和政策突出。完善的机制是自主创新的活力所在,但我国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还没有完全建立,缺乏有效的技术市场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汉中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和经济边缘地,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显得动力和能力都不足。自主产品缺乏政策环境支持,“叫好不叫座”。在自主品牌培育过程中,地方政府采购、政府协调、宏观决策机制等没有发挥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创新的功能,且服务意识较为薄弱,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五)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和内部管理模式不符合自主创新的要求。通过调研还发现,汉中企业的内部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加强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的要求,更未单独制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机制与激励系统。而且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都是交易型的,没有适时建立关系型的人力资源体系。同时,汉中企业在智力资本积累方面也投入不足,人力资本的投资过少,组织资本的竞争力弱、结构资本与社会资本方面的关注也过少。

二、汉中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策建议

汉中市委、市政府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出了明确部署,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企业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责任。政府有关部门要细化完善有关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努力提升汉中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企业和政府是不行的,还必须调动一切利益相关的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并探索建立各种合作共享机制,从而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符合汉中经济发展实际的区域创新网络。故笔者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谋求汉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型。

(一)正确处理产学研之间的关系。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应成为研发投入、研发活动和研发成果应用的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重要的成果源泉。企业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学”和“研”的支持,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一种政策上的平衡。而是一种现实的必然要求。盐城市企业整体上创新能力还不强,迫切需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供坚实的成果支撑。目前,成功的企业都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紧密的、有效的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主要途径。当然,不同的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是不同的。不能将产学研合作简单地视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在企业内转化的过程。而应以企业为主导,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风险承担的主体、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总体产品和技术方案设计的主体、经济收益获得的主体,组织各方共同推进创新,实现互利共赢。

(二)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随着“关中-天水”部级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以及“西成客专”的动工建设,汉中作为关键节点城市与经济区的主要辐射区,其企业数量将不断增多、且技术需求大,有条件形成区域创新的整体优势,以实现工业强市和率先突破发展的战略目标,争取在2011年实现工业产值翻番。故我们要从竞争机制和利益纽带上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结盟,企业要介入研发和应用全过程并主导整个创新活动,逐步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自主创新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项目委托、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办法,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便捷通道,探索科技成果应用的有效方式,形成企业同高校、科研院所“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三)探索建立集群创新模式与工业园区运作模式。鼓励同类型企业通过各种制度创新和利益创新结合在一起共同推进自主创新和研发,从而加强知识共享,降低创新失败的风险,共同应对市场的挑战,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和战略联盟。创新的地理范围缩小有利于降低创新的成本和沟通的费用,市政府应当通过出台各种政策建立几个分行业的工业园区并积极研究探索运作模式,吸引企业进入园区、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与其他的创新活动,降低交易成本与重复研发创新的现象。

(四)尊重人才,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人才开发与培养体系。一要大力实施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工程,优化科技知识结构,提高科技人才整体素质。要认真组织实施“汉中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中青年专家、青年科技创新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造就;二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要采取切实有效、灵活多样的人才政策,全方位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鼓励他们回汉中转化科技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三是用好人才、人尽其才。要有人才难得的责任感、紧迫感,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才的作用,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重任、生活上照顾。当前,尤其要进一步实施人才“活力工程”,努力打造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创新才能的科技人才队伍;四是建立各种柔性的人才引进与使用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五是应加强三个层次的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即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与高技能人才。

三、总结与局限

本次调查虽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与成果,但受调研团队精力水平、调查方法和调查样本的限制,没有分行业去了解汉中每个行业(产业)的自主创新现状。针对此局限,笔者考虑以后可以通过与政府部门以及大规模制造企业的合作,去深入了解企业的具体创新需求与个性化的瓶颈所在,从而为汉中的特大型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企业自主创新篇(8)

自主创新能力缺失不仅仅是市场自发力量作用的结果,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制度、政策的不完善甚至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1.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科技管理行政化问题严重。政府对科技的管理体制基本是采用各种计划,从最上游的基础研究如973计划到863高技术发展计划,到下游的“星火计划”,政府对科技活动的操纵能力空前提高,但管理手段非常传统,计划色彩相当浓厚,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立项-申请-研究-报奖-评奖”过程。科技管理的行政化问题决定了人才的评价、选拔、流动都被行政官员把持、科技经费的投放方向也受制于行政部门,形成“外行管理内行”的局面,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也导致了科技管理过程中的种种腐败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科技事业的发展。

2.财政科技投入缺乏稳定增长机制,投入结构不合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科技投入总量有较大的增长,但是统计数据显示,1988年至2002年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均低于1%,其中1997年仅为0.51%;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4.3%下降到2002年的3.7%.可见,财政科技投入尚未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此外,财政科技投入的结构不甚合理,突出体现在基础研究、科技基础条件、公益科技投入等基础性科技投入不足,支持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相关公共设施的资金缺乏,成果转化基金、科技创业投资和产业开发基金发育严重不足。

3.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制度性缺陷制约了其对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作用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的同时,其发展环境和制度的缺陷也日益凸显。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还不够强大,发展速度落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步伐,甚至出现了边缘化趋势,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企业高速发展所面临的旺盛的融资需求。一是资本市场现有的制度安排不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如现行发审制度、发审标准都不利于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中小企业板规模有限,资本市场层次单一,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并且由于没有建立适合不同企业融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能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多渠道、高效率的股权交易平台,即风险投资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抑制了风险投资的不断循环增值。二是风险投资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环境。2005年10部委出台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对促进和规范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有关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基金政策以及证券、保险资金参与风险投资的政策等,仍还在研究制定之中。

4.在税收政策存在不利企业自主创新的因素。税收制度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一般被归属于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制造业。由于企业前期研究和开发的投入较大,资本有机构成高,投资资本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得不到抵扣。前期的研究开发成本又不能计入当期成本,企业研发人员的工资不象外资企业一样可以全额税前列支,而只能列支960元,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所得税税负较高。这种税收政策实际上起不到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各种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作用,无法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5.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低下,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从理论上讲,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在保护创新者的利益和积极性的前提下,有偿的扩散技术。如果没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在市场上就不会获得价值,就没有人愿意去创新,没有人愿意进行研究开发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在法律和管理体制等方面不够完善,存在着多头管理、侵权打击不力、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昂、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等体制“瓶颈”,导致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整体保护意识淡薄、保护水平低下。据统计,2005年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处于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造成市场缺乏公平有序的原则,使得企业从知识产权中获得的收益低于投入的成本,致使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期待变得消极,从而弱化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二)市场失效阻碍自主创新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机制具有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功能,是市场经济之所以能最佳配置社会资源的根本条件。然而,在充分发挥和尊重市场机制这一作用的前提下,市场经济也会必然形成和存在着若干市场的失效状态。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尚未成熟,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完全发挥的宏观背景下,市场失效问题便困扰和阻碍着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

1.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经营活动具有外溢性。科技型中小企业从事的技术创新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但它们的研发投入通常难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补偿。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具有正外溢性的产品和服务,其所有者所能获得的个人效用,将由于利益外溢而小于他所产生的利益总量。成本利益对称是市场等价交换原则的具体表现,是人们从事市场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之一。在个人利益小于成本的情况下,正外溢性的提供者将缩小其正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规模,使得具有正外溢性的活动规模小于社会最佳规模(张馨,1999)。因此,中小企业研发行为的“市场外溢性失灵”,将导致企业受利益驱动将有限的企业资金投资于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从而减少具有正外溢性项目的科研经费投入,致使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及创新的资金投入偏低。以2001年为例,国内企业消化吸收经费仅相当于引进经费的6.87%.这种自主创新的集体不作为,使国内企业陷入了丢掉市场,却换不回技术的窘境。

2.获取创新资源和能力的机会不均等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市场失效”。据2002年统计数据,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约有60%收入在100万元以下,实力弱和资金不足是这些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尽管国家出台了多种金融政策措施,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抵押品、信用记录和担保者,事实上难以从这些政策中获益。此外,当前金融机构都处于提高资产质量、减少金融风险、增加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改革调整时期,其服务重点短期内仍然集中在大型企业和机构,中小企业普遍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机会的不均等和信息的不对称,使中小企业以完全市场竞争方式获得资源的公平程度降低。

3.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造成了资本市场的介入空白。创新型中小企业一般都具有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两个特点。具体表现在创新活动的回报常常是非线形的而且是极不确定的。企业家可能比潜在的投资者掌握更多关于其产品和工艺性质及特点的信息、创新活动常常是无形的。因此在创新企业的种子期和发展早期,由于企业货币价值难以评估,投资风险极高,故而难以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以美国为例,尽管其资本市场高度发达,但在这种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背后,市场的逐利行为必然会导致部分区间的资本市场空白。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阶段便面临着难以逾越的“死亡峡谷”。

二、根据公共财政原则科学界定自主创新过程中财政职责范围

公共财政理论认为,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效的国家财政,政府及其财政以弥补和纠正市场失效为职责。但那是基于要素充分流动和自由替代的完全市场假设的市场失效,我国的市场经济具有“人为”建立的特点,使得我国的市场不足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否定政府和财政的侵犯行为。作为改革推动者的政府如果不能自觉主动地将自身活动限制在市场失效的范围,那么在制度摩擦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政府及其财政超越市场力量的约束或者偏离市场经济要求而发生的政府职能“越位”、“缺位”等现象,由此产生具有我国特色的“市场失效”与“政府失效”并存的局面。

公共财政是适应于、服务于并有利于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财政类型(张馨,1999),深化改革是公共财政的要义所在。自主创新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等等,在各种创新中,制度创新是纲,其他创新都是目。制度创新是其他创新之母。改革开放以来,每一项制度创新都必然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自主经营给国有企业和其他各种类型的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巨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巨变的根本原因。改革改的就是制度、体制,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剪,而是对原有制度、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即以制度创新作为最高形式。而有效的制度创新显然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政府及其财政应遵循公共财政的原则精神,调整自身职能,从培育创新环境、搭建鼓励创新的机制和平台的角度来合理使用行政权力和配置资源。

三、支持自主创新的公共财政政策建议

(一)从源头抓起,进一步建设好体制性安排及法律法规制度化

在体制性安排方面,可借鉴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和法国创新署的做法,由相对独立的政府行政机构或完全独立且部分行使政府职能的机构发挥统揽全局及协调各方面的作用,改变传统行政体制下科技管理混乱、不利于企业创新的现象。在制度化法律法规建设方面,首先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知识产权保护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从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运用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支持形成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装备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体制(包括行政执法的体制和司法的体制),从立法和司法、执法等法律环节确认,加强知识产权的综合保护,提高侵权成本、降低维权成本,为鼓励自主创新和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其次,完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促进科技与资本的融合。尽快研究制定有关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基金政策以及证券、保险资金参与风险投资的政策等,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的不同特点和风险特性,结合新《公司法》和《证券法》制定相应的发行上市条件、发行审核标准、改革发审制度,加快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并尽早进行创业板试点,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仅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而且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公共股权资本市场可以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机制,促进风险投资不断循环增值,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二)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支持体系

税收制度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因素,为改变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不利于自主创新的现状,应尽快调整和改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政策,积极推动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既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使本土科技型企业获得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又要基于推动自主创新的战略诉求,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允许对科研活动使用的先进设备、专用装置、房屋实行加速折旧,允许研发人员的工资可以全额税前列支、对投资者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税收优惠,根据投资额分别适用所得税减免、资本利得税免除以及资本损失减免和延迟纳税等优惠形式,以此降低投资风险,鼓励向初创期企业的投资行为。此外,还应制定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风险投资从高新技术企业所获得的股权转让中的增值部分给予必要的税收优惠,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

(三)增加财政科技投入,优化投入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要逐步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2006-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同时,积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政府及其财政主要应该在企业不愿意进入,或者企业没有能力的领域发挥作用,重点应该是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支持一些产学研联合的开发体;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强对风险投资发展的引导力度,设立国家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即“母基金”。国际经验表明,在市场缺位的情况下,依靠政府财政建立“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的做法行之有效。不但可以在风险投资的资金供给方面,以政府示范性引导资金拉动全社会各类资金投资设立风险投资机构,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增强国内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实力。还可以通过引导资金的影响,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种子期和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的投资,以此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能力。此外,还能改进政府资源配置机制,即政府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以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

企业自主创新篇(9)

如今,创新已经成为软件企业对于自身的一种强烈要求。

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成长方式,自主创新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活力。

……

信心与希望

千百年来,炎黄子孙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距今大约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频繁遭遇水灾之害,于是鲧奉尧之命治水,他用筑堤防水的方法九年不成,结果被舜杀死在羽山。继而舜命令鲧的独生子禹去治水。禹发明了疏通江河,疏通沟渠的新法,最终制服了洪水。这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可谓是我国最早的、有确切文字记录的创新实绩。

在久远的历史传说中,我国就出现了像大禹这样敢于突破创新的英雄,今天,中华民族“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传统依然生生不息,我们的生活由此日新月异。比如我国软件产业20多年的发展轨迹,就是一个不断突破瓶颈、不断创新的过程;比如我国软件企业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在摸索中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的创新史。

这一切都是人在主导,人在演绎,人在创新。在庞大的软件从业大军中,涌现着一批批创新者,他们在软件技术、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创新成就,群星闪烁、熠熠生辉,正是他们推动着中国软件的发展和壮大。

4月6日,第五届(2005年度)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人物汇聚一堂,共商中国软件的发展大业,“自主创新与企业成长”成为专家、领导们讨论最为活跃的主题。

的确,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源泉,而对于软件业来说,创新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自主创新的风雨路上,中国软件产业历经20多年的发展快速成长和壮大起来,并成为整个IT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如今,中国企业已覆盖大部分软件领域,软件产业链越来越完善。在这次十大领军人物的评选活动中,候选人所在软件企业范围广泛,既有基础软件,如:操作系统、中间件、Office等等;也有应用软件(金融、电信、电力、制造业等等),企业信息化软件、安全软件、内容软件、数字纸张,中文处理等等;软件和服务外包以及系统集成、服务咨询也均有覆盖到。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的一句话让所有的人感到振奋:“任何一个软件领域中国软件企业都有可能做好。”同时,他对中国软件产业的未来也很有信心,理由是“软件技术更新快,比较容易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软件是中国很有希望赶上发达国家的产业,因为在软件业的物质条件上,中国与发达国家几乎没有差别。”

希望的曙光从未在我们眼前消失过:2005年,中国软件产业依然硕果累累。据信息产业部统计,2005年中国软件软件产业总额达3900亿元,同比增长40.6%。软件产业还有发展的空间。

倪光南院士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烈宏热情洋溢地交流

信息产业部电子产品管理司软件处处长陈英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冲在软件企业的成长话题上有许多一致的观点

作为本届十大领军人物中的惟一女性,IBM中国有限公司名士(Fellow)、副总裁郑妙勤格外引人注目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刘烈宏

从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刚刚结束的“两会”,自主创新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软件产业更是如此。要更好地贯彻自主创新精神,必须正确、全面地理解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含义及其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仅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将本届十大领军活动的主题定位为“自主创新与企业成长”,就是希望借助赛迪集团的媒体传播能力和影响力,能够遴选出更多在自主创新能力上成绩卓著的领军人物。因为,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是中国软件企业、中国软件产业真正的出路。

信息产业部电子产品管理司软件处处长 陈 英

现在全球的软件产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我们国家现在也在建设创新型社会。在这里作为国家的战略性的核心产业,软件产业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是责无旁贷,希望获奖的领军人物能够继续发扬锐意创新的精神,带领各个企业也带领整个软件行业能够锐意进取,继续创新,使我们的软件产业取得新的辉煌。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 陈 冲

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努力,这对我们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去年,我国软件产业已经达到了3900亿元。但是,我仍然觉得这个数字还不够,我们现在要努力地创造中国软件的品牌。要树立这个品牌最关键的是六个字―诚信、创新、融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倪光南

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少需要两点:不仅要重视软件和服务业的总量,更应重视提高国产软件和服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不仅要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的应用软件和外包,更应加强基础软件等薄弱环节,使中国软件业能够发展成一个完整的软件体系。

谁将是本届十大领军的最终得主?颁奖典礼前,嘉宾们交流起各自的看法

挑战与忧患

在市场越来越趋向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软件产业正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国外成熟软件商来势凶猛。我们让出了市场,却没有圆满地收获到核心技术,表现出来就是我国软件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仍旧很高。“目前,国产软件和服务的本国市场占有率只有30%左右,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质的差距,不考虑某些软件领域被外国垄断的状况,仅就市场份额而言,我国软件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就高达70%左右。”倪光南院士不无忧虑地表示。

另外,在软件体系中,基础软件是上游,对信息安全和下游软件有制约作用。但十几年前,中国软件业基本上只有应用软件和外包,属于下游产业,基础软件上游产业的技术和市场基本上都由国外软件厂商所把控。倪光南院士认为:“中国是大国,不能只做下游软件,而应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这也是国内众多国产软件的呼声。如今,一个基于Linux的自主软件产业体系正在逐渐形成中,但是市场份额的增长仍有待时日。现实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持续进行创新和进步。

另一方面,竞争趋于白热化使得本土软件商的生存变得更加艰难,创新之路存在着许多阻力。

专门研究国家创新策略的日本学者角南笃指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今天的中国企业大多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严酷的竞争,因为世界各地有实力的企业几乎都进入了中国市场。所以,生存就成了他们在成长中第一位的事情。这样,由于模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获益,企业就更倾向于选择模仿的发展道路,至少在早期是如此。

其次,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不保护知识产权就会损害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过度的保护原来老的知识产权就会阻止新的知识产权的诞生。如何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如何进行适度保护的知识产权是中国必须明智处理的问题。

连续五届的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活动,已经成为中国软件产业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创新与成长

未来,创新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创新是软件产业的基础。”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冲说:“要持久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力,扩大产业的影响力。”

倪光南院士也强调了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条件:“中国软件产业要赶上发达国家,关键是充分发挥软件企业和人员的创新潜力。”

要更好地贯彻自主创新精神,必须正确、全面地理解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含义及其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在本次颁奖会议上所提出的自主创新类别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

提升创新能力,首先要改变经济、技术两张皮的现状。其根本方法就是要从体制上把技术和科学分开,让技术和经济紧密地结合到一起。

毫无疑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依赖于软件企业更加积极地进行自主创新,加快自身的成长。

对企业而言,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自主集成和应用各种技术知识并由此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技术搜索能力、学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等。

通过自主创新,软件企业才能掌握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先进技术,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对于市场的需求、风险、发展变化等具有最直观和感性的认识;高校最突出的优势就是人才,主要是专业型人才的开发和培养;而科研机构具备先进的科研设备、技术等资源。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盟,可以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强化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就是软件界一直以来大力倡导的“强化产学研结合”的理念,目的即是为了加快从技术到市场的转化过程。

除了自主的技术创新,软件企业同样需要学会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全方位的创新手段,以便促进整个软件产业的成熟。显然,自主创新已经成为软件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中国软件产业要在全球市场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就必须毫不犹豫地推行自主创新,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核心技术,从而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导权。这就是本次以“自主创新与企业成长”为主题的十大领军人物评选和颁奖活动,所要倡导的积极意义。

十大领军获奖名单

从大学老师下海到IT界,一入行便显出卓越的营销才华,他把公司做得有声有色;

2005年底的一次收购,让业内外侧目,更让他的公司羽翼丰满;

做中国最大的IT管理厂商是他的梦想,如今,他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北京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宁

IT服务管理的创新包含三个层次,技术创新、业务创新以及管理创新。这三个层次依次递进,难度也加大。技术创新是硬性的,并不是最难的事情;业务创新则需要对具体行业的具体业务有一个非常透彻的理解,融入其中;管理创新一方面也要满足业务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来帮助客户理顺、改进业务和管理流程。后两个创新正是我们中国软件企业的机会。

IBM中国有限公司名士(Fellow)、副总裁 郑妙勤

她是一个科学家, 28年来一直倾心于数据库、操作系统和普适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并将之成功地应用在各个领域;

她是商场中的强者,但也喜欢逛街、购物。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国女科学家理性、知性和率性的风采。

IBM不仅在技术上积极研发,在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上,都在创新上引导整个业界的进步。IBM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首先要能够随机应变,并且需要能够具有足够的灵活性来适应这种变化。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能够有足够的远见,看得到方向。

创新并不是无谓的空想,更多的是一种团体智慧决策的成果。只有这样的创新,才能够推动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上海晟峰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张松峰

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要使公司在短时间跻身上海软件企业的前列;

在他瞄准外包这一突破口之后,公司也从一跃成为资产4亿元的多元化经营集团。

然而,他的野心还不仅仅在此。他要用自主创新的拳头,冲向国际市场。

做外包的关键是能不能做大做强。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打造软件行业的民族品牌,在软件外包市场我们必须逼自己去作大规模,只有这样才能和印度、欧美企业相竞争。印度企业就是瞄准中国这个市场,所以说我们的一些企业如果只满足于现状,不去奋斗的话,他们一进来马上就会把市场给抢去,那样的话国内企业就只能做二流、三流的事情。

北京书生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王东临

他15岁上大学,毕业后只身闯荡中关村,六年后创办自己的公司;

在他身上,程序员的认真执著与秀才的浪漫气质并存,他创造性地提出发展自由知识产权的文档库技术,并联合国内企业成立UOML联盟,被IT界称为"中关村新四大天王"之一。

核心技术是一个公司的关键,并且核心技术可以运用到各个不同的领域。但是核心技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就要创新。

在高新技术行业,创新是必须的,应该成为一个很正常的问题,而不是狠抓的问题。中国的创新能力一点也不差,之所以没有做得很好,就是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做软件,就是要走国际路线,要靠自己的核心技术闯入国外市场。由此,创新将是关键中的关键。

杭州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廖建新

他是一名大学教师,长期从事前沿研究工作,他又是一位企业家,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推向市场;

他享有"移动智能网第一人"的美称,使移动智能网这个高新技术领域与国外先进技术保持在同一起跑线上,将国内移动智能网市场1/3的份额纳入麾下。

中国软件应该选择自己有优势的领域进行发展和突破,特别是在行业应用软件领域。如果软件水平能够达到既“专”又“精”的地步,再加上本地化服务,这将是国外厂商不可比拟的优势。在电信领域,各个环节都有大量的国内厂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从最初的模仿、跟随到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所以能够最终提升我国通信技术的整体水平。

趋势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 叶伟伦

在变与不变之间,他既传承这家企业的“独特基因”,也在经营着自己的原则:一方面,他敢于改变、勇于与众不同,同样倡导享受工作乐趣的职业哲学;另一方面,他始终不懈地坚持探索,更引领着一个永远不会停下脚步的中国团队。

无论是移动安全领域,还是正在开展的中小企业安全战略,或者针对大中型企业的“专家服务”战略,趋势科技都试图率先做好开拓新领域的准备,并且抢在其他厂商之前,到达“蓝海”。这就是趋势科技的创新策略―不仅是找到新的市场,最重要的是为这个新的市场做好技术和产品、服务的准备。

北京东华合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薛向东

从机关干部,国企领导,外企首代,到公司老总,他经历了多职业角色的改变;

4年实现销售额近5亿元,让他坚定了软件和集成双轮驱动发展方向;

于是,数十项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20多项国家殊荣以及不同种类的认证,成了他成功的秘诀。

在中国,软件行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企业管理上的“内外兼修”很有必要。

每家软件企业都会有不同的解决之道。其中,规范化管理是所有软件企业必经的一个阶段。这好比建筑行业的“装修工程”,软件的开发、编码、总体测试直到市场销售,都必须作到精细化管理,同时以提升客户使用价值为己任。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总经理 卜凡强

科研成果难以市场化,这是很多软件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最大烦恼。而他凭借10多年在电力行业的经验成功地做到了。

很多人惊奇于此,他的回答是:自主创新才是致胜的硬道理。的确,当他拥有上百项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时候,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专注也是软件企业的一种发展哲学,尤其对软件企业来说,专注更是自身成长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民族软件企业必须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专注并不排斥创新。科研和产业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只有坚持科研与产业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企业的真正大丰收。

上海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史一兵

13年来,他一直追求做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他和他的团队带着脱不去的书生意气,为这个梦想而奔波;

上海市政府内外网、企业联合征信系统、宁波砾社机场……. 在国内从事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领域中,他是最有实力的一个。

城市信息化领域的自主创新应当由简到繁,从应用软件向中间软件再向基础软件逐步展开,不宜急于求成,期望一步到位。应通过制定国家标准,规范国内外厂商的行为,并为国内厂商创造提升、超越的有利环境。

而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者联盟,强化产学研结合,可以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自主创新的速度。

上海中标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 韩乃平

他是我国操作系统领域内年青的系统软件专家,是国家863"软件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他主持研发的第一个国产64位操作系统在国内应用广泛;

他还是一个卓越的企业领导者,其Linux操作系统已经在政府采购等众多项目中获得重大成功。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国,历史发展到今年,整体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已经成为了衡量国家强盛的一个标准,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但是系统软件产业仍然是制约我国整体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国系统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实力的大型企业的出现,更需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切实的结合我国软件产业自身的特点,走出适合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快速之路。

风云人物获奖名单

新锐互动商业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 谢克人

他是目标规划管理体系创始人,也是协同锦囊管理软件思想的倡导者。

普元软件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刘亚东

他是极具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他的公司以面向构件理念为基础,提供前瞻性的企业级软件产品和服务。

安徽科大讯飞公司总裁 刘庆峰

他的公司占领了中文语音主流应用市场80%以上的份额。

入围十大领军提名的候选人

卢汝文 美科利公司大中国区总经理

王 茁 蓝代斯克软件公司CEO兼总裁

王江民 北京江民新科技术有限公司

雷 军 北京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杨文胜 BMC软件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赵晓亮 北京中科红旗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左 春 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石钟韶 新中大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杨 春 金算盘集团董事长兼CEO

洪宜幸 明基逐鹿软件总经理

王星泰 易达讯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

企业自主创新篇(10)

群智创新是企业

自主创新的基本方式

我国劳动者即蓝领群,已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变成以体脑结合,或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新结构。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众多的发明创新成果。工人出身的“抓斗大王”包起帆就是这一类的杰出代表。包起帆在自己的第一线工作岗位上,为改变中国港口落后的装卸机械和工艺,奋发学习,刻苦钻研和工人同行,齐力奋斗,先后完成80多项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取得许多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从而使港口实现机械化作业,同比提高劳动生产率2.6倍,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性。他的技术创新在全国港口推广,其经济效益很大,尤其是极大地减少了重大伤亡事故,其社会效益巨大。包起帆荣获“聂荣臻发明创新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十大杰出职工”等殊荣,仍创新不止,为企业创新活动做贡献。

无独有偶,天津出现了一位工人新英雄。他是天津港煤码头公司一队队长孔祥瑞。30年来,他在一线工作中刻苦钻研,发明创新成果有150项之多,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被人们称之“蓝领专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今日之中国,是知识工人有力量的时代。群众式自主创新活动还可从中国专利申请量中得到印证,群众蕴藏着极大的创造精神。从某种意义说,群众性发明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方式。

坚持原则创新

将登上自主创新制高点

在论述自主创新类别时,许多专家将自主创新划分三类 原始创新、引进新技术消化再创新和组合创新。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进一步将原始创新加以描述 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做出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从而推出的创新成果,它不是延长一个创新周期,而是开辟新的创新周期和掀起新的创新高潮。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体验到,原始创新包括两方面,一是基础研究,二是高技术研究。原始创新虽要求高,然而,收益巨大。故有作为的企业乃开拓高技术创新。海信是实践这一原始创新的典范。海信人经过多年拼搏,遵循“稀缺性规律”,立足“技术创新”战略,始终“坚持最好的”和“超越无处不在”的创新理念,掌握了多项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并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海信人正是沿着原始创新之路艰难前行,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成功。

2000年,海信组建精干团队,由副总带队攻尖。5年来,投入巨资,克服种种压力,日以继夜查新检索,探索创新方案,不怕失败,终于在2005年6月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从而结束了我国年产7000万台彩电而无“中国芯”的历史,彻底打破国外垄断。在经济上直接导致同类产品价格从15美元降到8美元。

从2004年起,海信人开始自主研发电视液晶模组生产线。突破了我国在此领域里依赖外国的状态。尔后投产,一举成功。海信完全掌握了电视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

日本掌握的世界上最先进的,广泛应用于冰箱、空调产品的矢量变频技术,称雄八年。海信人仅用3年多,奋力推出具有自主创新的矢量变频技术。该创新技术最大的特点是节能。据估算,按目前我国2亿台空调保有量计,如果全部换成矢量变频技术可省大量电能,一年可省电1300亿度,超过长江三峡电站目前的发电量。海信另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公交智能系统也取得成功,为国家创造了巨额财富。

海信之所以取得原始创新的成功,这与海信重视人才,加大研发投入分不开的。海信在青岛建立了研发中心。汇聚了专职技术人才2000余人。另外,还在顺德、深圳、上海以及荷兰、美国等地建立了分中心。至2007年底,海信共申请专利1913件,其中,发明专利263件,主持或参与了3项国际标准,83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海信每年从销售总额中提出5%作为技术研发费。2007年比2003年的销售总额和利润均翻一番。

通观海信在原始创新所走的道路,令人振奋。凡是具有一定条件的企业,都可以在原始创新大道上寻找发展机会,促进自身跨越式发展。

引进消化再创新

是自主创新的一条捷径

引进消化再创新之路,往往需要克服核心技术垄断、成本高昂、对方保留一定市场份额或保留品牌或共享品牌,再创新非合法化等障碍,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这里指的核心技术还包括非专利关键技术等,成本包括自身成本即引进价格和时间成本;品牌还包括原商标等,合法化之意即是再创新技术应及时申请中国专利,尤其申请包括引进对方国的国际专利等。否则,往往因一着不慎,将处于满盘皆输的困难局面。因此,走引进消化再创新道路之前必须详细策划和充分论证。

2008年,国产“和谐号”CRH3型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运行试验中创出394.3千米的时速。中国铁路用3年多的时间跨越了多个国家铁路用30年时间走过的历程,创造了“中国速度”,跨入了“世界速度”的行列。

中国铁路发展速度之所以能行成,这与中国政府及铁路系统决策层正确决策分不开的。

第一大决策是以2004年4月9日国务院召开了关于铁路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会议为标志的。从此,中国铁路人正式步入从坚持以我为主的自力更生转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科技长征。现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重大的胜利。

第二大决策是关于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技引进转让方的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把核心技术拿进来,不转让的一律免

谈,二是价格要低,三是产品必须打中国品牌。由第一次提速到第六次大提速,中国铁路人顽强实践着这一决策。此时,我国铁路以比其他国家低15%至44%的成本,成功引进并完全转让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核心技术。

第三大决策是创建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骨干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这一创新体系,成功地实现了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

中国铁路人凭借创新意识,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创造了引进消化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功方式。2008年6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与铁道部知识产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字。这标志着首个部级行业知识产权战略试点工程正式启动。中国铁路人在各方支持下,更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专利文献是自主创新

的一个重要基础

无论是群智创新,原始创新,还是引智重创以及组合创新等,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专利文献。由于专利文献具有特定功能,故而它成为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

专利文献具有至少四方面的功能。

一是专利文献是法律文件。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所公布的《专利公报》中,不仅报道了某一专利技术内容,其详细描述规定达到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依此进行实施的程度。同时,还报道了申请日、专利审查、专利授权以及专利申请的撤回、视撤、无效、继承或转让,终止等情况。因此。某一专利文献确立了该技术项目的保护内涵以及其生命周期状态,故而确定该技术的权利依据和权利地域及权利时限。

二是专利文献是技术文献。它详细记载着某一技术方案,若同类文献汇集,还可看出该技术发展脉膊。后来者既可以沿着此基础进一步发展,也可以绕开它而另行创新。

三是专利文献是全技术信息文献。它涉及的技术领域非常广泛,几乎覆盖了所有技术领域而且十分规范。目前,全世界专利文献已达4000万份,而且每年以百万份速度递增。

四是专利文献是及时记载的文献。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先申请专利原则,故而促使企业和发明者及时申请专利以达抢占先机。所以,专利文献比一般文献往往早3~5年披露该技术且内容详尽。

正因为专利文献有如此多的功能,故企业及发明人越来越重视检索、使用。一般而论,创新某技术方案在运用专利文献前提下,往往可省时,省成本。

企业自主创新篇(11)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非常重视这一标准的颁布,不但亲临会现场,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来支持标准的制订,以标准来推动产业的发展,使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标准和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这是今年信息产业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恰好体现了今年信息产业部标准体系的大方向。

标准出台并不顺利

我国数字音频核心技术一直处于缺失状态,我国音频产品相关企业每年要向杜比、DTS以及MPEG等国外企业和组织交纳的数字音频技术许可费用高达数亿美元。随着数字音视频产业的飞速发展,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DRA技术是广州广晟数码公司开发的多声道音频信源编解码技术,已申请了两项国际发明专利和12项国内发明专利。然而,其从研发到形成标准的过程却历经坎坷。

2006年7月份,媒体曾经报道,广晟数码研发的DRA数字音频技术在成为广东省的地方标准之后,也将成为我国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的国家标准,但此消息一直没有得到主管部门的确认。

在此之前,为了推动标准的申报进程和促进项目产业化应用,广东省曾经专门成立了由主管副省长为组长的广东省数字音频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大力推动此事。2006年7月,该技术规范获准开始进入标准报批稿公示阶段,正是这个时期,媒体开始披露此事。

而在当时,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在DRA数字音频技术方面的研发已经进行了5年左右的时间,5年以来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都相当庞大。

2006年8月21日,《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报批稿)在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网开始公示,业内各大设计音频的硬件与软件厂商十分关注。经电子行业标准管理部门审核编制之后,今年1月20日终于正式为“中国数字音频电子行业标准”。

据了解,本次的音频标准能保持24比特以上的采样精度,可支持的声道设置除了常见的立体声、5.1环绕声、6.1环绕声和7.1环绕声之外,还为未来的音频技术发展预留了空间(最多可支持64.3环绕声)。 从技术角度上看,这一标准已经十分完善。

标准执行仍需推力

“DRA技术被确定为行业标准是工作的第一步,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做好产业化工作。” 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联极其赞赏广晟数码的勇气,他说:“在音视频领域中,世界上敢于独创的企业并不太多,因为这里有太多的困难,这项工作不仅在技术上需要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来负责具体研发,还有巨大的产业支持和市场实现的难度。”

王联同时指出,确定为国家标准,并不是意味着这项工作的结束,相反,它可能只是一项工作的开始,“标准通过后,这个技术和标准能否取得市场上的成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近年国内呈现出一种‘自主标准’ 制定过热的情形下,大家对于新出台的标准不免有一些质疑。因此,广晟数码下一步将面临一些不可回避的挑战”。

王联认为,这些挑战包括:一,改善这项技术和应用环境的适配,比如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适配;二,与节目的数字传输、音视频存储介质等的适配和融合;三,和播放终端的适配和融合;四,为了达到产业化的目的,和播放终端的芯片的适配和融合,这些大量的工作都是今天标准颁布以后需要做的努力。事实上,从目前应用实验来看,广晟数码也确实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在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产业化过程中,广晟数码的DRA技术与我们自主标准衔接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同时,广晟数码也表示,他们将会在下一步推进中,把更多精力用在如何加快DRA与各种新的数字广播系统的衔接和配合上。

应该引起关注的是,标准制定工作广晟数码已经承担了,那么当标准已经成为行业规范以后,后续工作是不是或者说还应不应该由广晟数码来独自承担?

“以企业为主体参与标准的制定,其前提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某业内标准化专家指出,“标准制定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一个标准会涉及到其他相关行业,单纯一个企业是无法站在这样高度的。”这位专家说,虽然在国外,政府已经完全退出了标准化工作的舞台,但在中国,由于市场经济和法制的不健全,对企业行为的约束相对而言较差,因此政府还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标准制定中占主导地位。

他同时指出一个问题,他说,“中国企业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尤其是大企业,是不可能出现像奔驰与克莱斯勒那样的强强联合的。他们更习惯于自己干自己的。尤其当涉及到企业的自身利益时,更需要政府将其联合起来,通过工作组或产业联盟的形式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标准产业化尚存挑战

华录集团公司是DRA技术产业化的第一个实践者,其董事长陈润生告诉记者,该项标准在技术层面已经取得成功,但下一步是如何在产业链上取得成功,还面临很多挑战。

“在产业化上,政府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但可以从两方面推动,即政府采购和税收政策。”业内人士张先生提出了建议。

张先生认为,产业化其实是企业自己的事,政府只能通过支持引导、加大投入、整合力量、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给予扶植和推动。“例如,为了吸引外资,外资企业的所得税就比内资企业的低,不管是成本还是对人才的吸引,国内企业都略逊一筹。归根结底,就是要让企业有利益驱动,才有动力和能力去创新。”

而韩俊也曾不止一次地表示,“自主创新的好处是减少了专利费带给企业的负担,但自主创新也要让企业赚到钱。”他说,发展基金的支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树立一个模板,让众多企业看到自主创新的企业是赚钱的。

但是让企业对“依靠自主创新赚钱”畏难的,还包括我国目前的一些专利管理模式,一位专家特别指出,例如AVS专利池的管理模式,会拖慢产业化的进度。他说,AVS“1块钱”的专利政策,“能够让很多企业少交很多专利费,按说应该有企业蜂拥而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他的观点是,由于专利池是开放的,有很多企业将“垃圾”专利放进去,购买了专利的公司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分辨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这不仅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也间接导致标准推出难。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此类问题的出现还是有准备的,娄勤俭表示,信息产业部将和有关部门一起,在行业规划、标准制定、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继续向创新企业倾斜,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联合体系。据悉,这次广东省就已经着手将数字音频标准与已经推出的数字视频标准相结合,以整体推进产业应用,目前在设计和应用开发等方面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评论:有水好好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