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7-02 08:38:38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篇(1)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尤其是2009年以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制度创新、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的新阶段。临床检验诊断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主的实践性临床二级学科,其目标任务、工作模式和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与其他临床学科存在较大的差异[3]。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根据学科自身特点,不断探讨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规律,重点彰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检验医学人才中的价值。本文从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实践出发,探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和面临的问题。

1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性学位、学历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相结合。以检验医学专业的临床实践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的临床思维、娴熟的临床诊疗和临床检验操作技能,特别是提高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临床创新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医患沟通能力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将临床实验诊断与临床诊疗相结合,满足临床检验诊断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检验医学人才,即培养“能看病的执业医师”。其职业需求性是区别于科学学位的显著特征[4]。

2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2.1规定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条件

目前,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检验医师的重要途径之一。按照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法》和《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的相关要求,五年及以上学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可作为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5]。由此可见,对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生的本科专业和学历应进行严格要求,只有2012年12月31日前入学的五年一贯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或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生才符合报考条件,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应限制报考。否则,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制度障碍,难以实现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应明确规定报考条件和招生标准,以免学生误填、误报。

2.2严把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准入条件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临床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侧重于临床理论、临床诊疗技能和临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培养过程主要在检验科和部分临床科室轮转训练。因此,只有医院检验科或从事实验诊断的相关科室的硕士导师才能依托临床医疗资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临床实践平台,才能更好地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顺利进行。

2.3转变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培养理念

从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目标看,临床专业实践培训是其培养的生命线。由于我国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大部分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也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不少导师仍然受到科学学位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认识不到位,仍然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思想,往往追求毕业论文的科研水平,忽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观念决定教学行动,观念影响培养质量。因此,招生单位应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进行上岗资格培训,让导师们充分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并可定期考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方法和培养质量。同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条件的设置上,可加大临床实践技能考核的权重,适当降低毕业论文研究水平的要求,从制度上正确引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转变观念,突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培养特点,保证培养质量。

2.4推行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教学模式

目前,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报考条件、毕业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总体上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要求高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但二者的目标都是通过严格、系统的临床实践培训提高受训者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诊疗能力和临床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即培养高级临床应用型人才。因此,临床实践训练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训练方式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点,为“双轨合一”提供了可能性。为了不断完善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正式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订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从制度上有力推动了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条件相衔接,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能够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毕业证书和专业硕士学位证书,不仅避免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再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的重复培训,节约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学生同时获得了临床医师执业资格,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6]。因此,“双轨合一”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获得了广大考生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成为了检验医师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2.5合理选择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虽有国家的指导性培养方案,但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还应加强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基础理论的培训和提高。目前,许多招生培养单位都设置了专门面向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系列基础理论课程,除政治理论、外语等公共课程外,其他临床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针对性较强,需要导师指导研究生认真选择适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需求和实用性强的课程,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以生化、免疫、微生物、血液、病理学科的实验性、应用性课程为主,如“生物芯片技术”“免疫组化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生物信息学”“电镜技术”等应用型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的理论知识水平,为临床实验诊断技能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2.6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临床实践训练计划和考核标准

临床检验诊断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实验诊断依据的实践性学科,在临床实验诊断工作中,临床疾病的诊治技能不可或缺,但涉及相对较少。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不能生搬硬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首先在临床轮转培训科室的选择上,应选择血液科、肾脏内科、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内科等与临床检验诊断密切相关的内科科室进行轮转学习,重点训练研究生的临床疾病诊治思维和诊疗技能,开拓临床视野。同时,还应轮转与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的病理科、输血科、核医学科等实验性学科,学习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临床技能和工作模式。其次在临床训练考核标准上,应探索建立一套适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考核的标准,临床学科应以“三基”和临床思维考察为重点,本专业的技能考核可以临床实验操作考核为主,强化临床动手能力和业务素质训练,突出临床检验诊断学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导向性。

2.7突出临床科研特色

按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须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才能毕业。立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角度,不能局限于“检验匠”的培养,应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科研综合能力训练,培养善于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又能够通过科学研究总结规律、解决临床上的疑难困惑,并指导或调整临床实践的能力尤为重要[7]。然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3年培训期间,33个月必须在临床轮转实训,有利于发现临床问题,为开展临床科研提供了便利性。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紧密结合临床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选择、设计毕业课题,注意课题研究深度适宜,不能过分追求创新性和理论研究意义,可突出科研工作的临床特色和实用价值。

3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3.1招生面临的生源问题

目前,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生源主要为五年一贯制医学检验本科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以前者为主。但2012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调整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按照现行的《执业医师法》和《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的相关规定,五年及以上学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可作为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仅限2012年12月31日前入学)[5]。这就意味着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学生不能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也就不能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虽然是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优质生源,但绝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临床检验诊断工作,报考的生源数量非常少。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即将面临生源匮乏的严峻问题,值得检验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3.2临床轮转训练的时间分配问题

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中检验医学科的培训内容与标准,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培训时间应不少于33个月,其中11个月为临床专科训练,22个月为检验医学科的专科培训时间。笔者认为这种时间分配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生源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生源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讲,他们缺乏的恰恰是临床诊疗思维、技能和经验,一年不到的临床专科训练似乎是“蜻蜓点水”,略显不够,能否适当缩减检验医学科的培训时间,相应延长临床专科训练时间值得探讨。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篇(2)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这 一特性决定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必须以临床技能训 练为核心。但长期以来,我国临床医学人才的院校 培养,尤其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均以学术型为 主,即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而学生 的临床诊疗能力培养主要靠卫生部门的在职培养。 2009年,教育部对研究生培养进行重大政策调整, 在统招的硕士生中尝试以专业学位模式培养,即由 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转向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和 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重。但目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存在 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出现培养与使用脱节、 专业学位层次与临床工作能力不符等问题。我国医 学硕士、博士学位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 位二类,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目的是“提高临床医疗 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适应社会对高层 次临床医师的需要[3]”。但由于高校绩效评估与考核 偏重于科研指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培养过 程中,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 养标准向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标准靠拢,背离了专 业学位设置的初衷,使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毕业生 的临床工作能力难以胜任临床工作岗位的实际需 要,其工作后仍然需要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 在着重复培养的问题,延长了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 周期。

改革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我国当 前医学教育现状和需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卓越医生,是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两种主要模式,同处于医 学终身教育体系中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二者有着 紧密的联系。从培养目标看,二者均以提高医师的临 床医疗工作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为目标[3,4]。从 培养方式看,二者均采用临床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学 习和科研训练为辅的培养方式[34]。既然二者培养目 标和培养方式是一致的,为有效解决培养与使用脱 节、学位与能力不符等问题,避免重复培养,缩短临 床医学人才培养周期,就有必要将二者有机衔接,以 提高培养对象的积极性,提高临床教育资源使用的 效益和效率。

二、改革思路

     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 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以临床技 能训练为核心的“5 +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培训招录有机结 合,建立严格的选拔机制,把好“入口关”,保证生源 的质量;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 训过程有机结合,建立高效的督査机制,把好“过程 关”,提高培养的质量;将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 医师准入标准有机结合,建立竞争和淘汰机制,把好 “出口关”,保证培养的权威性。二者的有机结合,既 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又有利 于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培养合格的临床 医师。

三、培养目标

    “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目标是 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持续提高医师的临床工作 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为提高临床医师队伍的 整体素质、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保证病人医疗安 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方案

     5, 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分为4个学习阶 段:通识教育1学期,基础医学教育2学期,临床医 学教育3学期,临床医学通科实习4学期。在临床医12学通科实习阶段,医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 临床检验学、病理学、影像学、麻醉学等专业。完成教 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临床实习,成绩合格,达到学士 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证 书”和“医学学士学位证书”。

3,即3年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并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机衔接。 培养对象进 入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普通 专科培训,培养合格后,可实现“四证合一”,即经历 一个培养过程可以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临床医学硕 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 书”四个证书。培养医院组织培养对象在培养期间参 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获“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这样能有效解决培养对象在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时所面临的违法和违规行医风险。由于“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训过程有机结合”,培 养对象的临床技能训练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相关要求,考核合格后可以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毕业后不再重复进行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培养对象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 论文答辩,达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可 以获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X,即X年住院医师亚专科培训,并与临床医学 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机衔接。 培养对象进入 住院医师亚专科培训基地进行为期X年的亚专科 培训。由于不同的亚专科医师执业难易程度的不同, 使得各亚专科在培训内容、培训要求和培训标准上 有所不同,导致培训时间不一致,我们称之为“X” 年,一般为2至4年,例如普通外科是2年,骨科是 3年,神经外科则是4年。培养合格后,可实现“二证 合一”,即经历一个培养过程可以获得“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亚专科合格证书”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 位证书”两个证书。由于目前我校仅在非学历教育中 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所以学生不能获得博 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各阶段课程设 置、主要考试及获得证书详见表1。

    五、培养过程

      1.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培训 招录有机结合按照“培训基地培养能力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 原则,制订学校临床医学本科和硕士、博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招生计划,并由学校和各附属医院住院医师 培训基地共同组织招生工作。根据各附属医院住院 医师培训基地临床教学资源,测算每年所能接纳住 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和亚专科培训的人数,同时结 合社会对不同专科临床医生的需求,合理确定临床 医学本科和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分 专业招生计划数,专业按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 准》中普通专科和亚专科来设置。这样可在满足社会 需求、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保证培养对象进入“3+X” 培养阶段时,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卫生部《专科医师 培训标准》(总则和细则所规定的病种病例数、技 能操作数和手术数。

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训过 程有机结合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 要环节和必要手段[5],本培养体系,特别是在“3+X” 阶段,充分体现“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临床实践 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

临床技能训练执行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 办法》中规定“在导师指导下从事不少于六个月的临 床工作”[3],在具体执行时,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临 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且具体执行情况不理想等 问题。而本培养体系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 练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要求专业学位 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 (总则和细则)所规定的轮转时间、轮转学科以及相 应学科的病种病例数、技能操作数和手术数进行培 养和考核,这样有效地强化了临床技能训练,提高了 研究生临床医疗工作能力。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 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以我校统一组织的周 末集中授课和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公共必修课程、公 共选修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理论学 习相结合,主要有循证医学、临床思维与医患沟通、 重点传染病防治和有关法律法规等;专业必修课程 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理论课相结合,根据卫 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总则和细则)要求,学习 和掌握各轮转科室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专业学位论文为临床病例分析报告或临床文献 资料分析报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中规定“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 析报告或文献综述,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3]”,但在具体执行时,许多导师常常安排自己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去完成实验室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 和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发表实验室研究论文。而本 培养体系要求专业学位论文为临床病例分析报告或 临床文献资料分析报告,如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交单 纯实验室研究方面的论文,将不同意其进行论文答 辩,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 标准向科学学位论文标准靠拢的问题。

3.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有机=口 口3年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阶段,培养对象通 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 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科室轮 转,通过培训过程考核(包括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和 年度考核)和阶段考核,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普通专科合格证书”;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 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 到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证书”。培养期间,如果培养对象未能通过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未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 书”,则不能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 格证书”,更不能获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 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X年住院医师 亚专科培训阶段也经历上述类似过程。

六、改革实践

    2009年,我校开始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工作。 2009级临床(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共119 人,4人直博,114人按期毕业,其中112人顺利获 得了学位。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78人参加了 2012 年江苏省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阶段考核,考核分 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二部分。理论考试69人 合格,合格率为88.5%。理论考试合格者中,68人参 加技能考核,45人合格,合格率为66.2%。阶段考核 合格的45人中,有20人符合江苏省住院医师普通 专科培训合格资格认定条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即2009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2012年毕业时, 有20人实现了 “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硕士研究14生毕业证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和“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四证合一 ”。

2010年,我校修订了 “临床(口腔)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实施细则”,正式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工 作。此次修订的显著特点是,依据卫生部《专科医师 培训标准》,增加了临床技能训练时间,特别是增加 了轮转科室和轮转时间,如内科临床技能训练时间 增加到27个月,轮转科室由3~6个增加到12个,轮 转时间由9个月增加到15个月;外科临床技能训练 时间增加到28个月,轮转科室由3~6个增加到9 个,轮转时间由9个月增加到16个月。2010级临床 (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21人,2011级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人,2012级硕士专业学位研 究生279人,全部按照新修订的“培养实施细则”进 行培养,强化了临床技能训练,必将有更多的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在毕业时实现“四证合一”。

七、保障措施

     1.强化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在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 附属医院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的积极性和主导作用。 各培养基地根据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总则 和细则)中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的标准和要求,采用 床边实践、模拟训练和标准化病人等多种训练方式, 对培养对象临床技能进行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训练; 采用工作场所评估(WPBA)、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 ni-CEX)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等多种考 核方式,对培养对象临床技能水平进行了客观、有效 的评估。逐步建立了科学严谨的临床技能训练与考 核体系,持续提高培养对象的临床技能水平,促进培 养合格临床医师目标的实现。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篇(3)

2010年1月,国务院第27次学位委员会审议并批准设置了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下称专硕)[1],专硕研究生培养目标也应运而生,即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护理研究生教育仍处于稚嫩期[3-4]。现全国已有多所高校拥有护理学专硕学位授权点,然而对于如何培养专硕研究生,各护理院校还处在探索阶段。笔者于2015年10月通过质性研究方法采集与分析护理专硕毕业生、培养院校、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等对于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意见和建议,旨在探索高质量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为完善护理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积累经验。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质性访谈对象包括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培养院校、护理专硕研究生4个群体共40人。其中用人单位6人,包括主管护理的院长1人,主管人事的院长1人,护理部主任1人,临床带教老师3人;行业协会2人,包括湖南省护理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湖南省护理学会主任委员;培养院校16人,包括湖南省3所护理院校院长2人、副院长3人、系主任3人、教师8人;护理专硕研究生共访谈16人,其中在校13人,2人毕业1年,1人毕业2年。将各访谈对象编码,用人单位为D1~D6,行业协会为X1~X2,培养院校为Y1~Y16,护理专硕研究生为Z1~Z16。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采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研究法,通过面对面、个体化深入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访谈前向访谈对象介绍本研究的目的与过程,征得同意后开始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用编码代替受访者以保护其隐私,访谈时间10~20min。访谈提纲由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护理分委会拟定,访谈内容主要包括:①当前影响专硕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因素;②专硕研究生学习期间应该如何培养其核心能力;③专硕研究生临床能力如何考核;④专硕学位与科学学位应如何区分,是否需要限制其学位论文的研究范畴及大小;⑤用人单位对护理专硕研究生的职业生涯期望,岗位工作要求;⑥护理专硕研究生与专科护士培养衔接的必要性及衔接方式;⑦对护理专硕研究生的期望和培养建议。1.2.2资料分析访谈结束后,通过回忆访谈情景及整理录音资料,遵循Colaizzi7步分析法[5],结合访谈提纲提炼受访者观点,进而对各种观点进行标示和分类,辨别出相似的观点,最后返回参与者求证。

2结果

2.1护理专硕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四点。首先是历史原因,Y2:“在解放后的一段时间,护理专业作为中专教育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导致我国护理专业远远落后于国外,临床护理只是执行医嘱,从而使得护理硕士的培养被认为是没有实际作用。”第二是医护职责划分不清,Y6:“我国的专科护士定位不明,专硕研究生培养定位不明,导致护理专硕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都停滞不前。”第三是观念错误问题,觉得治病主要是依靠医生。社会上多数人认为临床护士只需要大专学历,最多本科就足够了。Y3:“实际上医学这块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如果做得好,对患者的好处更大。”第四是医院管理方式问题,医院多把研究生、本科生甚至是大专生用同样的方法管理和使用,很大程度打击了研究生做科研的积极性。Y9:“医院应该给护理专硕研究生的岗位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位,只有当专硕研究生进入合适的岗位后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并且因为岗位的激励获得更大的工作动力。”

2.2护理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

2.2.1临床实践环节作为新生事物的专硕培养模式尚属探索阶段,基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临床能力水平是反映其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临床实践期间要加强专科培训,鼓励学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大多数被访谈者认为应该增加临床实践环节为18~30个月,并要求实习生定期进行汇报,从而有的放矢培养学生,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培养专门人才;也有少数人认为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时间比例应为1∶1。Z2:“若延长临床实践的时间,可以考虑设置临床副导师,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指导临床实践发展,由自身导师负责科研辅导。”2.2.2临床能力考核评价综合各方观点后形成的临床能力考核主要包括:①临床技能考核,以病例为基础的技能考核,包括健康评估、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②实践考核,加强分级考核和上岗。如规定完成30例患者的专科护理;③考核发现临床问题的能力,与临床护理有关的科研设计,包括文章的发表和对临床实践的感悟;④组织多个科室资深护士或者团队对学生临床实践进行评价,除了考核和自我鉴定外,还包括其在各个科室实习期间护理患者、临床实践的能力。Z8:“临床能力考核不仅局限于一种方式,可以多元化、综合考核。”2.2.3学位论文要求目前多数护理院校规定专硕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应更侧重临床实践,学位论文选题应以解决临床或社区具体问题为主,如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急危重症护理等,方向不宜太大,强调研究有效性,即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和应用性。多数被访谈者认为学位论文不一定要做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可以是系统综述、病例报告、研究报告、质性研究,但是不要脱离临床实践,但也有少部分被访谈者认为没必要限制论文的研究范围和形式。Z3:“有的人既可以很好地完成临床实践,也能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不用过多限制。”

2.3毕业后的岗位职责

岗位主要包括临床护理岗、教学科研岗、护理管理和专科护士。其中大部分医院提供的岗位主要是临床护理岗。D3:“一般刚进医院都会先去临床,提供的岗位也主要是临床护理岗。”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明确规范的护理专家岗位;护理专硕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教学科研培训岗位,在临床工作中起到引领作用也是不错的选择,在科研岗位准确评价和反思目前临床实践的不足,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播出去。Y5:“专硕研究生可以带领科室的护士进行科研能力的培训和实行循证护理实践,参与科室的管理工作,在科室开展科研工作。”

2.4护理专硕研究生的培养与专科护士衔接

大部分访谈对象认为非常有必要将专硕研究生的培养和专科护士的培养进行衔接。Y13:“护士作为一种技能型的职业,其培养应该着重于专业型硕士教育,往专科护士方向发展。”其次目前临床护理实践时间通常在18~24个月,为了让实习达到效果,切实为其发展考虑,也非常有必要与专科护士的培养衔接。也有少数被访谈者认为现阶段还很难衔接,实际运行中可能存在很大的困难和阻碍。D1:“护理专硕研究生的培养和专科护士的培养是两个任务,两个使命同时进行可能会有冲突。”湖南省乃至全国对专科护士的培训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缺乏规范的体系;另外护理院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数为应届生,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经验的要求。Y11:“先规范专科护士的培养再衔接可能更好,其毕业后不可以直接成为专科护士,必须经过2年左右的临床护理能力培养后才可成为专科护士。”

2.5对专硕研究生的期望和建议

从学院培养角度而言,学院对于专硕研究生培养方向应该注重与现实需求结合,这样才可以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如Y8:“护理专硕研究生的研究应该切实与临床护理有关,真正做护理相关的研究,能切实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来解决临床护理中的问题。”从专硕研究生的角度而言,毕业后要立足临床,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护理实践的质量;同时在学术方面能够发挥研究生的作用,带动临床护士开展循证护理实践。X1:“专硕研究生一定要转变观念,敢于去临床,在现阶段我国临床护士分工并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不要气馁,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并尽自己的努力去促进临床护理的发展。”

3讨论

3.1加强护理专硕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

近几年专硕的课程正在经历整合阶段,在创新和发展上还有一定差距[6],课程设置应以基础医学知识和专科知识为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应有所改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决策能力内容应与培养实践型人才的目标相一致。刘东玲等[7]的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实践能力在专硕研究生核心能力中的平均期望值和权重值最高,是其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虽然沟通和决策能力也很重要,但是国内尚缺乏对伦理、决策、人文方面的重视[8]。

3.2制定切实可行的临床实践环节培养方案培养

方案是临床实践整体的规划,有助于明确临床实践的任务和要求,有助于核心能力的培养和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居第一位,护理专硕研究生培养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和临床实践[9],加强医院和学院的合作,让更多的专硕研究生进入临床、服务临床。蒋小平等[11]指出护理专业分科应该细化,轮转科室数量不是提升临床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根据学生的亚专业发展方向来确定实践科室及时间长短更为重要。考核评价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是监督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考核要倾向临床综合考试,注重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还需建立护理专硕研究生临床出科考试评价体系,细化、量化其考核指标,特别是针对不同轮转科室的理论、专科操作技能等方面[12]。护理专硕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以结合临床实践为基础,注重解决临床实际护理问题,这也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以临床实践为主的目标相符。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篇(4)

一、“双轨合一”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背景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根据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专业能力较强、职业素养过硬、能够在实际工作发挥创造性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2009年以来,我国大力发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逐年扩大招生规模。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明确了构建“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全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

 

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及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教学[2015]5号),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和临床医生职业特点,全面改革考试内容,促进科学选才。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2015]9号)(以下简称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要求等十一条指导性意见。

 

自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需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达到培养单位学位授予要求按期毕业的研究生可以同时获得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硕士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即“四证合一”,实现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实现了研究生学历与能力协同发展。

 

二、“双轨合一”研究生教育的实践

 

1.招生和资助政策改革与实践。我校于2014年取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2015年首次招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往专业学位研究生招录标准偏低,除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可申报外,临床医学成人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甚至非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也可申报。我校于2014年9月确定的首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对象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其中包括了本科考生和同等学力考生,在录取结束后(2015年6月)国家公布了《关于推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及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按照要求,纳入规培范围的应为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且获得学士学位的考生,因此当年已录取的1名同等学力考生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6月的《关于对2015年录取的不符合报考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本科学历要求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处理意见的通知》转为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培养,毕业时仅能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今年,经过严格审核报名条件,2016级全部考生均为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且获得学士学位,目前已顺利通过规培注册,毕业时将有条件达到“四证合一”。为保证参加规培的硕士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避免与单纯规培的医师同工不同酬问题,研究生在享受学业奖学金和三助待遇同时,学校将国家助学金金额由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中规定的每生每月600元提高到每生每月1200元,学校还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创新和各级各类活动、评比,设置相应奖项进行资助,保证了研究生的基本生活支出。

 

2.培养方式与考核标准改革。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后,统一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系统注册,并安排在部级或部级协同规培基地进行规培。按照教育部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并轨研究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需完成至少33个月的临床轮转,因此我校研究生新生于每年8月初提前报到,集中在暑假期间安排为期5周的理论授课时间,课程包括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的公共必修课与专业基础课,之后研究生转到相应二级学科所在规培基地进入临床轮转,专业课与住院医师的理论课程相统一,由规培基地统一开设,选修课与临床技能考核内容相结合同步开设与考核,研究生需填写《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手册》。研究生的临床培训细则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规范化培训医师同时参加科室和基地的相关考核,考核通过后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培养期满方可获得学位证书。研究生需在第二学年内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培养期满方可获得毕业证书。

 

3.加强管理体制,完善导师队伍建设。学校建立逐级负责,权责明晰的三级管理体系。完善“研究生院-临床学院科教科-学科培养点”三级职能管理体系,明确体系上下级之间的指导关系。学校研究生院发挥统筹领导作用,负责宏观政策制定和指导;科教科负责在本单位轮转学生规培过程中的教育管理;学科培养点落实培养和教育管理各环节工作,理顺轮转安排、运行和考核等事项。“双轨合一”模式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同于单纯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须坚持一定的学术标准,保留对学位论文的要求,但又有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标准,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导师作为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领路人,对培养研究生高水平的临床科研能力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保证。“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学校要求学科培养点实行导师组制度,成立以导师为中心的指导小组,采取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杜绝了导师不支持研究生去轮转实习,而是在实验室里完成科研课题的现象。

 

4.完善质量保障,建立分流机制。学校加强了研究生培养过程监管,包括研究生公共课程授课和考试环节管理、对公共课程和任课教师评价管理、专业课和专业外语管理、导师及导师组管理、临床轮转和技能考试管理、学位论文的开题、中期考核与答辩环节的管理等。学校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教学秩序,对不适宜继续按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学生,按照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采取合理分流机制: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通过学位课程考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或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校批准,可申请延期培养一年;第二学年内未获得《医师资格证书》者,可申请转为学术学位研究生继续学习,但应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论文答辩;对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完成学位课程考核,但未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对其进行毕业考核和论文答辩,准予毕业。毕业后3年内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向学校申请授予硕士专业学位。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展望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篇(5)

二、实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1.不同培养途径与同一标准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对象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和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在职医师,这两种对象的培养途径各异,但要按同一标准授予同一学位。经比较分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考核标准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考核标准在具体病种和数量要求上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势必导致同一学位而非同一标准。解决这一殊途同归的关键在于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对培养内容细化分解和把握培养过程,采取差什么补什么的方法,力求培养内容的大同小异。同时通过环节考评、阶段考核等手段对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以达到培养内容的系统整合和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确保不同培养途径所授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达到同一标准。

2.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的关系

根据专业学位的定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是指临床医师这一职业背景的学位,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其联系在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是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这一专业学位人才的学科基础;区别在于医学硕士学科授权点是指该学科专业有招收硕士生和授予该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的权力,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内涵和范围均超过硕士学位授权点,它是指一种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权,并没有限定是哪些临床医学的学科专业,即覆盖整个临床医学学科,这为学校自主办学提供了空间。但学校在招收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时,必须优先考虑已有的硕士学科专业点,同时可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科基础和指导教师的情况,通过一定的申报审批程序,在非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的临床学科开展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教育培养工作。

3.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临床医学培养基地建设的关系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篇(6)

1医教协同背景下创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2014年11月27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明确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是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体系,2015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1],为“5+3”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指明了方向。通过“5+3”构建的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模式创新,构建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能胜任临床医生职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医教协同背景下创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1)加强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加快构建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的教育制度,改革入学制度和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确保合格的毕业生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和学位证“四证合一”的培养模式。2)通过构建“三个平台”+“两个不间断”的培养模式,使培养的医学人才既能胜任临床工作,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真正完成在医教协同背景下“鱼渔兼得”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2]。

3医教协同背景下创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条件

1)社会急需。医疗资源短缺、解决“看病难”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医学教育改革[3]。多年来,由于我国临床医学培养的研究生大多重于学术能力培养,轻临床技能培养。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正在全面推进医教协同,构建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培养既要有一定学术能力,又能胜任临床医生职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2)国家政策支持。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多部门明确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是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体系,合格毕业生即可得到“四证合一”。3)学校与学科层面。我校贯彻“改革、创新、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强教学制度、教师队伍、教学支撑条件建设,努力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培育研究团队,为我校开展创新性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领域,并与相应临床科室建立了密切的的学术交流机制,为实施医教协同“鱼渔兼得”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提供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平台。

4医教协同背景下创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模式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篇(7)

一、以问题为导向,构建“5+3”临床医师培养模式

“5+3”模式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实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质性结合,促进了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健全。

1.探索我国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

1998年起,我国开始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1999年5月我国正式施行《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必须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床处方权。一方面,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能力训练难以进行;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教育系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卫生行业)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接受的有限临床技能培训也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导致全国医学院校不同程度沿用科学学位方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即“重科研轻临床、重论文轻技能”,毕业研究生临床技能难以胜任岗位实际需求。

在临床技能方面,“5+3”临床硕士能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标准化实践环境下,逐步达到独立行医所必备的医德医风、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等基本要求,胜任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病症的诊疗工作,成为“会看病”的医生。在学位论文方面,明确规定“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等,选题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扭转了“重科研轻临床、重论文轻技能”的倾向,保证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需临床轮转时间。在执业资格方面,由培训医院组织“5+3”临床硕士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技能培训不再面临违法行医的困境,并且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促进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健全

临床医师培养包含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属于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美英等世界主要国家均已建立政府主导的、较为成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尚不健全,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年招生规模13.4万人,而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数量只有4.48万人。临床医学教育只是培养了合格的医学毕业生,没有培养出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合格医生。

根据我国人事制度,研究生学历学位者在职称晋升和工资待遇上优势显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的“5+3”模式,大大增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本科毕业生的吸引力,对于建立健全国家层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起到了促进作用。今年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在上海召开“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工作会议。会议明确,2015年我国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数量将从2014年的4.48万人增加到11.2万人,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二、以能力为重点,创新临床医师培养体系

上海市医学院校在“5+3”项目实施过程中,着力于医学教育发展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着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突破,着力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显著提升,着力于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明显加强,创新临床医师培养体系。在“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攻读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考核通过后,取得医师执业资格,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X为专科医师培训)。

1.教育制度创新

“5+3”模式不仅有机结合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而且有效衔接了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通过明确临床硕士“双重身份”,打破了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束缚;实现了“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培训、学位授予标准与医师准入制度”的“三个结合”,以“四证合一”解决了医学教育与执业医师制度之间的矛盾。临床医学在读硕士经住院医师规培1年以后,可以本科学历报名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经学位论文答辩可获得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四证合一”包括《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的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组织本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在培养期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协同机制创新

“5+3”模式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为突破口,立足教育和卫生两大民生工程,既是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实践,又服务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

“5+3”模式在上海的探索和实践充分体现了医教结合,协同创新。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卫生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3.实践教学创新

“5+3”模式突出了能力培养,以培养合格医师为目标,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职业素养和临床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住院医师“不能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基础理论课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师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2010-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满足了“住院医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个体学习时间的自主特点,也体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现代化。

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5+3”模式下,专业学位硕士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完成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的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而目前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科学学位硕士,改变了“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

三、以需求为目标,深化临床医学教育改革

医学教育改革聚焦社会和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立足教育和卫生两大民生工程,因此,我国医学院校应当不断深化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以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求。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篇(8)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现阶段采取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虽然是并轨进行,但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要求在临床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科研能力发展,因此,如何将科研意识贯穿在整个规范化培训过程之中,值得我们探索。

1以往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背景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为6~12个月的脱产式课程学习,以及1年到1年半的科研实验及论文的撰写。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在临床轮转的时间往往不足1年。多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其临床技能操作、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应变能力等临床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扭转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培养模式的弊端,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文件。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2]。正因为这项硬性规定使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这也充分保障了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够具备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掌握对本专业常见疾病的基本处理原则。通过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试,对于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将会明显提高个人的专科疾病诊疗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一名“会看病、能手术”的名副其实的高级别高层次临床医师,同时对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实力具有积极长远的意义[3]。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的规培生的区别

自2015年开始,新入学的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将参照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统一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这意味着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必须完成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需要在硕士研究生的3年学制内完成科研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实验、论文撰写等工作。那么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由于所有的时间都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们又将如何利用非常有限的时间来完成科研论文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研究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冲突呢?同样的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如何在培养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时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科毕业后的住院医师的培养着重于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使其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实际的临床工作能力。这为其将来能够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及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生们还需要最终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因此,“规培”制度下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对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科研能力、教学意识。研究生毕业后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将明显提升,为将来成为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3如何在临床轮科中培养科研意识、完成科研课题

3.1避免临床与科研脱节,科研课题紧密联系临床实践

虽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临床轮科,时间长达33个月,看似没有多余的时间脱离临床去完成科研课题,但如果引导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的灵感,带着科研意识去开展临床工作,例如发现手术技巧的改进、临床药效的评估、临床疾病数据的分析、某些疾病临床进展的机制等等,只有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科研课题,让科研结果能直接解决或说明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让临床与科研紧密相连,并给科研课题带来许多亮点。要彻底改变“科研就是去实验室做实验”的想法,就要建立“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科研课题”的观点。

3.2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机制

通过完善科研专项基金的设立、科室专科业务学习、积极开展专家科研讲座、提供平台交流科研成果和激励相关科研人员等几个方面的措施[5],使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专项研究基金能够提高临床研究生申请课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以科室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科研交流,组织论文阅读,是提升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径[6];国内外相关专家定期展开的科研专题讲座,能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了解临床科研的前沿知识,激发科研的灵感,建议把听取科研讲座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考核环节;医院也应当积极提供科研成果交流平台,除了邀请专家学者来院授课,研究生也可以彼此在台上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旦临床专业研究生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或者协助导师申报了相关课题。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对研究生及相关人员给予足够的奖励,彻底去除以往某些“富临床、贫科研”的错误思想,激励研究生们临床科研齐头并进。

3.3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篇(9)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Expectation of Nursing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in Clinical Practice/MA Meng-ke,ZHANG Pei-li,ZHAO Ji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2):091-094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nursing postgraduates’ real expectations of clinical practice,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nursing graduate student to revise clinical practice program.Method:About their expectations of clinical practice,our school 2015 grade full-time post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were selected by purposive sampling,they were interviewed with semi-structural conversation of phenomenology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e conversation content was record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ly.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Colaizzi’s seven steps of phenomeno-logical studies.Result:Through reading,analysis,ref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we extracted five themes as follows:time,teacher,the goal and the content,assessment methods and treatment.Conclusion:The clinical practice program of nursing graduate students is guided by the demands of students.Selecting of high quality teachers,setting time and content individually,providing appropriate subsidies and evaluating comprehensivel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Nursing; Graduate; Clinical practice; Expectancy; Qualitative research

First-author’s address:Nursing College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2.025

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护理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育高层次护理人才、促进学科发展的历史使命。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型应用型学科,临床实践是理论联系实践、知识结合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护理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部分。目前我国护理研究生招生对象以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主,他们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不足,随着院校扩招大部分毕业后进入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因此在校期间临床实践的必要性不言而喻[1]。临床实践方案亦应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意愿进行改进与提高。本研究通过记录和分析护理硕士研究生对临床实践的真实期望,为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方案的改进与完善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立意取样法于2015年

12月-2016年1月,选取本校2015级护理硕士研究生10名进行访谈,此时他们已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并在2016年3月进入临床实践阶段。样本量以受访者资料重复出现,资料分析时不再有新的主题呈现即资料饱和为标准[2]。纳入标准:(1)本校2015级统招全日制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语言表达清楚,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愿意参与本研究。此次研究将访谈对象按照A-J编号,其中男生2名,女生8名;科学学位8名,专业学位2名;读研前有工作经验者1名,无工作经验者9名;第一学历为本科者8名,大专学历者2名。

1.2 方法

1.2.1 收集资料 本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中的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查阅文献[3-8]后列出访谈提纲,提出问题:你对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有什么样的期望?访谈前进行自我介绍并告知受访者此次访谈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访谈时长,研究过程中为保证个人隐私将用编码代替受访者姓名,征得受访者同意后开始访谈。访谈时间与地点以方便被访者为原则,访谈时长约为30 min[9]。遵循自愿保密原则对访谈进行纸笔记录和录音,并记录受访者的表情、语气、肢体动作等。访谈者态度平和真诚,认真倾听,不发表个人意见以防干扰受访者,充分运用Minichiello等[10]提出的引导式有效沟通法,鼓励受访者说出真实想法,并对细节进行澄清与重复,待受访者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再有新内容出现时访谈结束。

1.2.2 分析与整理资料 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及时将录音转为文字材料并结合记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采用Colaizzi分析法分析资料[11]。认真反复阅读谈话记录,将含义相近的词归类并结合当时语气、表情、动作等提炼出有重要意义的陈述;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与标注,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辨别出相似的观点,升华主题概念,返回参与者处求证。然后研究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和主题进行重构,使最终形成的主题间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2]。

1.3 质量控制 为保证此次研究质量,每位访谈者进行1~2次访谈,研究者在访谈过程中确认与澄清细节问题。资料收集、分析时采用合众法,让研究对象参与到资料分析过程中。请另一位研究者核对主题、编码与原始资料反复进行对比,将得出的研究结果回馈给受访者,核实资料的真实性。

2 结果

2.1 主题一:临床实践时间 临床实践时间要因人而异,根据导师和个人情况设定实践时间并选择集中或分散的实践方式。学生H:“作为科硕,我觉得临床实践3个月就够了,我们主要是要培养科研能力。在理论学习结束后进行临床实践刚好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也能为下一步的科研选题和实施提供启发。”学生D:“我觉得3个月只能转3个科室,时间太短,转的科室太少起不到多大作用,用1年或1年半时间,分散到每个学期去,到毕业时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都不会差。”学生E:“我是专升本考上来的,比其他同学实践时间长,经验稍多一点,我觉得专升本或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就可以缩短实习时间,半年就行。”学生F:“目前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大,不少研究生毕业以后会选择从事临床护理,尤其是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因此将临床实践安排在临毕业时,那样更有利于应聘找工作。”学生A:“我想集中时间实践,因为每个学期都有一段时间要去医院实习的话感觉容易分心影响课题研究。”学生J:“学校定的时间太死板,不灵活。”

2.2 主题二:临床实践带教师资 学生对临床带教老师的年龄、学历、职称、工作经验与个人素质均有要求,但对工作经验与个人素质要求高于对学历与职称的要求。学生A:“根据我工作和实习的经验,希望跟上有工作经验又年轻的护士学习基本技术,年轻的护士好交流,年龄大的老师多从事行政工作这不是目前我想要学习的。”学生B:“可以由高年资护士带教,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其实这些条件也不是必须的,只要有经验,对学生认真负责就行。”学生D:“对职称没有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最好是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老师。”学生F:“至少得工作5年以上吧,工作1、2年的护士或许还在转科,他们自己病情观察能力就不强,能教的也不多,毕竟就半年时间去实习所以想跟老护士多学学如何观察病情。”学生I:“建立临床实践教师指导小组,跟临床大夫学习,加深对疾病诊治的印象,从而更好地实施护理”。

2.3 主题三:临床实践目标与内容 临床实践目标不清,实践内容守旧。学生A:“找课题,练练手,混混也就结束了,最多了解本科室的工作流程和常见病,我觉得应该跟本科实同小异。”学生B:“分管患者,锻炼操作能力,参加科室组织的小讲课、知识讲座等,为了找工作对自己的目标定位应是1名护士而不是1名实习生。”学生C:“学习各科室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根据个人喜好着重培养能力,不能强制要求完成某些项目与作业,我比较喜欢学习护理管理的内容以及临床操作技术。”学生F:“学会观察病情和沟通,基本技能和操作肯定要学,可以通过参加医疗查房,护理查房和临床病例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学生H:“在临床操作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等各方面都要提高,打针输液要再练练,但不能跟本科一样跟在老师后面,老师让干什么就去干什么,老师让怎么做就怎么做,缺乏主观能动性,每天只是重复性干活。”学生I:“预期目标应该就是学校的意思吧,学校想让我们通过临床工作主动发现问题,寻找课题,我们又不能自主选择实践内容和科室。”

2.4 主题四:临床实践考评方法 采用多样全面的考评方式,将考评融入到平时的护理工作中。学生A:“可以通过小讲课的方式将自己在本科室学到的知识与积累的经验进行汇报,将自己存在的问题与大家交流,考察我们的表达能力、教育能力。”学生B:“实践效果不一定非要通过试卷体现出来,小讲课也不要限制范围和内容,只要和专业相关的都行,患者满意度和分管患者的护理效果就算考评结果。”学生D:“操作技术和个人能力考评可以融入到我们平时管理患者的细节上,全面真实且有效。”学生J:“我觉得科里的理论考试能帮我巩固理论知识,轻松应对各种考试,出科时严格考核操作技术能规范我们的护理行为,也要考虑学生个人素质和人文关怀等各个方面”。

2.5 主题五:临床实践待遇 多数学生认为临床实践就是去做免费劳动力,对临床实践产生抵触情绪。适当的补助会调动临床实践的积极性,减轻研究生生活压力。学生A:“我们就是免费劳动力。”学生B:“就算有餐补也行。”学生C:“研究生创造出来的价值应该够一顿饭吧,什么都没有的话大家肯定不想去实习。”学生F:“不用补助太多,一个月几十块或给工作餐都行。”学生J:“有时候跟老师干一样的工作却不能享受一样的待遇。”

3 讨论

3.1 临床实践时间和内容要个体化 对于护理硕士研究生而言,临床实践关系到科研选题、毕业、就业、个人成长等方面,如何妥善安排临床实践的时间及内容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护理硕士研究生尤其是专硕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但由于目前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生源不同,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以及专业方向不同等现状,临床实践的时间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2]。针对学生个体需求,以能力为检验标尺,个体化设定实践时间,摆脱教学计划的限制,充分发挥临床实践对课题研究和就业的积极作用。另外学生要明确实践目标,有目的的自主选择临床实践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基本操作技能,深化对护理的认知。护理管理者要开拓思维,鼓励学生组织护理查房,参加医疗查房与疑难病例讨论;倡导学生关注护理领域的前沿技术并积极动手探索新事物;临床实践除了轮转内外妇儿科室外,允许学生依专业方向自主选择轮转科室,引导他们走进门诊、手术室、医技等科室拓宽视野,积累工作经验,健全知识体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和单一的床旁式教学,引进师生互动教学、问题导向教学(PBL)、案例教学(CBL)等教育方式[13-14]。亦可借鉴新护士入职培训大纲内容,逐步实现护理研究生培养与护士规范化培训的衔接[15]。

3.2 临床实践带教师资选拔经验重于学历 优质的带教师资是研究生临床实践质量的重要保障,我国护理教育起步较晚,护理学研究生临床带教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历结构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够完善[16]。因此临床实践带教老师的学历与职称可以视为选拔条件,但应以其工作年限及经验为主要参考依据,综合考虑带教老师的个人素质与教育能力,为更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提供教学相长的机会;建立临床带教反馈机制与奖惩补贴机制,督促提高临床带教的质量;通过对带教老师及学生的双重考评,保留或取消教师带教资格;建立临床实践教师指导小组,选拔临床医师带教护理硕士研究生,参与临床医疗轮转拓宽知识,增进医护了解[17-20]。

3.3 考评方式多样化、综合化、日常化 以考促学,以考促教,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评方法综合考量护理人才知识、技能与素养[21]。采用教学查房考核护理研究生护理管理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亦可借鉴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评方法,采用迷你临床演练评量表、OSCE多站式综合技能考核、模拟标准化患者(SP)、360°全方位反馈评价(多源反馈评价)等方式[22]。出科考核和终期考核相结合,出科考核由科室组织,将考核内容融入到日常实习中,而终期考核由医院护理部统一组织,同时考核师生的教学质量。

3.4 临床实践期间适当给予补贴 全面实施研究生自费制度后,使研究生面临着经济和学业两大突出压力源[23]。而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必须要参加临床实践,经济和学业压力更为突出。临床实践过程中,医院和学校应联合建立临床实践补贴机制,减轻学生部分压力,调动临床实践的积极性;医院和学校也要积极开导研究生进行心理调适,发现临床实践的真正价值,临床实践并不是无偿劳动。

综上所述,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是护理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创新改进固有模式,制定个体化、人性化的临床实践方案,选择优质的带教师资,重视基础并不断丰富实践内容,通过综合性常态化的考评促进师生的双向提高,从而培养出高层次实用型护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文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D].青岛:青岛大学,2012.

[2] Britten N.Qualitative interviews in medical research[J].BMJ,1995,311(6999):251-253.

[3]李璐良,赵琳琳,王成林,等.护理本科生成就目标定向与临床实践行为关系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4):98-101.

[4]王彩芳,闫肖卿.应用德尔菲法制定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操作技能框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1):71-74.

[5]薛秀梅,王海燕,丁红华.护士轮训规范化管理方法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5):68-69.

[6]王友刚,杜娟,柳韦华.国内护理硕士研究生参与临床实践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3,27(4):1057-1058.

[7]范宇莹,赵士斌,郭盈.护理本科生就业期望的质性研究[J].护理杂志,2009,26(07):2-5.

[8]杨巾夏,陈翠萍,段霞,等.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与就业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7):6-8.

[9]曲成毅,社会心理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24.

[10] MinichielloV,Aroni R,Time Well E Y,et al.In-depth interviewing:principles,techniques,analysis[M].2nd.Melboume:Longman,1995:138-152.

[11]李峥,刘宇.护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58-267.

[12]教育部.护理硕士设置方案[EB/OL].[2013-10-23].http:// /xwyyjsjyxx/gjjl/szfa/hlss/265010.shtml.

[13]康艳玲,刘迎春.全日制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质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7):845-847.

[14] Kim M,Park S Y.Factors affecting the self-directed learning of students at clinical practice course for advanced practice nurse[J].Asian Nurs Res,2011,5(1):48-59.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部.《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解读[EB/OL].[2007-06-12].http:///yzygj/s3594/201602/b90cabf3478f4761b142819228f5cf68.shtml

[16]张岚,宋婷婷.我国护理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研究进展及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5):328-330.

[17]芦山,马玉萍.以德尔菲法构建专业学位护理硕士临床实践指导教师核心能力框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134-136.

[18]任王丽,商临萍,宋丽萍.导师制在本科实习护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9):60-61.

[19]赵小凤.关于医师指导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实习的思考[J].中国医南,2015,13(19):293.

[20]曾兢,朱京慈.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学位及临床实践培养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10):884-886.

[21]曾兢.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4.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篇(10)

1.Department of Orthopeadic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He'nan Province, Weihui 453100, China; 2.Department of Orthopeadic Surgery,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He'nan Province, Xinxiang 453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teaching mode in the orthopedic clinical training of surgery masters. Methods 46 surgery masters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5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the evidence based teaching group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 each group had 23 cases. Evidence based teaching was performed according to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Theory examination, clinical case analysis, knowledge update examination and study initiatives were assessed in both groups. Results ①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in the scores of theory examin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However, clinical analysis of evidence-based teach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 (P < 0.05). ②Better performance in new knowledge update was gained in the evidence based teaching group than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 (P < 0.05). ③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 more advance in study initiative (intensifying surgery knowledge, stimulating learning interest, improving learning efficiency, improving self-study ability) was observed in the evidence based training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Introduction of evidence based teaching mode into the training of orthopedic surgery masters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learn new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incorporate knowledge into clinical practice. The learning initiative is also enhanced significantly by evidence based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Orthopedic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Surgery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教育结构中较高层次的教育,对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优劣直接影响到医学事业的发展。目前在外科学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学习多以“经验”教学为主,学生欠缺学习的主动性;带教老师多为临床一线医生,很难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中;目前研究生所用医学教材仍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些缺陷都会影响到外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如何在外科学研究生培养阶段避免这些缺点,寻找一条理想的适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是医学教育研究人员的重点问题。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被称为“21世纪临床医学新思维”[1]。2000年国际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ekett将其重新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专业技能和经验,考虑患者的意愿,将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制订每例患者最佳的诊治措施。EBM一经出现即成为研究人员的热点,将EBM应用于教育中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2],要求医生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医学科学发展中获取最新、论证度最高的论据,从而不断地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最终目的是妥善地解决实际问题[3]。薛亚卓[4]认为EBM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将EBM引入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培养阶段,现将外科学研究生在骨科临床带教的工作成果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3年1月~2015年6月选择我院2012级(21名)、2013级(25名)临床骨科实习的硕士研究生共46名,其中,男45名,女1名,年龄21~30岁,平均(24.67±2.64)岁。随机分为循证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每组23名。两组学生入学成绩及基础理论课成绩(英语、外科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循证教学组 按照EBM基本步骤[5](提出问题-寻找证据-评价证据-实施证据-后效评价)实施教学。在查房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病例,根据其诊治过程,提出问题,问题内容包括诊断、治疗以及疾病预后等。如:胸腰椎结核的诊断方式、治疗方案的选择等。在带教老师的引导下,小组学生展开讨论,就提出的具体问题,检索有关医学文献,找出相关资料并筛选其中最有效用的资料作为证据进行EBM系统分析,最后由带教老师及学生根据科室相关诊疗经验以及资料进行总结,制订最佳的诊断及治疗方案以期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1.2.2 传统教学组 采用传统的经验和灌输式带教方法,通过带教老师的临床经验结合临床实习教学等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指导。

1.3 教学效果评价

1.3.1 常规考核 两组学员在出科前进行理论考试和临床病例分析考核。两组学生理论考试考题一致,题目满分为100分,客观题50分,主观题50分,由医院研究生继续教育科及骨外科教研室主任共同命题,主要考核外科学硕士研究生对骨外科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临床病例分析考核以病例个案讨论形式进行,由科室副高以上级别老师进行打分(带教老师除外),满分为100分,主要考查研究生对骨科常见疾病的临床分析能力。

1.3.2 骨科新进展内容考核 采用笔试方式进行,题目满分为100分,均为主观题,内容涉及骨科诊治新进展方面的知识,由骨外科教研室主任及骨外科博士命题,重点考核两组研究生对骨科前沿知识的掌握程度。

1.3.3 学习主观能动性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问卷内容包括:是否能够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及是否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等问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常规考试成绩比较

两组研究生出科理论考试成绩相比,循证教学组的平均成绩高于传统医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两组研究生在理论知识掌握方面无明显差异。在临床病例分析方面,循证教学组研究生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循证教学组研究生对临床病例分析能力较强。见表2。

2.2 两组骨科新进展成绩比较

循证教学组研究生在骨科新进展方面考试成绩较传统教学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接受循证教学的研究生对骨科的新知识、新进展了解掌握更好。见表2。

2.3 主观能动性调查

循证教学组研究生在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提高自学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循证教学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外科学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见表3。

3 讨论

外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是要在毕业时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的水平和程度,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不同于本科临床实习生的培养。目前国内在对外科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阶段仍采用“带教式”及“经验式”临床教学模式,由此培养的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尚可,但单向授课的教学模式缺乏学生的参与,因此束缚了学生的思路,限制了临床思维的培养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发展[6]。为了避免常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寻找一条理想的教育方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EBM一经被提出,即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EBM的理念应用于医学生的培养教育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7-8],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将循证教学模式应用与临床需要真正做到观念上的改变:从传播临床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从死学转变为巧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学;从短期的“充电”转变为终身的教育[9]。我院是教学医院,有临床带教、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工作。硕士研究生大多受过相对正规系统的本科医学教育,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文献检索能力,对EBM有较佳的接受能力,因此,本研究将循证教学模式应用于外科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培养阶段,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3.1 循证教学模式提高了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本研究发现,将循证教学模式引入硕士研究生临床教学中,虽然理论知识考试与传统教学组研究生无明显差别,但在临床病例分析方面和对骨科新进展知识了解情况有明显提高。循证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活动更加充分地联系起来,将理论知识更加切实的应用于临床工作。因为循证教学模式要求研究生主动进行文献检索去回答提出的临床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依据,有利于培养其形成EBM的系统诊断思维,因此提高了硕士研究生临床病例分析技能和实践能力[10]。研究发现,接受循证教学模式的研究生提高了对骨科前沿知识的掌握。接受循证教学模式的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了文献检索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自学和搜索骨科新进展知识的能力[11],不仅让研究生学到了知识,也真正学会了如何把知识应用于临床工作中[12]。而传统教学组研究生的知识来源于上级带教老师,限制了对骨科新进展知识的学习。另外,应用循证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不同意见的辩论,但强调辩论时必须阐明理由,提供充足证据支持[13-14],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篇(11)

一、既往临床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弊端

近十多年来,我国大批医学硕士、博士生进入医院工作,对提高医院技术队伍素质和医疗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相当数量的具有研究生学位的医师因其临床实践技能不如同年资的医师,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处于尴尬地位。一些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不得不对研究生毕业进入临床工作的医师实行评聘分离的双轨制,以加强其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

临床研究生毕业进入医院后未能得心应手地从事临床工作,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既往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有关。由于临床研究生无论是攻读硕士,还是攻读博士,其研究课题多为实验型,大都是局限在一个二级学科的某一领域,只要其论文、外语及学位课程达到一定水平,德育体育等也符合要求,就能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博士生毕业可晋升主治医师,两年后晋升副教授,硕士生毕业3年可晋升主治医师。由于研究生就读前的临床基础及所服务的医院等级不一,准备入学考试及研究生课程学习花去大量时间,从事临床实践的时间比同年资的医师少得多。这是当前高学历年轻医师临床实践技能不尽人意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从改革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入手。

二、新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方式

最近,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决定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从1998年9月起,在试点单位招收临床医学硕士、博士生,同时,各试点单位可按有关程度开展接受符合条件的优秀在职临床住院医师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这是我国医学学位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我国临床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方式的战略性调整。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申请条件向临床倾斜:

1.申请者可为研究生,也可为在职临床医师。后者强调要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取得合格证书者。

2.学位课程考试较少:考政治理论、专业课及基础课等6门。

3.注意拓宽知识面,突出应用及解决临床问题的实际能力,重视临床能力培养及考核。强调对规范化的临床操作及独立处理本科常见病(硕士)及疑难症(博士)能力的培养。

(二)学位论文强化临床技能:

1.硕士:①可以是病例分析或文献综述;②论文应紧密结合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③总体应表明申请人已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博士:①科学研究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②研究结果对临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③总体应表明申请人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以及从事临床科学研究能力。

(三)外语要求同现行的医学学位所要求的大致相同:特别强调临床实践能力。

三、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见解

(一)重视社会应用性:高等教育的社会应用性问题,是21世纪全球高等教育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学科发展还是各级医院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对其期望保持一致。只有以社会的需要、病人的需要为主导,医院才会有生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本质特征是培养临床应用型(有别于实验型)人才,这些人才的使用单位是国家的高等级医院,其研究方向应立足于临床需要。作为硕士生的选题应立足于当前严重危害国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博士生则应选某些疑难急重症作为研究课题,探讨诊断、治疗更具有临床实用价值,作为病因、发病机理的研究,对减少发病、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开展健康教育都是有重要价值的。有条件、有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应开展这一研究。一个急社会所需、病人所需的高学历临床医师,必将是医院未来的竞争实力,中坚力量。这样的研究生获学位后,在临床上必有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

(二)强调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从培养至学位授与的全过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临床高素质人才目标的严格制约,严把质量关。古今中外名医的成长都难以离开扎实的床边医学实践,名医出自临床,临床造就名医。

现行的临床医学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或综述,这有利于临床医师扎根临床,也有利于临床技能培养、三基训练;也有利于规范临床诊断思维,使其从疑难病证诊治,急重症的抢救工作中获得过硬的临床基本功。

作为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侧重点:

首先,强化训练扎实的本专业基本技能:①加强专科检查及病历书写训练,属疑难病症一定要有诊断分析。②加强各专科辅助检查适应证选择及结果判断训练。③加强专科基本操作技术训练。在训练方法上可引入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模式。[1-2]④加强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能力训练。

其次加强漏诊病例总结分析,及时从失败中反思教训。

第三,定期举办各种新进展学习班、更新知识、追踪学科发展趋势。

(三)在重视专业与培训的同时应加强对交叉学科知识吸收教育:现代医学发展日趋专业化,临床研究生的专业培训使其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然而专业分科过早过细,忽视了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培养,不利于培养成现代医学人才。

(四)培养创新能力应列为最重要内容:创新能力应作为高素质临床医生的必备能力,应试教育中的各项竞赛活动,评奖标准,都必须有评价新颖性及创造性的评分参数,其作用就在于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临床医学学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自主意识的培养,导师先让学生自选项目,自定课题,自查资料,自定技术路线,自行操作,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加以修改、指导,使之加深印象,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五)注重个性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注重个性培养,对发明创造及人才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同时必须引入挫折教育,培养适应能力,学会逆境中战胜自我,逆境中求生存图发展。

参考文献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