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1篇

时间:2022-03-24 11:10:51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篇(1)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2

一、传统体育的内涵

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质。这种独特的价值在于,它组成了世界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我国有56个民族,这种多民族的文化形态形成了传统体育丰富多样的样式。在学校文化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体育文化逐渐突破语言、地域的限制,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

二、传统体育的特性

(一)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的具体体现就是民族性,传统体育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特色,反应了民族的心理和意识,是本民族对自身文化的理解。然而这种传统体育的民族性并不是单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是多种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共同体。随着时间的迁移,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但是这种文化中有保存各自民族特点的传统体育,既体现了传统体育的民族性,有体现了传统体育的独特性。

(二)具有历史的传统性

一项体育项目在被创立之初就反应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风貌和心理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历史文明的发展中被后代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和发展或是保留原有的体育的项目,或是加入时展的特色、或是融入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等等。传统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必会经过种种变革或摒弃,但是始终保持了传统的特点,传统性是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继承,这样的一种传递方式才能维系一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三、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中的现状

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我国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学生的自我体育自知意识和自我体育锻炼意识方面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学校推行的意识教育,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书面考试,从而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国学校的体育教育主要是以西方体育项目为主,这些体育项目有些并不适合我国学生的身体发展,所以学生在自我心理和情感方面都没有很好的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学校的体育教育只是作为辅助课程或者是调节课程来设置,现代学校单纯追求的文化科的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在体育教育方面的教学。在越加沉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尤其是在中小学校,推广传统体育教育的任务仍十分困难。

四、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改革

为了更好地传授和弘扬传统体育文化,使学校传统体育教育更加接近学生的本质发展,从而打破学习西方体育模式的学校体育教育,针对以上传统体育在学校文化中的现状,下面提出四点改革措施。

(一)增强对传统体育的教育意识

学校应加大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关注,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增加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课程,将素质教育中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用于实践教学,完善学校传统体育教学系统,使传统体育在学校教学教育工作中建立起相应的位置,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发展体育爱好,增加课外活动中的传统体育项目的比重,使传统体育项目在学生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完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

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可以促进传统体育的发展,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培养起对传统体育的兴趣,如学校的校规、校训、体育设施、体育风采等。学校在传统体育教学的任务上注重学生对传统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并不单一的完成体育目标。学校开展的全校运动会和各类传统体育项目的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体育校园文化氛围。

(三)传统体育与学科结合

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教会给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而且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学校在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穿插哲学、物理学、美学知识,不仅能丰富传统体育课程,更能使学生在学习传统体育过程中感受到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还能丰富和巩固学生的各类知识结构,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更使学生加深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

(四)传统体育同实践活动结合

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其他的纯理论学科知识,其有自身的特点。1、传统体育运动实践,学校的传统体育教育课程不单旨在传授学校纯粹的体育理论知识,更重要在于把传统的体育知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让学生在传统体育实践中体验传统体育的文化,感受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才能使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文化中得到真正的传播和发展。2、传统体育社会实践,学生在学校所有的学习所得最终要应用于社会实践,当然,传统体育教育也一样。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把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形式表现出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且通过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经验弥补学校教学课程的不足,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学到的知识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是否正确,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传统体育知识和技能不仅能完善自我的能力结构,还可以养成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确定目标,锻炼能力,并且完善自我实践价值。

五、结语

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我国传统教育事业上的地位。学校体育又是传播和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学校开展传统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完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体系,加深学生对传统体育的认识,还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传统体育教育对我国现代文明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篇(2)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族人民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要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这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缺失

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十分欠缺,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崇洋”心理。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技能、轻人文的高等教育

当前,高等教育受实用主义思潮和商品经济的影响,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表现为过于专业化,课程教学安排也过于紧张,一般不会考虑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在人才培养上主要考虑到职业技能的掌握,没有考虑到大学生同时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化的传承者。而大学生群体受当前就业压力的影响,在校时都只对自身实际应用的专业知识感兴趣,对除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不感兴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持疏忽甚至是漠视态度。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

进入21世纪以来,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机会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对我国本土文化和独特性民族文化构成了威胁,加上“西化论”者的声音此起彼伏,我们的大学生在各种文化的交织中感到迷茫:有的大学生盲目对外来文化进行追捧,缺乏作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不少学生受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不良思潮的影响变得腐化、堕落,不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继承。

(三)新兴媒体的影响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视、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逐渐普及,这些新兴媒体尤其是手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开展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但是,也为不良文化信息的传播带来了便利条件。在新兴媒体日渐盛行的背景下,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明显滞后,有些大学生已经受到不良文化信息的侵蚀,身心受到不良影响,有的大学生甚至开始认为“传统文化是已经过时的东西,是古董”。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结构性缺失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存在结构性缺失,重政治性、轻文化性,课程讲授存在着机械化、理论化、概念化现象。不是将课程学习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加上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无法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不到保证。

(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文化底蕴不深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缺失,大部分人对传统文化并没有深入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缺乏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无法有效的施行。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必然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联系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保证党和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的实现,以宣传和传播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引导人们的政治态度,解决各类思想问题,提高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和调动积极性为根本任务,对人们进行的以政治思想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综合教育实践。如果单从提高中华民族人格素质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完善人格的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世界性学说,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只有与一个个具体的民族文化相结合才能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表现为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文化,很难直接开发和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和现代化需要的现代文化精神。二十世纪初,建立在高度工业化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它在本质上具有现代性,这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无疑是一种具有极大互补性的优势文化。传统文化正是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才发展和弘扬了自身的精华,抛弃了自身的糟粕,实现了自我提升与现代转型。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离开了传统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特定的支撑,显得空洞贫乏。同时,利用好这些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我们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帮助。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发展和传递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有力工具,把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形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注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并加以继承和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

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认知、人际交往、诚信教育等方面有着相通之处: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在强调民族至上、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同时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爱国主义情操对纠正当代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集体意识缺乏与民族意识淡薄、个人主义严重等不良思想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2自尊自爱、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教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主张通过“自省”“修身”的方式来提升自我的素养,讲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自尊自爱、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也是时代对大学生的现实要求。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学生从小就条件优越,很少经历过生活磨砺,更有必要将这种自尊、自爱、自强的道德要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使他们尽早树立吃苦意识,创业意识,摆脱依赖,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3人际交往教育

“仁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其中包含着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内容与方法技巧,如:做人应多替别人考虑,做事应多宽容他人,应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等等。提倡“孝悌”“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高尚品质;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学生的自我意识较重,同时受不良思潮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自私自利,甚至不惜牺牲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因此,和谐的人际交往教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尊敬师长、谦和守礼,真诚、平等待人,从而实现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4诚信教育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诚为本、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所谓“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当前大学生由于缺少生活阅历,还没有了解诚信对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存在着考试作弊、撒谎逃课、简历作假等诚信危机的现象。因此,诚信教育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将其渗透到教育培养的全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原则

在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过程中,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要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总结探索,将其与各项日常工作相结合,切实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具体实践中,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大学生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引导大学生以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念,增强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方式与途径

(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国家要发展,教育是基础;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基础。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为了使工作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打造一支有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从培训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入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其效果实现的关键在于日常工作中的实践,实践效果的关键在于人,因此,要让他们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意义,重视二者的有机相结合,自觉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结合时展的要求,实现工作的最佳效果。

(二)要完善高校课程设置

当前,各高校“两课”中没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为完善课程设置,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在传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也可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把传统文化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向同学们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大学生丰富传统文化内涵,拓宽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还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搭建开展更广阔的学习平台,通过丰富生动的课堂内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引导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民族精神。此外,还应改变高校课程体系中重知识技能、轻人文素养的课程安排方式,强化科学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的融合,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

(三)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校园文化对帮助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递文化知识、陶冶高尚情操、活跃课余生活、疏导消极情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为了让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在基础建设中,适度增加传统人文景观,增加校园设施的文化含量,营造典雅的传统文化氛围,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还可以通过讲座、参观、研讨等形式,充分利用当地的传统教育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此外,还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和校规校训之中,用优秀传统文化规范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心灵。

(四)要加强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将传统文化吸收、转化为学生内在东西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只有亲身经历的事物,才能对人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一样,都不是理论知识的获得,而是要让大学生真正地吸收、转化,用于指导他们的生活实践。为此,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团体作用,经常性的举办相关活动,弘扬中国传统节日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精神的品味,让学生有参与感,有归属感。此外,还要为学生提供走进社会的机会,鼓励学生离开课堂,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参照传统,应对困难,处理人际关系,不断总结、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五)要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当前,电视、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已经成为重要课题。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发相关教育软件,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吸引力强、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总之,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使我们伟大祖国的优秀文化能够得以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使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效性,是时展的要求。只有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扎根于民族土壤,以传统文化资源做支撑,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新的高潮,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中发[2004]16号.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篇(3)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09-02收稿日期:2016-01-26

作者简介:史佳楠(198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部科员,硕士,研究方向:历史学、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当代青年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佼佼者、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有生力量,更应在对精髓文化的弘扬发展、继往开来中担当重任。高校是大学生价值观和文化素养培养的主阵地,高校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才能让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培养内化为学生自身思想品质的一部分。而要做好以上“六进”,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鼓励为主,督评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厚重积淀,是历经无数次去粗取精的文化精髓的载体,代表着民族和国家以往的文化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提出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代表着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方向。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贯彻不能只靠抽象的宣讲,要以更生动、具象化的形式来表达和传播,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高校,以“六进”为抓手的教育模式基本已经覆盖了高校教育的全部途径,但在这些途径上要走得稳、走得好,就要求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灵活应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唯一一所艺术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育人手法,比如,以美育带德育、以创业教育带动德育等,将德育这一抽象概念灵活地落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自我和德育内容认知的不断深入,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得到提升。参照德育的实施办法,本文就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六进”校园的实施方式。

一、在“进教材、进课堂”上应以做为主,图文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教材是有利于青少年教育培养的举措,但所谓“进教材”不应只是单单占几个版面,印多少内容进去,而是要思考如何真正地融入教材,融入教学。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状态、兴趣爱好和阅读习惯出发,概念讲述式的教育早已为学生们所排斥,他们更喜欢新颖的、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在教材编制方面,应多考虑图文并茂,不妨大胆编制相关课堂游戏、知识竞赛,或者以寓言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自主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更易接受,且记忆更牢固。还可以充分借鉴儿童图书的优势,在教材中加入剪纸、猜谜、涂色、连线等内容,让学生先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

例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采用了以美育带德育的方式,充分地集合了艺术类大学生乐于审美、擅于审美的特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和谐”“友爱”“正能量”的真谛蕴含于美育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创作艺术品,品味到蕴含在美术作品中的基本道德价值理念。与此同时,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还在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添加有代表性的古典故事,不仅传递了传统文化之美,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蕴含其中。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小组讨论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内涵,促进德育效果的提升。

二、在“进课外、进网络”上应互动为主,体验为辅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研究过程中,还要重视对“进课外、进网络”层面的研究。具体来说,在校园中,虽然进行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但是,在课外时间、网络平台上,仍然可以拥有多样化的途径,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教育培养的结合,发挥出德育的应有作用。

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课外时间和网络平台的过程中,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实现整合创新,并对大学生群体在课外时间所从事的整体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例如,根据对相关调查的总结归纳,可以看出,本文进行研究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以艺术类学科为主的职业院校,学生在课余生活比较重视对于自己文化艺术修养的提升,爱好也集中在摄影等艺术类活动上。基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课外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就可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摄影展”“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展”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充分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结合大学生群体所擅长和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形式,高效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大学生群体课余活动的有机结合。

除对大学生群体在课外时间所从事的整体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之外,还可以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数据的统计技术,对大学生群体在网络平台所从事的整体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进而高效实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网络。例如,根据对相关调查的总结归纳,可以看出,艺术生浏览的网站主要包括“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豆瓣”等。其中,基本上所有的大学生都开通了微信功能,在微信中,也有着专门的讨论组功能以及建立公众号平台的功能,基于微信应用的这些功能,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网络的过程中,采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讨论平台”“传统文化交流平台”等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获取价值观念和文化知识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出互联网时代高效的沟通功能,进而实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网络的目标。

综合起来看,通过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课外时间和网络平台的研究,可以从整体上为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环境。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现代大学生群体思维主体意识的变化,高等教育院校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教育过程、学生爱好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思维意识和道德观念影响力度的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对高校学生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邀请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域的集大成者进行宣讲和讲座,吸引大学生群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普及效率的提升。

三、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上要以鼓励为主,督评结合

为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针对性,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理论,结合高等教育院校现有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和教师队伍建设与评价体系有机融合在一起。

通过对于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可以看出,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对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构建高校人才队伍过程。与此同时,还要保证大学生群体可以充分自由地享有校园文化的成果,这就更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队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保证大学生群体综合全面地发展。例如,可以建立教师队伍再培训体系,督促高校教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及时对思想政治管理队伍、教师队伍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保证高校师资队伍可以满足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需要。

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意识到教学评价体系要充分引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学生群体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拥有了比过去更多的渠道,为大学生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目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大学生群体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校园网系统,学生可以给当学年的授课教师打分,分数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为了促进大学生群体深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督促教师重视相关内容的教学,在评教系统中加入弘扬与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项,并设置其为必选,提高所占分值,那么教学效果也可以更好地获得保障,进而将陶冶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和情操建立长效机制,为大学生群体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校园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高等教育院校作为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要为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奉献自己的力量,促进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于澍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必要性科技信息,2010,(19).

王润民思政工作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广东科技,2012,(23).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篇(4)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强化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施意义

1.理论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等。

依据“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原则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还会对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实践意义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从而为培养迎接全球化挑战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三、实施原则

1.要坚持《纲要》中确立的几项原则,即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2.面要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全面性原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贯彻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2)全体性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使全体学生受益,努力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3)发展性原则: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依据学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呈一定的发展性。

四、建设目标

1.近期目标: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指导思想,达成共识,制定实施方案。

2.中期目标: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逐步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3.远期目标

(1)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2)培养和造就一批师德高尚,教学风格独特,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名师。

(3)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我校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水平、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校”的创建目标。

五、主要内容

低年级段,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六、实施途径

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与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实行综合评价;依据肥西县教育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教师评选规定》对教师实行考核;以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组织好各种节日、纪念日的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使优秀传统文化入心入脑;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确立以下具体途径:

具体安排如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的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1)将《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写字》作为校本课程,纳入课表。每天早晨20分钟诵读课,下午15分钟写字课。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大课间的活动中。

(2)开发校本课程: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发2―3种校本教材。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篇(5)

“人才强校”已经成为中职学校发展的基本方略,所有学校都在为积蓄高品质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而煞费苦心。应当讲,这些努力是有成效的,许多学校引进了大批的青年教师,无论从学位、职称还是从科研、学术成果来看这些教师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青年教师成为了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承认,我们的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其问题的“瓶颈”恰恰是我们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另外,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向决定了我们对中职生源挑选的宽松性,而宽入口就带来了中职学校学生有相当部分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不懂感恩,不讲孝悌,被动学习的情况。而这些表现本质上是传统文化教育缺失或者无力的问题。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获得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共识,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者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学生,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这给我们新时期中职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高品质的教师是学校学生教育的中坚力量,但高品质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高素质,前者更多地体现教师本人的专业知识、学术水平,而后者更侧重于受惠于学生的教师职业素质上。

基于此,如何加强中职教师师德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以教师的职业素质影响学生的言行思想,成为了尚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特别是青年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日益成为了中职青年教师师德内涵建设的瓶颈。

一、青年教师传统文化教育不足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是青年教师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的重要因素。

(2)传统文化自身的繁琐深奥,难以理解,同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诸如:许多传统政治文化建立在等级秩序之上,与现代社会强调平等、自由的价值追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许多传统文化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上,与现代工商业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许多传统民俗建立在价值模糊、缺乏规范的基础之上,不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问题;许多传统建立在满足于归属感层次,不能满足尊重、自我实现精神需求的题等,从而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脱节。从而造成青年教师在思想上很容易随波逐流。

(3)大众传媒的兴起对民俗文化的挤压。随着大众文化及网络速食文化的兴起淡化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传统文化弱化。青年教师思想活跃,更容易受到大众文化及网络速食文化的影响。

(4)社会经济转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冲击了传统文化。全球一体化,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取向功利化,再加上年轻人的猎奇心理,使文化西化倾向明显。

总之,“由于受功利化的教育价值取向和短期行为的影响,出现教育与文化的分离。教育的主要目标片面追求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这是当今世界教育的普遍倾向,导致受教育者成了具有知识技能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二、以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中职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教育能有助于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更有助于影响学生的言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在“言教”与“身教”关系问题上,更倾向于身教重于言教,强调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正人先正己”,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先修其德,先立其行,然后乃能育人、乃能化人。所以,教师要加强道德品质的自我修养,净化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美丽心灵塑造学生的美丽心灵,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确信其教育指导的正确性、真实性,从而“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教育文化,应当传承,“为人师表”,不仅仅是“学表”,更重要的是“德表”。而传统文化正式弘扬“德表”的有力工具。

伴随着中职教育的大众化,中职生生源的复杂化的情况,中职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但是责任意识缺失。他们认为社会或者他人对自己提供的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不需要去报答。但是如果遇到挫折,他们就会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相反,他们很少反思自己应该做此什么,自身存在什么问题,缺乏一种责任感。而青年教师思想活跃,更容易认识和了解当今学生的思想,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有亲活力、带有传统文化气息的青年教师,把传统文化所饱含的正能量传递给中职学生,会使得学生更容易受到感染。因此,可以说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涵。

三、如何进行中职青年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

1.青年教师以政策为导向,学习传统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着力推进文化建设的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教育化、网络化。刘云山在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中这样阐释:“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浓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可见,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的建设,并已出台了相关政策。所以,青年教师学习传统文化是响应党的号召,具有爱国思想的积极表现。

2.接受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

接受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是教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大纲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制定相关的受教育目标。比如自进入2011年伊始,广西二轻高级技工学校不断派出青年教师赴广东湛江至诚教育文化中心、南宁多闻学堂、武鸣里建育良教育中心等地参加中华传统文化培训学习,受教人数达180人次,涉及面100%。这些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影响着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安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实施模块化教育

广西二轻高级技工学校安排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进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组织一批骨干教师,设计一系列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模块。这些模块包括:教师德育工作合格证培训模块、新生入学强化教育模块、日常行为养成模块、孝道感恩教育模块、“经典诵读”模块、主题活动模块等。这些模块形式多样,涵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教师能很好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学生也能通过课程系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4.教工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践行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的感情发展,必定先是“知恩”,然后才会“感恩”,进而明白“报恩”,最后懂得“施恩”。因此,广西二轻高级技工学校利用在学生中开展德行培训的活动,对全体教工再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训。如,学校在开展学生德行培训班时组织全体教职工分批次充当“义工”,他们为学生端茶倒水、叠被子、打热水、打扫卫生,鞠躬引领学生入座,这些真诚的举动,让学生深受感动。“义工”的示范效应,极大的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乱扔的垃圾,“义工”默默的拾起放置垃圾桶;甚至学生吃剩的饭菜,是“义工”自己默默的吃掉……。他们动情地说:“这些事情,我的父母对我都做不到,而我们的老师却对我如此恭敬,让我感到无地自容”。广大教师以自己的言行身教影响学生;学生的真诚感恩对青年教师也是极大地触动。从而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感染,相互传递的良好氛围。

5.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

好的环境能影响一个人的心灵,广西二轻高级技工学校注重创造感恩情感氛围来巩固成果。对于培植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有形塑造,校园里师生每人手一本《弟子规》。学校组织教工学习《弟子规》,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进行弟子规解读。课间感恩励志歌曲;教室的孔子画像、感恩词,每天都由任课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行礼和朗诵。过道旁的标语、图片,无时无刻在提醒大家按照古代先贤的教导去行事。二是无形塑造,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把学校的制度、纪律条例内化为一种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行为,使师生把真心的爱内化为美的心态、好的个性和正确的行为,最终达到素质全面的提高。

6.多渠道开展感恩教育

注重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从而鼓舞教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信心。广西二轻高级技工学校的感恩教育突破了封闭状态,结合了家庭与社会的因素。例如请学生家长来到学校当中,举行“我为爸妈洗洗脚”的活动,有些青年教师也将自己的母亲请到学校来,亲自为亲人洗脚。这个活动中,动情之处家长泪流满面,学生也是热泪盈眶,广大教职工内心深深受到震撼。在校内我们还开展“孝星”征集评比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孝亲尊师”的征文活动;社会成功人士到学校进行感恩励志演讲等等。大大丰富了感恩教育的外延。

7.以传统文化的学习为契机,建立长效的感恩教育机制

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建立长效的感恩教育机制就显得非常之重要。

(1)广西二轻高级技工学校成立了传统文化办公室,在学校的层面上统一部署、统一步调,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整体规划。

(2)建立感恩教育的科学评价机制。学校建立了和感恩教育相配套的相关评价机制,将教师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同时对于学生用“德育银行”的方法记录品行。毕业时凭德育银行的积累,发放德育合格证书,优先推荐就业等。从而形成了“不求人人优秀,但求人人进步”的良好风气,形成了全校师生倡导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四、效果

经过对全校师生开展持续、有针对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体师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①提高了教工的素质,许多青年教工学会了孝道,学会了感恩。②融洽了师生关系,提高了班级管理质量。通过感恩教育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的心扉打开了,教师的善根被唤醒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③师生的很多行为转变得规范了,恭敬心加强了。大家文明守礼,对长辈鞠躬的现象在校园里变得平常了。④同事之间关系和谐,领导更关心下属,师生关系更融洽。

实践证明,借助传统文化进行感恩教育之后,我们可以感受到教职工在认知、情感、行为这三个层次良性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对全校师生进行常抓不懈的感恩教育,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篇(6)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而在教育的意义上是以德行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文件),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一,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第二,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第三,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文件还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二、当前技工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问题

1.在校生的管理问题

(1)不良习惯多,违纪犯罪率高。技工院校学生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贪图安逸享乐,虚荣心极强。学生花钱大手大脚,存在抽烟、酗酒、旷课、早恋、网瘾、打架斗殴、传播视频等现象。

(2)对学习缺乏动力,生活自理能力差。学生在初中时就是“双差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认为上技工院校只是学技术,不用学理论,导致许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了,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

(3)家庭教育缺失,存在心理障碍。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家庭遭遇不幸,存在较多的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幼养成了倔强、孤僻的性格,存在自卑、爱走极端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将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2.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问题

根据调研及部分企业的反馈,目前技工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急功近利,眼高手低,一切以眼前利益为关注点,缺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态浮躁,满腹怨言,无法正确看待企业、社会、家庭出现的问题,对企业忠诚度差,频频跳槽。

(2)沉迷网络、电视和手机,深受各类不良信息影响,个性偏激,企业管理难度大。

(3)纪律性差,无法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学生在家里、学校散漫惯了,对企业的严格管理不是正确面对、调整自己,而是消极应对,要么自行离职,要么被企业开除,要么懒散混日子。

(4)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较差。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团队意识,难以在企业长久发展。

三、我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德育教育模式

1.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理念的结合

(1)抓住德育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德育教育的效果如何根本在于有没有抓住德育教育的核心关键点,而这个核心关键点就是所谓的“教育”的本质。古语:“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作善也。”因此,德育工作最核心的理念在于领导、老师、父母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做好行为世范的表率作用,进而影响学生积极效法,这样才会有较好的效果。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应该上自领导,下至老师,自上而下从各方面去力行、去做、去实践。

(2)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住人性本质。教育要抓住人性的本质,激发老师、学生向善之心,培养师生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人生态度。正如古语所言“育者,养子使作善也。”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培养人的善心、善言、善行。所谓“百善孝为先”,德育工作的重心之一在于激发学生的孝心,学生有了孝心后就能端正学习和做人做事的态度。据了解,很多学生在来我校之前或多或少存在恨父母、和父母吵架或不说话的情况,经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后,开始学会自我反省和改过,懂得体会父母的辛苦,开始感恩父母和老师,平时的行为也变得积极向上。学校把孝心教育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引导学生学习孝道,激发学生的孝心,使之转化为对学习、工作的动力,学会尊敬领导、尊敬师长、尊敬父母。

(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点培养奉献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点之一是培养老师和学生的奉献精神。学校为了培养老师、学生不计较个人短期得失、乐于奉献、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良好意识,发动老师主动带领学生去实践力行,在学校日常管理等方面为学校做事,先后成立了13个校级义工队、8个班级义工队,主要包括水电、服装、网络维修、环保、园艺、图书、理发、土木队、喜相逢、后勤、分享团等义工队。这些义工们积极发扬利他、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利用课外及周末时间为全校师生做贡献。

(4)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力行在于改变人生态度,转变人的心态、言行,影响个人在群体中的印象。这种人生态度的教育方式与人生、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并非空洞无物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生活,学习力行好优秀传统文化就会对个人生活和事业带来积极的影响。

2.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体内容和形式

根据我校推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经验,比较适合的教学内容有《弟子规》、《孝经》、《朱子治家格言》、《中华德育故事》、《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根据我校的教学安排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开设了部分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孝道”为核心,我校以《弟子规》、《孝经》、《朱之治家格言》、《大学》等经典为核心教学内容,通过言教、身教、境教的途径达到教育目的。

在早上素质教育课上学习经学,在第二课堂上学习书法、中国画、音乐、太极拳、武术、乐器等,在学生活动上开展读书会、社团、义工队等实践性活动;在班级上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班会、团会,在技能文化艺术节上增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知识竞赛、主题征文、主题演讲、实践感悟等比赛。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成立了学校分享团,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力行情况进行分享,通过成立“师生读书会”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自我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3.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的实践阶段

第一阶段:在校内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培训班,为全校学生和学生干部分批开展五天的封闭式培训。此外,在全校的教学课程上将中华优秀传统经典《弟子规》融入到学生德育课程上,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综合学生在校、在家、在企业的表现和反馈,给出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成绩。通过第一阶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爱国、爱家、孝道、尊师、奉献、感恩、节约、行善等优秀品质,达到初步养正教育的效果,得到学生自身、家长和企业的认可。

第二阶段:在新生开学第一周针对全校新生进行为期五天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达到初步接触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的。此后,转入《弟子规》课程学习,以及每天早上经学课的潜移默化的熏习,让学生从感动、激动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氛围中进入扎实的经典体悟,从而让学生入心入德。所选经学内容主要有《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大学》、《论语》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通过第二阶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从经典中明理入心,达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将孝道、尊师、奉献、感恩、节约等优秀品质真正入心入德。

4.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实践的初步效果

(1)学生素质得到提高,受到家长肯定。我校在推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触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的孝心和爱心,让学生能够自我反省改过。学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力行后,回家学会了尊重长辈、兄友弟恭,帮助父母做家务,体谅关心父母,孝顺和感恩父母,对父母恭敬有礼。学生的变化引起以往老师和学生父母的关注和肯定,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和感谢,还特别给学校写了感谢信感谢学校对其子女的有效教育。

(2)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提高,赢得了企业的肯定。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学校涌现出大批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深受企业的欢迎,并得到企业的肯定和重用,学生供不应求,很多企业提出要和学校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企业对我校实习学生反馈信息主要有:①学生礼仪礼貌好,尊重领导、师傅、同事;②学生普遍较谦虚好学、主动学习;③学生在企业责任心强,工作积极主动;④学生具有奉献精神,不计较短期工资和个人短期得失,能够在企业较为安心地工作,解决了企业员工浮躁、不安心、不稳定和频繁跳槽等问题;⑤学生在企业中具有团队精神,人际关系好,不拉帮结派。

(3)提高招生入学率,减少流失率。据调查,技工院校的生源往往是文化基础比较差、学习兴趣不大甚至问题比较多的学生,厌学现象普遍,故流失率大概达到20-30%,从而降低流失率是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我校自前两年来狠抓综合素养也造成了一定的流失率,但我们发现,经过一定的有效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职业素养教育后,学生普遍对家长、老师、同学发生了诸如感恩、团队意识等积极态度的变化,学校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管理教育后,后期学生的稳定性反而提升了,流失率降低了。

(4)得到同行和主管领导的关注和认可。我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素质教育工作初见成效,学生的文明礼貌、吃苦耐劳、团队意识、节约意识、奉献意识等有明显的提升,得到了省、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得到了广大企业、各学校(中专、技校、中小学和大学)的关注和认同。据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以来,全国共有同行150多所技工院校和职业学校约3000多人次来我校参观交流技工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新模式。

总而言之,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文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探讨迎来了国家教育政策的春天。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素质普遍较低的这样一个群体,更应该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和教育的本质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德行,从而教育其掌握一技之长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

[2]岳亚平 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D].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传统教育原则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青年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当代青年的历史传统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由于过去长时间的政治运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摧残和“反传统”教育,把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置于与传统隔绝的状态,这种消极影响至今还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留有“阴景”.同时,刚刚恢复的传统教育,虽然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好的作法和经验,但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社会性传统教育机制和系统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相对于其他教育来说,传统教育在总体上还存在着薄弱现象.为此,作者在总结、借鉴国内外传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就当前我国青年传统教育的指导原则和一些可行性方法,谈一点意见和建议.

一、对当代青年实施传统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传统教育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相结合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对青年实施传统教育,必须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只有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才能保证传统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够帮助青年人明辨是非,区分出传统文化的优劣精糟.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传统教育就势必陷入盲目,甚至误入歧途.但是,四项基本原则是在我们的国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脱离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失去贯彻和坚持的深厚土壤.所以,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与传统教育既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也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二)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

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广大青年中坚持和发展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不能忘了民族的“种”,断了民族的“根”,而且还要在吸收运用中更加民族化.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看,越是民族的才真正是属于世界的.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实施传统教育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1)批判与断承的关系,剔除封建糟粕,吸取民主精华;(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3)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关系,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础,积极吸收消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使其融汇于中华文化之中;(4)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去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为发展现代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上关系处理好了,就可以使我们的传统教育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同时,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的命运和未来延续问题也找到了比较圆满的答案.

(三)坚持“大传统”教育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所谓“大传统”概念应该这样理解:从纵向观察,它不仅包括“从孔夫子到孙中山”,①,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也包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在中国现当代所形成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从横向上观察,它不仅包括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也包括墨、道、法、释等诸子百家的传统思想;不仅包括传统哲学、伦理、宗教,也包括传统教育、科技、文学、艺术、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作为现实的教育活动,必须首先树立“大传统”观念,把在中国历史上所形成并延续下来的所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都要系统地整理、挖掘出来,让当代青年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从中吸取全面的营养.然后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突出两个重点教育:

重点之一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教育.深厚悠远、包罗宏富的儒家伦理思想,主导了漫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浸润和滋养了二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代表了东方传统伦理精神的特殊方向与价值取向.儒家伦理文化关于社会、人生与家庭的道德范畴与修养方法的许多思想,经加工改造后对当代青年卓有教益.

重点之二是革命传统教育.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包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公而忘私的雷锋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生活和革命事业的的前途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严守纪律、自我牺牲、顾全大局、勤俭节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德等等.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反映了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光荣历史,闪烁着时代的光辉,“至今仍然是我们保持革命本色、拒腐防变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可靠思想屏障.特别是在无数革命先烈身上体现出来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荡气回肠,感人涕下,永远是我们学习、敬仰的楷模.”②

传统教育是我们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不从大传统观念出发去考虑问题,很容易使传统教育因缺乏立体感而显得支离破碎.如果过份强调大传统教育而忽视突出重点,就会使传统教育因不得要领而流于空泛.两个重点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在大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就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能将青年传统教育引向深入,进一步强化效果.

以上三大原则是我们当前在实施青年传统教育工作中应当时时把握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由于传统教育属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领域,还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如教育与青年特点相结合的原则;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等.把这些一般性原则运用到青年传统教育领域,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二、对当代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主要方法

加强当代青年传统教育的任务十分明确,指导原则亦已拟定,那么,教育效果就直接取决于我们在施教活动中采用何种相应方法、方式和手段.曾形象地把工作任务比作过河,把方法比作桥或船指出:“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③正确的方法来源于社会实践.在传统教育的方法、方式上,理论界和全国各地以至于国外都在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实践中,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为本文的总结归纳提供了现实的素材.

(一)寓传统教育于社会文化建设之中

社会文化建设所形成的文化环境与舆论导向,对青年接受传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当务之急的是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构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与借鉴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机制,确定共享的文化传统认同及其时代价值系统.明确提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并把它推向社会,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判断标准,从面形成繁荣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近年来向国民提出的“五大共同价值观”④的作法,值得借鉴.要加快建设文化市场体系和市场运作规范,建立必要的宣传、整理、奖惩、调控、保护等综合性传统文化的运行机制.出版界有计划地组织力量系统挖掘、整理、撰写、出版正面引导传统文化的书籍和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的读物;影视、戏剧界要改变重“宫廷戏”的作法,把能够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历史人物、故事,经过提练、加工和艺术包装,不间断地推向文化市场,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愉快地鉴赏文艺作品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达到传统教育目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整顿和管理好文化市场,大力支持、奖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和介绍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严禁那些充满色情、暴力、凶杀、迷信等不健康书刊、音像制品流传社会,毒害青年;全社会都要注重对各地历史文物、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的精心保存、维护和开发,搞好定点德育基地的建设,定期组织青少年参观游览,再现它的宝贵价值.

(二)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

大、中、小学校是集中培养未来人才的场所.我国各级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对青少年学生“德”的培养是第一位的.我们理解这个“德”的培养基础和发展方向应该是:在灌输、培养、训练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再融入现代道德意识,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青少年身上得到继承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化,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以学校这个专门场所对学生施加传统美德教育和影响,具有其他任何场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培养目标体系,明确地把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各科教学计划之中,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使传统美德教育与其他各项教育互相交织,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在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方式很多,比如开设专门的传统美德课或知识讲座;举办弘扬传统美德的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采劝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校园建立德育基地,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请当地的老将军、老八路到校内作革命传统报告;强调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和日常训练,实行严格管理和操行评定等.

这些作法总的来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但问题在于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这个重要方法及要求,在一些教育管理者思想上还没引起真正的重视,没有形成广泛的自觉意识,致使一些很好的传统教育形式成了应景、应时之作而流于形式主义.这些活动的开展还缺乏系统性、目的性和创新性,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学生往往是迫于压力被动参与,使教育效果无形中受到抵消.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教育有机地融合到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出学校在传统教育中的优势,还有待于施教者进一步的努力和探讨。

(三)寓传统教育于大型群众性的教育活动中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大型群众性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吸引青年职工和学生参加其中,经受锻炼和陶冶,迅速提高思想觉悟水平,是新形势下加强青年传统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这种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主题鲜明,有严密的组织程序和措施.形式新鲜活泼,强调青年人自觉自愿地参与.

近年来,国家机关的有关部委和部分省市在青年中提出并尝试开展了此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比如,由团中央、国家教委联合推出的、从1993年开始启动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活动;上海市从1982年起在广大青年中开展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从1994年始在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的“五心”教育活动.⑤所谓“五心”,内容是“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这项活动开展后,立即得到全市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热烈响应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五心”教育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强烈的震撼和广泛的共鸣,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及时回应了时代的呼唤.这种教育的突出优点是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机地衔接起来,找到一条崭新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德教育途径.事实证明,“五心”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这种方法的运用是成功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四)寓传统教育于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地传承时总是带着浓郁的地方乡土特色.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历史上曾有许多地方被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积淀着丰富而又有个性的文化遗产.各地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吸收利用本地先贤们创造的文化成果,注入时代内容,加以更新提高,用以鼓舞、激励和教育当地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为地方性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直接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这方面,我们发现湖南省岳阳市的一些作法⑥值得借鉴和推广:全面修葺文物古迹和名胜景点,开辟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园地;继承民间优秀传统习俗,开展独具匠心的文化娱乐活动;锤炼历代先贤和革命前辈的思想精粹,铸造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精神;挖掘从古至今的地方传说和史实,酿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这些作法系统而具体,切实可行,把它移植过来,用以加强青年传统教育,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好路子.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今后各地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时,应充分挖掘利用具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样做不仅会强化青年传统教育的效果,而且还会使精神文明建设因独具地方特色而充满无限生机.

注释:

①《选集》合订本,第499页.

②迟浩田:《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城》.《人民日报》1995年8月10日.

③《选集》合订本.第125页.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篇(8)

耦合教育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教学内容整合,构建成一种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的综合教育模式。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耦合教育则是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以中华传统文化教授为手段,挖掘整理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并以此为主要教学内容,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模式。

一、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耦合教育的必要性

(一)完善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论性的、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观点、理论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乐意接受、切实需要的东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这一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是实现中央关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最终目标。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耦合教育以高职学生较为容易接受的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创造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和方法,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二)助力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高职学生正处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了,如果缺乏科学的价值体系引领,就会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判断模糊、功利主义盛行、诚信意识缺乏、心理问题加剧等问题。因此,根据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通过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耦合教育引导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保障社会意识形态安全的必要途径。

(三)助力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为世界带来了不可思议的变化,同时对人们的思想也产生巨大冲击。人们更愿意通过学习获取科学技术,为他们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逐渐忘却了获取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在这种大环境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堪忧,大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耦合教育的实施能很好地改善这一现状,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有助于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四)助力高职人文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是国民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职业教育将在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高技能的学生为目的,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更侧重对专业课程的安排,人文课程占有的课时比较有限。如何在确保专业教育时间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有限时间进行人文教育,使具备社会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耦合教育是有效途径之一。

二、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耦合教育的可行性

传统文化既是艺术宝库,也是哲学思想宝库,它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传统文化历经磨砺,通过数千年的积淀与演绎,历久弥香,深深地融入炎黄子孙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高职学生教育的理论资源,同时也对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方面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启示意义。因此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相互促进,互为动力,形成耦合态势。

三、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耦合教育的构建

(一)耦合教育内容的确定

耦合教育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这就要求我们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精选出形式能为学生喜闻乐见,思想内涵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一言以蔽之,耦合教育内容的确定原则即:主题统一,形式丰富。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是一座丰富的教育资源宝库。在这座宝库中,我们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及准则,在浩瀚的国学资源库中选取反映民族精神、社会价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作为高职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教育的学习内容,并且其形式不拘。

(二)耦合教育方法和途径的选取

耦合教育的内容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文学、思想方面的,又有戏剧、民俗方面的,这就要求我们一改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内容形式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途径。鉴于此,该耦合教育拟采取“四维空间,多方联动”的方法进行教育:即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利用课堂、校园、社会、家庭四维空间,通过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联动,探索通过课堂教学、文学鉴赏、曲艺品评、民俗探寻等多种方法和路径来实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教育,这也是对高职人文课程的一次大胆改革和创新。

(三)耦合教育考核方式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4 ― 0133 ― 03

引言

大学生作为进行国家建设,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生力军,其文化素养的水平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直接影响到代表国家软实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党的十以后,反复强调:“中华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然而,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在高校文化中的占有比重逐渐降低。因此,在当下我们有必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向与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新要求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新途径,为我国传y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动力。

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功能

1.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法国著名思想家埃米尔・杜尔凯姆曾说过:“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把现实社会变成与传统毫无相关的白纸之上。”道德修养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崇尚高尚道德,重视自身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取向。〔2〕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强调群体意识与团结和谐的人际观,以及修己安人的思想等,形成了一整套教人如何做人的观念和规范。无论是儒家的尽心、知性、知天、养浩然之气,重义轻利的义利之辩,还是道家的法天、法地、法自然,与道同体,做“无己”,“无待”的逍遥游,都是不以物欲为耻,而以高尚其志为乐。〔3〕《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生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完善道德品质的同时,应当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奋发向上、修身养性、变化气质,以提高到理想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智慧的宝库,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如“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品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意识……这些都是永不过时,符合时代主旋律,契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这些道德修养的精义,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2.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时强调,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指出:“必须正确理解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才能具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4〕390一方面,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启迪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钦佩心理,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热爱我们的民族;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让学生群体能够通过了解传统文化故事的方式,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涵,从而大大缩短学生群体对晦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消化、理解时间,确保能在短期内实现自身爱国情怀的高效培养及优势互补。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主席曾经说过: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5〕707-708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学生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必能大大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精神层次,净化社会不良风气

经济全球化时代带来了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取向,大学生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的人生阶段,在既缺乏现代人文精神影响,又缺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情况下,思想上极易受到冲击和影响。当前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在网络文化的全面渗透下,在媚俗文化的不断影响下,大学生中出现功利思想流行、自我意识膨胀、道德观念淡薄、诚信意识沦丧、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如不对大学生及时进行正确思想的引导与教育,极容易被“西化”。〔6〕这时候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就显得极其必要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满足大学生群体对思想层次抬升的根本需求,有利于充分实现文化与思想碰撞的强强联合。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大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中,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内涵,还能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灌输和引导,进一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所包含的先进思想。同时在传统文化的指引下可以避免大学生过分追求享乐主义、权势主义,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有力保障。在二者共同作用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涵将共放光彩,大学生思想层次的提升自然是指日可待,社会风气必将更加纯净。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笔者以问卷形式在南通大学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95份,其中男性调查者为76人,女性调查者为124人。本次样本有效率为98%,结果具有参考价值。调查问卷中,主要涉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大学拓展传统文化的方法形式以及对传统文化发展现状的看法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调查结果的严谨统计,笔者发现,近83%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十分有必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60%的学生愿意学习一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才艺;但是仅有31.4%的学生在大学里接触过有关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和活动。很多学生表示在平常的生活中,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比较少,虽然很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缺少相关途径。

在受访的近200名大学生中,反映出当下高校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相对薄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与受教育年限成反比。我们也能感受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是持有观望态度的――认同中带有质疑。这要引起我们作为传教者的高度重视,不断创造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拓宽传统文化的教育途径,将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时代化。

1.课堂教学增添自律精神等内容

课堂是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开设选修课来增加大学生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养成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自律是一种以大学生为主体,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心理机制,它是受教育者内因作用的体现。老子有云:“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自胜”的关键是自律,通过自律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获得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关于品德操守方面提倡的仁义、知耻、言行一致等自律理念,如孔子的“仁者爱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知耻而后勇” ,对培养大学生高度的荣誉感与自尊心,提高大学生自律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高校大多通过法制教育课、校风校纪宣传等形式进行教育,有的学校也开展了大学生“成人”宣誓仪式,这种以强调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形式是值得提倡的,因为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明显地感到,自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在道德、法律、社会行为等方面不仅享有法定权利,更应承担义务,使自己自觉地成为在法律、社会道德、公共舆论制约下的独立人,从而在社会大背景中形成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完美人格。

2.思政教更加重视学生心态

思政教师要充分发挥乐观情绪的影响力,同时也要发挥自身人格的感召力,引导大学生塑造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乐观的情绪特质的合格人才。用爱架起师生之间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友善、理解、宽容、尊严、友爱、激励、鼓舞,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乐观主义人生态度。〔7〕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体现在大学生心理状态上就是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胜不骄,败不馁。思政教师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他们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正确心态,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时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始终保持积极平衡的心理状态。

3.学校多次组织爱国教育讲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和民族意识,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面临挑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经济从相互封闭走向相互依赖和融合,由机械组合深化为有机整体的过程。”〔8〕著名学者马蒂认为:“经济全球化将毁灭国家,连通世界版图,挑战社会契约,改变国家的内涵。”〔9〕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了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定自我,夯实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以爱国主义情怀为主题的教育讲座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断强化,学校组织爱国教育讲座的规模和频率都有所变化。从爱国讲座的规模看,原先的爱国讲座仅针对部分大学生而言,而现在的爱国教育讲座却尽可能面向大学园区内整个大学生群体,相比之下覆盖面较广;从爱国讲座的频率看,学校层面加大爱国教育讲座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尽可能采取高频爱国讲座传播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4.文化交汇强调思政教学创新争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化多元化进程也影响了各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对人的影响事实上也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10〕在文化交汇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通常会强调思政教学的创新争优。一方面,在融合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时,学校师生会采取较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实现虚拟教学,保证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能够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故事;另一方面,学校层面还加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筛选,尽可能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文化要素作出集中推广,保证广大师生群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能够真正从中得利,达到思政教学创新争优的预期目标。

三、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现状的原因探究

1.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功能性不强、适用度不高

在受访的近200名在校大学生中,有49.2%的学生表示更多的时候是在手机刷屏、追剧中度过闲暇时间的。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快速流通使得人们越来越忽视对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虽然有75.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学习一项传统文化作为特长,但是当下大部分用人单位在衡量人才价值的时候,熟练运用办公系统要比掌握一门传统文化技能来的更实惠。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信息全球化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使得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不足为奇的。

2.社会重视程度较低,缺少良好的氛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焦点聚集在大学生教育培养上,传统文化的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文化武器更是备受关注。但是受访者也一再表示,自己虽然愿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发扬光大,但是身边有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实在过于单一,仅仅局限于学术讲座和文艺表演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社会大环境对传统文化型人才的忽视冷落,也是造成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认知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结语

尽管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功能不容小觑,得到了诸多高校的一致关注和重视,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传统文化应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时仍面临着较大挑战。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功能性不强,使用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过于单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没有形成全民“国学热”的氛围等。这些都需校方领导、广大师生乃至全社会引起重视并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在后期发展过程中,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增添更多的关于自律精神的内容,加强大学生自律精神形成的教育;思政教师既要更加牢牢地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同时也要重视个人的人格垂范作用,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推动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学校要更广泛地开展爱国主义讲座,不遗余力地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社会外部环境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舆论氛围。只有课堂、教师、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相铺相成,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参 考 文 献〕

〔1〕人民出版社.学习8.19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

〔2〕李国全,周向军.学习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J〕.思想理论教育,2014,(10):39-43.

〔3〕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264.

〔4〕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七卷〔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5〕.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邹婷.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工作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09):76-77.

〔7〕岳伟.培育乐观情绪: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命题〔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5.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篇(10)

二、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特点

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发展应主要依靠家庭教育的方式进行,教育类型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家庭教育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教授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具备其他教育类型所不具备的特点,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交流性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情感交流的特点,家庭成员之间是血脉相连的,互相拥有着特殊情感的亲人。在家庭环境氛围中,家庭成员之间都有割舍不了骨肉亲情,注定了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也离不开情感因素。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教授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可以很好地沟通与交流,不会出现陌生人间的尴尬,能够更好地接受理解教育者教授的内容,不仅使被教育者学习了传统体育项目的技能,还从中可对其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从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中增强自信心与面对挫折的勇气,使其达到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创造良好融洽的家庭氛围。

(二)广泛性和全面性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广泛性,每个人都有家庭,每个家庭都会有家庭教育,而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人和家庭组成,每个人都会接受家庭教育,社会中受教育面较大、影响较深,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也具有广泛性,人们都能较为普遍的接受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相对比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而言,进行家庭教育的教育对象更为广泛,更有利于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发展。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全面性,第一,家庭教育针对的不仅是家庭中的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是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过程中不是针对儿童、中年人、老年人中的某一类群体,而是全面的对教授对象进行体育项目的教授。第二,在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体育项目技能,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也从中可以体验到传统体育项目学习的乐趣与意志品质。最终达到传统体育项目很好的继承与发展的同时家庭成员能够得到身体、心理、道德的全方面培养。

(三)长期性和渗透性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当人作为自然体而降生的时候,便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要伴随人终生的,在一生中人要同时扮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角色,而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更具有早期性、连续性和持久性。当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长期进行时,被教育者较容易的培养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习惯,有利于传统体育项目技能的学习与巩固,使受教育者可以较好地掌握与熟练的应用传统体育项目,从而达到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渗透性,“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不是因为父母有很高的教育手段,而是因为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渗透性的,父母的言行和教授的内容是子女最容易接受学习的,家庭生活中的生活习惯,成员之间的关系,文化氛围等各个方面,都会对子女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传统体育的家庭教育具有渗透性,家长可以潜移默化地将传统体育项目教授给子女,使子女在无形之间产生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喜爱并且长期坚持进行学习和锻炼,从而养成良好的传统体育项目锻炼习惯,达到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四)针对性和及时性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对每个人来说,父母都是自己最为亲近与信任的人,在父母面前不需要进行任何的防范和伪装,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性格、脾气、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真实的状态是最为了解的,所以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父母可以凭借自己对子女足够的了解,针对子女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个人喜好等各方面因素,选择适宜子女的传统体育项目以及方式进行教授,,使子女在学习传统体育项目初期就可以比较容易的接受与喜爱这个项目,避免或减少教授过程中因为选择的项目不当或教授方式不适宜而产生的各类问题。在教授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父母能够直接得到子女学习状况的反馈,也可以从中发现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使问题能够对得到及时的处理,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体现了及时性。

(五)继承性和灵活性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继承性,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家庭氛围、家庭文化、家庭传统等都在不经意间被继承着流传下来,例如“家训”、“家风”等,人们在接受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后,无形之间也影响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与内容,当自己处于教育者的角色中,便会将自己在被教育时接受的内容继承性的传授给被教育者,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是具有继承性的,不仅可以使传统体育项目被长期永久的保存下去,也保护了传统体育项目中所蕴含的传统民族文化与精神。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家庭是社会组成中除了人以个体存在以外的最小组成单位,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是小范围、小群体活动,可以在不需要任何的组织或正规的运动场地,便可进行的活动。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不会受活动时间、地点、人员等因素制约,各方面因素与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都较为灵活,能够更好地使传统体育项目得到继承和发展。

三、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对策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关注度逐渐降低,社会中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风气淡薄,家长对传统体育项目认识不准确,亲子行为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等都是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中产生的问题,为了使传统体育项目更好的继承与发展,针对其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提出以下几个对策:其一,转变家长对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认识许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只是在孩子没有步入学校之前,家长所承担的教育责任,而学前阶段的家庭教育也只是保障了子女的正常成长,至于子女的身体、心理健康等问题不会有较明显的显现,当子女进入学校教育阶段,则教育义务就应该由学校承担,更何况是传统体育项目这种体育技能的学习。更有甚者认为,子女根本不需要接受传统体育项目等这种体育技能的教育,“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使学生永远摆脱不了单一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最终家长将子女培养成为了“考试机器”,而忽视子女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心理、道德、独立自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能使子女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首先要转变家长对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从思想上使家长得到改变,让家长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意义,在重视子女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关注子女的身体素质状况。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不仅教授子女体育项目技能,还使他们接受了我国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在增强体质同时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传统体育。其二,家庭教育中将传统体育项目于文化精神相结合家庭教育中传统体育项目与文化精神完美结合,更有利于人们接受学习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至今为止传统体育项目仍然在被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每一项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在体育项目的学习过程中父母可以针对子女自身的特点与喜好选择适合子女的项目进行学习,在家庭教育长期的学习中,子女在掌握传统体育项目技能的同时,培养了体育运动兴趣与习惯,也增强了自身的身体素质。传统体育项目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也会使子女受益匪浅,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在技能上体现出人类的智慧,其中蕴藏的文化精神更为深厚。在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过程中,也是对子女无形中意志品质的磨炼,要使子女明白“人生自古多磨难”这一人生常态和基本道理,鼓励子女博学广识,增强其自信心,教会其以正确的归因方式,使其理智、从容地对待挫折,放手让子女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感受挫折,通过真实的挫折及其感受来提高其耐挫、抗挫能力。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不仅是子女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还磨炼子女的意志品质和面对挫折的勇气,达到身心发展的目的。其三,采用多种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方式在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采用多种教育方式,例如全面系统的教育方式,家长全面地将传统体育项目教授给子女,可以是子女从众多的项目中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长期学习,使子女系统的了解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内容以及其蕴藏的文化精神,最终子女自觉坚持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周期性的重复教育方式,在传统体育项目学习的初期,家长应针对子女的特性进行有计划的教授,在学习过程中持续的周期性进行重复训练,直至将传统体育项目锻炼成为习惯,可以使子女更好地掌握传统体育项目技能以及流畅的运用体育技能;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在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影响深刻,当家长在教授子女传统体育项目技能,培养其传统体育项目锻炼习惯的同时,家长已经将其作为自己的习惯而进行,那在学习过程中,子女在无形之间会受到父母的影响,逐渐将传统体育项目锻炼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其四,提高国家和社会对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传统体育项目的关注度在逐渐降低,而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的关注更是少之又少,为了使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必须提高国家和社会对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关注度。首先,应建立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相关机构,健全关于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制度,使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过程中有较为系统的、完善的制度和方案可以遵照。其次,明确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内容,将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编印成册,可以提供给广大的家长们作为学习参考,避免或减少在进行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时盲目学习,适得其反。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篇(11)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1-0001-05

要想实现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在现代社会的践行,对道德主体进行教育应先行。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一个前提性条件是道德主体对道德文化的认知,易言之,对道德文化的把握,是道德主体践行道德文化的前提。“知”是行之始,行乃“知”之成。对道德文化认知,也即“知”的获得,在很大层面上倚赖于教育。多维教育措施的实施,必将为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奠定基础。

一、道德践行――道德教育须先行

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核心策略在于道德教育,因为道德教育是对道德主体的道德灵魂进行熏陶的前提,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就是明鉴。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毫不夸张地说是一部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史。古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普及化,在一定层面上是道德教育的力度与强度使然。《礼记》言日:“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此语阐明了个人践行道德并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的途径,即进行学习和教化。道德教育是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文化现代践行之先导,宋明理学的总结与开新者王船山说:“唯立学校以教俊士,而德明于天下,则民日迁善而美俗成矣。”船山此言点明了教育在优序良俗中的重要作用。古代社会在相对长时间内能实现相对意义上的优序良俗,与道德教育密不可分。古代有识之士密切关注,历代统治者亦从现实需要的层面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推动道德教育的合理化。“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古代优秀道德文化形成了统治者重视,知识界推波助澜,由此为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奠定了基础。

古代社会的道德教育传统,奠定了道德文化在古代社会践行、化民成俗的原始根基。自古及今,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依旧需要现实立教。道德教育至关重要,那么何谓现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集团为使人们自觉遵循其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它是一定社会或集团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人获得德性,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人生境界。同时道德教育需要遵循一定的准则、规范,这样才能够实现所设定的目标。道德教育是促使中国古代道德文化在当代社会践行的一大法宝,因为“德性在我们身上的养成既不是出于自然,也不是反乎自然的”,即是说,人之德性的获得,并非完全是天赋,是生之俱来的;但人天生都有良知,通过教育可以把人身上良知变成行动的指南,这又是自然的。人之德性的养成,既需要内在的道德禀赋,亦需要外在的道德教育,内在禀赋和外在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成就其理想人格。

古代社会重视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于对传统道德文化的认知,在古代社会,从贫民界到知识界,再到上层统治者,道德文化的践行呈现出相对意义上的成功。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系列道德信仰危机,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文化。如何践行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文化,学术界、政界都有热议,提出的解决办法多种多样,如有人提出利用宗教解决道德信仰与道德践行的问题,但亦有人持相对意义的否定态度:“正式的宗教教育对于道德的发展,并未占有特别重要或独特的地位,至于公立学校和家庭则相反,应该扮演重要而独特的角色。”即是说,从纯粹宗教的角度不能解决道德践行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教育,而不是其他。我国虽然主张自由,但依靠宗教教育是不可能彻底解决道德践行问题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优秀道德文化的践行,教育是促使古代优秀道德文化践行的一种内驱力。道德教育对道德践行的内驱力在于使道德主体成为审美之人,通过道德教化而具有美德,践行美德之人,内心世界激荡着一种审美愉悦。正如德国教育大师席勒所言:“教养的最重任务之一就是使人在其纯粹自然状态的生活中也受到形式的支配,使其在美的王国所涉及的领域里成为审美的人。因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道德教育促使道德践行是可行的,因为审美愉悦的内驱力在发挥作用使然。通过道德教化,使人了解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进而使人树立耻感文化,产生道德焦虑,促使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道德教育促使道德践行的内驱力,实际上是通过教育,对道德文化进行美德分析、美德评判。正如西方现代教育学家艾德勒直言:“教育不是旨在形成任何各种各样的习惯,而仅仅在于形成良好的习惯,即传统上作为美德分析的东西。”此言表明了道德教育促使道德文化践行的方式,遵循的路径为:道德教化一审美的人一美德分析一耻感文化一唤醒良知一道德焦虑一道德践行。由此可知道德践行的源头在于道德教化。道德教化是道德践行这个大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道德教化这个大系统中,首要的任务是唤起道德主体的道德良知。通过良心的发现,促使道德主体产生道德焦虑,进而促使道德文化现代践行。“凡人之为不善者,虽至于逆理乱常之极,其本心之良知,亦未有不自知者。但不能致其本然之良知,是以物有不格,意有不诚,而卒入于小人之归。故凡致知者,致其本然之良知而己。由此,道德教化,发明本心必不可少,通过道德教育,使道德主体的良知由“坎陷”到呈现,最终促使道德文化的践行。“一切的道德都是一个包括有许多规则的系统,而一切道德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学会去遵守这些规则。”通过良知的呈现,去遵守传统道德文化规则,在规则指引下,真正促使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由此,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道德教化应首当其冲。

二、道德践行――道德教育

必须生活化

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道德教育生活化是其必备的基本原则。古代社会多重视道德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道德践行。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脱离现实根基之嫌疑。新儒学三大主流派之一的陆王心学,主张格物致知,主张回归本心致良知,不假外求以致良知;多讲求心性修养,道德生活多内求于心,道德教育不是生活化,而是在道德理想的形上王国里自得其乐,这不利于道德文化的践行。由此,陆王心学一派遭受到了西学东渐的严厉冲击,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实学”,主张道德学问的经世致用,在他们看来,空谈心性的道德修养不利于道德文化的传播,不利于道德文化的践行。他们认为道德教育应该大众化、生活化,也即道德教育应有利于道德在当代社会

的践行。不单单是我国古代的实学家讲求道德教育大众化、生活化,现当代一些著名的教育家他们亦主张道德教育生活化。陶行知先生曰:“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显然,陶先生此处谈及的教育涵盖道德教育,其核心宗旨在于道德教育生活化,否则道德践行则是天马行空、空中楼阁。陶先生此言,为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指明了方向,要想通过道德教育,实现道德主体的道德践行,道德教育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否则道德教育不能转化为道德践行,知行之间的转化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切合实际和真实的发展伦理学都必须牢牢地根植于社会现实之中”,这一语道破了道德教育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道德教育需根植于道德生活,如此方能实现道德教育向道德实践的现实转化。不仅仅是国内学者关注这一点,在国外更是有诸多大师强调这一点。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生活大众化是人类的共识。在亚里斯多德看来:“教育明显应基于三项准则:中庸、可能的与适当的。”很明显,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有一适度的标准,这适度的标准即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教育不应该在彼岸世界的道德王国里游离,而应该回归现实生活,也即道德教育生活化、大众化。道德教育能使我们获取道德知识,但不能获得道德践行的内驱力,只有道德教育生活化,我们才能切实感受到道德教育的魅力所在。“德性使我们确立目标,实践智慧使我们选择实现目的的正确手段。”道德教育能使我们获得道德知识,但不一定获得道德践行的理性,只有在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基础之上,才能使道德主体在践行道德之时获得道德践行之动力,惟其如此,道德践行才能实施下去。故此,亚里斯多德于此谈及了道德教育与道德践行的关系,首先是道德知识,然后才有道德践行,也即有着先知后行的韵味。此外,亚里斯多德还从道德践行的层面谈及了道德知识,也即道德践行亦能促使道德知识的积累,道德知识与道德践行是相互影响、互为前提的。“离开了实践智慧就没有严格意义上善,离开道德理性也不可能有实践智慧。”但在这期间,一个首要的基本前提即是道德教育必须生活化,惟其如此,道德文化知识才能向道德践行转化,道德践行才能导致优序良俗的美好和谐社会的实现,道德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为“一个人如果有了实践智慧的德性,他就有了所有的道德德性。”此语恰如其分地说明了道德教育生活化原则是道德教育向道德践行飞跃的理论前提。

三、道德践行―在教育时机和教育

策略中游离以利道德践行

道德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道德践行,并由此实现社会的优序良俗。由此,道德教育必须瞄准道德践行之目标,惟其如此,道德践行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但传统道德文化离现实践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究其原因是道德教育的践行目标没有瞄准。诚如王立仁先生所说:“人类生活经验历程的本身同时演示着两个事实:一是人类文明社会中的德育一直没有停止过;二是人类非德(道德)的行为也伴随着人类生活。”中国当代社会一直比较重视道德教育,但道德教育的效果却值得商榷。道德教育的动机和道德教育的效果显然不能成正比发展,由此必须反思当前的道德教育,其问题在于道德教育脱离现实根基,单纯地重视道德说教,忽视了道德教育所取得的效果。这不得不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须瞄准道德践行,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在当代社会才能切实践行下去。

道德教育的目标须瞄准道德践行,这是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的关键性一环。道德教育如何瞄准道德践行,道德教育的时机与策略至关重要。道德教育的时间起步早,策略定得好,可以很好的实现道德主体对传统道德文化的践行,可以形成道德教育的终生性以提升主体的道德水准,此乃我国道德教育的根本宗旨。

对道德主体进行道德教育,时间上起步早是关键。具体措施是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博士阶段都要实施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这应该是一项普遍的道德教育建制。即是说,道德文化的教育与付诸践行,应该从娃娃抓起,而不是相反。西方哲学家洛克所称道的“白板说”,反对道德认识的天赋观念论,主张人之道德观念起源于感觉经验,“认为人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对任何事物均无印象;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洛克此言,说明天赋观念并不能给人以道德良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人的道德良知、道德信仰、道德践行都是从经验的层面,依靠后天教育或实践而来的。洛克此言,为我们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最佳时间段理念,即从幼儿开始进行道德教育、进行道德熏陶是最佳选择。因为幼儿的头脑相对成人来讲是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可以书写任何的东西,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很容易把道德知识传输到幼儿的大脑,使幼儿接受道德文化,在持续的道德教育中让人形成道德信仰并自觉践行良好的道德品质。“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蒙”即是对小孩的道德启蒙教育,从小就能培养其道德品质,此乃一项伟大的事业。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亦提出,道德教育使人形成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最佳时机是在六岁以前,惟其如此,道德教育才有可能之基础。“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故此,实施道德教育,应该从幼娃娃抓起,通过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为道德践行奠定基础。

古代社会的道德践行相对意义上的成功,其秘笈就在于对道德教育时间的把握得当,并由此而形成了古代社会相对发达的伦理文化。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成功的,这“显然与儒家价值的普遍建制化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所说的普遍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对道德教育时间的把握。古代社会伦理文化比较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古代社会稳定的普遍性的道德教育建制。具体说来,涵盖着两个层面:其一,幼儿道德教育抓得早且及时:其二,道德教育内容的层次性比较强。比如说,古代社会有小学与大学之分,小学之时讲求的是洒扫应对的道德教育,既有对道德文化的强记博闻,亦突出道德文化的践行;大学教育主要侧重于道德之“理”,以道德教育作为人们科举取士的重要依据。“学而优则仕”,这里的“学”应该包含着对道德知识的把握;道德知识优秀之人,才能为官,才能“为政以德,如众星拱之”。由此,中国古代社会在逐级层次性的道德教育之下,最终促使道德文化在古代社会能很好地推行下去。

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当我们重提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时,我们须重新反思当代社会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中国古代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寓德入教的普遍建制,“自辛亥革命以来,这个建制开始全面解体了”,“儒家经典在新式教育中所占的分量减轻。民国初年,中小学堂的修身和国文课程中还采用了不少经训和孔子言行,五四以后一般中

小学教科书中所能容纳的儒家文献便更少了。”一方面对道德教育的普遍建制改变了,另一方面道德教育的经典文本亦逐渐减少乃至全盘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经典逐渐遗忘,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古代道德文化在现代践行困难重重,与我们今天对待优秀传统经典的态度有关。在古代历史上,即使在魏晋南北朝名教与自然之辨非常剧烈的情况之下,儒家有识之士仍然以振兴儒学,恢复其纲常名教为己任,为此有“便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于是人多砥尚,儒林转兴”,说明传统伦理道德的践行,是在以教育为先的前提之下,通过先知后行实现的践行。由此,以教育为根基,是传统道德文化践行的前提与基础。

对道德主体进行道德教育,起步要早,要从幼儿开始就对其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同时为了使人们的道德知识能够转换为行动,实现道德践行,制定一定的道德教育策略也很重要。

对道德主体进行道德教育,可采取的具体策略为:

首先,以法律文书的形式建立道德文化的逐级教育模式。具体方式为:幼儿园的传统道德教育一小学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一初中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一高中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一大学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一研究生入学考试传统道德文化一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传统道德文化。由此,则逐级形成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培养模式、培养方式,如此可为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明确上述七个阶段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道德教育文本。具体策略为:幼儿园明确规定小孩学习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基本的传统道德教育文本,并让老师不断地讲解;小学阶段必须每周有4节课的时间学习古代道德文本,比如说《幼学童蒙》《颜氏家训》等经典文本;初中阶段学习《孝经》等文本;高中阶段学习《论语》《孟子》,并作为大学入学考试必考的科目予以规定。大学阶段学习《大学》《中庸》等科目,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规定学分,必须修完传统道德文化课程并拿到学分方能毕业;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方面,政治理论的考试除了马克思基本理论方面的知识外,应该把传统道德文化的知识加进去,可占到百分之三十的比例。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应该有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13个具体范畴的学习、体悟,并辅以专门的道德文化的论文,作为必修课程出现,如此作为研究生方能毕业;在博士入学考试阶段,要将传统道德文化的考试作为一门必修课,强化考试力度,也即加强道德文化的学习与修养。上述不同阶段、不同文本的传统道德文化之教育,为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奠定基础。最后,高等学校应该培养专业的道德文化教师,鉴于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乃是长线型学科,故此,需要政府建立免费师范教育,以确保传统道德文化之师资力量,也才能确保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践行。

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道德教育应瞄准道德践行而实施具体的教育方略。我们应重视教育、尤其是对幼儿的道德教育。教育的方式又可从多重角度出发,因为教育的方式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至关重要。对幼儿道德文化教育可以采取视觉动漫策略,这种教育主要基于幼儿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接受能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成人教育亦要因材施教,因为成人有自己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知识积淀等。成人接触到的媒体主要为电视、报纸、网络等。故此,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对成人进行道德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

总之,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不能离开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但教育模式必须以道德生活化为其出发点与归宿地。在此前提之下,注重道德教育的时机与道德教育的策略,传统道德文化在当代社会践行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参考文献:

[1] 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四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1.

[2] 张廷玉,明史‘二十四史・第19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一[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4]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5] LAWRENcE K.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M].SanFrancisco:Harper&Row Publishers.1981.

[6] 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公司,1984.

[7]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8]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6.

[9] 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1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11]胡道玖,发展伦理学:一个亟待深化的研究领域[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5):56.

[12]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3]亚里斯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4]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5]王夫之,船山全书.第一册[M].长沙:岳麓书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