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5-06 10:18:21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篇(1)

科学性原则,即课程评价应体现中学音乐学科自身特点并符合中学音乐教学的发展规律。课程评价应在公平、准确和客观的基础上体现中学音乐教学的价值,并符合中学生音乐学习特点,从而促进音乐教学良性发展。

2.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即课程评价标准应做到通俗易懂,便于具体操作和推广使用。音乐课程评价标准中应减少专业词汇的使用,多使用社会化用语,使全体师生尤其是中学生对课程评价标准能够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评价标准应囊括音乐课程的所有内容并对具体措施进行细化,从而使评价标准在具体操作上简便易行。

二、中学音乐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1.考试评价

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成果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直接评价方法。中学音乐考试有别于语文和数学等科目以试卷的方式进行考试,而是教师规定演唱曲目,要求学生轮流演唱规定曲目,并对演唱效果进行评分。教师在此考试方法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无法选择自身擅长的表现方式完成教师规定的曲目,并且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具有学习音乐的条件,部分学生由于声带先天受损或患有咽喉部位疾病等原因,无法对教师规定的曲目进行演唱,这就会造成音乐考试的不公平。因此,中学音乐教学应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使音乐考试趋向多元化、个性化与合理化。

2.日常形成性评价

日常评价应贯穿于中学音乐教学全过程,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水平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学生平时在音乐课堂上的表现能够体现其音乐水平,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查就显得极其重要。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学生在歌曲演唱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并在固定时间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以了解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音乐水平是否有所提升。

3.特长评价

教师可在学期伊始对学生进行音乐能力测试,以了解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特长,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就其特长进行重点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演唱、舞蹈或编曲等擅长的音乐领域有所突破。学期末考核时,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长,对考核内容做出个性化安排,考核学生在自身擅长的音乐领域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化发展。

4.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是学生对自身音乐学习效果的评价,强调学生应积极参与到评价中以提高音乐学习的信心和自主性。自主评价分为自评与互评两种。自评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自我认知。互评则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并且使学生学习他人音乐方面的长处,从而提升自身音乐素养和水平。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篇(2)

一、世界性一般方式:原始农业,手工业,大工业,商品国际化,信息,大农业(以水土为主的传统绿色植物农业,以微生物资源为主的白色农业,以海洋生物资源为主的蓝色农业,统称“三色农业”)。

二、以资源配置为依据的产业方式: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

三、以主体输出或者投入为依据的生产方式:(古代)体力产业,(近代)资本产业,(现代)知识产业。

四、以人本参与或者拥有为依据的文化方式:(古代)感性范式,(近代)理性方式,(现代)非理性方式,(后现代)超越感理性方式。

五、20世纪中国音乐思想断代(或者仍然有局部笼罩与弥漫的并存地带);西方文化尚未大规模进入本土之前的古代中国音乐思想代/带,西方文化大规模进入本土之后的近现代中国音乐思想代/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主宰型意识形态之后的当代中国音乐思想代/带(仅限于大陆地区)。

六、将上述历时关系横架过来进行共时定位的学术范型:(古代)混生形态的叙事品位,(近现代)分离形态的学理样式,(当代,尤其近十年间)综合上述两者形态的复合范型(具有学理推论与人文叙事的双重品式),并处于各种关系(中西,古今,雅俗,内外,是非,阴阳,等等)的“多元边缘”与“众声喧哗”状态当中。

七、未来世界发展的标准化进程:经济一体化,民主政治,自由人权。

八、不同层级的价值指向:乡土价值,民族价值,全球价值(自由,平等,社会公正)。

除以上之外,我想从一个新的视角,提供另一种人文景观(以20世纪中国社会重大历史事件为基本依据的界划):(1919)可谓:地域文化碰撞,中西文化发生关系为标示;(1949)可谓:制度文化成型,以共和国成立为标示,并其意识形态的“制度化”意义;(1979)可谓:个性文化复原,以“改革开放”为标示,意识形态的“制度化”意义在相当程度上被消减;(1989)可谓:轴心文化颠覆,以知识分子从社会发言中心退降下来为标示,意识形态“制度化”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得到强化;(1992)可谓:经济文化铺张,以经济建设的再度启动为标示,一大批原先从事人文意识形态建构的知识分子开始转变社会性角色,下海经商一度成为时尚;(1998)可谓:生态文化警钟,以全球性金融危机与中国南北大洪水为标示,生态问题(包括人文和自然两部分)以极其“残酷”的方式直接插入历史进程,以极其“粗暴”的方式强迫一种“人文记忆”,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并将列入人类的跨世纪议程……

依此方式,在20世纪的中国社会,人文化的持续发展进程,总是或多或少地要受到非文化因素的干扰甚至堵截。况且,在经济运营的阶段与场合方面,又十分有限;而相应的知识分子文化的发展进程,则又极度地缓慢,甚至疲软,以至于总体人文资源的积累与储备,都显得非常的贫弱与匮乏。

“冷战”结束之后,大约最最令世界喧哗和骚动的一个声音就是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所说的“文明冲突”了。姑且不说这一声音是否得当,或者能否成为国际性话题。但至少,已在相当程度上引发了人文学界的广泛关注,甚至被视为具有跨世纪意义的一个行动策略。然而,这一预言真正值得我们重视的,我认为,则是“后冷战”的历史态势与世界格局:不同区域文化(依地缘而构建之),不同族类文化(依血缘而构建之),不同形态文化(依物缘而构建之),以及各自之间:分立/相间/互动/制衡。之所以如此断言的别一种依据,则正好与“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形成“对应/对映”的架构形成复合。“当代”是一个问题,它并非仅仅日常语义之单纯时间概念,显然,已被赋予相当的文化涵义,是“历史/当下”的复合,并具有跨世纪的长远意义。对此,请注意一系列历史形态的转换:历史—当下/由持续不断的深度叙事模式,向琐碎繁杂的平面叙事模式的转换;古典—今典/由前人(别人)所作所为并可模之本,向“作者当日之事”的转换;正史—稗史/由朝代更迭与皇家国事,向逸文俗事与凡间俚习的转换;书面文本—口头文本/由知识阶层创制,向平民阶层诠释的转换;思想史—学术史/由改变世界,向解释世界的转移;……。由此,通过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合理引申,“知识分子是第一生产力”命题不乏具有合理的存在意义,其前瞻性在于:不仅有足够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资源后助力,并可充分关注人文化的全面发展。

通观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状况,尤其在中西关系含量骤然增加的情况下,首先,可有以下三种定位:话语系统无序(失语/不可识别母语,无从选择,拆解本位文化),意识形态非位(无语/被动认识,无奈接轨,拼贴剪接,拆解主体文化),叙事结构失范(空语/什么都行,不用对策,拆解自在文化)。由此,则直接导致不同文化的并存和多种音乐样式的共在: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经典音乐,民间音乐,流行音乐,实验音乐,宗教音乐。其次,之所以如此看重中西关系在其中的分量,至少有两个潜在的极端姿态:一是过于推崇西方,一是过于排斥西方。但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尤其在“大洪水”面前,东西方生存策略,其实已然处在同一个起点和平面上。为此,对中西两个天然不同文化者的关系,不妨作如是调整,也可说是一种理想方式(只需动四个字):变本原对立为本原分立,变异质相融为异质相间,变耦合互补为耦合互动,变权力制约为权力制衡。于是,在并存共在的前提下,通过各自地道的作业,以确立自身价值。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吃不掉谁。

就此,在充分尊重“文化多元”的前提下,对“全面的现代化/充分的世界性”的命题而言,则“严格的传统化/极端的本位性”是否同样不失为一种选择?对“政治激进主义/文化激进主义”而言,则文化保守主义(重建终极关怀和护存文化认同)是否也可有相应的历史承诺与文化担当?对“向西方乞灵”命题的人本主义呼唤而言,在充分守护其人文符号意义(西方文化的人本主义内涵)的同时,是否也可对其历史标示尺度(西方文化的科技进步标尺)提出怀疑?于是,关键在于:道路能否多元?方式是否多样?进而,“民族”与“世界”能否等同,以及“传统”与“现代”能否接续?

至此,似乎有必要将属意识形态的“是非”悬置起来,而采取“不争论”姿态,以直接面对文化,进而音乐本身。把对“音乐发展道路”的诘问,自觉转移成对“人究竟需求什么样的音乐”的追问。因为,在“文化多元”的前提下,人的需求必然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什么是自觉的文化选择?协调,得体,妥贴,合式,进而,合情合理。

诚然,文化选择的现实处境并不单纯。以与艺术(音乐)最为接近的意识形态来说,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裂变,并有明显的分岔,比如:作为官方或者主流意识形态的“意志形态”,作为大众或者边缘意识形态的“意象形态”,作为知识分子或者深层意识形态的“意义形态”。很显然,处在如此的意识形态新型整合格局当中,选择的空间就十分有限,为此,在提出“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再提出“知识安全”的问题(包括:坚固知识产权的归属,遏制知识垄断的蔓延,防范知识霸权的威胁,加速知识结构的更新,推进知识整合的完形),乃是一个恰当的防范策略。如果说,人类停止进化的一个前提,是过于封闭自己,并过度安全保险,那么,“知识安全”必然关涉“知识间性”及其互向关系。对传统和国际的过度依赖,则个人知识极不安全。于是,最后的整合意义何在:传统,价值,文明,文化?无理僭越或者无法僭妄,其结果,都只能是肢解主体。于是,在艺术(音乐)领域,感性作为人最初的本原驱动,是问题的关键。同样,也是实现“知识安全”的必要保障。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篇(3)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起源于美国,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手段确保人类不同群体间关系的协调,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对于世界人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不断发展,并逐渐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体系中,使得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成为了音乐教育的重要趋势和方向。面对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施较为落后的现状,音乐教育的发展要求我国音乐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深化探索研究、加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施,以确保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对此,本文主要针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现状

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作为现代世界音乐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和必然趋势,给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目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施已成为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核心趋势和关键理念,并在世界各个国家音乐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普及和推广。但就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施的现状来看,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普通高等院校中的研究和实践尚较为少见,许多院校和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体制及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不足严重阻碍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施推广的进程十分缓慢。

二、影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因素

目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施作为音乐教育发展的核心方向,受到了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及广大院校的高度重视,并不断扩大倡导力度、深化实施推广。但针对我国目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现状来分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并未得到充分实施,各项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迫切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这就需要必须明确造成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滞后的原因,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面临的困难。

(一)历史因素

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体系多以西方音乐教学模式为核心,在结合西方音乐教学理论和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这就使得我国本土化音乐教育很容易忽视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难以形成民族化特色音乐教育文化,从而严重阻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体制内部因素

目前,造成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滞后的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音乐教育体制内部存在诸多复杂的不断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据相关调查显示,音乐教育体制内部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教师重视学术研究、忽略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过于严谨、安于现状,不能与时俱进改革教学体制。

(三)师资因素

教师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核心力量,对于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推广有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必须具有一批先进的师资队伍,以确保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质量水平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然而,目前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师资源素质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四)教材及音响资料等因素

教材和音像资料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要依据和基础性工具。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就必须要求具备丰富充足的教材和音响资料,以确保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我国有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材的编写仍处于起步阶段,教材及音响资料都十分欠缺,从根本上限制着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发展。

三、我国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要求

在充分认识到影响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施因素的基础上,我国现代教育教学体制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我国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要求,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必须深化认知,确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

近年来,音乐文化认知训练的缺乏是我国音乐教育教学存在的重大问题,使得文化交流缺乏对跨文化意识能力的培养,直接造成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施受阻。受西方音乐教育理论的影响,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民族化特征严重缺失,使得音乐教育固步自封,难以对多元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严重制约着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和国民音乐教育的发展。这就使得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要求必须深化对多元文化的认识,确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从而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必须立足本土,建设民族音乐课程体系

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化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也必须在结合本土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对其他音乐文化进行融合,建立起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体系。

(三)必须重视素质教育,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

在现代教学体制下,素质教学作为我国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理念,对于音乐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成为音乐教育的必然趋势。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重视学生素质教育。

(四)必须兼容并蓄,学习外来优秀音乐和先进教育模式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特征在于通过多元文化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知识水平。目前,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模式和方法相对局限,更需要在保存自身特色的同时兼容并蓄,不断吸收外来优秀音乐,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

四、我国多元文化教育实施的战略分析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现代音乐教育的重大理念转变,也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在现代教育教学体制下,我国音乐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也成为了音乐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面对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诸多阻碍,必须在充分结合我国教育教学体制特色的基础上,适应现代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的需要,大力推进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对此,本文就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战略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体制

课程是学校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施中,课程体制建设是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施的重点在于通过音乐教育课程的高度融合,丰富音乐教育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多元化综合音乐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体制的建立完善需要对音乐教学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基本乐理课

基础乐理课是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基础性课程,其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有效结合共同构成了音乐教育教学的乐理与试唱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乐理与试唱课程多用于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选修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但目前,我国音乐课程教学沿用的基本以及专业音乐教育的教材教法,均相对简单,表现出了明显的肤浅化。这就需要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这些基本乐科的教学充分结合在一起。在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可以将中国音乐理论的内容纳入教学中。同时,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作为理论与实践课程,应相互结合、补充,促进对学生的多重乐感的培养。

2.音乐史论课

全面综合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强调在提高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融会贯通、跨越转换等多种能力。因此,在音乐史论课程中,应重视研究、认真践行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在具体实施中,普通高校可在原有的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中外音乐名作鉴赏等课程中加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容;中外音乐名作鉴赏课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大学生以视觉、听觉、感觉、心灵上全方位的震撼。

(二)不断丰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资源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资源的丰富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对教学质量提高有着关键作用。因此,为促进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必须不断丰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资源。

1.翻译、编写多元文化音乐教科书

教科书是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遇问题的关键,能够有效提高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水平与质量。因此,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与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特点,编写切实可行的普通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科书势在必行。普通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科书的编写应在国内外权威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呈现出我国普通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立足点与定位,体现出教育者对课程实施的规划与设计,并根据学生接受多元文化音乐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编排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达到该课程最佳的教学目标。同时,也需要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的支持和指导,以强化教材在教学实施中的可操作性。

2.选择正宗的音响音像资料

任何一种音乐都是在它特有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产生、存在、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应在原本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学习不同的异文化音乐,以保证其音乐文化的正宗性。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要求必须运用现代化高科技的教学手段,选择正宗性的音响音像资料。这就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民族化特征突出、并未经过加工改编的音响音像资料。同时,积极引导、启发大学生充分地融入不同的社会语境,学习不同的音乐文化,并深入自然和生活,强化对多元音乐文化的体会和感悟。

3.充分应用音乐网络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音乐网络资源也逐渐深化到音乐教育中,成为了音乐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目标在于开拓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以适应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要求必须充分应用音乐网络资源,促进学生多地域化的交流和沟通,将网络作为关键媒介,推进学生多元文化音乐的学习。

(三)加强改革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1.理论课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提高,其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具体很强的单一性和枯燥性的特点,往往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必须改革传统理论教学方法,主要强调教学方式的低起点、大容量、多角度和多元化。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不同的、新颖的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积极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在参与协作中激发创造性。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学习方法确保普通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高质量实施。

2.实践课教学方法

作为重要的艺术学科之一,音乐教育对于课程实践教学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必须将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参与到多元化音乐表演中,获得更直观的音乐体会和感悟。实践体验课作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一种课程类型,并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技能、艺术实践等专门的实践性课程。要求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实践体验,以获得理论教学难以替代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四)完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其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决定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学的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教学内容涉及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音乐文化。这就要求必须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师资队伍,以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因此,加强在职音乐教师的培训,开设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师培训班,为任课教师进行短期进修。

参考文献

[1]蔡麟.普通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几点浅析[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02)

[2]吴琼.普通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1(24)

[3]郜锋.对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思考[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4]李劲松.反思与对话——评《21世纪主潮——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J]. 艺术教育. 2008(01)

[5]舒畅.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体现[J].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篇(4)

走进二十世纪的音乐画廊,我们看到的是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画卷: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以其顽强的艺术本质,保持着自身的丰富多彩,勾勒出东方和西方的互补框架,呈示了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共存,表现出“古老”与“现代”并举:“高雅”与“通俗”竞相争辉:“传统”与“革新”鼎立相助的共时性,使音乐文化的多元依存局面已成为不争的现实。作为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其相互间的开放、交流与文化寻根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一种文化的开放与交流,不仅能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同时也使自己能够认识到外部世界对本文化的需要,从而起到促进本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作用。

多元文化,是指多种文化的同时存在,他们的存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和制约。多元音乐文化则是指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多元音乐文化思潮是针对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视角,它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人类原有音乐文化之间狭隘的目光,同时也增强了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粘合力和动力。面对多元文化,我们的学习与吸收,不仅要重视文化的来源,还应该学习音乐手段的运用方法以及音乐背后的原则。如:可以从西方古典音乐中学习线性节奏;从印度的塔拉乐曲或非洲的杰姆比音乐中学习循环节奏;从土耳其民间音乐中学习无规则节奏等。我们只有采用这种灵活的学习态度,才能理解以使用乐音为主的这一音乐艺术形式的多样性,理解音乐文化的特殊性,知道音乐行为的普遍性,掌握双重视角的方法,客观记述和分析音乐,从而领悟到各不相同的音乐美的尺度。作为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只有在全面了解世界各民族音乐特点的基础上,把中国音乐放在世界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才真正明确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特点和位置,才能真正的去挖掘、保护和发展本民族音乐。如果不了解世界各国民族音乐,是很难与各国进行深入的音乐文化的双向交流的,因为人类文化的多元状态,造成了各国音乐文化既具有相异之处及自身的价值,同时又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各民族之间只有通过不断的双向交流、相互学习与借鉴,才能达到共同的发展和提高。世界需要了解中国民族文化,中国同样需要了解世界民族文化。学习和交流中,一定要注意立足本民族,不失自我的去学习和领受。

一、民族音乐教育现状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深厚、悠久音乐文化史的国度。但是自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受到西方音乐很大的冲击,面对声势威猛的西方音乐,中国音乐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自我,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某种特质。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是建立在学堂乐歌的基础上,而学堂乐歌是直接从西方引进的群众歌咏运动,和我国的传统音乐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2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留学生的进出,欧洲音乐教育体系逐渐移植我国,并迅速得以充实和完善:大教室取代了小私塾,西洋曲调、中国歌词的学堂乐歌,取代了口传心授、师徒帮带的本土音乐,音乐的政治功能成为首要的问题,削弱了音乐艺术本身的审美功能及它自身的文化传承。中国音乐教育几经波折,最后在越来越多的被西洋技法武装起来留学生的影响和传播下,从教师,教法,教材统统“洋为中用”。加之我国对外籍教师的引进,进一步导致我国学校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中对民族音乐的忽视,对民族音乐形成了事实上的排斥。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在逐渐消亡,这一点逐渐被很多教育家都意识到了。为了挽救传统音乐文化,北京市教委创编了一套乡土教材,里面介绍了流传在京津地区的京剧、京韵大鼓、单弦、天津时调,可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无法胜任而搁浅。这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再看看我们的专业音乐教育,按说高等师范院校应该是传承民族音乐的重要阵地,但是民族音乐理论课只开设了《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两门课,且课时少的可怜。作为教材,全国尚没有统编的,加之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可用作教材的音响资料又严重匮乏,目前民族音乐发展状况可谓喜忧参半,整体上呈现衰弱趋势。广大青年学生喜欢通俗音乐,民族音乐缺乏广泛听众群体;各种媒体及出版业宣传的大多是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的市场范围窄小;一些地方戏曲、说唱面临失传的危险;全国中小城市都掀起了“钢琴热”,而对我国具有几千年演奏历史的传统乐器琵琶、二胡、笛子、笙等学的人却很少。

二、现状思考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就是音乐文化中的“母语”。不论你走到那里,对祖国音乐艺术的亲近感情是决不会改变,正如张明敏在《我的中国心》里唱的那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任何文化首先是属于民族的,如同一个人一样;任何人都属于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无不在其身上打上文化的烙印。这种烙印就是一个人的“文化身份证”。在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中,传统的继承是一种基本成分。假如离开有形的国土。传统便成为人们的民族身份特征。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音乐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这个日益开放的世界里,一个不了解自己民族音乐的人会被认为缺乏民族意识和现代意识。现代的中国音乐教育是在欧洲音乐教育体系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育模式,青少年对中国音乐的母语知之甚少。传统音乐在自身文化内部如得不到系统的传递,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必将面临断裂的危机。

纵观世界各国音乐教育,无论其教育观如何改变,无论其怎样注重吸收外来文化,无论其怎样进行改革,都是十分强调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中心地位和立足点。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要有自己的民族特征。中国音乐是以中国的哲学为基础的思维方式、美学价值观念以及音乐形态;风靡全球的柯达伊、奥尔夫、铃木等许多教学法,无不是建立在本民族音乐基础之上的。铃木教学法甚至被称为“母语”教学法就更能说明问题了。文化的多元化需要依托民族的文化,母语文化的学习在今天世界文化交流融合中尤为重要。音乐文化的价值与经济文化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在经济范畴中,单位时间内的产量越高,其生产力越先进;而音乐文化的价值则取决于音乐样式的独特性。纵观世界上优秀的音乐家,无不醉心于母语文化――民间音乐的学习,把民间音乐作为开拓自己艺术才华的重要源泉。在音乐世界里,真正的俗乐并不俗,经过世代流传积淀而成的民间音乐,是 音乐永存的主线。走东西方音乐文化交融之路几乎成为每个在西方音乐文化界得到承认的中国音乐家的共同经验和必由之路。我们提倡学习民族音乐在于我们需要民族的情感血脉,正像我们在唐诗,宋词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神韵一样。在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中,有我们赖以成长不可缺少的乳汁。现代社会进入信息、网络时代,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更迅速、更深刻的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种类的诞生,常常伴随某些种类的消失,但决不会发展为同类。各个民族都会在保留自己特点的基础上变得更精彩、更现代,种类仍然是众多的,因为人类生活本来就是多样化的。音乐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现代人应对世界音乐持有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全球意识。

三、改善措施和策略

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和发展我国现代音乐教育呢?

第一、树立民族音乐文化观与相应的音乐教育观。用开放性的视野来看待中国和西方以外的其它国家、民族的音乐及其文化,在当今信息社会里,在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接触、碰撞的大潮中,应对文化的多元格局有明确的意识。借鉴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音乐教学法――柯达依教学法,广泛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音乐文化,开阔我们音乐视野,丰富我们音乐教育的内涵,发展我们中华民族音乐教育,处理好弘扬民族文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关系。

第二、树立民族音乐人才教育观。民族音乐教育的关键是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结合所在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生态的实际,各地区高等师范院校肩负起重建传统音乐文化生态的职责,吸纳当地的文化资源,充实其教育内容,设定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这才是新型的人才教育观。确立民族音乐文化在高师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高师民族音乐教育应当不再局限于个别课程的改革,而要从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的战略高度出发,确立民族音乐文化在高师的主体性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现状。改变音乐教育中片面追求技巧训练,忽略人文精神、审美体验的教学观念。

第三、建立民族音乐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指“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这里就涉及到了评价的标准以及评价的方法和途径的问题。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篇(5)

二、多元文化与学前音乐启蒙

(一)哈尔滨学前音乐教育的普遍现状

根据笔者对哈尔滨城市各类型学前机构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哈尔滨城市主要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以及一些私立早教机构。这些教育机构的规模大小及师资实力各不相同。相对来说,公立幼儿园在办园条件和教师素质相对优于私立幼儿园。另外,近几年新出现的大量的早教机构,也以其比较新颖的形式,较好的环境和较新的理念逐渐的受到了幼儿家长的认可。笔者在对这些早教机构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哈尔滨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还没有一个统一观念,到底要让孩子们欣赏什么音乐、怎么欣赏音乐。当然其中一部分机构也在进行着相关的研究,比如在尝试性的探索和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开展相关音乐教学。但是限于科研能力和现实情况等因素,研究进展和实施都比较慢。我们有必要通过努力,逐渐改变这一现状,让孩子们欣赏到更加优质的音乐,从而实现良好的音乐启蒙。

(二)从多元文化视角看学前音乐启蒙

首先,幼儿是对所有的事物都具有着强烈的认知欲望,这是一种很好的天性,但是由于他们的自身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因此他们对事物会缺乏正确的判断。而此时如果教育工作者或者是幼儿家长跟风选择一些不适合儿童的音乐来让儿童欣赏,这样是不适合孩子自身成长和认知规律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合孩子们的音乐呢?美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和教育家贝内特•雷默在其儿童音乐教育思想中曾提出应该让儿童从小就接触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文化。在雷默看来,只有在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滋养下,儿童才有可能拥有更为宽广的艺术视野,获得更为全面的艺术发展;反之,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艺术风格,忽视其他的风格,那么它只能培养出艺术视野狭窄、心怀偏见的儿童。然而,后一种情况却在幼儿音乐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其中对学前儿童艺术方面做出了方向性的指导“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如: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从《指南》中这些对幼儿音乐艺术的教育指导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对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中需要从多元文化层面着手,以开放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去引导幼儿形成更加全面和正确的艺术视野。

三、多元文化理论对音乐启蒙教育的指导作用

从多元文化角度来讲,不同国家、地区、地域、民族的音乐都具有其独特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的文化内涵。这些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通过其各自的旋律、和声、节奏、特有乐器音色、表现方式等要素形成了各种音乐风格。作为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秉着一种开放的态度,从众多的音响资料中收集到简单易懂、生动形象、风格各异,适合幼儿欣赏的优秀作品,逐渐在幼儿音乐启蒙中应用。但是,由于幼儿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在选曲和欣赏的过程中,先不建议融入过多的知识性内容,如民族、文化等背景,毕竟幼儿在知识结构和思维上还达不到理解这些比较复杂的内容的要求。我们要尽量从聆听欣赏和感受音乐的角度去进行引导,以单纯的音乐元素作为基础,让孩子感受不同风格音乐的特点,感受各种音乐带给他们的情绪,从而逐渐从感性上把握各种各种文化的音乐风格。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篇(6)

关键词:音乐欣赏 多元文化 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05

音乐欣赏能力是个人文化艺术修养的主要体现。而音乐欣赏能力是一个由多元文化所构成的完整的体系,并非只有音乐这一个要素。在音乐欣赏能力体系之中,不同要素之间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和研究音乐欣赏中的多元文化现象。例如,孔繁昕在《多元文化在音乐中的交叉与渗透》研究中提出,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忽视了音乐课程辅德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音乐欣赏对于培养学生审美价值方面的功能。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文化视角,将会形成一个统一的“情绪场”,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张雁在《浅谈多元文化在高职音乐欣赏课中的渗透》一文中提出,音乐教育的最大功能就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将音乐欣赏与多元文化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体现出多元文化的“渗透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音乐欣赏中推进多元文化内涵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欣赏中推进多元文化内涵改革的重要意义

首先,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音乐欣赏者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欣赏中推进多元文化内涵改革,符合音乐欣赏活动本身的规律和要求。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需要调动自身的各种因素来启发和唤起审美意识,这些要素和能力的培养过程,实际上就是多元文化内涵的本质要求。因此,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推进多元文化改革,能够有效提高欣赏者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其次,有助于提高音乐教育水平。许多学者的研究充分证明,在音乐欣赏课程教育过程中采取多元文化的视角,将会有效地发挥多元文化的渗透作用,从根本上提高课程教育质量。

二、推进多元文化内涵改革的几种主要形式

1.右半脑的多元化。科学证明,人类的音乐欣赏能力主要是通过右半脑来实现的。在右半脑的各项功能之中,多元或相通的主要包括听与视之通、听与言之通、听与体之通等几个方面。其中,听与视之通主要是指音乐欣赏中的听觉文化与绘画、书法、雕塑、建筑之间多元文化要素之间的相通关系。很多情况之下,我们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的同时,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副画面,这就是听与视之间相通的真实写照。听与言之通主要是指音乐与文学多元文化要素之间的相通关系,文学语言与音乐音符之间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关系,很多音乐作品就是由文学作品改编形成的。而听与体之通,主要是指音乐与舞蹈多元文化要素之间的相通P系。众所周知,音乐与舞蹈之间始终都是相伴相生的,音乐为舞蹈提供韵律和节奏,舞蹈动作展示音乐精髓。

2.时间与空间的多元化。在音乐欣赏过程之中,时间与空间的多元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这里所指的时间与空间的多元化,包括古与今之通、中与外之通、学院与民间之通等几个方面。其中,古与今之通是指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之间具有相通的关系。很多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方法、旋律、题材等都取材于古典音乐,是在古典音乐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中与外之通主要是指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非洲音乐等音乐形式之间的相通与联系。“音乐无国界”是世界音乐界普遍认同的观点。优美的音乐旋律能够跨越国界、民族和地域,被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所认可和喜爱。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都彼此相互借鉴,留下了多元文化交流的深刻印记。而学院与民间音乐之通是指以音乐学院为代表的高雅音乐与民间通俗音乐之间的相通关系,这对关系就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音乐界和文化艺术界长期以来广泛讨论的话题。

3.个人与社会的多元化。音乐作品的创作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和影响。因此,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之间也形成了多元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音乐与人生、音乐与历史、音乐与道德宗教和哲学等关系方面。其中,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个人的情感、社会的变迁、电影与电视中的情节等通过艺术创作,变成了音乐作品,带给人情感的影响。音乐与历史之间的多元化主要是在欣赏音乐作品之时,要充分考虑到作者创作之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从中体味到作者创作音乐作品之时的心境和感情。而音乐与哲学、宗教、道德之间的相通关系主要是指音乐具有感动和教化的功能,通过音乐欣赏可以有效启迪人类的灵魂。在一个虚无的时代,最接近神性的除了道德与良心,就是美和艺术。在这个方面,音乐与道德、哲学和宗教之间的本质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三、如何有效推进音乐欣赏的多元文化内涵改革

笔者认为,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推进多元文化内涵的改革,应当采取如下途径和措施: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篇(7)

我国具有灿烂的民族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其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加强大学生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使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国家的民族文化以及传统音乐,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

一、多元文化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能够促进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音乐教育应将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作为重要的课题,引导大学生去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音乐文化以及音乐风格,充分的挖掘世界各个地区民族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东方音乐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长期以来影响着周边的一些国家,同样也吸收着各个国家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民族传统音乐的文化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更好的了解东方音乐文化,从而理解多元化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感受人类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大学生通过对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可以开拓自身的眼界,以开放性与多样性的眼光去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现代社会。

(二)能够增强大学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多年来在中国的音乐教育中一直以西方为摹本,盲目的模仿西方的音乐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及教育观念使得我国的音乐教育一直处于难以创新与发展的状况,对几代人的音乐审美及听觉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如今在大学的音乐教育中,民族器乐、戏曲、民族歌曲等课程较少,而钢琴、西方歌剧、交响乐等课程却屡见不鲜,西方音乐一直占着主流位置,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没有得到重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包含着广阔的文化形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加大传统音乐课程的比例,向大学生传输更多传统的音乐文化知识,能够使大学生更多的了解熟悉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构建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树立起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三)能够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引领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当代大学生应努力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以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中包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传统音乐艺术,对促进民族凝聚力以及增强民族感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音乐的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优秀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充分的体现了社会理想、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等要素,音乐是人们用来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文化教育,能够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四)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音乐能够细腻的传达人的情感,可以促进大学生思维的开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音乐教育中包含了基本的乐理知识与歌唱技巧、歌唱表演等多个方面,学生需要学习与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胆的联想,开启大脑思维去发现音乐艺术的魅力。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的人才,音乐具有情感性、自由性以及差异性,能够为人们提供广阔自由的想象空间。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能够拓展大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欣赏者需要在音乐原有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再创造,根据自身的情感及理解最终在大脑中形成新的音乐形象。

二、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提升大学生民族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

当今大学生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知识较为薄弱,音乐素养不够高,因此应加强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第一,应增强大学生感性经验的积累。大学生应培养自身的音乐欣赏能力,多听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经典民族音乐作品,增强自身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在扩展音乐艺术视野的同时提高对民族音乐的兴趣。第二,应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音乐文化与历史、民俗、文学、舞蹈、戏剧等多种文化密切相连,要想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以及文化艺术的熏陶,因此,应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全面提高其音乐欣赏能力。第三,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化艺术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民族音乐文化节等,一方面开拓自身的音乐视野,另一方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并增加生活体验。

(二)文化部门应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宣传

我国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中应坚持建设面向民族的、科学的、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针对如今大学生偏爱流行音乐的现状,文化宣传部门应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肩负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宣传,加强对媒体的监管,逐步改变以往以流行音乐充斥于媒体的状况。具体来说,一方面应加强对思想水平不高且格调低下的音乐作品的控制与打击,另一方面加强对优秀音乐作品以及高雅音乐作品的奖励力度,鼓励更多民族传统音乐的创作,进而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人们接触到更多的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也使大学生更加关注民族音乐的发展。

(三)创新与改进传统民族音乐教育

第一,应及时转变并更新教育理念。在多元化的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应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及手段,使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在传承与发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纳更多的精华,朝着多元化与多样性的方向发展。第二,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在大学生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有效的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欣赏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辨别能力的提高,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认识与理解传统音乐文化。第三,学校可以经常邀请一些原生态的民族音乐家来校进行音乐交流与指导,或者是聘请他们作为学校的音乐教师,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族传统音乐,如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蒙古的长调及呼麦等等,通过对这些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欣赏与学习,学生的音乐素养可以得到较快的提高,还可以使学生们更好的传承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

三、结语

多元文化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只有更好的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篇(8)

(二)造成音乐生就业现状的原因造成音乐生目前就业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从客观上来说,高校片面进行扩招,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学习机会,但过多的学生也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高校低下的教学质量对音乐生的就业极为不利;从主观上来说,一部分学生重视音乐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其他方面的知识一概不闻,造成了其知识掌握的狭隘性,另一部分学生则确实不具备音乐方面的天赋,在学习中无法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样在就业过程中也就出现了较大的问题。

二、当前就业形势下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的途径

(一)设置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就要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十分有利。如音乐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从情感、思维、创新能力、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进行考虑,为学生设计这些方面的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多种进步的渠道,进而促进学生的各项能力综合发展。

(二)选择多元化的教学内容音乐教师要认识到音乐对人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因此教师要注重音乐的综合影响力。从多个角度入手,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这对音乐生就业以后面对非音乐类型的工作非常有帮助。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音乐知识与各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如与音乐有关的历史、宗教、舞蹈、民俗等各领域知识都可以用来为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服务。在音乐教学中,要将本地音乐和外来音乐同时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学习,进而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技能。

(三)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还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革新与丰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有效适用于当前的音乐教育,教师要勇于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糟粕,积极进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的探索。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展开教学,音乐艺术需要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音乐的魅力。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强化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应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于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合理科学地进行评价考核。在多元化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能只侧重其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这也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全面多元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有利于得出更加客观真实的结论,这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也会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篇(9)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以及流行音乐的崛起,在烘托背景的时候流行音乐开始走进电影,并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和十分明显的效果。在电影创作中流行音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背景音乐,它渲染气氛的效果独具一格,而且能够更直观地将浓烈的感情抒发出来。并且不失其“流行”本色,观众容易接受,同时也是电影拉近与观众距离的一种重要形式。20世纪90年代,电影在表达感情方面开始侧重于流行音乐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比较成功的作品如《罗宾汉》中的Everthingldo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Myheartwillgoon,等等。一路走来,流行音乐逐步确立自身在电影艺术中的地位,并形成了自身成熟的固定的类型模式。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是美国轻喜剧影片《修女也疯狂》,这部影片对流行风格配乐的采用颇具创新性。影片将宗教音乐圣歌用流行风格加以改编,并将其作为主体音乐,不断强化。这不但对流行音乐是一种创新,也是电影艺术中并不多见的音乐创新。事实证明,这种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电影中用流行音乐风格重新编排圣歌I'llfollowhim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这种对传统的大胆改革,以及对宗教思想中的陈旧、压抑人性的部分的不满,又从另一个侧面与“修女也疯狂”这一主题相契合。音乐伴随着随意明快的节奏和教堂音乐的美妙和声,不但听来心情舒畅,一切也使得教堂音乐更加华丽和圣洁。我国电影音乐中对流行音乐风格的采用步伐经典。最具代表性的有电影《少林寺》中的《牧羊曲》,《红高粱》中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至今都广为传颂。《牧羊曲》是王立平作词作曲,郑绪岚演唱的一首洋溢着似水柔情的女性之美的流行歌曲。歌曲委婉清澈,清新明丽表达了歌者在牧羊的时候对眼前明媚秀丽的景色的热爱。并且能以自己的歌声大胆地表达这种热爱之情。无可置疑,牧羊曲在塑造牧羊姑娘这一角色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对这位姑娘的父亲却是少林寺中的武僧昙宗。对这样一个人物的激励烘托也更加突出了《少林寺》这部电影的思想主题,那就是对压抑人性的旧礼教的反抗。但更为重要的是这首歌曲烘托了自然风光的秀丽,使人们在欣赏紧张的武打、复仇情节的间歇缓和气氛。

(二)摇滚乐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

西方“摇滚音乐”在20世纪90年生了阵营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影响到它的表现力,尤其是在电影中对于渲染气氛和发泄感情的表现力。相反,摇滚音乐的发展和创新还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更加积极的效果。激情与震撼力是摇滚乐的最大魅力,当这种风格的音乐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对于制造强烈的画面,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具有其他音乐风格无法比拟的效果。例如美国的灾难片《龙卷风》,这部电影为了突出灾难给世界和人类带来的创伤和冲击以及天崩地裂式的场面,大量采用摇滚音乐强化主体。影片制作中邀请大量知名摇滚乐队,将10多首不同风格的摇滚音乐做了酣畅漓淋演绎与表现,大大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效果,也更加鲜明地将电影主题强化在观众心中。这些“摇滚音乐”在影片中和电影中的客观事物发出的声音非常相似,这种“源音乐”的形式更加增添了电影的可听性,并且这种音乐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出现的,融合的紧凑、自然。20世纪80年代摇滚音乐风靡我国,广大青年为它激昂的宣泄方式折服。电影也很快找到自身情节与这种音乐分割的契合点,进而出现了像《头发乱了》这种“摇滚MTV”式的经典电影。

(三)另类音乐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

“另类音乐”最大的作用就是强调主观感觉,在这点上表现的与流行音乐有所不同。个人欲望中的困惑与生活中的绝望成为这种音乐形式服务和表达的主题,其中不乏对现实生活的反抗。摇滚乐的思想性和挑战性在另类音乐身上被保留和继承下来,但它与时代的贴合又比摇滚乐更加紧密。就音乐角度而言,这种创新是成功的,它不但丰富了音乐的形式,而且又为人们感情的宣泄找到了新的途径[4]。这种音乐形式的成功也很快被电影吸纳,成为电影中一种表现形式。英国影片《猜火车》就成功地采用了各种另类音乐,将“朋克”青年的瘾君子生活做了恰如其分的烘托。影片两首曲子风格迥异,将吸毒与戒毒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在音乐的对比中表现出来。另类音乐在我国电影中的应用不是很多,这和另类音乐产生的土壤有很大联系。目前香港电影中有采用另类音乐的先例。例如王家卫的影片《堕落天使》中采用了一种听起来有些怪异的另类音乐,晃动的画面和另类的音乐为导演个人风格的强化起到明显效果。另类音乐在电影抒发感情、营造气氛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值得我国电影人深入挖掘和利用。

二、中国特色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篇(10)

1 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理念

多元文化音乐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认为学校应该抛弃、压制其他国家音乐文化的做法,正确面对多元文化这一事实,并且积极回应这一现状,从而达到及时帮助学生消除对文化差异的误解和恐惧感。培养学生理解、尊重多元文化的能力,同时,还要学会合理的鉴别和取舍,学习其他国家先进、优秀的文化,从而不断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2 我国中学音乐教学现状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大多数中学音乐教学活动还是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进行示范,学生跟着练习发声,然后教师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提出本节课的要求,然后进行教学,缺乏相应的引导式教学。此外,在教学模式上,教师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常常运用单一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的学习趣味不高,降低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通过研究发现,目前许多中学的音乐课程设置还停留在音乐鉴赏的层面,还有部分音乐课程是传授歌曲,学唱歌成了上音乐课的主要教学目的,缺乏音乐演奏、创作以及表演的内容,在课程安排上缺乏多样性。这种情况在很多中学院校中都普遍存在,相关的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争取不断创新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加强多元音乐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3 多元文化在中学音乐中的运用

3.1 我国传统音乐

由于我国自身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文化构成上也具有多元性,因而,我国的音乐文化也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要想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推广多元化的教学理念,首先应该发掘自身的音乐文化,提倡学生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积极学习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比如可以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歌融入教材,例如酒歌、劳动号子等,还有一些地区的民族舞蹈,例如傣族舞、竹竿舞等,此外,在教材中还可以介绍一部分民族乐器,比如葫芦丝、竹笛等,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还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自己喜爱的乐器、歌曲类型等。

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音乐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因此我国在对中学音乐体系进行改革时,应该加强对传统音乐的重视,不断了解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吸收其中的精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充分体现本民族音乐的价值。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才艺表演、介绍自己喜欢的音乐歌曲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本土音乐

本土音乐是指与本土居民息息相关的音乐,是本土居民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发展起来的音乐,能够体现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和时代精神。作为音乐教师,要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地方特色,将地方的乡土音乐引入音乐课堂之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还能够弘扬本土的音乐文化,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度、认可度,增强自身的音乐表现力。

本土音乐不仅包括本土的民间音乐,有的还包括某些地方戏曲种类,比如江苏无锡地区的音乐教学,在对音乐教材进行学习和赏析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感受无锡本土的民间音乐,比如著名的《二泉映月》、《良宵》等,同时还可以加入一些锡剧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再比如,浙江地区的中学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可以融入越剧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欣赏,还可以组织模仿大赛,培养学生对昆剧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展示了个人的潜力和才华。本土文化是中学音乐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加深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具有重要作用。

3.3 世界音乐

世界音乐文化不仅包含了欧洲音乐文化,它还应该包含世界上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在实际的中学音乐教学中,不可能涵盖世界上所有的音乐种类。目前来说,我国现有的教材仅仅局限在对中国本土音乐和部分西方音乐的鉴赏之上,缺乏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比如非洲、拉丁美洲、中东地区等,加强世界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重视,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进行认识和了解,让学生意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培养多元文化的思维和认识,加强自身对不同文化的接受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篇(11)

“多元文化”涉及的范围非常大,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多元文化既可以包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社会所蕴含的多种文化,同时也可以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所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多元文化”的本质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接受,对其他民族贡献的认可,反对民族歧视、种族歧视,提倡种族平等、和平相处的文化体系,这也是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充分的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内涵。多元文化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了全人类的共同进步与多民族的共同发展。体会多元化文化的存在价值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经之路,也是现代教育的基础目标和任务。

文化包括音乐,音乐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打破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限制,促进不同民族音乐之间的融合对多元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音乐文化的发展不应该以一种音乐文化的审美角度来作为评价标准,应该从音乐文化的各个角度出发来作出尽量公正的评价,进而实现多元文化音乐的建立。实际上,我们主要的音乐文化大都来源于欧美的音乐文化以及中国的流行音乐等,对民族音乐知之甚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并认可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进而实现多多元文化的准确把握,以达到从多元文化中汲取音乐文化,了解音乐文化的目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拓宽了音乐教育的事业,丰富了音乐教育的模式,促进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的发展。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普通高校的重要性

(一)从教育发展方向的层面分析

普通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开展丰富了大学生音乐教学的内容,开拓了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有助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内容涉及到了各个民族、国家的音乐文化,打破了传统音乐教育的局限性。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还有助于学生对社会文化的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的不同。

(二)教育发展目标的层面分析

普通高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及不同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价值观、美学、信仰以及风俗习惯等,这种教学理念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为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前提条件。比如说在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进行学习的时候,文化背景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从教育发展进程的层面分析

普通高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能够促进音乐教育的体制改革,是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将多元化理念普及到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其从新的角度出发,站在全球化的立场上,对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三、普通高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践措施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接受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

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该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为基础,以此为平台实现与国际音乐的交流,促进对国际音乐的交流,重塑我国民族音乐的教育。通过与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建立一套多元的、完整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体系。多元文化音乐不是对西方音乐的补充,而是我国音乐取长补短之后形成的体现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

(二)建立完善的多元文化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