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学生心理健康大全11篇

时间:2022-02-22 02:01:11

中学生心理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60-01

中小学生是国家栋梁,,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在认知、情感、行为之间的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精力的旺盛和情绪的愉快,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心理健康的基础层次是没有心理疾病,高级层次指向高于常态的健康人格发展。

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和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1、能充分地了解自己 , 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2、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3、心情开朗,乐观向上,情绪基本稳定。4、珍惜学习,热爱集体,能与学校、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如果说中学生和小学生侧重点有些不同的话,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更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

三、当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度的心理异常,与其他心理异常相比较,它的特征是: 首先,情景性和暂时性。其次,功能损害轻微。再者,能调节。中小学生一般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1、学习上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

学习上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有学习困难、学习懈怠、考试焦虑、恐学症等,在学业不良和学习优秀的学生身上都有可能发生。让我们重点了解一下考试焦虑。

2、成长与发展中的问题

学生时期是人的身体、行为、性格和智力都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小学末或初中开始的青春期在这一阶段,很容易产生适应性的心理问题,如性心理问题。

3、不良性格倾向

学生在性格倾向和情绪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抑郁、焦虑倾向等。

四、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原则

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心理问题的特征,对于增强与维护教师自己以及自己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此为依据,进行心理健康的诊断。发现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运用心理学知识加强心理调节,如果发现严重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及时地寻求社会支持系统,主动寻找心理咨询的专业指导。

在了解常见心理问题和表现后,教师所要开展的就是心理辅导工作了。但是心理辅导工作有着相对严格的一些基本原则。所谓基本原则就是指在心理辅导的全部过程中,对求助学生所必须严格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和一般要求,它对心理辅导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结合学者们的看法和实际情况,我们先提出以下四大具体原则,即:保密原则、来访主动原则、辅导中立原则和限制原则,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两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总原则。

1、保密原则

保密原则是心理辅导的生命线,是获得学生信任的基本保障。它要求心理辅导老师要有较强的保密意识,要为来辅导的学生保守秘密,维护学生名誉和隐私。

2、自愿主动原则

心理辅导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而成长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的和主动的过程。第二,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助人”只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第三,针对中学生,青春期是自我意识、独立倾向快速发展的时期。

3、辅导中立原则

心理辅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与其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尊重也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承认每个学生是自主的,具有抉择的能力和做决定的权利,具有选择目标的自由。

4、限制原则

心理辅导员的责任并不是无限的,如果一个家长带孩子来辅导,要求辅导员对矫治不良行为负全责是不能被接纳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篇(2)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91-02

笔者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的话: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1],或者说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是一切教育者教书育人的前提和根本目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与人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心理不健康的情况。调查发现,各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

近几年,我们经常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上看到或听到,中学生因心理行为问题而导致“离家出走”、“拒绝上学”、“自杀”、“暴力行为”、“违法犯罪”等报道,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普遍引起了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的重视。

案例一:山西初二学生泼硫酸案。初二学生陈某平时不爱着惹人,性格内向,遇事时不愿意白白地受气挨打,但也不愿向他人诉说或向家长老师校方申诉,当再次遇到其他学生挑衅时,将硫酸泼向对方,导致13人毁容。

案例二:一女生在上课时听了音乐,班主任要她叫家长来校,这位花季少女既怕掌握着“生杀大权”的班主任,更怕棍棒相加的父亲,她感到无路可走,于是她打开了家中的煤气阀……

案例三:杭州有个9岁的孩子,张毅,小学三年级,学习优秀,班长少先队中队长,被全票通过评为“三好学生”。当天中午,姐姐张萍把茶话会上的4块糖果带回家,分给张毅两块,留给妈妈两块,可张毅不干,坚持全要,并大发脾气,踢姐姐,然后跑到楼上,反锁在屋内,用红领巾吊死在窗框上。

案例四:北京某中外合资寄宿中学高三和高二学生因琐事发生争执,半夜时分,部分高三学生手持棍棒摸入高二学生宿舍,毒打高二学生,造成11名学生受伤,一名学生眼睛被玻璃扎伤,一名学生眼角被打裂。事发之后,学生惊恐万状,次日上午该班只有8名女生上课……

案例五:“云南省公安厅召开新闻会称,2004年2月23日中午1时20分,昆明市公安局接报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发现一具男性尸体。经公安机关现场勘查,在该宿舍柜子内共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28天之后落网的马加爵被捕,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这名在中学阶段是如此优秀的学生为何会在大学的校园步入罪恶的深渊?诸多事例足以令社会各界震惊了。”[2]

面对这一系列不明智的举动,正说明了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对待外界的突发事件,缺乏理智,心中的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和排解,这都会使他们内心感到焦虑和压抑,性格变得沉默内向,甚至走上极端。随着社会趋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这样的事情目前是愈演愈烈,中小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即使是大学生也在面对这些突发事件时难免会手足无措。初中教育阶段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契合的:初一的学生比较“乖”,初二的学生比较“散”、初三的学生比较“坏”(有些初三的学生还会对刚入校的初一新生采取勒索、收保护费等违法行为),在初二、初三学生身上所体验到的种种躁动、种种心理扭曲,确实令人十分忧虑。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成长和转型阶段,随着外在的家人、朋友、师生以及在学业方面等等形成许多心理冲突和矛盾,因为这些矛盾得不到正确的开导,导致自我掩盖或忽视,以至于使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缘,只好将矛盾隐匿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积少成多最终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要让他们的消极情绪得到合理宣泄,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有感触,对此略谈微见,供以参详。

一、优化心理环境

中学生心理正处于转型和形成阶段,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给予学生们更多的关爱、关心、关注。针对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爱好的孩子的发展需要,因材施教,优化学生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

首先,要营造宽松的氛围。现在学生的压力都比较大,这些压力中大部分都是外在压力导致学生们的内在压力过大。那么营造宽松的氛围对于每个学生的心理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给予的压力感觉过大时,此时此刻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氛围正好可以使他们放松自在,在一定程度上情感自然流露,思想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此时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在传统的教育中,人道是“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但是中学生正在成长阶段,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一切还在摸索和发展阶段,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这样才能不仅仅在学习上,还在生活中真正了解学生。教师此时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多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不再是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

其次,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家长工作过于繁忙,学生的学业压力也过大。每天起床、上学、吃饭、写作业,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条。但是学生们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常年被关在教室里和家庭中,牢狱一般的生活,度日如年。单调重复,钢筋、水泥编织的笼子限制着自由,作业、考试耗去了几乎全部的时光。“除了拥有作业,我们还能拥有什么?”“我们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这是孩子发自心底的呐喊。孩子需要自由,渴望独立。因而家长和教师要留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留给属于孩子自己的天地。

第三,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学生们的交往有时比成人间的交往更为频繁,同时也更为单调。因为学生们交往的人是班级的学生,他们处于同一年龄段,有共同的语言、比较接近的兴趣爱好,但是局限性是都处在同一年龄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受限。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热心助人,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当然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比较重。他们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常做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师生之间如果能够像朋友一样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用和蔼的目光和感情去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最终使学生的情绪发展与身心具有调节的重要作用,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

3.开展公平的竞争。在青少年的心里,公平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公平能够给孩子们在竞争的同时,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教师和家长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的观念,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在一定条件控制下的相互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获得快乐和幸福,并得到最终的胜利。

二、优化心理疏导心理疏导

能为个别存在心理问题如出现心理偏差、障碍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有效的治疗。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健康发展,但由于不适当的家教方式的误导、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不良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导致许多学生的片面发展,并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代沟问题。那么我们如何减少或消除代沟,变“被动”为“主动”呢?一是学会倾听。“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心里烦闷时先和父母讲的占30%,先和老师讲的仅占3.3%,和谁也不说的达到29.7%。”[3]是什么原因孩子们不愿意与老师或父母讲心里话呢?其实能不能让孩子们说心里话关键在大人。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的。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因而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二是理解青少年的焦虑和恐怖心理。沉重的课业负担,教师和父母过高期望的压力,容易使学生们出现焦虑的心态。现在的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数排名、作业和考试表现出了过度的焦虑。另外有些学生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所采用的歧视、冷漠、体罚和变相体罚等错误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学生们出现恐怖心理甚至攻击性的问题心理,还有的学生会采取逃学或离家出走的方式。这样最终会使青少年形成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对人态度冷漠、极度抑郁的心态。所以教师和家长更需要多关怀、安慰和呵护学生,转变了学生的心态,理解学生,才会最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素质已成为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目标。学校教育理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以面对新的挑战。作为老师,同时也是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我一定要撑起一把雨伞,陪他们一起走过雨季,我们必须引导每一个学生走上健康快乐向上的人生之路,我们也一定会从中探寻到一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大陆”。

参考文献:

中学生心理健康篇(3)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94-02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然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又如何呢?对定西市安定区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源、压力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9.32%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有43.5%的学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有15.18%的学生存在重度心理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来自多方面,有学习、人际关系、兴趣和愿望以及自我尊重等方面。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反应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消极的挫折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景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我班有这样一位学生张某,是家中的独生子,父母对他相当娇惯,日常生活几乎随着性子干。经常不是迟到就是旷课或早退,可他的学习成绩还不错。有这样一次,我看他经常不能按时到校,我让他给我说说迟到的理由,并保证以后再也不准迟到,否则按班规校纪严肃处理。当时他没有说什么,可等来的是他爸的电话:“孩子不上学了,这是怎么回事?”我将上面发生的事如实地讲了一遍,事后他爸费了好多的周折总算做通张某上学的工作,但他依然我行我素,整天蓬头垢面,萎靡不振。

二、情感问题

主要来自三方面:(1)师生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识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的发生。曾今有一位老师在上课时发现值日生没有擦黑板,他就叫这位同学到讲台前来。然后,没等这位同学反映过来让他干什么时,老师就将黑板的粉笔灰抹在了他的脸上,让他体会不擦黑板的感受。老师的不当教育马上引起这位同学的反抗,致使这位同学好长时间不能安心学习。(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高中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还有同学关系主要体现在交友方面,特别是与异性的交往上。我校高二(15)班的赵某(女)与高二(12)班的尹某(男)是很好的朋友关系,经常在校园里面双双出入,形影不离。等升入高三以后,赵某为了好好学习考一所好大学,慢慢减少了与尹某的交往。同时,双方家长也对此事大加干涉,导致尹某上课不专心听课,下课郁郁寡欢,萎靡不振,成绩直线下滑。(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性和睦良好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女孤僻、专横的性格。还有部分独生子女,由于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他们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此外,父母的离异,或亲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中学生心理健康篇(4)

(2)进行自我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要使学生的心理状况健康发展,首先要让学生充分、全面地认识自己,并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使他们在积极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并在感受到压力时能进行自我调节。教师要对学生调节情绪和压力的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通过调节,能更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学生在不断感受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起自信心,真正从内心接受自己,形成良好的品质。

(3)进行克服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挫折承受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中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如恋爱失意、考试失利、职场失败等,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就会发生自杀等恶性事件。因此,学校应该重点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教师可以列举世界知名人士、优秀校友的受挫经历,或者由学生身边的一些优秀学生作事迹报告,教育学生要具有挫折承受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是全面提高中职学生整体素质的内在要求。因此,大力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对国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执行,也是生态社会目标在中职实现的具体体现。

(4)关心鼓励,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

一些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长期受到成绩差阴影的笼罩,对学习缺乏信心。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由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恢复对学习的信心,让他们重新找回对学习的兴趣。一些有效的心理咨询技术也可以被采用。

(5)辅助学生正确选择专业,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中职学校和普通中学的教育不同,普通中学面临着升学压力,而在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社会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中职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着就业压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使他们通过实践对知识进行深刻掌握,不断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所以,在中职学生刚入学时,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意向的调查,帮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专业。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能进行积极探索,并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对专业知识的领悟和巩固,提高他们的职业技术能力,为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通过人格魅力来调动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积极性,使他们消除厌学情绪,始终对专业知识保持高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中学生心理健康篇(5)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尽可能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养成其优良心理品质,预防和消除各种适应性问题的教育,也就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即是综合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那么,针对目前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教学生学会感恩

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我曾经搞 了这样一次调查,询问学生们有没有被身边的人和事感动过。其中多数学生认为生活中没有令他们感动的东西,有的只是埋怨:例如,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过高,让他们觉得压力很大;老师对他们要求太严格,使他们觉得不舒服等。这些学生多数家里都比较富有。而另一些来自农村,家境贫穷的学生普遍认为:在生活中,使他们感动的东西太多了,最大的感动就是来自父母的恩情――在家里特别贫困的情况下还把他们送进重点中学,父母已经尽力了。这个调查的结果,类似一个寓言。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认为自己太不幸了,到上帝哪儿去诉说自己的不幸,上帝告诉他:其实你是个很幸福的人,与盲人相比,你有明亮的眼睛,与下肢残疾的人相比,你有健康的双腿,你有手有脚,应感谢我对你的造化,努力用你的双手去创造幸福吧!这个人听了后,觉得上帝说的话有道理,有了对生命健康的感动,再也不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了。

我曾经带过这样一个学生,她是个孤儿,靠村里的救济生活,上学也是学校给免费的,她一个人回家要写作业,还得自己做饭,洗衣服,但是她从未迟到过,学习非常努力,而且经常帮助他人,为集体做好事,我被她的精神感动了,课余时间常常为她辅导功课。记得有一次学校要开家长会,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给父母写一封信,布置完任务,正当我准备离开教室时,一个怯生生的声音问道:“老师,我写不写?”我愣了一下,原来是那个孤儿,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写!给我写!”只见她眼睛猛的一亮,激动地眼泪快要下来了。那封信,她写得非常感人,在信里,她表达了对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的感激,而且说,她很想叫我一声“妈妈”。后来,她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但是学费很高,她交不起,我帮她找了政府的有关部门,学费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临走时,她来看我,流着眼泪不停地说:“谢谢老师”。

现在,每当我新接一个班的时候,我教给学生的第一课就是――学会感激。当父母在自己面前“唠叨”的时候,我们应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当老师批评的时候,我们应感谢老师的认真负责及对自己的重视;当同学指出自己的不足时,我们应感谢他们对自己的帮助。如果以这种心态去思考问题的话,我们就会少一些怨恨,多几分感激,也会增添许多快乐。

二、多给学生一些“阳光雨露”。

中学生心理健康篇(6)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中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世界观和人生观直接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只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现在和将来,才能使人正确对待心理冲突和社会上的不良影响。

2.从小事做起,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凡事都要采取现实的态度,增加积极情绪的体验,生活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万事如意”,人生的酸甜苦辣都会尝到,令人不愉快的事常常是无法回避的,关键是应有正确的态度,敢于正视现实,有自知之明,善于对问题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采取合理的对策,进行心理防护,要在不利、不快之中寻找有利、积极的因素,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

中学生心理健康篇(7)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二:

1、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高中女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高中的141名。前来咨询时她痛苦地说:“17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还有一位男生也谈到,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而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就紧的地步。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就谈到:“每当看到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埋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再学了,还有位学生告诉我们学生中有种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在推举各种代表时常会当选,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去读书了。不有一些因其他心理原因而厌学的状况,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叽笑而不愿上课的;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缺失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信的等等。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到:“晚上1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飞灰。”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这种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位中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瘭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业趣。另有一位学生干部来访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不管事,教师批评你不负责任,要管事,又难免与一些同学发生争执,若一旦吵起来,老师首先要批评班干部,故而觉得十分委屈。生老师的气又不敢顶撞;想不干了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左右为难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的...等等。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还有一位女生因两们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还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过夜。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情感类问题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与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至。我们在咨询时就经常碰到这样的询问,“我和一个男生很要好,现在他升大学了,我想与他确立关系可以吗?”“我和一个男同学很谈得来,想发展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又怕老师和家长不同意,影响不好,该怎么办?”“我喜欢一个男孩,可有好几个女同学喜欢他,我该去竞争呢,还是退下来?”等等。

其二、是与成年人的畸恋问题,如,非婚同居,介入婚外恋,同性恋等。这在中学生中虽不普遍,但也不罕见,多表现在一些早熟的女生身上。有位高三的女生,学习很好,人也很聪明,学校还想保送她上大学,可她却与一个比她大10岁,且已有家室的男子同居了,而且说到她这么做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感情”。虽然,从理智上讲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每日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还有位学生恋上了比自己大十几岁的英语老师,明知没有结果,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喜欢他,整日就想见到对方,与对方呆在一起。当对方不接受这种情感时,就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此外,还有一些恋你妒母,喜欢同性成人伙伴等畸恋现象,这充分说明中学生的情感问题并不简单。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头况,作为教育、心理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患,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该如何从事这项工作呢?具体做法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炼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三)、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睦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实施:

1、引导学生合理民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潜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2、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伯依赖性较强,因此,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咨询过程中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他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篇(8)

1.引言

心理游戏(psychological game),指依据人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定一系列游戏并进行筛选、分类、归纳、创新,使之系统化、逻辑化、形象化,达到改进不良心理状态,塑造健全人格,使人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游戏。心理游戏作为团体心理咨询的一部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使用由来已久,但是在国内的使用才刚刚开始。很多一线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了心理游戏,对于心理游戏对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已经获得了众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一致认可,但是检索国内学术期刊却未发现关于心理游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游戏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的,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因为游戏可以让人在无压力环境中自由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它是打开人们心智枷锁的重要方法。心理游戏进入中学校园,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新尝试。通过各种游戏,学生进行体验、感悟,从而打开自己的心锁的心理辅导和治疗,相较其他方法更为有效。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巨大,没有时间参与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体验到意外的发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游戏活动唤起中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个体的人生价值观。

由于目前国内缺乏有关心理游戏的实证研究,因此开展此研究对于确认心理游戏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推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初测时在安阳市随机选择初中与高中各5所,其中各包含有1所重点中学和4所一般中学,每所中学选择4个班级(高三除外),共1480名学生进行测试。其中男生701人,女生752人,初中生792人,高中生661人。再次施测时测试了139人,男生61人,女生78人,全部为高一学生。

2.2测试工具

采用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全体被试进行测试。该问卷共60个题目,包含10个分量表,分别是: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采用5级计分,1—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和严重。总分和各分量表因子分

调查中采用匿名自填问卷的形式,全部由讲课组中具备问卷调查经验的心理教师主持调查,调查结束后问卷当场收回,时间为20—25分钟。

剔除无效问卷后,初测有效问卷1443份,再将有效问卷数据全部输入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

3.结果

3.1安阳市初中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测试结果看,安阳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完全正常者737人,占51.07%,轻度心理问题的有579人,40.12%,中度心理问题的72人,占4.99%,重度心理问题的55人,占3.81%。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从调查结果看,女生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都比男生稍高,但统计上差异不显著。而女生在敌对、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敏感这几个因子的得分上要比男生高,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女生比男生有着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各级教育部门应该更关注女生的心理健康。

比较初中生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会发现,10个因子,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都要比初中生高,且统计上差异显著。说明高中生比初中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2心理干预后三个班的测试结果

我们在初测后的结果中选择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初测时心理健康水平接近的三个班级,三个班级全部都属于高中一年级,分别在三所不同的高中。在三个班级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实施心理干预的两个班级都是每周三下午上一个课时的心理辅导课。第一个班级进行以各种心理游戏为主的团体活动,第二个班级的心理辅导以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为主,第三个班级以心理健康教师生病为由不进行任何干预,学生上自习。三个月后,再次进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三个班级初测与再测结果

注:表中数字全部为人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与初测时相比,以心理游戏为主的心理辅导和讲授为主的心理辅导班级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明显改变,而未做任何干预的对照组班级的心理健康水平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以心理游戏为主的心理辅导效果要好于以讲授为主的心理辅导。

4.讨论

4.1安阳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发现安阳市大多数中学生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其他研究基本符合[1,2],但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在全国来看处于较低水平[3,4]。而且女生更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与有的研究不太一致[1],但女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与情绪有关的方面,这显示女生相对男生更情绪化一些。在对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对比中,发现高中生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是很多研究的共识[5,6]。这很容易理解,因为高中有着明显更重的学习压力,学习的竞争,父母的期望都是造成心理问题的诱因。

4.2心理游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游戏对心理健康的有着明显的治疗作用[7],这早已在国内外取得共识。只是有些学者对此还认识不足。要强化心理游戏的治疗效果,必须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采用不同的心理游戏,比如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就适合于增进大家交往的心理游戏;对于有自卑感的同学适合于“优点轰炸”等这样的心理游戏。要发挥心理游戏优越性,在做游戏时就要注意一些事情,比如同学之间的相互“找优点”要真诚,要是实实在在的优点,不要说假话恭维别人。

5.结语

本研究发现心理游戏为主的心理健康辅导效果是最好的,要比讲授为主的心理辅导效果好得多,这提示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方法必须有别于一般文化课,要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多搞团体活动,在活动中应用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心理健康,这样效果最好。本研究显示心理游戏效果好还有一个原因是样本班级的心理问题以轻度和中度为主,重度极少,几乎没有。其实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心理游戏是不能代替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特别是重度的心理问题。对于轻度和中度的心理问题,心理游戏有着巨大的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健等.河南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3(03):310-312,316.

[2]崔建平,孔礼战.河南省济源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4):13-16.

[3]马丽,辛秀娟.银川市示范和非示范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9(08):761-762.

[4]邓厚才等.贵阳城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血压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01):55-57.

[5]徐立峰,卢卫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1):76-79.

中学生心理健康篇(9)

1 积极心理学概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心理学家 Kennon M.Sheldon和 LauraKing曾经给了积极心理学一个明确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 3个层面:(1)主观层面。从主观体验上研究人类的满意感,幸福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地乐观面对未来。积极心理学认为,弹性个体会从消极情绪体验和压力中迅速有效地恢复,并灵活地改变以适应环境,就像弹簧那样伸缩、弯曲,但却不会损坏。

 

(2)个体层面。研究人格中所包含的积极方面和积极特质,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爱的能力、工作能力、对美的感受力、勇气、毅力、宽容、创造性、洞察力等。积极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不必始终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应该发挥自己的优点,培养出各种卓越的能力。

 

(3)群体层面。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关系良好的社区、以及安定的社会等,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和利他主义,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感受到最大的幸福。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经验是在其所存在的环境中获得和体现的,进化的环境塑造了人类的经验。

 

2 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及其相关生活费用,或者基本生活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标准的学生。贫困生往往性格孤僻内向,有自卑心理。进入大学后,很多贫困生仍属于埋头苦学型,与老师、同学缺乏沟通,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相对于其他同学,他们较少参与其中。久而久之,贫困生难免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1)坚强的外表与脆弱的心理时刻伴存。

 

(2)过强的自尊与过度的自卑感如影随形。

 

(3)独立的外表下掩饰的封闭内心。

 

(4)逃避集体活动,游走在大学的边缘。

 

(5)面临就业压力大。

 

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路径

 

贫困生虽然都遭遇经济困难,但其心理状况却大不相同:有些贫困生在“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下沦为经济和心理的“双困生”[1],有些贫困生却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出坚强勇敢、乐观拼搏的积极心理品质[9-11]。我们应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贯穿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单纯的让学生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改造问题,更重要的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付诸实践,让其充分体验积极心理、积极情绪和积极品质带来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享受,提高其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

 

(1)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走进贫困生的心灵世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走进贫困生的心灵世界,方能显示其助人成长的影响力。过去我们批评传统德育“见物不见人”,反观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在重复同样的错误,就是常常以教育者的角度,而非以学生的需要去设计心理辅导内容,致使心理辅导缺乏针对性。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比较重视辅导活动的形式设计、技术运用,忽视贫困学生的反应和提问。以个别辅导为例,有的老师在进行辅导和咨询时,教师往往不是耐心的倾听贫困学生吐露心声和烦恼,而是经常打断,一味教导,听得少讲得多,背离了辅导人文关怀的基本精神。因此,只有走进贫困生的心灵世界,知道他们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和做些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寻找到符合贫困生成长需求的辅导主题。

 

(2)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塑造贫困生的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使之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一方面,通过对贫困生实施挫折教育,就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挫折观,认识到遭遇挫折是人人都要经历的,对挫折的认知和遇到挫折后的处理方法才是人生成功的关键,学会自信与乐观。另一方面,运用赏识教育,采用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来挖掘贫困生的自身积极因素,加强贫困生的主观满意度、自我决定性、积极防御机制等积极人格特征的培养,使贫困生拥有积极人格。

 

(3)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拓展:关注贫困生的积极体验

 

班级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多样性途径,其目的就是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在生活实践学会应对生活挑战与危机,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通过多渠道的生活实践,使贫困生相信生活事件的必然性,让贫困生相信经历挫折的必要性,提高贫困生对过去的满意度。另外,帮助贫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唤回贫困生的自信心,树立贫困生乐观展望未来的心态。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学会体谅,学会责任,学会付出,学会赞美等,生活需要体验,体验活动给贫困生带来快乐,促使他们在实践中收获,在体验中成长。

 

中学生心理健康篇(10)

课程标准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面对新课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有针对性地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等。

一、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再者,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二、优化体育课堂氛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了锻炼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培养了健康的心态。另外,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也可以发出提醒、警告、停止的信号,或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及优美的示范动作唤起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教学中,精心设计,布置一个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锻炼氛围,能够

诱发学生对学习极大的兴趣,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如音乐导入法:武术教学中,采用古典音乐,边武边乐的形式导入。

(2)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在学生了解某一游戏的方法后,要求学生针对游戏方法、规则适当变化,然后再根据改编后的游戏进行活动,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克服思想上的紧张、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在比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在体育课堂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做情绪的主人。对于教师而言,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劣性刺激,引导学生主动改变自己的态度、认识和评价,通过冷静思考、理性思维、角色换位等方法化解劣性情绪,避免行为失控。另外,当情绪产生后,要帮助学生建立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升华、补偿和转移等积极的防御方法缓解消极情绪,或者通过自我安慰、适度宣泄、合理推诿等中性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暂时缓解不良情绪,避免情绪恶化和行为失当。

四、利用运动项目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如:篮、排、足球以及接力跑等集体项目,在对抗过程中会让人慢慢改变孤僻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团结互助;游泳、单双杠、跳马等项目,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克服胆怯心理,消除腼腆和自卑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下棋、打太极拳、气功等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

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和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唯有不断的探索和思考,才能更合理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4月第一版

中学生心理健康篇(11)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008-01

学校体育教育是通过运动来进行教育的,体育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新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学校体育教育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合作与竞争的能力,为适应以后竞争日益的社会环境打下扎实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意识品质基础,实现学校的生存教育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要把体育教育仅仅看作是运动的教育,而是要把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师生平等关系,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改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改善师生关系后,师生交流多了,情绪情感互相感染,形成心理上共振,情感上共鸣,认知上相近,课堂上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学练效果处于最优化,使学生能应对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

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体育教学为契机,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加上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爱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从而导致现在的中学生心理素质差的现象。

而作为我们的体育教学,因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运动来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以体育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心理健康意识。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运动为目的。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身体素质的差别性和组织教法的多变性, 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无不影响着体育教学。我们在追求效率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动作要领,把握正确的练习方法,让学生感到体育课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体育活动,使其认识到个体的差异,培养坚忍不拔的心理健康意识。

正确理解体育教学的目的,多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以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促使其健康成长。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得到别人的表扬,成长中的学生更有此心理。有这么一个事实大家都知道,学生最喜欢进游戏厅,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综治不力、学校管理不到位、家庭照顾不周、学生有零用钱和空闲时间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方面的原因就是:游戏机里多的是赞赏、表扬之类的极富性的言语。如“你不愧为英雄,你真棒,好样的。衷心祝贺你,还愿挑战吗?”所以学生在游戏机上能品尝成功的,享受赞誉声。这个事实说明,学生特别是较差生,在学校得到的赞赏、表扬太少了。所以作为我们体育教师应正确理解体育教学的目的,多表扬学生,以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促使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