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数学教育信息化大全11篇

时间:2022-07-30 05:01:06

数学教育信息化

数学教育信息化篇(1)

关键词:

高等数学;信息化;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高科技在教育领域逐渐发挥重要效果。校园内部的网络化建设逐渐加强,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突破性转变。在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如何突破性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的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教学、教育领域中得到普及,逐步成为信息社会发展下的一种新教育趋势,同时意味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利于比较的信息化环境,不断研究和开发出方便教学应用的软件资源,逐渐培养出具有创新水平的现代化教学师资力量。通过教学实验,探索和发现教学新模式,将学生培育成主动求异、观察力敏锐、想象力丰富、综合品质高的新型人才。

1.高效呈现教学内容。

高等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特点,其应用符号作为语言,表达更简单明了,同时借助几何语言,让表达更加直观、准确。由于这两种特点,教学环节中不能完全依靠语言信息进行教学,如此决定高等数学教育的特征,教学中要借助大量板书,通过书写和画图展示清楚,该种状况下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方式,备课的时候,制作对应的幻灯片或课件,在课堂中直接播放资源文件,减少板书消耗时间,通过丰富课堂信息,增强教学效果。但是课件制作环节中要积累大量素材,投入较多时间,是知识再创作过程。

2.动态的表达。

高等数学教育研究的是变量,教学过程中思想充满动态变化,部分概念表达的仅是动态观念,过去教学手段和方式仅转述给学生某一个方面,至于动态变化具体过程则没有准确地表达出来,该种状况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使用数学软件和多媒体技术,将动态变化过程体现出来,让更多抽象性数学理论转化成生动自然的过程,将理论知识内容变得直观具体,学生学习的时候简单清晰,增强教学效果。

3.有效解决学生问题。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思考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下,老师必须在课堂上为学生解答疑惑,由于及时性不够,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挫伤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则类似问题能有效解决。学校内部可以建立网络自习室,让学生将思考环节中出现的困惑和新想法及时到网络上,通过网络技术和其他老师、同学交流沟通,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思考和进步。

4.方便习题教学。

通过简单重复是无法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率的,传统习题课程教学对小部分学生具有作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一种负担,增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感觉厌烦。应用信息技术后,老师可以将习题课程安排到局域网络教室中,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利用习题库评价系统进行针对性练习,疑惑之处及时反馈,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习题练习,然后和同学、教师共同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5.实验教学。

学校内部建立数学实验课程,进行数学建模教育,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源自于生活,最终将为实践应用提供指导。在学校推广数学实验,主动向学生推广优秀的数学软件,提供给学生自我研究和思考的机会,学生通过自我研究,主动观察、探索、模拟,最后得出结论。建模作为一种数学应用方面的技术,最能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在建模环节中合理配合应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查找资源、交流互动,发掘各种应用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能力。

二、教育和自主学习结合

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管理,详细分析来说,学生自身确定学习目标,对学习进行规划,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对自我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该过程强调学生的自我主体认知作用,利用其主观能动性最终增强学习效果。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出现为自主研究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学生能查找到自我需要的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不足选择学习方向和内容,通过自我判断、选择、浏览、寻找、回放资源材料。每一层次学生都可以控制自学进度,满足个体需求,信息化时代下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自主学习课堂,考虑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实现高等数学课堂中高数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教会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途径。

1.信息教学和课堂教育结合。

网络自主学习不仅意味着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在学习前期,学生预先学习,主动发现疑惑之处;网络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根据任务列表,明确每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制订出符合自身的学习计划,通过自我学习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高数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常用网络搜索工具的具体使用方式,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学习网址,学生通过自我搜索获取信息资源。老师可以通过屏幕了解学生的自学过程,适当进行监控,给部分学生提供指导,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重点讲解。

2.答疑解惑。

通过自我研究学习,学生对每节高数课程的内容已有初步了解,课堂教学环节的重点转化为共性疑惑问题的解决,通过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检查,疑惑之处共同探讨解决,引申教学主体,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教学情景构建等形式的配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老师应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科学有效评价,积极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不足之处,逐渐完善和调整。

3.建立答疑制度。

高数老师可建立个性化教学网站,丰富教学内容。将教案、习题解答、单元测试练习、难点分析、往年习题、试卷等到网站上,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老师可在网站上建立具有特点的专栏,帮助学生探究,培养学习兴趣。课堂从数学问题的历史背景考虑,为学生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让学生学习的同时,从数学家事迹中感受到榜样力量,感受数学知识中的生命气息,带领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更多的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力量,彻底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总之,数学知识学习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传递和转移,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心灵上的数学逻辑感知体验,促进高等数学教学从细节教育逐步改变成探究式教学,彻底改变教学现状,为学生长久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严明 单位: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数学教育信息化篇(2)

2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原有的教育资源载体,主要是纸质的,静态的,平面的,描述的教材,练习册。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数字化革命的时代,传统的教材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数字化教育对时间、地点、环境没有较大的限制,只要身边拥有手机或是电脑或是电视,随时都能进行高质、高效的数字化学习。学生自主利用“三网”行个别化学习的一种形式,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受教师约束,最大限度地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自行选择学习的内容,运用学习策略自我控制学习的进度,以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包括模拟仿真实训、试题库、资源库、网络学习平台等等。

3校企合作,基础课老师也下企业

校企合作,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下企业,才能真正了解社会需求,才能让我们的教育真正有的放矢,让信息化教育做的更有效。

4改善评价制度

素质教育呼唤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客观公正的评价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育质量的提高,客观上也能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为此我们希望能建立多元化的评价。评价内容能符合教育实际,突出评价的导向、激励的功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此可以采用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我们数学为例,评价方案如下:课堂纪律10%,每周会出一个课题(比如,在教“圆”这一节内容时,结合设计专业学生特点,要求学生把教室的一面墙,设计成圆形的窗,同时算出等分窗栏的高度),以小组为单位评分20%,回家作业10%,课堂练习10%,课堂表现20%,期中考试15%,期末考试15%。

5多样的数学信息化教育尝试

⑴游戏,仿真软件。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软件,比如格斯尼奇七桥问题,做一个仿真软件,让学生在学习中游戏,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的复习可以设计类似“天朝教育”等的升级游戏。

⑵网上课堂,远程教育。在我们学校网站上,建立一个教育平台,包括教育视频,课件模块,在线交流模块,自测模块,师生互评模块,拓展应用模块等。

⑶师生共同参与论坛,聊天室,QQ群,远程视频等交互模式。突破时空限制,给师生们提供及时有效的交流平台。

⑷网络化下的任务驱动教育模式。教师给出课题,建立学习支架,让学生个人或分组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比如讲圆锥曲线,教师给出“圆锥曲线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个命题,同时可以提出如下几个引导问题:圆锥曲线有哪些,各自特点如何?结合自身专业,谈应用?选出典型案例,分析数学模型。学生可以网上搜索,可以去公司实地考察,可以咨询专业人士等等。

数学教育信息化篇(3)

传统的教学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很被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展。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为一体,用信息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第一课时,在上课的开始学生对面积的概念知之甚少,很多学生认为面积和长度的概念差不多,所以我在提问时学生都回答错了,我就通过多媒体在电视屏幕上出示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一分米、一厘米有多长,以及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复习一下原来学过的知识。然后演示面积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很快就明白原来面积就是指物体表面的大小或者是平面图形的大小。接下来我让学生们讨论怎样来计算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学生们马上觉得应该用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量,我就用计算机演示小正方形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接着马上引导学生看长方形的长与宽的长度的数字6厘米和3厘米,跟长方形的面积18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马上就反应了过来,推导出面积公式是长×宽。然后,我又适时地利用计算机演示出了这个公式的正确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民主,学生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成了学生的小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拘束,兴趣浓厚,并可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和还没有明确的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有了更广的思维深度和广度,真正做到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激发自主探索精神

学生的学习不该是一个被动、传统、说教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前提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时,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和生动的实践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例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第一课时属三年级教材中较难掌握的内容,传统的教学常常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难以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人民币的“元、角、分”学生比较熟悉,我先让学生复习一下它们的进率,大屏幕显示一下人民币之间的进率,学生一目了然,这就节约了教学时间,加快了教学速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对于重量单位“千克、克”,我用计算机显示了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原来对这个问题,教师只能靠说,有时还说不清楚,板书又要花费较长时间,教师太累。现在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这个问题很清楚地放在了学生面前,很快得到解决,而且学生也记忆很深,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复习完这两个知识点,再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活动。为此,我设计了一份调查报告表,让学生分小组到超市去购物,再根据学生的报告,营造一个虚拟的超市: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超市里的各种商品的价格,让学生进行“购物”,学生兴奋不已,大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欲,于是迫不及待地想做“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可以自己随意购买各种物品,教师课前准备一个电子秤,学生购买各种物品后,然后拿到电子秤上去称,教师协助学生称秤,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去用,学生学习热情达到高潮,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接触了生活知识,促使每个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得到发扬。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教育信息化篇(4)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高科技在教育领域逐渐发挥重要效果。校园内部的网络化建设逐渐加强,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突破性转变。在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如何突破性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的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教学、教育领域中得到普及,逐步成为信息社会发展下的一种新教育趋势,同时意味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利于比较的信息化环境,不断研究和开发出方便教学应用的软件资源,逐渐培养出具有创新水平的现代化教学师资力量。通过教学实验,探索和发现教学新模式,将学生培育成主动求异、观察力敏锐、想象力丰富、综合品质高的新型人才。

1.高效呈现教学内容。高等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特点,其应用符号作为语言,表达更简单明了,同时借助几何语言,让表达更加直观、准确。由于这两种特点,教学环节中不能完全依靠语言信息进行教学,如此决定高等数学教育的特征,教学中要借助大量板书,通过书写和画图展示清楚,该种状况下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方式,备课的时候,制作对应的幻灯片或课件,在课堂中直接播放资源文件,减少板书消耗时间,通过丰富课堂信息,增强教学效果。但是课件制作环节中要积累大量素材,投入较多时间,是知识再创作过程。

2.动态的表达。高等数学教育研究的是变量,教学过程中思想充满动态变化,部分概念表达的仅是动态观念,过去教学手段和方式仅转述给学生某一个方面,至于动态变化具体过程则没有准确地表达出来,该种状况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使用数学软件和多媒体技术,将动态变化过程体现出来,让更多抽象性数学理论转化成生动自然的过程,将理论知识内容变得直观具体,学生学习的时候简单清晰,增强教学效果。

3.有效解决学生问题。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思考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下,老师必须在课堂上为学生解答疑惑,由于及时性不够,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挫伤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则类似问题能有效解决。学校内部可以建立网络自习室,让学生将思考环节中出现的困惑和新想法及时到网络上,通过网络技术和其他老师、同学交流沟通,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思考和进步。

4.方便习题教学。通过简单重复是无法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率的,传统习题课程教学对小部分学生具有作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一种负担,增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感觉厌烦。应用信息技术后,老师可以将习题课程安排到局域网络教室中,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利用习题库评价系统进行针对性练习,疑惑之处及时反馈,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习题练习,然后和同学、教师共同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5.实验教学。学校内部建立数学实验课程,进行数学建模教育,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源自于生活,最终将为实践应用提供指导。在学校推广数学实验,主动向学生推广优秀的数学软件,提供给学生自我研究和思考的机会,学生通过自我研究,主动观察、探索、模拟,最后得出结论。建模作为一种数学应用方面的技术,最能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在建模环节中合理配合应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查找资源、交流互动,发掘各种应用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能力。

二、教育和自主学习结合

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管理,详细分析来说,学生自身确定学习目标,对学习进行规划,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对自我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该过程强调学生的自我主体认知作用,利用其主观能动性最终增强学习效果。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出现为自主研究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学生能查找到自我需要的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不足选择学习方向和内容,通过自我判断、选择、浏览、寻找、回放资源材料。每一层次学生都可以控制自学进度,满足个体需求,信息化时代下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自主学习课堂,考虑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实现高等数学课堂中高数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教会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途径。

1.信息教学和课堂教育结合。网络自主学习不仅意味着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在学习前期,学生预先学习,主动发现疑惑之处;网络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根据任务列表,明确每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制订出符合自身的学习计划,通过自我学习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高数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常用网络搜索工具的具体使用方式,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学习网址,学生通过自我搜索获取信息资源。老师可以通过屏幕了解学生的自学过程,适当进行监控,给部分学生提供指导,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重点讲解。

2.答疑解惑。通过自我研究学习,学生对每节高数课程的内容已有初步了解,课堂教学环节的重点转化为共性疑惑问题的解决,通过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检查,疑惑之处共同探讨解决,引申教学主体,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教学情景构建等形式的配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老师应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科学有效评价,积极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不足之处,逐渐完善和调整。

3.建立答疑制度。高数老师可建立个性化教学网站,丰富教学内容。将教案、习题解答、单元测试练习、难点分析、往年习题、试卷等到网站上,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老师可在网站上建立具有特点的专栏,帮助学生探究,培养学习兴趣。课堂从数学问题的历史背景考虑,为学生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让学生学习的同时,从数学家事迹中感受到榜样力量,感受数学知识中的生命气息,带领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更多的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力量,彻底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总之,数学知识学习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传递和转移,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心灵上的数学逻辑感知体验,促进高等数学教学从细节教育逐步改变成探究式教学,彻底改变教学现状,为学生长久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数学教育信息化篇(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了推动各民族的融合与发展,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双语教育。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提升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水平的突破口,因此,实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信息化十分重要。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1.创造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教育的信息化意味着知识共享的实现,这为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基础,形成了由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教学方式。学生可以自己寻求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进行双语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提高对双语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2.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计算机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数据库,经完善和发展,具备非常多的教学资源。因其本身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展性,满足少数民族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需求。学生可以借助教学平台及时解决在双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另外,一些结合当地实际的语言翻译软件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行语言之间的转换。3.降低教学难度。由于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学习时具有一定困难,双语教育不仅是两种语言的学习,还包含语言中所传承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改变枯燥的学习内容,双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双语教学软件将平面化的知识立体化,创立真实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信息化教学问题

1.教师的应用能力较弱。现有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大都不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存在能力缺失的现象。资源的选择能力、教学的设计能力、课堂内容的整合能力都是应用能力,不论是哪一种能力的缺失,都会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另外,部分双语教师不会使用信息化技术,难以掌握教学软件,教师自身能力的缺乏给双语信息化教学的推进带来困难。2.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不足。双语教师偏向于信息技术的某一方面的功能,如资源、软件,在与课程所授内容的整合方面依旧不足。所谓整合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把课程内容和信息资源、技术、方法等有机融合,如果不能实现这两方面的有机融合,会形成两个教学部分,也就无法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3.信息化资源数量少。随着信息化双语教学的推进,一部分学校建立双语教学资源库,建立校园网,但是也有一部分学校没有建设双语教学资源库和校园网,或者只建立了单语资源库,导致素材获取、知识共享、在线讨论等缺失。另外,已有的网络信息教育资源质量不高,存在内容重复的问题。双语教育资源的缺乏不能满足双语的日常教学需求。

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信息化教学的措施

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其教学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双语教学效果。因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首先,要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让双语教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利用教学软件开展教学工作。其次,教师要将这些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相关教学中,培训自己课程设计的能力、资源选择的能力、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同时,研发适合信息化教学的教材,为信息化和课程融合打下基础。2.建立双语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激励机制。双语信息化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相应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各方人员建设的积极性。双语教师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时能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调动教师参加的积极性,学校要奖励对信息化教育有贡献的教师。另外,形成以相关单位为主导,各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模式,拓宽资源建设的宽度、广度、深度,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投入更多的努力。3.建立多文字处理系统平台。现在已有的网络信息教学资源大都以汉语的形式存在,这给少数民族学生造成了一定困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必须建立多文字处理的系统平台,解决语言对应问题,实现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之间的转换,提高学生获取资源的效率。当然,平台的建立要考虑相关语言的标准和规范,依靠相应的信息技术实现。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给双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可以让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得到突破性发展,双语教育信息化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取得一定成效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提高双语教育水平,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双语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激励机制和多文字处理的系统平台,通过真正的资源共享双语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玥,赵慧臣.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

[2]韩生辉.论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信息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

数学教育信息化篇(6)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7-0029-03

“现代教育技术”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公共必修课,主要任务是让师范生在走上教学岗位前接受现代化教育技能的训练,掌握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信息时代所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熟悉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各种教学与学习环境,能对基于各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进行设计并实施,适应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基本需要,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制订了45课时的教学计划,其中理论教学25课时,实验教学20课时,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特别注重课程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和建设。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中提出了实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依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搜索可以得知截至2011年,共计11所高等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其中部级本科类3所、部级网络教育类2所、省市级本科类6所。经过多年建设与改革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亟待解决。

(1)资源共享性不强,大部分没有更新内容。通过浏览“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许多课程部分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内容需账号登录方可使用,大部分课程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就很少对课程网站进行完善和维护,课程内容几乎没有更新,只有一些公告通知或论坛有更新。因此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不断完善和健全课程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完全共享,并能将最新的学科动态、学科资源及时上网,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2)资源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管理,重复性强,适用性不强。在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时可采用知识管理系统,对资源建设作统一的、科学的管理。

(3)资源内容的国际化交流有待强化。现有的课程资源网站均提供参考文献、网站链接、扩展读物等资源内容,这此内容多为国内学术成果,而国外学术知识则仅以网站链接为主,缺乏专项的最新学术会议、成果介绍和交流。

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原则

结合《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为保证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过程应遵循实用性、系统性、发展性、创新性原则。

(1)实用性原则。在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中,应以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师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有助于师生开展网络互动教学、生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信息资源建设。

(2)系统性原则。为使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系统整体,在资源建设准备阶段,必须全面考虑资源建设的目的、标准、结构、现实条件等因素,有整体的、系统的资源建设规划与设计。

(3)发展性原则。“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内容日新月异的课程,因此资源的建设也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资源使用过程不断地补充新内容,与时俱进。

(4)创新性原则。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加工、修改,提炼出更实用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再创新。

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

1.“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模块的规划

依据我校采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李方、叶谷平著),参考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置,设计了八个理论学习模块、九个实践活动模块,如图1所示。在实际授课时,每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调整教学设计内容,设计适合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教学活动流程,也可针对专业特性灵活调整实践活动模块的课时安排。

2.“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将教育资源划分为九大类,并通过必须的数据元素(LOM核心集)、扩展的数据元素(分类属性),可选的数据元素三个维度对教育资源加以描述和限定,以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目的,从而提高教育资源开发的兼容性和共享性。[1]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课程数字化建设的升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的提升,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可分为:教育资源、过程资源、环境资源,如图2所示。

(1)教育资源。是指保障教与学过程顺利开展的资源,此教育资源的含义比《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更广,包括:导学资源、教学资源(技术规范中所界定的资源)、移动资源。

1)导学资源。指顺利开展网络学习必备的引导资源、学习说明举例等。它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增强学习适应性,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地获取和利用资源,促进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提高。此类资源包括视频导学、课程介绍、课程大纲、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课程导航、知识地图等。如视频导学是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指导,主要介绍课程的基本特点、内容结构、学习方法,使学习者对课程有总体认识,对课程要求有基本了解,以达到有效学习课程;知识地图则是一种知识导航系统,包括显性的、可编写的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并显示不同的知识、存储之间重要的动态联系。[2]

2)教学资源。《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阐述了教育资源的建设有四个层次的含义: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资源的评价与筛选;工具层次的建设,并界定了九类资源:包括有媒体素材(又分为文本类素材、图形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题库、试卷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源、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

3)移动资源。此类资源的作用是师生使用移动设备可实现4A的自主学习和交互式教学活动。从所采用的媒体形式来分,主要包括文本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电子课件、电子教案等丰富且格式多样的移动学习资源,并配套适合手机浏览的网络平台,登录手机平台即可浏览课程,获取资源,参与讨论等。

(2)过程资源。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作品和成果,这些作品和成果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对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实施提高学习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3]此类资源包括有论文作品、实践成果、学习心得、学习笔记、实验报告、学习论坛等。

(3)环境资源。此类资源是指支撑教与学过程的软件环境。主要体现为网络教学平台、移动学习平台、系统管理平台、学习工具(如学习计划制定工具、学习笔记工具、学科词典、QQ群组、博客平台、学习论坛等)。

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分为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阶段、评价阶段、与再创新阶段,具体过程如图3所示。

在准备阶段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可通过学前测评或学习风格测试,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预测,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以生成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或测试学生的学习风格,提供相应的具有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学习支持,并进行学习内容模块分析,整体规划课程学习内容,再经过对教育资源、过程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分析,从而获得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整体设计。在资源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开发工具,进行素材收集,开展资源建设阶段。建设完成后的资源要进行资源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和系统的稳定性检验和评价,评价不达标,则返回再修改,评价达标则正式,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进行资源的累积和对资源的整合、加工,实现资源的再创新。

五、结束语

教师是否具备与教育脉搏一致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开展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决定性因素。[4]优质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各种学习,从而培养较强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成为“数字生存”的带头人。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朱凌云.《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3):51-55.

数学教育信息化篇(7)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要向现代化,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行的教育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新型教学手段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采用。网络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发展对教学、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丰富资源,能为我们的教学、学习模式的改革提供便利条件。

一、信息化环境下数学教学方式的探究

(一)信息化环境下数学教学方式的优点

1.信息技术的应用,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例如我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录音讲述数学家赵爽的故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知识的兴趣。利用情境调动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教学内容,而且活跃课堂气氛,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多元化、教学效率高的特点。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能节约时间,增加课时容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利用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简化教学程序,加快教学节奏,加大课堂教学密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上练习评讲课、习题课时,由于学生的差异比较大,因此我就采用变通的形式,运用多媒体将类似的题目以例题的形式进行讲解,然后与相关习题相联系。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能够对知识点触类旁通,从而培养自学能力。

(2)充分发挥计算机媒体在教学中“特有功能”的作用。

①“效果”提示,引发思维。将有关的不好理解的教学内容给予“波浪形”、“闪烁”、“放大”几下,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我在讲述一些数学难点知识时,对其中的要点“波浪形”几下,这几下“波浪形”,使学生很容易把握住其中的关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②动态演示,加深理解。数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计算机媒体则能将静态的理论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轴对称”的教学中,关于翻折的具体过程,教材中只是几幅图和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我就运用flas将这些过程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现,并配以理论讲解,这样学生就可以将动画和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③网络互动,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网络环境的教学就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bbs论坛及留言簿等就是专为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的交流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搜集问题、相互沟通、解决问题,这是在封闭和垄断的教学中做不到的。如“习网”的使用,充分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从知识的桎梏走向智慧的放飞,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

(二)信息化环境下数学教学方式的注意事项

1.由于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交流与处理功能,可以为教学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提供便利条件。如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像、几何图形及其变换过程并研究其性质;利用计算机处理统计中的数据、求方程的近似解等,计算机都将发挥巨大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代替

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不提倡用计算机演示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教学过程中可适时地应用信息技术,但绝不是用技术化代替数学化的过程,运用信息技术只是用一种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使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数学精神全方位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是对数学化进程的一种强化。

2.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发挥指导与监督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学习问题的发现、分析,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他们做出指导。还要通过监督降低学生在学习中非学习行为的发生几率,确保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有效性与高效性。教师的指导与监督还应体现在对学生的心理导向上。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技术学习和思考数学问题,与学生构建基于信息技术这一平台的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数学内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提倡通过问题解决活动学习,这样既可以学习数学知识,又可以学习信息技术。

二、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新型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究

首先,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好自主学习的内容。无论哪种教学,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要有步骤地进行学习。一把抓,胡乱学,任由学生“真空式”地自由学习,都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教学内容的设定,主要是针对与每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热点问题的进行研讨等。学生可利用网络资源阅读或查找相关文献,主动地获得答案、掌握较深层的知识。

其次,让学生明确自主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的确定,要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定制、分步实现。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的能力。

再次,自主学习需要有一个设计好的学习任务或问题。学习任务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以任务完成或问题的解决作为自主学习的动力。学生根据上述的内容、目标与任务进行信息资源的查找与学习。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有目的的资源查找,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筛选出一定的资源,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寻找。在自主学习模式中,学生应把自己查找获取的资源,经过集体评价,到网上,供大家集体共享。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获取信息与辨别信息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分享的集体意识。通过与他人(包括老师、同学)的协商完成对学习目标、内容的深入了解,进而达到学习的总目标。

最后,自主学习需要学生将学习结果进行展示、评价,及时进行总结。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评价,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交流、展示、评价,可以促成学生之间的竞争,形成争优创先的学习氛围。

总之,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以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集中解决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毕义星.教育案例写作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华英.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江苏高教,2010.

[3]吴洁,盛琳阳.网络环境下自主协作教学模式研究.计算机教育,2010.

数学教育信息化篇(8)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对高等数学教学的优化作用

1.使教学内容更加清晰地体现

高等数学是一门专业术语和符号较多的课程,高等数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符号语言,通过符号进行表达和授课,既简洁又凝练;第二个特点就是几何语言,几何语言具有立体感,更加直观。[1]高等数学这两个语言特点使得教师在日常授课中无法完全使用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描述,这就导致了在高等数学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采用大量的板书来为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通过板书看到数学知识的本来面貌,然而这是浪费时间的,长时间地书写板书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习质量下降。因此,在信息化的前提下,有效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幻灯片来代替板书,能够有效将清晰的符号和图形展示给学生,既节省时间又能丰富课堂内容。

2.使教学思想以动态形式表达

“变量”数学是高等数学主要的研究对象,这是高等数学的基本特征,在高等数学的许多定义当中都体现了动态的含义,这就导致高等数学的思想也表达了一种动态的程序。在高等数学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靠书写板书为同学们呈现这些图形或定义,然而黑板上所呈现出来的知识内容根本不具有动态的效果,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知识就只有这一种形式而已,不会变通。采用信息技术在高等数学课堂中进行教学,高等数学软件的有效应用能够使知识以动态的效果呈现出来,这样做能够更加生动地体现抽象的知识、动态的数学知识图形,能够使数学思想更加直观。[2]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新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1.优化教学内容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多媒体技术能够将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以更加清晰、简洁的方式展示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及时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模式相适应,使复杂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更加符合其实际特点。[3]

2.建设新时期的数学文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人文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在高等数学教学方面,要及时结合数学与技术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性思维得到有效培养。将信息化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当中,使现代高等数学教学能够充分体现信息化的特征,同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高科技成果当中数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当中处于核心位置,将数学文化充分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数学文化,并且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数学文化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当中,能够有效地将社会实践的内容与数学抽象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3.加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只注重数学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了数学实践能力的教学。信息化背景下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强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4]尤其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有效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经济发展与处理信息的问题中的意识,有助于我国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等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发达的网络平台为学生引进大量的有关经营、统计规律等方面的实例,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明确数学的广泛应用,体会到严谨的数学态度。

三、结论

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利用板书来为学生进行讲解的模式,使课堂效率更高,抽象的数学知识能够更加立体、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高等教学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文化,加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严谨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有助于教学新模式的有效建立。

参考文献:

[1]郭迎春.信息化条件下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新模式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4):87―89.

[2]赵燕春,胡晓飞,赵泽福.信息化条件下高等数学在数学创新教育中的独特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227―228.

数学教育信息化篇(9)

一、严格比对标准

真实、准确是系统存在的基础,我们始终把“人籍一致”作为系统建设的基本要求,以法定的公民身份信息作为学生学籍信息的标准,学生学籍信息的正确与否,严格以公安部门公民身份信息为依据进行核对。我们积极与省公安厅治安总队下属的户政处、户籍管理中心联系,建立工作机制,商定核对办法,定期核对新增学生信息,两个信息有矛盾的由公安部门裁定,户籍信息有错漏的由公安部门督促更改。

二、优化学籍数据

在核查学籍信息数据,提高数据质量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三个环节,不断提升数据质量:一是数据录入环节,抓好采集、审核、上传工作,按照“一次采集,防止造假”的原则和“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错”的要求,对采集的数据必须认真审查,由班主任与当地公安部门多次核对,优先审核通过确认无误的,然后集中处理有问题的数据。我省学籍管理员开发了数据上传校验软件,对上传数据进行逻辑把关,初步保证数据正确。二是集中清理环节,对入库数据进行了集中清理,删除不对应的学籍信息,变更不正确的学籍信息,统计无户口的学生人数。同时,通过新学期禁止招收小学不足龄生进入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得留级等政策措施,保证系统数据日趋准确。三是数据核对环节,系统运行后,我省提出了系统信息“四对账,四一致”的要求,“四对账”是指文化户口中学龄人数与系统中就学人数对账,在校生人数与系统录入人数对账,统计汇总数与学校统计数对账,上报数据与本级系统数据对账;“四一致”是指文化户口中学龄人数与系统中在校生数相对一致,学籍系统录入人数与实际在校生数相对一致,上报数据与系统数据相对一致,学籍数据与相关教育事业年报数据相对一致。通过“四对账”达到“四一致”,有效保证了系统数据的真实准确。

三、实施量化考评

为了督促学校及时更新系统数据,维护信息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和权威性,我厅建立了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工作量化考评制度,2014年6月制定下发了《省教育厅关于建立中小学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量化考评制度(试行)的通知》(黔教基发〔2014〕194号),将各项工作要求细化、量化,明确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考评,市、县每年进行一次考评,省厅每年第四季度对各市进行考评。考评内容分为“管理制度”、“管理成效”和“工作亮点”三个部分,将学校业务操作及时、基础信息一一对应,准确无误等要求细化为考评内容。实行市(州)关键数据月报制度,对各地数据“实时监控、动态管理”,省厅每月公布一次各市(州)数据,便于比对差异,找出问题,改进工作。

四、加强业务培训

系统操作运用是培训工作的难点,操作者的实际运用能力决定了系统能否正常运作。由于学籍管理员的工作变换、系统升级新增功能的运用,必须及时培训指导。我们提出了“学先进、找差距、保特色、同进步”的要求,采用各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一是适时指导,解惑答疑。我省在市县级学籍管理员中挑选出五名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同志,兼任省级学籍管理员,每天在市州、区县QQ群里解答疑问,及时解决,指导处理系统内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随时培训、适时指导、有问必答,有错必纠”。二是分级培训,人人过关。我省先后进行了五次市、县级学籍管理员培训、骨干管理员培训,并要求市、县、乡镇、逐级培训,使学校管理员“人人过关”、“持证上岗”。今年按教育部要求再次进行了分级培训,做到网格式培训全覆盖,不但培训了所有学籍管理员,还培训了部分学校后备学籍管理员。三是现场培训,相互启发。今年我厅在贵阳市南明区召开了“贵州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工作现场会”。南明区是省会主城区,外来学生比本籍学生多,民办和小型私立学校多,管理难度大,但学籍管理工作在系统应用、数据准确、优化系统、规章制度等方面成效显著。我们组织了各市(州)教育局局长、基教科长、学籍管理员现场观摩,听取学籍管理工作汇报、学籍管理员工作心得介绍,查阅学校学籍管理资料,参会者一致认为该区管理工作扎实有效,管理方法科学有序,统计数据准确清楚,表册资料清晰完整,对各地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我厅要求各地对照先进、找出差距,提升全省工作水平。此外,教育厅霍健康厅长对学籍系统的使用提出了“行政领导会浏览,主管领导会查询”的要求,我们制定了分批实现,一年达到,两年形成习惯的培训方案,要求各级管理员从现在开始对行政领导进行一般性操作培训。

数学教育信息化篇(10)

众所周知,公共数学基础课是理工科类院校各专业最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高等学校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课,几乎是所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由此可见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在大学数学的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重心由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公共数学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甚至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发挥,更谈不上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1 课程自身原因

公共数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模型等课程,尽管每门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但它们却也具有概念多、性质多、公式多、技巧性强、抽象难懂的相似的地方。

1.2 教师原因

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公共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师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强调学生要理解要掌握,没有专业针对性,缺少应用,导致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了厌学情绪。

1.3 学生原因

一方面学生对公共数学基础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即这些课程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只要考试及格就行,而历年的考试试题较为程式化,没有什么新意,使得学生缺乏了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教学中信息化水平落后,既不能很好地增加课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

2 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大学公共数学基础课教学实践中的有效策略

2.1 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信息化意识

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职责也由传统的授业解惑向学生能力的培养转化。如何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信息化的社会,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教会他们信息化条件下进行学习的技能和获取知识的方法[1]。

2.2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促进教学手段的信息化

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原本就抽象难懂的数学基础课程变得更加的枯燥沉闷,为了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并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促进教学手段的信息化。

(1)运用信息化技术,突破教学难点[2]。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讲解高等数学课程中二次曲面时,无法直观演示图形,只能从方程的形式入手,机械记忆二次曲面所对应的方程形式。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或电化教学,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在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问题变得更加的直观,降低难度,解决教师很难讲清,学生很难听懂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课堂信息量,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轻松愉快的同时,收获知识。

(2)课堂中适当使用数学软件,理论联系实际。比如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统计部分的讲解与数学软件相结合,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体会如何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这一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3 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尝试信息化教学

网络教学平台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通过创造信息化学习环境,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单调、学生自主学习受限的弊病,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授课、学习、答疑、测验等服务[3]。

2.4 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育信息化篇(11)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096-03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这一规模庞大的教师群体,凭着多年前掌握的知识和一支粉笔、一本书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结束。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必须顺势而变。本文就教育信息化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教育信息化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

1.具有面向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变革。“不同的教育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课程的知识观、人才观、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资源观、评价观,研读《数学课程标准》,把握其精髓,树立相应的教育理念。

2.具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具有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将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气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3.具有协作研究的能力。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活动和科研活动的联系更紧密。“教师即行动者”已为广大教师所认同,教学与研究已成为信息化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在教学和研究中,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相互交流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共同讨论教学中的得与失,广泛吸收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放弃’以往那种小农经济式的“单打独斗”,建立一个善于合作、乐于合作的教师共同体,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4.具有设计组织资源的能力。“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效率等方面不断提出新要求,教学资源的设计组织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本功,也是教师日常教学的基础工作”L3 J。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深入透彻地了解和把握自己所教学科内容,而且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学会WebQuest、Blog等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技术,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术;高效组织教学。

5.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必须随着新技术的使用与信息的扩展而有所改变。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者和代言者的身份被质疑,“一桶水”的小学数学教师已经不再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知识,才能成为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小学数学教师要意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养成不断追踪学科动态的良好习惯。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不能正确处理好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教师主体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些误解。“第一,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感觉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就不是新时代的数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多媒体加以科学合理的选择而盲目使用技术,这种理念认识支配下的技术使用仅为数学教学的形式服务,忽视了数学教学的本质”。“第二,忽视现代信息技术zest学教学的作用及价值而过分夸大了数学教师人为的作用”。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小学数学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抵制信息技术的思想。他们认为,不用信息技术那玩意儿照样能培养出数学优秀人才,何必要多此一举呢。还有一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仅仅是辅助而已。这些小学数学教师轻视或者忽视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巨大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样的数学教师必将为时代所淘汰。

2.信息技术能力低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技能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一种基本素质。许多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科研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我国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仍比较低下。这样的教师开展数学教学,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是对信息技术设备的严重浪费。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低下主要表现在;“对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与应用不够熟练;部分数学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还相当薄弱,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教学资源的能力相当有限等。”

3.不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专业知识。“美国学者PunyaMishra与Matthew J.Koehler提出了基于信息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专业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CK)。它是学科知识、技术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三者之间动态整合的产物,是关于教师在具体情景中如何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的一种高度综合的复杂知识”。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TPCK知识对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但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认识到TPCK知识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有些教师说:“如果我不懂数学知识要完成数学教学是绝对不可能的,若不懂教学法知识可能在教学效果上受到一些影响,而若不懂信息技术知识至多在形式上不时髦罢了。这种认识支配下的数学教学,要么忽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要么把信息技术作为传统黑板与粉笔的替代品,把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生搬硬套在一起,表面上贯彻了TPCK的理念,实际上是对TPCK的一种误解。

4.教师培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我国现阶段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培训通常采用“培训班式”,和“专家讲座式”两种形式。“培训班式”主要强调小学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及现代教学设备的技术操作,而不强调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培训的内容和具体的数学教学情境脱节,不能给数学教学带来重大改变。有人尖锐地指出,该模式只是造就了一些“有技术没有思想”的教师。“专家讲座式’一般由外请的专家讲授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的理念和方法,从理论上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问题与经验”。这样的培训有利于教师快捷、准确、系统地掌握有关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但是“专家讲座式”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一方面,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往往感慨“听起来蛮有道理,可就是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另一方面,校外专家离开后,缺乏后续的实践指导。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对策研究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师主体性之间和谐共生的平衡关系。关于小学数学教师主体作用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笔者认为,两者都非常重要,不能忽视任何一方的作用,它们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平衡关系。一方面,“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培养通过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数学算式推理”、“数学命题论证”、“数学几何作图”等活动实现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主导性的发挥应适时、适度,恰到好处,点到为止,避免代替学生思维,走上教师独舞的不归路。另一方面,小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在发挥教师主体性的基础上,还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的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的。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创设一定的学习问题情境,使数学知识以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

2.创造条件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营造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良好氛围。硬件的配备和软件资源的开发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学校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良好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可以形成小学数学教师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其次,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如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技术、知识管理技术、表达展示技术、教学评价技术、思维组织技术、叙事反思技术等培训。需要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师TPCK的培训,培训采用以下步骤:第一,专家结合优秀案例,向小学数学教师传授TPCK的相关专业知识。第二,将参与培训的小学数学教师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小学数学方面的专题,进行教学设计,并且每一组选一个代表就选择的专题进行讲课,其他的旁听,并做好观察和记录。第三,就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运用TPCK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讨论,其他教师提出建议,专家进行恰当的点评,同时,讲课教师进行必要的反思。第四,经过讨论和反思后,重新讲授前面讲过的内容,进行再讨论再反思。这种培训模式让小学数学教师将所学到的TPCK知识进行实践,并且能得到同行和专家的帮助和指导,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师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有关TPCK的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