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数学与生活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6-07 06:00:37

数学与生活论文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1)

2.教学的内容当中应该完全地渗入生活化当中要想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为便捷的途径就是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创设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生活情境。也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比较自然地融入教学氛围当中,从而产生对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画图和学生图片唤起学生的兴趣,运用简单数学模型,便能将这些枯燥的数字比较恰当准确地包含进去。一旦生活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学生再算起来就比较容易接受,无形之中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进而降低了教师教学的难度。

3.课后布置作业的生活化要求长期以来,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任何一门课程课堂教学之后进行知识回顾的最佳途径。数学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如果每天都要求学生去做一些枯燥的纯数字的习题,小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也不能按时、准确、高质量地完成作业。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当尽量将作业的布置和设计渗透进生活化内容,让学生在数学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同样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处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家里在买菜或者去超市购物时候的付账明细,借此让学生在生活中锻炼口算能力,也温习课堂知识,还培养起小学生生活化的数学思想。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2)

在指导学生写“数学作文”的实践中,我发现写“数学作文”有以下好处:

一、能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毕竟有限,所以很多学生认为数学难学。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老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学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一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二可以避免学与用的脱节。让学生写“数学作文”能增强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方法来分析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我有一个学生在日记中提到在商场买洗衣粉时看到有不同的牌子,同一个牌子又有几种不同的包装,价格都不相同,从而想:买哪一种最划算?她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一番计算后作出决定,心里非常高兴,因为学过的知识派上了用场,很有成就感。如果学生能坚持这样记日记,经常去观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逐渐改变“数学既枯燥又难学”的看法,还能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实践能力。

我经常让学生写小论文,有时让学生自己找课题,有时提供一些课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学生反复做实验、做调查,反复与他人讨论,实践能力得到极好的锻炼。比如写《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家距学校有多远》、《请拧紧水龙头》(以水龙头漏水为起因谈节水)这样的论文,首先要做一些实验,得出相关数据才能写好。而要写《买哪种最划算》、《警惕白色污染》这类论文,则需要事先做一些调查,收集很多数据才能写好。写这些小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也就是采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

三、是渗透德育的一个极好途径。

写《请拧紧水龙头》、《警惕白色污染》这类小论文,学生通过实验、调查、计算,得出了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要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学生将这些数据、感受写进小论文,公布出来,就起到了宣传环保的作用。这些通过自身参与感受到的东西,对孩子们的教育功效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50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学好小学数学,一是在小学阶段能够得到一个更好的成绩,二是为学生在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学习数学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让学生学好小学数学,让学生打好基础,是需要引起小学数学老师重视的,需要老师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数学。其中,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因此,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如何将小学数学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结合好,到达一个更好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从要把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原因、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措施和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三个方面,讲述了如何将两者结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下面就来详细的叙述一下。

一、要把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原因

(一)小学数学过于理论化,与现实生活脱节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中,数学老师主要是给学生讲述相关的数学理论,让学生把数学理论学习明白,然后在学生对于理论有相关的理解之后,再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对于小学数学老师在课上讲述的相关知识有一个更好的巩固。在上述的整个过程之中,都没有将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是严重脱节的。但是,在社会的发展要求下,需要将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对进行联系,让数学从一个理论化过重的学科变为一个能够更多的与生活相联系,让数学在基本理论之外,变得更加的充实,更加的有利于学生学习。

(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善于联系生活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已经变为一个只能为平时做数学作业和进行数学考试的工具,学生现在是为了学习数学而学习数学,并没有在生活中把数学应用起来。造成这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小学数学老师在平时上课时,没有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起来,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没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思想。所以。针对于这一个问题,需要数学老师进行及时的改变,把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措施

二、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措施和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一)部分小学数学老师在与生活联系时过于生硬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需要小学数学老师把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相联系,但是许多数学老师在进行相关的联系时,日常生活与知识的联系过于生硬,不符合教学要求,而是为了将两者相联系而联系,这种生搬硬套的联系方法是要不得的。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及时找到合适的方式进行解决,一是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在备课时,就想好相关的知识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在课前进行相关的实践,将自己所讲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在讲课时才会让学生听得懂,达到让学生把事情弄明白的效果,而不是进行相关的生搬硬套。二是小学数学老师也需要及时与学生进行相关的沟通,让学生提出相关的建议,让数学老师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更加的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使数学课堂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通过上述措施就可以提高小W数学的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的时候,就可以把生活中的图形与抽象的图形之间进行比较,小学数学老师在学习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观察生活中的图形,这样在学习图形的认识的时候就可以让抽象的图形转化为现实中的图形,便于学生对于图形的理解,提高数学课堂的课堂效率。

(二)学生对于这种的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

因为之前都是直接在数学课堂上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只需要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然后做好题目就好。虽然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可以便于学生的理解,但是对于刚开始接触这种教学模式并不能马上就接受,需要有一个过渡的过程。关于这个问题需要小学数学老师注意,及时进行解决。

因此,针对于这个问题,就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时,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时在一堂中先是对于部分的知识与现实的生活之间进行相关的联系,然后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在整堂课中都运用这中教学模式。将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让学生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三、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让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可以将原来枯燥难懂的理论,转变为生活中的简单易懂的生活常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主要就是小学数学老师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部分数学理论知识过于枯燥,对于还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过于难懂,这样会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但是,将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相结合,让小学数学的知识更加地贴近生活,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会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注意力,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

(二)让小学数学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4)

(一)注重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具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形式,一年级儿童更多的是具体的形象思维,这时期的学生,不能依靠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体行动和直观形象的支撑。例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可以装满十瓶牛奶的盒子,一盒里装了9盒牛奶,另一盒里装了5盒牛奶,想一想,怎样装牛奶更容易看出牛奶的总瓶数?唤醒学生“凑十”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想一想,我们怎样操作,能使我们一眼看出这些小棒的总数?由于有了放牛奶的经验,学生很快想到从右边的5根小棒中拿出一根和左边的9根凑成10根。然后和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老师这时将学生的想法用算式写在黑板上,把操作活动和数学符号联系起来,从而使操作活动和抽象的算理紧密结合,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抽象的计算方法。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时,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操作活动,来认识体会这些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边操作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长方体摸上去有什么感觉?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长方体能在桌面上滑动?(因为它有平平的面),摸一摸球,有什么感觉?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球能在桌面上滚动?(因为它鼓鼓的,没有平平的面。)把圆柱拿出来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有时会滑动,有时会滚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圆柱上既有平平的面,也有鼓鼓的面。)圆柱可以在桌面上滚,球也可以在桌面上滚,它们的滚动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圆柱只能朝一个方向滚,而球可以到处滚。)为什么不一样?(因为圆柱上有平平的面,而球上没有平平的面。而且圆柱的粗细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圆柱的上下两个平平的面是一样大的。)这样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二)注重经验唤醒,促进学生以已有经验为基础建构数学知识。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经提出“普通常识的数学”的观点,他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经验。

一年级一册教材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是一个难点,主要表现在学生能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出多(少)几,但不能正确列算式,表示比较的过程,也就是不能将比较过程和算式建立联系。他们有的是用数数的方法,想3再数2个数就是5,所以5比3多2,有的想3再加几等于5,所以列式3+2=5,还有的是记住公式大数减小数,然后套用公式得出结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是对算理的不理解,而这个算理是很抽象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它的确有很大难度。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的情境,我们教室里有一些男生,还有一些女生,怎样才知道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你有什么好办法?同学们通过思考,得到一个方法,让男生和女生站队,一个对着一个,对齐之后看看是男生有多的,还是女生有多的,就知道谁多谁少了。这样的比较方法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比较多少时,他们通常就是这样操作。他们在以往的生活中积累了这样的比较经验,只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重温这个经验,学生通过重温进一步明白比多少时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一一对应,在明确这样的方法之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比较学生和老师的人数:学生有8人,老师有2人,学生比老师多几人?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分别代表学生和老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来,这时再让学生指出哪几个学生是多出来的?这部分学生包括与老师对齐的那2个吗?如果果把这2个去掉,剩下的是哪一部分?(剩下的就是学生中比老师多的)怎样求这一部分?然后再让学生列出算式。这时学生体会到从较多的事物中去掉与较少事物一一对应的部分(也就是同样多的部分),就能得出较多事物比较少事物多的部分。我们知道,学生总是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对自己生活中体验过的事情有热情,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可以从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事件入手,创设合适的情境,充分唤醒知识经验。在此基础建构属于他自己的数学知识。

(三)注重习惯养成,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进行。

初入学的儿童,往往还没有建立学习的雏型,因此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儿童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小组合作等习惯。以保障数学学习的顺利有效的进行。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懂得听清他人的想法;可以要求学生复述老师或同学的话,以提醒开小差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其次要教学生学会表达,要学会在倾听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用完整通顺的语言说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后还要教儿童学会操作,学会轻拿轻放,有理有序操作学具。要在每次操作活动前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在操作过程中检查学生有否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有错题及时改正等习惯。

由于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要优势,一年级学生还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在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加强调控,多多开展小组竞赛,定期评价小组表现,宣布比赛结果。可以将老师的要求物化量化,设倾听星,操作星,守纪星,智慧星,作业星等多个奖项。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个人与个人这间的竞赛。以激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有时还需附上英文的论文摘要。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而参考文献是人们长忽略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毕业论文标准格式:格式及排版

1、论文份数:一式三份。一律要求打印。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纸张型号:A4纸。A4210×297毫米。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分割线为3磅双线。

2、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3、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5)

 

纵观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章节,笔者始终感觉用键盘问题做数学模拟实验的教学载体,学生探究热情低调,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农村学生数学生活化的体验。通过几年尝试教学与改进,我们发现初中数学模拟实验求概率的设计与应用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和探索。

一、初中数学模拟实验设计原则。

1、生活性。试验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景化与知识化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1]

2、广泛性。避免以点代面,全盘考虑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分点试验。让抽样结果尽可能反映是按研究对象的共性特征。

3、随意性。每次实验方案的实施不提前预设,围绕方案任意活动,并直接获得需要的数据。

4、活动性。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通过活动“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才能还学习真正动机――因活动而快乐,因快乐而学习.[2]

二、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适用条件。

由于随机事件的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往往解决相关实际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把握。分清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适用条件,是进行有效设计和准确应用的关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期刊网。

通过对模拟实验相关事件的综合分析,以及与列举法求概率相关事件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模拟实验求事件的概率适用条件包括每次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不是有限个或每次实验的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3]

三、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设计程序[4]与过程

1、确定设计方案(如投飞镖、做记号、数数量、抛硬币、掷骰子、转转盘、等)。

2、拟定统计栏目(总数、频数、频率)。

3、统计相关数据, 计算频率与数据规律分析。

在做大量重复试验时,可事先根据概率要达到的精确度确定数据表中频率保留的数位。计算频率一般保留两位或三位小数。

4、估计事件概率,获得最有价值的数据(用频率估计概率)。

通常用频率估计出来的概率要比数据表中的频率保留的数位要少,一般要求的概率精度达到一位小数就可以了。

四、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应用拓展(举例)

例1求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投飞镖)

设计方案:小明在操场上做游戏,他发现地上有一个不规则的封闭图形ABC,为了知道它的面积,小明在封闭图形内画出了一个半径为1米的圆,在不远处向圈内掷飞标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5]且记录如下:

统计图表:

 

投飞镖总次数

50

100

150

200

300

投中物体次数

 

 

 

 

 

  投中物体频率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6)

2数学文化素养的研究现状

2.1国内外对于数学文化的研究现状数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数学文化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却一直没有被人们所重视。一直到20世纪的下半叶,美国著名的数学史学家M.克莱因在他的三本著作《古今数学思想》《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中对数学文化进行了系统地,见解独到的阐述。1981年美国著名学者怀尔德在其代表作《数学是一个文化体系》中指出:数学文化的发展己经到达一定的高度,被认为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数学文化,是数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工具和能力,是数学与人文的结合。随后引发了对数学文化内涵界定的广泛关注。国内最早使用“数学文化”一词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邓东皋、孙小礼等人,他们在1999年合作编写了《数学与文化》一书,书中汇集了一些数学名家的关于数学文化的论述,该书是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对数学文化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在这十几年中许多著名的学者李大潜、张奠宙、张顺燕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对数学文化的界定与理解。张奠宙认为数学是一种文化现象,并从文学、语言学和美学方面解释了数学是一种文化。李大潜从数学的知识性、工具性、基础性、科学性、技术性以及数学的语言等方面论述了数学是一种先进的文化,进而讨论了通过数学的训练,可以获得的数学素养并对数学文化教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张顺燕在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提出了实现四结合:历史与逻辑想结合、数与形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相结合,培养四种本领:以简驭繁、审同辩异、判美析理、鉴赏力的数学教学建议;并从数学与教育、数学与文明、数学与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数学文化进行了论述。还有蔺云、胡良华、陈晓坤、黄秦安等人也对数学文化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2.2国内外学者对数学素养的研究现状数学素养的提出最早源于1982年英国的“学校数学教学调查委员会”编写的《考克罗夫特报告》(原名((Mathematicalcounts))。《报告》指出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今后的成人生活、就业以及学习的需要。《报告》阐述了为满足这三种需要,学校数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论述了进行良好的数学教学所需的多种条件和支持。《考克罗夫特报告》报告以后,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便满足学生成人生活的需要成为各国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进而引起各国关于数学素养的评价研究。随后对数学素养的研究多是从数学素养的内涵、数学素养的生成策略、数学素养的评价这几个方面展开。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组织(简称OECD)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旨在评估OECD成员国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技巧,以及跨学科的基础技能,希望了解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各国初中学生,是否具备了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国际间的比较找出造成学生能力差异的经济、社会和教育因素,从而进一步为各国改善自身的教育体制提供必要的参考指标和数据。PISA每三年将进行一次评价。2000年PISA评价中,阅读素养是主要领域,2003年数学素养是主要领域,2006年科学素养是主要领域。PISA把数学素养定义为:个人能认识和理解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作为一个富于推理与思考的公民,在当前与未来的个人生活中,能够作出有根据的数学判断和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数学素养包括:数学思考与推理、数学论证、数学交流、建模、问题提出与解决、表征、符号化、工具与技术八个方面。国际成人素养调查(IALS)中,把数学素养的概念建立在工作需要、不断扩展的生活需要、教育的需要、研究的需要和一些评价项目(如成人评价和学生评价)等五个方面。另外各国都在自己的课程标准中对数学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国学者对于数学素养具体内涵的认识具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数学素养是一个广泛的具有时代内涵的概念,它包括逻辑思维、常规方法(符号系统)和数学应用三方面的基本内涵(孔启平)。(2)数学素养是数学科学所固有的内蕴特性,是通过教育培养赋予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品质和数学知识、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的关系这两个前提出发,认为数学素养涵盖创新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意识、用数学的意识、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五个要素(王子兴)。(3)文化的角度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认为数学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美学价值的欣赏。这几个方面彼此联系,互相渗透(张亚静)。(4)数学素养是在数学价值、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的交替作用下生成的。数学素养的生成是通过不断反省而改善的,是一个长期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数学素养具有内隐性、超越性、长效性和反省性四个特征。数学素养的构成要素是数学“思维块”、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以及数学人文精神(全)。在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问题上,主要是一些一线数学教师通过了其具体的教学归纳总结。全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从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习过程、重视实践应用三个方面阐述了具体的培养策略。王荣和罗铁山在教学中认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关键要提高教师素质,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教育观;在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视数学语言的运用,从而达到用好数学的目的。潘小明分别从数学活动的视角和全球教育的视角对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了分析。目前我国还没有对数学素养进行专门的评价,不过已经有很多学者关注并提出建议。如黄华对比了上海数学中考对学生数学的测试和PISA对数学的测试,认为中考不仅可以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成绩认定,而且可以诊断数学教学的问题,改善数学课程的教学。上海的数学中考应该参照PISA的测试,对其稳定性、一致性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反馈、诊断和改进,从而较为准确的判断中学数学学业水平的发展趋势,并从中找寻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实际教学。马云鹏认为数学素养评价最终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改善其学习方式。从课程目标、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数学素养的评价要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给出的课程目标,通过评价的反馈和诊断可以使学生改善自己的数学学习方式,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效果,通过有效地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整体水平。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16-01

一、数学文化的含义

数学是人们定性把握客观世界,定量刻画与抽象概括,并且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特定的方法与理论系统。基于这个角度分析,非物质世界的事物便是数学研究的对象,也是组成抽象思维体系中的主要部分。也可以理解为在人类文化中数学是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要求教学者基于文化的角度对概率统计教学进行审视。一般来讲,我们学习学校的数学知识以后,虽然很少能够应用到实际工作与生活中,但是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人们通常会采取数学的方法、推理方式处理各种问题,并且随着不断积累的实践经验,如此的数学方法就会变成文化载体。

二、概率统计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第一,作为文化重要表现方式的数学文化,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促使数学研究与学习形成更加广泛的范围,领域越加多样化,这样不但对数学知识极大进行了丰富,还有效调整与优化了概率统计教学的结构。第二,在概率统计教学融合数学文化时,可以很好的塑造数学文化修养,最大程度避免了高数传统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与判断概率统计教学理论知识,为学生发展创造力奠定了基础。第三,在概率统计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理念,形成较好的数学思想,通过严谨的教学态度对待问题。

三、数学文化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概率统计教学内容中应用数学文化

1.介绍概率统计史

将概率统计史的内容渗透到概率统计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概念与原理。并且,通过介绍学科历史,仿佛学生进入了学科发展历史之中,帮助他们逐步理解知识,通过体会研究者的艰辛,以及他们不怕艰险、追求理想的精神,帮助自己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再者,一门学科的发展无法离开创新,其也是科学的血液,创新精神能够使人们产生生活热情,进一步很好的认知人生。比如在讲解概率定义时,可以简单介绍概率定义的发展过程。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在1812年通过分析工具对概率论内容进行了处理,促使概率论成功从组合技巧过渡到分析方法,开启了概率论发展的崭新时期。

2.培养概率统计思想

在概率统计学科中概率统计思想是其灵魂,其也被认为是解决科研研究活动问题的最本质想法,是发展学科的动力,也是组成概率统计这门学科文化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概率统计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知识中的概率统计思想进行挖掘与概括,并且对其魅力积极展现,加深学生对其的认识,进一步从思想层面培养和提升学生对素质能力。

比如,概率论中的主要知识点是贝叶斯公式,若仅仅是向学生展示公式表达式和推导过程,这样的知识势必缺少活力。但是,教师如果可以向学生揭示公式后隐藏的思想,知识立刻有了活力,同时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3.必须与实际联系

生活酝酿了概率统计,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反之,在生产、生活以及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中国也可以用到概率统计。因此,概率统计的教学必须与实际紧密联系,多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充分展现概率统计的活力和魅力,严禁与实际脱离,向学生灌输知识理论,好像概率统计仅有公式和方法。

比如贝叶斯公式较为繁琐,一些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会觉得吃力。若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公式的同时,可以充分展现它的思想,再与实际生活中的有趣例子配合,学生就可以更好的掌握贝叶斯公式的内涵,极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方式中应用数学文化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把一些典型的实际案例作为代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以及培养实际能力。相较于直接的讲述,案例教学法更加容易技法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独立考虑问题的能力,并且由于其亲自参与会帮助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很好体会概率统计的主要思想,进一步内化为本身的思考习惯,提升了整体素养。因此,可以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科学应用案例教学,这对于提升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具有极大的意义。

2.实践教学

在概率统计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设置实践教学阶段,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率统计知识,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可以亲子设计教学实践活动,比如学习了常见分布之后,可以设置题目问题“常见分布随机数的产生”、“在图像去噪中正态分布的应用”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置实践题目,问题可以来自于学生观察生活的经历。在实践操作时,鼓励学生独自完成工作,遇到问题独立学习,学用结合。如此,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得很好的学习体会。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改革素质教育,数学文化必将被作为概率统计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不但帮助学生获得很好的数学知识,还可以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进一步确保学生发展综合数学素质。从这个角度考虑,教师必须认真做好这些工作:积极转变传统的思想,确保从多个方面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努力摸索数学文化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多样化发展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寻找数学文化与概率统计知识的融合点,确保顺利实施教学工作。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55-02

数学,不仅是一门理性与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与艺术性学科一样,也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加强数学文化教育,是促进数学学科长久发展的必然之计。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思想的启蒙阶段。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意义。因此,笔者选择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之所以成为许多小学数学教育者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因为数学学科的发展与当代小学生的发展对其有很大的需求。下面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1.1 数学学科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兴盛,人们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无论是哪一门学科,没有其专有文化的支持,其发展就缺少必要的基础与动力。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教育发展来讲也是一样,凭空进行数学理论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成效的提高都极为不利。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的内容得到充实,数学理论的出处得到明确,数学学科发展会更加迅速。数学学科的发展需要理论的发展,更需要文化的发展。因此,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数学学科发展的需求。

1.2 小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数学,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当代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较低。许多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抵触情绪,在课堂上不愿意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得不到体现。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融入,可以很好地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数学文化的融入,可以使学生找到除了数学理论之外的关注点,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学习热情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分析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对于数学学科与小学生个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这就使得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法成当代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重点。下面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进行分析。

2.1 对课本中的数学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许多文化因素。正是这些数学文化,使得小学课本内容更具有趣味性与生活性,使得小学生愿意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与学习。一般来讲,课本上的数学文化经常是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是为了引出数学知识而存在的。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一起,为小学生打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也正是数学文化使得学生认清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更立体地对待与观察数学学科,产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知识对数学文化进行介绍。比如在学习小数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小数的进制方面对十进制及十进制的由来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对我国引出十进制的数学家刘徽进行介绍,提出我国早在17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十进制计数法。这样,学生在学习小数知识的同时,也可对我国的数学发展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数学文化的了解与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数学课本中存在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挖掘,使数学文化服务于数学知识的讲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认识到数学的文化价值,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2.2 凸显数学学科的文化属性。一些小学生认为数学与语文这类文化类的科目是相互对立的,数学与文化没有任何关系。这就要求当代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之时,突出数学学科的文化属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文化的存在。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对于一些数学定义与规则都要进行死记硬背,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对于数学学科的发展也有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社会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比如在进行《圆》的讲解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圆形,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另外,教师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圆形进行分析,中国人之所以喜欢圆,是因为圆无棱无角,象征着圆满与安全,等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学生会对数学知识有全新的认识。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数学文化的支撑,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学生会摆脱对于数学的刻板枯燥的印象,认识与学习数学文化。

2.3 丰富数学活动形式。数学活动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文化。游戏与竞赛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类型,老师可以利用竞赛小游戏引导学生对数学文化进行学习。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就与学习知识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提问,当有学生回答出时,教师给予奖励。并告诉学生,在下节课,教师还要就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提问,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在第二节课,教师可以利用抢答的形式组织学生对数学文化问题进行回答,抢答正确的学生可以获得小红花一枚。在这样的活动之下,学生的数学文化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提高,学习热情也会随之高涨。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9)

长久以来,在人们观念中“论文”好象是硕士生、博士生所进行的专职工作,小学生也能写论文吗?其实,所谓的数学小论文,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习写的以数学内容为中心的短小文章,它可以是学生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理解、评价,可以是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可以是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经过等。数学小论文到底写什么?这是学生很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数学小论文分为以下几类:

(1)阅读启发型。通过阅读数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数学童话故事获得一定的启发。写一写自己的心得、认识等。

(2)回顾反思型。可以在某一个阶段学习结束时,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也可以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加以回顾,总结学习中的得失,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反思对所学数学知识存在的困惑。

(3)问题探究型。可以对某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也可以把某一道有挑战性的题目简便的或与众不同的解法(包括一题多解)条理清晰地写出来

(4)实践应用型。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对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写成文字。

(5)创作型。包括数学故事、数学童话等。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于故事或者童话的情境中,体现了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整合。

二、怎么写――如何指导学生写论文

1.组织丰富的数学实践体验活动

学生只有有了讨论数学的兴趣和研究的数学问题。才能让学生撰写论文有事可议、有问可究,才会下笔如有神。那么撰写论文的源头在哪里?笔者认为来自数学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数学活动的开展。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布置黑板报数学专栏、数学活动展板、数学风采宣传窗等,争取让教室的每一面墙、每一块板“说话”,让学生在浓厚的数学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开辟每周一次“智慧数学”实践活动课,开展读数学读物、讲数学家故事、设计数学小报、攻打数学擂台等数学体验活动。把课堂变为学习数学的乐园;课间指导学生玩玩“抢报三十”、“算二十四点”、“五子棋”等游戏,让学生体验玩数学的乐趣;在春秋游活动中,引导学生寻找春秋游中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步测草坪的周长和面积,有的学生估测古塔的高度,有的学生在估算小树林中树的棵数,还有的举着照相机寻找公园里的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心生活、关心国家大事:神州六号飞船飞天了,上网查找相关科学知识,算一算有关的数学问题:珠穆朗玛峰新身高测量结果出来了,探究一下世界最高峰变矮的原因:学了“调查统计”后调查家中、学校几个月来的用电、用水情况或者食堂用餐浪费粮食情况,算算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的价值……在这些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们发展了学习数学的能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2.指导学生写论文要循序渐进

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在指导学生写小论文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I)从兴趣入手,先任意写后按要求写。在初始阶段,不规定内容和格式,让学生自己根据感兴趣的话题试着写。无论其写得如何,教师对学生所写的材料组织评议时,只要能写都给予充分肯定。

(2)从说话入手,先说后写。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或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全班进行说话训练。由大组到小组,引导学生口头将意思表述清楚、将语言组织通顺,为笔写扫清思维障碍,接着才让学生试着在日记本上写下叙述内容。

(3)从写话写段入手,先部分后整体。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弱,撰写小论文不应作过高要求,习写中先针对一个片段、一个问题,让学生写一句话或一段话。再到整体构思,用整篇文章完整记述或表达。其中不会写的字词,允许用汉语拼音代替。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63-02

数学建模是目前大学各个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是数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数学建模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的一门课程,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宽广程度是其他数学课程所不及的。而每年一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对大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计算编程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相互沟通和表达能力、中英文科技文的写作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特别是三人为一组的合作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数学建模课程的以上特点使学生学习该课程以及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很高,也因此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笔者多年从事数学建模的教学与建模竞赛的指导工作,针对数学建模课程的特点,就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计算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科技文写作能力等谈谈有关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应用能力,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1]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2]

(一)巩固和拓宽基础理论与方法,是创新能力的立足之本

数学建模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二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教学内容选择最优化理论与方法、微分方程、图与网络算法、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等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教学目标以巩固基础理论为主,并拓宽知识面和加强知识的应用,以达到对数学理论和方法的融会贯通。在这个阶段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课后练习为辅。在课堂教学环节,以问题分析开场,引入理论知识,再以解决问题结束,同时把解决问题需要用到的相关工具软件介绍给学生。课后练习以应用型题目为主,学生以自由讨论、分组协作的方式完成。由于大学数学教材中配套的例题和习题中应用型和综合性的题目很少,虽然这些习题的练习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学生只停留在会做一些题目和考试拿高分上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加强应用型题目的练习,题目类型与讲授的理论知识相匹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这些应用型的题目来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二)解决大型应用型问题,是全面提高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课堂教学阶段,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数学理论与方法,了解了常用的工具软件,大部分学生也学习过Mat?鄄lab和C++等编程语言,此时可借助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解决一些科研或者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问题,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完成各种类型的问题,借助计算机、工具软件等,解决大型的应用型问题,将自己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所用的方法和得到的结论用语言、图表等表达出来,同时以科技文的形式给出问题的解答,然后进行答辩。在答辩环节,各个小组要充分展示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各个小组之间通过对比,特别是针对一些难点问题的处理和讨论,使学生学习到不同方法处理问题的优缺点,对不确定问题的处理让学生了解了随机数学的思维与方法、模糊数学处理问题的方法等,这是在其他课程中所不能涉及的一项内容。这个过程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借助计算机工具,是培养学生科学计算能力的必要措施

科学计算是平行于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的第三大科研手段,计算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目前我国学生科学计算能力普遍偏低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现行大学数学的很多教学内容,包括例题和习题,严重忽视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科学计算包括数值计算、计算机模拟和符号演算等内容。数学建模课程中,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后,面临的就是算法设计、编程或是结合软件包在计算机上进行求解了。综合问题的求解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比较大的挑战。由于大学课程中没有设置科学计算方面的专门课程,而理论结果和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处理的问题,例如数据的预处理,各种工具软件包的使用等,甚至求分位点这些小计算都要有相应的算法,这是理论课程中所没有接触到的。数学建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的培训也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尽管有的问题的求解可以直接借助于工具软件,但是很多问题需要针对问题进行算法设计,如计算机模拟方法。

二、以数学建模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综合能力不仅包括应用知识的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协作能力、文献检索和综合信息的能力、中英文写作能力等都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涵。数学建模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还在合作学习、沟通表达、文献检索与运用、中英文写作等多个方面得到了提升。

(一)利用文献检索手段,培养大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现代社会到处充满信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活动,是未来大学生应必备的素质。数学建模的综合题目内容广泛,如电力管理、医学影像再造等。由于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程实践管理等各个领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足够的时间讲授各方面的背景知识。我们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去自学这些知识,有些题目的数据必须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如美国竞赛的很多题目都需要在开放的环境下寻找合适的数据进行分析。为此可以选择一些这样的题目,如地球能源问题、全球大气变暖问题等,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和internet查阅和收集各种文献资料,熟悉了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和渠道。教学活动中对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不仅使学生知道了如何快速获取信息,而且还为竞赛节省了时间。有效地收集、评价和利用信息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二)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团队合作精神是衡量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是团队在竞争中取得成绩的必要条件之一。数学建模竞赛以集体为单位参赛,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尽量实行优势互补,将来自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生进行组合,学生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分工协作,其中还要选出一个队员担任组织协调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组内成员能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全面和细致,在对问题的求解思路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再开始工作,那么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所以要避免互不沟通、各做各的情况,这会导致重复工作,总体效果还不好。合作学习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使学生体会到了“1+1>2”的力量。

(三)中英文表达和写作,是培养学生科技文写作能力的重要前提

在数学建立模型竞赛中参赛论文以科技文的形式上报,所以每个队的成员要将合作完成的解题结果写成科技文,美国竞赛还要以英文进行写作。在数学建模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论文的写作很不重视,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资料的收集整理、对题目的分析、建模以及设计算法等方面,最后草草地交论文,并没有完整而清晰地解答自己所做的题目。特别是在竞赛期间,时间有限,如果没有训练有素的写作水平,就很难将全队的努力完美呈现出来。针对这些问题,在数学建模的综合训练阶段,我们特别加强了对科技文的中英文写作练习,同时强调学生用图、表、数据等直观感性的形式来表示所做的结果。在这样的训练之后,学生高度重视了论文的写作,为将来从事科研活动奠定了协作的基础。

三、结束语

以结合数学建模教学实践的特点,着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笔者教过和指导过的不少学生在全国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不俗的成绩,他(她)们亲身体会到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优势,进入研究生阶段的一些工科学生也深感参加数学建模实践活动在提高自己综合能力与科研能力方面的巨大作用。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数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数学建模活动的展开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 注 释 ]

[1] 李尚志.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J].大学数学,2003(1):46-50.

[2] 钱国英.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数学与生活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169-01

数学,不仅是一门理性与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与艺术性学科一样,也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加强数学文化教育,是促进数学学科长久发展的必然之计。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思想的启蒙阶段。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意义。因此,笔者选择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之所以成为许多小学数学教育者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因为数学学科的发展与当代小学生的发展对其有很大的需求。下面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1、数学学科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兴盛,人们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无论是哪一门学科,没有其专有文化的支持,其发展就缺少必要的基础与动力。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教育发展来讲也是一样,凭空进行数学理论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成效的提高都极为不利。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的内容得到充实,数学理论的出处得到明确,数学学科发展会更加迅速。数学学科的发展需要理论的发展,更需要文化的发展。因此,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数学学科发展的需求。

2、小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

数学,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当代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较低。许多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抵触情绪,在课堂上不愿意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得不到体现。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融入,可以很好地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数学文化的融入,可以使学生找到除了数学理论之外的关注点,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学习热情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分析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对于数学学科与小学生个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这就使得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法成当代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重点。下面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进行分析。

1、对课本中的数学文化进行深入挖掘

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许多文化因素。正是这些数学文化,使得小学课本内容更具有趣味性与生活性,使得小学生愿意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与学习。一般来讲,课本上的数学文化经常是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是为了引出数学知识而存在的。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一起,为小学生打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也正是数学文化使得学生认清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更立体地对待与观察数学学科,产生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知识对数学文化进行介绍。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数学课本中存在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挖掘,使数学文化服务于数学知识的讲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认识到数学的文化价值,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2、凸显数学学科的文化属性

一些小学生认为数学与语文这类文化类的科目是相互对立的,数学与文化没有任何关系。这就要求当代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之时,突出数学学科的文化属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文化的存在。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对于一些数学定义与规则都要进行死记硬背,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对于数学学科的发展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社会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学生会对数学知识有全新的认识。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数学文化的支撑,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学生会摆脱对于数学的刻板枯燥的印象,认识与学习数学文化。

3、丰富数学活动形式

数学活动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文化。游戏与竞赛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类型,老师可以利用竞赛小游戏引导学生对数学文化进行学习。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就与学习知识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提问,当有学生回答出时,教师给予奖励。并告诉学生,在下节课,教师还要就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提问,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在第二节课,教师可以利用抢答的形式组织学生对数学文化问题进行回答,抢答正确的学生可以获得小红花一枚。在这样的活动之下,学生的数学文化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提高,学习热情也会随之高涨。

数学知识是前人经过细致与充分的研究而得出的理论成果,是数学家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典型的数学现象和每一条正确的数学概念,都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成果。数学学科的发展体现着人类在数学方面寻求进步的愿望,更体现着人类追求的愿望。

综上所述,数学文化对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将小学数学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中,对于数学学科的发展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希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用正确的方法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