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大全11篇

时间:2022-01-31 10:15:16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篇(1)

听课是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一个好方法,新教师只有多听课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所以对每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听课的主要对象是一些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这期间我听了很多课,我的收获很大,逐步把握了一些上课的技巧。

这次实习,虽然我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可我觉得在实习中,我做的更多是保育工作,也许是因为我在大班,在教学上,我上过几个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如:1、我们的语言不够美丽,不够吸引小朋友,表情,动作不丰富,不够感染小朋友,可能是自己的一些不足,没有做到适度的夸张,2、评价语言过少,3、没有照顾到每个孩子,由于不太了解班上的幼儿,因而没有很好做到因材施教,对亲外答案和突发行为和语言,不能迅速的灵活地应答和处理,以上3点是我自己反思后小结才出来的,做到不够地方我们,我们同学之间在一起交流的时候,他们说自己也有这些不足,我也问过老师,得出结论大部分是因为我们新手老师造成的,慢慢磨练会让我们这些不足得到改进。

在保育方面,这几周我做了很多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也学会不少,比如说:哄他们睡觉,隔毛巾,梳头发等,我们同学聊天时说道,我们是提前体验做妈妈的生活,为以后做准备,像这些琐碎的生活常规事情,每天都要做,我觉得可以练习一个人的耐心,忍耐心,恒心,细心等等对于人的性格确实有些帮助。

我做好的方面或者说是基本令自己满意的方面在于:1、对于教学活动态度认真,备课和准备充分2、虚心请教和接受指导老师的建议与指导,3、组织活动时教态比较自然,语言清楚声音语速适度。4、课后认真总结课堂上的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好比一把把锁,老师就是开启那把锁的主人,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去发现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这个世界就是天才的世界只有不好的老师,没有不好的孩子,幼教本来就是一门需要有爱心的专业,面对一个个天真的孩子,我们更应该用母亲般的心去呵护他们,短暂的实行,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其次,教育工作。面对上课,作为实习老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熟悉教材,也不知道该怎么对幼儿讲,生怕上不好影响幼儿对知识的掌握及对上课的兴趣,尽管我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准备充分,但在第一次面对幼儿上课时,还是那么的手足无措,由于对幼儿的了解太少,对他们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又没有整顿好课堂纪律,第一次正式上课没有成功,想着和在学校试讲时情况根本不一样,那些是大孩子,不是你的教育对象,这些小孩子才是你应该了解和教育的对象。不过在又一次的讲课中,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就比第一次进步很多,经过多次实战后,我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教训。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篇(2)

作为师范类专业,体育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其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学校体育问题,发展学生正确的体育教育观等方面有着较大的教育价值。自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教育学科课程和教育实践环节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以来,我国高师实习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一些专家、学者对体育教育实习做了诸多的研究,提出不同的体育教育实习新模式,将体育教育实习作为一个系统的、全方位培养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但因国家教育部门并未对教育实习内容、任务、方式出台统一办法,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成绩鉴定无法考证,没有规范化的考核标准,导致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各行其道,实习鉴定方法参差不齐,实习质量无法保障。对此如何结合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体育专业教育实习鉴定新体系,以保证本专业教育实习规范化、效能化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体育专业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1.检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

教育实习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从事基层体育教学、训练、管理、竞赛组织等能力,初步掌握体育工作的指导、组织与管理方法。从学校层面上,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检验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质量,及时反馈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差距和不足的一个标准。从教师层面上,学生的教育实习也是指导教师能力的一大展示。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是在学校和实习学校双重管理和指导下的岗位实践过程,实习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指导教师教学经验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问题。同时,实习期间的全程教学实践体系,使指导教师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成为贯穿大学生教育实习活动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2.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200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只有24%的学生没有实习背景,57%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有教育实习背景,且实习内容与专业有关。多方实践证明:有专业实习背景的学生在就业时更占优势。通过实习,能够使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弥补在校学习的不足,寻找自身的问题,增进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从而缩短毕业生从课堂到岗位的适用期。就体育专业而言,其教育实习时间较长,从前期10天的校内实习前培训到中期40天的进驻各实习点教育实习至后期3天的实结。学生们通过实践其专业学习能力、操作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思想观念能力、心态调整能力、适应生存能力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3.锻炼学生专业技能

实习,就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以锻炼人们的专业能力。就专业能力来讲,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通过校外实习,学生可以找到所学理论与实际运用之间的差距,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强化教育实习的实践性地位,培养师范生的从教能力尤为重要。许多参加过教育实习的学生感言,短短的40多天实习期比整个大学4年学到的东西还多,通过实习可以了解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查缺补漏,在返校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地学习以更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

二、体育专业教育实习鉴定的弊端

1.实习鉴定内容空泛

实习鉴定应包括组织管理、实习学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考核管理评价指标,组织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的参与强调保障实习组织有序化,构建高效实习鉴定评价体系平台和支撑。实习学生强调整个实习过程的主体和重点,纳入考核范围中利于实习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指导教师是整个教育实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实习工作需师范学校带队教师和实习点指导老师的通力合作两方面完成,师范生进驻实习点后,指导教师的作用可见一斑。另外,实习单位和考核管理评价也是作为实现教育职能的支撑条件和保证。从我校体育专业实习鉴定内容可知,参与者是管理部门与指导教师,并未将被管理者列入考核的范围内,在鉴定时可能会存在由于对评价对象工作职能、工作绩效不熟悉,或是评价面趋于狭隘、个人主观性强的情况。

2.实习鉴定形式单一

实习鉴定标准必须遵循管理学、教育学理论和统计学的有关要求,针对学科专业特点,形成环环相扣、逻辑性强的评价体系,以达到实习鉴定的目的。所以,实习鉴定应具备科学性、指导性、有效性、全面性和操作性原则。就目前我校体育专业实习鉴定过程情况来看,形式过于单一,仅包括学生个人小结、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评语、实习学校班主任意见、实习学校意见、学校指导教师意见和学校意见等6大内容。各个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在填写意见时,执行者未明确,是由指定人员填写抑或是评议小组共同拟定未提出详实操作办法,使实习鉴定变成走程序的一纸材料。再者,实习鉴定表上对等级考核没有详细的参考条件,对评分依据没有恒定的标准,导致实习鉴定结果虚化,未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三、体育专业教育实习鉴定新体系的构建

有鉴于此,必须结合学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因地制宜的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实习鉴定体系,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1.实习鉴定内容详细化

体育专业教育的实习应包括课堂教学、班主任管理、第二课堂指导、带队实训等四大内容。

课堂教学是师范生参加教育实习的首要任务,内容包括备课、上课、听课与评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与等教学环节,上课是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按照体育课要求,课堂教学实习鉴定内容应有课程准备工作、课中教学工作,课后辅导三项。特别是高校的体育专业师范生,工作对象一般以中学为主,有的甚至是农村小学,农村学校的体育设施无法与城镇学校相比较,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尽可能使学生能够学到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身体得到有效的锻炼,体育意识与心理品质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教学工作的重点。所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应围绕上内容制定。

班主任管理是教育实习的另一主要部分。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事情繁冗,处理事项包括组织管理班集体、调查研究学生情况、处理相关事宜,总的来说班主任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引导学生健康成才的指路人。体育专业实习班主任工作与其他师范类专业基本相同。在进行实习鉴定时可以班主任工作计划、组织主题班会、组织班级常规活动、开展班级工作、班主任工作小结等作为考核支撑材料。

第二课堂指导与带队实训两个块面也不容忽视。特别是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的开展,使得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增大,他们不仅要教授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还要深入到第二课堂中,带动学生加强体能训练,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相对于高校,中小学的课外活动因学习任务重、自由时间少、环境制约和器材限制等原因显得比较单调,而学生的体育锻炼愿望非常强烈,所以,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课堂以外的教辅与指导也是一项评价指标。

2.实习鉴定形式多样化

体育专业教育的实习鉴定应涵盖职能部门和参与人两大内容。具体来说,即是实习对象、实习学生、带队教师、指导教师、实习学校、师范学校六个参考面。

实习对象是被服务者,是接收者。从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来看,实习对象即是上体育课的学生和被管理的班级同学。实习教师(即我校实习学生)上课是否培养学生对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及行为习惯的掌握,是否尊重学生的纵向发展,可以通过实习对象的评价来衡量。评价可涉及以下几点:教师是否举止文明、为人师表,有榜样示范作用;在评比活动中能否公平、公开、公正;学生需要帮助时是否热心为之解决;是否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善于交流沟通;是否能够经常与学生谈心;是否积极组织和参加班级的活动;是否经常下宿舍检查学生生活情况等。

实习学生是实施者、操作者。实习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建立在同级别、同层面上的认定。在体育专业教育实习中,增加了看课的部分,看与听是同时进行的。通过对教学课程的观摩,可以看对方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对对方在教学、管理上的评价,可以发扬优秀做法,吸取好的经验,同时检查自身问题,查缺补漏。评价的内容可包括:学生的兴奋点是否被拨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教案与教师上课内容是否相同;教师是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否有感染力和应变力;教师是否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材规定的任务。

带队教师是连接师范学校和实习学校的纽带,是搭建指导老师和实习学生沟通的桥梁。带队教师负责与实习单位联系对接,商定实习事宜,组织学生前期的培训,在实习过程中入驻实习学校随队管理,保证学生的安全,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教学指导和生活辅导。实习前期的准备工作对完成实习任务至关重要,带队老师在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可从培养合格的体育师资目标入手,对实习学生的投入状况进行鉴定。如在见习中的个人态度,专业技能训练掌握程度,试教时的水平,常规基本功训练情况,在学生反复练习、反馈学习过程中可以适时进行评价,作为日后实习结束时综合考评的一个参数。

指导老师是由实习学校选派出的具有德才兼备、事业心强、对工作认真负责、思想作风好的教师作为学生的辅导者,他们有一定的教育实习指导经验,熟悉教育实习各项规定,掌握教育实习评分标准。在实习过程中,全程参与学生的备课、上课、讨论、训练、竞赛,对学生的评议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指导老师都应配有实习指导工作计划和批改教案、听课、评议课的记录。

实习学校和示范学校起着统筹的作用。学校的鉴定是基于上述各项鉴定之后做出的综合性的、全局性的、重要性的判断,从宏观的角度去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各学校均有多种有效的办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篇(3)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相对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更加具有“职业针对性”的教育类型,它“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必须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

一、树立起“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某一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岗位群)的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也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改革实践教学,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始终遵循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根本要求。“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干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理念,已为全体师生所接受和领会。通过几年实践和完善,形成了初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突出岗位能力的“三位一体”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对各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反映了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基本教学内容和要求,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成绩考核和教学评价的依据。

所谓“三位一体”就是指将教学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要求、岗位实际需要、国家职业标准三者相结合,融为一体。高职教学,涉及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否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否符合行业的实际需要、是否符合国家职业标准。高职教育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必须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而行业及国家职业标准则重点强调实践及操作技能要求,“三位一体”的教学就必须使两者有机衔接。

为了达到“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使岗位能力课程教学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又符合岗位实际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同时又能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衔接,我们将饭店主要岗位能力课程的教学要求与所对应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和对照,并结合行业实际要求,对各职业工种相对应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大纲,主要有《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康乐酒吧经营管理》《公共关系与实务》《食品营养卫生》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既可以掌握高等职业教育所要求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够参加相应职业技能鉴定,考取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二)“三个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岗位能力课程的基本构成,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应在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在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我们遵循“应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构建了“三个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

1.将实践教学与岗位实际需要相结合,设计与更新实训教学项目

在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中,我们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尽可能将校内实践教学与岗位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如在餐饮摆台的教学中,我们以前严格按照教材中的要求进行教学,结果与行业实际有较大差异,现在,我们按照行业的实际对摆台的内容和标准进行更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再如,针对相当部分企业指出我们的学生服务操作技能掌握不错,但普遍缺乏服务意识这一点,我们在实训课中增加了仿真情境模拟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2.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和设计实训教学项目

高职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而高职课程教材在组织和编排上比较注重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因此,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我们按照真实的工作任务来重新组织和设计实训教学内容,如在餐饮对客服务中,涉及到迎宾引领、拉椅让座、菜点酒水推销、对客服务、结帐等多项工作任务,我们将餐饮服务的各项工作任务分解为多项实训教学项目,形成《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全新的实训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教学。

3.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项目相结合,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实践教学必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相吻合,因此,在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我们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和项目纳入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就能直接参加相应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三)采用“三段渐进式”的实践教学,构建了“校内专业

技能仿真实训+企业项岗实习+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学中,采取了“三段渐进式”教学,即课内基础培训、课外强化提高、校外深化巩固。这种“三段渐进式”的实践教学,是通过“校内专业技能仿真实训+企业项岗实习+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形式得以实现的。校内专业技能仿真实训主要是通过校内实践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规范的技能操作。主要包括课堂演示、课堂实作(主要在课堂和校内实作基地进行)和课外强化(包括课余自行练习、技能培训等)。企业顶岗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培训、实习,进~步强化实践技能,了解岗位实际要求,达到教学与岗位要求的统一。社会实践主要是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进一步巩固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岗位能力。

(四)创立了学生技能培训的“四步技能培训法”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我们创立了学生技能培训的“四步技能培训法”。第一步,校内岗位能力课程的仿真实训,让学生掌握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专业基本技能;第二步,将学生送到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接受现场培训,掌握职业岗位的实际专业技能;第三步,在职业技能鉴定前,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培训,掌握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技能;第四步,在毕业前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将实习与就业一体化。

(五)“三结合”的技能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的考核也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必须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传统的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对于实践技能考核,我们采取了“实训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三结合”考核方式。所谓“实训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是指在每个项目的训练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过程进行考评,实训项目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评,综合计算成绩;“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是指在教学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学生的课程成绩和职业技能鉴定成绩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即将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成绩纳入成绩考核的范畴。同时我们还设计了“校内实训+企业实习+技能鉴定”的综合实践教学考核标准。

三、以就业为导向。完善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实践教学基础建设

(一)管理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体系是管理制度,只有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才能使实践教学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衔接。

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实施岗位能力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基本保障。为了更好地使职业技能鉴定与岗位能力课程教学有效地衔接,更好地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我系成立专门机构——“岗位能力培训与鉴定考试管理办公室”,统~组织和管理全系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和考试,全面协调全系的岗位能力课程教学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确保各项技能鉴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2.制订了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系列管理规定

为了保证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的实施与质量,我们制订和完善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规定和办法。

(1)创立了“课堂教学一培训一鉴定”一条龙职业鉴定模式

专业教学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紧密结合、互为补充是我们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依照教学大纲,按教学计划有序完成相应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以实践课的方式完成各项技能培训,最后,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将“课程教学、技能培训、职业鉴定”三者紧密结合,完成“教学一培训一鉴定”无缝对接,实现了“教学一培训一鉴定”一条龙职业鉴定模式。

(2)制订了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的管理办法

为了保证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质量,我们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办法,包括“课程技能培训管理办法”、“校外基地培训管理办法”及“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管理办法”等,以确保学生的技能培训得到保质保量的完成。

(3)制订了实训实习基地管理办法

实训基地是学生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物质保障,我们的实训基地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校内的实训实作室,二是学校的招待所和接待餐厅,三是校外的宾馆酒店。为了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我们制定了相应实训实习基地管理办法,以保证课程教学、学生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

(4)完善了考务管理规定

为了保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鉴定质量,我们制订和完善了各项技能鉴定的考务管理规定,从技能鉴定的学生报名、鉴定申报、各项鉴定的考核(包括理论与技能考核)、考试档案存档、成绩审核、成绩申报,直到证书的申报与发放,都实行严格的程序化和规范化管理。

(5)建立了考评员“评考结合”的管理办法

考评员是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的保障,考评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质量。对考评员我们采取了“评考结合”的管理办法。

评,即对考评员的考评资格、考评能力进行评判、评价。考评员的评判,主要从是否取得相应的考评员资格证、是否经过相应工种的学习与培训、是否掌握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是否具有丰富的相关理论知识、是否熟练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为了保证考评员的质量,制订了相应的考评员资格认证管理办法。

考,即对考评员定期进行考核。我们建立了考评员考核管理办法,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对考评员进行考核,一是知识技能考核,即定期对考评员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及国家职业标准)、操作技能进行考核;二是考评能力的考核,即对考评员所评出的职业技能鉴定成绩进行考核,看是否与国家职业标准存在较大的误差。

(6)完善了技能鉴定质量保障措施,形成了“三级两线”的质量监控体系

技能鉴定质量的控制是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保证,为了保障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我们完善了一系列的质量保障措施,制订了质量控制和评估制度,形成了“三级两线”的质量控制和评估制度的监控体系。

三级,是指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院职业技能鉴定所、系技能培训与鉴定管理办公室,即市一院一系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对职业技能鉴定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两线,是指依据学校和行业两个方面的反馈对技能鉴定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

其中学校的反馈主要来自学生培训后的意见收集、学生技能鉴定考核成绩的分析信息;行业反馈主要来自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及建议意见等。

(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按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建立起较完善的实训基地,是高职技能教学的重要保障。依据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参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建设标准,规划建设了校内专业实训实作室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既满足了实践教学与实训要求,又保证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

四、良好的效果

(一)促进了“双师”队伍建设

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我系形成了一个学历高、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双师”突出、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精湛、能适应高职教育教学及职业技能鉴定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

(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将岗位能力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衔接,推行“双证书”制,学生认识到通过课堂教学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技能鉴定巩固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要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必须充分利用课堂学习的时间,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提高,保证了课堂学习的质量。

其次,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与课程教学相衔接的实践与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教师要了解高职教育的要求,了解行业的要求,了解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并据此制订“三位一体”的教学大纲,要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等等,这些实践与研究都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再次,职业技能鉴定与岗位能力课程相衔接,促进了教学条件的改善,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调动了学生主动实践的积极性

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学生认识到提高技能水平的重要性,调动了学生主动实践的积极性,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各种外派实习实践活动。近几年来,利用节假日参DI~#I-派实习、实践的学生超过4000人次。

(四)推动了“双证书”制的实施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篇(4)

中图分类号 G719.1(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2-0090-04

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AQTF)走过了2002年版的初创阶段和2007年版的完善阶段,已经步入了成熟阶段,突出表现在2011年7月,澳大利亚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质量监管机构——澳大利亚技能质量署(Australian Skills Quality Authority,ASQA)并颁布了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VET)质量框架(2011年版)》,实现了从“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到“VET质量框架”的过渡。这三个阶段质量框架的核心内容之一——“注册培训机构(RTO)的标准”规范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办学标准。其既是准入要求,也是持续提高要求。2002年版主要侧重质量保障的过程和程序的基本要求;2007年版侧重于结果,并且基于风险,目的是质量风险管理,包括管理和经营业绩、复杂性、投诉和以往历史,并强调支持提供者业绩的管理系统;《注册培训机构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规范了职业教育办学标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部部长克瑞斯·伊万斯(Chris Evans)说:“澳大利亚技能质量署的成立是完善和统一全国职教法规的重要一步。”

一、《注册培训机构标准(2011年版)》的主要概念

参与和平等(Access and equity)指确保职业教育和培训可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不论其年龄、性别、文化或种族背景、身体缺陷、性别、语言能力、读写能力或计算能力、失业或处于偏远地区,均有权享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并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申请者(Applicant)是指申请注册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

鉴定(Assessment)即收集证据和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能力的过程,根据批准的相关行业/企业培训包中的能力标准或职业教育和培训已认可的课程学习成果来确认学生在职业场所的能力表现。

鉴定要求(Assessment requirements)是培训包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了按照知识、技能和态度要素开展有一定效度和信度的,并且具有灵活性和公平性的鉴定。

客户(Client)是指使用或购买注册培训机构(RTO)教育和培训产品的对象,如学生、企业或其他组织。

客户服务(Client services)是指注册培训机构为了帮助和支持客户获得成功的学习成果而提供的服务。

能力(Competency)是指学生能够长期运用职场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体现了转化技能与知识的能力和适应不同情况和环境的实践能力。

持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是指一个有计划、持续的过程,使注册培训机构系统回顾和改进其政策、制度、产品和服务,以使客户能够得到更好的成果并满足其不断变化的需求。使注册培训机构不断检查并改善自身执行职业教育质量框架的情况。持续改进的内容包括整理、分析从客户、其他利益团体,包括注册培训机构的员工收集来的相关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有关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的措施。

数据(Data)指关于注册培训机构运行和执行情况的有关信息和资料。

行业(Industry)是指在注册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鉴定与客户服务中拥有利益关系的团体,如行业技能委员会、行业组织、行业培训咨询机构、工会、企业或行业的客户、职业认证机构、团体培训机构等。

行业技能委员会(Industry Skills Council)是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组织与出资的全国性机构,负责开发和维护相关行业领域的培训包。

学生(Learner)是指为了获取与发展其能力而接收、处理信息,并参与鉴定的个人。

学习(Learning)是指学生所遵循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正规学习(Formal learning),是指与正规的资格证书结业或颁发相联系而制定的教学项目的学习,如证书、专科文凭或大学学位。二是非正规学习(Non-formal learning),指不以颁发正式的资格证书或结业证书而制定的教学项目的学习,如企业或公司进行的内部专业发展项目。三是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是指与工作相关的体验,在社会、家庭、爱好或休闲活动中的学习,如通过多年的销售代表工作而获得的社会交际能力。

管理体系(Management system)是指用来确保注册培训机构达到其目标的组织结构、有关制度和工作流程的框架。

国家认可的培训标志(Nationally Recognised Training logo)是全国统一用来标识满足国家认可要求的教育和培训产品及技能鉴定的服务。

注册培训机构的运营(Operations)包括教育和培训、鉴定以及支持与其注册范围相关的服务,包括跨州和海外的服务。

鉴定原则(Principles of assessment)是指教育和培训结果的质量保障要求。鉴定一般应遵循公平性、灵活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等原则。具体体现在:公平性原则(Fairness)要求考虑每个被鉴定者的需求与特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合理调整。要求鉴定师与被鉴定者之间沟通准确无误,以确保后者完全知晓、理解且可以参与到鉴定过程中,并且认同此过程是合理的。同时,还给被鉴定者提供了质询鉴定结果的机会,如果必要,可申请重新进行鉴定。灵活性原则(Flexible)要求鉴定工作能够反映被鉴定者的需求;无论鉴定者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获得该技能,都予以认可;鉴定者可以根据环境条件、能力要求和被鉴定者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鉴定手段,以反映被鉴定者的能力发展状况。有效性原则(即效度,Validity)主要体现在外观、内容、标准、结构与结果五个方面的效度。一般来说,有效性与鉴定结果的推论、使用和影响的合理性相关,其涉及鉴定结果的合理程度,如具备能力/未具备能力,评分等级/打分。鉴定结果是以被鉴定者的能力表现为依据作出的。可靠性原则,即信度(Reliability),也有五种类型,如内部一致性、平行形式、两分式、对外一致性和对内一致性。一般来说,可靠性是衡量鉴定任务完成的精准程度。可靠性的高低与证据中的错误多少有关。

资格(Qualification)是指一份由相关授权机构颁发的正式证书,以此证明一个人已经取得与个人、专业和行业需求相关的学习结果或能力。

合理调整(Reasonable adjustment)是指对收集被鉴定者能力表现证据的方式作出调整。要求鉴定师在收集学生能力表现的证据期间,可以合理地调整收集方法,但不得以任何形式改变决定合格/尚未合格或评定等级的证据标准。即无论接受鉴定的是群体或个人,预期的标准应当是一致的,否则标准的可比性将受到影响。

认可先前学习(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 RPL)是一个鉴定过程。其通过鉴定个人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学习情况,从而判断其已经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或能力水平,这个结果可以是某项资格的入门要求、阶段性成绩或最终水平要求。

记录(Record)指书面的、印刷的或电子文件,能够提供学生完成某项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证据。

注册(Registration)是指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法案》,在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中心正式注册。任何举办国家认可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并颁发相应证书的机构都应提出注册申请、接受评估,合格者方能批准备案。

证据规则(Rules of evidence)与鉴定原则密切相关,提供了收集证据的指导性原则,确保证据是有效的、充分的、真实的和时效的。充分性原则(Sufficiency)涉及鉴定证据的质量与数量,要求收集足够、适当的证据,确保满足鉴定的能力所要求的各个方面,且可以反复地合格表现出这样的能力。证据的多少可以视需要而补充。真实性原则(Authenticity)体现在为了接受真实的证据,鉴定师必须确保所提交的鉴定证据是被鉴定者自己的作品。时效性原则(Currency)是指被鉴定者需展现当前的能力表现以证实其能力水平。因此,提交的证据必须是当前的或近期的。

服务(Services)包括与教育和培训相关的一系列资源建设:招生前所需要的材料;学习支持和学习技能的项目;语言、文字和数学(LLN)课程或相关学习项目;增加残疾学生参与学习的设备、资源和项目;学习资源中心;调解服务或推介服务;灵活安排时间、培训及鉴定;咨询服务或推介服务;信息技术(IT)支持;可选择的非传统形式的学习资料;根据工作场所定制的学习和鉴定计划。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是指影响注册培训机构的服务,但不直接参与购买或使用注册培训机构服务的个人或机构。

培训与鉴定策略(Training and assessment strategy)即指导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格证书的学习要求及教学、培训和鉴定安排的框架。

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是指经过国家批准的,按照行业类别划分的一系列能力标准、鉴定要求、澳大利亚资格框架规定的证书层级及其学分结构。

唯一的学生标识符(Unique student identifier)是指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学号。

能力单元(Units of competency)是指从业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

二、注册培训机构的注册标准

(一)申请注册的学校须提供内部质量保障的详细方案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优势在于,国家规定了一系列外部保障标准,如注册培训机构的首次注册标准,但注册培训机构本身则需从源头开始,从办学之初,就制定质量管理的方案和具体措施,否则不予注册。

1.教学内容和师资队伍的质量保障

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中心规定,首次注册的学校需要有健全的教学质量管理规定和可操作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对教学质量状况进行量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并持续提高。申请者对人员和设施设备的配备以及教育(培训)与鉴定材料须符合培训包或认证课程及其培训与鉴定方案的要求,并得到相应行业的认可。申请者对师资资格的配备要求有:一是由国家质量委员会或其职能部门认定的具有必要的培训与鉴定能力;二是达到至少与其所承担的教育(培训)或鉴定等级同等的职业能力水平;三是能够直接展示其承担的教育(培训)或鉴定有关的行业技能;四是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不断丰富、完善教师职业教育与培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及时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2.健全先前能力的认可考评机制

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中心规定,申请者须制定明确合理的方案和程序,以确保鉴定工作的实施,包括对先前学习的认可(RPL),如满足相关培训包或国家认证课程的要求,根据鉴定原则和证据规则来实施鉴定工作,满足职场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对整个鉴定程序和要素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等。

(二)申请注册的学校须遵守平等参与的原则

申请者必须有适当的方案来遵循平等参与的原则,使客户所获得的成果最大化,如申请者须有详细方案,描述其将如何确定并满足客户的需求;申请者须制定通过数据分析,不断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措施;申请者须有适当的程序与机制,在客户入学注册或签定协议之前,向客户提供所有有关培训、鉴定和支持服务的信息,以及相关权利与义务的内容;在已确定的学习和鉴定方案中,申请者须有明确的策略,使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各方,如雇主或其他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参与开发教学资源、参与教学过程并对教育(培训)和鉴定的质量进行检测;申请者须有适当的程序和机制,确保学生所接受的培训、鉴定与支持服务均符合自身需求;申请者须有适当的程序与机制,确保学生能及时获得最新和准确的学习成绩记录;申请者须有一定的投诉与申诉程序,确保学生的投诉与请求能有效、及时得到解决。

(三)申请注册的学校明确办学目标和宗旨

申请者必须向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中心表明办学的目标和定位,提交办学资金的筹措方案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申请者的最高行政执行官必须确认能确保其机构符合VET质量框架和其他任何由国家质量委员会或其他相关机构批准的国家指导方针。

(四)申请注册的学校须具备公开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

申请者必须出具书面的公开透明的费用收取规定,方能进入申请注册流程,如学费、管理费、书本费和其他费用等,并且明确规定付款方式和付款时间。其他额外的费用,包括一切可能有的工本费、补修费,以及学生可能会涉及的退费等流程或方式,都一并表述清楚。若需要向学生提前收费,也有相应的严格规定,一般要求应有银行担保或其他相应措施,并有相应的额度上限要求。

(五)申请注册的学校具备资格证书和课程结业证明的相关管理方案

一是对营销的宣传要求。申请者的任何营销手段或招生宣传,都必须合理、合法,且使用国家注册培训(NRT)标识。

二是对教学标准的要求。申请者须严格遵守培训包课程和国家认证课程的要求,若培训包有更新,申请者必须保证能够在12个月内顺利完成过渡期,以确保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及时跟上行业和技术发展的步伐。

三是对资格证书和结业证明颁发的要求。申请者必须确认如何并按规定向学习合格者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或结业证明。所颁发的资格证书或结业证明在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下统一管理,有唯一的学校代码和国家注册培训(NRT)标识。此外,申请者必须认可其他注册培训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或结业证明,接受学生终身学习和进修。申请者还须保留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记录和资格证书获得情况,一般期限为30年。学生的证书代码和唯一的标识符(类似学号)也由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中心统一实行信息化管理。

澳大利亚VET质量框架要求,注册培训机构的注册有效期一般为五年。注册期满半年前,国家质量署就会书面提醒学校提交续注册的有关材料。若学校没有及时提交这些材料,该机构的注册就失效。

在新的VET质量框架标准执行过程中,澳大利亚技能质量署将采取风险评估机制,重点密切监督表现欠佳的学校,同时减轻相关法规给优秀学校带来的不必要负担,确保澳大利亚各州或领地都能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

The New Measures of VET Quality Assurance in Australia

——The Transition from AQTF to Quality Framework

LV Hong Translator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篇(5)

对于有实践背景和故事支持的案例学习,一种普遍的情形是:学时生动、实践无用,当时热闹、过后忘掉。要避免这种现象,就需要对案例进行从“个”到“类”、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和概括,获得有实践价值的案例知识。

研究教育案例,可以建立起教育行为和行为结果之间的关联,获得针对类似教育情境的实践应对办法。对实践行为和实践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当事者的教育决策和行为方式进行解读,可以从中概括出教育实践的相关原则和理论,并借鉴、批评实践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研究中追寻实践者的教育价值追求并澄清自我的教育价值观念,可以重新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意义。

1. 界定教育疑难和困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① 案例知识具有实践背景,针对的是具体的疑难和困境。界定疑难和困境有助于对案例知识进行分类,以便日后的检索和运用。而界定的过程也是检索头脑中原有类似案例的过程,这有助于进行比较和经验反思。

界定疑难和困境,可以采取“案例中的教师(或‘我’)遇到了什么问题”的提问,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止一个,不同的答案会影响案例知识的存贮,也会影响原有案例的检索效果。

2. 对案例中的师生行为动机、行为状态与方式、行为结果的关系进行分析

仅仅知道案例中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还不是经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行为和行为结果的联系并以此指导未来的行动才称得上经验。获得案例知识需要思维的参与,思维的目的在于发现关系和认识联系,并获得初步的经验。

以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为例,思维的参与是为了发现教学依据、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如何思考、何以学、何以教才会导致某种教学效果的经验。

3. 对教育案例中师生的可能行为、可能结果、可能条件进行想象

这是为了对教育的可能事实和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断与想象,它是改造和创新教育的基础。“可能生活可以定义为每个人所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人的每一种生活能力都意味着一种可能生活……现实生活只是可能生活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可以进入的生活是能够创造但尚未创造出来的。”②

拓展教育的可能性空间需要发挥想象力,在观念层面富有开创性地对未来教育生活进行“虚践”。“虚践”的目的在于认识多种可能性,并对多种可能性的实践“图景”在头脑中“过电影”。

4. 联想和对比

经验是基础,但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可能是狭隘的、肤浅的、错误的,可靠的经验是经过多次深入反思的经验。反思的对象是经验,反思的目的在于改造经验,从中获得更合理、更有效的经验。

案例研究中的联想和对比,需要把此案例和彼案例联系起来,把当前案例分析所获得的经验和过去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把自己从案例分析中所获得的经验与他人由案例分析获得的经验、他人过去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联系的过程是对各种经验进行批判性审视的过程,其结果一方面是使新获得的经验通过理性的审视,另一方面是丰富和改造头脑中的原有经验。

5. 对获得的经验进行理论抽象

要发挥案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必须将案例知识迁移。因此,案例研究一方面要重视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另一方面要从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法跳出来,去发现关于实践伦理、实践原则等更上位的教育原则和原理。

对案例知识进行抽象将促进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发展:教育理论得到教育实践的滋养,因具有实践的根基和样例而更加生动、有活力;教育实践得到教育理论的烛照,因富有教育理性而更加自觉和自信。

某堂课上,老师讲了一道“难而又难,弯子绕了又绕的题目”,问同学:没有听懂的举手。全班同学神情木然,没有一点回音,大都右手口袋,左手捏着笔在漫无目的地转悠。老师自语:好吧,大家懂了,往下讲。下面一道是没有什么弯子的熟题,老师讲完后又问同学:听懂的举手。全班还同先前一样没有应答,只有右手口袋,左手捏着笔继续转悠的动作。老师又自言自语道,没有听懂我再讲一遍,于是又滔滔不绝讲了两遍。③

这是一位高中生写的课堂随笔,其中有师生交往互动的故事,也有值得讨论的疑难和困惑。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教育案例,借助这个案例,我们可以讨论教育案例研究应有的思维方式。

1. 案例研究要具备反省思维

笔者和一线教师交流这个案例时,很多教师表现出“今天的学生就这样,书是越来越难教了”的无奈。再拿这个案例和在校学生交流,学生说:“今天的老师就是这个样子教的。”出了问题,教师认为学生存在问题,学生认为教师教得不好,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推脱责任的意识。

教育案例研究的反省思维就是不把责任推给对方,而是思考自己作为当事者,或者代表与己相关的当事群体去发现自身存在什么问题,出了什么问题,思考如何通过自己和所在群体的改变来避免出现某些困境和失败,以改善不理想的教育现状。

2. 教育案例研究要有复杂思维

教育案例研究需要发现教育事实和现象中的因果关系。教育事实和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大多不是一因一果的线性关系,而是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的复杂的网络关系。因此,在研究教育案例时,不仅要关注此时、此景、此情中的各种教育要素,而且要关注过去、现在、未来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想象各要素、各因素发展变化的诸多可能,尽可能去理解和把握教育现象的“全景”,把握隐藏在表面情形背后的深层问题。

以上述案例为例,从教师角度分析,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没有吃透只是一个原因,不理解学生心理也是一个原因,另外,师生关系紧张也可能是一个原因。除了教师身上的原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也存在问题,比如:把学习看成老师的事,学习的责任心和主动性不强;心态不够开放……尽可能读懂这些影响因素以后,实践改进才能形成整体思考,才能避免顾此失彼。

3. 教育案例研究要有行动思维

作为实践者,教师研究教育案例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认识和理解教育案例,而是从案例中获得实践性知识,用所获得的实践性知识改善未来的教育实践,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付诸行动。

在分析了上述困境产生的原因以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改造师生的行为。比如:根据学生特点,采用其他的教学反馈方式;致力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彼此理解、相互接纳;注意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和发现教学难点,避免教师的主观臆断;教学实践中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提出要求、承担责任……

案例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是更进一步的案例研究。《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案例运用和借鉴强调对案例知识的“勤而行之”。

借鉴和运用成功的教育案例,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事前有预设的借鉴,在实践之前就做了借鉴的安排和计划,事先对借鉴什么、怎么借鉴心中有数;二是事先没有预设的借鉴,实践中的情境和问题引发了实践者的借鉴行为。

1. 有预设的案例借鉴

根据对原有案例方法、技术、原理的利用和改造程度,可以把预先有计划的案例借鉴分成模仿性借鉴、批判性借鉴和创造性借鉴。

(1)模仿性借鉴

模仿性借鉴,借鉴的是成功教育案例中的路径、技术和方法。比如,怎么导入,用哪些教学材料,教学的流程和手段怎么安排,怎么提问……甚至可能对语气、动作也采取相同的方式和处理方法。这是一种较少批评的全面借鉴。

模仿性借鉴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新手还没有足够的实践方法和技术,也缺乏批判性借鉴的能力,这时需要模仿借鉴。比如,新教师对师傅的模仿性借鉴。二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借鉴者,对某人或某种教学方法极为欣赏和佩服,也可能在批判审视的基础上采取全盘照搬的借鉴方式。

模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不能否认案例模仿的意义和价值。但在模仿时我们需要意识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育实践对象和实践情境很难重现,也没有万无一失、包医百病的方法和技术,不加批评和改造的模仿有时难免东施效颦、南辕北辙。

(2)批判性借鉴

批判性借鉴也借鉴原有案例的方法、手段和程序,但批判性借鉴者清楚地意识到:具体的教学方法有适用的特定情形和对象;每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一把双刃剑,对教育实践有所助益又有所损害;在借鉴过程中,要根据实践情境对原案例的技术、手段进行调整和改造。

比如,在执教《生活中的负数》时,笔者不是用工作纸帮助学生发现和建构数学概念,而是用工作纸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并用工作纸表现学习过程和承载相关学习内容。这是目标定位的改造。其次,在教学方式上笔者也进行了改造:在学生活动前,我先用PPT出示了学习活动的要求和分工(如下表)。为了让学生明白如何在工作纸上填写相关内容,我又在PPT上将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总结填写在工作纸上,用PPT展示出来用作学生仿学。这样的铺垫和指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清晰步骤和内容的向导。

四人一个小组,四人分工:

一位同学说一个生活中存在负数的故事

一位同学用图形把这个负数表示出来

一位同学写出这个数,读出这个数

第四位同学说一说这个负数的意义

(3)创造性借鉴

创造性借鉴者所借鉴的不是原案例中的具体方法、技术和程序,而是原案例中的思想和观念、原理和原则,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所使用的方法、技术和程序具有自我创造的特征。比如,学习借鉴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经验,创造性借鉴者就不是简单地在教室四面放黑板,简单地规定教师只能讲多少分钟,而是坚持一些基本原则:一定要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尽可能使学生有机会释放和表现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自学和表现指示方向、提供帮助并引导小结。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将表现出多样性和创造性。

2. 无预设的实践情境中的案例借鉴

“研究发现,在不确定性情境下做决策时,专家更多地依赖过去的经验案例,而不是抽象的原则。基于案例的推理的基本依据就是,相似的问题有相似的解决办法。”④ 遇到突发事件,如何进行案例借鉴呢?

(1)三思而后行

现实中教师的行动大多是紧迫的、匆忙的,他被以学生活动为核心所组成的教育情境驱动着作出反应。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机智的行动总是即刻的、情境中的、偶然性的和即兴发挥的。”⑤ 但这样的教学机智需要实践经验的支撑,需要机敏的情境判断、情境辨别和行动选择能力。

可以说,缺乏了这样的基础,大多的即时行动都是靠不住的,紧迫、匆忙的反应难免出现失误和低效,急中很难生智。这时,教师需要三思而后行。在非紧急、非伤害的教育意外面前,教师所表现出的机智就应该是控制自己即时反应的冲动,让自己慢下来,在有所思考、有所规划以后再行动。慢下来的时间“留白”,既能为在场的其他人留下情绪缓冲和认知反省的时间,也能为执教者留下搜索相关案例、借鉴案例方法和策略的思考时间。

(2)案例借鉴的过程

输入目标案例。目标案例即当前面临的问题。输入目标案例意味着要把眼前的事件看成一个有疑惑、有困难的情境,执教者不能仅凭感觉、习惯、成见来处理这个问题,而是需要通过研究和思考来合理地解决眼前的问题。

案例表述。案例表述是对案例的特征、属性进行抽取和表述,即当前情境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检索匹配。检索匹配是快速地从头脑中的案例库检索出类似特征的案例。检索有可能发现成功的案例,也可能发现失败的案例,不同的案例检索有不同的作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目标方案形成。先检索成功案例的处理方法,再形成自己应对当前情境的方法。在较为复杂的情境面前,检索匹配和目标方案的形成需要经过多次假设,假设的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对实践可能性图景快速地“过电影”的过程。

运用方案。处理当前问题并观察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形判断是否调整和改变原案例的行动方案。

评价和反思方案的实际效果和价值,获得应对类似教育疑难情境的经验,这就将他人的经验成功地转化为了自我的经验,获得了自己的案例知识。

注释:

①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52

②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8-149

③ 赵奇一.教学的高效来自课堂的和谐——由一则学生随笔想到的〔J〕.语文教学通讯,2007(1).12

④ 邓友超.教师实践性智慧及其养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1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篇(6)

一、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它给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从课本到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程的授课模式与授课秩序,使美术学习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然而面对目前竞争仍旧激烈的高考,在艺术类院校的召唤下,传统的高中教育和高考模式依旧影响着几乎所有学校,使高中美术课堂忽视了美术学科的本质与特点,并且由于对美术的“轻视”,许多学生依旧在美术课堂做着其他科目的作业、看其他书籍,更有甚者直接在上课时间睡觉。长此以往,将导致高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无法实现,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名存实亡。

二、构建高中美术鉴赏的有效教学

1.教师方面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难免对非必考科目有所轻忽,这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鉴赏课程,使其了解美术不仅仅是画画、赏画,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对其审美的一种提升,对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在鉴赏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对所鉴赏的作品有正确认识,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鉴赏作品,以免学生误入歧途以及被提前利益化。

(2)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善着教学方式。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在美术鉴赏课堂的直观感受,直接的视觉刺激更能使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让课堂变“静”为“动”,使学生更加了解色彩世界的神奇,增强了直观性,降低了教学难度。并且通过多媒体教学,还能够使美术与音乐相结合,实现视听结合、情景交融,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深化其对作品的理解。

(3)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老师不仅要教授理论与技巧,引导学生欣赏好的作品,更应该组织学生结合理论,进行绘画实践。同时,安排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鉴赏,互相交流,或者组织学生参观画展等,使他们不仅能掌握美术鉴赏理论和一定的绘画技巧,还能真正理解怎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值得鉴赏的作品。

(4)开发特色美术鉴赏课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学校情况的差异,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以及自身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美术鉴赏课程。

2.学生方面

(1)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有了学生的配合,老师的授课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美术鉴赏课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课堂上设置有趣的问题及讨论环节等,与学生形成积极互动,使学生真正了解、接受并喜爱美术鉴赏,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改变传统授课模式,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学生参与学习实践、课堂积极互动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诠释、用心体会、动情甄别,真正理解并爱上美术鉴赏,抛却偏见,发自内心地理解并欣赏美术之“美”,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自身素养。

(3)要教导学生走出理论课堂。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老师多以理论授课为主,教给学生鉴赏理论、绘画技巧理论,老师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新课改后,在美育教育的指导下,教师的授课方式应当有所改变,要教导学生走出理论课堂进行实践,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写生、参观画展、进行鉴赏交流等,这些都是不错的实践方式。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篇(7)

一、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它给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从课本到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程的授课模式与授课秩序,使美术学习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然而面对目前竞争仍旧激烈的高考,在艺术类院校的召唤下,传统的高中教育和高考模式依旧影响着几乎所有学校,使高中美术课堂忽视了美术学科的本质与特点,并且由于对美术的“轻视”,许多学生依旧在美术课堂做着其他科目的作业、看其他书籍,更有甚者直接在上课时间睡觉。长此以往,将导致高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无法实现,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名存实亡。

二、构建高中美术鉴赏的有效教学

1.教师方面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难免对非必考科目有所轻忽,这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鉴赏课程,使其了解美术不仅仅是画画、赏画,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对其审美的一种提升,对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在鉴赏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对所鉴赏的作品有正确认识,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鉴赏作品,以免学生误入歧途以及被提前利益化。

(2)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善着教学方式。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在美术鉴赏课堂的直观感受,直接的视觉刺激更能使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让课堂变“静”为“动”,使学生更加了解色彩世界的神奇,增强了直观性,降低了教学难度。并且通过多媒体教学,还能够使美术与音乐相结合,实现视听结合、情景交融,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深化其对作品的理解。

(3)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老师不仅要教授理论与技巧,引导学生欣赏好的作品,更应该组织学生结合理论,进行绘画实践。同时,安排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鉴赏,互相交流,或者组织学生参观画展等,使他们不仅能掌握美术鉴赏理论和一定的绘画技巧,还能真正理解怎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值得鉴赏的作品。

(4)开发特色美术鉴赏课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学校情况的差异,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以及自身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美术鉴赏课程。

2.学生方面

(1)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有了学生的配合,老师的授课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美术鉴赏课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课堂上设置有趣的问题及讨论环节等,与学生形成积极互动,使学生真正了解、接受并喜爱美术鉴赏,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改变传统授课模式,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学生参与学习实践、课堂积极互动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诠释、用心体会、动情甄别,真正理解并爱上美术鉴赏,抛却偏见,发自内心地理解并欣赏美术之“美”,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自身素养。

(3)要教导学生走出理论课堂。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老师多以理论授课为主,教给学生鉴赏理论、绘画技巧理论,老师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新课改后,在美育教育的指导下,教师的授课方式应当有所改变,要教导学生走出理论课堂进行实践,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写生、参观画展、进行鉴赏交流等,这些都是不错的实践方式。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060-01

我国的继续教育包括了自考、成考、电大等形式,在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中,其课程学习主要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课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将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工作纳入继续教育当中,既是对当前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课程的丰富,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能进一步的提高继续教育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加强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工作的重要性

对于我国继续教育学院来说,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工作是应对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的一种必然选择。在我国当下的就业市场中,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在就业市场的职业发展机会,这也是构建现代继续教育模式,规范和促进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必要措施。

评价和规范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质量尺度就是就是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及市场的需求。所以,将“双证”制度运用于继续教育教学中,是深化继续教育改革,培养适合就业市场需求的高职人才的保障。所以,我国的继续教育学院要改变过去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走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路子。

继续教育学院应该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运用到自考、成考、电大等教学课程中,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并重,实行“双证”制度。通过不断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培训课程,结合学生的专业内容,对他们进行深入的职业资格技能方面的培训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开始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通过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技能水平和择业意识,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为以后更好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考证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就是要求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工作与专业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保障学生能够真正的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

学院要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在校内建立职业实训基地,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比如,学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实验实训基地”,让学生利用实验室的各种资源进行技能培训,并将技能证书中的考试要点结合到实践操作中去,学生在完成实践课程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职业知识,更加强化了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的考证通过率的提升。另外,在实验实训基地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核,通过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很好的将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培养结合在了一起。

在职业技能鉴定考证中,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考核应该同时进行。因此,对于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实训结合实践课程同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老师交,也要学生动手,让教学课程内容与考证挂钩。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考证训练,以便很好的衔接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实训内容。为了避免在考证前出现技能知识遗漏点,可以适量的增加一些培训内容。在整个实验实训教学操作过程中,学校根据考证时间合理计划安排学生实训,边实训边修改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

三、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深化教学课程

一方面,学院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整合学科知识,设置专业知识模块,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身专业技能知识的平台。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具体来说,通过习题练习、课堂讨论、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实验实训室对学生进行演示讲解,以任务和案例教学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创新思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发展,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让基础理论学习脱离实际。

四、建立有效的职业技能鉴定机制

学校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管理制度,由校领导进行管理,统一负责处理全院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保证“双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学院对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章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并根据相关的规定制定适合本校的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工作制度。为了能够让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真正落实,各个专业应该有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技能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作为毕业的依据之一。开设的考证课程必须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融入课堂教学,促进专业课程的建设,使其能够与职业技能鉴定进行有效的衔接。

首先,按照继续教育学院的教育规律来培养学生,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出专业课的综合职业能力模式,以就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主要目标。为了解决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学校必须要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培养出技能应用型的人才,发展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将课程教学和岗位就业很好的联系起来。

其次,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证的质量,保障证书的权威性,需要加强考评员的队伍建设。考评人员主要是由高职院校内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教师组成,还有有部分是由专家、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队伍。我国实行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制度,有很大的权威性,是由政府认定好授权机构实施的。所以,必须要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监管,这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工作的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加强对继续教育学院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工作,并使之成为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工作之一,是现代职业技能教育工作的重点。学校要将日常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不断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技术人才,既有利于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又有利于提高继续教育事业的教学质量,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继续教育学院发展的路子。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篇(9)

音乐鉴赏课的对象一般是大学低年段的学生,教学内容有乐理基础、西方音乐鉴赏、民族音乐鉴赏和戏曲鉴赏。对于学生来说,这门课程作为选修课,既没有统一教材,也的确比较难找到适合非音乐专业学生的教材。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没有音乐基础,音乐鉴赏课的内容显得专业性太强,容易导致学生望而生畏。而对于教师队伍而言,高校的音乐教师都是科班出身,他们是接受过系统、专业的音乐教育的,但是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并不成正比。有很多老师专业上非常强,但是教学水平却并不高。如何能让专业性较强的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听懂、接受,这也是新形势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音乐鉴赏课对于教学条件和设备也有一定的要求,配备有专业的设备和专门的音乐教室,以方便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更好的赏析音乐,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我国,并没有多少高校具备专业的音乐教室和设备,大多数的音乐鉴赏课都只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的。改革也应该规范教学设施和条件,争取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分享平台。

二、亟待改革的原因

(一)音乐鉴赏课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音乐鉴赏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音乐修养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这就归咎于两点:首先是老师安排课程的随意性太强,目前的音乐教学缺乏针对性和明确目标。课程都是根据各个老师的任意安排,进度不一致,难度深度也各不相同,也就必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了。其次,是由于学生对此门课程的不重视。音乐鉴赏课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选修课,对大多数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强。所以在这一块,很容易造成学生缺乏对该课程的热情,从而消极上课,不重视该课程,这同样也打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老旧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目前来看,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是沿用传统的方式,并没有推陈出新。然而时代在变化,我国正处于这个日新月异、继往开来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教育教学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自我修订,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发展教学计划,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出综合型的实用性专业人才。

三、新形势下的音乐鉴赏课的分析

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健全的教育教学体系啊,明确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方向,从实际教学中规范教学任务,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任务,从体制上给课程改革建立一个风向标。为音乐鉴赏课程的规范和改革提供一个明确的提纲和方向。规避从前教学上的弊端和疏漏,革故鼎新的将我国的音乐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要构建针对性较强、易于学生理解接受的音乐教学模式。在新形势下,老的那一套教学办法已然行不通了,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出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团队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切实的站在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真正对音乐鉴赏课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对专业领域的探索,把这门具有深刻内涵、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寓教于乐,用学生乐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上好这门课。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去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上课效率。真正做到师生互动、行之有效的音乐教育,不仅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世界的美,而且还增加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加强其综合素质的建设,提高个人的音乐修养。

最后,一定要有预计的教学效果。虽然在每位教师心中,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各不相同,但是良好的学习效果一定伴随着学生高昂的积极性和对音乐的热情,对鉴赏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对音乐领域的不断探索。同时这也是我们要改革的目的和根本原因。我们就是要让音乐教育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被音乐的魅力所吸引,进行深入的欣赏和情感上的理解。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使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和艺术修养,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受教育的成果。

四、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一)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团队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应从兴趣出发,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和兴趣,再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进行音乐鉴赏。所以这个教学目标应该切合自身实际情况,不宜过高也不宜太简单,带领学生真正的去感悟音乐之美。就目前情况看,大多数高校都能先安排学生学习基本的乐理知识,待有一定基础后再来进行音乐鉴赏,这对于音乐中艺术价值的理解有着莫大的作用。它能够促使学生听懂、理解那些经典名曲,提高学生的兴趣,对音乐产生欣赏、分析和探索的热情,然后再随着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逐步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要求,从而达到制定的教学目标。

(二)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设备对于教学效果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音乐鉴赏课的课程内容很多,除了中外名曲、音乐剧、歌舞剧和传统戏曲外,还有视听练耳等教学内容,所以对于音乐设备有较高的要求。改革应该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资,建立一个适合音乐鉴赏课的多功能音乐教室。除了一些基础设备之外,还应该配有高品质的音响投影设备和钢琴若干架。只有硬件达到要求,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个较为灵活的课程。任课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例如,可以取消一些较难的乐理理论知识和谱曲练习,转而增加一些具有时代特征、雅俗共赏的新内容,方便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交流,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音乐鉴赏课重在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分析和艺术思维能力,所以,应该规范教材,选择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简单明了、便于非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公共教材。

五、结语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篇(10)

为适应高职学校学生的特点,遵循当前学生学习的规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教学的成效和水平,笔者参照了前辈的一些教学经验[1,2,3,4],结合了本校特点,对如何提高中药鉴定学的教学质量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方法,以供大家互相借鉴。

1 高职中药专业学生的特点

1.1高职学生的一些性格特点

以自我为中心,自制力差,做事没有耐心和恒心;学习上缺乏吃苦和专研精神,不动脑筋,懒懒散散,遇事浮躁,浅尝辄止;喜欢新颖、多变、丰富多彩的事物,厌倦固守陈规,按部就班;不尊敬师长、不热爱同学、不爱护公物、不讲公共卫生,公德意识较差;在认知上不成熟,再加上心理上正处于叛逆的时期,学校的教育工作如果不能做到他们的心坎上,就会对教师和学校的教育存在对着干的逆反心理。总结起来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懒散、怕吃苦、自学能力和道德品质差、叛逆……,针对这些特点,只有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才能达到提高教育质量,教书育人的目的。

1.2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职学生所选的中药专业,大多是由父母或考学的需要填报,不是因为兴趣而选择,再加上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就读职业学校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而对于学校、所学专业本身以及毕业后将要从事的职业都缺乏足够的了解,因而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成为一个被动的过程,课前不预习,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复习,更谈不上课外阅读和查阅资料了。

1.3 学习基础差,学不懂就放弃

就读高职的大部分学生在高中属后进生,理科基础差,导致他们在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课程中,听不懂老师的讲解,看不懂教材内容,从而产生悲观厌学的情绪。对一些抽象内容不能理解,不能把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在加上性格上的怕吃苦和缺乏专研精神的特点,往往很多学生对学不懂得课程甚至整个专业采取放弃的态度。

2 根据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1 根据专业的特点,明确教育目的,培养学习习惯

高职教育是以面向基层,针对岗位,强调应用,注重实践为特色的职业教育。医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药品的生产、质量保证和经营管理的管理工作。《中药鉴定学》作为一门专业课,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用较多,所以明确这门学科的教育目的,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尤为重要。《中药鉴定学》教材都是些说明性文字,内容单调乏味,难以记忆,高职生在刚接触这门课时往往兴趣浓厚,但是在学习一段时间后逐渐丧失学习兴趣。鉴于这个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适当的降低《中药鉴定学》学习的难度,把学习内容由一贯的死记硬背总结划重点的模式,逐渐改变为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讨论的教学方向,逐步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1.2 从身边的实例讲起,让学生产生求知兴趣

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也可以体现出职业教育针对岗位重应用的理念。例如在讲具体药味时,先让学生看,再发问“这些中药材你们见过没?家里买过没?为什么买?你们家买的是真的吗?你们家买的质量是不是优质?价格怎样?”等等,这种连续式的发问,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这门课是有用的,带着问题学习,驱使学生去动脑、动手,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1.3 利用传说、歌诀,增加趣味性

很多中药都流传着传说和歌诀,在讲具体药味的时候把故事或歌诀讲给学生,让学生在听故事或“背诗”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例如在讲到何首乌时,把故事讲给学生:“大家觉得何首乌这个名字很奇怪是不是,这个名字的来由是这样,从前有个姓何的人,他的头发白了,他很苦恼,他吃了‘何首乌’这个药材后,头发全变黑了,所以这个药材就叫何首乌,何指姓氏,首乌就是头发黑了。”一个小故事,打破了课堂的枯燥单调,也把何首乌的用途告诉了大家。又如在讲到天麻时把歌诀讲给学生:“上有鹦哥嘴,下有圆底盘,外表点环纹,折断起镜面,动风天麻素,熄风作用速”短短几句歌诀,打破了教材条条框框的说明方式,容易背诵,并且把天麻需要掌握的典型性状特征、有效成分以及功效都概括进去了,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背诗”情境中,牢牢掌握了该药物的知识。

2.2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2.1 调整理论教学与实验的教学比例

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理论讲授与实验实训课时的比例为8:1,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校的教学的经费问题,《中药鉴定学》的课时一压缩再压缩,一学期要讲完500多页的一本教材,要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学懂学会,难度可想而知。笔者在讲授《中药鉴定学》时,尝试调整了理论讲授与实验实训课时的比例,由过去的8:1的改为3:1,又进一步改为1:1,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能力明显增强。

2.2.2 重建性状鉴定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中药鉴定学》教学计划规定在一学期内大约需要讲授100多味,课时少时间短,讲完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历年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上课讲药材性状,再安排实验让学生观察性状特征,内容单调枯燥,教学效果不佳。笔者在讲授的教程中只讲鉴别要点和难点,不把每一种中药的所有性状特征都讲到。讲授的中药材随堂配备,每一种中药准备原药材和饮片各一份,这样有利于观察中药的外部形态和切面特征,上课时教师讲解一个鉴别要点,学生要马上跟着做,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和火烧,每一项都要做到。讲完内容后,在课堂上随机抽查,随堂打分记录;另外,在讲完一个或几个章节后,组织学生进行性状实验考核,也打分记录,这些都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进一步加深印象,二是敦促学生学习,防止蒙混过关,这是根据学生自制力差、懒惰的特点制定的,目的是逐步建立一个针对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管好教好。

转贴于 http://

2.2.3 优化显微教学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据调查,94%的中医院校《中药鉴定学》的实验课,基本上成了显微鉴定实验课[5]。教学方式是这样,先在课堂上讲,再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显微观察,这样教学的弊端是堂课教学仅给学生了一个大致的概念和轮廓, 而药材的特征容易混淆, 讲授过程又呆板枯燥、不真实,在做显微观察时, 心中没底,实验报告只是一味照书抄、敷衍了事, 一学期的实验做下来显微特征认不出几个,这样费时费工还效果不佳。笔者在讲授过程中尝试将中药粉末显微鉴定由单味药辨认改为按组织特征分类鉴别。这样既增强了实验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学生能够从中掌握中药粉末鉴定的规律性, 同时也节省了学时, 为增设新的实验创造条件。所谓按组织特征进行分类鉴定, 即是将生药粉末特征分为厚壁组织纤维和石细胞,导管,分泌组织,保护组织,细胞后含物等。在实验时每类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一到二种中药供学生进行观察鉴别, 然后再由教师对每一类进行归纳总结, 找出规律性。例如, 在观察纤维时, 让学生观察甘草晶鞘纤维、麻黄嵌晶纤维、虎杖分隔纤维、地榆分枝纤维、沉香韧型纤维和纤维管胞, 这样学生就会对纤维的种类形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并在以后鉴定中加以运用。在粉末特征分类鉴定实验后, 我们将几种生药粉末发给学生, 让大家运用学到的粉末分类知识, 对照教材加以识别辨认。从结果看, 即使课堂上未做过的粉末, 绝大多数学生均能够根据教材提供的特征准确地加以识别。对横切面显微鉴定,由教师总结出规律,掌握共性,记住特殊部分和典型个例。例如在讲根类药材的时候,根类药材一般的横切面特征是最外边是保护组织周皮,以此向里是韧皮部、形成层和木质部,中央一般无髓,这是一般的组织特征,几乎所有根类药材都是这个特征,只有少数的几个不是,记住这少数的几个就是了。

2.2.4 重视理化鉴定教学,教学重点与时俱进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中药的研究内容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只要比较一下几个版本的药典就知道变化有多大。这个变化的特点是应用现代技术全面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及药理药效, 以全面评价中药的质量。为了适应跨世纪的中药学专科人才的培养要求, 以及职业教育目的,迫切需要改革原来的简单实验,开设一些水平相对较高的综合性实验,如理化鉴别、薄层色谱、红外分光光度、紫外分光光度、高效液相色谱等定性定量实验。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较全面系统的熟悉各类实验方法,这不仅仅是这个这个学科的培养需要,还是对以前开设的课程的一个大融合。实验内容体现现代中药学的研究内容, 从形态特征到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炮制等均有所体现。

2.2.5 课堂教学多元化,丰富教学形式

一人讲,多人听,满堂灌、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用,现在的学生喜欢新颖多变、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药鉴定学》采用讲故事、猜谜语、记口诀、动手实验、标本演示、展示挂图、多媒体课件、课堂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尽可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用简明、形象、规范的语言阐述基本理论,启发学生,开阔学生思维;用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感官,对药材标本看、摸、闻、尝,与理论紧密结合进行分析、总结,掌握各种药材的典型鉴别特征,提高鉴别能力。凡能够增加直观效果的内容尽量当堂演示,如红花、乳香、没药等药材的水试现象,海金沙、沉香、降香等的燃烧试验等。利用挂图的扼要性、鲜明性达到学生对知识理解、巩固的目的。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大量的信息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易接受、记忆牢。开展课堂讨论,不仅活跃了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重要的是使学生互相启发、开阔思路、大胆质疑、切磋研究、增长知识。

2.2.6 改革现有的考试方法

多年来,学校考察教学效果的手段单一,往往用一张试卷、一个分值就肯定或者否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就造成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关心所谓的考点,死记硬背,导致不少学生高分低能。考试改革后,学生的成绩由“一张试卷定乾坤”改为“综合成绩决优劣”,即降低笔试成绩的比例,加入综合能力的考察,改革的方法是科目考核成绩由总评成绩决定,总评成绩又由几部分组成,包括卷面成绩、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又包括实验技能、实验报告、实验考查成绩等,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提问、测验、课堂纪律等成绩,把这几部分按比例换算成总评成绩。

2.2.7 注意实验报告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实验报告送交准确及时,目的是让教师尽可能真实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旦迟写迟交报告, 既影响报告撰写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 又影响教师对每位学生学习情况的真实把握。实验报告的准确性就是要实事求是地记录、分析和总结实验现象、数据及结果。实验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实验目的与要求、基本原理、仪器与试剂、实验材料、实验内容与步骤、实验结果与讨论, 作业与思考、实验时间与人员等。撰写时要求使用统一格式的实验报告纸, 应用钢笔或圆珠笔书写完成, 作图报告用hb 或2b 铅笔完成;报告正文部分主要记录实验操作过程及结果, 注意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结论明显, 绘图部分要求布局合理、文字简洁、图形逼真、结构清晰、比例恰当、线条均匀一致,形态结构名称常用平行直线标注在图右侧, 每幅图下方应注明标本名称、部位。要求学生及时呈交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及时记录试验结果,结束后应及时综合分析和总结本次实验的成败得失, 并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送交指导老师批改评阅。

2.2.8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为学生授课,不能不顾忌学生这个主体的感受,以学生为中心,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并且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一直以来,教师习惯于在讲台上讲解,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填鸭状态,角色互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并制作课件并上台讲授,讲完之后教师再对他们的优缺点进行点评。再有如经常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添加或删除一些讲授内容,讲课尽量朝满足学生需要的方向靠近。

2.2.9 教书育人,注重道德教育

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更好地发挥积极性,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众所周知,现在的教育存在很大弊端,只重视学生的分数和考学,而忽略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导致一些道德缺乏事件的经常发生,如不尊敬师长、不热爱同学、不爱护公物、不讲公共卫生。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有公德、有职业道德、有专业才能的人。道德教育,课内课外、随时随地的进行。办法是倡导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求学生以八荣八耻自律。经常与学生交流,解决学生的困惑及难题,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气,使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2.2.10 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悦纳老师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篇(11)

一、法医在医疗纠纷鉴定中的重要作用

法医参与医疗事故鉴定工作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50到60年代,医疗事故由检查机关管辖,鉴定工作由法医负责。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法院开始委托法医鉴定医疗纠纷,法医重新参与医疗纠纷至今。当前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的基本流程为:医患双方委托―法医审阅文案资料―召开听证会―专科医生会诊―鉴定报告书写等。在该过程中,作为医疗纠纷鉴定的主体,法医的鉴定地位指的是:首先,法医是医疗事故鉴定小组的核心组成成员,通过使用自身权威的医疗鉴定知识对医疗鉴定做出权威性的指导;其次,法医充分熟悉相应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并从法律的角度看待医疗纠纷中出现的分歧以此做出评判,为医疗责任判定及医疗赔偿提供客观的标准;最后,法医是具备丰富医疗知识和医疗护理经验的专业医师,法医通过突破传统的医疗护理思维,谨慎分析诊疗过程及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二、当前教育模式下的法医学毕业生应对医疗纠纷案件能力不足

现阶段法医学五年制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多为:一、二、三年级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四年级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并进行3个月的临床实习;五年级开始学习法医学专业课程,然后进入公安机关实习,实习时间一般为4~6个月,在校学习理论课程期间,学生课业繁多,平时较少时间进行实践活动。法医学专业课程包括了法医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但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鉴定仅在《临床法医学》和《法医学》教材中有一节或一章的课程教授,并且内容设置简单,未详细解说医疗纠纷鉴定内容、要求等,使得学生较难学习到正确、全面、系统的医疗纠纷鉴定基本知识,同时大多数专业实习并没有涉及医疗纠纷鉴定实习内容,以致学生对医疗纠纷知之甚少,难以在毕业后较快地熟悉并处理医疗纠纷鉴定工作。

同时作为一门为法律服务的学科,法医学专业学生应该对法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当前多数学校法医学课程设置仅仅将法律概论作为一门选修课,仅部分高校注重法学与法医学的结合教学,然而这并不能满足法制建设的需求,以至于培养出的学生在解决需要法律知识的专业难题时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特别是对于与卫生法律法规息息相关的医疗纠纷鉴定工作而言,法律知识的缺乏将导致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出现偏差。法医在履行出席庭审现场、解说鉴定报告细节等义务时,法医法学知识的支撑有利于其提供具备法律效力的证词,发表个人意见,行使表决权。

当前具备医疗纠纷法医鉴定资质的高素质法医人才缺口仍然较大,必须对当前法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模式从教学管理、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实习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创建创新型专业人才教育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的法医学专业人才。

三、较强法医学本科教育模式改革,培养具备医疗纠纷鉴定能力法医学毕业生

(一)改革现行课程设置,增加法学教育及医疗纠纷鉴定内容

开设《法医法学》、《法学理论》必修课,加强学生法律意识,特别是卫生法规等。同时学生可选修法学专业课程,参与考试,取得法医学与法学双学位。开设《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选修课,教学内容包含:目前我国医疗纠纷和医疗损害的发生现状、发生的原因、法律处理途径、鉴定原理等较为全面的内容。

(二)改革培养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1.法医学本科生双向导师制模式。学生分别由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共同指导,理论导师为法医学系专业教授或副教授,主要负责理论专业知识、学术理论的培养;专业导师为鉴定中心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法医工作者,负责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相关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临床基础课程时利用课余时间进入鉴定中心见习、实习,初步了解医疗纠纷鉴定工作;之后在理论导师的指导下,在学习法医学专业课程时开始参与案件鉴定工作,着重培养法医实践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