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物流金融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0 02:05:40

物流金融论文

物流金融论文篇(1)

从广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运营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企业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要求的产品向银行抵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进行结合,向公司提供融资、结算等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2.物流金融的作用

物流金融其实就是物流的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本身就包括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资金流和信息流,因此,可以认为物流金融是物流业务发展的内在的、客观的需要,同时,物流金融也是物流企业提供物流增值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融资企业。物流金融业务利用动产质押突破了传统固定资产抵押模式,缓解了贷款企业急需的流动资金;物流金融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有效降低企业50%的融资成本,加快了资金周转率;贷款企业利用银行的资金与物流企业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缩短了销售周期、降低产品库存,加快了产品周转,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银行。物流金融业务为银行完善结算支付工具,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银行在发展该业务的同时,也开发了新的客户群体,培育了潜在的优质客户;银行通过承兑汇票业务不仅可以快速吸收存款,还通过银承贴现获得了一定的利润;银行通过和物流公司的合作,极大地降低了资金风险,据有关银行统计物流金融的坏账率低于0.2%,大大低于银行现有业务的坏账率。

生产企业。生产商参与物流金融业务,可以提高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运营成本;解决了下游经销商的周转资金,生产企业可以稳定并拓展销售网络,有效扩大了产能。

物流企业。物流业与金融业结合,创造了一个跨行业、相互交叉发展的新业务空间,为同质化经营向差异化经营的转变提供了可能;物流企业通过融资物流业务,在获得物流业务的报酬之外还可以得到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报酬,这种报酬通常是与融资金额或与货物价值相挂钩,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盈利水平;利用融资物流业务,物流企业可以快速切入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从核心企业向其上游和下游拓展,延伸服务链条。

二、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金融已经成为世界各大物流企业新的利润来源。世界最大的船运公司马士基、快递物流公司UPS等都在大力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这些跨国公司依托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金融实力,结合自己对物流过程中货物实际监控,在为发货方和货主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如开具信用证、仓单质押、票据担保、结算融资等,这样不仅吸引了更多客户,而且在物流金融活动中还创造了可观的利润。以UPS为例,为了推进物流金融服务,公司于2001年5月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改造成UPS金融部门。在UPS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中,UPS在收货的同时直接给出口商提供预付货款,货物即是抵押,这样,小型出口商们得到及时的现金流;UPS再通过UPS银行实现与进口商的结算,而货物在UPS手中,也不必担心进口商赖账的风险。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借用UPS的资金流,货物发出之后立刻就能变现,如果把这笔现金再拿去做其他的流动用途,便能增加资金的周转率。

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发展处于探索阶段,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国内大型物流仓储企业因为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条件和较大规模、良好行业信誉和充足资本储备,在物流金融业务拓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优势。2005年以来,国内多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携手开展物流金融的新业务。中国诚通集团在全国各主要城市拥有近100家大型仓库,占地面积1500多万平方米,库房面积200万平方米,货场面积370万平方米,拥有铁路专用线120多条,存储能力为1000万吨,年吞吐能力为4000万吨,拥有国内最大的仓储企业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该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广发银行等十几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500多家客户累计提供质押监管融资近200亿元,抵押产品涉及黑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建材、食品、家电、汽车、纸张、煤炭、化工等诸多种类。①2005年12月22日,该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银企合作协议》,开展监管货物、仓单质押、动产质押、指定付款买方信贷(保兑仓)等物流金融业务。中远物流从2006年开始探索物流金融业务,已先后与国内14家银行签订了框架协议,目前开发项目累计达到300多个。业务模式在仓单质押、保兑仓基础上,中远物流还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了海陆仓操作模式,即银行为进口商开立信用证向国外的生产商购买货物,进口商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其余部分以进口货物的货权提供质押担保的货押业务。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于2006年7月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了《物流金融战略框架协议》,在该协议中双方约定在物流监管与商品融资、物流结算、物流保理、物流担保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共同研发新产品,联结双方的服务平台,延伸客户服务范围,为客户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服务。

三、企业物流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

1.代收货款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将货物送至收货方后,货方收取货款,并在一定时间内将货款返还发货方。第三方物流企业收取现款后,由于时空、技术条件等限制,一般需要滞后一段时间向供方返款,随着不断的收款付款业务的开展,在一定的时间后就会积淀下相当规模的资金,不仅方便了客户,而且也大大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代收货款模式常见于BtoC业务,并且在邮政物流系统和很多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中广泛开展。

2.垫付货款

垫付货款模式是发货人委托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垫付扣除物流费用的部分或者全部货款,第三物流供应商向提货人交货,根据发货人的委托同时向提货人收取发货人的应收账款,最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发货人结清存款。这样既可以消除发货人资金积压的困扰,又可以让双方放心。在垫付货款模式中,除了发货人与提货人签订的《购销合同》之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还应该与发货人签订《物流服务合同》,在该合同中发货人应无条件承担回购义务。

3.仓单质押

仓单质押分为典型仓单质押模式和综合仓单质押模式。

典型仓单质押模式是仓单质押的基本模式,融资方把货物存储在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库后,凭仓库开具的货物仓储凭证即仓单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金融机构根据货物的价值向客户提供一定比例的融资。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融资方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质押贷款合同以及三方签订的仓单质押业务合作协议书,根据质押物寄存地点的不同,对融资企业提供两种类型的服务:一是对寄存在本企业仓储中心的质物提供仓储管理和监管服务;二是对融资方寄存在经过金融机构确认的本企业之外的其他社会仓库中的质押物提供监管服务,必要时才提供仓储管理服务。综合业务型仓单质押模式。金融机构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便捷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这种运作模式把大部分的业务操作集中到第三方物流企业身上,金融机构只要负责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统一授信,其他的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

仓单质押业务通过仓储企业作为第三方担保人,有效地规避了金融风险,既可以解决货主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困难,同时保证银行高利贷安全,又能拓展仓库服务功能,增加货源,提高效益。

4.保兑仓业务

保兑仓业务是仓单质押的延伸。在保兑仓业务模式中,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经销商根据与制造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缴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一般不少于经销商计划向制造商此次提货的价款,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向制造商支付货款,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反担保。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根据掌控货物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给制造商开出承兑汇票后,制造商向保兑仓交货,此时转为仓单质押。通过保兑仓,大大缓解了交易双方的现金压力,提高了资金周转,真正实现了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和银行的多赢。

5.物流保理

物流保理模式是保理市场迅速发展的产物,客户在其产品置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之下的同时,就能凭提单获得物流企业预付的货款,货物运输和保理业务的办理同时进行。

ZHONG可指物流企业联合金融机构为其他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从保理业务的服务内容来说,物流保理业务与银行保理业务无本质不同,但是其经营的主体由银行变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使物流和金融流的联系更为紧密。

与金融机构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对客户的供应链管理中,对于买卖双方的经营状况和资信程度都有相当深人的了解,在进行信用评估时不仅手续更为简捷方便,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机构保理业务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买卖双方的合谋性欺骗,一旦金融机构在信用评估时出现失误,就很可能财货两空,而在物流保理业务中,由于货物尚在物流企业控制之下,可以降低这一风险。

即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因无法追讨货款而将货物滞留,由于对该货物市场有相当的了解,与该行业内部的供应商和销售商具有广泛的联系,在货物变现时能够享受到诸多的便利,使货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值。

参考文献:

[1]唐少麟,乔婷婷,发展物流金融强化供应链整合———物流金融系列研讨之一[J],物流技术,2006,(2)。

[2]林惠丹,第三方物流[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5)》,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2006。

[4]马克·格林布莱特(美),施瑞丹·蒂特曼(美),金融市场与公司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林勋亮,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思考[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6)。

[6]唐少艺.,物流金融实务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

[7]傅新平,潘朝晖,我国发展物流主导产业的必要性与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1)。

[8]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

[9]戴湘荣,一种新型增值服务模式———仓单质押[J],物流技术,2004,(11)。

[10]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金融供应链与融通仓服务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3)。

[11]谢鹏,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探讨[J],福建金融,2007,(2)。

[12]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年度报告,新浪财经。

物流金融论文篇(2)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1-0109-02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对物流和资金流的流动效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物流和金融这两大行业终于可以结合产生了物流金融这一创新产品。它的这种跨领域创新模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物流金融相关概念

融通仓最早作为物流企业的创新业务,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寻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较高且可抵押的不动产有限,使得动产融资成为中小企业最为可行的一种融资方式。随着动产质押融资的发展,2002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罗齐、朱道立等首次提出了融通仓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以周边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涵盖中小企业信用整合与再造、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的综合平台”。文章阐述了融通仓的两种运作模式――金融机构授信额度模式和信用担保体系模式。在模式一中,由于得到了银行的授信额度,物流企业可以直接向相关企业提供质押贷款业务,简化金融机构审批程序,提高了企业融资效率。

与此同时,作者认为融通仓的作用不光是成为金融机构为企业融资的桥梁――提供优质的监管服务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同时应兼具信用整合与再造的功能。这一功能通过融通仓直接为中小企业申请质押贷款提供担保,以及组织中小企业联保、互保等方式,间接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从而构成作者阐述的融通仓的第二种模式。在此后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剖析。

如2004年,杭州商学院的郑绍庆就对融通仓融资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年,西南财经大学的李静、雷杨又对开展融通仓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阐述。融通仓理论成为早期国内物流金融领域的标志性理论成果,对此后的研究与探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物流金融的概念最早是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唐元琦(2004)定义为“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并解释,“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从此,物流金融这一概念有了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使得“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这一定义方式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接受,在现有学术文章中基本都是引用这一定义的。

在物流金融领域实践与研究中产生的另一重要概念是物流银行,最早产生于广发银行2003年推出的“物流银行”业务。其业务目的在于利用有实力的物流公司提供专业服务,将银行、生产企业以及多家经销商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机结合封闭运作,从而打破地域束缚,在不同地区开展动产质押业务,保证了企业及经销商资金的有效融资、快速汇划和物流公司及时配送服务。从原理与思路上来说,物流银行与前面提到的融通仓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物流银行是从银行角度,寻求商业银行在专业化管理方面不足的整体解决方案,从而实现银行、物流公司、生产企业与经销商的多方共赢。

二、物流金融研究发展概述

(一)物流金融的内容及模式研究

2004年,邹小、唐元琦从物流产业角度,提出现代物流金融的职能主要体现在物流设施的投融资、物流保险和结算支持三个方面。其中融资职能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融资、票据融资、实物融资、技术融资以及建立物流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等多种方式实现。同时,在实际运作中,物流企业的责任风险一直伴随业务全过程,因此急需物流保险提供一种或多种涵盖物流链各环节的配套保险解决方案,从而为物流企业分散风险,提高运营稳定性。在这一过程中,保险公司应根据物流业务的不同整合各种险种,为物流企业量身定做恰当的保险产品组合。这种从三项基本职能的角度阐述物流金融内容的方法被普遍使用。另外的分类方法还有如2005年,银川亚太物流研究中心的袁红和王伟将物流金融服务概括为物流金融、物流银行和物流保险三种基本类型。

对于物流金融的基本运作模式,《物流金融――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2005)一文中将其分为三类――垫付货款业务模式、仓单质押模式和保兑仓模式,此分类形式是基于物流金融的三种基本运作流程。2006年,天津财经大学的李蓓又从进出口贸易角度,将物流金融相关模式分为进口业务模式与出口业务模式,并进一步将进口业务模式划分为信用证合作模式和现货质押模式两种,又将出口业务模式划分为出口前短期打包贷款和出口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2007年,天津财经大学的巫钢和姚伊娜从物流金融与期货交割结合角度将物流金融业务的运作模式分为买方客户授信和卖方客户授信两种。并认为,由于期货交易与现货交易相比,有着严密的程序和标准化的条款,在期货交易中引入物流业务,既可以降低物流金融业务风险,增加客户价值,又有利于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二)问题及对策研究

早在1992年,中国储运总公司就开始尝试仓单质押业务,并于1999年率先正式开展此项业务,通过多年的发展积累,现已为近500家企业提供质押融资监管服务,累计金额达150亿元。公司总经理洪水坤(现诚通集团总裁)指出,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仓单融资业务没有统一的业务流程和规范合同条款,不利于银行的风险控制;另外物流公司资质制度需要进一步规范,防止仓储公司与申贷企业合伙瞒骗。洪水坤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尽快拟定有关银行仓单质押融资的业务规范、仓储公司监管规范、仓储公司的资质审查制度、仓单标准及收费标准等;同时建议国家扶持物流企业发展为专业的监管公司,并给予与担保公司同样的资本金等方面的支持。

2005年,上海大学的储雪俭、梁虹龙提出目前我国金融物流信贷风险防范中的主要难点,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从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认同物流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风险问题,其中核心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问题。另外,关系处理与效率问题也是主要的讨论点之一。

(三)其他相关学术研究

物流金融论文篇(3)

[关键词]物流金融;现状;业务模式

一、物流金融的主要作用

1.物流金融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运营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企业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要求的产品向银行抵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进行结合,向公司提供融资、结算等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2.物流金融的作用

物流金融其实就是物流的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本身就包括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资金流和信息流,因此,可以认为物流金融是物流业务发展的内在的、客观的需要,同时,物流金融也是物流企业提供物流增值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融资企业。物流金融业务利用动产质押突破了传统固定资产抵押模式,缓解了贷款企业急需的流动资金;物流金融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有效降低企业50%的融资成本,加快了资金周转率;贷款企业利用银行的资金与物流企业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缩短了销售周期、降低产品库存,加快了产品周转,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银行。物流金融业务为银行完善结算支付工具,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银行在发展该业务的同时,也开发了新的客户群体,培育了潜在的优质客户;银行通过承兑汇票业务不仅可以快速吸收存款,还通过银承贴现获得了一定的利润;银行通过和物流公司的合作,极大地降低了资金风险,据有关银行统计物流金融的坏账率低于0.2%,大大低于银行现有业务的坏账率。

生产企业。生产商参与物流金融业务,可以提高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运营成本;解决了下游经销商的周转资金,生产企业可以稳定并拓展销售网络,有效扩大了产能。

物流企业。物流业与金融业结合,创造了一个跨行业、相互交叉发展的新业务空间,为同质化经营向差异化经营的转变提供了可能;物流企业通过融资物流业务,在获得物流业务的报酬之外还可以得到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报酬,这种报酬通常是与融资金额或与货物价值相挂钩,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盈利水平;利用融资物流业务,物流企业可以快速切入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从核心企业向其上游和下游拓展,延伸服务链条。

二、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金融已经成为世界各大物流企业新的利润来源。世界最大的船运公司马士基、快递物流公司UPS等都在大力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这些跨国公司依托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金融实力,结合自己对物流过程中货物实际监控,在为发货方和货主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如开具信用证、仓单质押、票据担保、结算融资等,这样不仅吸引了更多客户,而且在物流金融活动中还创造了可观的利润。以UPS为例,为了推进物流金融服务,公司于2001年5月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改造成UPS金融部门。在UPS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中,UPS在收货的同时直接给出口商提供预付货款,货物即是抵押,这样,小型出口商们得到及时的现金流;UPS再通过UPS银行实现与进口商的结算,而货物在UPS手中,也不必担心进口商赖账的风险。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借用UPS的资金流,货物发出之后立刻就能变现,如果把这笔现金再拿去做其他的流动用途,便能增加资金的周转率。

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发展处于探索阶段,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国内大型物流仓储企业因为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条件和较大规模、良好行业信誉和充足资本储备,在物流金融业务拓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优势。2005年以来,国内多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携手开展物流金融的新业务。中国诚通集团在全国各主要城市拥有近100家大型仓库,占地面积1500多万平方米,库房面积200万平方米,货场面积370万平方米,拥有铁路专用线120多条,存储能力为1000万吨,年吞吐能力为4000万吨,拥有国内最大的仓储企业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该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广发银行等十几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500多家客户累计提供质押监管融资近200亿元,抵押产品涉及黑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建材、食品、家电、汽车、纸张、煤炭、化工等诸多种类。①2005年12月22日,该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银企合作协议》,开展监管货物、仓单质押、动产质押、指定付款买方信贷(保兑仓)等物流金融业务。中远物流从2006年开始探索物流金融业务,已先后与国内14家银行签订了框架协议,目前开发项目累计达到300多个。业务模式在仓单质押、保兑仓基础上,中远物流还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了海陆仓操作模式,即银行为进口商开立信用证向国外的生产商购买货物,进口商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其余部分以进口货物的货权提供质押担保的货押业务。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于2006年7月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了《物流金融战略框架协议》,在该协议中双方约定在物流监管与商品融资、物流结算、物流保理、物流担保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共同研发新产品,联结双方的服务平台,延伸客户服务范围,为客户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服务。

三、企业物流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

1.代收货款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将货物送至收货方后,货方收取货款,并在一定时间内将货款返还发货方。第三方物流企业收取现款后,由于时空、技术条件等限制,一般需要滞后一段时间向供方返款,随着不断的收款付款业务的开展,在一定的时间后就会积淀下相当规模的资金,不仅方便了客户,而且也大大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代收货款模式常见于BtoC业务,并且在邮政物流系统和很多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中广泛开展。

2.垫付货款

垫付货款模式是发货人委托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垫付扣除物流费用的部分或者全部货款,第三物流供应商向提货人交货,根据发货人的委托同时向提货人收取发货人的应收账款,最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发货人结清存款。这样既可以消除发货人资金积压的困扰,又可以让双方放心。在垫付货款模式中,除了发货人与提货人签订的《购销合同》之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还应该与发货人签订《物流服务合同》,在该合同中发货人应无条件承担回购义务。

3.仓单质押

仓单质押分为典型仓单质押模式和综合仓单质押模式。

典型仓单质押模式是仓单质押的基本模式,融资方把货物存储在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库后,凭仓库开具的货物仓储凭证即仓单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金融机构根据货物的价值向客户提供一定比例的融资。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融资方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质押贷款合同以及三方签订的仓单质押业务合作协议书,根据质押物寄存地点的不同,对融资企业提供两种类型的服务:一是对寄存在本企业仓储中心的质物提供仓储管理和监管服务;二是对融资方寄存在经过金融机构确认的本企业之外的其他社会仓库中的质押物提供监管服务,必要时才提供仓储管理服务。

综合业务型仓单质押模式。金融机构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便捷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这种运作模式把大部分的业务操作集中到第三方物流企业身上,金融机构只要负责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统一授信,其他的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

仓单质押业务通过仓储企业作为第三方担保人,有效地规避了金融风险,既可以解决货主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困难,同时保证银行高利贷安全,又能拓展仓库服务功能,增加货源,提高效益。

4.保兑仓业务

保兑仓业务是仓单质押的延伸。在保兑仓业务模式中,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经销商根据与制造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缴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一般不少于经销商计划向制造商此次提货的价款,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向制造商支付货款,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反担保。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根据掌控货物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给制造商开出承兑汇票后,制造商向保兑仓交货,此时转为仓单质押。通过保兑仓,大大缓解了交易双方的现金压力,提高了资金周转,真正实现了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和银行的多赢。

5.物流保理

物流保理模式是保理市场迅速发展的产物,客户在其产品置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之下的同时,就能凭提单获得物流企业预付的货款,货物运输和保理业务的办理同时进行。

ZHONG可指物流企业联合金融机构为其他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从保理业务的服务内容来说,物流保理业务与银行保理业务无本质不同,但是其经营的主体由银行变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使物流和金融流的联系更为紧密。

与金融机构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对客户的供应链管理中,对于买卖双方的经营状况和资信程度都有相当深人的了解,在进行信用评估时不仅手续更为简捷方便,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机构保理业务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买卖双方的合谋性欺骗,一旦金融机构在信用评估时出现失误,就很可能财货两空,而在物流保理业务中,由于货物尚在物流企业控制之下,可以降低这一风险。

即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因无法追讨货款而将货物滞留,由于对该货物市场有相当的了解,与该行业内部的供应商和销售商具有广泛的联系,在货物变现时能够享受到诸多的便利,使货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值。

参考文献:

[1]唐少麟,乔婷婷,发展物流金融强化供应链整合———物流金融系列研讨之一[J],物流技术,2006,(2)。

[2]林惠丹,第三方物流[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5)》,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2006。

[4]马克·格林布莱特(美),施瑞丹·蒂特曼(美),金融市场与公司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林勋亮,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思考[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6)。

[6]唐少艺.,物流金融实务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

[7]傅新平,潘朝晖,我国发展物流主导产业的必要性与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1)。

[8]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

[9]戴湘荣,一种新型增值服务模式———仓单质押[J],物流技术,2004,(11)。

[10]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金融供应链与融通仓服务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3)。

物流金融论文篇(4)

二、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物流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近年来,物流金融在中国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一方面,它加速了供应链贸易流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效的金融安排大大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物流公司利用在货运与货物监管方面的优势为银行融资建立了强有力的防火墙,实现客户、物流企业与银行的共赢。在中国物流金融服务的推动者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金融作为一种较新的金融及物流创新服务产品,目前市场处于加速上升状态,也成为国内银行扩展新业务的趋势。

(二)物流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物流金融服务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时间不长,还没有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统一的作业规范,物流企业和银行没有统一标准可以参照。银行没有专门针对物流金融信贷业务的操作规范,还是运用一般信贷操作流程规则来办理物流金融信贷业务,致使物流金融信贷业务手续异常繁琐,效率低下。同时物流金融方面人才缺乏,国家的政策法律也不够健全。

三、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SWOT分析

(一)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优势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资金流动的枢纽,在同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业务关系的同时,还可以提供延伸服务,拓展与物流企业相联系的上下游优质企业,使得生产企业、物流企业、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资金流在银行体系内部实现良性循环,得到理想的投资收益。商业银行还可以利用本身的优势,继续扩大服务面,开发新客户,培育优质客户。同时,商业银行也能通过简便快捷的收付款服务,为物流客户解决付款信息和销售资金速到账等问题。

(二)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劣势分析

商业银行的物流金融业务目前还缺乏相应制度规范,没有制定相对统一的物流金融业务流程、合同条款规范和相应的操作标准。由于与物流企业在业务上分歧大,难以对业务涉及的担保品进行有效的保管和监控。专业人才储备不足,难以提供物流金融系统化的产品设计,继续将业务扩大。同时,商业银行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于,使得物流金融业务相关数据的收集与管理远远不能满足业务的需要。组织机构的不完善,缺乏合适的考核机制与内部激励机制使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范围较为狭窄。

(三)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机遇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对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放基本处于敞口状态,作为物流业命门的交通运输行业,一直是商业银行重点支持的对象,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优质客户。机遇促进了物流金融的发展,物流金融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完善现代结算支付工具,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物流与金融的结合,产生了许多跨行业的服务产品,相应地也出现了对金融衍生品的需求。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稳定的现金流,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特有的创造存款货币的优势,为物流企业提供高效的理财服务,从而获得客观收入。

(四)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挑战分析

现代物流是人类社会全部经济活动的连接纽带,同时物流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企业的生存。然而目前物流业供需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粗放经营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并且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经营中不规范操作的现象仍很严重,因此商业银行难以找到经营可信赖,信誉有保证的物流企业合作。同时,金融机构本身就存在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迟缓等也阻碍了物流金融的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物流金融面临着将物流企业与银行、生产商等外部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得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物流金融构建起来网络结构中得到充分的流动的巨大挑战。

四、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建议

(一)提高物流金融业务的操作能力

物流金融业务对我国银行来说还是一项相对较新的业务,因此,在了解物流金融业务知识的基础之上,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操作能力,招聘具有专业知识的业务人员来带动业务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同时可以采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最后,建立专门业务的法律顾问,对于可能出现的纠纷,制定相应的处理程序和方法。

(二)建立共享性信息化系统

建立共享性信息化系统,可以使整个贷款过程所涉及的物流与资金流的周转透明化,使银行能够随时得知商品流转与资金回收的现有状况,更好地把握风险。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物流金融业务上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还很落后,缺乏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共享系统和机制,这使得物流金融业务相关数据的收集与管理远远不能满足业务的需要。所以商业银行想要更好的发展物流金融,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加强银行与物流企业的信息沟通。

物流金融论文篇(5)

(二)广州本地出口企业状况

2月11日,海关总署公布了1月中国外贸进出口的最新统计数据:进出口总值14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9%;其中出口下降了17.5%,进口下降了43.1%。如此前预计的一样,中国2009年1月进出口首现十余年来创纪录的两位数跌幅,连续三个月出口负增长。受到加工贸易和机电产品下滑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第一外贸大省广东。据海关统计,1月广东省出口下降23.6%,超过全国下降的速度6.1个百分点。外需不足,中国政府即使推出政策,也只能影响出口产品价格,还有导致贸易摩擦的风险。

在广州,家具、玩具、工业用品、鞋类基本上出口的真实情况比报纸新闻上要严重很多,很多外贸商城都关门了,特别是年后,都基本上不开工,大企业有大企业的困难,小企业干脆先闭业一段时间,因为外贸的单子越来越少,出口转内销更像是一句口号,有几家企业可以轻松地做到出口转内销呢。我所接触的一些中小贸易公司,每年就靠着几家外国大客户的订单在做生意,忽然间不来订单了,都无法估计未来是什么营业情况。一项对于出口企业的广州调查报告在年初引起了物流行内的注意,这项从去年11月开展的民营企业实地调查显示:去年1-10月,广州市关停的工业企业800多家,约占全部工业企业的2%,其中,政府强制关停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约占20%,受金融危机影响关停的约占60%,主要集中在服装、制鞋、塑料五金、玩具、电子电器等行业。

调查表明,玩具业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广州的玩具企业大多为来料加工出口型企业,很多企业10月份以后基本上就没有订单,部分企业已经处于停工状态。其次是饮食业,进入去年9月下旬后,中低档餐厅营业收入平均下降约20%,高档餐厅下降约35%-40%.此外,印刷业、物流业、汽车零件业等均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由于营业收入急剧下降,导致部分民营企业处于盈亏平衡点以下,部分行业开始大面积持续亏损。

(三)黄埔港出货状况

在广州黄埔旧港,集装箱运输和堆场还是如往年一样,货如轮转,因为黄埔港是浅水港,很多货物都更愿意转移到几百公里外的盐田港和蛇口港出,但是广州本地的企业和工厂还是会愿意选择在黄埔港出货的,随着南沙、黄埔新港的崛起,黄埔旧港的集装箱吞吐量逐渐被这些新港口或者深圳的盐田蛇口港比下去,事实上黄埔港的港建等费用比较低,所以对于想降低出关成本的企业,会选择黄埔港出货。

物流金融论文篇(6)

一、金融危机下大连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1、负面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范围内对各行业造成冲击,2008年世界经济已明显放缓,中国主要的外贸出口国——欧美的经济逐渐萧条,对以外贸物流行业为主的企业造成很大的压力。据有关人员估计,2009行业外贸物流业务量下滑有30%以上,经济一萧条,各个行业的需求量随即减少,这也意味着进出口贸易量随之减少,下游的物流业必然受到冲击,大连物流业也不例外,负面影响有如下几个。

(1)客户支付风险。这类风险更多存在于运输合同纠纷中。因为国外客户迟延或无力履行贸易合同,发货人无法及时或根本收不到货款,为转嫁损失就以此为借口拖延或拒付运费。有的客户无法收到货款,丧失了支付能力,虽然可以拍卖货物抵偿运杂费或通过法律途径主张权益,但有时候并不能保证完全抵消债务。

(2)同行业务风险。作为国内传统的中小货代企业,一直以来都是低成本运营,抗风险的能力很低。在同行业务合作中,一旦遇到对方因坏账导致的经营困难或资金链断裂,甚至倒闭,权益就会受到损失。大多数货代公司没有什么固定资产,即使通过诉讼的方式,也无多少资产可供执行。因此,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损失扩大。

(3)其他风险。包括船公司倒闭的风险、内部管理风险、国家政策性风险、投资风险、租赁风险、意外事故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物流行业近期呈现出三大变化趋势,即需求疲软且客户要求改变、重塑物流服务内容;利润被进一步挤压且波动性增强,亟待成本优化;投资意愿升温,行业整合加速。这都将改变物流行业的竞争格局并影响业内企业的竞争方式。

2、大连口岸吞吐量仍保持增长

作为大连市政府指定的大连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大连口岸物流网掌握的数据颇具权威。该网站数据显示,国内大多数港口的口岸吞吐量从2008年7月便出现明显下滑,大连口岸的吞吐量则在10月突然跳水,11月及12月的外贸集装箱运输量持续了下滑趋势。集装箱堆场负责人表示,近期外贸出口的集装箱运输量约为2007同期的一半。据介绍,物流行业的企业经营成本已增长近四成,目前已有超过四成的物流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行内人士普遍预计这一轮严峻的时期可能会延续至2009年9月。

虽然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大连口岸的吞吐量的增长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只是增长率下降了,至少还在增长,但增长主要依赖于内贸。2009年1月至2月,大连港集团累计完成吞吐量3156.9万吨,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加3.7%,完成集装箱64万标准箱,保持了港口生产平稳增长的态势。

二、金融危机下大连物流业的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下,大连物流业应如何应对,成为摆在物流企业面前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依赖于企业自身要不断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大环境和政策的支持。

1、适应需求,适当超前

尽管大连市发展现代物流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但经济面临低谷也正是我们从新调整、积蓄力量、蓄势待发的时候。我们要坚持适应需求,适当超前的方针,搞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大连航运中心建设和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硬环境。一是抓好港口建设,重点抓好大窑湾集装箱三期工程,适时搞好大窑湾北岸和长兴岛的码头开发建设。随着产品结构的调整,空运物流将会快速增长。因此,要搞好周水子国际机场的改扩工作,以适应近期航空运输快速增长的需要。二是抓好物流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保税港的政策功能,完善查验、中转、仓储、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保税港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满足“一岛三湾”未来3亿吨吞吐总量、1000万TEU集装箱吞吐量的需要,积极筹划在大黑山以北辟建10平方公里左右的物流园区。要围绕大连市产业结构的特点和企业的物流需求,抓紧建立具有大连特点和优势的专业物流中心,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物流分拨中心(如石化产品、粮食及加工品、水产品、钢材、木材、机电产品、建筑装修材料等)。要搞好联结陆港、贯通城乡的物流通道建设,建立健全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2、减少开支,缩减成本

为应对订单量的下滑,多数物流公司停止扩张计划,重新清理班车、航空线路,通过股东们的注资缓解资金压力,控制成本和限制规模成为最重要的“御寒”手段。然而控制成本以安全度过金融危机,不能以牺牲客户体验为代价。物流企业竞争的焦点早已从成本的竞争演变为满足顾客个性化的要求。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降低人力和各种资源消耗的同时让顾客体验到更快的物流处理速度和更强的物流处理能力,满足市场多变的需求,是物流行业竞争力的核心。

在整个产业链出现物流需求缩减的同时,物流行业应该更注重对用户体验的保护,其核心就是通过信息化合理调配资源,保障物流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必要的超额成本支出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因为控制成本而牺牲客户体验,则将导致物流业更大的失败。

3、增加融资渠道,加快资金回笼

增加融资渠道,不要等没钱时再去想办法,若资金有困难时,应该先转变思路。资金缺口小可以用信用卡去套现来暂时维持,资金缺口大则需要去找银行或增加投资者来实现。

减少应收款项、加大追款力度并注意客户的动态,非常时期非常小心。回款的状态关系到公司的正常运作,若有可能多做些回款速度快、利润低些的客户或产品也行,现金流决定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要有防范意识,对每单业务都要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防止风险的发生或者减少风险的发生。在公司内部,要加强对员工业务行为的规范,加强印章管理。对客户进行甄别,了解客户资信状况,对规模较小的制造型企业、贸易公司、中小规模的同行尽量不给账期。在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付款买单客户一定要事先声明,同意公司在提单释放前有权留置所有单据。

4、扩大内需,加强服务

引导企业向内需转型寻新商机。现在以外贸为主的物流企业都在做调整,原来全是做国际业务的,现在也开始做国内业务,寻找新的增长点。大连的交通部门也对行业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协助企业拓展业务区域,努力实现物流业高位稳定运行。同时,要引导企业创新经营方式,加大行业扶持力度,助推物流企业升级改造。具体来说,要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向内需转型寻找新的商机。在国际物流业务短期内难以恢复起色的态势下,引导物流企业进行业务转型,将供应链管理模式和理念引入新的领域,向国内IT、服装、酒类、电器、化工、医疗器械等内需行业深度延伸。

物流行业是一个以服务为主的行业,在困难时期更应该体现公司在服务方面的特色及专业。要引导物流企业提供供应链全程服务,降低运营风险。制造企业引入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库存、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而对物流企业来说,这更是一个加速发展的良机,物流企业要具备满足制造企业物流需求的技术和能力,这样才能形成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的格局。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链条中覆盖的环节越多(如原材料采购、仓储、配送、加工、方案设计、资金回收、信息服务等),则越便于分散经营风险,因此有必要引导物流企业摒弃单一业务模式,提供多环节服务,同时要鼓励企业在服务、安全、快递等方面下功夫,提升物流企业整体服务水平。现在是维护好客群关系的最重要时期,待经济稳定后,相信客户会对公司的服务态度及品质有个非常深刻的印象。

5、大浪淘沙,优化重组

在当前形势下,物流企业应在投资方面不断调整,能保证当期的盈利是最重要的。而物流企业,特别是一些小的物流公司将被清洗出市场(破产或被收购),这也将是该行业的一次洗牌。中小物流企业的整合,将有助于优化业务链,为客户做更多的事,共同提高抵抗能力。物流行业之间资源会不可避免地向优质企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为危机后物流需求新高峰做足功课和准备。作为物流企业,重要的不是企业自身有多少资源,而是企业能整合多少社会资源。这不但能节省企业自身的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全社会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物流企业,特别是大型物流企业来说,如果只做一城一地物流,那是很难做大做强的。对大连的物流企业来说,是做大连市范围内的物流,做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的区域物流,还是做国际物流,决定了企业稳定性和竞争力有多大。因此,要引导大型物流企业加速兼并扩张,不断做大做强;引导中小企业发挥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努力做精做细,发展各类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联合协作。

6、建立预警机制,整顿市场秩序

一是加强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建设。针对个别外资快递企业借机逆市低价倾销国内快递物流服务,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尽快启动立案调查程序,制止这种违法行为对物流市场的破坏。二是针对一些外资企业借机收购国内物流企业,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谨慎决断。鼓励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参与并购重组,保持国内企业对物流战略资源的掌控能力。

三、大连物流业发展面临新契机

国务院总理2009年2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规划认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但是我国物流业总体水平落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一要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二要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三要推动能源、矿产、汽车、农产品、医药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四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

物流金融论文篇(7)

一、物流金融相关概念

一般认为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的一种创新模式,在传统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物流公司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与金融机构联合起来共同为资金需求方提供融资、结算和保险等相关服务的业务,其核心在于物流融资。对于物流金融学术上的定义,国外没有统一的说法,而国内最初是由浙江大学学者邹小M等于2004年首次提出并,表义了物流金融的内涵和外延。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物流金融主要是面对物流业的运营过程,同时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类金融产品,有效地调剂和组织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作。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概括来讲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了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附加的金融服务业务,物流金融是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产生。如孙备研究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存货质押融资服务分别在委托监管、统一授信两种方式下的定价策略问题。同时引入借款企业的上游核心企业作为担保,并且以核心企业对借款企业质押产品销售期末剩余产品的回购价格和回购率来描述核心企业的担保程度。

二、国内外理论研究进展

全球范围内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服务产业在当代经济的占比有越来越强的势头,其中物流金融服务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献资料显示国内对物流金融的相关研究开始于物资银行,在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学者陈淮曾设想构建物资银行。根据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可明确现阶段物流金融创新的内涵.物流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合作,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融资及配套的结算和保险等相关服务的业务,其核心是物流融资。尽管近些年来物流金融服务在我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果,但是学者对物流金融的定量研究还相对欠缺,以往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

国内对质押融资的研究多见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质押率的确定以及风险度量和控制方面,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物流业务相结合定量的研究文献相对少见。在金融机构主导下三方物流公司开展物流金融存货质押运作模式,我国物流企业于2010年后逐渐开始向动态质押全面升级,积极探索物流金融实践运作和可能的盈利模式,如保兑仓业务等新的业务运作盈利模式。马颐新在分析物联网技术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对于物联网技术的需求和条件,给出了物联网技术可应用的对策。如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将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和防范物流金融产品丢失,其安全性得到显著加强。

物流金融理论在国外得研究非常丰富,在社会实践中也得到较多的发展。物流金融服务定价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有关理论学者就已经对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国外没有直接严格的定义,国内学者提出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例如存货质押融资、仓单质押、银行金融服务等各分支都有一定的描述,其中以仓单质押较成熟,有相对丰富的实践经验。Buzacott等认为应收帐款和存货的价值实现与企业的具体运作相关,因而银行进行贷款额度或质押率的决策时理应考虑企业的实际运营策略,由于不同的融资企业拥有不同的初始存货与不同的回报概率分布,其偿还贷款的能力亦有所不一样。Wei等基于Shapley价值模型和使用风险因素调整工具,在Shapley值模型里通过调整因子,设计了新的发行版本。这个新模式考虑到企业的动机,这是原始模型忽略的一个因素。此外,在文章中也提供了案例来证明这个修改模型的效果。Cossin等建立模型分析了具有价格风险的担保物是否对信用风险定价有复合的影响,探讨了担保物在不同情形下信用风险的估值,而且模型证明了设定折扣率限值能大大降低风险。

三、结语与讨论

中小企业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促进就业、增加进出口贸易额等方面都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c此同时中国物流金融亦处在方兴未艾的快速增长期,物流金融服务新业务开拓将成为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运作不可逆转的新趋势。因为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发展探索中势必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所以中国学术界任重而道远仍需要帮助物流金融融资的各参与方架构一套可互利共赢的理论科学体系。尤其在现阶段国内物流金融服务业务下仍然有众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说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设和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等众多问题或将成为学术界可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方伟磊.浅析我国物流金融业务运作模式及盈利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3):104-105.

[2]邹小M,唐元琦.物流金融浅析[J].浙江金融,2004(5):20-21.

[3]孙备.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存货质押融资服务定价策略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3.

[4]谢圣涛.国外物流金融研究综述[J].物流科技,2010,33(4):63-66.

[5]陈淮.关于物资银行的设想[J].中国工业经济,1987(3):75-76.

[6]Wei G,Ke J,Gao Y,et al.Benefits Distribution in Logistics Finance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Risk Factor in Shapley Model[J].2015.

[7]Cossin D,Hricko T.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Credit Risk With Risky Collateral:A Methodology for Haircut Determination[J].Economic Notes,2003,32(2):243-282.

物流金融论文篇(8)

Key words: logistics financi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wk and dove game; entirely rational; emotional function

0 引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准入条件放开,资本涌入金融市场,使原有金融机构利润空间被挤压。对国内物流企业来说,物流市场进入门槛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加剧了物流市场竞争。物流企业想要不断发展,不得不考虑拓展新的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都想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可以将二者的期望有效地结合起来。邹小?M和唐元琦[1]提出了“物流金融”的概念。物流金融主要目的是使信息、资金和物流三者协调统一,从而提高资金利用率,服务生产消费。其主要形式是物流企业为中小企业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提供有效的担保,解决金融机构担忧的风险问题,使得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都能获得相应收益的模式。近年来,学术届对物流金融的研究日益深入;CHEN Xiang-feng和ZHU Dao-li[2]提出了物流金融背景并分析了其运作模式和风险;Li W等[3]提出物流金融信用的评估方法;李毅学和吴丽华[4]分析了物流金融创新下的订单融资风险与管理,并针对性的提出管理建议;刘哲和方淑芬[5]根据物流金融的特点构建信用综合评价模型;胡愈[6]研究了现代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物流金融业务对解决问题的合理性;在博弈方面:杨欢欢[7]按照信用风险识别――基于博弈论的信用风险分析及实证――信用风险控制的流程,对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李鹏飞[8]研究了物流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通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徐明川[9]研究了物流金融服务于物流企业、客户和金融机构三方的现实需求及意义,江莹[10]研究了基于合作博弈对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中获得的收益进行合理优化分配的问题;徐文哲[11]研究了物流企业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博弈。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主要是从物流金融的概念、操作模式、风险防控和物流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而在博弈方面,大多数研究都是偏向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博弈,很少有从金融机构之间的角度进行分析,更少有去分析具有情绪的金融机构间的博弈问题。随着金融市场自由程度的放开,金融机构之间围绕业务利益的博弈必然增多,金融机构作为一个组织在进行决策时必然有自己的行为偏好;本文从完全理性和情绪函数角度去分析金融机构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的选择策略,运用演化博弈理论进行复制动态分析,探讨某一方金融机构在了解对方做出的决策后自己的决策反应;并把金融机构完全理性和情绪函数下的行为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到金融机构博弈双方在不同物流金融情形中更可能的行为方式,从而为金融机构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中的策略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模型构建及分析

在演化博弈中,鹰鸽博弈作为最典型的例证为我们形象展示了演化博弈的理论和内涵[12]。金融机构作为传统垄断企业,很少主动开拓市场,因此,一种业务的利益v会被当地的金融机构所平分;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诸如上海等城市金融?C构的垄断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变,国外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为了发展会积极的拓展业务,拓展业务成本为m;如果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消极等待,那么市场利益v会归于态度积极的金融机构;当传统金融机构受到了威胁,态度由消极转变为积极,会去竞争新的业务,拓展业务成本同样为m,市场会因竞争而产生一定的竞争成本c。对模型稍加改变,来分析物流金融业务下金融机构之间的博弈。在现有研究中建立的支付函数基本都没有突破完全理性状态下的EU理论[13](期望效用函数理论),因此得到的结论依然与现实中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差距。Quiggin[14]在EU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RDEU理论(秩依效用理论),该理论通过引入可以刻画经济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风险态度和程度的非线性函数构建决策权重,在EU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建构了秩依期望效用模型,既包含了EU理论模型又克服了EU理论模型的局限性。

1.1 模型构建

假设1:金融机构间的博弈转化为金融机构A和金融机构B的博弈;金融机构在物流金融业务中有两种策略选择积极拓展和消极等待,会形成四种策略组合:(消极,消极)、(消极,积极)、(积极,消极)、(积极,积极);

假设2:双方都消极,物流金融市场的总利润v会被平分;一方消极,一方积极,而采取积极的成本为m,积极的获得全部的收益vv>0,则利润为v-m;市场足够大,双方都采取积极策略时开拓市场的成本都为m,而双方因竞争付出的总成本为c,双方都采取积极策略,则各付出的竞争成本为c/2,利润为。金融机构A与金融机构B之间的得益矩阵如表1所示:

假设3:金融机构A采取消极的策略比例pp≥0为,积极的为1-p;金融机构B采取消极的策略比例为qq≥0,积极的为1-q。

1.2 完全理性状态下金融机构间博弈分析

假设在完全理性状态下,金融机构A选择消极策略和积极策略的期望收益为U,U,平均得益为U,金融机构B选择消极策略和积极策略的期望收益为U,U,平均得益为U。

基因复制动态方程:

(7)

(8)

存在均衡点p,q为0,0、0,1、1,0、1,1、D1/D2, C1/C2五种情况,显然C>0, D>0。

情景1:当v>2m+c时,均衡点0,0为系统的稳定演化策略,均衡策略为(积极,积极);

情景2:当v=2m+c时,均衡点0,0、0,1、1,0为系统的稳定演化策略,均衡策略为(积极,积极)、(消极,积极)、(积极,消极);

情景3:当v

2 情绪函数状态下金融机构间博弈分析

对于情绪函数用到的理论定义如下[15]:

定义1:如果随机变量X在x, i=1,2,…,n中取值,规定x>x>,…,>x且服从概率分布pX=x=p, i=1,2,…,n满足p≥0, p+p+…+p=1,则对于x定义其秩位(简记RP)为:

RP=pX≤x=p+p+…+p, i=1,2,…,n (9)

定义2:在风险决策结构p,x; p,x; …; p,x下,如果博弈方的效用函数ux,则定义秩依效用模型为:

VX,u,π=πxux (10)

其中:πx表示对产生x的决策权重,定义为:

πx=ωP+1-RP-ω1-RP, i=1,2,3,…,n (11)

这里的ω?是一个满足ω0=0, ω1=1的单调递增函数。

定义3: 决策者满足RDEU?Q策模型是指,他们的偏好可以由效用函数u?和权重函数π?定义的实值函数V表示,即对随机变量X,Y,有:

X,Y?圳VX,u,π, VY,u,π (12)

其中:V是由式(10)定义的秩依期望效用。

定义4:四种策略组合下的心理满足系数为π和π,其中k,l=1,2,3,4,从而得出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假设ωx=x,r>0,i=A,B, 称r为博弈方i的情绪函数,用ω?表示博弈方i的心理偏好函数;如果r>1,则称之为“悲观”情绪函数:如果0

根据RDEU模型,得出非理性状态下的金融机构A获得相应收益的概率分布对应收益的秩位以及对应的决策权重,如表2所示:

因金融机构A、B具有对称性,得到金融机构A、B非理性状态下的效用函数:

U=1-pq+q+1-p+pq (13)

U=1-pq+q+1-p+pq (14)

分别求导:

=-rq1-pq+1-q1-p+pq (15)

=-rq1-pq+1-q1-p+pq (16)

在本节主要讨论的是在非理性情况下的金融机构博弈状况,在分析时不考虑金融机构不带有情绪的情景。

情景4:当v≥2m+c时,≤0,≤0, 效用函数递减,Nash博弈均衡状态为0,0,即无论博弈双方的情绪函数如何,最终的策略均衡都是(积极,积极)。

(1)v>2m+c时,可以理解为博弈中的金融机构通过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利益,无论博弈中金融机构是怎样一种情绪,最终都会选择对自己明显有利的策略(积极,积极)。

(2)v=2m+c时,金融机构的反应函数为p q即p,q=0,q, ?坌q∈0,1和p,q=p,0, ?坌p∈0,1属于混合策略Nash均衡。

情景5:当v

3 数值分析与模拟

3.1 理性状态博弈下的算例分析与数值模拟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算例分析与数值模拟来探讨文章所述三种情景下的相位演化图。

对于情景1,v>2m+c的情景下,设参数v=4, c=1, m=0.5,得到情景1下的相位演化图1:

对于情景2,v=2m+c的情景下,设参数v=4, c=3, m=0.5,得到情景2下的相位演化图2:

对于情景3,v

由图1、图2和图3可知,当v>2m+c数值模拟的稳定点0,0,稳定策略(积极,积极)与上文得出的结果相吻合;当v

=2m+c数值模拟的稳定点0,0、0,1、1,0,稳定策略(积极,积极)、(积极,消极)、(消极,积极)与上文得出的结果相吻合;当v

3.2 情绪函数状态博弈下的算例分析与数值模拟

情景4-1:在v=4, c=2, m=0.5的情况下,不同情绪函数下的策略选择如图4至图7所示:

①r=0.5, r=0.5;②r=0.5, r=1.5;③r=1.5, r=0.5;④r=1.5, r=1.5。

分别对应图4至图7;

在v>2m+c时,①金融机构A,B都是乐观的情绪,p,q0,0,金融机构A,B在这种情况下都会采取积极的策略。②金融机构A是乐观情绪,金融机构B是悲观情绪,金融机构A,B的策略比例p,q0,q,因为金融机构A是乐观情绪,在策略选择时,金融机构A会认为自己能够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中获得利益,策略选择比例q=0符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金融机构B是悲观情绪,所以,即使v>2m+c,金融机构B的策略选择也没有明显的偏向于积极,而是在q=q∈0,1之间徘徊。③金融机构A是悲观情绪,金融机构B是乐观情绪,金融机构A,B的策略比例p,qp,0,因为金融机构B是乐观情绪,在策略选择时,金融机构B会认为自己能够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中获得利益,策略选择比例p=0符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金融机构B是悲观情绪,所以,即使v>2m+c,金融机构B的策略选择也没有明显的偏向于积极,而是在p=p∈0,1之间徘徊。④金融机构A,B都是悲观的情绪,p,q0,0,金融机构A,B在这种情况下都会采取积极的策略;现实意义为金融机构任何一方知道对方是悲观情绪,另一方无论什么情绪都会迅速采取积极策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对于①、④,金融机构A,B持有相同的情绪函数,同时持有悲观情绪函数对应的④明显比同时持有乐观情绪函数的①更容易趋于稳定,因为在具有情绪函数的策略选择中,决策方会考虑对方的情绪因素,然后做出自己的策略。对于②、③,金融机构一方乐观,具有悲观情绪的一方悲观策略选择时会趋于不确定。

情景4-2:在v=4, c=3, m=0.5的情况下,不同情绪函数下的策略选择如图8至图11所示:

①r=0.5, r=0.5;②r=0.5, r=1.5;③r=1.5, r=0.5;④r=1.5, r=1.5;

分别对应图8至图11:

在v=2m+c时,①金融机构A,B都是乐观的情绪,p,q0,0,金融机构A,B在这种情况下都会采取积极的策略。②金融机构A是乐观情绪,金融机构B是悲观情绪,金融机构A,B的策略比例p,q0,q,因为金融机构A是乐观情绪,在策略选择时,金融机构A会认为自己能够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中获得利益,策略选择比例p=0符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金融机构B是悲观情绪,在v=2m+c时,其策略选择比例没有明?@的偏向性,在q=q∈0,1之间徘徊。③金融机构A是悲观情绪,金融机构B是乐观情绪,金融机构A,B的策略比例p,qp,0,因为金融机构B是乐观情绪,在策略选择时,金融机构B会认为自己能够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中获得利益,策略选择比例q=0符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金融机构A是悲观情绪,在v=2m+c时,其策略选择比例没有明显的偏向性,在p=p∈0,1之间徘徊。④金融机构A,B都是悲观的情绪,p,q0,0,金融机构A,B在这种情况下都会采取积极的策略;现实意义为金融机构任何一方知道对方是悲观情绪,另一方无论什么情绪都会迅速采取积极策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对于①、④,金融机构A,B持有相同的情绪函数,同时持有悲观情绪函数对应的④明显比同时持有乐观情绪函数的①更容易趋于稳定,因为在具有情绪的策略选择中,决策方会考虑对方的情绪因素,然后做出自己的策略。对于②、③,金融机构一方乐观,具有悲观情绪的一方悲观策略选择时会趋于不确定。

根据数值模拟的仿真分析,在v≥2m+c时,博弈双方最大的概率p,q0,0,即(积极,积极),如果一方是乐观情绪,其选择一定是积极策略;如一方是悲观情绪,其策略选择会根据对方的情绪函数来确定,对方是乐观情绪,那么自己就趋于不确定性;对方是悲观情绪,自己就会选择积极策略,以保证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在悲观情绪下,金融机构的策略选择不一定就是消极的,同时悲观情绪状态下的金融机构博弈双方反而会比同时积极状态下的博弈双方更快速的趋于稳定p,q0,0的(积极,积极)策略。

物流金融论文篇(9)

一、国外对物流金融业务的研究现状

(1)起步较早,研究较丰富。国外的物流金融业务开展较早,其相关研究也较为丰富,其中,Friedman(1942),Albert(1948),Eisenstadt(1966),Raymand(1948)和Dunham(1949)等总结了物流金融中的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在国外发展过程中的法律氛围、业务模式、仓储方式、监控方式和流程。Barnett和Biederman对物流金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关研究。

(2)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业务中。Guerrisi(2001)通过考察供应链中物流配送技术和资金转移技术的发展,认为目前的资金流管理己经不能与快速发展的物流技术相匹配,尤其是在电子商务领域,资金的转移己经成为发展的障碍,因而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电子货币转移方式将广泛应用于全球贸易链中。

(3)侧重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金融业务研究。Leora Klapper(2008)就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采用存货融资模式的激励及功能进行了分析。Gonzalo Guillen(2009)等人研究了集生产与企业融资计划于一体的短期供应链管理,提出了合理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影响企业的运作与资金融通,从而增加整体收益。

二、国内对物流金融业务的研究现状

(1)起步于物资银行。国内物流金融的相关研究始于“物资银行”,2003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学者于洋、冯耕中对物资银行的含义重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比较规范的概念。认为物资银行指的是在融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仓储企业或物流中心,在业务过程中将银行与生产商或经销商紧密地联结起来,使银行以不动产贷款为主的信贷模式转变为不动产贷款和动产(流动货物)质押贷款相结合的信贷模式。

(2)融通仓阶段。2004年朱道立、陈祥锋建立了融通仓的理论框架,融通仓指“融”(金融)、“通”(物资流通)、“仓”(物流仓储)三者集成,综合管理和统一协调。2005年至2006年,朱道立等人发表了系列文章详细介绍了融通仓的概念、结构、运作模式、作用等,从而确立了融通仓的规范模式。

(3)物流银行、物流金融概念的提出。2004年,广发银行在国内金融界率先推出“物流银行”业务,以商业银行为主导,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从而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达到银行、物流企业、生产企业等三方共赢。

2004年5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为“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基本确立,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出了一系列的运作模式,中间业务等”。

(4)集中于业务模式的创新。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龚纪钢老师(2010)介绍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必须明晰物流金融各类常见业务模式所蕴含的风险,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天津理工大学的潘永明、纪富镇(2010)等人结合我国物流发展的实际状况指出,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不能一味照搬国外的服务模式,必须加以融通。

(5)集中于风险管理。成都理工大学的吴健等人(2008)介绍了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的模式和内容,分析了我国物流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对物流金融服务的创新和风险防范问题进行了研究。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的莫静和李俊萍(2009)从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中的风险角度入手,对抵押物的安全风险、银企沟通风险及法律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国内有关物流金融的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明确了融资、结算、风险控制等主要职能,总结出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等服务模式。但是,从总体上讲,物流金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现有理论还停留在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上面,理论分析还比较零散。

参考文献:

[1]Rachel Zhang Q.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asset-based financing[J].Management Science,2004,(9).

[2]Weisun,etal.Business models and solution architectures for SMB financing in a supply chain ecosystem[A].2004.

[3]Brueckner JK.Borrower mobility,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tgage poi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1994,(3).

物流金融论文篇(10)

一、物流金融相关概念

国外的物流金融发展起源于物资融资业务,金融和物流的结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当时的美索布达米亚地区就出现了谷物仓单,而英国最早出现的流通纸币就是可兑付的银矿仓单。在我国,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与银行于1999年在无锡推出第一笔存货质押业务,正式掀起了国内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2002年2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朱道立和罗齐等人阐述了“融通仓”的含义和运作模式。2004年,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M、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明确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正式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模式进入学者的研究范围。

二、国外物流金融制度研究

在国外,物流金融也叫做供应链融资(Supply Chain Finance),国外学者们研究这个问题比较早,在实务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国外学者们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1. 物流金融业务的基础研究,包括其演进、模式、监管方式及操作流程。2. 资金约束下企业的物流运营决策。3. 银行与物流企业的风险控制决策。其中,对风险控制的研究较为丰富。

在制度上,最全面的物流金融规范体系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以及菲律宾等地。以美国为例,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规范的法律体系及丰富灵活的融资模式。Albert[2]在研究中提到早在1916年,美国就颁布了美国仓库存贮法案(US Warehousing Act of 1916),并以此建立起一整套关于仓单质押的系统规则。Eisenstadt(1966)[3]等人研究总结了物流金融中的应收账款融资和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法律范围、业务模式、监控方式等问题。

三、国内物流金融制度研究

从理论和实践上国内专家学者对物流金融作了丰富的研究探索,许多研究都集中在定型阐述物流金融概念、融资模式、风险防范和控制上,对物流金融的制度研究比较少。

李毅学、徐渝和冯耕中[4-5]从制度和行业环境、业务基本要素和业务控制方式等方面系统比较了国内外物流金融业务的差别。平先秉和魏有焕[6]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构建了促进长株潭物流金融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提出了长株潭物流金融产业现阶段发展的可行模式。

吴健雄[7]从国内物权法的法律实践出发,对比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物权法的相关处理规定,提出完善物权法司法解释和动产担保登记查询体系等多方面建议。邵飞[8]以《担保法》和《物权法》为主要法律基础,着重研究了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动产质押的法律风险问题。

杨德群[9]通过深入探讨应收账款质押的标的、设立,分析了我国应收账款质押制度的长处与不足。于茜石[10]以银行利益保护为视角,系统性地分析的现行立法给银行应收账款质押业务带来的法律制度风险。

从上述文献的研究总结可以看出,有关物流金融制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法律制度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我国在物流金融制度方面的制度如表1所示。

表1 国内物流金融制度

四、结语

目前,我国物流金融业务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综上对国内外物流金融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物流金融制度尚不完善,还处于初级建设阶段。近年来暴露的诸多物流金融危机表明目前的制度环境已不能适应和满足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制度变迁已急不可待,必须进行物流金融制度创新,为物流金融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Lacroix R, Varnangis P. Using warehouse receipt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J]. Finance & Decelopment,1996,(9).

[2]Albert R. Koch. Economic Aspects of Inventory and Receivable Financing[J].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1948, 13(4).

[3]Eisenstadt M. A finance company's approach to warehouse receipt loans [J]. New York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1966, (36).

[4]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 30(1).

[5]李毅学,徐渝,冯耕中.国内外物流金融业务比较分析及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07(10).

[6]平先秉,魏有焕.长株潭区域物流金融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与业务运作模式选择[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2(9).

[7]吴健雄.中小企业动产担保融资的法律冲突及对策[J].预测,2011,30(6).

物流金融论文篇(11)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054

[中图分类号] F253;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126- 03

0 引 言

物流金融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的快速发展受到了国家支持。但我国物流金融并不成熟,还存在着众多的风险,制约着它的发展。发展金融物流业务虽然能给金融物流提供商、供应链节点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共赢″效果,但提供商却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物流金融的外部融资行为将受到法律、政策的限制和影响,也给物流金融业务本身增加了诸多不_定性。同时,我国的物流产业还处在粗放型的发展阶段。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是物流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

1 物流金融的风险分析

物流金融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风险有行业系统风险、运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担保物风险,见图1。

1.1 行业系统风险

物流金融行业系统风险的专题研究文献较少,个别文献在研究物流金融业务整体风险影响因素时会有所涉及,如陈祥锋(2005)、冯静生(2009)等,也有文献直接构建包括外部风险因素的物流金融风险评估体系与模型来分析整体风险。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观点,行业系统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1.2 物流金融的运作风险

在物流金融风险中,运作风险导致的直接或者间接损失已经呈现出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趋势。金融实务界和监管机构非常关注运作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和组织框架的探索与构建。

于洋(2003)认为,操作风险包括仓储企业或者银行内部操作失误的风险以及仓储企业与银行之间业务衔接操作失误的风险。陈祥锋(2005)则认为解析运作风险应首先需要揭示各阶段资金缺口或风险发生的可能点,然后再在风险多发点上采取相应措施,特别地“付现”至“销售”阶段,最易招致风险的发生,此时大量货币现金转变成动产形式存在,资金缺口为最大。物流金融依赖于供应链,供应链衔接将受到诸如文化观念、监督管控、交通状况等各方面的影响,其中任何一方面的管理不善(如效率低下、违约风险等)都会给整个物流金融的运行带来风险。随着物流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物流金融的运作风险已逐渐贯穿于整个业务的全过程。物流金融研究应当从担保物在贷款风险控制中的作用、风险控制指标、风险预警及违约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李毅学(2011)在后续的研究中,把操作风险总结为合规风险、模式风险、流程风险、具体操作风险四个方面,其描述较为详尽。

1.3 物流金融的信用风险

物流金融是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业务表现形式之一,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信用风险隐患。对于物流金融业务中的信用风险,学者建立了众多模型进行研究。关于信用风险评价方面,学者们基于BP神经网络理论和博弈论建立物流金融风险的评价模型,据此对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信用实施评价管理。唐少麟(2006)则用纳什均衡矩阵模型概括了物流供应链中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方(多为中小型企业)和物流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关于物流金融信用风险应对措施方面,金融机构、物流企业、融资企业应建立共同的提出防范措施,适当规范的授信和物流融资商品市场选择及其统计分析,培养管理人员理念、能力,健全制度,强化对质押货物的控制,进而构建物流金融业务信用风险预警机制。

1.4 物流金融的担保物风险

物流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形式,它关注的不仅是公司的资产负债、盈利能力等基本财务报表层面的东西,还在于抵押担保物所承载的各类信息,如:规格、型号、价值、价格波动走势、市场供求情况、交易双方实力等各个因素。物流公司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成为连接金融机构和融资方两者的桥梁和纽带,物流公司如何控制好它的担保物对物流金融整体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胡剑(2009)认为,担保物风险应当从质押物所有权的法律风险、质押物监管风险、质押物产品市场风险和质押物变现风险这几个方面分类归纳。张忠辉(2011)则进一步细化了担保物风险,并把担保物风险具体分解为:担保物自身的风险(包括质押货物选择、质押货物市场价格稳定性、质押货物是否投保、质押物合法性和所有权归属等)、仓单质押技术风险、仓单风险(仓单的灭失或造假)等。吴春平(2016)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提出了“三个确保”:确保货物质押率、货物存放地合法合理有效;确保仓单内容的真实性和唯一性;确保货物的保值率以及它的真实存在。

2 物流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

2.1 物流金融业务的专业化发展

物流行业的简单运输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物流公司或者下设的子机构会演变为专注于某个产业的形式以求增加其竞争力。比如天猫超市会为普通商品和生鲜产品,配备有不同物流运输系统。随着物流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呈现专业化细分。同时,物流公司对某个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加深,能够使得物流公司更了解其货物信息,从而减少物流方和银行方跟抵押物有关的风险。

2.2 大型物流公司承担“物流银行”功能

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 年)》,该规划积极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进一步加速自身发展,也表明了他们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相应市场秩序。我们可以预见,物流行业将进入一个兼并收购阶段,并呈现出集中化趋势。其中,个别物流公司做大做强,资金力量更加雄厚,加以利用收现付现时间差,甚至可以直接担任某些中小企业的“物流银行”,使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串谋所造成的信用风险降至最低。

2.3 大数据下的“一体化”物流金融模式

物流金融在业务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失误、管理不善,货物、仓单的电子化监控以及物流金融蓬勃发展所伴随的各类烦琐而又冗杂的数据等都急需物流大数据金融平台的搭建。现物流大数据已经有所发展,而这里更强调的是一种“一体化”模式,一种强大的智能化互联网共享技术连接起物流金融参与各方以及货物仓单等各种相关信息,使得物流金融业务不仅得到流程上的简化,更能帮助其消减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风险。

2.4 物流金融将迎吸纳资本井喷期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我国的物流金融行业正处在成长期,它的行业吸引力逐步呈现。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有关研究表明,其市场增长潜力巨大,有近70 000亿元人民币的发展空间。国务院出台了诸如《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对物流企业加大投融资支持。此外,我国将在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物流金融行业将迎来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金融、物流等企业也因此开始重视起物流金融行业,加大投融资力度,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强占先机。

主要⒖嘉南

[1]陈祥锋,朱道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物流[J].物流技术,2005(3):4-6.

[2]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2009,7(11):51-52.

[3]代剑环,闫英,付林. 基于AHP的物流金融风险评估 [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10):52-54.

[4]于洋,冯耕中.物资银行业务运作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 [J]. 管理评论, 2003,15(9):45-50.

[5]陈祥锋, 石代伦, 朱道立. 融通仓与物流金融服务创新 [J]. 科技导报,2005,23(9):30-33.

[6]孙颖. 浅析物流金融风险 [J].金融理论探索,2007(3):27-28.

[7]李毅学.基于金融系统工程的物流金融风险识别分析 [J].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0):35-39.

[8]潘永明,刘辉辉,朱茂东,等 基于BP-DS模型的银行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研究[J].价值工程,2015(6).

[9]李政道,任晓聪.博弈论视角下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信用管理[J].企业经济,2016(11):183-187.

[10]唐少麟,乔婷婷.发展物流金融强化供应链整合――物流金融系列研讨之一[J].物流技术,2006 (2):99-102.

[11]所娜. 物流金融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J]. 经济视角,2013(33):123-124.

[12]赵长明.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研究[J].物流技术,2013,32(7):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