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1 16:23:55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篇(1)

艺术欣赏课是为高等院校非艺术专业类学生的综合素质选修课之一。目的是提高选修者对具体的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形成相对专业的欣赏视角,提高艺术赏析能力,从而提高个人人文素质。艺术赏析课程按照赏析的对象分为中国、外国以及特定种类艺术的赏析,本文所提及的主要是视觉艺术赏析课程。这种课最为常见的上课形式就是讲授和多媒体相结合,并集中授课。其较之传统上课方式固然丰富和生动。然而根据作者教学与研究,即便有严谨系统的理论支撑,通俗易懂的讲解和丰富的多媒体展示,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始终差强人意。问题主要体现为:对于艺术的认知有模糊感,受制于课程上提供的视角和理论;有距离感,对作品的把握仅限于多媒体能够展示的精度和方式;有冷漠感,对艺术及作品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所具的各种价值没有兴趣。其本质上来看是上课的形式将学生束缚于课堂上和教学框架中,缺乏和艺术本体的直接接触,无法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论尊重个体判断和提供自由学习艺术的场所,当数美术机构。本文所指的美术机构主要是指与美术接受相关的机构。。这些美术机构与艺术赏析课相结合的可能程度和方法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重点。

首先,美术机构中,博物馆是庋藏包括重要艺术品在内的历史文物的主要机构。

我国现阶段博物馆的发展状况,决定课程与之结合的程度和方法。博物馆含有很多种,其中艺术博物馆又被指称为美术馆,是以展览和收藏视觉艺术作品最为集中的一类。根据国家文物局印发《2011年全国博物馆名录》,全国核准备案,能服务社会公众,专业化程度较高且功能较完善,社会作用比较明显,而最终编入博物馆名录的有3089家,较前一年增加129家。就实际而言,一方面具有人均拥有量低,分布不均匀的特点。艺术品庋藏丰富的博物馆都分布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总体数量上来看较为巨大,但是其重建设轻收藏的现象较为多见。另一方面艺术博物馆的数量并不多,大多数都是综合性的。以2011年黑龙江省为例,共有博物馆161家,职能上兼具科研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中艺术作品庋藏具有一定数量的博物馆只有7家。在这其中,提供的展品以地方性的当代艺术和民间艺术为主,经典历史艺术遗存很少,更鲜有外国作品。而从决策层面来看,我国的美术馆正致力于将大学生群体作为特定教育对象而进一步的调整。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教授曾经在一次访谈中明确提出“对社会公众的基层和群体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普遍对象之外的特定对象来组织项目,比如大学生群体……这些年,全国各地的美术馆都将大学生教育作为教育项目的重点。”

鉴于上述情况,对本论产生的影响是:一方面,能够接触到本土艺术本体较多,有利于学生自由了解此类对象,建立本土艺术认知。这对于艺术赏析的素质培养是有价值的。但是艺术赏析的对象不仅局限于此,艺术本体的丰富性和艺术规律的呈现也不是这样的条件下能够很好揭示和把握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艺术赏析课都能利用博物馆来进行完成,因此仍然需要讲授者结合赏析艺术领域给予全面的指导和补充。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博物馆的认识和利用存在不足,博物馆在现有发展情况下艺术教育只能有待发挥。同时学校虽然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持肯定态度,但是并没有在实际行动上给予学生更多参观的机会。而基础教育阶段也没有培养起利用博物馆的习惯,且没有显示有专门的艺术方面指导和目的。造成高校阶段的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次数很少。因此鼓励和指导学生在博物馆中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是此类课程和博物馆结合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还要坚持对艺术理论和历史在课堂上的讲授,以及在具体实践中的指导。

其次,艺术专业院校是美术机构中培养艺术人才,产生艺术作品,研究艺术课题的机构。

它对于艺术赏析课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2013年拥有艺术类普通高校95所,而在600所综合院校中,艺术专业院系作为必要组成部分亦具有相当数量。艺术作为实践性质较强的学科,其创作过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具有很好的作用。而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也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专业性指导。艺术学院提供的艺术作品展览也是学习艺术赏析课程的学生接触艺术作品的可贵机会。而在一些知名艺术院校中,其美术馆的收藏与展览水平甚至高于一般博物馆。这些资源并没有统计在前文所提到的博物馆数据中,却是对社会公众开放的艺术资源。实际情况是,艺术院校以及综合类艺术院校中的艺术院系与非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样很少,也没有相应的关注和研究。因此,艺术赏析课与艺术院校的艺术活动相结合,也是尚待探索的道路。

最后,艺术出版机构和媒体、商业画廊,也是艺术赏析课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

我国出版业发展迅速,每年面世的大量出版物中,通俗性的艺术出版物包括书籍、期刊、音像制品等也越来越多见。其讲述生动、形式多样、感受直观。这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是很好的艺术赏析课内容的补充。其缺点在于出版质量良莠不齐,其中一些理论导向和价值观点有待商榷,需要在课上给予相关的指导。

而网络作为现代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于大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和依赖的。而在艺术赏析方面,能够提供最多帮助的当属对于艺术展览信息平台以及网上博物馆的开设。当下我国很多美术机构都会在网络上展讯,以及进行艺术批评活动。这一方面为艺术赏析可与博物馆的结合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其观点和价值评判也可以作为课程中讨论的话题。很多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有自己的网络版本,且功能完善。而商业性画廊在我国分布亦不均匀,只有在少数发达大城市才有比较繁荣的发展,比如北京的798,上海的莫干山等。这也商业性画廊提供了鲜活的艺术生态面貌,是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理解时下艺术流行与变化最好场所。但是在实地的参观过程中,需要任课者具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快速的应变能力以解答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艺术赏析课与当代美术机构的结合有很多选择,每一种美术机构能够提供的帮助都是不一样。应该根据赏析课的不同赏析范围和特点因地制宜的选取合适的美术机构来加以利用和结合。熟悉每种美术机构的特点和现状,合理的安排课程的构成是本文论题的前提。其实质上是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教育资源来为艺术赏析课服务的过程。让艺术赏析不仅是课上老师带着学生被动接受艺术,而是在实践过程中将艺术史论知识、欣赏经验与艺术接受的实践结合起来。 与美术机构结合,艺术赏析课将变成一种根据体验性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国家文物局.2011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EB/OL]. http:/,2012-09-18.

[2] 国家文物局.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EB/OL]http:/http:/,2011-10-27.

[3]周小园.论小型美术馆(博物馆)的现实意义.[D/OL].http:/.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48-04

一、引言

党的十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一次把生态建设提到了一个战略高度。生态建设不仅指自然生态的保护和统筹,同时也要注重人文生态的发展。在这里把这种人文生态思想应用于教育理念中,提出了低碳教育理念。

“低碳教育是从传统教育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受教育者自身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使受教育者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过程的资源浪费问题,从而做到减少教育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教育低碳、绿色。”

早在1902年,美国的实用主义以及符号学的创始人Peirce就提出了语言的模糊性的观点。他的研究表明由于语言存在着模糊性,因此语言范畴内的词义、语用、表达等都存在着模糊性。1923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发表了他著名的《论模糊性》,这是模糊语言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他认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提出了和罗素一致的观点,他支持语言的模糊性,但是更加强调适合表达目的性的表达方式。到了1965年美国家控制论专家查德(L. A. Zedeh)在《信息与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模糊集》(Fuzzy Sets)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为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这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科学方法论的变革。自此,一系列语言类新科学由此产生:模糊语言学,模糊心理学,模糊逻辑学,模糊数学,模糊修辞学等。

在经过对模糊性理论的初步研究后,提出了英语文学教学中的模糊性的观点,目的是变革教学方法,用更加科学的手段来完成教学这一复杂的任务,以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自身文学素养,来完成英语文学教学的目的,实现课堂教学的低碳化。

二、英语教学模糊性提出的理论基础

以模糊性理论、接受美学、教学理论等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伯特兰・罗素的《论模糊性》从哲学角度对语言的模糊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R. M. Kempson在《语义理论》一书中也提出了词语的模糊性问题,他将词的模糊性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指称模糊(referential vagueness),词义的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of meaning),词项意义缺乏确指(lack of specification),词项确指意义的析取(disjunction);这与哲学家罗素(B. Russell)的“一个词语具有一个或多或少的模糊的意义。”以及美国哲学家布莱克(Black)的:“模糊性,虽然是模糊的符号所表示的那个系列的一个客观性质。”的观点相一致。到了1965年,美国科学家札德(L.Zadeh)撰写了《模糊集合》的论文,在论文中他利用“隶属函数”的概念第一次运用数学方法描述模糊这一概念,自此模糊性这一定义在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等诸多领域被广泛地接受和深入地研究。由于模糊概念的广泛认识,利用模糊性理论,以及低碳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在英语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文学教学中的语言界线模糊性、艺术形式界线模糊性、鉴赏能力界线模糊性、教学手段界线模糊性、学法指导界线模糊性、学习动机界线模糊性等方面的进行深入的探讨。

英语文学教学不仅要涉及文学的鉴赏能力,还要涉及教学手段问题,在这种模糊性的理论基础上,尤其注意接受美学的文学鉴赏理论,这一理论和我们以往的文学鉴赏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H.R.尧斯和W.伊泽尔提出,文学作品的鉴赏在于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反应能力、阅读过程中读者应用自己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去实现文学的社会功能。这一理论使得英语文学教学更注重读者及其阅读活动,而不是作者和文本,这是人文主义的复兴,也是文学作品鉴赏的历时模糊性的基础。

英语文学教学是一个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与以技能提高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有本质的去区别,因此在模糊性及低碳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文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使用,学生心理积极因素,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的激发等多种教学理论形式都会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受教育者自身原有的文学素质,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化的调动手段为学生发挥学生的潜在优势,这与低碳教育理念相吻合,也是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学模糊性的又一理论核心。

三、低碳教育与英语文学模糊性教学的实践及结果调查

对多年英语文学教学实践进行质化和量化的分析,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文本资料、声像资料、教学方法、鉴赏分析方法,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反馈、学生的自主活动等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素材全部来自于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了研究的需要对07、08两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把教学资料、以及调查结果利用Excel统计功能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和处理。

经过了大量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接受心理调查的基础上,认识到英语文学教学不是基于英语文本表现形式的阅读实践的过程,而是学生内在的文字感受能力,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内心共鸣,这不是单一的英语阅读,或是某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实现的,因此在这里我们倡导英语文学教学的模糊性,目的是打破文学教学中的语言障碍,形式障碍,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从多角度探讨让学生获得文字鉴赏表面背后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本质改观,这是文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学生在英语文学学习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的八零后及九零后学生,对于文字的敏感度降低,学生对于纸质书籍、文本自身的兴趣程度远远低于六、七十年代,这与网络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目前学生的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书籍对于他们在很多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冲击下已经处于一种不很乐于接受的状态,由于多年来学生们的读书仅限于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在高中阶段,为了过高考这一独木桥,不仅是家长不允许阅读课外书籍,就连高中的班主任也会严令禁止学生阅读与课程无关的书籍,这样学生的阅读习惯就出现了问题。很多学生甚至没有真正地阅读过一本文学书籍。另外外语教学多年来也处于技能培训的状态,学生以解决字词问题为主,很多时候学生在肢解后的语法、句法分析中,根本无暇顾及篇章的含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学生的自然状况、对于文学的喜爱程度,以及学生自身对于学习的认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对象是东北石油大学外语学院07、08两届学生,在受调查的123张问卷中随机抽取了100张问卷,现将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四、结果分析引起英语文学教学改革

从以上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学生的阅读兴趣广泛,对于文学的执着程度一般,从表1学生自然情况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自然状况对于爱好的影响很大,有艺术爱好的学生多来自于县城或城市,文学爱好强烈的学生一般是出身于父母受教育程度偏高,家境相对比较好的家庭,但是也有例外,爱好诗歌的13名同学中有9名来自于农村,并且这9名同学中有3名是从事诗歌创作的小诗人。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学生的自身爱好来说,家庭和社会背景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的,这应该是和从小养成的阅读、生活、娱乐习惯有关,这符合低碳教育理论中关于家长在教育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在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讲授文学作品文本自身,还应该开发学生的内在机制,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

从表2学生文学、艺术、体育喜好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有艺术爱好的同学多数都对文学感兴趣,而爱好体育的同学中喜欢文学的人数相对比较少,这说明,文学与艺术的相通性,在鉴赏方面文学和艺术有其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艺术是听觉和视觉美的鉴赏,而文学是人们通过文字想象然后到欣赏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有艺术鉴赏力,他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这种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也是文学欣赏中必须的。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把文字、影像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将是文学教师的授课目的之一。

从表3学生阅读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情况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范畴,他们的阅读已经囊括了各个领域,并且由于学生的爱好不同,他们的阅读兴趣明显不同,但是这里面包含着一些被动阅读的因素,比如说英文原版诗歌的阅读,是全员性阅读,但是这并不是出自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仅仅是因为这是授课内容之一,进一步调查表明,真正阅读过英文原版作品的仅是个别同学,而能够把一部原版小说读完的同学就更少了,因此这就给我们的英语文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导学生阅读,尽管许多同学都认为诗歌很难懂,英文诗歌如果没有任务要求就更不会有人去读了,但是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师的引导得法,学生会很快理解诗人的意图,和诗歌的含义。另外作为文学教师不可对于文学之外的阅读有抵触,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各种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阅历的增加,也有利于文学鉴赏力的提高。

五、如何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实现低碳教育

文学鉴赏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文学教学也应该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开发的过程,而英语文学教学的过程,由于存在着语言和文化上的一些因素就显得尤为复杂。这里提出基于低碳教育理念下的英语文学教学模糊性的教学理念,目的是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一复杂的过程。

(一)英语文学教学中的语言形式的模糊性

文学鉴赏是人的一种能力,是体现人的素养、文化、知识水平、思想境界等多方面的一种综合能力,这是内在的,与所欣赏作品的语言形式没有关系,比如在讲授意象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意象的含义,首先用学生们早已熟悉的中国古典诗歌,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来讲解意象的含义,在学生理解了意象的基本含义后,我们再让学生去欣赏庞德的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这样学生就能够凭借自己对于意象的理解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

(二)英语文学教学中的艺术形式模糊性

各种艺术形式之间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从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已经验证了这一结论,培养一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不仅涉及到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上,因为文字是要读者内化成一种形象在人脑中起作用的,在文学教学中我们不排斥其他形式,比如名著改编的电影、比如原著的插图,或是声像资料等等,把多种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层面感受,也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符合多维化教学手段。

(三)英语文学教学中的鉴赏能力模糊性

文本、文字本身存在着模糊性,那么基于文本和文字的文学鉴赏也必然存在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体现在文学鉴赏是复杂的内心活动,从思维的角度看这种思维活要涉及鉴赏者诸多内在思维系统,作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涉及思维的多层面,因此作为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受众的多层面的内在因素来实施自己的教育活动。

(四)英语文学教学中的教学手段的模糊性

教学活动是要在某些外部因素的支持下完成的,因为文学教学有其复杂性,我们的教学手段也要避免单一性,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影像、声音、英语文本、汉语文本、英语文字理解方法等多种手段来完成。在教学方法上也采用多维化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恰好体现了教学手段的模糊性观念。

(五)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模糊性

调查中显示,尽管学生学习了很多年英语,但是多数同学的英语学习依然停留在技能学习的层面,让他们利用英语文字以及英语思维去鉴赏文学作品仍然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抛开文本的语言形式,去欣赏内在,这就成了引导学生改变学法的一个重要任务。另外文学作品的欣赏是与读者的生活阅历密切相关的,教育者引导学生增加生活阅历也是学法指导的一个方面。生活阅历的增加、文字感受力的增强与文学鉴赏课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却是内在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学法上的指导具有全新的模糊特点。

(六)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学习动机的模糊性

学生曾经疑问英语文学课对于就业有着怎样的意义,回答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如果把学习英语文学作为将来就业的手段恐怕是过于牵强的,但是必须承认,一个人的文学素养的高低应该是这个人的个人素质的充分体现,那么如何去激发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工作。

综上所述,英语文学教学是一个基于文学鉴赏的教学活动,由于文学鉴赏活动的复杂性,加之英语文学教学又涉及文本的语言形式的问题,使得英语文学的教学活动变得尤为复杂,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复杂的教学活动,实现英语文学教学低碳化,提出了英语文学教学中模糊性问题,而这种模糊性的教学实践必将带来我们教学方法上的变革。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篇(3)

以哈罗德•布鲁姆为代表的解构主义,主张在阅读的过程中想要形成一种确定的意义根本是不可能也不存在的,因为一切文本的自身都具有解构性,因一切对文本做出的不同解读都具有合理性,即所谓“一切阅读都是误读”。保尔•德•曼则进一步指出,“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实际上构成了误读的历史,任何一位后来的批评家都可以根据作品来证明前辈批评家对作品的误读,而正是这样不断地误读,批评家对作品的洞见才会不断地产生”④,对作品的误读算是对作品的一次二次创作。通过结构主义的误读理论我们可以发现,鉴赏者在鉴赏的过程中,他的身份悄然发生了转换,它从一个鉴赏者变成了一个写作者。看似是一个反项的过程,在这里却进行了一次循环。因此评论者在评论的过程中也是在创作的过程中,他的文章也会被别的鉴赏家拿来鉴赏,不断的轮回,最终我们会找到作者的“真实意思”。就如保尔•德•曼所说:“批评家对于他们自己的批评假设产生最大盲视的时候,也就是他们获得最大洞见的时候。”⑤我们疏通了这一层的关系,批评者在批评时就能更好的摆正自己的心态,已一种更为严谨的方式,细心的研读文章,进行赏析。这样的鉴赏才是正确的鉴赏,是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这样的赏析章,也会成为好的赏析文章,供其他鉴赏者研读。

2、“深识鉴奥”,要善于“见异”。

刘勰告诫鉴赏者,需要具备一只善于发现新事物的眼睛。通过阅读作品鉴赏者要有独到的眼光,发现作品中的独创性。深刻的理解作品,严谨的解读作品,发现作品的独到之处,这样的鉴赏才是由价值的。这一点对于当下的文学作品鉴赏最具有指导意义。在这个时代,文学被认为是边缘化了的学科,文学作品也被大多数的人束之高阁。我们从文学的定义来看,简单的说就是通过语言文字让人获得具体的经验感知。那么,现在被文学界不承认的网络文学、消费文学也应该算在其中。大多数的文学评论家对于这一类的文学都是嗤之以鼻的。他们认为,这样的作品恶俗,没有思想深度,是社会的负能量,更有甚者他们不承认这是一种文学形式。在学界得不到承认,但是在民间却风生水起。这一类的作品,之所以有那么大的读者群,也是因为她们在某一种程度上唤起了大家的共鸣,让读者获得了愉悦的阅读感受。这就是网络文学、消费文学的“异”,为何它的市场号召力比一般的正统文学强,这不就是她们积极的点吗?这也是文学鉴赏家,应该研究的“异”。只有透彻的研究了“异”,鉴赏文章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对文学写作有指导意义的。这一过程也就是文学鉴赏价值的实现过程。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篇(4)

美术鉴赏课是高中艺术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美术鉴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可以提高学生哥的审美能力,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对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优化策略。

一、当前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存在问题分析

新课标下,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得到了高度重视,美术鉴赏课也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教师也非常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鉴赏能力为目标。但是,受一切以高考学科为主的影响,由于美术鉴赏课不属于高中的主学科,导致美术鉴赏课堂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总的来说,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学生和教学两个方面;

(二)教师方面,由于教师授课方式形式单一,对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认识不足,缺乏互动,其主要体现在单一的授课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的学习,却没有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下课完成后,教师也没有主动与学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导致美术鉴赏教学效果不是明显。另外,美术教师的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效果,由于美术教师文化素质不高,不能灵活运用教学知识,也不能整体把握教学,导致美术鉴赏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提升。在设计美术鉴赏课课件中,由于教师不顾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来设计课件,致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有效理解和掌握,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采用专业术语授课,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美术训练,即使教师将美术艺术概念解释的通俗易懂,学生也难以理解;第二,教师采用与美术无关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导致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讲故事教学上,却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加强学生美术鉴赏知识的学习。

(一)学生方面,由于学生对美术不重视,受高考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语文、数学及其他学科上,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美术,即使学校开设了美术鉴赏课,学生也将美术鉴赏课时间花费在其他学科学习上,学生对美术不重视主要是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多年来对美术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不牢固,美术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致使美术鉴赏课堂难以实施。

二、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教师的情感体验

在美术鉴赏课堂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若教师不能用丰富的情感语言来表达美术作品,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流露出美术作品中的情感,因此,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也要提高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直观的肢体语言来表达美术作品所具有的情感,使学生情感得到熏陶,坚持以情促教的原则,并采用有效的情感手段,使学生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产生情感共鸣。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与作品的情感交流

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刻挖掘作品背景,充分了解作品背景,才能用生动、形象的书面化语言来表达作品中所呈现的情感,才能增强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沟通交流,例如学习“捣练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捣练图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了解作品背景,即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到繁荣昌盛的时代,张萱是我国著名唐代画家,其主要以擅绘贵族妇女、贵公子名冠,这部作品主要表现出了唐代女画的典型风格,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体现出了人物间的相互关系而自然的情感。另外,由于高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忙,没有多余的时间来了解美术作品的背景,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强美术鉴赏课前准备,在课件设计中,教师应将作品背景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真实意义,进而增强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沟通。

(三)注重美术鉴赏和艺术表现内容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将鉴赏与艺术表现内容有效结合,不仅增添美术艺术魅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鉴赏和表现的结合突破了传统的美术鉴赏方式,因此,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根据作品题材内容来开展美术绘画教学,美术鉴赏课堂不仅要注重作品的欣赏,也应注重美术绘画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教学,并以绘画的方式将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出现,使学生在作品的启发下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增强对艺术的表现力。例如美术鉴赏《春如线》,教师可以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该作品进行解释,并分析作品中的构图方式和风格手法,美术鉴赏教学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进行作品创作,学生可以采用线条造型的方式来表现作品中的情感,通过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加深学生作品的认识和表达。

(四)注重美术作品讨论优化策略

在美术鉴赏中,讨论是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举措,开展作品讨论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美术作品讨论活动中,应分为感受、分析、讨论、评价等四个阶段,通过学生围绕问题思考和讨论,在讨论阶段中,应要求学生在固定时间内讨论出结果,并要求学生之间多沟通交流,使美术鉴赏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结束语

美术鉴赏教学是高中艺术学校的重要课程,加强美术鉴赏教学,注重教师、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优化的教学措施,结合美术题材和艺术表现内容,使美术鉴赏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吴霜. 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建设的启示[D].杭州师范大学,2012.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篇(5)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处在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自主创新意识的强烈刺激,迫切需要大批量的高素质人才,这对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摇篮的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公共艺术课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舞蹈鉴赏》教学有效性开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一、高职院《舞蹈鉴赏》教学现实意义

培养舞蹈素养。舞蹈素养可以理解为有效鉴赏舞蹈作品的深度与广度。舞蹈是一种直观的肢体语言,没有旁白,需具备一定的舞蹈素养,才能解读作品。高职院开设《舞蹈鉴赏》教学,普及舞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舞蹈素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舞蹈的欣赏过程中去,感受舞蹈艺术多元文化集成的美妙。

提升职业素质。有学者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划分为职业理想与道德、职业文化素质教育、职业审美素质教育等数个模块,数模块的和谐发展,构成了高职学生完备的职业素质,是高职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基石。舞蹈活动蕴含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多元文化因素,《舞蹈鉴赏》教学对提升学生职业文化素养与职业审美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有效性制度保障。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规定了《舞蹈鉴赏》等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选修1门并通过考核,与此同时展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评估。从制度上强制高职院必须将公共艺术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与教学任务;同时以评估为手段,促进高职院公共艺术教育水平上一台阶。

二、高职院《舞蹈鉴赏》教学功能体现

培养创造性思维模式。《舞蹈鉴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认识舞蹈作品,通过观察解读舞蹈作品,发挥个人想象空间,获得审美情感满足的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学习的目的不只是把经验贮存于脑中,而是最终要将所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实际的各种不同情境中去,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舞蹈鉴赏》教学中的这种观察习惯的养成与观察力的提升是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的催化剂。

获得情感满足。情感外显于表情与动作,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如《看秧歌》,设计表演了喜看、惊看、羞看、怒看四种情绪的“看”,演员惊恐地瞪大眼睛、张开嘴巴的表情,上身扭曲、两手绕扯手绢、双脚内八字的姿态,都是将日常的表情动作极度夸张变形后外化出来,演员与观众的双重身份与真实观众形成了双重情感传递空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高职学生在多次鉴赏舞蹈作品后,能唤醒内心潜在的丰富情感,获得审美的情感满足。

直观性宣传教化作用。《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天子八佾,诸侯四佾,所以别尊卑”,孔子愤慨于鲁国大夫季桓子在自已的庭院里演出了天子方能享用的“八佾之舞”,春秋时这种所谓的“礼崩乐坏”,从另一方面来讲是当时宣传教化民众,民众思想被固化的结果。舞蹈鉴赏给人以直观的心理感受,音乐、动作、表情、舞美,直接刺激学生大脑神经,触动内心情感的联想与波动,引发思维联动,起到直观性的宣传教化功能。

三、高职院《舞蹈赏析》教学价值体现

扩大视野。从“舞蹈纹彩陶盆”、“盘鼓舞”到敦煌飞天舞,从夏启之舞、《大武》舞到《云门》乐舞,舞蹈活动作为人类最早创造的肢体语言符号,行使着与自然界对话、与神灵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的使命。《舞蹈赏析》教学带领学生徜徉在中华文化的海洋,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想象力。

获得心灵自由。黑格尔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所以美的对象既不显得受我们人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舞蹈赏析》的审美过程也是学生心灵自由与精神解放的过程,审美活动给予的心灵自由与精神解放,赋予他们更多生命的意义与创造的灵感。

提升审美能力。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因此(艺术)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了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了主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接受艺术教育来提升,而具有审美能力是欣赏美,创造美的关键。《舞蹈鉴赏》教学以大量的舞蹈作品为依托,通过观看,讲解,讨论,实践等途径,传授舞蹈动作表情、节奏、构图、风格流派等相关知识,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高职院《舞蹈鉴赏》教学几大模块

理论讲授做铺垫。高等职业院校《舞蹈鉴赏》教学是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的普及型教学,以一般性知识为主,再配合作品鉴赏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讲解。理论知识的讲解要做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引人深思,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景,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作品鉴赏为主体。舞蹈作品鉴赏环节涉及到具体的舞蹈作品,是教学的主体部分。一是梳理舞蹈类型,以民族舞蹈文化为主线,外来经典舞种为补充完成即定的教学目标;二是浏览大量舞蹈作品,选取典型性与代表性,独具时代特征与一定教育意义的作品为鉴赏对象;三是对选取的舞蹈作品进行深入挖掘与剖析,了解舞蹈创造背景,分析舞蹈动作、形象、构图等理论知识。

课堂讨论交流为手段。《舞蹈鉴赏》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交流环节,是培养学生舞蹈鉴赏能力的有效手段。可以将课堂讨论交流放在整个课程的尾声阶段,要求是每个学生课下选取自已喜爱的舞蹈作品进行鉴赏,截取三分钟视频片段于课上以教师的身份脱稿讲解,并讨论交流舞蹈鉴赏心得体会,由教师进行总结。

参与文献:

[1]黄爱民,胡俊.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J].大家,2010(7):192-193.

[2]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125.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7004202

1 引言

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园林植物的景观营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且木本植物是构成园林绿地、发挥景观功能和生态效益的主要植物。树木的观赏性综合价值评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仅可以反映园林建设及养护的成果,而且可为城市园林树种规划、推广及植物多样性建设提供依据。

2 评价对象

实验材料针对重庆江北嘴中央公园栽植的桂花、香樟、银杏、玉兰、樱花、红叶李、广玉兰和乐昌含笑8种园林植物进行观赏性综合评价。

3 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8种园林植物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3.1 评价系统的机理

首先根据总目标的要求把问题层次化, 建立起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其次通过各因素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计算出各因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根据树木具体指标的评分及各因素的权重值计算出各个树木的综合指数,以分析其综合价值。

3.2 层次结构的分析和建立

本评价系统选择对植物景观及生长势影响较强的观赏性、生长状况及生长环境三个因素作为对目标层的约束层。通过参考国内外有关综合评价的研究成果,选用11 个指标作为具体评价指标,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

3.3 指标权重系数计算

本调查采用yaahp053R1 层次分析软件构建分析模型,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经计算从表1、表3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状况在综合评价中所占比重最大,而当年新生枝条生长量在生长状况中占比重最大,直接反映了树木生长势强弱及日常的养护效果。

3.4 评分标准

各具体指标的评分标准是在对树木的观赏性、生长状况、生长环境经观察、测量的基础上提出。各级评价指标的值域为[1,5],各级值分别为 1, 3,5(表5 、6、7)。

3.5 树木评价综合指数分析

如果综合指数用Y表示,则Y=ΣWiYi计算各个树木的综合指数。式中,Wi表示第 i 项指标的权重;Yi为第i项指标的分值。Y值越大,树木的综合值就越高。

4 结果分析

经层次分析法分析,8种树木的观赏性综合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乐昌含笑>香樟>广玉兰>桂花>红叶李>玉兰>樱花>银杏。其中乐昌含笑的观赏性综合指数是 2.9104, 香樟的观赏性综合指数是 2.76,广玉兰的观赏性综合指数是2.6947,桂花的观赏性综合价值为2.5604,它们为观赏性综合价值及应用价值高的树种。红叶李、玉兰、樱花、银杏观赏性综合价值相对较低,需加强栽植后期的养护管理,使其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园林景观的观赏性。

5 讨论

本文主要是针对树木的城市观赏性、生长状况及环境等因素做的一般性的综合评价。该评价结果只是基于重庆局部区域的结论,其中有关影响因子的设置及权重比例是否完善,还有待今后应用过程中不断验证及总结。树种的综合评价与树种调查时的生长环境、样本的大小、数量、养护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应综合各类相关因子,分类、分级的进行调查观察,以便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资料。其次,在树种使用时应根据树种适应性、栽植地的生态环境以及养护管理状况等进行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刘晓瑜,侯碧清.AHP法选择株洲市城市道路观赏植物[J].湖南林业科技,2007(4):39~41,44.

[2]杨强胜,王晓燕,秦全仁,等.红王子等几种园林植物引种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7):16~18.

[3]李福荣,续九如,周建华,等.城市道路绿化树种综合评价[J].中国城市林业,2005,3(3):44~47.

[4]高润青.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5]杨胜强,张化珍,乔埃虎,等.26种园林树木观赏性综合评价[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69~71.

[6]乔埃虎,李美俊.包头市城市道路绿化树种综合评价[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1~53.

[7]武丽琼,李士荣.湛江市乔木绿化树种调查及综合评价[J].广东园林,2010(5):49~55.

[8]王 宇.福州市保健植物资源及其在公园绿地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9]茹雷鸣.南京公园绿地地被植物群落调查与优化配置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10]徐 琴.长沙乡土植物城市园林适宜性指数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11]蒋冬敏.南宁市三个新建公园园林植物调查与植物景观评价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12]高 云.乡土地被在公园绿地中的应用[D].重庆:重庆大学,2011.

[13]刘智慧.蔷薇科植物在长沙园林绿地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14]孙如如.福州木兰科的植物资源调查及其景观评价[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篇(7)

前言

英美文学赏析课程是各大高校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英美文学的赏析课程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学手段都存在很多缺陷。由于英美文学赏析课程的文化背景以及作品内容与人们的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无法将其内容生动形象的描述出来,导致学生对原本枯燥乏味的课本更加感到无趣。为此,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教学内容及方式进行创新,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质量。

一、英美文学赏析中的多模态教学的理论背景

近年来,一些学者不断的提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多模态教学、构建知识理论“多模态教学”,其教学方法是有效的综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声、光、电等都应用到现代教学模式中,利用学生的全部感觉器官了解多模态的教学理念,并且关注培养学生使用多模态的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本领。科学家也在不断的对多模态教学进行试验与探索,并发现将文字、声音与图像等都运用到多模态的教学模式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持久性,尽管需要的条件很多,但是正因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科学的教育模式就是利用多模态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工具,例如音频、视频、图片等。

人类大脑自身也是一种多模态机制,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以此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与文字相比,图像与声音都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在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学生也可以利用自身全部的感官,将声音、图像、文字等进行有效的结合,在吸收外界信息的同时,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处理、存储以及使用,以此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使用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拥有更加持久性学习的动力,尽管在学习时,我们需要自身全部的感官进行积极有效的配合,但是,我们在此教W模式下,也可以快速的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在现代教学模式中,若想使教育体系更加科学化,必须在授课时使教师多利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工具,例如视频、音频、图片以及模型等,将一些抽象的问题更加具体化,更加形象生动,使学生在上课时快速接受多模态教学模式,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二、英美文学赏析中的多模态教学的特点

在形式上,文学作品被认为是一组文字;在符号上,文学作品被确定为是一种符号。文学作品正是以自身独有的特点以及文字符号的运用,向人们传递繁琐复杂、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视觉方面的、听觉方面的、触觉方面的以及味觉方面的都属于文学作品中的信息。文学作品既能真实全面的展现人们的生活,又能表现出生活中的艺术气息。由于人们的世界本身就属于多模态形式,因此文学作品在一定意义上也属于多模态形式。

人们在进行交流时,会产生很多的信息,在对陌生的文字、图像进行解释时,会出现很多新奇的认知资源,这就是人们常见的符号资源。人们大多数都很喜欢与人交流,由此就会产生很多符号编码,例如,图像、手势、声音以及身体语言等,这些多模态的动作也仅仅是在很多交际模式中最常见的一种,而多模态鱼片的概念是不包括文章已知的图像、文字等,使在其基础上出现的图像、图表等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符合语言,也可以认为,无论是何种语言符号编码都有其自身的意义。由此可见,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多构建信息符号资源有非常大的作用,在传递信息的时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三、英美文学赏析中的多模态教学的应用

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就逐渐开始流行多模态的话语分析理论,这也是一种新兴的话语分析理论。多模态话语的概念是,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利用自身的多项感官,例如听觉、视觉、触觉、味觉以及嗅觉等,在这五种感官的应用中进行符号资源的诠释时,可以利用语言、图像声音、表情以及肢体动作等,来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以往的话语分析理论中,对于语言的符号分析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受到约束的,但是在多模态一些图像、颜色的话语分析理论中,却可以将其中所涉到的颜色、图像以及肢体动作等与我们自身的视觉、听觉等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此构建一个专业的知识结构。在进行话语分析的时候,更加符合现阶段人们的认知模式,这也是一直都很流行的原因之一。其实,人们在平时生活中进行语言交流时,会使用自身的很多感官,由此可见,人们在进行交际的时候也应该是多模态的模式。

众所周知,《简爱》就是英美文学解析课程中的范文,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就利用了多模态教学。《简爱》是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巨著,不但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强烈的爱情、淳朴的告白以及坚定不移的追求,还描述了当时社会中的生活环境以及时代背景。教师若是一直无趣的进行逐段讲解,是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只有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将当时的社会以及主人公的思想、追求表现出来。教师在授课时利用PPT,生动形象的展现当时社会的状况以及作家的人物形象,将原声电影进行截取,还原经典对话,学生理解并掌握后对电影图像进行消音,积极引导学生们进行配音比赛。这些教学手段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隐没文学作品的兴趣,在多媒体形式下融合多模态教学,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英美文学赏析中的多模态教学的作用

1.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英美文学作品赏析中,利用多模态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质量与自身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学生若是对所学的科目没有兴趣,就算老师与家长如何严厉看管,学生也无法积极主动去学习,更不会掌握知识理论了,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科目有很大的兴趣,那就与之相反。例如在英美文学作品赏析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模态教学,在课堂上多播放一些有声的图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去学习、去探索,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若想在真正意义上学好英语是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两年,还有可能是十年,或者是终身学习。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仅仅学习学校发给的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学生却片面的认为这些就够了,就可以学好英语,几乎所有人手里都没有关于英语的任何书籍。教师在授课时,教科书中的内容大多数都枯燥无味,学生在还没有开始学习时就厌倦了英语。其实,学好英语的方法很简单,首先就是要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只有多掌握词汇,对其充分了解,才能提高自身的英语成绩。首先,学生先找一些写外文名著,在对具体书籍查阅一下中文的翻译,进行对比研读,可以快速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找一些比较熟悉的中文名著,然后对其相应的外文翻译进行对比。有些较为感性的学生,也可以找一些英文版的诗歌或者是一些相关的作品,由于英文的诗歌中大多数与汉语中的诗歌很相似,会运用到很多的修辞手法,使其诗歌更加生动想象,学生也可能会被其内容深深的吸引,进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2.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学赏析能力。在英美文学作品赏析中,利用多模态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以及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大学教育在培养人才时最关键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智力,改变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实行自由式教学模式,将智慧、修养、勇敢以及宽容等进行有效的融合。在大学的教学中,尤其是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课程,更要掌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学生的文学赏析能力。因为,文学教育在人文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文学的根本而言,文学的范围及其大,包括年代数字、人物的介绍、历史事件、以及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就大学的教学模式而言,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以及特点,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进而提升自身思考问题的能力。

其实,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可以了解到,只要真正掌握好语言的内涵,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来源,文学作品的优秀程度直接影着一个国家的语言精华,使这个国家可以更多的积累文化,使其在世界的平台上展现出自身、国家、乃至民族的与众不同的文化底蕴,也使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得到肯定,以此来体现不一样的文化特征。

3.学生更容易掌握西方文化。在英美文学作品赏析中,利用多模态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快速、有效的掌握西方的文化。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新的文化,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通常会很容易了解民族的心态、文化特点、风土人情以及社会关系等。学生在英美文学赏析课时,可以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在以后的国际交流中更加顺利,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速的了解西方的文化,将所有的单词都融入其中,或者采取不同的模式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此充分发挥英美文学作品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通过朴实的语言,使学生可以充分掌握外国人的性格特征与生活环境,这样做,可以再学习西方文化的时候更加顺利。

4.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加词汇量。在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中,利用多模态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陌生语言的理解能力,增加自身的词汇量,以此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陌生的语言,更多的也是在了解西方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文化的特征对于语言的学习有非常大的作用。在具体的词汇内涵表达的时候,在很大意义上是需要依靠语言的环境来完成的,在学习英语的时候,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英语的氛围,由此可知,环境对英语而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文学作品学习的时候,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可以吸引学生的方面,在学生今后的实践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使自身的词汇量增多,学生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样做不但可以增加自身的词汇量,还可以有闻一知十的成效,以此做到事半功倍。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可以多阅读一些参考文献,或者相关的资料等,在接受大量信息的同时,来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理解能力,并增加自身的词汇量。

五、结论

经过仔细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在当下的多模态教学中,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多模态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很多大的转变。各高校在英美文学的赏析课程中都应用了多模态教学方式,利用多种感官,生动形象的为每一位学生讲解英美文学的背景和内容,并且积极引领学生主动参加课堂中的模拟表演,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徐畔.多模态视角下的高校英美文学专业课构建――基于电影的多模态特征及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1(05):163-166.

[2]马真虎.解析英美文学赏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2(03):202-203.

[3]胡小红.英美文学赏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1(03):121-122.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篇(8)

对于高职生来说,“思”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在中学时代,基本上都是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记什么,缺乏举一反三的精神。文学教育承载了育人的重要使命,高职生三年的学习后,除了个别的选择继续学业深造,其余的大多数都面临着就业,面临着走向社会,“思”的培养对于其就业也是尤为重要的,现代人面对一些社会现象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常常是人云亦云,这样的社会氛围对于我们民族的文明、进步都是一种阻碍。因此,对于高职生“思”的能力的培养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在文学课中对高职生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课前备课时要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并提炼出其中的精华,转换成调动学生思考能力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讲究方法,要难易适度,从高职生的基础出发,在其已有的知识储备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个人想法。整个过程蕴含了学生的思考,头脑思考过后,转化为语言符号,通过学生的回答完整的表述出自己的想法,在提高理性分析能力的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二、课堂上多启发、多抛砖,从讨论中培养理性分析能力

高职的文学教育课现在也打破了教师传统讲授为主的模式,而是以感悟教学为主,将学生引入文学作品的情境,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在感悟教学中增加理性能力的培养。文学教育中对作品的赏析是重要的环节,赏析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一种理性活动。赏析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赏析教学,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富于启发性的赏析提纲。在列出提纲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参与指导赏析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更佳。赏析结束后,要求学生做好赏析笔记。对赏析笔记,教师要进行指导,点出优缺点及修改的方法,在学生整理修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斟词酌句,反复润色。其次,在赏析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主动赏析的意识。赏析绝不是简单的一次性的活动,要反复地、经常地开展赏析实践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自觉的赏析意识,并主动地运用自己拥有的知识、思想认识,按照自己的体会、习惯去赏析。

在赏析过程中,对于学生表达出的不同体会应充分鼓励并给予肯定,对于不同的观点教师应组织学生们进行思辨、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赏析作品时,其人物关系或事件发展可以让学生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画出逻辑关系图或结构关系图,这样将逻辑思维具象化落实到纸上,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论语•阳货》有云:“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的是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其中“诗可以群”汉代孔安国将其解释为“群居相切磋”。宋代朱熹则将“群”注为“和而不流”。朱熹关注到了“群”的另一面,即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不苛求自己与别人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意义相近。孔安国和朱熹的阐释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那就是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诚然,在文学教育课堂上,讨论思辨的意义也在于此,既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同时又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篇(9)

一、研究背景

自人类的诞生起就无法避免种种压力,尤其是精神压力。压力只有能被合理释放和升华才有利于人的进一步发展。一直以来,文学作品都以一种心灵良药出现。艺术家维戈茨基说过,文学作品的合理赏析为人类精神困境和情绪宣泄提供了有效途径,有利于人们精神平衡的再度恢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情感的影响,但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净化。而针对精神的净化工具已经被发掘出很多,如诗书礼乐,在陶冶性情和情操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作用。更有学者认为,文学是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有些人能够在文学的赏析中得到很大的幸福感和宁静感,促使人的生命个体向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文学作品有利于维持心理健康,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早在上古时代,文学作品就成为人们的一种治疗工具,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理治疗理论逐步成熟,这就为阅读提供了更多的传播途径。目前研究发现,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无论是背负高考压力的高中生,还是承受着就业压力的大学生压力都很大,心理疾病也很多,如抑郁、焦虑等症状,轻则影响学习生活,重则危及学生的生命。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对高职语文教学准确定位

目前,语文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起主导作用。但实际上,语文教学却不容乐观,尤其是语文教学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使语文教育中原有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使学生更多地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只是注重教师的传授过程和知识的吸取,这导致语文教学课堂远离了审美教育,教学模式愈来愈单一化。笔者通过调查高职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情况,首先直观地反映出语文教学的某些不良现象。如果语文教师注重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那么学生就不会过多地追求现代的言情小说或武打小说。也就是说,本论文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定位高职语文。

(二)高职文学作品鉴赏的有效途径

语文作品鉴赏性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文学一直以来都与生活相联系,其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的精神追求。某些学校也开设了相关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咨询室,但很大程度上并未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行为习惯养成的根本点出发,如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等途径。因此如何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为此,笔者在高职学生文学作品赏析的调查中,根据学生阅读作品的类型、阅读频率或最受欢迎的阅读篇目开展学生阅读活动的调查,发现阅读活动的开展具有极强的正面作用,能够纠正学生行为的偏差,丰富学生的生活,充实学生的心灵世界,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提高学生对文学鉴赏的认知能力

文学作品有利于提升教学的内涵,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文学作品的吸引力与表现力充分体现丰富的文化知识,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学生情操的目的。虽然目前较多理论知识并未成熟,但都明确地肯定了阅读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由于学生的身心从本质上说还未足够成熟,有些学生对文学鉴赏的认知能力较弱,有人认为文学作品的鉴赏其作用微小,并不能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这样的认知是有偏差的,正是由于学生的理解偏差才会导致学生的行为偏差,导致学生的阅读量极少或是阅读的盲目性。

三、高职学生阅读情况简析

(一)阅读作品的F状

据调查,仅有6.6%的学生能够在一年中阅读20本以上的文学作品,而阅读1-5本的学生比例高达43.4%,也就是说,较多的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起点就已经落后了。在阅读过文学作品的学生之中,有60.7%的学生选择传统的纸质书籍和网络电子书籍共同阅读。可以发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阅读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对人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学生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部分。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类型而言,34%的学生喜欢阅读中国当代的文学作品,仅有13%的学生倾向于外国和古代的文学作品。学生片面了解中国的文学知识,外国文学知识较为薄弱,不利于学生文学知识的平衡发展。

(二)阅读与个人性格

文学作品的赏析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个人性格,37%的学生能够被重亲情类型的文学作品深深吸引,其余的爱祖国类型、重事业类型、重友情类型和重爱情类型都较为均衡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其次,文学作品中拥有正能量的人格特质都深受学生欣赏,如25.5%的学生欣赏乐观豁达的人物形象,22.3%的学生欣赏坚强顽强型的人物形象。可见,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逐渐提高其感知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正确的个人性格,从而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

(三)阅读与个人生活

通过文学作品的赏析,针对学生较为欣赏或是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学生的情感,学生会向着模仿人物特点和品质的方向发展。在学生的做人方面,仅有0.7%的学生认为文学作品形象在自己的做人方面没有任何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倾向于乐观积极、真诚待人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在学生做事方面,仅有2%的学生认为文学作品形象在个人的做事方面没有任何影响,较多学生倾向于友善合作、认真负责的行为。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仅有1%的学生认为在自己的学习方面没有任何影响,其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总结反思的能力和行为习惯。针对文学作品给学生的影响,41%的学生认为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能教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并给予个人美的熏陶。

四、文学作品对行为习惯影响

(一)对审美能力培养

为了更好地感知文学作品,美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感知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美读能力呢?首先需从对美的感知出发。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如在“高山流水”的故事中,一方面,作品中的抒情方式给人以美感,通过对美人、美景形象的想象,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只有拥有一定感受美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品读作品。若是没有一个具有感悟能力的欣赏者,俞伯牙琴声再美也只是对牛弹琴。可见,文学作品传播美和读者的审美也是阅读课文的前提。其次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在对《春》的文章赏析时,需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春草图、春风图等画面,从而才能进一步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对阅读能力的培养

如今很多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或是阅读能力较弱,导致没有阅读文学作品的激情和主动性。文学作品语言大多具有表现力,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陶冶情操,从而调动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当然,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个过程,需要依靠学生自己已有知识和认知结构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消化。另一方面,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尤其是教师,应注意学生对文学作品认知的内化规律,指导学生的阅读。某些不了解的地方借助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对自己认知结构的调整建立内化和外化的双重构建。文学作品的功能从多向影响着学生的社会生活学习等多个领域,如识人功能、经验功能、教育功能,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如《鲁滨逊漂流记》中,学生从鲁滨逊的生活艰苦程度中能够一定程度的感知自己的生活,从而培养自己对于困难的信心,由此而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提高,实际上是一种重新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结构的构建,以期变引起质变,达到文学作品阅读质量的突破。该过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对娱乐功能的彰显

1.减少个人生活压力

对当前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进行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因素有很多,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或是某些家庭因素,促使学生抑郁和焦虑等现象频频出现,从而进一步降低生活质量。刘贤臣曾调查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可能抑郁,而有16%的学生已经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可见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堪忧,值得深入分析并采取合理措施进行有效改善。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为了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提高学生竞争力至关重要,对大多数上班族而言,核心竞争力便是应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对一个学生而言,则是全面发展各种能力,包括学习成绩、生活态度、体育领域等。

2.彰显品位生活

在文学作品阅读后,较多的人选择模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并通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运、遭遇来深刻反思自己的人生,在自己焦虑、孤立、抑郁、苦恼时,14%的学生选择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进行情绪的排遣。虽然其比重不多,但可发现文学作品赏析在不断地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自古以来,腹有诗书之气的人往往受人尊敬。如今同样如此。文学作品一直都是一种高贵、品位的象征。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接受与被接受形成一个双向流动过程,在阅读初期,读者对书籍并不了解,一定程度上是一个被接受的过程,而被接受的时间越长,读者的兴趣和感悟能力也会随之增加,深思也会更成熟。且读者在被接受过程中,会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将文本与自身的视野有机融合,从而x予文学作品的新意。

五、小结

本论文首先分析了文学作品阅读的所处背景,可发现目前较多学生和老师并不注重文学作品的鉴赏,不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理论基础作进一步探索。其次简要论述了文学作品研究的意义,并通过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整合。从阅读趋势、阅读与生活、阅读与性格三个方面分析调查结果,进而探讨文学作品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还可提高个人的阅读能力,其娱乐功能也能充分彰显。笔者在此提倡各位学生和教师应逐步培养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从而使自我鉴赏能力得到升华,有利于个人性格的塑造和对生活的重新审视。

【参考文献】

[1]李谷静. 文学作品审美赏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干预的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2]周雪峰. 透析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科技创新导报,2010(09):163-164.

[3]李莉. 浅议文学作品赏析教学中的素质培养[J].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35-37.

[4]卢七主曼. 中学生文学作品赏析漫议[J]. 教育革新,2010(08):50-51.

[5]杜红梅. 关于文学作品赏析的思考――以海明威及其创作为例[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03):46-47.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篇(10)

指向单一,角度狭窄。语言赏析的角度很多,如字词运用、句式特点、修辞、情感色彩、表达手法等。为了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一些教师常会要求学生:“朗读全文,将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好的理由。”由于学生小学时多从修辞入手分析语言,于是将全部精力集中在修辞句的关注上,而对一些文字朴实简洁或矛盾却意蕴深长的句子视而不见。角度单一的语言赏析,只会流于语言形式,无法深入全面地理解语言背后的内容,难以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独到。

文体杂糅,生搬硬套。文体不同,语言特点也不同。说明文语言准确科学,议论文语言言简意赅,新闻报道语言简洁准确,因而不是所有的文体都需要分析语言。对于诗歌、散文而言,它们常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抒发感悟,只有仔细咀嚼才能体会。但对于说理性较强的议论文,它侧重分析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逻辑关系,若特意去分析语言就显得不伦不类。不顾文体特点的语言赏析,将会使学生很难依据语言的特点辨别文体,同时让学生误以为好文章就是由优美语句组成的,直接导致学生在写作时,为了文章出彩而刻意堆砌大量辞藻,而忽视语句之间的联系。

这些误区使得语言赏析流于肤浅,实际教学效果低下,难以落实新课标要求,有失语文味。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笔者认为应在阅读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指向性。语言赏析主要集中在形式、内容、作用三方面。不同文体不同文章语言赏析的侧重点必定不同。散文、记叙文、说明文等更侧重于分析形式、内容,议论文、实用文等更侧重于作用。分析内容,则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意识,学会由浅入深地理解语句的多层含义。分析作用,则要引导学生整体分析语句在文中作用,或者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对文本内容、主旨的理解上。有了指向性,教师能够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学生能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赏析,从而提高对文本的理解。

整体性。为避免学生“撒网”式的语言赏析,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规定范围(某些段落)内进行赏析。这样学生在分析讨论时就能有的放矢,紧紧围绕某一内容做深入理解,其他学生的赏析是否有误也更能辨别,这有利于改变之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的弊端。同时对于整体性的强调,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白语句之间必须要有某种联系,要紧扣某一内容展开。有了整体性意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言运用的逻辑性,而且也会提高学生写作时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篇(11)

1.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笔者选取几位学者的实际案例调研分析,在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中反映出了以下问题:孟展《从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现状透析河南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公共音乐教育》,文中提到:高职高专公共音乐课程普遍的两种授课模式,一是过于专业的教学;二是音像资料堆积的欣赏。在公共音乐课程体制从存在不完善的情况,例如课程开设单一、没有固定教材、授课内容随意、缺乏标准的指导性纲要。曾姝《高校公共音乐课探究》,通过数据调研得出:目前我国高校尚有56%-57%的学校未开设公共音乐课程。授课多按照普通本科院校和师范音乐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上课,授课形式基本是先声乐后器乐、先国内后国外、先小型后大型曲目。同时,高校音乐课程评价体系的缺乏,没有评价标准可依,无法判断是否符合音乐教育规律,导致授课随意,教学模式的单一,只重视技能知识的学习,造成了美育的缺失。裴洪胜《素质教育视阈下高校的艺术教育研究》提到:部分高校只重视专业建设与发展,忽视了艺术教育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得不到领导老师的重视,设置内容随意,在学校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恰当加入艺术教育的份额。王玲莉《湖南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研究》一文认为:音乐教师本身对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在音乐教学方式上缺乏创新理念和意识,采用原始的直接传授音乐知识这种灌输性质的授课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高衡《浅谈高校综合艺术修养》提到:教学内容不应该单纯的讲解音乐知识。

2.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改革建议

孟展提出要进一步确立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中应有的地位,同时,完善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分别在大一、大二、大三开设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兴趣培养课程,以达到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培养了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艺术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目的。曾姝提出改革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模式,要有创新,改变填鸭式教学,并结合各自专业的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主,老师为次,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适当融入通俗音乐,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评价标准。裴洪胜提出应重视团委与学生会的作用,多开展校园艺术节,增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使学生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胥佳《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探析》认为: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树立全面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及方法,发掘学生的音乐智能;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优势,对学生进行多元式教学;加强教材建设,构建特色教材。3.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硬件、软件问题在教学当中,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有一些相关性的硬件与软件问题,如音乐师资队伍与教学设施的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学生自身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协调,学生音乐常识欠缺、音乐素质普遍偏低等。这些问题不是单一性,而是相互映射的。

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思考

基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要充分体现艺术修养的作用,是进一步吸纳公共音乐课程的改革建议?还是有所创新的加入新的教学内容、方法?笔者认为,只借鉴音乐欣赏作为载体还是有些单一,还应涉及美育的问题。美育(aestheticeducation),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寓教于乐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美育的愉悦性,就是要使人在情感上感到自由、舒畅,既能给人以快乐,又能给人以教育,有吸引力。其任务在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这便与本文一开始提到彭先生认为的艺术修养内涵不谋而合。美育成为了提高人们艺术修养、审美修养、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看来,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是必须要涉及美育的问题。音乐欣赏(musicappreciation)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是对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就必然离不开对音乐各个门类基本知识、规律、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对优秀作品的艺术鉴赏实践操作,涉及音乐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等方面。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鉴赏力,美育和音乐欣赏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美育作为理论的意识形态带给学生一种感性认知,那么音乐欣赏完成了美育的理性认知,让学生以实际的感性进入美的体验。通过具体的音乐欣赏,完成审美活动,反映美育的寓教于乐的特点,体现艺术修养教育的作用,达到提高艺术修养的目的。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如何将美育、音乐欣赏溶于其中而得以实现?笔者认为,应该基于当下音乐欣赏课程的研究现状,吸取可借鉴理论,并结合美育思想,形成比较规范的教学标准。具体可以从以下层面进行:1.美育理论与音乐概论:美育理论涉及美育的性质、意义,美的内容与形式,审美意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内容,是传递给学生对于美的理性认知。音乐概论完成对于音乐基本理论的概述,是让学生对林林总总的音乐世界一个整体的把握。2.音乐门类的有效结合:可以从传统音乐、新兴音乐、与各专业结合的音乐、地方音乐四个层面出发,让学生了解到音乐的种类,欣赏经典的音乐作品,认识与自身专业有关系的音乐。3.以音乐历史发展作为线索,讲述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精神,体现音乐与文化历史的关系,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性知识。4.音乐资源的利用:利用音乐讲座、选修课的形式,将网络资源、历史文献等信息传递给学生,增长见识,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充分体现。5.音乐操作体验: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合唱、乐器演奏的艺术团体中,亲身体验,不仅使学生了解到音乐技术理论,包括乐理、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也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证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艺术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