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博物馆心得体会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4:59:52

博物馆心得体会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1)

如果“做不了英雄就讲好英雄故事”,琼瑶笔下柔肠百断的爱情故事,几乎是每一个女孩的最爱。然而,在我的书架上,却摆满了“战斗英雄”和“革命烈士”的故事。或许是因为从小就喜欢,也算一种情结吧,自己从小就喜欢缠着家人讲讲战斗英雄的事迹。小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大英雄!

虽然有着“英雄”梦想,最终还是没有穿上军装。直到步入工作岗位,开始讲解英雄故事。刚开始觉得没什么难的,好多事迹从小就熟悉。”徐明珠说,但真正讲解之后,才发现比自己想象的要难得多。每次“上岗”之前,不仅需要努力练熟讲稿,还要反复演练,在语音、语调、语速、肢体语言和站位等方面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每一个发音,每一个眼神,讲解员们都要比平常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别看我们给市民讲解得眉飞色舞,背后的艰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2)

为了加深我们对党史的认识,让广大党员干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经村党支部组织决定,前往新县进行一场红色之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们怀着对革命老区无限崇敬之情,开始了这次红色之旅。

我们先来到了许世友将军故里,许世友将军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卓越的军事指挥员。在战争年代,他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粉碎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斗争中,他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忠于党。许世友同志集中华民族忠孝传统美德于一身,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走进大门经过一片荷塘来到了一个小广场,广场中心矗立着许世友将军的雕像,我们同行三十余人在在此进行了拍照留念,再向上我们来到了许世友故居,看到了将军艰苦朴素的本色。最后到了许世友将军墓前,大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对将军墓鞠躬吊唁。随后我们一行来到了田铺大湾创客小镇,感受到了当地新农村的发展,给人一种清新,浓厚的乡村气息。

下午我们来到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一幅幅画、一张张照片,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看了烈士们的事迹,我们的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和无限的感慨。烈士们为国家的解放和繁荣强盛而奋斗的壮丽生涯,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正是我国几代优秀中华儿女的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为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现在过的幸福生活正是靠这些英雄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不一定能记住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是一定会记住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此次红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我深深体会到,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革命胜利为我们今天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留下的英雄业绩永远激励我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求真务实、踏实工作,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3)

为了加深我们对党史的认识,让广大党员干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经村党支部组织决定,前往新县进行一场红色之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们怀着对革命老区无限崇敬之情,开始了这次红色之旅。

我们先来到了许世友将军故里,许世友将军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卓越的军事指挥员。在战争年代,他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粉碎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斗争中,他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忠于党。许世友同志集中华民族忠孝传统美德于一身,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走进大门经过一片荷塘来到了一个小广场,广场中心矗立着许世友将军的雕像,我们同行三十余人在在此进行了拍照留念,再向上我们来到了许世友故居,看到了将军艰苦朴素的本色。最后到了许世友将军墓前,大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对将军墓鞠躬吊唁。随后我们一行来到了田铺大湾创客小镇,感受到了当地新农村的发展,给人一种清新,浓厚的乡村气息。

下午我们来到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一幅幅画、一张张照片,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看了烈士们的事迹,我们的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和无限的感慨。烈士们为国家的解放和繁荣强盛而奋斗的壮丽生涯,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正是我国几代优秀中华儿女的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为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现在过的幸福生活正是靠这些英雄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不一定能记住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是一定会记住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此次红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我深深体会到,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革命胜利为我们今天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留下的英雄业绩永远激励我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求真务实、踏实工作,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4)

博物馆,又称博物院,是收藏、研究、教育与传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实物资料或自然标本,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教育事业机构。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博物馆必须发挥它为社会所需要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博物馆的社会职能。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它经过漫长的过程,由最初的保藏文物标本的单一职能,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社会职能。我国博物馆的职能主要是:保存珍贵文物和其他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珍贵的自然标本,开展社会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我国旅游事业、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展。

一、我国博物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正在形成并不断完善,呈现出如日东升的活力和蓬勃发展的生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博物馆数量大幅度增长。截止2011年,全国备案的博物馆总数已达3589所,仅文物系统的就从1978年的349所发展到今天的2473所,其它行业国有博物馆581所,民办博物馆535所。第二,博物馆门类日益丰富。综合型、历史、军事、科技、艺术、名人、自然、地矿、产业、民族民俗等多种类型的博物馆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第三,办馆主体多元化。文物部门和其他行业部门等管理的国有博物馆仍占主流,集体、个人等民间力量兴办的博物馆方兴未艾,并且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第四,博物馆地域分布日趋广泛。过去博物馆基础薄弱的西部12省、区,目前已拥有各级、各类、各种所有制的博物馆近500所,改变了以往博物馆过多集中在东部、中部大中城市的不平衡局面。第五,上海博物馆等10多个大型博物馆基建工程的相继立项或开工建设,使得我国博物馆与世界发达国家博物馆在数量和规模方面的差距逐步缩短。

博物馆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方面,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创新发展观念,要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具有本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加强藏品收集保护。其次,要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度化之中,加强文化产品开发,创新陈展内容,推进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工程。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直接面向社会和公众、展示博物馆水平的重要窗口。新颖的展示方式、传播手段,是博物馆增强吸引力和震撼力的重要方面,是博物馆实现宣传教育职能和展示学术成果的基本途径。最后,要加强博物馆科学研究和科技保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创新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作为博物馆改革和发展的大事来抓,要不断充实研究型人才和各种专业人才。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各项职能工作的不断深入,为社会公众提供“教育”与“服务”已成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业界已形成了“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基石”的基本共识。事实证明,博物馆所具有的公益性、社会性、终身性的施教特点,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实现全面对接。在全民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博物馆教育职能地位愈加显著的同时,儿童也成为博物馆的特殊参观群体之一。儿童教育作为在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的基础构成,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学校和家庭来进行,它也需要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博物馆应积极关注儿童成长,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开辟专属空间,为广大儿童在馆内接受教育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氛围,提升自身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健全博物馆教育体系,从而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承担起博物馆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博物馆与儿童教育的关系

童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个性完善、智力发展、语言学习以及潜能开发的关键阶段。近几十年来,发育心理学、认知学和神经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时期所受的教育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具有独特而强大的影响。2011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0~14岁人口2.2245973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60%。“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儿童受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未来的群体素质、劳动效率、国民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发展。可以说,儿童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是国家战略的中心所在。

博物馆在整合教育资源、打造教育品牌的同时,还肩负着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的双重职能,并兼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等多种需求,而儿童教育正日益发展成为博物馆教育的中心任务。在21世纪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推动大学、中学、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紧迫。博物馆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具有美育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教育等特点,应当成为广大青少年提升思想道德、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博物馆未成年人参观人次也由2005年的0.4亿人次增至目前的1.35亿人次,增长率高达238%。这充分表明,我国的博物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日益提高,博物馆事业也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新形势下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动向,为博物馆教育指明了新的拓展方向,也为我们如何做好未来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在业余时间带孩子去海洋馆看海豚表演,到科技馆看航模飞天,在地质馆参观恐龙化石。许多父母认为,让孩子从小在博物馆这个历史文明的殿堂中徜徉,尽情探索,快乐成长,将来成为一个视野开阔的人。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内在要素的结构与表现方式,它依托博物馆各类教育资源,结合儿童群体的教育需求,通过各项主题鲜明的活动达到感悟、启迪的施教目的。我国当代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行网络、多媒体互动

儿童教育是各项教育活动的中心。当儿童走进博物馆,其实并不是要让他们马上学会什么,可能仅仅是为了熏陶一种习惯。就博物馆儿童教育而言,我们对于儿童观众的研究还很不足,理论指导相对匮乏,对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观念仍滞留在“施教”、“说教”的层面。实践证明,教育效果由受教育者吸收程度决定,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儿童观众的需求有充分的调查与认知。由于儿童群体的年龄跨度大,必须划定年龄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通过总体介绍、互动活动、教学体验等多形式的教育方法强化、巩固教育成效,进而推动博物馆儿童教育的良性发展。

当前,博物馆利用广阔的网络平台,借助展厅内的多媒体设备,专门针对儿童群体制作开发动画、游戏及网络互动产品已屡见不鲜。此外,不少博物馆的网站还设立了儿童版或儿童专区,在利用新技术活动信息、吸引儿童参与的同时,还提供了课件、视频、文物等资源的下载链接,为博物馆儿童教育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

(二)培养和引入专业人员,建立长效机制

博物馆专业教育人才的匮乏,是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的一大阻碍。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人才的因素。长期以来,博物馆业内人士甚至是教育工作者形成了这样的误区—-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就是讲解员。然而,博物馆进行讲解员招聘主要集中在外语、新闻、播音、文史等专业,而具有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人员较少,儿童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屈指可数,让这样的讲解员群体从事具体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显然不合时宜。上述情况的存在有博物馆现有管理体制、人才引进上的客观原因,但通过一些举措仍可改变这样尴尬的现状。比如,一方面从讲解员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通过参与各类社会教育活动尤其是儿童教育活动,积累一定的教育经验,实现从讲解员到教育员的深层转变,这要比单纯的招聘教育专业人才直接参与博物馆教育更有成效。另一方面,可以与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梳理,主动与教育专家、学校、教育机构开展教育合作,借助具有专业教育背景和丰富教育经验的人员和单位,共同组织、策划适合儿童群体、具有博物馆教育特色的活动项目,从而建立起与社会教育优势互补的儿童教育体系和长效机制,让他们在博物馆中耳闻目睹历史文明,积累知识和经验也将成为本能。这样一批“在博物馆中长大”的孩子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成为善于动脑、知识丰富、内心强大的人。随着博物馆的公益性不断增强,我国许多博物馆都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了自己的宣讲队,走入社区、走入工厂、走入学校,将博物馆内的知识无限地延伸到社会大众之中。

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博物馆应聘请专业人员负责儿童的参观工作,可以及时帮助解答一些问题。首先,这些专业人员应该熟悉儿童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任务,具备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其次,他(她)们可以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其身心健康和进行智力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博物馆完全可以建立儿童教育的长效机制,做好家长联系工作,向家长宣传博物馆教育知识,争取家长的协助和配合。

(三)创办儿童博物馆,打造假期教育品牌

随着我国近年来对于儿童教育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家庭儿童教育支出越来越多,各类儿童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其中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为此,要求公益的、非营利性的博物馆投身儿童教育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博物馆单纯的儿童教育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儿童群体的需要。创办儿童博物馆,是发展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必经之路。“儿童博物馆”是指把以儿童为主的家庭单位作为观众对象,将馆内设施及物品依照儿童心智与能力来设置,并设有活动教室、游戏时间等供儿童互动、动手的时间和空间的博物馆。从这一定义上看,儿童博物馆主要为家庭观众、儿童观众提供服务,并以儿童作为服务的中心对象,是开展亲情教育、儿童教育的专属博物馆。

儿童群体有相对固定的假期,如寒暑假、各类节假日等。选择在儿童假期里开展儿童教育活动的形式受到了各个博物馆的重视,深受学校、家庭和儿童的青睐。坚持一年一度的假期儿童系列教育活动,给更多的孩子提供了快乐参与的机会,使“假期教育”这一品牌变成儿童流连忘返的欢乐海洋。

(四)陈列展览,开展亲子教育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展开各类教育推广活动的主要途径。为此,在最能体现本馆优势和特色的大型展览过程中,针对儿童教育的需求,在文化定位、内容和展示手段上,应结合本馆优势与当地历史特点,充分考虑中、小学历史教学对照与体验的需求。此外,为调动中、小学生参观兴趣,适度设计一批辅助未成年观众理解陈展的多媒体及相关知识查询系统,较好地体现“三贴近”的精神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的办展要求,使得儿童教育的陈列展览内涵和外延得到无限拓展。

博物馆在其固有的特点之中,应增加其亲子教育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适当增加儿童展线设计,不仅可以满足成人参观的需求,还满足了展览中亲子的互动和学习教育,同时也体现了对孩子作为参观主体的尊重和重视。有些展览不妨做些亲子教育宣传品,增加一些儿童参观博物馆的礼仪以及一些参观的提示信息。

(五)开展互动参与活动,配备儿童指南和读物

互动参与是一种双向教育,更能激发儿童的参与积极性。对于博物馆而言,开展互动参与活动需要有固定的空间、齐全的设备、专业的策划及辅导人员,在调动儿童参与兴趣的同时,还需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历史典故,相对于枯燥的书面文字和冷冰冰的文物展品而言,体验类教育活动为儿童留存的将是一份难忘的博物馆记忆。目前,博物馆开展的互动参与活动大多结合文物或民俗知识,以儿童与藏品或复制品零距离接触、制作各类文物模型、临摹描绘文物等为主。

博物馆内应当为儿童准备专门的展品介绍,包括与展品背景相关的图片、图书、海报、绘画等出版物,这些都是儿童教育的重要辅助物,需要配备齐全。从现有的博物馆儿童指南或阅读物上看,在突出博物馆文化特点的同时,图版卡通化、内容故事化、形式多样化已经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

四、结语

博物馆是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开辟专属空间,为广大儿童在博物馆内接受教育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氛围,创新自身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健全博物馆教育体系,是博物馆应尽的社会责任。博物馆儿童教育服务不仅仅是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时展、社会进步、教育变革的共同需要。

据统计,在美国有88%的博物馆提供从幼儿到少年的教育项目,70%的博物馆在过去的五年中增加了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服务,经常可以看到老师和学生在博物馆里感知历史、探索自然奥妙。相比较而言,我国儿童博物馆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借鉴国外创办儿童博物馆的优秀管理和活动策划经验,以期为我国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开辟更专业、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

综上所述,儿童教育对我国博物馆界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好,能够让儿童走进博物馆、喜欢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儿童成长生涯中的一部分,是我们新时期博物馆人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文化部文物局主编.中国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王宏均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刘玫.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与实施[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5)

Abstract: Taking Changsha Bamboo Slips Museum as the example to make the discussion and reflection about its design from several aspects,like the city space, the building space, the museum audience, the content, the form, the marketing, the management and so on. Coming to a conclusion which is that the museum should respect and the conformity the city space,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space. The museum building design should be on people oriented basis to construct have the affinity cultural place, to serve the public, and to integrate with the city.

Keywords:museum;reflection;investigation;integrate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4-0067-04

1前言

博物馆作为城市公共文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精神高地,是城市发展的发动机。2003年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在城市的公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需要博物馆,博物馆应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然而,我国2300多所博物馆中,近半数依然存在参观人数少、利用率较低的问题。有的甚至常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作为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窗口以及城市的重要人文景观,其内在的潜力和优势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博物馆与城市、与公众、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既是博物馆发展的问题,也是城市人文生态环境构建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长沙市简牍博物馆为例,通过设计的探讨和反思,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长沙市简牍博物馆,是保护1996年长沙走马楼出土的16万枚孙吴时期纪年简牍,由国家投资6600多万而建的专题博物馆。2000年方案中标,2001年完成施工图设计,主体建筑2003年建成,2005年6月完成装修和陈列布展,免费对外开放。但是,因为博物馆前广场仍然未建成,博物馆正面形象处于待拆迁的旧城房屋之间,参观者也只能从侧面进入博物馆。2010年底由长沙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博物馆馆前市民广场建成投入使用。至此,博物馆才可以说完完全全地建成投入使用。博物馆从规划选址、建筑设计、陈列设计到馆前广场投入使用,至今已整整12个年头。作为当初博物馆的设计者到现在的参观者和设计的回访者,对于简牍,我们是有感情的,十二年的建设,十二年的等待和思考,城市、博物馆、建筑设计、陈列设计、文化传播、管理与运营等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下面我们以多学科方法从环境的角度对博物馆设计进行探讨和反思。

2多学科研究方法应用

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较慢,拥有广阔的空间。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建筑学、博物馆学、社会学、文化传播学和城市公共空间理论,对博物馆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博物馆学科的发展与进步。从博物馆设计层面(城市空间、建筑空间、陈列空间)和使用层面(社会大众、内容与方式、营销与管理)进行反思和现状调查与分析。寻找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突破点,以求建立一种多学科的博物馆设计研究方法(图1)。

3博物馆硬质环境研究

3.1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在全球化、城市化和多元化的今天,文化的类型和方式多种多样。城市空间的文化氛围如何营造,文化类型如何选择,既是一个方向性问题,也是一个城市人文生态问题,当然也是一个城市持续发展的问题。从城市公共空间理论和实践以及博物馆学研究看来,历史文化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主要的文化表现内容和形式,场所的故事和记忆成为公共空间表达的主要内涵。所有这些文化的方式大多可以概括在博物馆文化内容之内。博物馆因其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而成为城市空间大众文化需求的重要源泉。博物馆正走出高雅的殿堂,走向大众,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与城市空间相融合。

长沙简牍博物馆基地位于长沙市白沙路92号,天心阁东北侧,西临建湘路,东接白沙路,南面为规划的市民广场和城南路,地理位置重要。长沙作为国务院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城市开发建设,能够留下人们记忆的场所已经所剩不多――城市的记忆在慢慢消失。长沙天心古阁就是古城长沙的历史记忆。长沙简牍博物馆选址于天心阁东北角,且配套建设市民广场,强化了长沙的城市空间记忆。另外,博物馆选址距白沙古井仅300m。作为长沙市文化之源的白沙井,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白沙井水还在为现代的长沙市民提供清澈的泉水。以白沙古井为核心的白沙公园,是长沙市民不可缺失的生活、休闲、文化场所。博物馆、天心阁、白沙井三者相距较近(图2),具备整合一起形成城市文化核心区的地理条件。

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分析,长沙简牍博物馆规划选址是合理的。但是,博物馆、天心阁、白沙井三者之间缺乏相互的联系,形式与内容、文化活动、文化传播、市场运营等方面没有相互的关联,城市空间有利的条件没有形成该区域城市空间的特色,三者的文化资源处于离散状态,造成长沙城市地域特色资源的一定浪费。难得的是该地段的规划控制较好,尽管周边高层建筑已形成围合,但是,以天心阁为中心的保护空间仍然还在,为以后的城市空间整合和文化资源优化留有余地。市民广场很好地将博物馆与天心古阁联系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记忆场所(图3)。

3.2博物馆建筑空间

博物馆建筑空间包括室外建筑空间和室内建筑空间。这里的室外建筑空间主要界定在建筑周边较小的空间尺度范围之内,是小尺度城市空间的融合,以建筑的界面、体量、风格、比例、尺度等方面与周边特殊的城市环境取得统一来实现。室内空间主要强调内部空间的组织、空间的序列安排、空间的利用和使用的效益以及空间的艺术效果等等。

从周围整体环境的空间形态考虑,简牍博物馆体量不宜太大,高度也不宜太高。天心阁古城墙高度10m左右,其上的天心阁也只有三层楼高(18m上下)。设计之初,我们确定博物馆与天心阁的关系为“宰相”与“皇帝”的关系。在以天心阁为中心的城市特色文化磁场区域,博物馆作为新增的城市设施,应该是保护其区域空间的特色性,而不是去削弱其特色性。中标方案为地埋式屋顶台地绿化广场的布局形式,很好处理了博物馆与天心阁和市民广场的关系,但是博物馆的建筑体量感不强,与传统的博物馆“权威”语境不吻合,经过近一年的方案修改和多方论证后,博物馆以两层10m的高度得以实施。10m的高度与古城墙一样高,整体空间上避免了与天心阁的对峙。

从建筑的形式语言方面,我们为了取得与传统文化的统一协调,我们进行了两方面的探讨。一方面,从传统建筑和文化中提炼设计语言,以现代的材料来反映传统的文化内涵,按照文化磁场增强的原理,这种方式能够突出环境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市民的场所记忆和审美习惯中也更容易接受,但是,因各方面的原因这种方式没有实施;另一方面,我们从秦汉文化中寻找三国时期文化内涵,以秦汉厚重的黑白对比色彩配以简洁的体量关系穿插,使博物馆不仅与色泽凝重古城墙和雄浑的天心阁协调,也使自身产生古朴的韵味。简洁的黑白体块以及多变的空间关系,将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博物馆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两年的方案修改和论证,最后采用现代的黑白手法来取得建筑的视觉形象(图4、5)。

博物馆室内空间方面,我们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营造空间的手法,使博物馆室内空间充满自然采光,突破了“黑暗博物馆”的模式,为创造高水准的博物馆奠定物质基础。同时,通过空间横向变化来展现空间的层次感,并将现代的博物馆空间形式与传统的园林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博物馆内外公共空间形成三重庭院景观。第一重水景庭院,通过白色钢质廊架和水庭使参观者从喧嚣的城市空间慢慢进入到安静的博物馆空间。同时着重表现简洁的建筑界面在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中的框景意境,利用黑墙巨大景框后的疏竹粉墙光影来形成立面特色,但是,因植物生长空间和植物季相考虑不够,粉墙竹影没有达到平面图示语言的效果;第二重枯荣庭园,只余断层来表达文物挖掘的场所特征与历史的沧桑;第三重下沉竹荫院落,利用密植丛竹来烘托空间的宁静幽远。三重庭院参观序列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转”字,使庭院景观在建筑空间中得到很好延续,竹文化和中国文人精神在参观的序列中得到彰显,建筑的室内外空间得以很好的融合(图6、7、8、9、10、11)。

3.3博物馆陈列空间

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是一个综合性非常高的设计。它涉及到对建筑空间的合理使用,也涉及到文物的保护、收藏、展示、安防、安控等等问题。当然,所有的问题最终都要归结到博物馆为广大社会大众服务的本源上来。传统的博物馆陈列空间是以文物为主体的,对参观者来说,博物馆的陈列空间是一种“被引导”“被学习”“被关心”的空间。博物馆为少数精英阶层服务,参观者处于一种“疲劳”“没有自我”“被安排”的境遇,博物馆与社会大众有一定距离。现代博物馆在现代文化的影响和博物馆学科自身的发展下,逐步走向一种为大众服务的空间,一种留得住市民、吸引市民的空间。当然,这样的陈列空间因原有建筑设计的局限性,难以在传统博物馆中出现。长沙简牍博物馆作为新建的现代博物馆,在建筑设计阶段就考虑了简牍文物展示的独特性和艺术性,陈列设计阶段在充分理解建筑空间的基础上,将简牍从实到虚、从点到面、从动到静依建筑的空间展示出来,环境设计遵循总体文化氛围的要求,营造与竹简相关的庭院空间和视觉意象,构建自然阳光展厅,使人、自然与文物三者达到统一,实现时空的艺术个性彰显。当然,竹简与木牍,就其展示性来说是有限的,仅仅依靠传统的文物展示、场景复原、文字、多媒体展示等手段是远远不够。按照现代传播学的观点,信息的传播重点在于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设计中,我们按照现代博物馆学的新思路,在博物馆室内空间中设置茶室、书吧、文物修复参观区、简牍衍生产品区、讲堂等等,陈列空间内强调人的感受和参与性,使新建的博物馆满足现代人的文化精神需求。但是,这些与陈列空间同等重要的功能大多没有采用,走向大众化的现代博物馆设计理念与管理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4博物馆软质环境研究

4.1参观者――社会大众

随着当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希望博物馆内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满足于陈旧的陈列内容,希望能有经常性多样化的展览,开阔公众的视野,促进文化交流。二是不满足于常规的实物陈列的交流方式,而希望博物馆补充多种媒介交流手段,另外也希望博物馆能安排多种多样的教育项目和可以直接参与的交流活动。三是希望博物馆同时为公众日常的休闲活动提供方便。

在博物馆公共活动的行为心理上,当代观众希望博物馆的环境能激发人多方位的参与欲望,提高参观的兴趣,促进人们的交往;希望博物馆的空间能支持当代文化休闲活动的心理特征,提供一种外向的、舒适的、轻松自由的环境,让人们自愿参与,自主选择。

长沙简牍博物馆,我们打破了传统的空间组织方式,树立以人为主体的设计原则,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因为博物馆展示设计布置以及后来的管理,建筑师无能为力,要真正做到公众喜欢的、能留得住人的博物馆、轻松的博物馆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因此,博物馆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针对博物馆与大众的关系,我们对长沙简牍博物馆的参观者做了问卷调查。发放100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6份,通过统计,我们可以看出:(1)非本市参观者占74%,本市市民参观者仅26%,比例较低;(2)参观者年龄结构单一,青年学生比例77%,少年和中老年比例很少;(3)免费参观,博物馆的回访率仍然较低;(4)参观者在博物馆停留时间不长;(5)博物馆宣传力度不够(图12)。

4.2内容与形式――大众参与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处于一种异质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发挥地域的文化特色和优势,博物馆建筑应该以人为主体为公众服务,设立大众可参与的机会和空间,并且,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的手段,来传播文物的内涵和相关信息,使博物馆文化资源释放出应有的能量。

按照现代博物馆理论,在博物馆内,人、建筑、文物是互动的。进入博物馆的参观者本身就是展示内容的一部分。博物馆的内容和展示形式如果仍然是以文物为中心的话,将难以跳出传统博物馆以收藏和研究为主题的博物馆“权威语境”。简牍博物馆,我们营造一种以“人为主体”“公众参与”的现代博物馆空间。但是,从建成投入使用来看,效果一般。5000m2陈列分为两大部分,一楼为简牍专题及相关文物陈列。二楼变成了长沙文物精华展示,一楼的茶室、书吧以及简牍衍生产品区都没有实施;二楼原设计的文物修复参观区被空置下来,有时变成了员工的羽毛球场,博物馆的公众参与性缺失。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参观者对馆内最感兴趣的部分是简牍的实物展示,这也是吸引游客来博物馆的主要原因。在可增加的功能方面,简牍及相关模型DIY体验区以及纪录片放映室是绝大多数参观者的选择,其次是纪念品商店。这说明,游客希望参与一些与博物馆本身主题相关的活动项目,但是博物馆这种相关的项目较少或者没有(图16、17)。由此可见,建筑师与业主的思想意识的统一是好作品的前提。只有设计者、管理者共同关注公众的行为方式和心理需求,才可能创造真正为公众服务的博物馆建筑。

值得庆幸的是,博物馆院落式空间布局,让人感觉亲切、自然。大面积落地玻璃窗的使用,最大限度利用了自然通风和采光,庭院中竹影不离参观者视线,竹―竹简―中国文人精神―中国文化在空间中得以交织,景与物,物与情,情与文化交融,情随景动,物因情存,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参观者没有出现“博物馆疲劳症”。参观者在博物馆内感受是轻松的,没有传统博物馆那样的压抑感。特别是在第三重庭院空间,全玻璃的廊道空间使参观者置身于竹林之中,清新而自然。在参观主楼梯,全白色的空间处理变成了参观者展示自我的现代舞台。二楼观众出口坡道,利用顶部自然采光,使参观者人人充满着阳光的洗礼。

4.3营销与管理――文化消费

博物馆在城市中越来越显现其重要的地位,已经逐渐成为洋溢着艺术、文化和设计氛围的地方,成为艺术消费场所。博物馆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将“高雅”的艺术内容带入到公众群体,满足广大的社会需求,带动着一方文化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的定义由“不追求盈利”修改为“不以营利为目的”,博物馆娱乐功能也得到了拓展,商业服务功能和娱乐服务功能成了博物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角度看,博物馆逐渐成为城市大众文化消费的场所,这也是城市娱乐休闲功能外化和拓展的必然结果。文化内容在博物馆被消费,博物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公共交流平台,公众群体基本而急切的感知需求得到满足。

博物馆成为大众文化的消费场所,也是城市娱乐休闲功能外化和拓展的必然结果。长沙简牍博物馆,利用解放路与白沙路地形高差,在白沙路设置了茶室和对外出租的展示场所,后来,出租的场所成为“美庐美术馆”,吸引了大量的书法美术爱好者和艺术家,集交流、创作、艺术品买卖于一体。博物馆建成投入使用过程,马路对面的“和园”文化休闲茶室随即开业,运营至今,生意兴隆。博物馆西面与天心公园、天心古阁隔路相望,区域文化氛围浓厚。这里,经营者也没有错过良好商机,投资兴建了古色古香的“盛世芙蓉”酒楼,酒楼从建筑形式到室内装饰均采用传统的文化内涵和诸多博物馆要素,使食客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感受地方文化韵味。茶室、美术馆、酒楼经营的成功实际上得益于该区域厚重的文化氛围。这些成功的案例说明博物馆在带动区域文化消费上有着巨大的潜力。

当然,简牍博物馆整体布局和内部空间设计上,因为是12年前的设计,虽然有“大众化”“文化消费”的概念,也构建了新的城市博物馆空间组织方式,但是与真正的大众化、生活化、市民化的文化场所仍然有一定距离。建筑创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以后的设计中将不断完善。

5结语

当代城市物馆的语境以及价值取向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必然会对博物馆设计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成为博物馆新的发展趋势大背景下,博物馆的设计已经不再能严格地区分为作为展览的背景或前景的建筑学,与它们自身的内容,更与它们所服务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息息相关。

随着城市文化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多元化的趋势,博物馆的硬质环境和软质环境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理应成为服务于大众的文化消费的场所,表现出与城市空间融合,服务于社会大众,在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文化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项秉仁,吴云一. 当代博物馆建筑与城市文化. 建筑学报,2009(3).

[2]汪克. 第二届华太设计论坛――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探讨, 2008.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6)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61-02

博物馆选址,其实质是选择博物馆建筑所需要的合适基地。馆址的选择,是博物馆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首要前提。博物馆建筑的不可移动性要求在选址上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如果因为选址的不当而阻碍博物馆的发展甚至被遗弃的话,就会造成相当大的损失。在选择馆址时,最重要的是与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相呼应,同时要使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博物馆选址的基本原则

博物馆建筑作为博物馆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物质载体,选址是首要前提。博物馆选址,应该从其自身出发,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博物馆。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选址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例如遗址类博物馆大多会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自然类的博物馆可能会选择在自然保护区成立博物馆,有的纪念馆就可能选择名人故居或者是事件发生的地点来建立纪念馆。当然,这是比较特殊的博物馆,作为一般的地志性博物馆,可能就需要考虑不同的问题。一般说来,地志性博物馆大多建在城市中,甚至是位于市中心。因此在选址上需要考虑的可能就是交通、人流量、空间的大小以及文物保护的问题。

博物馆建筑作为城市建筑的一部分,需要与城市总体的设计规划相适应,使博物馆的选址和城市发展的规划一致,也就是要使博物馆和城市发展的方向融为一体。因此,在考虑博物馆选址的时候,不能只从博物馆本身考虑,还要从整个城市的布局来进行考虑,使博物馆在城市布局中处于一个相对合适的位置。

(一)以保护文物为首要前提

馆藏文物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开展的前提,因此在选址时要做到以保护文物为最优先,就需要考虑到馆藏文物的具体情况,例如文物的种类、数量等问题,来选定适宜保护文物的地段建设博物馆。在选择馆址时,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就需要选择―个环境相对优美、污染较小的地方。无论是噪音还是废气的排放等,都会对文物造成相当大的损害,因此在选择时必须要远离工厂区,另外还要远离城市的主干道,避免将博物馆建设在工厂区以及商业繁华的闹市区。另外一点则是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如果将其建造在低洼地带的话,可能会由于地下水的原因而使得博物馆内比较潮湿,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害。

(二)以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为第一要务

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机构,通过科学研究、陈列展览来传播文化知识,实现社会教育职能是其最终的目的。因此博物馆在选址时要为参观者参观创造最大的便利。这就需要注意下面的几个问题。首先博物馆必须要保证参观人数在一定数量的基础上稳中有升。博物馆最好建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市中心地区无论是在工作日期间还是在节假日期间人流量都相对较大,这样一来在参观人数上就有了保障。国外的博物馆大多是在城市的中心地段选择一块风景较为优美的地方来建设博物馆。美国纽约市共有博物馆95座,设在市中心曼哈顿岛的就有27座;华盛顿共有博物馆76座,在哥伦比亚特区市中心有大型博物馆9座;英国伦敦共有博物馆137座,设在市中心有17座;前苏联莫斯科共有博物馆75座,在市中心红场一带就有大型博物馆11座;日本东京共有博物馆101座,其中设在东京城区23个区有博物馆85座,市中心有7座;法国巴黎共有博物馆123座,市内有65座,市中心就有5座(1981年统计)。将博物馆建在市中心地带,在参观者的数量上就有了稳定的保障。

二、天水市博物馆选址

博物馆的建造环境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础。从范围上来说,博物馆的大环境可以扩大到城市的范畴,中环境则指的是所在地段的周边状况,小环境可以具体到博物馆的建设用地的范围内。

(一)天水市博物馆选址地理位置

在大环境当中,如果能为博物馆选择到一个合适的馆址,那么从整个城市范围来讲,可以对城市的环境进行一次有力的改造。例如设计师汉斯・霍莱因所设计的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市博物馆,将自己的创意同整个城市的环境完美结合起来,成功地实现了汉斯・霍莱因的设计创意。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市是位于莱茵河畔的一座山城,地势北高南低,设计师利用地势走向顺势将建筑主要部分埋在地下,而博物馆的屋顶则为城市提供了一处步行的平台,天桥、平台、花台、坡道的有机组合成为联系商业中心与城市新区的纽带,塑造了―个生动丰富的城市空间。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秦州区则是天水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秦州区的地形狭长,作为渭河支流的藉河穿城而过,东西走向的河流将城市分为两个部分,城市主体部分位于各个支流所形成的冲积平原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这种情况使得政府在进行规划建设时,将区域内的中心地带设为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且向两侧发展。天水市博物馆位于市中心西侧约2公里左右,而且有公交线路可以顺利到达,对于居住在城区两端的居民来说也是比较方便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近几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用地不断紧张的状况,使得城市的建设在不断向东面辐射,因此今后的城市中心有可能会出现转移,现在的馆址将无法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天水市博物馆周边地段状况

天水市博物馆位于天水市中心西侧伏羲庙内,伏羲庙距离天水市龙城广场西部约2公里,可以说是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伏羲庙作为天水市主要的旅游景点,在为其进行规划建设时,特意留出了一条步行街,并且修建了一个小型的广场,伏羲庙则坐落于步行街的北侧。从步行街向南走1公里就可以到达河堤,近年来对于河堤附近环境的治理可以说相当成功,也是本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而北面则是一所学校,周边也有相当数量的社区。

在这样的地缘优势下,应该说参观人数应该有一定的保证。但是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博物馆位于伏羲庙的后方,因此要进入馆中参观的话,首先是购买门票进入伏羲庙,在参观完景点之后,穿过伏羲庙进入博物馆,这条参观路线对于没有来此旅游过的外地游客来说较为合适;另一条线路则在伏羲庙正北方,比较难以寻找。就这条路线而言,大多参观者都不知道该博物馆的具置到底在哪。由此看来,天水市博物馆的选址存在一定问题。

(三)小环境内博物馆建筑及其周边基础设施

博物馆周边小环境的建设指的是博物馆内部建筑用地以及周边基础设施的完善情况。博物馆建筑作为博物馆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载体,具有不可移动性,一旦建成就需要长时间地使用下去。

天水市博物馆位于天水市伏羲庙内,与古建筑群相结合,这样做有利有弊。将博物馆设置在古建筑群内,不但可以借助古建筑群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古香古色的独特气息,而且还能将博物馆作为―个旅游景点来供游客参观。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7)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86-03

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对个体而言可以塑造其终身能力与品格的教育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伴随终身的家庭教育;二是所在群体强制或共同约定的学校教育;三是个体在可独立支配社会行为后自行选择的社会教育,此三块组成衔接拼成一个社会成员所需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完成一个人作为自然人所必需的基本言行举止陈述表达训练,做了一份规划;学校教育负责传递群体前辈在知识技能传承中所获得的经验与方法,把规划所需材料和组建方式预备起来;社会教育以一个“试错”模式把家庭教育的规划、学校教育的准备直接实践、印证、修正,甚至纠错。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此三大组成实现有机拼接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博物馆可以在未成年人启智阶段协助家长实现家庭教育向学校教育的内容过渡,在青少年进入成年前后缩小学校教育和社会约定行为间的差距,并于成年后在社会教育学习阶段起到类似学校教育的角色作用,这些衔接填补中蕴含了修正的可能。本文主要分析了博物馆教育和未成年人在步入社会之前主动认知社会角色二者的关联,从而探索博物馆教育活动设计的规划思路。

一 博物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在传统博物馆学里,博物馆人着眼于物,强调要确保物的信息实现原真传递。为了降低信息传递中的错失率,通常会缩短简化传递通道。在博物馆看到的信息是物本身传递的原始要素信息,如年代、材质、器形、出土等;人作用于物的活动所产生的信息同样以最为严谨的表述予以传递。这导致了不同信息背景的观众在面对博物馆展示时产生认知差距,而两者之间的空白成为观众再度使用博物馆的障碍。博物馆一度门可罗雀的群体现象,其背后正是这种信息不对等交互的落差所形成的。

基于传统博物馆学基础,从19世纪中叶开始,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断得到强化,到了从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博协修改了博物馆的定义,越来越强调对人的关怀,把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随之发展出的新博物馆学,把博物馆的重心转向了基于藏品多维度研究后的使用,尤其是用于关怀社群和社区的需求。简而言之就是转为以人为博物馆行为的核心对象。

此时,博物馆教育的核心意义也随之由“绝对忠实的传递原真信息”演变为“有针对性的缩短和填补观众与藏品间的信息落差”。各个物馆教育行为由神圣不可撼动的专业表述转型成各种丰富多样的社交活动和创意策划。这中间也离析出一些只能传递相对浅显易懂的信息碎片的教育活动,成为博物馆教育一个直落千丈的低谷。博物馆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将藏品(经过专业研究剖析后得出的)信息以观众更易于理解接受的立场方式予以传达。这个核心的本质仍是传统博物馆学所坚决强调的信息原真,所不同的是在藏品信息真实正确的基础之上,新博物馆学对博物馆教育提出了更复杂苛刻的执行要求:以观众的信息背景为基础作呈现和传递。藏品信息的专业性、正确性仍是得到首肯保留的。而与之相关的教育行为所要改变的是其自身在此前方式思路上的简单粗放,要求博物馆教育执行者从教育对象的信息背景和认知需求等角度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有鲜明主题和目的性的教育活动。

这样的转变,事实上也是博物馆教育一次重要的改革。博物馆人必须要意识到这样一个迫切性:如果博物馆所传递的信息是鼠标动动,甚至拇指动动,一个APP都能搞定的信息,那么人们又何必非来博物馆不可呢?

所以,博物馆教育除了要用更巧妙科学的方式传递藏品真实信息,更要懂得突出自身在教育体验上的特性:物性和参与性。前者给感官带来的真实性是目前任何信息技术都无法取代的,而后者的互动性远胜于单纯地听、看体验所能达到的效果,二者如能有机结合必然可以确保博物馆教育在受众中的强竞争力。

二 未成年人教育的特性在博物馆环境中的彰显

人都是基于已有信息或经验做下一步选择和决定的。基于博物馆丰富藏品的体验式教育,在经验学习时可以比书本教学模式更易获得理想效果。著名的“卡斯顿教学模式”提出了博物馆学习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博物馆要素、教育要素、学科要素,通过活动目标预设-博物馆教育预期评估-确认实施-结束后量化质化评估等通用模式来完成博物馆教育行为的具体落实。

在教育心理研究中发现,学龄前儿童和儿童中期,以及青春期儿童的社会情绪发展有明显差异和侧重。学龄前儿童(3~5周岁)看重长辈告知的经验和规则,认知发展以语言习得为主,反馈到行为上就是把父母、老师(幼儿园)告知的描述用行为“复印”出来。如妈妈说吃饭前要洗手,幼儿通常会在完成洗手后希望得到父母语言上的认可:“宝宝真棒,洗手了(理解为:你做对了)”。

到了小学后(尤其是进入中高年级),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的是通过记忆和元认知技能,因为有了个人生理因素的参与(记性和阅读都是有天然的个体差异的),社会情绪发展出了自我概念,被认同需求不再是向父母师长寻求,而是同伴。这个过程是自尊心的形成期,儿童在此期间的体验经历直接影响其在同伴中的“认知形象”,所以学生带着羡慕的一句反话可能会比父母给予的充沛精神物质双重奖励更容易给儿童带来心理满足感。

进入青春期,随着脑部组织发育和训练累积,未成年人在这个阶段已经具有了“预设分析”的演绎推理等逻辑运用能力了。出于技能善长和喜好的不同,未成年人在这个阶段的社会情绪发展进入同一性形成,在互相认同的群体里表现出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和亲密感。此时他们的关注度已由父母印证、同伴印证转为寻求社会印证。虽然身体发育、心智追求到了后期已和成年人相差无几,但由于没有社会行为实践,在现实中出现眼高手低或犹豫不决的认知表现,比如对某类兴趣表现出极度忠诚和热爱,或坚持某种特殊的行为来彰显立场等。

博物馆作为一类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教育对象的社会单元,基于自身特有且善长的真实体验之特点,应该充分考虑教育要素在博物馆教育实施中的影响和作用,对教育对象做有针对性的方案,并对活动执行做科学评估,以完成教育目的。

另外,博物馆教育除了要考虑心理等普遍规律外,要充分兼顾实际地理成长环境所导致的差异规律。城市教育水平相对好的博物馆设计教育活动时要把内容的认知水准相应提升,而面对基础教育欠完善地区的未成年人,设计教育活动时务必要考虑其可理解的信息背景,增加循序渐进的信息铺垫环节。

博物馆教育并不是学校教育的实践表达方式之一。学校教育对学习连贯性和宏观性要求不是博物馆必须遵守的。但博物馆教育要主动关注学校教育的知识脉络和学科设计,而这也是基于对客观教学规律的尊重。书本教学以抽象和逻辑性见长,其提纲挈领的授渔模式是重要的学习技能训练,遵从这个模式的纲要脉络,博物馆把自身的藏品信息纲举目张的填充进去,可以极大地帮助未成年人获得自主学习的,进而和学校教育形成相得益彰的正反馈。

当博物馆教育行为结合参考了学校教育要素后,在具体策划实施时,具体内容和博物馆展陈主体息息相关。如策划一个面对初中生的教育活动,人文历史类学科的博物馆和自然科学类的博物馆大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个主体,如出土器物,同样面对中学生,同样是一次双休日的体验活动,历史类博物馆从器件入题做祭祀仪典、文化传统的介绍;而考古学博物馆可能会从土方层位标记拼图来讲解如何做田野考古;到了工艺美术类博物馆,从工艺传承和朝代更别标志去做专题呈现。所以,在卡斯顿模式里“博物馆要素、教育要素、学科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结合当代技术水平发展的日新月异,教育活动策划的技术手段选择需要纳入策划设计要素。配合相应教学主题做的短期活动要充分考虑加深印象的要求,在方式方法上尽量使用实物,减少用图文板之类的墙上书形式;还有一类近些年得到博物馆大力推崇的一种“走出去”模式――“大篷车”。博物馆大篷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博物馆的移动橱窗、大体量的格子铺、有逻辑关系的博物馆试看品。从内容上讲,适应流动性,强调故事主题性,以“打包――移动――展示”来实现博物馆主旨的馆外推广。推广中宣传固然是很重要的目的,还有一部分教育功能被带出来,大篷车一来是要告诉不能常去博物馆的人,博物馆在讲什么(这个是常规意义上的科普);二来要告诉人们走进博物馆对自己的意义;三是把博物馆的文创在大篷车最显眼的位置摆放出来,以精巧的心思和可以带走的文创产品体现博物馆的一种友善姿态。但这些教育意图的实现是不能依靠易拉宝+图版就能实现的。因为博物馆大篷车移动性很强,在展示内容构思上要强调不讲知识碎片,把学习的框架给孩子们带去,因为孩子可以自己填充框架,碎片有可能随着科研发展而有局限性。此类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科学、简要。重点是:耐用、经济、好玩。

事实上,可考虑的技术手段种类在时下不是太少,而是反客为主用得太多了。通过充分认识未成年人的教育特点后,就会明白多媒体技术对未成年人的信息学习并不是绝对有利的。如果技术本身的新奇度会分散孩子对其承载信息的注意力,那么就要慎用多媒体。当然这种情况还是要看具体某次活动策划的教育预期及教育对象而定的。

三 社会行为规则和职业风貌在博物馆的体现方式

哪些博物馆行为可以让未成年人在博物馆体验活动中学习到社会行为规则乃至各行业职业风貌呢?

首先,博物馆引导观众如何恰当参观博物馆时,便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行为规则的约束教育。博物馆是社会公共构件,是一个社会群体共用的“公器”,个人参观博物馆时的行为恰当可以更有效确保这个公共资源的延续使用。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落实推进,更多人进入到了博物馆这个相对陌生的空间里。这里不同于图书馆和学校,不需要绝对的安静;但不同于游乐场和商场,不能随心所欲而妨碍他人。当博物馆向观众传达藏品信息时,也要充分传递博物馆自身的信息。现在的博物馆越来越多,博物馆的服务也越做越细,但观众们对博物馆仍有不少“微辞”,同时,博物馆从业者觉得有不少来博物馆的人都“不爱惜博物馆”,“没有文明参观”。对于成年观众,如何文明参观博物馆可能只能以介绍建议为主,但对于未成年人,完全可以通过博物馆教育行为实现对博物馆未来主体受众的引导培养。在追求师长认同印证时告知参观博物馆的行为规则,在看重同伴印证时通过对团队的行为认同而培养其良好的文化习惯和赏析能力;进而在寻求独立于家庭学校之外的社会认同时,由博物馆提供一个第三方平台,以供其接触不同年龄层和工作领域的社会成员。总之,作为博物馆,对未成年人的参观行为做一个常规引导和培养是未成年人学习适应社会行为规则的一个机会。

另一个角度,就整个社会而言,不同专题博物馆呈现出不同行业的风貌较少。目前中国专门的儿童博物馆不多,但各个博物馆作为教育基地,都非常重视儿童体验环节。通过扮演类或兴趣班形式,让未成年人体验不同领域的工作技能和操作流程,起到社会职业介绍作用。一些外聘专家的主题讲座间接呈现其学术研究的风貌。但在博物馆里最为重要的职业展现和体验应该是为中学生提供教育活动。这类教育活动的形式更为复杂和持久,同时,认知对象和儿童的互动需要实时推进,出于博物馆教育效果的理想化考虑,这个阶段的儿童如果能参与到博物馆志愿者的事务性工作中是非常合适的(出于学业缘故,现实中要做到家长认同此点还有很大难度)。因为知识的消化反刍能力还不足的时候,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博物馆一些集中活动的协助配合需求,是对青春期儿童步入大学独立生活最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出于这样的需要,博物馆可以设计一些教育活动,让青春期儿童模拟完成一次博物馆教育活动。而作为一个社会的统筹者,政府的教育部门不能只着眼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技能培训教育这一类微观教育行为,更需要在宏观角度充分认识到博物馆教育在人生教育学习过程中贯穿始终的重要性,把博物馆教育作为社会新成员礼仪规范和行为认知学习的重要途径,以儿童家庭行为为出发点,城市大小为半径,整合现有博物馆主题教育资源,向家长提出教育参考方案,跟学校强调博物馆教育比重,敦促其接受博物馆教育的主动示好,并进而逐步发展为主动考虑使用博物馆教育资源。

事实上,博物馆教育的意义远不止直接作用于未成年人,还有对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作用。由于教学管理模式的圈定,学校教育的教师更着眼于对已有知识的有效传递,学科相关信息研究成果的更迭并不完全是自发主动的教学考虑。而博物馆是一类独立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之外的重视应用和科普化的研究机构,其对相应学科的研究前沿一直保持着必须的敏感性和关注度。通过定期周期性的组织教师到相应学科主体的博物馆进行学术再更新,是博物馆教育对学校教育力量的一种源生力支持。

四 博物馆教育如何让未成年人实现社会认知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角色认知是伴随其整个教育过程的目标,无论是幼儿期的语言习得,还是进入学龄期后的纯学习过程,儿童对社会的认知学习一直伴随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家庭的过度关爱导致未成年人在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个“师长、同龄人、陌生人”的人际环境里,当中学学业完成,仅仅一个暑假之后就进入社会工作或进入大学学习,这样一个适应过程对青少年而言过于仓促,在一些文化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只要就学机制允许,中学毕业生就可以在家长监护下尝试参与一些比较简单的社会实习,有些甚至是计酬的。通过一定时间的社会体验后,再重新审视自己的求学专业和将来可能的职业方向。虽然因为目前的教育体制可能国内实施会很困难,但在中学长达6年的学年里,鼓励青少年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局部体验和尝试。一方面家长要有这种教育衔接的意识,另一方面学校要对有此类实践行为的学生予以积极认可。更为重要的是博物馆教育活动策划者要有多维度的框架规划意识,不能把博物馆教育只是理解和表现为基础信息的简单重复传播。

五 结束语

让未成年人通过博物馆教育获得对社会的预先认知对青少年步入成年后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他们会获得更为主动的自觉意识和思考能力,对社会现象的认知理解更中立客观,对自己的人生教育规划表现得更主动积极。此外,由于在其儿童期有博物馆体验的记忆,这个群体的青少年成长后往往会成为博物馆的优质观众:他们将懂得如何更好地获得藏品信息,愿意引导新观众对博物馆产生兴趣,为博物馆良性发展提供旁观建议,甚至有些青少年在完成学业后会直接选择就职于博物馆相关行业,进而实现文化习惯培养后的反哺。

从整个博物馆统筹考虑看,博物馆教育只是博物馆一个功能要求,表现为展示、讲解、宣传、讲座、活动等各种形式的描述。但出于常规工作管理便利性考虑,教育职能工作通常是由专职团队统一规划设计以及执行落实的。在博物馆里,这个团队既要懂得博物馆哲学和博物馆职业逻辑,也要有扎实的教育功力和实践经验,同时要能得到研究部门和技术部门的信赖和支持,以确保活动展现的内容及技术,此后还得有条不紊、坚持不懈地把每个教育策划案推进落实,并将每一次教育反馈整理成博物馆档案用于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8)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 Function of Modern Museum

——Take Qian Xuesen Library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as an example

CHE La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y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and samples for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Chinese museums through the study of tendency of international museums development, forefront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museology and common practices that international societ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museums. In addition, regarding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museums in China, it also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that may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museums in China, mainly referring to all kinds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Qian Xuesen Library and Museum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n pla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Western museums.

Key words modern museums; educational functions; Qian Xuesen Library

1 现代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目的、意义及背景

1.1 国际博物馆发展趋势

在现代的博物馆经营管理中,“教育”不仅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更是其本身首要的目的和功能。200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2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代表大会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修订,首次将“教育”作为博物馆的第一功能予以阐述。博物馆的定义——“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博物馆发展的趋势表明,当代博物馆已从过去的以收藏保管为主要功能转为今天的以教育为主,向“公众中心”转化。

1.2 现代博物馆经营以教育活动为核心

在过去,博物馆重视馆藏文物保护、重视研究功能,表现为“以物为本”,严重影响博物馆公众教育功能。近些年,伴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更有少数地方片面追求博物馆的形象标志功能,忽视了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功能。①博物馆的职责关键是尽最大的努力扩大公众积极、有益的参观的机会。好的教育活动能深刻反映博物馆的使命,是衡量一座博物馆综合绩效的关键指标,是现代博物馆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

1.3 欧美博物馆事业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教育活动

博物馆事业发达的国家,都在政府主导下,将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和阵地加以运用。而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数量,也就成为了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将成为提高我国博物馆教育水平的迫切需要。我国博物馆经营理念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仅重视实际观众,未明确目标观众,也忽略了潜在观众②和虚拟观众;③此外,将教育活动的规划和实施局限于馆内也是远远不够的。

1.4 积极发挥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功能十分必要

截至2011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量已达3589个,并且还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根据《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2009年,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面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如何发挥它们应有的教育职能,关系到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和文化发展战略。如何提升展览水平、为观众呈现具备广度和深度的教育活动,并维持博物馆的长期生命力,强化博物馆品牌,是我国博物馆面临的重要挑战。

2 现代博物馆教育功能探析——以钱学森图书馆实践为例

博物馆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使命是要引导全体国民潜在的学习欲望,做到扩展其眼界,增长其知识,满足国民的文化发展需要。西方博物馆的“宗旨”或“使命”中,都包含了“教育”这一内容,以教育为其主要使命。尤其在美国,所有的博物馆的建馆宗旨都包含教育这一项内容。④

2.1 现代博物馆的教育使命

“对人类文明中的所有艺术和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并让人人有机会接触人类的历史文物,从中获得知识和快乐”是大英博物馆的教育使命;“了解自然界及我们的生存环境,探讨自然界的变迁,并呈现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美国史密森博物学院旗下的国家自然博物馆的教育使命;而法国发现宫的教育使命是:唤起社会大众对科技发展的关心,发扬科学精神,培养严谨、精密、真实、批评和自由思考的科学态度,引导青少年发展科学能力和兴趣,协助民众以健全的态度去适应现代化科技新世界。

钱学森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为了进一步弘扬钱学森同志爱国,创新、奉献的业绩与精神,经中央研究,决定建设钱学森图书馆。2011年12月11日,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于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对外开放。钱学森图书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致力于建设成为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管理中心、学术思想研究中心、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以充分发挥其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进一步宣传弘扬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作用。从建馆的宗旨不难看出,钱学森图书馆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定位,是以行进爱国主义教育为其教育使命,从而达到宣扬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目标。

2.2 现代博物馆的教育优势及教育活动的特点

现代博物馆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阵地,与学校的正规教育存在明显区别并拥有独特优势:博物馆以馆藏等实物为载体,更强调参与和互动;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是社会大众,具有广泛性,是全民的终身教育;博物馆教育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博物馆不仅传播知识,也是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博物馆的教育方式是启发的、诱导的、寓教于乐的。

钱学森图书馆开馆近两年来,参观观众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甚至有许多外国友人也慕名而来,教育对象十分广泛;第一年进馆观众15万人次,其中超过百分之五十为青少年,部分是由学校统一组织,来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而绝大多数则是被特色社教活动所吸引,自发参与、亲身实践。许多青少年观众在参观后纷纷在留言本上表示,参观钱馆后,深受振奋,除了深深佩服钱老的科学成就和爱国精神,更决心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起到了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思想的良好教育作用;此外,许多年纪较大的观众,其中不乏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对钱老的事迹有所耳闻,甚至亲身经历过国家发展初期的阶段。他们参观完钱馆,更是感叹不已,深深体会到钱老对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贡献巨大,更折服于他“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远大抱负和责任。无论是青少年,还是老年,钱馆对每一个年龄层次的观众都能使之在馆内收获知识、思想亦或是心灵上的益处,是一个终身教育的大课堂。

2.3 现代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参观博物馆是最基本和普遍的教育活动。⑤观众的满意度不仅能衡量教育活动成功与否,也是博物馆专业水准和服务水平的证明。馆方应当围绕展览、藏品、研究,提升观众的“过程式学习”、“互动体验”和“愉快教育”,让观众觉得此行值得,并且下次还想再来。⑥在西方,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闲暇时的最佳去处,博物馆中除了展览,展厅谈话、演讲、等公众服务项目不一而足,并且都是免费的。⑦这些延伸和拓展型的教育活动,目的就在于尽量满足多元化观众的多层次需求。

博物馆教育活动,可以从三方面展开:首先,是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即与展览相关的教育活动;第二是与研究、藏品相关的教育活动;三是公共服务;

与展览相关的教育活动除了导览解说,还包括一系列的互动展项。此外,围绕展览展开的延伸教育活动,亦成为博物馆扩大观众源,吸引观众多次、反复前来的重要理由。(1)导览解说:优质的导览和解说有助于观众欣赏到博物馆的精华,更大程度地获取知识。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的导览解说包含了人工导览讲解、语音导览、智能手机应用等。钱学森图书馆现有的导览方式主要为人工导览讲解和语音导览。社教部有6名专职讲解员,其中两位资深讲解员已具备十年以上的讲解经验。馆内每天都设有定点讲解服务,并且通过团队预约可以提前预约免费讲解。馆领导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了解展览的内容,做到人人都能讲解。为了满足希望自行参观的团队、个人以及外籍观众的需要,观众可以在服务中心租赁中英双语的语音导览器,自由选取段落边走边听。(2)互动展项:互动体验项目在展览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多种感官的立体感知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增强理解力。钱学森图书馆各个展厅几乎都配备了不同形式的互动展项:圆厅有巨幕电影,定点播放《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第一展厅有模拟风洞模型;第二展厅有关于空气动力学、物理力学等原理的科普介绍影片;第三展厅生动形象再现钱学森与移民官的对话,并且在钱老课题场景复原前有多媒体展项展示各种家具的介绍;第四展厅在成功之路上有钱老亲口讲述的求学过程录音伴随,尾厅还设有电子留言册。此外,钱学森图书馆二楼的资料厅定时循环播放钱学森纪录影片。(3)除了导览解说和互动展项,与展览相关的延伸和拓展服务在西方博物馆中已非常普遍,并且很多都是观众可以免费参与的:①讲座、座谈会、研讨会等:举办这些学术型的活动,可赋予观众深层次了解知识和信息,直接与专家学者对话交流的机会,并通过“名人效应”进一步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长子钱永刚教授多次受邀到上海高校、中学、社区街道等做关于钱学森事迹、精神的讲座或报告,带给听众们切身的感受,广受好评;今年3月,钱馆还举办了“新时期人物纪念馆基本陈列内容陈研讨会”,邀请了全国十余家著名人物纪念馆的相关领导和陈展人员与会探讨新形势下人物纪念馆陈列内容的设计和发展趋势,在业内获得了良好反响;钱馆社教部的工作人员也经常走进学校、走进社区,或与其他博物馆联合举办讲座与座谈会等。②庆典活动:博物馆是举办国家、地区各种庆典的好场所,它独特的人文资源、专业的工作团队以及壮大的志愿者队伍,加上地标式的建筑,舒适的环境,都是一系列庆典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的有利条件。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钱学森图书馆连续两年在馆内策划包括专题展览、博物馆之夜、数字图书馆汇报会等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③竞赛、评选活动:配合博物馆的展览举办各种形式的现场竞赛、评选甚至是游戏类活动,都能广泛调动观众的参与度,而这些兼具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活动正在成为博物馆功能的一部分,可以有效提升博物馆教育辐射的广度。开馆第一年的暑期,钱馆推出了“夺宝奇兵——探寻钱馆的镇馆之宝”投票评选游戏,大获好评。第二年,社教部又创新了游戏内容,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和家长参与。此外,新推出的周末“航天动手做”活动也同样获得了良好反响和许多家庭的长期支持。钱馆计划将这些日渐成熟的社教活动,建立长效机制,树立良好品牌,长期开展下去。④特殊人群服务: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大部分观众都可自由参观,但是某些特殊人群,如聋哑人,盲人等参观博物馆依然很难实现,针对这部分特殊人员给予特殊的导览方法,无疑除了可以给他们传播相关知识和信息,更能送去特殊的关爱,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5月20日是全国助残日,钱学森图书馆举办了特色主题活动,邀请民工子弟、障碍人士等特殊群体走进博物馆,让更多社会公众感受来自博物馆的文化魅力。⑤年度专题活动:博物馆推出年度专题活动,能彰显博物馆的特色,积累长久经验,给观众留下经久不息的品牌印象。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一周年之际,举办了纪念钱学森诞辰101周年暨全国“钱学森纪念地”研究宣传工作研讨会,旨在加强全国各钱学森纪念地的交流合作,并计划每年组织召开此项工作研讨会,形成固定会议程序,联合全国各地博物馆及相关单位,共同推动钱学森科学精神和先进事迹的研究宣传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博物馆储存的知识和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因而能够提供给观众许多的认知和教育机会。与藏品、研究相关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部分地)开放库房、开设图书馆、开设研究中心等。由于钱学森图书的库房目前还在建设当中,相关资料也具有一定的保密要求。因此,对于开放政策需待建设完成后,经相关部门确认开放条件后才能满足公众利用等相关需求;关于图书馆的开设,钱学森图书馆三楼专门设置了阅览区,提供涉及钱学森生平、钱老研究学科等方面的藏书,供来馆观众阅览,暂时不开放外借功能。钱学森图书馆隶属于上海交通大学,现已成立了由钱馆执行馆长负责的“钱学森研究中心”,中心申报的“钱学森手稿的整理与研究”课题还成功申请到国家社科重点项目。

公共服务同样是博物馆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问询、接待、购物、餐饮、休憩等服务,都能够让观众对博物馆留下美好印象,并且能有效延伸展览空间,辅助教育活动的开展。钱学森图书馆序厅设有服务中心,接受观众团队预约、咨询以及语音导览器的租赁服务等;二楼设有纪念品销售中心,纪念品中心兼有交大纪念品和钱馆纪念品的销售,而钱馆更多的文化纪念品正在策划开放当中。馆内每一层都设有供观众休憩的长凳,一系列的餐饮服务等规划也正在筹划和商洽当中。

3 提升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水平的几点建议

对我国的博物馆而言,合理规划并有效实施教育活动,加大对教育的重视十分必要。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当提供充足的物力支持并配备有资质的人员,运用科学的流程策划并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到对每一位观众的重视,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始终。免费开放一方面消除了博物馆的有形门槛,但是如果博物馆教育理念仍然固守于“灌输教育”的模式,那么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无形门槛将不会被打破,观众对博物馆依然会敬而远之。⑧

3.1 制度要求方面: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制

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承担者,是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欧美等博物馆事业发达国家都在政府的主导下,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政府制定法规,明确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内涵与要求,主要为青少年教育服务,并通过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切实融入中小学教学计划。我国博物馆教如能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符合国际博物馆发展潮流,一方面是博物馆履行教育使命的需要,也是完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首先需要有法律支撑;其次,需要建立有教育、文化、科技、文物等相关管理部门参与的联合协作机制。

3.2 全局把握方面:制定科学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战略与规划

制定科学的教育战略规划,是博物馆规划、实施教育活动的纲领,也是博物馆重视教育工作,提升教育工作的明确表现。教育战略规划,明确了博物馆的教育宗旨、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和操作流程。一般来说,教育战略规划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时间跨度,比如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为了提升教育在博物馆中的地位,博物馆的高层领导需将教育战略规划与本馆战略规划高度关联。

3.3 人才发展方面:建立专业化的博物馆教育队伍,开展人员培训与考核

据一项由国家文物局针对全国2300多家博物馆运行状况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中国庞大的博物馆从业队伍中只有10.6%拥有全日制大学本科或以上学位,其中学习博物馆专业的更是极为稀少。据悉,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对于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设定了严格的门槛,有着数百年博物馆发展史的欧美等地,馆长基本上都有博士学位,而中国目前只有不到20位馆长是真正意义上的博士。⑨馆方在现有的基础上,需要确保教育人员的技能与教育战略规划所制定的目标契合,博物馆有必要开展一系列科学的在职培训,保证现有的管理人员和教育人员具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使教育工作者的发展可持续。

3.4 合作交流方面:加强博物馆内部和外部的教育合作与交流

博物馆合作交流,首先是博物馆内部,包括教育部门内部成员之间,教育人员与策展人员、研究人员、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以达到信息共享与项目合作等双赢的局面。此外,各馆之间、博物馆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外部交流合作也需要重视和加强,分享彼此的资源和经验教训。鉴于此,地方政府或博物馆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博物馆的对外合作。如英国艺术委员会在网站上发表声明:“通过战略规划,巡展项目将博物馆与艺术活动密切联系,我们期待看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的群体感受到博物馆和艺术的魅力。博物馆、艺术家、艺术相关机构的合作将为高质量艺术作品巡展提供全新机遇。”⑩

3.5 资源整合方面:发挥博物馆网站功能、开发文化产品服务,延伸教育体验

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整合馆内、馆外各方面资源。博物馆网站的建设和资讯传播,无疑是博物馆和教育活动的最佳途径。网站不受观众数量的限制,具备潜力接触更多的公众,实现博物馆教育覆盖面的最大化。而合理有效的文化产业开发,则可以延伸教育体验,给予观众更多元的学习体验。好的教育产品和服务能够强化博物馆的研究、藏品和展览等资源。最成功的产品、服务、媒体内容将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的品牌价值。 我国大部分博物馆都是国有体制,在文化产业开发方面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性。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需考虑融入馆的文化和期望表达的内涵。

4 结语

任何实践的进步,首先源于理论的提升。我们加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研究,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进步,并为社会发展服务。党的“十”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十报告所讲的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文学艺术、报刊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博物馆、图书馆,互联网、移动媒体等领域。

公共博物馆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更多的人从博物馆参观和教育活动中感受文化氛围,是近年来国际通行的惯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致力其中。中国政府肯下决心、肯付代价,在这方面大胆与国际接轨,无疑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钱学森图书馆作为一座建在高校的部级人物纪念馆,又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任重而道远。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博物馆,我们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努力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探索,力求在高校博物馆、人物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基地等多重“身份”中,形成特色,做出成绩,为我国现代化博物馆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调研组.关于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调研报告.2010.

② 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首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0(1).

③ 博物馆应针对基础教育有的放矢地整合资源,历史基础教育教学的奇葩——北京大葆台西汉博物馆“历史模拟教育实践”聚焦.中国文物信息网,2006-12-22.

④ 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⑤ 钱雪元.美国的科技博物馆和科学教育[J].科普研究,2007(4).

⑥ 如何培养优秀的导览员(The Good Guide)[M].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6:84.

⑦ 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63.

⑧ 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⑨ 调查显示:中国博物馆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新华网,2009-07-29.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9)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2015年3月20日《博物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迄今为止博物馆行业首个权威性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重要法规。《条例》的颁布和实施,迅速在博物馆界引起强烈反响,全国博物馆系统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热潮。

众所周知,博物馆作为非营利组织,其设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进行科普教育和知识传播。新出台的《博物馆条例》更加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明确指出:“本条例所称的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可见,博物馆教育职能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条例》明确了博物馆作为国家重要的社会教育基础设施,首次从国家法的层面,确立了博物馆的法律地位、性质、任务和规范。对博物馆从设立、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契机,规定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体系,指明了今后博物馆要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诚然,一提到“教育”,特别是家长都不会对这个词感到陌生,可以列举出诸如:奥数班、外语班、美术班、舞蹈班、雕塑班、武术班、才艺班等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及各种教育培训机构,但很少能听到家长周末带孩子专程去博物馆看展览的,而博物馆也缺乏对低龄少儿(3-10岁)群体的关注。作为未来时代的主人,我们完全有责任和义务用我们的双手去为广大少儿推出适销对路的展览。下面,笔者尝试从博物馆为何远离少儿入手,围绕少儿参与互动从未知享受全新体验,博物馆如何为少儿服务?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性等几个方面,着力探索并彰显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在低龄少儿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希冀与大家共享。

一、博物馆为何远离少儿?

一是孩子们不去博物馆与家庭有着紧密的联系。家长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子女今后的成长。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越来越高,不少家长也都知道博物馆里荟萃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让孩子们看看也是很有益处,但问题是家长们付诸实际行动的比较少,故在博物馆里见到孩子们的身影并不多,有些博物馆甚至到了寥寥无几的程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家长们对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直接性、多样性、广泛性、社会性等职能教育特点认识上还存在误区。

二是当前适合少儿参观的博物馆还比较少。(3-10岁)少儿最适应直观、形象、生动的教育,妙趣横生最能启迪孩子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爱好和兴趣。而目前适合低龄少儿游览的博物馆和展览还较少。有些博物馆大多数面对是成年人社会群体,如果多办些少儿教育和展览,以此引起少儿对博物馆教育的浓厚兴趣,则情况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笔者从事文博工作以来,有机会屡次在博物馆观察公众群体,发现在最低年龄段中小学生并不多,且大多学校来馆参观的多集中在每年春秋两季,而幼儿园有组织地到博物馆来参观的更为罕见。也就是说,幼儿园对博物馆在认识和了解上有限,博物馆远离了幼儿园这一特殊群体,应引起各级广泛关注。

三是博物馆社会服务意识还比较淡薄。有些博物馆虽说属非营利单位,实则情况不尽相同。有的不收门票,但变相收费;有的展览形式和表现手段陈旧,没有创新和改进;有的年久失修,服务设施不完善;有的解说跟不上,服务质量差,等等。各种情况并存,以致造成了少儿和家长疏远博物馆。

二、少儿参与互动从未知享受全新体验

参与和操作对孩子们更具有吸引力。少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新人、新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少儿学习欲望也正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互动、参与达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学习本领的目的。博物馆正是一个理想的由兴趣出发、通过实物探索和学千世界的特殊场所。怎样使展览吸引人呢?首要的就是展览力求新颖别致,运用现代先进设备,独出心裁的展示手段。这不仅是孩子们的愿望,也是成年人的要求。要让少儿观其物、知其物、甚至还能触其物。例如:美国旧金山的蒙特瑞海湾水族博物馆是一间海洋生物博物馆(Monterey Bay Aquarium),拥有成千上万种海洋生物。该馆有10个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展览,供孩子们尽情沉浸在海洋的世界里。小观众可以等待一只蝙蝠鹞鱼在自己双手的接触下游过;可以触摸到诸如海黄瓜等海洋生物的形状;如果他们有足够的勇气,还可以用手去触摸一只有钳子的蟹,漫游在崎岖的岩石海岸;或者潜入鲜艳的珊瑚礁中,去观察鳗鲡、鲨鱼以及其他海洋生物。儿童通过与展览的“互动”,会得到许多答案,更获得一种奇妙的感觉和全新的体验[1]。

三、博物馆如何为少儿服务?

(一)更新服务观念,拓展服务渠道。少儿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到懵懂少年,他们的思维逐渐打开,世界观逐步形成。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接受怎样的教育,获取何种信息,对少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而参观博物馆则一致认为是一项极为有意义的活动。因此,博物馆要积极地与各类教育机构,甚至是幼教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争取更多的少儿投入到博物馆中。事实上,当少儿从走进博物馆的时刻起,大量的文化信息就会扑面而来。他们的小脑袋立即忙碌起来,处于了“参与”的状态。如今的博物馆都在进行各项改革,将其展览推向市场,以赢得观众,也的确需要大家多方面的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地为少儿着想,甚至让他们把博物馆的精品“搬”回家。这方面我们能干的事情有许多。例如:编写一些书籍、利用网络介绍或者举办手工课堂等教育活动。中国铁道博物馆自2005年以来,就以馆内机车车辆陈列大厅常设展览的文物、展品、沙盘、模型、教具等为依托,在展示、体验、互动、表演等区域开展了以“火车探秘”为主题的科普教育活动。活动根据低龄少儿的心理特点,策划了“猜火车”的活动环节,让少儿从外观特点逐步认知机车,了解铁路。此项教育活动不仅少儿学到了知识,同时也增进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推出相应的展览,满足少儿需求。例如:举办综合性的以展示伟人名人人物事迹展,强调其童年时代、学生时代对他们今后一生的影响,以丰富形象的史料(照片、实物)突出其业绩。如:马克思在的政治、哲学、经济等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不能不归功于他在大英博物馆的学习,是博物馆培养了这位举世罕见的思想巨匠。同样伽利略、爱因斯坦、达尔文等,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离不开博物馆对他们的哺育。

(三)即便不能给孩子优越的条件,但完全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记。笔者既是一名文博工作者还是一名五岁孩子的家长,我曾带着孩子参观过被北京很多的博物馆、名胜古迹等。例如:故宫博物院、北京海洋馆、紫檀博物馆、中国古动物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等。虽然自己的孩子年龄尚小,但孩子见到了以往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各种生物化石、古人类遗物、青铜器等大量文物艺术珍品;知道了蝴蝶的四个主要生长发育过程、蚂蚁的生活习性、蜘蛛的分类等等。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既收获了快乐,又收获了知识,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我也深切的体会到了将少儿置身于博物馆优雅的环境中,则必然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智慧的启迪。只有让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展览才更具有教育性和普遍性,才会有众多的家长重新审视博物馆的存在与我们密切息息相关。而博物馆发展的历史和实践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博物馆在利用科普资源对少儿进行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成效显著。

四、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博物馆发挥着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单纯的课本学习乏味无趣,如果能将历史课甚至有些地理课程搬到博物馆,结合丰富多彩的展陈,注重引领青少年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认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人文气息的熏陶,那么其效果无疑将会事半功倍。

首先,博物馆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大百科全书。它不仅藏有大量的历史信息,还有大量书本上看不到、听不到、学不到的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少儿参观博物馆,是书本课堂知识的有益补充。博物馆展示的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可以使广大少儿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和了解自然、历史、民俗、艺术、科技等,这样有利于陶冶身心、增长知识、提高素养、发现和享受快乐,也有利于培养少儿的兴趣,开发自身潜质。

其次,博物馆教育少儿易接受。不同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等机构,博物馆以其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最容易被少儿所接受。博物馆不仅有大量的珍贵图片,简洁的文字,精准的数字,珍贵的实物、史料,还有许多现代文明的高科技展示。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博物馆,如自然博物馆、动物博物馆、海洋博物馆、科学技术博物馆等适合学前儿童参观的展馆,深入浅出地展示现代科技成果,妙趣横生地揭示人类万事万物不断变化地进程及其规律。这些都是书本里、课堂上、校园里难以做到的。通过参观博物馆,可以改进或消除传统学习方式和教育方法的某些不足和弊端,灵活多样、适合少儿心理特点、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培养孩子以更宽的视角来审视世界、了解社会,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将起到重要作用。

再次,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它通过收藏、保存、研究和展示文物和标本,来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整个社会发展。因此,凡是进入博物馆的人群,都是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无论是幼儿园的少儿还是耄耄老人,无论是一般群众还是学者文人,无论是国内群众还是外国游者,他们都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参与各项教育活动,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和共享人类优秀文化和精神遗产的教育目的。因此,不论作为家长还是作为幼儿组织,要从有利于孩子全面健康茁壮成长入手,充分利用现有博物馆教育资源,实施组织好各类教育活动;同时各中小学校可以依据不同年龄阶段,有选择地与相应的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共育机制,采取多种教育方法,使少儿及中小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这样既节省了教育成本,又把博物馆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少儿及中小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陈滢:《欧美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广州艺术博物馆年鉴》,2006年,第68-69页。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10)

[摘要]国外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的发展都已有数百年历史,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以动手操作、互动探究为特点的教育模式。相比之下,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的发展都较为滞后,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的发展应从项目活动向常态化转变;从简单模仿向自我创新转变;从长期固展向定期改陈转变;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从封闭空间向露天庭院拓展;尝试创办各类博物馆学校,拓展博物馆发展空间。

[

关键词 ]博物馆;儿童教育;儿童博物馆

博物馆展品的实物性、直观性和教育手段的非强制性正适合儿童的学习特点,国际上约有400座儿童博物馆和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常规化即是有力的证明。社会各界需要从观念层面意识到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和适宜性,从实践层面掌握博物馆儿童教育的运行机制。本文拟对国内外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的发展历史进行考察,以为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及儿童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发展的历史

(一)国外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发展

18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是博物馆儿童教育的探索阶段。对西亚古城乌尔神庙的发掘发现一座学校遗址中有类似于博物馆的文字说明牌,考古学家据此推测这可能是辅助学校开展教育的博物馆标本。欧洲启蒙运动、自然科学的兴起以及政治革命的爆发,加速了欧洲博物馆社会化进程。尤其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止了卢浮宫作为路易王朝皇家收藏宫殿的历史身份,而蜕变为世界首个公立博物馆,1793年卢浮宫向世人开放,博物馆自此开始关注公众,教育功能亦从此进入其工作者的视阈范围。至19世纪末,“博物馆是一种教育机构”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随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逐步完善,博物馆开始探索如何发挥儿童教育功能。1881年,柏林国立工业博物馆为隶属于它的一所工业和装饰艺术学校的学生提供实物标本,由此开了博物馆为学校服务之滥觞。1904年,大卫·穆雷这样写到:“德国的博物馆已成为教育基地。在那里,每个课题都因配备了博物馆教师而变得易于理解”。1911年,马格德特·泰尔伯特·杰克逊也明确表示:“在美国,博物馆被视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部分。”18世纪90年代,纽约库柏协会博物馆就开始关注学生需求,至19世纪末,儿童教育已受到美国博物馆的普遍重视。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是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美国博物馆在这一经济萧条时期为了赢得生存空间,开始真正以儿童为中心,推动博物馆开展非正规的儿童教育,如积极与学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博物馆配备专门辅导学生的教师;学校课程表上明确规定博物馆开课时间。这促使儿童教育部逐步成为博物馆中最活跃的部门。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是博物馆儿童教育的成长阶段。科技革命的开展调整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对儿童、妇女、残障等少数群体的关注以及民主意识的抬头不断融人到主流意识。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理念亦出现崭新变化,视听设备与表现手段得到全面改观。1962年到1963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在《美国加拿大博物馆统计研究》上发表的调查显示,在2752座被调查的博物馆中,近20%为儿童制定了正规的基础教育科目。博物馆儿童教育功能由此从临时性逐步向常规化转变。

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博物馆儿童教育发展的黄金阶段。随着冷战格局的解体,科技急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融为一体,博物馆儿童教育不再是个别行为,其地位不断巩固和确立。美国70%的博物馆在过去5年中增加了面向学生和教师的服务。史密森尼博物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常与教师座谈,汲取教师建议,并邀请其参与教材编写。88%的博物馆更是提供了专门的幼儿教育项目。英国早在1988年即制定了“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规定博物馆儿童教育应与学校课程衔接。为此,博物馆一方亦积极响应,依国家课程标准设计了教育手册,根据儿童年龄设计了活动手册,与学校课程相配合。历经3年的共同努力,参观博物馆的儿童人数增至约750万。法国则于教学大纲上规定,儿童一周必须有一两次去博物馆参观。此外,专门针对学前儿童,教育部和博物馆局还联合策划了每年一次的“博物馆之春”活动——“带着你的父母去看博物馆”,主办单位向儿童发送邀请信函,500多家博物馆联袂参与。此阶段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基本特征为:儿童教育视听设备更加全面系统;教育内容多样,手段灵活;儿童教育功能逐步受到重视,并向常规化转变;开始将整个家庭视为服务对象,同时不断向幼儿园、社区等外部空间拓展。

(二)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发展

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同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到多元等发展阶段。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博物馆虽然出现很早,但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仅300多年历史,中国博物馆的历史就更短,至今仅有百年。从1905年张謇开办南通博物苑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为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起步阶段。该阶段,博物馆事业隶属于教育部,强调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同时是实现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博物馆专门针对儿童群体的教育在此时期较为少见,仅在1936年,河南博物院在馆内开辟出儿童科学馆,采购科学仪器,向学龄前儿童、小学生进行科普宣传。

1949年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为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探索阶段。一批新型省级博物馆建立,博物馆归属文化部,由设立的文物事业管理局(文物局)全面接管。博物馆开始成立承担宣教工作的讲解员队伍,中学生纷纷人馆参观,博物馆儿童教育自此占有一席之地。

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为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发展阶段,重点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1991年8月27日,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初稿)的通知》,强调两史一情教育。次日,、国家教委、文化部、民政部、团中央、国家文物局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1992年至2004年约81个单位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由此博物馆成为社会教育系统中公认的儿童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壮大阶段。随着上海、河南等一批现代化大型博物馆的问世,博物馆儿童教育亦步入发展高潮。2004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未成年人的教育服务被摆上举足轻重的位置。为促进这一意见的实施,2004年3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又联合颁布《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通知》,强调“公共文化设施在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同时,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作用。”2007年在博物馆免费开放前,陕西省已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省各级国有博物馆向中小学生集体免费开放。至此,面对现代博物馆日益宽泛的功能,儿童教育功能成为其中重要的社会功能。与此同时,博物馆尝试将儿童群体与成人相区分,寻求有效的儿童教育实践形式。部分博物馆开始在馆内专门开辟儿童区,组织面向儿童的教育项目,一些博物馆甚至将学前儿童纳入服务范围,如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上海科技馆、黑龙江省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等。这一服务功能的扩展在为这些博物馆带来众多家庭观众的同时,也为它们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但从总体而言,国内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的还很少,且多为临时设置,缺乏长期规划;教育手段仍以讲解为主;教育内容缺少原创因素,因此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还有待时日,有必要主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加快发展步伐。

二、儿童博物馆发展的历史

19世纪末,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兴起,1899年12月16日,在布鲁克林中心博物馆艺术馆长的提议下,布鲁克林艺术科学学会在美国纽约市创办了世界第一所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这所博物馆的问世寄托了儿童教育革新的梦想,同时“它是对传统博物馆的背离,对随后儿童博物馆的兴起影响很大。”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由此成为儿童博物馆行业的肇始者。在儿童博物馆服务理念的最初构建上,不得不提的是安娜·比林斯·盖洛普(Gallop)。她在1902年5月出任该馆助理馆员时,首次提出“儿童需要始终知道儿童博物馆是为他们而开的,并随时为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考虑,纯粹的娱乐是儿童博物馆的学习方式。”由此,儿童博物馆兴起一种新的理念——“以儿童为中心,鼓励动手触摸”,受到社会的欢迎和认同,相继建成的儿童博物馆也纷纷遵从此理念。

20世纪初期是儿童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时期。1913年8月1日,波士顿儿童博物馆(Boston Children’s Museum)作为第二家专门的儿童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它在儿童博物馆发展史上具有显著意义,如今它已被誉为世界最好的儿童博物馆之一。1917年年底,第一家为学校建立的儿童博物馆——底特律公立学校协会儿童博物馆诞生,它是博物馆与学校直接合作的滥觞,是后来许多儿童博物馆追随的典范。1925年12月6日,世界上最大的儿童博物馆——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Children’s Museum of Indianapolis)问世。这座博物馆无论是建筑外形还是展览内容都颇具特色,被誉为儿童的乐园,其创办从向孩子们募集捐赠物品开始,因此该馆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社区支持方面,它始终融合着社区领导者、教育者和民众的援助力量。此后,又有3家儿童博物馆相继开放。此阶段儿童博物馆的服务理念主要是受到约翰·杜威(John Dewey)和玛利亚·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教育观点的影响。约翰·杜威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认为要“做中学”;玛利亚·蒙特梭利则强调教育设施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过程中使用不同器械和分享活动需同时进行。他们的理论促使本阶段产生了“鼓励动手操作”的儿童科学教育理念,并开创了儿童教育的新模式,尤其适合未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学前儿童。

20世纪60年代是儿童博物馆的重大变革时期。此时期,一个最有成就的进步就是用“互动式”概念取代了20年代开始强调的“动手操作”。推动这一革命性做法的人物之一是迈克尔·斯伯克(Michael Spock)。斯伯克自1963年就任波士顿儿童馆的馆长,他在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作用举足轻重,被誉为“儿童博物馆运动之父”,正是他提出了“采用互动探索”的理念,为此斯伯克重新定义了“陈列设计”的概念,主张向儿童提供互动展示。他在1964年首次举办“里面是什么(What’s Inside)”的互动展览(Interactive Exhibit),把展厅中的玻璃柜子移开,提供互动展示,诸如实物大小的展品烤炉、抽水马桶被剖开,儿童不但可在外部观看展品,而且可进入展品内部观看、触摸和体验。此次展览持续5年之久,持续受到儿童观众的欢迎。此类现象在博物馆展览史上极为少见,因此引起了其他博物馆的关注和思考。迈克尔·斯伯克馆长认为展览的可取之处在于“通过与实物和实际空间的直接互动体验获取信息”。如果说“动手操作”是一个机械化过程,那么“互动探索”则是一种实现思考的脑力劳动,可以让儿童真正体会展品的工作原理和方式。这与当时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观点也是一致的。总之,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促成了儿童博物馆以儿童为中心的“互动探索”理念,并使“互动探索”的展览广受推崇。

强调实验也由此成为儿童博物馆展览设计的转折点。1969年,受“里面是什么”的展览与“互动探索”理念的启发,物理学家欧本·海默(Frank Oppenheimer)创办了一家新型的科学博物馆——加州探索博物馆(Exploratorium)。这使得博物馆不再仅仅局限于互动式展览,而是整个博物馆都以互动的科学展示为中心。儿童博物馆不再强调收藏功能,而开始强调教育功能;不再强调展览功能,而开始实施教育项目,实现展教合一,由此出现了一类藏品很少,但动手机会丰富的另类博物馆。

受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和加州探索博物馆的影响,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儿童博物馆快速发展的黄金年代,50多所儿童博物馆陆续建起。新闻媒体也开始关注儿童博物馆的工作,社会领袖希望在当地建造儿童博物馆。印第安那波利斯和明尼苏达等地的儿童博物馆于此期间进行扩建和搬迁。21世纪伊始,为鼓励观众一次次地来参观,一些儿童博物馆开始借鉴娱乐产业的方法。如位于巴尔的摩市的港口发现官(Port Discovery Children’s Museum)是运用该方法最为成功的案例。此博物馆专门邀请迪斯尼乐园的设计专家和包括迈克尔·斯伯克在内的专业人士,最后提出要建成“发现和实现儿童梦想与渴望”的地方的愿景,并在展示、运作和管理上全面借鉴迪斯尼的成功经验。

随着儿童博物馆服务理念的推陈出新,相映成趣的是儿童博物馆数量激增。1975年,美国大约有38个儿童博物馆;从1976年到1990年增加80个;到2001年又新建了100多个。截止到本世纪初,世界各地已有390余所儿童博物馆,其中美国占了70%以上。此外,美国还拥有健全的儿童博物馆网站和系统的儿童博物馆论著。与之相伴的是,此时期使用儿童博物馆的观众数量亦在增加,至2001年,儿童博物馆参观人数比1991年多了两倍,超过3100万。

相比之下,我国儿童博物馆发展很慢,上海儿童博物馆作为国内第一所儿童博物馆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后约10年,我国这座首家儿童博物馆都是形单影只,直至2004年初,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准备筹建一家儿童博物馆,但4年后最终因“二次报批未获得市发改委批复”而流产。由此可见,公办儿童博物馆在现行制度下的发展并不乐观。随着办馆主体多元化,锐意改革的民办儿童博物馆相继乍然惊现,使我国儿童博物馆的发展呈现了第一个小高潮。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王宁宁女士赴美求学归国后,为把美国的儿童早期教育理念引入中国,在上海创办了我国首个互动式儿童博物馆——上海互动儿童探索宫。2010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张旎女士为“将美国儿童博物馆带回国内的梦想”付诸实践,在北京创办了颇具特色的儿童博物馆——豆豆科技馆。2013年,在老牛基金会资助下,中国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揭牌。这两家民办儿童博物馆和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的陆续面世,一方面体现了我国高层知识分子和知名企业家对利用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的坚定信念和行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儿童博物馆在中国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而且开始逐步走向完善。

三、对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思考

教育儿童是接触未来的一种方式,博物馆只有真正触及他们的世界,才能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借鉴国际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发展的经验,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从项目活动向常态化转变

应将儿童教育项目发展演变成博物馆的常规教育内容,首先可以将儿童教育项目分门别类,并据此制订长期规划,譬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以季度为单位,将儿童教育项目通过宣传单页预先一并告知家庭观众。其次,每一类型的项目内容需不断创新求变,由此沉淀出一些儿童教育的精品项目。

(二)从互相模仿向创造自我转变

现阶段可有针对性地吸收欧美甚至是国内优秀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如北京自然博物馆效法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开展“博物馆奇妙夜”项目、上海儿童博物馆参照上海互动探索宫策划“互动探索”展等。不过,单纯模仿并非长久之计,博物馆还应有意识地积累儿童教育经验,不断融入自我的原创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从长期固展向定期改陈转变

长期固定的展览由于相对稳定,无法长久满足儿童好奇、求异的心理需求,因此除了举办儿童项目外,定期改陈也是一种可取的做法。虑及人力、物力和成本,就儿童博物馆而言,可经由观众调研,每次择取最不满意的展场,局部改陈;就博物馆内的儿童专区而言,可依实力延长或缩短改陈的时间间隔,譬如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儿童学艺中心改陈频率为半年一次。定期改陈费时耗力,一方面工作要谨小慎微,针对展览选题开展充分的前置研究,致力于满足儿童的需求;另一方面主要装饰材料的性能和规格、展示道具和家具、多媒体、互动展示装置、展示灯光、版面等形式的择取和设计,都要关注低成本、易拆卸、易搬运等要求。

(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未来的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应当与幼儿园、图书馆、社区等机构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如开拓与幼儿园的馆校合作领域,明确合作方法;发展壮大儿童教育的志愿者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关注当地社区的儿童需求,提供独特的博物馆服务;转变“坐等”的思想,主动出击,创立博物馆儿童教育品牌;引导社会关注博物馆儿童教育,鼓励社会资源捐款捐物。简言之,博物馆必须走出去,以利于根据需求有效发挥其儿童教育的功能。

(五)从封闭空间向露天庭院拓展

优质的教育需要理想的学习空间,大自然为儿童学习与体验创造了舒适和愉悦的环境,故国外博物馆初现向露天庭院拓展之趋势,如麦德逊儿童博物馆(Madison Children´s Museum)顶楼设一个露天空间,有升国旗之所,有小瀑布、小池塘,植有各色各样的蔬菜,笼子里养着鸡和鸽子,可以让孩子们在一开口处喂养。又如波特兰儿童博物馆(Portland Children’s Museum)为创造性地满足儿童的教育环境需求,将馆内布置成自然界的一角,并提供形形色色的树叶、花果作为儿童学习的材料,供儿童观察和触摸。

(六)创办各类型博物馆学校,探索博物馆产业链

身处自由市场的西方博物馆,需以各种捐款、集资来维系生存,同时必须参与电影院、游乐场等机构的市场竞争。这种生存竞争的压力不断推动西方博物馆进行自我创新的探索,创办博物馆学校,即为适应时展的一种尝试,同时亦是实现博物馆产业化的一种手段。如波特兰儿童博物馆就在馆内创办了一座小型幼儿学校,向儿童提供各种天然材料,供其大胆想象,同时允许儿童采用多种方式特别是视听语言表达其独特认知,让儿童幸福地游戏生活。这所小型幼儿学校赢得了当地居民的欢迎,是博物馆开拓自身产业链的一种创新。

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的未来究竟在哪里?安娜·比林斯·盖洛普曾写道:“将来会怎样呢?我相信,将来会出现许多个不同的潮流。”恐怕谁也无法给出标准解答。未来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不会亦不可能一成不变。我国约有1亿学前儿童,而目前儿童博物馆数量却屈指可数,这意味着博物馆如果能够摒弃传统的宣讲说教模式,积极鼓励儿童动手操作并参与探索,必将能成为家庭、学校教育的有益延伸和补充,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全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程京生.浅谈博物馆社会服务与儿童教育[A],见北京博物馆学会编.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二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323.

[2][3][4]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04,104,104.

[5]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9.

[6]王彬,论中国博物馆的未成年人教育[A].见杨丹丹,阎宏斌主编,博物馆教育新视阈[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30.

[7]苏明知,殖民、国族、现代、社群:百年台湾博物馆文化政策窥探(1908 -2010) [J].科技博物馆,2010,(2).

[8]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通知[EB/OL]. bjww.gov.cn/2004/7 - 12/1050.html,2004-7 - 12.

[9][16][21]杨玲,潘守永.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08-109,112,132.

[10]Brooklyn Children’s Museum. Who We Are[EB/OL].brooklynkids.org,2010-10-2.

[ll]Cohen,S.Fostering Shared Leanung among Children and Adults: the Children’s Museum[J].Young Children,1989,(4).

[12]Herminia Weihsin Din. Children’s Museum[M].UMI Company,1990:12.

[13]Boston Children’s Museum. About Boston Children’s Museum[EB/OL].bostonchil-drensmuseum.org/about,2010- 10-3.

[14][19]Herminia Wei-Hsin Din.A History of Children’s Museums in the United States 1899-1997: Impli-cation for Art Education and Museum Education in Art Museun{D].Columbu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1998.

[15]Rutledge, Don. What Dewey Got Right[J].Education Canada,2002,(1).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11)

博物馆事业能够取得如今的成绩,绝不仅仅因为它是保藏文物的机构,更因为其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从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成立开始,人类便开始了追寻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脚步。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第78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博物馆条例》中明确指出,“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博物馆

回顾世界博物馆历史,伴随着博物馆社会化程度的步步加深,它的的展示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展品的选择也渐趋多样化。归结这一切的原因,无非是博物馆主体功能转移,即从原来的保藏文物转变为公共教育。为了能够更加充分地适应博物馆的发展,拓宽博物馆的人文视野,加强受众联系,博物馆通过增强展品多样性来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其感染力和渗透力让观众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博物馆的魅力之处。

目前博物馆主要还是公益性的文化机构,所以,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我国在博物馆开放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探索。尽管目前我国博物馆的服务和经营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但不可否认目前许多博物馆的文物开放程度都有显著提升。

这几年,各地陆续新建和重修了大批设施完备、高度现代化的博物馆,将观众视为一切工作的核心。如今,为了更好地获得服务和观众需求的平衡,博物馆纷纷依托馆藏资源,拓展和延伸其自身功能以满足观众的多层次、宽角度的需求。数字化博物馆的新概念也应运而生。

二、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教育面临的问题

博物馆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迫使博物馆必须对其教育理念进行适应时代的调整。但事是,目前部分博物馆仍拘泥于旧的形式,把博物馆看作文物的保管机构,对博物馆进行错误的定位,教育意识淡薄,这直接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随着博物馆产业集聚度的增高,博物馆管理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多样,因此,博物馆对管理岗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地说,引用科学的实践性都很强,但是博物馆管理学的实践性超过一般之上。他们不仅要掌握博物馆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甚至要在计算机、传媒、文学等许许多多的方面都要有所涉猎,兼具国际视野,是不折不扣的全能型人才。想要吸引这样的稀缺人才,就必须提高博物馆管理岗的薪资和福利水平,用更合理的机制来留住他们。总的来说,我国博物馆的相关研究完全达不到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水平,所以对人才建设的指导作用不强。

三、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

(一)加强博物馆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对博物馆的馆藏进行研究和保护是一项门槛较高的工作,所以就要求博物馆从业者拥有强大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知识。只有拥有一大批爱岗敬业、富于献身精神的优秀人才,才能建立起最顶尖的博物馆。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开始引入现代化的科技,以应用到博物馆的日常运营与管理中。过去需要的博物馆人才多局限于考古、历史等专业范畴,如今在更崇尚科技的博物馆,理工科人才的需求缺口也越来越大。当前,中国博物馆已经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发生了质的变化,方方面面的进步都要求博物馆不断扩大人才队伍,以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健康、科学发展。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教育中的作用,博物馆要在加强人才建设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新时代下,许多博物馆都有意识地增加了咨询和讲解,为了更好地贴近观众,很多博物馆都邀请观众加入到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各级各类的博物馆还纷纷开展富有针对性的讲座来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博物馆的服务不只是影响参观者对其的印象,更直接影响到它发挥教育功能的效果。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只可以帮助塑造博物馆的良好社会形象,更帮助它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使博物馆真正成为集教育与娱乐于一体的文化教育空间。

(三)政府增加投入力度

博物馆是国家向广大青少年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管道,博物馆教育实质是在进行文化的传承。博物馆教育建施的投入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投入资金来保证其运营发展的。尤其在博物馆推行免费开放的今天,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更显得极其重要。目前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但精神文明建设完全跟不上,博物馆的发展速度并未与其相适,政府的财政支持刻不容缓。

(四)陈列展示是博物馆实现教育功能的主要手段

在博物馆中,通过陈列展示表达的视觉语言是完成空间展示的重要载体,它使得博物馆教育本身更具直观性。最佳的陈列展示并不是简单地将藏品进行集中展示,而是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将藏品以一种便于接受和消化的方式传递给广大受众。

如今的陈列展示早已不是简单的“物”的展示,而应更多地以教育活动为中心。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陈列展示都应该要结合展览的主题和博物馆本身的空间结构,遵循一定的艺术原理,营造合理的展示氛围,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适当地在陈列中加入互动的部分,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教育效果往往是最为显著的,寓教于乐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博物馆教育绝不是一味地灌输,而要让观众成为主体,增加他们的参与性。博物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博物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实施教育职能更加迫在眉睫。对于当今的博物馆工作者来说,都需要打破传统,融入到整个博物馆教育体系中。未来博物馆教育将更加人性化,以更具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让广大广大获得身心的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