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博物馆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8 11:33:01

博物馆文化论文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1)

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效果注重的是先“物”后“人”,陈列的重点只是在于将“物”的信息传达给参观者。在新的陈列设计理念中,注重的是参观者。博物馆得已生存和发展是在于参观者愿意去欣赏,所以在展示时,不仅仅是要将“物”展示给人们,还应该关注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需求。博物馆在陈列问题时应该要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考虑怎样的陈列设计可以给参观者美的享受,使参观者仿佛置身其中,有身临其境的观赏感。

2、空间感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们尽管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或是网络技术达到使人们在博物馆中有真实感受的效果,但仅靠感知是无法完全感受到文化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信息的。人们想要获得真实感,可以在某一空间中进行。在现代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空间陈列可以将信息与参观者联系起来,将想要表达出来的信息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人物合一”的境界给参观者绝佳的参观享受。现代博物馆的设计更多地开始倾向于空间设计,独立的空间所表现出来博物馆独特的文化精神,不断研究扩展展陈空间,营造出与博物馆相对应的文化主题,是现代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3、观赏体验

旅游业的发展为博物馆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同样教育业也为博物馆提供新的发展模式。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本知识,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之类的场所,从传统教学趋向于“言传身教”,读的多不如看的多。所以博物馆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场所,在提供信息、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观赏体验。如今人们对于场所的选择,不再局限于能提供的知识有多少、是否有好的观赏效果,现代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更要注重人们的观赏体验,设计的核心是展现的内容与人们的互动交流,博物馆的陈列不仅仅是展示内容,更重要的是向人们传达信息和情感,陈列的空间及其环境所聚集的是人们的情感体验和生活。

二、空间展示设计

1、创新

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希望从中得到情感的共鸣与交流,希望看到独特、有个性的展示设计。博物馆的展示手段要表现出“创新性”、“独特性”的特点,要敢于创新,打破常规,不平庸,不老旧。展示设计在外观上要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现出博物馆的特色,既要考虑到陈列艺术,同时还要注重整体建筑的形式、空间感和参观者需求。博物馆独特的展示风格也可以表现在所在地域的特点、文化和时代等方面。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从时代背景、以往的历史等方面进行设计,使参观者更好地领会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2、注重参观者

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理念在空间设计这一点上,要注重参观者的体验。在展示设计中,更注重的是人与环境、建筑之间的交流互动。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围绕着人们的观赏感受、观赏情感等,使用各种艺术方式构建一种空间,满足参观者对知识和休闲的双要求。既陶冶情操,又获得知识,这是博物馆与其他休闲娱乐场所最大的不同,同时也是吸引更多人群的原因所在。

3、整体设计

现代博物馆的陈列空间设计不单单是围绕某一点,而是对整体环境、建筑和空间的整体设计。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并不仅是局限于历史,同时也代表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在陈列空间设计上,设计师要将其融合在一起。外部环境对陈列的影响在于建筑形态、地理特征和展示内容三个方面,为了避免三者产生矛盾,可以将建筑设计中的美感、环境和地理特征融合到陈列的空间中去,再将陈列所要的内容和情感融入到建筑中,三者相互融合,创造出更美妙的设计风格。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2)

摘要:文物藏品档案是一个文物存在来龙去脉的确切记录,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证据。文物档案可以很好地还原历史真相。对文物

档案的保存编辑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本文将文物档案的标准化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详细介绍同时又给出了文物档案标准

化的基本要就对文物档案的保存工作指明标准。

关键词:档案;标准化;保管

前言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记忆的凭证,是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新

文化的圣地。国际社会对博物馆的评价是一个为社会发展服务,

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并且对公众开放。博物馆是人类研究文明

教育后代的真实凭证极具说服力。它对人类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传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历史文物是祖先创造文明的事物见

证,是人类与自热不断磨合的产物,是进步的表现。在人类发展

的历程中存留下来。成为我们今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历史文

物蕴含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无比绚丽的历史文化信息。围绕文物藏

品建立起的档案通过,文字,图表,影像,照片等形式记录传承

历史文化,记录事态变迁。文物档案是人们研究,保护,认识历

史的智慧体现,也是知识的结晶。文物档案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

也是博物馆水平的重要体现,建立保护文物藏品档案是博物馆事

业发展的助推力,对博物馆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文

物档案的特点入手对文物档案的编辑、整理、保护作出三个方面

的论述。

一、文物藏品档案制作的标准化

对于文物档案其制作是文物藏品档案标准化的核心,是档案

管理,利用的标准化的基础条件。文物档案制作是文物管理工作

的重中之重。国家很早就颁布了文物档案建档备案规范,主要强

调对文物档案工作的细节管理要求,包括一级文物的档案工作规

范,一级文物藏品档案著录说明,一级文物档案的卷盒,卷内表

格,专用纸规范。档案工作规范主要有馆藏文物藏品的具体定义

说明,立卷总体要求,归档范围和相关记录内容,档案材料的特

殊要求和档案续补材料的归档。

(一)馆藏文物定义:主要包括对一级文物藏品的征集、鉴

定、入藏、编辑、保护、以及研究利用过程中的详细历史记录。

其形式主要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图表和电子文稿等等。

(二)立卷总体要求:对于一级文物藏品它的档案规范要求

是记录准确、翔实、齐全、完整、真实。

(三)文物档案藏品的归档范围和记录内容问题包括,文物

藏品登记表,文物藏品动态跟踪记录表,相关照片,图绘,拓片,

以及有关文件材料,相关记录文献电子文件等等内容。文物藏品

登记表主要是记录藏品的基本信息,保护维修工作的具体记录,

文献和研究论著目录,同时还包括其他影视声象目录。文物动态

跟踪记录表内容主要记载文物藏品的提取退换记录,观察监测记

录,保护修复记录,鉴定变更记录,事故记录等。图片内容主要

包括全貌照片,重要纹饰,印记,本身特殊的标记,残损部位照

片,保护监测记录照片,修复后的记录照片。绘图内容:全貌整

体图,复原图,局部修复图。拓片内容:文物藏品的器形,保存

状态,图案,铭文等等。相关文件内容:文物征集,鉴定,编目,

保管,保护,利用等工作过程的行政文件和相关资料。有关文献

资料内容:与该文物藏品有参考价值的历史文献,专著,论文研

究报告。报纸摘要。电子文件内容:主要是记录该项文物的光碟,

数字化文件,声像资料。

(四)立卷、装帧及归档。立卷:对于一级文物藏品按照国

家有关固定一件或一套文物里一个卷宗。记录材料幅画:幅画的

尺寸是采用国际统一的标准 A4 型幅面。文物档案材料尺寸如果

大于 A4 幅面的须折叠成 A4 幅面,如果小于 A4 幅面就需要衬托

在 A4 幅面的专用纸上。装具及纸张:对于一级文物的装具和纸

张都统一使用国家文物局监制的专用卷盒,卷内表格,专用纸等。

装订形式:一级文物的装订形式主要采用左侧装订的形式,归档

材料不得掺有金属物。

二、文物藏品档案保管的标准化

(一)保管制度标准化:制定一套严密的藏品档案保管制度,

逐级分配责任制,严防文物藏品的损坏和流失。文物保管制度的

不完善造成文物藏品的流失事件时有发生。各级领导干部责任不

够明确,导致文物被盗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为

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就要集中力量完善保管措施,分配

相应责任,将文物的摆放位置,出入博物馆的时间,等情况做好

相应记录切实有效的执行管理措施。

(二)管理模式标准化:对藏品实行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

套制”的管理模式。对于电子档案它是纸质档案的有效备份,当

纸质档案出现问题时,可从电子档案中查阅,可有效的对文物档

案进行保护。

(三)文物藏品档案全宗号维护实施标准化:为明确分清不

同文物档案给每件文物制定了一个固定代码。代码可以准确的反

应和固定文物卷宗的编号及排列顺序,是我们可以轻松准确的查

找每件文物的卷宗。同时它也可以起到档案的指代功能,是档案

检索,日常管理的重要工具。如果文物的级别发生变化时,出现

上升和下降的变化这就要求撤销原始档案,从新建立新档案,建

立的新档案被赋予新全宗号,且是具有唯一性的,凡是被撤销的

全宗号不得在被赋予其它文物使用。

三、文物藏品档案利用的标准化

文物档案的建立目的主要是为了使用文物档案的价值,这就

是文物档案利用工作,也是文物档案建,立保管的目的。文物藏

品档案利用工作主要是将档案记录直接传递给用户满足用户的

需要。

对于文物藏品档案利用主要包括以下的三个方面一是,学术

利用,二是实际利用,三是普遍利用。对文物档案利用有档案阅

览服务,档案外界服务,复制印刷档案,咨询服务等等相关档案

利用服务。博物馆对于文物藏品档案的利用服务工作要根据档案

利用对象,利用的密集程度,机构责任,登记制度,出版播放传

播,使用的相关手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国文

物保护法》制定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确立用户为中心,服

务为驱使,以创新为理念,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认真整理文物档

案,建立统一的文物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出尽文物信息的交流与

共享。为更好的利用文物价值而不断努力。

结语

文物藏品是人类文明进的重要体现,是人类精神文明继续发

展的有利基础。文物保护工作尤为重要,在文物整理,修复,归

档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认真做好文

物保护工作。将重要的国家一级文物特级文物进行严格分类,细

化分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们几千年的历史

文化。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我们要提高文物保

护的意识,能够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积极为文物保护工

作做贡献。

参考文献: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3)

一、博物馆文化意识的建立

传统意义的博物馆文化是以实物为基础的博物馆藏品通过陈列展示而构筑的历史记忆。“现代博物馆在传统博物馆三大基本功能(收藏、研究、教育)的基础上日益发展为一种以传播、交往、审美为中心,特别是以陈列展示为中心的现代文化形态。这不仅标志着现代博物馆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的博物馆理念的酝酿和构建,意味着传统博物馆思维范式和行为模式的转换。”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博物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人,它向人们展示了进步是和文化遗产紧密相连的;博物馆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同时还为民族与社区的文化特性提供了保证;作为信息和交流的中心,博物馆是非正式教育的理想场所。

一般来说,博物馆是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文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展览的文化教育机构,是收藏和展出国家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存的宝库。更本质地看,博物馆体现的乃是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基础上的文化共享与文化参与。一个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其能有效地将藏品及研究成果与社会公众联系起来。收藏、研究、教育是现代博物馆所共有的三项传统功能。近代的有识之士早就有此认识,许多发达国家也早已把博物馆看做现今文化意识的建立者之一。同时在博物馆的建立开始,这个特殊的机构带给人们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需求,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实物性文化的集聚, 就是博物馆文化财富的充实。这些文化财富是人类认识自身和客观世界的一种特珠手段, 也是人类文化积累。

二、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指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宝贵文化遗产在博物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 使其充分展现教育优势; 文化基础是指千头万绪的工作中, 能体现博物馆职能特征的, 最能反映传统文化发生、变迁、传播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口加强博物馆的文化意识与文化基础是提高博物馆文化艺术品位的关键存在。

不增强文化意识, 就游离于博物馆千方百计为观众服务的根本宗旨, 不坚实文化基础, 就难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文化观念渗透于文化基础上, 文化基础体现文化观念的成果。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文化基础的内容, 文化基础系统化科学化又促进了文化积累和提高, 三者互为因果。

正确解决文化意识与文化基础的关系, 是促进博物馆进步的有效途经。

三、文化意识建立的意义

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事物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以共文化功能服务于社会, 文化发展与博物馆共同地前进着。长期以来, 过分强化和突出博物馆的社会政治功能, 而对博物馆文化本质的重视和研究有所忽略, 致使博物馆的文化意识和观念淡薄,文化积累和建设乏力, 这不能不影响博物馆质量和作用。本文主要叙述建立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文化因素是博物馆物质和意识的基础, 构成博物馆内部深刻的, 一贯的和稳定的有机联系, 形成博物馆文化。博物馆文化最明显的本质特征, 是它的实物性, 亦称物化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 都是博物馆文化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收藏是博物馆文化的积累和发展,从古代和中世纪有据可考的收藏动机和目的来分析, 收藏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文化行为。不论是出于宗教迷信的收藏还是经济积累需要的收藏, 也有是对自然奥秘进行探索和满足好奇心的收藏, 还有为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声望的收藏者。这些收藏本身客观上都起到对群体的文化忠诚和引导人们对美的追求的目的。收藏积淀着人类文明,是启迪人们智慧的古老的世界性文化活动, 为博物馆起源和发展奠定实物性文化。保存文化恰是为给当代或后代一种对民族、祖国、故土、文化传统等的认同, 意识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和渊深, 了解祖的毅力、耐力和创造性。

总结

博物馆文化意识的建立和发展是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因素制约的。所以, 博物馆只有不断调整工作目标, 改进内部运营机制, 逐步扩大各项服务职能, 才能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更好地作用于社会。

面于这种形势, 我们要撩开神秘面纱, 摒弃传统观念, 闯出一条适应博物馆发展的新途径,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尖锐的挑哉。坚持博物馆宣传的指导思想:“保存文化给当代或后代一种对民族、祖国、故土、文化传统等的认同, 意识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和渊深, 了解祖的毅力、耐力和创造性。”不能动摇。

参考文献

[1] 杨国杰.论现代博物馆职能演化的进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8:181-184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4)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的共同体。如城市、城镇、乡村等。社区文化则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当代交通设施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社区文化更是由于大量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混杂而居,居民之间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呈现出高度异质化的特点。在这样一个高度异质化的社区中,要使居民形成一个普遍认同的社区精神,最终促进城市社区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并非易事。它需要社区中各个机构通力合作,各展所长,共同构建一种和谐的社区文化。在这当中,作为一个城市社区公益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自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下文将以贵州省博物馆为例,浅谈博物馆在社区文化构建中的一些尝试。

一、 博物馆建筑特性与社区文化中心的形成

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博物馆首先是以建筑物的形式存在于社区之中,而由于博物馆建筑外观造型受所处地域文化积淀和内在藏品特性的双重影响,是融建筑艺术、园林设计、地方文化内涵于一体的建筑物。这样一个极具表现力的建筑也就常常成为社区标志性建筑,赋予社区景观浓墨重彩的文化气息,使社区景观具有独特的文脉灵魂,从而成为社区景观营造的重点。

贵州省博物馆在新馆建设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博物馆作为社区文化组成的重要性,从建筑设计上就努力体现区域文化内涵。新馆的主体建筑采用五块被切削的菱石形象,体现贵州多元的山地文化。并在外墙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展示贵州的自然、历史等文化图像。

而为适应从传统的收藏展览机构到多元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转变,贵州省博物馆新馆在功能上还有很多突破性的革新。建筑设计除考虑到传统的收藏、展示功能外,更设计有城市客厅、礼仪大厅、教育与培训中心、消费区和公众服务等设施,形成一个集休闲、观光、学习、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综合体。此外,新馆内还建有大型的公共广场,既是社区居民举行各种大型活动的公共场所,又满足了公众的日常集会、表演、健身等文化休闲需求。

新建的贵州省博物馆将走进社区的新理念融入其建筑设计中,使博物馆不仅仅只是文物标本收藏、保管和研究机构,还要成为社区的文化景观,更是一个为社区和公众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娱乐休闲场所和信息资料咨询中心,以及社区的文化中心。

二、 博物馆收藏科研职能的发挥与社区文化的传承保护

收藏文物标本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是博物馆的传统职能。在社区发展中,博物馆通过收藏、科研功能的发挥,积极担负起传承保护社区文化的独特使命。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的快速更替,以及社区人口的高度异质化趋势,传统的社区文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承载着社区历史的物件和习俗正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而新移入的文化又难以融入传统,得到社区居民,尤其是老一代社区居民的认可。社区的文化发展因此而缺乏连贯性、延续性,居民对社区也少有认同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对社区文化的承上启下、继承创新就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博物馆收集保管文物标本和各种历史实物资料,借以记录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保留社区文明的轨迹。使公众不仅能在书本中探寻社区过去,更可以到博物馆中,通过实物更为具体、真实、贴切地感受社区历史。

自建馆以来,贵州省博物馆一直十分重视对本社区文化遗存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藏品征集工作中不仅考虑大区域的历史文化,也充分重视所处小区域的文化传统。不仅征集那些古老而精致的文物,同时也留意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逐渐被淘汰的物件,对于那些反映社区当前的经济、文化、艺术和风貌变迁的物质遗存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充分整理发掘城市社区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对这些文化遗存进行了考证、研究、发掘藏品价值,复原藏品背后的文化背景,使之得以保存其文化记忆,也为保存社区今天的文化而努力。

贵州省博物馆就收藏整理了贵阳市从清末至今的系列照片。通过图片生动的反应了百年来贵阳市社会、经济、文化、市政建设、风俗人情等各个层面,使城市社区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得以保存。而书画藏品中还有大量反映百年来贵阳市文化变迁的书画作品,并与贵州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贵阳百年书画》一书。

这种让博物馆职能与本地区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既可以让社区历史文化及其物质遗存得到集中保存、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也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城市社区的记忆仓库,帮助公众理解社区文化传统,形成统一的社区精神,为社区发展服务。

三、 博物馆在陈列展览中与社区的良性互动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是博物馆与公众进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径。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传播文化知识,满足了公众的好奇心理、求真意识、美学理念,契合公众自身的精神追求。因此,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参与构建社区文化,建立社区居民文化认同感的最重要途径。

然而,很大一部分社区居民对博物馆仍然相当陌生,没有时间或没有打算走进博物馆。针对这种现状,在融入社区新理念的指导下,贵州省博物馆确立了走进社区与公众共建社区文化的工作方针,积极策划开展“送展览进校园”、“送展览进小区”、“送展览进军队”等活动。

比如针对中小学生设立的“爱国主义教育图片展”和“贵州古生物王国图片巡回展”、“贵州龙巡展”,展览先后走进贵乌路小学,南明小学、甲秀小学等十余所学校,参观学生人数达万余人,收到良好效果。

考虑到博物馆所面对的公众不仅有学生和单位职员,还有大量的退休老人、家庭主妇、流动人口等。为充分兼顾其它群体的观展要求,还专门策划了“动感中国小区巡回展览”,分别送到了万江小区、浣纱小区、岳英小区、中天小区等十余个人口较为密集的生活小区。并和贵州画院长期合作,定期开展《美术专业比赛获奖作品展》、《青年画展》等。

贵州省博物馆这种大胆走出庭院、走进社区,努力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做法,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也帮助公众扩展文化知识,提高审美欣赏,并促进其精神品格的塑造,受到了广大公众的欢迎,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与此同时,我们还主动贴近社区,设计了一些取材于社区的展览,让社区居民的文化成果可以走进博物馆。如《夕阳红老了书画展》、《我爱贵阳摄影作品展》、《贵阳市获奖书画作品展》等。这些源于社区又走进服务社区的展览,为社区文化生活的开展搭建了平台,从而更好地实现博物馆和社区的良好互动。

贵州省博物馆除举办基础展览外,还不断推出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鲜明现实特点的陈列展览,围绕相关主题,通过展示对热点、焦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满足社区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丰富社区文化内涵。如近年来举办的《开国之路――庆祝建国60走了红色经典油画展》、《名人名枪――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枪械精品特展》、《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中青年画家作品展》、《云南古代佛教艺术展》、《千年瓷都――江西省博物馆馆藏景德镇瓷器展》等。

在贵州省博物馆的积极努力下,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逐渐加强,参观博物馆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往门可罗雀的状况明显改善。尤其是实现全面免费开放以来,有些展览甚至出现人员爆满的现象。无论是对博物馆还是社区而言,这都是一种可喜的进步。

四、博物馆为构建社区文化注入新活力

在博物馆成为社区文化中心的背景下,对社区居民而言,一座理想的、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不仅是奇异珍宝的集中地和收藏所,也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设施和社会传统文化的记忆者,而是要作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者而为社会服务。并成为增强文化理解、交流与融合的工具,作为多元文化的精神家园,以及社区新文化、新风尚的创造者和发生器,为社区新文化构建中起到催化作用。

因此,博物馆应突破传统功能,利用现有的资源,结合地方特点和民族传统节日多举办一些开放性的公益活动,让社区居民更多地体会到多元文化的魅力,使各民族文化借博物馆这个平台得以融合共生,进而形成一种开发的、包容的、积极的社区新文化。

为了实现这种新功能的突破,贵州省博物馆设计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民族文化主题讲座。讲座的重点是向公众介绍本地区的民族构成,各民族的传统生活情况,以及如何欣赏博物馆中的民族文化展品等多个方面。讲座通过生动的语言、精美的文物,并辅以鲜活的事例,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感悟民族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同时,贵州省博物馆还在“世界文化遗产日”和“国际博物馆日”等特殊节日,以及农历新年、中秋佳节传统节日到来时,邀请其它文化单位以及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到馆举行民间工艺现场表演,大型游园等活动。而在2012年,贵州省博物还在重阳佳节和国际残疾人日等节庆日,分别邀请社区离退休老人以及贵阳市盲聋哑学校的师生到馆参观,丰富了特殊民众群体的业余生活。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大众生活,弘扬了传统文化,也真正把博物馆变成社区的文化中心,公众的精神家园,让公众享受到多元文化的深层意义,真正感受到博物馆在我身边。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5)

南阳师范学院利用黄山遗址实物档案藏品以及现当代独山玉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国内高校独有的玉文化研究基地,并成立了独山玉博物馆。独山玉博物馆大量的实物藏品极具丰厚的档案价值,它们是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资源的实证载体,是当下南阳玉文化产业发展的史学意义上的客观实事存在。对此,笔者试图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求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去揭示独山玉博物馆藏品档案的文化价值。

一、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独山玉博物馆的大量实物藏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档案文化价值。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些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作为实物档案构成了当时社会信息最基本的载荷形式。如果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向自然开放的系统,那么这个系统的信息控制机制就是文化。也就是说,文化的本质是社会信息。在新石器时期南阳地域之内,这一个自然开放的系统之中,这些石制与玉制生产工具等遗存,作为有效的社会信息,其实,全部都是由人类的认识成果组成的,人类的认识成果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它们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在社会进程中不断累积的,成为人类集体智慧的源泉,从而构成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前提。因此,把握这些作为古代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产生和形成的脉络,对于我们追溯古代南阳玉文化发展的史学源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

其次,这些实物档案还具有人类原始的信息控制作用。人类社会在不断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需要不断地积累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知识成果,并以此为前提,不断构建,又不断丰富和更新人类控制自然、控制社会的信息系统。因此,人类在与自然抗争中形成的认识和经验,通过此类生产工具,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实用技术知识,从而凝聚为人类控制自然的信息控制机制――技术信息系统。这些事实存在也诠释了它们的存在在当时具有生物学结构意义,表征着古代南阳地域的农耕社会文明发展的态势,在生产力的发展与自然人的生命发展中有效地控制并保障了社会的稳态运转与不断进步,从而有效地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第三,这些实物档案的客观存在也成为古代南阳先民走向进步的重要阶梯。独山玉博物馆黄山遗址藏品作为人类认识与实践的成果,并非仅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它们本身甚至也是一种消费对象(或消费产品),满足着人们的生产物质消费,承载着人类的精神追寻。其间,无论创造性活动还是重复性活动,毋庸置疑,这是人类初原的文化(文明)活动,因为它们是以集体智慧的运用和积累为前提渐次层聚起来的,失去这个前提就难以构成文化活动,也不能算是人类活动。由于实物档案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和形成的,从而构成不断积累和丰富的社会信息库,因此,虽然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但它们经过无数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不断深入,其内容(包括技术含量等)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更新,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鲜活的认识材料,构成了人类发展进步的一个个中间环节,使人类社会活动构成了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

二、人们之所以需要档案,就是为了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具体的说,就是从档案中吸取有益的知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则是满足人们从事物质实践活动的需要。

因此,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博物馆藏品档案及其开发利用研究是当下南阳玉文化产业实践活动的现实需要,据此,我们可以把这些藏品档案的文化价值区分为以下不同方面:

首先,这些藏品档案具有重要的求真认识价值。档案的认识价值就是求真的价值,就是对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理性活动的认知价值。对于人类来说,始终面对着自然和社会巨大的未知领域,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个体的,产生的认识是零乱和不系统的,并受到自然因素的种种限制。通过对某些社会实践活动档案的积累,可使人类的认识过程层聚为整体的、全面的、递进的和永不休止的态势。黄山遗址物质文化遗存是古代南阳先民认知活动的结晶,对石制、玉制生产工具的批量生产并大量地运用于生产劳动之中,这是一个个体的认识汇聚共享资源的过程。

其次,这些藏品档案具有明显的文化传承价值。其实这就是它们延续某一群体文化传统的功能。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延续文化传统离不开对前人文化创造的学习继承。而文化是不能通过生物遗传而得到传递的,必须通过人类的后天学习,才能得以继承,藏品档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传递链条。其中凝聚着历史文化积淀的成果,而今人利用档案创造的新的文化成果作为历史文化的精粹,成为当今文化的组成部分,又通过这些历史遗存为后人的文化创造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营养,使原文化产品增加新的价值表现出明显的传承特性,使人类文化自身衍生出独特的历史继承性。实物档案恰似一个长长的纽带,紧密联结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三,这些藏品档案对当下南阳玉文化产业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这些藏品档案文化的研究,揭开了新石器时代南阳独山玉以磨制玉铲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面貌,其中包括玉器材料的来源,玉器制品的工艺,玉器的用途、功能以及新石器时代南阳独山玉与国内其他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重要的史学文化价值在于,一是它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南阳新石器时代拥有丰富的玉器遗存和先进的琢磨工艺,南阳独山玉是内地(中原地区)玉原料的主要来源;二是黄山新石器时代玉器不仅具有独特的地域面貌,而且表现出各考古学玉器之间的趋同性和融合性,从而为古代中华玉文化的整合和统一找到重要的参考依据;三是它打破了一些学者所谓“玉器所表现出的文明因素及其时空多元性,突破了以往认为文明起源‘中原中心说’的框范”之成说;①四是南阳新石器时代同一文化区域内的遗存,有着同样形式的工具、用具和制作技术,使南阳有理由以1959年黄山遗址第一次发现的典型的玉铲材料来源地点命名其玉文化,即“独山玉文化”,用以表示南阳新石器时代考古遗迹中,属于同一时期的有地方性特征的共同体。五是南阳新石器时代独山玉研究,用丰富的实物资料证明了南阳是中国中部玉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独山玉无愧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玉之一。②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6)

南阳师范学院利用黄山遗址实物档案藏品以及现当代独山玉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国内高校独有的玉文化研究基地,并成立了独山玉博物馆。独山玉博物馆大量的实物藏品极具丰厚的档案价值,它们是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资源的实证载体,是当下南阳玉文化产业发展的史学意义上的客观实事存在。对此,笔者试图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求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去揭示独山玉博物馆藏品档案的文化价值。

一、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独山玉博物馆的大量实物藏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档案文化价值。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些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作为实物档案构成了当时社会信息最基本的载荷形式。如果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向自然开放的系统,那么这个系统的信息控制机制就是文化。也就是说,文化的本质是社会信息。在新石器时期南阳地域之内,这一个自然开放的系统之中,这些石制与玉制生产工具等遗存,作为有效的社会信息,其实,全部都是由人类的认识成果组成的,人类的认识成果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它们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在社会进程中不断累积的,成为人类集体智慧的源泉,从而构成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前提。因此,把握这些作为古代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产生和形成的脉络,对于我们追溯古代南阳玉文化发展的史学源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

其次,这些实物档案还具有人类原始的信息控制作用。人类社会在不断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需要不断地积累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知识成果,并以此为前提,不断构建,又不断丰富和更新人类控制自然、控制社会的信息系统。因此,人类在与自然抗争中形成的认识和经验,通过此类生产工具,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实用技术知识,从而凝聚为人类控制自然的信息控制机制??技术信息系统。这些事实存在也诠释了它们的存在在当时具有生物学结构意义,表征着古代南阳地域的农耕社会文明发展的态势,在生产力的发展与自然人的生命发展中有效地控制并保障了社会的稳态运转与不断进步,从而有效地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第三,这些实物档案的客观存在也成为古代南阳先民走向进步的重要阶梯。独山玉博物馆黄山遗址藏品作为人类认识与实践的成果,并非仅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它们本身甚至也是一种消费对象(或消费产品),满足着人们的生产物质消费,承载着人类的精神追寻。其间,无论创造性活动还是重复性活动,毋庸置疑,这是人类初原的文化(文明)活动,因为它们是以集体智慧的运用和积累为前提渐次层聚起来的,失去这个前提就难以构成文化活动,也不能算是人类活动。由于实物档案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和形成的,从而构成不断积累和丰富的社会信息库,因此,虽然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但它们经过无数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不断深入,其内容(包括技术含量等)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更新,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鲜活的认识材料,构成了人类发展进步的一个个中间环节,使人类社会活动构成了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

二、人们之所以需要档案,就是为了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具体的说,就是从档案中吸取有益的知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则是满足人们从事物质实践活动的需要。

因此,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博物馆藏品档案及其开发利用研究是当下南阳玉文化产业实践活动的现实需要,据此,我们可以把这些藏品档案的文化价值区分为以下不同方面:

首先,这些藏品档案具有重要的求真认识价值。档案的认识价值就是求真的价值,就是对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理性活动的认知价值。对于人类来说,始终面对着自然和社会巨大的未知领域,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个体的,产生的认识是零乱和不系统的,并受到自然因素的种种限制。通过对某些社会实践活动档案的积累,可使人类的认识过程层聚为整体的、全面的、递进的和永不休止的态势。黄山遗址物质文化遗存是古代南阳先民认知活动的结晶,对石制、玉制生产工具的批量生产并大量地运用于生产劳动之中,这是一个个体的认识汇聚共享资源的过程。

其次,这些藏品档案具有明显的文化传承价值。其实这就是它们延续某一群体文化传统的功能。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延续文化传统离不开对前人文化创造的学习继承。而文化是不能通过生物遗传而得到传递的,必须通过人类的后天学习,才能得以继承,藏品档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传递链条。其中凝聚着历史文化积淀的成果,而今人利用档案创造的新的文化成果作为历史文化的精粹,成为当今文化的组成部分,又通过这些历史遗存为后人的文化创造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营养,使原文化产品增加新的价值表现出明显的传承特性,使人类文化自身衍生出独特的历史继承性。实物档案恰似一个长长的纽带,紧密联结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三,这些藏品档案对当下南阳玉文化产业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这些藏品档案文化的研究,揭开了新石器时代南阳独山玉以磨制玉铲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面貌,其中包括玉器材料的来源,玉器制品的工艺,玉器的用途、功能以及新石器时代南阳独山玉与国内其他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重要的史学文化价值在于,一是它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南阳新石器时代拥有丰富的玉器遗存和先进的琢磨工艺,南阳独山玉是内地(中原地区)玉原料的主要来源;二是黄山新石器时代玉器不仅具有独特的地域面貌,而且表现出各考古学玉器之间的趋同性和融合性,从而为古代中华玉文化的整合和统一找到重要的参考依据;三是它打破了一些学者所谓“玉器所表现出的文明因素及其时空多元性,突破了以往认为文明起源‘中原中心说’的框范”之成说;①四是南阳新石器时代同一文化区域内的遗存,有着同样形式的工具、用具和制作技术,使南阳有理由以1959年黄山遗址第一次发现的典型的玉铲材料来源地点命名其玉文化,即“独山玉文化”,用以表示南阳新石器时代考古遗迹中,属于同一时期的有地方性特征的共同体。五是南阳新石器时代独山玉研究,用丰富的实物资料证明了南阳是中国中部玉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独山玉无愧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玉之一。②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7)

文化产品的供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它与市场需求、消费者心理、政府政策等方面都是紧密相关的。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链条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产业链条上游的文化整合、管理环节是一个总结,对产业链条下游的文化衍生、深度开发是一个开端。因此,弄清楚文化产品的供给模式及其特征,能够做出更为合理的发展策略以促进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同样,通过对博物馆类文化产品的供给模式的探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博物馆的经营与发展。我将运用文化产品的供给理论,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例,对博物馆类文化产品的供给模式及特征做一个较为详细的解析。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反映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部级对台专题博物馆,于2006年5月正式对公众开放[1]。它坐落在清源山麓、西湖之畔,背倚秀山,面朝湖水,视角开阔,人杰地灵。从其外观整体结构上就可以看出“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红砖白墙的色调又具有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自它建成以来,成为了泉州市一个新的地标建筑。

在博物馆二楼的“闽台缘”主题展厅内,设计了7个部分来布展讲述大陆与台湾的不可割断的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商缘相连、文缘相承的“五缘关系”,展示了大量殷实的实物、文献、图片等资料,科学真实直观生动地阐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的历史事实。在三楼的“乡土闽台”主题展厅里,通过全场景式的陈列手法,能让游客直观真切地感受到闽台两地共同的民俗风貌。除此之外,临时展厅为各类临时展览和活动提供场地,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提供合作互动的平台。[1]

2 政府供给

经济学家通常会用“公共悲剧理论(Tragedy of Commons)”、“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和“集体行为逻辑(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这三个理论来论证市场供给的缺陷以及政府供给的必要性[2]。这些理论大都认为:在私人供给的情况下,个体都会先从自身利益出发,其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从而会影响甚至损坏了集体利益;同时由于文化资源的共享性以及社会效益性,人们都可以从中获益,这就使得有些人抱有坐享其成的心态,造成了社会劳动的不公平性,必然会导致社会矛盾。因此,政府供给是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很明显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一个政府供给的公共文化产品。

其一,“台湾”是一个政治敏感话题,有关台湾方面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还是需要政府发挥其主导地位的作用,市场供给主体是不会触及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建立就是由政府主导和支持的:2004年11月2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视察了泉州闽台关系博物馆,并指示要建一座全国性对台宣传交流基地的闽台缘博物馆[1]。这是一个政策性的指示,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与肯定。其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前期投入巨大,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的;建成后的维护资金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些都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又因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经济收益来源。同时,对于此类文化产品生产是边际成本递减的,即增加一个消费者所带来的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的[2]。因此综上所述,市场供给主体是不会主动提供的,为了保证社会福利不会受到损失,保证公众能够享受这一社会利益,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建设应该由政府主导。其三,它具有完全非排他性和弱竞争性,这个属于政府供给文化产品的范围。何为完全非排他性?由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因此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一样的,任何人都享有平等消费的权利,它不排除其他人的消费。又何为弱竞争性?前文说到闽台缘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按理说应该是非竞争性。但我认为它是具有弱竞争性的,因为闽台缘博物馆作为文化产品,虽然有政府的财政支持,但其还是要进入市场的,它还需要通过场地出租、展览策划等一些其他途径来获得资金来源。只有进入市场,才能把握大众的审美观念和消费习惯,才能更好地管理和经营博物馆。

其实,在中国,博物馆大多是由政府供给的,它是属于政府文化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起着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引导人们观念意识的作用。目前,各地都很重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博物馆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一定幅度的提高,并且大多数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这些因素使得政府供给成为一个必然。

3 优效品

优效品这一概念是由马斯格雷夫在研究公共物品问题时提出的,他认为:“对于优效品的判断与供给并不是基于物品本身的特性,而是基于人们的主观评价,更多的是基于权威机构,尤其是政府的评价”。[2]为何会在此提出一个“优效品”的概念,因为我认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作为一个公共文化产品的同时,它更具有优效性,它更偏向优效性文化产品。

优效性文化产品的供给不以人们的意愿为基准,而是政府等权威机构的判断。一般优效性文化产品对人们有较大好处,能给人们带来较大的收益,包括经济效益、精神效益和社会效益。前文有提到一个观点,即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属于政府供给模式,它的建立是基于政府对闽台关系的考量以及对国民民族团结力的凝聚。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建立基于政府的主导,没有经过前期的市场调查,没有经过深入的市场分析,因为政府认为它的建立能拉近海峡两岸的距离,能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大陆与台湾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关系。确实,它的建立也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精神效益和社会效益:自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建成后,它已经成为泉州又一标志性地标建筑,是一处不可不去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前往,为泉州的旅游业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在精神方面,它常年陈设布展的内容都以陆台关系为主,很好地宣扬了大陆与台湾的脉脉联系;在社会效益方面,它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增强了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博物馆类文化产品都是具有优效性的,正如前文所述,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开阔人们的视野层面,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博物馆是能为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效益的,同时又能拉动当地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是政府乐意所见的。

4 有效供给

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口号的推动下,文化产品的供给量正逐渐上升,逐渐占据了大部分经济市场,但有些文化产品的供给是无效的甚至是非法的。所谓“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指消费者需求能够得到恰当满足、政府的政策法规能够得到很好贯彻,并充分考虑到供给效率的一定时期内文化生产部门愿意向社会提供一定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可持续性供给[2]。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就是有效供给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今,博物馆俨然已经成为了文化产业中一项重要的类别,它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产业链条。博物馆是文化产业中非营利性文化部门[3],博物馆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发展后劲十足。博物馆是一个集合了大量的自然历史文化内涵的知识宝库,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历史、提升自我水平的平台。人们从博物馆中汲取的是精神上的能量,能够从中获得精神享受和满足的。游览一处景点、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是一个最快速最全面了解当地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的办法。因此,博物馆成为了旅游产业中一个重要的支持力量,也逐渐形成了博物馆文化产业。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认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也具有以上的特点和优势,它满足了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了精神食粮,同时唤起了人们的民族向心力。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专题博物馆,专注于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展览布置。因此,它在这一方面的展览数量和展览质量是毋庸置疑的,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另外,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的,它在宣传大陆与台湾密切关系的同时,还肩负着重大的政治使命。并且基于此点,政府等文化生产部门一定愿意不断向社会提供该文化产品,保持其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属于有效供给的文化产品。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对博物馆的冲击也愈加明显。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博物馆,也不可避免地在供给机制上出现一些问题。前文提到博物馆大都是政府供给,这容易出现政府垄断现象,从而导致博物馆类文化产品的供给效率低下;再者,目前大部分博物馆都免费开放,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博物馆的经费来源,缩小了经费来源范围,容易产生寻租现象,从而造成公共福利缺失[4]。这些都是博物馆类文化产品必将面临和不可逃避的问题,并要在未来的实践中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

5 外部性特征

文化产品的特征包括一般性和特殊性,特殊性则包括了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在此,我们着重讲述下文化产品的外部性特征。文化产品外部性特征表现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时空性和交互性[2]。

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文化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精神享受,能传播先进文化思想,能给他人带来效用增加,这就是正外部性,反之则是负外部性。毋庸置疑,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具有正外部性特征的,它能丰富人们的认知,能拉近人们的距离,能提升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它所产生的正能量是无穷大的,它能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的思想。

时空性包括了代内性和代际性。代内性是指文化产品对同时代文化的反映,对同时代人民的影响。代际性则是强调文化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强调文化产品对后代子孙的影响。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建立,无论是对同代来说,还是对后代而言,都是具有优秀文化产品的特质的。它反映了这一时代的中国民众的强烈愿望和呼吁,也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交互性是指所有当事人都有权利接近某一资源并可以给彼此施加成本,文化产品的内容要符合当时历史发展阶段的利益和需要,同时文化产品是一种体验性商品,需要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与带动[2]。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建成是这个时展的产物,是符合民众的心理需要和社会利益的,加强了闽台两岸人民的对话交流。同时,全场景式的展列手法能很好地引领消费者融入,带动消费者感受。

这些外部性特征不仅仅适用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同样适用于其他博物馆类文化产品。博物馆是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传播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机构和场所,它是展示人类文明进程、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3]。因此,博物馆能够通过生动真实的表现手法,为人们展示各类自然历史文化,人们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直观地获得各方面知识。这种知识获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有趣的、生动的过程,能让人们在游览之余丰富精神食粮。

6 结语

长期以来,博物馆一直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社会发展提供知识,为人类提升提供教育。作为一种政府供给的文化产品,有着它独特的发展优势,博物馆是优秀的文化产品。

本文详细介绍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为泉州旅游产业做出贡献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人们在精神方面提供了享受和满足。它是一本书,在一步步的游览中,人们汲取着知识养分,澎湃着爱国激情。作为一个部级对台专题博物馆,它担负着重大的政治使命和交流任务。它的出现符合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强烈的呼声,而它也将在未来继续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中国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博物馆类文化产品作为其中一类文化产品,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目前,中国大多数博物馆还是政府主导为主,市场引导为辅的经营模式,以宣传性和教育性的服务为主要目标。但是,由博物馆衍生而来的下游文化产品数量较少,这一行业还未发展起来。这将是博物馆类文化产品未来的目标方向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官方网站 [EB/OL],网址:http:∥.cn/index.asp.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26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4-0091-03

一、想公众之文化所需,做文博人要做之事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专门的方向,把自己擅长的事做大做好做强,做自己行业的专家,为其他不在这个行业的人提品和服务,这就是尽到了企业的职责,企业也才可能从这种尽职中得到最大及足够的收获。”这是一位企业家的工作理念和成功后的心声,他的思想和做法与所有谋事业并为社会做贡献之士如出一辙。甘肃省博物馆自2006年12月新馆对外开放5年来,接待社会公众200多万人次,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青睐。这里最为贴切、最为真实、最具特色、最具历史震撼的是陈列于此的“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彩陶精品展”、“甘肃古生物化石展”三大特色精品陈列与2010年举办的“庄严妙像――佛教艺术展”。这些气势恢弘又独具地方特色的陈列展览,犹如陇原大地上绽放出的绚丽的文博艺术奇葩,为世人展示了其底蕴深厚的文化风采。广大公众踊跃走进博物馆,关注博物馆。更重要的是,甘肃省博物馆在藏品陈列、展览设计等文化内容和形式上,契合大众的认知感受、知识需求、欣赏情趣和审美心理,服务手段与方式更加人性化、情感化,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公众亲近和喜爱,具有西部历史文化特色的陈列展览,更使中外观众为之震撼。文博人就是要将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和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研究好、展示传播好,为社会服务好,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尽到文博人的职责。在此,值得和大家共同分享的是,在2007年、2010年,甘肃省博物馆三大基本陈列与“甘肃佛教艺术展”分别荣获了第七届、第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一国家博物馆界最高奖项。

甘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全国属文物大省,在西部文博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拥有着丰富的文物宝藏。甘肃省博物馆充分发挥人类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从满足公众的文化需要出发,继三大特色精品陈列之后,不断呈现给社会公众的还有“甘肃佛教艺术展”、“甘肃60年考古新发现精品展”、“野生动物――人类的文化遗产展”、“甘肃历代名人书画展”、“秦陇一脉――先秦文物展”等,更有为庆祝建党90周年举办的“红色甘肃――走向1949”大型革命史陈列。这些展览,无论从地域特色、陈列理念、展览内容、艺术风格、观众欣赏水平上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了人们不同的知识需求,全面展示了人类历史文化的灿烂与文明,把文物、化石、动植物标本这些静止不语且不可再生的藏品文物,通过先进的、科学的、人性化的展陈方式,让其充分地显现出自身固有的历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美好的艺术观赏性。

甘肃省博物馆在努力打造中国西部部级特色博物馆的同时,积极有效地做好自身重点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工作。作为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见证物的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有责任、有义务将收藏、研究、展示宣传等融入到社会文化发展、国民教育、社会文明进步与公民的文化生活中;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精神,使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专业性、学术性走向大众;用“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为大众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内涵丰富、知识性广、趣味性强、易于动手动脑、易于交流互动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藏品文物的历史文化作用,彰显文物所具有的深刻内涵与科技含量。

二、藏品极具地域特色,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有各类丰富的文物藏品35万件之多。绚丽多姿的甘肃彩陶是人类史前文化的一朵奇葩,发展脉络独具特色且又自成体系。甘肃是中国彩陶起源最早、发展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地区。权威的彩陶研究专家说:“世界彩陶在中国,中国彩陶在甘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母亲河,她孕育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在距今8000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远古先民,就早已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绚丽多姿的彩陶文化。

距今7800年前的秦安大地湾一期彩陶文化,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它开启了人类远古彩陶文化的灿烂与文明。距今5000年前的马家窑彩陶,不仅代表着彩陶文化的最高水平,而且也是世界彩陶文化中艺术成就最辉煌的。甘肃彩陶文化从距今8000年前的农耕文明至距今3000年左右的西部草原游牧民族文化,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上下共延续了5000多年,造就了中国彩陶文化的巅峰。

甘肃彩陶制作复杂,器型多变,图案繁缛,色彩艳丽,纹饰丰富多彩。从文化类型上看,甘肃仰韶文化有半坡、庙底沟、石岭下三种类型;精美绝伦的甘肃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种类型;之后有齐家文化、辛店、寺洼、沙井等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甘肃丰富的彩陶文化是我国先民在大自然中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不同文化类型的彩陶,从器型到图案装饰及色彩的运用,都堪称是人类手工制作与雕塑、绘画、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因此,甘肃史前彩陶系列文化,被世人赞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

丝绸之路文化是甘肃众多历史考古文化中最突出和最有特色、历史性最强的部分。甘肃地处黄河流域与西部中亚的结合部,古代是通向西方的门户。是东部面向大海的平原丘陵地区和西部面向内陆的高原戈壁地区的交界处,又是东南地区农业文化和西北地区牧业文化的交叉地带,从历史上,甘肃就成为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在丝绸之路上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甘肃一带遗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

丝绸之路纵贯甘肃全境达1700多公里,文化古迹遍及全省。大量史料表明,甘肃远古文化,青铜文化,周、秦、汉塞等古文化的发生地区与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十分一致,出土文物极为丰富。汉、晋、隋、唐是丝绸之路最为昌盛的时期,也是甘肃历史上最辉煌繁盛的时期。特别是甘肃河西走廊早在2000多年前,随着丝绸之路的拓展延伸而声名远播,影响欧亚。

在新石器时代,古代东西方的交往互动早已在民间进行。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陈列的有中亚的权杖头、金银鼻饰环、青铜弯刀,西域的精美玉石,东南海域的贝壳蚌类,以及北方各游牧民族内容丰富的青铜牌饰――鹰头铜杖首器、连珠纹铜带饰与犬纹铜牌饰、镶嵌绿松石金耳环、虎噬羊、五龙斗虎、青铜麋鹿等众多民族文物,均与鄂尔多斯及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的器物极为相同。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真实地反映出早期欧亚大陆上古代各民族东西方文化的交往融合。

汉代,张骞通西域,打通了官方东西方文化交往的通道,开启了日益繁荣的商贸往来,特别是中国养蚕缫丝的技术与绚丽多姿的丝织品经西域、中亚、西亚传入欧洲,运往地中海沿岸。汉武帝时期,为了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以强大的武装力量保护着来往商队的安全。

弩机,一种射程远、杀伤力强的机械化弓箭。转射,方形木质地,木窗中间镶嵌一开槽的圆柱轴可左右转动,是安装在城墙上的多功能作战工具,集t望、射击、保护于一体。塞上烽火品约册,用17枚松木简书写编制成的汉简册。内容是依据汉律“品”和“约”的法律种类,规定了在军事作战中,根据不同情况应该使用的各类警示信号。ば牛长方形红色绢质地,上面墨书“张掖都蔚ば拧保是悬挂于戟或戈上的旌幡,用来作为高级官吏出行、通关的凭证和急件标志。铜奔马,青铜铸造,奔马体魄雄健,飞奔疾驰,三足腾空,右后足奔踏于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背上,神速的飞掠使得燕子惊愕回首。艺术工匠们将这一人类智慧的结晶体,定格在飞燕与奔马空中交汇的这一瞬间,让无与伦比的艺术造型将历史、科学、力学、美学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堪称为国之瑰宝。铜奔马在1983年被命名为中国旅游的标志。1969年被发掘出土后,便身负文化大使之重任遨游世界,奔马以它特有的历史功绩,被誉为人类东西方文化交往的友好使者。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汉代“四郡”之一的武威重镇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西汉“绢地刺绣人物图”,又称为“屯戍人物图”,高7.2厘米,宽度与高度相近,基本属于正方形,绣件边缘不规则。在橘红色绢底上用赭石、豆绿、黑色、土黄等色丝线,以较粗放的针法,分层次刺绣出营帐、悬梯、兵器戈、戟、盾,还有用树枝木棒搭成的营帐大门。整个画面中最突出两个人物绣,左边人物头戴尖顶“帻”(一种包裹头发的头巾),身穿紧身收腰长袍,身份应该为士兵。右边人物站立着,身体魁梧壮实,身穿汉式宽袍长袖衫,应该是长官在给属下布置什么。这幅刺绣是西汉(距今2000多年)武威磨嘴子汉墓丝织绣品中的精品。刺绣画面简洁写实,层次清楚地表现了汉代军屯的简略场面。

独具特色的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木雕艺术品,保存完整,涉及内容广泛,具有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具代表性的有:其一,木独角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学名为“獬豸”。它象征威严和正义,能分辨邪恶与妖孽,被赋予法律的代表。考古发掘时通常是放在墓道口,用来镇墓避邪。其二,木六博俑,两位老者相对跪坐,中间放置一黑色棋盘,上面绘制白色规矩格,每人执6枚棋子,两老者互抬手臂请对方投掷色子。这是汉代非常盛行的一种民间娱乐。从人物造型自然明快、简洁大方的雕刻工艺,充分展示出“汉八刀”的高超技法和古代工匠的智慧才能。其三,《仪礼》简,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简长56.5厘米,宽0.9厘米。依史书记载,《仪礼》简长度正是符合当时抄写儒家经典的标准简长。仪礼简制作精细、打磨光滑,上面书写工整秀美的汉隶“八分书”。仪礼简不同于其他简牍,属官方文书。内容记述了先秦儒家重要经典《仪礼》中有关冠、祭、朝、射、聘、婚、丧等各项上层礼仪和道德规范准则,是贵族子弟入仕前的必修教科书。

1973年,甘肃省博物馆从嘉峪关新城搬迁复原了一座魏晋时期的绘画砖室墓――嘉峪关魏晋壁画墓。该墓壁画以砖画为主体,一砖一画,一画一景,采用线描与彩绘结合的手法,表现出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画面。如墓主人出行图(惟一一幅几块砖组成的大画面)、宴饮、庖厨、宰杀、奏乐、坞壁,以及农耕、扬场、c地、放牧、马群骆驼、采桑、狩猎、信使等。该墓室四壁壁画充分反映出当时河西地区不同民族交融安逸的社会生活。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室壁画中,有多幅桑树连片、妇女采桑、骆驼昂首食桑的画面。大片的桑树为河西地区养蚕缫丝、发展丝织业提供了良好的植物资源。还有驿使图,出自同一个墓室,距今1700年。壁画砖以极其娴熟的绘画技法,描绘出一位信使,手拿信物“ぁ保ㄒ恢止关卡的通行证),身骑快马飞奔疾驰的画面。驿使图1982年作为我国的邮电标志,发行了纪念小型张,使国人争相观赏。这些砖画文物及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墓群的发掘出土,填补了我国魏晋时期绘画史的空白。

套装舍利石函是一组五件套佛舍利容器,出土于甘肃泾川唐代大云寺塔基地宫。套装的最里边是一白色玻璃瓶,瓶内装有14粒佛骨舍利子。将佛舍利瓶装入用金片、珍珠、绿松石、玛瑙镶嵌成莲花状的华丽金棺内,再将金棺放入银椁,银椁放入铜匣,最后将这套由小到大相隔套装的佛舍利珍贵器物放入最外层灰色大理石制成的覆斗式方型石函中。在石函顶部刻有阴文隶书:“大周泾川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这套佛教艺术珍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9)

传统工艺文化遗产特别是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越来越受到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无论是传统工艺文化里面的物态还是非物态是我们祖祖辈辈都不能忘记的责任与使命。

湖南省是一个传统工艺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会,部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有20项,包括著名的湘绣,滩头年画,浏阳花炮制作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范围广泛中带有集中,无一不传承着悠久的湘湖文化。对于他们的保护与如何构建它们与大众生活产生交融的桥梁也是当今一直在讨论的话题。

艺术与文化似乎总是与博物馆分不开=。自1683年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建立,正式使用“Museun”以来,博物馆作为收藏和展出历史文物,艺术品和自然标本的一个机构,一直延续至今。1974年的哥本哈根第十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上,定义博物馆为“一个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为研究、教育和传播、欣赏的目的,明确了博物馆所肩负的“收藏保管、科学研究、传播教育”等三大职能。而工艺艺术文化是人类的巨大文化宝藏,大型综合博物馆里面总少不了工艺文化专类,专门的工艺艺术博物馆也不少。

一、湖南传统工艺文化在湖南省内博物馆构建中的优势

湖南省依托华中的丰富地域资源和少数民族资源,各民族祖祖辈辈的文明聚积自然让湖南省的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相当丰富。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值得骄傲的传统工艺,所谓工艺,是源于生活的,是对手工产品进行造型和装饰的美化技艺活动,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与物质生产直接联系着的工艺文化。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与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工艺文化已经逐渐被标准化批量生产所代替,在高效率的背后自然少不了粗制滥造和审美麻木以及文化归属感的丢失。所以说,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已经变得举步维艰。博物馆自然背负着巨大使命。湖南省内的传统工艺文化中的“物”和“非物”部分都必须通过博物馆来进行诠释和展示以及保护。

而省内的传统工艺文化在博物馆构建中是占有一定优势的。首先得益于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历史。在深厚的湘楚文化滋润下,有着非常浓厚的地域特征和清晰的历史源流可寻。在传统工艺文化方面主要有以长沙古铜官窑为代表的陶瓷工艺;以“龙凤人物图”为标识的湘绣工艺;以邵阳隆回滩头年华为代表的年画工艺;以传统木雕为代表的建筑家居工艺等等。湖南以丘陵地貌、江河贯通为基本特征,且不乏奇峰峻岭、溪涧飞瀑的自然遗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定的地域就滋养出了结构殊异的文化。加上历年来重大考古发现,自然为博物馆的收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其次就是湖南省相关部门以及政策法规对传统工艺文化的重视。在“物”方面,非常注重收藏与保护,有专业的藏馆比如湖南省工艺美术馆以及湖南省湘绣博物馆等等。在“非物”方面则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组织。到目前为止,以及申报了三批部级或者省级的名录。不久前,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正式成立。这是湖南省第一个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民间组织。这些都为湖南传统工艺文化在博物馆内的构建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二、湖南传统工艺文化在湖南省内博物馆构建中的不足

“收藏功能”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与职责。评价一个博物馆最主要的是看它的收藏功能是否完善。从这一原则上来看,对于现有文物的收藏和保护不是非常健全。对于那些被列入部级或者省级的名录,博物馆的职责是将他们完整地请进博物馆,这需要非常专业的队伍深入民间去发掘研究。比如邵阳市的滩头年画,被珍藏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大部分都是散落在普通居民家。笔者探访过湖南省工艺美术博物馆,不完善的地方还是有的,省内最具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都没有相关关的展馆,展出的物品与方式带有商业气息比较浓厚,对于省内最专业的工艺美术类的博物馆,这种收藏水平是非常欠缺的。其次对于在传统工艺文化方面的收藏,与纯粹的美术作品收藏不一样,传统工艺文化里面包含着“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关系,在收藏展览方面,要兼顾考虑这两者。列如年画艺术,它的作品是物质文化,但是它的创作思路和技法就是非物质文化。而这种过程也不是简单的列上说明板,播放相关的影像或者是请艺人来表演,只有让参与者以独立的态度参与进来才能起到宣传教育工作,让观者了解到它们的不一样和独特价值。在诠释方面,应该用更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比如河南博物院2006年举办的《河南省民俗艺术精品展》,对反映中原大地民风民情的工艺美术,服饰,民居建筑,节庆用品等进行了系统的展示,并且请了多位民间老艺人,对朱仙镇木板年画制作,民间泥玩具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工艺文化进行生动的展览,非常淳朴接地气。

加强与观众的互动让他们参与其中也是湖南传统工艺文化湖南省内博物馆构建中的不足。笔者前不久走访了中国美术学院皮影戏博物馆,在展出方面,以一种非常朴实的方式呈现,空间不大但是又浓缩了精华。引人注意的是还有互动区,DIY区,这种设置更让观者亲身体会皮影戏的制作和表演过程。真真切切的参与其中。并且要加强观众的反馈调查工作,让观众不仅仅当一个过客。这样才能发挥博物馆本身的价值。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化文明的发展,人类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源远流长的传统工艺文化追寻是最淳朴最值得去体验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能在浮躁的现代生活注入一股清泉。而博物馆作为一个以收藏教育目的的机构,更应该重视对这一块的组织和保护工作。湖南省内的博物馆在这一领域的构建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应通过自身的综合性优势,不断挖掘,组织团队进行调研与保护,接纳省内各名族的传统工艺文化精粹,不应守在营销化和商业化的圈子里面。主动地在公众、社会与传统工艺文化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不断探索传统工艺文化进入博物馆的方式、方法。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45—02

朝鲜族是自19世纪中叶开始由朝鲜半岛逐渐迁入我国境内并定居下来的跨境民族,一方面其语言、传统、习俗等文化特征与朝鲜半岛民族具有同源性,另一方面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经过长期不断的文化积淀与发展,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中国朝鲜族文化既区别于朝鲜半岛的生活文化及国外其他朝鲜族群体生活风俗,又与国内其他兄弟民族的生活文化有区别,是独具特色的朝鲜族生活文化。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朝鲜族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民俗器物等正在消亡。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日益迫切。本文认为,民俗博物馆在对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抢救性整理与保护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对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宣传的重要途径。

一、哈尔滨市朝鲜族民俗文化发展现状

哈尔滨市约有12万朝鲜族人口,占黑龙江省朝鲜族总人口数的30.86%。哈尔滨市从地理和人口分布上看都位于黑龙江省朝鲜族社会的中心,这里不仅朝鲜族人口地理分布相对集中,全省朝鲜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领域也相对集中。哈尔滨市朝鲜族在长期的生存活动中,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着风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有自己的语言与文字,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均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餐饮、服饰、歌舞与节庆活动别具特色。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朝鲜族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迁,加之保护和传承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工作相对薄弱,导致朝鲜族民俗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其一,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对朝鲜族的影响巨大,许多民俗文化已从生存活动中脱离出来,失去了生活基础。加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变得日益活跃,有大量的朝鲜族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外出务工,使民俗文化的传承缺少了生力军。近年来,我市朝鲜族青年,尤其是市区内生活的朝鲜族青年,对朝鲜族传统文化逐渐疏离,无论在思维方式还是生活方式上都已出现文化特征的淡化。其二,由于对朝鲜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民俗文化没有及时进行保护和挖掘,同时又对部分传统文化过度利用,导致很多朝鲜族传统文化已经流失,一些传统礼仪、舞蹈和风俗习惯已经很难看到。以上种种直接影响到了我市朝鲜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民俗器物等正面临消亡。

二、民俗博物馆对保护和发扬朝鲜族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民俗博物馆承担着收藏、展示、研究、传习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职能,随着哈尔滨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和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变,朝鲜族传统的民俗物品正慢慢消失,传统的民俗文化也将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因此,应该以民俗博物馆为平台,尽可能搜集朝鲜族民族文物,使之形成一个个系列,生动全面地以实物形式展示给观众;不断地去挖掘、整理、恢复、弘扬朝鲜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打出我市独特的文化品牌。

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可以有多种形式,一种是规模比较大、功能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博物馆,如目前哈尔滨市朝鲜民族艺术馆建有“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另一种是设想在阿城、尚志等朝鲜族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充分利用旧有的村落、建筑等,因地制宜,将其改造建设成民俗文化陈列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平时可供人们休闲、学习、娱乐,年节时可供开展民俗活动,使其成为一处当地人传承民俗文化的基地,同时也可为建设和谐社区服务。后者将成为综合类博物馆的有力补充,使朝鲜族民俗文化得到积极的调动和良好的传承。

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位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当时展览展出的民俗文物约有16大类共304件,涉及朝鲜民族生产、生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时,馆内的朝鲜民族村落微缩景观将给市民展示朝鲜民族生活常态。2012年,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展馆扩建工程顺利完成,重新开馆。扩建后的展厅采用回廊式设计,将朝鲜族人民生产、生活、文化教育等生活情况分类展出,使参观者仿佛游走于时光长廊,体会这个民族的发展之路。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一直以来得到了我市朝鲜族群众的大力支持,此次扩建,又得到群众无偿捐赠展品百余件,极大地丰富了馆藏,也使重要的民俗文物得到了及时的收集和保护。4月末,黑龙江省博物馆专家组对朝鲜族民俗博物馆的展品作了详细考察,对民俗文物进行评级确定,其中一架具有百年历史的伽琴被评定为二级文物,另有其他四十余件民俗文物被评为三级文物。

该馆坚持每天开馆7个小时以上,平均年接待国内外观众达5万多人次,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财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城市特色旅游资源。除定期开放展出之外,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还不定期地组织各种文化展览,曾先后举办了朝鲜族传统礼仪展、韩国工艺品展、朝鲜书画手工艺品展、哈尔滨市少数民族书画展、哈尔滨—清州中韩书法展等,为广大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展览展示服务。

三、扩大民俗博物馆文物保护功能的前景展望

朝鲜族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给哈尔滨市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宣传提供了一方沃土,但要使朝鲜族民俗文化在这里继续开放出灿烂之花,则需要文化工作者辛勤的耕耘,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工作。

第一,要继续积极主动地调查、征集朝鲜族民族文化的有形遗产,完善文物信息。前阶段的文物保护工作,由于受经费的限制,民俗文物的征集主要集中在距离城区较近的一些地区,且主要收集室内的有形文物,未能深入偏远地区,而往往在那里民俗文化受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影响相对较小,更有希望征集到价值更高的民俗文物。下阶段的工作就是要积极筹措资金,深入基层继续征集、保护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同时拓展保护范围,注重对大型文物的整理和保护。在前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发现,民俗文物是征集并得到保护了,可是对于某些展品的名称和具体使用方法,却未能确定下来。由于很多民俗文物早已被现代化的生产、生活工具所替代,不再被使用,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了解这些文物的老人越来越少,因此及时正确地总结其名称和使用方法,成为关键问题。

第二,拓展保护范围,开展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工作。下一阶段,要注重保护那些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朝鲜族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加强对象帽舞、农乐舞、朝鲜族传统民俗婚礼、洞箫、伽琴等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深入民间挖掘整理原始的朝鲜族生活民居、民间传说、无任何文字记载的口授民歌、民谣、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积极利用现有馆藏特色资料和优势,同各地同类博物馆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民族文化资源交流。积极举办参与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为各地之间、各民族之间提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了解的平台,活跃区域间、民族间的交流协作。树立开拓创新的理念,广开征集调查藏品的新渠道,探索保护藏品的新措施,寻找研究藏品价值的新途径,创新藏品展示的手段。

参考文献: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05-02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同志曾说:博物馆文化产品是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宣传和推广博物馆文化的有效手段,同时又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的需要。这里所讲的博物馆文化产品,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非物质形态的知识、思想以及服务,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表现的书籍、复制品、纪念品等。而这类将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外化为物的文化产品,或可以称之为博物馆文化衍生品,逐渐为博物馆界所重视。

博物馆文化衍生品,从目前调查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三类:第一类是依托博物馆馆藏文物设计制作的各种材质的饰物、实用物等工艺品;第二类是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复制和仿制品;第三类是与博物馆馆藏文物或与博物馆展览相关的书籍、出版物及各种纪念品。虽然对于文化衍生品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大,但目前多数博物馆对于此类文化衍生品的开发起步较晚且资源不足,对于体积、重量、用途、观众心理、观众需求、市场上类似产品销售情况、包装设计等因素尚缺乏全局考虑,仍显现出开发能力不足,产品缺乏特色,品类单调,开发无序等缺陷。笔者认为,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设计开发不仅要依托单体文物所衍生的信息、知识及审美价值,同时还需秉承下述几方面因素,才能够逐渐满足市场需求,形成具有博物馆特色的系列文化衍生品,成为宣传博物馆文化的重要手段。

一、紧密结合博物馆文化活动,突出自身特色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曾讲:开发博物馆文化产品,不从文物、博物馆中寻找、发掘创新的原料元素,是失策;文物、博物馆界没能充分提供丰富厚重的优质资源,是失职。因而博物馆各类衍生产品的开发都应依托博物馆以及博物馆的各类文化活动而存在,这一特征也是其他文化衍生品在开发设计过程中所共同具备的特征之一。随着文化事业快速提升、文化体制改革加速的步伐,各类博物馆也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大力发展以文物展览展示为主的,寓教于乐的文化展览展示鉴赏、观光、休闲娱乐、度假、餐饮、信息提供、资料查询服务等一系列文化旅游和活动。各类形式不同、风格各异、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可以给这些博物馆参与者带来各种感官的触动,可以使人感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参与者可以因为各自的阅历不同得到属于自己的体验,进而会自觉地产生保留住或珍藏这种认同感或体验的欲望,故此,博物馆推出与展览陈列等文化活动相配套的博物馆文化衍生品,正好可以使人们的这种愿望得到满足,促成消费。因此,博物馆的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应该是这类文化活动的补充以及其他形式上的延伸,而这类文化活动又会在文化衍生品的推广过程中成为了最直观和最有效的宣传和销售方式。如大英博物馆曾于2007年9月推出“秦始皇·中国兵马俑特展”,大英博物馆为配合此次展览推出的各类明信片、文具、文物模型等兵马俑系列纪念品,仅此类文化衍生品的收入就足以支付该展览的借展费用了。

当然,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并非否定文化衍生品开发上的创新,在利用馆藏文物的器形或者纹饰进行创作设计时,既不可以将这些文化符号简单地堆砌,也不可以将这些元素随意改动,而是需要将这类文化符号进行提取进行加工和再创造,不仅要保留文物的精神内涵,还需要注重市场需求,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或流行元素,在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同时,还可以赋予实用性,使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二、进行市场调研,确定目标观众群

博物馆文化衍生品是博物馆文物和文化艺术的符号,需要能够代表本地区、本民族历史文化特色,而以往的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多是作为外事活动馈赠之用,或者作为一些文物、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研究、借鉴之用。博物馆开发出的文化衍生品多是具有地域和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高档次、高文化艺术品味的商品,以满足这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