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博物馆发展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1 17:06:54

博物馆发展现状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1)

1.导语

博物馆需要有着大量的图书资料,各科专家、学者们者可以掌握各个领域的信息以及研究成果,也才可以与自身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灵活使用这部分资料实现分析、研究与探索,进而才可以有新的发展,得到新的结论,获取新的科研成果,为国家与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博物馆资料工作的建设与进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了各种专业技能学习与研究保障,对于博物馆自身的业务的开拓与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今,知识时代已经到来,在知识资本地位不断建立与肯定的时代,大众的求知需求欲望不断提高,而这些便为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因而,现在的博物馆资料工作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适应博书馆自身的发展需求,共同努力让博物馆日渐变成公民关注、热捧的场地。博物馆正向着更深层资,更广阔的领域进步与发展,而博物馆的资料工作肯定需要发挥其自身的功能与长处,展现它的学术地位与价值,而这些均需要改变过去不适应时展需求的情况,让博物馆资料工作抛弃传统的不适应的工作现状,寻找适应时代需求的发展之时,真正做到高质、高效,满足大众不断攀升的各种需求。

2.博物馆资料工作的现状

2.1博物馆资料工作应该适应时展

在传统观念里面,对于博物馆的资料工作,常常定位于以藏书量作为评价基础。然而,随着现阶段博物馆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化的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同样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增强科学管理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管理质量,以适应图书资料工作自身的发展需求,这便需要将转变博物馆“藏”的现状,实现以“用”作为中心。

2.2博物馆资料管理工作需要变被动为主动

博物馆于现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图书资料室必须要改被动为主动。需要做到经常性地知道博物馆的科研情况与各个部门所需要的资料情况,对于新的资料,需要根据不同的部门或者是研究内容,编制数目索引等,以方便不同部门工作人员的学习与参考。同时,图书资料室必须可以更丰富地、及时地反映出各个不同领域的学术动态与科研前沿、发展形势等。

2.3博物馆资料管理工作需要实现图书的多样性

随着现时博物馆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博物馆的专业经已拓展至多个不同领域,不断拓展藏书的数量、领域与种类。因而,图书资料必须要向着多样性与自主性发展,让这些专业的丰富的图书资料可以为更多的人作出各种不同的服务,这同样是现今时展对资料工作提出的专业化的要求。

2.4博物馆资料管理工作需要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今计算机的普及,博物馆资料工作传统手工操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使用数字化的管理系统进行及时的更新,可以做到更快、更便利的进行管理与为大众服务,不单可以实现快捷无误,提升工作效率,更能够实现海量存储、更快更方便的进行资料整理与检索。因而,博物馆资料管理工作必须要加快信息化建设。

3.博物馆资料工作的发展

3.1进一步健全资料的索引工作

索引工作为资料工作的提高效率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为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进步进行垫铺的前提工程。博物馆资料的工作重点表现于索引的编制与和运用上面,为专业人员进行探索与研究,社会大众读者提供了更便利的服务。因而,我们必须结合信息化以及知识时代大众对于书籍搜索的特点,要进一步健全资料索引工作向着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3.2积极收藏、积累地方文献资料

博物馆应该广泛地对图书资料进行收集与收藏,专业设立地方文献专藏,充分发挥地方博物馆的优势,积极收藏和积累地方的文献资料,不单有利于对当地文献书籍进行妥善的保管与收藏,同时对于博物馆的文献资源以及资料的补充与完善工作均是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博物馆图书资料的地方性特色,让各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文献、资料得到保存与延续。

3.3对非物质遗产和工业遗产的采集与分类整理

博物馆对于非物质遗产以及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延续均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因而,地方博物馆应该积极地对附近的工业遗产以及自然历史资源做实地调查与探索,及时而快速地掌握当地最快最及时的信息与资料,对地方的非物质遗产以及工业遗产进行采集,再进行分类和整理。针对博特馆图书资料室可以构建出一个专门的资料库,对这些遗产实行分类、编辑与管理,进而让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同时还可以利用陈展的方式,向社会各界宣扬中国文化遗产。

4.结束语

博物馆资料工作,在将来的发展中,需要坚持着围绕为博物馆的研究工作服务作为重点而进行,其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向着科学化、标准化作为本质,让资料室的工作更为标准与健全,从而实现向专业人士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的目的,这便需要我们的博物馆资料室需要进一步引入高素质的人才,以满足时展给资料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2)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经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利用暑期时间走访了成都 21 家博物馆,其中包括 17 家国有博物馆、4 家民办博物馆。本文试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成都博物馆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思考未来博物馆业发展的前景。

一、成都博物馆业概况及现状

成都的博物馆事业起源较早。从 1914 年的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 ( 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 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发展较为缓慢。到七八十年代,伴随着杜甫草堂、武侯祠、永陵 ( 时称 “王建墓”) 等几家专题性纪念馆的正式挂牌和成都市博物馆的恢复,成都的博物馆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都兴建了一些企业办的博物馆和私人陈列馆、艺术馆,为成都博物馆文化事业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到目前为止,成都共有历史考古、地质、名人纪念、民风民俗、酒文化、医学、钟表等专题门类博物馆约 86 家,其中,国有博物馆 50 家,民办博物馆 36 家。这 86 家基本涵盖了目前成都所有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收藏馆、陈列馆、艺术馆。这些博物馆的分布除了成都市区,也有在周边的郫县、新津、彭州、大邑等地。基本上形成了门类丰富、国有馆与民办馆共同发展的博物馆体系。

成都博物馆业藏品丰富、种类齐全、且富有特色,如四川省博物馆和成都市博物馆是市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四川大学博物馆是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是西南第一家医药卫生专业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

川菜博物馆,是世界唯一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主题博物馆等等。

成都博物馆业的发展是喜忧参半,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 总体发展较快。博物馆数量明显增加,博物馆藏品范围不断扩大,藏品量迅速提高,私人收藏家日渐崛起。2010 年安仁古镇 “中国博物馆小镇”挂牌,更是为成都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 各博物馆发展不平衡。博物馆之间的生存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知名度有着天壤之别。有些被人津津乐道,有些则根本不为人所知。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武侯祠博物馆盈利一年比一年高,建川博物馆的经营状况也是一年比一年好。而馆藏丰富的高校博物馆却门庭冷落,锁在深闺人未识; 李?氯斯示拥挠慰鸵彩巧僦?稚? 民办博物馆王安廷徽章纪念馆更是独处一隅。

3. 博物馆自身普遍宣传不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博物馆都还是采用旧的管理体制,经费靠拨款,展览靠指示,顾客靠等待……长此以往,就渐变萧条了。如李?氯斯示樱??诟叩妊Ц?拇ㄊΨ洞笱В?乩碛攀品浅C飨裕??歉浇?木用窈脱??春苌儆腥酥?阑褂姓庋?桓黾湍罟荨?br> 4. 民众缺乏参观博物馆的意识。2010 年初,《成都商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四川博物院自 2009年 5 月免费开放以来,平均日接待观众 2400 人次,仅相当于其接待能力的一半多一点,四川博物院出现免费后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据调查,绝大多数的成都市民只对几家大的博物馆有印象,如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博物馆等,表明公众对博物馆的参观意识还非常薄弱。

5. 其它问题: 如资金、人才、可持续发展等。

博物馆资金问题和人才问题是制约博物馆发展的主要因素。很多博物馆都面临着资金的问题,国有博物馆虽然有财政拨款,但相对于日益增长的藏品管理保护费用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二、成都博物馆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近年来,成都博物馆中发展比较好、发展模式比较有特色的主要是古蜀文明博物馆。如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 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如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 民营博物馆如建川博物馆、川菜博物馆; 艺术类博物馆如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据 《成都商报》统计,2010 年国庆大假期间,成都市内各大博物院 ( 馆)共迎来 26. 8 万游客,四川博物院、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成为外地游客来蓉必去之处。

1. 古蜀文明博物馆稳步发展

古蜀文明博物馆中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目前都发展得比较好。

金沙遗址博物馆于 2007 年 4 月 16 日正式对外开放。开馆两年多来,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160 万余人次。可以说,金沙遗址博物馆是成都博物馆的新标杆,现代高科技手段处处相随,科学、通俗、生动而活泼,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呈现出金沙古蜀王国丰盈的面貌。金沙遗址及大量精美文物在全新而独到的展陈方式下尽态极妍,美不胜收。采用的原生态、场景式、戏剧化、空间化等展示手段,将二维 ( 平面) 与三维( 立面) 、静态与动态、光与影、型与色等陈列技法与高科技技术有机结合,令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对博物馆的老印象被彻底刷新———原来老古董不是冷冰冰的、和我们有距离的,而是富有情趣的、让人开心而养眼的。

金沙遗址博物馆诸多的工作方法,很好地体现了创新的理念,是对目前国内博物馆工作创新内容的借鉴和总结,它代表了博物馆工作发展的一种趋势,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借鉴意义。所以说,以金沙为例谈博物馆工作的创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门票制度、场馆设计、陈列艺术、文化品牌的打造等方面都体现了创新意识[1]。

2. 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突飞猛进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中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博物馆在省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他们创立的产业公司每年的盈利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 223 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 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 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 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 “三国圣地”之美誉。

武侯祠博物馆现分文物区、园林区和锦里三部分,面积 230 亩 ( 15 万平方米) 。根据武侯祠新的规划内容,武侯祠将对这三个区域进行更加合理的功能区划,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三大板块。

2006 年,武侯祠正式向媒体公布了其面向社会征集的博物馆标志。门票收入占武侯祠旅游收入的比例正在下降,也就是说,景区不再是依靠门票的单一收入,而是复合型收入。武侯祠将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初步确定为实施品牌化、特色化、市场化三大战略。近年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促进了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明显增长。

3. 民办博物馆异军突起

民办博物馆中建川博物馆和川菜博物馆都各有特色,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建川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聚落占地 500 亩,坐落于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刘氏庄园所在地安仁古镇。聚落内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艺术品三大系列 20 余个分馆。同时,在博物馆周边区域内,配套建设各种文化商业设施,形成一个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休闲、收藏交流、艺术博览、影视拍摄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之一。

在博物馆聚落建设过程中,充分把博物馆藏品、文化资源优势、民营资本与当地资源相结合,并以此为依托,搞好安仁古镇保护与开发,将发展文化产业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新农村文化建设内在地协调起来,大力推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初步形成了弘扬历史文化传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热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4. 艺术类博物馆大放光彩

艺术类博物馆中发展最具特色的要数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了。该馆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红砂社区,由设计艺术馆、学术交流中心、艺术交流中心、高级研修班工作室及相关配套设施构成。博物馆展品分为四类: 酒瓶及包装艺术设计、不锈钢铸造艺术设计、红木制品艺术设计、陶艺作品。

许燎原创意设计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家设计类博物馆及中国酒类包装设计基地,是个人出资筹建的全民营博物馆,是我国白酒包装设计、产品规划、形象策略、咨询服务的著名机构,其丰硕的研究成果以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中国当代酒文化的典型代表。该馆从建筑到景观打造、从展品到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体现了创意设计的理念及价值,是中国创意设计的窗口。该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国内外设计界大师作品展览建立交流平台。目前,已经在此成功举办了许多国内外创意界颇具影响力的展出,如: 国际著名大师杉浦康平先生的 《半个世纪设计展》、 《设计师摄影展》、《香港新生代 7080 作品展》、《形上形下许燎原墨象展》、 《荷兰能量展》、 《隐藏的和谐》等项展出。

许燎原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以自己的创意设计为基础,发展创意产业,是典型的创意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博物馆的藏品基本来自自己设计,经济上自负盈亏,博物馆的经济状况在逐年好转。

三、发展成都博物馆业的一些思考

成都市的博物馆数量在增加,藏品在增加,但是它们的职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博物馆该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职能,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国家文物局于 1979 年颁布的 《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对中国博物馆的性质、任务作了明确规定: 博物馆是 “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 “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搜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国家的财政支持、社会资助、自身管理运营,群众的积极参与,哪一样才是博物馆的生存之道? 传统的文博观念就是把博物馆当成庙子来守,只要看好不被破坏就行了。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文物资源如果不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和利用,就必然会影响文博事业的发展,反过来,文物资源的保护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 一) 博物馆社会效益———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是社会公益性组织,它的社会效益应该始终放在第一位。

近年来,一些博物馆先后被定名为部级或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的博物馆成为大、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在此重任之下,博物馆将长期成为学校教育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最佳场所[2]。但是效果如何,还有待研究。在美国,博物馆都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配合学校教育。该部门通过为学生在博物馆设立专门的教室、实验室,或者开办专供儿童参观的陈列室,提供有偿借用的图片、幻灯、标本、模型等方法,为来博物馆参观的青少年提供服务。一些大型博物馆还专门编制了讲座教材。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两套为3 至9 年级学生准备的讲座,内容是 《我们居住的世界》,每次讲座大约一小时左右,另有一小时结合讲座安排参观,进行直观教育。我们许多博物馆的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实这项工作同样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体系,还存在认识不够全面、措施不够得力的现象,因此其教育活动的内容有待完善、形式有待创新、效果有待提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特点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种终身教育,所面对的群体和对象具有极大的广泛性,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阅历的人参观博物馆收获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 二) 博物馆经济效益———博物馆产业化

1. 挖掘自身优势,重视博物馆陈列、展览,多举办一些有特色的展览。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在展陈中充分利用了多种展示手段,有原生态展示、场景化复原、实物、沙盘、模型、仿真雕塑、灯箱、声音、光影、电子设备等,将虚景与实景、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强调了展览的直观性和通俗性,增强了观赏性、趣味性,满足了普通观众的心理需要。

2. 加强宣传,注重品牌创建,使博物馆更有吸引力。多做调查,知道观众的需求。建立自己的文化公司、产业公司。如武侯祠博物馆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公司,专门负责博物馆的宣传策划工作。金沙遗址博物馆也有专门的商品销售区,创办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金沙音乐剧”。在展览的宣传方面应该多向西方国家博物馆学习,重视展览的宣传。在美国,一个新的展览正在布置当中,便可以在车站、地铁、商场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有关该展览的宣传招贴画,有关展览的宣传资料可以免费索取,电视上也不断地播放着该展览的广告,甚至一切与展览有关的文字往来材料都印上了精美的与展览有关的文物图案。利用博物馆日、相关的节假日、特殊日子举办一些活动,吸引观众,扩大知名度。

3. 与其它机构展开合作。与其它博物馆合作办展览,与旅游部门合作,与其它文化产业部门合作。博物馆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 17 种文化旅游项目发展潜力的调查研究表明,其中人文考古旅游占据榜首,为 75%左右,因此,博物馆将成为 21 世纪游客关注的焦点[3]。

4. 动用社会力量,鼓励社会人员参与。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从本质上说它既是为了服务社会公众而办,同时,它又必须依靠社会公众来办,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支持、赞助才能办好[4]。这一点也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经验。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有博物馆之友、博物馆会员、博物馆志愿人员,这些组织的称谓有所不同,但其性质都为了支持、帮助和赞助博物馆而建立的热心公益性事业的公众性团体。在这些国家,博物馆之友是博物馆群众的基础,也是经费来源之一。金沙遗址博物馆在这一点上已经走在了前面,2007 年开馆之际就开始组织金沙遗址的博物馆之友。

5. 拓展自身的功能,多一些体验互动。如川菜博物馆,模拟考古、讨论会、组织夏令营、开通网上展览等。开设一些茶吧、餐饮、娱乐设施等。如武侯祠博物馆的成功之处在于体制创新和对文化底蕴的挖掘。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正是牢牢把握住 “三国文化”,积极探索文博单位产业发展道路,增强自身的 “造血”机能,形成保护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我国文博单位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提供了启示,走出了一条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的路子[5]。

6. 政策支持。博物馆特别是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早在 2003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就指出,要加快建立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力争在我省形成以 “四川博物馆”为龙头,市、州博物馆为主体,其他形式博物馆为补充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博物馆体系。此外,成都根据国家 2009 年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制定了成都四川文化产业规划,其中就包括文博旅游的发展目标和多项保障措施。

现代博物馆是一个 “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向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高水平的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要服务手段,但并非是唯一的服务手段,博物馆仅仅局限于向观众展示自己的收藏是远远不够的。发挥博物馆以丰富的实物资源为依托的特点和优势,以多样的服务手段,不断拓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门路,是充分实现博物馆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摆脱困境,谋求生存、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6]。

博物馆从自身特点出发,运用多种手段,为社会服务,并大力强化自我形象的宣传,争取更多的人成为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成为博物馆的朋友,使进入博物馆的人们不仅仅是等来的观众,博物馆的活动也不仅仅局限于博物馆院墙之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从事博物馆事业的人也越来越多。成都博物馆的发展有着非常有利的社会大环境,有些博物馆抓住了历史机遇,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创新,走出了新的发展路子。有些博物馆则固守陈规,渐渐被人们淡忘,经营状况越来越差。博物馆应从自身的特色出发,做好藏品的保护管理、陈列展览、形象宣传、社会教育、营销策划等工作,敢于借鉴其它馆的发展经验,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充分发掘藏品内涵,发掘市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职能,这也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

附: 成都博物馆一览表 ( 此次调研的博物馆仅限前 21 家)参考文献:[1]詹挽强,史婷 . 浅谈博物馆工作的创新———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例[j]. 湘潮( 下半月) ,2008( 8) .

[2]陈媛媛 . 博物馆应怎样发挥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j]. 剧影月报,2009( 3) .

[3]于萍 . 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j]. 旅游科学,2005( 5) .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3)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114-03

一、县级博物馆的主要工作任务

当前,县级博物馆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以文物标本收藏为基础,以文物征集、管理、研究、陈列为基本任务;通过对文物标本进行收藏、研究、陈列,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反映本县自然环境、资源、革命史、民族史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文物保护法》等文物、博物馆方面的法律法规;承担全县境内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文物保护单位的筛选和推荐、文物保护单位的“ 四有”工作等;配合县级主管部门进行文物古迹的维修、抢救性发掘等工作和打击盗掘、倒卖、破坏文物等违法行为。

二、县级博物馆近年来开展的主要工作

以靖远县为例,靖远县博物馆成立于1978年,位于县城鹿鸣园内,为靖远县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下属的事业单位。博物馆馆舍占地总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552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38平方米;馆藏文物1万余件(实际数量),其中珍贵文物200多件(套)。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几代文博工作者多年的不懈努力,靖远县博物馆各项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硬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1996年,靖远县博物馆完成博物馆大楼新建工程;2009年以来,先后对博物馆二楼展厅进行了全面装修,安装了文物库房藏品密集柜及陈列大厅安防设施,达到了文物安全风险三级标准。

(二)基础业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靖远县博物馆建立并完善了靖远县文物保护单位及管理机构信息数据库,一、二、三级文物藏品数据库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圆满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县18个乡镇、175个行政村、385处,其中新发现275处;文物普查点的数据全部录入微机,并顺利通过省级、国家验收。钟鼓楼整修工程和寺儿湾石窟造像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现已全部竣工;完成了钟鼓楼、寺儿湾石窟、法泉寺石窟等3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三)展览展示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

1990年以来,靖远博物馆依据文献资料,通过深入走访调查,将靖远县历代名人、忠勇将士等21人的生平事迹整理编撰成《靖远县历史人物传略》,并在乌兰山、法泉寺、钟鼓楼、大芦乡等地巡回展出。同时展出的还有《文物保护法》图片40余幅、靖远县石窟寺文物图片70余幅、铜佛造像数尊。1995年,将《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挂图加工成横幅的形式多次在法泉寺、乌兰山、钟鼓楼、若笠乡、大芦乡等地巡回展出。1998年以来,将精心筛选出的300多件文物进行了陈列,同时展出的有《靖远县历史人物传略》、《馆藏精品书画作品展》、《靖远乡情书画作品》。10多年来,共接待省、市、县各级领导500多场次,接待中、小学生80场次。2009年,新布“靖远历史文物”专题展厅,展出文物111件,实现了向社会零障碍免费开放。2010年在钟鼓楼举办“靖远钟鼓楼专题图片展”、“靖远当代名人书画作品展”、“靖远红色革命图片展”。

(四)专业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多年来,靖远县博物馆充分利用参加省市各类文物培训班、馆际之间交流学习等途径来不断提升员工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使博物馆员工队伍的质量得到了较明显的提高。目前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人,技师2名;而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6人,大专学历以上8人。从业务上看,博物馆事业发展已具备了较好的工作基础,也取得了良好的工作业绩。

目前,靖远县博物馆已成为靖远县县委、县政府接待和会客的窗口单位,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博物馆作为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社会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三、县级博物馆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队伍需要壮大

靖远县博物馆现有11名工作人员,但队伍结构不合理,男少女多(3男8女)、年龄偏大(45岁以上4人)、专业骨干青黄不接(现有在职职工大部分是在职在岗培训或自学出身),在工作中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且工作任务繁杂,不仅要肩负博物馆的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展示传播等工作,还兼有文物保护的职能,包括承担全县地上地下300多处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的保护与管理,地上地下文物的调查,文物保护单位的筛选和推荐,文物古迹的维修,文保“四有”工作以及突发的抢救性发掘工作。由于工作业务量大面宽,在岗人员均身兼多职,即使满负荷运转,部分工作也仅限于应付或因缺乏人员而无法正常开展。同时,自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又面临增加展厅管理人员、展厅内外安保人员、保洁员等一系列问题,人员匮乏及经费困难,直接影响了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收藏与保护是博物馆最基本的功能。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要素,征集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由于民间收藏的兴盛和财政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靖远县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工作越来越困难,难以征集到展览所需的文物,藏品的种类和质量都无法满足举办专题展览的需求;文物征集途径不畅,征集经费落实困难,专项业务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博物馆的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展示传播等基本功能的充分发挥。

(三)现有展览不够丰富,展示水平亟待提高

靖远县博物馆现有一项基本陈列,虽然于2009年重新进行了装修布展,但因经费投入不足,陈列展览手段落后,艺术性、感染力尚需进一步加强,展示效果亟需更新。基本陈列常年不变,无法推出符合观众需要的高水平的临时性展览,使得博物馆所能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所以,努力提高博物馆的展览展示水平,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展示教育作用乃是当务之急。

(四)运行经费紧缺,严重影响县级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经费问题是制约博物馆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靖远县级财政每年给博物馆的事业经费(按编制人头数安排,7个编制,在职11人),仅能勉强支付职工的工资,办公经费每年仅有1万元。因无经费购置通风设备和取暖设备,博物馆展厅里夏天极热,冬天又极冷,因而,不能正常开展业务活动,藏品建档、藏品保护和陈列布展等工作经费更无法谈起,严重影响了各方面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影响县级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管理体制相对滞后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与扶持。由于政府投入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经费缺口很大,加之社会资金的投入与参与受到政策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资金困难也就成为了博物馆工作正常运作的瓶颈,也是制约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靖远县博物馆自1978年成立以来,先后隶属于县教育局、文化广播局、文化局、文化体育局、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其人员编制7人始终未变。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和文物安全压力不断增大的严峻局势,目前的人员编制紧缺的状况严重阻碍了靖远县文博事业的正常发展。

(二)自身服务意识欠佳,职能定位不准确

从严格意义上说,博物馆应具备藏品、陈列、科研三大职能。而县级博物馆的现状能兼具这三大职能的为数不多。就靖远县博物馆来说,基本陈列仅有一项, 科研力量几乎为零。目前虽已具备保管藏品职能,但文物库房不健全,安防设施不达标,却要承担本不属于博物馆业务范围之内的文物保护职能。另一方面,由于县级博物馆长期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博物馆自身以往对此思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摆正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没有把展览展示、服务社会的工作摆到应有的突出位置,忽视了博物馆自身价值和自身作用的展示、宣传和体现,这就使博物馆难以得到广大观众的认知和社会的认同。

(三)人员专业水平普遍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对博物馆的宗旨、职能和专业特点认识不到位,人员配备制度不规范,培训制度不完备,导致博物馆的人员队伍老化、庞杂,男女结构不合理,专业人员不足。特别是考古、经营等专业性人才奇缺,而人员总量上却人满为患,且年龄普遍老化,缺少中青年骨干,较难以适应现代化博物馆对高水平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的需要。仅以靖远县博物馆为例,现在职的11名干部职工中,年龄在45岁以上者达4人之多,且35岁以下人员中,没有一个属于正规文物、博物馆专业的人才。大多数人文化层次、专业水平目前无法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考古、美术、鉴定等急需人才后继乏人,严重制约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五、县级博物馆事业发展对策

(一)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改善博物馆发展的社会环境

按照《文物保护法》和《甘肃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积极申请县人民政府承担起县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主体责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扶持措施;增加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人员编制(包括展厅管理工作人员、安全保卫人员、保洁员等);解决落实博物馆藏品征集、保护、展示及配套服务的工作经费,确保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能正常运行。文物主管部门也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强化政策导向,加大扶持力度,从而进一步优化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规划引导和规范管理,走可持续、内涵型发展道路

要按照《博物馆等级标准》中对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博物馆提出硬件、软件建设的标准要求,积极组织县博物馆达标实施工作;对博物馆现有配套设施不健全之处和隐患要限期整改,以提高博物馆内涵质量;通过整顿、提高、发展和完善,努力提升县博物馆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博物馆社会作用的有效发挥,促进博物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三)加强基础工作和制度建设,提高博物馆的各项业务工作水平

博物馆要努力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落实文物征集经费,加大社会文物征集工作力度,尤其要重视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特色文物的征集,不断丰富文物藏品;要集中人力,拟定计划,落实责任,认真抓好馆藏文物的登记、建档、备案等基础工作,健全、完善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确保馆藏文物安全;要加强文物科技保护工作,重视馆藏濒危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努力改善保管、保存条件,遏制因环境不利、管理不善造成文物受损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加强藏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馆藏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水平。

(四)加强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抓好博物馆的队伍建设

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是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博物馆要通过改革来实现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增强队伍活力;强化“人才兴馆”的思想,加大专业人才培训和培养力度。制定、落实培训计划,提高博物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培养博物馆行业的急需人才,从而全面加快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

(五)博物馆自身要加强公众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争取社会力量对博物馆活动的参与和支持;尤其要争取吸纳社会资金资助,本着互利共赢的目的让社会共享博物馆文化的成果,实现博物馆与公众的相互认知,与社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为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

(六)立足特色,扩大视野,发挥地方优势,建立有特色的博物馆是县级博物馆发展的趋势

特色就是生命力,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是县级博物馆可资利用的潜力。由于大、中型博物馆陈列了各地文物艺术的精品,因而县级博物馆很难在展品品位上取胜。因此,县级博物馆只有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及特点,加强对县级博物馆资源调查研究,积极挖掘地方特色,建立有特色的博物馆。同时,要冲破文物历史类博物馆的藩篱,开拓视野,认真分析和研究本县行政区域在哪些方面有可以开发和利用博物馆资源,做到合理配置,永续利用。要把挖掘本县诸如生产方式、民间工艺、宗教民俗、土特产品、自然资源等潜力作为博物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

(七)积极改进工作方法,探索开展博物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首先,举办灵活多样的临时展览和专题展览是搞活县级博物馆的重要手段。在县级博物馆中横向比较,举办一些灵活多样的临时性展览或专题展览来扩大县级博物馆的影响。其次,加强开展参与性活动是县级博物馆发展的有效方式。开展一些参与性活动,将欣赏展览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观众充分了解展览的有关知识,也可以大大提高参观者的兴趣。第三,加强横向联合,是县级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内容。县级博物馆要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社会各界以及博物馆间的横向联合,互相交流,可利用有特色的个人收藏品,采取租借等有偿使用的办法在县级博物馆展出。最后,加强讲解宣传是促进县级博物馆的重要措施。在讲解中,要准确理解本馆陈列内容,紧抓本馆特点,利用特殊的民风民俗和当地的优美传说、典故以及受众感兴趣的话题,通俗易懂地向观众讲解,增强讲解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要认真分析受众的心理,把握其心理动向,灵活机动地的讲解宣传。这些做法对于渲染参观氛围、提高县级博物馆的知名度有着特殊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张艺红.浅谈县级博物馆的发展[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6).

[2]陈亮.市县级博物馆事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文物工作,2005,(9).

[3]黎宏河.博物馆“免费时代”的困惑[N].工人日报,2008-3-29.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4)

一、贵州各民族博物馆的现状

(一)运行理念陈旧

当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已经开始走入社区,注重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时候,中国大部分博物馆还处在以专家、领导为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因此展览的陈列内容,往往只以专家的思路为指导,忽略了观众的切实需要。由于贵州不少民族博物馆的定位往往是集中展示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宣传地方的一张名片,因此深受政治性的意识形态影响。各地通常委派抓宣传、文化工作的干部主持民族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有些领导并不具备博物馆学知识也参与管理。因此在运行上,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出,竞争意识淡泊,长期以来“等、靠、要”的思想充斥在民族博物馆的从业人员之中,这种僵化的运行体制,导致民族博物馆发展缓慢、滞后,民族博物馆的不少工作人员缺乏对民族文物及历史文化研究的热情,常常为了做某个展览,临时开展征集工作,谈不上对展品地深入研究,少有推出或无法推出精品展览,无法满足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的需求,很难吸引到长期、固定的观众群体。

(二)经费短缺

贵州目前拥有三所综合性民族博物馆,分别是贵州民族文化宫民族博物馆(该馆已获批准即将挂牌为“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黔东南州博物馆以及黔南州博物馆。同时在各地州县有不同类型的专门性博物馆,如雷山西江苗族银饰刺绣博物馆、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等。在我国,目前只有隶属文化系统及宣传系统的博物馆可以享受国家的公益性事业补贴。除了黔东南州博物馆于2008年划入文化局管理,从2010年开始享受到国家的补贴而外,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及黔南州民族博物馆隶属民委系统,每年正常拨付的经费十分有限。以黔东南州博物馆为例,该馆2008年的接待人数达3万人次,而门票收入仅有6万余元,大量的参观人数属于免费接待性质。而黔南州博物馆和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自开馆伊始就执行免票制度,没有门票收入。目前黔南州博物馆每年正常的维护经费是25万,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每年仅电费一项支出就超过十万元,但却没有固定的运行费用,所有经费都是实报实销。由于没有日常运营的专项经费,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额度往往取决于是否有大型活动或接待任务。

(三)展示手段落后

一个展览是否能吸引观众,除了展品本身的质量而外,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往往是关键。许多民族博物馆的展品通常仅仅以展柜陈列或悬挂上墙的形式来展出,谈不上科技含量或设计理念的博物馆陈列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追求。

与单一介绍某一族群或者某一类文明现象的人类学博物馆相比,综合类的民族博物馆要找到一个既新颖又独特的选题,以清晰的脉络串起丰富的民族文化,对于博物馆的内容和陈列设计人员是相当大的挑战。据笔者调查,贵州大部分民族村寨博物馆(陈列室)目前的陈列风格依然局限在上世纪90年代的形式,以实物、图片为主,大篇幅的、教科书式的枯燥文字充斥版面。很多村寨类博物馆尽管阵列着大量劳动生产工具,但并未挖掘出其上承载的该民族的精神文化源头与发展史,没有挖掘出该民族文化价值的精髓,致使参观者一瞥而过,毫无深究的兴趣,甚至留下“民族博物馆就是陈列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印象。

(四)缺失公众性

公众的参与意识固然与国民整体素质相关,但缺乏有目的的宣传方式却是民族博物馆自身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的宗旨,是当前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以“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为主要任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是民族博物馆在新时期应当建立的生存理念。很多民族博物馆出现观众稀少、门可罗雀的现象,其原因不仅在于经费短缺、展示手法陈旧,引不起观众的兴趣,更在于没有“走出去、请进来”的主动意识。一般民族博物馆在开馆初期,会采取一些宣传手段造势,但是没有延续性和持久性。有的民族博物馆虽然开通了网页,但由于缺乏专人管理与维护,内容更新缓慢,对于观众的留言建议也无法及时反馈处理,渐渐失去吸引力。还有的民族博物馆只在有团队参观时才开放,散客往往被拒之门外。

二、针对民族博物馆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展览设计

在内容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将“讲道理”变为“讲故事”。这要求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人员,在研究展品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理清历史与文化脉络,对展品倾注感情,在文案写作过程中同时注重学术严谨性与文学可读性。内容设计人员将不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者、旁观者,也将成为参与者、创造者。

在形式设计中,充分考虑形式设计原理,将“体验感”作为核心设计方向,为观众再现一个文化、历史的世界。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将光影、色彩、平面、立体各方面因素使用在景观复原、动态陈列以及互动展示中。在辅展用品的选材上,应充分考虑如何更好的阐述文物内涵。例如,陈列贵州土法造纸环节时,展品的说明牌或版面如能设计使用贵州丹寨石桥、贞丰小屯等地制作的纸张替代通常采用的普通木板或亚克力材质,这就抓住了土法造纸这一传统手工艺朴素、天然的本质。又如,抓住某些少数民族崇尚和喜爱的颜色特征,作为展出属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展品时的基础色,于无声中有声,潜移默化地使观众了解到少数民族的审美倾向,从而达成文化认同。

(二)注重博物馆的社区服务功能

到欧美国家旅游过的人深有体会,许多城市的街道与建筑充满历史感,行走其间,仿佛其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博物馆,人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代表历史,这是欧美国家博物馆的“社区化”的特征。民族博物馆身处少数民族聚居地,更应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发挥教育职能的同时,发挥社区服务职能,消弭文化裂缝,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与发展。比如不定期举办各类民族文化专题展、文化沙龙、讲座论坛,有条件的民族博物馆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每周或每月固定日期放映反映民族历史文化的风情片、纪录片等。根据研究与收集成果,出版各类介绍民族民俗文化的印刷品、光碟制品,因为博物馆本身的学术性与权威性,参观者将非常乐于从博物馆获得了解展品背后故事和增长知识的机会。

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该馆自2007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也经历过“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打动人心”的困境。为了传承红岩精神,更好的在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爱国主义教育,该馆另辟蹊径,首次在博物馆界采取了编排舞台剧的形式进行宣传。所有参演人员全部是该馆的职工,研究员、讲解员、包括司机,都在其中担任角色。不仅调动了员工学习与研究本馆藏品的热情,也用如此生动的形式,向观众再现了红岩精神,从推出至今深受好评,如今已成为重庆市文化消费市场中重要的一环。

(三)设计有特色的文化产品

民族博物馆可以与地方旅行社合作,根据旅游人群的分类和市场需求,共同开发与推广以欣赏民族风情、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传统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目前很多旅游项目打着体验民族风情的口号,但仅仅是单纯的农家乐形式,并不能使游客对于保护民族文化有着认知感与责任心。民族博物馆在与旅游市场结合的过程中,可以让观众(游客)拥有更多的体验,例如亲自制作蜡染、学习一种刺绣手法、学习一种民族乐器的吹奏、学会一种民族舞蹈动作、参加一场原汁原味非表演性质的年节活动等。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经费不足的情况,还能提升当地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同时,民族博物馆可自主开发、制作一批带有博物馆藏品的特点并被赋予民族文化含义的纪念品。可与地方民族企业合作,定制带有博物馆LOGO或某种文化符号的旅游小商品,既扶持了地方民族企业,又符合国际博物馆协会对于“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号召。

(四)抓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5)

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播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为使命的文化场所,是了解民族历史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振奋民族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和阵地,其核心的价值体现在对这一窗口和阵地的充分利用和作用的充分发挥上

拓宽了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宣传展示渠道。长期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办馆主体单一,多为国家兴办;涉及门类较少,大多属于历史文化类;数量不多,质量偏低,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博物馆国办、行业博物馆的建立,使博物馆举办运营模式多样;特别是行业博物馆的建立更加丰富了文化、自然、科技展示内容,具有较大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的承载能力,扩大了民族区域特色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实用科学技术的传播途径。

保护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实物资料。收藏、保护文化遗产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在推进博物馆基础建设的同时,各博物馆重视各类文物和实物资料的收集、征集。目前各类博物馆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新增各类藏品万余件,使一些珍贵的和濒危的文物和实物资料得到妥善保护。

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博物馆是群众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休闲体验、愉悦身心的场所。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已建成的博物馆,不但数量增加为群众提供了更多求知、休闲的场所,而且坚持“三贴近”原则,在展陈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改进,部分博物馆以其浓郁的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为群众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吸引了更多群众走进了博物馆。

促进了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本身就具有吸引群众、聚集人气的功能,可以带动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着间接的经济效益。有部分展馆,博物馆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的名片,为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审视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工作,由于受诸多方面因素和条件制约,博物馆在免费开放和发展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部分行业专题博物馆由于受经费和人员条件的限制,在免费开放过程中出现诸如随意闭馆、缩短开放时间、不能按时开放,一些博物馆参观需要提前预约,影响到博物馆免费开放效果和服务质量。一是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资金有限,绝大多数博物馆没有正常运行经费,对外开放受到影响,部分博物馆只能实行预约参观制度。各行业博物馆运行经费由行业系统及博物馆建设方自行解决,实际也只解决了人员经费和少量的电费,文物修复和保护经费极为有限。部分博物馆为节省日常开支直接就缩短了正常开放的时间。

无专设机构和专职人员,专业人才匮乏。目前西部地区部分博物馆无专设机构,从业人员多从行业内部抽调人员兼职管理,各类博物馆专业人才匮乏,在博物馆藏品研究、文物修复和保护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十分紧缺。由于资金、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各博物馆引进专业人才重视不足。导致博物馆的展陈设计、藏品管理、文物保护、展览交流等各项业务工作不能有序开展,也影响博物馆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管理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博物馆管理人员对博物馆管理、布展设计、藏品保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专业素质不高,导致部分博物馆管理制度缺乏,藏品管理混乱。同时由于部分博物馆出于展示自己行业发展成就和收藏的目的,并不重视博物馆管理和运行的规范化水平,致使部分行业博物馆在展陈、管理和运行方面较为混乱,影响到博物馆规范化建设,也影响到博物馆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博物馆社会效益未能充分发挥。管理和展陈手段不能满足现代博物馆发展需要。部分馆陈列布展方式整体上表现出手段单一、陈旧,部分博物馆在展陈手段方面出现重复,不能很好好的表现出自身特色;在布展内容方面,部分博物馆布展的实质性内容较少且较为老套,内容更换缓慢,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强,从而使得现有的部分博物馆参观者不多。

总体上讲,西部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运行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建设水平和层次不高,数量较多,质量比较低,远远落后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规范管理,促进博物馆有序发展。为全面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巩固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成果,强化博物馆审批制度,严格按照《博物馆管理办法》要求,对申请建立博物馆的各项指标严格审查,确保博物馆质量。加强博物馆监督检查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对各博物馆的年检工作。积极开展对博物馆运行评估工作,按照博物馆运行评估标准,逐步开展对行业和民办博物馆的运行评估,把开放时间和参观人数作为最重要的指标考核,探索建立全区行业民办博物馆评级制度。

加大投入,促进博物馆持续发展。各级财政对博物馆的投入是博物馆运行发展的基础,发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这些投入已经不能满足博物馆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增加对博物馆方面投入,切实帮助解决博物馆经费保障问题,建立政府对博物馆单位的资助机制。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6)

一、贵州各民族博物馆的现状

(一)运行理念陈旧

当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已经开始走入社区,注重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时候,中国大部分博物馆还处在以专家、领导为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因此展览的陈列内容,往往只以专家的思路为指导,忽略了观众的切实需要。由于贵州不少民族博物馆的定位往往是集中展示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宣传地方的一张名片,因此深受政治性的意识形态影响。各地通常委派抓宣传、文化工作的干部主持民族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有些领导并不具备博物馆学知识也参与管理。因此在运行上,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出,竞争意识淡泊,长期以来“等、靠、要”的思想充斥在民族博物馆的从业人员之中,这种僵化的运行体制,导致民族博物馆发展缓慢、滞后,民族博物馆的不少工作人员缺乏对民族文物及历史文化研究的热情,常常为了做某个展览,临时开展征集工作,谈不上对展品地深入研究,少有推出或无法推出精品展览,无法满足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的需求,很难吸引到长期、固定的观众群体。

(二)经费短缺

贵州目前拥有三所综合性民族博物馆,分别是贵州民族文化宫民族博物馆(该馆已获批准即将挂牌为“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黔东南州博物馆以及黔南州博物馆。同时在各地州县有不同类型的专门性博物馆,如雷山西江苗族银饰刺绣博物馆、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等。在我国,目前只有隶属文化系统及宣传系统的博物馆可以享受国家的公益性事业补贴。除了黔东南州博物馆于2008年划入文化局管理,从2010年开始享受到国家的补贴而外,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及黔南州民族博物馆隶属民委系统,每年正常拨付的经费十分有限。以黔东南州博物馆为例,该馆2008年的接待人数达3万人次,而门票收入仅有6万余元,大量的参观人数属于免费接待性质。而黔南州博物馆和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自开馆伊始就执行免票制度,没有门票收入。目前黔南州博物馆每年正常的维护经费是25万,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每年仅电费一项支出就超过十万元,但却没有固定的运行费用,所有经费都是实报实销。由于没有日常运营的专项经费,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额度往往取决于是否有大型活动或接待任务。

(三)展示手段落后

一个展览是否能吸引观众,除了展品本身的质量而外,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往往是关键。许多民族博物馆的展品通常仅仅以展柜陈列或悬挂上墙的形式来展出,谈不上科技含量或设计理念的博物馆陈列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追求。

与单一介绍某一族群或者某一类文明现象的人类学博物馆相比,综合类的民族博物馆要找到一个既新颖又独特的选题,以清晰的脉络串起丰富的民族文化,对于博物馆的内容和陈列设计人员是相当大的挑战。据笔者调查,贵州大部分民族村寨博物馆(陈列室)目前的陈列风格依然局限在上世纪90年代的形式,以实物、图片为主,大篇幅的、教科书式的枯燥文字充斥版面。很多村寨类博物馆尽管阵列着大量劳动生产工具,但并未挖掘出其上承载的该民族的精神文化源头与发展史,没有挖掘出该民族文化价值的精髓,致使参观者一瞥而过,毫无深究的兴趣,甚至留下“民族博物馆就是陈列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印象。

(四)缺失公众性

公众的参与意识固然与国民整体素质相关,但缺乏有目的的宣传方式却是民族博物馆自身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的宗旨,是当前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以“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为主要任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是民族博物馆在新时期应当建立的生存理念。很多民族博物馆出现观众稀少、门可罗雀的现象,其原因不仅在于经费短缺、展示手法陈旧,引不起观众的兴趣,更在于没有“走出去、请进来”的主动意识。一般民族博物馆在开馆初期,会采取一些宣传手段造势,但是没有延续性和持久性。有的民族博物馆虽然开通了网页,但由于缺乏专人管理与维护,内容更新缓慢,对于观众的留言建议也无法及时反馈处理,渐渐失去吸引力。还有的民族博物馆只在有团队参观时才开放,散客往往被拒之门外。

二、针对民族博物馆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展览设计

在内容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将“讲道理”变为“讲故事”。这要求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人员,在研究展品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理清历史与文化脉络,对展品倾注感情,在文案写作过程中同时注重学术严谨性与文学可读性。内容设计人员将不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者、旁观者,也将成为参与者、创造者。

在形式设计中,充分考虑形式设计原理,将“体验感”作为核心设计方向,为观众再现一个文化、历史的世界。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将光影、色彩、平面、立体各方面因素使用在景观复原、动态陈列以及互动展示中。在辅展用品的选材上,应充分考虑如何更好的阐述文物内涵。例如,陈列贵州土法造纸环节时,展品的说明牌或版面如能设计使用贵州丹寨石桥、贞丰小屯等地制作的纸张替代通常采用的普通木板或亚克力材质,这就抓住了土法造纸这一传统手工艺朴素、天然的本质。又如,抓住某些少数民族崇尚和喜爱的颜色特征,作为展出属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展品时的基础色,于无声中有声,潜移默化地使观众了解到少数民族的审美倾向,从而达成文化认同。

(二)注重博物馆的社区服务功能

到欧美国家旅游过的人深有体会,许多城市的街道与建筑充满历史感,行走其间,仿佛其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博物馆,人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代表历史,这是欧美国家博物馆的“社区化”的特征。民族博物馆身处少数民族聚居地,更应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发挥教育职能的同时,发挥社区服务职能,消弭文化裂缝,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与发展。比如不定期举办各类民族文化专题展、文化沙龙、讲座论坛,有条件的民族博物馆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每周或每月固定日期放映反映民族历史文化的风情片、纪录片等。根据研究与收集成果,出版各类介绍民族民俗文化的印刷品、光碟制品,因为博物馆本身的学术性与权威性,参观者将非常乐于从博物馆获得了解展品背后故事和增长知识的机会。

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该馆自2007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也经历过“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打动人心”的困境。为了传承红岩精神,更好的在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爱国主义教育,该馆另辟蹊径,首次在博物馆界采取了编排舞台剧的形式进行宣传。所有参演人员全部是该馆的职工,研究员、讲解员、包括司机,都在其中担任角色。不仅调动了员工学习与研究本馆藏品的热情,也用如此生动的形式,向观众再现了红岩精神,从推出至今深受好评,如今已成为重庆市文化消费市场中重要的一环。

(三)设计有特色的文化产品

民族博物馆可以与地方旅行社合作,根据旅游人群的分类和市场需求,共同开发与推广以欣赏民族风情、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传统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目前很多旅游项目打着体验民族风情的口号,但仅仅是单纯的农家乐形式,并不能使游客对于保护民族文化有着认知感与责任心。民族博物馆在与旅游市场结合的过程中,可以让观众(游客)拥有更多的体验,例如亲自制作蜡染、学习一种刺绣手法、学习一种民族乐器的吹奏、学会一种民族舞蹈动作、参加一场原汁原味非表演性质的年节活动等。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经费不足的情况,还能提升当地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同时,民族博物馆可自主开发、制作一批带有博物馆藏品的特点并被赋予民族文化含义的纪念品。可与地方民族企业合作,定制带有博物馆LOGO或某种文化符号的旅游小商品,既扶持了地方民族企业,又符合国际博物馆协会对于“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号召。

(四)抓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7)

中图分类号:K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277-01

关于博物馆文化产业以及其中的博物馆商店的发展涉及博物馆学、旅游学、文化经济学、行销学等各个方面。虽然国内和国外博物馆文化产业起步时间和发展程度不同,但是,都面临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资金短缺,并且国内外各博物馆同行也在积极寻求办法来解决次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博物馆做了许多尝试。博物馆结构的变化,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化以及随之出现的对资金筹措管理需求等,使博物馆的运作呈现出独立化的趋势。在不少西方国家,博物馆在政府管理水平上已被称为“博物馆实业”,而对市场研究人员而言,已成为“博物馆商务”。

一、博物馆商店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来看,人们很早便意识到这样博物馆资金短缺,并有此引发为博物馆商店的设立。一个多世纪之前,欧洲博物馆便开设有商店,博物馆商业活动似乎起始于19世纪早期的英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博物馆营销也不再是一个禁忌的词”2博物馆的商业活动起始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1857年,全球首家博物馆餐馆在大英博物馆正式投入运营。31967-1977年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托马斯・霍温意识到“博物馆的参观者同时也是消费者”4从而各大博物馆开始设立商店。同时伴随这些商店的设立,也成立和博物馆商店的相关组织,其中以欧洲和美国为主。1955年创立的美国的博物馆商店协会(Museum Store ASSociation),为美国及全世界的博物馆文化产品,组织连锁的经营渠道,既向公众提供文化消费产品,又促进一博物馆间的产业开发和文化交流.而对博物馆商店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商店作为博物馆营销和博物馆旅游的一部分,着重对博物馆商品的开发、营销、销售和博物馆商店的经营模式和博物馆商店的管理上。如在Bruner的论文中写到“无论是博物馆界还是旅游界,很多学者均致力于博物馆和旅游的关系研究上。Bruner通过研究证实了二者拥有社会教育、让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等共同之处。”Ted Silberberg的论文中也论述到:认为博物馆和旅游相结合是一种“双赢”的方式,这样可以为双方都带来发展机会.真正的博物馆商店是介于礼品店与博物馆展示的混合体,它是构成博物馆整体的一部分,并在财务与教育上协助博物馆达成既定的目标。”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ICOM专业伦理规章》中提到:“博物馆商店应与博物馆的收藏品及教育目标相符合,且必须维持收藏品的品质。

(二)国内研究现状

对博物馆商店的讨论主要集中把其作为博物馆经营的一部分,作为博物馆旅游的一部分,最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来论述。如:在经营部分――张桂元《浅议博物馆的经营策略》、骆士泉《论博物馆的营销策略》、张继东《谈谈现代博物馆经营管理》,在作为博物馆旅游部分――董方慧《城市博物馆旅游开发研究》、杜凯《基于文化体验旅游的综合类博物馆旅游发展运营研究》、张敏《博物馆在旅游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文化产业部分――游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建议》、张艺军《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元宝祥《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开发》。

直接针对博物馆商店的文章,主要是博物馆商品开发的现状、解决方式,商品的研发、营销、销售或是介绍外国博物馆商店的成功经验。如:翟群《小商店如何做出大产业》、杨静《博物馆纪念品的设计研究与开发》、吴思思《博物馆商品的开发――博物馆文化资源的挖掘》、葛埔恪豆外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对我国的启示》。

对博物馆商店的研究涉及到文化经济学、市场学、行为学等。如:张敏《论博物馆市场化行为的趋势和影响》、刘雅丽《基于消费者行为学的良渚博物馆纪念产品涉及与研究》。

二、结束语

对博物馆商店的现状研究涉及到旅游领域和经济领域,主要是针对商店研究现状、困境的解决方式、商品的开发、营销、销售等。能够为我们现在的发展现状做一个总结,同时也能为将来商店的积累经验、开拓道路。

参考文献:

[1]安来顺.二十世纪博物馆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博物馆,2001(01).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8)

前言

从某个角度来看,博物馆中的文物属于意义重大的历史遗留价值物品,不仅包含历朝历代的建筑,还包含了艺术品如名人字画等。这些博物馆文物通常都具有比较大的艺术性以及广阔的科学性和历史价值性。且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可以精确的反映出当时的各种社会现状,使得现代的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文物对历史进行更加详细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我们必需对博物馆的相关文物进行保护和管理,从博物馆文物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这两个方面着手,综合的进行考虑,探索出一条博物馆文物管理的光明大道。

1 当前我国博物馆文物管理的相关现状分析和思考

1.1 博物馆文物的管理制度相对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博物馆管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博物馆的任务不仅要负责收纳,还有更加系统和科学的工作内容,并且应该把这些作为主要依据来维系正常的系统化管理系统。基于人类的发展历史比较漫长,涉及的区域也比较广泛,所以遗留下来的文物也非常的复杂多样,但是,博物馆所能容纳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而这些馆藏文化当然也具有相当的自身复杂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博物馆建设的同时必需对文物管理这一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探讨,并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文物的管理难易程度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管理制度。实现博物馆文物系统化管理和实现博物馆文物精细化管理是我们在进行具体博物馆文化管理过程中的主要管理目,但因为我国经济建设工作进程相对缓慢且起步较晚,之前偏重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以提高人们整体生活水平为主要建设目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2 博物馆对于馆内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于博物馆的文化建设的投资建设力度明显不够,使得现阶段我国博物馆文物的管理制度出现了很多漏洞。博物馆中文物管理方面的专业工作人员短缺是影响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原因,博物馆馆内工作人员的责任不仅在于收纳,还需要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博物馆管理人员自身应该具有一定事物判别能力和文物保护意识,这样才能保证博物馆馆内文物不会受到破损和伤害。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在掌握预防技术的同时也应具备文物管理能力,负责博物馆管理的部应加大博馆内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学习和博物馆管理力度,对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使得整个博物馆体系运营趋于科学、规范、全面。

1.3 我国博物馆中的相关文物管理方法的更新速度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

我国博物馆文物的管理方法更新速度比较缓慢,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我国博物馆中的文物管理能力虽然雏形已经比较完善,但是,这种文物管理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依靠人工管理进行。需要强调的是,传统的博物馆文物管理不仅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比较高,文物管理的效率还很低,对于实质上属于非盈利机构的博物馆来讲,这只会让文物保护工作进程更加艰难。

2 博物馆文物管理的改进措施

2.1 国家应该在宏观上加大法律约束力度

我国博物馆文物管理制度不完善是现阶段文物管理过程中的重大弊病之一,针对这种现状,国家应该从博物馆文物管理的宏观角度考虑,抓好文物管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大文物管理法律的约束力度,与此同时,加大法律宣传的力度,尤其是让博物馆文物管理人员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加大普通民众对文物保护的了解程度。加大对于博物馆文物保护法相关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对博物馆馆内工作人员和博物馆馆内管理人员进行适时文化管理培训,在对其进行知识宣导的前提下实施具体博物馆馆内文物保护和文物管理等行为,用法律法规去规范博物馆文物管理行为。

2.2 博物馆馆内文物管理人员应该加大博物馆内部管理力度

博物馆馆内的管理人员应该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文物管理能力,负责管理博物馆文物的管理人员应该负责完善博物管理的基本制度,并根据相应的文物管理类型来进行较为详细具体的文物分类管理,对馆内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进行后续博物馆文物管理,使得整个博物馆体系运营趋于科学、规范,使其真正达到科学化文物管理。

结语:从宏观角度来看,现阶段,我国的各种博物馆基本都属于保存人类文明历史相关的事物以及人类文化遗产的主要场所和收集地。我国的博物馆从本质上来看属于非盈利性的单位,很大程度上承担了为人类社会传播文明知识的重大责任和义务。笔者在本研究针对当前我国博物馆的文物管理现状提出了部分改进措施,期待能够为我国博物馆科学规范的进行建设和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9)

1.前言

现阶段,旅游业已经逐渐的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休闲体验时代,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和休闲时间的增加,旅游便成为了当今人们提高自身素质、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径,更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一种必要消费行为。旅游活动已经从传统的观光活动逐步的转变为了以休闲度假为主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美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也提出了更深一步的体验参与性,以便于充分的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博物馆旅游作为一种具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模式,突破传统发展思路,并且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才可以与全新的旅游发展形势相适应。

2.我国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

2.1受到现有模式的限制

现阶段,博物馆旅游产品基本上都采用的是静态展示模式,使得参观者和展品之间无法进行及时的互动,在与展品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相对于其他旅游产品类型来说,旅游者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此外,博物馆的馆址一般都比较固定,很多的展品由于特殊的保护而无法走出展馆,和室外旅游相比,博物馆旅游更易产生抵触情绪和心理压抑。同时,绝大对数的博物馆展品都是有着非常高研究价值的重要文物,大多数旅游者都无法直观的获得文化的熏陶和美的享受,最终使得我国的博物馆旅游始终处在“高处不胜寒”的不良局面。

2.2无法发挥博物馆功能

博物馆作为陈列、研究、保管有关历史、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标本及文物机构,不但展示了民族及国家的文明,并且能够进行艺术熏陶、历史文化教育、科普宣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博物馆类别的多样化和数量的增多,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整体素质的提升,使得我国的博物馆职能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是当今博物馆的现状却无法有效的发挥出自身的功能。

2.3管理观念落后

很多的国有博物馆机构都承担着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多数的管理者都是专业的研究人员,所以,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严重的缺乏市场意识和营销意识,许多博物馆都鲜为人知,更谈不上游览观光。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不仅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并且自身的经营也依赖于政府部门的拨款,以对运营状态勉强维持。

3.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模式

3.1与市场需求的功能相适应的转型

3.1.1服务对象的转变

传统的博物馆服务对象基本上都是少量参观者和文化研究人员,基于当今的发展方向,博物馆应当将传统的研究机构逐步的转变为现代化的休闲场所,博物馆服务的对象也应当由学者向社区转变,博物馆社区的服务性主要的体现为:(1)为社区的发展带来品牌辐射效应。品牌辐射效应是借助于商业与博物馆的结合来得以实现的,博物馆作为高品位的一种文化设施,能够为所在的社区创建出高雅的社区环境,当博物馆和商业进行联合的时候,便能够使社区逐渐的成为一种品质较高的文化商业社区;(2)社区居民的文化休闲。现代的博物馆应当为所在的社区提供服务,不断的满足居民对文化的迫切需求,并且运用休闲的方式,来促进人们与博物馆文化的接触。

3.1.2功能的叠加

在传统的观念当中,博物馆的三大基本功能就是教育、研究和收藏,而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则是举办展览。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仅创新能力不足、层次单一、形式老化,并且很难吸引参观者。此外,在博物馆日常支出日益增加的状况下,仅仅依赖于国家相关部门的拨款无法全面的维持博物馆日常的运营。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就必须增加博物馆新的功能,在原有基础上适当的叠加与人们需求相适应的新功能,博物馆和旅游的有机结合便应运而生。实现功能叠加之后,博物馆便能够针对市场的不同需求来对产品进行拓展和细化,使旅游者能够寓教于乐,从根本上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3.2创新开发模式

现代的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模式都是基于对旅游产品的分类来进行设计的,并且是通过对博物馆不同类型的旅游开发产品所进行的思路研究与设想。从总体上来看,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模式主要分为:(1)酒店+博物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博物馆旅游设计出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房间名称和员工服饰,为广大游客提供文化感知环境,使其能够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进而获得文化的享受;(2)景区+博物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博物馆景区带有多彩的文化特色,在景区的走廊和休息区设置可供游客欣赏的壁画复制品、画册和宣传册,创建出带有文化色彩的博物馆旅游风景区;(3)休闲体验模式。这种模式应当以服务为舞台、以满足游客心理要求为主要目标,彻底改变博物馆空间压抑性、展示方式陈旧性和高文化性等不良因素,消除游客的疲劳心理,重视游客的心理体验。

4.结束语

近些年以来,博物馆旅游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旅游形式,并且博物馆旅游逐渐的由一般传统性质的观光旅游逐渐的上升为了高文化层次的消费行为,但是相对陈旧以及落后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以及开发模式却大大的制约了我国博物馆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由此看来,深入的探究博物馆旅游创新开放模式对我国博物馆旅游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飞,冯威娜.广州市博物馆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10)

本文系2016年浙江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民办博物馆的生存现状调查与反思DD以杭州地区为例》成果,项目编号2016R423021

指出,“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1]。博物馆是展示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也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在2016年国家文物局的博物馆统计数据中,杭州共有15家民办博物馆[2],占杭州博物馆总数的27.78%,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但是民办博物馆由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性质等原因,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1 场地不足,资金匮乏

民办博物馆不同于公办博物馆的重要一点在于,它是“由社会力量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依法设立并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3]。收藏家出于“情怀”或“情结”,建立了民办博物馆。浙江省第一家私人办的圆木博物馆(东方圆木博物馆)馆长胡兴法介绍说,“办这个博物馆是因为自己的爱好。在当今,圆木已经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了,走进博物馆让更多人知道这门手艺,便是它最好的归宿”。杭州眼镜博物馆、江南锡器博物馆博物馆、高氏照相机博物馆也都表示一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博物馆都是因为“爱好”,同时想把自己成果分享给大家,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民办博物馆建立的最初原因,也是造成民办博物馆现状的主要原因。

“弄堂里的博物馆”是对民办博物馆最真实的概括。它们或是隐藏在居民住宅区里、或是散布在狭窄的巷子里,或是被遮蔽在企业的角落里。场地的限制,导致民办博物馆难以“做大做强”;无处摆放的文物,难以传递出那一份属于历史的美感。

高氏照相机博物馆高继生馆长戏谑地称自己是“啃小族”,每年儿子给他十万元支持他的博物馆建设,但是即使如此还是难以维持。为筹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照相机展览”,高老馆长只能忍痛拍卖了自己的藏品[4]。而以企业为依托的眼镜博物馆,在资金越来越匮乏的时候,只能选择将自己的博物馆不断缩小,来维持自身的发展,展示企业文化。

2 人才紧缺,文物难修

博物馆的运营不同于一般的企业运行,在日常的展览之外还需要进行精细的保护工作。而这样的保护工作,亟需要“博物馆人才”。在国家文物局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将大力进行博物馆人才的培养,推进“文博人才金鼎工程”,由此可见博物馆人才对博物馆发展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几家民办博物馆的调研,我们课题组发现这些博物馆大都是“四位一体”,博物馆馆长既是藏品的管理者、讲解者,也是保护者、修复者。由于馆长的时间以及精力有限,很多文物都o暇顾及。同时,高继生馆长指出,“由于藏品的特性,在许多藏品的修复方面不得不聘请专业的人员”。同时,由于场地的限制,许多藏品都不能得到很好地展示,它们只能被挤在某个角落里,或者是堆砌在仓库里。潮湿的环境对文物的损坏尤为严重。民办博物馆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它们很难有很好的通风系统、防潮系统,加之缺少人才支持修复文物,很多藏品渐渐地成为“残品”,甚至是“废品”,这对文物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损失。有馆主也指出,政府部门能够举办这样的培训班,让民办博物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3 关注偏少,亟待扶持

民办博物馆“藏”在民间,其社会的关注度远远不及公办博物馆。2008年,杭州市为发展青少年教育,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了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中小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博物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公众对公办博物馆的认知度。而民办博物馆由于本身选址不如公办博物馆,大多处在“郊区”,访问的人数明显偏少。

同时,电视、报纸等媒体在宣传博物馆时,民办博物馆的出镜率明显较低,大多也都是言说民办博物馆的“尴尬”处境,以及发展的艰难,并未能把民办博物馆自身的特色、优势以及举办的展览等做一些“正能量”的宣传。而在自媒体发展的今天,很多公办博物馆都建起了宣传自己的公众平台,微信、微博等,而民办博物馆由于馆长大多数年龄比较大,难以紧跟时代的潮流,不会使用网络,也没有资金、精力去建设和维护这些网站。虽然馆长们都怀有这样的一份“愿望”,却终究难以实现。

4 时代挑战,功能欠缺

民办博物馆的功能大多还局限在陈列、展览等方面,其单一的运营模式,难以适应时代的挑战。在许多公办博物馆中,单纯的博物馆已经慢慢地向“复合型”的博物馆转移,比如腾讯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开发游戏、国家博物馆入驻天猫商城等等。在文化产业兴起的今天,国家也大力推进文博创意产业的发展。虽然民办博物馆大多都有这样的意识,却因技术、资金等原因未能很好地开发这一块产业。

多样化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虽然在我们课题组走访的几家民办博物馆里虽然也有像高氏照相机博物馆多次举办展览、江南锡器博物馆举办学术活动、眼镜博物馆依托眼镜行业展示企业文化、圆木博物馆承办“第二课堂”等多重形式展开活动,但是这样的功能的挖掘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这一方面,民办博物馆还需要积极探索,建立起“复合型”的博物馆,促进其多元化的发展。

杭州民办博物馆事业仍在蓬勃发展,民办博物馆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大难题亟待解决。基于国家“传承中华文明”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民办博物馆必须要抓住博物馆由博物馆的衍生品向文博“IP”转型的机遇,日益发展民办博物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2016年11月10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开幕,中国国家主席在向论坛致贺信中提到中国各类博物馆的重要地位。

[2]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的通知》

[3]国家文物局:《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文物博发[2010]11号)

[4]该藏品不属于博物馆的藏品,为馆长私人所有

博物馆发展现状篇(11)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建设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博物馆数量大幅增长,社会功能日益显著,成为公众文化休闲与假期旅游的主要去处之一。但是,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旅游活动,国内的博物馆在旅游产品开发上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与世界发达国家博物馆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博物馆旅游的研究,国外学者起步较早,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功能演变与开发、博物馆游客心理与行为分析、博物馆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国内学者则主要集中在博物馆与旅游的关系、博物馆功能及经营管理、博物馆游客行为及需求、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等方面。具体针对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国内外的研究还不多。本文就当前国内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状况进行分析,以探讨其相应的发展策略。

“狭义的博物馆旅游产品,是指博物馆经营者依靠博物馆藏品、设施、服务等,为博物馆参观者提供的满足其参观活动的服务的总和。广义的博物馆旅游产品,是指博物馆通过各种展示方式和手段,使旅游者参观或接触博物馆藏品或其复制品,从而获得的博物馆文化的体验。”[1]

博物馆旅游产品主要由核心、外形及延伸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核心部分是能够满足游客精神文化需求的所有馆内藏品。藏品文化价值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博物馆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高低。产品的外形部分,主要包括针对馆内各类藏品所进行的具体展览方式和展品解说,以及博物馆所配套的基础服务设施和服务程序。而产品的延伸部分,则涵括了游客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当中所获得的各种附加服务和收益,例如博物馆向游客提供参观指导手册、馆内特色藏品介绍卡片以及精美纪念品等等。

二、相关研究综述

孔旭红,孙宏实(2003)分析了国内博物馆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创新举措。他们认为博物馆不仅要努力转变自身形象,广泛开展关系营销,还应努力完善旅游产品结构,重视核心产品及附加产品的开发,避免旅游产品层次不全、日趋老化的现象发生[2]。

李瑛(2004)分析了国内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状况,阐述了国外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她认为,不重视公众需求、产品宣传促销以及办展内容形式等是导致国内博物馆门庭冷落、经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国内博物馆应转变经营理念,重视社会大众需求,积极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并联合当地旅游业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各项功能[3]。

胡静锋(2007)对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定位、开发以及SWOT进行了分析。他分别从博物馆的非赢利制度、开发商的角度和市场学的角度对博物馆旅游产品的特性进行了阐述,认为产品的开发应包括文物保护措施设计、展前市场调查、展览设计与信息反馈、试销、服务优化和商品化六个方面;只有以游客为中心,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博物馆才能得以发展[4]。

罗美娟、郑向敏(2008)阐述了澳门博物馆的数量、类型、展品内容与类型、展示手段,分析了澳门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认为“馆间亲密合作”、“全球化营销战略”、“政府与民间的支持”以及“传统与现代功能的结合”是影响澳门博物馆旅游发展的四项关键因素[5]。

李雪峰(2010)以上海民间博物馆为例,分析了博物馆的吸引力和开发现状。他将民间博物馆旅游产品划分为三种:博物馆内部集合型、文化内集合型和文化外集合型。认为民间博物馆的发展应该遵循“大视野、强互动、多形式和高品位”的理念,在注重游客需求的同时,定期进行市场调研,从而推进文化产品向旅游产品的转变,形成多样化的民间博物馆旅游产品[6]。

段若鹏,李秋硕(2012)阐述了博物馆体验型旅游产品理论及其设计方法,并以杭州运河博物馆群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以及ASEB栅格分析,总结出针对博物馆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并认为现代博物馆应及时了解游客需求,在展览陈列中采用高科技手段,为游客提供有价值的体验型服务产品[7]。

三、国内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

近些年,我国旅游业发展持续升温,公众休闲活动逐渐成为我国假日经济的主体。然而,国内的大部分博物馆并未结合自身特点去积极研发新的旅游产品,以致参观游客日益减少,未能体现其功能价值,究其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但办馆质量参差不齐

建国以来,博物馆建设发展迅速。1952年国内博物馆机构数仅为35个,而到2010年,博物馆机构数已增至2435个,见表1,从整体上看,自1952年以来,国内博物馆机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然而,国内博物馆的办馆质量却参差不齐。特别是那些类型单一、不注重旅游产品开发的地市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馆内展品不够丰富,珍品稀少,加之办展质量不高,缺乏自身特色,于是经营不善、门庭冷落。而那些展品丰富、颇具特色的综合型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等,参观人数居高不下。以历史悠久、文化浓厚的故宫博物院为例,作为国内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恢弘大气的明清两代宫殿建筑,加之清代宫内旧藏的大量珍贵藏品,自然而然吸引着大量游客慕名参观。2012年故宫博物院单日最高客流量达到18万人次,这是国内大部分博物馆难以达到的。

(二)展品陈列方式单一且手段落后,缺少体验型旅游产品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相比,国内的博物馆在办馆规模、经营管理、文物收藏、展览陈列和科研项目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国内称得上现代化博物馆的还不多,仅有少数规模较大的综合型博物馆做到与时俱进,尝试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大部分博物馆仍然没有转变发展理念,“闭门造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一些博物馆,展示内容数年不变,与现实生活脱节,跟不上市场发展形势,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展室布局与观展路线设置不合理,展示手段依然沿袭传统的平面、静态式展览陈列,难以引起游客兴趣。而随着现代体验型声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往那种“隔着玻璃看、耳旁别人讲”的固定模式愈来愈显得单调乏味,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现如今,特别是年轻的游客,渴望博物馆采用参与体验型和交互作用型的展示方式,更多地提供具备参与性和自主性的体验型旅游产品。

(三)不注重开展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宣传和促销活动

大部分博物馆因受经营理念和运营经费的约束,忽视了对自身旅游产品的宣传。一些博物馆未能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工具,以至于异地游客甚至是当地居民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渐渐失去自身的社会价值。另外,大部分博物馆不注重开展产品促销活动,很多规模不大的博物馆甚至不能提供给游客馆内相关展品的介绍资料,更没有反映自身主题特色的精美纪念品。

(四)博物馆从业人员日益增多,专业型人才相对较少

2000年全国共有博物馆从业人员34199人,2011年升至62181人,见表2,尽管博物馆从业人数逐年递增,但领导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所占比例较多,专业型人才相对较少。博物馆的日常运营与维护,靠的是专业队伍的密切合作,但大部分博物馆在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和队伍建设上还不够健全,缺少像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与修复这类对口专业的人才。人才缺失,不利于博物馆的长期运营,同时还使博物馆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维护上面临极大的挑战。

(五)经费支出限制了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

经费,是现代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难题。2000年国内博物馆经费支出总计144543万元,2007年经费支出总计472082万元,2011年则增至1171131万元,见表3,从整体上看,国内博物馆经费支出呈逐年递增趋势。

作为保护与宣传展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公立博物馆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由其所属的上级部门进行拨款,渠道单一、资金不多。而民办博物馆的经费则相对紧张,除了向当地政府申请财政补助,主要还是通过自筹资金来满足运营需要。目前已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有四百多座,若将未正式注册的也统计在内,数量则达千余座,但能像建川博物馆那样稳定运营的实在不多。

当前,国内博物馆旅游业远不如世界发达国家那样发达,因此,旅游为博物馆带来的收入远远比不上运营经费。虽然国内部分博物馆设有专门的产品服务部门,通过向游客提供语音讲解、纪念品销售等服务来获得少量的经营收入,一些博物馆甚至还通过接受社会捐赠、实行会员制来解决日益增长的经费问题,但相对于高额的博物馆运营费用和修缮费用,见表4,这些收入所占的比例还很小。

四、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发展策略

从当前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博物馆旅游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只有及时把握时代的发展机遇,适时转变发展理念,积极与旅游业联合,开发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才能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各项功能,造福社会大众。

(一)树立正确的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理念

科学合理的开发博物馆旅游产品,首先要注重产品的文化理念。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其旅游产品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产品,而这种产品的价值就在于让游客体验文化享受。博物馆经营者应在传承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打破单一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重视任何能够传播博物馆文化的产品开发理念。

其次,是休闲理念。休闲活动的知识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尝试开发体闲娱乐型文化产品,是博物馆文化走进大众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强文化氛围建设,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相关的博物馆文化宣传教育,从而提升旅游产品的休闲层次,为公众的体闲活动提供更多具有“知识景观”。

第三,是体验理念。之所以出现各地博物馆人气冷热不均的尴尬局面,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博物馆的游客体验参与性不足。“博物馆旅游增加体验性项目,在藏品的呈现形式、游客感知环境以及服务设施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参与性设计,能够拓展经营渠道,增加营业收入;能够丰富旅游者旅游经历,提高对博物馆旅游过程的评价。”[8]

另外,打造品牌文化也是一项重要的经营理念。品牌作为博物馆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对于引导博物馆走向市场、寻求市场发展有着相当重要途径。博物馆在经营过程中,应该适时打造出自己的精品项目,凸显自身的文化特色,以高质量、深内涵的文化产品以及贴心周到的各项服务来赢得观众。

(二)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及时接收信息反馈

制定科学实效的产品开发策略前,经营者必须进行客观严谨的调查研究,且调查研究要由始自终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通常我们采用的市场调查方法主要有:文案调查法、访问调查法、网络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在确定待展藏品的特点以及所适合的目标市场后,博物馆经营者要进行相应的市场调查,分析市场形势和游客消费需求,对比自身与周边文化旅游资源的差异与优劣,然后以馆内藏品为基础制定自己的产品开发战略,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旅游产品以同其他旅游产品竞争。

推陈出新是产品保持生命活力的根本。除了进行市场调查外,博物馆经营者还要及时收集、分析游客的反馈信息,以便适时做出相应的产品调整。

(三)转变博物馆经营者的观念,将现代企业营销学引入经营中

转变观念,即由传统的“等客上门”转变为“积极引导游客养成消费观展的习惯”,让更多的游客认识到“观展本应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处理好有两项前提工作:一是必须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二是要研究目标顾客的需求。结合市场和顾客的需求,提前规划好展览事项与活动,通过大量的前期宣传并结合特色的促销活动,来吸引更多游客的注意力。既要跟上现代科技展的步伐,满足游客视觉、听觉上的各种体验需求,还要积极引导与协助游客边观展、边动手,让游客充分参与进展览的活动当中。

(四)改进展览形式,增加服务项目,提高博物馆综合效益

许多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其馆内展品内容及陈列形式、解说内容及方式就很少有变化,有的博物馆甚至一处展览几年不变。游客参观博物馆是基于自身对知识的一种需求,单调乏味的展览很难吸引到大量游客,不能与时俱进的博物馆更是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被淘汰。因此,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当考虑到游客的诉求,积极改进展览形式,既要依靠讲解员科学有趣的解说维持生动的展览形式,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引进现代体验型声光设备,加强高科技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使展览形式得以创新。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例,在其两大主体建筑之一的陈列馆内建立了定时播放4D电影《梦回金沙》的四维特效影院,通过借助最新的高科技新视听技术,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到金沙文化、古蜀文明的风采。

与此同时,博物馆还应注重观众的休闲体验,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适当的服务项目。博物馆可以尝试为游客提供富有文化特色的娱乐表演,既增强了博物馆旅游产品的趣味性,还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形象,加深了游客的体验印象。以四川省博物院为例,馆内除了根据展品内容和类型分别设置主题展区外,在游客视角的明显区域还设置有商品区、休息区、咖啡厅、表演厅、书店、蜀绣工艺品区、饮水处以及洗手间等,并且白天定时向游客提供娱乐表演节目,通过提供这些服务项目延长观众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博物馆的综合效益。

(五)积极引进与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

人才,是博物馆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优势资源。近几年,开设考古学专业的院校相对较少,但开设博物馆学和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博物馆应充分利用高校这一教育资源,积极开展馆校合作,择优招录高校毕业生,或与高校联合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从而充实馆内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快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

另外,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服务队伍也离不开博物馆志愿者。在国外,博物馆招募的志愿者来源广泛,他们往往承担博物馆宣传、参观指导、馆内讲解以及后勤服务与维护等工作。国内的博物馆亦可效仿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与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建立合作关系,或者直接在社会上招募志愿者,组织他们接受相关学习与培训后,鼓励他们参与进博物馆各个工作岗位,而不仅仅是馆内讲解的工作。这样,既可以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服务,同时也可以节约经费。

(六)多方筹集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办馆

当前,国内博物馆普遍存在经费短缺的现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或个人资助社会公益活动所投入的资金是能够抵税的,因此通过企业或者私人资助建设和维护博物馆在西方国家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同样,国内也可鉴此经验,政府通过减免税收的配套政策,鼓励企业或私人投入资金于博物馆事业中。博物馆运营资金充足,才能充分发挥我国现有的博物馆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博物馆,从而真正实现博物馆非营利的社会化功用。

五、结语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的浓缩体现,既是一种文化传播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加之其它旅游业的竞争与冲击,使得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当前形势下,唯有及时转变发展理念,认真分析产品开发状况,正确认识博物馆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才能促进我国博物馆建设事业平稳较快发展,进而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达到传承历史、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爱霞.我国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7-8.

[2]孔旭红,孙宏实.从封闭走向开放――博物馆业切入旅游市场的设想[J].经济论坛,2003 (21):30-32.

[3]李瑛.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人文地理,2004(4):31.

[4]胡静锋.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4):153-164.

[5]罗美娟,郑向敏.澳门博物馆旅游发展评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1):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