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6:00:43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篇(1)

一、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及品质修养方面

作为一名教师,能够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纪守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在,认真负责。

二、专业知识、工作能力方面

一个不会学习的人永远不会是一个成功的人,要教给学生知识,你就必须拥有比学生多得多的知识。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努力学习各种新的知识。除了认真参加各种培训以外,我还积极的利用时间进行自我充电,在空余时间,我认真阅读了《教学新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爱的艺术》等教育教学的专著,对自己的理论知识的提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还将与几句同事一起合作一个省级课题,现在正在实施阶段。总之,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学习,才能有进步。教学方面,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认真按照学校的教学常规做,认真参加备课组的集体活动,以积极的态度上好每一节课,在实践中探讨、落实新课程理念。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内外教学观摩活动,能及时把教学中的所感所想总结形成文字,也是对教学的再思考,教学能力的再提升。

三、工作态度,勤奋敬业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篇(2)

语言和文字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交流的工具,是有很强的思想意义的。小学的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几乎可以从每篇文章中感受到深刻的人文理念。小学语文学科在小学生德育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通过课文中所承载的道德品质因素来进行品德教学,不仅传播了知识,同时也塑造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小学教师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做到德育与语文的有机结合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德育教学与语文结合的内容

在小学,品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可以说是囊括了道德、生活、法律、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小学的语文教材中的众多课文篇目中所涉及品德方面的内容,林林总总各有不同,每篇都有所侧重。如,政治方面的,爱党、爱领袖、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爱人民……的内容非常丰富;还有思想方面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等;道德方面的,爱集体、爱劳动、助人为乐等内容。因而,教师要找准每篇课文与德育的结合点。在教学中,德育结合语文应注意因文而异、因字而异,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老师根据小学语文学科及德育教学的特点,在字词中结合,在阅读中结合,在习作中结合。在小学的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小学生大概要掌握2500个字。小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生识字和写字的过程中,根据汉字,结合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字形、字义,引导他们将字形字义与做事为人的道理联系在一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学生识字写字的教学过程与思想品德的教学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让学生在字形字义的有趣分析过程中,理解接受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德育教学与语文结合的原则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内容中所涵盖的与品德教育相关联的信息是深深地包含于各个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文学的表现形式并不同于品德教育教材直接表达的形式。所以说,小学的品德教育教学与小学的语文教学相结合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文学性的这一特点,既要深入地去挖掘出教材文章中与品德教育相关联的因素,又要设计出有效的结合模式或方法,让小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到了良好的品德教育。这就要求老师在开展德育与语文结合的教学应用时,首先要深入钻研德育和语文教材,潜入文章的深层去挖掘德育因素,从而增强教学结合的效果。

三、德育教学与语文结合的方法

1.老师在开展德育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时,可设计并采用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转换的形式,从而让小学生与文章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将对课文思想的学习过程变为自身道德上的体验。语文教师还能选用“身临其境”的品德与语文的引导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抽象的语文文字符号所描述的情境进行想象还原,使小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其中的体验。语文教师可在教学时为学生准备一些图片、多媒体课件等,使原本平面的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直观,有效帮助小学生吸收文章的道德价值。只有学懂了课文,德育与语文的结合才会取得效果。2.将德育教育结合在语文的阅读过程中。在进行品德教育时,教师应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及素质培养来操作。教学情境或氛围的设计应与教材相适应的情感为依托,让小学生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情绪,在教师构建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将获得更深刻的道德体会。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品德教育意义的好文章。因此,针对语文课文的内容,老师指导同学们反复吟诵、阅读,调动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理解深刻,达到预期的德育教学效果。3.将德育教育结合在学生写作练习中。写作也是语文与德育结合的重要途径。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写作水平是有限的,不应对文章的字数进行更多限制,应重点强调培养小学生们的经历和情感。写作的过程是对生活的感情化提炼,因而可以说,引导小学生用文字来表述生活就是品德教育与语文结合的过程。比如,教师可安排小学生写关于大自然的文章,引导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情怀;让学生写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的内容,引导学生赞扬真善美……利用写作练习这种形式进行德育教育,也是德育与语文结合中的一个独特点,它是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体现的。4.寓德育于情境中。老师创设与语文课文相一致的情景,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老师可以将学生引入自己引导产生的情感情景中,在潜移默化中通过课文与情境的结合,完成品德教育与语文的结合。这种教学结合方式,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主人公”式的角色体验,将书面的情感立体化,在情感上与文章的德育因素共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感染,接受了德育教育。老师要设置教学情境时,要注意使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借助多样的教学手段或工具,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用图片、视频、音乐等来刺激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总之,小学的德育教学与语文相结合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的,两科目的潜能都能被挖掘出来、发挥出来,并有效互补、互助的作用,可以取得小学德育教学的极好效果。这两个学科教学的结合应用,目的就是通过对品德教育的研究和指导,激发学生潜在的道德素质及天性,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去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的人。

作者:李烈 单位:廉江市第三小学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具体措施

高中语文教学中含有丰富的德育素材,因此,老师要充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把德育融入语文知识教学中,做到德文统一,在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接下来,本人将根据德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正确看待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秉持语文与德育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能接受更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语文教学内容常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融入的思想内容与语文形式相互影响,而蕴含的德育因素很少直接显现出来,而是寄寓于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客观事实等。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经常给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并总结中心思想,从而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可见,文学素材里的中心和主旨都是对文章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恰恰是对德育的实现。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传统美德、高尚情操和真挚的情感等内容,都能很直观地体现高中生的德育,因此,老师要注重把这些思想情感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凶残,并让他们学习爱国主义者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同时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文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带着这种悲怆的情感,进而理解文章的内涵;又如,在《游褒禅山记》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要从课文中提炼出作者“尽吾志”和“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并把这些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学习作者这些优秀的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语文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

1.高中语文老师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德育教学中

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断改变创新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所以,高中语文老师要正确处理好语文知识与德育知识的结合和统一,及时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德育知识和语文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在对古典名篇进行教学时,老师要时常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优良的传统美德教育。

2.要想提升德育在语文中的渗透效果,就要激发学生内心真挚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美的文学作品,老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富有情感地进行教学,以自己的情感影响学生,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中的真、善、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爱大自然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熏陶,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例如,在《离骚》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以及“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炽热情感;又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这节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在封建统治下自己鲜明的人格和尊严,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感。

三、利用情境教学将德育渗透到教学实践中

情境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学生通过表演获得思想品德教育,高中语文教材中都是丰富而优秀的作品,向学生展示了独特的人物形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精心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扮演来揣摩人物性格和思想特征,感受当时的现实背景,从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启发自己的思想,开展德育渗透。例如,在讲解《雷雨》这节课时,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同时要让他们充分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并从中深刻了解每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然后在表演^程中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体会在当时的背景下产生的不同心理,进而更好地理解阶级矛盾,认识到应该反对资本主义,支持社会主义,让学生在扮演中有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篇(4)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该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德育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它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首先,小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其道德思想正处于形成阶段,此时的德育教育会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最后,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强调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忽视其个性和思想品德的发展。智育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德育在小学生的发展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教师过于重视智育而忽略德育,易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二)知识传授与育人方法相割裂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忽略学生的接受情况,致使德育渗透成为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德育效果不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仅仅是讲述大道理,不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反而还会加大教学难度。

(三)育人内容

“假、大、空”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气氛活跃,但实际上教学内容却脱离现实生活,不具备可行性,教育活动成为浮于表面的表演。一些教师为了实现德育渗透,选取了与教学内容不符的德育内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德育意识

《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转换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对促进小学生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二)选择恰当的德育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方法选择不得当,就无法很好地将德育和教学联系起来,进而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而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学生就会很好地接受德育内容。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德育教育能力的基础是准确解读新课标中的德育要求,并根据语文这门学科的独特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加以实施。1.在教材内容解读上进行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要做到与知识讲解、情感传递紧密结合。如学习《我的战友》时,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进而提升学生团结奋斗的道德品质。总而言之,为了使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可以通过钻研教材、发掘教材内涵,做到全面理解教材,进而充分展现教材中的德育成分。2.在朗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朗读是小学生最初的阅读活动。但是,朗读并非简单地将课文读出来,而是通过把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用自己所领悟的情感将文章赋予感情并朗读出来。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章不同的感情基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3.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写作的思路与内容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感受和领悟生活,引导他们去体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情感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使他们能够仔细地观察生活。但不容忽视的是,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很浅显,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体会不同的情感。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落实好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思想修养也能得到提升,为社会输送品德优良的建设者。

作者:杜方方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篇(5)

在众多教材资源中,我们应当瞄准那些人物故事性强、道德意义阐释效果较好的文章题材,在深刻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我们以“表演课本剧”形式为例,对一些人物角色较多的课文,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其中。无论是教师要求学生“扮演”指定角色,还是学生自告奋勇“扮演”喜欢的角色,要提前给学生“演员”和“观众”准备的时间,这种准备其实就是课前预习。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对整个“剧情”有一个提前的预知,甚至通过学生自己的视角,已经对故事情节和表达的德育内容有了总体的把握,为该堂语文课的道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在课堂“演出”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演员”尽可能贴近角色,用心“演出”;引导学生“观众”仔细观察,注意细节。在一“演”一“观”之间,德育教学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将有效凸显出来。在课堂“总结”环节中,教师则要引导学生阐释课本剧的道德意义,实际操作中,可以由“演员”分别总结所演角色的人物特点,表现出的“善”或“恶”、“好”或“坏”的人性“本色”,并说明自己对这个角色的道德评价;也可以由“观众”按照一定的顺序,自由发言,表达自己对课本剧中某些人物、某些情节的认识,对整个故事的总体评价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事先做好的教研材料,结合学生们的道德理解,对该语文教材文章进行客观准确的总体评价,真正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达到道德教育效果。

二、学习研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抒发了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表达了对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寄托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对这些课程资源,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以此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开展主题研讨形式为例,在一些古文或诗歌等课文题材的教学过程中,文章虽然文字简约,篇幅简短,但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意义深远。对这些题材的教学,单靠教师的讲解,讲字面的文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只会达到语文课程知识的教学效果,却不能实现高质量的道德教育。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主题学习研讨活动,设立若干针对性较强、有利于理解文章道德主题的议题,引导学生们开展讨论。教师可以列席某些小组的讨论,聆听学生们的见解;也可以参与学生们的讨论,适时提出观点,和学生们进行互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归纳有利于指向文章道德主题的有效观点,也要注意归纳矛盾性、争议性较强的观点,总结和分析原因。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总结各自支持的不同观点,为讨论后总结做好准备。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陈述,并结合已掌握的不同观点和课前准备资料,对研讨议题做出最终陈述和道德评价,使学生个人见解与正确的道德观在研讨中实现顺利“接轨”,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6-02

作为传授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基础科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没有规范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差,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合理渗透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不仅仅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气息和思想感情,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1]。而且,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学校是乐园》、《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珍贵的教科书》等课文,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塑造学生的品质。所以,把小学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经。同时,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通过说教式的方式,灌输思想理论,因此,把品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可以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所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内容不合理

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的内容具有多样性,比如赞美祖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民族精神坚韧不屈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仅仅从知识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得语文教学的效果较差。

2.没有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品德教育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讲解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延伸教学内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但是,目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课堂教学,没有合理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未能充分挖掘品德教育内容,使得品德教育的内容狭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3.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合理

因材施教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思想,是促进小学生个性化的必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一味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年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未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有效措施

1.在语言文字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融入品德教育内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的扁担》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扁担,不准再拿”几个字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实际模仿,体会以身作则,愿意与同志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加深学生对品德教育内容的体会

语文学科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气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2]。

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进行品德教育,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以培养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篇(7)

小学是学生处于求知欲望与模仿能力最强的年龄阶段,学生对周边事物或事件记忆深刻,影响也比较深刻,抓住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培养效果也比较显著。如充分体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机制,顺应其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教育,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成效。语文教材节选文章大多饱含人文情怀,可作为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有机基石。人教版(下同)《长城》《桂林山水》等课文都是人文价值的体现,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增强民族情怀。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首先播放视频,给学生提供视听觉盛宴,激发其情感共鸣。比如在《长城》教学课堂期间,教师搜集并节选“长城”构成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长城”构造、概貌以及历史,然后讲解劳动人民在长城建设中的突出贡献与意义,引导学生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通过视频的直观映射,学生可真实感受到长城的宏伟壮观、气势磅礴,此时教师可进一步说明,让学生明白长城的来之不易,增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尊重与热爱。

2.情感渲染,渗透德育培养。

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表达形式,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有大量思想教育意义深刻的文章,借助文字语言表达作者情感态度或道德情操。从这一角度看,小学语文课堂的德育教育可从情感渲染着手,将学生带入真切的情感中去思考、去体验,如此便可逐步渗透德育培育。比如在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并让学生一同解读“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这一句话的意义。在被问到对哪些词语印象深刻时,学生不约而同指出“凡是”“统统”“掠走”等。教师可解说,这类词语充分说明英法联军将圆明园大肆洗劫一空,简单的词语表达更将其野蛮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生产生愤慨情绪时,教师可突出学习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3.生活实际,深化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教师可深入探究教材,捕捉生活中的德育素材,丰富教学内容,积极导入正能量,并培养学生德育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学习不是应付考试的活动,而是提升知识认知、发展自我的行为,这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将教学延伸扩展开,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深化德育教育。在五年级文本中编排了“生活启示”一组教材,旨在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获取一定的生活启示,养成坚强独立的情感意志,积极应对生活的挫折与困境。如《钓鱼的启示》,教师引导学生一同探究最后一段的意义,从该阶段的思维能力考虑,五年级的学生自然可理解文章的表面意义,然而要深究背后的德育思想仍需教师的引导。教师可导入“没有民警叔叔时随意闯红灯”“践踏草坪”“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学到这里就可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并学会改正。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篇(8)

新课改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是要通过努力使学生学得“自由”,学得“主动”,并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容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实施课程课改后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提升自身的个人素养。然而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具备什么样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驾驭创新课堂,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素养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般被简要地概括为四条: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

4.为人师表。也有人把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归纳为三个“心”,即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事业心,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上进心。

本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师德素养的主要内容是:

(一)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灵魂———人格

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引路人,是培养人才的传播者,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大任务。俗话说:“成才先成人。”要想使学生有完善的人格,首先我们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塑造好自身的职业人格。小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他们对老师特别信任和崇拜,教师要依靠自身具有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坚韧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知识技能来影响和塑造学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身正品端的道德素质。

(二)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基础所在———知识

现代教育课堂是以创新性的教学为主,我们要想达到更好的教育质量就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扎实: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极强。为了打好小学生的文化基础,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一定要准确、牢固、熟练,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精深:我们应该掌握所需专业知识的完整体系,精通所需业知识的系统理论,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性地运用的境地。求新:社会在不断发展,许多新问题摆在学生面前,我们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创新型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地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为了驾驭创新型课堂,我们应该不断地去获取知识及时为自己充电。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知识面需要我们去记忆,并在基础上下功夫,在钻研教材上用力气,在拓展知识上求发展,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用课件展示出来,使知识内容简单化和趣味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获取文化知识,开拓眼界,与时俱进,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总之,从我个人而言总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基础素养的是知识。扎实的知识好比建筑物的根基,如果根基没有造好就不会有高楼大厦。因此,我们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教育好自己的学生,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

(一)关于选择和运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广大教师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优选出来的,并经过一定理论的概括,加工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结构、阶段和程序的施教形式或样式。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选择和运用“听话和说话”、“写字”、“直接教学”、“合作学习与激发动机”、“阅读教学”等模式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基本的内功。语言表达能力,含有声语、文字语和态势语三种。声语的结构,从横向看包括讲述、描述、复述、讲解、讲读、讲演、谈话、提问、答问、讨论、辨论等各种方式的讲话能力。从纵向看包括准确地运用普通话教学的能力,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语体和口气,采用儿化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借助语言的情感力量,富有鼓动性与感染力地激起小学生真善美的共鸣,启迪学生的心智,点亮学生的心灵。

文字语的写作能力结构,以横向看应具有写作实用文体的能力,具有写作计划、总结和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以纵向看应具有观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谋篇立意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文章的修改能力等,写得一手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有采的好文章。

“态势语”的结构,从交际方式上看,主要有无声的和有声的两种,无声的又有动态与静态之分,有声的则是一种“类语言”,并无固定的语义。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态势语主要是通过眼神、手势和神态的变化等来表达情意。小学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教态的修养,以落落大方,优美高雅的体态语言,来陶冶并影响学生,使之共鸣和感化。

(三)全面创新的能力

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对教师的能力所特别强调的。现在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而小学语文教师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语文信息。所以,当今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掌握语文信息的能力和语文知识更新的能力,即具有语文知识的“扩展能力”,那就是非常灵活地适应科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的能力,主要指语文信息处理能力(即吸收、更新语文知识的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即获得语文新知识,扩充语文新知识的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从我个人而言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是综合性的,而小学语文素质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师范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要重视师范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培养我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生存能力。我们一定要适应开放的需要,培养尊重多元化的态度,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更好地去教育和发展我们的未来。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篇(9)

吉林市:长效机制促师德规范  本报讯(王琳实习生柴葳)“臭美”、“厚脸皮”、“你脑子进水了”……这些在生活中的不文明语言如今出现在了吉林市教育局师德办公室下发的文件中。这些语言是从全市师生中征集来的教师不文明用语中归纳整理出来的《教师禁语100条》的一部分,作为吉林市“师德建设年”的组成部分,在落实《吉林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参照标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日前,吉林市“师德建设年”活动进入总结剖析、综合评价阶段,有关部门广泛征求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师德建设年”活动开展半年来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通过教师自我总结和民主评议等方式,认定教师的师德是优秀、合格还是不合格,并对不合格的教师进行必要的处理。   为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吉林市还针对社会反映比较强烈的不符合师德要求的现象,如教师违规补课、违规收费,教师收受家长钱物,对学生施以体罚以及仪表不端、谈吐不雅等违规行为,突出了“两个建立”和“三个结合”。   “两个建立”即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体系,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一方面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引导教师写师德修养日记,建立优秀教师事迹备忘录,积极促成教师队伍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另一方面,强化师德建设的外部机制,全市各学校、县(市)区教育局和市教育局三个层面共聘请行风监督员7025人,其中学生家长占一定比例;出台了《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暂行处理办法》的实施细则,下达了《师德禁令》、《教师禁语100条》、《教师提倡语100条》。在建立这两套机制体系的过程中突出知与行相结合,统一步调与基层特色相结合,树立师德典型和查处违规行为相结合的方针。   此外,吉林市教育主管部门还公布了吉林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师德举报电话,以最大限度地对师德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和查处。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篇(10)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叶圣陶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学科,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新高中语文课标确定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德育提高到与知识能力并重的地位,这进一步体现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自古迄今都是为人师者的天职。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正确观点和态度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意志品质的砥砺、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思想教育适时、适度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道德、思想、情操的熏陶,从而成为有道德的人。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德育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加强对德育的渗透,着力开展抗诱惑力训练。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一般属于心理层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道德行为则不然,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往往是要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所以道德行为是考查一个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准,它应该是德育的中心。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这是指学生学会面对不同情境、对象等,采取合情、合理的方式进行道德行为,不然很容易出现“好心办坏事”或是动机正确但效果不好的情况。比如,帮助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时因为方式不当伤害了他们的自尊等。所以,应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为此,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工作:让学生了解社会规范、学校常规和文化习俗,从而能够合情合理地实施道德行为。制造各种让学生获得学习、模仿正确道德行为方式的机会,比如设置一些情境进行讨论或是举行一些典型事例供学生体会、学习,使学生区分不良行为和“好心办坏事”的行为,并且正确对待和处理后者。2.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果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而然经常出现的,那就可以称之为道德行为习惯了,形成道德行为习惯说明某种道德要求已经真正在个体身上内化。促使学生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可以采取以下做法:1.有意练习。学生在充分理解道德行为意义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进行有关的练习是非常必要的;2.及时强化。对练习的及时进行强化能明显增强练习效果;3.提供榜样、典型让学生进行模仿。

二、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建构,习惯包办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按照教师制定的范围进行,告诉学生要做哪些练习,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可以忽略的等等,学生在学习上很被动,学得机械,没有自我的学习意识,过分依赖教师。自主学习活动是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做学习的主人,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合乎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教育培养拥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因此,构建适应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学生主体性发展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获得的,需要学习者建立自己的认知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自己的思维和认识,产生相应的学习情感。教师的教充当了引导、启发和帮助的作用,教要通过学生的学发挥作用,通过让学生自主活动的方式去获取知识。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学习者“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活动的方式去获取知识

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的学习策略,如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如何独立思考问题,如何总结归纳主要知识等。教师还要协助不同层次学生在预习、课堂教学、复习、课外练习等四个环节制定自主学习的进程,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方法,并在教学中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一般方法。指导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及时评价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习体会和收获,总结自主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帮助分析思维过程,寻找原因,并运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矫正。例如,课下教师给学生解答问题时,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来解答,而是要让学生先讲一下自己对这道题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教师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辅导,更好地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构筑和谐师生关系

《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说明了师生关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因为对教师的喜欢和认可,进而才愿意学习其所教的学科。只有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认可教师。因此,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上的,只有师生之间友好相处、互尊互敬,才能有共同的目标,才能齐心协力搞好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语文教师师德总结篇(11)

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层次分明,课本内容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来划分与编排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也有层次之分。像低年级课文中的《刘胡兰》,就是非常直接地学习主人公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在中年级的课文中,《》则要让学生学习热爱人民,憎恨敌人的思想;而在高年级的课文中,《舍身炸碉堡》进一步学习了同志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甘愿献出宝贵生命的崇高品质,强调树立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思想。这样的教学不仅全面,而且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认识生字的同时,也接受了精神品质的影响。

(二)渗透性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讲解、课外阅读、作文教学等各个方面的教学,都可以对道德教育进行很好的渗透。其中,阅读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其中的教育要点。例如,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带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道德品质;坚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可以扩展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作文教学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途径,在写作教学和学生的写作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还能使学生养成认真、诚实、善思、笃行等优良品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情感。

(三)共鸣性高

在语文课文中,好的文章都饱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深度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对词语的意思进行讲解,还要充分挖掘出渗透在词语中的真实感情,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利用语言解析进行道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进行讲解是一项基本内容,而这也正是开展德育的良好时机。需要强调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时,不能过于注重德育渗透,而忽略了基本的语文教学任务。在教学时,通过分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和句子,使学生在学会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充分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深刻含义以及深厚情感,从而达到基础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二)利用教材内容进行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德育内容,但是有些德育内容并不明显,具有一定的隐含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教材内容,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的字词和语句,理解字词的深刻含义、句式的变换、修辞的运用等,使学生认识并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以及魅力和妙处。

(三)利用情境感染进行道德教育

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多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尽力模拟出真实的情境,制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和深刻地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情感。

(四)利用课外阅读进行道德教育

课外阅读是进行德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语文成绩,还能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许多课外文章都包含着大量的德育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利用课外阅读来渗透德育。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向学生推荐适合实际的课外读物,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读书。教师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尽力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注重运用评价与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得到更多的收获。

(五)利用课外活动开展道德教育

语文课外活动也是实现德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的语文教师可以举办讲故事比赛、辩论比赛、主题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在真实的感受中提升道德品质。并且这些活动还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六)教师自身的榜样影响

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和身边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态度、情感,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好的榜样和各种方法,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