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6:01:02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1)

现代社会的发展将培养素质型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奠定了基础,是教育的关键阶段。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要科学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的体现。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我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模式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运用各种教学的教育手段提供条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才能发挥教学作用。而师生关系正是对学生内在因素有影响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教师尊重和爱戴,自然对其所教的学生感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师生关系密切,才能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才能挣脱束缚,消除心理压力,处在心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空间。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关系。美国社会学家彼德.布芬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交换关系,同时也是一种互相敞开和接纳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盛气凌人的架势,而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学问题。增进彼此的沟通,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教师要爱学生,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用亲和力的言谈举止与学生交流,产生感情的共鸣。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仍坚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认真,认为只有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讲才是对学生负责任,任何细微的地方都不能疏漏,否则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会因此受到极大的损失。这种包揽式的教学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只能吃现成的,离开了教师和书本就不能独立进行,更谈不上学习素质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能代替的,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能对今后的学习、成长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能力基础。课堂教学要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教师从教教材变为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灵活运用,具备学习的能力。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3.开展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为了共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展开讨论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垄断课堂的局面,让学生有发言权,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对话。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实现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提高了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学习形成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个体的学习会形成思维惯性,不利于学生发现新的内容。在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弥补了思维的缺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养成良性竞争意识,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尊重他人的思想。提高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在小学数学小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2)

1.什么是导学案

现行导学案就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的,经过老师精心设计的,一种辅助和引导学生预习和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案,使学生通过借助导学案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达到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目的.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逐步提高学生的预习和自学能力,逐步由被动转向主动.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

2.导学案的五大优势

(1)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名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在按“导学案”的要求预习、探究的过程中,自学能力得以提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学习品质得以优化.

(2)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一份学案在手,目标明确、问题集中,可以丢开辅导资料,便于教师打开思路,根据课堂落实需要灵活使用多媒体辅教手段;学生思维容量大,不必忙于抄写,围绕问题专注思考和讨论,学与教、做与思配合紧密,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时间利用率.

(3)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以学定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自学后的疑问,课堂上的生成会远远大于预设,这就要求老师的备课比以往要更精细,更全面,让“每节课都是精品”成为可能,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加快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4)实现了学与教的统一,教与学的“相长”. 上课前一天下发导学案,学生按导学案的要求预习后,在相关栏目填写自己的学习疑问和学习心得.上课前老师要抽查下发的导学案,根据学情,调整教学重点内容,老师“教”的都是学生最需要的.另外,教师课后在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根据课堂学生的学习反应和出现的问题填写课后反思,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查漏补缺.真正实现了学与教的统一,教与学的“相长”.

(5)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形成自己的学习资料库.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知识点条理清晰,掌握起来更系统;笔记本、练习本、作业本、检测本合为一体,还有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复习时一目了然,系统的学案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料库.

3.导学案编写的基本模式

学案的编写包括学习目标、课前预习、问题探究、规律总结、知识拓展、课后巩固等环节,同时,学习重点、学法指导贯穿其中.其中新授课主要有:一、情境导入;或知识回顾;二、新课导学;三、典型例题;四、当堂训练;五、变式拓展;六、当堂自测,七、学习反思;八、作业(详见附页提供的导学案样稿)

习题课还有:一、知识清单;二、典型例题;三、变式拓展(分级训练);四、当堂自测;五、学习反思;六、作业

(当然,也可以根据具体课型适当调整)

三、导学案的完善与提高

随着“导学案”的实施,问题不断的暴露出来:

(1)学案的设计有问题,例如:版面不美观,留给学生的做题空间太小,学习反思的空间也太小等.

(2)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课怎样讲解?与以前授课的具体区别在哪里?如果还跟以前一样讲,那还要劳心费力的编写“导学案”干什么?这些都是问题.于是我在教学中不断实验,不断反思总结.

1.编排更科学合理

一开始我们把学案前一天都发下去,让学生提前预习完成,开始还行,后来随着知识的加深,知识的综合,发现学生水平有差异,有一些就跟不上了,老师上课指导学生学习较难操作;于是我又想办法,将导学案分栏,根据不同的课型先发一部分;一、课前预习(或知识回顾);二、情境引入;这些部分让学生提前预习.这样的好处是:

知识回顾:我们采用的是用简单的题目将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并要求学生去总结从中学到的知识,或用已有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这样学生不但能完成预习,还能把知识印到脑海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利用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认真看书了解知识的渊源,并初步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课再发第二部分.这样一方面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另一方面更有目的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定时训练” ,使学案更具有针对性,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课上完成学习任务,将存在问题有效解决.

2.搭建师生进一步对话的平台

学习札记部分一方面是让学生记上,上课时师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的解读;自己的进一步理解;知识的拓展;错题改错;错因解读;多种解题方法等;另一方面教师在编写时,可以重点突出需要说明的问题或者是需要引起学生重视的知识等.以此代替错题本,笔记本等,最后形成一本很好的复习资料.另外我们很重视学习反思,引导学生认真对待,养成每节课后必反思的习惯.

3.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在编排导学案时,我也不忘德育目标,通过“走进名人屋”等小专栏让学生了解数学家的成就,增强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与勇气.

4.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可以在不同环节上设置分层教学.可以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出ABCD四个级别,便于学生学习.

5.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编写

编写学案,说起来简单,真的要做好困难很多.首先时间紧张,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连轴转,还有数学老师几乎都当班主任,管理班级要占去大量时间,况且我们的数学学科的学案编写面临:符号多、函数图像难画、微机操作困难等.虽然困难摆在面前,但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方向不能改变,于是,在教学中部分课程我引导学生参与编写导学案.一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二来为学生的进一步自学奠定基础.

四、导学案的实施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试验,导学案的生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充分显示了其重要性,它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它的运用,既节省了老师的时间,又目标明确,还适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学案导学,先学后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如实反馈: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3)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数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被动接受,因此,教师首先应当从努力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出发,在深入了解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前提下,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对学生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这里的问题情境,最好是用一段文字编写或描述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故事或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中;也可以是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的数学问题等。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情境都必须与当前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必然的联系,切忌为了提高兴趣而哗众取宠。

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还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要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2)要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3)要善于引起学生认知观念上的不平衡(4)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性。

(二)学生自主学习

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以很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作为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如何让教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何创造性地指导学生使用教材,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在明确课程标准中三维课程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必须制定符合学生实际、以及教材要求的学生学习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和教材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学提纲。自学提纲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深入研究要解决问题(情境)的数学因素,把握提纲设计的方向;(2)自学提纲要设计成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形式,这些问题要力求使前面的信息会作为后面问题解答的依据;(3)自学提纲中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可行性,要用促进较高层次的思维词语来提问(如解释、说明、联系、区别、对比、分析、推断、讨论、交流、解决、发现、概括等);(4)在自学提纲的后面最好设计补充跟踪问题,如“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切实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1)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2)要引导学生进行适量、适度的动手实践活动;(3)要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4)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

(三)师生互动展示

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成果和问题进行展示,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时期,能否把握准学生对学习目标和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等情况,将对当前和今后的教学策略的实施起导向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要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在合理分组的前提下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2)每次合作学习,都要提出明确的合作目标和合作要求,使合作学习能深入有序地进行;(3)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共同进步;(4)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多样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个性化学习;(5)要适时地进行引导与调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共性或典型错误,要引导学生自我查找错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练习。以培养学生的自检、自查能力;(6)要关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并以此为载体,构建一个以问题为主线,以思维推进螺旋上升为标志的生成性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4)

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锻造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

一、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

高效课堂的构建,使原来死气沉沉的传统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高效课堂采用新理念,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谈感想、谈收获。新理念让学生在“听中学”、“看中学”、“想中学”、“议中学”、“演中学”。这就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一切,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高效课堂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了学生能力。

二、构建高效课堂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教师要具有高超的课堂导学能力。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教师要具备准确地教材把握能力。高效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必定会引发学生形形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丰富的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不能局限于教材范围的知识,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要具有机智的课堂环节把控能力。环节的设计要求教师不能完全按固定的设计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这取决于教师的随堂机智。

三、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教师要了解和尊重学生,要爱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关注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向学生学习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要将教学民主落实到课内、外的每一个环节上。现在全国各地都掀课改潮,基本上为“先学后教”模式。将遇到的疑难问题先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自己来解决,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作出点拨,适当讲解。通过学生更正、讨论,各抒已见,教师帮助归纳总结,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195-02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理念的基本内涵是: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倡导科学探究,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内容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提倡联系实际;更新评价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原有的教学模式被打破,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即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启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监管者”。让每个教师树立“以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民主意识,改应试学习为终身学习。学生也要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组织教学?对每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人从1999年9月开始担任中学数学工作,在从事十多年初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深刻地感受到探究式数学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激情,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以及培养学生独立而坚强的人格品质,开发、民主、敢于质疑,兼容幷蓄的治学精神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理论依据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自主质疑探究问题、自由地表达对问题探究的观点,并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活动,用所学知识自主或互助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仿照科学家探求未知领域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等途径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

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学习不仅是主体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暴露学生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笔者认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能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递进探究式教学模式必须坚持的原则

探究式数学教学模式要根据数学教学规律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适度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片面地关注形式互动,追求表面上的课堂的活跃的气氛,而致忽略活动的效益与及时反馈矫正,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探究式教学设计,应注意把握分寸,注意掌控深度、难度。应该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能真正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从而真正的体会到学得轻松、学得高兴,最终学有所得!

2.学生主体原则

关于学习的兴趣的巨大作用,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早就这样告诫我们:“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因而探究式教学模式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景或探究内容的兴趣。要经常研究学生在想什么、爱好什么,是否对学习存在困难,一切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进行探究性数学教学的同时,自觉地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3.结果优先原则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到课程所规定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准确无误。这种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要以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决不允许以牺牲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代价,探究式教学中必须注意通过探究的过程去解决问题,不能为“探究”而探究,正确的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杜绝“探索而无果”,崇尚“结果优先”。

4.经济性原则

在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探究式教学必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对于有些感性的、浅层的知识完全可以用讲述的方法完成的,就没有必要进行探究性的教学了,否则教学时间就不允许,也就违背了教育的经济性原则,不是吗?

三、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设计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一般有五个环节: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升华反思评价。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曾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所有的探究都从好奇心开始,为了达到课堂探究的目标,教师要创设情境,把问题呈现出来,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能在简单层次上像数学家那样去主动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行探究。

2.合理猜想、自主探究

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猜想问题的结果可能是什么。我们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究,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3.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探索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刚通过分析、探究得到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对教师精心设计的应用型或巩固型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归纳等,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加强,认知的任务也得以完成。

4.巩固升华、拓展思维

升华是指发现数学知识和规律之后及时点拨和延伸,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原有的知识深化、拓宽,帮助学生从感知中受到感悟,从掌握知识、促进思考、培养能力走向塑造人格。这个环节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探讨、逐步解疑、消除混淆、步步深入,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在学到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塑造人格。

5.反思评价、课外练习

教师通过设计一些话题,鼓励学生自己述说,可以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可以介绍自己在本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收获、困惑等。设计一些具有拔高效果的延伸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主人翁的学习意识,又能帮助学生确定数学学习的努力方向,为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并不是这五个探究步骤都要涉及,也不是每个过程都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问题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可灵活掌握。

四、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特点,要注意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不同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例如,在学生对某一概念有大量感性认识时,讲授法可能会是一种更适当的选择。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才是教师的最佳选择。

第二,科学探究活动是循序渐进的,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探究实践中不断积累。因此,探究式教学的总体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先简单后复杂,使探究活动的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另外,由于课堂探究教学受教学内容和时间的限制,教师要做好科学安排。

第三,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所表现出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教师应根据每次活动中的操作目标,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多鼓励、多肯定。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6)

1 开放式教学法的内涵

开放式教学,就是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改革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方式,努力创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教学关系和启发、导学的教学方法,着力于学生心灵的开放和教育空间的开放,运用多种载体和媒体,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开放式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与传统的封闭性课堂教学相对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含义面十分广泛,包括教学环境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开放等。开放式教学基本特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撑者,确立资源分享的平等型师生关系;课堂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允许教学时空的延伸和发展;学习材料来源多样化,活动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这种乐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积极的自我激励成为评价的主流;原有的课堂纪律受到挑战,学生参与学习规则的再制订等。

2 教学内容的开放

由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开放教学内容,尊重教材并灵活处理教材,使教材内容融入生活,这对学生增强对教材的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随着现在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日益广泛。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就不能完全局限于课本和教材的内容,应使教材变得更加大众化,生活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但我们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存在很多弊端,脱离生活,使学习变成了纯粹的死读书。因此在使用现行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知识现状和接受能力出发,根据新时代的精神,深刻理解,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对教材、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或合并,联系生活,充实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变课本数学为生活数学,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和时间,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不再害怕数学。

2.1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教学中,我经常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2.2 实施教学环境的开放。教室固然是学生基本的学习、活动场所,但社会才是更大的课堂。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纳入到社会开放的大环境,把由教师引导的社会实践、实验教学等也看成是一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3 开放式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3.1 开放式小学数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教室内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小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自己是为了自己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其他。

3.2 课堂学习中要注重合作和团队精神。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中,团队合作是实现有效学习的第二大策略。只有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才能够将开放式教学顺利地进行下去。

3.3 以实际生活为节点进行课程讲解。小学数学是数学课程的初始阶段,基础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4 要树立好开放式教学观念。首先要对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行革新,教师是实施开放式教育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摒弃那些传统模式,尽可能的实现开放式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7)

数学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一种总结和归纳。而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就是应用数学这个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空间,以及思维活动的环境,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对自然中的未知进行探索。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中的个性化的状态,感受思维开放与过程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发扬自己的个性,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让数学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形成一套开放式的教育模式。

二、开放式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差异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注重教师为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师的职责是进行知识的讲解,而学生只是单纯的听讲。这种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一部分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不适应,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还有学生没有对数学这一学科感到恐惧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不高。

传统的数学教学采用的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完全听老师的指挥,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数学内容死记硬背,学到的知识不能灵活的运用于实践当中。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的能力比较弱,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比较单一,遇到难题很难通过所学的知识独立进行解决,为学生的学习形成很大的阻碍,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效率也会很低。而开放式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生之间相互促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团结互助,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在这种课堂中,学生可以在教师或者其他学生帮助下快速找到失败的原因,并积极改正错误,达到目标。学生脱离了封闭的教学空间,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加,有利于思维的发散,学习的方式、内容都会得到扩展,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提高。

三、开放式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的途径

1.搭建课堂互动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体系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课堂气氛很严肃,不活跃。学生课堂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在以教师为主的严肃的课堂中很少学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惑,教师也不能给及时为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惑,有时候教师也会在课堂中出现讲解错误,但是学生即使发现错误也不敢提出,进而造成对大部分学生的误导,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而在开放式课堂中,将教学课堂进行了颠覆,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从属的身份。学生自己设定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并根据内容和目标来安排自己的活动,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数学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2.充分利用新科技培,拓展学习渠道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8)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为了积极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近段时间,我校正掀起探索“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潮,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学科的数学,理应走在前面。

“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的理念适时提出来的,解放教师以发展教师,解放学生以成就学生。而我认为这就是在一堂课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对于学生学习来讲,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益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积极学习的愿望,即学习的原动力。在具体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先学后教”是必须贯彻的一条基本原则,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师长”变“学长”、让“教室”变“学场”、让学生由知识的“接受器”变“学习主人”。因此,必须“先学后教”,使学生在“先学”的过程中,自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再与同学交流或听老师讲解,多让学生产生“为什么是这样?”、“应该是什么样?”类似的思考,这样学生学习就有了思维的深度,充分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愿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钻及求知欲、成就感非常强的心理特点,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数学教材特色,在五备(备学生、备教师、备教材、备教法、备语言)上狠下功夫,把握“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易错、易漏的知识讲;重难点讲;有扩展性内容的知识讲。三不讲:学生会的知识不讲;通过自学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知识不讲。)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案”。充分利用“导学案”在课堂上采用“学生自学、教师辅导、集中讲授、当堂训练”的教学原则,初探“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生自学 分组讨论

学生自学,分给讨论即是“先学”,有“独学”“对学”、“组学”等。这个环节一般在5-10分钟左右。是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导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学习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由调整学习速度,实现个别教学。分组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协作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设计“导学案”时布置的任务要由浅入深,抓住关键,突出重、难点,注重趣味性,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有理数的加减教学中,一开始,我从吸引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大家举一些足球赛场上的得分,失分的例子。在学生自学,分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引导,同时指导学生时要言简意赅,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做好巡视监督工作,杜绝个别学生玩,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地增加题目难度。切忌走形式、走过场。

二、激励学生 教师辅导

激励学生,教师辅导这一环节是第一环节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第一环节的延伸。学生自由学几分钟后,教师就可鼓励学生当众演示。借助黑板等教学设备向其他同学做示范性表演,这是直观性原则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在知识教育方面有很大作用,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画钝角三角形的高是一个难点,在学生自学,分组讨论后,我激励会画的同学到黑板上来演示,正确了,给予激励,让学生的成就感由然而生。有不妥的地方让他的同伴共同来解决,让他们的映象更深刻,掌握知识更牢固。在学生演示时,教师应适时地提出共性问题或自己先行设计的题目,让演示同学操作解答。如果该同学不能解决,教师可以发动其他同学讨论后解答。 演示完后,教师要归纳总结,做出明确结论。

三、归纳问题 集中讲授

归纳问题,集中讲授即“后教”,这一环节通常在10-20分钟左右。这一环节是针对学生在“先学”的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也不是一讲到底,要通过点拨学生学习的关键点(学困点),引导学生提升能力。在“后教”中要做到高效课堂中所提倡的“三讲三不讲”。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三不讲:是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133-01

一 绪论

高中数学基础课有自身特点,其基础课内容枯燥、难度大。解决这个问题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措施,有的学校直接降低教学难度;有的学校则改变考试办法,由原来的闭卷考试变为开卷或半开卷考试;有的学校搞“类似题”战略,考前讲解与考试内容类似的题型等。这些办法都是治标不治本,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从长远来看这些办法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也会影响高中的学习风气。

搞清问题背后隐藏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对大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找到了影响高中生基础数学学习的主要因素。这相当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根据这个实证结果我们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支持新教学模式更有效果的结论。

对于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作用方面的探索,刘黎清认为:“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则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课程重构和实现有效的交互过程。”对于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各方面因素,朱浩亮和张建明都各自总结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些因素,但他们都没有对这些因素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也没有进行对比实验。本文的论述不仅支持了刘黎清的结论,还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并用对比实验证明的有效模式。

二 数据,课堂学习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课堂学习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其中用到的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问卷的对象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级环境与能源学院一年级新生,发出问卷110份,有效回收问卷97份,问卷回收率88.18%,问卷有效率100%。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年龄、性别、学生原来所在中学级别、学生来自哪个区、是否喜欢数学课、是否喜欢数学老师、父母学历情况,以及高考数学成绩。其中外地生源的高考成绩不是以150分为满分的,以150分为满分的标准进行折算。是否喜欢数学课打分标准是:不喜欢分值为-1分,对这门课程感觉一般分值0分,喜欢这门课分值为1分,比较喜欢这门课分值为2分,特别喜欢这门课分值为3分。是否喜欢数学老师打分标准为:不喜欢分值-1分,感觉一般分值为0分,喜欢这门课老师分值为1分,比较喜欢这门课老师分值为2分,特别喜欢这门课老师分值为3分。父母学历情况打分标准为:父母中最高学历为高中毕业以下分值为-1分,为高中毕业分值为0分,高中毕业分值为1分,研究生毕业分值为2分,博士毕业分值为3分。学校级别打分标准为:普通学校分值为1分,区重点分值为2分,市重点分值为3分。

三 应对策略:课堂结构设计

根据实证结果,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让高中数学基础课程本身变得有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让老师自身更有魅力,让学生亲近教师;第三,合理改善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学习效率下降问题。所以新教学模式第一条,每节高中数学基础课都可开展用这节数学内容解决一个现实世界通俗数学问题的活动;第二条,教师每两小节课用严密的数学逻辑分析一个现实社会热点问题;第三条,合理安排第一条与第二条内容的时间点,以解决因学生注意力下降而引发的学习效率下降问题。

四 对策效果分析

主要结果的评价,大样本的调查数据,严密的计量实证过程,保证了实证结论的可靠性;对比实验的精心设计,保证了对比结果的可靠性,这可以充分证明新的高中基础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结果与方法无论是对教学研究者还是对二本类高校高中数学基础教学都有指导意义。但由于一些条件所限,这个研究没能让每个环节尽善尽美,也可能存在某些可以更完善的地方。另外还有一些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比如这个新的教学模式对其他学科的高中教学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效果,这个模式是否有推广价值等。

参考文献

[1]刘黎清.论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144~146

[2]朱浩亮、冀桐.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学与管理,2006(12):57~59

[3]赵军、张建明.发展性课堂教学决策有效性的归因与策略探析[J].教学研究,2012(4):107~112

[4]魏宗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370~391

[5]威廉·H·格林.计量经济分析(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32~239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10)

一、“先学后教”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当“收音机”前的听众,而是先要开动自己的脑筋,通过自己的自学去获取知识。这里的“先学”是指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目标去自己探究、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后去解决。最终解决不了的,反馈给老师。“后教”是指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独立去学习,发现自己的学习问题,并根据掌握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了解和总结学生感到疑难的问题,并启发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最后,教师通过当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解决新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这种“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多了,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这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水平。

二、“先学后教”数学课堂教学的备课

想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好“先学后教”这对教师的备课要求很高,教师必须明确本节课“先学”是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后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什么,怎么教。

首先,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学生的自学要求,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其次,要考虑到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第一,要备起点。所谓的起点,就是结合学生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新知识的要求,设计好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引申点,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学生自学。学生的起点就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起点。第二,要备重点。重点是新知识的主要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以重点内容为中心,辅以例题、知识点讲练,引导学生在自学时能够理解重点内容。第三,是要备难点。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注重分析教材,抓住关键点,突破难点。第四,要备链接点和疑点。链接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疑点,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学生搞懂链接点和疑点,才能把新知识理解透彻,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网,从而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先学后教”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1、教师要创造好自学条件,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不仅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他们更快、更容易的掌握新知识。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创造出自学氛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给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自学条件,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2、教师应引导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学习,这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份预习提纲,让学生知道预习内容的重点和关键,有回答不出的问题做好标记,有待于教师解决。这样,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明确的目的性,更有利于自学。另外,想要学生达到好的预习效果,教师要时刻督促学生,并辅以练习,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相应的自学习题,让学生通过做习题来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并巩固了已了解的知识,才能达到初步理解的程度。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找出更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体会掌握新知识的快乐,并能活学活用。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139-02

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这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早已全面展开,以全新的理念,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和管理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特别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更是吸取了国内数学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注意了国际数学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涉及数学观、数学课程价值、数学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数学教育教学评价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一系列新理念。面对《纲要》和《标准》提出的系列新理念,初中数学如何适应这些新理念呢?笔者认为,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顺利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作些探讨,敬请广大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 正确调整处理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关系

在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时应正确认识、恰当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教师教和学生学、教法与学法的关系,摆正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轻学重教,片面强调和夸大教师的作用,我们应改变这种状况,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主体”,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因为教学从实质上说,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由不知到知,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化为能力,从而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非像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那样走向极端,否定和排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不能自发地产生,需要教师激发和培养。教与学是建立在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二者辩证统一上的。

同时教法与学法两者是相互制约的,彼此促进的。一般来说,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法,学生必定产生相应的学法,教法不科学,学法也不可能科学。新的数学教学模式特点是既管教,又管学;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法探讨,又要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还要积极地研究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

2.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三者协调发展

知识、能力、智力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智力、能力是掌握知识的条件,知识又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学生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知识就能转化为能力。而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

设计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体现知识、能力、智力三者协调发展,注意把握这三个因素。特别应注意研究如何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智力。在课堂上要减少教师的讲授,增加学生的活动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做出合理的结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运用了观察、思考、想象、联想以及分析、概括、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3.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培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把培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意在强调培养智力因素的前提下,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也要注意挖掘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达到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目的。

4.重视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式的教学

课堂是师生交换信息的重要场所,它为信息的输送与传递提供了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获得信息量最大,以及教师了解学生反馈信息最及时为依据,制定情感目标要求。信息论研究表明:接受者处于最佳状态时,获得的信息量最多,人对知识的最佳接受状态是主动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主体的参与,并有意识地刺激以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期待与渴望。

二 构建与课堂改革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认为,以下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教学中值得探讨的教学模式:

1.讲解型模式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模式,应用广泛,尤其是难度大的概念教学,需要以教师讲解为主,这样学生才能比较透彻地理解与掌握。通过讲解,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教师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但是这种讲解,绝不是满堂灌,注入式的。它的结构层次是:提前测评预习教材、初步感知教师讲解、重点突出质疑问难、研讨点拨练习应用、反馈指导。我们知道,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整个教学的关键。较难理解的概念,用这种模式教学效果较好。

2.探索发现型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己探索研究的办法获得新知进行概括归纳的能力。其课堂教学的主体结构是:基本训练、习旧引新引导观察、试行概括看书对照、重点研讨练习应用、及时反馈评议指导、课堂小结。这种结构模式主要适用于定理、公式、法则一类的内容教学。如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及两个推论”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一组填空题复习旧知、引出猜想,教师将等腰三角形对折,使其两腰重合,引导学生观察,学生也边实验边观察,实验观察猜想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证明探索,提取记忆中的有关经验模式,假想出若干可能的思想,探索出从条件到结论的中间环节,结果学生能发现证明命题的两种方法,这时学生看书对照、重点研究、讨论。接下来教师用一组填空题,既巩固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又得出推论一:“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进而得出“三线合一”的结论。又通过分析等腰三角形的特例:等边三角形,得出推论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紧接着是一组形式多样的训练题,运用定理和推论巩固新知。最后的评议、小结由师生共同完成。这样教学结构紧凑,步步深入,效果较为理想。

3.自学讨论型模式

这种模式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能力的培养,把解决教学任务的主要希望放在学生自学上,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其教学模式的主要程序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质疑问难、学生讨论点拨引导、练习应用反馈小结、评估研究。它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达到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样学生与书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最大可能地充分进行教学反馈流通。教师布置自学提纲一定要有思考和启发性。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回辅导;学生在讨论时,教师一定要参与;教师最后一定要画龙点睛地点拨引导;学生的练习可以自行对错,进行评估研讨。

4.讨论型模式

课堂讨论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个人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提出回答,多种意见得到发表和交流,使认识更全面,问题也就解决得更彻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深刻性。教师精选习题、学生独立作业展开讨论、指出错误启发归纳、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在选题时要充分挖掘课本习题的潜在作用和智力因素,题目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注重错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各类习题的教学,巩固基本概念和知识,总结解题规律。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沟通教学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5.反馈点拨型模式

单元复习和综合复习宜采用这种结构模式。它的程序是:系统性回顾、反馈旧知择例精讲、教师点拨题组训练、探讨方法评讲总结、灵活应用。首先教师启发学生将单元知识、技能进行反馈,通过系统回顾,使之概念化、系统化形成知识模式,把章节知识和方法提炼出若干专题,并拓宽加深,每个专题精选配套的习题,精讲点拨,或让学生思考探讨解法,最后把这次反馈的信息,进行反馈剖析,以期达到灵活应用知识并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6.分层次互促型模式

由于班级授课存在的弊端,长期以来是课堂教学一锅煮,教学要求一个样,不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分层”表现在:为了消除教与学的盲目性,教师在充分调查、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按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将学生分为A(差生)、B(中等生)、C(优生)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互促”表现在:混合编组,一般前后两桌四人一组,差、中、优都有,互教互学、互相促进。在教学上,对于一般新授课采取如下模式:复习旧知、题型多样阅读教材、分层要求针对问题、精讲点拨巩固练习、分层互促课后小结、教师研讨。复习旧知识时,一般不做统一的回答,对不同的学生要求完成不同的问题。为每一个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题型多样且较简易,但覆盖面较大。学生对照教师拟定的“读书提纲”,进行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提纲充分体现出层次不同的学生应达到不同的目标,对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有所不同。学生之间也可讨论。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精讲。注意了解A、B层次的学生是否理解了要掌握的内容。课堂练习内容由易到难,分层要求,A、B层次的学生做中低档题,C层次学生做中高档题,鼓励A、B层次的学生超额完成任务。然后分小组讨论,主要是纠正一些问题,对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强调讲解。学生层次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可以调整层次,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奋进。在运用这一模式时要注意分层递进,强调层次的可变性,分层是为了针对性的教学,而不是给学生贴标签以避免分层的负面效应。

三 结束语

教无定法,而在于优化。苏联教育家奥加涅相说过:“同一种教学方式可以是有效的也可以是无效的,这决定于它的时间和地点,决定于不同的方法、方式和手段相配合的特点,要有效地达到某一教学目的,不能只应用某一(传统或现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而应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应用。”上述谈到的六种模式,不能用一种模式套用一切内容的教学,要深刻理解一个模式中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要认清哪一种模式在什么条件下有积极作用,在什么条件下不仅没有积极作用,反而有消极作用。例如:自学讨论型模式中的“自学”,有些内容难以自学,自学在课内,而课内时间又是有限的;运用这种模式教师又很难驾驭。但如果能科学地安排自学程序,也是可以掌握好的。因此,决不能赶时髦追求教学模式表面上的翻新,而是要科学地追求实质内容的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克服盲目性和片面性,增强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