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理想信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3:49

大学生理想信念

大学生理想信念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19-03

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正如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因此,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加强其理想信念教育。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笔者选取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航天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八所广西主要高校1500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问题全部采用单项选择题形式),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本文数据均来自本次调查。

一、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高命题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有体力、智力的发展,有劳动和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具有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因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充实的健全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崇高的理想,更是长期的实践过程。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各方面素质中居于首要地位,而理想信念是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第一要件,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灵魂和人生观的核心。调查发现,在“人生最最重要的东西”的“理想信念、知识、健康、金钱、情感、其它”六个选项中,健康排在第一位(38.8%),第二位就是理想信念(32.3%),其余依次是知识(9.7%)、情感(8.7%)、金钱(6.7%)、其它(3.9%)。在对待“理想信念”的看法上,四个选项的排列依次为,“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成才的精神支柱和动力”(49.9%)、“现在大部分大学生较有抱负、志存高远”(29.4%)、“现在最重要的是考虑怎样赚钱,理想信念只是无意义的政治名词”(12.5%)、“现在大部分大学生较为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念”(8.2%)。可见,除了健康这个“人之本”外,“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绝对重要地位,它足可以左右人的发展轨迹。同时说明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理解十分正确,视之为人生支柱和动力。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分析

1.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高度认同感,深切感受“发展”的伟大力量。我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在这样的理想指引下,我国的发展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不断繁荣、社会不断进步,国家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得到大学生的普遍公认,并且认为“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一条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原因排在四个选项的第一位)。大学生对“发展是硬道理”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感悟到了“发展”的伟大力量。确立这样的理想,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大学生,大学生对祖国的感情日益深厚,在“对自己祖国的情感”上,回答“非常热爱”和“比较热爱”的占91.5%。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毋庸置疑,对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高度认同感。

2.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体现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并彰显“人本特色”。在“学习的最终目标”问题上,大学生第一个选择的就是“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为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更好地发展,80%的同学希望自己能达到硕士以上学历。这样的学业理想是和目前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现实相一致的。在回答“您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时,排在第一位的是“商界精英”(33.4%),其余依次是“业务骨干”21.4%、“其它”18.3%、“政府官员”15%、“尚未确定”12%。这告诉我们,大学生十分现实,更加注重自身的积累,更加强调需要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人本特色”更加鲜明。难怪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商界精英,如此受到大学生的热捧。在回答“当理想信念与现实冲突时您将怎么做?”时,大部分同学选择了“视现实情况而定”的选项,占74.9%,远远高于“坚持理想”、“放弃理想”和“其它”这三个选项。说明大学生不会“死守”既定的人生理想,而是要根据现实情况做出调整,这并不是大学生的理想不够坚定,而是注重现实、彰显人本的重要体现。

3.大学生有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决心,立志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理想明确,表示在大学期间要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立志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怎样实现人生理想?”问题上,绝大多数同学选择“自己努力为主,别人帮助为辅”(77.9%),其余依次是“全靠个人奋斗”10.5%、“顺其自然”6.7%、“别人帮助为主,自己努力为辅”(4.8%)。说明同学普遍有着“我的未来我做主”的思想,同时适当地得到别人帮助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学生在选择“大学期间应该怎样度过?”时,普遍认为要“珍惜时间,全面提高自己的内在综合素质”、“多涉足社会,以便锻炼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86.2%)。在“您目前的学习状态怎样?”问题上,排在第一位的是“较为充实,能把握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表现出大学生十分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度,立志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4.大学生对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满怀信心,同时也充满期待。在共和国的发展史上,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我们翻身解放、改革开放、生活奔小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观念已经深深扎根于每个国人心中,在“对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看法”上,依次为“永远不会变”(46.3%)、“目前不会变”(37.4%)、“很难说”(16.4%)。在“共产主义能实现吗?”依次为“能”(46.8%)、“很难说”(35.5%)、“不能”(17.7%)。由此看出,认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会变”的超过8成,大家对共产党是满怀信心的。当然近四成的同学认为“目前不会变”,还有接近四成的同学认为共产主义能否实现还“很难说”,说明大学生对共产党又是充满期待的。的确,党在我国革命、建设、发展的道路上起到了绝对领导作用,但是不同的时期,也都有着挫折,就目前而言,也有许多值得改进和改善的地方。目前,强调科学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就是我党执政为民、取信于民的英明决策。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1.用“人化”理念改革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转变以往过多强调大学生必须讲究奉献的“物化”教育观念,为“注重奉献的同时,更加尊重学生自我发展需求”的“人化”教育理念,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大学生的自身潜能。当大学生的个性心理、性格、兴趣、意志、气质等个性因素得到健全发展的时候,他的发展必将更加全面,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会得到充分彰显。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选择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愿望。从调查中看出,“名人名言故事”的教育被成为最受大学生喜爱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排在第一位,占32.4%),带根本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必须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上,必须采取多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易为学生接受的形式。调查中发现,“传统的公共理论课教学方式”被排在五个选项的最后(11.5%),“其它”,却被排在第一位(29.3%),排在第二位的是“专业教师的课堂渗透”(25.3%)。因此,应该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其现实而又合理的需求,用更加灵活的方式,以“人化”理念为主要内容改革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用发展眼光看待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您最喜欢的名人”中,选择的排序为,57.5%,比尔盖茨33.5%,张海迪4.8%,雷锋4.0%,由此看出,大家十分关注人格魅力,同时对商界精英也十分仰慕,而对于“为了实现理想而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坚决与病魔斗争”的张海迪、“为人民服务”的杰出代表雷锋,大学生则不怎么喜欢了。大学生喜欢,就因为他有着远大的理想、杰出的才能、卓越的品格、非凡的魅力;喜欢比尔盖茨,说明他们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单纯奉献型转向了更加“利我”的务实型。大多数学生把“商界精英”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同时证明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改变。当然,在大学生看来,衡量理想信念教育的首要标准也是发展的,当前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否推动社会的发展”(排在四个选项的第一位,占34%),如果能够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那么这样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卓有成效的。所以,大学生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积极的、深刻的,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3.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血气方刚,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他们在追求美好人生理想的同时,也越来越要求彰显个性,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大量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任何工作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综合的教育系统工程,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既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注意其个性发展,要努力在大学生基本素质普遍得到提高的同时,使每个人都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在依法从教的前提下,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并立足这样的现实,让大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发挥、自由得到最大的满足、自身价值得到最大的实现。

4.增强大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努力提高大学生科学理论水平。理论是理想的向导、行动的先导。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科学的理想信念来自彻底的理论。科学发展观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准则,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一个十分彻底的理论,对于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有助于大学生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人生目标,能很好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对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科学信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有着低位性、嬗变性、不稳定性、多层次性、务实性的特点,他们处在价值取向多变的年龄阶段,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极不稳定,有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判断,会因为听了一场学术报告、老师不经意之间的某句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而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强大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将之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使之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使大学生们懂得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努力提高其科学理论水平,从而不断增强其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王锐生.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3]吴德刚.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08,(4).

大学生理想信念篇(2)

刘望秀,女,浙江工商大学财会学院,讲师。

王伟波,男,浙江工商大学财会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2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1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是对理想的支持,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理想和信念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

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取决于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追求远大的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但是,由于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各种社会问题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冲击难以避免,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渗透难以完全封堵和大学生功利化趋向和“去政治化”倾向难以消除2等原因,使得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现象,它的形成具有独特的心理机制,内容包含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成分,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因素肯定参与个体理想信念形成的过程,3可见情感、需要、动机、意志和认知等心理因素是影响理想信念形成的主观因素。无疑,对情感、需要、动机、意志和认知等心理因素的合理应用和干预可以成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路径。

一、需要路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分层教育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4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需要的起源分类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照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需要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关于需要的结构,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ical theory of needs)的理论影响最大,为我们广泛应用。马斯洛(1968)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结构,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理想信念的形成以需要为前提,只有符合主体的价值观、目标、愿望和兴趣的事物,主体才会形成相应的理想信念并付之于行动。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从大学生的具体需求从发,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不同需要,找准理想信念的着力点,才能保证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大学生生活理想的教育

理想从内容上可划分为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下往上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教育。一个人只有在生存得到保障,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其他需要。可见在做好政治理想、道德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的同时,也要着力于大学生生活理想的教育。

(二)着力于大学生个人理想的教育

在注重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应着力于大学生个人理想教育,重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社会理想是指特定社会的阶级或民众对待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级终极发展归宿之理想的把握和持有,是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追求、向往和设想5。大学生个人理想是指学生对自己未来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对自己的前途、人生状态和归宿等的把握和持有。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应采取科学的态度对待和重视大学生个人利益的实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在获得个人成长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理想的实现。

(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教育,重视阶段目标的实现。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理想教育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教育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信念教育,共同理想是最高理想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最终目标,是共同目标的终极归宿。一般来说,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为了避免大学生因此而认为共产主义理想是遥不可及的,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时候要加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重视阶段目标的实现,以增强大学生共产主义的信心。

二、情感路径――积极情感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催化剂

梁启超曾说过:“宗教这样东西,完全是情感的。情感这样东西,含有秘密性,想要用理性来解剖他,是不可能的。凡有信仰的人,对于他所信仰的事,总含有几分呆气,自己已经是不知其然而然,旁人越发莫名其妙……情感结晶,便是宗教化。白热度情感,名之曰宗教。6同时他还认为“只有情感能变易情感,理性绝对不能变易情感”。可见情感在信念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即对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和增强的作用,从而更有力地激发有机体的行为7。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积极的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大小还和情感的强度有关。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人的认识活动和操作效果,痛苦、恐惧等负性情绪则降低操作的效果。当人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他容易注意事物好的一面,态度变得和善,也乐于助人,勇于承担重任;在消极情感下,人看问题易于悲观,懒于追求,更容易产生消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师的教育心理需要和学生接受教育需要互相印照的过程,是师生间‘心理交流’的过程” 8,由此可见,没有积极的情感是与学生心理需要格格不入的。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运用积极情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内心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最好不要采取简单的说教或强制性要求等措施,这些做法不仅影响师生间的关系,也不利于达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

三、动机路径――积极调动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4。动机具有激活功能(发动行为)、指向功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和维持和调整行为的功能。由此可知,只要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学生就会产生接受教育的动机,这个动机就会促使学生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为自身发展设定目标,并为之自觉地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自我教育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那么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才能起作用,而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是其主观能动性8,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同样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旦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受教育的动机形成,就有利于将科学的理想信念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转化为其自己个人的理想信念,从而达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

励志教育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式之一,其具体做法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树立自己的目标,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加强励志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形成牢固的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自觉形成与社会主义理想相一致的理想信念。

四、角色路径――强化大学生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

20世纪20 至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心理学,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充当了一定的社会角色,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以及一定的道德环境中8。人们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如果个体偏离角色期待可能招致他人的异议或反对。就理想信念而言,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对他的期待也不一样。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要通过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不断强化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重任,觉知自己的责任。

五、知情意行和谐统一路径――引导大学生践行正确的理想信念

心理学将认知定义为是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行为是有机体的外显活动。心理学理论表明:受教育者每一种思想或是理想信念的的形成,其诸要素(知、情、意、行)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是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的。8如大学生总存在的 “言行不一致”、“虎头蛇尾”等现象,就是知情意行不平衡的表现。认识是基础、情感和意志是动力、行为则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外部表现,四者相辅相成,只有使四者全面和谐地发展,才能保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理想信念篇(3)

1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1.1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抽取四川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210名学生作为调查样本,使用《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问卷》开展调查。问卷设计涉及大学生的基本资料、理想信念的确立、动摇以及实现理想信念的原动力等四个部分。

1.2样本总况

此次调查抽取210个样本,收回有效试卷200份。

1.3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有33.67%的大学生有比较清晰的理想信念,这其中在中学阶段就确立了理想信念的人数有46人,占总人数23.5%;有21人在大学阶段才确立理想信念,占总人数10.5%。而还没有明确、清晰的理想信念的人数高达66.33%,其中更有接近7%的学生觉得理想信念与自己没有关系。从如此高的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普遍还没有认识到理想信念对个人成长成才的意义,还没有认识到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密切联系。或许他们有一个关于理想信念的大致框架,但那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还缺乏比较细致、详尽的实施方案。没有具体实施方案,就如同没有方向的兔子,跑得再快,也不如目标明确的乌龟。

2对调查结果的心理学分析

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群体,最具青春活力的一代。他们思想活跃,自尊心强,成才愿望强烈,更想获得社会的认可。但他们缺乏爱心、责任心,更存在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妨碍了他们的成长。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围绕大学生本身的发展特点来进行探讨。(1)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协调现状所导致他们不能认识到树立人生理想的意义。大学生生理发展已趋于成熟,但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同步。一方面,由于自我的发展,大学生开始把关注的重点更多地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又受到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多元化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冲击,此时的自我意识表现为个体对外部环境不适应,包括环境、生活、交往人群以及学习任务及学习方法的变化等,导致内心世界经常处于矛盾当中;另一方面,大学生还未真正涉足社会,在社会经验、认知水平以及自我调节方面都很缺乏,这就出现他们想独立完成任务但行为结果却相悖的情况,从而产生不安、内心痛苦,部分学生甚至企图逃避与现实的冲突,而变得消极颓废、悲观失望、无所事事、成就意识淡薄等,找不到人生目标,认识不到人生理想的意义。(2)安逸、舒适的社会环境让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理想信念。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网络科技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突起造就了大学生不再为眼前的吃穿住行操心。他们中间独生子女居多,有着较好的生活及受教育条件。环境的优越、长辈的溺爱让部分大学生跷起二郎腿,过着衣开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这种社会风尚,让大学生认为有无理想信念于他们而言没有任何意义。所以造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不懂得关心他人,缺乏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明确的理想信念。(3)就业压力促使大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无法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社会发展、高校扩招等因素所带来的就业压力致使大学生们认识到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社会生存的重要保障,但有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狭窄,过分夸大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而对政治活动不关心,政治信仰迷茫,甚至在《形势与政策》《马列思想》等政治理论课上开小差。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他们或许有个人理想,但功利性过强,理想过于现实。当面对困难时,容易动摇,无法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4)心理问题的增多导致部分大学生悲观、消极,无法树立远大人生理想。社会发展的同时,心理方面的问题也在增多,大学生更是心理疾病的高发区。“自卑”、“抑郁”、“焦虑”成了大学生群体中的常用词。近几年来,因各种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学生逐年增加。部分学生分别体现出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心理承受能力或耐挫能力差等心理障碍,还有部分学生把过多的时间花在了网络游戏和娱乐上,缺乏人生目标和学习计划,不能立足于现实。这些心理问题会导致大学生消极、悲观地面对现实,不能乐观地展望未来,更无法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3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措施

大学生理想信念篇(4)

理想信念教育必然离不开理论教育,科学的理论是坚定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基础。邓小平同志说:“老祖宗不能丢”,就是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不能丢,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信念不能丢。一个科学的原理不能自发形成,一个正确的理想信念必须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引导,依靠不断地宣传和灌输。所谓灌输,是从‘反复灌输’这个词来的,本义是‘用脚跟压印’。即“系统地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使受教育者铭记一套特定政治和经济观点,排除一切其他观点”。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代表人类先进思想理论结晶是不可能在群众中(特别是学生)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的。正如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有从外面灌输进去”。列宁所讲的从外部灌输,虽然产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它强调了革命理论指导革命实践的重要性,同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相比,历史条件有很大的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也发生很大变化。但是,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的实践证明,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进入经济转型的时期,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因此,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样化趋势。这些思想观念引导不好,必然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动摇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不但没有过时,相反在新的形势下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教育阵地来说,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它,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占领它,资产阶级的思潮就会泛滥。作为高校学生,虽然在专业知识、思维能力诸方面,相对于同龄人来讲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学生的头脑中,同样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他们毕竟年纪较轻、涉世较浅,政治上不够成熟,免疫力、自控力较差,心理素质不够稳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其自持、自律、自择能力还很脆弱,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高,当社会客观实在作用于其头脑时,便会有不同的反映,真善美和假丑恶往往掺杂其间,鱼目混珠。对某些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是鄙夷、批判,还是羡慕、追求;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是坚持、信仰,还是抛弃、否定等等,都需要大学生们作出选择。可见在高校学生中必须坚持不断地向他们灌输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当前,要特别组织他们学好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才能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自己的政治敏锐性,提高自己的政治鉴别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把握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实践证明,重视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可以有效地对大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促进大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性的本质认识;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反,如果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和教育,就会使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乘隙而入,导致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加强高校“两课”(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建设的需要;是保证高校培养目标和规格得以顺利实现的需要;也是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学工作者、党的思想宣传理论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校要切实抓好“两课”建设,充分发挥“两课”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两课”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要坚持“灌输”,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基本方法,不是照本宣科、无的放矢、脱离实际,应讲究方法、注重效果、拓展空间,最核心之处是使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入心、入脑。

二理论灌输的原则

1实现从统一灌输到分层灌输的转换,由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的转变

分层灌输就是要使政治觉悟比较高的大学生,不断巩固自身完整的理想层次序列,使政治觉悟不高的大学生,逐步转变为理想层次序列完整的人。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精神需要状况采取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例如,大学一年级学生较高年级来讲思想还不够成熟,情绪波动大,以情代教效果可能会更好;而高年级学生理性思维发展迅速,思想较成熟,因此,理性的阐述加之以感情的感染,教育效果会更好。价值澄清法、辨证法等方法适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大学生自己在比较和辨证中选择科学的理想信念,尊重其人格、尊重其选择,加以适当的引导,是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较好的方法。

硬性灌输并非是指“填鸭式”的灌输,而是指直接灌输,即通过报告会、课堂讲授等方式向大学生传授教育信息。软灌输是与硬灌输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间接灌输,即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将教育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寓教育于载体之中。硬灌输教育的思想和意图一般明晰,内容比较集中,教育者的主动性比较强;软灌输教育的思想和意图一般融于形式多样的教育载体中,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较强。因此,在进行灌输教育时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和不同的教育要求采取不同的灌输方式。

2坚持“三个统一”

第一,坚持革命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政治课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与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不允许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形式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反对迷信、崇尚科学,使高校讲台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这些要求看起来好象是空泛的大道理,但却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正常教学的根本要求,离开了这个根本,就无法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坚持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它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根本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是注意联系社会实际,二是要注意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后者是前者在学生中的折射,故在课堂上主要应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重大的深层次思想实际问题,如理想、信念、前途、世界观、人生观等等。

第三,坚持艺术性。灌输,并非“满堂灌”,并非“填鸭式”,切忌使用呆板的教条化的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不是生搬硬套,不是死抄书本,必须讲究教学中的艺术性。要求教师讲课语言要准确、通俗、形象、生动,逻辑要严密,教态要自然,重点要突出,举例要得当。

三理论灌输的方法

根据教学实践,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通常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咨询式教学法。教师在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过程中,把“讲”落实到“解”上。启发学生倒出头脑中的疑问、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咨询,解开学生疑惑。

第二,辨析式教学法。由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提出一两个专门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分析,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一起归纳出重点,总结出结论。

第三,调研式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针对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写出调查报告,然后教师通过讲评、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答案。

第四,演讲式教学法。先由教师从学习内容中整理出数个主要题目,然后组织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题目利用课余时间写出在3分钟左右的演讲稿,经教师审阅后挑选优秀者上台演讲,最后再由教师用演讲形式作总结。

第五,娱乐教学法。由教师按教学要求,整理出若干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编制成故事、诗歌、歌曲、游戏、谜语等娱乐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在“玩”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当然,教学方法不应有固定的模式,应因人而异,灵活多变。同时,在教学中要把革命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政治课教学就有战斗力,说服力,就能取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潘树章.新时期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10).

大学生理想信念篇(5)

“理想信念”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动力,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的最新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在思想政治方面,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有较高的认可度。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他们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学习勤奋刻苦,成才愿望强烈。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深入和我国社会转型,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薄,一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信心不够坚定,对社会主义前途存在模糊认识,某些消极、落后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各种错误思潮在大学生中还有相当的影响力。目前大学生在个人理想信念所存在的问题归纳有:

1.理想信念模糊,尤其是政治信念迷茫,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

2.空虚、无聊,向往虚拟人生,容易幻想,沉迷于网络游戏、QQ、谈恋爱等。

3.学习不认真,学习成绩无所谓,上课迟到早退等。诚信意识淡薄,考试舞弊,学习无动力等。

4.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缺乏集体观念、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成因探析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如此多问题,这是让人非常担忧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综合影响造成的结果。具体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经济体制的局限性对大学生理想信念造成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导向成为人们活动的首要原则,这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给青年学生带来了自主、互利、竞争、公平等现代社会的理念,同时也产生了趋利、拜物、思想泛化的负面影响。于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开始在大学生中拥有市场,价值趋向的紊乱,造成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复杂化,理想信念的多元化,其结果是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实用主义”,关注“个人”、关注“功利”胜于关注“集体”、关注“奉献”,部分大学生把“入党”与“就业”直接挂钩:在参加公益活动时(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更加注重精力和时间“投入”后,自己可能得到的名誉和经济上的“产出”。

2.特殊的生活环境熟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这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即便不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也较之以前大大改善,他们从小在人为的“理想”环境中、家庭照顾过多的情况下长大,有很强的优越感,缺乏现实环境的磨炼。独特的生活环境使部分学生思想道德约束感和现实的责任感减弱,以自我成才为中心,偏重于现实的个人发展,偏重于对职业和生活理想追求,缺乏为国家和民族发展作贡献的远大目标和应有的社会责任。在遇到困难时,他们常常缺乏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以及追求理想、艰苦奋斗的毅力。

3.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失误不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树立。首先,由于对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学校、部门,甚至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上课照本宣科,很少有创新式的教育。其次,一些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也不强,没有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最后,少数教师自己都对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动摇,马克思主义立场不够坚定。甚至对社会主义前途信心不足,自己都没有底气,如何教好学生。

三、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构建他们的精神支柱,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使他们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对于回应各种严峻的挑战,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改善和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培养和造就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使大学生成长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

2.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邓小平同志强调艰苦奋斗不仅是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而且是实现崇高理想的必由之路。追求理想的过程,就是确立和强化理想信念的过程,大学生在追求理想而艰苦奋斗的过程中,在现实的经考验中得到磨炼,从而变得更加坚定。但如前所述原因,生活环境优越和缺少社会生活经验的青年大学生,面对社会现实中的困难、矛盾或者个人抱负的波折,往往对理想信念产生困惑、失望甚至抛弃理想信念而随波逐流。这充分说明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与艰苦奋斗教育结合起来。我们要热情地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国情,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3.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素质的关键要素,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不是自发产生的,必须靠教育,靠思想灌输。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队伍,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出现的问题,辅导员在工作中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回避,要把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常抓不懈;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进行科学指导,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大学生理想信念篇(6)

[作者简介]阮美飞(1977- ),女,浙江鄞州人,宁波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宁波 315211)崔杨(1984-),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宁波 315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科研项目“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体系新途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12102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72-03

当今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智能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 使他们树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最终真正成长为一名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目标。同志明确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可见,每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都应该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理想信念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政治导向、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大学时期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也是确立理想信念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受到了国外思想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的挑战,使得一些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知、理想信念的选择和自己要努力的方向感到无所适从。因而,在大学阶段要采用生动活泼、新颖有趣、学生欢迎的教育方法,选取紧跟时展、贴近学生生活、理论结合实践的教育内容,构建起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体系,开拓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这既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完善,也是时展对高校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能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密切联系,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热情和信心。在生活和学习上,他们自尊意识突出,思想活跃,成才愿望强烈。

然而,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日益增强, 但也产生了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有害的思想观念,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产生了一些不信任感。二是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功利化。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表现出了功利化,主要表现为理想定位偏低,过于强调实际功用, 过于偏向个人享乐,片面追求自我价值,忽视了社会理想的实现和社会责任的承担。三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呈现脆弱化。在面临巨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时,一些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处处争强好胜,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他们在困难面前,容易萎靡不振,缺乏自我调适能力。心理素质上的脆弱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瓶颈。

二、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被渗透的渠道

当前在我国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西方文化也通过一些新的方式和手段逐步进行渗透,冲击着我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而当前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内容上比较空洞、抽象和教条,教育方法比较传统,致使理想信念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不强。因而,一些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产生了盲目的崇拜,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进而开始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们利用多种途径对大学生理想信念进行渗透,这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渗透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高校学术交流的便利,以学术讲座和沙龙等形式进行渗透。西方国家以学术交流的形式向中国派出一些教授,把宗教理论、美国大众心理学等内容糅合在一起,传播西方文化和文明,以实现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渗透。

第二,以合作培养、留学为幌子,以留学生或交换生为媒介进行渗透。西方国家把接收中国留学生和交换生作为一项战略投资,采用各种形式对中国留学生和交换生进行思想影响,使他们更多地了解西方民主自由和物质文明,以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甚至还利用中国留学生和交换生组织策反活动。

第三,利用西方节日或文化吸引学生。利用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文化,采用生动、有趣的节日活动来吸引大学生,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西方文化,产生对西方文明的向往,甚至淡忘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第四,利用汉语和文字,通过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媒体进行渗透。现代媒体的运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发动政治打击、推行其话语权和价值观、神化其政治制度、阴谋策划政治颠覆的基本手段。其中,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战场,成为开展舆论战的重要利器。2011年初爆发的“茉莉花革命”就是西方采用新型手段的典型体现。因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深入大学生群体,第一时间掌握思想舆论动态,加强主流舆论传播,积极传递正能量,果断而有效地处理反动言论和信息,这些对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维护国家安全有重大的意义。

第五,利用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以资助为幌子进行渗透。西方非法势力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名,美化其在我国的外在形象,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渗透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价值观,这将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安全。

第六,以解除心理疾病的方式传授不良信仰。当前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不高,在面对压力时,容易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甚至出现一些心理疾病。这些大学生应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心理疏导,这样可以防止一些不良信仰在大学生中传播,腐蚀他们的理想信念,将他们引入歧途,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积极开拓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

(一)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优化的工作格局

宣传部门作为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统筹谋划、指导协调的责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各级党委(党总支)主要负责人要承担起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教育部门要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贯彻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学工、共青团、社团等组织应发挥好密切联系学生的作用,自上而下共同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优化的工作格局。

(二)掌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

学生工作部门必须充分认清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职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掌握主动权,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是教育部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严峻考验,要树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及时掌握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动向。

2.掌握管理权,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当前,社会思想意识纷繁复杂,各种思潮竞相发声。其中,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既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还有敌对势力的蓄意抹黑和恶意攻击。一是要注重总结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要经常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动向,及时有效加以应对,防范和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问题。二是要准确把握信息化条件下文化传播和舆论引导的新要求,对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敏感事件和复杂难题敢抓敢管。

3.掌握话语权,引导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新闻舆论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舆论环境日益复杂,学校新闻宣传、文化舆论导向等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要掌握话语权,做到正确舆论导向,体现党的主张与大学生的时代心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实践与加强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始终把正确导向放在首位,培养有正确理想信念的社会人才。

(三)搭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整体性教育内容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从内容体系设计上看,应遵从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原则。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断融入时代精神。高校应及时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转化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中心内容,分步骤、分层次地将这些先进理论传递给新时期的大学生,这是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由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社会经验、身心特征和面临的压力不尽相同,理想信念教育也要分阶段进行,因而高校应积极构建和落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整体性内容。

在大学入学之初,开展引导教育,主要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动机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等各种新生教育,让学生了解理想信念的内容,理解道德文化和组织纪律,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的志向,进行身份转变,以适应大学生活,促进自身道德认知的发展。

在大一阶段,开展适应教育,主要通过党的方针政策教育、法律基础知识和大学生道德修养等教育,让大学生明确学习的深远意义,理解道德品质的内涵,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提高人文修养,加强道德建设。

在大二、大三阶段,开展专业技术教育,主要通过加强心理安全教育、突发事件应对和自信心建立等,让大学生理解主流价值观的内涵,深刻体会并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增强专业技能,丰富社会阅历,实现自我完善。

在毕业阶段,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主要通过就业教育、成才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让大学生积极关注自己的未来与前途,使大学生通过学习职业道德的内容,促进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毕业后阶段,学校继续提供校友社会理想信念教育的基地。通过校友的培训、研讨、聚会、参观等形式,对毕业生的个人理想信念、社会理想信念进行重塑与再塑。

(四)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1.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把握时机。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需要把握时机,适时掀起理论学习高潮,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另一方面,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感、现实感和亲近感,使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大学生的思想。

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上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时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要敢于创新、与时俱进。充分应用网络教育、案例教学以及个性化教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推波助澜。要搭建好实践平台,红色革命旅游资源、烈士陵园、校史馆等都是可以设计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基地,引导大学生从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中、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和先进事迹中强化个人的理想信念。

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政治方向鉴别。大学生理想信念整体性内容设计上要注意理论正误的分析,使大学生能理性、科学地批判各类错误思潮,能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比较、判断、选择中尽快走向成熟,形成并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从中国共产党追求理想、坚定信念、不断奋斗的发展历史中,学习中国共产党人不怕困难、愈挫愈勇、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另一方面,要因势利导,树好先进典型,邀请成功校友回母校作报告,用学长们的先进事迹影响和激励在校大学生,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远大理想信念同自身的努力相联系,为祖国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创新理论学习方式。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组建网上团校、网上党校、红色教育网站等,开展理想信念知识的远程教学,并与传统教育方式互补,增加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和时代感。高校要加强开展各种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能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在具体实践中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建设的巨大成就,增强对共产主义理想和自身素质的信心,用自己的所学奉献社会、服务国家,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远大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着根本一致的内在价值。高校应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理想信念统一起来,把个人价值实现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个人成长成才与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统一起来。以“中国梦”为契机,切实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参考文献]

[1](美)德怀特・艾伦,任中棠,卢瑞玲,等.高等教育的新基石[J].求是学刊,2005(3).

[2]成方哲,郭成才.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策略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大学生理想信念篇(7)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教育意义

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高校应该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把它作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加强大学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和谐社会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存在问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不断扩招,使高等教育成为了大众化教育。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新形势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一些突出的因素:

2.1、高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著削弱。扩大招生规模作为各高校均把发展首要任务,使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教育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滞后,导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重视程度的严重削弱。

2.2、办学条件的制约,理想信念教育实施工作的难度的增大。高校的扩招,管理体制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管理机制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教育工作感到不适应,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学校办学资源的短缺。教育工作者的繁琐杂事,未能专业从事教育。

2.3、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效果不佳。面对新形势,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面临新变化,教育理念、环境、工作对象、工作内容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工作基本上处于在实践中摸索与探讨,使高校教育实施工作在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管理运行等方面存在不适应,直接影响了教育实施工作的效果。

2.4、当代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思考更趋务实。由于高校各项改革的深入,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正在向多样化和复杂性方向发展。在价值取向上,注重自我,对于治国似乎觉得有点遥远,使之趋向多元与务实;因市场经济冲击,他们不愿避开物质空谈精神、空谈政治、脱离现实空谈理想信念。社会的消极因素逐步渗透到部分大学生的心灵。部分大学生已经滋生出拜金主义等稗草,甚至有大学生思想消极颓废,不思进取,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的理想信念危机。

三、如何设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成效。

3.1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自觉性,培养孩子对于社会的责任感。高等教育应该发挥出凝聚社会共同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品味的关键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起到表率和榜样的作用。消除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严惩腐败。使得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

3.2以生为本,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贴近学生的实际。现在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生的个人理想、近期理想和一般理想强调不足,造成理想信念教育过于高远而不切实际。我们应该提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把崇高理想、个人理想和一般理想、长远理想紧密结合。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为大学生创设理想信念环境,通过学校人文环境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潜移默化中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3.3通过三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来加巩固强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三观的核心,加强三观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首要而根本的任务,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着力点和切入点。目的是要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抗干扰的能力,引导他们自觉抵制西方的腐朽思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通过人生观教育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的理想信念统一起来;从有利于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出发,进一步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人生观,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积极向社会作贡献。培养大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使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

3.4充分利用网络等舆论宣传阵地。为适应新的环境,我们必须利用网络,构筑网络阵地,抢占理想信念教育的制高点。一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塑造大学生理想信念人格相适应的工作网站和网页,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增强媒介的有效感染,通过网络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引导大学生开展网上讨论,加强BBS、QQ、MSN等的监控与引导。密切关注他们在论坛上交流和探讨,用良好的网络平台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加强网络的管理和监控。学校要有明确分管部门,采取材效的过滤措施,对网络各板块提出明确的要求,建立明确的网络管理制度。

3.5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在实践活动中。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必须要知行合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了解社会、民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旦给他们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让他们展示,通过实践活动并加强活动后宣传和总结,让他们体会到自豪和骄傲,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来提升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效果。

3.6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高校扩招后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队伍的建设必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加强管理,持续提高教师素质。要完善教育队伍的使用和发展等各方面的制度,使队伍的管理制度化、科学化。其次,要科学流动、优化队伍。使这支队伍在素质上、结构上、管理上更加的合理,从而调动这支队伍更高的工作热情,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大学生理想信念篇(8)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6)06-0041-04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能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舞斗志、振奋精神。大学生肩负着祖国与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前进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理想信念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总体状况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信仰迷茫、理想缺失、不能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关于“中国梦”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梦”和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内在统一性,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彰显了大学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使命担当,也明晰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中国元素和价值宗旨。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他们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识到自身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充满信心。在追求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他们表现积极,自主性意识强,有强烈的成长成才愿望。但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淡薄,盲目崇拜西方资本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优越。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缺乏清楚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信心不足。不少大学生在人生目标追求上过分重视个人理想,忽视社会理想,没有能够把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在深化对外交往的同时,西方国家各类思潮也不断涌入当代大学生视野,一些错误思潮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经济社会转型引发的价值多元化格局为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甚至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提供了土壤。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在客观上助推了各类负面信息在大学生中更加迅速、广泛的传播。就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且独立意识较强。但他们毕竟年轻、缺乏社会阅历,虽然思想观念已经基本成型,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对于西方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思想辨别能力还不强。就理想信念教育本身来说,也存在很多亟待改M的问题。一是话语体系过于抽象僵化。我们常常不经转化,用抽象的理论术语告诉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这样的话语体系脱离多元文化背景的社会现实,脱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缺乏真实感和生动性。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失去了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热情,本应出自主体内心和自觉选择的理想信念引导,却因传统教育的弊端,使大学生产生无奈,甚至是排斥心理,拒绝接受教育者的说教。二是过于突出社会理想,忽视个人理想,没有找到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最佳契合点,不能将二者很好统一起来,片面强调社会理想而忽视个人理想。三是教育方式单调枯燥。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还不够丰富,不少高校采取的都是上大课的形式,灌输式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既能凝聚最广大人民意志、又具有强大话语力量的理论体系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二、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分析

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的这一重要论述,精辟概括了“中国梦”对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中国梦”丰富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体系

理想信念教育本质上是要使受教育者接受、认同、树立教育者所传播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理想信念规范。理想信念的确立与坚定,不是依靠外部的强制与压力,而是基于内在的认同与觉醒。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把抽象的概念通俗化,把深奥的理论大众化。理论只有观照现实生活,才能具有亲和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用“中国梦”这一百姓喜闻乐见的字眼加以提炼,话语清新、简洁、朴实、形象、生动、亲切、凝练、有力,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形象化、通俗化地表达出来,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理想信念,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加具体的、特定的、整体的目标指向。正如恩格斯所说:“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中国梦”打通了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之间的隐性阻隔,开启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全新的话语体系,有助于以中国道路引导大学生,以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以中国力量鞭策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中国梦”实现了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的价值统一

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在2013年5月2日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回信中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失去“中国梦”依托的个人理想信念将无处安放。社会理想反映着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代表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社会理想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实践中。“中国梦”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基础之上的,蕴含着个人与祖国、民族之间深刻的关系,极大地扭转了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片面强调社会理想而忽视个人理想的价值导向,体现出对个人理想和个人价值的重视和肯定。“中国梦”一方面为每个大学生实现个人梦想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又使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这就使大学生自觉体会到了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的辩证统一,自觉认识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的必然联系,从而激发他们追梦、圆梦的热情和动力。

(三)“中国梦”实现了理想信念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理想信念是基于当下面向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真实的生活世界的价值意义在主体中的超越性生成,具有未来的指向性和对现实的否定性这一基本特质_5]。因此,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同时具备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双重品质。一方面,要以未来指向的宏伟目标为导向,紧扣时代主题,契合时展需求,培养W生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意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当下,适应和反映现实需求,同时又与生活世界相联系,使学生能在对现实进行批判性理解和真实性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起对理想的认同和追求。两种特性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中国梦是形而上的价值理想与形而下的现实运动的统一,她既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更是全体人民为实现美好愿景努力奋斗的现实过程。“中国梦”连接着国家与个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给当代社会和国人树立了一个既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体现了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获得了广泛的响应和认同。

三、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应当通过加强课堂教学、建设校园文化、强化社会实践、创新传播手段等途径,有效引导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一)加强课堂教学,用“中国梦”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它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了解国情和认识社会,不断提高观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思政课中理想信念教育在吸引力、感染力上存在不足。“中国梦”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联系,这种对理想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高度联结,大大丰富和创新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体系。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深入解读“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现实意义、本质要求、实现路径以及“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关于“中国梦”、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讲话,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时有机地融入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手段、新方法,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度、认同度和接受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灵活,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建设校园文化,用“中国梦”引领理想信念教育良好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和引领功能,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陶冶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人文道德素养,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梦”升华了高校校园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内涵,与校园文化建设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一方面,要以“中国梦”统领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用“中国梦”统领校园文化建设,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共筑“中国梦”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精神信仰和现实行为追求。另一方面,要将“中国梦”融入校园文化活动。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根据大学生的情感点和兴趣点,精心设计形式多样、内涵深刻、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把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当代的时代精神,融入健康、高雅、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使大学生感悟正确的道德认知,形成高尚的道德修养,并自觉投身到道德实践中,提升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强化社会实践,用“中国梦”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际成效

社会实践具有参与性和直观性的特点,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环节与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但要让他们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更为关键的是要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实现由政治意识转化为自觉的实践行为。离开社会实践,理想信念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要引导大学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现实国情、解决实际问题,在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坚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理想信念。首先,要组织大学生深入烈士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让大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同时,深刻认识到“中国梦”的发展历程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发展历程。其次,要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社区、农村等基层一线开展调研与实践活动,亲眼看见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改革开放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福祉,倾听他们对于当下生活的感受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感悟由千万个“个人梦”组成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最后,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服务社会,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志愿服务中体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与意义,将梦想付诸实践之中,努力成为“中国梦”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大学生理想信念篇(9)

理想信念可以看成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当前,研究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问题,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想信念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含义

理想和信念都具有实践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社会历史性的本质特征。理想和信念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实现的,因此,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都集中体现了满人们的利益和需要的价值追求。同时,理想和信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一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有与之相适应的理想信念,超越时代的理想信念是不存在的。理想信念还具有社会性,具体表现在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观念改造。理想信念的内容是对社会存在的超前认识,理想信念是在社会中现实人的理想信念。因而,在不同的社会中,理想信念的内容、实现程度都是不相同的。在阶级社会中,理想信念具有强烈的阶级性。理想信念的本质特征对于理想信念的定义具有决定作用。

理想信念的基本含义。理想信念是国家和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通常情况下,理想、信念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1]

二、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

1、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旨在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之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责任感。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的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理想信念又是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只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可见,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它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工作的实施。

2、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战略需要

理想信念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是大学生安身立命之本。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上,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身也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变化的人生阶段,面对所有这些变动,面对多样性的社会影响,大学生们能否在人生大是大非问题上站得稳、立得住,始终有着坚定的立场、执着的追求,把定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是非常重要也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一个人在社会上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它向着什么方向努力。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判断高素质人才的内在标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确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3、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战胜不良思想侵蚀的内在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精神文明也取得历史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蓬勃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也在对人们产生影响,有些还很严重。有些丑恶现象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不少学生精神空虚,意志消沉,理想动摇,信念丧失。这种情况要求适时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以抵制消极丑恶现象的影响。只有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增强其免疫力,从而有效地抵御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4、实现大学生与世界和谐相处的需要

国际经济组织的出现和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无论国家社会性质存在何种差异,发展和壮大本国的经济、政治势力是永恒的主题,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难以分离,从而对人才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型的人才、新型的人才应该是有着发散性思维,开放式世界眼光的人,这种人懂得借鉴国外优秀的成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在大学生的理想教育中,培养学生放眼世界,祖国永存心间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将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技术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在热爱祖国的同时,在解决现代世界危机的大背景下,建立和谐意识,绝不能唯我独优,唯我独尊,强加于人,21世纪人类需要实现世界和谐发展,因此,实现世界和谐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需要。

今天的大学生是明天社会的中流砒柱,他们的理想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将来社会的理想状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这个重要的青年人群体之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重点的时代精神,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使全体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大学生理想信念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101-01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等学校教育是青年人格与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当代高等学校肩负着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育新时期国家建设人才的重任,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该立足于时代与国家发展的要求,在注重对大学生知识教育,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的同时,将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塑造与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以及理想信念的形成作为统一的过程,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这是我国高等学校现在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理想信念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如果没有了理想信念,就像航船没有了方向,容易迷失目标。科学的理念信念是基于人本身对于人生价值和真善美的追求,并在践行此理想信念实现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以及对实践的科学认识。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建设的重要人才支持,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通过知识的传递,为大学生建构全面的知识结构,将其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在这样的社会中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树立崇高理想,坚持践行崇高理想,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践行崇高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将价值实现与人格完善相结合,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重要内容。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教学培养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进行改造。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中,青年大学生以其敏锐的思想观念,善于接受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极富创造力。正是这种对于新思潮的敏感性,使得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独特的感受力与见解,他们对于知识与成才的渴望使得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从而对知识作为社会推动力的作用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外,他们突破传统知识的限制,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在成才中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事业这项伟大的建设工程中去。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日趋活跃。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依然强烈地冲击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主动建构崇高理想信念的积极性和积极践行理想信念的意识,从而出现了理想失落、信仰危机、精神支柱倒坍、不能够坚守思想道德信念、在困难面前故步自封、经不起实践的考验等现象。校园里常见的现象包括:大学生精神萎靡不振、沉迷游戏、高消费、旷课缺课、考试作弊、恶意欠款、轻生、甚至违法犯罪等。

三、不断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近年,我国高等学校发展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变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一)要有明确的理想信念教育目标。高等学校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阵地,对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围绕加强大学生理念信念建设的各项课程教学,将教学内容与目标与大学生的成才、独立人格的形成、理想信念的完善相结合,将思想道德修养课等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课程教学从单纯的理论说教转变成以养成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大学生。

大学生理想信念篇(11)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118 — 02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重点,是能够从整体层面上影响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力量。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当代大学生;脱离实际、纸上谈兵,也不是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实现成人成才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终身为之努力的人生目标。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用科学的理论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使他们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的实践活动。”〔1〕对大学生进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不能仅仅停留在下发文件或者单纯地喊口号、拉条幅上,而应该要落实到高校的各项具体的实践工作中。

一、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理论基础,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现实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他批判神秘主义,认为所有问题都可以到实践中得到合理解决,实践是理想成为现实的平台,是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中介环节,离开实践来论证思维的真理性和现实性是错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它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理想能够转化为现实。“理想作为能够成为现实的可能性的想象,并不意味着有了宏大的理想,一切可能性都能转化为现实性……然而这种转化绝不是任意的,无条件的,而是要借助于实践这个中介,才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3〕理想是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的,必须通过实践这个中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理论。人的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和强化,理想信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牢固树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取得实际性的效果,就必须把它当作一个实践问题长期坚持贯彻下去。只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就应该为这个理想的实现而无限奋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功与否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发现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目标定位问题、教育方法问题、教育内容问题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在实践中创新和充实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同时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做到与理论的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完善和充实自己的人生理想,更加明确个人价值和自我发展的目标和层次,从而提升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的基础理论。

二、 以高校为主阵地,整合教育力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通过举办各种实实在在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思想,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贴近学生实际,把大学生应该树立的理想信念融入到实践活动中,渗透到学生的头脑里,使大学生感同身受并有所领悟,才能取得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将理想信念理论教育外化为客观实在

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绝不只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讲的几个概念而已,也不是离大学生很遥远或者无关的目标,它更多的是指导大学生成人成才和全面发展的方法和道路。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理想信念教育最常见的载体,也是最有效的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融入活动当中,寓教于乐,进行教育的强化渗透和自我熏陶。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一种隐性而持久的力量,它能够内在地反映理想信念教育的需要,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能够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地价值判断,是连接高校实现培养目标、发挥教育功能与大学生塑造人格、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的重要平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效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 尊重学生差异,切实解决大学生思想上和认识上的实际困难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紧扣时代主题,关注社会热点,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和充实,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大学生思想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疑惑。“针对当前大学生高度关注个体发展、崇尚成功的思想特点,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需求,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模式,对于他们所处特定社会时期、特定生活环境和特定人生阶段所必然带给他们的各种疑惑和困难,要积极引导并协助解决。”〔4〕针对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的学生,坚持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因人制宜,以人为本,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采取被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时理清他们认知上的偏差,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认同和自我定位,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

(三) 整合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各方力量,形成全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合力

当今高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从理论上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从实践载体上依靠校园文化活动,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是一个整体。要使教育效能实现最大化,首先要充分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导力量和主阵地来夯实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根基,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正确面对成人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其次必须注入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及其他行政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辅助力量,形成全校师生统一决心、共同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坚强力量,健全各级各类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把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纳入到对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考核和评估上;最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在共同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发挥各自领域的不同教育影响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推动全社会对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共同一致性,并一以贯之。

三、 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导, 强化学生体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

据有关专家学者的调查,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有自己的具体认知,但在坚持理想信念和实践理想信念的结合上,还有不小的差距,原因在于在他们看来理想信念这个概念很空泛很遥远,似乎不知从何处下手。实际上理想信念教育更多的是一个从实践层面的概念,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一) 明确目标和发展方向,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新世纪的大学生,如果缺乏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必然不能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不能担负历史重任;而如果空谈理想却缺乏付诸实践的勇气,必然一切都将付之东流。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自我教育,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正确应对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大学生要强化理想信念,就要有奉献精神,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坚持理想信念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碌碌无为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关键就在于他们没有树立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没有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从实践上来说,它要求大学生提升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联系起来,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联系起来,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把自己塑造成德才兼备的新世纪大学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爱国主义情怀

“社会实践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大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从书本上学到的马列主义理论,从而转化为内心的理想信念。”〔5〕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种自豪感和骄傲感油然而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人间冷暖,了解肩上的责任,自觉把崇高的理想信念付诸实践,并长久坚持下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整个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逐步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理想信念教育的全面开展,运用现代化的科技载体,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项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了解国情和社会现实,完善和充实自己的人生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爱国主义热情,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把远大的理想信念和实际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

(三) 以学生党建为龙头,依靠学生党员带动整个学生群体理想信念教育的加强

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学生中的灵魂骨干,肩负着崇高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党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不因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而退缩,不因为西方文化思潮的强烈冲击而动摇,不受利益的驱使,不受金钱的诱惑,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加自身的综合实力,永远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把自我融入到国家和社会的大我之中,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高校可以把学生党员作为实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中坚力量和依靠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旗帜引领作用,以小及大,以少及多,以点及面,层层推进,把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灌输到每个大学生的头脑中,让整个大学生群体自觉建立起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参 考 文 献〕

〔1〕李婧,兰继华.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0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