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5:20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篇(1)

“工业强市”是市政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今年来**分局在服务地方经济、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方面尽到了应尽的职责。

1、优化办事程序,支持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根据市局《打造“服务型”工商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发挥工商职能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实施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在工作中推行政务公开,实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提倡办事速度从快,程序从简,服务从优,制定并实施了《加强注册登记的职能作用,打造“满意型”工商的实施意见》。为了方便企业办理工商登记,我们从受理、审查、核准、发照到收费等环节为经营者提供便捷优质的“一站式”服务,积极推行“绿色通道”办事制度和六项服务措施:即引导服务、即时服务、延时服务、陪同服务、连续服务、上门(预约)服务。企业注册实行“一审一核”,提高工作效率,做到随到随办,当场办结,只要是企业申办手续齐全即可领取执照。

另一方面,我局对园区重点项目建设极为关注,特别是针对九洲软件园项目落实了专人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今年3月,为迎接四川省工业强省会议的召开,**公司的机顶盒项目需要上报国家部委审批,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带领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为其进行了变更登记,让企业及时上报材料,顺利通过审批。

2、建立龙头企业联系制度,重点帮扶企业持续发展。支持企业发展,必须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们摸清了家底,掌握了两个园区企业基本情况、走访企业了解现状,建立了企业联系制度,确定重点联系企业名单,确定了“**公司”、“**有限公司”、“**开发有限公司”等省、市重点龙头企业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充分运用职能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触角,细化服务事项,引导和帮助企业办好“出生证”、打好“商标牌”、铺好“订单路”,架好“发展桥”。对重点企业,在可行性研究、申请立项、审批等方面,我局提前介入,积极为其提供工商登记法律法规等方面咨询服务,主动为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想办法、出主意。“四川华欧油橄榄开发有限公司”是2005年进驻辖区的省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成立之初,局长亲自带领注册登记人员多次与企业有关人员进行探讨论证,积极为其提供有关法律法规,使公司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筹建到出生。

3、认真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为地方政府排忧解难

我局辖区由于近几年的开发建设,土地拆迁后存在大量的失地农民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保持地方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局始终把支持下岗人员和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结合部门职能,制定具体措施,积极引导帮助下岗人员和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制定了失地农民从事再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对辖区失地农民从事个体经营,兴办私营企业的办照、规费收取、安排摊位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惠政策。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人员从事个体私营或合伙经营的,凭当地居民委员会的证明,在所在地工商所备案,由工商所代办营业执照,送到本人手中,免收其登记费,免收三年的个管费、市场管理费、会费。对自愿组织起来从事社区服务的可暂不进行工商登记,免收工商管理费,近年来,累计为下岗职工、残疾人、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减免各项规费8万元。同时积极开展对下岗职工的帮扶活动。为切实帮助下岗职工解决再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建立帮扶制度、落实帮扶机构,确定帮扶人员今年开展了牵手活动,确定了10户私营企业,20户个体工商户作为联系对象,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同时又通过他们解决、安置了大量的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4、实施绿色合同管理和帮扶,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我局充分发挥工商职能,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发展的措施,宣传工商部门在订单农业监管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树立市场意识、合同意识,充分认识订单农业的好处和优势,进一步提高合同的签约率。通过“种养合同、管护合同、兑现合同”,抓住订单合同管理这一个关键环节,推行一系列措施,进一步促进“订单农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将合同纳入备案管理。针对农业订单合同中往往会出现的条款不平等、内容过于简单等问题,推行了农业订单合同使用前备案制度,对于企业提供的农业订单,分局参与文本的制定与修改,对“保护价”、“包死价”、“保售量”等特殊条款进行了具体的约定,同时结合农业产品合同履行时间长、农副产品受气候、自然条件因素影响较大等特点,对订单农业的特殊条款采取了“考虑、参照、测算、磋商”的办法,保证了合同的履行前提,维护了双方的合法利益。二是在农业订单合同签订后,督促订单方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向农户提供生产补贴金和生产技术指导等服务,以保证订单户的项目优质高产。2005年,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种养农户严重损失,“绵阳西科种业有限公司”无偿为种养农户提高170万元的救灾补助。及时挽回农民的损失,提高了公司的形象。三是加大合同监管力度,提高订单合同履约率。在对农业合同实施监管时,一方面以大型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的合同为重点,进行上门回访检查,并督促合同履行,对于其中一方到期未履行的,查找原因并及时进行调解,目前已经督促履行农业订单合同500余份,金额8000余万元。另一方面积极帮助引导、鼓励涉农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建立合同管理机构,明确合同管理人员,健全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合同运作程序。

5、开展商标品牌服务,支持企业做强做大。我局将推进品牌战略作为促进企业发展和工业强区的重要措施,一是强化企业商标品牌意识。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优势资源和农产品加工的大企业、大集团争创省著名商标和市知名商标,提高企业品牌的市场覆盖面,积极支持全兴种苗公司的“杰力高”商标参与知名商标的复查。二是加大对品牌企业的字号(商号)保护力度,没有授权或没有投资关系的不予登记,对使用与品牌企业相同或相近似的字号(商号)的不予登记,坚决打击仿冒、盗用著名品牌企业的字号(商号)的违规行为;三是提高企业广告宣传水平,指导企业制定广告战略,正确运用广告营销手段宣传商标品牌、企业形象,开拓占领市场。充分发挥工商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咨询、交流、服务平台,促进工业企业与诚信、有实力的广告经营单位、广告媒介合作,帮助企业达到最佳广告效应。

二、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企业登记管理工作水平

1、认真学习,提高认识。一年来,按照上级要求,分局的同志本着“内练素质,外树形象”,积极开展学政治、学理论、学业务活动,围绕如何创建“学习型工商”和“服务型工商”工作,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人大《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学习了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了政治觉悟,坚定了政治立场,提高了适应新形势的工作能力,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认真学习新修订的《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业务知识,积极实施“素质工商”系统工程。加强了工商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的学习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习,提高了干部的业务工作能力和执法水平。

三、积极改进企业登记管理制度,服务民营经济发展

1、继续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改进服务方式,坚持既要为投资者服好务,又要为政府的招商引资服好务的原则,提倡办事速度从快,程序从简,服务从优,受到企业和园区政府的好评。

2、认真贯彻落实《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依法登记,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在登记中,严格执行市局委托登记原则,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不违反规定随意降低法定条件,推行窗口式集中办公模式,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区共有内资企业77户,其中内资公司51户,内资法人10户,分支机构6户;今年新登记注册内资企业4户,其中公司1户,,分支机构3户。

3、认真开展企业年检工作。按照省局、市局年检、验照工作的安排部署,切实贯彻落实新的《企业年度检验办法》,在年检工作中做到加强领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精心组织、措施到位、重点明确、责任落实,并且根据分局的管理辖区比较分散的实际情况,为方便企业,制定了把有限责任公司的年检职责下放到工商所的办法,形成了由各工商所组织实施,综合业务室加强指导和督促的工作格局,按照工作的职责范围,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年检工作,达到了提高年检率和减少企业往返的目的。同时,在年检工作中,按照市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企业机读数据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在年检中加强对企业机读数据的清理、补录规范工作,做到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的档案情况和企业机读数据三统一。

4、改进监管方式,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推动“工商所12315综合执法工作流程管理”。根据市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分局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辖区范围内认真组织开展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对该项工作积极组织实施,协调关系,督促检查,汇总情况。二是加强重点行业的监管。实施企业分类监管是信用监管的重要环节,分局要求各所应当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监管措施,并在不同类别中将下列行业地域作为重点监管内容:1、特定经营行业:文化娱乐、中介服务、洗浴、非煤矿山、化学危险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等需要取得行政许可或需进行备案的经营项目;2、特定经营地域:主要街巷、闹市区、学校和党政机关周边、旅游景点、城乡结合部、城乡商品交易会、农村集贸市场等重点地区。要合理调整监管重点,科学地分配监管力量,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三是加强信用信息的准确录入。分局要求各所要确定专人负责辖区企业信用信息的整理和录入,结合“工商所12315综合执法工作流程管理”,特别要对各类监管信息进行清理并准确录入,以保证信用数据的完整,为分类监管提供依据。

5、继续实行企业登记“一审一核”制度,为改革和完善企业注册登记审批制度,分局结合辖区经济发展和工作实际,制定了《企业注册登记“一审一核”制实施办法》,实行企业注册登记由工商所负责审查,业务室负责核准的制度,审查员和核准员由局长授权,并签发授权书,自去年5月1日起实行以来,提高了办事效率,深受到企业和园区管委会好评。

四、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窗口形象

今年以来,分局牢固树立登记窗口是工商第一形象的理念,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搞好窗口建设,全面提升窗口形象。

1、全面推进政务公示、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对登记注册窗口职责、权限、岗位目标、工商办事指南、办照程序、办照时限、收费标准、政策法规等进行公示,提供与审批事项相关的备查资料,方便企业和群众查询和办事。从公示形式上,采用墙面公示等模式做到政务公开,接受监督,宣传工商,树立形象。二是牢固确立窗口服务无小事的理念,实行登记前发放“登记注册规范”,登记中认真辅导等多种方法,增加服务内容。今年以来,窗口当天办结率达到95%以上,以周到的服务赢得了群众和企业的信任。三是全面提高登记质量。今年以来,窗口工作人员牢固树立依法登记的观念,认真学习企业登记管理的法律法规,特别是新修订的《公司法》、《登记管理条例》、熟练掌握业务知识,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细致地、一丝不苟地、负责任地审核每一个登记材料,做到每一件登记经得起法规的检验、时间的考验和上级的检查,登记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2、以争创“三满意”活动为契机,自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按照市局、分局开展“三满意”活动的安排部署,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素质,转变了工作作风,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家工商总局“六不准”和省工商局的“六条禁令”,杜绝利用“证、照、案、费”搞“吃、拿、卡、要、报”,进一步转变了工作作风,落实首问责任制,提高办事效率。

3、完善了登记窗口制度建设,建立了对工作人员的着装形象、出勤作息、言谈举止、服务态度、办事效率等公开、民主、严密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做到了办事有须知,填表有示范,收费有标准,服务有感情。基本做到了“符合条件立即办,材料不齐指导办,外来投资优先办,多头管理并联办”的服务制度,登记窗口服务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树立良好的工商形象。

来年工作思路和打算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篇(2)

一、引言

福建省南平铝业有限公司(简称“南铝”)是国内集铝冶炼、铸造挤压、铸压拉带、铝合金制品深度加工于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员工5 136人,2011年销售总额约74亿元。2003年后南铝的产品类型、品种急剧增加,面对“多品种、变批量、客户化、快捷化”客户订单式买方市场,传统的管理方法盲区多,效率低,信息反馈速度慢,给管理决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南铝意识到了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2005年前南铝在财务电算化、销售、生产等方面也做了信息化应用,大都是通过人工现场纸质统计,分类后再向信息系统内输入,各系统孤立运行,统计数据不准确、不及时,无法给管理带来科学决策依据。南铝2006年开始与某软件公司合作,共同研发“南铝产业链全维管理信息化系统集成平台”,2009年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企业各项管理职能事务的管理制度、方法、标准、定额、计量等工作的一体化信息集成,实现了财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

二、企业专业基础管理工作信息化一体集成的实现

通常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产供销与财务”的信息化,从直观的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实现“生产、销售、采购、财务”等四大管理职能的信息化,实际上,能够全面体现“产供销与财务”四大管理职能的信息化必是企业全面管理职能的体现。因为这些工作都是靠人专业分工操作设备,在技术标准指导和监控下使用各种配套能源来完成的。所以要想彻底实现“产供销与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必先从企业基础管理专业职能工作信息一体化入手,否则管理软件只能是一个非专业化管理的僵化结构,是“结果式数据汇总”,实际业务还是大量依靠人工脑力与纸质信息方法完成。那么管理信息化工作具体实现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呢?

一是建立企业各级专业化员工岗位工作信息平台,实现员工工作内容自动集成,替代传统人工纸质抄录、分类、统计、分析与传递的信息处理方法。

二是建立企业各级专业管理职能的标准执行信息系统,替代企业各级部门人工组织资源计划的计算与编制方法,通过管理标准执行信息系统自动判别员工日常工作的正确与错误。

三是按专业管理职能集成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包括人事、合同、标准、设计、设备、采购、销售、生产、财务账务、资金运营、预算与控制等,减少管理盲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四是取消传统人工分级纸质抄录、分类、统计、分析与传递等信息处理方法,实现企业基础工作的“资源、组织、计划、执行、控制与协调”的智能精益化管理。

三、财务会计与资金运营管理体系开发的必要性

原来南铝财务部门使用的电算化软件是新中大账务处理系统,平时工作就是根据原始凭证手工录入记账凭证。由于开始使用时间比较早,使用的会计科目是旧的会计科目,急需改用新的会计科目,以适应新的会计制度。另外,由于记账凭证都是手工录入,耗用时间比较长,取数比较繁琐。新中大账务处理和报表管理是独立的系统,原始凭证数据都是通过会计手工录入记账凭证进入系统,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信息孤岛。财务会计与资金运营的开发就是为了使整个企业管理一体化,使得企业所有部门数据无缝链接。

2006年以前,南铝和所有企业一样,完成企业月度财务结算与报表生成在10个以上的工作日,具体如下:

一是关账统计。每月25日各生产单位在统一时间内关账进行各种物资、能源的人工分类盘点与统计,盘点与统计人力上百人,时间3—5个工作日。

二是成本分步核算。各生产单位完成统计后,需要3—5个工作日进行物资摊销平衡与成本核算。

三是汇总核算。财务部门根据各生产单位的成本核算结果进行总体汇总摊销核算和集团内部物流结算,再进行对应账务科目归集,时间需要3—5个工作日。

四是财务报表编制与汇总分析。时间需要2个以上工作日。

存在主要问题:大小月实际物耗成本与账务物耗成本刚好相反且财务核算分析时间过长,无法支持准确与及时决策。

四、企业财务月度结算与报表汇总分析一日完成的原理

南铝产业链集群通过该集成平台的研发,全面取消专职人工统计工作岗位,全面实现了企业各类事务的自动统计与核算,自动生成财务凭证与归集科目,自动完成报表数据归集、编制、汇总及分析,实现了一个工作日内从关账、统计、核算、结算、归集、存档凭证打印到报表编辑与汇总分析等工作的完成(参见图1财务成本业务流程图)。企业得以全面管理信息化,统计工作岗位基本全面取消,所有管理数据统计实现了实时、真实、可靠,使得企业月度财务核算在自然月最后一日24时关账,每月1日上午10点完成各生产单位的各项业务统计和成本核算,在下午3点由集团财务部门完成集团内部各单位物流流通结算,4—5点完成企业所有内外部报表,6点完成集团各个生产单位的业务报表汇总。在一个工作日内从关账到报表汇总完成,而其他企业基本都是前月25日关账,下月8日后才能完成报表的汇总,完成一个月度的财务核算结算基本在12天以上。

该集成平台实现了企业经营报表数据来源于一线,或经过逐层审核,各种数据结构清晰,信息及时,准确无误,得到充分集成与共享,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市场上传统的企业管理软件都是以财务账务处理业务为中心,不利于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信息化。

五、信息化系统集成平台实施的效果

该集成平台在技术上是先进的,它以生产计划与控制为主线,通过信息集成,将企业各职能领域的管理联成一个整体,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达到系统化、合理化、规范化。而计算机快速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又极大地提高了管理和进行管理决策的效率和质量,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管理的面貌。由于该集成平台的各大基础工作专业管理系统和财务账务处理系统的无缝集成,使各项业务费用和基础工作流程与内容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系统按科目类型实现分级明细自动归集,减少了财务资金收支上的差错或延误。该平台使得南铝集团公司每月的财务账务处理与报表生成在月末的一天内就可全部结账和准确完成报表,成本准确核算,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可靠的依据。

六、结语

该集成平台已在南铝及其下属企业全面投入运行,规范了企业各项管理职能的行为,提高了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合作,实现了数据集成与资源共享,全面做到“甩图纸、甩账表”,使企业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更加及时与准确,达到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水平的目标,实现精细化管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篇(3)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政策在我国市场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应当依托经济政策的指导作用,科学调整企业经济结构,确保其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经济管理的特征

(一)结合具体情况调节市场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开展市场经济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与社会主体特点紧密联系起来,认真分析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开展有关管理工作。依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形,在经济管理模式中,市场调节具有主要地位。市场调节的主要内容之一交换分配资源[1]。应当将经济管理与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对当前市场作出调整,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二)具备民主科学性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管理具有民主科学性。在研究与分析企业市场经济发展活动的过程中,经济管理活动应当与企业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确保其能够与市场发展特征相符合,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企业的具体活动。与此同时,还应当对市场的发展进行系统考量,全面掌握经济发展趋势,概括并总结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依据相关经验提出解决方法,推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

(三)发挥有效作用

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对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生产方面,通过经济管理能够调整企业的相关工作,提升企业生产结构的科学化与合理化程度[2]。

二、宏观经济管理对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宏观经济方面

经济发展与运行具有规律,应当注重提升宏观经济发展效率。这就需要针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相关规律,认真开展研究与分析工作。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方面,应当充分利用宏观经济管理,深入开展调控工作,增强调控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促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能够更加适应宏观经济管理。在开展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如果盲目开展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则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企业应当依据宏观经济管理的有关策略,提升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从而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二)经营管理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要想持续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就要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不断增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同时企业应不断优化与健全经营战略,对政策内容做出科学调整。在开展经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强化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工作,高效开展人员管理工作,提升企业运行的有效性与科学性[3]。宏观管理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宏观调控政策还有助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高效开展。企业在进行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对于财务风险应当制定针对性的调控与管理措施,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强化企业竞争力,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

(一)经济性和综合性目标

开展一切工作都是以一定的目标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管理也不例外,其中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性目标是希望可以达到一些经济性质的目的,例如对供给和需求进行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等。而综合性目标是指通过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从而对我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最终和中介目标

在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管理目标,会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平衡就是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而中介目标则是相关人员为了更好地实现最终目标设立的一个具有传到和中介性质的目标,我们应当意识到中介目标的重要性,只有中介目标的良好实现才可以推动最终目标的达成。

(三)总体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和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相关人员开展宏观经济管理总是会设定-一个总体目标,同时还需要设立很多个具体目标,这样才可以确保经济管理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能够保证手段的实施。另外,这些具体目标虽然大多不具有实际上的意义,但是它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化,可以有效推动相关人员的管理工作。

(四)短期和长远目标

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是相关人员将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目标的时效性作为依据划分的,长远目标主要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一个长期的导向作用,例如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长远目标,所有工作都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开展。而短期目标则是需要在短期内发挥作用的目标,为相关人员的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具体的指导。

(五)基本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除了以上几种之外,还具有一些基本目标,其中经济增长就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同时在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也是其主要目标。另外,虽然促进就业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是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收入公平分配的作用或者目标。

四、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措施

(一)调整方向与结构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基础是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應该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方向与结构及时开展优化与调整工作。企业要对当下的宏观市场环境给予高度关注。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企业经济发展方向起到科学的引导作用,明确企业经济发展方向,与宏观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相符合。

(二)满足市场需要

企业发展应当与市场需要相符合。企业要想取得平稳发展,应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向,满足市场发展需要。只有确保市场发展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够高效保障企业发展。因此企业在发展中应该详细了解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主动调整产业结构。

(三)规避市场经济风险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篇(4)

基于对我国当前65家大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研究,总结出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采用以下4种项目组织结构:职能型、项目型、矩阵型和H型。四种模式的资源整合方式存在明显差异。职能型组织中,人员按照专业分组;项目型组织中,人员按照项目分组,这种组织往往始于项目准备阶段,终于项目工作的完成。矩阵型组织中,部分人员同时按照专业和项目两种方式组合。H型组织,是一种过分分权的组织架构,分部型组织中的事业部由独立的公司或分公司所替代,母公司持有子公司部分或全部股份,总部依据资产关系与下属部门建立联系,从而使下属部门具有独立法人的地位,其经营自进一步扩大,总部对子公司的投资承担有限责任。

以上4种组织结构是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所采用的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形式,其他的多数是由这4种衍生而来。4种组织结构各有优劣,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的环境下,简单地采用其中任何一种形式,已经难以适应企业发展,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结构形式,不可以仅仅为了调整而调整。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内容

(一)直线权力与参谋权力

近几年,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同时开发的项目数目增加,项目分布范围拓宽,管理者的工作任务随之日益加重,需要配备合理的参谋人员分担其工作任务。如何界定两者的工作职责和权力,使两者间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又是困难的,或者参谋权力过大,或者过小。

为了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组织效率,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考虑以下两方面:1、为直线管理者配备必要的合理的参谋人员。如果直线管理者工作负担重,担任的职务重要,例如总经理,此时变革小组可以安排专门个人参谋(例如经理助理或者秘书)为其服务;2、明确界定直线人员与参谋人员之间的关系。变革小组一定要明确规定两类人员的职责:直线管理者负责做出决定并且付诸实施;参谋人员只能提供咨询与建议,至于直线管理者采纳与否,参谋人员都无权干预。以此避免管理人员角色转换了,而没有转变职责,产生权利混淆。

(二)管理层次与管理跨度

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预测:今后20年里,大企业的管理层次将会下降到现有层次数的一半以下,管理人员不超过现在的1/3。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组织层次较少、管理跨度更大的公司。管理跨度大的组织结构意味着领导人控制和协调的下属人数多,需要处理的业务活动量也多。企业管理层次的多少,表示企业组织结构的纵向复杂的程度。

目前,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正在走区域扩张、规模化发展的道路。2007年,多数企业进入城市数量显著增加,不少公司走上全国性扩张道路,一些区域性公司也逐渐演变成全国性公司。在这种新的形势下,由于企业管理者的能力、精力有限,可以领导的下属人员也受到限制,企业不可能无限增加管理跨度,从而转向增加管理层次。而随着管理层次的增多,企业将出现管理费用增加、机构臃肿,监督管理失控等问题。因此,必须在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使管理效率最大化、管理成本最小化。

(三)集权与分权

集权和分权相统一的原则是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设置必须形成合理的组织职权结构和职权关系,没有授权和分权或授权和分权不当会导致没有活力或失控,使决策渠道阻塞,项目上会将许多日常琐碎的不重要的问题提交高层处理,高层陷于日常的细节问题中而无力进行重要的决策和控制。

集权与分权不仅仅是组织结构问题,它已经成为企业领导人困惑的问题。权力集中到什么程度为好,放权放到什么程度最适合。“一统就死,一放就乱”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特点。权力集中的时候,可能不会出现弊病,但运行效率很低;权力下放,可能运行效率会提高,但是会漏洞百出。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发展趋势

(一)围绕流程建立组织结构

围绕流程建立组织结构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组织结构根据业务流程来进行设计,每个开发环节都有相对应的部门负责相关工作。组织结构的设计按照价值链(主导业务流程)进行,优点是下一道工序是上一道工序的客户。例如策划,只有策划好,规划才能做好;设计得好,施工才能有优质保证;设计的楼房布局不合理,将来销售业绩就不突出。价值链使得各环节变成上下游的关系,互为客户,这样便于考核,便于检查。

同样是这样一个价值链,通过主导业务流程,可以变换一种方式,将策划、规划、设计这三项并为一个部门作为前期部,三个环节合并为一个部门。根据主导业务流程(价值链)配一些支持和服务部门,如财务部、人力资源部、行政部、办公室、物资部、设备部等,为主导流程服务。

(二)组织结构网络化

组织结构网络化是一种分权结构的组织模式,员工在强大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参与企业管理过程,促进了上下级信息的全方位沟通,体现了员工之间的平等、非刚性和柔性特色。

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使用网络化组织结构时,项目小组成员可以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团队,某项工作完成后,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就可以返回原来部门,继续从事原有工作或进入新的项目,以减少人员配备,降低人员成本。例如,一个项目需要设计部、工程部、销售部等部门的支持与参与,就可以由项目经理从这些部门抽调相关人员,当某部分工作结束后,如设计工作完成,那么负责设计的员工就可以返回设计部或者直接进入新的项目。组织结构网络化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直接导致的结果。

(三)组织结构扁平化

组织结构扁平化是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冗余人员,撤销最高领导层与底层员工之间不必要的中间管理层,以建立一种紧凑的组织结构,使组织灵活、敏捷,能快速应对环境的变化。信息技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应用,显著增加了企业的活动量,大大减少了决策的传递速度。

扁平化组织结构具有如下主要特征:一是管理幅度加宽,横向交流加强,纵向传递路径缩短,使得企业各部门之间为完成任务在所有层面共享信息,降低企业内部信息交流成

本。二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权力的大小不是取决于职位,而是知识、能力等软条件的情况。因为横向各部门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排列,地位平等,必须相互依赖,互相帮助。三是最高领导者及其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鼓励并创造条件推进各部门相互学习,交流信息,而不再局限于下达命令,从而给下级部门更多自利,有利于企业创新。总之,扁平化组织结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将人力资本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为员工提供了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充分提高工作积极性、不断挖掘员工的创新潜力。

(四)组织结构无边界化

无边界化理论最早是由通用电气公司CEO杰克?韦尔奇提出的,他强调用平面化的“无边界”理念管理企业,把团队置于个人的前面,消除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不同部门、级别、职位的员工相互自由沟通、群策群力,建立充分、坦诚、有效的合作关系,为企业的整体目标而努力。

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些企业越来越热衷于选择策划商,把营销模块“分包”出去。另―方面,从物业开发前期,房地产开发企业就会寻找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入住建筑现场,了解小区内外部布局;物业建造完成,该物业管理公司则负责小区的日常绿化、清洁等工作,专业物业管理公司自始至终参与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企业将营销模块、物业管理等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的做法,既有利于开发企业做大做精自己的核心业务,也可以通过选择专业公司提高非核心业务的质量。这种将企业外部的“参谋专家”内部化的做法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率。

四、案例分析――万科

万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万科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在坚持走专业化和标准化的道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万科形成了核心战略技能。这些核心战略技能的形成,多半有赖于其之前相对集权的管理模式,虽然这种模式一直以来在业界多有诟病。

此前的集权,在使万科的专业化和标准化得到保证、产品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这也是万科产品在各地的品质差异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的同时,也造就了万科极强的对组织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进行控制的能力。在组织发展方面,万科对子公司的建制、董事会的构成、就任人员的选派都有比较详细的规定,因此,万科的子公司的组织结构也是可以复制的。而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万科一直提倡职业化即“标准化”。对于其他公司来说,可兼容性低(这也是为什么从万科出来的人比较多,回去的人也比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万科先前的相对集权,不但造就了12年持续增长的稳健的经营业绩,同时也造就了技术壁垒、资本运作壁垒和人才壁垒。

2005年,为适应经营模式的转变,万科对其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一方面是对职能的战略分组进行调整,万科的组织结构调整为四条主线:产品线、运营线、管理线、监控线,产品线负责从产品的客户分析、规划设计,一直到项目管理、营销的全过程;运营线负责融资、财务安排、运营管理、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管理线包括人力资源、物业、客户服务、总经理办公室等;监控线则负责公司的内部审计、风险防范以及党务工作。董事会办公室负责投资者关系、媒体关系和研究工作。而在集团总部与一线公司权限划分上,则由过去的相对集权变为相对分权,赋予了一线公司更大的操作空间。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篇(5)

1、前言

企业档案是企业发展的印记,是企业文化和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是企业重要信息重要的保存者。当前信息化、网络化潮流冲击着企业,也强烈影响企业档案工作的内涵和外延,特别在企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企业更应该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潜在优势,挖掘企业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形成一个全面的新平台,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竞争核心能力的打造。在具体的企业档案工作中应该获得各方面,尤其是领导层面的支持,在提高企业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基础上,以规范的企业档案工作来提升总体质量,以便形成对企业发展的全力支持。

2、提高领导层对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视

首先,领导层重视是取得企业档案工作进步的基础,应该通过对企业档案工作的展示和强化提高领导层对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其能够为企业档案工作投入更多的关注和资金,帮助企业档案工作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实现企业档案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其次,领导层的重视对于企业档案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鞭策手段,同时也是企业档案工作的激励机制,新时期企业领导应该善于利用这一方式,在提升企业档案工作活力的基础上,提高企业档案工作的质量。

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员素质是提升企业档案工作的根本,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基本保障,要实现档案事业快速、协调发展,必须要工企业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入手,通过培养开拓创新型人才提升企业档案工作的水平,以德才兼备档案干部队伍的建设扩大企业档案工作的基础,真正实现企业档案工作人员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一名新时期档案工作者,要真正使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要通过档案业务知识学习、企业管理科学学习和相关写作技巧培训,真正形成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组织、协调和应用能力,将自身打造为复合型企业档案工作人才,成为企业档案工作的先行者和带头人。

4、规范企业档案工作

4.1做好企业档案工作资料的收集工作

企业档案归档是企业档案工作的第一步,要保障企业档案文件材料得到按时收集收齐,应该做好归档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是确保档案工作的基础。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熟悉和掌握收集工作的各种渠道和方法,处理好档案形成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关系,对档案形成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督与检查,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做好企业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做到档案工作的“五率”达标,即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准确率、查全率、查准率达标。

4.2做好企业档案工作的集中管理工作

一个企业的档案必须集中管理,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本单位的全部档案,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料,如果分散进行管理,就会造成混乱的局面。此外,集中管理档案也是档案法律法规对企业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和重要基础。

5、做好企业档案的保管和保密工作

现在企业的档案有两种:一种是纸质档案;一种是电子档案,对这两种档案要加强保护和保密工作。首先要做好企业档案的保护,特别是纸质档案,保存企业档案的库房要防火、防盗、防高温、防湿、防光、防虫、防有害气体、防尘,并经常对其进行通风,杜绝档案霉变、褪色、污损、虫蛀、鼠咬现象及各类事故的发生;对企业电子档案也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加强信息保护。企业档案工作中保密工作也是档案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条件,档案的借阅必须有审批,否则,任何人不能翻阅档案。

6、创造企业档案工作的经济效益

应该千方百计开发档案信息和企业档案工作的经济效益。如:我们可以对历年来档案利用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可以了解档案的自身价值和潜在的利用资源,有利于进一步拓宽档案利用工作的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和作用。

7、做好企业档案工作的总结

企业档案工作需要科学方法作为指引,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全面总结,以强化企业档案工作重点和要点实现企业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应该看到企业档案工作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求档案人员要积极全面对档案工作的实际,在不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对企业档案工作的科学认知,此外,全面地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总结可以起到以团体进步的作用,在细节上和实际上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有效覆盖,真正能够对企业档案工作死角和弱项进行全面曝光,形成对企业档案工作细节无缝的控制,进而全方位、多角度提高企业档案工作的质量。

8、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档案工作应该应用用科学管理的方法,以领导重视、人员素质、规范档案工作、创造经济效益、不断总结为途径,全方位实现企业档案工作的提升。要看到企业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和长期性,要抱有信心,从企业档案工作的细节入手,真正形成企业档案工作的创新性提高,在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利用的基础上,提升企业档案工作的质量。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篇(6)

在当前的企业经营运行中,提到企业管理,首先人们就会想到企业管理的经营方式、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等,而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往往就会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对企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现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和完善,是提高企业统计工作的重点要求。企业运行机制是否有效,对企业适应市场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而言,对于各项管理就如同摆设,华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工作,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1)统计工作就是指通过收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在统计信息工作上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指数量性。它是通过数字来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是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作出正确的决定。这样看来,统计信息正在逐渐和其他信息结合在一起,都是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的,可利用程度也大大提升。另一方面是指综合性。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性,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了国民经济各种行业、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以及人民生活的每个方面,同时,也涉及了宏观与微观的每个环节和每个领域。利用统计信息的特点,不仅可以对事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而且还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可以总结历史和探测未来。

(2)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的建立,是以完善一套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为基础的,那么,这套制度对于企业而言,就具有一定的作用,它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特定时期内的动态性。①从现状上看,一方面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它反映企业的机构、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②再从动态观察,它既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反映企业的规模和结构。③结构上,它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④从规模上看,它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和营销规模等。

(3)长期以来,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是由计划部门所负责的,而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或纵向运行,则统计数据由班组到车间再到计划部门,最后再经计划部门汇总后呈现给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工作当中,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基建技改统计、人员工资统计以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但这种管理体制的运行方式有三个不利因素:①目前对企业收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分析,这就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阶段。②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和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各个方面所需要的统计信息,以及收集这些信息的有效方法。③企业各部门之间很难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缩水。在当前的企业体制下,仍有部分企业重视统计工作,支持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以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工作。

2 统计工作的问题

企业经营活动的表现形式就体现在统计工作上,而且也是市场检测企业的主要科学依据,能够有准确、科学的数据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作出准确的判断,也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目前企业的统计工作仍未彻底摆脱传统的统计模式,统计在企业管理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基本职能,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企业统计不够完善。在当前的企业工作中,统计机构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统计机构管理体系。现如今,有一些企业还没有设专门的统计机构和专职统计人员,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多仅隶属一个科室,像生产科中设一个综合统计组。这种综合统计,事实上只不过是一种生产记录,对企业各方面如产品质量、技术进步、计量、能源、环保等的统计工作仍无专职统计人员负责。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平常对上级下达的专业统计报表不求质量,只是敷衍而已。

(2)统计方式不够健全。当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因此,需要不断充实统计内容和完善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统计指标体系,这就需要掌握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进一步发挥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检索、传输作用,为企业科学、客观的经营决策提供适用的统计信息。而在实际中,企业统计工作手段虽然已做到人机结合,但基本上还是以手工为主,使用计算机的水准还只限于利用上级部门下发的现成软件来完成数据汇总、计算和报表生成任务。对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应用能力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和进一步发展。

(3)企业统计不够科学化。企业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造成统计数据质量的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多样化,许多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填报。

(4)统计人员的素质偏低。根据调查,现有企业统计人员除了极少数大中型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大多数为兼职的企业统计人员,一般都是以会计或其他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学历较低,素质较差,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就会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有效内部统计资料,也未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等。

3 结 论

总之,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处于重要位置,它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把企业的统计工作抓紧抓好,切实解决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篇(7)

1、前言

企业档案是企业发展的印记,是企业文化和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是企业重要信息重要的保存者。当前信息化、网络化潮流冲击着企业,也强烈影响企业档案工作的内涵和外延,特别在企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企业更应该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潜在优势,挖掘企业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形成一个全面的新平台,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竞争核心能力的打造。在具体的企业档案工作中应该获得各方面,尤其是领导层面的支持,在提高企业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基础上,以规范的企业档案工作来提升总体质量,以便形成对企业发展的全力支持。

2、提高领导层对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视

首先,领导层重视是取得企业档案工作进步的基础,应该通过对企业档案工作的展示和强化提高领导层对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其能够为企业档案工作投入更多的关注和资金,帮助企业档案工作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实现企业档案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其次,领导层的重视对于企业档案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鞭策手段,同时也是企业档案工作的激励机制,新时期企业领导应该善于利用这一方式,在提升企业档案工作活力的基础上,提高企业档案工作的质量。

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员素质是提升企业档案工作的根本,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基本保障,要实现档案事业快速、协调发展,必须要工企业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入手,通过培养开拓创新型人才提升企业档案工作的水平,以德才兼备档案干部队伍的建设扩大企业档案工作的基础,真正实现企业档案工作人员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一名新时期档案工作者,要真正使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要通过档案业务知识学习、企业管理科学学习和相关写作技巧培训,真正形成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组织、协调和应用能力,将自身打造为复合型企业档案工作人才,成为企业档案工作的先行者和带头人。

4、规范企业档案工作

4.1做好企业档案工作资料的收集工作

企业档案归档是企业档案工作的第一步,要保障企业档案文件材料得到按时收集收齐,应该做好归档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是确保档案工作的基础。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熟悉和掌握收集工作的各种渠道和方法,处理好档案形成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关系,对档案形成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督与检查,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做好企业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做到档案工作的“五率”达标,即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准确率、查全率、查准率达标。

4.2做好企业档案工作的集中管理工作

一个企业的档案必须集中管理,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本单位的全部档案,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料,如果分散进行管理,就会造成混乱的局面。此外,集中管理档案也是档案法律法规对企业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和重要基础。

5、做好企业档案的保管和保密工作

现在企业的档案有两种:一种是纸质档案;一种是电子档案,对这两种档案要加强保护和保密工作。首先要做好企业档案的保护,特别是纸质档案,保存企业档案的库房要防火、防盗、防高温、防湿、防光、防虫、防有害气体、防尘,并经常对其进行通风,杜绝档案霉变、褪色、污损、虫蛀、鼠咬现象及各类事故的发生;对企业电子档案也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加强信息保护。企业档案工作中保密工作也是档案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条件,档案的借阅必须有审批,否则,任何人不能翻阅档案。

6、创造企业档案工作的经济效益

应该千方百计开发档案信息和企业档案工作的经济效益。如:我们可以对历年来档案利用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可以了解档案的自身价值和潜在的利用资源,有利于进一步拓宽档案利用工作的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和作用。

7、做好企业档案工作的总结

企业档案工作需要科学方法作为指引,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全面总结,以强化企业档案工作重点和要点实现企业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应该看到企业档案工作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求档案人员要积极全面对档案工作的实际,在不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对企业档案工作的科学认知,此外,全面地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总结可以起到以团体进步的作用,在细节上和实际上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有效覆盖,真正能够对企业档案工作死角和弱项进行全面曝光,形成对企业档案工作细节无缝的控制,进而全方位、多角度提高企业档案工作的质量。

8、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档案工作应该应用用科学管理的方法,以领导重视、人员素质、规范档案工作、创造经济效益、不断总结为途径,全方位实现企业档案工作的提升。要看到企业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和长期性,要抱有信心,从企业档案工作的细节入手,真正形成企业档案工作的创新性提高,在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利用的基础上,提升企业档案工作的质量。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篇(8)

1、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建筑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日益激烈的建筑行业市场竞争也令各大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技术管理作为一项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建筑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因此他们将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效益的长远目标细化为加强施工技术管理的具体目标,意图通过有效的技术管理强化,确保建筑企业各项施工管理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切实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建筑工程成本在合理范围内,并有效提升各项劳动生产效率。针对建筑行业这一全新的发展格局,笔者展开了更深层次的探讨。

2、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企业的整体形象、信誉以及其综合的竞争潜力。因此在当今,建筑工程必须具备专业的施工技术条件,施工装备以及企业全面技术力量的综合支持。随着建筑行业的创新式发展,一些崭新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与设备材料不断涌现,这也进一步导致建筑企业承担的新工程具有结构更加复杂、功能需求更加特殊、装修设计更别具一格的特点,这些丰富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施工生产技术水平的节节提高,而这一现状则令施工技术的高水平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3、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

在施工技术管理实践中我们首先应建立健全的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令现场的各项施工管理进程开展的科学有序。管理体系的人员因素应全面包括建筑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各专业施工人员等。在总分包的管理体制下,一些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还会具体涉及到各分包企业单位的协作管理以及与各平行承包单位的技术沟通、交流合作与紧密衔接,因此现场的施工技术管理体制应科学依据工程项目的承包合同结构中规定的管理关系完善建立以项目总包为核心,总包、分包密切合作,以总包为指导开展分包,总包联动分包运行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机制。同时在管理实践中我们还应科学开展事前控制规范与事后总结管理,明确相关技术管理标准与施工操作规程,科学指导现场施工及作业活动、明确施工人员的作业程序、科学施工方式、相关工种技术要领,确保施工活动开展的安全有序,并令各项施工设备做到及时检修,合理控制因设备不良破坏造成的施工投入成本增加。对各项投入使用的施工技术我们应做到科学的总结与记录,全面涵盖各生产材料的特点、构配件状况,建筑工程使用的各项用品,并对施工质量的实验检验做好相关测定记录,对图纸的会审与设计交底及各项设计变更做到实时记录,并就工程的质量控制与安全事故的分析处理资料进行完善的归档整理,从而有效反应工程建设进程中的各项真实数据。

4、 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促进技术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4、1合理明确施工技术管理职责,切实提升技术管理水平

规范的企业施工管理离不开制度建设与施工的强化支持,因此我们应科学健全各级技术管理机构、部门,完善履行技术责任制,令各级工作人员权责分明、配合默契。再者我们应全面组织全企业的工作人员特别是相关部门的技术干部人员学习现行的施工建设技术规范,尤其注重对施工环节与规范验收环节的学习,令他们合理明确各个施工环节中分项施工技术要求,科学的施工方式与质量控制标准等,从而心中有数的组织科学的施工验收、技术评定与管理。另外我们还应通过完善组织全企业对施工管理方式、管理经验的深入学习、定期开展相关施工技术培训与交流从而不断提升建筑企业施工管理水平,令工作人员的技术专业素质不断强化,完善掌握对预见性问题的处理能力与敏锐的洞察力,令各项施工建设的质量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发扬施工技术民主性、全面鼓励施工技术革新是调动施工技术人员主动探究、自主进取、善于发现施工建设积极性的必要保证,因此我们应通过科学开展全员性的技术创新、新技术研究与推广活动,在高效的技术探索管理中合理解决施工建设中的技术瓶颈问题,令建筑企业占据行业发展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4、2认真贯彻履行各项施工技术管理制度

良好的管理制度是一切施工技术充分发挥优势价值的必要保证,因此我们应在管理实践中有章可循的开展秩序化管理。首先我们应通过细致的阅读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充分的了解、熟悉各项图纸会审制度、相关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与总体施工场地的平面图,对施工图中的技术交底制度合理明确,并就产生工程技术变更时如何进行联系单的科学管理进行细化了解。同时我们还应掌握如何依据制度标准对施工材料、半成品的试验环节与质量检验进行科学控制,如何对施工建设的隐蔽工程进行质量检查与验收管理,如何科学的评定工程质量、如何对工程的结构设计进行完善的检查与验收,如何科学开展竣工验收与工程技术档案的管理等。

4、3强化对施工技术工作的科学管理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篇(9)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科学管理,强调“补课”?发轫于“泰罗制”的科学管理应该说一直以来未受到我国管理学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更是一无所知。20世纪初,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发明了一套被称为“泰罗制”的科学管理方法。“泰罗制”是现代管理学的发端和起源,泰罗也因之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这套方法产生于制造业生产第一线,是泰罗通过成千上百的试验与深入生产第一线的体验,归纳总结出的最佳生产方法、程序与标准。重要的是,在一百年前就由“泰罗制”为发端而形成的科学管理思想,深刻地改变和影响了现代企业管理。一百年过去了,如今各种流派的管理方法、概念和工具不断涌现,但是以“泰罗制”为起源的科学管理依然是构筑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石。科学管理是从小农经济、小生产转变为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思维方式的一场革命,它使得规范化、标准化成为现代企业运行的基础,今天任何先进的现代管理制度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德鲁克为代表奠基的现代管理学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没有科学管理的革命和运动,就不会有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工商文明。而我们的企业界很容易因被冠以“现代”一词而忽视其起源、根基。管理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有效性取决于适用的时期、企业群体的特点。对中国企业来说,我们正处于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企业的高速成长更多地依赖于特殊环境下的不易长期保有的政策和资源优势,企业经营历史都很短,企业管理经验缺乏传承,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大批新移民、农民工进城需要尽快适应工业化城市化的基本素质要求,不断涌现的新兴创业者、企业家甚至还未受过科学管理的启蒙教育,职业化素质的训练不足,职业道德建设尚未成体系,不重细节,缺标准、缺规范、缺数量分析、缺科学论证几成积弊。中国企业群体的现状和特征决定了科学管理大有作为的空间。科学管理技术对于目前的中国企业更具有效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正当其时。

对以精细化、标准化、流程化、数量化为特征的科学管理的漠视是当前各行各业最大的管理瓶颈。研究表明,中国企业与西方7个最发达国家的管理差距至少在五六十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为什么各行各业的基础管理与职业素质远远不能适应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要求?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将会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我们最需要吸取的一个教训就是缺乏科学管理的大众化培育,缺乏科学管理工具、手段和方法的广泛应用,缺乏能体现科学精神、方法的全民职业素质训练。

科学管理的特性决定了必然要对职业素质提出最基本的标准和要求,需要每个公民都能把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的理念体现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要求每个人对任何事情从起源到结果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能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勤勉尽责,坚持不懈,长期积累,在干中学、学中干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注重了这样的基本功训练,有了这样的自我管理习惯,有了这样的职业精神,才能推动科学管理的应用与普及,才能构筑现代工商文明。万丈高楼平地起,现代化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大概”、“可能”、“差不多”之类的敷衍与含糊,而是建立在精确到“毫秒”的准确判断、决策与执行上。只有建立在厚实的科学管理基础之上,回归管理的起源,老老实实补上科学管理这一课,我们才可以运用更高级的现代管理工具和方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才可以谈论现代企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二、科学管理是一个体系,与差不多、想当然、不求甚解、低效无序、相对抗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自主创新国家战略,以崇尚科学为荣,这一切最终体现在执行和过程控制上,最终要靠科学管理来推动。谁去执行,怎么执行,执行效果如何检测、评价?如何通过过程控制来保障执行效果?这是涉及舆论宣传、对策措施、素质教育、督促考评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要有切实可行的科学工具、手段、方法。我们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与各种矛盾交汇的时期,又面临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的冲击,应对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的复杂度、不确定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前所未有,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对科学判断和决策的水平、对每个组织与个体的管理基本功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靠拍脑袋、蒙混、想当然、差不多这些违背科学精神的思维和行为不可能闯关过隘,一旦疏失,早晚都会造成损失。日本工商业、政府部门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堪称世界一流,即便如此,在经济飞速增长后仍不可避免地陷入长达十几年的低谷,至今未完全走出困境。相比而言,我们的基础管理还十分薄弱,更应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备好基本功,无论是遇到经济周期调整抑或难以预料的灾难或危机,都能运筹帷幄,从容应对。科学管理是与不求甚解、低效无序、、形式主义相对抗,是硬打硬的功夫,要有狠劲,抓紧补上这一堂必需课,理应成为当务之急。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是科学精神,所强调的是求真务实,所要实现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而这些需要每个人对“科学”二字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含糊的理解和敷衍的应用,不能靠照本宣科或一知半解,需要我们每个人强大的执行力与高度的责任心。

要补上科学管理这一必需课,有三点十分重要:

一是普及性教育。如何增强全民的科学管理意识?科学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如何在日常实践中总结运用?现代管理学奠基人德鲁克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管理社会,我们的工作、生活无不处于管理之中,因此管理不仅仅是CEO或者各级主管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了解管理的基本要义”。对科学与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不只是企业家,各行各业的管理者、普通公民都需要学习、领会、掌握,把它们物化为具体的方法、工具和手段,并能体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使崇尚科学成为时尚。因此,极有必要在各行各业大力推行科学管理活动,使得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渗入到人们的日常习惯与思维中,并反过来应用于各式各样的管理活动中。每个公民都是管理者,都在不同岗位、不同层面担当着管理者的角色,都要像管理者那样思考,使科学管理成为全民的普遍意识,培养我们的现代工商文明基因,为现代工商文明的建设奠定根基。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篇(1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不断进步,企业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预算进行科学化的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管理者、执行者正确地确定企业的发展策略,提高相关工作单位的工作效率,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企业预算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构建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

企业预算的科学化管理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全面地了解企业运行状况,进而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工作策略。企业预算的科学化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的交流沟通。因为企业预算的科学化管理仅靠一个部门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这项工作需要各部门的协调合作,企业管理者在考虑总目标的前提下,促进企业内部的交流沟通,为企业员工提供和谐的工作氛围。

企业预算的科学化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员工的业绩评价。企业通过科学的项目预算管理以及对企业项目指标的合理预测能够有效地实现活动实施和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更好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预算的科学化管理还能够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适合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管理者、执行者以及企业员工的价值观的同意、强化了整个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强化了企业发展的可预见性,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企业的科学化管理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需要企业制定合适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企业整体的文件发展。

二、企业预算管理及其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企业项目的预算管理工作是企业全面的管理行为,在企业管理者的指导下,相关工作单位对企业的业务、金融投资、资金筹集以及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的预算、规划,所以这项工作不仅仅依靠单独的一个部门就能够完成,它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大力支持。总之,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内容不仅仅包括上面介绍的成本控制,还有企业的各种资本的预算、财务的管理、资金的筹备等等。企业的预算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实现企业预算的有效管理就需要企业制定一套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据调查显示,企业的项目成本的控制仍然存在一些弊端,这也说明企业项目的预算管理工作并不到位。当然,除此之外,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其他不足之处。由此可见,加强企业项目的管理与成本的控制对于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企业预算管理部门制定一套严格的、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预算编制考核

实践中可以看到,对企业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核时,并不是有利差异越大就越好。差异越大,只能说明预算执行主体缺乏预算管控能力,或者对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根本不重视。在该种条件下,应当首先对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加强考核,并将该考核结果与企业激励机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强化对使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强企业内控。在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阶段,由于预算编制经验相对匮乏,可能会导致预算准确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预算准确性考核过程中,权重不宜要求过大,笔者认为在预算准确性考核过程中,其占整个考核结果的10%即可。其中,主要以收入、成本费用以及利润等,作为预算准确性考核指标。在预算差异率、标准设计评价过程中,首先可通过以下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某项目预算差异率=该项目年度实际完成金额÷该项目年度预算金额×100%一100%。在此过程中,可设置最高值为100,预算差异率条件不同时,预算完成得分预算差异率应当控制在±10%范围内,完成预算所得为100;预算差异率控制在±10%至15%范围内,完成预算后得95分;预算差异率控制在±15%一20%范围内,完成预算得90分。对于考核指标中的权重而言,收入权重占总数的30%,而利润指标则占总数的40%。以上预算准确性考核得分,在基于预算的业绩考核总分中占10%。

(二)强化预算执行结果的有效考核

所谓预算执行结果考核,实际上是将预算执行实际结果与预算目标进行比较,按照预算目标的实现程度,对预算执行主体进行考评。首先,预算指标体系。实践中,应当不断建立和完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以及现金流量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指标,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财务预算指标管理体系。其次,预算指标评价标准和要求。对于正指标而言,应当严格按照各项评价指标规定标准和要求分数,以评价指标实际数值为基础,实现标准数值计算实现比率,对各项指标分数进行评定。基本计算公式为:项目评价指标分数=某项评价指标标准分数×(某项评价指标实际数值/某项评价指标标准数值)。对于要求适度的一些适度指标或逆指标而言,将各项指标实际数值和评价标准数值进行比较,严格按照实现程度对其等级进行划分,并且根据每等级规定的分数评定各项指标的分数。对于多指标综合评分法而言,考核预算执行结果时,应注意一项内容。根据评价目的和要求,选择代表性较强的评价指标,比如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和总资产增长率等;同时,还要对各项评价指标标准值、评分值进行核对,对各项评价指标分数进行计算,得到综合得分。以上预算执行结果考核得分,在基于预算的业绩考核总分中占90%。

(三)奖惩制度

企业预算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高效管理,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奖惩制度的建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当然奖惩制度的制定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奖惩制度的制定要符合企业的整体效益目标;奖惩制度的建立要简明扼要;奖惩制度的建立要严格、严明;奖惩制度的建立要符合考评的结果。此外,奖惩制度的实施还要遵循一定的工作环节:确定对象、确定分配方式、实现奖惩制度制定的最终目标。总之,奖惩制度的建立是企业预算管理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最有效的企业预算管理方式。

(四)构成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

在企业预算的考核评价体系别注重各项评价指标的统一,这样,不同的企业就可以才有那个不同的组合方式,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的指标一定要注意指标的财务性和非财务性。考核指标的确定要根据考核对象的性质进行科学的分析,对于非财务性的考核就要具备一定的灵动性、时代性。除此之外,企业预算还应该注意考评指标的定量、定时性、考核指标的决定性和相对性等,这对于企业的考评工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企业预算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中其他注意事项

企业的项目的成本控制应该始终坚持相应的成本管理原则,即全面性原则、成本最低化原则、责权相结合的原则、目标管理原则、例外管理等原则,这些原则是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只有这样,企业的项目部才能更好的控制施工成本,做好企业预算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规范中介服务,提高竞争能力,中介机构是市场必不可少的服务主体,在现在我们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中介组织,加强企业的造价管理,为企业项目的实施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规范公司职员自身的素质。企业可以建立成本责任中心,加强员工的业绩考核。企业管理者应该制定科学的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并严格地执行企业制定的施工计划。企业管理者应该强化内部的成本管理;控制资源的浪费;控制企业项目成本;在企业项目的实施效率、安全等方面收获更大的效益,这些都是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当然这也离不开企业项目预算的科学化管理。企业在项目正式完成后还应该认真做好这个项目成本的核算工作,包括资源的准备、完工核算的管理、收账的管理、项目的分析核算等等环节。

此外,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其他更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比如: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企业项目质量管理的强化,安全事故的控制、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索赔观念、优化项目设计等等。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当然,企业预算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预算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全面性的、多方位的考虑,这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实现了企业预算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的最终目的。

三、结束语

企业预算工作不仅是对企业员工业绩的考核,它最主要的目的是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所以在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多方面的综合因素,保障员工、企业的利益,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篇(11)

特许连锁经营是总公司将本企业的商标,产品、运营技术、服务系统、管理系统、经营模式等以合同的形式,有偿的授予加盟者。加盟者按合同规定,在总公司规划的统一业务模式下经营、并支付总公司合同约定的加盟费用。特许连锁经营模式是一条以特许人和加盟者为主体、合同关系为基础、专利技术为保障,品牌价值共享为核心的价值链,是企业与中国经济高速腾飞的宏观环境相适应的新颖经营模式,更是企业进行跨国际、跨区域扩张,以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特许连锁经营在发达国家非常普遍,发展得相当成熟,被引入我国后,也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它已向多业态,多行业领域植入,覆盖了零售、餐饮、物流、信息和金融等诸多领域。特许连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建设高效的人才队伍,是特许连锁企业获得竞争力、保证可持续发展的不二砝码。本文重点对在该经营模式下的特许企业对受许方人力资源战略的实施进行探讨研究。

一、特许连锁经营模式下受许方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下,各业态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已进入白热化状态。人才是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企业实力的体现,更是企业赖以生存,取得长足发展的基石。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系统,成为了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随着国内特许连锁经营企业的高度扩张,受许人门店数量的急剧增加,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特许连锁经营模式有别与其他经营模式,所以在该种模式下运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一般企业的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如果特许连锁企业不加甄别,脱离自身实际,完全把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复制过来,就会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失效。传统的特许连锁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受管理的单一性、机制缺乏灵活性及沟通的不协调性影响,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矛盾突出。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其矛盾的日益尖锐,特许连锁经营企业如果再不加以重视,势必会弱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特许连锁模式下受许方人力资源管理矛盾的原因分析

本文对我国特许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研究该经营模式下,人力资源矛盾形成的原因,以便给企业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一)受许方管理层缺乏。实际中一些特许公司对盟店的关注度不高、支持力度不强,也没对加盟商的进入资质进行科学的考评,在加盟商加入后,也仅对其经营管理进行粗糙的指导 。而许方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完全脱离总公司掌控,由盟店自行独立管理。由于受自身综合能力水平不高限制,受许方在人力资源管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盟店管理型人才不能通过职业上升渠道得以正常成长起来,导致了盟店管理人员出现断崖式滞长。另一方面,特许连锁企业总公司对受许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前瞻性及全局性思维,片面认为盟店日常管理工作量少、管理技术含量低,对盟店基层管理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期望值不高。特许连锁企业对盟店的“刻板印象”思维,致使其忽视了对受许方实施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造成受许方的“人员增长计划、人员补充计划、培训开发计划、人员晋升计划、人员调配计划”等缺失。随着特许连锁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受许方的基层管理人才短缺矛盾日益尖锐。

(二)特许方员工忠诚度低。员工忠诚度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高忠诚度的员工,能助力企业前行;低忠诚度的员工会妨碍企业的发展。在特许连锁经营模式中,特许方员工的忠诚度普遍底下,严重影响了盟店的业绩。特许连锁企业总公司通常不参与特许人的人力资源管理,盟店的人员招聘由特许人根据盟店的实际情况进行招聘。由于经验不足、缺少招聘渠道、不善用招聘工具及方法,受许人在人员招聘过程中,随意性大,甄选评价标准主观性较强,没有一套完整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应聘者个性特征加以分析,盲目录用。人员被聘用后,总公司及受许方均没有对其进行相应的职业培训。一直以来,相关方对盟店基层员工培训的忽视,导致盟店员工对总公司的企业文化认识模糊,难以增强基层员工对公司,乃至受许方的忠诚度。

(三)盟店员工离职率高导致人员结构不稳定。盟店基层员工离职率高,是一直困扰受许方人力资源管理的难题,也是降低特许连锁企业经营管理高效性的关键因素。高离职率,给受许方带来业绩受损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盟店人员结构的稳定性。基于上述情况给受许方及特许连锁企业带来的不良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员工高离职率的原因:

(1)人岗匹配程度低。盟店工作一般比较简单,通常基层员工在开展工作时,需要重复相同的工作内容。基于盟店的经营规模小和组织结构简单,受许方管理者很难对基层员工做到人岗匹配。盟店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个性与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当员工的个性与所从事的工作和岗位产生冲突时,他们对工作失去热情,通常会采取消极甚至对抗的态度对待工作。如果员工这种消极情绪不能适时得到消除或缓解,长期积累下去会导致满意度下降和离职的发生。(2)对基层员工沟通不畅。受许方在人员招聘时,大多都没有进行前期的规划,通常是由于用人紧张、时间紧迫,很多招聘工作都是临时决定的,导致人员聘用流程极其不规范。大部分受许方的招聘情景会是:发现盟店人员流失后,马上实施招聘工作,为了能尽快招聘到合格的人才,常常会在与求职者的沟通中夸其业绩和发展前景,并给求职者过高的承诺(如薪水、住房、培训等)。当求职者到岗后,发现招聘者所描述的与实际工作情况有较大偏差,且原来的承诺不能兑现。那么员工会对企业失去的信任,从而增加了员工的离职风险。(3)薪酬设置不合理。大部分受许方在经营过程中,未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不能充分发挥盟店人力资源制度的作用,从而影响受许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受许方在人员定薪时,主观性大,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员工绩效,仅凭个人经验甚至喜好决定的薪酬。甚至,受许方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在进行薪酬分配时,不依据员工的贡献程度,而仅仅以员工的级别、年限作为分配标准,造成内部员工同工不同酬或者同酬不同工的问题。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无法对员工的工作贡献科学准确地衡量,在降低盟店薪酬的竞争力的同时,也难以招收人才、留住人才。

三、特许连锁企业对受许方实施的人力资源战略

(一)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总体规划。特许连锁企业要将受许方的人力资源管理纳入总公司的管理体系中,重视对管理科学化、 规范化的提升,要将人力资源管理融入到总公司的统一目标和发展战略中,制定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战略,通过科学、 合理的规划提高受许方招聘、 培训、 管理、 拥有人才等制度的合理性,实现企业和受许方的长远发展。

(二)重视对招聘制度的改革,健全员工培训制度。特许连锁企业针对受许方的人力资源矛盾,应依据企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种教育培训途径,为受许方培养当前和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人才。培训方式应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培训目标的实现, 应针对不同层次、 不同类别的培训对象采用多样的培训方式,并应在培训前应制定培训后期望达到的目标,在培训过程中建立适当的监督和强化机制,使培训效果可以衡量。特许连锁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体系化的人才招聘制度,制定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强调对员工专业能力的测试和综合素质的评价。通过总部制度选用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通过基层招聘的方式满足盟店对基层员工的需求。另外,特许连锁企业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培训指标,通过标准化的培训流程及指标,实现员工培训的高度统一性。

(三)改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薪酬结构设置。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内部对人员管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激励机制的建立,要符合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可行性强的原则。特许连锁企业可以根据受许方员工的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及对工作的贡献量来制定可行性的激励方法。激励方法除了实物上的激励之外, 也要重视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企业制定激励措施时,要重视绩效考评指标和考评方式设置。在设计绩效考评指标时,要把盟店的经营业绩、管理流程、员工的能力提升与成长等做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在设计考评方式时,要从结果和行为两方面进行考核,适当关注员工行为方面的考核,找出影响员工绩效的因素,正确地进行指导和帮助。另外,特许连锁企业还需加强对考评人员的培训,减少考评的误差,做好考评结果的沟通,减少因考评引发的矛盾。通过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根据科学、公正的考核指标,合理设计薪酬体系。依据评估结果,对基层员工进行科学定薪。

四、结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特许连锁企业要取得长足发展,离不开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企业要注重发展人力资源,把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战略规划中,通过建设完善、科学、适用性强的人力资源运行体系帮助企业提升行业竞争力。特许连锁企业如何把握机会、抢占先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与企业内、外不环境向协调的人力资源体系,是企业吸引人才、获取竞争优势、推动企业良性、 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任,蔡登火.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与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3,13:139-140.

[2] 李磊.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模型的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04 ).

[3] 梁衬章.M连锁加盟便利店公司经营战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