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07:25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篇(1)

吴炳新的《消费论》是决然不会抄袭任何人的。而这个命题的本身,也无从可抄。经典著作里无从引证,大学院校里无处可寻,就要一笔一笔的写。吴老先生伸出右手的中指给我看,由于不会电脑打字,150万字的巨著,生生的把它磨出了一块儿老茧。

知道《消费论》是去年的事。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老爷子所选的命题够大的。马克思写《资本论》,他写《消费论》,能驾驭的下来么?这个联想的本身,无意问引伸出了一个著作关系:从直观的命题上着眼,相对于“消费”的定义,《资本论》应是经济学“上游”的论著;而《消费论》则理应是“下游”的论述。坊问对此也有共识。但是,当着面,吴董决然的给予否定了。

他说,《资本论》论述的经济学领域比较窄了。它的核心就是要证明“剩余价值”存在,从而证明资本家的剥削本质。为划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社会阶层找到了理论依据。时过境迁,150年后,翻天覆地的世界经济形态早已颠覆了诸多传统的经济学定义。同是经济学论著,《消费论》所涉及的领域就要比《资本论》远远宽泛的多。

其一是,吴炳新将《消费论》定位为“消费社会经济学”。提出了“消费社会生产力学”的观点。指出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和过程。在经济学中,传统的消费行为分类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方面。而《消费论》则把消费分成三大类,即生活消费、生产消费和社会消费。

“人们只要一出生,就要消费。”吴炳新认为,整个一部人类发展史,是由消费产生的动力推动着人类生命的延伸和社会的发展。这个动力的运行规律是呈螺旋发展状。即:消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既是一个运行规律又是一个逻辑过程。这个运行规律与传统经济学观点不同的是:消费是生产的起点,也是终点。

他在导论中论述:“人类的全部经济发展史表明:每个社会细胞的经济行为的终极目标都可归结为消费,任何产品的最终指向也都是消费。一切庞大的社会活动都在围绕消费而展开。从英雄豪杰到平民百姓,从宏观到微观,从局部到全局,从个体到群体,整个人类社会只要存在着活力,就一定是在消费和创造消费的过程之中。”

吴炳新结合多年积累的的企业管理经验和成功案例,不仅从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的视角全方位地解析消费、阐释消费的经济杠杆原理,更在行文中综合了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理论角度,对古今中外关于消费的学说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并在理性的分析与吸收下,融汇到自己的消费理论中。最令人惊叹的是,书中在细数孔子、老子、管子、墨子等诸子各家的消费思想,点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克思的理论巨著,纵贯中华5000年文明,兼顾东西方数百年来的政治历史变革浪潮、人文环境的改革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纽带关系论证方面,做出了大量有机的联系。必须承认,没有博大的思维空间以及不同学科的知识涉猎,是决然难以付诸文字的。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篇(2)

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关于环境问题所引发的全球性灾难的警告已经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特别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低碳革命”、“低碳消费”、“低碳技术”、“低碳旅游”、“低碳人生”、“碳足迹”、“碳中和”等一系列时尚的新概念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并为人们所熟知。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且成为我国的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的重要方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倡导低碳消费也已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绿色消费观也显得愈发突出,然而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个动力系统中,大学生消费群体所暴露出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因而,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重建显得尤为重要。

一、低碳经济内涵和时代要义

所谓“低碳”是指以二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低温室气体排放。“低碳”一词早在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就已经被提到,在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也全面阐述了全球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背景下的全球气候变化。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开采、燃烧能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再从当前的经济社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三高一低难循环”发展方式来看,低碳将是未来经济生活的主流,低碳经济是在人口的剧增,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工业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核心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政府在2009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化决议,明确提出: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这一决议表明了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革命,同时也表明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标志着发展低碳经济、树立科学发展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提倡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了我们落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二、低碳经济之于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理性分析

绿色消费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绿色消费观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以低碳为消费基础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持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发展的生态消费理念,是人类在资源匮乏、环境危机、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状况下兴起的一种兼顾代内与代际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消费理念。未来绿色消费可能会深入到个人的生活、工作休闲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的国民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更新自己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我们要从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方式入手培育全民的绿色消费观,绿色消费无疑成为了对低碳经济发展引擎和拉动作用的重要环节。

1.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1)个人主义的消费倾向

90后的大学生个性张扬,社会责任意识缺失。有些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不顾及他人的利益,过分的最求个性化、时尚化,根本不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在消费上表现出唯恐落后于潮流的态势,肆意妄为的放纵自己,存在不理性消费冲动和消费行为。

(2)消费主义的消费倾向

当代的大学生追求高物质消费,存在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占有的消费理念,节俭意识极其淡薄,甚至把消费作为一种生活的目标。有很大一部分群体的学生重视当前享乐从而轻视了精神价值,导致在大学校园奢侈品消费、透支消费、炫富消费、过度社交娱乐消费等消费形式的产生,与绿色消费背道而驰。

(3)功利主义的消费倾向

当前的大学生应把节俭视为品德养成的基础,但是却有学生在人情消费和学习消费等方面的消费上表现出了不择手段、自私自利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和功利倾向。高度的物质文明和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给学生带来时尚生活的同时,也功利主义思想带到了学生群体中。

2.树立绿色消费观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需求的重要拉动群体,及时了解他们消费行为的特点并帮助其树立绿色消费观,对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建设低碳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1)有利于全面构建低碳社会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应该从自身条件出发,在社会生活中起示范作用,树立绿色消费观。杜绝盲目消费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用实际行动促进低碳经济、低碳文化、低碳生活的发展。

(2)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消费质量

绿色消费观可以使大学生感知环境保护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践行绿色消费,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三、低碳经济主导下的大学生消费观重建的路径选择

1.理论路径

构建完整的绿色教育体系,将绿色消费观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显而易见也是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主阵地,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要加强大学生的绿色消费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营造绿色消费观的氛围,使绿色消费观深入人心。

大学生群体相对于社会群体来讲,其绿色消费观念的整体水平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正确理解绿色消费的理论意义,帮助大学生提高消费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消费方式,是大学生遵循绿色消费观的前提保障。因此首先要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战略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以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在加强国情和民情教育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消费观。其次要在高校的课堂开设绿色消费课程,加强绿色消费教育,将绿色的消费观基础理论教育融入到课堂教育并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我们宣传低碳理论、传授低碳知识的有效路径之一。最后是积极开展宣传教育,舆论工作也是一种思想政治工作,利用校园主阵地的网站、宣传栏、报刊杂志等媒介,为大学生营造出强大的舆论氛围,形成人人讲低碳、人人讲绿色消费的校园舆论常态。

2.实践路径

自觉践行低碳标准,把加强消费道德教育纳入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当中。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地方,而大学的校园是培养绿色消费观的主要环境,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的绿色消费教育的科学程度,将决定着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的科学合理的绿色消费观。

绿色消费作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要让其真正成为个人的需求满足和经济发展动力,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科学的策划和精心的组织,让广大学生成为新思想、新观念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并参加到低碳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低碳经济的概念以乘倍数增长的速度在学生群体中广泛推广,从而形成合理的、绿色的消费观。另一方面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体系,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关于大学生消费观的活动专题,依托学生团体开展消费观辩论和研讨、消费知识竞赛等活动,这样不仅仅让受教育者停留在知理层面,还能够在更深层次的导行过程中表现,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3.生态路径

创新视阈建设低碳校园,营造低碳环境,让绿色消费成为生态文明构建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高校应将低碳发展和低碳管理的思想融入到学校的各个方面,让受教育者培养低碳意识,获得低碳技能。在高校绿色消费是倡导改变传统的高碳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大学生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提倡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到倡导空调适度开放;从提倡少用一个塑料袋到倡导多带一个帆布包;从提倡网上办公到倡导减少纸张利用;从主动收集垃圾到积极进行垃圾分类;从反对自私的享乐观到拒绝挥霍铺张。通过环境教育平台,加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低碳知识教育,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了解到绿色消费观既是一种理性的消费观,也是一种文明化消费,因此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潘家华.澄清对低碳经济的几种误解[N].北京日报,2010-01-04(18).

[2]郭晨.低碳经济时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构建[D].浙江工业大学,2011(5):41-42.

[3]韩春.浅论低碳经济下大学生消费观的重塑[J].茂名学院学报,2010,20(2):14-15.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篇(3)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大学生的消费观发展往往超前于社会,引领着社会的消费潮流,映射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大学生消费观念不仅对其自身的思想、道德、人格和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还多方面影响社会、家庭甚至老师和学生。因此,加强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和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从剖析大学生消费中所存在的问题入手,继而探讨如何做好对大学生消费的正确引导。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消费观中的失衡性消费与虚荣的“时尚消费”的并存。失衡性消费一方面体现在用于学习、就餐方面的费用偏低,而用在交际、娱乐方面的费用比重过高,已明显偏离了学生消费的正常轨迹;另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的消费观中物质享受消费的超前性和精神文化消费的相对滞后性。此外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变化还体现在他们使用的物品(手机、文具等)、着装的风格等方面。

消费中精神价值的缺损。在大学校园中人们往往可以看到,注重物质生活的舒适富足,善于满足自己种种欲望的人被视为正常的、健康的人;而注重精神价值追求的人,则难以被人们所理解。当大学生们把消费当成自己的生活主题,对还能使用的物质产品进行没有必要的更换,并把对物质消费品的占有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时,必然走向消费的非理性化。

消费中欲望对需求的背离。人的消费行为被区分为基于需求的消费和基于欲望的消费,这两种消费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甚至是原则性的区别。当人们的基本需要被满足之后,消费社会还会制造出无限多种的需求,诱发人们走向奢侈享受。“奢侈是一种非理望的表现。它的实质是和享乐,任意放纵自己的非常或反常的生活需要,缺乏一种合理的生活消费的概念”。就大学生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炫耀性、攀比性、虚荣性消费就是对物质消费的过度需求。这样的消费观会导致人生价值意义的丧失,从而引起精神空虚。

二、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引导

学校应加强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和培养。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明确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把消费观念纳入校风教育与“两课”教学的范畴,大力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反对各种不良的消费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家长应关心和引导子女的消费。由于家庭是基本的消费单位,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往往与家庭影响有关。随着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家长产生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虚荣消费心理,给子女树立了坏典型,不注重孩子消费观的培养;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吃穿玩用等有求必应;使得大学生不健康的闲暇消费方式有了可乘之机。所以家长应该本着对子女、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对自身不健康的行为及时纠正,引导子女科学合理地消费,对他们的的一些不当需求予以限制,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勤俭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对于那些来自经济不发达农村或城市下岗职工家庭要改变那种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子女的一切需求这种不良心态,对子女的开支加以调控,不仅在物质上给与关心,更要在品德作风上加强对子女的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

加强社会教育中的消费观教育和消费行为的引导。一方面加强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文学艺术等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大众传媒应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在理论上强调消费对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在提倡量入为、出适当消费的同时,要继续宣传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从理论实践中寻找不远离现实生活又不脱离我国国情的消费理念。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消费市场的调研和监管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消费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对消费热点的调查研究,对那些超越个人消费范畴的挥霍无度的奢侈风气不能等闲视之,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拜金主义,抵制腐朽人生观、价值观的侵蚀。总之,对大学生的正确消费观的培养,需要教育者的正确诱导,需要大学生本人的自省,也需要家庭、社区的有效配合。大学生消费观上的成熟正是大学生成人和成才的重要一环,全社会应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篇(4)

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文化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关乎着大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对他们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会科学合理地消费,让他们感悟到父母艰难创业的历程,明确钱财的来之不易,能够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积极向上,产生孝敬长辈、奉献社会的情感,立下创业的志向和决心。所以,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和消费行为

消费文化是指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判断、指导思想与行为准则,以及反映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大学生消费文化是指大学生在消费活动中所具有的指导思想、价值判断与行为准则,以及反映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它涉及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及具体的消费行为等。在此基础上的大学生消费行为是指大学生在有一定消费观念,为满足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而采取的消费行为。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消费群体,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不能通过全职生产劳动获取收入满足自己的消费。满足他们消费需要的经济来源,一是家庭(包括家庭负债供给)和亲友们的资助,占消费资金的绝大部分;二是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获取一定的经济报酬,以弥补学习消费之不足。因此,大学生消费基本上属于单纯依赖性消费,然而他们的消费行为又是复杂多样的。

首先,从消费过程中的行为导向上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符合社会普遍道德规范、符合角色以及获得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性的、科学合理的消费;二是受西方大众文化影响,以西方后现代消费理念为指导,注重享受,超越自身经济能力的非角色性消费。这种消费价值判断表现为:象征性和理想性,其核心内容是消费至上观念,追求无节制的享乐、时尚潮流、超前消费,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

其次,从消费结构看,目前高校学生的消费结构是不合理的,高消费和浪费严重。表现在除正常的食宿费、学习用品和日用品费外,其它开支比较大,所占的比例偏高。如交际活动消费(主要用于同学、朋友之间活动,如旅游、交流、请客和送礼等)、文体活动消费(舞会、影视、体育比赛的门票和体育用品等)。

第三,从产生问题原因看,社会原因(如城乡差别等)、家庭原因(经济条件、成员受教育程度等)、学校原因(文化背景、教育力度等)、自身原因(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消费心理问题、透支意识的加强等)等方面。

第四,从突出案例分析看,有以下几种情形:(1)“我为名牌而疯狂”。“女孩子得不惜代价打扮自己。”这是小王同学的口头禅。据其同学小黄透露,有时为了追求名牌和与众不同的款式,她经常在网上购买衣服。(2)想说爱你不“便宜”。一男生列出了自己每月的“爱情消费”清单:和女朋友每周下馆子“改善生活”,一般一顿饭要50元,每周一次每月就要200元。每月通讯费还要200元。周末两人出去玩,即使看场电影也要20元,要是女友看上什么心仪的衣服或饰物,还要买下来。这样,一个月仅“爱情消费”至少也要七八百元。(3)“攀龙附凤”的追求者和受害者。大一张同学说,同学来一次也不容易,自己也去同学那里,人家很够“意思”,各个方面都照顾得很到位,到我这儿了,如果招待不周,那也太没有面子了,无论如何也要“硬撑”。

二、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乖张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尽合理,攀比斗富、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甚至有些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大学生怎样消费、消费多少,消费什么、与其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等社会意识密不可分。而社会意识的产生,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与家庭环境有关,同时也与学校缺乏正确教育引导有着密切关系。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亲友的正确引导,非常容易形成人性中心理趋同的倾向,顺应所谓的“时髦”、“潮流”,盲目追求高消费。与一些大学生不良的消费观相对应的是,一些高校没有开展针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教育,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为:其一,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研究不足。大学生的消费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校缺少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深入了解,对待大学生的不良消费,不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者一棒子打死,或者听之任之,其结果是管与不管一个样,学生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其二,“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一些高校的“两课”教学仅仅停留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上,一方面理论分析较多,联系实际不够,不能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实际出发,就理论讲理论;另一方面,品德教育欠缺,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的教育没有充分开展和深入进行,更不用说开展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其三,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目前的校风建设从学生层面来看,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政治方向等内容,对学生生活中的具体思想、与行为关注得不够,甚至存在严重忽视的现象,如大学生恋爱观、消费观、劳动观等等。

三、结论与对策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和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过程中,虽然社会经济与以往比较已经取得卓越的成就,但是放眼世界,我们离工业化发达国家的距离还很遥远。当代大学生在消费意识上不能脱离国情,脱离自身的条件基础。加强大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引导其形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品质,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在当前国情和世界大趋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教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结合大学生的消费、恋爱、追星、形象塑造等实际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理论教学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借以解决实际问题。

2.对大学生的财商加强培养。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与智商、情商并列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三大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学校可以举办以“大学生消费”为话题的专题讲座、研讨会、辩论会等,让大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样的消费才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

3.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应该成为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等的有机组合。其中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在校风建设中,不能满足于“标语式”、“口号式”教育,应把校风具体化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内容,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引导牌。

大学生的消费文化不仅对其自身的思想、道德、人格和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会影响到教师,乃至整个青年群体的消费走向。可以说,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观察社会生活变迁的一面镜子。面对消费社会对大学生消费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家庭、学校、社会都要给予高度关注,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的、科学的消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143-01

一、伊宁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消费现状和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疆伊宁市地处祖国边界,伊宁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消费观也正在和内地和世界相融,伊宁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消费观也出现了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影响了伊宁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因此本文主要以伊宁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方法,阐述了伊宁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消费观的基本现状,不良消费观的表现以及其危害,并分析其原因,以期望找到克服这些不良消费观的方法和途径,为伊宁市中小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中小学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对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也会带来不利的后果;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还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

目前伊宁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消费素质偏低,而我们伊宁市的生活质量也不那么高,但是部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消费也存在着:追求档次,崇尚名牌;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外出上街,常坐出租车;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而对他人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在一些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也存在。所以需要进行消费者权益与保护教育、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教育、消费文明教育、消费生态意识教育,让广大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培养崇尚节俭和适度消费的观念、树立科学消费观.崇尚节俭和适度消费的道德观念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崇尚节俭和适度消费是消费道德规范中最基本的规范。

对伊宁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进行消费中消费要道德,消费要适度,消费要正当研究教育,为家长和教师培养孩子提供参考,以及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是对伊宁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进行消费道德健康教育的依据,而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伊宁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从而促进新疆的伊宁的团结稳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生活态度所具有的美德意义就越发值得尊重和珍贵。

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生作为社会消费群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今天的中小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甚至某些中小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

二、针对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伊宁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树立健康和谐、科学消费观和建立理性消费方式

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学生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国情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对伊宁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消费教育

1、对伊宁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进行消费者权益与保护教育,主要是帮助伊宁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充分认识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权利以及如何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抗逆能力.熟悉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保护组织、消费者保护法规等,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懂得利用法律手段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消费品常识教育,主要为常用的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使用、维修与保护等.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教育,主要为消费观念、消费计划、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心理、消费市场和消费营销等知识。

3、消费文明教育,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消费是两个文明的结合点,它对伊宁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消费中消费伦理、消费质量、精神文化消费的提高,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4、消费生态意识教育,让伊宁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与社会持续的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认识生态需要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关注社会消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平时邀请一些教育专家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们进行指导教育来实现以上教育。

5、理财教育现代的伊宁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那就必须要有独立理财的能力,这就必须要有正确认识金钱的能力和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通过理财教育,培养和提高伊宁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来减少非理性、无端浪费的消费。

参考文献:

[1]颜运秋.反垄断法应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终极目的[J].消费经济,2005,21(5).

[2]赖源河.公平交易法新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1.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篇(6)

在网络媒介强有力的推动下,消费主义思想快速渗入大学生的价值观,并在校园里蔓延开来,引起了大学生消费观的嬗变,改变了他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行为。大学生消费结构出现了失衡倾向,主要体现在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失衡。不少大学生,尤其是“富二代”类的大学生,形成了引领奢侈品消费的主要力量,并带动了一大批缺乏经济实力的“后排观众”的畸形消费。学习消费让位于娱乐消费,校园服装让位于名牌情结,“三好生”的称号让位于“校园美女”的封号,杰克琼斯、ONLY、 阿迪达斯、VM 、美特斯邦威等服装,IPHONE手机,兰芝、 资生堂、FANCL等化装品无不被赋予了使用价值以外的符号象征意义。在网络媒介的鼓吹下,盲目、从众、攀比、炫富的不良消费倾向已经抛弃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大学生消费失范行为折射出我国市场文化中的消费主义畸变。

一、大学生网络消费异化行为表现

(一)消费主体的异化

消费主体的异化是指消费者心理、思想、身份等方面发生的异化。“当个人认为自己同强加于他们身上的存在相一致并从中得到自己的发展和满足时,异化的观念好像就成问题了。这种一致化的过程并非虚构而确是现实。然而这种现实又构成了异化的更高阶段。后者已经完全变成客观的事实;异化了的主体被其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1]消费异化令大学生陷入现实价值选择的困惑、终级价值迷失的困境中。在网络媒介强有力的推动下,消费主义快速渗入大学生的价值观,改变其消费观念。

以身份符号―服装为例。詹姆斯・莱福认为服装具有象征功能,因为服装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着装者的社会身份。五四时期,蓝衫黑裙、素色长袍是坚持真理、投身祖国、报效社会的符号表征。时期,在造反派的意识形态话语阶序里,革命意味着抛弃旧我、成就新我。为了拒绝各种小资世俗化的日常生活,军装绿衫、补丁衣裤是无产阶级红卫兵的象征。威武庄重、阳刚俊美的07式军服蕴含了中华民族和人民军队的特色元素。服装不只具有简单的防寒预冷、遮羞蔽体的功能,更是文化身份的标志。军服更表征了对着装者的纪律约束。网络化生存时代的到来,网络连接的是一个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大杂烩的网上世界。各种意识形态五彩斑斓地呈现出来,一方面激发大学生探究世界的欲望,另一方面,又煽动大学生负面的冲动。不少经济尚未独立的大学生,开始盲目的追求这所谓的时髦,穿耐克、阿迪达斯、纽巴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渐行渐远。在人心浮躁、恶性攀比的消费文化里,不少大学生为了维护所谓的尊言,诉诸于网络的“不在场”性,网购高仿品,以几十元的“可亲可近”的价格获得穿品牌的感觉,要的是穿品牌的那个范儿。着装可以仿冒,学业也可以造假,做人也可以虚假。看似清纯的校园,论文剽窃蔚然成风,宿舍失窃家贼难防,学风漂浮、诚信缺失,履历浮夸、证件伪造,在“可以”与“不可以”之间折射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问题。健康合理的消费道德观失落了,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被污染了,象牙塔的精神之光暗淡了……鼓励假冒的消费伦理如罂粟花一样,静静的腐蚀着消费主体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甚至将他们引向罪恶的深渊。

大学生是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在追求消费自主的空间时,很容易迷失在流光溢彩的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世界里,并以炫耀性的消费行为构成了不健康的人际交往的模式。在大学生网络消费世界里,虚假的物象展示了人的异化,异化了的人失去了判断能力和自审能力,暗藏着大学生消费群体的道德危机,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消费主体价值的消失。

(二)消费客体的异化

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网上娱乐等消费客体所设计的各色各样的网络陷阱让人防不胜防。诱骗网民的“特码”、虚假购物网站上的水货、底价品、义卖物、“中奖”信息、求职者信息百花齐放式的争奇猎艳,色情、凶杀、暴力、恐怖等追求感官刺激的文化产品竞相亮相,腐化和冲击着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消费者。

影响最广、力度最大的就是网络游戏了。网络游戏文化热潮开启了一个“我趣故我在”的娱乐时代。以网络游戏为例,作为大学生消费社会的一个极有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以意识形态的意义,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天堂2》、《天上碑》、《奇迹MU》、《仙境传说》等网络游戏,带着强烈的“我趣故我在”的个性元素与颠覆性的后现代气息,将大学生带入一个网络的逍遥世界,让他们在心理效应的异化中,享受其间的纸醉金迷。大学生是一个很大的网络消费群,是网络游戏的疯狂玩家,审美判别能力、道德选择能力与自我控制力的不足,很容易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网络游戏所制造的娱乐情境和时尚趋势,更加剧了大学生生活体验的荒诞感。有一些大学生,特别是富二代,走进了笑贫不笑娼的消费社会,糜烂的社会灵魂刺激着变异的消费行为。

网络里展示的炫富飙车、竞技逞强、豪赌斗狠这些所谓的时尚的生活方式,使不少大学生患上了“偏执与疯狂”症。盛大旗下的《永恒之塔》曾让一名大学生在几个小时内消费了万元学费,网络虚拟的泰兰德、大第安、复仇天神等“消费”了一个13岁男孩的生命……网络的匿名性与隐蔽性更容易激发大学生憋屈的冲动与欲望,网络的大量的有害信息加剧了他们心理问题的起伏性。当网络游戏作为符号商品被消费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时,行为怪僻、性格叛逆、生活放荡、环境荒诞、娱乐狂欢、实验性的自我实现倾向的另类景观卷起了今天大学生消费主义的种种黑尘灰土,并拉响道德反思的警报。为了一件大品牌衣服或者高档化妆品出卖自己的肉体成为失足女的报导已不新鲜。大学四年花费84万人民币的账单,出手如此阔绰的他,汶川大地震募捐时,“毫不吝惜”地捐了10元,学习用品实现了“零消费”。道德的真空状态、道德失范现象已成为当今高校的严肃话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认为消费异化的实质就是人与自身的脱离。“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 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是觉得自己的行动及结果成了他的主人。异化的个人与自身相脱离, 就像他与其他人相脱离一样。同其他人一样, 他用认识物的方式来认识自己,他虽有感觉和常识判断,但却感觉不到自己与自己以及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4]消费不是因为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产生,脱离了人的真正需要的消费使消费者成为消费活动的奴仆。在物欲横流的病态社会里,即使是富人,也会因空虚觉得自己穷得只剩下钱了。无止静的消费欲望使得人只有通过不停地消费,才能感受生命的存在。“人把自己当作一件商品、一种投资, 他的目的就是做个功成名就的人, 即是说, 尽可能有利地在市场上出卖自己。”[5]

弗洛姆在审视和批评消费异化的非人道现象的基础上,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试图构建人道主义伦理学,改变人们通过不停地消费来逃避自我的现象。“消费活动应该是一个具体的人的活动,我们的感觉、身体需要和审美趣味应该参与这一活动――也就是说,我们在消费活动中应该是具体的、有感觉的、有感情的和有判断力的人;消费活动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富于人性的和具有创造性的体验。”[6]

弗洛姆消费异化论揭示了人不应该为消费而存在,启示大学生超越正常生活需求的盲目、冲动的异化消费是一种病态性的社会现象,要杜绝消费异化现象就要树立健康的消费伦理,使人格完善,回归本真。

(三)后马克思主义消费符号论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鲍德里亚从人、劳动及劳动产品三者之间的错位关系,揭示了网络传媒语境下消费社会的消费客体的符号化倾向。他说 :“更有甚者形式和技术的引申义还会增益功能上的不和谐, 也就是整个需要的体系――社会化或潜意识的需要、 文化或实用的需要――整个生活体验的非本质体系反过来影响技术的本质体系并损害了物品的客观身份。”[7]鲍德里亚从符号学的角度剖析了大学生购买奢侈品以及仿冒品的真相。富二代大学生购买LV包,不是因为它的存放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品牌知名度所带来的提升身份的符号价值的愉悦。代挂iphoneQQ的服务被疯狂地炒作起来的原因是,大学生一方面无力购买价格不菲的IPHONE,另一方面又有炫耀的需求,在超越自己经济能力的情况下,转向了iphoneQQ的代挂消费。正如鲍德里亚所描述的:“我们会看到消费社会是如何把自己想像成这样并在幻象中进行自恋式思考的。”[8]

这样,大学生消费主体成了网络的奴隶,“不仅与他人的关系,而且与自己的关系都变成了一种被消费的关系”[9]。网络以其强大的信息存放与功能,将形形的文化、风俗等意识形态的消费客体及各种各样的消费主体连接到浩如大海的网络系统中,赋予消费享乐的功能、炫富的功能,仿真商品以虚拟的影像呈现几乎成了定义现实的标准。在非理性的消费欲望中,消费主体构建自己的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的梦幻仙境里,拜物教性的商品广告如解剖用的手术刀肢解着消费主体的心智,以神秘的色彩建构消费主体的观念模式和价值认同感,商品使用价值的意义总是消失在再现的技巧和卖弄的修饰中。

鲍德里亚的后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论,揭示了在异化操纵的社会里,虚拟镜像折射出的是大学生消费符码化、虚幻化的万花筒式的生活方式。人丧失了自我的真实,人也被异化了。虚假的镜像一旦被无情击碎,大学生消费者将走向崩溃。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消费主体性道德教育

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异化现象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德育的重要课题。如何唤醒消费主体意识,发展健康的消费观,是德育的重要使命。

(一)养成消费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10]消费文化自觉是指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下的人,在生产活动、生活实践和消费活动中,对消费文化,包括消费理念、消费环境、消费行为、消费方式的自觉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和行为方式。因此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对消费文化的审视、反省和批判能力,剔除随波逐流的从众思想和高人一等的心理欲求,在抵制奢侈品的诱惑中逐步提升消费者理性消费意识,在自觉的实践活动中观瞻自我、历练审美认知的能力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唤醒个体的自我意识,让个体重新回归本位。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客体)自觉地转化为内在的信念、信仰,并成为推动个体积极参与道德活动、主动承担道德义务的强大动力。

(二)建立消费文化的中国身份

“文化身份”是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如果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对中国文化身份的维护是每个中国人的职责。但中国经济的相对落后使得追求过度占有、崇尚满足自我的消费主义渗透大学生的消费思想和消费行为,导致了大学生崇尚国外名牌、模仿西方消费模式的各种盲目消费行为。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备受大学生的喜爱,肯德基、麦当劳深受大学生的青睐,韩国电视剧、好莱坞电影博得大学生的热捧。这些现象暗示了中国消费文化主体性的弱化和文化自主的缺失。消费、“面子”消费、追风消费使得中国民族文化身份被扭曲。因此,彰显消费文化的中国身份,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建设中国消费文化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

(三)构建网络消费文明

消费文明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对大学生的消费伦理、消费质量、精神文化消费的提高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当代中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在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导向,在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准则,开展多种有益的消费引导教育活动,如开展消费问题研讨会、消费知识竞赛或有奖问答、消费品鉴别与鉴赏、消费投诉等实践活动,成立各种节俭组织,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把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媒工具,引导高校网络消费舆论,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网络消费观,促进学生合理、适度消费,提高学生的网络消费能力。校园网、广播电视台、校报、团讯、专刊专栏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网络消费教育,引导消费舆论等等。

四、结语

网络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大学生的需求和消费发生了质的变化,并滋生了商品拜物教的倾向,基本型需要让位于享受型需要,形成了夸豪斗富的异化的网络消费文化,勤劳节俭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受到污染,消费水平被当作衡量人的身份的价值尺度。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本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揭示了现代人的个体化过程使人发生了异化,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鲍德里亚则从符号学视野揭示了消费社会带来的异化了的“形象文化”。

大学,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最后一站,网络消费异化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棘手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与建设的生力军,能否健康发展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兴衰。面对大学生网络消费异化的现状,我们亟待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道德的途径,使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重构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1.

[2]资本论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3.

[4][5][6][美]E・弗洛姆. 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译.北京: 中国文艺出版公司, 1988.120,120,134.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篇(7)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典型,马尔库塞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而消费伦理是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的有机构成上,他关于消费的论述是非常经典的,对于当代有不可缺少的借鉴作用。

1马尔库塞的消费伦理思想

前工业社会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物质财富匾乏,因此马尔库塞认为,为了文明的进化不受干扰和破坏必须对人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压抑。在这点上,马尔库塞是赞同弗洛伊德的文明压抑论的。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巨大的财富,当代西方社会借助广告等大众传媒,在全社会的宣扬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制造新的消费需要,使人民沉醉于商品消费中。因此,也给现今社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他们为了追求这种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从而产生了伦理问题,消费不从人的利益出发,追求更大的财富的拥有,采取一些非法行为的方式去满足自己最大的需求,从而给消费也产生负面影响。

2马尔库塞消费伦理的科学技术根源

马尔库塞认为,由于当代工业社会是靠高生产和高消费来维持其存在。无论物质产品的需要和精神产品的需求都遭到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控制,使整个社会的消费行为都处于资本主义的控制和管理。实际上,科学技术在当代西方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统治工具,并且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科学技术造成了发达工业的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这些方式满足了人们一定的物质需求,但同时又激起了人们更高的物质需求,使人们处于一种永恒化状态,迫使人们不断去追求更高更新的物质需求。

消费伦理是指消费活动本身的正当性和消费方式的正当性问题,消费伦理教育是指通过观念,舆论和制度的形式促使消费主体进行合理消费的正当消费。我们可以根据消费主体来归属消费行为的责任问题,在消费伦理教育方式上,我们把它细分观念培养观念培养,舆论谴责,制度惩罚三种。

消费主体不同,消费活动的责任就不同。根据不同主体,我们把消费责任分成政府消费责任,企业消费责任和个体消费责任。目前学术界关于消费伦理或消费责任的讨论,多半是向个体提出消费行为的正当诉求,其实这是一种不全面的思考方式。无论是根据数据还是根据经验来判断,政府和企业的消费行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都远远超过个体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消费伦理中的消费伦理观念以节约为基本范畴,但强调的主要应是资源节约。资源主要指那些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的物质资源,例如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在人们的消费过程中,占用自然资源的多寡不尽相同,有些占用得多,有些占用得少。传统的节约观没有具体区分消费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占用的不同情况,以致加剧了经济和伦理的紧张关系。要将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经济统一起来,就要在消费伦理观念上教育人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受,鼓励和引导人们使用占用自然资源少的消费方式。

3消费伦理的当代启示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篇(8)

1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1.1消费及消费行为的含义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来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产消费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个人消费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过程。本文所讨论的消费为狭义的消费,即个人消费。

消费行为指消费者为获取所用的消费资料和劳务而从事的选择、购买和使用等活动。其主要表现为购买行为,指人们购买商品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过程。

1.2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含义

大学生消费行为通常指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学生在其日常生活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消耗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过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在符合一般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点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1.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归属需求可称为缺乏型需求,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求之后,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的舒适。尊重和自我实现两种需求可称之为成长型需求,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层次理论,就本文所要探讨的消费行为而言,是解释大学生消费动机的重要理论。

2. 西安市大学生消费水平现状

2.1经济来源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西安大学生大部分收入来源是父母提供,其比例占收入来源的95%以上;此外收入的来源渠道还有勤工俭学、兼职、贷款、奖学金等。其中可支配收入方面,约59%的学生每月可支配收入在500元~700元之间;约29%的学生可支配收入在700元~800元之间;还有少部分人可支配收入不到500元,这部分人大部分家庭条件不太好,收入来源大部分是勤工俭学和兼职所得。

2.2消费结构

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是指各项消费支出在总消费额中所占的比重,其反应了大学生不同性质消费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据相关资料显示,总体消费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日常生活消费,其次是交际、通讯、学习等方面的消费。对消费项目进行概括,可以分为生存消费、发展消费、交往消费和享受消费。

发展消费指大学生用于加强自身竞争力的投资消费,包括考证的报名费和培训费。无论是在消费的数量上还是消费的金额上,发展消费是西安大学生消费中的重要一部分,投入30~100元报名费考证的学生占到了31%,100~300元的则占到了19.5%,除了报名费外,还有资料费和培训费等。

交往消费是大学生为了满足情感需要、获得社会认同而进行的消费,包括通讯、网络、恋爱、聚餐等。74%的大学生每个月上网费用在30元以下,19.5%在30元~50元之间,7.5%的大学生上网费用过高,在50元以上;通讯费方面,每月50元以上消费的占到了34.2%;享乐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娱乐、旅游等方面的消费,近半的学生每学期至少出去旅游一次,旅游费用因人而异。

3西安市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特点

3.1消费结构

西安市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总体合理,基本不存在浪费和盲目消费的现象。西安市大学生消费总额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生存消费。其次是发展消费,再次交往消费和享乐消费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这说明大学生在加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生活质量。

3.2消费心理

从调研来看,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应该节制消费,而且消费时应该做好性价之间的平衡,这说明大学生总体消费观念还是比较理性的。但也有部分学生过于追求名牌,如调查品牌重要程度时,近50%的人认为品牌较为重要,而且23.5%还认为品牌非常重要,更有甚者不顾自身经济情况一意追求名牌。从中可以看出,还是有一些不良心理存在于部分大学生的消费中。

3.3消费行为

调查发现,西安大学生消费行为比较健康。近32%的学生每月生活费会有剩余,而且61%的人愿意将剩余部分转到下个月。同时,也发现大学生消费存在一些不良心理,这些心理导致了不合理的消费习惯,如近62%的人认为可以提前消费。

4西安市大学生合理消费行为引导对策

4.1个人角度

大学生应该从自身的内部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外界的诱惑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经济能力决定了大学生自身不可能和独立的社会个体一样消费,更多需要家庭的供给。在消费过程中,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消费。所以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4.2家庭角度

从父母来说,必须有正确的消费观,要以身作则,在日常消费中要有节俭的意识。在很多存在不合理消费观念的大学生身上可以看出,他们家长的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就存在问题,自身也存在不正确的消费观念。比如,有的父母就教育子女要注重同学之间关系的培养,造成大学生在人情消费上花费过多。家庭是当前大学生消费资金的主要源头,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大部分是家庭供给的,必须从根源上对大学生消费进行控制。

4.3学校角度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一种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的舆论氛围对当前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之间有很强的从众性和攀比性,良好的校园消费氛围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念。

4.4社会角度

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很多错误的价值观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比方说“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就是一种极度拜金主义的体现。所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有着重要影响。社会应给予大学生正能量。

5结语

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很多问题,都与错误的消费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篇(9)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典型,马尔库塞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而消费伦理是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的有机构成上,他关于消费的论述是非常经典的,对于当代有不可缺少的借鉴作用。

1马尔库塞的消费伦理思想

前工业社会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物质财富匾乏,因此马尔库塞认为,为了文明的进化不受干扰和破坏必须对人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压抑。在这点上,马尔库塞是赞同弗洛伊德的文明压抑论的。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巨大的财富,当代西方社会借助广告等大众传媒,在全社会的宣扬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制造新的消费需要,使人民沉醉于商品消费中。因此,也给现今社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他们为了追求这种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从而产生了伦理问题,消费不从人的利益出发,追求更大的财富的拥有,采取一些非法行为的方式去满足自己最大的需求,从而给消费也产生负面影响。

2马尔库塞消费伦理的科学技术根源

马尔库塞认为,由于当代工业社会是靠高生产和高消费来维持其存在。无论物质产品的需要和精神产品的需求都遭到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控制,使整个社会的消费行为都处于资本主义的控制和管理。实际上,科学技术在当代西方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统治工具,并且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科学技术造成了发达工业的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这些方式满足了人们一定的物质需求,但同时又激起了人们更高的物质需求,使人们处于一种永恒化状态,迫使人们不断去追求更高更新的物质需求。

消费伦理是指消费活动本身的正当性和消费方式的正当性问题,消费伦理教育是指通过观念,舆论和制度的形式促使消费主体进行合理消费的正当消费。我们可以根据消费主体来归属消费行为的责任问题,在消费伦理教育方式上,我们把它细分观念培养观念培养,舆论谴责,制度惩罚三种。

消费主体不同,消费活动的责任就不同。根据不同主体,我们把消费责任分成政府消费责任,企业消费责任和个体消费责任。目前学术界关于消费伦理或消费责任的讨论,多半是向个体提出消费行为的正当诉求,其实这是一种不全面的思考方式。无论是根据数据还是根据经验来判断,政府和企业的消费行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都远远超过个体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消费伦理中的消费伦理观念以节约为基本范畴,但强调的主要应是资源节约。资源主要指那些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的物质资源,例如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在人们的消费过程中,占用自然资源的多寡不尽相同,有些占用得多,有些占用得少。传统的节约观没有具体区分消费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占用的不同情况,以致加剧了经济和伦理的紧张关系。要将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经济统一起来,就要在消费伦理观念上教育人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受,鼓励和引导人们使用占用自然资源少的消费方式。

3消费伦理的当代启示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179-02

一、消费社会释义

“消费社会”是从西方学术界引进的一个文化词汇,近年来在我国被提及的频率很高,本文以消费社会作为论述背景,是因为我们确实的感受到,而且正在经历这样一个浪潮,这已经不仅仅是理论的论证。我们的生活正在改变,我们的文化的各个方面正在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文学。虽然中国的现实和已然进入后资本主义时代的西方社会具有很大差异,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可否认我们正趋于相似。所以对于国内研究者来说,消费社会这一语境下的很多探索不但具有意义,而且是非常迫切的。

(一)波德里亚与消费社会

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是本文的核心,在他建立的概念体系中,他提出符号价值来填充政治经济学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日常领域,物品的使用价值得到确认,其中体现的是功用逻辑;在市场领域,物品的交换价被到确认,体现的则是经济逻辑。而当物品被呈现在地位和声望的领域,它的符号价值得到确认,其中体现的符号逻辑。这种符号价值,又是波德里亚所关注的: “变成消费对象的是能指本身,而非产品;消费对象对象因为被结构化成一种代码而获得了权利。”“消费是用某种编码及某种与此码相适应的竞争性合作的无意识纪律来驯化他们……这样,消费才能只身取代一切意识形态,并同时只担负起整个社会的一体化,就像原始社会的等级或宗教礼仪所做的那样。”

在波德里亚看来,无论单一的物品还是整个社会,其本身而言,并不能与人发生联系,要渗透进人类精神世界内在结构,必须在物抽象为符号之后才能进行。在《消费社会》里,波德里亚认为,我们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消费现象,消费品构成一个符号体系,人们的消费行为在这一时期体现出某种程度的歇斯底里,消费品不再是人们需要的反映,而是人们对消费品的浮动能指系统的一种反应。在他看来,消费社会因生产过剩而不得不经常制造虚假需要而成为符号化的镜像世界。

为了进一步描述消费社会的特征,这里有必要简单讲述另一位思想家居伊・德波的理论。

(二)德波的景观社会

德波将消费社会称作“景观的社会”。 其著作《景观社会》的第一段文字这样写道:“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里,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这也是德波此书中最著名的一个断言。他说:“景观源于世界统一性的丧失,现代景观的巨大扩张表现了这一丧失的全部。”

“景观”这个概念与消费社会的媒介文化密切相关,视图技术成为消费社会的重要标志。“当真实的世界变成简单的影像,简单的影像就会成为真实的存在并能产生有效的催眠作用。”德波把当前的社会控制模式看作是基于多数人的共识而非强迫,进而通过消费和媒体社会转变到“景观社会”后获得的一种文化霸权。这种视图媒介的霸权成就了波德里亚谓之的“超真实”:人们探视真实的视线被视图所阻断,媒介制造的“真实”比真实还真实。这样的社会中,个体的消费行为不是他们自己产生而是他人去构造,因媒介是公众的大多数,它是存在主义的“他人”。所以“他人即地狱”,人是虫而不是神,这种虫就是在消费社会中蠕动的经济动物。

这里简要表述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正是为是为了引出在消费社会中这种人感觉力的弱化和生活世界图像化问题。进而可以提出这个问题:在这样的社会里,文学的审美困境是何以产生的呢?

二、消费时代的文学审美困境

要说明这个问题这迫使我们去解决一个由来已久的难题,即什么是文学的审美构成。就像回答美的本质问题一样,我们只能说一具体之物如瓷器、花朵、人是美的,但无法说出什么是美本身。因此要避开形而上的尴尬,最好的办法就是仅仅指出“什么是美的”。对于文学由哪些审美要素构成这样一个述说不尽的问题,这里我们只能简单说:一是纯形式性的美,二是语言所传达的内容性的美。而在当前,形象之美可能居于首位。以电影、电视为例,当文学进入这类媒介后,其形象之美被强化,而语言之美被边缘化。影视以图像说话,以图像为其语言;对于电影和电视,没有语言仍可以是影视,没有图像则不成其为影视。而在文学文本中,语言和形象本就是统一凝结于语言的一个东西,语言蕴涵图像,舍去语言便无以求形象。尽管严格来说语言不可能穷形尽相,即文学文本之内也存在着语言与图形的张力,但既然在语言文本之内,他们就无从分开。在影视之中,这种关系已然分裂,影视仅以图像立身。文学若是仍然愿意进入影视媒介的话,那么它就必须臣服于图像。图像对语言的挤压和不屑一顾,必然造成文学的审美危机。这种危机主要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图像化世界,二是审美泛化,接下来我具体对这两个概念进行阐释。

(一)图像化世界和符号化

在消费社会,这一危机自然呈现得格外显著。视觉的文化认知是消费社会的主要认知方式,视图已成为消费社会认知、和审美不可或缺的手段。由光学技术到数码技术,新技术提供了摄影、电视、电影、网络视屏、家庭DV。高新技术发展为现实神话。由工业复制把文化中的景观变成景观(德波语)和拟像 (波德里亚语)的现实,并作为商品面向社会出售。神话被市场化,市场成为神话。神话造就的美丽传说通过视觉景观、各种绯闻流言暗示大众,他们可以成为商品满足各种各样的生活取向,于是人们在生活上为视觉技术的需要而改变。视觉的社会讲究眼球注意力,视觉演绎视觉、图像繁殖图像。为了制造视觉冲击,思维和生活必须景观化,自己的生活成了别人的景观。在高新技术眼目中,在别人的注视下,生活却是更为紧张,更不稳定。

消费社会的神话是最终消费自己。这样的完美被波德里亚称为“罪行”,它带来了人文生态危机,文学的危机。影像媒介使思想平面化,媚俗成为审美时尚。在“超真实”的媒体语境下,真实、理性、价值和深度都被改写和消解。在“超真实”的景观社会里,人们既没有异端邪说也没有形而上学,没有感情投入也没有思想深度。这样的本质意义上的荒漠般的世界,必然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审美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二)审美泛化

如果说在资本主义世界,一切都被加工为符号,一切都被锻造成拟象,在如此普遍而根本性的“审美泛化”中,文学由以衬托其身的现实与审美之间的界限和张力被彻底消解了,谈论现实或虚构,真理或表象等将不会有任何意义和任何可能。所以毫不夸张的说,这种“审美泛化”将使文学灭顶在一个审美的大海之中。

这时候可以看到,那通过“想”而“像”即提供间接形象的文学就可能被被直接而无所顾忌的拟象逐出形象娱乐市场。正如科林伍德所说,这时候,“娱乐世界和日常事务之间存在着一堵滴水不漏的挡壁,娱乐所产生的情感就在这间不透水的隔壁自行各道。”诗要用形象思维。而今,传统文学命题――诗画相通于形象之美不再能够继续满足人们对形象消费的需求了,文学的消遣功能正在被电子图像制品所扫荡。文学的形象之美和光辉正逐渐暗淡,或者对于消费社会的大众正变得无足轻重。若以美国为例,在街道,在购物中、高速公路,在工作场所、酒吧、家庭,目之所遇,无处不“景观”,这些已经不只是日常生活一部分,这就是日常生活。以至于审美完全泛化了。

三、结论

从前文可以看出,大一统的消费社会的形成,对文学本身来说,其破坏力可谓惊人。在当代,文学的终结早已不是多么新鲜的提法。而文学的终结,首先就在于文学审美的不可能。在我们假想中的消费社会中(因此前文所指涉的消费社会在我看来仍不是一种完全的现实),作为语言承载之物的文学作品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如图像那样直接和充满暴力,因此它必定被以图像性为其本质的电影和电视所挤压,甚至替代。消费社会的来临,图像化世界的形成正日益使人对世界的认识变得感官、平面化。媒介通过虚拟的实践最大限度繁衍出符号化的权力,人在这种景观世界构筑理想,消费虚假的梦想素材。人通过不断的消费最终消费自己,完成异化。而世界的审美化也即成为后资本主义的潜在目标,这种审美化绝非以审美教育为目的的审美情感或趣味在全社会的普及或“泛化”,而是消费社会通过拟象将世界仿真化,一切都是建构的,一切的都虚拟的。如果说文学的审美是需要一定的审美距离作为保证,那么在审美化的世界中美和观赏着是无限接近的,观赏者仿佛就生活在这种虚假的“美”之中。如果让我举一个例子,我会说这就如同吸食,如果一个人仅仅这样就可以简捷地通往最最美好的境界,那么其他一切的生活目标都不会重要了。审美化的世界也是如此,人一旦沉迷其中,就必定乐此不疲。

当然,这样的消费社会是否已然复现于中国,波德里亚所批判之消费社会对中国这个和后资本主义时期的西方社会并不全然相同的社会形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完全坏的,还是有好的方面?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事实上,批判的学者们并没有给出答案。至于我们现实中的文学的审美危机,我认为这已经是不言而喻的,而这种危机是不是就意味着文学审美一定终结,我们还并不清楚。

参考文献:

[1]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篇(11)

我们在写一事一议的议论文时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分析材料,提炼观点。因为“一事一议”属于给材料作文,所以写好“一事一议”的第一步就是认真阅读材料,然后抓住关键段落、句子或词语认真分析,归纳出材料的中心。概括出材料的中心,只能算读懂了材料,要发表议论还需要在读懂的基础上推进一步,即针对材料的全部或某一方面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个看法就是“一事一议”的论点。一个材料有时可以提炼出许多观点。同样一个材料,由于提炼的观点不同,便会出现论点不同的文章,因此在提炼观点时,应选择最佳角度。

二、拟好题目,力求醒目。“一事一议”的作文一般都是没有题目的,需要我们自己来拟。

我们拟题时要注意紧扣论题,力求醒目。要尽量防止拟题的平泛,人云亦云;也要尽量防止拟题大而空。

三、写好开头,简明扼要。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然而开头又是关键。写“一事一议”的开头,必须紧紧扣住所提供的材料内容,文章的开头首先要概述材料,然后根据它的意义或教训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文章的论点。这部分用的笔墨不宜太多,否则喧宾夺主。初学写“一事一议”的学生常犯的毛病有两个:一是先将材料从头到尾抄一遍,这是要求不允许的;二是在概述原材料时,抓不住重点,抓不住关键的语句,意思表达不清。以上两个毛病均反映出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较差。因此,在概述时一定要抓住重点和关键语句,力求简明扼要。这才有利于观点的提炼。

四、紧扣材料,合理论证。在论证中,要紧紧扣住这个材料阐明观点,议论的内容要具体、集中。可以联系现实将议论向深广展开,但不要脱离原材料空发议论或使论题转移。

【病文展示】

我看中学生高消费

刘 佳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同学,会发现在我们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高消费的现象,这些人出门打的士,穿名牌,吃的要贵,用的要高级,他们只讲铺张浪费,不注意勤俭节约。中学生们在吃、穿、娱乐方面的消费要求很多,比成人的支出毫不逊色,且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开头摆现象,引出下文的写作,这一点很好。)我认为:这是极不适宜的。(点出自己对这类事的看法。下文也应着重突出“极不适宜的”的原因。)

纵观现在我们身边中学生高消费情况,以以下现象最为突出。(下面又是摆中学生高消费的现象,这里与第一段的内容有明显的重复。)

一是很多学生乐于搭伴用餐,大吃大喝并且零食不离嘴。很多中学生喜欢几个同学吆五喝六地一起吃饭,他们觉得热闹又时尚;有些中学生效仿成年人喝着啤酒和高档饮料,边喝边侃。喜欢吃零食是当今中小学生的又一特点,他们喜欢吃一些流行的新、奇食品,这些食品其实并无营养,是典型的“垃圾”食品,但因为广告打得好,学生们就争先恐后的购买。(这些现象只需在开头点出即可,目的在于引出事例,而应把重点放在我们对这事的看法与态度上。)

二是一些学生为了摆阔,现代通信工具随身带。现今中学生移动通信工具使用率逐年增高,尽管大多数学校为了不影响学生的上课质量,不允许学生带通信工具到学校,但很多学生还是悄悄地怀揣手机或小灵通入校。移动通信工具成为当今中学生摆阔、显示自己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是一些学生为了追求时髦,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崇尚品牌。他们追求时尚,崇尚时髦,喜欢穿品牌服装和鞋子是现在中学生的又一特点,有些学生甚至不是品牌不上身。相信如果不是学校要求统一穿校服,他们的衣着消费还会更高,支出会更大。显而易见,部分中学生高消费的出发点在于仿效富裕人群的生活,在他们看来,是否拥有某些物品成为他们显示自己的标志。

中学生高消费在目前是不合适的,(为什么不合适呢?没有恰当的论据来证明,这样的观点也就没有说服力。)我们应杜绝这种现象。

【评改指津】

本文能从现在中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入问题,这一点很好。但是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按第一段的思路来行文,而是中途改道了。以后的三、四、五段大写特写目前中学生高消费的种种表现,这显然是“叙”而不是“议”了。

建议在升格本文时,多写写自己对中学生高消费这种现象的看法和认识,既然作者认为这是不合时宜的,就要说说为什么不合时宜,要注意用合理的事例与道理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让别的同学能够接受你的观点。

【升格佳作】

我看中学生高消费

刘 佳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同学,会发现在我们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高消费的现象,这些人出门打的士,穿名牌,吃的要贵,用的要高级,他们只讲铺张浪费,不注意勤俭节约。我认为:这是极不适宜的。(由现象入手,进而提出论点,观点鲜明,引人思考。)

说高消费极不适宜,首先它不符合我们如今的国情。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但是,国家经济还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一些边远地区的少年儿童没钱上学。在这种情况下,高消费是行不通的。(先从主要的方面来分析,说理透彻,让人信服。)

我不提倡高消费,是因为高消费还是一种腐蚀剂。它使青少年挥霍别人的劳动果实,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辛勤劳动的基础上。有些青少年为了要一双“耐克”苦求爹妈,这对那些拿工资的家长来说,就变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我们在学校中上课是不创造价值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珍惜别人为我们提供的各种条件。我们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最适宜播种理想的时候,切莫沉醉于追求物质享受,折断自己理想的翅膀。(从青少年自身上来分析,使得文章很有针对性,很能引起青少年学生的深思。)

香港的“船王”包玉刚家财万贯,却依然以俭治家,每天仍坐公共汽车上下班。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这样一个亿万富翁,买一辆小汽车又算什么,何至于“抠门儿”到这个地步?其实他并不是吝惜那几个钱,而是时时告诫自己切莫贪图享受,追求奢侈生活。烈士有这样一句话:“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由此可见,事业离不开俭朴。(运用事实与道理论据相结合的方式,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中心。)

今年的“两会”已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会场全部采用节能光源,减少照明用电。我们从这处细节中不难体会到,我们个人的事业想有所成就,我们的国家想要强大,我们的社会想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提倡俭朴。尤其是中学生,应该反对高消费。(既总结上文,又回应开篇,使得文章结构圆合,主题鲜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