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摄影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08:33

摄影教育

摄影教育篇(1)

曾经有一段关于“粉丝的力量”方面的比喻在网上的转发量很高:

有100个“粉丝”,你就是本校园读物;

有1000个“粉丝”,你就相当于一个公告栏;

如果你的“粉丝”超过了1万个,你就是一本时尚杂志;

如果超过了10万个,你就是一份生活都市报;

如果超过了100万个,恭喜你,你已经晋升为全国性报纸了;

在“粉丝经济时代”,如何让自己或是企业、产品成为“网红”?如何增加“粉丝”的数量及质量等等,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另外,对于“网红”的分辨也检验着广大人民群众是否拥有“火眼金睛”?

摄影教育篇(2)

在我国,1983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与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合作开办摄影大专班,成为自恢复高考之后摄影界最早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教育机构。到现在,我国仅开设摄影专业的高等院校就已经达到了100多所,但这仍无法满足当时众多摄影工作者与摄影爱好者渴求摄影知识的愿望。

2004年12月19日-20日,中国摄影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暨北京摄影函授学校20年校庆在北京召开,举办者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使全国的摄影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全国近百所院校的代表、各地方摄影家协会代表、北京摄影函授学院代表约180人出席了会议。

摄影教育划分不同层次

我国目前的摄影教育大致分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普及教育三个部分。除了全国100多所开设摄影专业的高等院校外,函授院校也成为了摄影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创办的唯一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摄影函授高等院校――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已经有近10万学员结业或毕业,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摄影界的中坚力量,第21届“国展”中,仅“广东分院”历届函授学员的获奖入选作品就有55幅之多!从这次参会人员中我们惊喜地看到,除了这些比较“职业化”的教育模式外,诸如“北京儿童摄影学校”这类的基础教育学校也涌现出来,为摄影教育的普及化加快了进程。

摄影教育应实用化

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常务副院长解海龙在会上谈到:2004年韩日奥运会期间,两国的广告摄影有了长足的发展,据相关统计,这两个国家在奥运会期间需要的摄影师不下20万......由此推断,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我们需要的摄影师又何止20万?!借着奥运的契机,我们的摄影教育也一定会有创新的发展,所以,今后的摄影教育不应只强调如何抓光影、构图这些基础课程,而应适应市场的需求多培养一些实干型的摄影人才。北京电影学院的杨恩璞教授也指出,摄影教育应不断创新,不断融入新潮的摄影理念和想法,不能恪守“老教材”、“老技术”不放松。

中国摄影教育网

()

实用性、快捷性是这个网站的最大特色:摄影的基本技术技巧、最新的各地摄影教育动态、各高校的摄影学术论文、摄影专业毕业生想要找工作......所有的信息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摄影教育网的建立,打破了教育资源的区域限制,使不同的教育机构优势互补,更方便了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摄影人获取信息。

相关链接

美国的摄影教育

美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摄影系于1946年在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的筹划下在旧金山艺术学院成立。

现今的美国大学及学院中至少有一百个以上的科系提供主修摄影的大学部课程。这些摄影课程大部分是艺术系、设计系内的分支或新闻系中的分组。课程主要有艺术摄影、应用摄影等。由于在专业及消费市场上数字相机正逐渐取代传统胶片,所以数字科技及后续的电脑影像处理应用成了最热门的课程。

美国教育特别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课堂讨论特别多,作业很少,只为了磨练技术。大部分摄影系每班人数不超过30人。摄影系大多有足够的暗房设备及摄影棚供学生使用,通常也可以外借器材,因此如4×5相机及外拍灯之类的专业设备不需要学生自备。美国每年约有至少3万名学生(不包括数字影像课程)选修摄影课程。

除了为数不多的大学摄影系之外,开设摄影系最多的其实是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一般为两年制的课程,相当于专科学校)。美国目前的大学摄影系约有40个,而社区学院的摄影系约有80多个。

摄影工作(不管是创作或应用)在美国就业市场中从来不是高报酬的项目,大部分从业者收入水平一般。但由于希望投入摄影工作的人,通常个性上有某些浪漫的倾向和追求创作成就感的动机,所以即使这个行业收入并不丰厚,仍不断有学生因工作的乐趣加入进来。

广角镜

摄影为“申遗”助阵

摄影以其直观真切的影像语言,成为现代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近些年来各地的形象宣传、旅游开发,无不相中摄影这个好方式。

广东开平市的特色建筑--碉楼,是当年侨乡人“防涝防匪”的建筑,现已成为建筑史上的一道美景,2001年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平碉楼群,现存1833座,星罗棋布,绵延数十公里。几年前开平市政府就已着手普查、修复、保护工作。随着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大量的图文整理汇编工作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开平碉楼摄影大奖赛”以纪实与创意两大类各五万元的高奖,征集影像佳作,并出版系列宣传品,用摄影唱出一台“申遗”的好戏。

摄影真是赶上了好年代,摄影人将大有作为。

广州:启动影像档案工程

2003年底“中国人本”摄影展举办,拉开了影像人本的收藏序幕。

一年过去,由广州市城市档案馆等单位主办的《珠江全景图》拍摄,于2004年12月11日在珠江边举行开拍仪式。广东各地200余位摄影人组成的拍摄团,分11个小组,沿江9公里于上午11时准时统一拍摄,使《珠江全景图》的原始素材处于同一光照条件。制作后的全景图将由广州市城市档案馆收存,全体参予者共同署名。

著名摄影师陈长芬应邀担任《珠江全景图》的第一拍摄人,同时,他带来了2003年航拍珠江的摄影作品作为贺礼。他希望珠江能治理得更好,展示更美丽的风姿。

据悉,广州城市档案馆正着手于城市影像档案的建设,要收存20世纪30年代至现代广州历史发展的足迹。为此还成立“征集保护部”,派出专员到世界各地的国家博物馆与档案馆搜集相关的影像资料。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将促进人们对人文精神的探求,摄影在城市发展中不仅领先一步留存了图像,而且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与全景图拍摄同时推出的,还有首届“城市与人”广州城市摄影大赛、广州城市历史照片征集公告。比赛分城市雕塑、名城风貌、文化精萃、当代建设四部分,两年举办一次,旨在用影像为城市留档。

陈长芬在开拍仪式上致辞

“签约摄影师”是个新方向

以前,摄影人如果能到报社、图片社谋个职位,就等于有了一个养老的铁饭碗。而现在,网络时代、数字化技术催生了中国的签约摄影师队伍,它是与传统新闻单位养活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上百个在编摄影师的体制共存的新尝试。

2004年12月22日,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签约摄影师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上提出要打造中国甚至世界上最有影响、最权威的图片库。目前,新华社正式在编摄影师近200人,而“中国图片总汇”的签约摄影师已经遍布全国约1000余人,仅这些编外人员每天来稿就有600余张,网上200余张,通稿采用率高达99.5%。图片总汇对签约摄影师的培养用心用情,而签约摄影师也在合作中提高了业务素质和知名度,极大丰富着新华社摄影报道的内容。一些中国新闻摄影界精英人物的加盟,更为新华社的摄影队伍提供了强大的竞争推动力。

由此预测:签约摄影师会不会成为未来提供图片的主力?摄影师还有必要端着铁饭碗吗?

“中国摄影在线”网罗佳作

作为地域性的“中国摄影在线”,借助无限的网络,将自己的视线从珠海延伸至全国,乃至世界。

第五届“中国摄影在线”网上摄影比赛,让人看到了网络对于影像事业的促进。更多陌生的面孔,更多真情的捕捉,呈现出网络摄影生机勃勃的面貌。

与时下盛行的诸影赛之巨额奖金相比,网络摄影比赛的奖金只有区区1000元,但却同样有500多人,6000多幅作品参赛。体现了影像爱好者真正的参予意识,大众化在数字时代真真切切达到了她应有的境界。

“学生”当上了“老师”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摄影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2004年年底,为了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厅局级领导和党校的教职员工普及摄影知识,刚刚从中央党校毕业的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李前光为党校的师生带来一堂生动的摄影讲座并现场点评学员的摄影作品。

在刚刚入学时,李前光就接受中央党校培训部的委托,做起了校内的摄影普及员。2004年上半年,他为中央党校培训部学员组织了首次摄影讲座、摄影比赛和摄影展览,在校内掀起了学习、交流摄影技艺的高潮。

回眸

“美国公众的良心”走了

过去的一年中,世界摄影圈里先后失去了布勒松、亚当斯、埃夫登......当我们以为年关岁末之时,摄影界不会再发生什么大事时,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这位被称为“美国公众的良心”的作家、评论家却因乳腺癌在纽约病逝,享年71岁。

苏珊・桑塔格,是独特的“这一个”,是和中国的鲁迅一样的人物,作为女性,她却象个反叛者:卓尔不群、桀傲不训。在“9.11”事件后,她甚至写文章质疑政府、媒体夸大恐怖主义的威胁,导致自己成了“叛国者”。

作为作家、作为评论家,她不仅写了《恩人》等长篇小说,不仅写了《反对阐释》等轰动西方理论界的著作,她还把锋利的触角伸向了摄影界,虽然不是摄影家,但她能够用自己独特、犀利的目光洞穿摄影界的现象。在《论摄影》一书中,她用她那庞大的知识架构不无挑剔地写道:“对摄影一般评估的语言极其贫乏”,“有史以来一向都缺乏活跃的摄影批评”,她甚至超出了摄影的边界,又加入了对等级神话的批判。正是有了这种敏锐的社会批判,才使摄影的文本变得更加重要。

在2004年5月23日出版的《纽约时报杂志》上,她发表长文《论他人之酷刑》,谈及美军在伊拉克的虐囚事件与摄影的关系,并将美国士兵与萨达姆的行刑队,甚至德国纳粹军队相提并论。

现在她走了,人们可以不带任何偏见地去阅读她的文章,感受她的激情,从而纠正她在一些人心中的形象错位。

各地赛事

“万龙杯”滑雪摄影比赛

记录“万龙”滑雪场上人们滑雪精彩瞬间的照片都可参赛。彩色、黑白、数码、传统均可,不小于8寸(15×20cm)。每月16日截稿,总评截稿时间为2005年的4月30日。

联系方式:(010 )65536830 65536831 万龙滑雪场北京办事处

作品请寄:北京市朝阳区工人体育场15台4100室 万龙滑雪场(北京办事处)

邮编:100027网上投稿请发至: /

首届中华百姓衣锦摄影大赛

分为时尚类、民族类、生活类、国际类四类。作品为10英寸,每位参赛者限投10幅(组),其中组照不超过4组,每组不超过6幅,不接受电脑合成的作品!

2005年7月10日截稿。投稿地址:北京市东单红星胡同61号中国摄影报《中华百姓衣锦》摄影大赛办公室

邮编:100005 联系电话:(010)65136126 联系人:雨宸 谢雨玫

新书

细看风・竹・花

自古以来,清风翠竹因其象征生命、象征人格而被文人墨客所喜爱;对于只有160多年历史的摄影,清风翠竹仍然是被钟爱的题材,以《清风竹影》、《花非花》、《河塘物语》著名的摄影家石广智近日将其部分作品结集成册――《金奖之路――石广智获奖摄影作品解读》。书中收录了石广智拍摄的花、竹、海等各种题材的获奖作品40余幅,并配有相应的拍摄构思与技巧,展示了不用电脑却胜似电脑制作的创意影像,读者在欣赏美丽画面的同时可以学到实用的拍摄方法,因此该书在广东数天之内就售出了近1000余册。

《金奖之路》中摄影师的奇思妙想与亦真亦幻的影像相结合,使我们看到:艺术必须是富于想象的独创与高超技术的把握,两者很好地结合才能展现完美的画面。

本书可直接从《大众摄影》杂志社邮购每本76元(免邮费)

《消逝的风景线》

著名摄影家林少忠以专题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近20年来社会变迁史上的九种现象,记录了中国民间留存的一些文化传统,集欣赏价值、历史价值、收藏价值于一身。

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定价:35.00元

《光影漫步》

《中国摄影报》的编辑为栏目“光影漫步”出了一本书,出现在书中的99张图片成为一份关于中国摄影生态、关于中国摄影人所思所想的档案。

市场分析

2005年数码相机会大降价吗?

你拥有自己的数码相机了吗?有些消费者会说,还没呢,我在等2005年数码产品价格大跳水呢!这些消费者的“等待”不无道理,因为据商务部相关的文件显示,按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5年1月1日起我国对部分进口产品关税进行下调,信息技术产品部分进口商品降至零关税,其中数码相机及零部件的10%、12%的进口税率将会降为零。所以很多媒体分析,数码相机价格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其实,零关税对于数码相机价格的影响不会太大。首先,目前数码相机整机进口机型并不多,而且整机进口的机型多会参考中国市场的现状来制定价格,所以现在中国市场上很多机型的价格甚至比欧美市场还要便宜;另外,大量的数码单反相机,如富士、佳能、柯达等品牌在中国都有生产基地,部分零配件也在中国生产,尽管有些零部件仍靠进口,但零配件的关税本身就很低,零关税只能让厂家获取更多的利润,而不至于给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带来太大的影响。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数码相机价格处于一个平稳的阶段,数码相机价格调整依旧会以厂家的市场战略为主。当然,零关税最大的意义是会给水货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对于消费者而言,正规途径进口的产品在售后服务方面会给消费者带来进一步的保障;对于水货市场而言,仅有的优势也只剩下上市速度快了。

奥林巴斯E-300十城市巡展

2004年12月至2005年1月,奥林巴斯(上海)影像销售有限公司和上海迪派数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E-300,带你走入专业摄影世界--奥林巴斯数码单反讲座”在全国十大城市顺利举行。

奥林巴斯E-300数码单反相机是目前市场上的首款800万相素的平民级数码单反相机,拥有奥林巴斯独创的超声波除尘技术(CCD除尘),配合其焕然一新的机身设计,一经就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

虎丘为老板充电

数码化的彩扩、印前行业的不断升级,使得从事这些行业的老板们不断为自己“充电”。2004年12月21日,虎丘影像科技有限公司和专业冲印网在北京召开了第三届大型数码影像沙龙,聘请了业界专家,对全国的彩扩、印前行业老板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培训,内容包括色彩管理技巧、影楼管理方案、网上冲印的应用、增殖服务等,研讨会内容的实用性极高。

此次强化培训,为管理层解决了一些以往不知该如何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数码技术的实践经验上,都有一个很好的提升。

体验EOS 20D活动在京登场

以前,人们买照相机前只能从杂志上看看评价,最多到柜台上摸摸。而佳能为了推广EOS 20D,从2004年12月18日开始进行“体验20D,共赏EOS”的系列讲座和体验活动,让感兴趣的影友现场试机,并请了摄影专家讲授理论知识。在现场还有EOS 20D的现场预订,可以得到附有预订者名牌的相机,具有纪念意义。

本次EOS 20D大型体验活动安排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陆续进行。考虑到佳能发烧友遍布全国,一时间难以召集,活动的报名工作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通知更多摄影爱好者,围绕到佳能的身边来,畅享佳能“影像文化”的魅力。

惠普数码影像走进“千山”

近日,惠普携其智能数码相机HP Photosmart R707与最新系列照片打印机,结伴摄影界同道中人,一起走进被誉为“东北第一名山”的千山。

HP Photosmart R707作为HP进军中国市场的第一款数码相机,其五张连拍的智能全景拍摄功能,真实展现最宽幅的风采。而最新的便携式照片打印机HPPhotosmart375,可选配内置锂电池让打印不受空间局限,随时随地都可插卡打印或直接连接相机打印。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解海龙先生在试用过HP Photosmart8458照片打印机后表示,此次千山之旅,使他体验到了乐趣无穷的“自由拍、自由打、自由我掌握”的数码影像生活。

八面来风

美国 联合国为中国办展览

2004年12月,“中国历史遗迹摄影展”在联合国总部秘书处大厦开幕,展示了中国、法国、日本摄影家记录下的雪域高原的美丽风光。

北京 杨延康影展

2004年圣诞节期间,著名摄影师杨延康作品展《乡村天主教》在百年印象画廊展出。展示了天主教在中国目前的生存状况,以及教民们对宗教生活、灵魂信仰的忠实。

“九寨沟”进京展冬季奇景

2004年12月20日,一位25年来只拍九寨沟的摄影家-于宁和一位只画九寨沟的画家-童昌信,用美得被疑为作假的照片和25米长的九寨沟景色长卷,在人民大会堂向京城百姓展示九寨沟美景,呼唤民众环保意识。

摄影系学生摄在旅途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历时五年开展的“西北行”生活摄影课,以今年的“南疆行”谢幕。02级本科班的两位老师和十六位学生展出了他们拍摄的沿途风情。

同样是该学院的学生,同样在路上,却拍到了另一番情景――2004年入冬后,因天降小雪,地面结冰,小连在从秦皇岛返京的短途中就拍摄到了8起车祸。

上海 “中国13亿人口日”摄影展

2005年1月6日,中国大陆人口达到13亿。为此,上海举办了“成就辉煌・应对挑战――上海市纪念中国13亿人口日”摄影展。

甘肃 中国最早的摄影画册惊现兰州

1907年创刊的中国第一本摄影画册《世界》在兰州被发现。这本在当时享有盛名的杂志,囊括了世界各地的公共建筑、古迹以及“达尔文进化学说”等世界范围内的大事。本来计划于2005年元旦期间拍卖,但因其10万元起拍价太高而流拍。

河北 医学摄影图片也被侵权

摄影作品被侵权的事常有发生,但前不久一起国内首例彩色显微摄影侵权案有了结果,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王振法因自己的显微摄影彩图被盗用,将广东科技出版社告上法庭,并获得3万元的赔付,避免了因盗用照片时出现多处张冠李戴的错误而导致医疗事故的恶性结果。

广东 摄影大师陈复礼向家乡捐赠作品

作为家乡的荣誉市民,世界华人摄影大师陈复礼先生将其42幅摄影精品献给家乡――潮州,以表示对这座先后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的城市的热爱。

湖北 摄影店服装臭烘烘

最近媒体上常爆出影楼的不良信息,先是前一阵被曝光的婚纱影楼界存在的“天价”问题,最近武汉的记者又发现在一些影楼里,看上去光鲜闪亮的摄影服装存在极大的卫生隐患,这些服装中有不少需要贴身穿,但闻起来却臭烘烘。

大众专栏

摄影教育还缺啥

陕西 李泛 李维

中国目前的摄影教育有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不同的形式;有博士、硕士、学士、中专等不同的层次;有艺术、媒体、影视、广告、新闻等不同的培养方向。多元化的发展突破了职业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狭小圈子,把影像与文字看成同等重要的研究和学习的对象。据北京电影学院杨恩璞教授统计,“已有八十多个学校在办摄影专业”(据我所知已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中国的摄影教育从规模上来讲已经够大了,摄影已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但是深入调查摄影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缺乏统一规范

突出的表现就是缺乏规范,没有形成成功的和取得社会认可的范例。大多数成员还处于自由发展的初级阶段,关门办学,如同闭门造车,没有摄影的胸怀、缺少大教育的思想、缺少交流、缺少对摄影教育的共同探讨研究。这一现状的存在与持续将危及摄影教育的长足发展,影响着摄影人才应取得的社会地位和摄影事业的发展。

没有规范还表现在中国摄影教育的层次不清、关系不顺。既然摄影教育有博士、硕士、学士、专科、中专等不同的层次,就说明摄影是一个系统教育,不同层次的摄影教育需要满足相应的社会需要,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培养相应规格的社会人才。中国摄影教育的研究必须首先完成自身的系统设计,分清层次、理顺关系。这一成果必须向社会和学习者公开说明,否则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

缺乏教材

摄影术发明至今仅160年左右,在学术教育的领域中并没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摄影教育都是师徒相传,许多人对摄影的认识仅仅局限在一门“手艺”而已,在学摄影时往往都是看着说明书在不断的实践中来掌握一切,这种历史“后遗症”体现在中国摄影教育中就是没有指导性的针对不同层的、具体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由于上述原因,中国摄影教育还没有组织起一套完善的摄影教材。虽然有关摄影的读物不少,但是能反映中国摄影教育的特点、能满足不同摄影教育层次教学需求的教材、能组织出具有不同特点的教材,才是摄影教育成熟和标志。这需要协调组织全国摄影教育的力量,任何一个人或一个学校想独力完成都是困难的。

摄影教育篇(3)

也正是因为摄影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再一次降低技术门槛,促进了摄影教育的蓬勃发展。无论中外,摄影基于档案资料性质的影像实证功能,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使用。于是各行各业都需要有稳定专业水平的摄影人员完成工作。数字影像知识体系的建立,摧毁了像柯达这种曾经的神话企业,也催生了无数新的摄影相关行业。摄影教育的市场在全球都在扩大。特别是对于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数字化这一技术革命使我们获得一个与西方世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共同前进的时代契机。中国大学近十年摄影教育规模的扩大,与数字影像技术发展的速度并肩而行。

在普通高校,增加摄影选修课,摄影的讲座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在综合性大学,艺术系多增加摄影专业方向或者摄影课程。一些大学、艺术院校新设立了影视专业,或摄影方向。而专业性的影像学校在不断地扩大规模,民办的艺术类大学很多都设立摄影专业,私立的摄影培训机构更是比比皆是。

数字摄影教育新知识体系的建立

摄影教育的扩大,与摄影知识体系的变更紧密相关。摄影教育从胶片时代完全过度到数字时代,知识体系的更新迫使并促进了教育领域摄影知识体系的全面更新。数字影像设备的体系,包括前期物理光学原理的数字相机和数字虚拟环境下的后期图像处理,最后到明室打印输出而构成整个系统。摄影的理念范畴,包涵了对社会生活、自然世界最忠诚的影像记录和还原,也包涵了导演摄影和后期图像再塑造而建构的虚拟社会与自然影像。

摄影知识体系的变化导致课程设置的变化,必然也带来了教师结构的重组和教育思想的新面貌。无论中国、外国,大学的摄影教育都经历了这个转变。

中国摄影教育必需用繁荣来描述。在前两年前的统计数据,大学设立摄影专业的学校已经达到100多所,去年摄影专业毕业生达万人。中国的大学有不同的规模和性质,摄影专业依托于不同背景的大学,其特色也不同。在一些资深的传统艺术类院校,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北京电影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仍然维持着20人左右的小班级教学。按照艺术教育的传统规律,师资比较低,目的是让老师能够因材施教,培养有创造力的摄影创作人才。现在艺术院校都有摄影专业或影视专业,多数在摄影的大范畴内设立了多个专业方向,扩大规模,如商业摄影,图片摄影,数码摄影,影视摄影等等。各省的艺术院校、师范学院,摄影专业招收学生规模常常较大,30、40人一个班,一届两个班。综合性大学以及理工科大学,也有不少开设艺术专业,视觉传播专业,影视专业,摄影成为普及性的课程。

中国大学摄影专业的课程设置,因其背景不同,课程内容与结构也不同。大体可以分为美术背景、电影背景、新闻传播背景等。各类美术学院,摄影的技术、艺术课程之外,多是有大量的美术学科的课程,包括平面设计,后期电脑图像处理的强调,学生对美术历史的了解也比较多,不少毕业生在商业摄影、艺术摄影方面都早有建树。电影背景的学校,对社会性的影像、关于人的影像表现更突出,也多结合视频,“两栖”影像培养。新闻传播背景的学校,自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使用摄影的培养最有力。

中国的大学,因为教育管理制度的特点,教师人员固定,教学大纲明确。同一学校的学生按照班级在大学接受统一的教育。学生所学课程的选择度很低。

在欧洲、美国进行摄影教育,公立与私立的大学并存。但是他们首先分为艺术专业学校和综合性大学两类。艺术类学院,招收人数较少,摄影门类方向明确,时尚摄影方向、人像摄影方向……他们的目的是培养创作型人才。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系,通常不分具体专业,学生可以自由选课,毕业时决定创作方向,到了研究生阶段,一般学习方向比较明确。

在国外的大学中,获得终身教师资格的人非常有限,一个系常常只有4、5个固定的老师,但是他们可以聘任在行业中有成就、有影响力的摄影师来做阶段性的老师,比如3到5年。这样聘任老师的数量是终身教师的数量的三倍甚至五倍。

因此,国外大学的课程设置更加灵活自由。在法国第学摄影系,聘任来的老师,常常带着学生做他个人正在进行的摄影创作,学生也有时间跟几乎一线的摄影创作者直接深入沟通。巴黎第学曾经聘任过弗孔担任教师多年。也曾经有一门课叫《爱与这座城市》,任课老师是艺术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艺术系今年聘请了PAUL SHAMBROOM,一位自20世纪90年代就有作品被美术馆收藏的美国当代摄影师担任研究生摄影方向的指导老师。这样的老师能把行业中有效资源带到学校,为学生与专业领域建立起便捷的桥梁。

国外的大学没有班级,每个人选课的自由度非常大,一门课上,有一年级的学生,也有四年级的学生。因为可以跨系选课,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尤为突出。再加上一般国外的大学没有集体宿舍,每个人自己去找房子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多元。这些都形成了中国大学和国外大学在基本风格上的不同。

国际交流是突破学校教育围墙的良好手段

中国的大学通常都是有专属的校园,由围墙围住。美国的不少大学都是没有围墙的,教室也是普通人都可以去参观的。但是学校仍然是一座有着隐形围墙的知识城堡,国际交流是突破城堡束缚的一种方法。在今天这个数字时代,跨国信息的共享、文化的多元带来的是思路的解放。现在中外大学摄影专业越来越注重国际交流活动。

中国大学常常在校内组织讲座,邀请国内摄影名人和国际摄影人做摄影文化的讲座,把外国影像文化引进来,年轻的教师通常承担了更多的工作。

中国学摄影的学生走出去,到国外大学参观,与国际大学联合做创作,做展览,在一些学校也是年年都有的。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正在进行的《变迁》主题创作,其宗旨是“以影像的方式去开发未知的领土,去了解不同国家、不同自然景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通过镜头去认识人,关心人,表现人,实践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及文化的交融,从而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读解本国文化、重新思考历史传统与当代生活。”今年8月有14名师生去美国参加展览,举办研讨会并进行新的创作。

西方的大学,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非常有兴趣,再加上中国目前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体现出力量,欧美大学组织的与中国进行的交流活动,总是能够获得各项资金赞助,学生和老师也积极地参与。

美国摄影高校教育排名第三的帕森艺术学院摄影系,参加了三届平遥摄影节的高校展览,每年带学生来北京,并且跟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美院、北京电影学院都有交流。帕森艺术学院是以时尚、设计为主方向的一所私立艺术学院,本科摄影教育以时尚摄影为主,培养商业影像领域的工作人才。研究生艺术硕士教育,以艺术摄影为主要方向。每一届研究生大约15人左右,夏季在学校展厅举办的研究生毕业展,每个人的作品都风格鲜明,毕业展览中的作品就有在中国拍摄的。

在西方大学更能体现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的外国留学生多。在中国大学里学习摄影的外国学生较少,以周边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亚洲的国家与地区为主,欧美学生少。

在西方大学里,中国的学生也不多,但是常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他们多元地文化背景给摄影的创作带来了特有的活力。

摄影理论的教育与研究

摄影教育篇(4)

我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每天徜徉在校园里,我的眼中时时、处处会有儿童的身影,我的身边时时、处处发生着关于儿童的故事。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校园时,我已踏进了校园:操场上有参加早锻炼的儿童,我用镜头对准他们,留下的是孩子们跳跃、奔跑、做游戏的身影;教室里,孩子们在认真地上早课,我用镜头对准他们,留下了孩子们阅读、书写、表演、交流时的一幕幕场景。我的相机里记录了孩子们各种生动的表情和可爱的姿态,他们的欢呼、雀跃、拍手、嬉闹、微笑、愤怒、惊讶、甚至流泪……这些通过镜头摄入的场景不仅仅留在我的相机里,更留在我的内心深处。校园中孩子们生机勃勃的成长姿态,给了我激昂的工作状态,让我每天快乐、自信地工作着。

二、摄影中感悟教育的管理艺术

我是一位教育管理者,追求完美,作风严谨。在老师眼里,我是一位严厉而挑剔的校长。随着我对摄影艺术的深入追求,我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大光圈与小景深”,暗示我要多放大老师们身上的优点,淡化一些无关紧要的弱点;“小光圈与大景深”,则启发我要多引导老师们多看身边同伴的长处,感受团队的力量,因为有了别人的关爱和帮助,才能把自己托得更高;“快门与速度的关系”,告诉我教育管理中“该出手时就出手”,于是有了我独特的管理方法――“一分钟评价”法;追求艺术作品的“创新与独特”,促使我在教育管理上也不断出新,并由此促进学校在课程改革上的不断创新,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奠基。摄影给予我在教育管理上的帮助远不止这些,且无法用文字来一一诠释。

三、照片成为生动的课程资源

一到节假日和双休日,我便会和摄影协会的影友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采风。不知不觉,优盘中的照片素材越来越多。我把它放到学校资源库中和老师们分享。我把自己拍摄的山川河流用于课堂,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资源;我把自己拍摄的家乡美景用于课堂,作为孩子们了解家乡“娄东文化”的课程资源;儿童又是天生喜欢小动物的,我便向摄影协会的老师们拷贝他们拍摄的一些珍稀动物照片,一方面,可以学习他们的构图和用光技巧;另一方面,又可以把这些素材提供给科学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目前,我校的课程建设逐步彰显特色,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的“国际游学课程”和学科“嵌入式课程”的创生多多少少与我的摄影生涯有关,这些课程中的大量图片素材中融入了我的一份心血。

摄影教育篇(5)

在高职艺术院校中,广告摄影课程以其自身直观有趣等特点,已经成为高职艺术院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作为广告摄影课程的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拍摄照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同时,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就需要发挥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教书育人工作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一、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1.个性鲜明,自我意识显著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受专业特点的影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普遍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化的特征,表现在性格开朗、思维活跃,观察及想象力较为丰富。但考虑问题容易忽视现实情况,情绪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他们往往富于幻想,遇事容易冲动,纪律意识欠缺,甚至无视学校规章制度,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

2.文化知识相对薄弱,人文素养欠缺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重专业轻文化。受专业特殊性影响,使得他们进入高职艺术院校后,非常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表现在学习中不能专心听讲,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个别学生逢考试就挂科。使得这些学生文化修养不高,缺乏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对艺术审美的认识和感受欠缺,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往往深度不够。艺术生的以上特点,给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与挑战。大学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学会做人的重要场所。为此,除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外,大学中所有课程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要以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为重,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其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光荣使命。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基础

1.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师者,人之模范也”,为人师表,乃为师之本。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认为:教师如果只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忽视培养的方向,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要想成为一名为人师表的好教师,首先,要做到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最高准则。作为为人师表的好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在教师岗位上倾注满腔热血,兢兢业业、乐于奉献、不断进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其次,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师工作具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也是对教师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高尚品质去影响学生,除了父母,教师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他们信任并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文化素养、处事态度和道德情操,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为学生做出表率,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1]

2.精修业务,博学于教强国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靠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引路人。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育出一流的人才。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要想给人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教师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应该严谨笃学,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做好教书育人的重要条件。[2]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有终身学习、不断探索的精神,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要有踏实勤奋、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三、广告摄影教学中实现教书育人的策略

1.转变观念,实现教书育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实现教书育人,不仅是对摄影课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是所有授课教师面临的一个严肃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些专业课教师对教书育人的责任和要求认识不足,存在错误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研究,而缺少对自己教育对象的研究,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关注于讲授专业知识,把自己定位为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书匠”。他们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是钻研教学内容,认真完成教学任务,至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属于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管学生工作的总支书记等专职学生工作者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3]然而,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专业知识,也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教书与育人是“教”与“学”双向结合的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两者既是因果关系,又是互动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既要教好书,也要育好人。在教育中,育人无法脱离教书,教育也不能忽视育人。教书是教师育人的职业手段和条件,育人则是教师教书的起点和目标,应该将教书和育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自己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思想品德都传授给学生,才能保证学生的成长、成才。

摄影教育篇(6)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摄影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教学应用软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由于多媒体表达能力已经成为适应信息社会所需的基本能力,越来越多的教师具备了多媒体开发能力,可以独立进行多媒体课件创作。许多教学应用软件如authorware、flash、几何画板、powerpoint等大都具备多媒体集成能力和创建交互的能力,可以按照我们的教学需要制成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解决了过去单一讲解的枯燥方式,可以形象生动、真实逼真地表现出完整的摄影过程和原理。比如,关于单反相机取景与拍摄曝光两种状态下的变化,在过去教学中一般是借助于反光镜斜置和反光镜翻弹后平置的两幅示意图来讲解,学生往往不得要领,即便利用照相机演示也因照相机太小、变化太快而难以让全班学生都看清、看全。wwW.133229.cOm

2.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摄影课堂教学。

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单位时间内传授很多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可以提供很多的教学所需素材,可以生动、形象的通过文本、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媒体信息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利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学习摄影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如在讲数码相机时,可以使用数码相机和计算机多媒体系统相连,直接在课堂中利用数码相机的即拍即显功能演示各种摄影原理,如曝光原理、景深原理、构图规则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搜集大量名家名师的优秀摄影作品,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系统或者幻灯机来让学生鉴赏,并加大图片的欣赏力度。

3.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虚拟技术。

在摄影教学中,通过建立摄影教学网站、博客、聊天室等方式,实现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网上作业等教学方式,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交流提供了多种途径。

计算机虚拟技术指以计算机为主,借助特殊的输入设备和一些能实现三维图形和音效的特殊输出设备来模拟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技术。对于没有条件建设摄影棚和暗房制作室的高校计算机虚拟技术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通过模拟建立与真实相连的学习场景,使学生似乎处于真实环境之中,如建立一个虚拟现实摄影棚或建立一个暗房实验室,学生通过详细观察可获得摄影棚内物体造型、灯光布置、曝光控制等基本操作方法以及暗房内的胶卷冲洗、照片印放的操作程序。当然虚拟场景与实际动手还存在很大的区别,但在一定层次上弥补了一些不足。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摄影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媒体设计要根据教材特点掌握出示的时机

多媒体进入课堂,并不等于提高了教学质量,要使得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必须设计好选择何种媒体,何时介入的问题,也就是要根据教材特点掌握出示的时机。如在讲授彩色摄影“三原色”与“三补色”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电脑多媒体动画软件来制作教学课件,通过局部闪烁和等量颜色叠加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个比较难记、难懂的问题。

(二)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最前沿摄影知识传授给学生

在多媒体摄影教学中,除了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外,还要始终保持摄影艺术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前沿性以及坚持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理念。摄影理论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科技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国外摄影理论和技术也是同样随着社会发展的,所以我们要善于了解、更新最新的国内外摄影知识,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当然,我们也反对一味的国际化和西化,在坚持向国外学习的同时,要尽最大的努力来发挥自己民族的个性。

(三)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在现代媒体摄影教学中的角色与定位

在多媒体摄影教学中,教师扮演的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评论者的角色,而不是主导者,教师的工作更多的是从“台前”转到了“幕后”。一堂成功的多媒体摄影课应该是一台内容丰富、精彩的演出,表演者是学生,教师只是策划、舞台设计、导演、主持人。也就是说,学生成为多媒体摄影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多媒体摄影教学的组织者、服务者。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种角色的转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学生共同完成每一堂多媒体摄影课的教学。

(四)教师必须要处理好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的关系。

在摄影艺术课中使用现代媒体技术不是要抛弃传统的教学媒体,由于摄影艺术学科自身的特点,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能被抛弃,而是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的结合,相互补充,使得传统的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都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和使用是否合理、恰当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不是所有的摄影课都需要使用现代媒体技术,也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使用多媒体设备。并不是只要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该课就是好课,教学效果就好,这种片面的观点只要在教学中稍加实践就能证明。

参考文献:

摄影教育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市场的不断进步使社会分工逐渐细化,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各类应用型商业摄影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大。商业摄影是指应用于商业用途的具有盈利性目的的一种摄影活动。学好商业摄影,有助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商业活动的艺术性表达以及艺术表现和商业氛围的融合。艺术设计教育中,商业摄影课程在得到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其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的高校摄影教学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具体来说,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弊端:一是教育服务方向不够明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忽视了对于市场环境变化和需求的了解与分析,导致学生的市场应用技能以及创造力培养不够理想,从而无法和市场需求很好地接轨;二是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尤其在艺术教育体系不够成熟的高校,受到专业硬件设备投入不足、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等制约,课堂注重理论教学,且内容相对雷同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以致用的动手能力。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缺乏市场文化的融入,忽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三是目前教学载体单一,使得学生对社会实践环节存有距离感,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不利于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现阶段商业摄影教学因为未能达到专业细化,不能针对不同的专业细分进行因材施教,导致学生学习缺乏针对性和积极性。

如何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实现新的突破,从而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求,这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基于商业摄影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针对上述弊端,笔者通过多年来对该课程教学体系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现该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

一、确立新型教学服务的方向定位

随着数字化时代步伐的加快,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商业摄影课程的教学服务的方向务必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市场需求,努力从传统的强调对研究性人才培养,转变为适应市场对人才的实践与应用能力的需求,切实加强实践教育,并强调实践与市场文化的结合以及应用能力的训练,大力培养具有技术性、创造力的综合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构架

商业摄影是一门融艺术性、实用性、商业性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创造性的学科,该课程教学内容构架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艺术创造力的表现。具体来说,该门课程教学内容框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模式创新:

(一)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内容

商业摄影课堂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而实践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的重要途径。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因缺乏艺术氛围的影响以及对市场的认知,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在高校教育的管理体制下尤为突出,再加以一些高校实践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严重匮乏,专业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等等原因,造成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理论教学,照本宣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商业摄影是一门技能型的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应当十分注重实践部分的训练,使学生更充分地把理论内容融入实践操作当中,让学生以理论为铺垫,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技术性以及构思创意表达的问题并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使理论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始终,达到“理论为铺垫、实践为主线、讲评为补充”的应用型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市场文化内容

商业摄影的理论教学除了我们熟悉的用光、构图等理论内容,市场文化的相关知识也应该适当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市场文化的融入,既可以增大教学容量,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市场文化、环境和需求出发,充分了解一个完整的商业活动流程,这对学生的心智开发、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往的教学内容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往往忽略了前期策划、创意和准备阶段,没能对课题进行详细的剖析。所以我们所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该在各个教学环节以及原有的教学内容中融入对品牌文化的调研、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了解、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析以及市场竞争对手的特征的掌握,从而更好地对商业活动进行定位和创意,使学生能够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去进行课程实践内容的学习,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切实有效地锻炼与提高。

(三)调整数字暗房内容的比例

数字时代数码影像替代了传统的胶片,数字后期处理逐渐成为摄影艺术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部分。商业摄影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更直接地面向受众,适应更多的媒介及商业活动,同时也需要有更为优秀和成熟的后期处理技术。数码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摄影教学内容中数码摄影技术的主导地位,图片处理技术教学内容也成为近年来新的研究课题。

所以,我们应在原有的教学内容基础上,逐渐增设数字暗房的课程内容,应有效地结合PS、3D等数字媒体教学,调整传统照相机、胶片的等教学内容,加强数码摄影基础知识、数码图像后期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力度。

三、坚持不断探索教育载体的创新

在商品竞争激烈的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不断的扩大,各类商业信息无处不在,商业信息的传播要靠借不同的传播媒介与载体。所以在商业摄影教学中我们也要开发更多更有效的载体,以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一)合理利用新媒体,开发教育新途径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部分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全方位、立体直观、图文并茂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掌握,在视听关系中直观形象地进行授课,提高了板书时代的课堂效率。

随着信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媒介也不断地以各种形态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新型的媒体作为教育的新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譬如可以利用网络教学来补充课堂教学以外的教学互动关系,如可借助大家所熟悉的微信、QQ等平台进行教学相关内容的分享和交流。事实证明,新媒体的开发应用,可以极大地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科学地引入市场氛围,营造新型教育环境

在商业摄影教学中还应强调市场氛围的营造,科学有效地将教学环境进行调整。除了实际操作示范授课以及现场指导学生拍摄的授课方式外,还应适时模拟市场经营模式布置教学任务,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创意构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可通过构建虚拟客户,调动各个专业的学生互相建立商业合作关系;利用“专业服务专业”的方式,根据模拟客户的诉求点制定不同的实践方案;分析并探讨其可行性后进行实践,并完成商业活动效果评估。这样完整的商业模式运作,既调动了各个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不同专业之间的联系性,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商业化效果。

(三)积极聘请专业能人言传身教

成功的专业能人以往的工作经验与教训,是学生学习与借鉴的样板。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增加专业人士定期讲座和交流的内容。如可通过专业能人的现身说法,对一些典型的商业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既能使学生对整个商业活动过程有全面、感性的认识,也有利于他们举一反三,熟悉和掌握市场环境和商业运作流程。

(四)大力开辟校外实践基地,提供实战平台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学校还应积极与企业联合建立实践基地,与企业一同承接并完成商业项目。校内外协作的机制建立起来后,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会得到显著的提高。这种双赢的合作关系既给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又能为企业输送大批人才储备力量。还应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进行合作,让教师积极参与实际商业项目的全过程,从而增加教师的实战经验,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

四、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不断的发展和需求的日益增长,商业摄影的范畴也越发广泛,它可以涉及到产品、环境、模特、服装、工业、科技等专业领域。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产品宣传样本、包装设计表现、平面广告表现等;动画专业中定格动画、动画周边表现等;产品设计专业中产品形象的表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筑表现、环境表现等等,均与商业摄影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所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上应着眼于专业领域的特点和优势,加强与交叉学科的教学内容的融合。针对不同专业,应认真分析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构架,明确其教学的特征、目的和教学需求,以便在商业摄影教学内容设置上和教学方向上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传统的商业摄影教学未能达到专业细分的阶段,因而分析现有的专业细分的教学特征及需求对商业摄影教学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设定准确的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造力。

总之,商业摄影与其他媒介相比,它的直观性、时效性、便捷性、经济性以及传播力都更具有优势,所以我们要不断探索该课程的教育创新模式,使学生意识到商业摄影在学科的发展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实践创造力,以便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的现实需求,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摄影教育篇(8)

[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WZ2011-23的成果之一。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摄影教育的现状

目前,“媒介融合”已经从模糊的概念走向实践运用。变化的媒介环境对新闻摄影教育及新闻摄影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本来,我国的新闻摄影教育就远远滞后于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实际,因此,新闻摄影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媒介融合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摄影作品的存在形态。如今,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早已让新闻摄影摆脱了单一的图片形态,新闻摄影也可以通过流媒体、视频截图等形态出现。[1]根据媒介融合的现实发展情况,新闻媒体急需补充将新闻摄影与流媒体等多种传播途径实现有效对接的人才,然而,这在以往的新闻摄影教育实践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我国的某些大学已经逐渐在推广媒介融合的教育理念甚至付诸实践,如南京大学在国内建立了以媒介融合实验室为基础的媒介融合教育,但这毕竟是少数,新闻摄影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新闻摄影工作的需求。

而从另一角度来分析,媒介融合除了内容、渠道的融合外,还有管理层面的融合。媒介融合在某种层面上确实是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为目标的,是媒介经济学提高媒介企业获取高利润的有效手段。为追求企业的低成本和高利润,新闻传播业呼唤一种能够熟练操作多种媒介工种的全能型的新闻摄影记者。所谓“全能型摄影记者”,是指熟练掌握多种媒介工种,运用多种摄影手段报道新闻活动的新闻工作者。全能型摄影记者采回的新闻素材既可供电视使用,又可为网络供稿,同时还能满足报纸截取单幅瞬间新闻照片之用。特殊的角色决定了他们的拍摄角度、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在专业上是综合的。[2]因而,这种既能降低人力成本,又能降低经济成本的全能型新闻摄影记者备受传媒业的关注与重视,新闻摄影教育要为融合媒介培养全能型的新闻摄影人才。而在传统的新闻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着重技术轻人文的做法,片面强调新闻摄影的技术性、实用性与工具性。

我国新闻摄影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新闻工作需要,这已成为业界与学界的共识。从根本上来说,这显示我国新闻摄影教育发展滞后,新闻摄影教育一直游离于新闻摄影工作之外。也正如有学者所说,我国摄影教育起步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相对其他学科尤显薄弱,表现出“四个同样落后”的局面: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样落后;技术教育与智慧教育同样落后;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同样落后;新闻教育的内部环境与实践教育同样落后。[3]

新闻摄影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文化发展的语境,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新闻摄影教育的诸多问题,亟待探讨。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摄影教育的创新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媒介融合的背景,为新闻摄影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传统的新闻摄影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今新闻传播业的需求,应从学科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

(一)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积极构建科学的新闻摄影学科体系。

我国的新闻摄影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至今仍没有系统完整的新闻摄影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在学界与业界存在这样一种惯性思维:新闻摄影是一种技术性艺术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在教育部颁布的最新本科专业目录中,在一级学科的新闻传播学下设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等几个专业方向,新闻摄影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因而,新闻摄影教育主要侧重摄影技术的传授,“新闻摄影无学”的现象长期存在。

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只有构建完整科学的新闻摄影学科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新闻摄影教育事业。这也是改进我国新闻摄影教育事业,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闻摄影人才的治本之策。

目前的媒介文化日益呈现为一种“读图”而非“读文字”的商业文化特征,图像传播在网络等其他融合媒介中广泛实行。因而有必要在新闻学与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设立新闻摄影学专业,确立新闻摄影学的学科地位,在专业层次上,招收新闻摄影方向的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开展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及职业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其中在硕士生层次,加强视觉传播研究、影像传播研究;加强新闻摄影理论和思想史、新闻摄影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影像传播学、影像社会学等重大课题和学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在本科层次加重新闻摄影、影像传播技术、影像传播理论与实践等课程的比重;[4]在职业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层次,加强媒介摄影技能层面的融合教育,适应当前新闻工作实际。

此外,鉴于目前我国没有一套完整的新闻摄影教材体系的现状,有必要广泛邀请国内外新闻摄影方面的知名学者、媒体界的优秀工作者及政府新闻机构主管负责人共同研讨,编写教学大纲并着手编撰一套适合不同层次新闻摄影教育需求的新闻摄影教材,以规范新闻摄影教育。

(二)依据媒介融合的发展进行新闻摄影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具体的新闻摄影教育实践上,我国高校新闻摄影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其一为摄影基础教育模式。受新闻摄影是摄影重要部分这一观念的影响,新闻摄影主要教授摄影器材、拍摄技术、构图用光、数字暗房技艺等。

其二为摄影基础加新闻摄影理论模式。主要讲授摄影基础知识,再加上部分的新闻摄影理论,但两者缺乏深度的有机结合。

其三为新闻摄影教育模式。将新闻理论同新闻摄影技术、技能有机结合,把新闻摄影采访、拍摄、冲洗制作、图片编辑的全过程融为一体,注重新闻摄影的观念贯穿始终。

这几种模式各有所长,但第三种属于一种较为合适的模式。[5]媒介融合背景下,由于技术的发展导致新闻的采制方法、流程乃至媒体的运营模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学科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新闻摄影教育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式的重组,无疑第三种新闻摄影教育模式更适合融合媒介发展的需要。

1.技术层面的融合教育。

媒介融合产生了对复合型新闻摄影记者的需求,技术层面上的融合记者培养可以解决融合媒介的一时之需。

就新闻摄影而言,传统的新闻摄影教育的重点是对镜头、构图、暗房后期等进行讲解和操作,强调拍出真实性、艺术性强的图片,是否需要采集声音和视频素材以及如何以流媒体进行传播等不是教学的重点。融合媒介要求新闻摄影人才不仅要拍出高质量的新闻图片,还必须掌握图片在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表现手段,需要采集静态图片之外的音频、视频以及必不可少的文字写作,同时还要配合编辑部门的整体报道格局,以便制作出不同媒介呈现形态的新闻摄影作品。

目前,国内已经实行的一种媒介融合教育方式是在传统课程上整合新媒体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变化不大,在媒介融合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在已有的新闻摄影教学中融入各种数字融合技术的相关内容,如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图片处理技术、新闻摄影作品的传输与保存等。媒介融合时期,摄影教育不仅要加强数字图像文件的拍摄与处理能力,还需要借助技术设备的融合加强各种视频文件的采集处理能力,这也是加强技术层面的融合教育所要考虑的。

2.新闻综合知识的融合教育。

新闻摄影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它要求的是一种包括技术在内的综合素质。[6]因而,虽然技术层面的融合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在融合媒体的初步适应能力与初次就业能力,但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其专业综合素质才能在媒介融合时期起到决定性作用。一名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除了掌握基本的融合媒体使用技能外,新闻综合知识的融合教育必不可少,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世界范围内成功的摄影记者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在某一领域具有很高的造诣和研究水平,如大卫·伯内特大学阶段的主修专业是政治,而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在巴黎曾获得经济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伯内特的许多政治题材作品源于他对政治问题的敏感反应和良好的认识基础,而萨尔加多关于非洲灾难题材的成功表现也是完全建立在他对非洲经济、社会问题具有深刻见解的基础之上的。[7]

新闻摄影教育不能目光短浅,必须立足长远,在分析、设计教学方案,培养学生技术操作能力、专业综合知识与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齐头并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新闻摄影人才。在进行技术技能教育的同时,一方面加大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内容,如外语、政治及文化基础学习等,另一方面增加交叉学科的相关内容,如美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3.新闻专业主义的融合教育。

新闻摄影是由“新闻”和“摄影”两大要素构成,有的人把它叫做“摄影的新闻”,“用照片报道的新闻”……新闻摄影首先必须是新闻,摄影技术与技巧是手段,这是新闻摄影质的规定性。[8]

读图时代的多媒体融合无疑会扩大摄影作品的需求量,受众的审美需求多元化也会增加摄影作品的多种差异化需求,进而可以为新闻摄影教育创造更多的人才实际需求。但是,大量图片和视频的拍摄需要不是新闻摄影教育孤立强调融合技术的教育就能够解决的,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与市场细分化对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体现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数字技术导致的图片易拍易得的时代,专业的新闻摄影作品无论以何种媒介融合的手段呈现出来,作为报道新闻的一种手段,摄影记者必须能够准确运用摄影摄像技巧表现典型的新闻事件,充分发掘新闻摄影图片的叙事功能,使用高超的图像语言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这就需要新闻摄影记者具有新闻敏感,能够准确地抓住新闻眼,捕捉到准确的新闻信息。

从摄影记者到全能型新闻摄影记者的转换,除了正规系统的学校技能教育外,传播科技的不断发展需要工作期间终身教育的不断跟进,融合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技能教育的问题,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系统学习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针对新闻业界的现状,新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客观、真实、准确、公正、社会责任、专业操作的新闻专业思想,在传统的教育中加大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如新闻理论、中外新闻史、新闻实务、媒介社会学、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准确地选择新闻事件,采取特定的新闻角度挖掘新闻素材,从而掌握新闻摄影采访的要点。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新闻摄影教育。

媒介融合的发展使得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丰富化的局面。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采取多种方式手段进行新闻摄影教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新闻摄影的兴趣,才是新闻摄影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

1.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开展新闻摄影教育。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在新闻摄影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教学,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能够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新闻摄影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来整合枯燥的新闻摄影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闻摄影的兴趣。此外,还可以采取多媒体视频教学的方式,在讲授新闻摄影技术的同时,选取一些优秀的新闻摄影照片让学生尝试讲解与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理解力。

2.利用融合媒介加强新闻摄影实践方面的教育。

不可否认,新闻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仅仅加强理论层面的学习是不够的,必须将新闻摄影教育与新闻教育实践联系起来。

传统的新闻摄影实习主要是依托新闻媒体为平台,通过摄影记者的传帮带来帮助学生掌握新闻摄影技术和完成作品发表。[9]融合媒介,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为学生参加新闻摄影实践提供了种种便利之门。在新闻教学实践中,可以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网站、新闻博客、新闻微博,将自己的新闻摄影作品放到网络上接受网友的检验,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融合媒介的特征及新闻摄影报道的操作过程,从而将新闻摄影理论更好地运用到新闻摄影实践中。

三、结 论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摄影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不是简单增加技术课程与基于网络平台的融合课程,而是需要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新闻摄影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在贯穿新闻专业主义的教学原则下,为学生短期就业提供操作层面上的融合教育模块知识,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具有雄厚人文底蕴的合理知识体系,让学生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综合实践的能力,以适应未来新闻传播出现的新型融合趋势。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摄影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学界与业界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闻摄影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2]于文国:《深度变革已经开始——影响2009年中国新闻摄影的五个关键词》[J].《中国记者》2010年第1期

[3]谢琳:《网络环境下的新闻摄影教学》[J].《当代传播》2004年第2期

[4]王瑶:《当代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5]吴建:《浅谈我国高校新闻摄影教育》[J].《新闻界》2000年第4期

[6]董娅莉:《新闻摄影教育的深层问题及改进空间》[J].《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7]刘源:《论新闻摄影教育中的观念教育》[J].《新闻界》1999年第3期

摄影教育篇(9)

中国摄影的历史只有六十多年,摄影教育起步就更加晚了。中国的高等摄影教育,从上世纪50年代起步开始,经过半个世纪多的发展,从无到有,在探索中求生,在寻求中发展。80年代初,顺应社会与时代的变革,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开办了摄影干部专修班,紧接着各大专院校的摄影大专班、专修班也相继兴办起来。90年代后,我国的摄影高等教育逐步建立和健全起来。办学规模逐渐正规、完善,办学层次也不断提高——从专科生到本科生,进而到硕士研究生。如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了摄影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开设有摄影系。步入21世纪,一些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及国外教育机构都参与了办学。如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摄影函授学院、中日合作的大连医科大学摄影系等。而民办摄影学院也逐渐形成了气候,如江苏的南方摄影学院、陕西的雨果摄影学院等,它们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一)专业教师数量不够,素质不高

我国摄影教育起步晚,缺乏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社会中许多从事专业摄影工作并卓有成就者因为没有那个文凭,不能进入高校中成为教师。而学院型教师又很难给学生系统的理论和实用知识,许多院校的摄影教师是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宣传部门的持相机者,完全是把照相与摄影混为一谈,

(二)办学条件不够完善

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不少院校不顾自身的条件,在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等硬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纷纷开办此专业,教学仪器设备的缺乏、实验室的不足加上对摄影教学规律认识得不够,阻碍了我国高等摄影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摄影教育缺乏自身特点

我国高校摄影教育直接衍生于照相,有的在光学照相的年代多少懂得一些用光、取景和暗房技术。什么逆光、反差、立体感等都有一些了解。顶多能照一些可称之为艺术照或人像、花卉特写镜头而已。但自从傻瓜相机出现,再到数码相机问世,那些看似玄而又玄的什么光圈、快门、景深、焦点都被高科技取代了。使原本残缺的教学思路进一步退化,觉得摄影人人都会,未必成为一种学科,缺乏自身特点。

(四)摄影教育理论基础薄弱

我国的摄影教育在近十几年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同先进国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专业理论和教学思想水平仍非常落后。很多人还不曾了解到一张成功的照片的意境之美,政治内涵,社会学价值,人性光辉,那是要有高深的文学素养才能抓得住,表现得出来的。

(五)摄影教育层次单一

在我国摄影教育领域,中等职业教育、高等专业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各层次之间应是“金字塔”式结构。但目前高等专业的摄影教育过于集中在照、剪、后期处理等技术层面,而缺乏对生活原型的再创作因而拍摄不出直指人心,有震撼力的创新之作。

二、深化高校摄影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摄影教育是技术性、艺术性、文学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找准市场定位,解放思想,内涵为主,逐步推进高校摄影教学改革;高职摄影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市场急需的服务于市场需求的职业摄影人才,更要突出技术性、实践性的培养教育,更要求提高人文艺术综合素质。这就要加大高职摄影教学改革的步伐。我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用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在信息时代摄影教学更需要创新教育理念和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我国高校摄影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实施高校摄影教学改革,在现有的办学基础上,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调整改进摄影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更新摄影教学的教育理念和摄影教学内容,把握学科的社会发展趋势,培养出高素质的摄影人才。

(一)找准高职摄影教学的准确定位

高职摄影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市场,为市场培养技能型的现代摄影技术人才,摄影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更新理念,调整专业,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而当前在高校的摄影教育中,传统的摄影教学模式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在进行影像成像、影像转换、影像贮存等方面知识、操作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影像与视觉表现及相关知识的课程训练,缺乏涉及人文素养方面诸如“史论”课程的培养,只重视摄影材料纯粹性把握的传统摄影教育观念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距离。我们要从视觉与传播的角度来把握摄影教育的基本构成,在思维方式更新的前提下,首先要考虑“摄影学”“社会学”“人类学”及“摄影史”等方面的知识在今后摄影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引入关于“视觉”(视觉心理,视觉表现,视觉书写和视觉解读能力)、“影像”(影像成像与转换的材料与技术)、“传播”(影像传播,影像审美经验的培养)的教育理念与应用技术,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界定关于“视觉”“影像”“传播”的基本概念及应用操作,掌握图片剪辑、影像管理及解读影像的技能,既能够在影像的书写方面,从整体表现的角度上合理地运用影像的句型和文法,又能够以影像作为主体的视觉语言符号,将创作的理念表现出来。同时建立包括材料使用等较为彻底的理论架构,使学生能够在今后不同的领域里从局部的工作中汲取整体架构当中的营养,在未来的影像时代中以更强的个人能力去应对影像文化产业的需要。

(二)在摄影教学中体现和加强素质教育

市场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抓专业建设的同时不能忽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摄影是一门技术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综合职业技能,要求职业者必须能够从不同层次,用不同视觉去读懂社会,描写大自然,记录社会万象。所以,在职业摄影人的培养中,就要求加强对人的素质培养,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如何在摄影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并落实到实处,根据笔者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我党实施素质教育的执著精神,把素质教育贯穿到教学理念上。二是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设置中。教学计划的修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紧紧围绕适应社会发展这一主线来设计课程。加强摄影史论、摄影基础理论的教学,并把第二课堂作为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三是让学生们拿起相机,走入社会。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和表现社会的敏锐感觉和摄影能力。

(三)在高职摄影教学中突出与加强基础教育

高职院校摄影基础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对中国摄影教育是非常大的推动,没有摄影基础教育就没有中国摄影的未来。加强高职摄影教育的基础教育,必须做到:

首先,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四多”。1.多拍。摄影更多的是在现实空间的拍摄实践中取得经验和成功的,不能完全依靠书本上的描绘进行想象,摄影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去别人没有去过的地方进行拍摄,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能用摄影的手段去表现,只有融入亲身体验,摄影的表现才能情真意切。2.多看。摄影是将现实三维立体空间的客观物象瞬间变化永久地记录在二维平面空间之中,将时刻运动的客观物象静止地表现给观众。时空的转换、动与静的转换,摄影人的眼睛在控制着一切。摄影基础教育应强调对学生敏锐观察能力的训练,通过训练能使眼睛善于观察客观物象的不同面,客观物象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不同光影效果,不同拍摄角度下客观物象的不同空间表现,发现客观物象的鲜明特征和个性表现。3.多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照相机的更新越来越快,从传统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每一种照相机各有各的特点和功能,只有熟悉照相机,才能熟练掌握照相机完成拍摄任务。照相机的光圈、速度的设定,快门的控制在几秒内完成,拍摄的时间就在几秒——几千分之一秒内完成,如果手的操控速度缓慢往往会失去拍摄的最佳时机,而前功尽弃。4.多想。摄影基础教育应在强调熟练操控照相机的基础上着重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对客观物象多看、多思考、多分析的良好习惯。当面对拍摄物象时能够瞬间捕捉到物象的美感之所在,拍摄出具有主题明确,主体突出,画面简洁,拍摄前的思考是摄影作品成功的保障,摄影基础教育就是在学生们对摄影有初步认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动脑思考、认真分析、瞬间把握的能力。

其次,在教育中培养学生运用摄影独特的视觉语言进行交流。摄影的视觉语言包括两大部分:图形与色彩。在摄影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彩色摄影的训练。让学生在拍摄中,通过准确的视觉导向(指合理的摄影构图与视觉语言的运用)形成摄影作品的视觉中心(或称为趣味中心),吸引观众并引起共鸣,运用独特的摄影视觉语言完成摄影作品与人的相互交流。

再次,在教学中加强摄影美学的教育,摄影美学在摄影基础教学中主要包括两部分:1.现代摄影中视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一幅完美的摄影作品,是由不同视觉形式要素按照一定的摄影视觉美的规律而组成的,同时必须具有独特的构思,摄影形式形态间的构筑、组合及超然的视觉美感。2.现代摄影中虚实对比产生的视觉美感和摄影画面意境的表现。摄影的虚实对比是通过光圈的大小、镜头焦距的长短以及物距运用来完成的。摄影这种独特的视觉表现正是摄影画面意境的魅力之所在。同时学生的不同文化修养和对美的理解将影响摄影作品体现的深度。

最后,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摄影作为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应将艺术学、艺术史、哲学、美学、视觉艺术理论、视觉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纳入到摄影的教育体系中,在现代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作品拍摄,用设计的观念指导摄影,学生从开始构思到作品的拍摄、完成、装裱甚至展出,整个过程融入设计,运用逆向思维、借鉴思维、发散思维、跳跃思维、动感思维等现代设计的思维模式进行摄影的再创作,培养综合思维的能力和整体运作的能力。

(四)高度重视数码时代的摄影教育

随着这些年来民用数码相机的迅速普及,数码技术在各个传播领域中迅速成为主流,使我们不得不具有更为前瞻的目光,在高校的摄影教育中应高度重视数码时代的摄影教育,坚持摄影教育与培养与时俱进。不论是在新闻、纪实摄影教育中,还是在商业摄影教育中都应全方位地加强数码摄影教育。

数字化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和实现的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摄影模式。对于传统摄影教学提出了挑战。面对挑战,只有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增加数码时代的摄影教育的教学内容,才能积极面对数字化革命的挑战。在美国,数码成像早已列入专业的摄影课程之中,而且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如著名的布鲁克斯学院在第一年的基础课程中,加入了数码知识和数码图像设计课程,第二年设置了“数码转换”课程,让学生了解由模拟信号转至数码信号对提高影像质量的重要性,并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结合课程使用数码相机,以提高数码摄影的技能。这些数码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平面静态的摄影领域,还包括电视图像和电影技术等,突出有关数码摄影的各种方法、理论和应用。只有高度重视数码时代的摄影教育,让学生在数码影像、电子预印、网页设计、多媒体和电视与电影制作等方面进行学习,才能让学生在毕业后及时适应各种传播媒体、书刊杂志等领域的工作。由此可见,当代摄影教育,尤其是高职摄影教育的关键之一还在于跳出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加大视觉传播类课程的设置力度,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改进教学方法,适时地增加如《数码摄影》、《Photoshop》等数字化影像课程。充分利用各类相关学科尤其是视觉媒体类学科的优势,形成综合性的教学师资和相关环境,同时和各类应用型单位密切配合,及时吸收最新的媒体应用等发展信息并且借助这些单位的第一线人才,充实和调整整个师资队伍的结构分配,形成适应高职摄影教学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道路,建立应用技术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更为实际的基础条件。

我国高校的摄影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摄影教育,应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更新摄影教育艺术理念、观念,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的摄影艺术人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张建利.关于我国高等摄影教育的思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9.

[2]李毅.中国摄影教育定位的思考.中国科教,2005,1.

[3]刘文.试论摄影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大学时代,2006,4.

[4]于峰.浅谈高校摄影的基础教育.教育导论.

[5]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中国摄影出版社.

摄影教育篇(10)

摄影是人类文化表达与信息传播的手段之一,作为一种日益普及的文化样式,摄影的评价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成功的作品往往需要经受得住不同视角的考量。无论在以纪实为主的新闻摄影方面还是在以创意设计为主的艺术摄影方面,成功的作品除了满足摄影的技术要求以外,很大一部分是以特定的人文思想内涵得以胜出。

把摄影教育方针从单纯技术培训转向人文素质的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历史观等一系列人文素养教育是摄影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摄影创作能走向纵深,禁得起历史时间考验,像解海龙的希望工程摄影纪实系列等作品,时隔多年,影像依然感人。而能够用镜头语言敏锐的把握住瞬间是需要自身深厚的文化素养为底蕴的。

纵观我国的摄影教育的现状:“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一般是由分析图片、介绍拍摄经过、陈述拍摄内容、拍摄技巧等组成。教育模式中轻视理论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经验式教学内容远远不能达到科学的摄影教育目的。” [1]人文教育的缺失,这不仅是摄影高等教育中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实用、功利取向非常明显。在各大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可见一斑,并以社会是否接受来作为否定人文教育的借口。在高职高专,此种现象尤盛,把大学教育等同了“学手艺”。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摆到重要位置,凸显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而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灵魂。

那么,摄影人文教育部分应该如何定位?理想的摄影人文教育内涵应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完善这部分的学科课程建设以及教材系统,是我们需要科学分析构架的。

针对“摄影教育自身起步较晚,摄影理论学科未受到应有的重视”[3]的现状, “科学的课程设置将是中国摄影教育应对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乃至与世界艺术教育接轨的重要保证。”[4]下面摘要的是刊登在《中国摄影在线》网络上《杂谈中国高等摄影教育的问题与出路》一文中所提及的关于“健全人文社会学类课程设置”,其中提出了应有的课程和建设的内容,所能解决的问题与环境要求:

一:摄影史课程

通过摄影史的教学,让学生既了解许多技法的来龙去脉及其在艺术史与摄影史上的贡献,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摄影史与艺术史以及文化史的关系问题;二是摄影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二:摄影批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一种眼光,一套能够明确地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创作的基本准则,一种能够在纵坐标上把创作放在历史的维度上加以衡量,在横坐标上能够把自己与他人的创作、与同时代人的创作加以比较评判的能力……了解摄影的丰富性,从而防止因为视野狭窄而成为一个趣味褊狭、甚至一旦有所成时成为一个趣味霸道的人。

如果摄影史与摄影批评的课程能够得到充分保证,这对于养成学生宽容对待各种不同摄影观与风格的风度、智性,获得一种严肃严谨地对待前人的知识遗产的自觉,都大有益处。

三:建设良好的摄影收藏、图书与作品的收藏

培养学生的视觉人文素养,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资源可以增加大学的软实力。

四:师资建设

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区别于其他社会角色的职业特征,也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支撑和服务于这个核心的是教师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化育方法。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知识的融汇贯通。

在这基础上,笔者认为,在摄影教学中要树立“大摄影学科”的理念,综合各学科知识,丰富摄影视域。文学、音乐以及美术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借鉴,融汇贯通,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精神与内涵,让摄影的艺术性、人文性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加强视觉心理研究,引用设计的理念,在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照片的拍摄,使摄影与现代社会更好地结合起来。关注摄影本体语言的同时关注社会历史大环境,重视摄影作品的内涵和“画外之音”的表达。广识博览,提高艺术修养,多向储积艺术含量,是摄影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

在摄影教育已经翻开崭新一页的今天,摄影教育工作者要有展开人文教育的迫切意识,学生对于影像价值判断标准认知的高下,在于人文素质的高下。真正考察中国摄影教学质量的指标,是由各个学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信息反馈来体现,其竞争力的表现成为对近年来摄影教学的实际效果的考察。摄影的教学主体不仅仅是那些“授人以鱼”的摄影技能教育,更需要的是使学生将来能够受用终生的“授人以渔”的人文思想素质教育。

随着摄影学科的不断发展,摄影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化发展,人文素养作为人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在倡导素质教育的高校将更为突显。面对新世纪摄影迅猛发展的潮流,摄影教育人肩上的重任愈加沉重。 “培养会用照相机思考的人”,一个知识素养健全的“全方位的摄影人”,这样的目标对摄影教育来说是社会急需的,也是终极的。

【参考文献】

[1]黄晓洲 .《高校摄影教育现状及改革研究》.《教育与职业》杂志社 .2009年8月

[2]赵昊 .《困兽出笼――从凌飞和莫毅 的摄影谈开去》. 《中国摄影家》杂志社.2007年5月

摄影教育篇(11)

我院是广电艺术类本科院校,比较有名气的是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等,其中影视艺术学院的电视摄影专业从1992年至今已经开办了15年,为各级电视台及社会制作单位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应该说在标清时代,影视艺术学院的摄影专业的办学经验以及科研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标清和高清的转型时期,尤其为了适应将来的高清电视节目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教育我们的学生?首先,我认为是制作观念的问题。高清摄像机制造厂商制造高清摄像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拍摄数字电影,而后才是为电视节目服务的,所以它很多的操作方式是以电影制作方式为主的。以高清摄像机SONYF-900为例,这款摄像机其实是SONY公司和好莱坞一起共同研制的,未来有可能取代摄影机的摄像机,它的画面质量比较倾向于电影。高清画面的像素在220万以上,与传统标清40-50万像素的表现力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在前期拍摄过程中,对画面的构图、色彩、光影等有更高的要求。我院的电视摄影专业是1992年开办的,摄影教育方式一直以电视新闻专题片的要求来教育学生,对画面的要求自然没有电影画面要求那么高。在高清时代,由于清晰度大大超过标清,原来在标清拍摄过程中的一些可以忽略的细节如:日景拍摄中白平衡的细微变化,同一场景不同机位使用不同曝光量的差距,服装的仿真程度,人物化妆的细节等等。还有很重要的景深问题,由于标清的清晰度没有高清高,所以拍虚了,观众也看不太出来,很多拍惯标清的摄影师一拍高清全都拍虚了,因为按照他们拍摄标清的经验,这个不会虚的。所以在高清时代就一定要求学生仔细聚焦,对焦点、景深概念要非常清楚。其实我觉得应该将电影的制作观念和手法教给学生,说到底应该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工作方式,不可以马大哈,不管高清还是标清,我都能拍好。所以说教学生这样一个观念:你出去以后可能面对这样或那样的拍摄工具,只要是你的拍摄工具,你都要了解,要知道它的特性,这个拍摄工具有它的特长,有它的弱势,弱势不一定是不好的,你可以利用它的弱势,来达到你的视觉效果。这和我们过去的观念有很大差距。高清时代电影的制作观念和手段以及细致严谨的工作方式对影视教育者来说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其次,随着高清时代的到来,影视摄影的课程体系也应发生变动。原来标清时代的摄影课比较多的强调前期的创作,而对于后期对画面的再创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严重的是前后期课程脱节严重,教前后期的教师没有配合,各自为政,这样的状况已经不符合高清电视制作人才的培养了。高清电视节目制作是个完整的体系,摄影师要理解自己在这个创作当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多大的作用。摄影师不仅要关心前期的创作,还要关注后期有多大的处理空间。在前期课程设置上,原来与理工科关系较大的摄像机原理与使用方面菜单的调整使用并没有得到加强,如果动摄像机的菜单,一般需要录像工程师配合,并且一般的制作单位领导不喜欢摄影师动摄像机里的菜单,因为摄像机不固定使用,他怕调乱了,影响其他节目摄制。但是在高清时代,我们面临的摄影工具已经改变了,以前标清是相对固定的(实际上也是可调的),现在高清CCD的光电特性不仅任意可调,而且变化非常明显和令人心动。传媒院校培养摄影师就要加强对于菜单的调整与学习,并且与后期调色相互配合,什么效果是现场可以做的,什么效果后期做方便而且效果更好,做到相互配合。所以课程设置上前后期不能孤立,要相互联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有构图拍摄的能力,又有录像工程师的水平,是个复合型人才。我想这应该是未来培养摄影师的发展趋势。曾经SONY公司给青岛拍了个宣传片,在现场就把摄像机当成傻瓜机一样用,菜单从来没有打开过,拍完了之后发现灰了。SONY公司为了自己做宣传,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调整,调了一个月,也就5分钟的片子。把后期的人累死,又花了很多的钱。所以传媒院校培养的摄影师应该是能够学会合理调配前期和后期工作,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契机点。因此在教育方面上,必须改革,必须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摸索出适合高清摄影师培养课程的规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