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5:01:19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1)

卢宇刚《对我院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学生选题方向偏向于技战术分析类,选题方式偏于文献综述类,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于媛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论文选题方向偏重于专项类,但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类、社会体育类论文呈增长趋势;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不足。

魏祝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天津体育学院2008—2011届学生为例》中发现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上学校体育类和运动训练类的所占比重未50%〜60%,其中学校体育类的比运动训练类的少,社会体育、心理学、生理学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题,来源单一,缺乏创新性。赵永才在《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教学训练类选题较稳定,社会体育类和基础理论类的选题有增多趋势,传统技战术分析的选题有下降趋势,学生选题呈方向多元化,但学生选题方式更多依赖于教师建议,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单一的方式,而体育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了困扰学生选题的主要原因。

周小平在《湛江师院体育系毕业论文选题热点与走向》中得出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仍然是广大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随着社会与体育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和产业的开发也成为广大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各方面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产生了些许变化,例如:在选题方向上,技、战术类的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体育教学训练类、社会体育类的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选题方式上,学生依旧趋向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或是指导老师的建议获取选题,通过思索创新进行选题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集中于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学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胥志敏《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列出了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实践性,针对性不强,论文成果一般。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朱少华,龙昆等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一一以南昌大学2008—2010届毕业论文为例》表明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偏重于体育教育方面,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并且在论文结构、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戴卫东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有:论文的选题过于理论化;论文抄袭,论文买卖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相关的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师投入不够;未形成论文质量考核体系。并提出高校教学部门的失范,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学生论文写作系统训练的缺乏等原因。

从上述文献可了解到,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并且普遍呈下滑趋势,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选题和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选题存在陈旧、重复,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选题的质量,完善过程管理体系方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

3.非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质量问题相关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S大学2010-2012届为例》提出:学生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研究内容“撞车”、选题陈旧,个别选题范围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董秀茹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文中阐述学生选题出现大而广,题目越大越好写的误区。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题,但选题不能过于陈旧或追求热点问题,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宜。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中提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存在态度不端正认真、论文质量低劣等问题。郭剑平、姜艳《论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中提到学生论文存在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过于宽泛等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无暇专心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毕业实习定位出现偏差、图书资料方面的缺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大部分本科生的选题研究方向与本身专业关联紧密,能够围绕本专业的特色展开研究,不足之处仍然是有的选题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点,或是题目太大,学生亦难以把握其深度和广度。同时论文撰写时间的安排与学生考研、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师生的态度等亦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2)

②凡取得教育部认可、属国民教育序列的各类高等学校(含自学考试)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文凭的、参加本专业本科段的应考者,均须加考本专业基础科段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古代汉语三门课程。

③年龄在40岁以上的应考者,可以申请免考本科段的外语课程,但必须加考三门选考课,并且不授予学位。

2.法律专业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法律、经济法学、行政法学、律师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本科段。监所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民事诉讼法学(5学分);

②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本科段,须加考法理学(7学分)、宪法学(4学分)、刑法学(7学分)、民法学(7学分)、民事诉讼法学(5学分);

③40岁以上的考生可申请免考外语,但须加考3门选考课程,14学分。

3.行政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除政治学类的行政管理专业、市政管理专业、乡镇管理专业、人事管理专业、后勤管理专业、机关管理与办公自动化专业之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需加考3门课程;政治学概论(6学分)、法学管理学(6学分)、法学概论(6学分)。

②非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需加考5门课程:政治学概论(6学分)、现代管理学(6学分)、行政管理学(6学分)、法学概论(6学分)、公文写作与处理(6学分)。

③凡经济管理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可免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3学分)。

4.英语专业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凡取得教育部认可、属国民教育序列的各类高等学校(含自学考试)英语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须考本科段的全部课程。

②各类高等教育形式的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本科段,必须加考综合英语(二)、听力、口语三门课程。

5.会计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凡取得国家承认的各类高等学校的会计学、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证书者,均可直接报考会计学专业本科。

②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中级财务会计(8学分)、成本会计(5学分)、财务管理学(6学分)。

③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6学分)、中级财务会计(8学分)、成本会计(5学分)、财务管理学(6学分)、管理会计(6学分)。

6.护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护理工作人员,已取得护理专科毕业证书或护理大专层次专业证书(需补足护理专科段所缺科目,不再发专科段毕业文凭),同时取得由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执业护士资格证书,并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可以参加本专业的学习、考试。

7.护理学专业专科报考条件:

护理工作人员,已取得由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执业护士资格证书,并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可以参加本专业的学习、考试。

8.中药学专业专科报考条件:

已取得国家人事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国家医药管理局)批准颁发的职业药师(中药)资格证书者,可以报考。

9.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经济管理类非本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已通过的课程可免考)生产与作业管理(6学分)、市场营销学(5学分)、企业会计学(6学分)。

③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已通过的课程可免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6学分)、企业管理概论(5学分)、生产与作业管理(6学分)、市场营销学(5学分)、企业会计学(6学分)。

④已通过原经济类计划中财务管理学课程(4学分)的考生,报考本专业时可顶替财务管理学(6学分)。

⑤已通过原经济类计划中企业经营战略概论(7学分)的考生,报考本专业时,可顶替企业经营战略(6学分),但应加考专科段的一门专业课。

10.公安管理专业基础科段、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报考公安管理专业必须是公安民警,边防、消防、警卫部门的武警干部,公安院校在校生(含公安院校毕业待就业人员)。凡上述范围之外人员一律不准报考。

②具备上述条件者可直接报考公安管理专业基础科段。

③已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安管理专业和刑事侦察专业专科毕业证书者,可直接报考本专业本科段。

④已取得国家承认的法学类、公安学类有关专业专科毕业证书者,报考公安管理专业本科,须加考刑法学、公安学基础理论两门课程。

⑤根据全国考委“考委[1997]5号”通过规定:凡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等教育形式非公安、非法律专业专科毕业证书的公安系统在职人员,参加公安管理专业本科段考试,必须加考本专业基础科段中的宪法学、公安管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公安基础理论五门课程。

11.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工科类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段);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该专业,可免考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英语(二)、物理(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五门课程。

②其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段),需要加考工程力学(一)、机械设计基础和电工技术基础等三门课程。

自考专业级科目

12.经济学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报考本专业者,必须参加《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课程的考试,不论在各类高等教育形式中是否学过该课程。

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者,须加考专科段的经济法概论(财)、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财政与金融和基础会计学四门课程。

13.档案学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档案管理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中文、汉语言文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秘书学、行政管理学、历史学、党政干部专修等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两门课程。

③其它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五门课程。

14.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已获得本专业专科毕业证书者,可继续参加本专业独立本科段课程自学考试。

②已获得电工类非本专业专科(含以上)毕业证书者,须加考电力系统基础课程。

③已获得工科类非电工类专业专科(含以上)毕业证书者,须加考电工原理、电机学与电力系统基础三门课程。

15.计算机通信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电子类通信技术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电子类非通信技术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信号与系统(5学分)、通信技术基础(4学分)或数字通信原理(4学分);

③理工科类非电子类专业专科毕业生,须加考信号与系统(5学分)、通信技术基础(4学分)或数字通信原理(4学分)、非线性电子电路(4学分)。

16.邮电管理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管理类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非管理类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管理学原理(6学分)、经济法概论(财经类)(4学分)。

17.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或原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电子电工信息类非本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计算机组成原理(2318)(4学分);

③工科类非电子电工信息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计算机组成原理(2318)(4学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342)(4学分)两门课程;

④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计算机组成原理(2318)(4学分)、电子技术基础(三)(4730)(7学分)两门课程。

18.监所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正在读大专的监狱、劳教系统的人民警察、职工。

②非法学类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7学分)、刑法原理与实务(一)(7学分)、狱政管理学(5学分)、监狱学基础理论(5学分)四门课程。

19.市场营销专业(独立专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凡取得国家承认的各类高等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专科毕业证书者,均可直接报考市场营销专业本科。

②经济管理类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市场调查与预测(6学分)、市场营销学(5学分)、谈判与推销技巧(4学分)。

③非经济管理类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6学分)、基础会计学(5学分)、市场调查预测(6学分)、市场营销学(5学分)、谈判与推销技巧(4学分)。

20.旅游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旅游管理、饭店管理专业、导游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经济管理类非旅游管理、非饭店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旅行社经营与管理(5学分)、饭店管理概论(5学分)、旅游市场学(4学分);

③其他专业专科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6学分)、旅游市场学(4学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5学分)、饭店管理概论(5学分)、旅游与饭店会计(6学分)。

21.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新闻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本科段。

②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本科段,须加考新闻学概论(6学分)、中国新闻事业史(6学分),新闻采访写作(10学分),报纸编辑(6学分)四门课程。

22.教育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师范教育类非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生须加试“教育学”,非师范教育类专科须加考“教育学”、“心理学”。

23.计算机网络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电子电工信息类各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

②理工科非电工电子信息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计算机组成原理(2318,4学分)(原计算机原理2384);

③非理工科专业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层次的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需加考计算机组成原理(2318,4学分)(原计算机原理2384)和高级语言程序(一)(0342,4学分)。

24.电子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电工技术、通信技术、广播与电视技术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电子类非上述三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非线性电子电路(4);

③理工科类非电子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非线性电子电路(4),数字电路(4)。

25.农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①植物生产类(农学、植保、土化、果树、蔬菜、园艺、农业推广、种子等)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农科类(除植物生产类)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植物学(4学分)、植物生理学(5学分)、土壤肥料学(5学分)。

③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植物学(4学分)、植物生理学(5学分)、土壤肥料学(5学分)、作物栽培学(7学分)。

④40岁以上的考生可申请免考外语,但需加考农业推广技能(5学分)、农业生态基础(5学分)、农业政策与法规(4学分)。

自考专业级科目

26.畜牧兽医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报考条件:

畜牧、兽医、食品卫检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其它文科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家畜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兽医概论、畜牧概论、家畜病理学,理科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家畜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兽医概论、畜牧概论。40岁以上考生可申请免考外语,但需加考动物生理生化(5学分)、家畜病理学(5学分)、兽医药理学(5学分)。

27.社会学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社会学类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非社会学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已通过的课程可免考)社会学概论(6学分)、社会调查方法(6学分)、社会心理学(4学分);

③40岁以上的考生可申请免考外语,但需加考社会工作概论(6学分)、科学社会学(4学分)、中国社会学史(4学分)。

28.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社会学类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非社会学类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社会学概论(6学分)、社会心理学(4学分)、社会调查方法(6学分);

③40岁以上的考生可申请免考外语,但须加考劳动经济学(6学分)、劳动就业概论(6学分)、工资管理(4学分)。

29.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烹任类、经济管理类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

②其他类专业专科毕业生可参加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考试,需加考餐饮管理与实务、现代厨房管理、食品卫生与安全三门课程。

30.教育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教育学、教育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师范教育类非教育学、非教育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时应加考教育学(8);

③非师范教育类专科毕业生报考时应加考心理学(4)、教育学(8);

31.化学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化学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时应加考教育学(4)、心理学(4)。

32.物理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物理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时应加考教育学(4)、心理学(4);

3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师范教育类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科专业。

②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时应加:教育学(4学分)、心理学(4学分)。

34.数学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数学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②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时应加考教育学(4)、心理学(4);

35.体育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报考条件:

①体育教育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3)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规模也得到了同步发展,体育专业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然而,在为社会培养大量体育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因此,客观分析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生存现状,对于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招生现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高校局域网、河南省教育厅档案室、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体育学院资料室、参加有关会议,收集课题所需资料。

1.2.2访谈法采用召开专访和召开座谈会形式,对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各层次高校,随机抽样进行实地走访。

1.2.3理论分析法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理论分析方法,对获取材料进行处理,对相关问题进行论证。

1.2.4统计分析法对调查所获取的数据材料,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河南省体育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分析

2.1.1用人单位类型分布特征及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由于毕业生分配政策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省份、高校采用召开毕业生分配洽谈会的形式,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有不同的要求,分析用人单位类型,可以使我们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做好就业工作。下面以河南省教育厅在洛阳师范学院举办的2005年和2006年两次毕业生分配洽谈会为例加以分析。

两次毕业生分配洽谈会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的统计(见图1),59个招聘单位中,中等学校(含中学、中等技术专业学校)有48所,占82%;人才服务中心有2个,占4%;小学1所,占2%;教育局4个,占7%;俱乐部(含宾馆业)2个,占4%;幼儿园2所,占4%。95%的用人单位都分布在教育系统,说明体育教育专业功能依然强大,但体育俱乐部和宾馆服务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说明,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趋势正在形成,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另外,对学历的要求明显提高。有51个用人单位要求必须是本科学历,占87%;对专科生的需求量占13%。说明本科生的社会需求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

2.1.2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问题根据白文飞等2002年对全国15所体育院校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32.48%,不到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各类院校中排在最后。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03年河南省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5.5%,初次就业率为70.9%;《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第44期报道,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就业率为73%,河南省77.76%,其中灵活就业率28.66%。本次调研发现,河南省2005年体育专业总体就业率达80%以上,最能反映就业情况的初次就业率平均在50%左右或更低一些,新升本院校考研率在10%以上,河南大学、河南师大高于20%。

2.2体育教育专业现状分析

2.2.1河南省全日制学校学生、教师数量从河南省学生人数的发展趋势看,高中人数成上升趋势,2002年以后,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数,小学以及初中在校生人数成明显下降趋势。虽然高中人数处于上升期时期,但师范生的就业压力并没有得到缓解。结合全国人日宏观走势,可以肯定今后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数,小学以及初中的在校生人数将进入到明显的缓慢下降趋势中,预示着今后若干年内师范生的就业压力将会激增(见图2)

河南省专职教师数量的发展趋势呈现为:学前教育、高中逐年攀升,其中高中的增幅较为明显。初中小幅下降,小学下降幅度较大。分析教师与学生的数量关系,学前班学生数量在下降,而教师的数量则在攀升;小学、初中则呈现了师生数量同步下降的态势;高中师生数量呈上升态势。以上分析说明,近期教师的社会需求量应该较为稳定,但从今后5—10年的中期发展来看,将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见图3)。

2.2.2河南省中学体育课教师年需求量

根据河南省高校现行的引进人才制度,本科毕业生原则上不能进入高校任教,故只讨论中学所需教师情况。

(1)河南省中学校体育教师数量。本次调研显示,河南省普通中学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初中1:435,高中1:350。截止2004年,初中在校生人数591.35万人,高中在校生人数278.7万人。由此推算,河南省现有初中体育教师约1.36万人,高中体育教师约7963人。

(2)中学体育课教师年需求量。据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刘贤龙、周绍忠两位老师的研究成果,普通中学(包括初中、高中)教师每年减员率(退休率、其他原因离岗等)稍有不同,2006年至2010年平均减员率为6.927%。从河南省初中、高中生总数量的发展趋势看,今后将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故不考虑学生数量变化带来的教师需求量的增加情况。所以,普通初中每年需要补充942名,高中需要补充552名。每年河南省需要补充的中学体育课教师数量约为:1494人(见表1)。

但必须注意的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因此,在每年所需的将近1500名中学体育教师名额中,中心城市、城镇中学教师基本处于满编状态,而大量需要教师的边远、贫穷落后地区,毕业生并不情愿前往,即便是落后地区走出来的学生宁肯留在大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回去。这就会使每年河南省需要补充的中学体育课教师数量大打折扣。

2.3运动训练专业现状

研究显示,教练员队伍的自然减员率为5.6%,河南省每年需要补充的教练员数量仅为86人。由于一线的优秀运动队教练员都是国家队和省体工队退役的队员,故此重点分析二、三线专职教练员情况。接受访问调查的河南省l7所中专、体校领导大都表示,没有技术或专业理论特别好的毕业生,他们宁肯不再进人。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用人单位在进人问题上的谨慎,同时地市级中专体校近些年由于出口不畅导致的招生困难,以及单位编制所限导致的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愈演愈烈。以开设运动训练专业较早的河南师大为例,该专业毕业生2005和2006年灵活就业率高达58.14%和57.0l%,现实使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

当然,考虑到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从事其他工作的可能性,如进入中小学任专职教练员或进俱乐部当教练员等,学生的出路会更宽广一些,一些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就业更容易一些。但总体上看,河南省运动训练专业的招生规模已经大大超出社会需求。教练员是一种经验依赖型的职业,需要悟性、智慧和大量的竞赛实践,批量生产显然是不合适的。鉴于河南省目前已经拥有5个运动训练专业点,建议再审批新的运动训练专业时要慎之又慎,同时适当压缩运动训练专业的招生数量。

2.4社会体育专业生存现状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始于上世纪中期,为了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健身需求以及社会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专科层次的社会体育专业,1994年升格为本科。随后,广州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几所高校也设置了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近年来,社会体育专业布点的新增量一直高居体育学类5个本科专业之首。

据调查,现在还有不少院校以培养“管理型”和“经营型”社会体育人才为主要目标,但相关资料和社会实践表明,目前社会需要的是“技能指导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社会需求存在差异,据此招收的学生大多是文化素养较好,但技术能力较差。河南省社会体育专业招生也都是按照先划定体育专业分数线,按文化课分数从高到低进行录取。这种招生方法对“技能指导型”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极其不利。

从毕业生分配的角度讲,造成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一是专业工作失范,二是有职无位。市场发育还不成熟,一方面从事社会体育工作一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很少有受过专门的系统培养,另一方面是大量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毕业后另谋高就。还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报考,并且有些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强,比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优势。

截止2005年,河南省已经拥有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通过考核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一万多名。他们大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有专长,他们的社会体育指导活动更多具有业余性、义务性、荣誉性的特征。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较晚,目前有6所院校招收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年招生总量400人左右。理论上讲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社会需要,但由于人们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业余性的认同,加上已有过多的从业人员,理论上庞大的就业岗位要想转化为现实的需求还需要不断加大市场的培育力度。

2.5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河南省开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共有5所,分别是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洛阳师范学院、黄河科技大学,每年的招生规模在200人至250人之间。从近5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看(见表2),

到各级学校、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分别占到就业率的28.46%、16.05%。有极少数专业技术突出、综合素质好的毕业进入大中专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目前,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对高学历要求的普及,使得本科毕业生进入高校就业不再成为可能。而由于中小学校体育教师需要的是“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全面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一专一能”就逊色不少,再加上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属于非师范类专业,教师资格的获得仍是一大困难,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相比,到中等学校从事教师职业的机会在逐年减少,除非是作为武术教练员到校任职。到企事业单位就业者中,很多毕业生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所学专业,也有少数人从事了商业工作。

大多数人表示,这是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无奈选择。另外还有出国、入伍、自主创业等,所占比例达到了14.97%,到武术馆校任职和考上研究生的比例仅分别占5.49%和3.83%,但临时就业或待业者高达31.2%。这样看来,改行的毕业生高达47.25%以上,值得我们深思。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自身素质决定了他们较适合到学校、体育运动学校、武术馆校以及俱乐部从事教练员工作。但目前各地市专业运动队和运动学校的教练员多是退役运动员,工作状态较为稳定,因此各级教练员岗位缺编较少。有少数毕业生到民办武术馆校就业,但也属于临时状态,求稳定、求待遇的心态决定了他们随时会重新选择职业。通过调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没有从事保安工作的。据此推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将日益萎缩。

2.6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现状分析

河南师范大学每年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学生50名,黄河科技学院每年招收体育康复保健专科学生40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工作。从就业经验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学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原因是社会需求量小,学生知识面太过专一。河南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虽然超过了9o%,但其中有20%以上的学生是灵活就业。那么如何看待体育康复保健专科生就业问题呢?从优势上讲,高职高专的学生动手能力更强,从业的适应性也应该更好,体育康复保健符合大众健身的需要,黄河科技学院每年40人的毕业规模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学生是否有符合实际的从业态度从事康复保健一线工作,将会决定其就业状况。

2.7体育管理、体育旅游、体育新闻专业现状分析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体育管理、体育旅游、体育新闻三个专业很有特色,它们以郑州大学为依托,充分利用了郑州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新闻学强大的师资力量,很好地进行了校内资源整合,3个专业每年各招收30名学生。据调查,体育院校的体育管理专业、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体育院校在师资力量、软硬条件方面远远不如综合性院校的旅游、新闻专业。笔者认为,在综合性院校旅游、新闻专业招收体育旅游、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学习效果应该会更好。

3结论与建议

(1)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继续提高,原来以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为主的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新世纪河南省高等体育院校学历教育的方向,今后应着力提高学生的学历层次。

(2)扩招在给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创造出良好硬件环境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比如:体育学科各专业扩招与面临控制招生规模的矛盾;理论上的社会需求旺盛与社会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体育专业报考生的递增与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的矛盾等。只有适当控制体育专业招生规模的过快膨胀,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才能解决这些矛盾。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4)

作者简介:刘汉朝(1986-),男,安徽涡阳人,江西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陆璟(1986-),男,江西九江人,江西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103-02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毕业设计形式比较单一,毕业论文仍是最普遍的毕业设计形式,毕业设计不仅能综合检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也是对已有的教学环节的扩展和深化,更是检验和发挥学生创造性、开展创新活动的试金石,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但毕业论文的规范形式均为单一的学术论文,其考核片面注重学术性而忽略实践性、应用性,不但强化了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业教育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将创业计划书、营销方案等综合实践成果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有助于改善这种单一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也更符合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创业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到毕业设计中显得意义重大,可实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改革。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当代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信息为载体,知识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所谓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就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的一种认识。[1]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开展了“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中国、日本等九个国家参加了这一项目。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极大的加速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尤其近几年各个高校都大兴创业教育,很多创业教育思想与理念得了到广泛传播与深入。

二、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1.创业教育理念发展日趋成熟,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形式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2002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南京经济学院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拥有了很广阔的发展土壤,其发展规模与空间相当广阔,与此同时,很多创业教育理念发展也日趋成熟。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环节,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专业背景,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如较强的创新能力、强烈的市场意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这其中又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社会需要的是以创新精神为主的复合型人才。[2]基于此,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与多元素的毕业设计形式以满足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不同的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上也应该具有其专业特性,实现毕业设计形式与专业理论的有效接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所以目前很多院校都将这个专业的毕业设计确定为单一的毕业论文的形式,缺乏新意。在毕业设计中,如果全部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一是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二是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形式单一难免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已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采取单一制的毕业论文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很明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专业特性,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社会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创业教育理念下,要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进行改革,实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案、商业计划书、促销方案、STP策略应用等形式,突破单一制的论文形式,以实现毕业设计与专业特点的结合,这也完全符合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3]毕业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形式,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因“业”制宜。

3.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具备新的评价标准和制度保障

创业教育理念下,要求毕业设计形式必须多样化并附之新的评价标准与制度,以有效实现对其的监督和支持保障作用。任何新的毕业设计形式的出现都应该拥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判与监督,确保毕业设计过程中立题规范、审题严格、选题不重复、评价公平。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实行层级领导负责制,对选题、过程管理、成果评阅、答辩评价、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时间安排、质量评价、分工负责等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新的制度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多数导师对毕业生的指导仅仅局限于书面文字的形式,很少有实践操作性的指导,究其原因一是观念上的因素,二是制度保障体系没有跟上。在创业教育理念下,不仅要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理念与形式,也需要很多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予以支持。

三、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思考

1.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指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抄袭剽窃现象严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新意,独创性差。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形成也需要相应理论基础作为后盾,在制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基础要求以外,还应提高创业教育理念基础的要求,有效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理念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影响是全程的,从最初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答辩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应加入创业教育的理念,更加全面的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因此,应该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2.建立“三导一体”模式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所谓“三导一体”模式就是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领导督导,毕业设计导师指导,班级辅导员引导为一体的,层次分明但又层层相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改革的决策者,学院领导除了要在过程中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理念以外,还应督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结束时的评价监督,更多的是过程监督,学院可以分设不同督导领导小组,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毕业设计类型进行有效的督导,确保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导师的指导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指导,是指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指导;另一层是创业教育的指导,包括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后者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遇见困难或者疑惑时,导师此时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具体的实际操作类型的毕业设计,导师可以提供很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确保学生高效、高质、完整的完成毕业设计。通过专业导师对选题的适当控制和引导,加强过程的监控和指导,使毕业论文(设计)真正达到训练目的,不会成为流于形式的鸡肋。[4]辅导员是与毕业设计者关系最紧密的一层,他们更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专业与创业教育理念的对接,引导学生选择更加合理的毕业设计类型,制定更加科学的毕业设计方案。领导督导、导师指导、辅导员引导,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水平评价进行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而且这种服务与管理具有开放性,更能发挥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实施对“业”施教,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

主要包涵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主要目的就是根据不同的专业特性采取更适合专业本身发展的毕业设计类型。创业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与一般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业教学理念时,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生源质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5]对“业”施教就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采取合适的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与创业技能,这样有助于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因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适当添加创业教育的课程,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很多,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学,还应该开展更多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创造与创新能力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发挥自我创造能力,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与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校面临很多竞争,其中毕业生的质量竞争日显激烈,作为衡量毕业生质量指标之一的毕业设计更成为竞争的焦点。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工作的认识,加大各方面投入并做好各项保障工作,这样不仅能提高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对其他高校也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先奇.创新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N].光明日报,2008-04-09.

[2]沈常宇.毕业设计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7,(2).

[3]吴玉萍.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7).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1-0039-07 文献标志码:A

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和休闲体育专业2017版培养方案修订在即,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究竟区别在哪里?2个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就业趋势等方面到底有哪些不同?如何将《意见》融于修订之中?本研究在对上述问题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后,进而对新版培养方案的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2013版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项设定等内容进行对比,再结合对2012届至2015届的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就业角度对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对策和建议。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

2结果与分析

2.1培养方案对比研究

2.1.1培养目标

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能够在城市社区、农村乡镇、职工健身、商业俱乐部,从事运动健身、指导、经营和管理活动等工作。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休闲业、休闲体育服务业和休闲、娱乐、健身指导等工作,能够从事休闲体育管理与指导、体育旅游与开发、休闲体育产品策划与设计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专业划分过细的现状_2],体育学院也不例外。在体育健身指导、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面,2个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

2.1.2课程设置

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主要设为必修课和选修课2大部分(见表1、表2、表3和表4)。在选修课部分设计采用了比较流行的模块理念,共4大模块,分别为:模块一,通识理论;模块二,运动技术;模块三和四为2个专业方向,休闲体育专业方向是体育旅游和高尔夫球,社会体育专业方向是社区体育指导和健身房运动。

1)公共必修课。公共必修课部分全国高校几乎都一致,首都体育学院在该部分加入了“体育概论”这一课程以体现体育专业院校特征。在公共必修课程部分,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上没有差别。

2)专业必修课。比较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必修课部分发现,二者区别依然不明显。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了19门专业必修课,休闲体育专业开设了20门专业必修课,其中有17门课程在内容和学时上完全一样。不同之处在于,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了“体育社会学”“社区体育”,休闲体育专业开设了“休闲学”“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产品策划与设计”。可以看出,上述不同课程也就是这2个专业的主干课程,由此分出了2个不同的专业。

3)专业选修课模块一(通识理论)

在这一部分的课程设置中可见,社会体育专业和休闲体育专业分别开设了10门课程,其中只有一门不同,社会体育专业开设“康乐体育服务与管理”,休闲体育专业开设“休闲社会学”。这2门课的设置原本是希望2个专业的学生通过选修了解一下对方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因为是选修部分,所以每名学生可在共计1分的课程中选修至少13学分完成学业;若是2个专业的学生都没有选上述这2门课程的话,则这一模块恐怕会再次出现课程、学时完全一样的局面。

4)专业选修课模块(运动技术)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2个专业的运动技术模块选修课设置完全一样。在通识理论模块差别不大的前提下,运动技术模块又完全一样。在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上,技术课的任课教师对于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是一致的。此外,可供选择的运动专项过少(羽毛球、网球、健美、瑜伽、游泳),导致学生不得不学毫无兴趣的项目。

5)专业选修课模块三、四(专业方向)

通过研究发现,模块三、四的设计初衷是与将来的就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的。社会体育专业规划出了2个就业方向:社区体育指导和健身房指导;休闲体育专业规划出了2个就业方向:体育旅游和高尔夫球运动。

①社区体育指导。我国目前还没有社区体育指导员这一岗位。目前虽然学生在读期间可以申请获得国家一级体育社会指导员证书,但目前参加这一培训的主体普遍是进修的公职人员。若想从事这一领域工作,首先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才能获得社区工作的岗位。

②健身房指导。这一岗位要求较高,中国唯一的健身教练认证机构是国家体育总局的中国健美协会。“中国专业健身教练证书”由国家体育总局官方认可、中国健美f会颁发的关于健身教练从业上岗的专业证书。“国际私人健身教练证书”是世界健美健身联合会对私人教练水平进行认证考核后颁发的专业证书。专业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中国专业健身教练(初级)、中国专业健身教练(中级)、中国专业健身教练(高级)、中国专业健身教练(部级)、国际私人健身教练(IFBB)。目前,课程培养方案中没有相关培训和输送渠道。

③体育旅游。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满足各种体育需求,借助于体育组织或其他中介机构进行的旅游活动。显然,我们培养的是导游、中介组织者或参与其中的管理者。这个专业与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课程的内容以领队、导游为主。导游必须持证上岗,目前对于户外领队还没有特别资质要求。结合目前我国加大体育产业的开发力度,全民进入休闲时代的大背景下,可以看出这一专业方向前景较好,但需要从业者抛弃体制内的稳定工作和收入,这样在一线城市有一定的生存风险。

④高尔夫球。高尔夫教练,同健身教练、导游一样都必须持证上岗。通过中国高尔夫协会相关资质考试获得CGA认证,即可成为职业教练。学生仅仅依靠简陋的挥杆练习场,几乎是不可能从事这一领域教练工作的。除此外,高尔夫俱乐部的前台接待、球童、场地养护等工作似乎又不需要大学本科学历,且收入与学生的期望落差较大。此前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北京体育大学高尔夫方向班,其毕业生真正在高尔夫领域工作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2.1.3专业实习

目前2个专业的实习安排在第6个学期实施,共计18周。在具体实习的单位上,2个专业并未进行严格区分,主要实习基地有健身俱乐部、街道社区、区体育局、区体育科研所、高尔夫俱乐部、网球培训俱乐部。健身俱乐部的实习岗位有前台接待、会籍销售、幼儿健身、场区维护。街道社区的实习工作以协助办事人员日常工作、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高尔夫俱乐部实习工作以前台接待、球童、场地维护等为主。网球培训俱乐部实习点以协助俱乐部日常运行、协助主教练进行青少年启蒙训练为主。实习基地围绕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领域经营管理场所选择和设置。在经营性场所实习,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工作报酬。

存在问题:健身房实习生无法进入健身指导领域,只能做服务性工作。社区实习与将来就业无法挂钩。体育局、体科所实习领域与本专业比较接近,但目前这些单位招聘人员要求最低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尔夫俱乐部实习工作也是让学生做些服务性工作,对于技术、指导能力帮助有限。网球俱乐部实习有一定针对性,对于专项学生技术指导能力有提高。街道社区和留在本校各科室实习基本与专业无关。

2.2近4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对比分析

2.2.1就业现状

本研究通过首都体育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获得近4年(2012届至2015届)社会体育专业与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数据。其中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共计149人,社会体育专业192人,涵盖这2个专业的近4年的所有毕业生。

根据对就业数据统计,每年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都高达96%以上。其中就业去向包括:升学、出国、学校体育教育、国企、文化体育、部队、公司、村官、行政机关、待业和灵活就业。升学是指考取研究生,休闲体育专业有3人考研,社会体育专业有7人考研。部队主要是考取特警和警备局武警,2个专业分别在2012年和2013年共有13人入警。社会体育专业4年累计有7人选拔任北京村官。入职体育文化公司的人数则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行政机关主要是参加公务员考试合格者,入职公务员系统。当然,数据中不乏个别学生为完成学院就业指标任务,临时找公司接收了事,实现一次就业,但是数据中,被教育系统、特警、警备局、考研升学、村官、文化体育公司及行政机关这些接收单位的数据是真实可信的。

2.2.2就业岗位分析

2.2.2.1教师岗位

尽管与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悖,但无论是社会体育专业还是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中,有半数在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其中社会体育专业占到53.7%,休闲体育专业占49%,并且,他们当中大多数为小学体育教师,中学体育教师占少数。主要原因:1)北京地区由于户籍限制,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需求较大。2)部分中小学对于应届毕业生教师资格证的要求比较宽松,有些毕业生先入职工作,补考教师资格证后再转正获得教师岗位编制。3)教师工作收入相对稳定,是很多毕业生的首选。4)社会大众对于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了解不多,体育考生身份加上教师资格证就可以获得认可,尽管这2个专业与学校体育教育无关。

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入职体育教师岗位的数量在2014届就业情况中发生了断崖式下滑(如图1所示)。其主要原因是从2014届毕业生开始扩大招生范,面向全国招生。由于受到户籍限制,京外生源毕业生在北京入职中小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目前,统计就业数据仅发现3名京外生源毕业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而北京籍毕业生入职中小学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例如: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28名北京籍毕业生中有23人是体育教师;2015届休闲体育专业18名北京籍毕业生中有16人应聘到体育教师岗位。

统计发现,在所有体育教师岗位中,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以小学体育教师为主(如图2所示),并非毕业生不想选择初、高中,而是初、高中的岗位竞争更加激烈。与小学相比,初高中的教师待遇更高、作息时间更灵活。就教师岗位而言,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面对本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外,还要面对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相关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竞争。此外,近几年体育专业研究生群体也加入到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应聘竞争中。

2.2.2.2体育文化公司

体育文化公司的岗位与这2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尤其是问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是高度吻合。体育文化公司主要包括健身俱乐部、体育文化推广公司、体育顾问公司。从统计数据来看,就业签约单位为体育文化公司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规模上仍然不大。个别京外生源的毕业生标注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回到户籍所在地进行二次就业也无外乎是学校和体育文化公司2种。京外生源的毕业生在北京就业只能选择体制外的岗位,这样在扩大招生范围之后的2014届毕业生中,这一数据也发生了急剧的增加(如图3所示)。

2.2.2.3升学

累计2个专业的4届毕业生中,有10名毕业生考研升学。个别入职中小学的毕业生通常会在工作后考取在职研究生。这个数值比例不到3%,同其他综合大学相比较,少之又少。体育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满分为500分,其中:英语、政治全国各专业统一命题,各100分;各院校单独出专业试题,专业课一150分、专业课二150分。不同专业根据报考热度有所差异,热门专业录取在360分左右,冷门专业则需要280分左右。虽然,考研并不是一个主要的就业渠道,但是应该鼓励学生尽早准备,继续深造,为就业拓宽方向和门路。

2.2.2.4特警、武警

北京市特警总队和北京市警备局在2012年和2013年进行了2次招收应届生测试,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共有13人通过测试入选。应该说对于体育专业毕业生来说,在体能测试上有一定优势;但是这种岗位的招录有着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2014年、2015年北京市没有进行招录,2016年招募测试又重新启动,这种不确定性让学生无法提前进行测试准备。

2.2.2.5其他(公司、待业、灵活)

这一部分的数据比例相对较高,主要包括保险公司、金融公司、租赁信托公司、园林绿化等。主要特征是与我们的毕业生所学专业关联不大,不排除学生为完成就业任务指标,而采取临时应付的可能性。

2.2.3矛盾所在

目前,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际就业情况存在着非常大的矛盾。毕业生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非常少。反观中小学体育教学却占有绝对比重。

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不够。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更加倾向于收入稳定、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的岗位。因此,体制内的工作成为首选,其次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体制外工作。随着招生范围的扩大,二者比例趋于平均。受京籍户口限制,京外生源毕业生被迫选择体制外的企业、公司等工作岗位。

2.3培养方案修订对策与建议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发展目耍强调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这些无疑为社会体育和休闲体育2个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2.3.1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修订中要注意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2.3.2专业模块设置

根据目前毕业生就业情况建议将专业模块设置为以下几种。

2.3.2.1学校体育(体育教师)

相应课程: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青少年心理发展、运动损伤防治与急救。与体育教育专业区别是,体育专业以田径、体操、足、篮、排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主,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学方向则以羽毛球、网球、游泳、户外拓展等新兴时尚运动为主,满足日益增加的中小学体育活动中对这些专项教师的需求。

2.3.2.2职业体育(陪练、私教、导游、领队)

相应课程:市场营销学、体育管理学、户外运动领队、体育旅游、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与运动训练专业区别是,培训目标定位在初级或是启蒙级别的市场培训,更加贴近大众健身领域。

2.3.2.3升学、公务员(考研、出国、村官、行政、武警、特警)

其相应课程为,大学英语(四级)、行政能力测试、申论、公共基础知识。这些考试课程内容全国统一要求,个别地方政府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

2.3.2.4经营管理(公司、企业)

相应课程: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经济法、管理定量分析、财务管理、消费者行为学。与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区别是,其具备专业体育运动技能,能够从事体育市场一线培训、俱乐部经营、业余赛事策划等。

2.3.3运动专项

设立篮球、羽毛球、网球、游泳(4种泳姿、救生、潜水)、健身健美(限男生)、健美操(限女生,健美操、瑜伽、普拉提)、搏击(散打、跆拳道、摔跤)、户外运动(攀岩、拓展、徒步、露营、山地自行车),每个项目设定不超过20人,学生初选,任课教师复选,第二学期学生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可进行调整。

2.3.4专业实习

依据学生运动专项与就业需求来选择专业实习单位,去除高尔夫俱乐部、居委会、本校科室,减少健身俱乐部数量,增设中、小学校、体育文化产业公司。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通过对现培养方案的对比研究发现,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2个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实习等方面差别不大。

2)现有专业选修模块设置方向比较狭窄,培养过程难以满足社会岗位实际需求条件。运动技术专项种类可供选择太少。专业实习岗位对学生锻炼不够。

3)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精神,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更加倾向于收入稳定、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的岗位。北京生源毕业生入职体育教师岗位比例较高,且以小学为主。京外生源毕业生则就业岗位最为接近专业的培养目标。

3.2建议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6)

1.前言

体育教育专业是我国体育院校开设最早的体育类专业,也是我国体育院校中规模最大的主干专业,每年招生人数多、专业辐射面宽,〖JP2〗为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的合格体育教育人才,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由此引发的另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扩大规模的辅政策和措施跟不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约束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问题,教学条件下降,师资不足,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等问题。体育教育专业育人质量总体不容乐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难度大。因此,有必要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寻找有效改善就业现状和对策,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宏观调控与专业建设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JP〗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我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2011届三届毕业生120人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设计了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情况调查表共发了问卷500份,回收456份,回收率为91.2%,有效问卷410份,有效率为82.0%。〖JP〗

2.2.2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阅读了有关专著和文件,并查阅近十年全国体育期刊中有关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论文,了解研究现状,力求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2.2.3数据统计法

对问卷所获得的数据用SPSS17.0进行常规统计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就业观概念界定

本文所指的就业观,具体来说是大学生对于各种不同职业的评价、意向以及对就业所持有的态度。它是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和就业行为在其思想中的反映。对于选择不同职业的理由,判断职业的好坏,个人适合何种职业等都会由于就业观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它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的。本研究在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选择已经毕业或者大四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因为他们有大学四年生活经历,对事物包括职业在内都有自已的判断力和比较稳定的看法、认识和理解,相对于其他三个年级来说,对就业观的理解和认识都比较成熟、稳定。

3.2 湖南省湘南学院体育专业就业现状

3.2.1湘南学院体育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率

表1 湘南学院体育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率

湖南省湘南学院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中(如表1),2009-2011届的毕业生就业率为79.1%、82.5%、82.7%;由表中可以看出我校体育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呈现一种上升趋势,就业状态也比较乐观。但2010届-2011届上升趋势不明显,此外近两年我省民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师趋于饱和,今后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将会受到更大影响。因此,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今后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我们应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给与更多的关注。

3.2.2 就业去向

通过对应届毕业生理想工作单位意向和往届毕业生工作去向的调查显示(如表2):12.2%的毕业生想去高校任教;9.9%的毕业生愿意去企业单位工作;9.1%毕业生由于就业压力大准备继续考研深造;18.8%的毕业生打算进入各地市高中普通初中、小学教学; 50%的应届毕业生着手考公务员进公安、军队及政府机关工作; 从表 2 可以看出,应届毕业生的工作选择与已毕业的学生工作岗位有很大差异:首先,高级中学及地方初中、小学应是现在毕业生的大致去向,在实际调查中显示已毕业的学生在高级中学和普通初中、小学教学的比例占 62.1%,是毕业生就业主要岗位。这说明现在应届生的就业去向目标和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应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其次,应届毕业生约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比较乐意去公安机关、军队及政府等事业机关工作,但在对已经参加工作的湘南学院体育专业的学生统计调查中显示:在公安、军队及政府机关上班的人数占 10.3%,这与应届毕业生选择比率差别很大,说明应届毕业生对择业的期望值过高。从表2也可以看出毕业生从事行业很多,这说明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大,迫使他们到其他行业就业。为了适应其他行业的需要,在校期间体育专业学生应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毕业生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2.3 工作满意程度

体育学专业已毕业学生对目前工作满意程度的情况统计的数据显示(如表3),13.4%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很满意;27.8%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满意;38.8%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基本满意; 11.9%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不太满意;8.1%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很不满意。由此可知,80%的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持满意的态度。

3.2.4 工资待遇情况

体育专业毕业生工资(如表4)主要集中在1500-2000之间占31.1%,其次是2001-2500占26.6%,第三位是1500以下占18.3%,第四位是2500以上占17.1%,第五位是不稳定占6.3%。此数据说明大部分工资待遇偏低不理想,毕业生就业的高期望、高标准与目前的现实状况有很大差距,希望现阶段学校的相关部门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指导,让毕业的学生了解现实社会的就业状况,使学生对就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要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3.3体育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相关因素

3.3.1影响就业因素统计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如表5),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紧张状况也并非单纯由高校扩招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扩招使毕业人数过多而就业岗位相对减少占93.7%;(2)获取招聘信息少 占82.4%;(3)城乡差别大不愿去基层农村占81.1%;(4)就业过程不公正现象占53.7%;(5) 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密占52.1%;(6)就业政策信息了解少占47.6%等。近年来全国增设体育专业,增加体育生招生单位以及连年扩招使得我省体育毕业生人数激增,而相应能为他们提供的就业岗位却呈下降趋势。从他们的就业目标来看,主要还是到各级各类学校做体育教师。然而并非只有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学生从事体育教师职业,其他所有体育专业毕业生毕业首选工作单位也是到学校当体育教师,加上省外同专业人才的涌入,硕、博士毕业生扩招的同时挤占就业市场的高端等等,这就使得就业环境本就紧张的本、专科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上加难。由此可见,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口径窄,需求量有限,就业形势不乐观。

3.3.2影响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社会因素。

影响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如表6)的社会因素中,国家的就业政策占 27.3%,社会需求占 21.4%,目前,体育专业扩招 14.2%,可见国家的就业政策、社会需求、体育专业扩招是影响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社会因素,而其他影响因素依次是学校教师的饱和度,经济条件、研究生扩招、不良的就业风气。

3.3.3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单位的差距情况

据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如表7),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的原因”一题中,22.2%的毕业生认为是只是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20.3%的毕业生由于不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引起所学知识与单位的要求存在差异;19.1%的毕业生认为是学校所学知识太单一; 16.5%的毕业生认为是学校所学的知识落后;11.3%的毕业生认为是理论知识少;10.6%的毕业生认为是技术技能较差。由此可看出,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学校所学缺乏实践经验,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其次所学知识单一、所学内容落后以至于在现在教学中感觉知识滞后、所学内容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做一些调整,增开一些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更紧密的、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科目,使所学的知识对今后的工作更有帮

助。

3.3.4 影响育专业学生就业的个体因素统计

影响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如表8)的个体因素包括: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父母社会地位、自身对就业的期望值、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的期望值、学生的就业心理等。调查中发现学生的技术水平、父母的社会地位、自身对就业的期望值是个体因素中影响学生就业的前三位因素,其次为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对学生就业的期望值、学生的就业心理等。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目前湖南省湘南学院体育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扩大不明显,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尤其在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新形式下,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已有一定上升。

4.1.2对于自身能力问题、择业主动性不够、定位不切合实际、学校的就业宣传和指导不够等因素的选择则较少,表明目前体育院系毕业生在择业过程当中,并不能正视客观现实,对于就业压力较少从自身因素考虑。在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应届生工作区域定位在地级市、县级市得比较多,农村或乡镇的比较少;能接受的最低月工资待遇在2001-2500元最多,占63.3%,说明应届毕业生还没有认识到就业的现实形势的严峻性,有待于加强就业指导。

4.1.3影响湖南省湘南学院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个体因素(自身素质、家庭因素)等等。社会因素主要有:国家政策、社会需求、体育专业扩招等;学校因素主要有:课程设置、学校的知名度及师资结构等;个体因素主要有:就业能力、就业心理及观念,专业技术水平、父母的社会地位、自身对就业的期望值是个体因素中影响学生就业的前三位因素,其次为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对学生就业的期望值、学生的就业心理等。

4.2 建议

4.2.1 转变就业观念,摆正就业心态,应当适度降低就业期待

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社会需求不了解,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他们择业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业难就难在就业观念上,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理想与现实的差别,导致就业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以至于,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就业创业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我们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摆正自身的心态,降低就业期待。学生树立灵活的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增加就业的机会。

4.2.2完善就业信息体系 加强就业教育与指导

在现代化社会,谁掌握了信息,谁就取得了主动权。学校招生就业处应完善就业信息体系,拓宽就业渠道,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宣传力度,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前来招聘;收集大量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将用人信息和服务咨询上网,推荐实用的人力资源网站,为毕业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平台;发挥校友资源优势,获取就业需求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等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越发紧张。面对人才市场激烈竞争的新局面,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严峻已成为社会现实。新形势下我们应该结合就业教育指导和倡导学生自主创业来缓解体育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首先,我们要在高校配备专业的教师,开设《就业指导与自主创业教育》课程,并开设相关课程作指导,提高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将该科课程纳入教学大纲,要求师生写教学计划和学习心得。其次,将该科课程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全面掌握《就业指导与自主创业教育》课程教育的精髓。最后,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爱好,及能力,针对现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加以指导、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以外,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请部分自主创业成功者回到学校进行现身教育指导,改变学生对就业的片面认识,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和能力,以此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体育专业的就业率。

4.2.3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打造实用性人才培养体系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校期间应培养学生以下三种能力,一培养有永恒价值的基础能力,根据现在通行的说法是四张“通行证”:会外语、用电脑能开车、懂法律,这是所有学生在毕业时都应具有的能力。人才培养方案中,体育专业要根据这一要求,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二培养具有体育专业的实际教授能力。三是培养有发展价值的拓展能力,根据专业的特点,选修合适课程,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史彩虹.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8).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实习;会籍顾问;健身俱乐部;河北省

教育部于2012年将“社会体育”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但本文研究该专业的实习情况,仍以原来社会体育专业命名。随社会发展和大众健身开展,社会急需该专业人才,毕业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最好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职前教育的最佳实践环境,结合该专业特点,健身俱乐部是校外最主要的实习基地,这是不争的事实。可从事的实习岗位有私人教练、团课教练、会籍顾问等,目前河北省该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在健身俱乐部以从事会籍顾问为主,这是实际市场现状,但老师和学生对这一现状存在质疑和不满,导致实习达不到真正效果。已经引起相关学者关注,但研究很少,不能提高老师、学生和俱乐部的重视程度。

一、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毕业前,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单位)进行集中实习[1]。

2.健身俱乐部

本文中的健身俱乐部是指商业健身房(俱乐部),其定义为设有集体健身场地、负重和有氧健身器械设备以及健身指导人员,并向消费者提供有偿健身与健美服务的体育场所[2]。

3.会籍顾问

会籍顾问,即在会员制的商业健身房里从事会籍的销售与管理服务的从业人员[2]。

(二)研究现状

葛艳荣,姜芳[3]写到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定位应优先关注商业体育的人才市场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这里的技能包括指导健身、销售和基本的管理技能。会籍顾问是健身形象顾问,体现指导健身技能;向顾客介绍店面特色、掌握锻炼动机以及日后会员维护等都体现了销售和基本的管理技能。从该专业出发,会籍顾问人才培养符合该专业就业市场定位。谭金飞等[4]写到目前健身俱乐部在选择健身会籍顾问时忽视了这个岗位的重要性,在人才的选择上模糊了岗位要求,导致当前多数会籍顾问能力欠缺。故该专业可侧重俱乐部会籍顾问人才培养。邱明强、韩东在直接以开设健身会籍顾问培养方向的可行性分析为题目,写到该专业开设健身会籍顾问培养方向使其培养方向更全面,更能适应社会需要。这些都充分说明学生会籍顾问实习岗位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北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会籍顾问实习岗位的必要性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硕博论文、期刊和书籍,全面了解与本论文有关的前沿动态,为本文撰写奠定理论基础和依据。

2.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河北省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石家庄学院、邯郸学院、邢台学院等院校相关的老师27人进行访谈,大部分院校在该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时,合作的健身俱乐部主要有宝力、超越两家。

3.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石家庄宝力、超越两家俱乐部的300名实习生为调查对象,了解该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周期、方式情况,以及毕业实习前后对从事健身俱乐部会籍岗位的看法。

4.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2010软件,对得到的关于该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从事健身俱乐部会籍岗位的认可度进行统计并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从该专业角度

该专业技能主要是指在具体岗位上的工作技能,包括知识和运动技能。知识技能包括体育市场营销策划、社会体育管理技能、健康管理等。社会体育的职业领域有社会体育指导类和社会体育经营与管理类。前者的工作职责要求具备一定运动技能、较强的教学能力、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后者的职业区域岗位几乎都是销售或管理。以会籍顾问为主要实习岗位符合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且实习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能实现。

(二)从健身俱乐部角度

健身俱乐部要求毕业生的能力与知识程度达不到,会籍顾问的工作特点比较适合实习生。如果实习生后期觉得自己不合适或想尝试其他岗位,俱乐部也会考虑实习生个人发展,据实际情况来安排。

(三)从实习生角度

从事该岗位过程中压力较大,学会抗压是大部分在校生需要锻炼和提高的;该岗位能为从事教练奠定很好的基础。如果这个岗位适合自己或毕业后没有更好就业单位,可继续从事,实现实习、就业和继续深造。

(四)从实际市场调查结果

河北省10所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安排实习生去健身俱乐部实习,有的采取轮岗形式,但实习时间有限,想深入了解、体验该岗位所需的综合素质和市场需求,大多数院校还是采取以某一岗位为主的实习形式。不考虑性别因素,实习后学生对实习从事会籍顾问的认可情况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从事会籍岗位很重要,具有必要性。

(二)建议

1.学校在该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方面要结合社会需求,应重视与会籍顾问岗位相关的教育与培养,让学生真正了解该岗位的工作内容、要求等。

2.实习前学校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实习单位应安排专业人员去合作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关简单的培训;实习过程中相互联系,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表现,做到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使实习有更好的效果。

作者:马娇 薄雪松 韩芳 陈陆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石岩,刘勇,杨忠伟.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与职业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23-40.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8)

近几年国内关于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讨论,其实质是在探寻新闻教育如何适应社会 发展 需要,培养符合媒体和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这一新闻教育的本质问题。目前,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多,既有宏观层面的体制性问题、学科内在矛盾问题、教育学术化导向问题,也有微观层面的课程体系问题、师资队伍问题、实践教学问题,教学方法问题等。当前的讨论围绕宏观层面问题的居多,如招生规模、办学体制、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等,而对微观层面问题关注的较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基本明确了,但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小方向依然不清,改革路线不具备现实性,改革内容不具有操作性,改革没有近期目标。教育改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探析我国新闻学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革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毕业 论文 (设计)提出基本构想和改革方法。

一、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灵魂的迷失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审视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看到我国新闻教育的迷失和困境。

1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认识模糊。

国内高校对新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模糊由来已久。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掣肘新闻教育改革的关键。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一个简洁明了的答案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可是翻开国内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很少有高校能够明确提出是为新闻媒体培养一线的记者、编辑的。新闻工作者这一称谓往往被“新闻从业人员”、“新闻传播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取代。这里反映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概念变换,而是新闻学教育自身定位的基本问题。

现代 新闻学教育自诞生以来,一直把培养职业记者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不同时期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记者,如何使学校培养出来的记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包括在当今美国对新闻学教育的争论,依然是围绕培养“专家型记者”还是培养“融合型记者”展开。无论怎样改革,培养职业记者的目标没有改变。反观国内,新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语焉不详、笼统模糊,方向迷失。这与没有认清新闻学教育和传播学教育的联系有关。恰恰由于这种对新闻学教育_和传播学教育相勾连的认识误区,导致新闻学教育发展中出现了“培养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被培养非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和传播学取代”的局面。在当下学界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界限差异都没有理出头绪的前提下,盲目用传播取代新闻是弊大于利的,用笼统的传播人才完全代替新闻人才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社会、业界和学生都怨声裁道。

2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有着较大的差距

如果就本科层次的新闻学教育而言,不管是研究性大学的新闻院系,还是教学型大学的新闻院系,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合格的抑或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其差别可以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区别等。依托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必然是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的。在代表美国最高水平的新闻院系里,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教育中“只有25%的课程是新闻、专业课程,75%是其他课程,包括 历史 、 政治 学、 科学 等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新闻专业的128个学分中,新闻学课程最多只占44个学分,剩余的80多个学分中,65个学分必须修完人文、社科、 自然 科学和 艺术 课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教育的特点是“课程设置完全以新闻业务为核心,正如他们自己宣称的不讲理论,只讲实践。”

反观国内高校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一个在新闻言新闻的、相对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课程构架”,即使像人大、复旦这样一流的新闻学院里,依然是过度强化新闻类课程,新闻类课程占60%左右。通识教育中除掉政治类的两课、外语、 体育 、 计算 机外,真正属于文、史、哲、艺术类的课程凤毛麟角。新闻类课程中又以理论讲授为主,最优秀的教师不是讲授实务型课程的,而是讲授理论的。课程设计多年一贯制,没有课程更新,课程建设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新课程中讲授概论的多,讲授实务的少。所以,媒体人士反映“很多新闻学院设置了各种课程,但这些课程培养的人90%不实用”。课程体系的种种缺陷不足以支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要对现有的的课程体系进行伤筋动骨的梳理和调整,恐怕又会遇到许多现实的阻碍,比如一些地方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中,不分学科、专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建立全校所有专业的大一统的通识教育课程,各个专业很难依据专业特点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再如新闻学专业教师自身对新闻类课程难以割舍,既不愿面对无课可带的局面,也不愿让把自家“山头”拱手相让他人等。这些都导致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多停留在研讨阶段,付诸实施者少之又少。

3 实践教学脱离实践,人才培养纸上谈兵

1 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 论文

毕业论文长期以来都被视为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新闻学等同于一般人文社会 科学 的背景下,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却要以写学术论文的这种方式来结束其职业训练,似乎有些滑稽。毕业论文美其名曰是考察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检验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效。但是这种考察的方式却背离了新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新闻学 教育 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管是应用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他们都是新闻工作者。当然,如果一些大学认为其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术型人才则另当别论。我们衡量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标准是什么?显然不会是新闻工作者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而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既然如此,新闻学教育为什么会把毕业论文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成效的最后一道关口呢?这个悖论却长期存在于新闻教育之中。恐怕这笔账就不能赖在教育体制上面了。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新闻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出了问题。

用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在国际上已经成为新闻教育界常规的做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新闻学院课程模板》中就要求新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可以用新闻作品替代毕业论文。新闻学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学术论文符合专业 发展 的基本逻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媒体,就应该能够胜任媒体的实际工作需要,是一个标准的记者媒体检验其是否合格,主要看其是否能够担当起各种新闻采写任务,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闻报道的技术手段完成新闻作品。表面上看,这是对学生是否掌握新闻工作所需要的“术”的检验,实质也包括了对学生是否有“学”的检验。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包含了“学”和“术”两个方面的水准。因此,是否能够采写出合格乃至优秀的新闻作品 自然 应该成为新闻学专业检验学生的标准尺度。

以往的毕业论文只是考察了学生是否有“学”,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学”的水平和素养,不应该通过学术论文得以表现和张扬,而应该通过他所创造的新闻作品来实现和反映。因为新闻记者的终身职责就是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大学毕业时的新闻作品就是其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起点。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往往是“学”和“术”的集合体,它渗透了记者的人生智慧、社会敏感、学养学识。“术”依托“学”而存在,“学”凭借“术”而表现。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毕业论文考察不了学生“学”和“术”结合的水平,只能看到学生掌握的“学”,看不到学生掌握的“术”。更何况,此“学”非彼“学”。学术论文考察的是学术之学,新闻作品考察的是智慧之学、人生之学。就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看,其拥有智慧之学、人生之学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其拥有的学术之学。

2 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体系

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必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把握好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审的客观性、公正性。

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价体系的核心应该是媒体的而非学院的。也就是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指导教师和评审委员会在考察学生的毕业设计(新间作品)时的标准应该是媒体的标准,而不能是学院的标准。一言以蔽之,就是看被评审的新闻作品是否达到了媒体刊播的标准和要求。这项评价原则不能说太高,也没有超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本科学生的能力‘要求。对于新闻学专业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和社会需要、媒体需要实现“零距离”对接,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内是准记者,走出校门就是记者。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即将从高校毕业的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的能力和学识都应该也必须达到媒体的要求,即使不是对优秀记者的要求,起码也是对合格记者的要求。因此,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原则不仅包括各种新闻要素,还应当包括 政治 要素、受众要素、市场要素等。

对新闻作品的评价难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新闻实践中对同一个新闻作品见仁见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不同于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既要从新闻作品的基本规范着手,比如新闻真实性、新闻趣味性、新闻五要素、写作技巧、内容完整等;还要把选题意义、内容深度、新鲜新颖、新闻时效、标题引人瞩目、细节丰富、采访过程等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新闻因媒体的差异分为报纸新闻、电视新闻、广播新闻。对这三种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要分别建立各自不同的评价体系。既要考虑不同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在内容、形式、表达等方面的共同之处,还要考虑它们各自的差别。如电视新闻还要把拍摄技巧、画面质量、编辑技巧等作为评价指标。

3 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制作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9)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2010届、201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了研究,其中问卷调查法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以电子邮件为主要形式,向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毕业生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6份,有效率为95%,本调查问卷分两次进行。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

进一步分析发现,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向地市级以下城市转移,说明大城市的体育人才已饱和。从社会需求量信息反映出,需要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单位越来越少,也是毕业生流向这些地区就业的原因之一。

2.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期望值偏高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师的。但是,最近几年,由于形势发展和社会需要等原因,不少毕业生不愿到中学从事体育教育工作。而想到其它的行业, 如政府部门、部队等单位,希望到高中以上层次的学校就业,这就造成了他们的择业期望值偏高。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对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2010届、201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做了相关的调查。

统一计数据显示,两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2010年明显高于2011年,由此看出,两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有差异。其中男生差异显著,说明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据有关资料显示:一次就业率在30%以下为就业危机;30%—50%为就业困难;50%—70%为基本正常,但有一定的压力;70%以上属于正常。

(二)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因素分析

1.社会观念的影响

社会观念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和教育制度改革、家庭背景等因素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飞跃转变中,由于经济利益的冲击,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择业动机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毕业生重视发展个人特长,丰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作为择业的首选标准。另外,家庭环境和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等因素也对个体职业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2.社会转型期中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人才流动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对担负培养人才重任的高等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也将按国际化人才标准予以重新立。我国现行教学体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质量管理都会随着教育市场的逐步开放而加速改革步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人才的质量要求和教育质量的不对称仍是困扰我们的突出问题。

3.传统校园文化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思想的影响

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以文献资料为基础,以专家访谈为补充,论述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就是为当代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思想认识更提高一步,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随着我国学校体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新特点,也要求当代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以崭新的思维来研究和对待这一课题。

4.师资条件相对薄弱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思想的影响

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的现状与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社会角度看,薄弱学校的社会声誉不佳,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从教育本身看,师资教育薄弱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使教育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从学校内部看,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不高、体育教师队伍不稳定,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人们对高水平、高质量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必须加大薄弱学校的建设。

三、结论与建议

就目前情况而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模已超过了社会需求。农村中小学由于生源的逐渐减少而合并,出现了体育教师超编的现象;高校和城镇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也已基本饱和。供需矛盾突出,供大于求;适应面窄,期望值过高;办学无特色,学生基础不扎实,缺少竞争力。因此,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才能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就业率。高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复合型人才基础上,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10)

一、过度教育的内涵

我国学者对过度教育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多度教育的定义也存在各种界说,在本文中,笔者借鉴美国学者曾满超、亨利・列文(Henry Levin)等对过度教育的定义,他们认为,教育发展出现下列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应称为过度教育:一是劳动者相对于其受教育程度经济地位下降;二是受过教育者不能实现其对于事业成就的期望;三是劳动者拥有比其工作要求较高的教育技能。

从表述可以看出,对过度教育的含义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宏观上看,过度教育是指教育供给超过了教育需求;从微观上看,过度教育是指个人拥有的教育存量超过了现有职业的需求。本文将主要从微观层面即大学毕业生的角度对过度教育进行分析。

二、过度教育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

(一)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率低下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人数的扩招,高校的毕业生数量猛增,高校毕业生需要的就业机会与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想匹配。《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0.9%)比2011届(90.2%)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2012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比2011届(90.8%)略有上升;高职高专院校2012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90.4%)比2011届(89.6%)略有上升。但是,进一步的关于2013届毕业生流向调查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

(二) 高能低就, 大材小用

过度教育引发了劳动力市场对于知识劳动力的高消费。由于具有高学历的人数增多,各个工作岗位自然会追求更高知识层次的人才。接受了各个层次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为了能获得工作只能俯就屈身。高学历者选择一些职业技能要求低的职位正是高能低就的体现, 而如果高学历者不能接受相对低级的工作, 又造成了知识失业。

(三)毕业生学非所用,就业前景堪忧

《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调查状况》显示,理工类大学生择业时注重专业对口的仅占16%,专业性很强的财经类、外语类毕业生注重专业对口的也只有30%和42%。这表明大学生在择业时,专业对口意识正逐步淡化。然而针对用人单位的一项调查却表明,90%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专业对口是挑选人才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

关于毕业生就业时专业是否对口的横向数据比较也受到人们关注。《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年“红黄绿牌”专业就业前景预测如下:

红牌专业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指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绿牌专业指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2013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等。2013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等。

2013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2013年高职高专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以上专业与2012年的绿牌专业相同,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

(四)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低

就业满意度也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一项指标。《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5%,即在就业的毕业生中,有55%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其中,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8%,高职高专院校为51%。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62%,非“211”本科院校为57%。

在2012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经济学,为61%;就业满意度最低的为农学,为53%。在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为56%;最低的为生化与药品大类,为44%。

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9%;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50%。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4%;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45%。

可见,我国高校毕业生目前的就业满意度整体偏低,在不同的教育程度、所学专业、就业岗位层次上的满意度更是参差不齐。

(五)过度教育导致性别之间就业的不平等

由于高等教育过度现象的发生,知识劳动者大量增加。当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劳动力供需差异加大,雇主或企业选择余地也在加大。在这种情况下,男性劳动力显然更容易受到雇主的青睐,而女性知识劳动力遭遇不平等待遇的机会大大增加。

以上几方面的阐述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的过度教育情况已经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各个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难也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过度教育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原因

(一)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发生错位

1.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错位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企业是非常现实的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

2.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错位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主要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主,而社会需求量最大的是面向生产、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另外,有些学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上一味地“追风”,盲目地跟着市场的潮流走,开办和扩招所谓热门专业。其结果是,由于人才的供大于求,大量的毕业生只能放弃本专业而选择从事低级的工作。

3.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在时间上的错位

当今的社会瞬息万变,昨日的朝阳产业,今日就可能成为夕阳产业;今日的朝阳产业,明日极有可能是夕阳产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地发生变化。而人才的培养周期长,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就构成了社会迅速发展与教育培养周期过长的矛盾。从而导致现在热门的专业,到毕业生毕业时也许就成为了冷门专业。

(二)劳动力市场调节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各项制度还不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完善。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改革计划经济下按指令性计划统一分配的就业制度,让绝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市场自主择业。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让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统一的竞争、流动的市场。对于城市劳动力市场来说,劳动条件好、工资高、福利待遇高、工作有保障、职业前景好;农村劳动力市场劳动条件差、工资低,福利差,就业无保障,职业前景不太好。

(三)个人对高等教育盲目投资且就业观念不当

政府为了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从而使教育系统培养的人才远远大于经济发展所需的需求,造成过度教育,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以下几种不恰当的就业观念,不愿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而热衷于行政、事业单位,因而淡化了专业观念;就业地点大多选择沿海一带或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而对西部地区、基层、小型企业不感兴趣;不论自己能力大小,追求高工资和好的工作环境。

四、解决过度教育的对策

(一)经济层面上加强产业结构调整

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的有限性,根源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拓展劳动力市场规模、拓宽毕业生就业空间,首先要从经济发展入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掘市场潜力,是吸纳劳动力、解决大学毕业生过度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使高校的供给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一方面是改革高校的学科结构及培养模式。高校应该有目的地针对未来几年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数量、结构、特点等情况,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来设置专业,加强市场对专业设置的引导。另一方面是重视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高校在注重灌输基本理论,培养大学生理论思辨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大学生工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把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更多的具有实际操作型和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三)劳动力市场层面的对策

对于有形就业市场而言,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各级、各类有形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与沟通,形成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劳动力市场。一方面,在纵向结构上,要加强部级、地区级、高校各劳动力市场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在横向结构上,要加强教育、劳动、人事部门的信息合作与分享。 对于无形的就业市场而言,应尽快建立以国家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为中心、以各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为分支、以毕业生和各类用人单位为用户的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

(四)毕业生要调整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应当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学校的帮助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就业难的情况下,可选择二三线城市、小企业就业,以增加自身的就业机会。大学生也可以响应国家的号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参考文献]

[1]郑健壮,王培才主编.经济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黄济,郭齐家主编.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美]伯顿・克拉克(BurtonR.Clark)主编,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M].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5]蒋国林,王国存.大学生“新失业群体”社会应激及其缓冲干预[J]. 社会科学, 2008(09).

[8]盛世明.过度教育的再认识[J].教育发展研究, 2007(Z1).

[9]武向荣.教育扩展中的过度教育现象及其收入效应――基于中国现状的经验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21]陈磊.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过度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2]万勇.论我国高校学生充分就业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11)

1、前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许多复杂的因素,就业过程中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不断推进和体育文化产业的不断扩大,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迅速发展。然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的就业高峰季节,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具有严重的影响,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采取手段加强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发展体育专业学生就业,以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求是刻不容缓的。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个新的专业,理论研究、思路与学科建设不够深入,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是非常值得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川西地区已毕业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和在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有关的文献。通过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搜索和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从而获得经验,使我对我的课题写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我很好的完成此课题提供了帮助。(2)访谈法。针对川西地区各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对专家教师进行访问,了解川西地区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并通过各校党总支办公室老师的帮助,查阅以往的就业情况。(3)数据统计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认真分析,以获取相关数据,为本论文的开展提供相关依据。

3、结果与分析

3.1、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以上表格说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比起其他专业学生来说,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的人数要多一点,而且要刻苦耐劳一点。这是因为体育专业的学生更容易吃苦,更有毅力的的原因,但也是因为其专业部分学生也存在毕业之后没有信心能找到一个自己理想的工作而不得不选择的延缓就业的方式。签约率为100%,与学校其他专业相比,各方面都遥遥领先。但是通过深入调查,发现有很多都是表面现象,学生各方面能力还存在欠缺,就业效果也不够理想。例如有部分学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感觉不对口,或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而辞职。还有部分学生在签署了就业协议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上班等等。

3.2、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比较分析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比例最大的教育部门和私营部门,分别为28%和27.4%。二是自主创业和体育行政部门,分别为8.9%和9.2%的公务员占6.7%。另外13.6%毕业生在其他行业。社会体育专业的服务领域主要有公共体育服务、商业性体育服务、科学研究和教学,但从调查数据来看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从事对口服务领域的仅占40%,60%的毕业生在其它职业和独立工作。从事公务员或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占25%,愿意进企业和已经与企业签合同的为25.5%,想要在教育部门工作或从事教育工作的占11.5%,在健身俱乐部8.7%,从事销售行业的占10.3%,想自主创业的占11.7%,就业意向不明确高达8.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公务员,商业和教育部门已经成为最理想的地方,占62%,这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相背,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毕业生本人,有8.3%的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不明确,对未来工作的困惑。崇高远大的思想从小就被灌输在我们的脑子里,但在市场经济现代化的时代变为空谈。

4、影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4.1、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认知度不够

一直以来,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一直得不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好评,大多数人们会认为选择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之所以选择靠体育走进大学就是因为他们在上高中时贪玩好耍而导致文化跟不上,而这类学生想上大学就不得不选择其他的路。再者,现在的人们对体育文化不是很了解,体育意识比较薄弱,对社会体育专业更是知之甚少,这就导致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的认知度存在偏差,影响了大家对其专业的观点和看法。

4.2、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自我能力的评价存在偏差

通过调查了解川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自我认识和定位存在一些问题。在即将毕业的时候,一些毕业生不能充分认识就业的严峻形势,对各方面信息掌握和了解不够主动,这也是其它专业毕业生就业中的常见问题之一。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自身素养上的缺陷也是造成本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招生开始就享受了一定的优惠,其文化分数要求较之其他普通专业学生要低。这个差距始终存在,加上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长期与社会接触较多等原因,个性较为好动,沟通能力较强。在校期间,社会体育类学生与社会高收入、高层次人群接触较多,在其找工作过程中往往对工作的期望值估计也过高。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相对于其它专业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主创业精神,全方便择业的意识相对不足。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虽然大部分都能和普通学生一样考研、考公务员,而且有着远大的志向,但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对未来感到很迷茫,对找工作也无从下手。这是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社会的需求所导致的,从高中乃至初中早已习惯了过于注重体育的锻炼,从而导致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渠道比起普通学生少了很多。

5.2、建议

(1)注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社会体育专业就业质量提高。灵活更新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运用发展的、动态的、开放的理念去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大、越来越快,所以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应该紧密联系市场,积极关注市场对人才素质结构的新要求,与实习基地的管理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并不断跟踪毕业生的信息,及时补充专业建设中的缺陷,以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2)确立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效提供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毕业生未来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适应程度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关键。而川西地区各大学要做好这些,首要任务就是围绕综合培养目标构建适合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类型,例如体育保健专向与企业经营相结合的模式。其次立足和定位现阶段的社会需求和发展来定位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类型才能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所以需要了解最新的市场信息,第一时间更新自己的观念。在目前我国社会体育领域发展的主要支柱中,以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为龙头的体育健身指导咨询服务是第一大市场,其二就是体育产业市场。这些市场中更加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实践、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来解决健身、服务和经营等实际问题。(3)立足专业特点,用好“两个抓手”,提升就业质量。第一,积极鼓励学生考研,增强考研指导培训。设置考研自习室,考研兴趣小组,邀请教师对考研同学进行相关培训。第二,积极扶持学生成立创业团队,探索自主创业道路。大力推广创业教育,扶持创业团队,分析未就业原因,拟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措施。

作者:吕忠林 单位:四川外国语学院成都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兆振.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1).

[2]马维平.许晓音社会体育专业堵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12(4).

[3]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现状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4).

[4]邱勇强.我院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J]广西:右江名族医学院学报,2007(1).

[5]霍晓亮,张正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之对策[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6]贾春佳.浅析体育院系增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必要性[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