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门调节是灌区工程中经常采用的手段,闸门控制的探究对于节约能源、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节约用水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大部分灌区已基本实现流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和监测,并把数据传输到管理部门,但是在根据有关数据进行远程自动监测和控制方面成熟的经验非常少。国外非凡是欧美等先进国家在这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如美国的SRP灌区自动化浇灌系统,可以同时采集100多点的水位、闸门开度和其他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后,控制几百座闸门、150多处泵站的运行。本文以国内某大型灌区为例,对闸门的自动监控进行了探究。
1、系统的总体设计
本系统采用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分一个主站和若干个子站,通过无线调制解调器构成一个无线通讯网络,对多个断面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处理和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下位机中的传感器把引水渠中的水位值和各闸门的开度值经转换后送给编码器,编码器对水位及闸门开度信号进行编码,在通过避雷器将编码信号传给数采仪,数采仪将数据进行初步加工和处理后由无线调制解调器传给上位机,上位机即系统主站,可分别和不同的子站建立联系,查询各测点的数据,并按照用户的要求对各闸门进行控制,下位机中的控制箱接收到此信息,经过计算,发出控制信号自动控制闸门到一定的开度,达到自动控制的目的。
图1闸门远程自动监测和控制结构图
2、下位机系统设计
设计下位机重点在于闸门自动控制箱的设计,本文提出闸门的运行控制模式,并进行可靠性处理,然后利用无线传输设备和上位机进行通讯,传输数据。
2.1下位机硬件电路设计
本系统采用AT89系列单片机,采用矩阵式键盘进行输入数据,键盘提供切换键、时间设置键、控制键三个按键,通过三个按键显示水位、流量、闸门开度、日期和时间。切换键实现上述四个功能的转换,时间设置键用于修改日期和时间,控制键用于对电机启停进行控制。
2.2闸门控制系统设计
本系统下位机接收到上位机传来的要求流量值(或水位值),当要求的流量值(或水位值)和系统所测的流量值(或水位值)不一致时,单片机启键闭合,闸门电动装置控制箱自动启动电机,提升或下降闸门,当所要求的流量值(或水位值)和当前所测流量值(或水位值)相等时,单片机闭键闭合,电机自动停止,达到自动控制的目的。
闸门的运行控制模式有实时型控制模式和定时型控制模式两种,在实时型控制模式中,上位机根据用户要求的流量,利用流量—水位关系曲线把要求的流量换算成要求的水位,然后和下位机联系,下位机接到信号后,由电动装置控制箱控制电机的正反转,达到要求时停止转动。定时控制模式要求用户输入所期望的流量值和要求闸门动作的时间,下位机的控制箱在规定的时间里自动开启和关闭闸门,进行控制。
2.3无线通讯设备SRM6100调制解调器
SRM6100无线调制解调器原是美国Data-LincGroup公司生产的军用产品,现应用于民用。它提供最可靠和最高性能的串行无线通讯方法,在2.4GHz-2.483GHz频段应用智能频谱跳频技术,在无阻挡物的情况下,两调制解调器之间的通讯距离可达32.18公里,可实现PLC(可编程控制器)和工作站之间的无线连接。SRM6100应用跳频,扩频和32位误码矫正技术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无需昂贵的射频点检测技术。射频数据传输速率为188kbps。并且不需要FCC点现场许可证。SRM6100支持多种组态,包括点对点通讯和多点通讯。多点通讯对子站数目无限制。并且SRM6100可做为中继器工作,以达到扩展通讯距离或克服阻挡物通讯的目的。
2.4下位机可靠性处理
为了精确控制电动闸门的关闭,避免电动闸门在工作中出现过载破坏或关闭不严的现象,本系统在电动轴上安装了转矩传感器,用来监测闸门输出轴的转动力矩,以判定闸门是否关严、是否被卡住。闸门电动装置用于检测和控制闸门的开度,本系统在转动轴上安装了光电码盘,考虑到闸门可能出现频繁的正反转交替,为了避免错位和丢码,采用双光耦技术,光耦输出的两路信号经74221双单稳触发器进行整形,89C51的INT0和INT1对其进行计数、计时,并判定转动方向,计算闸门开度。电动闸门在工作中若出现异常现象,系统会自动报警,切断电机电源并显示故障情况。
2.5下位机软件设计
下位机的软件设计分为闸门自动装置控制箱程序设计和串行口中断服务程序设计两部分。闸门自动装置控制箱程序设计主要完成数据采集、存储、显示、按键操作等功能,串行口中断服务的程序完成下位机向上位机数据的传送和用户设定参数的接收。控制箱程序的主框图如下摘要:
图2、闸门自动控制程序流程图
3、上位机设计
上位机的软件部分采用VB6.0为开发工具,将各个功能模块化,分别解决相应新问题,再将各个模块组装,构成上位机软件系统的核心,上位机软件系统的结构如图3所示,通信模块位于最底层,其余模块功能的实现都直接或间接建立在此模块的基础上,本文利用VB的API函数编写串口通讯程序,程序的框图如图4所示。数据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为水位、流量、闸位等建立数据库,并对其进行管理。
图3、上位机软件系统结构图
图4、通信模块程序流程图
4、结语
本文以国内某灌区为例,全面分析了灌区闸门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其设计,对其软件开发和硬件选择作了全面阐述,并总结了提高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的经验,为提高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摘要: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远程控制;分析;应用
1计算机网络远程控制系统主题
计算机网络远程控制由两部分构成,即远程控制体系和通信协议。网络结构的实体是“分”和“和”,网络结构由主控网络和受控网络构成。
1.1主控网络构建
主控网络主要是参考网络控制论。网络控制论主要研究状态、网络拓扑结构和信息,是网络系统控制的基本理论。主控网络主要包含集中控制、递阶控制和分散控制三种结构,每种结构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且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集中控制结构的结构简单,操作也很简便,可以很方便地建立和管理,传输过程的误差很小。但是几种控制方式安装比较麻烦,需要很高成本,很难实现资源共享。分散控制很可靠,即使控制器出现问题,也只会影响局部,对整个网络的影响较小,但是分散控制不能控制和观测整体网络状态。递阶控制结构集合了两者的优点。
1.2受控网络体系
受控网络体系也是基于网络控制论,利用软件或硬件执行控制,达到被控制的目的。受控网络体系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数据资源,也可以是现场控制与管理和数据采集围绕一个计算机中心的一个整体。受控网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采集节点、中间控制节点、受控中心和用户界面。设计受控网络体系时要遵循安全检测、安全防护和整体考虑应急规划的原则,还要遵守按等级划分受控网络安全层级的原则,动态考虑可变因素的原则,最小化限制权限的原则。这些原则对网络系统至关重要,影响着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能和控制性能。
1.3通信协议
通信协议主要是TCP协议和IP协议。现在网络协议采用的标准是TCP协议,TCP协议很安全,也很稳定,但是TCP协议需要占据很多资源,导致通信效率低下。TCP协议只能在两台连接的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并且TCP必须使用返回通知和序列号确定可靠传输,使用字节流通信可能会造成一些没有信息的字节序列代替数据。IP协议在通信中的应用也很广泛,主要是用来传输数据包,并且可以重组数据大小来适应网络需要。IP协议通过网关服务特定的网络或经过的网络,IP协议传送的数据包一般会被设置一个生存时间。如果超过时间就会被放弃,IP协议中包含时间、路由和安全等选项,可以控制函数属性。IP协议中还会设置报头校验码来确保数据传输正确。
2计算机网络远程控制系统的主要应用
2.1设计远程控制系统
远程控制系统设计时要注重总体结构和实现环境。总体结构就是远程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在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实现远程控制。实现环境就是系统需要的软件条件和硬件条件。远程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包含了各个部分,如用户控制端、主控网络服务器、受控网络服务器等。主控网络服务器的功能分类信息,监控设备资源,受控网络服务器接收并分析主控网络服务器的指令,由具体设备进行操作,再把设备运行情况和结果反馈给主控网络。远程控制系统的主控网络操作系统和受控网络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2000或者Windows2003系统,开发工具使用VS.Net,使用C/C++编程语言作为程序语言,采用实验室局域网作为硬件环境。
2.2主控网络服务端的应用
系统运行结果是由网络服务器的配置决定的。好的网络服务器配置决定系统高运行效率,必须配置好网络服务器的主控网络中用户管理、服务资源注册和管理等。首先要进行初始配置:界定远程控制系统的用户权限;设定服务器预开启端口大小;客户端网络地址确定。要按照一定步骤设计主控网络服务器:首先检测网络环境,确保网络协议和服务器网络配置满足网络条件的需要;然后建立一个服务器,得到服务器的IP地址和域名,设置通信协议端口和接受信息的地址;接着绑定套接字对象以后,服务器要和客户端连接起来;最后上传数据处理结果。
2.3受控网络应用
确定受控网络可以自动启动程序,通常使用WIN.INI文件或者注册表自动启动相关程序,然后获取服务端的信息。通常使用相应的服务端口和配置文件获取,然后连接服务端,向服务端发送数据,最后根据服务端的命令一边发送数据,一边接受反馈信息,就可以实现响应消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提供资源服务:第一步是确保远程屏幕抓取的实现;第二步就是实现远程关机或者启动;第三步是远程控制键盘和鼠标;第四步是管理远程文件;第五步是执行应用程序,然后关闭。
3结语
计算机网络远程控制系统目前已经在很多领域中都有应用,网络远程控制系统的主控网络、受控网络和通信协议互相协作实现远程控制的目的,并且主控网络和受控网络均有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0088-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18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现代远程教育利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以其远程性、开放性、灵活性、先进性,满足了现代不同层次的人群对教育层次、知识更新的需求。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推动教育现代化,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我国自1999年开始在中央电大和68所普通高校试点现代远程教育以来,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办学形式,步入快速发展的规模扩张阶段,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应当将此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现代远程教育主要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大多为在职从业人员,本身都在随岗实践,但随岗实践不能取代毕业论文教学。毕业论文教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围绕实际问题进行的综合性训练,也是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能力、查阅文献资料能力、方案设计与比较能力、计算与绘图能力、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形式及教学对象上与传统高等教育截然不同,如何在远程教育背景下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指导服务,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摆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保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必要围绕现代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基础与学习需求,构建一个合理可行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
一、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特点,充分利用最新计算机网络技术
现代远程教育具有远程性、开放性、灵活性、先进性等特点,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超越时空限制的全方位、多渠道的教学支持服务。
2.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现代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并突出对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的要求。因此,构建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必须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3.考虑学生的基础与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施教
现代远程教育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学生基础较差,多数为在职学习者,具有鲜明的职业背景,比普通学生有更强的应用能力需求。因此,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与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施教。
4.明确教学主体各自职责
传统全日制高校毕业论文教学主体由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及学校构成。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主体除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及学校之外,还包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校外学习中心,如图l所示。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各教学主体的职责,做到职责分明。
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
本文基于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了由教学资源体系、论文指导体系、论文答辩体系以及论文监控体系组成的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如图2。
1.教学资源体系
教学资源体系包括教师资源、学习资源与平台资源。为了增强师资力量,丰富教学形式,除了学校聘用的异地指导教师外,学校需要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学习中心在当地聘用符合学校要求的本地指导教师。针对相当多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在毕业论文环节经常无头绪、无思路,不知道做什么论题的问题,学校需要根据学生基础与需求建设论题资源库,论题以应用型论题为主。此外,指导教师在论文指导初始阶段需要为学生提供写作方法类以及参考文献类的论文辅导资料,供学生写作参考。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学校还需要充分利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网上论文指导与管理平台、网上答辩与集中答疑平台等平台资源,以便为学生提供实时与非实时的远程教学支持服务。
2.论文指导体系
论文指导体系包括指导环节与指导形式。指导环节包括学习中心毕业论文动员、学校与学校中心指导学生论题库选题或自主选题、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初稿及终稿的写作、指导教师给出终稿评语及成绩等常规性教学环节。指导形式包括论文平台指导、网上集中视频答疑与线下指导。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论文平台指导应作为论文指导的主要形式,同时辅以网上集中视频答疑与电话、见面等线下指导形式。
3.论文答辩体系
论文答辩体系包括答辩环节与答辩形式。答辩环节包括学校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审查、学校与学习中心组织论文答辩、答辩小组给出答辩评语及最终成绩。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学校与学习中心共同组织的网上毕业论文答辩应作为论文答辩的主要形式,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学生中心自行组织现场答辩。
4.论文监控体系
论文监控体系用于学校对上述体系涉及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控制,以保证教学质量。为了保证学习中心聘用的指导教师符合学校要求,学校需要对学习中心聘用的指导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只有学校审批同意后才能作为学校的本地论文指导教师。为了保证论文指导质量,学校需要对指导教师的指导行为进行监控与考核,并对指导教师给出的指导评语及成绩进行审核。为了保证答辩质量,学校需要对学习中心自行组织的本地现场答辩进行全程监控,并对所有答辩评语及答辩成绩进行审核。
三、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实施
大连理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根据上述构建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进行了具体的实施。
1.开发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论文平台指导与管理,同时辅以远程集中视频答疑与线下指导形式进行指导
为实施网上课程教学与毕业论文教学,学校开发了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其中论文指导平台主界面如图3所示。通过该平台实现论文写作环节的控制、论文辅导资料的上传、论文任务书的发送、教学信息的传递、论文的答疑与批阅、指导教师指导行为的监控等。为了集中解决学生在论文终稿阶段遇到的问题,学校在论文终稿环节利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远程集中视频答疑,答疑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此外,指导教师也经常采用电话、QQ、见面等线下指导形式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论文平台对教师指导行为进行监控与考核
高质量的师资是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自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以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渐建立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的论文指导教师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学校及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聘用的学术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的教授、副教授及其相应的教学团队;二是学校引进的985高校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远程教育专职教师。对于没有工程背景工作经历的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来说,缺少的正是工程实践的经验。为此,学校搭建起远程教育专职教师工程实践平台,每年定期安排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践实习,有效地提高了远程教育专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与责任感,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支持服务水平,学校建立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监督与考核制度,即首先由学校制定出毕业论文指导准则,比如学生留言必须在24小时之内回复,学生稿件必须在3天内批阅完毕,学生稿件批阅意见或评语必须达到一定要求等;之后学校根据毕业论文指导准则在论文指导平台对教师指导行为进行监督与考核,考核包括周考核、月考核及学期考核;最后学校根据考核结果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奖励或处罚,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取消其指导教师资格。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监督与考核制度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水平的提高。
3.创建“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同时支持学生自主选题
为了解决绝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不知道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结合学生基础与需求,创建“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所谓“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即首先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学校各专业教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根据各个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为每个专业制作多个毕业论文模板,形成“毕业论文模板资源库”,然后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及工作性质,选定某个毕业论文模板,最后学生在该毕业论文模板的引导以及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每个毕业论文模板为学生提供了某一论题的目录和格式,并且每一章都配有引导性内容,正常情况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以及模板的引领下都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另外,为了避免使用同一毕业论文模板所带来的毕业论文雷同问题,学校制作的毕业论文模板绝大部分都是半开放式毕业论文模板,即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的工程或项目来做,如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某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等。由于学生选择的具体项目或工程不一样,也就避免了采用同一毕业论文模板所带来的毕业论文雷同问题。此外,对于少部分希望自主选题的学生,学校也允许其采用自主选题模式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自学校实施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以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
4.区别对待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
学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毕业论文环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不申请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只要毕业论文质量和总体完成情况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最基本要求,即可通过毕业论文环节,顺利获得学分。对于拟申请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学校对写作难度和完成质量均做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申请学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从学位毕业论文模板的制定,指导教师对学位毕业论文的指导,到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建立起学位毕业论文三把关的严格制度。首先,每个专业分别制定了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学位毕业论文模板的难度要高于非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如对于工科专业,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原则上要求是设计模板,需要申请学位的学生只能选取学位毕业论文模板进行毕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在指导学位毕业论文时,毕业论文完成质量要求较高,只有学位毕业论文终稿环节成绩达到中等及以上的学生才允许申请答辩。最后,要求拟申请学位的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只有答辩成绩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才能在毕业论文环节满足申请学位的条件。
5.采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网上远程答辩,同时审核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自行组织现场答辩
考虑到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学校对绝大多数学生采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网上远程答辩,答辩效果良好。同时,为加强教学支持服务,学校审核同意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自行组织现场答辩。为保证自行组织现场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规范与严谨,学校通过答辩巡视或远程视频对答辩过程进行了全程监控。
6.建立科学规范的毕业论文教学流程
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具有学生数量多、分布地域广、教学活动组织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必须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合理安排、周密部署,才能成功地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根据构建的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不断完善过程管理,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毕业论文教学流程(如图4),保证了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有条不紊地实施。
四、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1 前言
安钢高线水处理系统采用了工业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组态王、PROFIBUS总线和PLC技术完成水处理远程监控控制。论文参考,现场总线以太网。在完善提高基础自动控制同时,将各系统的设备监测信号及生产数据连接起来,对压力波动、温度变化和液位等现场数据进行实时监视和分析处理,实现集过程控制与生产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效管理。论文参考,现场总线以太网。
2 水处理工艺流程
高线水处理系统大体分为净循环水系统、浊循环水系统、软水系统、事故水系统以及给排水系统。水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冷却水由净循环供水泵组、浊循环供水泵组加压后送至各用水点,经过现场冷却设备后水温升高到约50℃并含有大量污油、铁鳞、污泥等,经过冲氧化铁皮供水泵组将水经冲渣沟至旋流池,在旋流池内沉淀、由平流池供水泵组加压后送至平流沉淀池、经过二次去油、去渣,由过滤器后送至冷却塔、冷却后温度低于35℃。流回浊循环水池,再由净循环、浊循环泵组加压后送用水点循环使用。
3 水处理PLC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根据水处理系统规模,系统主要有上位监控机、SIMENSS7-300可编程控制器、DX220无纸记录仪、prfibus-DP总线通讯设备、ethernet通讯设备等。论文参考,现场总线以太网。论文参考,现场总线以太网。
基础自动控制系统采用SIMENS S7-300 CPU 318-2(6SE7 318-2AJ00-0AB0)可编程序控制器,二个中央槽架之间由UR0的IM360(6SE7360-3AA01-0AA0)与UR1上的IM361(6SE7 361-3CA01-0AA0)模块相连接,现场配有9台ET200M,PLC和工控机之间通过PROFIBUS-DP总线进行通讯。过程量采集使用两台DX220无纸记录仪,与工控机之间通过ethernet通讯。上位机采用DELL GX-240(P4 1.7G/256M/80G)主机,构成一套完整的控制与监控配置方案。
水处理控制系统通过带有PROFIBUS-DP主/从接口的中央处理单元,采用分布式I/O、PROFIBUS-DP现场总线控制,同远程ET200站构成分布式控制系统,结合组态王操作画面,实现远程控制;通过工业以太网与DX220无纸记录仪的通讯,实现组态王过程参数画面监控,进而达到了现场工艺生产要求。
控制系统采用就地手动、上位机点操和集中自动监控系统三种控制方法相组合,现场采用33块6ES7321-1BL00-0AA0输入模板,输入点数998点,输出采用22块6ES7322-1BH00-0AA0输出模板,输出点数503点,有关硬件组态及模块安装位置见附图1,主要用于操作方式的选择、水泵运行、压力、水位、电动蝶阀限位、水泵起停、电动蝶阀开闭,备用泵自投以及指示灯显示和远程画面等。两台DX220无纸记录仪均为16通道模拟量输入回路,主要采集水温、水流量、水压等参数,用于画面的报警与显示。
图1 系统构成示意图
4 水处理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水处理控制系统软件按照工艺过程和控制设计,编程软件采用西门子STEP7编程软件,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块结构的方式。对于许多工艺控制条件相同的设备,只编制一个功能块(FBs),在组织块中通过调用赋予不同数据块的功能块,来控制相对应的同类设备,在程序的调试和修改中,只需修改FB,即可实现对同类所有设备控制的修改。
5 实时监控
上位机软件采用Windows2000操作系统,组态平台为工控组态软件KingView6.0。上位机实现的功能为:数字显示水处理系统中的液位、管道压力、进出水流量实时值与累积值、水温度。论文参考,现场总线以太网。按照水处理自动化的要求,对一些实时参数以及历史数据进行汇总记录,生成各类组态王报表,或者将数据输出到SQL数据库中进行记录。各设备的运行、故障等状态显示,各设备的启动、停止操作,并进行操作记录,以便查询;出现每个设备故障时发出声音报警并记录故障情况(故障时刻、故障类型等),方便进行事故分析。论文参考,现场总线以太网。重要参数、报警、故障都可以报表打印。
6 结语
该系统自投入运行以来,稳定可靠,在线修改和调试方便,给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带来很大方便,在高产稳产、降低能耗和安全环保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进一步推动了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廖常初主编,PLC编程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郑晟、巩建平、张学主编,现代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 项目管理;虚拟团队;合作学习;整体网分析;内容分析;成绩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1―0046―06
一、引言
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总体来说,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中存在两类应用,即“i类应用”和“c类应用”[1]: 前者指利用网络媒体传递知识,后者指通过师生在线交流开展教学。现阶段我国的远程教育大多属于i类应用,缺乏c类应用,因此有必要探索i+c的有机结合以及如何应用等问题,即在教学平台上设计、组织、引导同步或异步交互学习,弥补c类应用的欠缺。为了提高c类应用,一些国内外学者采用虚拟团队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将远程学习者按一定规则组成团队,每个团队在课程主持教师和课程指导教师的引领下分工合作,共同构建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笔者曾采用ADDIE[2]模型设计虚拟团队合作学习,此模型由分析、设计、发展、实施、评价五部分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习主题没有进行深入探讨、缺乏引导合作走向深入的流程”等问题。但对交互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可发现,“分析”、“设计”、“发展”和“实施”四阶段的帖子分布分散,没有按照合作进程完成论文,而且在合作过程中有大量的帖子对主题发展没有贡献,影响了虚拟团队的合作效果。本研究利用项目管理理念对虚拟团队的合作学习进行干预,研究其是否可以促进团队的有效交互、是否能使团队的合作进程更加合理、是否可以加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项目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项目进行管理,但这种管理是一种使用管理工具进行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为了解项目管理在国内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本研究通过中国数字资源库,以“项目管理”和“远程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有关项目管理和远程教育的文献较少,其中绝大部分是将项目管理方法用于教学管理、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方面[3][4][5]。同时检索到2篇将项目管理运用到远程教育理论研究的文献:钮东志[6]提出将项目管理理念运用到远程教育领域中,但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王珠珠[7] 论述了项目管理理念引入远程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尽管我国远程教育界已经使用项目管理一词,但还没有真正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于管理实践,远程教育与项目管理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会遇到新的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推进远程教育学科理论实践发展的过程。以“项目管理”、“在线学习”、“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虚拟团队”、“团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各种有效组合为主题进行检索,均没找到相关文献资料。
关于相关国外文献资料,本研究主要在国际上公认的高水准学术期刊数据库Science Direct (Elsevier) 中检索,以“e-learning”、“project management”、“virtual teams”为关键词,时间为1990年到2012年,检索到8篇相关文章,可以看出国际上将项目管理理念运用到远程教育领域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其中Rooij[8] 介绍了基于项目的学习和项目管理的关系,指出将远程学习过程看成一个项目,而完成一个项目需要五个过程组,即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结尾,这五过程组中相应的项目管理知识对远程教育虚拟团队学习是有帮助的,并利用数据证明了此观点,对本研究提供了部分研究方法的借鉴。
三、研究主体
1. 教学程序设计
本研究将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控制组,另一部分为测试组。控制组和测试组合作学习进程均采用ADDIE教学模式,而且完成的论文相同。论文完成时间分为七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为三天,其中“分析”安排在第一时间段,“设计”安排在第二时间段,“发展”安排在第三、四时间段,“实施”为第五、六时间段,“评估”为第七时间段。
控制组的“分析”、“设计”、“发展”、“实施”、“评估”五部分由辅导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建议和最佳教学实践经验(见图1),作为远程教学的支持工具。对于测试组,采用项目管理理念对学习者的合作学习进行干预,促进学习者交互,加强学习者完成论文的效果。我们为测试组介绍项目管理方法,即项目的启动、规划、执行、监测与控制、结束等基础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支持工具(见 图2):
(1)项目章程模板(启动):这一部分描述知识要求;利益相关者的责任、需求、期望;项目目的;建立在学习环境和组织条件上的详尽的责任和约束;完成项目的必备条件、项目应交付的成果、项目的边界问题,等等。
(2)工作分解结构模板(规划):这部分是所有成果的图制描述,可将项目范围的陈述转换成具体确定的表格形式,以使虚拟团队更好地管理项目范围、团队成员的时间等,有效减少失误。
(3)活动列表模板(规划和执行):对于工作分解结构图中每个小任务都要详尽列出,要对任务完成的预定日期、完成状态、实际完成日期进行确认。此模板是虚拟团队管理项目范围和时间的一个工具。
(4)项目状态报告模板(执行、监测与控制、结束):对整个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详细说明,例如完成任务的数量与百分比、工作范围的改变、里程碑事件完成的日期、项目的难点、整个项目的状态,等等。
对于测试组,除了提供上述项目管理知识作为支持工具外,辅导教师还会提供必要的教学建议和最佳的教学实践经验(见图2)。
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定2011春开放教育本科“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课程进行远程教学改革,以河北电大教学课程平台及课程BBS为媒介进行在线教学,有20名学习者参加课程学习,被视为研究对象。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将所有学习者分为四个虚拟团队,每个团队5人,四个团队之间不能有交流,是相互独立的。第一组和第二组为测试组,第三组和第四组为控制组。对控制组只提供传统的支持服务,对测试组除了提供传统的支持服务外,还提供项目管理方法的支持服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习者有以下特征:全部为全职工作者,90%为小学教师,10%为文秘工作者或企业职工;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参加过在线学习;年龄在22岁到40岁之间。
3. 研究工具
本研究将每个虚拟团队成员以及成员之间的交互看成一个社会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分析。社会网络指的是行动者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集合,即一个社会网络是由多个点和各点之间的连线组成的集合。社会网络分析的核心在于从“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倡导的不是单向因果分析,而是一种双向交互的作用。[9]社会网络研究的内容分为个体网、局域网、整体网,本研究根据虚拟团队社会网络的特征,将每个虚拟团队看成整体网,利用整体网研究工具ucinet进行数据分析,对测试组和控制组的网络密度以及网络距离进行对比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测试组和控制组的交互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利用内容分析编码表(见表1)将其交互内容分为分析、设计、发展、实施、社会情感及其它六种类型。此编码表是以Rooij的内容分析编码框架[10]为基础,结合本研究具体情况对类别内容略作调整而成。
论文的质量即论文的成绩是反映项目管理理念对虚拟团队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利用spss软件中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测试组论文成绩和控制组论文成绩的均值进行了显著性差异分析。
四、数据分析
1. 社会网络的对比分析
每个虚拟团队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网。本研究选择第一组(测试组)和第三组(控制组)来检验项目管理理念对虚拟团队整体网的影响。采用有向二值关系矩阵统计两个整体网的关系数据,利用ucinet软件得到第一组和第三组的网络密度和网络距离两个指标数值。
(1)整体网的密度
整体网密度的计算分为无向关系网和有向关系网,本研究采用有向关系网。若有向关系网中有n个行动者和m个实际关系数,则网络密度为m/n(n-1)。整体网的密度越大,该网络对其中行动者的态度、行为等产生的影响越大,同时,联系紧密的整体网不仅为其中的个体提供各种社会资源,同时也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一组整体网的密度为0.6500,网络关系的标准差为0.4770;第三组整体网的密度为0.8000,对应网络关系的标准差为0.4000。由于整体网中成员比较少,使得两个整体网的密度都较高,但是控制组网络密度更高。也就是说,控制组整体网对团队成员行为的影响比测试组大。
(2)整体网的凝聚力
在整体网络中,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图论意义上的距离,即二者之间在图论或矩阵意义上最短途径的长度。各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代表了整体网络距离,可以说明团队成员的联系程度如何,在距离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凝聚力指数,以此来评价团队的凝聚力。
从ucinet结果中可以看出,第一组各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350,凝聚力指数为0.825;第三组各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200,凝聚力指数为0.900。可以看出两个团队的平均距离都不大,凝聚力指数很高,但相比之下,控制组比测试组的平均距离更小,凝聚力指数更高,也就是说控制组团队成员联系更紧密,团队更具有凝聚力。
2. 交互内容的对比分析
利用表1,将两个测试组和两个控制组的交互内容归为分析、设计、发展、实施、社会情感和其它六大类。通过图3可看出,测试组和控制组在七个时间段内发帖有明显的不同:测试组在七个时间段内发帖的总数量为144,控制组发帖的总数量为373,控制组大约为测试组的2.5倍;测试组的发帖数在七个时间段内比较平稳,变化速率不大,控制组的发帖数从第二时间段到第五时间段一直保持上升,且增长率很高。
在虚拟团队合作学习的进程中,测试组和控制组也有很明显的区别。图4和图5显示了在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中,交互内容各类型所占的百分比,从中可以看到测试组和控制组的交互内容类型都包含了ADDIE合作模式中的分析、设计、发展和实施。控制组的分析部分占总交互内容的3%,测试组中分析部分占总交互内容的6%,为控制组的2倍;控制组的实施内容所占比例为20%,测试组的实施内容占25%, 比控制组多5%;控制组的社会情感部分占总交互内容的30%,占到了所有交互内容的1/5以上,而测试组的社会情感所占比例为19%,占总交互内容的1/5以下,位于控制组比例的1/2到2/3之间。
从图6可看出:测试组的“分析交互”在第一时间段内基本完成;“设计交互”分布在第一到第四时间段内,有些分散,但在第二时间段内有10个设计内容帖子,约占总设计内容的1/2,说明“设计交互”比较集中在第二时间段内;“发展交互”主要是在第三、四时间段内完成的;虽然“实施交互”分布在第三时间段到第七时间段内,但主要集中在第五、六时间段内。
从图7可看到:控制组的各部分内容是分散的。例如“设计交互”从第一时间段到第六时间段都存在,虽然第二时间段内发帖数最多,但第一、第三至第六时间段总发帖数所占比例为74%;“发展交互”的分布同样是在第一时间段到第六时间段,但在第五时间段内发帖数最多;“实施交互”分布在第三到第七时间段内,而且在结束的第七时间段内还有12个帖子,但主要是在规定的第五、第六时间段内完成的。
3. 论文质量的对比分析
(1)成绩的评定
每个学习者的最终成绩为团队合作完成的论文成绩乘以每个学习者的成绩系数,每个学习者的成绩系数由其在线交互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即根据每个学习者的在线交互成绩判断学习者的成绩系数,系数最高为1、最低为0。本部分涉及两个评定标准,即在线交互成绩评分标准(见表2)和论文评分标准(见表3)。由于本研究的样本为20名学习者,为小样本事例研究,故选取所有学习者在线学习成绩的评定标准和论文成绩评定标准进行信度、效度检验。
通过spss进行内在信度分析,得到在线学习成绩评定标准的克朗巴哈α(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54(>0.8),论文评定标准的克朗巴哈α(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31(>0.8),两个内在信度可接受,即两个评定标准是可信的。
通过spss进行内容效度分析,对于在线交互成绩的评定标准,内容、问题、合作与总分的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它们的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都近似为0,数量、基调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7以上,两者的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都近似为0,所以五个指标与总分的相关性有显著关系,即本评定标准是有效的。对于论文评定标准,五个指标与其总分的相关系数都在0.7以上,两者的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都近似为0,有较显著的相关性,评定标准也是有效的。
(2)测试组和控制组论文成绩均值的差异分析
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目的是利用来自某两个总体的独立样本,推断两个总体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将测试组的两个团队作为一个总体,将控制组的两个团队作为另一个总体,检验这两个总体的论文均值是否有显著性差异,以此来说明项目管理理念对虚拟团队合作学习的效果是否有促进作用。
基本描述统计量(表4)显示,测试组论文成绩的均值为88.30、标准差为10.499,控制组论文成绩的均值为83.80、标准差为10.902,表明测试组论文成绩比控制组的高,而且其论文成绩分布比控制组的论文成绩集中。测试组和控制组论文成绩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显示,方差齐性检验值F为0.001,对应的概率p值为0.974,若显著性水平α为0.05(0.05),两总体的均值没有显著差异,即与控制组相比测试组论文成绩没有显著提高。
五、研究结论
通过社会网络、交互内容、论文质量三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采用项目管理理念的测试组和未采用项目管理理念的控制组有如下不同:
1. 测试组的网络密度和网络距离比控制组的低,也就是说,控制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更紧密、更有凝聚力,这说明控制组的整体网对团队成员的影响比测试组大,这有可能促进合作学习,也很有可能限制其团队合作的发展,比如当学习者在网上交互的内容与学习不密切或没有贡献时,就会阻碍团队的学习和发展。
2. 测试组在任务周期的“分析交互”和“设计交互”阶段完成了项目章程、工作分解结构、活动列表一系列工作,使得后面的发展和实施阶段不需要过多澄清问题而达到有效合作。这和控制组的总帖数约为测试组的2.5倍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可以做到用较少的有效帖子实现虚拟环境下的交流更加清晰、简明和流畅。
3. 测试组中社会情感类帖子占总帖子的19%,而控制组中社会情感类帖子占总帖子的30%,这反映了测试组在社会情感上很少有挫折和困惑,说明项目管理方法可以促进虚拟团队的有效交互。这与网络密度和网络距离的实验结果一致,控制组整体网限制了其团队合作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TP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计算机远程控制技术具体指的是通过本地的计算机发送一系列的远程控制指令到另外一台远端计算机,从而对远端的计算机进行远程遥控,使远端的计算机能够按照指令完成一系列的工作[1],这样通过本地计算机便可以对远端计算机进行实时控制。智能化的远端计算机管理系统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技术实现:计算机远端管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远程唤醒技术实现对某一个或者多个机房计算机的开、关机进行统一管理,对联网的计算机进行改造,配置可以进行远程控制开、关机的网卡,便可以实现用PXE远程开启或者关闭远端计算机,接下来便可以通过PXE对控制的远端计算机进行多播克隆,最终可以实现远程修改受控计算机的IP地址、网络标识等信息,进而实现了机房智能化自动控制的目的。
1 远端计算机系统唤醒技术
远端计算机系统唤醒技术具体指的是远程控制处于同一个局域网内的计算机自动开机,自动开机在远端计算机系统唤醒技术中具体指的是加电的意思,远端计算机系统唤醒技术在距离上没有任何要求,无论该局域网内的计算机所处的位置距离有多远,对远程控制自动加电功能没有任何的影响。实施远端计算机系统唤醒技术的核心要求便是主控计算机与远端受控计算机必须处在同一个局域网络内,远端计算机系统唤醒技术实施的基本原理是[2]:对于计算机而言,网卡上的MAC地址是唯一的,远端计算机系统唤醒技术便是通过识别网卡上的MAC地址进行远程唤醒,具体操作是发送配有唯一网卡MAC地址的\"Wake-up\"数据包到远端计算机上,当远端计算机进行MAC地址比对,确认数据包是发送给本机的时候便会自动发出开机信号。远端计算机系统唤醒技术的实施,对类似电源、主板以及网卡灯计算机的硬件条件要求比较高。
2 远程计算机服务器配盖与启动技术
远程计算机控制技术是用一台电脑(主控端/客户端)去远程控制在同一网络内的另外一台电脑(被控端/服务器端)的计算机科学技术。远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可以方便用户管理以及维护远端的网内的计算机,可以实现远程技术支持、远程文件传输、远程办公、远程信息交流等多种功能。
远程计算机启动控制服务开始运行的时候,服务器首先需要发送两个信息资源到客户端,Boot Block引导程序快是其中的一个资源,开启远程启动服务所需要的任何资料均包含在Boot Block引导程序块;Remote boot Profile远程启动配置文件是另外一个资源,Remote boot Profile资源包含的信息内容主要用于在开启远程计算机启动服务引导之后,远程启动基于PXE技术的网络[3]。
PXE是英文Preboot Execution Environment的简称,远程计算机自动控制启动的基本原理内容是:客户端首先机器发送请求数据帧到远端服务器,数据帧中包含了网卡ID号以及其它的识别等基本信息,由于服务器在搭建之初便已经将局域网内所有的发送请求的网卡ID数据存储起来,因此,服务器接收到请求数据帧后便会自动的匹配网卡ID数据,数据匹配成功之后,便可以成功开启远程启动。PXE技术的基本原理内容是:服务器端计算机首先需要接收工作站的MAC地址,接下来服务器端便会利用服务配置工具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为工作站的MAC地址配置一个IP地址,由于DHCP是动态主机设置协议的简称,因此服务器端的IP地址是动态配置的,所以工作站在经历过重启之后,分配到的IP地址有可能不同。PXE技术在远程网络启动过程中开展的具体程序如下:首先,PXE Boot ROM在工作站开机启动之后需要进行自身测试,PXE Boot ROM自检是工作站是否能够取得控制权,同时也是实现最终远程控制的核心步骤,自检完成之后,PXE Boot ROM便会以广播的模式在网络发送请求FIND数据帧,一旦服务器接收到工作站发送的请求的FIND帧便会做出回应,发出响应的DHCP数据包,DHCP数据包中具体包括了用户端的IP地址、开机镜像文件以及预置的交互通道等信息,服务器端在没有接收到工作站发送的请求的FIND帧的时候不会做出任何响应;接下来,当工作站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给自己的DHCP响应数据包便会请求远程计算机启动所需要的所有资源,最终使得工作站的MAC地址保存到了服务器端的etnames.db文件中,服务器与远端工作站之间经过多次的请求与响应,远程启动所需的参数便最终在远端工作站确立,启动的控制权便交到了控制启动块,启动块便引导操作系统,最终成功实现了远程启动功能。
3 多克隆技术
在对计算机进行管理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个繁琐的问题: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办公软件、游戏软件等软件的更新速度变得非常快,如何高效的更新管理人员管理的所有计算机变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传统的更新策略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工作效率极其低下。多克隆技术的出现使得该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多克隆技术甚至可以实现在极其不拆开的情况下进行更新,网络多播技术是多克隆计算机系统技术的支撑[4],多克隆技术采取一对多的形式同时对多个计算机更新网络数据,多克隆计算机系统技术的应用则需要稳定的网络传输速度。数据多播技术要求非常严格的网络克隆服务器稳定性能,此外,服务器在运行的时候必须具备能够同时处理并发和请求的功能,多克隆计算机系统技术的成功实施环境还需要确保100Mb网络传输速度,网络传输环境状况直接与多播克隆时能够连接的工作站的数量相关,因此,多播克隆的客户机的数量与网络传输速度环境呈正比例的关系。
4 总结
计算机远程控制技术的实现,给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帮助,通过远程控制技术,他们可以有效的管理计算机资源、定时、高效的远程控制用户的上机时间以及下机时间,这样不仅可以限制用户的登陆权限,还可以提升计算机机房管理中心的整体管理水平。本课题重点介绍了远端计算机系统唤醒技术、远程计算机服务器配盖与启动技术以及多克隆技术,通过本课题的设计可以使得远端计算机管理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工作站与服务器之间实现及时的交互功能以及控制功能,最终可以实现远程智能自动化控制远端计算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龚纯英.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远程控制技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9):2108-2019
[2]马亮亮.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河南科技2011(3)下:37-38
[3]宋彦儒,周翔.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设计[J].科技广场.2008(12):61-62
糟糕!摄像头被强制打开
近来,郭巨侠每天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来“牧马村”论坛。今天一来却发现,那个可爱的小菜鸟“马大哈”已经把论坛搞得“热火朝天”,通过自己的所学为大家回答了很多问题,网友尊称小马哥。看到自己培养的小朋友有这样的成绩,郭巨侠感到很欣慰。
“师傅,村子里有人说被陌生人拍到自己的照片,看图片的质量和拍摄角度应该是摄像头拍的。但陌生人是怎么得到的呢?”
郭巨侠想了想:“这应该是摄像头被黑客强制打开了,再偷偷拍下的。这种情况下,不仅会被偷拍,而且自己存放到硬盘中的私人照片也可能被黑客偷走。”
小马哥一听马上两眼放光:“那么如何通过远程控制软件获得呢?”揭秘!
要想强制利用摄像头偷拍,必须要用到远程控制软件或者木马,现在流行的远程控制软件基本上都有远程视频监控的功能。
郭巨侠将鼠标移动到桌面上一个名为“黑洞远程控制”的图标上,前不久他曾经为马大哈介绍过这款远程控制软件。如果远程计算机安装了USB摄像头,无论其是否开启,“黑洞”都可以成功将其打开并且通过它来获取图像。
至于黑客怎么将远程控制软件安装到远程计算机这里就不演示了,反正郭巨侠配置好服务端,传给小马哥叫他运行,他敢说个“不”字吗?
现在,运行黑洞等着远程服务端的连接,很快就能看到小马哥上线了。“黑洞”可以自动侦测摄像头,当远程计算机系统中的摄像头拨下或插上时,均可在上线图标中动态提示,有摄像头标志的就是连接好的。
点击工具栏中的“视频监控”按钮,打开“视频监控”窗口后点击“开始”按钮,如果对方的确安装有USB摄像头,那么无论对方是否启用摄像头,只要接上了USB线“黑洞”都可以强行打开摄像头对对方进行监控。
如果提示有摄像头,通过“视频监控”却没有获取到远程图像,这有可能是对方的摄像头正在被使用,比如对方正在使用QQ视频聊天。
摄像头的使用具有惟一性,不能同时被多个程序调用。我们可以在远程计算机的“窗口管理”中查看摄像头是否正在被使用。
“黑洞”能够自定义传输图像大小,并且可以选择“自动缩放图像”选项对捕获的图像进行调整。如果想保存视频文件,那么就要勾选上“保存为Mpeg文件”选项,程序会在当前的Mpeg目录下以监控的时间日期作为文件名称,将监控过程保存为Media Play能够直接播放的Mpeg文件。
请小心你的摄像头
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运用,并且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得到不断的加强。电能已经是从生产一直到最终的输入到各家各户,将会经过比较多的环节,然而电力系统也是具有着复杂多变的特点,包括了比较多的一次设备,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精准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电力设备的顺利实施。
1 远动控制概述以及工作原理分析
1.1 远动控制技术的概述
针对远动控制来说,主要是自动化系统当中调度中心对其被控制的设备做出实时的检测,一般状况下,主要包括被控站厂工作过程和设备控制的过程,通过远动通道以及两端的远动设备,进一步促进电力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分析。
1.2 远动控制在工作过程中的原理分析
对于远动控制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分为远程调剂功能和远程控制功能。充分运用远动控制,不仅能够让电力系统在管理的过程中实现遥测以及遥信功能,同时还能实现遥控功能,但是遥测和遥信远程控制主要指的就是数据采集站场把参数情况结合相关规定传输到调度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为控制系统提供出据侧依据,但是遥控以及遥信通过调度中心发送,就会导致被控战场对运行状态进行改变。
2 应用分析
针对远动控制系统来说,主要是属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过程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通讯传输以及信道编译码和规约等方面都具有着较为实际的应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整个控制系统运行的核心所在。
2.1 在通信传输技术当中的应用分析
针对远动控制来说,在电力系统当中的通讯传输技术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调制;二是解调等。针对电力系统来说,主要采用电力系统对其进行通信传输,同时也是可以采用光缆、微波以及卫星进行通信方面传输,在控制中心中可以运用电力通信自由进行创建出电力通信的网络,使其能够全面的实现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统筹化信息技术处理。针对电力信息传输来说,主要开始于信号发射端,信号在进行编码后,数据便可以形成基带信号,进而将其电力线上的谐波高频当成为载波信号,然而将一些基带信号转变成为模拟信号,最后根据电压电流方式实现最终通信传输。然而在接受端,必须要采用解调技术将模拟信号转变成为数字信号,这样通过调制以及调节的技术,从而使远动控制系统更好的实现通信畅通无阻。对于电力系统来说,主要可以采用远动控制技术,对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技术进行结合,最终形成一个自动化控制系统,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电力系统无人值班建设,从而也能够促进电力系统得到全面的发展,带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2.2 在信道编码技术应用分析
针对远动系统当中的信道编码技术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在这个部分当中,主要包括信息传输协议以及信道编码等。然而通信信道主要是信息的主要载体所在,系统必须要通过信道将其远动装置所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远程控制中心,经过中心对其信息做出正确解读。在对信息进行传输的过程中,首先便需要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以及译码,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保证信息传输具有相对来说比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针对信道编码技术来说,在实际方面主要是一个单纯的数据信息编写而成的翻译传输的系统,同时也是经过遥测以及遥信采集到有关信息,进一步对其信道进行相应的编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信息在进行传输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其他方面因素带来的一系列影响。针对现代电力系统来说,通常情况下主要是采用线性分组码来对其做出编码译码,使其能够提高抗干扰性得到提高,然而为了提高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差错进行控制,必须要对其先关的信息技术进行控制,主要是可以采用循环检测法以及前后纠错的方法等,都能够对其存在着的信息做出全面的检测。在这之中,循环码在线性分组码当中的应用是最为普遍的一个,除去全零码之外,在码字当中的码元进行循环的过程中,不管是进行左移还是进行右移所形成的码主要是为一个码。
2.3 关于循环数据传送的规约应用分析
在对电力新统进行远动控制的过程中,其信号的传输主要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有关操作的一个必要因素,为了能够更好的让各个环节实现信息传输通畅,使其对身份进行有效的识别,必须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约定系统以及规约。通过对其规约进行设备,进一步实现电厂以及变电站之间的多项通信,针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采用循环式信息传送规约对数据信息进行传送,使其能够保证传输信息的准确以及高效。
3 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之后可以知道,对于现阶段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式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离不开运动控制的有关措施,因为现阶段科学技术发展不断提高,尤其是针对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电力系统更好的实现了综合自动化,同时也得到了相关的完善,并且也能够全面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林淑娜,林若波.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24):120-124.
【中图分类号】TP308;TP872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投影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室越来越普及,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全新的环境。同时,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设备的增加也给广大教员和教育技术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有效利用、管理和维护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对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远程控制系统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具体开发,并最终形成了一套实用性强、性价比高的软硬件产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该系统选用多媒体计算机作为远程中央控制室的控制主机,利用现有的校园网络作为控制信息的传输通道,以IP控制模块为桥梁,将多媒体教室中教学设备的集中控制器连接到校园网,从而用基于控制主机—校园网—IP控制模块—集中控制器—多媒体教学设备(被控设备)这一技术方案实现了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群进行分布式、网络化远程控制的目的。
一、研制过程
整个系统的研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一)广泛开展调研,了解发展方向,掌握前沿技术
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是电教管理的研究方向之一,国内外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了掌握当前发展方向和技术的新进展,使系统的研制能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项目组一方面在相关学科领域开展了文献调研,另一方面对市场上的现有产品进行考查,掌握了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
(二)认真分析需求,合理确定开发目标和技术方案
根据我们多年来在多媒教室管理和多媒体技术保障方面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大家对系统的应用需求展开讨论,确定了开发目标和技术方案。
本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吸收自动控制领域多年来在远程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嵌入式微处理器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合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动控制系统中,实现一套成熟、可靠的网络中央控制系统,为实现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控制与管理平台。
根据总体设计,整个系统的控制分成两级:现场控制系统和远程控制系统。现场控制系统以多媒体集控器为核心、以多媒体教学设备为被控制对象组成一级控制系统。远程控制系统是以专用计算机为远程中央控制主机,以分布在不同教室里的多媒体集中控制器为桥梁,通过校园网对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控制;它比现场控制系统优先级别高,可以通过相关操作使多媒体教学系统进入工作或关闭状态,并可查看多媒体教学设备内的相关设备的运行状态。
(三)明确技术难点,合力攻关,重点突破
根据所确定的技术方案,系统研发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中央集控器和远程控制软件的开发两个方面。中央集控器的研制属于嵌入式系统范畴,主要在单片机上进行开发,对电子线路设计和单片机编程技能要求较高;远程控制软件主要集中在操作系统控制和网络通信编程方面。
在整个系统中,多媒体中央集控器处于核心位置,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复杂繁琐的设备操作过程简单化,让使用者在使用各种设备的过程中轻松自如。中央集控器的开发可以说是整个系统研发的重中之重,项目组在攻关过程中对该组力量进行了加强,针对大家普遍缺少单片机开发经验的情况,组织人员到地方高校与公司学习,并要求芯片供应商提供一定的系统作参考,最终研制出了符合技术方案要求的中央集控器。
(四)广泛开展试用,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功能
系统研制过程中,项目组针对各个组成模块都进行了详细的实验与测试,确保了各模块的功能实现和运行稳定。在组装成原型系统后,首先在我院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多功能会议室等多个教学场所进行了试验,并根据不同环境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反复测试,最后在集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确保了系统的可靠性和通用性。
在对原型系统进行完善的基础上,通过两个学期的实际应用,教员反映通过多媒体集控器进行操作,各种按钮指示明确,操作简单明了,方便了授课过程中多媒体设备的使用。通过校园网和监控主机,教学保障值班人员对所有教室的设备运行情况了如指掌,并可协助教员进行远程控制,大大提高了保障工作的效率。
二、应用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该系统表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一)可靠、稳定的硬件系统:处理器是整个系统的控制主体,处理器的处理水平和运行速度制约着整个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实时性。同时作为一款通用的网络远程控制系统,处理器必须具有较为低廉的价格,我们选择的芯片不仅有着较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同时具有稳定性好、体积小巧、价格低廉、技术资料支持较为丰富的优点。
(二)高性能的控制接口:本系统具有本地的串口通信接口和支持远程TCP/IP网络的接口,通过合理选择元器件和软件资源,解决了相关的技术和成本问题。
传统多媒体教室的中央控制系统都没有远程通讯接口,每个教室只能独立运行。通过开发具有网络接口功能的中央控制系统,使各教室成为网络上的一个节点,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监测、管理多个由此套系统构建成的多媒体教室群,从而使系统具有远程监控的能力,可以大大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三)模块化设计:本系统从现代系统集成理论中发展了一套模块化设计思想,借鉴工业集散控制思想,设计了多个模块,用户可以根据具体需求构建自己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中央控制系统,既经济又实用。
(四)设备接口简单、统一:系统采用嵌入式组合结构,微处理器完成所有的功能,各种输入输出接口均采用标准接口,即使非专业人员也能轻松连接。
本文模式采用PC+MCU模式来实现,全面描述了下位机的硬件制作和MCU软件编程仿真以及上位机PC端的功能和界面的VB编程。其中下位机实现开始测试信号检测、参考温度湿度测量、红外信号接收和测试结果声光提示等功能;而上位机重点实现与待测产品网络通信的初始化和数据通信、测试结果的统计保存和人机互动界面等功能。上位机PC和下位机MCU通过串口通信,连接互动,实现分工合作完成本课题的整体功能。
【 关键词 】网络控制 红外遥控 温度&湿度
1、基于网络红外遥控器的自动测试概述及研发背景
近几年,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远程控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各种智能控制产品中。网络红外遥控器就是其中之一,它是远程控制的智能红外遥控器,主要是通过网络远程监测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参数,并通过网络通信控制红外发射,遥控被控制设备,从而实现远程环境的温度湿度自动监控。此产品特别适合那些对温度湿度要求比较高,人工维护不方便环境使用,例如通信机房和通信基站等的空调控制。其功能框图如图1-1,功能涉及到网络通信、红外控制及模拟的温湿度测量等。生产时若用传统的人工测试方式,需要大量的测试设备和人工劳动时间。若有自动测试的系统来解决此问题,将有实际的意义。
90年代后,随着单片机技术的成熟普及和嵌入系统的迅速发展以及面向对象编程的应用,智能化的自动测试已经普及到很多产品及产品的各个环节的生产测试中。针对此课题,不管是采用PC+MCU方式还是采用嵌入系统方式,都有多种方案可以选择实现。本人选择了PC+MCU这一实际问题,进行了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开发,本论文即是该课题的主要内容,论文工作期间完成了产品定义、产品研发、产品测试及产品定型的任务。
2、 网络红外遥控器的自动测试的目的和意义
网络红外遥控器,它具有网络通信,温湿度测量和红外发射等基本功能,在产品生产时,这些功能必须能测试到并保证正常。用一般的人工测试方法,网络通信参数的检查设置以及通信命令协议的收发检查,都需要较专业的测试技术人员,并且需很长测试时间;而要把所有生产的产品温湿度测量功能控制在合理的误差范围里,人工测试方法也很有难度;而人工检测红外发射数据的正误,还需要示波器或其它特殊工具,也对测试人员要求较高。特别是在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员工流动性比较大的当下企业,更增加此产品生产时的成本,也很难控制产品品质。
网络红外遥控器的自动测试系统,就是针对网络红外遥控器在实际生产中测试所要解决的问题,对待测品功能进行全面自动测试的应用产品,自动测试原理框图如图1-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确定系统模式,最终设计生产出能适合理论设计要求,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产品。本课题研究开发成功后,将帮助企业在生产网络红外遥控器产品时,能采用智能自动的测试方法代替人工测试操作,这将大大降低产品生产的测试时间,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并能严格控制产品品质,从而有效提高产品生产的效率和品质,这对产品的生产和市场竞争将有良好的实际意义。
3、本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待测产品的功能特点,自动测试主要实现对待测品进行全面功能测试,包括网络连接通信功能、温度湿度测量功能和红外发射功能等。本课题针对此目标,要研究和设计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产品规格的定义和系统的选型。
要想设计出好的产品,必须先熟悉产品的规格。明确了目标,就可充分考虑论证各种优劣因素,确定系统架构和模式,为具体落实目标指明整体方向。
2.系统的硬件设计。
本课题研究开发的是全新的来解决实际应用需要的产品,因此硬件设计需完全针对设计,需完成硬件的原理图设计,布线板图设计以及最终的电路板制作。
3.系统的软件设计。
依据设计好的硬件和产品的功能要求,选择好合适的软件编译工具,设计出满足功能的软件。,
4.系统的测试。
本课题研究设计的目的就是帮网络红外遥控器生产时自动测试。同样本系统开发时的测试模型和测试方法也同样需要研究,它系统开发的效率和品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116-04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应将此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主要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大多为在职从业人员,本身都在随岗实践,但随岗实践不能取代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环节作为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实践综合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实验教学还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开办多年来,工科教学一直存在瓶颈,主要原因就在于实验教学环节难以落实。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避免开设实践要求强的工科专业,少数在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开设工科专业的高校,带有实验功能的远程教学平台极少,且开设的实验种类和实验深度都不及普通高校。由于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师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分离,学生分散在全国各地,量大面广,再加上工学矛盾,将所有学生全部集中到高校实验室来完成真实实验不太现实,而很多校外学习中心因场所或仪器设备缺乏不能提供真实实验的教学条件,导致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照搬传统真实实验教学模式存在难以实施的困难,实验教学无疑成了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为此,迫切需要开发适用于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
一 网络实验教学资源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网上实验常见的形式主要包括演示实验、虚拟实验与远程控制实验,与之相对应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包括演示实验教学课件、虚拟实验教学系统与远程控制实验教学系统。
1、演示实验教学课件
演示实验教学课件是指将真实环境中的实验教学过程拍摄成录像后制作的实验教学课件。这样的演示实验教学课件,既有教师讲解,又有教师对整个实验的演示操作过程,效果直观形象,同学们可以在网上学习演示实验教学课件,并按照实验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如此使学生掌握整个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以及操作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特别演示实验教学课件还可以展现实验室中难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与之相应的实际应用,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能够取得真实实验不能取得的一些功效。演示实验教学课件投入成本低,制作周期短,虽然缺乏学生亲自操作实验与读取实验数据的过程,无法达到和真实实验教学相同的效果,但还是能够为学生提供如同在实验室观看实验一般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因此可以作为目前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2、虚拟实验教学系统
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实验室环境,提供可操作的虚拟实验仪器,使学生在互联网上通过接近真实的人机交互界面完成实验,同时提供网络实验教学的一体化管理功能。如北京邮电大学已开发出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数字电路、模拟电路、高频电子线路、Linux操作系统等虚拟实验教学系统。虚拟实验教学系统一方面允许网络学生同时在线操作实验,另一方面可以将复杂的实验过程抽象化,将实验仪器简单化,大大提高了网络实验的可操作性。但是虚拟实验本身存在一定问题:一,虚拟实验只能模拟出验证类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多为预先设计好的;二,无论采取哪种技术都将不同程度的面对交互性不足、控件下载或开发维护费用高等难题;三,难以完成大量实验的快速更新和修复,加大了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网络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费用。
3、远程控制实验教学系统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