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0:27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篇(1)

2材料设计特性再认识

程式化的应用方式源于人们对材料陈旧而僵化的认知,因此必须消除成见,对材料的设计特性及其作用进行重新认识,才有可能进一步打破程式化的应用方式。

2.1材料的设计特性及作用

材料的设计特性可以分为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特性是人们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形成的感知特性,包括质感、情感以及艺术感等,如钢材显冷峻、红木显古朴、皮革显温润等;客观特性则主要包括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以及加工工艺等天然属性,如高碳钢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和弹性极限,但焊接性能和冷塑性变形能力较差,而低碳钢则正好相反。材料的客观特性是主观特性的基础,而主观特性则是客观特性的升华,两者相辅相成,它们在设计中的作用也各有所长。主观特性是增加产品附加价值的重要途经之一,材料的质感、情感、艺术表现力等主观特性必须与产品既定的人文内涵、艺术风格等相适应,以便于满足人们表现其身份地位、审美情趣或价值取向等精神需求。如高档汽车之所以采用胡桃木作为内饰材料,就是为了满足客户显示其尊贵身份的心理需求;而客观特性则是实现产品功能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材料的客观特性应与产品各方面性能要求相符,以便于创造良好的使用体验。如钢制刀具比铝制刀具更锋利、更耐用,因此就客观特性而言钢材比铝材更适于制造刀具。

2.2材料设计特性的应用要义

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条件的变化,产品设计对材料特性的应用也有所侧重。一般而言,社会大众在物质匮乏时期普遍较重视产品的实用功能,因而产品设计往往侧重于对材料客观特性的应用;而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社会大众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且精神需求所占的比率不断攀升,材料主观特性的应用价值也随之提升,设计应用的重心逐渐向主观特性倾斜。我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物质匮乏时期,在产品设计中形成了注重应用材料客观特性的思维定式和应用程式,但这种陈旧的观念和程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无法满足大众日益膨胀的多元消费需求,因此,产品设计不能停留于应用材料的客观特性阶段,而应将重心转移到对材料主观特性的发掘与应用上,才能创造更为多元的产品价值,从而适应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3材料主观特性的创新应用

对材料主观特性的发掘和应用可以从应用范围、造型特征、复合质感以及个性气质等方面入手,打破固有程式,创新应用方式。

3.1突破材料的常规应用范围

材料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本身并无任何情感意识,它们的主观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长期被应用于某些特定产品中而形成的。如钢筋、混凝土通常被用于楼宇大厦、公路桥梁等工程建筑中,久而久之就形成冷峻、淡漠、乏味的主观设计特性。而如果有意识地拓宽材料的应用范围,让人们在不同的时机或场景中接触它们,就能逐渐改变大众对它们的主观感受,如钢制管材在家具中的创新应用就极大地改变了钢材原有的主观特性。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的布鲁尔受自行车把手的启发,将钢制管材引入家具行业,推出了一系列造型轻巧优美、结构单纯紧凑、功能突出且符合批量化生产要求的钢管椅,不仅揭开了现代家具设计的新篇章,同时也赋予钢材轻巧、精细、时尚的主观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钢材“粗糙、笨重、冷峻”的固有印象。再比如,近年来不少设计师致力于探索混凝土的创新应用,将其广泛应用于日常产品领域,推出了一批创意十足的混凝土产品,包括戒指(DesignStudio设计工作室设计)、腕表(DzmitrySamal设计)、时钟(ForsbergForm设计工作室设计)等,展现出清新自然、精巧细致以及时尚前卫的品质感,颠覆了混凝土材料在大众心目中的传统形象。

3.2消解材料的固有造型特征

在造型活动中,人们往往会下意识的“因材施型”,即根据大众对材料的固有认识赋予相应的造型特征。比如同样是几何形态,金属制品往往呈现出较为硬朗的造型特征,而木制品或塑料制品则会处理得相对较为柔和。这种“因材施型”的造型模式可以强化材料某方面的特征,但也容易导致其主观特性趋于形式化,缺乏新意,因此,应该有意识地消除材料与其固有造型特征间的关联,在不违背产品总体设计要求的前提下,以全新的造型特征带给消费者全新的心理体验,进而形成全新的主观特征。如德国设计师FlorianSchmid的“缝合混凝土”座椅,见图2,就打破了混凝土材料一贯的工业化造型风格,将软和硬两种状态融于一体,通过座椅柔软的造型特征与人们印象中坚硬的材料质地产生矛盾对比,引发有趣的视觉错觉和心理体验,赋予混凝土材料以全新的造型特征。

3.3探求材料的多元复合质感

质感是产品设计的三大基本感觉要素之一,也是材料主观设计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的知觉系统从材料表面特征中得出的信息,这种信息能够影响消费者的主观体验,而多种质感的组合应用则能产生内涵更为丰富的复合质感,有利于营造出不同寻常的设计效果。复合质感的产生途径主要有两种:质感相似材料的类比应用和质感相异材料的对比应用。类比应用是将多种质感相似的材料运用于同一产品当中,或通过一定处理使产品中的不同材料具有相似的质感,其目的是强化某种特定的质感效果。如设计师StefanZwicky就使用钢筋和混凝土制作了“柯布西耶LC2”椅,通过这两种典型工业材质的彼此映衬强化出原始、粗犷的工业意味,也完美诠释了柯布西耶机器美学的内涵。而对比应用则是将质感差异较大的材料放在一起,形成极具感官冲击性的复合质感。如混凝土和硅胶是两种质感迥异的材料:坚硬与柔和、冷峻与温暖、遮蔽与通透,无论在视觉、触觉还是心理感觉上都相当矛盾,但在法国设计师RenateVos的“Concretebin”系列吊灯中,两者却和谐同存、彼此交融于一体,形成具有矛盾特质的复合质感,令人耳目一新,同样,RecycledLightCompany利用废弃灯泡制作的油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材质的对比组合显露出另类的时尚感,并且体现了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

3.4解读材料的内在个性气质

材料具有各自的个性气质,它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内在灵性表达自身的美,而设计的要义之一就是通过恰当的途径,将材料的个性气质“翻译”成大众熟悉的表现形式,便于消费者感受、理解材料的内在美。这里所谓的“恰当的途径”因材而异,包括形态、色彩、工艺等各种形式和手段。日本设计师黑川雅之就非常善于把握和表现材料的内在气质,他在代表作“Irony”系列茶壶中就采用了传统的沙模铸造技术,以沙模铸铁材料为载体记录了铁的演变过程,在器具表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时间的痕迹,质朴而沧桑,将材料的个性气质与日本的茶道精神彼此融合,相得益彰。

4材料主观特性的创新应用实践

材料的创新应用方式各有所长,在设计实践中应加以综合应用,同时还必须结合形态、色彩、纹饰以及包装等因素强化材料的主观特性,充分体现产品的内在气质。如在一款作为校际交流活动纪念品的镭射翻页笔设计中,笔者为了更好地体现学校的人文氛围,在外壳材料的选用上打破了ABS等常规材料的限制,采用了经防腐处理的原生态竹筒作为外壳的底壳,并以复合竹材作为面板和按键的材料,利用竹在传统文化中清秀、雅致的个性气质,结合具有传统意味的纹饰充分展现教育工作者的清雅气质。此外,产品的包装采用再生纸材料,通过包装的材料质感、纹饰风格等与产品主体相互呼应,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竹材的主观特性,并进一步突出了产品的人文气质,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篇(2)

企业重视设计工作,最直接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产品获得市场更大的认可,推动产品的销售。具体到一种设计到底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收益,姚映佳认为这是很难具体量化的,但国外的统计显示,在设计方面每投入1美元,就会给企业带来至少10倍的增值。设计带来的不仅是企业有形的价值增值,更重要是无形资产包括品牌价值的提升。1999年联想天禧电脑上市后,由于是一款创新性的产品,其中的单键飞梭设计让用户上网更加容易,因此深受欢迎。再加上创新的商务模式和服务模式,使天禧成了既叫好又叫座的产品。到了2000年,天禧已经为联想创下37.5亿元的产值,也帮助联想在1999年登上亚太市场PC销量榜首,并跻身全球十强。同时,它使联想在香港的股价同期上升了100%。另一款创新性产品天骄电脑,由于新颖的设计和独特的功能,上市当天就获得了2.5万台的订单。如果按照1万元1台计算,其所创造的销售收入就达到2.5亿元。

一款设计新颖的产品,也意味著新的商机。不久前,联想设计的一款笔记本电脑产品,采用了中国红的颜色外观,可口可乐公司觉得很漂亮。在请联想打上自己公司的标识后,可口可乐公司进行了集中采购。在姚映佳的印象里,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当然,设计不是产品热卖的惟一原因,热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至于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新的关系,姚映佳说,如果用"桃核"理论来比喻,那么技术就是桃核。消费者在买桃子时,不会直接看到桃核,但桃子是不能没有桃核的。消费者关注的是桃肉、桃皮,这些就是设计所带来的东西。因此,设计和技术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们的联系越紧密,越能充分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和设计还有一层关系,涉及到设计的一个基本目的:实现技术对用户的价值最大化。

不管是技术还是设计,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创新。在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贺志强看来,设计就是创新,就是不断追求新的可能。这种理念也是为什么联想把工业设计中心变成创新设计中心的原因之一。

联想早在1996年就在业界率先引入工业设计,使之开始在产品开发中发挥作用。当时,姚映佳是联想引进的第一位设计师。到了2000年,联想成立了工业设计中心,开始把关注点转移到"以用户为核心"上。通过对产业生命周期的分析,联想发现,在产业成熟期,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对用户群进行细化,满足用户需求和实现用户增值,是实现商业突破性发展的关键。在不断强化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联想发现只做好外观和结构设计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不能满足产品创新深度需求和用户对产品易用性和安全性需求,于是多专业协同开发创新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如今的联想创新设计中心,已经是一个跨越众多专业的部门,涵盖了模具工程、材料工程、产品设计、结构设计、平面设计、交互设计、机电工程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专业领域。

经过10年的体验,姚映佳觉得,联想重视设计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设计跟商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天禧电脑正是有了设计师的参与,才取得不同凡响的市场效果。现在,联想重视创新设计中心的程度跟其重视PC市场份额一样,已经把设计工作视为联想的核心竞争要素之一。对于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姚映佳喜欢把它比喻成企业的右大脑,负责情感管理,是人类思考艺术情感的器官。一个企业就像一个人一样,如果右脑被抑制,就会显得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在整个联想集团,创新设计中心的另一种突出作用是成为集团的桥梁,连结著几乎所有部门,包括市场、制造、服务等。正是设计把集团连成了一个更加紧密的整体。

在一般人心目中,一谈到设计,想到的更多是风格、造型等因素。实际上,设计工作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它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人文成分的学科,要求设计师既要理性思考,又要用感性去创新和发现。在产品创新过程中,不是说做一个多么漂亮的设计,而是首先了解设计为谁而做。在联想创新设计中心,专门有从事用户研究的部门──焦点用户实验室。比如,要开发一种针对高端人士的手机,首先要确定哪些用户属于高端用户。在具体研讨时,各个部门都要参与进来。

联想内部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联想的设计理念,可以理解为"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使设计成为连接技术和市场的桥梁,多专业协同增值"。

在这个意义上,企业的设计产品与艺术作品会有很大的区别。艺术作品要求尽善尽美,而企业设计则要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感受。艺术家可能会呕心沥血于一件经典之作,而设计人员会考虑产品是否可以批量制造,跟商业结合是否紧密。当年,联想在设计天禧电脑的单键飞梭时,是根据当时国人普遍不会熟练操作电脑的情况出发,设计出只要按下一个键就可以方便进入操作界面的易用功能,使普通用户使用电脑不再是一件难事。姚映佳说,这一设计加快了因特网在中国的普及,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篇(3)

2小户型家居产品应满足的基本需求

小户型的发展趋势对家居产品创新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在选购家具时,除了挑选外观外,更注重的是家具的功能性与空间的协调性,除了要解决性,这和年轻一族简约随性的生活态度相得益彰。而玻璃通透的特点,可以使家具在狭小的空间里,依然显得空旷不拥挤,给人带来轻松的视觉感受。

2.1功能需求

小户型家居产品是实现人与空间环境互动的重要媒介,应满足人们在家居生活中的各种物质需求,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娱乐、休闲、学习甚至会客等各项活动。与之相应的,家居产品应具备基本的物质功能性,如坐卧功能(椅、凳、沙发、床等)、支撑功能(餐桌、写字台、梳妆台、书架等)、存储功能(衣柜、鞋架、橱柜等)、装饰功能(摆件、花瓶、电视柜等)以及分隔空间、填充、重组空间等功能.

2.2材料需求

就材料的选择方面来看,尽可能使用轻质材料,如木材、玻璃、塑料、藤竹等。木材、藤竹等传统材料和塑料质量轻的特点使家具便于移动,更具有灵活2.5情感需求在思想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熏染下,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重土重宗意识使得在面对土地和住房时显示出强烈的占有欲。由此,家对于居住者来说就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人们希望从中得到归属感和存在感。家居产品作为家居环境对人的反馈,应当满足居住者对于家庭的依赖感、社会交往和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hl.对家居产品的设计其实是对人生活方式的设计,人们渴望通过家居产品的不同使用方式获得对生活的参与感。家居产品对空间的重新规划无形中令人感觉到空间所具有的可变性和扩展性。

2.3色彩需求

对于小户型用户来说,家具色彩的选择也是不容小觑的。色调的一致性能够缓解空间狭小带给人的拥堵感;其次,利用色彩隔断、分区灵活地分割空间,产生隔而不断的效果,能够形觉上的张力;再者,不同的色彩能带给人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例如黄色、红色、橙色等暖色会给人温暖的感觉,而绿色、蓝色、黑色等冷色则给人寒冷的感觉!5]。明度高的色彩给人欢快活力的感觉,而明度低的色彩则给人严肃安静的感觉。家居产品应与整个室内空间的色彩调和,力求和谐统一,以达到优雅宁静的整体效果。

2.4造型需求

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具造型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相比于造型复杂的家具,简单灵巧的造型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更加舒适开阔,避免了狭小空间带来的压迫感和紧凑感。另外,新材料、新工艺、新科技的发展,也给家具设计带来了很多新的可能,大量传统工艺无法实现的新造型相继出现,满足了许多年轻人对造型新奇与独特的追求,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例如花型沙发、鱼丸沙发等仿生形态的家具,见图1,给人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和强烈的视觉冲击。空间布局上所带来的压迫感和紧凑感外,还要注重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在狭小的空间里如何实现“减量不减质”、打造完美小户型居住空间,需要满足一系列的要求。

3实现小户型空间扩展的方式

3.1延展

延展是产品通过伸缩、压延、组装、卷、滑动、旋转来实现上下、两侧、前后的结构或者功能的扩展。延展方式的灵感来自于大自然,在自然界中,许多的生物通过改变自身形体的瞬间尺寸来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例如鸟儿伸展翅膀完成飞翔的动作,人类伸展手臂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门。延展这一方式的实现首先依靠产品的结构来完成,其次通过产品本身的材质。根据结构,延展可以是单元部件通过链接件在三维空间的结构变换,根据存储和使用的状态改变其结构,收缩的产品在不使用时节约了空间,在使用时,单元结构通过折叠、旋转呈现伸展状态;延展也可以是有一固定旋转轴的单体,不用时,以合理的方式占据二维空间的面积,并不影响单位面积内的有效使用空间,在发挥其功能时,以一固定旋转轴旋转至有效位置,这种方式实现了产品在单位面积内的有效空间的利用率;根据产品材料的自身性质,软材质的产品可直接通过压延、拉伸或填充内容物来实现。延展方式的特征:产品体量具有可变性,可根据使用和存储的状态优化有效空间利用率;便于移动和存储,延展表现了产品的使用状态,与之相伴的就是收缩,这一可操作性使产品易于存储,并且存储状态不占用不必要的空间;对使用者来讲,延展型家居产品拓宽了其本身的空间使用范围;对生产者来讲,折叠家具可以减少在运输和仓储时的空间占用,有效地节约了社会资源和厂家经济成本。可随身携带的储存箱见图2,组装起来时是一个小小的木箱,展开后就是集鞋架、衣架和储物箱为一体的多功能家具,造型简约而不简单,既节省空间又方便搬运移动,同时满足了消费者的多种需求,一举多得。

3.2变换

变换主要分为横向上的空间与纵向上的时间变化。在空间大小的限制下,不同居室之间的划分已不再那么明确,按时间重组室内格局,将起居、会客、饮食、工作、休息、娱乐有选择性地统筹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功能的混合空间,包括厨房与餐厅、客厅与书房等一系列多功能空间lsj。同时也利用大小不一、零碎的空间进行高效收纳与重组变换,用最少空间解决最大问题。变换这一方式是通过时间差创造出来的功能变换,多功能空间即是通过家居产品的适时变换来满足不同需求。例如,厨房餐厅型的主要实现方式,一是不使用时将餐桌收纳起来,采用易于收纳的餐桌,使用时厨房变为一个餐厅的空间,这样可以将厨房作为餐厅,节约了空间;二是将餐桌作为做菜过程中参与某项功能实现的一部分,也属于多功能厨具的一种。VOYAGE多功能橱柜见图3,在做菜时是一个整体厨房,在用餐时又是一个圆形餐桌,用同一家具满足了不同环境下的使用需求。这也将是未来家具的一种发展趋势,同一产品,在不同的使用空间下,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变换方式的特征:时间差创造出的多功能性。生活中哪些时间用来吃饭、哪些时间用来办公、哪些时间用来休息,都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对家居产品功能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3.3叠加

叠加包括功能的叠加和结构的叠加,在小户型实现空间扩展方式上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多功能家具的设计和模块化组合家具设计。其中,模块组合式家具是由若干产品零部件或单元体组合拼接而成,通过单元体的拆分和重新组合实现功能的多样化。这种随意组合的形式带给消费者更多DIY的空间,打破了传统一成不变的家具模式,赋予家具以个性化变换的魅力,让家具处于变化动态的环境中,使家具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随着环境的需求而变动。模块组合式是由一个整体拆分成若干单元结构,各个单元结构可以组合成多种形式,以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或场景的家具形式。利用家具不同的使用情景对家居环境进行分割、重组,情景化的使用方式让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规划空间。多功能组合家具ReStyle见图4,是由一个立方体拆分成5个小的单元体,5个单元体可以任意组合,它可以是一个餐桌、两把椅子,可以是一个沙发、一个储物柜,可以是一张可供一家人坐在一起促膝长谈的长椅,也可以是一个儿童的游乐场所。多功能家具是一种在具备传统家具初始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其他新设功能的现代家具类产品,是对家具的再设计l91。多功能家具有的是通过结构的旋转变化实现功能的多样化,一件家具可同时满足多项功能;有的是通过智能化的应用,实现功能的多样化。在小户型里不仅可以节省空间,也可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篇(4)

一、引言

本文对产品创新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解析.并讨论了实现产品创新的几个维度和产品创新的悖论.希望纠正过于重视设计技巧.而忽视方法论研究的误区,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思考.共同探索实行产品创新的有效路径。

二、创新与产品创新

1.创新。目前.国内学术界公认“创新”的概念来源于熊比特的创新理论,比较权威的“创新”定义有两个:

(1)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

(2)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在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

从创新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只有实现经济价值的发明创造才是创新,所以,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企业经营则应该一切围绕产品创新展开.产品创新能力已成为保持企业竞争力和维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

2.产品创新。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是否为创新产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判别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和改进创新两大类。自主创新是指提出全新的产品工作原理或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自主创新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尤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自主创新的风险也成倍增加。

所以.很少有企业有这样的实力进行自主创新的设计开发。改进创新则指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对相应结构、参数进行改良设计,这是产品创新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一类另外.即使对本企业而言是自主创新的产品也有可能在别的企业已经不是原创产品.也有模型可以参考.所有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已经很少.99%以上的产品创新都属于改进创新。文献也指出很多结构性创新只是对原有技术进行适当性改进。就可以带来了很大的竞争优势。

对消费者而言,并不在乎产品是自主还是改进创新消费者关心的是产品是否价廉物美.是否很好地实现了所需功能,是否带来了新的情感冲击。是否赋予了生活新的意义,尤其是买方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给企业的产品创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无论是从企业角度还是消费者角度分析.产品创新的目标都是实现功能创新对企业而言分为完善已有功能和创造新的功能,对消费者而言则分为实用功能创新和情感功能创新。另外.因为产品设计阶段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根本上决定了产品的功能、质量、全成本、环境相容性和交货期等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以产品创新很多时候指的是产品的设计创新。

三、产品功能

产品功能是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特定功效和性能.也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主要依据。在早期.产品功能主要指的是产品的实用功能,其目标是满足消费者的生理需要。通过对设计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产品功能的相关理念主要来源于价值工程理论.该理论认为功能是产品的核心和本质,是产品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具体产品结构只是功能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且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原则。在以生产为导向的卖方市场形态下.产品首先要满足消费者的功能需求。

然而,随着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种类日益繁多.市场形态逐渐转变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形态下,仅仅依赖产品使用功能方面的创新已经不足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这是因为市场上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在功能、质量、价格等基本品质方面已经差别不大.产品同质化趋势非常明显。另外,现代社会亦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产品如何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日益显得重要。因此,产品功能的内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不仅要包含产品的使用功能,而且要包含满足消费者感性需求的情感功能.即形式不但要追随功能.而且要追随情感。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产品类别,实用功能和情感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如工业产品的多数用户是企业,更强调的是可靠地完成某项使用功能或具有某种特有属性。情感功能的诉求降为其次:而日用消费品的选购则与消费者的情感息息相关。

四、客户需求

开发何种产品功能.与客户需求息息相关。因为只有经过市场检验的创新才是成功的产品创新。客户需求促进产品功能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技术革命促进客户需求的不断演化。同时也改变其消费方式,两者互为表里,共同促进产品的不断创新。

1.客户分类。对企业而言。产品的客户可以分为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外部客户主要指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即一般我们常说的消费者、顾客或客户,其需求一般映射为产品的功能需求,包括使用功能要求和情感需求,如审美、价格、环境等:内部客户为产品的设计、制造和管理人员以及零部件供应商、产品采购商等,其需求一般映射为产品的技术、结构和设计开发周期等需求。

内外部客户的需求都需要引起产品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但相较而言,内部客户需求较易获取,需求信息的表达也比较清晰,而外部客户需求的获取难度则大的多。且外部客户一般采用自然语言描述其产品需求.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因此其需求信息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对外部客户需求信息的研究是实现产品创新的关键.也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如不特别指明,客户即指外部客户。

2.需求获取模式和方法。确定产品客户需求的方式主要有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种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是通过对技术发展规律和消费趋势进行预测,从已有产品内部分析人手。以技术推动的方式获取客户需求,进而确定产品的开发规划和技术路线。Sony公司的奠基人AkiaMorita认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要引导用户,而不是问用户需要什么。用户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的,而企业知道”。即产品设计的原始需求和构思来自于企业自身,企业通过自主的技术创新来创造新的需求或者更好地满足已有客户需求。一般而言。对于自主创新的产品设计而言,更多的是依赖技术推动模式来创造新的客户需求,如数码相机、复印机等创新产品就是典型的代表。

市场拉动模式是指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确定用户需求,之后启动产品设计,设计的原始构思来自于市场调研的结果。现在主要采用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集算法等技术对这些需求信息进行预处理,通过分析不同信息的重要性,给出量化的权重值。最后利用质量功能展开等工具完成转换。对于产品的改进创新。更多的是依赖于市场拉动式的客户需求获取。因为这时消费者已经对产品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可以提出自己新的需求。

3.客户需求的进化日本Kano博士提出了Kano模型来表示产品客户需求的进化性。如图1所示。客户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规范需求和潜在需求三类.基本需求是对产品功能和质量的基本要求.如果产品未实现基本需求则会引起客户强烈不满。规范需求与产品的质量呈线性关系.产品的技术水平高。则规范需求的满意度提高。潜在需求是指用户未曾意识到的需求.但确实需要,对潜在需求的满足是产品创新的关键。

随着时间的推移。潜在需求会逐渐转换为规范需求,进而转变为基本需求。如轿车的空调开始阶段属于潜在需求。但随着客户对轿车的逐渐熟悉。现在空调已经成为轿车的基本配置.即成为客户的基本需求。再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目前还属于多数轿车客户的潜在需求,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GPS系统也会变为规范需求。

五创新的维度

根据客户需求信息.就可以确定产品需要开发的相应功能,着手进行后续的产品创新设计。产品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下面主要从制度、技术、工具和理论与方法四个维度来讨论企业实现产品创新成功的途径。

1.管理制度创新。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制度创新是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各成员间.尤其是设计团队之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其目标是实现对设计团队的有效管理和激励.提高设计团队的工作激情和开发效率。

从组织理论的角度来考虑.设计团队是由不同的成员担任的不同职务和岗位的结合体.设计团队的机构和结构的形成要受到产品设计活动的内容、特点、规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随着产品设计获得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比如产品设计的流程从传统的串行方式变换为并行方式就需要在管理和组织制度方面进行重大创新.才能适应并行设计的需要。面对复杂性程度高的产品创新开发。有时还要进行组织流程再造以适应各种变化。对于临时性的开发工作.可以组建自我管理团队.跨职能团队等业务小组等。

另外.企业文化对于产品创新的成功与否也具有重要性。顶尖的人才,可以精诚合作设计出世上最好的产品,也可以上演最惨烈的争斗企业如果缺乏富于凝聚力和团结精神的文化,不过是“一盘散沙”,就算人才再多,也必将沦于内耗.产生不了强大的合力所以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也必须着眼于建设合作与诚信的文化,因为文化也是生产力。

2.技术创新。一般而言,技术创新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企业常规的技术储备创新.二是产品设计和制造时的技术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加速。新的科学原理,工程算法、材料、制造工艺和发明专利不断涌现,通过选择新的产品工作原理、工程材料和工程算法,设计师能够得到创新性的产品设计概念.新的制造工艺也可以提高产品制造的效率、缩短上市时间。例如,是否可以用控制技术代替传统的机械传动和支承.是否可以用一种新的陶瓷或聚合物替换正在使用的材料等.都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有了产品创新概念后,是否能率先引入最新技术,在最短时间中开发成功.同时做到最小成本也是影响产品能否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gwyoo

3.工具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为产品设计师在设计手段和设计工具方面的创新提供极大的可能性。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基于网络化的设计、虚拟设计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工具在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另外.像AutoCAD、Project等设计工具软件包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功能越来越强大,使用也越来越方便,都大大节省了设计的工作量,提高了设计效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环境下的产品协同设计亦成为跨国企业普遍采用的新兴产品设计方式.其目的是使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产品设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通过网络.采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辅助工具协同地进行产品设计活动。实现产品信息的共享和交换、设计方案的讨论、设计结果的检查与修改,使产品设计工作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如基于WEB的多智能体异地协同设计等等,网络化的设计既是一种新的设计技术,也是新的设计工具.同时也需要组织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以适应设计团队和客户的网络化互动。

4.设计理论与方法。有效、科学的设计方法学的支持.是进行产品创新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发达国家设计界。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RIZ),公理化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田口方法、泛设计理论和约束理论等现代设计理论都是研究的热点。对设计过程、设计本质和设计思维的探讨都是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重点领域.设计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将对设计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如TRIZ理论极大改变了设计人员对创新的传统认识.增强了创新的自信心和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基于知识的设计理论研究,尤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设计知识获取和重复利用策略的研究都是未来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重点。

当今.我国很多企业并不重视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仅仅热衷于技术的引进,而没有把技术和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仅仅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作为替代图板的绘图工具.没有与设计理论与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可以说,没有方法论的指导,产品创新难以取得真正突破。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篇(5)

一、引言

本文对产品创新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解析.并讨论了实现产品创新的几个维度和产品创新的悖论.希望纠正过于重视设计技巧.而忽视方法论研究的误区,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思考.共同探索实行产品创新的有效路径。

二、创新与产品创新

1.创新。目前.国内学术界公认“创新”的概念来源于熊比特的创新理论,比较权威的“创新”定义有两个:

(1)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

(2)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在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

从创新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只有实现经济价值的发明创造才是创新,所以,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企业经营则应该一切围绕产品创新展开.产品创新能力已成为保持企业竞争力和维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

2.产品创新。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是否为创新产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判别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和改进创新两大类。自主创新是指提出全新的产品工作原理或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自主创新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尤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自主创新的风险也成倍增加。

所以.很少有企业有这样的实力进行自主创新的设计开发。改进创新则指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对相应结构、参数进行改良设计,这是产品创新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一类另外.即使对本企业而言是自主创新的产品也有可能在别的企业已经不是原创产品.也有模型可以参考.所有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已经很少.99%以上的产品创新都属于改进创新。文献也指出很多结构性创新只是对原有技术进行适当性改进。就可以带来了很大的竞争优势。

对消费者而言,并不在乎产品是自主还是改进创新消费者关心的是产品是否价廉物美.是否很好地实现了所需功能,是否带来了新的情感冲击。是否赋予了生活新的意义,尤其是买方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给企业的产品创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无论是从企业角度还是消费者角度分析.产品创新的目标都是实现功能创新对企业而言分为完善已有功能和创造新的功能,对消费者而言则分为实用功能创新和情感功能创新。另外.因为产品设计阶段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根本上决定了产品的功能、质量、全成本、环境相容性和交货期等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以产品创新很多时候指的是产品的设计创新。

三、产品功能

产品功能是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特定功效和性能.也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主要依据。在早期.产品功能主要指的是产品的实用功能,其目标是满足消费者的生理需要。通过对设计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产品功能的相关理念主要来源于价值工程理论.该理论认为功能是产品的核心和本质,是产品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具体产品结构只是功能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且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原则。在以生产为导向的卖方市场形态下.产品首先要满足消费者的功能需求。

然而,随着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种类日益繁多.市场形态逐渐转变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形态下,仅仅依赖产品使用功能方面的创新已经不足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这是因为市场上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在功能、质量、价格等基本品质方面已经差别不大.产品同质化趋势非常明显。另外,现代社会亦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产品如何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日益显得重要。因此,产品功能的内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不仅要包含产品的使用功能,而且要包含满足消费者感性需求的情感功能.即形式不但要追随功能.而且要追随情感。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产品类别,实用功能和情感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如工业产品的多数用户是企业,更强调的是可靠地完成某项使用功能或具有某种特有属性。情感功能的诉求降为其次:而日用消费品的选购则与消费者的情感息息相关。

四、客户需求

开发何种产品功能.与客户需求息息相关。因为只有经过市场检验的创新才是成功的产品创新。客户需求促进产品功能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技术革命促进客户需求的不断演化。同时也改变其消费方式,两者互为表里,共同促进产品的不断创新。

1.客户分类。对企业而言。产品的客户可以分为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外部客户主要指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即一般我们常说的消费者、顾客或客户,其需求一般映射为产品的功能需求,包括使用功能要求和情感需求,如审美、价格、环境等:内部客户为产品的设计、制造和管理人员以及零部件供应商、产品采购商等,其需求一般映射为产品的技术、结构和设计开发周期等需求。

内外部客户的需求都需要引起产品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但相较而言,内部客户需求较易获取,需求信息的表达也比较清晰,而外部客户需求的获取难度则大的多。且外部客户一般采用自然语言描述其产品需求.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因此其需求信息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对外部客户需求信息的研究是实现产品创新的关键.也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如不特别指明,客户即指外部客户。

2.需求获取模式和方法。确定产品客户需求的方式主要有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种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是通过对技术发展规律和消费趋势进行预测,从已有产品内部分析人手。以技术推动的方式获取客户需求,进而确定产品的开发规划和技术路线。sony公司的奠基人akiamorita认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要引导用户,而不是问用户需要什么。用户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的,而企业知道”。即产品设计的原始需求和构思来自于企业自身,企业通过自主的技术创新来创造新的需求或者更好地满足已有客户需求。一般而言。对于自主创新的产品设计而言,更多的是依赖技术推动模式来创造新的客户需求,如数码相机、复印机等创新产品就是典型的代表。

市场拉动模式是指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确定用户需求,之后启动产品设计,设计的原始构思来自于市场调研的结果。现在主要采用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集算法等技术对这些需求信息进行预处理,通过分析不同信息的重要性,给出量化的权重值。最后利用质量功能展开等工具完成转换。对于产品的改进创新。更多的是依赖于市场拉动式的客户需求获取。因为这时消费者已经对产品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可以提出自己新的需求。

3.客户需求的进化日本kano博士提出了kano模型来表示产品客户需求的进化性。如图1所示。客户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规范需求和潜在需求三类.基本需求是对产品功能和质量的基本要求.如果产品未实现基本需求则会引起客户强烈不满。规范需求与产品的质量呈线性关系.产品的技术水平高。则规范需求的满意度提高。潜在需求是指用户未曾意识到的需求.但确实需要,对潜在需求的满足是产品创新的关键。

随着时间的推移。潜在需求会逐渐转换为规范需求,进而转变为基本需求。如轿车的空调开始阶段属于潜在需求。但随着客户对轿车的逐渐熟悉。现在空调已经成为轿车的基本配置.即成为客户的基本需求。再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目前还属于多数轿车客户的潜在需求,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gps系统也会变为规范需求。

五 创新的维度

根据客户需求信息.就可以确定产品需要开发的相应功能,着手进行后续的产品创新设计。产品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下面主要从制度、技术、工具和理论与方法四个维度来讨论企业实现产品创新成功的途径(如图2所示)。

1.管理制度创新。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制度创新是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各成员间.尤其是设计团队之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其目标是实现对设计团队的有效管理和激励.提高设计团队的工作激情和开发效率。

从组织理论的角度来考虑.设计团队是由不同的成员担任的不同职务和岗位的结合体.设计团队的机构和结构的形成要受到产品设计活动的内容、特点、规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随着产品设计获得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比如产品设计的流程从传统的串行方式变换为并行方式就需要在管理和组织制度方面进行重大创新.才能适应并行设计的需要。面对复杂性程度高的产品创新开发。有时还要进行组织流程再造以适应各种变化。对于临时性的开发工作.可以组建自我管理团队.跨职能团队等业务小组等。

另外.企业文化对于产品创新的成功与否也具有重要性。顶尖的人才,可以精诚合作设计出世上最好的产品,也可以上演最惨烈的争斗企业如果缺乏富于凝聚力和团结精神的文化,不过是“一盘散沙”,就算人才再多,也必将沦于内耗.产生不了强大的合力所以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也必须着眼于建设合作与诚信的文化,因为文化也是生产力。

2.技术创新。一般而言,技术创新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企业常规的技术储备创新.二是产品设计和制造时的技术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加速。新的科学原理,工程算法、材料、制造工艺和发明专利不断涌现,通过选择新的产品工作原理、工程材料和工程算法,设计师能够得到创新性的产品设计概念.新的制造工艺也可以提高产品制造的效率、缩短上市时间。例如,是否可以用控制技术代替传统的机械传动和支承.是否可以用一种新的陶瓷或聚合物替换正在使用的材料等.都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有了产品创新概念后,是否能率先引入最新技术,在最短时间中开发成功.同时做到最小成本也是影响产品能否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3.工具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为产品设计师在设计手段和设计工具方面的创新提供极大的可能性。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基于网络化的设计、虚拟设计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工具在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另外.像autocad、project等设计工具软件包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功能越来越强大,使用也越来越方便,都大大节省了设计的工作量,提高了设计效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环境下的产品协同设计亦成为跨国企业普遍采用的新兴产品设计方式.其目的是使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产品设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通过网络.采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辅助工具协同地进行产品设计活动。实现产品信息的共享和交换、设计方案的讨论、设计结果的检查与修改,使产品设计工作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如基于web的多智能体异地协同设计等等,网络化的设计既是一种新的设计技术,也是新的设计工具.同时也需要组织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以适应设计团队和客户的网络化互动。

4.设计理论与方法。有效、科学的设计方法学的支持.是进行产品创新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发达国家设计界。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riz),公理化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田口方法、泛设计理论和约束理论等现代设计理论都是研究的热点。对设计过程、设计本质和设计思维的探讨都是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重点领域.设计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将对设计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如triz理论极大改变了设计人员对创新的传统认识.增强了创新的自信心和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基于知识的设计理论研究,尤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设计知识获取和重复利用策略的研究都是未来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重点。

当今.我国很多企业并不重视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仅仅热衷于技术的引进,而没有把技术和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仅仅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作为替代图板的绘图工具.没有与设计理论与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可以说,没有方法论的指导,产品创新难以取得真正突破。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篇(6)

一、引言

本文对产品创新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解析,并讨论了实现产品创新的几个维度和产品创新的悖论,希望纠正过于重视设计技巧,而忽视方法论研究的误区,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思考,共同探索实行产品创新的有效路径。

二、创新与产品创新

1.创新。目前,国内学术界公认“创新”的概念来源于熊比特的创新理论,比较权威的“创新”定义有两个:

(1)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

(2)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在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

从创新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只有实现经济价值的发明创造才是创新,所以,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企业经营则应该一切围绕产品创新展开,产品创新能力已成为保持企业竞争力和维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

2.产品创新。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是否为创新产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判别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和改进创新两大类。自主创新是指提出全新的产品工作原理或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自主创新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尤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自主创新的风险也成倍增加。

所以,很少有企业有这样的实力进行自主创新的设计开发。改进创新则指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对相应结构、参数进行改良设计,这是产品创新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一类另外,即使对本企业而言是自主创新的产品也有可能在别的企业已经不是原创产品,也有模型可以参考,所有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已经很少,99%以上的产品创新都属于改进创新。文献也指出很多结构性创新只是对原有技术进行适当性改进。就可以带来了很大的竞争优势。

对消费者而言,并不在乎产品是自主还是改进创新消费者关心的是产品是否价廉物美,是否很好地实现了所需功能,是否带来了新的情感冲击。是否赋予了生活新的意义,尤其是买方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给企业的产品创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无论是从企业角度还是消费者角度分析,产品创新的目标都是实现功能创新对企业而言分为完善已有功能和创造新的功能,对消费者而言则分为实用功能创新和情感功能创新。另外,因为产品设计阶段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根本上决定了产品的功能、质量、全成本、环境相容性和交货期等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以产品创新很多时候指的是产品的设计创新。

三、产品功能

产品功能是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特定功效和性能,也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主要依据。在早期,产品功能主要指的是产品的实用功能,其目标是满足消费者的生理需要。通过对设计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产品功能的相关理念主要来源于价值工程理论,该理论认为功能是产品的核心和本质,是产品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具体产品结构只是功能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且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原则。在以生产为导向的卖方市场形态下,产品首先要满足消费者的功能需求。

然而,随着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种类日益繁多,市场形态逐渐转变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形态下,仅仅依赖产品使用功能方面的创新已经不足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这是因为市场上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在功能、质量、价格等基本品质方面已经差别不大,产品同质化趋势非常明显。另外,现代社会亦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产品如何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日益显得重要。因此,产品功能的内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不仅要包含产品的使用功能,而且要包含满足消费者感性需求的情感功能,即形式不但要追随功能,而且要追随情感。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产品类别,实用功能和情感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如工业产品的多数用户是企业,更强调的是可靠地完成某项使用功能或具有某种特有属性。情感功能的诉求降为其次:而日用消费品的选购则与消费者的情感息息相关。

四、客户需求

开发何种产品功能,与客户需求息息相关。因为只有经过市场检验的创新才是成功的产品创新。客户需求促进产品功能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技术革命促进客户需求的不断演化。同时也改变其消费方式,两者互为表里,共同促进产品的不断创新。

1.客户分类。对企业而言。产品的客户可以分为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外部客户主要指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即一般我们常说的消费者、顾客或客户,其需求一般映射为产品的功能需求,包括使用功能要求和情感需求,如审美、价格、环境等:内部客户为产品的设计、制造和管理人员以及零部件供应商、产品采购商等,其需求一般映射为产品的技术、结构和设计开发周期等需求。

内外部客户的需求都需要引起产品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但相较而言,内部客户需求较易获取,需求信息的表达也比较清晰,而外部客户需求的获取难度则大的多。且外部客户一般采用自然语言描述其产品需求,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因此其需求信息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对外部客户需求信息的研究是实现产品创新的关键,也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如不特别指明,客户即指外部客户。

2.需求获取模式和方法。确定产品客户需求的方式主要有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种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是通过对技术发展规律和消费趋势进行预测,从已有产品内部分析人手。以技术推动的方式获取客户需求,进而确定产品的开发规划和技术路线。Sony公司的奠基人AkiaMorita认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要引导用户,而不是问用户需要什么。用户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的,而企业知道”。即产品设计的原始需求和构思来自于企业自身,企业通过自主的技术创新来创造新的需求或者更好地满足已有客户需求。一般而言。对于自主创新的产品设计而言,更多的是依赖技术推动模式来创造新的客户需求,如数码相机、复印机等创新产品就是典型的代表。

市场拉动模式是指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确定用户需求,之后启动产品设计,设计的原始构思来自于市场调研的结果。现在主要采用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集算法等技术对这些需求信息进行预处理,通过分析不同信息的重要性,给出量化的权重值。最后利用质量功能展开等工具完成转换。对于产品的改进创新。更多的是依赖于市场拉动式的客户需求获取。因为这时消费者已经对产品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可以提出自己新的需求。

3.客户需求的进化日本Kano博士提出了Kano模型来表示产品客户需求的进化性。如图1所示。客户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规范需求和潜在需求三类,基本需求是对产品功能和质量的基本要求,如果产品未实现基本需求则会引起客户强烈不满。规范需求与产品的质量呈线性关系,产品的技术水平高。则规范需求的满意度提高。潜在需求是指用户未曾意识到的需求,但确实需要,对潜在需求的满足是产品创新的关键。

随着时间的推移。潜在需求会逐渐转换为规范需求,进而转变为基本需求。如轿车的空调开始阶段属于潜在需求。但随着客户对轿车的逐渐熟悉。现在空调已经成为轿车的基本配置,即成为客户的基本需求。再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目前还属于多数轿车客户的潜在需求,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GPS系统也会变为规范需求。

五、创新的维度

根据客户需求信息,就可以确定产品需要开发的相应功能,着手进行后续的产品创新设计。产品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下面主要从制度、技术、工具和理论与方法四个维度来讨论企业实现产品创新成功的途径。

1.管理制度创新。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制度创新是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各成员间,尤其是设计团队之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其目标是实现对设计团队的有效管理和激励,提高设计团队的工作激情和开发效率。

从组织理论的角度来考虑,设计团队是由不同的成员担任的不同职务和岗位的结合体,设计团队的机构和结构的形成要受到产品设计活动的内容、特点、规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随着产品设计获得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比如产品设计的流程从传统的串行方式变换为并行方式就需要在管理和组织制度方面进行重大创新,才能适应并行设计的需要。面对复杂性程度高的产品创新开发。有时还要进行组织流程再造以适应各种变化。对于临时性的开发工作,可以组建自我管理团队,跨职能团队等业务小组等。

另外,企业文化对于产品创新的成功与否也具有重要性。顶尖的人才,可以精诚合作设计出世上最好的产品,也可以上演最惨烈的争斗企业如果缺乏富于凝聚力和团结精神的文化,不过是“一盘散沙”,就算人才再多,也必将沦于内耗,产生不了强大的合力所以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也必须着眼于建设合作与诚信的文化,因为文化也是生产力。

2.技术创新。一般而言,技术创新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企业常规的技术储备创新,二是产品设计和制造时的技术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加速。新的科学原理,工程算法、材料、制造工艺和发明专利不断涌现,通过选择新的产品工作原理、工程材料和工程算法,设计师能够得到创新性的产品设计概念,新的制造工艺也可以提高产品制造的效率、缩短上市时间。例如,是否可以用控制技术代替传统的机械传动和支承,是否可以用一种新的陶瓷或聚合物替换正在使用的材料等,都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有了产品创新概念后,是否能率先引入最新技术,在最短时间中开发成功,同时做到最小成本也是影响产品能否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3.工具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为产品设计师在设计手段和设计工具方面的创新提供极大的可能性。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基于网络化的设计、虚拟设计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工具在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另外,像AutoCAD、Project等设计工具软件包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功能越来越强大,使用也越来越方便,都大大节省了设计的工作量,提高了设计效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环境下的产品协同设计亦成为跨国企业普遍采用的新兴产品设计方式,其目的是使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产品设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通过网络,采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辅助工具协同地进行产品设计活动。实现产品信息的共享和交换、设计方案的讨论、设计结果的检查与修改,使产品设计工作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如基于WEB的多智能体异地协同设计等等,网络化的设计既是一种新的设计技术,也是新的设计工具,同时也需要组织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以适应设计团队和客户的网络化互动。

4.设计理论与方法。有效、科学的设计方法学的支持,是进行产品创新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发达国家设计界。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RIZ),公理化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田口方法、泛设计理论和约束理论等现代设计理论都是研究的热点。对设计过程、设计本质和设计思维的探讨都是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重点领域,设计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将对设计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如TRIZ理论极大改变了设计人员对创新的传统认识,增强了创新的自信心和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基于知识的设计理论研究,尤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设计知识获取和重复利用策略的研究都是未来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重点。

当今,我国很多企业并不重视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仅仅热衷于技术的引进,而没有把技术和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仅仅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作为替代图板的绘图工具,没有与设计理论与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可以说,没有方法论的指导,产品创新难以取得真正突破。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

体验设计 文创产品 设计与开发

21世纪,整个社会迎来体验经济时代,人们的需求已经从基本物质需求升级为情感诉求和精神诉求,因此提升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体验价值成为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体验经济刺激了体验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基于体验的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将迎来新契机。

1.绪论

1.1论题来源

伴随着各大文博创意体验园、旅游文化体验产业的兴起,体验经济迎来文化体验产业的发展热潮,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趋势。近两年,印有清朝康熙皇帝真迹复制品的“朕知道了”纸胶带等一系列文创萌物引发市场热潮,这些现象引发了我们思考当今社会的“消费文化”,一件消费品可区分为实用功能类和无用功能类,一件物品也可以同时属于两类。文化产品除了充分认识文化内涵(无实际功能)表达外,应该合理地添加相应的实际功能,才能让消费者在充分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知文化。当今的产品创新设计经历了从追随功能――追随形式――形式追随情感――追随体验的演变过程,基于大众越来越注重产品体验的生活习惯,将体验设计应用在文创产品设计(重视体验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载体)中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1.2论题创新点

理论切入点:分别对文化层级、用户体验层级进行理论研究,发现映射关系。

一直以来,关于文化的概念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从层面的角度来看,可包括物质文化层面、社群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三个层面。用户体验层级理论主要来源于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层级,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需求组成的层级刚好符合人们从本能层面(感觉需求)-行为层面(交互需求)-情感层面(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与情节、品牌、用户追求的个性)的一个发展规律。

如图表1所示,将两大理论层级对比,不难发现文化层级、用户体验层级存在某种――对应的关系。所以,下文主要围绕多层级体验在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中的应用。

2.体验”视角下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

体验设计是主张以用户需求为基础,并以用户体验为设计目标,坚持用户为中心的一种行为方式设计。文创产品的体验设计强调文创产品在设计开发的各个阶段均考虑用户的体验,更重要的是用基于用户体验的设计方法将文化内容创意的表达体现在产品上,这样才能创造出让消费者愿意接受的文创产品,并享受产品背后的文化精神内涵。

2.1概念生成阶段:文创产品的文化-文化载体-用户的定位分析

人-产品-文化,这三个主体诠释了人体验文化的过程。人是复杂的群体,产品种类繁多,文化也是多元化的,所以只有准确定位这三个主体,文创产品才能准确、高效地将文化传达给用户。

文化的定位前提是建立在对文化内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涉及文化的来源、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社会背景等。文化的定位决定文创产品要表现的文化,是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文化载体即物品,指的是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形象所要融入的物品形态,一般包括收藏礼品、文化用品、玩具等。文创产品的受众即消费群体,不同群体的消费者对同一种文化的理解不同,从而对文化消费的偏好也不一样。

2.2产品设计阶段:文创产品的本体体验元素分析

人与文创产品本体产生体验实际上就是人(用户)与文创产品的形态、功能、色彩、材质、纹理等元素发生关系,从而产生丰富的体验。形态与色彩会给人视觉的第一冲击感,功能给人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操作体验,材质与纹理给人更多的是触觉上的体验。这些元素形成的感官体验结合用户所拥有的丰富生活经验、不同生活方式一定会形成深层次的心理感受和文化感知。如图1从左到右所示,①陶瓷+木材材质组合,②飞利浦的自然唤醒灯将光、声音应用到产品表达,③汉堡包的味觉、嗅觉冲击感,均体现文创产品中五感官元素的应用。

2.3文创产品商品化阶段:文化创意的品牌体验

品牌体验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行为,强势的品牌标签会让人产生丰富的品牌联想和个性化的优越感。文化创意形成品牌效应,需要定位明确、个性化、系列化的产品输出。日本著名文化创意品牌――无印良品,从品牌自身的定位、输出的产品、产品展示等都是一个完整的品牌文化体验。

3.体验设计在文创产品中的具体应用

3.1文创产品的体验层级分析及设计方法

根据用户的体验需求层级可分为本能层、行为层、情感反思层,文创产品同样可以通过这几个体验层级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传承文化。

3.1.1文创产品本能层级的体验设计

本能层次的体验设计原理源于人类本能,即由于人的生活经验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下意识的反映,存在于意识和思维形成前。人类对外界的本能感知主要来源于产品的形态、色彩、表面纹理及质感等,这个层级是实体物质层,是有形的、直观可触的。

基于文创产品的本能层级主要是注重文化的物质特色表达,可用具象转化的方法将传统文物的造型、装饰纹样等直接通过工艺和技术表现在现代产品上。这类文创产品比较适合博物馆文物、旅游观光纪念品等。

3.1.2文创产品行为层级的体验设计

行为层级的体验设计主要是源于人的生活方式、人使用产品的方式、中间过程等,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功能性、易用性、完全性等。在文化中,对应的仪式风俗层面,比如民族祭典行为、行为等。例如,2008年红点奖作品“上上签”就是将生活用品――牙签结合中国传统的祈福文化,用符合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产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赋予产品行为层级的新体验。

3.1.3文创产品情感反思层级的体验设计

情感反思层又称精神层、心理层,它是在人看到产品第一印象和产生使用感受后而产生的―种使用感受的反思、产品价值的衡量,对应产品的意识形态层面。对文创产品而言,反思层可包括产品的故事性、产品情感、产品文化特质,注重产品的内部意涵和文化意义等。这类产品主要通过故事情境法、比喻的手法通过产品传递文化内涵。如图3无印良品CD机。

3.2文创产品的体验设计原则

3.2.1强化产品文化主题,提高文化识别度

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中明确主题即明确定位文化概念、文化载体以及文创产品的受众,在此基础上展开设计,从而在产品上准确、有效地传达文化内涵。后期可以展开系列化家族产品设计,用不同形态表达统一的文化理念,如今年文创热潮中的故宫娃娃系列就是用不同的元素、相同的材质和手法表达、强化故宫这一主题文化。当然,在产品的后期展示过程中将购物环境打造与产品文化一致的主题,从而增强了产品文化的整体体验感。

3.2.2多感官参与唤起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是人们生活方式、精神观念的积累,存在内心深处。产品信息是感官先感知,形成最初感觉,接着在使用产品、与产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某种认知行为,最后基于认知行为的情绪反馈便是用户对产品的主观认知即情感了。从宏观角度讲,多感参与能激发人深层次的心理体验,长期积累便是一种文化印象及文化记忆了。多感官体验是最有效、最直接刺激用户产生美的兴奋感,从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2.3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文化交融体验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篇(8)

设计的内涵是创造,没有创造也就没有创新,没有进步。任何产品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当然对原有产品的改进与完善,也属于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在当今快节奏、高科技的市场经济中,产品不论是改进还是打破原有模式都必须具备创造性,产品设计的创新是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设计师都应关注的点。

1产品设计创新的提出

任何一个新产品的开发都属于一个创造的过程,创造性的赋予产品新的属性,如功能、材料、颜色、肌理的改变,都会成为设计的关键,同时这些也被称为产品的设计语言。当今产品设计的主题,都在围绕创新,如造型、功能、材料、技术以及使用方式。美国经济学家约•阿•熊彼得在最早提出的创新理论中所说:(1)反应新的技术开发,(2)敏感地反应时代的变迁,(3)必须反应广大消费者新的欲求和需要,(4)有新的创造——创造性的构思、功能等,给人以方便性和意外性,(5)便于生产并能有利于企业在市场开拓独特的道路,满足这五个条件之一或多项条件的产品设计,都属于创新性的产品设计。

2产品设计创新的基本原则

在当今世界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新产品的开发与创新作为重要的战略必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产品的创造与开发能否成功,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原则。产品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满足人的需求的物质方式。产品以人为本的创新思路在于,产品在功能的实现中要融入对人的关怀与体贴,也就是对人的精神的关怀。设计活动中,考虑的是人、环境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产品一方面适应环境,一方面给人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应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2)注重实现产品价值的创新原则。产品的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附加价值,使用价值是产品特有的属性,它直接面对用户的需求。可以说提升产品使用价值的关键在于及时以及正确的把握市场需求,因此正确、认真的做好前期市场调研工作,掌握市场趋向以及消费者心理对产品设计创新事半功倍。使用价值的创新也就是产品功能与技术的创新,二者结合使产品成为适应市场适应消费者的畅销的商品。(3)关注科学技术发展动向的创新原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成果为先导,适当运用到产品设计创新过程中,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科技适时转化为产品创新原理,实际上就是强调产品设计对先进技术、现有技术以及可利用技术与成果的有效利用和转化。因此产品的创新是提供安全、可靠、有效、舒适且利于人们健康的,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创新,而不是对科技的滥用。(4)“绿色设计”原则。产品设计致力于创造一种绿色、和谐、合理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最基本的前提就是生态与环境。在产品设计创新中应创造一种引导新的生活方式,达到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一种创新。

3产品设计语言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运用产品设计创新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发掘产品设计语言创新的方法与途径。(1)产品技术语言上的创新。即应用科技的发展在产品技术应用上的创新,比如对老技术的移植,通过把一个产品以往或已成熟的技术运用到其他产品上,以挖掘老技术的新用途;还可以通过对新技术的转化,对领域内最新出现的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并尽早将其转化成对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用的产品。(2)使用方式语言上的创新。即改变产品固有的使用方式,如操作方式,为用户重新定义人机交互方式,从而获得产品的创新设计。(3)材料语言上的创新。材料是产品功能与技术的载体,通过新材料创新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传统材料的新应用,二是采用新材料等。(4)功能语言上的创新。一是功能组合,即将两种以上不同的功能巧妙组合在同一个产品上,这会使产品具备多样的功能性来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二是功能延伸,对产品原有功能进行适当地延伸发展。(5)造型语言上的创新。形态、色彩、材质和纹理共同构成产品最外在的表现形式,即产品造型,它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欲望最直观的因素。因此,造型创新是产品设计创新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结语

产品设计语言创新是产品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产品创新性的重要手段,随着消费者对于创新型产品的诉求越来越高,设计师应积极探索产品设计语言方面的创新方式与途经,做出符合时展的产品设计。

参考文献

[1]李翠.浅谈设计的创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0:254.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篇(9)

旅游产品是对某一特定旅游景区有纪念意义的产品。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是旅游景区历史和文化的承载,具有地域性,文化性、纪念性、艺术性、收藏性、实用性等特点。近年来,随着物质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升,游客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更多元化的综合需求,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因此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紧迫任务。而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主要体现在概念设计阶段,其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对产品概念的创新设想和构建,并通过有效的概念设计方法协助设计师表达和完善设计构想,改良旅游产品原型,创造新的外观设计形式,增加旅游产品的实用功能,具有更好的艺术性和工艺结构,吸引游客购买。

2旅游产品概念设计中的头脑风暴法

2.1头脑风暴法概述

1939年,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提出了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又称脑力激励法,是一种激励群体智慧的创造技法,它利用群体的力量生成大量创造思维和创新想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全体成员的智慧。在旅游产品的概念设计中使用头脑风暴法时,通常是专门举办一场小型会议,使参会的设计人员围绕产品的造型设计、色彩设计、功能设计等问题展开讨论。与会人员互相启迪、激励、完善、取长补短,激荡思维,产生关于旅游产品的创造性构想方面的连锁反应,从而生成大量设计想法和创意。在头脑风暴的讨论过程中,不必过分强调加工技术和工艺标准等问题,关注点主要凝集于旅游产品的外观设计创意,利用头脑风暴法可以获取数量众多的产品创意想法,进而得到理想的设计方案。头脑风暴法充分地调动了群体的思维力量,其结果与个人思维相比,更加丰富和深入。

2.2旅游产品概念设计中的头脑风暴法

在旅游产品的概念设计中,头脑风暴法的常用方法分两种:(1)递进法,先提出一个大致概略的想法,小组成员在这个想法的基础上延伸、换位、调整、反向、同类等思考,并逐渐深入;(2)跳跃法,不受约束和限制,天马行空思考和构想,展开新想法和新思维,创意跨度大。在设计创意和方案产生过程中,研发组的每个组员都要积极调动思维,充分表达出设计专业知识和个性化的独立思维能力,继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制造大量的、广泛的、创新的设计创意。

3头脑风暴法在旅游产品概念设计中的应用

3.1头脑风暴法在旅游产品概念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1)延迟方案评判原则。对旅游产品的各种创意概念和方案评判要放到最后阶段,在这之前不能展开批评和评价,不管某种想法是否能执行,都要认真看待。(2)自由畅想产品构想原则。这是头脑风暴法成功的关键,所有组员一律平等,每位组员都各抒己见,在自由、宽松、活跃的氛围中展开头脑激荡,激励组员提出各种各样的设计概念,使与会者自由放松地提出自己的构想。(3)以创意数量追求质量原则。头脑风暴法产生的创意和想法数量越多,好的创意产生的可能性越大,而优质的创意和设想就会从中产生。(4)综合改良设计创意原则。这是头脑风暴法是否成功的标准,对成员提出的概念创意和想法进行自由讨论,在友好融洽的氛围中鼓励组员对别人提出的创意和设想进行补充、优化和综合,互相启发和完善。(5)突出概念设计的求异创新。头脑风暴法的宗旨就是鼓励成员自由思考和创造。(6)概念创意限人限时原则。限定参与会议的人数,并规定讨论时间,让围绕产品创意的脑力激荡有序进行。

3.2头脑风暴法在旅游产品概念设计中的应用流程

(1)明确头脑风暴会议的讨论主题,开展分工协作。整个会议有一位主持和一位记录员。主持人要求对旅游产品的情况充分了解,明确会议的主要议题,使小组成员清楚这次头脑风暴会议要解决的目标和核心问题。旅游产品概念设计的头脑风暴主题是围绕旅游产品的外观设计开展的。主持人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整个会议的节奏和进程,及时汇报会议的开展情况,整理各种观点的核心内容,并善于启发和引导,激发组员的灵感,制造自由活跃的讨论氛围;有时也可让大家冷静沉思,回归理性,然后继续开展讨论,激发新的发言高潮等。记录员的主要任务是记录全体成员的创意和想法,保留最大的创意信息量,同时也要亲身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创意设想。(2)旅游产品概念设计的头脑风暴会前准备。为了使头脑风暴会议达到理想的效果,会前的准备非常重要。第一,要提前确定好参会人员名单、会议时间地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前通知参会人员。由于旅游产品的复杂性,会议人数可设定在15人以内,采用自由发言方式,会议时间可安排45分钟左右,具体操作由主持人掌握。第二,与会者要事先对旅游产品进行一定的研究,找出现存问题和研发前景。第三,收集整理旅游产品相关的资料、图片供大家参考。(3)旅游产品概念创意的热身放松阶段。这个阶段旨在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参会人员进入放松自如的状态,宣布开会以后,主持人先说明会议规则,再用愉快活泼的话题令与会者的思维活跃起来,然后自然导入会议主题。(4)旅游产品概念创意的议题宣布阶段。由主持人宣布头脑风暴会议主题-旅游产品外观设计,并利用投影仪介绍旅游产品的特点、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介绍时语言简洁准确,信息量切忌过多,以避免干预组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挥。(5)旅游产品概念创意的自由畅谈阶段。本阶段是头脑风暴法的创意产生阶段,为了使组员能畅所欲言,需要制订规则:不私下讨论,不评论他人发言,发表自己的想法简洁明白,一次只表明一种想法。主持人公布规则以后,引导大家针对旅游产品外观设计自由想象,自由发表见解和想法,让每位组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6)旅游产品概念创意筛选阶段。会后一至两天内,主持人要持续向参会者询问了解大家会后的新想法和新创意,完善补充会议记录,并将大家的创意和构想汇总整理成方案,由专家评审小组根据旅游产品设计的一般标准,诸如地域性、艺术性、纪念性、实用性等标准进行筛选,反复比较、评价和选择,投票选出6~10个最佳方案。这些方案是群体创意的优势组合和结晶成果。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篇(10)

关键词 :地域文化 设计驱动创新 产品设计 社会创新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03-0069(2015) - 06- 0126 - 02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提倡通过设计驱动创新等方式促进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可持续性发展,以科技为支撑促进创意产品(服务)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若干意见》是国家对多年来探索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凝练,其为设计驱动创新的设计文化学基础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应用奠定了基调。设计不仅仅只是一个获取商业利益的工具,其从起初就蕴有深厚的设计责任、道德和伦理意识,这不仅仅表现在对于社会特殊群体的关注。设计还在一个更为宏观的社会视野中寻求适度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探索人们日常生活中基本问题的解决之道,促使民众公共社会意识的觉醒。当然,如同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与设计部馆长Paola Antonelli所言,并非所有的设计都以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设计跨越产品到行业和产业,乃至社会,表明设计逐渐从一种传统的操作性工具转向一种新的社会思维方式和社会创新战略。

一 设计驱动创新:一种开放的创新模式

设计驱动创新的概念是由意大利创新管理专家Roberto Verganti(2009)提出的,他认为设计驱动创新是区别于技术驱动创新和市场驱动创新的第三种创新模式,从设计在企业创新体系中充当的角色出发,设计驱动创新跨越外观造型的美观和技术功能的革新,实现了整合设计管理、美学经济、品牌价值和文化优势创造全新价值的基本诉求”。某种程度上,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设计驱动创新是在现有的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产品的物化,它是以一种或多种技术的可能性应用来创造产品附加值,它是依靠发挥产业链低端环节效应来优化整个产业链发展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然而,从广义设计来看,设计驱动创新的对象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实际的产品本身,物质实体、信息消费、服务体验、社区构建、商业模式和国家形象等都可以成为设计创新的对象范畴,无论设计对象是什么,它们具有共同点,都是通过设计思维实现从概念创意到创新实现的一个过程,其核心是设计思维:经由发现、构思和迭代的过程通过相应的设计方法技巧洞察设计对象的内在本质,从而将创意转化为新的产品、商业或社会创新性解决方案。设计师从始至终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通过群体文化学等各种方法洞察使用者或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内在需求,整合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等要素,从而创造出能够满足目标群体需求或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产品或服务。

由于设计问题的复杂化和设计竞争的全球化,设计活动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因此,设计从设计师个体行为或设计团队范围内的活动日益扩展为其与密切相关的群体与产品、系统、服务或环境之间的互动(图1)。传统的过多的依赖设计师的感性直觉进行设计的策略方法通常无法确保设计交流和设计进程的效率,以及设计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认同性。设计驱动创新—方面突破了传统的侧重外观设计或装饰美化的低层级运作模式,另—方面,设计驱动创新的思维方式区别于长期占据主流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思维,设计关注的对象已从关注物理实体的、有形的产品的设计转向非物质性的、无形的服务的设计,设计日益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种驱动社会变革的思维方式和战略。

二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产品设计创新策略

从设计的视角来看,地域文化中的人文地理环境、工业生产模式、日常生活形态和社会行为制度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与设计密切关联,具体可以细分为风俗习惯、生活状态、生存方式、群体规范、生产形式、国民心态、种族意识、社会体制等方面,它们分别在不同层次上影响设计思想、审美取向、设计伦理和设计价值。所以,在文化的视角下探索设计驱动创新的基本策略,一方面需要清晰地了解地域文化的生态构成及其基本结构,重要的是如何实现文化特征与设计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在文化构成体系中,设计创新活动最易接触的层面是物质形态的器物文化,它是深层次的行为制度文化和内在的思想意识的最为直观的外在表现和反映。因此,人们习以为常的设计造物常常被认为是设计的全部。

纵观从原始社会的工具制作到数次工业革命引发的工业和信息产品(或服务)设计,器物演进历史实际就是人类有意识地制造器物或工具的技能发展和人类主观观念物化的历程。因此,与产品设计创新策略关联尤为密切的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器物设计演变知识体系,其侧重日常生活研究,探索以器物为核心的行为特征、认知取向和文化结构;日常生活形态知识,依据特定地域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公众文化活动和组织行为制度等知识,建立完善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和以知识为核心的新型生活形态,文化能够以独特的产品或服务形式引导生活方式,将文化纳入设计活动能够从源头上解决基于文化多样性而产生的差异性等问题;地域文化符号象征体系,依据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的观点,文化是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存在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以符号形式表达的概念系统,从而实现对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的交流、保存和发展。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产品设计创新,一个较为直接的方法是以器物文化为核心探索器物设计的思想、文化、技术或观念,进而为现代设计实践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参考。例如,为将中国传统地域性的文化精神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中,燕山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段韧( 2013)以客家土楼建筑意象为灵感来源,借鉴其外观作为产品造型的主要表现形式,依其设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陶瓷餐具(图2)。人造器物不只是一个独立的物质,不仅仅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形态的变化,其具备物化和人化的双重属性,任何一个人造器物的实用、审美和语意功能都与其本身特征及其相关的属性(功能、结构、材质、色彩和装饰等)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指向关系,这种指向表明了一种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产品设计创新策略维度:物质技术演进的维度、目标群体消费需求构成维度和人造器物社会性系统维度。 .

区别于传统的以技术功能为导向的产品创新和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创新,设计驱动产品创新在于整合技术方案和商业机会,探索技术解决方法和社会性机制之间的关联性,将设计创新全面融入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设计的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虽然,设计创新程度和内容等因具体产品类别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除了产品功能和审美因素,设计驱动创新更加关注创新性设计概念的产生与赋予产品特定的象征性意义,产品承载着特定的个体、社会和文化价值,其能够与处于特定生活方式之中的消费者或用户产生情感共鸣,增强产品的被接受度和文化认同。因此,产品设计创新策略可以依据实用功能、审美体验和设计语意三个基本维度建构(图3)。

三从 产品到社会创新:可持续性设计创新策略

社会创新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Peter Drucker和Dennis Meadows等人的工作,主要在于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资源等困境。随后,该概念广泛应用于技术、政治、文化和经济等领域,发展形成_个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一般意义上,社会创新是—种满足社会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其具有公共性、社会性、包容性、参与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与技术创新或组织创新等存在密切关联而又相互区别,社会创新的主体和目标是社会性的。创新活动的进行亦需非盈利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合作,它是一个包括创新思想形成、实施、评估、完善和扩散的创造性过程,与通常意义上的设计创新在本质上具有相通之处。

在社会创新源起之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曾经从设计角度就寻求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过探索,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他强调设计师的社会伦理意识的重要性,认为设计并非只是千方百计的去创造商业价值,而是一种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更重要的是,这种设计理想实际上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包豪斯就已经存在。因此,就历史发展脉络而言,社会创新思想与设计已早有密切关系。依据社会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设计驱动社会创新可以描述为:通过设计创新方式整合环境资源、社会技术和组织力量等形式实现社会问题(如教育不平等)的解决和社会价值(如公平)的创造,提升公众社会责任意识和国家文化认同感,推动社会变迁和可持续性发展。

基于社会创新的视角,传统的设计应实现如下转变:①扩展传统设计对象的范畴,不仅需要关注产品物理属性和物质实体,而且应关注非功效性属性(如象征性意义)和非物质性的设计,改变设计只面向产品使用功能而忽视产品作为信息媒介的现象;②延伸以物为核心的设计,构建以产品为基础的人与产品、产品与产品、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情境关系,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产品角色、人的个体行为和社会活动过程;③改变设计商业利益至上的唯一目的性,倡导设计回归伦理道德,面向真实世界的现实问题而设计,担当相应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设计驱动创新从产品创新跨越到社会创新,虽然其设计的关注点发生了转变,但是设计思维的本质没有变化,社会创新为设计驱动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方向。例如,飞利浦公司对设计驱动社会创新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Stefano Marzano提倡通过设计为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弱势群体所面临的一些日常生活问题提供富有意义的解决方案。如Chulha炉灶(图4)设计项目(源于Ph.lips Design),印度很多农村居民因为在室内使用传统炉灶进行烹饪,久而久之,除了造成了室内的空气污染,产生的烟雾引发了诸多与呼吸相关的疾病。在设计师、炉灶使用者和非营利组织的共同合作下,最终找到了一个低技术、低成本、环境友好的和高效的解决方案。Chulha炉灶充分利用了传统炉灶的优点,其不仅易于安装、使用和维修,而且能够以本地区的原料为燃料,室内烹饪更加安全高效,降低了呼吸疾病的几率。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篇(11)

创新设计是 现代 产品设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知识 经济 时代的到来,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更加依赖于人类的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创新设计的研究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意义。

1 创新的内涵

20世纪初,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只有5%是依靠技术创新取得的,而现在发达国家中的40%是依靠技术创新取得的。

美籍奥裔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将“创新”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首次提出。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发明的第一次商品化,也就是说,把发明引入生产体系并为商业化生产服务的过程就是创新,它意味着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的组合。

而发明实际上就是一个产品创新的过程,其关键是设计的创新,设计创新是实现产品创新的根本基础。因此,创新设计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创新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是设计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已有的 科学 技术成果,进行创新构思,应用新技术、新原理、新方法进行产品分析和设计的过程。

2 创新方法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人类对创新本质的认识与研究还远远达不到科学的层次。但是众多创新学者,经数十年的研究发现,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有一定的 规律 可循,他们大多是以原则、诀窍、思路形式指导人们克服心理和思维的障碍,改善思维的灵活性的过程。

自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300多种创新技法,10多种创造原理。这些创新技法,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制约创新的相关因素的限制。

所谓创新技法就是在创造心理、创造性思维方法和认识规律基础上的技巧。这些创新技法不存在科学的逻辑关系,大多数目前在理论上处于“初生期”,还远远未达到纯粹的科学水平。

从思维的角度,创新是人类驾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过程。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掌握已有创新技法的基础上,结合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设计方法学、科学技术 哲学 等前沿学科,创新设计方法已成为一门独立且有待于开发的新的设计技术和方法。

创新设计方法的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最初的创新研究侧重于人的创造性思维,总结出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形成各种创新技法,如:头脑风暴法、联想法、类比法、侧向思考、仿生法等。

后来,创新方法的研究开始注重以知识(专利)为基础,通过对专利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创造活动所遵循的创新原理,该阶段的典型创新方法是triz理论。

随着 计算 机技术的发展,创新方法的研究也出现新的趋势,在现阶段,各种成熟的创新设计方法开始集成化研究与应用,并与计算机(包括 网络 )技术相结合,形成计算机辅助创新(cai: computer aided innovation)技术,如:qfd、可靠性设计、网络协同创新技术、有限元分析等各种成熟的技术和方法开始融入到创新设计过程中。

3 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的研究

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的研究对于提高机械产品的设计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有着重大的意义,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

机械创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己有的相关 科学 技术成果(含理论、方法、技术原理等),进行创新构思,应用新技术、新原理、新方法进行产品的分析和设计,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的机构或机械产品(装置)的一种实践活动。

一般来说,创新设计包括全新设计和适应型创新设计两类。

需要指出的是,创新设计和概念设计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概念设计的核心是进行设计创新,而创新设计并不尽限于概念设计阶段。在产品设计的各个阶段均有创新设计的问题,但是最主要的是在概念设计阶段进行创新。

国内外学者针对机械产品创新设计,分别从设计的本质、设计的过程以及设计的方法等不同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创新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现状见表1。

4 机械产品创新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通过上述 文献 的研究可以看出,尽管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创新设计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仍没有解决,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1)创新设计本质过程的研究这实际上也是对设计的创新本质的认识。尽管人们从思维方法、设计手段等多方面对创新问题进行探索,现在对创新的实质过程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深层次的认识,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去指导创新实践。在这方面我们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2)创新设计中知识的表达与应用首先,产品创新过程涉及多学科、多种技术,如何将设计知识组织管理,满足设计主体对知识的需求是今后的研究重点。其次,为创新设计过程建立科学的产品模型,结合 现代 cad技术,支持创新方案的快速表达,对于提高设计效率有重要意义。

(3)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工具开发存在严重脱节人们对于设计理论及创新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理论研究与设计工具,特别是产品的结构设计工具存在严重的脱节。一方面某些机械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较少考虑 计算 机实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设计工具开发时,又没有适合计算机进行的结构设计自动化和智能化理论。需要深入研究机械产品设计中功——构映射的本质 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