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创新意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6-30 03:29:56

创新意识论文

创新意识论文篇(1)

2.激疑设疑解疑有意训练,激发创新意识

有问题,就会激发思考,有思考,就会激发思维拓展,有了思维拓展,自然就有了创新意识。教师在授课当中,应在合适的环节进行设疑,激发学生思维,让其在不断思考中,发现并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发现中,提升创造自信。教师的引导很重要,需精心备课,那里可以设疑要心中有数,对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意训练与有效引导。在牛津初中英语7B《Unit4Amazingthings》单元学习中,学生对奇怪而神秘的事物本就充满了疑问和好奇,教师就可以在授课当中时不时进行激疑,让其在趣味中积极解疑,这样会大幅度激发其创新思维的产生?”“Doyouknowifthefishcloseeyeswhenitissleeping?”出乎意料的题目让学生们捧腹,也让学生们在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之后,进行拓展性的趣味思索,各种答案应运而生,有的标新立异,有的别出心裁,还有的逾越常规,敢于大胆想象猜测,突破思维定式的条条框框,得出一个个令人难以置信,又角度多样的答案,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又高了一个台阶。

创新意识论文篇(2)

首先,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培养学生勤思考、多提问,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而这种氛围一定是和谐的、民主的,这样才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活跃学生思维,使其创新精神得以发挥,学生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现自己的见解,勇于大胆创新,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的心理欲望和性格特征。在民主教学的课堂上,师生双边都处于心理愉乐而且维活跃的情景之中,在这样一个有疑问、有迷惘、有争论的课堂上,可以允许学生不必举手等待老师的同意就发言,这样学生就能自觉自主地迸发创造性思维火花。我们教师面对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质疑即使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轻易否定或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释疑,尽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的。

例如,在教学求36和24的最小公倍数时,在学习了用短除法求解为:2×2×3×3×2=72,有个学生提出“求36和24的最小公倍数能否用36×2或24×3?”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是正确的,有的认为是巧合,也有的认为是不正确的。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不迷信教材,敢于发现、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短除法分析:

2×2×3×3×2=36×22×2×3×2×3=24×3

3624

因此,上述猜想是正确的。由此,我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并得出:探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简捷的方法即可用其中一个数去乘另一个的独有的质因数。这样引导学生质疑、议疑、释疑,促进派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注重情感的培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当听完学生不同意见后,可常说,我很荣幸,我和某某同学的意见相同。话虽简单,但足以证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的师生交流过程,彼此都会忘了自己是谁,都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创新。

二、引导动手操作,体验数学价值

新课标特别强调“体验”。它把学数学看作是“做数学”的再创造活动。强调数学教学必须要注意使学生通过对实物的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所以我们要注意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通过操作、归纳、分析和整理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步体验数学的价值,完善学生的人格。

首先,教师可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先设计四个小动物骑自行车比赛的动画片,其中的轮胎有方的、圆的,让学生猜猜谁最快,然后抽象出圆,给每四人一个图钉、一根线绳、一支铅笔,小组合作画圆,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圆心的位置、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等知识。又如学习《圆柱侧面积》时,通过让学生沿圆柱体的一条高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等操作,使学生发现圆柱侧面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侧面沿斜线展开,展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直接将侧面撕开,利用割补的方法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些方法都能引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正是在这些实际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培养了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精神。

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从这些学生朴素的语言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

其次,在指导学生操作时要做到:有明确的操作目的和要求;有可行的操作步骤;提出思考讨论的问题;要重视组织教学。

操作活动充分体现手脑并用,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智力活动和双手活动的相互结合,这样信息就通过两条相向而行的途径传递着,由手传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到手。手在“思考”,大脑的创造区域也受到激发,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成为创造性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三、引导尝试探索,培养开拓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更加强烈。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会科学家走的路,教师的角色就要转变,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如教学《圆周长》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猜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也可用各种方法动手操作一下,然后用计算器算出圆周率,从而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又如“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剪一剪、移一移,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跟谁有关?跟谁无关?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如“最小公倍数”的实践应用,教师可把一个动物画在两个多边形上,通过边靠边旋转最终得出需几次才能回到原来位置上,从而加深对最小公倍数的理解。

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将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先将圆柱沿底面平分割成8等份,对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学生观察割拼过程。

接着我提出问题:“这个圆柱体拼成了一个近似的什么立体图形?为什么说它是近似的?它的哪一部分不是长方体的组成部分?”

学生回答后,接着再进行演示实验2:将圆柱体沿底面平分16等份,再拼成近似的长方体。

我再问:“这次是不是更象长方体了?”

这时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把它平分成很多很多等份,这样拼成的图形将会怎样?”在学生充分发表了盲目发展的意见后,我再进行总结:“将会无限趋近于长方体,并且最终会得到一个长方体。”

然后我再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并把它与圆柱体进行比较,提问:“这个长方体的哪部分与圆柱体相同?”因为模型各面的颜色不同,所以学生会很快回答出来:“底面积与高。”“那么这个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相同。”

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掌握知识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举一反三地学习新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性,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四、鼓励求异思维,激发别出心裁

思维的求异性是指碰到问题时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见,不盲从,不迷信。教学中,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和各种独创之见,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都能促进学生思维求异性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了“圆柱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例1、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2分米,侧面积是12.56平方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

一般解法:

(1)圆柱体的高:12.56÷[3.14÷(2×2)]=1(分米)

(2)圆柱体的体积:3.14×22×1=12.56(立方分米)

答:圆柱体的体积是12.56立方分米。

我启发学生,能否找到更简捷的方法进行解答?学生把探询的目光瞄向了我,我再次演示了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过程,然后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我再把拼成的长方体放“倒”,然后问学生:这时候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什么?学生回答: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我再问学生:这时候长方体的高又相当于什么?学生回答:这时候长方体的高又相当于圆柱体的半径。我再请学生讨论,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计算?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认为圆柱体的体积除了等于底面积×高,还可以等于圆柱体的侧面积÷2×底面半径;还可以等于侧面积×底面半径÷2。

我再请学生回到例1,请学生回答能否运用简捷的方法进行解答。学生很快学运用了巧妙解法:12.56÷2×2=12.56(立方分米)

答:圆柱体的体积是12.56立方分米。

学生敢于打破旧的习惯做法,产生标新立异的新做法,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老师要十分珍惜他们的这种创新精神。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先生还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应该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创新意识论文篇(3)

一、编导的思维创新

1.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首先要观察生活、熟悉生活。从日常生活当中观察生活并逐步积累,来自社会生活各阶层的大量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分析、理解熟悉,从中筛选出具有典型性的人生、事件作为“艺术材料”,同时创作者主体意识的介入十分重要,因创作者独特的“视角”切入,使创作过程赋予新形象的审美认识,使思维具有了独创性。

舞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贾作光老师提出:“要有一双舞蹈的眼睛,它必须全身心投入生活当中,身临其境地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物内心感情活动,将人物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在第八届“桃李杯”大赛中,《进城》是在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成的原型人物:一群进城务工人员。它表现当代民工们在大城市生存、生活的状态。从开始蜂蛹般涌入大城市的好奇、新鲜到遭受白眼后的痛苦失望和面对挫败的无奈,直至鼓起勇气拍掉的尘土、擦干血汗,迎接新的曙光。让人真切感受在你我身旁,生活在社会中下层人民的艰辛,在对弱势群体深表同情之时,也为大多数人通过努力与奋斗最终得到社会认同而欣慰。这一作品创新的源头来源于生活真实原形,是创作者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生活,捕捉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群,因此,创新不是“空中楼阁”,是源于生活中的“真善美”。

2.创新思维与时代精神

任何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同时代,不具有时代感的作品很难被大众接受,失去存在价值。中国的民族在民间舞蹈专业领域和业余文化生活中广为流传,其根本原因是顺应人民对舞蹈的审美追求。具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双重属性。对于从事民间舞文化专业工作者,经历了民间文化艺人和专业人事提炼升华,在音乐节奏、动作元素组合变化上与时展同步,敢于在精神风貌上突破、创新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既强调了其特有的“风俗性、自娱性”等特征,又反映了当代各民族间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精神,紧扣文化“艺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调文艺作品反映时代旋律”的文艺方针。在大众文化生活中,经常可见大街、广场、空地中充满活力的老太太扭起秧歌、打起腰鼓、舞动扇花,她们脸上的笑容和肢体动作中散发出的“春春活力”为城市平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企事业文化和群众文化、少儿艺术培训中,民间舞也相当活跃。舞蹈已深得广大人民的认同和喜爱,它的大众化、通俗易懂,已深入人心。

二、舞蹈结构的创新

1.舞蹈结构即语言

精巧的艺术构思是通过完美的结构来体现的。舞蹈结构有一定的规律,结构是作品的骨架和内部构造,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按照事物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经过作者的独特视角,巧妙铺排所作的布局和安排的。

结构有重要的层次语言,在人物感情处理方面,有层次递进变化来推动情感在结构中的体现。如悲哀的情绪表达:有点悲哀(惆怅、忧郁不乐)很悲哀(痛苦、难过)极端悲哀(悲痛欲绝、挣扎)无声悲哀(无奈、抑郁)。在这种推动式的情绪变化时说明,舞蹈语言反映结构,结构即舞蹈语言。

清晰明确的结构方式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让作品有脉络清晰的逻辑关系,如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中《长河吟》是以作曲家冼星海创作《黄河》过程中的灵感为主线。作曲家朦胧、抒情、流畅的主旋律线在大脑中的闪现国难当头作曲家忧国忧民的愤怒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反抗精神集作曲家于一身在斗争与反抗中燃起对新中国的希望。在这一舞蹈结构中,将人物、作品、时代背景融合一体,通过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并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处于当时背景之下的心境、情感状态,并将其化为创作源头,真实可信地让观众处于联想与想象之中。舒巧老师在《论舞剧结构》中提到结构是“创作者在作品中想说的话”。由此可见,结构是作品的核心要素。2.结构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结构的承现方式根据作者与作品的需要各不相同。如:(1)情节式结构:多采用情节内容的叙事与戏剧舞蹈作品;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时空顺序结构:根据客观自然先后次序安排人物行为与舞蹈场景,符合社会现实自然逻辑;(3)时空交错结构:打破现实时空自然顺序,按照艺术构思逻辑进行交错衔接组合,将过去、现在、未来甚至回忆、联想梦境、幻觉交织起来。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让有限的舞蹈空间具有无限的时空贯穿感。(4)情感结构:a,单一情感,按情感美比进行舞段结构,情绪为(强—弱—强),或(弱—强—弱)三段体推高潮方式再回落。b,复合情感,多种情绪交织(喜、怒、哀、乐),根据事件背景变化安排多种复杂情绪;(5)音乐结构:交响式结构、回旋式结构、复调式结构。如复调式结构为两种情感的对比,像音乐两条平行线:一条为主旋律线,一条为副旋律线;构成双重属性(a—b—a—b),是舞蹈人物内心情感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

多种结构方式是创作者根据作品的主题内容来处理、铺排,是创作者在作品中的表达方式。“结构即内容,内容即结构”,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结构不单单是一种手法,它的独特取决于作品风格迥异、色彩缤纷的主题内容。同是塑造人物形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转第15页)(接第12页)

三、舞蹈语言的创新

一个好的舞蹈构思和舞蹈结构,是通过鲜明、生动、准确的舞蹈语言来体现作品内容、形象、情感,所以舞蹈语言的创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语言创新的“源头”

新的语言从何来?首先汲取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戏曲、古代舞、中国舞的营养,选择、研究适用于现实作品中的新语汇。其次,要用专业眼光观察、体验、研究和了解创作对象的生活特征和性格特征,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形态节奏、动律,塑造动态捕捉,这是创造舞蹈语汇的源泉,同时学习借鉴外来舞蹈文化。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灵活变通,创作出深入人民生活中并熟练运用本民族文化特征,才能更好地区分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特质,从根本上为中国舞蹈文化服务。

舞蹈语言除了学习、继承和借鉴之外,要从生活出发,回到生活中去。很多舞蹈语言是从生活动作中提炼而成的舞台形象,共性和个性是引起人类共鸣的情感特征。共性为人们所熟知的程式化的约定俗成,是文化积淀的过程,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物质和精神变化的产物。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创作者热爱生活、感受人民的情感变化是创作中的表现手段,会带给观众真实准确的舞台形象,挖掘生活动作是创作舞蹈语汇的手段之一。

2.语言创新的“个性”色彩

舞蹈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舞蹈用肢体动作与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其主要职能是产生思想及进行创造活动。

语言创新是编制者个人风格语汇的体现,在积累大量中国文化元素材料中,如何根据创作需要和个人风格喜好进行“破坏”与“重建”是技术问题。相对聪明的创作者往往不照搬别人创作模型或以往自身的成功经验,而是打破已有经验束缚重新构建。在编导课技法中,动机发展变化、运作解构、动作的多种情绪变化还有待诸多训练,以练习学生对编创造性想象、动作材料取舍、句子的铺排方式等能力,并结合有效组织语言,使语言产生与众不同的个性风格色彩。

编创者身体动作结构和演员语言风格特色也是编排动作中个性的体现,编导自身有丰富的语言库为动作积累了使之变化、发展的空间。此外,有些演员自身表现上呈现稳定的个人风格气质——有些舞者适合于刚健有力、冲击力强的动作,有些偏向柔美、抒情流畅的肢体连接。

编创,驾驭动作能力高低是使作品的形式感让人流连忘返、印象深刻的重要因素。

创新来源于生活,建立时代精神风貌基础之上,在创作者个人意识的参与过程中,才有了创意的新鲜,它是熟悉的陌生感,是人重新体验的精神补偿。总之,创新是标新立异:标,社会主义之新,立,中华民族之异的新舞蹈创作。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上,创作是要有鲜明中国民族文化特色,赋予时代特点的作品。

创新意识论文篇(4)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展开,以创新为重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也随之向我们走来。作为中学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当然责无旁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文学性”、“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既是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也是实践、创新的基础,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着优越的条件。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职称论文?

一、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学观

首先应端正思想认识,从知识灌输转向思维训练,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主体,从分数(结果)至上转向能力(过程)为重,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将藏在学生心底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美好的心灵挖掘出来。教师一桶水的观念要更新。要开启知识的活水源头,用活水理论取代一桶水理论,教师要学会终生学习、探索,不断更新知识。教师要做专家型教师。教师不仅是教学的实践者,更应该是理论的探索者。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地位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的地位。教学方法也要不断更新,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教学犹如建构智慧的大厦,教师就是智慧大厦的脚手架。教学之始,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示范、讲解和指导等,随着教学的深入进行、学生理解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教师就应该越来越多地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大胆为学生松绑,这样就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实现自我创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责任在教师。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必须要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全新的创新教育观念,善于吸纳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创新,只要教师的思维活跃了,学生才能自由大胆地发挥想象力。

二、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力求在每个环节中都有意识地体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说来,要把握以下几点:

教学内容的开放。要求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具有层次性,广泛性,可供选择性;要向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开放,贴近学生生活。自上学期开始。我们便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定期选择一些精品时文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补充。并采取让学生先活动,后作文的方式进行作文教学,这样学生有话可说,达到了作文的目的。学生既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极大调动了他们内心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可宝贵的心理品质之一,它不仅能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可能影响一个学生对终身事业的选择与目标的追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巧设导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之中。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品味作品,从而产生思想及情感上的共鸣。教师要以自己真实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关心学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爱默比尔认为“内在动机原则是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基础,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所激发,而不是被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的最有创造力”。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不是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学习,而是自主地学习,教师要爱学生,允许他们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在教学中留有思维的空白,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例如:在教读《荷塘月色》一文时,有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开头一段作者提到“妻在屋里拍着润儿,”结尾时却说“妻已睡熟好久了”,为什么不写“润儿已睡熟好久了”或“妻儿已睡熟好久了”,润儿到底睡了没有?问题一出,惹得哄堂大笑。但我却首先肯定他读书认真细致,敢提问,有胆量,然后指出这个问题虽不是文章关键性所在,却很有意思,要求学生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阅读思路不断打开,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因而加深了一层。提问的学生更是面有喜色,充满成功的欢愉。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开放。有效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如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三、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新世纪是人的世纪,人的个性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语文教学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在听、说、读、写诸方面给学生个性以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学生学习过程个性色彩越鲜明,创新风格就越醒目。

创新意识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64-01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

1.创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处在教师的威严之下,思维带有极大的保守性,很多事情都没有自己的主见,只会按照教师的安排来处理问题。对稍有难度的问题都不敢自己做决定,喜欢在做事的时候征求别的人意见,独立自主能力比较差。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们的学习、工作,可使人们在工作、学习的时候事半功倍,而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会放开心灵,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大胆求知,会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自由宽松、富有民主气息的学习氛围中,放飞想象的翅膀,敢于想象,敢于创新,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逐步树立自信心,创新意识也会逐步被激发出来。

2.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加灵活、丰富地教学,才更加容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准答案"却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挥和想象。这些教学中的弊端要进行改革,目前我们要进行教育改革,就是为了消除这种弊端,创造更加适合于创新教育的教学环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停滞不前,不能老守着过去的讲义、教案,要在适合于现代化教学的方针下尝试性地进行改革。真正地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相接壤,把学生带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环境中,以此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容,去唤醒他们的思维意识,去维护他们的创新精神,把沉闷呆板、被动的学习变成生动、活泼、愉快的求知。

3.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课堂,手法单一,课堂单调,基本上都是满堂灌或一言堂,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没有主动性,只是被动地听,根本谈不上积极去听、去想,更不要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了。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发现和创新的兴趣,使之逐步形成创新意识。比如在教《卢沟桥》一文时,可以在课前准备好有关"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的影视资料,上课后直接问学生"你们喜欢看电影吗?"学生肯定想看,然后播放《卢沟桥事变》影视片段,就可以马上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自然而然地导入《卢沟桥》课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旧的传统式教学方法,多参考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组合,实现教学方法创新,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发现、探索、再创造的创新过程。比如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也已经普遍应用到教学中来,我们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以活跃课堂,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打基础

4.1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学生不细心是因为观察力不够,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对感兴趣的文章、课文或其他事物加强观察,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再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沟通,通过互动交流、分析得到答案。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养成好观察的习惯,对于学习语文及其他学科都有莫大的帮助。

4.2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这是观察事物最基本的要求,如果盲目地观察,只能是事倍而功半。另外,还要有一定的方法,方法得当,会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比如要教会学生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在形成书面材料时,才能条理清晰,使自己明白,读者清楚。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是教会学生观察方法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结合五册中的《三味书屋》,让学生学会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的观察方法;结合九册中的《长城》,教给学生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的观察方法;结合《桂林山水》,教给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的方法,等等。

5.创造质疑情境,鼓励争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我们教师应提供质疑机会,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都是这个道理。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的思维挑战性更强。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和知心朋友,努力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枷锁,营造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愉快课堂氛围,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论文篇(6)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班级任命干部引进竞争机制,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竟聘演讲,让能者居之。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想像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四、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论文篇(7)

创新就是任何事情都需求保持持续的发展,继续存在的必要手段;创新也是一个国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创新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在文章《大学》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主要说的是创新的灵魂,若是不可以进行创造性革新的,则避免不了灭亡,不可以进行创新的民族,就意味着它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民族,举个例子,中国在清朝时期是个闭关的国家,以至于最后国家面临衰败,更让中华民族有着亡国灭种的险境!再说个例子,一个人总是墨守成规,思想固执僵化,也不上进,那么就注定他一生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纵观以前的历史,这样的例子到处可见!最大可以谈及一个国家,最小可以说到一个组织,个人也是这样!从而知道创新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知识的传播,包括小学数学教育的普及也是如此,如果时间跳转到21世纪的信息时代,而教师们的教育概念还滞留在古代,其中包括讲座的方法;并且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沟通方法,仍然止步不前,或是抱着: 老师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决定一切,的态度,当然是不可行的!因此一定要要求老师能不断推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学方法。在日益发展的今天,思想教育观念等各个方面都要不断的改善。

简而言之,就是在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的创新,这样做的目标就是一个,即:为适应学生而完成自身教学任务,让这门学科能够受到同学们的青睐,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独立的思维方式,为日后的学业留下过硬的基础。

二 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

1.诱发灵感

灵感其实是一种直觉思维。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会突然产生富有创造性的点子,这就称之为灵感。在认识上它是质的飞跃。它的发生通常都带有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捉到和引发学生学习中闪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巧妙的构思,突破常理的回答,哪怕是一点点的奇想,要及时给予肯定。此外,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产生灵感,这样就可以越过逻辑推理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相关的数学问题,有效的进行引伸

在数学的解答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举一反三,来进行反复的练习和总结。这是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因为我们并不是要求学生简单的通过某种方法或是某种途径来解答难题,而是通过数学的教育,遇到相似问题,能灵活的去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师在这一点上应相当重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思维培养要是全方位的,并不是拘泥的,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创新意识论文篇(8)

自从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策略以来,各教育机构都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现阶段,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在国家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极力改进美术教学的总体质量。从其教学成果来看,在现代中学教育体系发展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一些最基本的美术技能以及美术知识。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教师试图通过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来推进中学美术教学,将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忽视了学生对美术艺术的审美以及兴趣的培养,这就给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埋下了隐患。

2.中学美术教学的实效及其局限性

通过对我国过去一段时期以及当前中学美术教学状况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虽然中学美术教学的成绩较以往有所改善,但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术专业教师传承知识本身的同时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节,这样就导致中学美术教学中艺术灵魂的缺失,换句话说,就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模式不能吸引学生来投入地学习美术艺术,而仅仅是泛泛了解美术。这对于我国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构建极为不利,同时,也无益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二、中学美术教学需要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渲染

艺术素养并非人人都具备,同样,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一方,专业的美术教师要能够用自身的艺术素养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艺术本身的兴趣,进而才能将美术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等内容更顺畅地传承给中学生。同时,在兴趣的导向下,中学生对于美术这门学科的认知也会有所提升,比以往更能融入美术的学习氛围中。

1.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1)中学专业教师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

提升教师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中学生的重要前提。在实践过程中,我国从事中学美术教学的专业美术教师在以往也做了诸多探索,深深意识到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与艺术理论的认知及其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息息相关。有的美术教师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美术专业的知识点与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但由于其自身艺术素养的缺失,往往就会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一种枯燥、机械的印象,这对于日后教学十分不利。所以,作为美术学科的专业教师要首先从自身的教学能力、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来提升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进而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也能够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学生对美术学科有着强烈的兴趣

中学美术教师自身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对于美术教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也极为关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这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同样适用,教师要以兴趣导向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美术教学,并且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与教学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知到美术这门艺术的灵性。中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对美术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将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生活中来看,艺术之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当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美,要想发掘并认知这种美,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小就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对美术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入,促使中学美术教学朝向素质化方向发展

在现代绘画艺术的领域中,很多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为了使得绘画创作更为完美,融入了很多国内外的新兴艺术风格,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特性,令作品活灵活现。从中学美术教学的角度来看,将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是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美术创作激情,教育学生不拘泥于形式,仔细体察自身对美术艺术的独特感觉,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每个人的艺术感觉可能都会有所不同。

三、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既不能忽视绘画艺术的创新性又不能过于强调美术艺术的创新,教师要能够把握其中的内涵价值所在。探究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十分重要,如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领悟到美术中的艺术内涵,那么现代中学美术教育的质量就会理所当然地提升上来了。

1.现代绘画艺术及其创新意识

(1)现代绘画艺术概述

现代绘画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在现代艺术氛围中滋生出来的绘画作品,而且,相对于传统的绘画艺术而言,现代绘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较为密切。通过对现代绘画艺术的观察可知,很多绘画艺术作品中都存在中西方美术艺术文化的影子,而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文化的渲染,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使得现代绘画艺术本身有着较为独特的味道,其中不乏一些创新的内容。绘画艺术创新,是绘画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到,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家,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绘画艺术风格也都不尽相同。

(2)现代绘画艺术的特征

从总体情况来看,现代绘画艺术有着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便是现代绘画艺术中所潜藏的艺术精神以及创作理念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美术艺术,这也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艺术者对于珍视现代美术艺术的态度。从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绘画艺术的差别来看,后者忽略了对画面物体本身的形象性勾勒,转而表现绘画艺术所能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绝大多数艺术形式都是较为抽象且充满美感的,只不过人们对艺术本身的认知与领悟能力存在差别,所以,对同一艺术作品的感受就有所不同。

(3)探究现代绘画艺术领域中的创新意识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研究现代绘画艺术时,难免要关注它背后独特的创新意识。从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一个具备基本鉴赏能力的人,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创作者在绘画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创新意识。在现代绘画艺术的烘托下,将创作者的创新意识也传达出来了。事实上,现代绘画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又高于生活。一个致力于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往往会通过较为激烈的手段来强调艺术本身的独立性,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找寻艺术氛围中的片刻宁静。

2.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

从教学实践过程来看,尽管了解到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中学生创新意识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从具体教学策略来看,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过程,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解析,来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可能有的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的领悟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不断地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学会欣赏现代绘画艺术作品的演变过程,以及艺术家们在创作作品时的细节变化。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这些内容,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这门艺术的内涵价值、学好美术这门课程,并以此来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1)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分析,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诸多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可以发现,绘画艺术大师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从一幅幅绘画作品中,便可以窥见艺术大师创作理念的变化以及创作风格的转变。创新,是艺术大师区别于普通画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思路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本身,而且,有很多艺术创新理念都是源自于中西方绘画艺术火花的碰撞,从而滋生出一个新的创意点,借助艺术大师之手,将创新的思维通过绘画艺术这一表达形式呈现给世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领悟,并要鼓励学生在创作个性化美术作品时,要能够将自己创新的内容融合在作品当中,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教师要提示学生,独立美术创作风格的形成是在具备一定美术技能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

创新意识论文篇(9)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学生日常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生物知识的眼睛,以把握所观察到的事物的本质。例如,DNA的双螺旋结构正是在美国科学家沃森以及英国科学家克里克的共同研究和观察下所发现的,为揭秘生命遗传夯实根基,是生物领域中生物学家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所取得的成绩的最好例证。所以,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当将课本知识予以具体化,以感性材料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鼓励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自主观察,以所掌握的生物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大胆猜测,进而得出新的结论,再由教师加以评判。这种做法能够将课堂知识形象化,以此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对培养他们的自主想象能力以及观察能力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有大胆的想象力,但是教师必须在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保持一个严谨的科学态度。换言之,创新虽然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但是唯有尊重自然规律,以实践为基础,才能保障科学创新能够转变为实践结果。生物作为一门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大胆创新意识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门非常适合的教材。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同时,也必须要帮助学生树立起严谨的科学精神。创新离开科学就是天马行空,是不具备任何实际意义的。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在科学钻研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唯有如此,才能使创新具备实际意义。

四、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积极解答学生的问题

高中生物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对于高中生而言,较为复杂和难以理解,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疑问。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时候他们的大脑非常活跃,经常会提出一些具有学术意义的问题,这时候教师不能逃避学生的问题,而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钻研,帮助学生共同解答心中的疑惑。这样一来,学生在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带着发现问题的心情进行探索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高中生物教师也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并对提出具有价值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树立好的榜样,使全班学生都乐于去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吸引他们参与到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去。这种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乐于学习生物知识,而且符合他们这一时期好奇心强的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创新意识论文篇(10)

1.以情乐学,营造创新学习的愉悦氛围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一件小事,被数学教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从此,这位同学和数学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上数学课不听他的课。结果她的数学成绩从90分以上下滑到了不及格。从这件事,我们真正体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句名言的涵义。怎样促进学生以情乐学呢?首先,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信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有创新的灵感。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和谐可亲、自然幽默。第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尽可能做到“多表扬、多鼓励”,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

2.根据学生好思的特点,以疑引趣,促进学生乐学

例如,教学“勾股定理”一课,教师说:“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报出两条直角边的长度,老师能算出斜边的长度。”一试,果真如此。这时学生头脑中便产生“老师为什么能知道斜边的长度”的疑问,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迫切想知道这种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根据学生好奇的特点,以奇引趣,促使学生乐学

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教师出示圆柱形状的玻璃缸和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先不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观察估计圆柱的体积是这个圆锥体积的几倍,有些学生单凭视觉判断为2倍,这时再让学生动手实验,结果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是3倍而不是2倍,学生自然感到新奇,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二、要充分展现数学思维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改灌输式教学方法为开放式,克服偏重逻辑思维的流弊,注重揭示和展现数学思维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无疑是完全必要的。

例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课,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发现新知:

(1)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与什么有关系?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那么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是否也与系数有关?有什么关系呢?

(2)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与系数有什么关系?

个别方程的计算:通过列表,先求出几个方程的两个根,再求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从而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的和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相反数;两根的积是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

一般方程的计算:设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则x1=[-b+sqrt(b2-4ac)]/(2·a),x2=[-b-sqrt(b2—4ac)/(2·a),x1+x2=-b/a;x1·x2=c/a,由此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有下列关系:如果方程ax2+bx+c=0(a≠0)的两个根是x1,x2,那么x1+x2=-b/a,x1·x2=c/a。

以上教学片段,用类比、推理、计算的方法展示了学生认知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较好地学会探求新知的方法。

三、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对学生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

1.加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在思考问题时,要想提出尽可能多的新见解,又必须依靠聚合思维,它是跟着发散——聚合——再发散——再聚合的轨迹循环往复,直到创造成功。所以要交替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可通过多项选择、多题一解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形式训练发散思维。

2.加强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部分。但是直觉思维和灵感产生以后,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严密论证和实践检验。教学一方面要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和逐步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抽象和概括,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对比较简单的问题作出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猜想的心智。

例如:已知(z-x)2-4(x-z)(y-z)=0,求证:x+z=2y。

证明:整体思考发现已知等式的左边有判别式=b2-4ac的形式,于是由直觉猜想:引入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问题。

设有方程(x-y)t2+(z-x)t+(y-z)=0,方程的系数之和为0,于是t=1是方程的根。又由已知,方程的判别式=(z-x)2-4(x-y)(y-z)=0,t=1为方程的二重根,由韦达定理可知,二根之积(y-z)/(x-y)=1×1,x+z=2y。

四、坚持数学教学的时代性与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今时代是飞跃发展的时代,新的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按照时代的要求培养未来的人才,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呢?坚持数学教学的时代性与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1.引入开放题教学

开放题的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所以开放题的解题策略往往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如解关于x的不等式ax+b>cx+d。

分类讨论:(a-c)x>d-b,当a-c>0,即a>c时,x>(d-b)/(a-c);当a-c<0,即a<c时,x<(d-b)/(a-c);当a-c=0时,即a=c时,原不等式变为0·x>d-b.

①若d-b<0,即d<b,则原不等式的解集为全体实数。

②若d-b≥0,即d≥b,则原不等式无解。本题很多同学的回答是不完整的,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开放题教学,有助于克服现在课本上传统封闭对学生思维带来的定势,激励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关于教学手段的“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递信息的手段也发生了变化,电化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可以使静态变为动态,难以在课堂上展现的事物变得易于演示清晰可见,还有利于提出某些概念的本质特征,起到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重要作用,从而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另一方面,电化教学可以综合利用声、光、形、色等形式,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这既有利于表象的形成、知识的获取和巩固,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此外,电化教学手段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只要使用得当,将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3.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空间、教材等限制,我们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第二课堂教学可以弥补前面的不足,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新教学得以进一步的落实。如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创办数学小报等等。

总之,教学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素质的最佳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当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这样,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论文篇(11)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已经成为小学教育极为重要的事情。伴随着不断深化的新课程标准,积极对小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推动其全面发展是目前小学教育的重点任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加强培养应当受到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关注。一门基础学科,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基础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思想教育承当着重要责任。

一、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的营造

仅在比较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才会将本身具有的创造性充分发挥,才会极大限度发散思维。所以,要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首要任务是要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相对简单地去理解需要消化的语言文字,在此过程中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够对自己所想的畅所欲言,发散思维。如此,不仅能够使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还能提高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不知不觉中消除其对知识的抵抗情绪,学生的创造力也能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下得以最大限度释放。

二、对学生张扬个性进行鼓励

想要加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当先学会尊重小学生本身具有的个性,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个性。如果将小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人云亦云或者局限在书本知识当中,那么要体现其创新精神将会难上加难。只有在自身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的情况下,也只有在摆脱传统思维的情况下,小学生才能不断得创新、发现。这些都离不开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个性的爱护及培养,从根本上去将传统填鸭式教育完全改掉,为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理念。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小学语文老师应当不断鼓励学生基于现有的教学结论上敢于质疑,要做到多问,多质疑老师的观点,相信自己的能力,尽可能展示自己的个性及观点。或许这一点会与教学文章的观点产生冲突,但是作为教师,应当指出学生阐述原因中的闪光点,更应该站在为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立场上,对学生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肯定的评价。

三、对学生大胆创新意识进行激发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是为了开展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现代教育。学生本身的发展包括提升其综合能力及其意识领域的觉醒。在进行小学生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要摒弃那种传统的把教学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方式,而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与同学讨论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不断地拓展其探究的空间,在这个基础上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主体意识得以提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引导和积极有效的鼓励功不可没。小学生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经常会迸发一些独特新颖的见解和观点,很多时候超出了成人思维的方式,也对教材标准答案有所脱离,而这些,恰恰就是体现学生创新意识的时候。因此,教师应当启发和引导学生这种“求异”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能逐渐形成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思维。例如,笔者在讲解“狐假虎威”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了“狐狸非常聪明”的不同于他人的观点,这一在看来违背教材论调的评价对小学生来说,实际上是一种反向思维,也确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此情况下,教师应该首先对其加以肯定,循循善诱,爱护学生创新积极性,以此来对学生开拓创新精神进行培养。

四、对学生实践创新行为进行培养

教育是一项不断创新和探索的实践活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自己动手、思考、观察、小组讨论、推理,学生得到的才是真正的得到。够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文化品味,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以此来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创新性的学习及运用。在实践中着手教会学生观察、分析及提炼的能力。例如,在进行生字词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怎样才能快速记住生字词,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进行交流,就能很快掌握所学生字。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发掘作品中比较富于想象的语言,提出作品中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值得学生深入思索的因素,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角度去感悟,自己去领会,去想象、去创新。例如:引导和启发学生去大胆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对与奶奶一起奔向光明的幻想和其快乐的情景,或者《翠鸟》一文“中像箭一样飞过去”的动作,通过让学生们积极实践来对小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培养,并对学生们自我探究的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具备勇于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能在团队合作的中自我展现充分,能体会创新的乐趣所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意识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当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己任,积极得探索培养的方法,用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强化和支持,才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