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3:25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篇(1)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目标。但我国高校课程教育中没有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指导性、针对性不明确;对校内外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引进和有机整合。所以,必须加快高校生命教育的重视和改革,从学生的心理、生理和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有效的生命观教育。

(一)生命的困顿呼唤大学生生命教育

目前中国教育在学生“知识增长”方面做得卓有成效,而在关注学生“生命健康”方面存在着缺失。当下,许多大学生出现“生命的困顿”,多表现为严重的无聊、郁闷,时常感到焦虑不安;严重者发展为抑郁症、自闭、自残、互殴;再严重者到自杀、吸毒、伤害他人性命[1]。更有甚者,一些学生由于对他人的“羡慕嫉妒恨”,不择手段残害他人的事件在高校也屡屡发生。这些惨痛的教训让教育者在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条件无疑越来越好,经历的挫折和磨难却越来越少,导致其心理能承受的压力和挫折就相应薄弱,而来自学业、就业和社会交往的压力并没有因为生活条件的提升而减少,一些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自身的外部世界,陷入了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疏离的境地,对生命也开始漠视。因此,当人生道路遇到波折、磨难,一些大学生轻视自己与他人生命的事件就极易发生。因此,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最具创新精神和具有远大理想信念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几年后他们将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思想道德、生命质量如何,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状况,也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整个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活质量,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成长成才的志向,培养他们树立中华民族坚强的意志、自信、勇敢、坚强的品格,同时,保持自身与他人、社会的和谐[2]。然而,在校2000多万的大学生群体,其中如果对生命漠视、轻视的人群增多,学校难以向社会输送大量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亲人们会因为失去至亲至爱的人而遗恨终生。这对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要使大学生既尊重自我,又尊重他人;既肯定自我,又肯定他人;既珍惜自己的生命,又懂得珍惜他人生命;既满足自身需求,又维持与自然、他人、社会之间的和谐平衡。

二、大学生生命认识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心理和价值信仰的健康发展,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国传统教育中,学生自幼未接受过生死观的教育,缺乏对生命的认知和敬畏,而现代教育又过多地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发展,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培养,缺乏对生命的关爱和自身价值的认可。

(一)大学生主体的内在因素

目前,总体上,大学生的生命观是积极向上的,不过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注重自我发展,却感到迷茫。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成长道路大多一帆风顺,尽管大学生都非常关心国家发展、祖国统一、国际关系等,但是更加注重自我的发展[3]。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的朋友群体和生活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在和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矛盾和行为失范。另外,大学生面临着多重价值体系的影响,容易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如果没有及时良好的引导,他们会忽视甚至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2.社会压力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置学生于教育的流水线上,并且很大程度上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当心智和心理承受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无法承受竞争带来的压力时,一些责任意识薄弱、生命观模糊的学生极有可能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件。

(二)家庭、学校和社会外在因素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们大多避讳对“死亡”这一话题的谈论,认为这是不吉利的,避而远之。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只关注技术层面的问题,如注意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等。目前,虽然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往往是出了问题再关注,忽视了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生命价值的思索和引导。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也多流于形式,不仅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和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对于自己、家人、社会的重要意义,反而引起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排斥和反感。另外,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上的一些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也渗透到大学生思想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命价值思考,一些学生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判断力,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尤其是网络游戏里,伤害他人生命的行为轻而易举,使得一些大学生对于生命的感知和情感变得模糊和逐渐麻木。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途径探究

目前我国高校可通过增设生命教育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专题教育,重视实践教育和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等途径来增强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增添生命教育内容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增加人文关怀,使生命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和面对现实,在课堂上传递一些正面的、深刻的、对学生思想认识积极有益的信息;生命教育内容必须重视生命体验,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关注学生的根本需求,不仅重视思想理论知识的灌输,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积极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提升生命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开展各项专题教育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建立自由、和谐、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自由地学习和生活,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远离喧嚣尘世的不良影响,也可通过开展积极健康的专题教育或讲座对学生的生命情感教育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1.挫折忧患教育。当代大学生群体缺少必要的挫折和磨难,引导学生认识到挫折和苦难同样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法回避和选择的。人生真正的意义恰恰是在战胜苦难和挫折、挑战厄运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实现的。2.生死观教育。当代大学生缺乏对死亡的思考和认知,死是生的对立面,要积极对待生命就要坦然地面对死亡。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与死,了解死亡的过程和不可抗拒性,从中去体会生命的有限与可贵,从而培养学生保持理性的生死观。这也包括了如何提高生命质量的思考,去关注生命意义、关注伦理,从而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更加注重提高生命质量。3.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医生,对学生在学习、与人交往、就业等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矛盾,及时进行疏导和矫正。学校应重点关注可能因家庭、情感、病史和突发事件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学生,要做好定期筛查、积极预防,减少危及生命的事情发生。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更要及时发现和提早治疗。另外,近年来我国高校抑郁症发病率明显上升。预防大学生患抑郁症,首先应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我,认知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一旦发现学生有抑郁症的症状,要及时就医。

(三)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生命教育不能仅满足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课堂熏陶,应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保护生命和救助的技能,强化生命责任意识。例如:高校应定期举行消防演习火灾、地震、逃生等灾难的应对方法,锻炼学生逃生本领与救助技能,提高突发危险的应对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队,带领学生走进孤儿院、养老院等机构,在关怀他人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意义,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和懂得感恩和奉献;也可带领学生参观医院急诊室,体验生命可能会转瞬即逝,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还可通过和孕妇交谈,了解孕育生命的艰辛和感受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之情。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来见证生命的珍贵,认识到生命责任是人最基本的责任,意识到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篇(2)

在关于“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来源”问题方面,辅导员老师认为,学生的首要压力来源为就业压力(86.6%)和对未来的迷茫(81.3%);学习压力(59.5%)感情压力(57.7%)、同学关系紧张(54.6%)三者次之,半数左右的老师选择其为学生的压力来源;经济问题(38%)、与父母关系紧张(17%)、与教师难以沟通(17%)和身体问题(12.9%)四项所占比例较少。相对于同一问题,高校学生的答案是以“学习上的压力”(62.6%)和“就业压力”(68.2%)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辅导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较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压力来源。在辅导员对大学生轻视生命的原因分析中,94.4%的辅导员都选择了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承受挫折;感情上受到打击,无法恢复,一时想不开(73.6%),缺乏正确的人生观(63.0%),学习和就业压力(57.7%),人际关系差也占到了51.4%。这些原因都是生命异化的表现,缺少人生信仰、人生理想越来越世俗化、人生价值观趋向功利化等使得学生在面对各种压力时,自己无法排解、发泄,最终选择了轻生。

“能够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活动”的举措中,辅导员们首选的心理辅导课(91.2%),其次是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72.9%),再次是参与学习的社团活动(64.1%)、文艺活动(49.6%),还有加强学生的体育教育(46.8%)。由调查结果看,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困惑;另外,努力让学生融入集体,集体的关心与呵护能够给予学生正能量,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有效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78.5%的辅导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67.3%的辅导员也认为教育工作者日常的生命生活关怀也十分重要,也有45.4%的辅导员认为开展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有必要的。在有关“需要加强的高校生命教育活动”中,75.2%的高校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还较为薄弱,但其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山东高校师生的广为关注。

高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时,辅导员最愿意采取的三种形式是观看影视片(75.4%)、举行座谈会(56.0%)、开展相关游戏活动(54.9%)。相比之下,举行征文和知识竞赛都不到总数的10%。这表明辅导员认为通过集体的教育活动更有助于开展生命教育,在轻松愉快的交流学习中,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展现自己内心的真实世界,这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存在的困惑,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其解决问题,走出生命困境。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生命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大都会遇到学生出现人生困惑,处于生命困境的情况。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工作,但除此之外,更需要去努力的是对问题进行预警和防范,降低伤害的程度。因此在策划问卷时,课题组就“辅导员在工作中出现的大学生生命困境该如何预警及干预”这个问题制成了开放性类型的题型。有161人回答了此问题,占总人数的56.7%,其中回答字数超过100字以上的有49人,占总人数的17.2%。辅导员的意见可总结为以下五点:

(一)抓好学生的专业学习有辅导员在问卷中提到“学生如果能够热爱探索知识,正确地对待学习这个问题,那么他也能正确的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学生来到学校最重要的工作是学习,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加强教学管理,任何社团或学校工作都不能影响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其次,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自觉的学习,并把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来。第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学会做学习规划,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以及知识的难易及掌握程度有重点的学习。第四,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学生之间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二)强化学生心理问题筛查与分类管理在问卷调查中,有17位辅导员老师提到要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心理问题筛查,教育部从2004年起就要求高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工作。通过心理普查可以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量表可以筛查出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进行后续辅导、干预及关注,实现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疏导、早预防”。通过初步筛查,为了保证筛查的准确性,还要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约谈,按心理问题的程度分出等级,重点观察及指导。从入学初期筛查后,便可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为将学生管理工作做好,切实关心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危机问题防患于未然,就需要进行月排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疏导和预防。对“问题”学生进行分类管理能够找出问题源头,进行引导及干预。首先是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员需要让这类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消除自卑。其次是身体有残疾、有缺陷的学生,鼓励其身残志不残,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寻找自己发展的途径。第三是情感受挫的学生,要加强与这类学生的交流,拓宽其与他人的沟通渠道,帮助其多交朋友,建立新的朋友圈。第四是受过处分的学生,要帮助他们重树信心,逐渐取得进步。第五是家庭特殊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关注孤儿、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动态,多与其沟通,促进其进步。

(三)构建全员参与的生命困境预警网络生命教育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参与,由学校到学院各分管部门都要建立起生命困境预警领导小组,把握好全校师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方向。由学院到每个班级,要建立起班级预警小组,辅导员担任小组组长。组内设立一名生命教育委员,辅导员和生命教育委员都应接受有关生命教育的专业训练,可以应对班级内学生简单的生命困境问题,有能力对危急情况进行一定的干预及处理。班级内其他班级干部及宿舍舍长都是小组的一员,应定期汇报同学们的情况,按期记录,形成全员参与的预警网络。高校学生生命困境的预警工作需要集合大家的力量,其中基层学生干部在各类学生组织中有一定的领导和协助作用,是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在学生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是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基层学生干部要随时关注所在群体每位学生的心理及情感变化,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辅导员汇报,保证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是畅通无阻的。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就是辅导员的眼睛和耳朵,及时的观察学生们的动态,倾听大家的心声,帮助处于困境的学生走出难关,转危为安。

(四)建设生命教育交流平台在生命教育中,不可忽视团体力量。团体中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向,能够给与处于困境的学生信心与力量,让他们在团体的共同活动中体悟生命的真谛,产生共鸣,培养强烈的集体归属感,正视问题,珍视生命。因此,学校需要培养部分学生干部来负责生命教育网络社交平台的建设及管理工作。构建生命教育网络社交平台,如QQ群、微信群、微博等社交媒体,拓宽学生间、师生间关于生命教育的交流渠道,加强各方的联络,多关注思想极端及沉默寡言这类同学的思想倾向及行为意识,是大学生生命困境预警的有效举措之一。

(五)加强家庭与学校联系高校与学生家长之间保持畅通的联系,有利于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育人机制。生命教育强调的是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家庭在学生的性格形成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家长普遍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哪些经历曾深刻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哪些经历曾给学生成长带来阴影等等。保持家校联系,也能让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在校动态,帮助家长明确责任,达到高校与家长共同帮助学生成长的目的。首先,学校需要将各类有效的联络方式传达给家长,辅导员的联络方式,学生宿舍内其他成员的联络方式,让家长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各类信息,包括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等方面。其次,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沟通平台,如QQ群、微博、微信、博客、短信等网络平台,让家长之间也能够共同分享教育理念和教育心得,还可以了解学校的近期工作和活动,减少因地域跨度大带来的不便。此外,家校互访也是必要的。学校要建立辅导员家访团,利用寒暑假开展家访,也可在开学典礼、校庆等学校重大活动期间,邀请家长到校观摩,向家长介绍学校及学生的情况。

三、高校辅导员在生命教育中的指导理念

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生命教育的开展需要每位辅导员老师的付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渗透到学生们日常学习生活中,辅导员们任重而道远。

首先,要以学生为本来开展工作,建立团结友爱的集体,帮助大学生共创和谐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为大学生服务是辅导员工作的原基点,是以学生为本的根本体现。大学生是一个个鲜活、极富活力的生命个体,这样的生命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生存、生活、发展。基于此,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教育氛围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必经之路,也是实践生命教育的基本方式。生命教育意在帮助学生追求更为优质的自己,然而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的辅助,团结友爱的集体、和谐互助的环境是学生珍爱自己、成为自己、发展自己的肥沃土壤,能力为学生带来丰富的养料和强大的助力。如何耕种好这片土壤,是每一个辅导员时刻都应高度关注的问题。生命教育不能仅仅止于对心理失衡学生的疏导治疗,更重要的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帮助每一个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向往生命,追求生命中的真、善、美,从而实现更加优质的自己是经营构建温暖、和谐的生命环境的有机方式。辅导员应将这一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中,通过对学生个体的生命关怀实现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生命环境的目标,与此同时,在温暖的生命环境中淘养健康向上的生命个体,真正实现来自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篇(3)

二、语文的课程属性与生命教育的可能

大学语文何谓?早在1996年,当时的国家教委高教司就把大学语文界定为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并明确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学生一直都在学习语文,大学语文与此前三个学段的语文存在怎样的区别?大学语文教学界就此进行过充分论争和探讨。其中我们也看到这样一种比较折中或者说比较综合的理解:在工具层面,大学语文应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要重视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人文素养层面,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经典作品,深入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起到情感陶冶的作用;在文化层面,大学语文承载着继承和传播传统和现代优秀文化的任务。然而这样的阐释对于大学语文而言其实大而无当,因为从小学到中学,我们的语文其实都承担着这样的使命。我们认为,大学语文首先得回到“语文”上。大学语文在其课程本质上,不是政治教育,不是人文概论,也不是思想史。大学语文应该是通过经典文章的赏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大学语文区别于中小学的语文,应该回归并深入到“文章”中。如果我们强调大学语文的文化功能,那么“,以文化人”的思想就应该是我们的借鉴。从字源学上看,最早的“文”在甲骨文中像一个正立的“人”,其胸部有纹饰。因此“,文”的最初意义大约是指人类对自身的装饰和美化。“文”中包含着秩序、节奏、规律之意,因而又引申为礼节仪文。当然,无论是“文字”之文,“文学”之文,还是“文化”之文,它们都同时具备形式创造的意味,正是因为这种包含着一定秩序、节奏、规律的形式能指,引领人们进入更为丰富的意义所指。所以“,文”的情感性、形式性和审美性就应该成为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标准。《大学语文》的教育体现为高度的融合,是多样中的统一,是在大学之前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整体教育。因此,大学语文从课程属性上具备了通过优美文章进行生命教育的可能性。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不是作者情感的完美结晶和思想的审美化和艺术化,对这些优秀作品的欣赏,其实也就是与这些作者跨越了时空的生命对话,通过情感的激荡、灵魂的洗礼和思想的深化,学生理解了生命的真谛,懂得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从而形成了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追求生命超越的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同意孔庆东先生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学语文,首先要和整个人生挂起钩来……”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篇(4)

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延伸,而其教育的水品却长期的低下,现今已经成为了各个大学思想教育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

生命教育即关于生命的教育,大学的生命教育即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生命安全的教育。对待生命的态度、生命的认知以及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主要包含的内容。具体的理解是教育者教导受教者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完成生命的传承、寻找生命的源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真爱生命的本体。通过生命教育致使受教者增加对生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内涵,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提升自我的生命价值[1]。

二、在思想教育中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可增加思想教育的实效性。现今的大学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理论,而不是向学生进行感情教育和道德教育,过于虚拟和抽象化。而通过属于感情教育的生命教育的开设,以及在思想教育中的融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度和学生的喜爱度都得到大的提升,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大增加。

(二)生命教育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性质。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的“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学说与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观点,都表明了人本化的重点。然而在当今的大学思想政治的教育中人本化的程度很低,而以教导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为目的的生命教育刚好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本化的程度。

(三)生命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自身的精神成长。生命教育中强调给予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和敬畏,以及尊重、敬畏、责任和原则四个基本的对待生命的态度,尊重使生命的意义得以体现、敬畏使生命价值得以体现、感恩使生命充满甜美,而责任体现了生命的厚度。这样的教育方式使每一个受到教育的人对自我、他人、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热爱和责任,从而更好地去生活。

三、在思想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生命教育要渗透在思想政治的理论教学中。首先,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给出专门的章目来介绍和学习生命教育,在关于树立大学生三观的章节中更需要强调,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其次,还需要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生命教育者到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师资力量;最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授课方式上,要体现更多的精神情怀和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目标。

(二)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现今很多的大学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主要以培养“社会人”和“政治人”为主,这是一种落后并错误的教育理念。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体育人,培养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多元的价值观。

(三)建设具备生命教育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大学生如果在校园生活中体会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那么他在潜移默化中就会体会到生命教育的本质。因此,大学在物质文化的建设要特别的重视人文关怀,合理地规划的校园的人文景观。同时学校在校园文化的软件方面也要注意人文关怀的体现,校风、教风、学风都要深含人文的关怀,用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校园精神文化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较少生命的焦虑感与不安感。

(四)学校应开展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研究。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问题日益严重,而现今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作为生命教育主阵地的大学必须为该问题担负一定责任,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生命教学的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成立独立的课题研究。根据中外的已有理论和实践,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情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大学生命教育有效途径的研究。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篇(5)

在课题实施之前,将总目标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分解,即:生命健康教育的内涵及目标界定,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范围及实践框架的形成,生命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怎样具体实施生命健康教育。分解目标的目的,在于使研究目标与课题实施起来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

(一)生命健康教育的情报研究

国内外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的现状、国外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的做法和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对我省大学实施生命健康教育的启发。

(二)生命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包括生命健康教育的内涵及目标,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范围、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框架。

(三)生命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研究

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生命健康教育专项课程,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性研究。建设校园文化,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社团活动,将生命健康教育与创造教育及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开展校外生命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拓展校外生命健康教育资源。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收集国内外有关生命健康教育及其课程研究的文献资料,分析学校已有的关于生命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以此作为制定研究方案和教育规划方案的理论基础。

(二)调查法

调查学生家庭、社区生命健康教育状况,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和行为现状,之后进行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和行为实践的比较分析。

(三)经验总结法

在每一研究的阶段均要总结经验,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对照组研究

选择不同的大学,专业不限,班级随机抽样,对开展生命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训、生活实践的对照组进行分析研究。

(五)归纳整理法

对材料去伪存真,经历“实践―探索―总结―调整”的过程,获得对生命健康教育规律性的认识。

三、相关理论支撑

(一)人的生命健康理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健康不仅指在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科学发展观也提出以人为本,实现个体全面、和谐发展。

(二)现代教育课程理论

我国教育改革提出,课程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课程要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主权。课程不局限于文本型的教材,提倡师生共同开发和建设学校课程。

(三)现代医学心理健康理论

心理学里有四种主流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人文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对“幸福感” “和谐”“生命健康”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心理学的关注点。

幸福感是人的“自我感觉”,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很重要的品质。心理健康的另一种重要品质是“和谐”,即内心的和谐。所谓的内心和谐就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认真分析自己眼前的处境、将来追求的目标、现在所能够做的,使各个方面的事情之间能够达到和谐一致。生命健康教育的研究,就是从人的幸福感以及和谐发展方面来关注生命质量。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背景

生命健康教育,最早源于20 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是第一位倡导生命教育的人。国内外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较早,大量科学研究显示,学校开设生命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中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如抽烟、酗酒、同性恋、网瘾、暴力等。现代生命健康教育最早是从学校教育中的单项内容开始的,1840年美国部分学校开始设立“急救”课。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在港台地区迅速推进,以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实施的出发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生命与生存、生命与尊严、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发展、生命与社会等问题迫切地摆在了学校教育面前。2002年8月,生命教育被英国政府纳入学校的正规教育,生命教育课程在国家正式课程中占有重要一席。21世纪,西方学者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也逐步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关注这一问题。2003 年4 月8 日,湖北省召开了“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2004年4月,在杭州召开“两岸三地教师、课程与人格建构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香港、台湾等地的40多位专家、教授呼吁重视校园“生命健康”教育理念;2006年12 月28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教育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联合支持,以“优化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北大、清华、人大在内的67所学校的专家和来自全国的教育人士探讨了生命教育在中国的现状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教育体系等问题。

(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生命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认同性

影响生命健康的文化认同性的因素,涉及学生、教师、家庭和社区的共识性。没有对生命教育的共识,就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学校教育与社区舆论冲突等问题,从而影响生命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生命健康人格内化过程中的评价问题

生命健康教育中的人格内化是一个高层面的问题,其评价的量化问题极其复杂,教育工作者难以把握评价的过程。鉴于评价是生命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是促进生命健康教育趋向本真和凸显实践效应的问题,即使存在难度,教育工作者也要勇于实践和探索。

(三)实施过程

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大学生命教育的情报资料进行研究之后,确定以开设生命健康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作为学校实施开展生命教育的突破口。对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等形式开展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展开调查,并对开设专门的生命健康教育课作为学生必修课的大学作重点研究,关注大学中较为系统的生命健康教育训练课程。

通过在江西省多所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把生命健康教育与学校的专业教育教学全面结合。课题组在大学教学课程计划中建设性地开设了生命健康教育课与求生训练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危险情景下的模拟求生训练。总结学校生命健康教育与相关学科学习有机结合的经验成果,定期进行交流。具体做法有:

在大学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并通过校外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机会举办生命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及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建立学生的生命健康档案,实现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随时关注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动向。

开展以学校社团、班级等为组织单位的生命健康教育主题游戏活动、求生训练,营造校园生命健康教育文化氛围,利用校园板报、广播、征文比赛、小品演出等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学校的教育理念应以健康为首,在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中,将人文和科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生命健康的含义,指导学生将健康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讲授健身知识,指导大学生开展健身实践,有效培养学生健身的能力和终身健康的意识;讲解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不断改善生活质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自身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构建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实践创新平台,激活学生探究性学习及个性化发展的潜能,为高校健康教育注入生命力。

五、研究成果及意义

课题的创新点在于确立了“三线一面”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工作格局,使生命健康教育的课程落实、教育研讨、专题活动三线互为融合,使生命健康教育融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面向学生群体。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篇(6)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陷入了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冲突、困惑、迷茫、焦虑等生命困境,不少大学生感到“活得没意思”。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展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的“心理断乳期”,无法合理排解种种压力、焦虑、冲突时,又由于对生命的重要性和对死亡理解的淡薄,便极有可能走向不归路。要解决大学生生命发展中面临的这些诸多问题,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目的

人不仅同其它生物一样拥有自然的生命,更具有社会的、超越的价值生命。生命教育是指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引导人们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生存能力,提升生命价值,最终使人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不仅要认识生命现象,而且要感悟生命境界,对各种生命现象持尊重的态度和人道的关怀;生命教育是一种自我认识及自尊的教育,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和个性特征,并充分接纳自己、珍视自己的生命;生命教育也是一种生活教育和体验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笑对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践行生命教育的理念,提升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认识生与死的自然过程,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会和掌握个人生存和发展必备的心理素质和技能,热爱生活;学会感激,学会爱和给予爱,负起生命的责任;开展忧患教育和挫折教育,培养战胜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的知识,积极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有效地挽救生命。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正确的、审美的人生态度。它承认人生现实不可避免的苦难和逆境,但却敢于正视、勇于超越人生的生存困境,面对人生的挫折和挑战,不断的探索和追求。

二、生命教育的发展

我国大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这被认为是我国开展生命教育的前奏。2003年,吴甘霖教授出版了《生命智慧--一活出自己的阳光》,此书被誉为吹响了我国“生命教育的世纪号角”。2003年4月,湖北省召开了“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这是全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防止大学生自杀”为主题的大型会议,体现了对大学生生命的关注。2004年,清华大学开展了生命教育的拓展训练活动。2005年12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北京主办了中国首届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吴甘霖教授作了题为“中华生命教育的前景与策划”的主题发言。2008年4月,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暨《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编写会在武汉大学召开,就如何教育大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内涵、激发大学生热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展开讨论,并一致认为这己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崭新而重要的课题。[1]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和学校教育体制的客观呼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物质文明得到高速发展,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出现了享乐之风、个人主义,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等,让大学生陷入了价值与意义难定的人生观困惑之中。同时,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承受的生理、心理压力空前增大。,生命教育。特别是属于“80后”的一代人,被认为是非观念淡薄,价值观念不清,生命观模糊,易受压力影响,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2]

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训练学生谋取职业或获取知识,还应该引导他们充分体验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作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生命教育。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从人生的终极问题上思考生命,理解生命,从而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捍卫生命,建立起对生命的正确态度和对人生的崇高追求,这不仅是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客观需要,也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选择。

尤其在相续发生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大地震等大灾难后,需要大批的志愿者去参与地震灾区人民群众的医疗与心理的服务工作。所以,在大学里开展生命教育的课程,也有助于今后大学生志愿者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危机事件中。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传统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抽象剖析对人的本质、人的理想、人生价值和人生准则等方面的剖析来进行的。,生命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抽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于道德知识、价值准则的宣讲,忽视了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淡漠了生命的激情需要,也就淡漠了对人心灵和智慧的开发,淡漠了对人生命环境的热爱,淡漠了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导致使他们缺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欣赏,从而面对挫折和打击缺少耐挫力和宽容度。[3]

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人、提升人、完善人,使个体生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教育要直接面对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灵魂,强调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人存在的价值。教育有责任对个体生命的完整性、人文性、过程性加以关注,对其进行生命教育,培育学生的生命意识是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孔子的著作《论语》中就体现着强烈的贵生重死的生命意识,在他看来人的生命是极其宝贵的,不仅要尊重别人的生命,也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让生命尽情地释放光彩,让生活过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当前大学生漠视、践踏生命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生命教育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率先担当起生命教育的责任,并应该将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个突出的内容就是对生命的关注和关爱。[4]让学生有生命觉悟,从而提升自己对生命的认识,提高生命质量,敬畏生命、关怀生命。

生命利益是学生的根本利益所在,生命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德育应根据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教育,满足了学生了解生命的欲望,使之懂得珍惜生命、延长生命,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分体现个体生命的价值,这正是德育实效性的终极追求。而且德育以生命教育为切入口,满足了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增强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全面进步。,生命教育。[5]

3、大学生个体的主观需要

生命是由出生、成长、老化、死亡等构成的连续过程。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作为青春期学生个体,各个方面都没有发育完善,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成熟,精力旺盛,容易冲动,正处在一个极富生气却又极不稳定的时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称此阶段为自我同一性危机的阶段,如未顺利度过极容易出现自我角色的混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人类生命历程的升华,只有重视生命质量,才能提高生存发展能力。因此,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社会栋梁的青年学生个体就更需要接受生命教育。

四、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的途径

1、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高校中的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等课程中虽然也涉及一些有关人生的问题,但不够全面和系统,高校应该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把良好生命意识的培养提升到课堂教学的高度,把生命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的主要时间都在课堂上度过,因此课堂也应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渠道。,生命教育。

同时,高校也要注重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在教育方法上应本着创设生活情境,注重生活体验,营造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参与的原则,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运用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从情感入手,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逐渐内化为自觉的生命认识。,生命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大学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个人生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变,获得生命的成长。[6]

2、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不应局限于教室里和课堂上,还应该体现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扩展大学生的求知领域,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使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充满乐趣。社会实践也不仅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巩固知识、增长才干、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大学生体现自身价值,形成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回馈社会、服务群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发现自身的价值,获取自尊感、成就感和生命的价值感,激发其对生活的积极情感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形成积极、自信、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3、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的生命个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健康、和谐、统一发展,涉及学生生命成长的整个历程,追求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追求主动发展的生命成长过程,追求一种不断完善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从生命意义的角度来说,生命成长过程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的形式,更是心理的精神气质的存在。生命不仅在于生物体的“活着”,更重要的在于必须活出意义和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纳入到整个教育活动中去,将学校的青春期教育、性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咨询和辅导有机整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基于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示范、催化、矫正与疏导作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真正把握自身成长和发展的特点,理解生命成长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解决生命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调节生命成长中形成的压力。[7]

参考文献:

[1]孟献丽.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

[2]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对广州地区大学生的调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12-17

[3]张晓媛,王志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关怀教育体系的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09(6):7-11

[4]梁晋.生命教育:高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责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 1)

[5]邱伟光.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兼析非典的德育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03 (6)

[6]杨芷英.生命的追问-大学生生命教育管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8):12-16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篇(7)

生命教育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生命教育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生命教育的关注点也日益广泛。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人文生命视角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文生命视角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突显,对人文生命视角的研究、推广和弘扬成为热潮,也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潮、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不断涌现,良莠不齐的文化冲击着高校学生的生活,人文生命视角作为在中国革命建设中形成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探讨人文生命视角与高校精神文化相融合的问题,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再审视,而且可以通过挖掘人文生命视角的现实价值发扬其先天的育人功能,为高校的生命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生命教育的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1.生命教育的理论内涵

生命教育,英文名为Life education,其核心就是一个“全人教育” (Holistic education)的概念,它是以“人”为中心,做横的延伸,纵的连贯,包括身、心、灵的健全成长以及德、智、体、美的平衡发展,帮助学生将内化的价值理念统整于人格内,透过“知、情、意、行”的整合,达到“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标 。生命教育主要是指针对生命本身及其相关因素的教育,在生命教育的定义中,包含着不同层次的理解。狭义的生命教育主要是指对生命自身的关注,主要针对个人生命、他人生命、自然生命等相关内容的教育;而广义的生命教育则针对生命及其相关的因素,不仅仅包括生命本身的内容,而且进一步拓展到对于生命意义、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相关抽象因素的教育,关注个人及社会生命价值的提升,从多个角度强调对生命及生命个体的关注。在生命教育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就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引导个人了解生命的神圣和不可侵犯,也就是对学生生命化的教育理论。生命教育基本理论建构的基础在于确立“生命化”的理念,包括对“认知体”如何经由“具体个人”而回归“生命体”的综合研究。可以说在生命教育中,“生命化”理念是教育思想发展历史生成的逻辑选择;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重要性和内在价值,引导学生以更加宏观的角度了解生命的基本构成要素,了解个体生命的活动轨迹,形成对生命的全新认识。

2.生命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生命教育这一理念由来已久,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心理状态,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加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行为和发展模式进行指导,包括哲学基础、生命伦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以及教育学基础。生命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和个人情况会进行相应的调整,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也非常丰富,具体包括生命化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情感教育理论等。纵观当前世界各国生命教育的现状,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总结如下: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三个层次,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生命教育主要包括六类基本教学任务:第一,关于学生的人生教育,主要包括出生教育、养生教育和生死教育;第二,社会道德和人伦教育,涉及到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爱情教育、人际教育;第三,社会性格和人性教育,包括信仰教育、善恶教育、真伪教育、美丑教育、利害教育;第四,学生个人人格教育,主要结合心理教育、个性教育、品格教育,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个性特点;第五,人文历史教育,具体包括历史传统教育、哲学反思教育、社会关怀教育等内容;第六,伦理人道教育,主要包括尊重生命的教育、爱护环境的教育、敬畏宇宙的教育等。

综合当前国内外的研究实践,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认识到,生命教育视角是大学教育实践领域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在国外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中,主要是从生命理念、生命引导和生命教育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从文化意识、社会价值等角度进一步探索生命教育的产生机制和思想特点。美国被称之为世界上最早实施生命教育的国家,在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出现了虐待儿童,自杀,他杀,暴力,吸毒等严重的问题,美国针对这些问题开始研究并实施生命教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命教育教育的角度以及工作的艺术和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到受助者的帮扶效果。在当前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针对生命教育视角的效果进行了总结,明确提出在心理引导、精神指引以及人文关怀等过程中,科学的生命教育及其应用机制可以进一步提高生命教育介入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τ谏?命教育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生命教育视角下当代大学生自我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1.积极传播生命教育理念

在大学生命教育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将对生命教育的感悟作为学生语言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方式,提升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兴趣,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对生命教育课程的重视,避免应试教育的功利思想。对于大学生命教育课程而言,价值观的培养和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对生命教育和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视。因此,在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应当建立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帮助中学生经历过入门理论理解之后,加强对学生价值观、责任感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引导,督促大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价值理念,引导孩子体会课外实践的乐趣,了解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形成学习文化、丰富自我的意识,改变单纯的应试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帮助学生进行内涵积累,可以采取互动交流、实践体会的方式,让学生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社会生活,加强对自身的了解,利用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理论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考能力,通过日常的教育积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价值道德水平。

2.建立积极向上的信念理想

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健康向上的理念,建立生活与生命的平衡。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追求快乐和幸福是生存的本质和个人的基本目标。在生活和生命的权衡中,很多人会面对个体幸福感和社会责任等要素的取舍。通过生命教育,会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快乐和幸福不仅仅是物质表象的体现,更深深凝结在个人的精神和内在体验上,通过生命教育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追求精神幸福的方法,抛却单纯的物质和肉体享受,领悟更加深层次的精神快乐。

3.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篇(8)

近年来,国学蓬勃兴起,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在大学校园里方兴未艾。与此同时,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信仰的缺乏,价值观的迷离,使他们的生命迷茫而困顿:沉溺于网络,漠视生命,斗殴自残等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屡见不鲜,“大学”已经不是一个让人充满无限美好遐想的一方净土,一桩桩自杀事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从中国传媒大学的情侣的殒命到武汉大学的博士的自杀,乃至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一个个生命的凋零似乎用鲜血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大学教育怎么了?

由此,有识之士试图通过传播文化经典来挽救大学生失落的精神家园。大声疾呼大学生生命教育必然要进行文化传统教育。而且一些院校开始了身体力行的实践:从江西师范大学“生命教育课”(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开设,到南阳理工学院在学生中推行中华文化经典的诵读,可以说,他们的努力使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生命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格完善、心智健全的人。人的生命在教育中不断成长,人通过受教育而成为人,夸美纽斯说:“有人说:学校是人性的工场。这是明智的说法。因为毫无疑问,通过学校的作用,人真正地成为人。”[1]郑晓江先生把人的生命分为“血缘性生理生命、社会性的人际生命和超越性的精神生命”。[2]前者是生理生命,后两者是人文生命。人文生命体现出人之为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位列三才之一,可以顶天立地,在于人有情有义有灵,即人的精神性生命。

不可否认,传统文化经典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塑造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及中国人的思想品格,生命教育中社会性的人际生命与超越性的精神生命都是文化传统所赋予的。传统文化经典是塑造人生命的基本力量,利用传统文化经典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其一,传统文化经典尤其是思想类经典,具有丰富博大的生命意蕴,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命。传统文化经典浩如烟海,学者徐春林把传统文化经典分为四类:即思想类经典、文学艺术类经典、生活类经典、科技类经典。思想类经典可分为儒释道三类经典。儒家经典主要有四书五经,讲求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成己而成人,着重建构人的社会性生命。道家经典以《道德经》、《庄子》为代表,以得道成仙、自然无为为旨归;侧重生命的超越性精神生命。佛教禅宗经典以《坛经》为代表,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核要,直指人的灵性存在,侧重生命的超越性。儒释道经典中所探讨的生命问题虽然各有侧重,但万论归一,讨论的是“有心灵生命的存在”。

其二,传统文化经典中蕴含丰富的生命智慧,有利于提升人格,涵养心灵。中国大学生生命教育无法离开传统文化而自成一格。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生智慧,如道家的重生养生、少私寡欲;儒家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佛家智悲双运,自利利他等思想,对于引导大学生确立生命的价值与信念,保持良好心境,处理人际关系,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智慧与修养,不无裨益。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传统文化课,但是却没有很好地发挥生命教育的作用。纵观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仍然不尽人意。虽说《论语》、《孟子》等一些传统文化经典一直是很多大学本科生的必读书目,但在经典教育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传统文化经典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面临困境。

原因似乎显而易见:

其一,西方的工具理性与实用主义的价值观的影响。近些年来,西方的实用主义的思潮,伴随着市场经济,席卷中华大地。人对物表现出无限的贪恋,金钱曾一度成为生命价值的标尺。大学校园亦非净土,实用主义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价值观,“学ⅹⅹ有什么用?”成为大学生思考问题的主要方式。所谓“有用”即是否有利于考证、就业、赚钱等等,以此为标准来衡量所学知识与教育的价值。“教育即成长”的内在生命价值消失,“大学生”的生命开始物化,实用功利成为生命的全部价值,精神价值与智慧价值一片荒芜。美国教育家艾略特不无讽刺地说:“要不是教育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或更大的支配人的权利或更多的社会地位,或至少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那么费心获得教育的人便会寥寥无几。”[3]所以阅读经典在一些学生看来,费时费力,又不能获利,没什么大用。自然不会去阅读,更谈不上以经典涵养生命。

其二,一些大学教师的理论素养与人文素养无法承担教育的责任。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高中“应试教育”以高考为终极目标,与提升人格的教育主旨无关,与功利性的目标有关。学生在挤过“高考”的独木桥后,他们的生理与心理也发生急剧的变化,人生开始失去方向,需要更多的关注与引导。

而大学教师的理论素养,人文素质,道德水准不尽人意。无法承担起生命教育的责任。院校中真正懂得传统文化的教师,数量并不多,难以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而更让人忧虑的是,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让人堪忧,君不见高校教师抄袭事件屡屡见诸于报端,其中不乏名校;一些“专家学者”因为缺乏社会责任,正在使这一称号失去光环,“高校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不再神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现在的大学教师更多是在“授业”而非“传道”。大多在“谋食”,而非“谋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4],一语道破高校教育现状。很多教师成为教书的机器和工具,而非教育者。人文教育与素养,绝非几节人文课就可以解决问题,教师的言传身教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庸》有言:“修道之谓教”[5],讲授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师,应是“经师”与“人师”的合一。

古人“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6],庄子认为教诲之人,“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7]反躬自身,仁义忠信,恭俭推让这种素养,我们多数为人师者并不具备,而大学生命教育的主要承载者是教师,教育的本质是人对人的启迪!笔者以为,要让学生的生命通过传统文化经典得以涵养,必须塑造教师自己良好的人格与心灵,否则无法涵养学生的生命。夸美纽斯说:“我们真正的工作是什么?它就是学习能提升我们、使我们思想高尚的智慧——我们把这种学习称之为道德和虔诚。”[8]一个拥有美好心灵的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启迪与教育将是最为直接而有效的,胜过任何教学技巧。老子言:“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9]

针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与教育中进行了一些尝试,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与尝试:

其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多角度渗透传统文化经典,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经典。在阐释“和谐社会”的理念时,从“和而不同、中和为美、以和为贵”等角度阐释其文化内涵,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儒家理念。并介绍道家和谐观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与自我生命的和谐,强调道家“道法自然,敬畏与尊重生命”的发展理念。由于课时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过多讲述,为使学生达到自身生命的和谐,把笔者所撰写的论文《老子的心理和谐观》发到学生公共邮箱,供学生阅读与参照!在阐述先进文化时,介绍传统文化之精粹,激发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鼓励学生修身养德,经邦济世,承担社会责任。其次,课外开设讲座,讲解经典的读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经典的兴趣,应学生社团之邀,专门做了“以经典浸润人生”的讲座,结合自己的求学读书经历,从各个角度阐述以经典浸润人生的重要性、必要性与意义。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我所执教的班级有一部分学生开始对传统文化经典产生了兴趣。

再次,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计入学分。在笔者所列学生的书目中,除了与毛邓课程相关的一些红色经典外,还有《论语》、《孟子》、《道德经》等传统文化经典。朱光潜说:“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经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都受用不尽。”[10]所以在开学初,我告知学生“与其到处挖井,不如深凿一井”,在对书目做了具体介绍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本,作为本学期的经典精读书目。让我感到惊异的是,百分之六十的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论语》。要求学生的读书笔记字数不限,但必须结合人生与社会现实谈出自己的体会。写读书笔记的过程既是认知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位同学在读书笔记中这样写她关于曾子三省的体会:我们每天也应该反省自己,回忆今天做了什么事情,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信的地方,反省一天中所学的知识,是不是已经熟练掌握了,不能虚度每一天!”。从所交上来的读书笔记来看,学生确实从阅读文化经典中受益。

其二,课外组织《论语》读书会,以经典滋养生命。在教学中发现,少部分学生对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缺乏教师的指导!因势利导,组织了《论语》读书会。之所以选择《论语》这本经典,原因有三:首先学生之兴趣与需要。近几年,随着于丹百家讲坛《论语心得》的热播,《论语》几乎家喻户晓。大学生渴望接近《论语》又缺乏指导,尤其是人文知识比较薄弱的理工院校学生。其次从《论语》这本经典的文体来看,是格言语录式的对话,又比较贴近生活,很少有抽象思辩与论理,大学生读起来不会有太多的陌生感,读来会有亲近感。再次,《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心魂”之所在,其所体现的实用理性有助于学生在行动中践覆。正如李泽厚所说:“这里很少有‘什么是’的问题,所问特别是所答(孔子的回答)总是‘如何做’的问题。但这些非常实用的回答和讲述,却仍然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11]所以这些处事格言关乎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从而成为准宗教性能的教诫与体会。因此容易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

因此利用业余时间,每周与学生一同学习与讨论《论语》,学习分为几个过程:注音解字、释意连篇、涵泳讨论。由教师先主讲几次,每次不可贪多,不宜超过五章。学生掌握了方法后,可以由几个学生分别主讲。目的只是让学生通过《论语》的学习,了解儒家文化,体会人生,躬身自省。在讨论阶段必须结合自身与社会现实,如孔子在《论语》第二篇《为政》中集中论述了“孝道”观,我结合《弟子规》与《孝经》介绍了中国传统孝的文化观念,也指出要辨证看待“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孝道观。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谈到了对父母的孝道,发现按照儒家的孝道观,我们每个人自身有很大的差距,深刻体会了孔子所说“色难”之理。结合社会现实,大家也讨论了现代社会对传统孝道观的冲击。最后形成了“行孝当及时,论心不论迹”的共识,对待父母尽力做到愉色婉容。在这样的经典阅读中,《论语》变成了启迪生命的文本,生命与生命可以真诚地交流,卢梭说:“利用日益成长的感性给这个青年人的心中投下博爱的种子。正是由于在他一生中,只有这个时候对他的关心教养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12]。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个引导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每一次与学生讨论《论语》,自己仿佛做了一次心灵体操,自身的生命同时得到教益与提升!在共同的阅读中阐述道理,点化智慧、丰盈精神,从而滋养生命。

其三,在读书会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成立“《论语》修身会”的学生社团。社团以“阅读文化经典,提升人文修养”为宗旨,以生命来影响生命,形成良好的氛围。学生在读书之余,组织了考察孔庙的活动。学生组织者对杭州孔庙先进行了考察,有一位学生讲解,提出相关问题,并召开了协会的会议,大家互相介绍,彼此熟悉。在考察的过程中,对孔子生平主要事迹,儒家思想及礼仪有了感性和具体的认识,又发现了传统文化知识的不足!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论语》。结合孔子弟子颜回与曾子的事迹进行教育,当学生面对塑像时候,他们了解知识与人物的愿望比较强烈,教师的言语更容易渗入他们的心田!“《论语》修身会”刚刚起步,作为教师,如何更好地引导?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在探索以传统文化经典浸润大学生生命的过程中,深感“知易行难”!以传统文化经典进行生命教育,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还不能吸引起大多数学生加入其中。同时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经历,真正做到“诲人不倦”。指导学生进行传文化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育者的真诚。孟子言:“诚者,天之道;思诚,人之道也”[13],坦诚地对待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生命的悲欢与感受!此外,一人的力量极为有限,需要学校多方力量的配合,教育应该形成合力!由于初步探索与实践,从笔者自身素养与教学教育实践来说,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诗人泰戈尔曾说过:“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生命教育本身是“以心传心”的。没有经过实践与思索的理论是苍白与肤浅的,生活与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是鲜活与丰富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躬身而行!相信经过同仁的共同努力,生命教育的星星之火终有一天会成为成燎原之势!

参考文献

[1][8][捷]夸美纽斯著:任钟泉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第191页.

[2] 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96—105页.

[3] [英]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204页.

[4]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318页.

[5][6]陈绍编:《大学·中庸》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第10页.

[7] 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37页.

[9] 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 页.

[10]朱光潜:《谈修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南宁,2008年版第92页.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04-02

高校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强调在生命感悟、生命体验的基础上追求生命的价值,建构生命的意义。但在实际的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由于理论表达与语言述说的紧张性,致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发挥对大学生教育的实际效应。因此,本文在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语境下,从教育叙事的角度出发,探究生命教育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生命教育的独特性:理论表达与语言诉说的紧张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以“生命”感悟“生命”的教育活动。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与发展性为教育内容,通过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的教育。①生命教育就是要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它强调人的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它关注人际交往中精神能量的转换;在保障机制上,它注重生命主体自主能动的投入和合作。②

由此可观,生命教育的“生命”既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目的,既指向一种教育的内容,又包纳了教育的对象,同时还涉及教育的方式。生命是一种动态的多维关照,无法用一种逻辑性的、纯理论的言语对其进行诉说和表达。因此,在生命的事实中无法找到理论与现实的绝对符合,难以用某种理论去解释生命的现实,从而造成理论的有限表达和意义的不完整诠释。

二、教育叙事与生命教育独特性的契合

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叙事打破了科学逻辑推演的语言局限,解释了现实社会生活领域的复杂行为关系及其随时间流动的变迁特征。因此,它也是一种思维的模式和意义生成的工具。随着时间不断的发展,叙事学逐步向教育研究领域扩展,成为广大教育者表达自我教育生活中的教育经验、体验的有效方式。它通过叙事来描述教育者的教育经验、行为以及作为群体和个人的生活方式。教育叙事研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寻找一种合适地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话语方式或理论方式,为普通教师、学生以及其他读者提供一种能让他们参与进来的生活语言风格的研究文本。③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一种活动,就其本意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④生命教育的价值诉求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达到对生命真正意义的追寻,培养受教育者对自我生命、他人生命的珍重,从而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升。在生命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从生命的基本知识出发,从珍爱生理层面的生命入手,在引导受教育者感悟与体验生命的过程中,通过拨开围绕在日常生活中的迷雾与困顿,从而升华至精神层面的、形而上的内在生命,并最终达到生命教育的价值回归。同时不断完善学生的经验世界,帮助学生体会、感悟和思考真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不断建构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的价值诉求规约了教育者的理论表达。在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时,任何理论性话语都难以表达出人类最真实的情感。而叙事从现实生活中摄取题材,讲述经验的方法为生命教育的有效进行开辟了新的途径与方法。教育者在生命教育中,用叙述的方式对生命经验进行表达,对生活故事进行述说,引导学生在学习叙事和进行叙事的过程中,或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或分析和诠释文本或故事,在交流互动中建构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并获取知识与文化的意义,在意义的生成中,实现对生命的诗意追求。⑤

三、叙事视角下生命教育教学的策略构建

生命教育的真正意义蕴藏于日常生活中,在不断重构的生命灵动中。生命教育教学中叙事的运用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命的存在本质,通过收集并叙述现实生活中的生命故事,在注重叙事伦理的基础上,对生命事件、个人的生命故事进行诠释,以求透过生命现象寻求生命的真实,探求生命的意义。

1.收集生命故事,挖掘最真实的生命事实

生命教育需要面对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环境、不同个性特征、不同生命往事的生命个体。因此,只有切合不同生命个体的需求,才能契合教育实践的诉求。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生命事件,着力关注生命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感受和体验,通过这些来表达不同的生命诉求,彰显出丰富多样的教育意义。

因此,生命教育叙事的有效表达首先要进行生命经验的收集。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有关生命的事件都可以是叙事之物。在教育叙事中自我与社会均是叙事之物,社会条件、话语和叙事实践交织在一起,塑造了自我及其身份的属性。⑥对于社会的叙事之物,可以通过对典型的关乎生命事迹的故事叙述,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可贵,进而尊重一切生命。个体自我的叙事故事包括讲述者与一系列意义重要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的故事,这里既包括了发生在自我身上的生命故事,也包含了自我所经历的生命事件。通过对个体成长轨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的叙述与分析,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运用积极的方法去面对痛苦和失落,从而追寻更高的生命意义。

2.诠释生命意义,构建温情的生命世界

叙事不仅仅是记录和叙述故事,而是要对故事本身进行持续的反思与追问,进行经验的重组和意义的诠释。当一个鲜活的生命故事呈现在面前时,不仅仅是对它做一个简单的描述,而是要去挖掘隐藏在这些故事背后的意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诠释,使这些故事和经验的内在意义让受教育者领会和把握。无论是对社会生命现象的诠释,还是对个人生命经历故事的诠释,首先都可以从需要探究的主题出发,将事件的关键点或个人生命经历故事的关键阶段提炼出来,然后对这些关键的事件和阶段进行分析,分析关于这些现象事件的基本特征和状况说了什么,最后进行关乎生命意义的重构。并通过生命意义的追寻,构建起一个充满温情的生命世界,而在这一充满温情的生命世界中师生双方的感情就能得到升华,人性得到丰富,心灵得到沟通,生命得到关爱和呵护。当然,合理的叙事语言是必要的。教育者通过叙事性的语言,将抽象的社会生命现象以叙述的形式具体地呈现出来,同时需要确定好叙述的顺序,是运用顺叙、倒叙还是插叙的方式把这些事实或事件组织起来,从而使叙述过程条理清晰、主题鲜明、详略得当,有助于他人进行理解和把握。而对于个体生命经历的叙述则要求个体语言叙事关切生命“实存”状态,抒发个体语言认知体验,描述个体生命的发展轨迹。通过语言叙述,表达出受教育者的生命感悟,构成生命意义的统一体,并在意义统一体中产生更多的体验,实现更多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和生命意义的发现。

3.体验与对话,促进学生主体对理论知识的内化

叙事不是单个生命体的内心独白,叙述也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存在于说着与听着间的交互关系。哈贝马斯认为,“交流的经验,如这个名称所表露的,起源于至少把两个主体结合在一起的交互行为的关系,它发生于通过语言而建立起来的对稳定的意义的理解的主体际框架中。”⑦因此,生命教育的过程其实是知行双向结合的过程,唯有如此,才能把生命的意义内化为学生主体自身的思想,而内化过程只能在学生主体自身的体验与教育教学主体的对话中才能完成。在生命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通过叙事将抽象的概念融入具体的叙事经历中,以生动有趣的叙事方式提出一个合乎生命教育价值主旨,合乎个体特征的命题进行探讨。同时,教育者要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让学生成为个体生命经历的叙事主体,并通过各自生命事件的叙述与交流,形成生命意义生成的共同体。在叙事活动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点评和总结。总结叙事活动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已为学生内化和吸收的知识,并针对在学生叙事活动中出现的认知偏向、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以促进叙事活动的良性循环。

4.注意叙事伦理,尊重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生命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真实存在的生命个体,涉及到以师生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会涉及到伦理问题。因此,教育者必须充分考虑教育过程中要持守的伦理底线,担负的伦理使命,并在这种底线与使命之下对涉及到的教育事件、教育人物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判断。对于社会生命事件的叙述,教育者一定不能超出事件本身的伦理底线,哪些是该讲的,哪些是不该讲的。尤其是从人性或者尊重生命的角度看,生命叙事不仅要帮助受教育者认清生命的产生与逝去,同时也要预防道德安全问题的出现。而在个体生命经验的叙述中,教育者要确保叙述参与者自愿对他们的生命经历进行叙事,教育者不能强迫性的要求学生叙述不愿讲述的事情,同时不能妄加评论。

四、结语

教育叙事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行之有效的表达方式。生命教育中叙事的运用,将从生活中撷取的教育真实转化成教育意义,将文本、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中,消解理论表达与言语诉说的内在紧张性,促使学生实现对生命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实现生命基本知识的传授,生命教育价值的彰显,完成生命意义的构建,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

注释:

①郑晓江.生命教育教学方法初探[J].昆明学院学报,2010,

32(2):1-7.

②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9.

③邓达 熊沐清.外语教学的叙事表达:一种教学论视角[J].外国语文,2010,(3):106.

④叶澜.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⑤邓达,熊沐清.外语教学的叙事表达:一种教学论视角[J].外国语文,2010,(3):105.

⑥丁纲.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3):73.

⑦[德]哈贝马斯.社会科学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56.

参考文献:

[1]丁纲.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2]郑晓江.生命教育教学方法初探[J].昆明学院学报,2010,32(2).

[3]陈晶.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的新探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徐园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9).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篇(10)

生命观是指人对生命的态度、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基本看法。生命观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样,也需要不断地培养才能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命价值的思想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作为基础和指导,提出生命的本质是自然存在基础上的社会性本质,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主张人们要拥有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并倡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它还关注生命结束以后的社会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区别于其他生命理论的重要方面。生命价值教育是指为了生命价值而在生命活动中进行相关教育,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生命及生命对自己、他人、社会和国家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新时期、新阶段,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物质基础不断提升的同时,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建设,尤其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重视人们生命观的培养、精神生活的丰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是一个民族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的重要反映,是一个国家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同时,“生命教育”也已被写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然而,虽然在国家重视、政策支持下,社会物质文化基础都有了较大发展,但社会中的一些老问题仍未得到彻底根治,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如漠视生命、消极悲观、价值理性疏离问题,伤人、犯罪、轻生等伤害生命、无视生命的现象,都对个人成长成才造成了危害,也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加强人们的生命价值教育尤为重要。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任何个人都不是一座脱离社会的孤岛,每个人都处于社会大环境中,从一出生就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家庭、家人是最早影响到个人的,也是对我们影响最为明显、最为深远的。家庭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家庭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因而家庭教育便是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家庭的价值观教育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要在确立进步的社会价值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家庭教育以其最早接触到教育客体的先在性,比其他的教育方式更加占据优势,家庭教育要为做人的根本――“如何面对自己”进行奠基,因而不能被其他教育所替代。家庭中,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担任第一责任人的角色,通过为子女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以及父母自身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为子女生命观的萌芽提供良好的指南。因此,家庭教育的第一重要性,是生命意义上的重要性,它涉及到先辈的生命观、价值观能否在后辈身上得到传承。

二、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与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相契合

(一)以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确保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的正确方向

随着生命价值理论的发展,相关理论层出不穷并在全球化背景下迅速扩张。一些西方生命价值理论逐渐传人我国,但由于基本国情和社会基础的差异、历史文化背景等的不同、,一些西方国家的生命价值理论与我国公民的生命价值观并不相融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正悄然侵害着我国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具有对人生命本质的全面认识的辩证性,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性,以及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人本性,它优于其他一切生命价值理论,作为最符合我国初级阶段国情社情的哲学理论,始终指导着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更是确保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正确方向的重要保障。

(二)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水平

首先,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对我国的生命教育影响颇深,因而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往往也会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然而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封建思想中的三纲五常、敬天畏人等^念在我国现如今的家庭生命观教育中仍有体现。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强调生命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对象性的统一、自发性与自觉性的统一,其最高宗旨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鼓励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些观点是中国传统生命观中或恪守伦常、或出世修行、或无条件为善所不具备的。其次,我国现阶段的生命价值教育多指关爱生命的教育,父母对子女的生命价值教育大多只停留在告诫子女要珍爱生命,却没有教育子女也要勇敢正视死亡,较少教导他们要有大局意识、正义感,已致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年轻人贪生怕死,缺乏奉献精神,甚至为一己之私做出损害大局的事。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在关注生命的同时注重提升生命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强调个人要具有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关爱他人,提倡个人将实现自身价值与奉献社会相统一,这些理论观点都有助于提高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水平。

(三)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实践平台之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将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运用到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实践中,为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提供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学校生命价值教育、社会生命价值教育等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实践平台,在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中,认识得到了升华,理论更加完善,进一步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属于理论范畴,最终目标是指导实践。在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实践中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和存在价值。所以,以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为指导研究家庭生命价值教育,能使双方互相受益、共同进步。 三、当前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理论研究不足、指导思想模糊。在我国,生命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台湾于20世纪末推行生命观教育,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观教育年。在国外,生命观教育是在1968年就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同年他出版《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在世界上引起关注。马克思主义虽于俄国十月革命后便传人我国,但当时整个社会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找到挽救国家危亡、救人民于水火的政治途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关生命价值的问}关注甚少。同时,悠久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传统思想,使我国各个领域在意识形态方面都受到其较深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主要受到儒、道、佛三种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至今,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逐渐交融,西方各类生命价值观、人生理论逐渐传人我国,并与我国传统生命价值观一同影响公民生命价值教育的实践。虽然各种思想层出不穷、相互激荡,但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却并不明确。

其次,家长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教育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家庭的教育行为,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子女最初生命观的形成。作为教育者的父母由于文化水平差异、自身信仰观念等不同,对生命观的理解及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知识。并且多数父母并没有意识到生命价值教育的重要性,在生命价值观培养方面常常只是口头说教而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受到学校教育中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生命观教育也常流于形式,更多关注子女文化课的考试成绩,对他们心理、思想上的关注较少。重知轻德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学校化,注重智育、忽视德育的家庭教育观念,导致父母过于严格地要求或过高期望子女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人文教育。

最后,教育互动不足。一方面,多数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容易忽视子女的心理变化。调查显示,多数子女不愿主动与父母交流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及其思想心理的变化,父母若不主动关心子女的思想动态,二者就会更加缺少交流和互动,最后会严重影响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子女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接触到不同的教育主体,不同主体的教育方式、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等也各不相同,正直世界观、人生、价值观逐步确立过程中的子女的思想就容易产生混乱。家庭、学校、社会是三大主要教育主体,并且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这就需要三大主体之间加强合作,但目前我国公民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存在明显的脱节。

四、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理论对家庭生命价值教育路径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是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它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适用于促进我国公民的身心发展,它对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有着诸多启示。以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为指导,以家庭教育为途径,以正处于成长中的青年一代为主要对象,在家庭成员中渗透正确的生命价值导向。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夯实经济基础、完善上层建筑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更为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理论指导实践,正确的理论会积极促进实践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指导下才能保证其方向的正确性。

第二,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相关文化知识。政府部门要在社会中大力弘扬生命价值观教育,使父母意识到生命价值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可通过新闻媒体、书刊报纸等传播媒介,积极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使生命观教育不再高高在上不可触及,而逐渐成为大众熟知的思想,以便更有利于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的推行。

第三,家长提升知识储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自身也应努力提高生命价值观的知识储备,提升价值理性素养,树立相对成熟的生命价值观,进而对子女的生命价值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子女身心愉悦的接受父母的知识传播,营造良好的生命价值教育大环境。

第四,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家长应加强与学校、社会的交流合作,使子女在不同成长阶段接触到相对统一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同时学校、社会等显性教育也应成为个人生命观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课程中多多涉及生命观教育的知识,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经历、家人朋友的讲述和社会传媒的影响去了解生命观知识,而且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潜移默化地受到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熏陶,逐步形成自身的生命认知体系。生命价值观的培养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的必修课,家人对我们的知识灌输、家庭生命价值教育会影响个人的一生,同时,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加强合作才能保证子女思想航向不偏离。因此,在人生不同阶段都需要加强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更是教育的有效途径。相对于学校、社会以及个人来说,家庭教育效果更明显,在家庭中进行生命价值教育会更有成效。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指导下的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拥有正确方向的保障,具备相应政策法律的支持,同时还有充实丰富的内容作填充,在相关理论研究的愈发成熟下,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的发展也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段善君,刘伟伟.马克思的生命观对大学生教育的启示[J].临沂大学学报,2014,(4).

[2]于梦佳,李明.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视域下公民生命价值教育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7).

[3]报告编写组.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

[4]任泽.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与中国传统生命观之比较论略[J].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2014,(1).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篇(11)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279

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以及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相对疲软的不适应症,学生出现注重物质享乐、缺乏崇高的理念信念、漠视动植物生命,甚至轻视自己的生命。生命樘煜鹿螅充盈而丰富的生命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有效的生命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独立的、懂得自我欣赏、珍惜生命的人格健全者。只有巩固生命教育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接轨新经济形势的优化转型。

1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待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包括对人类自身生命的态度。生命教育即“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的教育过程,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积极倡导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和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1]我国大陆“生命教育”起步较晚,在如何善待和发展人的生命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抗挫折能力差。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新一代的社会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习惯性依赖周边的行为个体,这对于高校学生在面对今后的就业、感情、生活、经济压力过程中极易由于心灵脆弱而采取非理性的方式手段。有研究表明,在高校学生自杀人数比例中由于压力挫折所造成的不理约占419%,这也说明了在当今时代下,挫折和压力不可避免,需要高校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挫折,克服压力。

对生命的漠视。调查显示,约占86%的高校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这一数据侧面表现了高校学生对自身生命的冷漠和藐视。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来之不易,面对如此珍贵的生命,不去珍惜爱护,不去正确地发挥生命的价值,显然是一种藐视生命的态度。此外,大学生不尊重非人的生命,致使践踏花草树木、虐待动物的情形时有发生,更难以体认到大自然作为一个生命体生生不息的特性。

生命价值观教育缺失。我国教育发展事业应遵循的全面发展理念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日常的教育仍然带有应试教育、片面教育的色彩,比如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重视学生的成绩、毕业率以及就业率,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绝大部分的高校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引导。笔者在此前的随机走访中发现,763%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和家庭并没有对生命观给予过多的关注,34%的受访者认为仅在中小学接受过生命教育的观念,但只停留在珍爱生命的初级阶段。

马克思说过,人能改变环境,环境也能改变人。社会转型期的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对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影响着学生生命观的形成和发展。如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体现着人们的精神消费正在不断增加,从原有的抑制消费正在向重视消费转变,消费的质量和种类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但激烈的经济竞争、物质的富足也容易导致个人主义、精神空虚、消极沉沦、丧失奉献精神的状况。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逐步完善,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到政治事务中,自觉地履行自己的政治义务,行使自身的政治权利,但与此同时,政治领域中的、现象屡见不鲜,容易造成政府信任度和政治认同感的降低的严重后果。在思想文化领域,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路线,与其他国家进行充分的文化交流活动,但西方的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功利主义涌入中国的同时,其中挟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又对中国主流的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历史观和真理观造成重大冲击,也对高校学生的生命观的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托,不仅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还要进行政治观教育,如介绍我国基本国情,解读党的政策理论,把握时代精神,这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强大的生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更应以新的理论来把握社会的变迁,来应对大学生新的需求,来减少忽视生命、放弃生命的行为和事件。

21大学生漠视生命、轻视生命的现象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实生命教育的内容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轻视自己的生命,导致自杀人数逐年上升。不仅如此,高校学生对生命的冷漠还表现在对他人生命的轻视和残害,如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焕发出生命力,必须重视生命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珍爱生命,呵护生命。

22大学生对美好生活和生命的热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由重理论走向重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实践观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实践活动的指导。但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往往是以课堂的理论灌输为主,而没有生活化,没有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而作为新时代的公民,大学生又往往对个体的感受、经验极为重视,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生命潜能,尽量在其生活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不自觉地树立起对生命的认识和尊重、生命价值和人生幸福的意识。目前,部分高校学生自发积极地组织“珍爱生命”的主题活动,例如台州学院的“反协会”“希望爱心社”等社团不仅在学校内开展活动,还积极地把生命教育的理念推向社会。这都表现了高校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响应和关注,也说明满足学生获取生命知识、追寻生命价值的需要显得十分必要。

23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应有之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生命教育要求人们关注个体生命、珍惜并热爱生命、实现生命价值,这与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因而要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应以每一个个体成员的健全发展为前提,摆脱教育的功利性误区,将生命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完整的、丰富的思想体系,不仅仅是单纯的“头脑风暴”,而是容纳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等教育内容的一种教育体系。其中人生观教育就包括生命价值观教育,不只是人的生命,还有自然的生命,在自然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自然生命的教育对于生态公民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3生命教育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我们可以找到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31增强各个学科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和教育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综合性,包括对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的考察,以及运用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进行研究。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要求其他课程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正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说的那样,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为了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而生命教育对生命的重视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具有一致性,而且生命最宝贵、最具有基础性,关于生命的教育理应是最具广泛性和认同性的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融入其他课程之中就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此外,在提高学生科学知识素质的同时,也同样需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生命、正义、价值等方面的教育。教师还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期待值,鼓励个体化自由发展,全面关注每个学生,摒弃单纯以成绩论好坏的传统价值模式,并对他们出现的异常的尤其是有害生命的表现和行为及时采取各种积极干预,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纾解工作,走进、爱护、专注学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及时给予正面的反馈,有效避免学生对于生命的漠视态度和心理亚健康等问题。

32加强校园生命文化建设,营造富有生命气息和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生命教育也需要从文化入手,加强校园生命文化建设,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教学与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相结合,尤其要宣扬儒家学说中向上的生死观和人生价值观,同时吸收借鉴西方文化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积极成果,使学生在优秀的生命文化熏陶下,获得更加丰富的生命知识,如人的生命包括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两个层次,要尊重和善待人的生命,同时也要尊重和善待其他非人的生命。只有意识到人与其他生命的相互联系,我们才会保护和爱护其他生命,成为有道之人,正如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生命理学的奠基人施韦泽所提出的那样,“善的本质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2]

33开展并鼓励支持学生社团组织部开展素质拓展活动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这正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实践性。生命教育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同样也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由高等学校和社会有关单位对在校大学生共同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融思想教育、业务教育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实践教育活动。高校学生不仅可以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和提升高校学生的社会应变能力、创新精神和道德素质,也可以在制订实践活动规划和计划时充分考虑高校学生的要求,发挥其实施过程中高校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的前提下学生的能动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被学生所吸收。例如台州学院的各学生社团组织每学期都会开展校外素质拓展活动,通过这种素质拓展活动,进一步加深台州学院学生对自我认识的能力,既有利于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优势,也便于清醒地看到自身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缺陷,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交往中不断完善自我。

34运用数字媒体这一平台,开展生命教育

基于网络和媒体的迅速发展和非常可观的普及率,数字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宣传和引导作用日益增强,同样,要增强高校学生的生命意识,珍爱生命,必须利用这一平台。正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特性,承载生命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目前各类媒体向高校学生传递生命教育信息虽已有一定作用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空间,加大其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宣传教育作用,促使媒体与生命教育融会贯通。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是双刃剑,媒体的宣传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消极的甚至是与生命教育直接对立的内容,除了教育学生明辨是非之外,学校也可以积极参与媒体内容的管理,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打击消极人生观的信息。具体措施方面,学校可以加强媒体的组织性和教育性,可以建立生命教育的专题论坛随时交流观点,解疑答惑,也可以着重关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通过建立专门公众号,宣传生命教育的意义和最新学术成果来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珍惜人生。

生命为天下贵,不管是人的生命还是非人的生命。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把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最终发展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热爱生命,创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陈飞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