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7:00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篇(1)

    龚松兵(迮庄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作文怎么教,并没有固定的格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作文教学中无规律 可循。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少优秀教师已摸索总结了多种独特的教学模式。如“作文过程”模式、“观察— —分析——表达”模式、“分格训练”模式、“文体训练”模式等。这些模式形式不同、风格各异,但基本目 标和实际效果都是一致的,即引导学生由“学写”向“会写”过渡发展。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说明徒弟(学生)要修成“正果”,固然离不开自身的潜心修炼,但这是以“师傅的领”(即教师的教)为前 提的,离不开师傅手把手一招一式的教。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从固定的模式入手,有序的训练。如作 文的基本格式、基本步骤、基本方法及语言表达等。

    汪宝玉(迮庄中学教导处副主任):模式是客观存在的,许多教师根据学生作文实际和作文教学的经验, 创设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训练的模式。这些模式使作文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化、节约化,从而大大提高 了作文教学的课堂效益。但是,作文教学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从素材的积累(观察、了解、阅读、记诵)、 思维能力的培养(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构思谋篇、语言表达到修改加工,各个子系统 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无论哪一种模式,都不能完全涵盖,只能侧重于其中的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如“扶读 ——引写”,侧重于模仿;“点评式”则侧重于作后的自我评判和修改。

    龚松兵:中学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能力,而不是培养作家,写作要求不能太高, 只要紧紧扣住“基本”和“全面”,因而模式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模式化的训练有助于 将学生的写作引入正常轨道,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模式教学的可操作性强,它便于教师运用,易为学生掌握 。从功利的角度分析,社会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最终评价尺子就是高考成绩。而高考作文评分的一个重要 标准是合格,这样至少可以不失基准分,由此便显现了模式教学的一般作用。

    陈鹏(迮庄中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同样必须“因材施教”。学生各方面素质存在差异,作文水平也有 高低之别。针对大多数同学的实际状况,选取采用一种较为稳固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获得作文训练的大面积 丰收。然而,由于学生的基础、能力存在差异,应尽量逐个、逐篇分析点拨,重点在拔高和解难上下功夫,而 不必也不可能选用一种模式;同样,由于文章体裁不同,应该变换适合各种不同文体特征的教学模式、训练模 式,切不可模式单一化,要做到因“裁”施教。

    张英干:作文教学中要坚持以训练贯穿始终的原则,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不同于基础知识积累那样容易。 教学过程中按照由口头到笔录,由练句练段到练篇,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方式,分阶段实施,形成阶梯式、序 列化、综合型的教学模式,是针对作文基本功较差的教学对象而采取的比较稳妥的方式。

    季艳飞(迮庄中学语文教师):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迁移能力的差异,特别是对基础年级 的学生,采用适当的方式,引导他们自觉地按照教师所提供的读写练的模式进行写作过程的实践,这样做是可 行的。比如初中生练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为避免出现形象干瘪或千人一面或生拼硬造等现象,教者可设计 “观察——积累——评价——立意——选材——作文——他评——自改——定稿”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训练 。指导学生仔细、定向、定期观察身边的某个人、一群人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筛选、收集他们的言行等 并加以记录。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积累,要求学生能初步对观察对象的思想性格等作出评价,继而根据教者所 提习作要求,指导学生在准确立意的基础上,从积累的素材里再选择有益于习作的材料构思成文,小组交流, 让其他同学评判或由教师评点,而后自改。自改的过程包括章法、语言等,这些都要同时考虑,最终才能定稿 。这看似简单的模式训练,它对于刚接受全方位作文训练的低年级学生而言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途径。

    汪宝玉:如果囿于已有的模式把模式看成僵化静止的手段,就像一头驴子绕着磨盘在走,永远也不能走出 圈子,这样就不能有变化,有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模式的作用又是相对的和苍白无力的。作文教学应该是 形成新模式又不断打破旧模式,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胡永进:目前,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学生家长、社会及学生本人的评价系 统决定了作文教学的落脚点只能是应试。为应试而教,也为应试而学,这实际成了当今各学科教学的主旋律, 作文教学也跳不出这个怪圈。作文教学与作文考试的主次关系常常被颠倒;第二,封闭的单调的学生生活不适 应作文内容的开放性丰富性要求。现在孩子的学习生活甚至对未来的安排都是父母一手包办的,生活阅历、经 验、学识都较浅薄,他们很难写出具有一定厚度的作文来;第三,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常常被教师的 主导地位所取代,学生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积极性、主动性被束缚住了,作文练习完全成了一份沉重的苦差 事;第四,忽视了作文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的本质特点。作文训练按内容可分为两大类:说理类与非说理类。 说理类作文似乎跟做复杂的哲学问答题差异不大,所以有人曾经主张议论文写作可采取答问式的写作模式。因 为有模子,套出来的产品绝大多数棱角都一样,只要不缺损,就能算作是合格产品。此说体现了模式教学的可 操作性,但也显示了功利性。非说理类作文,尤其是描摹刻画类的,则要求千人千面,各具情态,犹如莫高窟 的飞天一样。真正的艺术品,没有一件仅仅是用模子套出来的。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篇(2)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及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由教师对讲课内容全部承包,学生基本不参与。如果教师在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极易形成注入式教学。长期滞留于这种单一的作法就会导致一种固定化、程式化、不科学的“传递一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讨论式教学法正好弥补了讲授法的不足,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效果。率。

与高校的其他课程比较起来,古典文学课更适宜于用讨论法授课。在艺术鉴赏中,由于古典文学作品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加上鉴赏者的心理、情感状态的不同,对同一首诗,常常因鉴赏者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诗无达诂”在后世又被引申为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即西方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即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由于文学这种特殊性,所以,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强调学生达成一致的理解,而在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就要让文学课的课堂成为一个宽松的、自由的空间,一个师生可以互动、信息可以交流的气氛活跃的天地。而采用讨论式教学,最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

二、古典文学教学中讨论教学模式的建构

1、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选取有争议性的问题,突出重点内容、难点内容;还要充分考虑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以求在对比中加深理解和记忆;并且要注意问题的深度、广度要适中,并留有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积极讨论。

2、实施讨论

(1)学生预习,解决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绝不能削弱基础知识。教师可在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从图书馆与网上广泛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分析整理资料以扩展知识,并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

(2)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这一环节教师应对以下问题有所考虑:什么是讨论的最佳顺序?每个问题的结论是什么?如何让讨论有起有伏?如何给讨论一个精彩的结尾?哪些人应当在这次课上发言?是个人随机发言,还是事先指定个别学生重点准备以抛砖引玉,或是事先分小组准备,各组推举代表发言?在讨论中如果冷场,用什么样的小问题或方法启发学生?讨论的时间如何控制?等等。

(3)学生分组讨论。这是讨论课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也是比较能够照顾到大多数同学的一种方式。事先把学生分为若干讨论组,每组推选一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为了同学之间可以充分交流讨论,可打破传统的授课的座位排列,设计适应各种讨论课的座位排列。如马蹄式、对阵式、会议式、半圆式等,以适合各类讨论。在教师统一指挥下,各讨论组有序地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教师应深入各讨论组,听取学生发言,做到反馈流畅,指导及时。

(4)全班交流。当各小组讨论完毕后,每组的组长就要在课堂上报告讨论的结果。这时,组和组之间就会产生碰撞的火花,互相辩驳。当然,同一小组内的成员之间也会产生不同的意见。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变换角色,成为调解员、主持人、聆听者、问题解决者等等,就是避免成为演说者。讨论并不是一个让教师显示自己的学识和技能的舞台。学生才是讨论的主角。教师一定要抑制自己想说话的欲望。要鼓励学生勇于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即使学生的分析存在错误,教师也不要急于表态,而应当尊重他们的发言权,充分肯定他们积极的态度和发言的合理成分,然后再帮助他们分析、纠正错误观点,使学生在没有压力的良好心态下进行讨论。

三、古典文学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讨论式教学法提高了古典文学教学的效果。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启而不发,讨论进行不下去。或者讨论时间过长,耽误教学进度。讨论的意见分歧很多,很难总结等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讨论教学的进行。造成这些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讨论的问题设计不够合理。要使讨论有序地进行下去,教师设计的“问题”就要能够引起学生主动讨论的兴趣,能够激发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讨论教学中问题的选择关系到讨论能否能顺利进行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篇(3)

在当前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大背景下,学生课堂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引领学生思维,随时在课堂中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建立起新型的语文课堂。新型 的课堂不再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和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于引导学生产生思维火花。而讨论式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的讲解法、提问法、自读法等常规的教学方法,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达到让更多学生迟可能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交流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实现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交际的要求。通过课堂讨论,对于放松学生课堂的紧张感,缓解心理压力,让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建立起教学的互动关系等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开展高中讨论式课堂教学的存在问题

新课程改革目标指出,要加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断激发学生互动交流热情,使得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心得和看法,提出疑问,共同探讨问题,引导学生的认知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因此,语文讨论课堂无疑是一个极佳的选择。然而在现实中,部分教师对新课程人体屠宰场的理论理解不深,在讨论式课堂运用出现偏差,未从真实学生主体地位出发,更不能体现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面内容,造成教学有形无实,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效果甚微,从而陷入教学困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学生参与性较低

当前在组织语文讨论课堂时,通常见到一些学生利用讨论课堂开小差,兴致勃勃地讨论一些与教学内容毫无相关的话题;也有的学生只是形式上参与,自始至终几乎没有发言,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凑热闹;还有一些教师在讨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偏爱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交流,以保证教学进度和控制教学时间,使得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从而忽视了多数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

(二)讨论时间不足

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里,教师总是安排丰富的教学内容,担心讨论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又生怕学生讨论结论不集中,对于组织讨论往往只是蜻蜓点水。更有的是当学生们讨论热烈时,教师会以“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讨论就到此为止”作为结束讨论的理由,使得自己原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得到推进,不再追究讨论环节的实际效果。

(三)形式主义突出

据笔者对高中语文讨论课堂调查发现,多数老师把课堂讨论设计为这样一个情境:

教师:“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展开讨论,时间为五分钟。”

学生们与前后桌同学低下头开始讨论,突然听到老师一声口令:

“停,讨论时间已到,请同学们停止发言”。同学们马上端正坐好,认真倾听老师讲解。

教师:“这个问题体现……”

这样的讨论式课堂设计只是一种空洞、僵化的形式主义,连最基本的讨论同伴、讨论主题,讨论结果展示等等内容都没有,更无法发展讨论式课堂教学的功效,过份重视形式,游离讨论的本意,致使学生头脑混乱,效果适得其反。

二、语文课堂讨论式教学法的设计与实施

(一)根据内容设计问题的种类

当一堂课被确实是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时,讨论的中心问题便成了课堂设计的重点。讨论问题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笔者在实践中,最常用的有假设式问题、任务式问题以及争议式问题三种。

假设式问题的课堂讨论设计应当给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解决学生在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为主要的学习任务。如《哦,香雪》课文教学中,笔者设计讨论问题为“假如你是文章中的主人翁香雪,在那个年代,你会拿一篮子的鸡蛋去换取一支铅笔盒么?”这样启发学生对香雪行为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铅笔盒的象征意义。

任务式问题的课堂讨论设计是把一些信息量大的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方式找出课文有效信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在讨论中对文章进行了整体分析,从而实现合作学习的自主学习效果。

争议式问题的课堂设计是要求老师灵活把握课堂热烈讨论或者随即生成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意见激烈、尖锐,引发学生辩论,从而在辩论中开阔视野,发展思维,不断涌现创新点,在实践中孕育出真知。如笔者在《雷雨》讨论课中,设置“谁才是小说的主人公?”引发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他们争论焦点在于周朴园、鲁侍萍、鲁四凤或周萍到底谁是文章主人公?这样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在争论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提高思辨能力,还能促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把握好问题设计原则

讨论题是否设计得适合是直接决定着讨论的成败。通常讨论式课堂问题设计要体现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但在实践中,还要注意五个方面,第一,讨论题要与教学的重点难点相关,讨论的问题设计成解读本文的关键,或者是文章的矛盾焦点所在,或者是文章精巧之处,或者是人物性格特定环境,或者是理解作者情况的核心语句等等,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堂中的“风雪”特定环境讨论;《荷塘月色》中“这几天我心理颇不宁静。”关键句子的讨论等等,使得讨论能有效地进行;第二,提高讨论题的吸引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设计讨论问题时,要基于学生生活中真实问题,试图将问题与学生经验联系起来,引起学生对问题研究的兴趣;第三,讨论问题难度要设计适中,太难学生难以胜任,讨论无法开展,太易会流于形式,难以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形成讨论题的梯度,通过讨论,逐渐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模糊问题清晰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第五,设计问题要力求做到精炼,问句不能太过长,使得学生能快速了解讨论的目标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三)掌握好合理的讨论时间

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对整个教学时间作出计划,进行调控,以确保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讨论式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环节之一,必须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考虑,安排好合理的讨论时间。如果整堂课的设计都是采用讨论式教学,容易告成目标分散,讨论多个问题还会让学生身心产生疲劳感,不利用学生的进步。从笔者实践经验来看,以一节课40分钟为例,讨论问题应当设置3个质量较好的问题最为合适,而且越是高年级的学生问题就越少越好,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另外,讨论时间还要结合讨论题的难度,如对于值得推进的问题,整个讨论过程就要以10分钟为基准进行上下浮动;对于一些讨论只是作为课堂提问的辅助手段的,讨论时间安排在3分钟以内为宜;如整节课均设计为讨论式教学,讨论时间安排更长,而且是采用讨论和交流讨论结果为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在讨论过程中,确保足够的讨论时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整个讨论过程,不断深入去探讨问题,实现学生彼此间进行思想交流。

总之,教师在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时,要牢牢遵循从教学内容参照教学方法这一基本原则,切忌形式主义。语文讨论式课堂设计、运用适当,可以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精神,锻炼学生思辨能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我们不妨大胆地把课堂上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知识的殿堂里可以自由自在地畅所欲言,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夏明华. 关于改革初中语文考试的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6期

[2]刘建良. 和谐语文课堂的心理环境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篇(4)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以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逻辑程序,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由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以讨论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索,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教学思想的一个解放,它提供了师生集体研究、探索问题的条件和环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1 讨论式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孟子说过:“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无法传导。要想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只有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帮助者,要在组织和参与学生的讨论中,帮助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记忆式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 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讨论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要动口,要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选择说服别人的方法,并及时修正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论述为大家所理解和认同。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大庭广众下落落大方、从容不迫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充分地表达自己,很好地与人交流沟通。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讨论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进行着多向交流,这就充分训练了学生理解他人、陈述己见、与人沟通等协作技巧。在讨论中同学问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也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1 提倡预习,初步质疑。

对学生预习的步骤可提出以下要求:(1)总体浏览:(2)要点记忆;(3)初步质疑;(4)提出难点。

经过预习,学生会产生并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难与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有时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必须在众多的问题中选定典型而恰当的疑难与问题,这是讨论式教学法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2 “三轮”讨论。正确引导。

第一轮:泛谈式讨论。

这是在学生个人预习、初步质疑的基础上,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问题,组内筛选后,再由小组代表向全班提出。教师则在众多问题中整理、归纳出若干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推向全班。

第二轮:探索式讨论。

在探索研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几种情况:一是有些学生抓住一些枝节问题争论不休,教师要引导他们研讨关键问题;二是有些学生只谈现象,未看清本质,教师要引导他们透过现象探究本质问题;三是有些学生在研讨时就事论事、流于浮表,教师要引导他们运用已学过并已掌握的理论或知识来分析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这样集体地探索研讨若干疑难与问题,有助于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领域,进而能综合运用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

第三轮:交锋式讨论。

“交锋式讨论”其实是课堂讨论的一个高潮。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尖锐、激烈的意见进行辩论,从而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有时双方交锋会出现争执不下的场面,这是好事,创新的亮点也许就闪现于其间。不要只看重结论(有时双方交锋也未必有结论),更要看重讨论的过程、思维的过程,这是正确的思路和创新思维的方法。

在交锋式讨论中,教师也可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以理服人;有时也可对讨论的问题作一归纳或小结。

3 “三种开放”,激发兴趣。

“三种开放”是指:讨论内容的开放、讨论过程的开放、讨论空间的开放。

(1)讨论内容的开放

“讨论内容的开放”有两种含义:一是内容的丰富多彩,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还可涉及人文科学,应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二是问题源的多样性,问题主要是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或师生共同提出,还可以来自社会。如学习《中国当代诗歌三首》时对朦胧诗、当代先锋诗的认识问题,如此开放的内容,势必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使讨论的气氛变得热烈,易于收到较好的效果。

(2)讨论过程的开放

讨论过程是动态发展的,而且是适时变化的。“讨论式教学法”应以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要作为课堂活动过程的基本依据。课堂活动过程是可变的流程,有时出现的“节外生枝”乃属正常现象。但教师应掌握方向,使讨论始终纳入正确的轨道。在讨论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定学生发展的目标,引导学生客观发展。每堂课应该有对学生发展最低要求的限度,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跳一跳,方能摘到桃子”,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均有提高。

(3)讨论空间的开放

讨论空间可以由课堂内向课堂外,乃至学校外延伸,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这有利于他们语文能力和其他多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三、教师对讨论进程的调控

讨论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不同,提出和回答的问题往往千差万别,有时还会出现一些“意外”。教师这时就要成为课堂进程的调控者,要适时应变,采用适当的策略,调控好讨论的进程,变“不利”为“有利”,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使讨论能够有效地进行下去。

1 正向鼓励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对学生讨论结果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在讨论中,教师要用微笑面对学生,以真诚唤起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如学生回答得不对时,应鼓励学生再读书,或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再思考。也可作适当点拨。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讨论才会热烈。

2 延迟结论法。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篇(5)

1.组织讨论形式不完整,教学效果不突出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适当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回答,但教师未对讨论形式进行详细说明,提出的问题不够明晰,也没有做好引导工作,简短的课堂时间会因此失去效率。教师过分注重问题设计的方式和内容,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学生往往会缺乏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经讨论后获得的答案也不够深刻和准确。

2.讨论式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实行讨论式教学就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但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在引导学生讨论过程缺乏理性思考,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讨论形式过于传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考方向出现偏差教师也难以有效应对,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无心开展讨论活动。

3.教师过分追求唯一、统一的问题讨论答案

新课程标准之所以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讨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多元观点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多元、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师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过程中过于强调问题答案的“唯一性”,习惯于讨论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

4.对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内涵存在着严重误解

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中应用的讨论式教学方法,部分还没有真正理解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内涵,有诸多的误解;如:有的教师认为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就是所谓的“讨论”,不管哪怕学生“鹦鹉学舌”或者“照抄照搬”念课本上的答案,或者重复教师之前讲过的答案或者回答,都被认为是“讨论”。

二、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1.精心设计讨论问题,科学组织讨论

讨论式教学方法讨论的是“问题”,讨论能否成功“问题”的影响很大;要求教师设计、提出的论题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并且做到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社会,这样的问题论题才是有意义的,不能随便找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就让学生讨论。对于讨论的组织,建议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首先在小组成员内部之间进行讨论,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进行适应指导、帮助,最后由小组推选代表共享讨论观点,老师做总结发言。

2.精心准备,引发学生问题多元观点

为了保证讨论的成功,需要教师、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教师事先查找相关问题资料,做到对问题的充分理解与认识,学生则要相对历史问题、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教师、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变成泛泛而谈。讨论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提炼与理解学生言语表达中的新观点或者隐含的新观点,及时引导、鼓励学生表达新观点,并对学生表达的新观点在进行必要的值判断后给予鼓励或纠正;以及在不同小组、学生共享自己的观点后,形成关于某一问题的多元看法;是应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之一。

3.问答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教学课堂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方式,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学问题的设计偏离水平化,整体的教学效果就无法体现出来。因此,为了有效实行问答讨论式教学活动,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理清课文思路,清楚自己所提出问题的目的和意义,进而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技巧。

如中国近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抗日战争的爆发》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比较多,包含了知识、能力和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为避免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感到枯燥疲倦,教师可以采用问答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先提出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开展侵华战争,什么事变标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生很快从课本上知道是“卢沟桥事变”;接着加大一点难度,请学生进行讨论:全面抗战爆发的标志可以从哪些方面看出来,为什么“九一八事变”不能成为全面抗战的开端,学生开始小声讨论,也陆续有学生从日本侵华方针以及我国各政治党派对侵华的态度来回答,教师均表示赞同,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思考的范围,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提示:一是从事件发展顺序方面思考;二是从历史横切面来思考,重点放在“全面”二字,中华民族如何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实行抗战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讨论的方向,有效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

4.角色扮演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的讨论形式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章节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能力也不同,为了帮助学生更能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转变成历史中的人物,从历史背景出发,亲身体验不同文化制度下的人物感受,并在相互交流和讨论过程中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点,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5.创设情境讨论式教学方法的??用

为能在课堂上体现出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优势,教师适可以当为讨论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一步增强探究的能力,提高思考历史问题的感悟能力。活跃的教学情境能提升学生学习的氛围,充满画面感的教学情境能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受力,因此,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前提,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加深认识。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篇(6)

2讨论课的设计有不少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对讨论课的设计进行了探讨:孙民介绍了台湾老师的一种做法,每轮课有四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讨论.讨论篇目由教师选定,然后学生在图书馆里借助各种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就共性问题展开讨论,教师随时点拨.然后,学生再回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形成小论文.第二次举行讨论便是观点的交锋.课下学生修改论文,教师把论文成绩记录在案,作为这一科的部分成绩.王彩玲将讨论课分为三段,一、讨论前的准备;二、讨论中的环节;三、讨论后的总结.孙民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上做了尝试,他的总结是,首先选题得当,难易适中.其次,指导阅读要跟上.指导阅读的第二步,拟定讨论题.论课一般由科代表主持.这样,教师可专心听取发言,思考如何因势利导.教师可以随时点拨,但最后的总结却是至关重要的.总结要侧重在讨论的共性问题上,同时兼顾发言者的个性.要对发言者外在的缺失,如表述方式、举止仪表等方面加以指导.教师总结性的发言应富有启发性,建设性,前瞻性,切忌一味指责、批评,更不能讥讽嘲笑.樊端成与樊兰兴将讨论课设计成如下几个步骤:第一,精心选择和设计讨论题目.讨论题目的选择要遵循如下原则:(1)尽量选择既符合教学目的要求,又具有实际意义或一定的理论思考性的问题.(2)选择既对教师有意义,又对学生有意义,而且最好是学生能有机会提出新的答案的问题.讨论题目选择好之后,还要精心设计,一是尽量体现问题的民主性,设计出容易产生分歧引起争论的题目,为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并在讨论中提高认识.二是尽量体现出问题答案的多面性,使学生在谈自己的感觉和理解时,不会存在怕答错的顾虑,做到畅所欲言.第二,布置讨论任务.布置讨论任务,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并要求他们写好讨论稿,必要时可考虑强调讨论成绩.第三,努力创造讨论中的民主气氛.一是直接为不主动讲话或插不上话的学生创造机会,二是分组讨论,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吴价宝从自己从事的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个7个步骤的讨论课的操作方式:第一,精心选择课堂讨论的问题.问题一般应符合4个特征:一是问题的重要性.其目的在于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用在刀刃上.二是问题的争议性.被讨论的问题不应只有唯一的答案,应通过广泛而激烈的观点交锋,让学生自己作出正确的判断.三是问题的可发掘性.被讨论的问题应该通过学生查阅文献、开展调查来获取素材,不应是学生拍拍脑袋就能乱侃一通的话题.四是问题的兴趣性.第二,提前向学生下达任务第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辅助条件.包括向学生开出必要的参考文献、向学生提供社会调查单位及其联系方式等.第四,让学生提前进行团队学习和交流.具体做法是:(1)在下达任务时,既给每个学生下达又给学生自主组成的团队下达;(2)学生自主组成的学习团队,其规模一般不超过10人;(3)在课外,团队成员在团队内部进行充分交流,并写出团队讨论报告;(4)由团队成员推荐团队发言人,由其代表所在的团队成员在大会上进行公开交流.第五,大会交流,学生自评与互评.第六、教师作出高屋建瓴式的总结.第七,及时向学生互评成绩.雷安军在法学讨论课上总结出了三个方面,第一,精心设计题目.第二,分配题目.第三,主持讨论,循循善诱.这些讨论课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大都是从讨论课的实践中的时间序列来加以分析的,一般可以将之分为讨论前的准备,讨论中的主持,和讨论后的总结与反馈这几个环节.

3讨论课的实践

从现有文献来看,有一些老师对讨论课做了比较深入的个案研究,比如熊华军以武汉大学彭富春教授的课堂为例,分析了其“无原则的批判”式的讨论课的意义.另外讨论课也在诸多的学科专业上做了尝试,陈平雁等在医学统计学进行了讨论课的实验,赵瑞峰在邓小平理论这门课上做了讨论课的实验,朱峰在政治理论课上采用了讨论课的形式,赵德利等在写作课上采用了讨论课的形式,李颉在大学英语阅读课上尝试了讨论课的做法,雷安军在法学课上尝试了讨论课的做法,巫丽芸将讨论课运用到地理经济学的课程上.可以看出讨论课已经广泛地运用到诸多学科中来,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用得比自然科学要多一些.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篇(7)

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保罗·弗莱雷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他以解放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实施“讨论式教学”。弗莱雷提出教育具有讨论性,教学即讨论的思想。他认为,实施讨论式教学反映了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相互交流。这种交流是平等、民主、真实、积极的。在交流中,双方都是主体,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交流,这与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给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储蓄”法完全不同。在语文教学中,讨论便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交流。教师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并非被否定,而是得以重新建构,成为“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非外在的专制者”(小威廉姆·E·多尔)。在这种类似伙伴的关系中,只有当教师尊重交往、积极参与才有可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并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建立富有生成性的讨论关系。

所以,讨论式教学以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为基本前提,体现着平等对话和民主协商精神,但这种平等与民主具有法定性和规则性,教师更多地扮演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在真理面前的平等。民主,既体现在教学决策上,也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还体现在问题结论上。

讨论式教学因其民主性和平等性,因其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选择和现实条件,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既有积极性又有可能性地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对话当中来,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较充分地表现自己、发展自己,能把讨论话题展开得更全面更深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拓展得更广更新,把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暴露得更具体细微,其结果是教学效果和效率大大提高,体现面向全体之宗旨。反映在提问回答上,则力求一堂课不重复叫某一学生,而应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机会。假使上一堂课漏掉一些人,则必须在下一堂课给找回来,从而在整体过程中保持学生发言的均衡性。

B. 展开形式:提出问题是启发的良好开端

要使讨论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提问实际上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为此,提问也应满足以下一些要求:①要提出能够激起思考的问题;②要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③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

提问不等同于讨论。讨论式教学的提问以启发思考为灵魂。提问只是启发的形式,并不是启发的本质。现实教学中有不少问法如“是不是”“是什么”“对不对”“怎么样”等并不带多少启发性,而有些意蕴丰富的事例、典型行为的示范和言简意赅的讲述等也可能具有启发性,所以提问关键在于实质的体现。提问的启发性在于能引起或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问题的价值或水平在于由启发所带来的思维空间包括其向度、宽度、深度等状态如何。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越广阔越自由,其思维的成果便会越丰硕,智力的价值便会越可观。当然,提问必然受到问题定向和时间等条件限制,不可能一味地扩展时空,但至少要在可能的情况下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以放飞他们的思想。

讨论式教学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最高目的。以往的问答式教学是以接受现成的既定的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问题的设计多从如何使学生准确理解、正确回答去考虑,追求唯一的定型的答法和答案,实际上是用问答形式复制课本知识。它当然有合理有效的一面,但不利的一面也是明显的,即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把学生局囿于唯书为是、唯师为尊、唯权威为上的学习氛围里,使他们习惯于适应和继承,不想去超越和创新。讨论式教学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质疑,在求同的基础上去求异,在继承的同时去创新。因此教师要设计出开放性多维性问题,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提出创见。

讨论式教学主张先学后教,先思后问,先问后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保证学习过程的充分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先学后教,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基础和潜力,使教学安排如赞科夫所说“走在学生发展前面”。先思后问,就是让学生针对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先行作出思考,思之不得再向别人发问。先问后讲,就是要求教师先通过问题摸底或问题启发,了解学生的现状与可能,在学生实在解决不了,非要教师讲才行的时候再去讲解。

C. 实践范式:能“深入浅出”,也要能“举一反三”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以“讨论”为学习策略的语文教学范式主要呈现两种形式。

其一是以“讨论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讨论分主题”为线索,以“讨论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地构成一种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模式。从操作层面上讲,该模式以“预习与交流——确定讨论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讨论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为基本框架。首先,确定“点”。通过预习和交流,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讨论核心主题”。第二,由点拉线。在“讨论核心主题”之下,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出示“讨论分主题”。第三,由线画面。学生和教师围绕“讨论分主题”,寻找各依托点,各抒己见,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生成相关问题,共同研究相关问题,同时,各依托点也可以互相批评、借鉴和补充,使单个的依托点成为整合的依托点群。第四,由面及点。学生和教师根据课堂讨论情况,整合各分主题和依托点进行总结和提升,使“讨论核心主题”有一个多方面、多层面的研究内涵。

第二种模式的操作程序可以表示为: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多元讨论,交流共享——自我讨论,创造生成,即所谓“倾听、言说、质疑、创生”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流程完整而有序,环节分明又不乏灵活性。首先是由教师或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创设平等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其次,学生采用多种阅读形式倾听文本,根据学习或训练的既定目标以及个体的心理需求,提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第三,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议并界定各个问题的性质、思维程度以及研讨意义等,从而确定他们认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并进行探究;或学生独立地感悟学习文本,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与体验,并讨论如何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或者是运用个人的丰富体验来理解问题。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的新问题,就要反复循环地产生问题,或合作研讨,或独立感悟文本,再集体交流并讨论问题的解答,直至问题得到解决。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要总结所获得的语文知识、人文信息和思维方法是如何对解决问题发挥作用的。至此,学生方可算完成了一次对多元的人文思想和灵活的语文知识的有效建构。

这两种语文讨论式教学模式,一改教师问、学生答单向输出模式而为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互问互答方式,特别注意把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存在明显的优势,具有很大的实践操作意义。

然而,讨论式教学模式是把双刃剑,可能促进讨论的进行,也可能束缚讨论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能“深入浅出”,也要能“举一反三”。

在讨论中,我们要注意把答案的唯一性、标准性和封闭性同多样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统一起来,尤其在后者上多下功夫。这要求教师:第一,要精心设计面向实际、面向生活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去作发散、逆向、求异、创新的思维;第二,要破除预设性、固定化答案的框框束缚,增强对学生回答反应的敏感性,善于捕捉带有创新因素的回答信息,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要特别注意容纳与自己意见不同的观点或思路,给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气氛。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篇(8)

初中语文小组的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学习状况分组形成的,组内应该分配有学习优秀、良好和后进等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这样才有利于课堂的交流和互相之间的促进学习。目前对小组的编排可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教师直接安排的方式,老师对学生性格和学习状态都有很深的了解,这样在分组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划分,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也分别搭配。第二种是学生自由选择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平时的好友做组员,这样小组成员之间的距离就非常的近,小组内也可以达到互相信任的效果,彼此之间不会介意个性的张扬,这样对于展开深入讨论无疑是非常有利的。这两种分配方式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对小组分组的一种优化,能够打破以往小组讨论中的优等生个人主义,组内的各个成员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优等生不再是小组中发言最多的,这样有利于小组的整体进步,同时也能融洽组员之间的关系,当然对这种全新的讨论方式要在细节上进行优化,对讨论小组成员发言、顺序和主要的一些细则的安排。在新型的讨论小组内应该选出小组的发言人、主持人和相关重要内容的记录人员,保证每个组员都有轮流发言的机会,组长和副组长负责活动开展的一些准备,在活动中作汇报和补充,其余的时间等同于普通小组成员,主持人由组长或者是副组长担任,这就保证了组长和副组长在活动末尾进行活动的总结而在讨论过程中没有特权。

首先,新型讨论小组保证了课堂秩序良好。以往的讨论小组形式往往是整个小组任意发言的形式,对某个主题的讨论顺序非常混乱,组员在进行讨论时的秩序也得不到保证,讨论中组员发言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讨论的过程十分松散,经常是一种无序的发言,研讨的目标性不强,而且在一个同学发言的同时会打断其余同学的思考,新型的讨论小组在这方面的优化是很明显的,这表现为讨论的目的性强,从思维方面给予正确的顺序,使得讨论的主题不断深入,问题也会深入浅出,问题的解决就有一个很顺利的流程,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契合的,符合启发式学习的规律。

其次,新型的讨论小组具有很强的高效性。以往的讨论方式十分杂乱,组员之内不能向同一个方向努力,存在很多思想上的重复性,新型的讨论小组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有专门地记录人员,能够把问题的进度详细的记录在纸上,保持了同学们思维的统一性,这样对于研讨效率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最后,解决小组讨论优等生中心的问题,优等生固然重要,但普通同学属于大部分同学,优等生中心的讨论方式对于优等生是一种锻炼,但同时也养成了普通组员坐享其成的习惯。在新型的讨论小组中,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发言的机会,都有自己讨论问题解决的任务,几乎每个同学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讨论的问题,这对提高小组整体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讨论内容的优化

初中语文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要注重问题的选择,这个问题关系到整个讨论活动的价值取向。这些讨论的内容应该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这些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难被学生掌握,小组讨论能加强学习的效果,也能增强知识印象的深刻性,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点拨,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领悟力。比如在阅读理解上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阅读理解的答案不固定,所以这样更利于达到小组讨论的最佳效果。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篇(9)

[作者简介]徐海珍(1980-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文法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学。(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44-02

目前高校的行政法教学中,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备受好评,它克服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弊端,融入了案例教学等其他教学方式的优点,主要通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认识能力。本文着重针对讨论式教学方法在高校行政法学课程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一些探讨。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

行政法学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核心课程之一,行政法学紧紧围绕如何对行政权进行控制,如何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权利,如何才能实现公权与私权的平衡等问题展开。公法在我国越来越受重视,这为行政法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给行政法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既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行政法的前沿动态,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的思维模式?很显然,传统的讲授法已经不合时宜,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教学模式本身也存在诸多弊端,行政法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由此可见,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思想模式和理论指导之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程序体系。

讨论式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高等学校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以及传统式教学方式的特点,通过学术沙龙、圆桌会议等形式引导学生自行学习和思考有关内容,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贯通学识、互相启发,提出问题、回应问题、讨论问题,以达到对知识的清晰认识、准确把握,从而提高能力”。①讨论式教学方法历史久远,从古希腊时期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提出用辩论方法发现真理的“精神助产术”,到我国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述而不作、诲人不倦等教育理念,都证明了讨论式教学方式在很早前就存在。这种方式之所以备受后人推崇,也足以说明讨论式教学法是传递信息、拓展思维、激发能量的有效途径。现代,讨论式教学最早是哈佛法学院的副院长兰德尔在1870年前后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中,通过这种讨论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推广,法学院的学生可以摆脱死记硬背法律条文,从而更好地掌握实务操作能力和法庭辩论技巧。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同观点碰撞、博弈的过程,也是揭露真理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敏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又接受不同观点的拷问,从而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批判式的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特点

讨论式教学法的意义在于其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特点,《讨论式教学法》一书中谈到了讨论法的15点好处:“(1)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2)增强了学生对含糊或复杂事情的关心和容忍度。(3)有助于学生承认和研究他们的假设。(4)鼓励学生学会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5)有助于学生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6)增加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7)使学生都关心所谈的话题。(8)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9)有助于学生了解民主讨论的过程和特点。(10)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11)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12)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13)使学生变得心胸博大,并更容易理解他人。(14)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15)能够导致思想转变。”②

本文认为坚持在行政法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讨论式教学法的开放性彰显了人的对话本质。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在知识传播上效率比较高,但在这种封闭式教学体系之下,学生表达的欲望及表达的机会都会受到抑制,学生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学生的思维会慢慢固化,形成思维惰性。但是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在行政法学教学中,无论是从行政法学的基本原理还是到当下引起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行政法案例都可以成为课堂讨论的主题,成为教学内容。从本质上来说,讨论就是对话的一种形式,而对话又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每个人都有交流的需求和欲望,只有成为交互对象时,人作为主体才有存在的意义。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国家里,观点的交流和意见的交换是不可或缺的,同样,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的课堂上,观念的碰撞也是必不可少的。

2.批判性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法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法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行政法的教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有批判的精神,面对现存的制度和法律规定,要心存疑念,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批判,批判的过程就成为一个自我发现、自我重建、自我表现和自我认识的良好平台。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剖析,才能发掘真理。行政法学的课堂也会生动许多。

3.讨论式教学法的多样性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角。讨论式教学法的多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其运用到了各方面的知识,内容具有多样性;另一个是参与者会提供多样的视角,多样的观点。讨论的过程会给每个学生平等的交流机会,大家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展开对事物独特的分析,对于同样一个问题,大家的结论和看法会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就会综合运用到多个法学学科的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向其他学生提供了自己的研究角度,大家在互相切磋中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研究的视角和思维的方式在互动中都会得到延展。

4.讨论式教学法是实现民主教学的有效途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应该发展包括持续不断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对他人观点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民主和讨论都隐含着奉献与索取,讲述与倾听,言语描述和亲身经历等元素,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加强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讨论是最有利于学生发展这些能力的方法,因为只有同他人商量之后,才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民主的天性。”③

三、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

讨论式教学中,教师由过去的传授主体变为了聆听者和主持人,关键在于把握课堂的节奏和进程,并在学生讨论之后做总结性发言,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引导。以讨论形式进行的行政法学教学中,学生人数不能太多,一般需要分班进行,每班20~40人较为适宜,参与讨论的学生还要在讨论前对将要讨论的问题进行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把握。讨论式教学法的步骤大致如下:

1.选择主题,做好准备。在讨论开始之前,首先要完成一些准备工作,如教师应事先将要参与讨论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以4~5人为宜。教师还应该提前布置下次课堂中要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通过自学的形式对主题进行充分的了解,以保证讨论课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选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要结合每次课的教学目的选题,如果目的在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就应侧重于选择基本理论问题,如果目的在于加强其实用性,就应该选择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的题目或者结合案例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如果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就应选择具有争议的学术问题。讨论的形式可以是讲座,也可以是圆桌会议的形式。总而言之,讨论式教学法选择的讨论主题应该要能尽量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足够的平台展示自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搜集资料,形成观点。论题确定后,教师应根据论题作出讨论的具体安排,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向学生交代具体的讨论安排,并提出讨论的具体要求,随时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了解学生对该论题掌握的程度和驾驭的能力,准备自己的总结性发言。学生的准备工作是讨论课开展成败的关键,学生首先应正确领会题意,把握关键问题,然后围绕论题广泛搜集资料,查阅教师推荐的书籍、论文和其他各国行政法的立法情况,充分掌握论题的背景知识。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论点和论据,最终整理成书面的报告,形成课堂讨论发言的依据。另外,各个小组的报告在整合资料和小组成员观点的基础上要做到内容集中、观点清晰。

3.讨论的组织和引导。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在开场的时候,教师可预先指定一两名学生作开题发言,以引起大家的讨论。也可以分别由各个专题小组作报告,为保证每个小组都有一定的发言时间,每个小组的报告时间不宜过长,以20分钟左右为宜,这就要求小组的报告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每个小组发言之后,还可以请教师或其他评议人作简短的评价。在各个小组发言完毕后,讨论正式开始。各小组针对其他小组的报告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指出其他小组报告中的错误之处,要求对方给予合理解释。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论题中心,使所有的讨论都围绕中心展开,如果讨论偏离了论题,或过于纠缠一些细节问题,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把握讨论的方向,因为有些问题未必符合本节课讨论的主旨,没有太大的讨论价值,教师可以巧妙地将这些问题总结在一起,在日后的授课中予以解决。如果学生讨论的热情很高,教师不应过多插话,即便是在学生争执不下的时候,教师也不应该过早表态,应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讨论的总结。教师的总结能够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对论题有更加系统、深刻的认识,因此教师的总结是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即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观点很有说服力,但也都只是仅限于从自己的知识背景出发提出的,难免会有一些片面和偏颇之处,而教师总结可以把这些零散的观点总结起来,形成有逻辑关系的系统理论。另外,教师在聆听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讨论中的一些错误或是不足之处,教师在总结发言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缺点、错误一一指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及时更正错误。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最后再将本节课的内容简单串讲一遍,让大家对本次课程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师还应注意处理好讨论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不是每次课都适合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而且还可以与其他教学方法并用,比如将其与案例教学、律师诊所等结合也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行政法这个学科和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紧密联系,课堂上讨论的很多问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政治性的敏感话题,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就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在倡导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树立法制理念,遵守宪法中民族平等、国家统一的基本理念。

[注释]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篇(10)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做好充分准备通过预先的设计和组织,启发学生围绕特定问题进行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取知识和提高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被广泛运用于各级、各类课堂教学之中,它是与讲授式教学法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讨论式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1、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讨论式教学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思想,首先是实现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平等,它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发展起来的,改变了传统授课中教师对知识的单向性传播。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师生之问、生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促使了知识的双向传播与吸收。师生关系完全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与交流的关系。其次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看问题的方法不同,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相比教师的“满堂灌”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为在需要中主动寻求真知。

2、促使学生养成职业工作习惯,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

首先是强化了专业思维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需要集体性创作,通常是通过“动脑会议”,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发散思维进行信息催化、思维共振,利用思考的连锁反应,互相启发和补充,从而达到激发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目的。讨论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养成集思广益的技能,从而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也磨练了学生准确表达和形象表现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法要求所有的参与者都进行灵活的思考、清楚的表述、有力的论辩。最后是有助于学生养成团队合作的习惯。讨论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以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对话为手段,以“合作学习”为具体形式,强调在集体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讨论课题需要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达成共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3、促使学生发展综合素质。

通过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和探讨,可以体现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拓展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习活动充满快乐,富有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到动态、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4、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把自己的观点通过口头语言的形式准确、清楚、全面地表达出来的过程。在阐明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点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讨论式教学法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1. 教师要精心准备讨论的问题。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情况,反复推敲、精心设计,指向性清晰,目的性明确。要能够“引起兴趣和吸引注意力、发现问题及检查问题、能鼓励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等等。“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一个高级组织者”课堂讨论包括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和专门讨论的问题。。就案例来说,不是每个案例都适合讨论,有些案例结论一目了然,也可能仅仅是为了印证或引入某个理论而已。

2.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讨论方式

讨论方式绝对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讨论点的难易、内容的不同、学生实际而灵活选择。 可以分组讨论或全班集体讨论,分组讨论可以4-6人一组,选一个小组长,这样可以使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教师可以巡视各小组之间,观察小组动向,倾听他们的发言,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向其他小组传递信息,分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讨论,教师总结评讲。全班讨论,一般是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或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由教师提出来,然后由老师控制局面,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

3.教师做好指导

课堂讨论的问题有可能是大家都有话说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很难表述的问题,当学生踊跃发言的时候,老师应当积极引导,不让讨论偏离轨道,不要纠缠在枝节问题上,不要远离核心;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的时候,可能学生开始会普遍沉默,这个时候老师要启发学生,循循善诱,把学生引进轨道,必要时可以选择适当的学生点名发言,万事开头难,打响头炮就好办了,当出现不同意见之后,可以激发学生辩论的兴趣。有些问题学生容易停留在浅层认识上,当有学生接近问题的关键时,老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提示和诱导。

4. 讨论式教学要与其它方式教学方法相结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知识、传授方法技巧等等一直是老师的主要任务。知识传授是讨论的基础,讨论只能穿插在讲授等方法之中进行。讨论式教学法只是多种教学方法的一种,不应该每节课都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比如对于培养需要在实物上反复训练才能形成的能力时,主要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法,对有些实训项目比如化工单元操作中装备复杂的内容,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借助计算机仿真完成完成教学。而电气故障排查,需要通过推理来验证假设,常采用引导文教学法,由教师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参考引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剥去包裹真正故障原因的假象,从而学会故障排查方法。

在讨论式教学法中教师不是课堂讨论的控制者,而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要鼓励、激励学生倾听彼此的意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也不是唯一的评价者,更不能对学生不适当的回答进行否定,而是进一步提问进行引导,要重视讨论的过程而不是讨论的结果。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未知的教学方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尤其值得研究的一种教学技术、教学艺术,如何使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更好的应用,还须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94-03

“研讨式六步教学法”是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上分为“欣赏材料”、“提出问题”、“课堂讨论”、“教师讲评”、“撰写论文”和“网上互动”六个步骤。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学生有目的地参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既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提高,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探索

如何调动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是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是否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后,实现对理论的认同并指导自己的实践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教师通过科学的课堂设计与引导,化被动为主动。“研讨式六步教学法”,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教师重在课堂设计与方法传授,而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则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研讨中得到提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从2010年下学期开始,笔者开始了“研讨式六步教学法”的实践探索,在经过两年的努力与实践后,在2012级教学改革班中再次实践,通过三年的实践与总结,初步形成了教学模式,2013年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展开。从现有的成果来看,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性需求,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研讨式六步教学法”是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学生预习教材的基础上,选取恰当的文字材料或者视频材料,或阅读或观看。学生在“欣赏材料”的过程中要对材料进行感知、分析和整理,把握材料所反映的实质问题,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和问题。例如,在《基础》课绪论课学习中,教师给出《九个人过桥的故事》的文字材料和《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视频,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也很自然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在欣赏完材料后,就进入“提出问题”阶段。“提出问题”阶段是“研讨式六步教学法”的一个重要阶段。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所提的问题能否体现材料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否具有深度,是否与教材内容、教学重点相适应,需要教师把握。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锤炼,最后总结为1~2个能集中反映教学内容,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供大家探讨。

在确定问题后,就进入“课堂讨论”阶段,讨论可以采取自由发言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小组集中、代表发言的方式,也可以是辩论的形式。学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围绕问题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同时也可以对别人的观点予以评论。在“课堂讨论”阶段,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比较,适时给以评判。例如在《纲要》课讲授抗日战争一章时,对于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贡献,教师给出了讨论话题“千秋功罪任评说――论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贡献”。在《基础》课中讲职业道德时,结合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面对病危患者医生需不需要“善意的谎言”等讨论话题,能结合专业特点,触动学生灵魂,更能提高课堂吸引力,加强思想政治教学的针对性。在充分讨论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讲解,对问题予以分析和解答。教师讲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问题所反映的实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是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与升华;二是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讲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与把握,对于学生在掌握知识和运用方法上的优点加以肯定,对存在的缺陷和偏差予以纠正和补充。结合前面的讨论,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化、清晰化和条理化。[1]

“研讨式六步教学法”并不停留在教师讲解就结束课堂的层面上,而是将课堂向外延伸,要求学生根据当次课的具体情况撰写小论文。论文不限形式,可以是自己对问题的讨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围绕当次课的主题就可。论文在一周内完成,在下次上课前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老师。老师注意收集论文中的观点,对论文进行评判,在下次课中进行简要的评价。撰写的论文,如果有立意新颖、材料丰富、观点正确且证据充分的,在教师的修改下推荐发表。通过实践,学生撰写的论文《浅议“三下乡”活动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多维共促: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探析》成功发表。

不仅如此,“研讨式六步教学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出师生网上互动平台。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讨论不一定完全充分,教师的讲评也很难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有一个补充和完善的机会和机制。课后网上互动就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修补这一缺陷的良好平台。有些学生不太愿意在课堂上发言,或者有不同观点不敢在课堂上表达。上述问题,通过网上互动平台则能得到较好地解决。网上互动平台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气氛,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和老师是在一个自由宽松的平台上交流,学生可以就课堂上的问题与老师讨论,也可以拓展内容深入探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主体作用,也增强了教学针对性。

二、理论思考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思考。《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强调:只有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思考、选择,进而获得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观念与知识。[2]“研讨式六步教学法”注重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选取能集中反映教学内容的材料。材料的选择必须体现三个原则:一是与教学内容联系的紧密性,不能偏离主题内容;二是要新颖,力求选取能反映问题的最新材料;三是在时间上要把握好度。问题的提出也是在老师的主导下进行。学生要提出符合要求的问题,必须对教材有所了解,而对给出的材料必须有所分析与提炼。在“撰写论文阶段”,学生的论文是针对课堂教学的讨论有感而发,课堂的讨论是在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之下进行的,而论文的内容却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意见、见解的进一步阐发。“网上互动”更是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下进行的,它具有更强的自主能动性,教师只把握方向,讨论的内容往往是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学生只有在认真学习教学内容并且对所学知识又有一定程度地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在网上提出较为深刻的问题,而通过网上的师生互动,更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传授知识和锻炼能力的有机结合。“研讨式六步教学法”既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书”模式,发展为教“学”模式,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探索者,在师生的研讨中让学生从依靠教师“教会”变为学生自己“学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文化基础的大学生,传统的“被动”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他们的个性特点。他们需要的是自主式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通过网络等媒介获取知识和交流成为他们的主要方式。一味地灌输无疑是一种压制,相反,给予其一个可控的相对自由空间,反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研讨式六步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多方面互动研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拓宽知识面,学生不再局限在课堂和教材中,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辨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学生能力的获得仅仅靠传授知识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学生自我实践、自我探索,在实践中培养。“研讨式六步教学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问题”阶段就需要学生对材料有分析能力。而“课堂讨论”阶段在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锻炼。“撰写论文”和“网上互动”阶段更是培养了写作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点是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而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3]、教育部[2008]5号文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改革教学方法的主体是教师,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做好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信仰体系的工作。[4]“研讨式六步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的六个环环相扣的步骤,通过一系列的师生“研”与“讨”,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提升糅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地转化,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需求,注重学思结合,增强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组织安排各种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变成一种双向的、积极的探索式学习,从而增强教学中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5]

参考文献:

[1]郭汉民,李永春,田丹.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试析研讨式五步教学法[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2]燕爽.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几个重大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3]曲建武,张雪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4]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