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业科技管理产生问题及策略

时间:2022-07-19 09:42:10

农业科技管理产生问题及策略

农业科技管理产生问题及策略:科研管理人才在农业科技管理中的地位及培养思路

摘要:介绍了新时期农业科技管理的范畴,深入分析了科研管理人才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培养优秀农业科研管理人才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科研管理;人才;地位;思路

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期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农业科技预期发展目标的一项动态管理。农业科技管理是一项规范性强、工作量大、知识面广的工作,人才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作为整合科技智力资源的主体,科技管理人才在领导、组织和管理科技工作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支队伍建设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科技队伍的活力和科技使命的实现。

1 优秀科研管理人才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农业科技管理是由多要素、多层次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对科技管理工作起着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作用。如何选择和培养高层次的农业科技管理人才是农业科技管理工作中的头等大事。

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理论所蕴藏的哲学内涵。经过高度的抽象和概括而总结出来的内在和本质的特征,作为人们行动的出发点和活动方式的基础。指导着人们的科学实践活动,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了人在社会诸多要素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农业科技管理人才,调动广大科技管理人才的创新积极性是新时期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

1.1 优秀管理人才是开展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开展农业科技管理工作,首先要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维则要重视管理人员的价值,通过培育和升华人的主体精神,增强人的自主、自强、自立、自觉、自尊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真正让他们做到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事业和人生,这样他们就会发挥最大的潜力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随之带来农业科技管理效益的提高和科技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1.2 优秀管理人才是做好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

信息时代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人,科技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从事管理人员的素质。信息时代,科技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管理手段也逐步更新,这就要求首先要选好科技管理人员。为了更好地把科研管理工作搞好,应对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学习培训和教育,优化知识结构,使管理人员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拓展工作新视野。只有培养一批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才能更好地发挥管理在农业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1.3 优秀管理人才是强化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管理要创新,根本是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使其具有独到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魄力。科技管理人员的创造性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科研项目的成功比例,可以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完成较大的成果。只有培养出一支高素质、肯钻研、勇于进取的高层次管理人才队伍,才能全面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管理水平,使管理工作步人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层次的良性环境中。真正发挥管理在科研工作中的保障、服务和促进作用。

2 培养优秀农业科研管理人才的思路

在新形势下随着农业科技工作的不断发展变化,使得农业科技管理面临极强的专业性,对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培养新型高层次农业科技管理人才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发展已迫在眉睫。

2.1 基本素质要全面化

培养科技管理人员对信息高度的敏感性、较强的分析整合及利用能力,在探索和判断问题时头脑冷静、思想敏锐、积极果断,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的特点[6]。同时要培养科技管理人员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够把握全局、独挡一面,具有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和社会沟通能力等。管理人员良好的基本素质是农业科技管理成功的重要保证,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将使得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更加高效。

2.2 掌握知识要综合化

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必须对课题立题的先进性、创新性进行准确地判断,对课题涉及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审查,对课题组的工作基础和必备条件进行核实,对课题实施的进展和困难进行监督和帮助,对课题的结论和成果进行鉴定和评估。因此,农业科技管理人员既要做通才,又要做专才。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横向性和综合性,要管理好专业科学,首先必须懂得专业科学,除了要了解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和发展动态外,还要掌握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相关的国家科技政策和法规,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知识和电算能力。科技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综合知识,才能正确把握科研资金投向,避免重复性或者低水平研究,正确理解科研人员的意图和科研思路。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管理的作用。

2.3 管理目标要产业化

农业科技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项目申请、实施、协调、检查、总结、验收、鉴定、成果转化推广和产业化、科技决策咨询等方面,如何运用创新理念做好农业科技管理,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农业科技管理的最终目标。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目前只有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大多数科技成果还停留在试验样品的初级阶段,这与发达国家70%-8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差较大。因此从科技管理人手,以农业科技管理创新理念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务之急。科研只有适应和满足产业需求。解决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才有研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据此,科技管理人员必须了解生产和产业的需求问题,根据产业需求不断调整研发方向、突出重点,切实做好服务。

2.4 管理手段要多元化

科技管理人才作为我国农业科技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工作就是充分运用科学知识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使科研方向、管理制度、科技人才、技术手段、情报信息等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合理利用人、财、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科技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是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多元化时代,计算机及网络化已成为开展科学研究和从事科技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科技管理也逐步向动态的、主动的、全方位的现代化管理转变。为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率。培养科技管理者必须熟悉和掌握现代通讯、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网络知识,加强如光盘储存、多媒体显示、远程传播等一系列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的使用和管理。除此之外,科技管理人员还需及时把握国际科技发展的趋势,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科技管理理论和科技政策,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管理水平,用创新思维指导科技工作实践活动,以达到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高效管理的目的。

农业科技管理产生问题及策略:浅谈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新体系

[关键词]农业 科技管理 新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本文就如何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做了如下探讨。

1.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

2.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

3.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

4.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WTO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5.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管理产生问题及策略: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目前比较流行的农业信息技术,然后重点探讨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科技管理;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科技管理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一点在农业科技管理中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下在农业科技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1几种主要的农业信息技术

1)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诞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进入 90 年代,计算机网络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广域网和局域网紧密结合使得企业网络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建造了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 Internet, 为在 21 世纪进入信息社会奠定了基础。通常所说的计算机网络指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的系统。

2)专家系统技术,所谓专家系统就是一个具有大量专门知识与经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人类专家提供的特殊领域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做出决定,解决需要专家决定的复杂问题。专家系统与传统的计算机程序系统有着完全不同的体系结构。

3)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决策支持系统 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是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决策服务的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结构,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一般描述。 概念结构反映系统的大致功能,简单、通用、具有可扩展性,是建立各种以知识为基础的 DSS 的普遍结构模式。 一个决策支持系统有三个部分组成:语言系统、知识系统和问题系统。

4)3S 技术,3S 技术是遥感技术 RS (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 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的统称 , 是空间技术 、 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3S 技术是现代技术发展的先导,是建设数字地球、信息高速公路所需的高新技术,对全世界的科技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5)多媒体及计算机视觉技术、人机界面友好技术,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影像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它可以做到图、文、声、像一体化。

2 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科技管理的关系

信息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能否提高其主要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 因而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离不开农业信息。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热点及未来趋势, 不断调整经营方向, 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要做到这些必须有充分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传递及信息处理保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农业信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政策、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社会需求、当地优势等, 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工作的配合。农业产业化需要农业信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多行业多部门、多地区分工协作的横向联合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纵向联合。只有通过信息传递, 才能把各自的经济活动统一协调起来, 共同实现整体的联合目标。农科教结合需要农业信息。农业信息服务工作能够对农业科研、技术开发推广、人才教育培训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及需求等信息进行搜集、加工、传递。农业信息技术能对农业决策起到辅助作用。农业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随机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决策是结构化决策问题。农业信息的应用为生产、管理者能做出科学而有效的决策提供帮助和支持。

3几点思考

3.1 建立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必须抓住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时机, 加大对农业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 建立起符合青海高原特色农业社会市场经济和科技规律的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省级农业信息技术创新技术的建立将有利于促进与创新活动有关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联合和合作, 实现农业信息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成为农业科技知识创新、扩散和应用的基石。在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中,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学研究投入的力度, 成为农业信息技术知识创新的主体。

3.2 加大农业信息技术制度创新

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进行一系列制度的创新。一要形成一种有效的农业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作出更多的发明, 创新扩大农业新科技的供给。二要建立技术、信息、保险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降低农户采用农业新信息技术的风险和成本, 刺激农户对信息新技术的需求。三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机制, 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机构、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

3.3 进行农业信息技术组织的创新, 推动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向产业化方面发展

加强企业同科研实体的合作, 实现需求终端同技术源头的对接。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体系, 克服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

3.4 加强全民的信息意识

目前农民、基层科技人员的信息意识仍较淡薄, 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这对青海农业现代化的进展极为不利。因此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

3.5 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共享性

翔实、丰富、共享的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技术的关键。青海省已建成了一大批信息资源, 但其质量与数量还不足以形成信息产业, 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需要,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 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数量的同时, 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 全方位、全覆盖、全社会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 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并不断扩大网络环境的大型综合农业数据库, 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

3.6 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软件开发研究

今后农业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发过程的统一规划与合作。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生物性、地域性、季节性和持续性决定了农业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的复杂性。对这些软件的开发, 应采取专家咨询、统一设计、分工协作、重点突破的方针,应通过多部门、多学科的合作以及与农业、经营管理专家的协同攻关, 确保软件的结构、功能、界面、程序规范化, 提高软件的科学性、有效性、适应性。二是农业知识工程的研究。把知识工程的思想、方针和技术与我省农业领域中的大量实际问题相结合, 从中产生出适合青海实际的新技术、新方法, 是农业知识工程的首要任务。三是技术集成和信息的综合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日趋迫切, 单项信息技术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因此, 多种信息的结合与集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结语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为社会提供信息资源服务,而且为推动整体社会的信息化搭建了平台。虽然目前还有许多难题尚待解决,短期内可能无法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但只要加强领导,不懈努力,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定能实现信息共享,带动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使用,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际科技问题。

农业科技管理产生问题及策略:农业科技管理在胡萝卜生产中的应用

摘要 分析农业科技管理在胡萝卜生产中的应用效益,并总结具体的应用方法,以促进农业科技管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

关键词 农业科技管理;胡萝卜;应用

胡萝卜是全球性十大蔬菜作物之一,也是厦门市翔安区大宗农产品之一,每年种植面积近2 666.67 hm2。将农业科技管理应用到胡萝卜生产中,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对于提升胡萝卜品质与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1 农业科技管理在胡萝卜生产中的应用效益分析

将农业科技与科技管理应用于胡萝卜生产中,可以有效提升胡萝卜的品质与产量,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厦门市翔安胡萝卜表皮光滑,颜色深红,有光泽,红心率高,品质优良,根长约2.33 cm,均匀一致;味甘微温,富含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及其他维生素、矿物质等。近年来,翔安胡萝卜种植效益逐年提升,种植户逐年增加。厦门市翔安区已成为我国冬、春季胡萝卜最大的出口基地,年出口量近8万t,销往美国、加拿大、欧盟、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出口占全国的90%以上。据统计,2011—2012年产季,翔安胡萝卜克服国际经济不景气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实现出口3 145批、10.85万t,产值5 621.5万美元,较上一产季同比分别增长23.4%、19.2%、14.1%,刷新历史纪录。2011年11月15日,翔安出口胡萝卜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考核验收,是全国唯一的出口胡萝卜质量安全示范区。示范区胡萝卜价格高出其他区域20%~30%,平均增收4.5万元/hm2,共增收过亿元,在翔安区种植胡萝卜农户有近20万人,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2 农业科技管理在胡萝卜生产中的应用方法

2.1 科学组织引种推广

科学规划新品种引种,加强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品种更新更换速度,优化品种结构。统一规范引种渠道,防止假种、劣种流入。从1995年至今,厦门市从日本、美国等国和国内其他省份持续引进胡萝卜新品种,经翔安、同安多年多点试验、示范和推广,经过有关专家现场考察鉴定,最终筛选出一批产量高、熟期适中、外观光滑鲜红、商品性好、成品率高的坂田七寸等良种,示范种植品种为坂田七寸、助农冠军、因卡、新黑田五寸等10余个。最受农户认可的坂田七寸(sk4-316)来自日本坂田公司,最适宜厦门市的气候条件,不仅生长期长,而且品质优良,根正芯红,深受出口市场的欢迎,并经过了省农业部门的认定。其播种至收获135~160 d,10月中下旬开始陆续播种,翌年2—3月采收。肉质根整齐一致,表皮光滑鲜红,近圆柱形,长23~26 cm,心、肉深红,无黄色髓心条纹,平均单根重350 g左右,品质优,纤维少,肉质细嫩,韧性好,味甜,耐储运,适宜加工出口。经福建省亚热带生理生化重点公共实验室测试,每100 g鲜样含VC 27.7mg、类胡萝卜素15.5 mg、V■ 0.093 mg、V■ 0.042 mg,蛋白质含量0.465%,纤维素含量0.599%,碳水化合物含量5.46%。区植保站田间调查表现较抗白粉病和根线虫,不易抽薹。平均产量87 495 kg/hm2。

2.2 制定实施种植环境测土配方计划

种植前严格土壤、水、空气等环境检测,完善速测仪器设备建设。胡萝卜要求种植在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且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在黏重土壤或排水不良的地块容易发生歧根、裂根,甚至烂根,对长根型品种尤为不利。耕作层一般不应浅于25 cm,含水量为60%~80%。土壤过干,肉质根细小、粗糙,形状不整,质地粗硬。土壤湿度过大或干湿变化过大,则肉质根表面多生瘤状物,裂根增多,都会影响产量和品质。要求土壤pH值为5~8,pH值低于5时,胡萝卜生长不良。翔安区位于厦门市的东部,三面临海,地处南亚热带,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通过测土,该地区为砂质土壤,土层深厚,土壤pH值5~8,非常适宜胡萝卜生长。结合整地,指导农户掺无污染的海土15.0~22.5 m3/hm2、海沙60~75 m3/hm2进行土壤改良后,再施用商品有机肥3 000~4 500 kg/hm2,或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15.0~22.5 t/hm2、三元复合肥75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硫酸钾375 kg/hm2。施肥后深耕25~35 cm,晒白、耙平后做畦。

2.3 统一进行栽培技术培训及资质管理

对种植农户纳入专业技术培训计划,全面开展技术培训,并进行资质登记管理[1-2]。指导农户选择肥沃、土层深厚、松软、保肥保水力强、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种植。下足基肥,畦带沟宽110 cm,畦面宽约80 cm。播种量150万粒/hm2,采用条播,每畦播5行,行距13 cm。播种后25 d左右进行间苗,35 d左右定苗,定苗株距10~13 cm,定苗45万株/hm2左右。播种后20 d应开始除草,采用人工拔除杂草,严禁使用除草剂。进行3次追肥,第1次在出苗后15 d进行。推广微喷灌技术,可采用水泥(石)柱架空式微喷灌、PVC管微喷灌、喷水带微喷灌等固定或半固定式节水灌溉技术,不但节水省工,而且栽培出来的胡萝卜生长均匀、产量高、商品性好。成熟后期控制水分,防止肉根开裂。宜在肉质根充分膨大、符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时收获。

2.4 建立病虫害监测、预防、预警、防治防控系统

对每个联合体至少配备1名植保员,统一配药、统一防治,并实施相应的资质管理。2009—2010年,经厦门市植保植检站对翔安区种植地的胡萝卜主要病虫害种类进行系统性地调查研究发现,翔安胡萝卜主要虫害有地老虎、蛴螬、蚜虫、黄曲条跳甲、蓟马、粉虱、美洲斑潜蝇、尺蠖等,主要病害有黑腐病、黑斑病、白粉病、软腐病、根结线虫病。因此,针对胡萝卜病虫害的防治,要及时监测,预警,并指导农户采取相关措施:一是选择抗病、优质丰产、适应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二是加强水肥管理、中耕除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条件;三是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杀菌剂[3]。

2.5 建立一体化追溯体系

运用质量管理追溯系统,结合最新的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序列号管理、条码设备,指导种植基地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使基地种植记录与农药销售记录、加工厂原料验收记录相互衔接,形成追溯链。指导加工企业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使加工厂原料验收记录、生产加工记录、入库出库记录以及出口销售记录相互衔接,形成追溯链。建立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销售店,实施凭处方购买农药制度,建立可精确追溯的农药入库与销售记录系统[4]。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

2.6 建立统一的信息与监管平台

在种子、农药、化肥经营企业资质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档案;建立农业联合体信息档案;建立农业技术人员资质认可信息档案,并到信息共享平台上。制订实施胡萝卜种子的引种、生产、经营的管理规范。建立健全政府实验室、社会实验室、企业实验室等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农业科技管理产生问题及策略:浅谈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和对策

摘要:农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稳定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制定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体系,确定长远的农业发展目标,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和必然趋势。本文针对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现状,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改变观念、构建中国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与成因 新体系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1、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

现代农业国家发展的要求和必然,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来改变或代替传统的旧农业,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转变为新型的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完全依附于政府领导,其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和发挥。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产权关系不明确,致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

2、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

国家每年都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两级预算体制,使地方自留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的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且对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高新农业发展的地方因缺乏财力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对农业高新技术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

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并且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致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不高。因此,使农业机械化的发受到严重制约,同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1、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规划。

从战略的高度研究和制定农业科技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水平,加强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使知识产权得到有效地保护。对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重奖。建立公共资源保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加强财政投入,要将农业科研投入与公共财政支持密切联系起来,并纳入到同一个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作维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

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是农业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和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

2、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的转化主要是包括实验室研究、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将高校、科研院所与成果转化衔接体系进行规范,实施三者的科技联姻,并且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发挥各自的优势,有效地参与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的运作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抓住契机,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力,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

企业可以整合资源,凭借自身优势,研发和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企业自主创新,并成为创新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密切合作,成为利益的共同体和优良品种研发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和带动效应。

3、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

要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建立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提高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知识资本准入门槛降低。为了引进人才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协助地方,为地方造就一支新型农民队伍,该队伍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还可实施远程教育或进行各种专业讲座,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及时地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以定单式形式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这样才能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4、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要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的稳定,并在此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符合新要求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但在加强体系建设中要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利益促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应从农业科技发展的实际出发,大力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使农产品不断向国际市场迈进并尽快提升竞争力。

5、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

建立广泛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科技“110”系统和专家库;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完善和创新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农业服务机构,从农业发展和农民要求的实际出发,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混乱局面,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和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推动、整合现有资源,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也就是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努力实现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合理利用3s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强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和创新农业科技管理模式,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现代农业转变,是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农业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和应用规模,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