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绩效考核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7:29

绩效考核论文

绩效考核论文篇(1)

1.人力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合理科学的人力绩效指标体系应该有患者代表、医护代表、部门负责人、医院领导、相关专家及政府人员的多方参与,在综合考虑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人力绩效指标库。然后,本着独立性、实用性、代表性、确定性的原则,筛选出适当数量的指标,并进行一级指标的确定。一级指标按考人力绩效考核的需求和目标,数目通常在10个左右。接着,利用delphi法确定50个左右的二级指标,涵盖门诊、内科、医技平台和外科等多方面。最后,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性,确定其权重系数,并设计简易、操作性强的表格和应用软件,使得人力绩效考核体系的开展效率大大提高。

2.人力绩效管理人员的培养为了保证人力绩效考核体系真正落地,医院需成立绩效管理小组,对人力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及实施进行日常检查和监督,在持续的评价中提高医院整体的绩效管理水平。在培养绩效管理人员时,应该重点选择那些服务意识强、思想先进、工作认真且职称与年限适当的人员。针对绩效工作考核方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对考核结果真实有效性的检验等进行专项培训,使得他们掌握合格的专业技能。另外,考核人员应该具有代表性,患者代表、医护代表、部门负责人、医院领导和政府人员都应该参与,防止主观意见影响考核的真实性,保证考核的严谨与规范。

3.人力绩效考核体系的试行与评价为了检验医院所构建的人力绩效考核体系的适用性,首先应该选择两到三家单位,如部队医院、专科医院和教学医院进行试点。在试点后,设计有针对性的信息反馈表或者问卷调查表,采集试点对象的建议和意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与整理,并召集多方代表进行讨论,对已构建的考核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后再正式执行。为保证人力绩效考核体系管理的规范化,医院还应该建立实时反馈体制,对使用情况定期反馈,从而保证绩效考核体系在医院发展过程中能持续发挥作用。

(二)人力绩效考核体系在某医院的运用案例分析

本文以2012年某医院绩效管理改革为例,分析人力绩效考核体系的具体运用。该院通过按岗定酬与按劳取酬的方法,将医院目标及战略管理作为绩效管理的关键参考,使得人力绩效向高风险、高技术的岗位和人才倾斜。该医院人力绩效考核体系主要为绩效考核方案和部门二次分配方案,对工作人员分类别进行考核,包括领导、部门主任、行政后勤干部、护士长、护士、医生、工勤人员和行政后勤人员八种类别,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各自的绩效考核办法,从服务对象满意程度、工作纪律、职业规范性、业务收入、学科发展和工作量等方面对员工进行了人力绩效考核,并结合我国卫生部颁发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考虑了服务质量等硬性约束指标,制定出了符合该医院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人力绩效考核方案。在各层员工中充分沟通和讨论后,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正式实施。

绩效考核论文篇(2)

绩效考核是组织中的考核主体按照特定的考核标准对被考核者进行评定,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可以对被考核者今后的工作进行引导和改进。其目的有两个方面,对单位而言,可以根据考核结果来鉴别职工的工作成效,可以用来指导对职工的晋升、薪酬、激励、惩罚、岗位轮换等做出决策,并能不断完善组织和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对职工个人而言,绩效考核结果关系到薪酬待遇、奖金、职务晋升等切身利益,也能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动性和工作业绩,实现职工的个人发展。

1.2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牛成喆在《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中提出:一个完整的绩效考核过程应该是绩效计划、绩效指导、绩效考核与绩效反馈四个环节的循环过程。单位中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应参与进来,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确定单位的发展目标、管理方式、考核指标体系。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在绩效管理中帮助职工提高绩效能力、解决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最终达成单位与职工共同的绩效考核目标。

1.3岗位设计

岗位设计是为了有效达到组织目标,满足劳动者可承受能力,而对工作岗位职责、岗位任务、岗位权利、与组织其他部门的相互关系进行的。其中岗位设计最核心的是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主要是某个岗位的工作目标、主要内容、工作背景、所需技能、工作环境、期望薪酬、人员配置等进行分析,最后形成工作说明书。

2绩效考核设计要求

2.1绩效考核与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绩效考核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公平原则,公开原则,严格原则,客观考评原则,奖惩原则,差别原则,反馈原则。考评指标的制定要符合具体的、可实现的、可量化的、现实性、实现性的原则。

2.2绩效考核的量化方法

绩效考核要避免传统考核的缺点,必须由定性化向定量化转变。绩效考核量化就是用量化的数据、指标反映员工工作业绩的一种表现形式。绩效量化主要有八个因素:归纳考核项目、列出计算方式、界定项目内涵、确定项目目标、权重项目佩分、制定评分规则、定位数据来源、区分考核周期。(8+1绩效量化技术胡八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19—21)从工作要素上分,主要有四种方法:数量量化方法;时间量化方法,主要是有时间期限的工作,可以采用时间量化的方法,如某项工作的截止日期、服务日期等,这特别是对阶段性工作可以进行控制。质量量化的方法,这其实是对数量量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再次量化,一般可用合格率、通过率、优秀率、满意度等指标来量化。

2.3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2.3.1确定绩效考核量化内容。为了确保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应在岗位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单位的性质和管理内容等时机情况,对考核内容进行细分。一般考核指标分为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三类,从技校考核来说,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属于任务绩效,工作态度属于周边绩效。工作业绩主要包括工作效率和目标完成率、工作操作等方面,工作能力主要从知识、技能等来衡量;工作态度主要包括积极性、主动性、责任心,还可以从大局意识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

2.3.2确定绩效考核量化方法。从当前公务员单位和其他企业来看,目前采用较多的绩效考核量化方法包括目标管理法、KPI指标法、平衡计分卡考核法、360度考核法、量表考核法等。

2.3.3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根据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方法,确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标准。绩效考核标准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分类,绩效标准仪表可以分为量的标准(在某一时间内必须完成的业务量)、质的标准(完成工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时间标准(完成工作的时间要求)、作业状态(工作开展的方法、工作效率)。这些标准的确定需要遵循具体、适度、可变、时效四个原则。同时,单位还得根据单位的性质以及所从事的工作,选择恰当的绩效考核方法和标准。

2.4绩效考核设计流程

确定了绩效考核内容、考核指标、考核方法、岗位工作职责等后,需要根据内容和工作性质确定绩效考核流程,即设计一套完整、规范、操作性强的绩效考核方案。

3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还是依照1992年人事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的要求对干部进行考核,主要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考核的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过程大多是述职、民主测评、专家测评、领导测评等过程,考核简单,走过场,完全达不到绩效考核的目的。现以某高校绩效考核为例分析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3.1绩效考核理念不端正

某高校一般在年终开展绩效考核考评工作,主要先由教师填写《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表》,内容设计政治表现、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成就四个方面。然后再有各个考核组成员打分,基本上是依靠同事之间的关系确定分值的高低,还有部分教师为了不得罪其他同事,所有成员分值都一样高。这样导致很多教师每年都只能获得合格等级,而且绩效考核结果也不能让教师清楚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近三年该单位50人的考评结果中发现,考核结果为优秀的指标有9人,三年中被考核为优秀的人只有14人,其他人都是合格,获得优秀率为28%;有26人认为对考评结果无所谓。

3.2绩效考核过程简单

事业单位的考核工作一般在年底进行,而年底都是工作相对繁忙的阶段,考核变成例行公事。该高校年终考核考核流程一般是先由人事部门制定考评方案,再有教师根据自己工作情况填写《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表》,各个考核小组进行测评打分,再由领导对每位教师进行测评。从整个考核过程来看,由于考核指标不细分,几乎所有教师的总结都使用套话,没有具体的事迹和数据。再加上时间紧迫,考核过程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监督,评价过程大多敷衍了事,使得整个考核过程流于形式,考核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3.3绩效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

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沿用公务员的考评内容,即从德、能、勤、绩或政治表现、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成就四个方面。尽管有些事业单位对四个大的指标进行了细分,但是人事干部的专业性不强,缺乏科学、系统设计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能力。从事业单位各个行业来看,每个行业的实际情况都不尽相同,部分单位也针对行业情况设计了考核指标,很多指标只是简单的量化,更是忽视了质的指标。

3.4绩效考核分组不合理

绩效考核实施之前一般由人事部门先制定绩效考核方案,对单位参与考评人员进行分组,分组一般根据岗位工作相近原则,比如行政部门分在一组,业务部门分在一组;有的根据学科分组,比如理工科分在一组,文史科分在一组;有的为了确保各个考核小组人数均衡,按照几个部门人数来确定分组。从各种情况内的分组来看,都有一定的原则性,但是存在比较大的缺陷。比如学校按照理工科和文史类分组,在考评小组中会有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的人员,采用同样的考评标准,高级职称的教师会比中、初级职称的教师具有更大的优势,这样每次考评结果中高级职称教师会占有很大比重。这也就是每年绩效考核结果中优秀等级都集中在少部分人当中的原因。

4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的构建

本文将还是结合某高校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考核指标的构建,可以为其他事业单位提供相应的借鉴。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考核结果评优,而是为了促进教学和学校的共同发展,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服务水平和科研水平,并为教师的更进一步发展提出意见。

4.1绩效考核指标设计原则

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和其他事业单位的考核不同,对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服务的考核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能仅仅从量的指标考核,还要从质的指标来考核。所以在设计考核指标体系是要遵循全面性原则、目标一致性原则、定性定量结合原则、可测性原则、引导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体现多指标多角度的考核指标体系,也要考虑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目标一致性原则要保证考核指标体系与考核目的的一致性;定性定量结合原则要在量化考核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处理,以确保考核结果的合理性和精确性;可测性原则要求考核内容的真实性;引导性原则需要通过考核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来引导教师在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也要兼顾教学任务的完成率和质量,更要注重科研成果的运用。

4.2绩效考核指标设计的思路

首先要确定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完善岗位职责,那么就必须对单位现有工作岗位进行岗位工作分析,对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岗位职责与权力、相互工作关系进行设计,最后形成详细的工作说明书。其次,要确定考核指标体系是否完善、考核方法是否正确、考核对象是否全面、考核周期是否合理等,对考核指标及权重进行重新设计。最后,对绩效考核的具体实施要进行跟踪调查,对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结果进行民意调查确保是否公平合理,并确保考核结果对员工今后的工作有促进作用。

4.3绩效考核指标的内容确立

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定应该科学合理,除了对单位所有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要求进行分析外,还需要资讯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各部门工作人员、及相关领导,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当前绩效考核指标是否科学合理。为了使得考核指标能做到量化和可测性,还需要对指标进行细分,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甚至是四级指标,指标越细越好量化和测量。从某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情况来看,教师的绩效考核一级指标可以设定为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教学服务。教学工作可以细分为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课程建设或教学改革三个二级指标;科研工作可以细分为科研项目、学术论文、专利著作、科研奖励四个二级指标;教学服务可以细分为指导学生和教书育人两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还可以细分为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如有必要)。

4.4绩效考核方法的确定

绩效考核指标内容确定后,还需要确定各项指标在考核中的比重,这样能真正实施考评量化,从目前比较常用的考评方法比较,采用加权量化是最为有效、最为简单的方法,即层次加权分析法。首先确定几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其次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以此类推。在层次加权分析法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而且针对不同岗位各类指标的权重也不应相同。比如,有些高校不允许中级及其以下职称上讲台,只要求他们进行科研工作,提高学术水平,那么针对这类人群,在科研工作绩效指标中就会占有很大权重;同时,在同一细分指标中,针对不同级别、不同职称人员其所占权重都不应相同;例如,在二级指标科研项目的部级课题项目中,教授职称可以加大权重,讲师可以减少权重甚至此类权重为零。根据以上所述,绩效考核各项指标的权重需要结合单位实际,深入调研以及专家意见,合理设置各级指标的权重值。教授和副教授重点承担科研工作,教学服务工作主要由讲师和助教来承担,对各级职称的岗位职责上也清楚明了。

绩效考核论文篇(3)

自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医院也开始渐渐的引进企业管理方法,增加社会责任感,减轻了患者的就诊难度,但仍无法避免一部分基层医院盲目引进绩效管理方法,造成人员管理不当,工作流程进展缓慢,同时也影响了病人就诊,给医院带来了负面影响,破坏了整个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形象,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风气。因此,基层医院应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剖析自身问题,必须对基层医院的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地加强理论建设和思想建设,改变服务观念。在一些任务程序重复、效率低下的工作上加快改进的步伐,优化队伍格局,保证机构健康持续的发展。运用正确的管理理论知识,科学地制定与自身特点相结合的绩效考核办法,规范工作流程,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完善医疗队伍,建立一支优秀的医疗团队,促进基层医院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负责,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医疗事业新发展下的基层医院工作

基层医院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并且在社会预防保健中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层医院实行社会公益性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以患者为中心,加强药品、检查和医疗的管理,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和保障。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基层医院的地位、任务、作用和责任都相对地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必须重新调整内部工作流程,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才能适应外部新的环境变化。同时,不仅要提高医疗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应该要加快对管理体制的改革,重新定位管理职能,加强对医务人员以及各种后勤人员的工作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和服务态度培训。基层医院还需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做到及时发现、汇报、解决,积极开展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基层医院应尽快适应发展,加快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步伐,运用新的管理模式带动医院发展,为全民医疗事业提供保障。

二、寻求最佳绩效考核方案推动基层医院实施

1.统一思想,注重实效。基层医院绩效考核必须有一个总体的指导思想,高度统一的思想有利于医院的领导与全体员工的团结。同时,也应成立绩效考核领导组来指导和监督绩效考核的实施。绩效考核的结果直接与员工的绩效工资挂钩,促进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潜力。绩效考核包括日常考核与平时考核,日常考核是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考核项目与绩效考核标准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平时考核注重的是日常的工作管理,保证良好的日常工作顺利进展。每月一次绩效考核,考核以履行工作岗位职责为基础,圆满完成上级工作任务为目标。每个时期根据工作进展,将重点任务完成不到位、力量薄弱的工作,分时段列入绩效考核中,作为当期重点工作。如:轮流下乡、对口支援工作、急诊司机岗位工作、人力资源规划完成情况、就诊卡(一卡通)使用情况、窗口服务情况等。绩效考核是对日常工作的检验和结果管理。

2.服从领导,听指挥。基层医院的绩效考核方案必须在正确的领导下才能更有效的进行科学的改革和实行,上级领导会在与有关专家的商议下,全面分析基层医院存在的问题,剖析自身的不足,认清优点与缺点,发现优势与劣势,经过全面的科学的研究探讨从而得出最佳的绩效考核改革实施方案。如“年终三好一满意检查标准”、“上级卫计委目标标准”等,根据上级计划目标,准确实施绩效考核,加快基层医院改革步伐,使之旧貌换新颜,推动医疗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3.实事求是,各尽其责。基层医院的绩效考核不仅仅要符合上级规划要求和标准,科学快速准确的实施改革发展。根据各岗位的职业特点,实施最适合的绩效考核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潜力和积极性,促进整个基层医院形成一支高效团结的优秀队伍。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建设医院高度协调配合、价值观高度认同,有团队凝聚力的组织和领导团队。将工作分工细化到基层医院每一位成员,加强工作责任感和团队的荣誉感,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基层医院体制改革,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三、科学有力的基层医院绩效考核实施办法

绩效考核是基层医院对医院员工奖惩、升降职位的基础和依据,是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不可忽视的。绩效考核不能流于形式,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员工要使用不同的考核标准,正确反映不同人员、不同岗位的绩效水平。通过运用各类科学的理论方法,对基层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以及对医院的贡献或价值进行绩效考核和绩效评价,是基层医院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1.绩效培训。基层医院要实施绩效考核,就必须开展绩效培训。基层医院实施绩效培训时应自上而下地展开,首先对高层管理人员和骨干人员进行培训,然后又由管理人员向各科室人员开展培训,最后再进行全体职工的讨论会议,得出最佳方案。使整个基层医院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有一个绩效考核的认识,促进绩效考核办法的有效实施。

2.绩效沟通。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绩效沟通应存在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要在基层医院建立一个平等的沟通理念,面对上下级之间产生的矛盾,上级该悉心听取意见,换位思考,融洽地解决问题。同事之间相互理解、彼此信赖,形成一支团结的队伍,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3.绩效应变。绩效考核在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管理人员针对问题及时提供解决方案,面对绩效计划之外的突发事件,要敢于创新,及时改变绩效考核办法,重新设计新的绩效指标。针对不同人员岗位职责的变化,绩效考核也要相应的作出改变。

4.绩效评价。作为绩效考核最关键的一步,绩效评价要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员工的自我评价要客观公允,及时发现不合理或者带有个人偏见的评分并作出正确的处理。优化数据处理,整合信息得出对整个基层医院的所有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

四、医疗工作与绩效考核的长期发展

1.护理绩效单独核算。护理绩效的单独核算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护理积极性,端正员工的服务态度,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从而提升基层医院的形象和口碑。

2.多劳多得。根据各科室人员的工作量进行考核,这样才能提高各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按劳分配,加强监督,整个基层医院的工作人员积极向上,形成良性循环。

3.注重医疗质量。医疗服务的质量也要在绩效考核的范围之内,只有高质量的完成工作才能让基层医院得到突出的进步,才能使基层医院又好又快地发展下去。

4.职称评审灵活变通。过于死板的职称评审只会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基层医院的职称评审应该在绩效考核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审,对于特别突出的人员也应给与公平合理的待遇。总之,随着新医疗事业的发展,绩效考核在基层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绩效考核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员工的职业发展和薪资水平,可以有效地推动员工的进取心,解决基层医院管理中体制不健全、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提高基层医院的管理能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基层医院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绩效考核论文篇(4)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6月本院皮肤科47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护士25名,对照组护士22名。护士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9.5±3.4)岁。其中主管护师19名,护师17名,护士11名。本科毕业12名,专科毕业25名,中专毕业10名。两组护士职称、学历、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制度,实验组采取绩效考核制度,具体如下。①相对固定护士的岗位。②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满分100分,具体评价内容:a.责任护士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占绩效考核的30%;b.护理工作量统计,占绩效考核的30%;c.护理服务质量考核标准,临床实践操作考核≥90分;患者健康教育开展100%;患者有效心理干预100%;患者满意率≥95%;护理文书达标率≥92%;抢救用品有效备用100%;感控达标率100%;基础护理无差错;执行医嘱零失误等占绩效考核20%;d.授权教学管理:教学满意度达标占20%;③实施考核与反馈,a.进行护理部考核,规定每个月做1次定期检查,不定时的巡查并作好记录与反馈。秉承公平、有效激励原则进行考核,考评成绩于护士长例会上公布,使每位护士长根据考评结果按PDCA模式进行整改反馈评价,提高护理质量。b.护士长考核,规定每月不定期的对护士进行抽查并做好记录与反馈,调查患者对护士的满意程度、护士的工作效率,有无差错与考核同时记录在护士长手册当中。c.建立考核反馈,建立绩效考核登记本,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根据各岗位绩效考核标准在登记本逐项打分汇总,并注明理由,对受到好评及有进步的护士给予奖励。

1.3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100分)进行评价,带教满意度通过学生、教师及护理部等多元评价方式;患者满意度通过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进行评分。≥95分为非常满意,95分以下≥85分为满意,<85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的带教满意度

经对比,观察实验组的带教满意度(89.00%)明显高于对照组(5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比较

经对比观察,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度(6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绩效考核制度运用在护理管理中与常规管理相对比,具有体现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调动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以及带教满意度的特点。本研究中,患者对护士的满意程度、实习护生对带教的满意程度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究其原因,绩效考核质量标准制定周密,围绕优质护理服务细则逐条落实,全院科室广泛开展,护理人员全员参与,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实效性。在绩效考核实施阶段采用PDCA循环模式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及标准,保证绩效考核的公正性,确保了护理质量的稳定性。

绩效考核论文篇(5)

组织资本代表了企业将各种要素投入转化为最终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即使组织成员离开,仍然留存在组织中的知识资产,其价值在于把企业资源凝聚起来,使企业的资源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利用,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长远来看,只有企业的人力资本顺利转化为组织资本,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组织资本的定义和本质

一些学者在研究组织行为、人力资本及管理模式时,提出了组织具有资本的某种特征,组织的这些特征正是人力资本发挥效用的组织保证。Marshall(1961)认为“资本在相当程度上存在于知识和组织之中”,并把组织归入非物质的财富。最早从信息角度定义组织资本是Prescott和Visscher(1980),他们认为厂商拥有的员工个人信息、群体信息和其特有的人力资本就是组织资本。其中,厂商特有人力资本是指员工所具有的某种一定要在该企业才能发挥出来的技能。对组织资本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的是Tomer(1987),他在其论著《组织资本:提高生产力和福利的途径》中,将组织资本定义为:组织资本是一种体现在组织关系、组织成员以及组织信息的汇集上,具有改善组织功能属性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具有加快经济增长、增强企业内部合作、最终提高生产力的作用。

笔者认为,组织资本在本质上应当是让组织成员能够把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发挥出来的组织环境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的知识、技能等的传递和共享,组织资本是所有人力资本的共享知识,为企业组织所有。一方面,组织资本的增长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社会网络的构建;另一方面,组织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增长同样具有促进作用,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的组织下发挥出来的作用是不同的,人力资本与组织资本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讲,知识和技能是个人创造的,它起始于个体,没有个体,组织无法创造知识,但组织可以为个人创造知识提供环境和各种支持,最大限度地利用其知识和专长。

企业绩效差异成因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企业绩效差异外生论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下,市场达到短期均衡时,个别企业会获得超额利润。然而,短期均衡是不稳定的。本行业中由于超额利润的存在,吸引了行业之外的企业进入该市场,增加了市场供给,使该市场上的超额利润逐渐趋近于零,从而达到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也就是说,在完全竞争的假定下,市场中的企业终究都是同质的,无所谓绩效优劣之分。

但是,现实中的企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绩效差异。要对此做出解释,必须突破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修正了假定前提,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假定下重新分析了产业市场,认为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主要是由不同的市场结构所导致的。1980年,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竞争是企业成败的核心所在,竞争战略就是在某一产业里寻求一个有利的竞争地位。波特关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基本上就是市场结构分析,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实质上就是市场定位过程。

但是企业绩效差异外生论无法解释企业在面临相同的外部因素(市场结构、市场机会等)条件下,其经营绩效为什么依然存在差别。根据波特理论所推导出的逻辑结果只能是该产业内所有企业的绩效基本是一致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二)企业绩效差异契约论

20世纪30年代,科斯开创的契约理论,把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结”,着眼于从企业内部的经济利益关系与激励约束机制来探讨企业绩效差异的成因,主张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防范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以此提高企业绩效。契约理论可以具体分为产权归属论、产权结构论与超产权论。产权归属论认为产权归属是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企业绩效的改善必须通过优化企业产权结构,把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所带来的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但是私有化的实践表明,产权变动并不必然带来企业绩效的改善,为此,泰腾郎、马丁和帕克等学者以竞争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超产权论,认为充分竞争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

由企业绩效差异契约论可以看到,契约理论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入手,深入研究了产权归属、产权结构、治理机制、市场竞争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主张通过产权的明晰界定、产权结构的优化配置、治理机制的完善与市场竞争环境的培育来改善企业绩效。但该理论只强调企业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而完全忽略了企业中人力资本的交互性和群体性,而恰恰这些特性对于组织而言具有一定的价值性。

(三)企业绩效差异能力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学家也开始深入企业内部寻找企业绩效差异的成因,这是以1984年沃纳菲特的“企业资源基础论”为标志。企业资源基础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或支配的资源,不同企业占有不同规模、不同组合的资源,就产生了不同的经营效益。

然而,并非所有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因为在竞争较充分的市场上,资源是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因此,竞争优势与对大多数企业都具有通用性意义的资源间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于是一些学者开始透过资源这个表面现象进一步探求,认识到企业配置、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才是企业绩效差异的深层来源。这样,企业的资源这一层又被剥离了,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能力理论则以能力为分析工具,强调核心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决定作用,主张通过核心能力的培育来创造竞争优势,改善企业绩效。能力理论可以说是从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因而研究思路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这种理论“只见能力不见关系”,完全忽略了企业的人力资本的社会属性,没有探讨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及制度安排对核心能力的作用机理。组织资本对企业绩效差异的成因分析

众所周知,知识为企业提供了竞争优势的来源,但是如果企业仅仅拥有静态的知识存量还不能等同于现实的竞争优势,它只是提供了企业竞争制胜的某种可能性,从可能性到现实性尚有一个关键的过程,即企业对组织知识进行开发,将静态的资源变为动态的可带来财富的增值的资本。企业应当被视作生产性知识和能力积累的载体,企业对未来的把握取决于特定企业的知识积累状况,特定知识积累的方式和过程是企业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这就需要通过打开企业这一“黑匣子”,在企业内,组织资本的形成机制是企业顺利实现竞争优势的关键。组织中的各类知识经过产生,在个人和组织之间的转移、扩散而产生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组织资本的形成。组织资本的形成机制可以解释为一个由知识的产生开始,经历在组织内部,从个人、团队、组织和组织之间的转移达到知识融合、共享和增值,最后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基础的过程。

传统观点认为,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即员工的激励、技能、环境与机会,其中前两项属于员工自身的主观性影响因素,后两项则是客观性影响因素。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P=f(SOME)

式中P为绩效,S是技能,O是机会,M是激励,E是环境。此式说明,绩效是技能、激励、机会与环境四变量的函数。但是,此模型显然只考虑了员工自身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而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本的组织依赖性。企业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契约的集合,而企业的团队本质又表现为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以及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在企业中,一些资源的价值依赖于其他相关的资源,正是由于企业组织内资源的相互依赖性才导致了人力资本对组织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本质上表现为知识在团队及组织内部的转移,扩散和共享并最终表现为一种群体价值。总之,组织内部的知识是组织资本的基础,但企业绩效的差异并不限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及技能存量。

知识的隐性和动态的特点又进一步决定了企业组织资本的形成。组织知识产生价值需要通过外显化等方式将隐性知识发挥,在个人、团队、组织之间传递,同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又是相互作用,并不断超越而产生新的知识。这就是说组织知识的资本化过程实质上是组织内部知识的产生和转移的过程。企业由此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知识的传递和转移需要企业员工之间的协作,人力资本的组织依赖性体现了人力资本与特定组织的相互依赖关系。因此,企业绩效关键在于一种让组织成员能够把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发挥出来的组织环境、氛围或机制即组织资本存量。因此,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拓展出一个基于组织资本的企业绩效差异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在组织资本的形成过程中,邸强等人(2005)也提出了知识是经由个人、团体、组织及组织之间创造并传递扩散的。他们认为,组织内部知识创造可分为四种形态;分别是共同化、结合、外化和内化。知识在组织内部不断地在显性和隐性之间变换,例如,通过员工本身多年工作经验积累的隐性知识,发展出一套创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程序,这种程序是无法言传的知识或技能;组织成员还将相关经验转化为个人内隐知识基础之中,进而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

总之,笔者认为,个体的人力资本在组织内部,在个人、团队、组织之间不断地进行知识的传递,在传递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显性和隐性之间的不断反复的转换,进而在个体人力资本的基础之上又会形成新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一种共享知识,并归组织所有所用,组织一旦变化或者解散,这种资本将受到极大的贬值甚至消失,企业的绩效之所以存在差异,归根到底是这种特殊资本的差异。

绩效考核论文篇(6)

第一,是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够量化和指标化。教学活动具有长时性、模糊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所谓长时性,指的是教学活动的结果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显现出来的;所谓模糊性,指的是教学的自变量和应变量不是简单地对应关系;所谓综合性,教学的结果更多的是多个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绩效考核上,并非所有的教学因子可以清晰地用绩效指标展示出来的。

第二,为了考核简单,在中小学管理中,经常要求教师填写各类考核的文件和问卷。使得一线教师花大量的时间来填写表格材料。甚至于出现,做得好不如填得好的现象出现。从而助长了华而不实,注重材料修饰的不良风气。

第三,由于绩效考核的导向性,致使教师对于没有绩效,或者在绩效考核中权重不高,却非常重要的工作不怎么重视。一般的学校教学考核中,往往比较注重那些具有创新性质的教改和科研项目。使得教师们拼命改头换面地进行创新性的课程和教学改革,而对于教学的常规管理,常常因为考核指标权重不高,而不怎么重视。试想,无论多么理想和完美的课改和教学创新都得建立在教学常规的有效管理之上。

二、教育去行政化的反思

现在将教育的病理归结为行政化,教育去行政化的呼声十分强烈。的确教育行政化导致了学校教书育人的使命发生了异化。在中小学主要表现为,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日益向行政领导集中,一线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的自主性受到侵害。于是,有的学者提出,教育去行政化的命题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改革的现实。可是,在当前的中小学,一些去行政化的措施,不符合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状况。例如,有的学校为了教育去行政化,学校的一些行政事务,成了无私奉献,广大教师没有从事的积极性;例如,有的中小学为了去行政化取得绩效,竭力压缩行政人员,致使行政人员往往是一个顶两个,甚至一个顶几个,任务复杂而繁重,苦不堪言;再例如,由于受繁复的申报程序影响,教师们从事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资金报销困难,挫伤了一些教师的积极性。那么,这些问题的病理究竟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主要是对以下几个问题认识不清晰。

第一,教育需不需要行政?这其实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教育当然需要行政支持。我们之所以要提出去行政化,指的是将在我们的教育管理中无需行政化的事情也开始行政化。比如,我们的优秀教师评比,我们的教师培训机会,应该是基于公平、透明和科学的原则来进行,而不能因为行政领导要多多照顾,优先攫取这些机会。

第二,当前教育行政管理不够规范。按照韦伯所说的科层制原则,行政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权力和职责要相对应,并且清晰;行政人员要有基本的专业素质;要按照制度,依法行政,不能掺合个人的私人感情。从这几个方面来说,我们的中小学很多其实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我们的管理者出事情常常是因为掺合了个人的感情,不能依法行政所导致的。

第三,教育行政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实践中发现,我们的一些政府领导,中小学领导,常常置学生的发展不顾,为自己的政绩服务。有的政府领导要举办相应活动,常常要求中小学生参加,严重干扰了学校应有的正常教学秩序;还有的领导,为了拿出“政绩”,不停地举行各种竞赛和活动,使学生成为地区的竞赛机器。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教育行政领导没有认识到教育的使命和客观规律所导致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引导和加强。

第四,对僵硬行政化的反思。有的人引用科层制的僵化的时候,经常会用到这样一个案例:某一个小偷偷了东西,刚好被警察发现了,警察去追小偷,可是将要追到的时候,警察却放弃了,原因是下班时间到了。从现实而言,科层制确实可能与教学活动的长时性、模糊性和滞后性相冲突。

三、关于师德考核的反思

教育官员和教师失德的现象屡屡在报纸和网络上曝光,给教师职业蒙上了道德的阴影。教育管理部门也以此为鉴,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道德的管理与考核,有的学校甚至推出了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师如果道德上有什么污点或者道德问题,在晋升上实行一票否决。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提出,没有无教学的教育,意思是说,任何教学活动中,都包含了道德教育。在我国传统中,也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说法。说明我们认为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在现实中,我们认为有这样几个问题要思考。

一是教师道德是否低下。根据我们的工作实际,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还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任劳任怨,为了学生的发展无私奉献的。的确有个别教师的道德有问题,但比例应该是非常低的。相较于其他行业,教师的道德还是相对比较高尚的。相反,媒体对个别品德低下教师的报道宣传,也不够客观,有把教师妖魔化的倾向,这是需要我们加以警惕的。

二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也是人,也有家庭,也有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他们有权利享受基本的社会福利,得到基本的尊重。我们不能苛责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如红烛一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如春蚕一样,牺牲了自己,吐出了美丽纯白的丝。对于学生只讲奉献,不谈私利,这既不符合社会现实,也是对教师基本权益的侵犯。

三是师德末位淘汰。教师道德是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但师德末位淘汰面临的问题是:到底哪些师德可以把教师淘汰?教师迟到几次,教师没有认真备课,教师开会提出反对意见,算是师德问题吗?假如把这些列为师德问题,是不是有师德扩大化的嫌疑?教师师德末位淘汰,那么对于学校领导呢,要不要进行末位淘汰,要不要进行师德考核。我们认为,师德末位淘汰的考核指标应该是那些对于教学产生重大不良影响的失德行为,对于这样的教师,我们要永不叙用。

四是师德考核谁说了算。教师是一项只有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拥有一定道德的人才能够从事的职业。师德评判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要切实地维护教师的权益,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对于师德的评判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专业人员来从事。以上是对现有的以生为本、绩效管理、教育去行政化和师德考核四个管理理念进行了反思。

绩效考核论文篇(7)

绩效考核标准设计不科学体现在:部分企业绩效考核过程中没有标准或标准设计不合理,没有考核标准无法实现科学、准确考核;未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考核,产生考核不全面、不标准、不公平及不客观现象;绩效评价标准主观性太强,可操作性差,评价没有客观评分标尺,评价者的考核可能参杂有个人因素。

2.流程不明确,可操作性低

让绩效考核思想深入全员工心中,消除和澄清对绩效考核的错误及模糊认识。绩效考核不是主管对员工挥舞的“大棒”,也不应成为无原则“和稀泥”式的每人都好。考核不是为了制造员工间的差距,而是实事求是地发现员工工作的长处,扬长避短,有所提高。绩效考核要以尊重员工的价值创造为主旨,它虽是按行政职能结构形成的一种纵向延伸的考核体系,但它也应是一种双向的交互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工作沟通。

3.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

受监督的权力注定有被滥用的倾向。由于员工不参与评估过程,不了解考核结果,领导层也不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一切都由部门领导说了算,容易造成部门领导全凭主观印象和个人好恶来对下属进行考核。而且,因为考核投诉渠道不畅通,员工受到不公正的评价时无处诉冤,会导致部门领导在考核中随意滥用权力。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考核过程形式化。许多企业已经制定和实施了比较完备的绩效考核规章,但是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却不能够得到落实。

二、设置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1.选择合适的绩效考核理论和基本模型

根据企业特点选择适合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绩效考核理论,是建设符合企业特色的绩效考核体系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在选择绩效考核理论时,不要以绩效考核理论的应用范围和先进,还是落后作为选择标准,而要以是否符合本企业特点为依据。我国中小企业都有其各自鲜明的特点,因此在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上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来定,也不要妄图能找到一个万能的考核方法直接拿来用,中小企业可以将几种考评模式相结合,自己打造适合本企业的绩效考核模型。

2.设置适当的考核指标

考核指标的确定对于绩效管理的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小企业在设定考核指标的时候不要盲目选择,指标过低不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指标过高则容易使指标成为空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员工绩效指标的确定应该以企业的绩效目标作为根据,是企业总绩效目标的分解和微观体现。企业在确定了企业战略,确定了企业绩效目标之后,将总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各部门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员工绩效指标,当然这个过程具有可逆性。经过这样层层分解,所制定的员工个人绩效指标才能确保是合理的,才能促进整个企业的绩效目标的达成。

3.完善绩效管理的反馈体系

按照现代的管理理念,在绩效考核中员工与管理者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是合作关系,考核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员工的业绩、充分发挥其潜能,提高组织绩效。这样来看绩效管理是为管理者与员工共同服务的。这也就说明了,考核结果员工有权利知道,员工也有权利根据考核结果对企业确定绩效目标和标准及制定绩效改进计划提出建议。高互动性的绩效管理,就要求管理者完善绩效反馈这一绩效管理的必要环节,并给予被考核者申诉的权利,给予被考核者申诉的权利既是纠正考核偏差的重要举措,又是对考核者进行监督的手段。

三、用业绩考核工作提升企业管理工作

1.应结合企业中长期战略导向,科学制定绩效考核指标

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管理者的经验有限,往往不能够建立起完善的绩效工资体系,有些企业即使有,也只是独有外壳,因此说建立完善的绩效工资考核体系十分必要。具体来说,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企业发展定位、战略部署等几个方面进行制定,从员工的工作实际情况出发,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针对不同的考核群体,设计出具有差异性的考核指标。应该注意的是,绩效工资考核的标准设计要具有弹性,防止可能出现的偏差。

绩效考核论文篇(8)

绩效考核作为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与单位的战略目标相联系,它的有效实施可以增强单位的运行效率、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推动单位的良性发展,使组织和员工实现目标,共同受益。但在绩效考核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某些不准确或不符合实际的绩效考核不仅不会起到积极的激励效果,反而会给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带来重重障碍,使员工关系紧张、团队精神遭到损害,成为单位发展的绊脚石。消除绩效考核中出现的消极因素,做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是绩效考核研究的主要任务。本文主要阐述基层单位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绩效考核是企业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对被考核者(单位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的一个过程,即对被考核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内容通过量化考核,按照对应的数据体系进行评价和分析。绩效考核最终目的有两个:一是管理性目的,即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将变动薪酬按“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以增强被考核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对于管理层理顺各个部门的关系和业务发展方向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二是发展性目的,即通过考核,可以及时发现实际工作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对于促进各部门的工作及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好的帮助作用。笔者在对基层单位绩效考核的长期实践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阻碍绩效考核工作的因素:

1.考核过程及考核目的不明确

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很多考核者往往漠视考核是一个评价过程,把考核过程与考核发展的最终目的混同起来,强调考核是以指导工作为主,淡化考核评价,表现为部分考核者对考核过程中检查出的问题不按考核标准进行评分,在评分问题上出现宽大效应,使考核评价结果出现偏差。同时,由于薪酬关系到被考核者的直接利益,在具体考核过程中,被考核者在很大程度上将考核与扣分等同,认为考核就是扣分,扣分就是扣钱,考核的管理目的尤为凸显,从而在实际考核过程中,被考核者往往对考核有抵触情绪,不愿很好地予以配合,因此不能更加彻底地找出被考核者存在的问题,最终影响考核的效果。导致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绩效考核管理部门,甚至一些管理层对于绩效考核的目的没有很好地定位,同时也反映出对于绩效考核的制度、意义宣传不够到位。

2.考核标准设定不科学

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合理用人、公正分配、调动员工积极性、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考核标准的设定必须结合单位发展目标与实际,做到科学、合理。从目前基层的绩效考核情况来看,部分考核标准设置得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例:某部门对下属单位某项考核指标描述为:基础资料填写不规范扣1-5分。考核标准的不具体直接影响到评估效果,甚至有时候由于制定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弹性,考核者对被考核者实施具体量化打分考核时,被考核者与考核者会因为扣分多少进行讨价还价,造成考核成绩不能正常地体现被考核者的工作水平,考核失去了衡量被考核者工作效果的作用,使管理层无法做出正常、合理的判断,考核的实质意义明显受到制约。

3.考核者业务水平及个人特质差异导致考核结果存在差异

因参与绩效考核的考核者业务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同一工作要求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因此,实际考核中对于标准的执行经常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同时,由于考核者个人特质的不同,对待绩效考核的态度也迥然不同,很多考核者由于感情因素及老好人思想的左右,在查出问题后不按标准进行扣分,甚至有的考核者在考核中根据个人与被考核者日常关系、印象的好恶进行评分,对日常关系好、印象好的被考核者在查出问题后象征地扣分甚至不扣分,反之则按标准甚至超标准扣分。这种由于考核者业务水平或个人特质不同形成的考核结果往往无法得出真实的结论,也无法更好地体现被考核者的工作业绩,从而使考核的质量大打折扣。

需要指出的是,在考核结束后,部分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对认为考核结束了就什么事都没有了,思想上松懈下来,对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监督整改力度不够,到下次考核时同样的问题屡现,从而使得考核的持续改进作用不能得到很好发挥。所有的这些现状和问题制约着绩效考核的效果,使得考核结果失去原有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造成决策层在管理工作中无法准确地做出判断,使企业单位或个人的发展受阻。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浅析

绩效考核工作是一个需要根据单位实际情况长期摸索,不断对考核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在此期间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基层单位在绩效考核时,被考核者应全面、客观、公正地对被考评者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同时要进行必要的考核知识培训,以减小考核过程中的偏差,使考核结果的真实性与效性最大化。对以上分析的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应对建议,以逐步促进绩效考核工作的改进和完善。

1.明确考核目的,统一考核思想

(1)以绩效考核理论知识及各级考核办法为理论学习内容,加强单位全员的考核知识培训学习,使单位全员从思想上认识并接受绩效考核,形成对绩效考核工作的正确看法,淡化考核的管理性目的,强调考核的发展性目的,使考核者和被考核者明白,绩效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扣分,而是以这种方式为管理手段,真实地找到被考核者存在的不足,及时地发现并整改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工作持续平稳发展,使得被考核者能够顺利地实现工作目标。

(2)加强考核者政治理论学习,增强考核者的责任感,在考核过程中统一思想,减少考核过程中情感因素对考核工作的影响,降低正宽大效应与负宽大效应的危害,使考核数据的提取更加真实有效,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为各单位下一步工作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提供可靠依据。

2.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

考核项目的编制应与被考核者的具体工作内容及发展目标相结合,对工作效果的评价标准应符合实际并量化,不能模棱两可,表意不清。例:某部门对下属单位某项考核评价标准描述为:基础资料填写出现一处涂改扣1分、一项填写不真实扣1分等。在考核时,坚持按标准进行硬性扣分,真实评价。

3.加强考核者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日常工作中,加强考核者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考核人员业务水平,在考核过程中选择责任心强,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工作人员组成考核组对被考核者进行考核,以减少因专业水平不高造成检查水平不够标准的现象发生,使检查考核能真正达到发现问题的目的,使被考核者各项工作有标准,发展更有方向。

4.加强对考核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

考核的最终目的是发现问题,整改问题,以促使单位各项工作持续改进,为全面完成各项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考核结束后,被考核者应对考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列出整改计划,由专人负责,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整改,并将整改后的结果报相关部门,相关部门考核人员对整改结果进行复查,直致达到标准为止,充分发挥考核的持续改进作用,以促进被考核者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论与认识

通过近几年基层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总结出了考核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为今后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相应的应对参考,为进一步做好绩效考核工作,为单位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海霞刘萍:浅析企业绩效考核方案实施的保障体系.商场现代化,2009年8期.

[2]祁凤鸾宋彬雷将国王磊:浅析企业绩效考核方案实施的保障体系.现代企业文化,2009年8期.

绩效考核论文篇(9)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是企业以既定标准为依据,对其人员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和反馈的过程。绩效考核是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绩效考核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在评价、激励员工,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绩效考核正被国内外各类企业越来越多地运用,成为企业进行有效员工管理的效途径。但由于考核机制、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考核时间僵化、各级人员参与度不够,考核结果落实不够等问题的出现,使绩效考核的效果大大折扣。本文就企业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的较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适合我国企业考核绩效考核的对策。

一、企业绩效考核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国的企业绩效考核管理已实施了几年时间,有些企业也制定出了实施办法和措施,但真正达到考核目的不多,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考核目的,直接影响了企业绩效考核的成效,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绩效考核的“企业整体”理念缺乏

由于职责特性决定,绩效考核工作一般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负责,其他职能部门协助、配合人力资源部做好考核工作。正因如此,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成了人力资源部的“专利”,其他职能部门将其理解为被监管,是惩罚,是压力。在考核过程中,采取自我保护的做法。在部门自评时,给本部门打高分;在部门互评时,要么采取“一团和气”,要么进行“相互攻击”,直接影响了绩效考核的成效,使绩效考核成了企业职能部门的负担,导致绩效考核结果与初衷大相径庭。因此,提高绩效考核的“企业整体”理念,是企业绩效考核的当务之急。

2.全员参与程度不够

很多企业由于绩效考核的意识不到位,没有实现全员参与制,员工没有参与到企业考核管理中去,对企业绩效考核的目的,以及个人的考核目标不明确或不了解,考核制度的建立及考核指标的选择没有通过职工大会讨论,没有建立良好的绩效管理制度,而是采用较随便的办法;或者因为没有进行全员沟通,致使设计的考核方法和指标与企业的特性和需要脱节;或者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及时调整考核方案等,种种问题使绩效考核管理方法难以有效实行。

3.考核指标设计不科学

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应结合不同部门、不同工种的职能,找出其关键点,体现出不同特征。但在实践中,很多企业设计的考核指标、评价标准,没有考虑以上因素。如在员工绩效考核中使用定性指标多,权重大;主观指标多,客观指标少,加大了考核的随意性;又如在考核等级的设计上,虽然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等级,但由于各等级没有明确的指标说明,尤其是没有量化标准,难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界限,考核结果除了“优秀”就是“称职”,几乎没有其他等级,致使多数人员处于一个“称职”等次,难以反映职工的绩效差异,考核结果争议大,人们对绩效考核的宗旨和目的产生质疑,未能真正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和鞭策作用。

4.绩效考评信息沟通不畅

绩效考核的宗旨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绩效”。目前有些企业的绩效考核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沟通不够所致。由于缺乏与员工的有效沟通,致使全体员工的参与度不够,制定的考核指标缺乏可靠依据,脱离岗位职责,评价指标不明确,绩效评价不现实,考核结果难以信服等,可见有效沟通在企业绩效考核中的关键作用。

二、完善企业绩效考核的对策

要使绩效考评切实发挥应有作用,企业应根据绩效考核有关精神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考核组织、考评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大量化指标,减少人为因素,增强绩效考评的信度和效度,使工作绩效的“考和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双刃剑”作用。

1.强化考核组织建设,保障绩效考核实施

科学的组织机构是管理措施得以实施的有力保障。要使绩效考评科学、合理、有效地实施,首先要在组织建立上进行改革和改良。由于企业部门性质的复杂性,决定了考核组织、考核指标、考核方式都有所不同。理论学家研究出了不同绩效考核组织配置,树立了各自观点。笔者根据调查研究,认为在绩效考评中应采取三级组织考评机制,即:决策组织、执行组织和监督组织。决策层为绩效考评的最高组织机构,负责考评政策制定;执行层为具体考核方法的制定和执行机构,负责考评资料的收集、整理,考核指标的分析;检查层即考核监督部门,负责检查决策层和执行层工作的过程和质量。三层考核组织职责分明,决策层和执行层是垂直领导和反馈的关系,执行层既执行决策层的指令,同是将考核中的问题反馈给决策者,为决策层出谋划策,完善考核管理;检查层同以上二者的关系横向的平行监督关系,负责考评过程中问题的修正和考核结果的执行。三级考核组织相辅相成共同保证绩效考评的有效进行。

2.选择有效考核方法,确保绩效考核实效

从理论上讲,绩效考核的方法很多,有适宜部门组织的,也有适宜员工个人的;有适合操作人员的,也有适宜管理人员的。针对我国目前情况,KPI和360度评定法是比较适宜的考核方法。

(1)KPI(keyperformanceindicator)即关键绩效指标,指对组织目标实现有明显增值作用的绩效指标,是用来衡量某一职位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具体量化指标,是对工作完成效果的最直接衡量方式。关键绩效指标来自于对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分解,反映最能有效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设立关键绩效指标的价值,是使经营管理者将精力集中在对绩效有最大驱动力的经营行动上,及时诊断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问题并采取提高绩效水平的改进措施。由于目前企业绩效考核中可量化指标缺乏现象严重,KPI方法不外是一个最佳选择。企业可以根据部门和职务特点,具体设计可操作的量化指标。

(2)360度评定法,它是国外多组织在绩效考核中经常的方法,此法在绩效考核时通过被评价者周围的各类人——诸如上级、下级、同事、内部或外部的客户等收集评价信息,最后这些“全方位”的信息经过计算机系统的整理给被评价者反馈报告,通常被评人是惟一一个得到综合报告的人,然后他们可以与上级或下级一起就其自我改进计划的制订进行讨论。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不是员工之间的比较,而是员工的自我评价、改进和发展。这种方法也正好解决当前我国企业存在的对绩效考核的“监管和压力”的误解。

另外,目标管理法、主管述职评价、分级法等等也都是绩效考核常用的方法。每一种绩效考核模式与方法都反映了一种具体的管理思想和原理,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不同的模式方法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与适用条件。在具体应用中要针对不同的考核层面、企业规模和企业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KPI考核有一句管理名言:不能度量它,就不能管理它。所以,尽可能地使考核指标量化是提高绩效考评质量和效果的关键。3.加强有效沟通,保证绩效考核实效

沟通在绩效考核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绩效考核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多由于沟通不畅造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绩效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沟通。因此在绩效考核的各阶段实行有效沟通十分必要。

在设计阶段的进行有效沟通,可以了解员工的要求和想法,减少考核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在考核实施过程中的进行有效沟通,既可以为做好考核工作打好基础,又可以在考核过程中通过与员工面谈,了解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工作困难,做到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考核结束后及时进行有效沟通,可以使员工了解组织对自己的评价,以便发扬成绩,查找不足,改进工作,提高效益。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只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考核的目的不是止于考核结果,它是新的绩效管理的开始,绩效考核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4.缩短考核周期,增加考核成效

目前企业的绩效考核大多是在年终或者是半年进行的事后期末考核,这种方法不能及时将员工的成绩和不足展现出来,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因此要改变期末考核的做法,增加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和日常考核,将各种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日常考核的重视,它主要评价员工履行日常工作职责和完成临时工作任务情况,以考勤、岗位职责、计划和临时性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可以对员工绩效做出阶段性评价,随时发现问题,改善绩效;同时注重对员工实行个性化考核,把个人的考核目标进行量化和明确,使个人考核与岗位职责、工作目标紧密结合,公正客观地评价个人工作业绩。

绩效考核论文篇(10)

2.团队内部缺乏交流沟通现阶段,考核与被考核的关系仍然是不平等的,是一种上级和下级的关系,也就是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这主要原因是考核的内容与员工的工资以及晋升紧密相连,使得考核显得更为紧张。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继承传统的操作方式,对于员工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都不关心,仅仅是上级布置任务,下级执行命令,沟通的缺乏使得本应该是双向的交流变为单向的上行下达。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绩效考核的相关建议

针对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绩效考核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考核奖惩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鼓励员工积极沟通交流等,希望能够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绩效考核的水平,从而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1.建立完善的考核奖惩制度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实情况,将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与经济以及非经纪奖惩措施挂钩,采取全面考核与随时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调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社区服务中心的社会认可度。对考核优秀的员工给予增加绩效工资,并改善其工作环境等奖励措施,同时,对于绩效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在承受范围以内给予相应的惩戒措施。此外,对员工的职务升降以及学习深造情况也将以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自身价值。

2.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内现阶段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考核的理论研究尚不完善,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制定一套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将现有的不合理的考核内容删掉,并邀请专家深入调查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协同制定考核目标和内容,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绩效考核制度。

3.鼓励员工积极沟通交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和学习的氛围,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将自己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战略和考核内容的相关意见积极表达出来,并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对行之有效的具有创新性的意见给予奖励。同时要本着管理者与被考核人员的平等关系,本着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个大集体负责的态度,对问题及时提出并解决,共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为共同目标,积极交流沟通,为社区卫生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绩效考核论文篇(11)

为了调动人的工作热情及创新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我院经过反复的调研,决定在全体员工中开展绩效考核并与本人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挂钩,明确绩效考核的定位,确立绩效考核的目标,就是要体现对员工合理而有效的激励,通过调整绩效考核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绩效考核的激励效果,使绩效考核成为最有效地传递医院文化与管理核心理念的渠道。

一、制定《绩效考核规则》

为了更好的体现管理的责、权、利相结合的良好机制,更进一步搞活科室的管理,加大对员工激励的量,逐步改变绩效考核的方式和方法,体现多激励,少处罚的原则,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潜能,更好地为医院服务。现将绩效考核的具体规则详细叙述如下。

1.1考核方法:将直接上级考核法、强制比例法、目标管理法几种考核方法综合运用,设计成了我院目前使用的独特的绩效考核方法。①直接上级考核法:即我们采取谁分管谁负责,一级管一级,自上而下的考核,这样使工作岗位更有利地监督,工作热情更有效地激励。②强制比例法:在目前社会环境状态下,可以有效的避免由于考核人的个人因素而产生的考核误差。根据正态分布原理,优秀的员工和基本合格的员工的比例应该基本相同,大部分员工应该属于工作表现一般的员工。所以在考核分布中,可以强制规定优秀人员的人数和基本合格的人数。使用这种方法,就意味着要提前确定准备按照一种什么样的比例将被考核者分别分布到一个工作绩效等级。③目标管理法: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绩效评价方法。其基本程序: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共同制定绩效考核的标准。在考核期间,考核者和被考核者根据业务或环境变化及时修改或调整标准;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共同制定决定目标是否实现,并讨论失败的原因;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共同制定下一个考核期的工作目标和绩效目标;目标管理法的特点就是互动,在不同工作岗位、层级的员工之间建立一种绩效伙伴关系。使绩效考核考核者的角色从“法官”转换为顾问和促进者,被考核者的角色也从消极的旁观者转换为积极的参与者。员工增强了满足感和工作的自觉性,能够以一种更积极、主动的态度投人工作,促进工作目标和绩效目标的实现。

1.2具体实施步骤:按照层级管理的原则,上级考核下级,逐级考核。由考核者在每月的1-10日内,将设计好的考核表分发给自己的属下(被考核者)自评,自评后提交给考核人考核,然后由被考核者签名确认后,再提交,最后由考核者进行审核后网上提交人事科。由人事科通过系统进行分数的汇总,然后系统会自动生成每个人本月的考核后实得工资。通过网上提交到财务发工资。

1.3考核标准分值:设置考核的标准分为100分,根据工作实绩酌情减分和加分,达到所规定的考核比例,加分总分最高为10分。

1.4考核比例:(每年进行比例的调整)<90分10%,90-94.9分20%,94.9一99.9分40%,100一110分30%。

1.5考核时间及监督:①人事科每月将对各部门的绩效考核进行审核、监督以保证考核总目标的实施。②要求各科室每年进行绩效考核表的修改一次,建议增加一票否决的单项扣分的内容。③每个月的1一10号进行绩效考核,并要求各部门让员工签名后提交负责人审核,在每月10号下午5:30,通过院内局域网提交到人事科汇审。

1.6各级别岗位的人数详见《医院各岗位聘任指标》。分医疗系列、护理系列、医技系列、行政工勤系列、管理干部系列,各系列根据工作情况、风险度设置A.B,C三级,按科室的情况分配相应的指标;各级别岗位工资的等级,根据实际,设置合理的级差,根据医院每年的效益进行一次调整。

二、制定级效考核标准

2.1各考核单元根据《绩效考核规则)的要求及各岗位的工作实际,把各式各样的考核标准、岗位要求在本单元中充分公开讨论,修正、制定每个岗位的考核标准,并量化为分数,根据权重分配分值,使其体现各部门管理需要,达到目标管理要求。

2.2设置一票否决的单项扣分内容,如严重违反医德医风、行风建设及《医院职工守则)、《医院诚信公约》,发生严重医疗差错事故等。

2.3根据岗位不同、职责不同,全院共设计考核表60多种,即医院行政副院长、业务副院长、医务科长、人事科长、院办主任、后勤科长、计财科长、财务科长、设备科长、护理部主任等职能科长绩效考核表;科室主任绩效考核表、护理部考核护士长绩效考核表、各科主任考核护士长绩效考核表、各级医生、护士、工勤人员考核表等。

2.4设计绩效考核标准原则:由基本素质要求、岗位基本职责要求、能力要求、工作量、工作绩效、奖励项目标准(加分项目)、一票否决的单项扣分标准等。

三、建立绩效考核的电子管理系统

3.1在1999年7月开始实施全员绩效考核之初,采用纸张式表格式自评后,考核人评分,再由被考核人签名确认后,递交院人事科汇总,一个季度一次,工作量大、程序繁杂,不能有效地与每人的岗位工资及绩效工资挂钩,而且递交过程多次“曝光”,造成一些单元与单元、上下级、同级之间互为攀比。经过半年的运行,发现存在很多问题,成立了科研攻关小组,计划建立绩效考核的电子管理系统。

3.2从2000年1月开始使用绩效考核的电子管理系统,每月进行一次考核,与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挂钩,真正达到了激励的效果。

3.3绩效考核的电子管理系统,实现了全员院内局域网内的凭密码进人系统进行信息传递,完全实现无纸化传输。考核者在每月的1-10日内,将设计好的考核表分发给自己的属下(被考核者)自评,自评后提交给考核人考核,然后由被考核者签名确认后,再提交,最后由考核者进行审核后网上提交人事科。根据考核权限、浏览所属部下的考核,由人事科通过系统进行分数的汇总,然后系统会自动生成每个人本月的考核后实得工资。通过网上提交到财务发工资。

3.4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可以通过考核表上设置的考评说明栏进行沟通,考评者可以指出被考评者的不足,对工作的期望。今后工作注意的方向或者表扬等,被考核人也可以通过浏览考核表及考核说明后,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然后再签名确认。

3.5根据权限设置绩效考核监控系统,原则上上级监督下级,同级不能互相监督。下级每年对自己的直接上级和间接上级采取调查表的形式进行一次监督反馈,内容包括对他们的工作及其他各方面的监督。还有定期召开领导干部、党员民主生活会,监督和约束各级管理干部的行为。

四、绩效考核反馈机制的建立

4.1按照层级管理的要求,考核者对被考核者有进行考核后辅导的义务,通过对考核后效果的反馈,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明确激励的效果。

4.2人事科定时对各级考核者进行考核辅导,了解员工对绩效考核的反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