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8:12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68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农民的各项要求也在提高,同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共同来完成。在整个工作中,必须找准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添措施,努力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突破。

1 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

近年来,全县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严格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通过两年的努力,共举办新型职业培训12期,在农村农业各领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68人,使之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促进劳动者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2 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实际在家人员主要是老、妇、幼,有一定文化素质、相对有点经济头脑的人都选择外出务工挣钱,不愿意选择在家从事风险高、效益低、劳动强度大的农业生产,达不到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求同一个培训对象不能在3a内重复参加培训,哪怕是不同科目不同类别的培训,否则在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平台无法录入,导致农民参与培训和掌握技能的单一性。对新型职业农民及其从事的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大,申报难度大,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所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名额和经费由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统一下达和配给,地方政府投入能力有限,导致培训的面不广,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除了理论知识以外,也很注重现场教学和实际操作,因此种植业培训时间基本选择在生产季节,这样可以让学员更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但学员又不愿意在这期间参加培训,因为正是生产上需要管理和劳动力的时候,一旦离开会给自己的生产经营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所以组织培训有难度。

3 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建议

3.1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选拔机制

确定高学历回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进行先培训先引导,形成领军队伍,引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有意识的引导有一定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管理技能的人员加入职业农民队伍。

3.2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

充分发挥县农业局、农广校以及其他培训机构的作用,统筹协调好与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教育培训资源的合作,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县内培训与外出考察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产业培训相配套的方式,对纳入培训计划的人员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选择部分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到农业高校和先进产业基地实地学习培训,提升培养质量。

3.3 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机制

“联合辐射”。即联合农业、畜牧、林业等涉农部门建立互通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县内规模农业产业基地,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 “校村互建”即培训机构与产业集中发展村联合成立生产实训基地,带动学员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 “中心依托”即成立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以培训基地、示范基地为中心平台,将培训内容制作成电子教育课程,实现新型职业农民跨时间、跨地域培育。 “跟踪问效”即开展后期跟踪走访,检验学习效果,及时跟进技术指导,搜集合理化建议意见,总结存在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薄弱环节,完善培育方式方法。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建设培训基地,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在上级下达的培训资金基础上地方政府配套一定的产业发展资金,列入财政专项和农业发展基金项目,并逐年增长。

3.4 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

对新型职业农民从事规模种养产业,且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采取“先缴后补、减免补助”的方式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资金。对高校毕业生新办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牧场1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职业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对积极参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一定标准的补贴,以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经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篇(2)

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迫切的要求。新农村的 经济 建设、 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要落脚到新型农民的培养上。培养好新型农民,首先就要研究培养新型农民的制约因素。

1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历史因素

1.1我国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期的封建专制最终导致农民的性格只能是封闭和内向的人类具有的那种对自然、对社会、对现实世界的抗争精神被泯灭,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同时,由于农民居住地域的分散性,形成了他们安于封闭式的生存现实,从而养成了

2.2 农村 教育 投资 不足也限制着新型农民的培养无论是农村义务教育还是 职业教育 ,在师资力量上,在硬件投入上,和城市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在农村许多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学校校舍陈旧,危房多,教学设备条件差。图书仪器缺乏,许多中学生没有条件做 物理 、化学实验,有的中学甚至连演示实验都无法做。教师待遇差,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低,许多教师未达到国家规定的 文化 程度[2]。

2.3 农业 技术的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的薄弱是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直接原因对于已经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村劳动力来说,接受 基础教育 的阶段己过,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农村技术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是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水平、经营 管理 技能的直接和有效手段。然而,据笔者在商丘 调查 发现,农民科技培训参与率低,接受培训的时间短。2007年参加过各种形式科技培训的农民不到20%,且在参加过培训的农民中,累计参加科技培训所用时间大多在5天以下,只有很少部分累计参加培训的时间在10天以上。而当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行科技培训时,就会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笔者曾经采访商丘市睢县河集乡田胖村一名青年,目前在睢县县城开一家门面,给顾客做各式窗户,算是有了一技之长。他今年24岁,初中毕业之后就跟随父母在洛阳市做生意,后来就在一家建材店里当学徒,给人做窗户。对这个行业熟悉之后,现在选择回到家乡做生意。当问到是否愿意留在洛阳时,他回答说不是不愿意,而是在那里没有亲朋好友,没有归属感,房价又太贵,所以就回到了家乡。而当问是否接受过专业培训时,他回答说在家乡从来没有,现在的手艺都是在打工时候学会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匮乏。从商丘市农调队对农村2389名就业劳动力接受培训的情况来看,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只有500人,占20.93%,而其中由政府组织的培训农民的参加率只有4.60%;未受过培训的人数为1889人,占79.17%,而认为不需要的占15.53%,愿意接受培训的人数是1571人,占总就业劳动力人数的65.76%。这就说明我国农民素质培训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培训规模小;二是相关人员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认识不到位;三是农业科技人员少;四是 财政 对农民科技培训投入不足;还有就是培训内容的问题。这同时也说明我国农民素质培训工作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篇(3)

普洱市土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山区占全市土地面积98.3%。总人口26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00多万人;少数民族150万人,占总人口的60%,社会经济及文化教育非常落后,属边疆欠发达贫困地区。

(二)少数民族较多、文化素质低

全市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等24个常居少数民族,其文化根基差、传统观念落后,部分少小民族没有文字,其中有多个少数民族,虽然国家长期以来对他们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培养和农业技术培训,但是其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仍然未能达到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

(三)传统观念重、文化经济滞后

大多数农民长期居住在边疆地区或边远山区,山高路远、交通通讯不便、文化教育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收入来源少,农民的文化素质、学生就学率较低,农民文盲率占比较高,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非常不利。

(四)农村教育基础薄弱、教师队伍缺乏

由于边疆、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办学条件较差,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和教师不足,基础教育水平较低,延伸影响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教育;另外县乡科技培训机构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对新型农民的培养能力有限。

(五)农民渴望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生产难以解决农民的经济收入,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农民必须掌握相应的生产经营技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获取高效稳定的经济收入。因此,广大农民渴望得到相应的专业化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自身创收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

结合普洱实际,作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来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工作。

(一)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和方案

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政策导向和要求,研究制定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根据各地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研制培训方法及培训内容,针对性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使每位农民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逐步将当地农民培养成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

(二)完善体系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和水平

1. 完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级为中心、县级为基础、乡级技术指导的培训体系,完善县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和农业远程卫星服务站建设,形成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全覆盖,加大电视、网络科技文化教学培训覆盖面。市、县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培训主体,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技术指导,充分调动各级培训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农民培训;积极争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设备,配备现代影像、图片、信息网络及远程培训设备,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能力。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队伍是新型农民培训的基础,各级培训机构要配备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整合科研院校教师和技术部门人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培养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关键。

3. 改进教学及培训方法。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拓展学员思维空间,培养学员创新能力。教师要注重学员思维能力的开拓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分析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围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和农民素质教育等内容来编写培训教材。教学采取图文教学、远程教学、现场示范教学等方式,教师既要能传授科学知识又要能指导实际生产,贴近农民、了解农村、熟悉农业,丰富实践经验,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让农民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这样,农民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的新型农民人才。

(三)研究农村资源现状、引导农民创新产业发展

调查分析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农业资源状况和生产条件,围绕普洱市土地广阔、物种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条件适宜等优势,引导广大农民发展切合自身发展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培训工作要围绕当地产业发展的内容,让农民逐步掌握相关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向标准化适度规模发展,使每一个地方都逐渐形成适宜当地的优势产业,每户农户都有效益良好的生产项目,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增加农民稳定的经济来源,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四)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

根据普洱市少数民族多、农民结构复杂、文化层次不均、传统观念重等情况,要有选择、有分别、有层次地设计制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

一是要转变农民的文化传统观、传统生产方式,引导农民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和现代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首先进行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理论培训,让农民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然后深入到田间地头和生产现场进行实地操作、讲解,理论与实际结合进行教学,并组织农民到发达地区进行参观学习,在提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增加其感性认识,转变其传统观念,让农民真正学到有用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

二是对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农民,根据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文化基础较差分成两个层次,分班培训,按文化程度高低不同设置专业技术培训内容,基础较差的农民要进行相应的文化教育培训,使培训切合农民自身素质提高。

三是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素质低、汉语语言沟通困难、理解和接受能力差的情况,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要简明易懂、深入浅出、易于掌握接受,使有文化基础的农民尽快学习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使文化基础差的农民提高其文化素质、学到和掌握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篇(4)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省人民政府关于2016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围绕创建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以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为核心,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全县计划培训人员750人,具体目标任务如下:

1、职业农民培训550人。培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40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50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00人。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对培训合格并经认定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认定并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率达到60%以上。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人才(以下简称“电商人才”)培训200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

(三)奖补标准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奖补资金实行直补培训机构的办法,具体奖补标准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按人均3000元、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均按人均1000元,电商人才培训按人均2000元。奖补资金的具体拨付、使用和管理要求,按照省财政厅、省农委制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四)实施范围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在全县各乡镇实施,重点培训范围是美丽乡村中心村、贫困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各乡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分解情况见附件1。

二、重点工作

(一)确定培训对象

1、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培训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生产经营型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涉及茶叶、猕猴桃、中药材、高山米、蔬菜、笋用林、畜牧等七个产业;专业技能型主要培训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工人和雇员;专业服务型主要培训统防统治植保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对象遴选条件:长期稳定从事农业,有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不超过60周岁,其中生产经营型培训对象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倍以上,且产业达到一定生产规模(见附件3)。培训对象遴选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县农发委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农发委确定的程序择优确定。2014、2015年已培训的职业农民今年不再培训。

2、电商人才培训。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中,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等。培训对象遴选条件:已开展或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愿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有电脑和智能手机应用基础。培训对象遴选由县农发委按照职业农民遴选程序择优确定。电商人才与职业农民培训对象不得重复。

(二)确定培训机构

根据《市2016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择优确定县农广校作为全县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见附件2),同时将职业学校作为职业农民培训理论教学基地,共同组织培训。县农广校负责学员整个培训期间教学实践管理,制定培训计划,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台账,职业学校负责制定学员理论教学期间管理办法,全程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三)明确培训内容

按照农业部推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课程,培训内容要符合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广泛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需求,鼓励采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点单式”培训。培训内容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部分。

1、职业农民培训。公共基础课重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素养、涉农政策法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生态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市场营销、“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等内容。专业技能课重点培训农业绿色增产增效攻关模式、良种良法配套、农信农机农艺融合、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等技术技能。

2、电商人才培训。公共基础课参照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安排。专业课重点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网络店铺建设、产品包装、客户服务、网络店铺营销等内容。

(四)创新培训方式

1、职业农民培训。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参与式、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训方式。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5天,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为提高培训效果,原则上每期培训班不超过50人;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农时季节和农民对技术需求等,分时段培训,每段培训时间不超过2天;注重实践技能操作,理论课和实践课时间按1:2安排;做到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

2、电商人才培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其中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5天、参观学习2天。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五)做好考试考核和认定发证工作

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采取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方式,对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县农发委审定。对考核合格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对培训合格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按照省农委皖农科[2015]125号文件要求,进行新型职业农民认定,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对培训合格的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电商人才进行统计造册。

三、进度安排

按照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按照以下步骤有序推进实施。

(一)精心制定方案(3月中旬前)。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市2016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及时分解落实培训任务,认真制定整体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工作、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等,实施方案报省农委、省财政厅及市农委、市财政局备案。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围绕创建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由县农发委牵头组织县农广校和产业专家等共同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方案要按规定时间(15天或7天)和分阶段(7次或3次)培训要求制定,主要明确每期培训班的培训机构及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和工作要求等内容,以便培训机构实施。分专业培训方案及培训机构承担任务情况报省市农委备案。三是制定教学管理方案。县农广校、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培训方案,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管理方案。方案主要反映组织领导、学员名单、教学计划、培训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报经县农发委批复后实施,做到“一班一案”。

(二)认真开展培训(3月中旬至11月中旬)。县农广校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分专业培训方案和教学管理方案开展培训,严格培训时间进度和质量。遴选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为授课教师,每期培训班至少聘请一名省级专家。电商人才培训师资主要聘请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讲师团成员,并根据需要扩大聘请师资范围。认真选择教材,并保证参训学员人手一套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公共课教材10种以上和专业技能课教材3-5种)。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每期培训班建立5项制度:即班主任制度(每班确定一名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第一堂课制度(每期培训班县农委安排人员上第一堂课,宣讲政策,并了解培训机构培训工作安排和学员需求等情况);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实行学员每天签到);满意度调查制度(每期培训班最后一堂课,县农委安排人员组织学员开展满意度评价,了解培训实施效果),培训台账制度(建立培训台账、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

(三)验收总结阶段(11月下旬-12月底)。抓好验收工作。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任务后,要及时向县农发委提出验收申请,县农发委会同县财政局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出具验收报告,对存在问题的待整改后再验收,直至合格;抓好认定工作。培训结束后,及时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并为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档案,落实跟踪联系服务和扶持政策;抓好总结工作。县农发委在项目验收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绩效评价的部署和要求,对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分管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农业、财政、人社、教育、职业学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组(见附件4),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发委,统筹协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落实解决培训工作遇到的问题,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二)注重培训质量。依托与安农大的校县合作平台,聘请安农大、省农科院、合师院、合工大等相关专业教师为外请专家,职业学校、县农发委中级职称以上在职人员为培训骨干老师,县内乡土人才和龙头企业负责人作为培训辅导员,共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建立以部、省统编教材为主,其他正规出版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为补充的教材使用格局,保障教材质量。支持培训机构将实训基地建设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企业基地等结合,确保每个专业建立一个实训基地,增强实践实训能力。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1.006

近几年来,我国数以百万计的农民通过短期培训掌握农业实用技术或转岗技能。因此培训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些问题,农民往往觉得浪费时间而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来看,教学方法存在一定问题。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特点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于学历教育和以往培训。学历教育学习时间长,在于掌握理论知识。以往培训大都是短期培训,一次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牢牢抓住教学创新点。一是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创新。培训和培育虽一字之差,理念和内容却有本质区别。培训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只是培育的一个环节;培育则包括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全过程,即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只有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才能达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的;二是实现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采取适应成人学习和农业生产规律的“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大力推行田间学校、送教下乡模式;三是实现从培训过程考核到绩效考核的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培训过程不再是考核的重点,而是将培训过程、产业发展与培训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培育效果的综合指标;四是实现从传统培训到现代化培训的创新。在坚持传统手把手面对面培训指导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发网络平台,实现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技术信息咨询、在线认定管理和绩效考评。

1.1培育对象

从培育对象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是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成员,年龄在18~55周岁之间,不同于以往的培育对象是文盲、小学到大专文化都有的局面,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培训出来的效果大相径庭。

1.2培育内容

从培育内容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生产型经营和专业技能型服务为主,培育注重实效及后期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不同于以往理论脱离实践的培训方式。

1.3培育时间

从培训时间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周期为2年半,理论实践时间15天;以往培训时间4~7天,后续指导、电话回访往往都是蜻蜓点水。

1.4培育方式

从培训方式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国家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农业局为主管部门、财政局监管。授课方式:一是采取现场授课双师互动;二是远程网络授课;三是现场与网络相结合;四是答疑解难视频解说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以往培训大都是以现场授课为主、课件为辅,学员一坐一天,效果较差。

2选择正确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特殊性是要求教师根据每次培训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组合应用。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参加培训的教师要不断学习,尽可能掌握让农民易接受的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双师互动教学法等。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各种教学情境,并能达成各种教学目标。

单一使用某种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讲授法,能有效地发挥教师在学员中的主导地位,教师能比较准确、及时地把知识传给学员,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讲课效果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水平和知识技能,还有学员的听课接受能力,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刺激,学员长时间听讲容易产生听觉疲劳,导致注意力下降,从而影响讲授效果。直观演示法使用图片、实物、录像等,使学员获得生动直观的感性印象,对理解抽象的东西有帮助,是通过视觉刺激完成的,其局限性是单一使用容易使学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若两者或者多种方法结合,相互取长补短,效果远比单一效果要好得多。因为没有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和固定的教学模式适用于所有课堂,因此研究好教育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3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有意识地将教学方法组合应用在一起,通过一些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使各种教学方法相互补充,扬长避短,既能弥补单一教学方法中的局限性,又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综合效益,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

3.1根据培育内容,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

在食用菌专业培训中,外聘食用菌专家教授以食用菌栽培技术为主,专职教师讲授食用菌市场营销、合作社账务管理等相关课程为辅,采用双师教学模式培训。由助理教师主持,教授主讲;采用实地参观教学模式,例如木耳挂袋栽培技术和摆袋栽培技术要点讲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问卷式讲解等。

3.2根据培育目标,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

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及社会服务型的培育目的和目标是有区别的。生产经营型侧重管理和市场操控,可多采用考察及经验交流的形式。专业技能型侧重生产技能的掌握,可多采用理论学习和现场操作训练的形式。社会服务型则是侧重技术和劳务的社会服务,除了理论、操作技能外,还注重协作沟通与保证服务质量,所以实训课是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

3.3根据培育时间,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篇(6)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型农村就是通过加强农民之间相互学习,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由于目前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停滞和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所以创建学习型农村对于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改造传统农业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型农村的基本特征

坚持有组织的学习是学习型农村建设的一个基本标志。学习型农村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有一个载体来推动和支撑,有完善的学习设施和充足的学习内容,这是形成学习型农村的有力手段。学习型农村的建设不仅仅让农民单纯的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方法,懂得利用知识的价值,把学习作为一种生存状态,能够通过学习接收、了解新知识、新观念, 并自觉地改造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学习型农村的建设基础条件是农民的平均文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在农民的文化程度达到一定要求之前,不能说学习型农村已经建立起来了,而只是在建设之中。

二、学习型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习平台不优

目前,农村农民培训的“主阵地”是有先进技术的农民。相当一部分农村有先进技术的农民力量缺乏,骨干农民后备储备不足,教学知识陈旧,教育质量不高。同时,由于农村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老化,教育设备落后;农民的进修机会过少,知识更新难以跟上形势,教学也难出效益。

2.学习实效不强

新形势下,各种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对农民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是,目前部分乡镇极少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即使有集中培训,一般仍以理论学习为主,培训模式陈旧单一,培训内容不够规范,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通用性内容多,专业性内容少,理论性的多,操作性的少;农民培训基本上仍是“灌输式”,教需分离现象较严重,培训实效不明显。特别是部分乡镇有些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对农民培训工作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平时把精力集中在抓经济上,而轻视抓农民学习教育,有的以工作忙、人员少、任务重、经费紧等种种理由应付培训工作;选调学习的总是几位“常驻大使”,有的甚至不能如期选派农民参加培训,致使有的农民特别是一些渴求学习的农民多年来一直未参加培训。

3.学习热情不高

当前,一些乡镇培训管理普遍存在培训、考核使用结合不到位问题,出现“学与不学一个样”、“学习与提拔脱钩”等现象,致使广大农民参训热情不高。一些参训农民“身在曹营心在汉”,千方百计找借口请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长时间“脱学”;一些参训农民“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把精力放在钻研和运用理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上,而忽视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三、学习型农村建设的改进措施

1.建设农民学习阵地,加大农民培训投入力度

乡镇亟需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断改善农民培训的基础条件,打造先进的培训平台,切实提升培训水平。利用村级文化活动场所,购置群众所需的各类实用技术、文化服务图书及音像制品,建立“求知超市”或“农村书屋”,为农民朋友提供图书借阅、技能培训、导学导读、信息交流等服务。

2.组建村民学习小组,提高农民学习实效性

根据村民的不同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和实际需要,分类组建各类学习小组,开展各种不同内容的学习活动。组织种养殖户,建立农业科技知识学习小组;组织老年群众,建立健康养生学习小组;组织青年农民,建立思想道德、科普知识、创业就业学习小组;组织农村妇女,建立文艺表演、手工技能学习小组。对中央出台的重大农村政策、党的科学理论、村规民约及本村的实际工作,要分期分批,组织两委干部进行“讲学”活动,既可提高村级干部自身的理论素质,也能够拉近村两委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3.举办各类活动,提高农民学习热情

利用重大节日和农村集市,举办“书香传递到农家”和“科技集市”等活动。加强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宣传、演示及咨询服务等。组织开展“三农”读物乡村行活动,党支部、村委会向农民送书,专业技术人员向农民荐书。组织有实践经验的农业专家、致富能人和科技人员与农民结对帮扶,进一步拓宽新技术、新知识的传播渠道。激发农民学习的热情。

4.强化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学习,培养农民创新精神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制约农村发展的矛盾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在受到国外一些新的先进的农业模式的冲击下,如何提高我国农民的市场竞争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力推进学习型农村的创建,抓好农民培训,提高全体农民对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管理能力和操作技能,是学习型农村创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按照农村生产的需要,通过强化农民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农民的创造技能。把创造学习培训与学习型农村的创建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农民勇于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学习力和创造力,促进农民文化技术的全面提高。

5.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升农民信息化知识水平

新世纪农业进入了有传统的农业模式向新型农业模式转变的新时期,充分吸收当今世界先进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对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开发部署是我国农业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升农民队伍信息化知识水平,强化农民内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科技治村和可持续发展农村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通过创建学习型农村,加快农民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努力提高农民队伍对信息化建设的适应能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技术人员在农业模式转变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罗磊.建设学习型农村党组织浅析[J].新农村,2011(5).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篇(7)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研究综述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的系列指导政策出台,更是为“职业农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能创业”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职业素质之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教育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一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教育,在微观上利于提升职业农民的创业素质,促进职业农民的职业发展,在宏观上有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研究统计

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为关键词,搜索日期截止到2017年8月1日,共搜索到相关文献633篇,其中期刊论文50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博士论文6篇,硕士论文59篇。根据文献检索数据,绘制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文献数量分布图(见图1)。从研究文献分布上看,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的研究逐年上升,2011~2015年研究数量增速较快。

二、创业教育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有关创业的研究就受到了西方学者的关注。柯林•博尔于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创业教育”,他认为接受“创业教育”对未来的人来说是必要的,人们通过创业教育能获取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创业教育正式提出后,学者们对其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为创业教育的内涵研究、价值研究和模式研究等。在内涵研究上,Jones&English(2004)提出创业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等创业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创业所需的观察力、知识和技能,最终提升其创业能力[1]。在价值研究方面,Israel(2003)认为创业教育在帮助年轻人成功把握生活和工作中各种机会的同时,还能促使年轻人为自己工作[2]。在模式研究方面,Béchard&Grégoire(2005)提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在教授技能的同时教授管理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创业,并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学生得到创业技能训练[3]。

(二)国内相关研究。近些年,在我国全民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国内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不断涌现,就内容看可以分为四类。

1.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开展创业教育对于个人能力素质的培养、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创业教育十分必要。郑月珍(2004)提出开展创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广泛开展创业教育是为了迎接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等教育的新挑战,开展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4]。李慧慧(2015)提出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三层意义:高校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5]。阮俊华(2016)认为面向工程类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有助于推动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助于全面提升工程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激发出更多基于技术进步和发明创造的创业[6]。

2.创业教育的国际借鉴研究。李悦(2006)总结了美国创业教育的特点:有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重视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社会机构和大学创业教育基金大力支持创业教育的发展等[7]。周纪昌(2012)指出日本高校通过培养灵活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开拓全方位的创业实践实习机会、开展众多的创业教育讲座、举办多样化的创业计划竞赛、促进国际创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等多管齐下、多方培养实施途径,保证了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创业人才的不断涌现,值得我国借鉴[8]。谢峰&贾萍(2016)总结出国际高校创业教育具有三大趋势,即学科化路径与科学化发展、政府介入与政策驱动发展、全球化与多元创新发展,进而提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需要以高校和政府为主体,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本土化、政策结构化等方面制定发展策略[9]。

3.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许进(2008)以某高校的创业教育为例,介绍了普及性创业教育、以创业先锋班为龙头的系统性创业教育培训和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10]。卢俊义等(2011)认为我国创业教育模式普遍停留在以课堂创业课程教育为主,以学生少量的社会实践为辅的阶段,并没有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的全面参与,因此,我国高校应转变创业教育思路,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大创业教育资源投入,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与创业教育,推动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业者,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11]。王焰新(2015)结合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体划分为科研项目孵化模式、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模式、专业实践模式和综合模式四种,并对这四种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解读[12]。

4.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研究。顾剑秀、方鹏(2012)提出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以资源整合为导向,形成学校统一指导与学院专职辅导相结合的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以普遍参与为宗旨,划分合理的创业教育阶段;建设高水平的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以专业平台为依托,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活动系统化[13]。刘小廷(2014)指出在创业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课程渗透是核心,教师影响是关键,机构协调是保证,政企体系支撑是动力。只有在这四个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将创业教育有效开展并取得理想的效果[14]。杜文婷(2015)提出要加强创业目标的正确引领,合理规划创业教育路径,加强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教育保障机制[15]。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教育研究

由于农业发展路径和阶段的不同,国外并没有新型职业农民的提法。在农民的教育培训这一研究领域,国外学者主要是以人力资源理论为基础展开研究的,如Zuzek&Wielewska(2015)、Fane(1975)、Panda(2015)、Schreinemachers&Wu(2016)等。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我国的农业需要不断转型升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我国的农民也需从传统农民逐渐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化。新型职业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明显的行业性、现代性与高素质的特点[16](朱启臻,2013)。创业能力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一个重要素质。国内学者也纷纷展开了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

(一)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的意义及价值研究。熊辉(2015)指出政府针对知识、技术、管理等方面对创业者提供系统、标注化的教育培训,能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17]。吴易雄(2017)提出要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机制,一切尊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和意愿,发挥他们的创业精神,在决策力、领导力和创造力上政府要给予大力培育,让他们有技能创业[18]。

(二)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的现状研究。冯振兴等(2016)的研究表明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由政府与职业院校合作兴办,培训内容以实用技术与技能类为主,培训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授课教师以技术专家为主,存在着培训效果较差,职业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有限,政府在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中投入的经费较少等问题,并分析了分类分层+理论授课、参观考察+讨论交流、经验分享+示范带动、跟踪回访+集体问诊这四种创业培训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19]。武贵秀等(2016)从创业角度分析了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头人、家庭农场主等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和优势,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推动农民创业就业[24]。

(三)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模式及路径研究。郑丹等(2015)提出在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培训中,应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在创新创业方面的需求,科学设计培训内容、合理安排培训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融合多渠道培训资金,切实有效地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培训的发展,提升农民创新创业的效果[20]。熊辉(2015)指出加强科学创业培训,一是要加强培训团队建设力度,高水平培训团队是提升培训效果的基础,是提升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力的关键;二是不断优化创业培训模式,追求高质量培训效果;三是要加强对后续跟踪服务工作的重视,帮助学员解决实际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难题,以提高学员创业成功率和稳定性,以巩固培训成果[21]。姜家献等(2015)介绍了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三段式”创业培训模式,即:集中培训、考察实习和企业规划设计,具体做法包括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提升培训服务能力、完善培训基地建设、强化自主招生形式、创新培训管理模式、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注重丰富培训手段、建立培训工作机制、加强培训考察实习、实施培训督导制度、搭建后续服务平台、加强培训资金管理、注重培训档案管理、强化培训总结宣传等[22]。苏敬肖、焦伟伟(2017)在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胜任素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素质提升工作的开展、基于创业胜任素质模型建立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意识,倡导自主创业、引进创业实践课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3]。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力图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努力,加快培育出一大批“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农业发展中“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重点是要构建包括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政策等相互衔接、有机联系的国家制度体系。本文结合浙江省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对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制度提出一些观点和思考。

一、浙江省农民教育培训实践

近些年来,浙江省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千万农村劳动素质培训工程”,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重点在三个层面上对农民开展教育。

1.1 农民的初级教育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下发文件,在全国推进“绿色证书制度”教育,即实施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把西方发达国家对农业劳动者实行的先培训、后就业的持证上岗职业培训资格制度作为“绿色证书”工程。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把农民的技术资格要求、培训、考核、发证等规定下来,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作为农民从业和培训的规程,从而确保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在10多年的实施中,浙江省把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作为提高农民素质的重点工程,各级领导班子亲自抓,有工作部署,有经费安排,有强有力的农广校师资作培训的依托,有激励奖励政策等。每年坚持培训“绿证”学员3000名以上,先后培训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5万多人。2004年,实施“阳光工程”培训计划,每年培训农民近4万人。通过培训,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建设,以及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2 农民的中级教育

农业部在新世纪发起的,由中央(地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实施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其主要招生对象是务农、务工中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和实践经验的创业农民。应用远程教育方式,进行中专职业技能教育,使之成为中等职业技能创业人才。实施初期每年培养近2000人,从2008年实施种养专业免费就读政策以来。每年培养近5000人。

1.3 农民的高级教育

从2010年开始,由浙江省财政全额资助,开展了“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提升班”试点工作,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实施“主体提升行动”,探索培养农业创业主体的新途径、新模式,着力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领军者的知识学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人文社会素质,加快推进浙江省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转变,促进浙江省农业逐步走上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该试点工作选择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骨干及种养大户作为培养对象,鼓励其参加大专或本科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培养采用自学与面授教育相结合、课堂授课与实训结合、基础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等学习方式,试点每年培养规模为60名。市、县各地也结合当地实际,与高校(高职院)联合开展农民大学生或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培养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开展两年来,社会反馈良好。

二、浙江省农民教育培训基本经验

2.1 政府主导

依靠行政力量统筹教育培训资源,浙江省建立和完善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工作机制,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培训能力,加强宣传,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2 服务产业

通过调研分析,浙江省把立足农业产业布局和各地农业发展实际,把服务产业、支撑产业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培训内容上,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急需关键技术和紧缺人才开展教育培训。

2.3 因地制宜

面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管理等不同对象,根据区域、产业、服务、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等领域不同特点,浙江省因地制宜,分类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加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确保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2.4 需求导向

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和特点,确定教育培训内容,选择适合农民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把满足农民需求作为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思考与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是专业化的农民,专业化的农民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原则上应至少具有中等专业教育基础,并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因此,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体系可以围绕这个教育目标,并借鉴过往农民教育培训的做法来设计。

3.1 科学确定教育培训对象

目前,主要三大类农民可以通过培训达到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能力要求:一是围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教育培训以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工人为代表,主要从事家庭规模化经营的“生产型”农民;二是围绕发展农村服务业,教育培训以农机手、沼气工、机防手、农村经纪人等;三是围绕发展区域经济和地方特色产业,教育培训以农业工商资本投资人、进城务工返乡青年等为代表的“创业型”农民。根据浙江省的产业发展特点,可优先选择“生产型”农民和“服务型”农民作为重点培训对象,教育培训包括认定前的系统化职业教育和认定后知识更新培训。

3.2 合理制定教育培训模式

不同的职业农民群体应当采取不同的教育培训模式,要把“能否满足农民实际需求、能否激发农民学习热情、能否帮助农民致富”作为衡量标准,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职业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系统培训和经常化知识更新相结合。要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专业技能为主、公共知识为辅,进一步完善“理论授课、基地实训、案例分析、论坛讲座、技能鉴定、跟踪问效”培训模式。大力实施送教下乡,推进培训教师、媒体资源和人才培养“三进村”,把农民教育培训办到乡村、办到合作社、办到农业企业,方便学习。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采用工学结合、农学交替、分段学习、半农半读等方式,解决农民工学矛盾。

3.3 整合教育培训主体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篇(9)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新型农民培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多次提及。农业高校,尤其是农业高职院校在新型农民培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既能提高培育效率,还能丰富新型农民培育理论体系。

1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模式概述

根据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直接参与型和间接参与型两种。(1)直接参与型是指农业高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直接为“未来农民”和现有农民提供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农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全程实践技术指导与问题解决等服务,以全面提高新型农民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直接为“未来农民”提供高等学历教育,以及为有不同层级、不同方面培训需求的农民提供时间长短不一的非学历教育。在这两种新型农民培育实践中,又出现了具体的新型农民培育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农民培育模式、安徽农业大学的“高校+政府+企业”现代青年农场主创新创业实验班培育模式[1]、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平台、三阶段、产学研推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模式[2],以及在多地实践并取得成功的“农业高校+示范基地+农户”模式、“农业高校+致富能人+农户”模式和“农业高校+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户”模式等。直接参与型学历教育一般通过普通高考录取和专项计划考试录取获得生源,其规模大小与专项计划数量以及社会对农业类专业的认可度密切相关。如安徽农业大学的青年农场主实验班以及2019年在各农业类高校开始招生的“现代农业特岗班”,都是为尽快补齐农业基层科技与管理人才短板而开展的新型农民学历提升专项行动。各农业类高校凭借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获得数量不一的专项招生指标和相关农业类专业新生。直接参与型非学历培训主要由具体负责新型农民培育的机构、组织按照事先制定的规程,委托各农业高校全权负责。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农业类高校是主体,培训机构主要负责提供培训场所,对培训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和评价,而不参与培训内容的遴选。(2)间接参与型是指农业高校不直接参与具体的农民培育活动,而是以各种直接面向农业、农村基层的学习机构、媒体、平台等为载体,为农业农村基层学习机构提供师资,为农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学习资料、技术等,解答农民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生产经营问题,对农民进行全方位指导和引导,以不断提高新型农民综合素质的新型农民培育模式。例如“农业高校+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农户”“农业高校+传媒+农户”等具体模式[3]。

2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现状

尽管在新型农民培育中,农业高校有相对稳定的师资及培育场所,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2.1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不到位

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农业类专业学生数量一直相对较少。尽管连续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但农业人才短缺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为了尽快解决农业人才短缺问题,国家启动了“基层农技特岗”计划。农业高校要深刻全面地反思和总结农业类专业学生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强农业类专业学生“敬农爱农安农”职业品质教育,努力提高农业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2.2理论教育的针对性不够强

农业高校拥有理论素养相对较高的教师队伍,但其专业理论多呈现出明显的学科特色。在培育新型农民时,尽管教师已尽量结合实际,但依然倾向于传授理论知识,使得很多受培训人不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这个问题在发展中的地区农业高职新型农民培育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影响了新型农民培育效率的提升。2.3实践操作难以满足受训者的多样化需求与讲授理论知识相比,实践操作在新型农民培育中更受欢迎。目前在我国新型农民培育实践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受训者实践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同,而培训老师的示范时间和一对一指导时间有限。二是受训者从事的农业生产、感兴趣的领域以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而培训老师的专业特长和知识领域有限。三是受训者的问题多是生产实践中的难题,而老师只能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2.4培育方式单一

受培训条件和时间等因素制约,当前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训多以“多媒体课件+教师现场讲解”的方式进行,实践培训则以“教师现场示范+一对一指导”为主。这样的培训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培训现场不能回放。如果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没有弄明白,就不能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培训老师没有足够时间解决受训者在培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受训者的自我学习能力较差,长此以往,受训者的培训效率与积极性都会降低。

3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的改进措施

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存在各种问题。从宏观方面看,是由于没有构建全方位、科学规范的支持保障制度体系,缺乏应有的、系统科学的统筹规划。从微观方面看,是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度不够,缺乏量足质优的师资队伍,培训的教材也没有及时更新。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精准施策,系统推进改革,才能不断提升新型农民培育成效。

3.1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不少推动新型农民培育的政策和制度,但支持和保障新型农民培育高效开展的法律和制度体系还未建立。通过对现有新型农民培育法律和制度进行梳理可知,我国应从新型农民培育经费投入及具体使用、重要地位及作用、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考评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补齐法律制度短板,使新型农民培育有章可循,消除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实践中的制度障碍。

3.2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育体系

要总结试点地区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普遍适用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试推行版)。各省、市、县(区)要根据体系构建地方性新型农民培育体系,并在试推行中及时总结、修正、完善,最终形成适合本地区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在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必须组织相关专家对培育体系中的培育层次及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考评以及资源信息平台建设等关键环节进行科学论证,严格把关。必须基于当地新型农民的实际情况划分培育层次,并与当地农业中长期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培育质量考评必须坚持“既了解情况又促进提高”的原则,做细做实,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尽早解决,充分发挥质量考评体系的导向、诊断、激励及评定等综合效应。培育资源信息平台应集新型农民培育的学习交流平台、信息获取平台、自我价值展示平台于一体,打造成新型农民培育体系中重要的信息平台,整合全国的新型农民培育资源,实现经验共享。

3.3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篇(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特别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2008年底总人口991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3.97%,培育新型农民的任务更加重要,为了促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必要构建一种能够推动农民和相关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动力机制,使之成为启动农民主体内部动力的源泉,激励和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

一、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的概念及内涵

动力,原指机械做功的各种作用力,在实际生活中常被比喻为顺利推动工作、促进事业发展的力量。人类任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活动也是如此。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方面,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阐释,对本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张鸽盛、孔霁认为,农村劳动力培训动力是指有关培训的因素由其自身生成机制与外部条件结合产生的驱使力,它们引导资源有效集中并产生作用,且相互激发、共同推动培训工程的进行,以实现培训目标。他们将培训涉及的各方力量划分为政府、培训机构、企业、农村劳动力自身和市场五方,并认为由于需求各异,必须平衡并综合五方力量,才能协调进行培训工程。其中市场参与培训工程的内驱力是根源之力,由市场拉动,政府、企业、培训机构配合需求,产生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动力,是直接之力。而离开传统农业、进入市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受诸多外力因素和自身需求促使,更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动力系统的重要推动力。

李凌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视角出发。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开展是多方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过程和结果。各个参与谈判的利益主体各自需求的强弱、占有资源的不同、话语权利的表达途径及强弱等因素决定了利益分割的结果,最后以有形的政策方式体现出来。因此,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动力机制要从政府的动力、农民的动力、教育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动力多视角逐一分析研究,才可以得出合适的结论并指导我们的实践。

巫建华等认为,加强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关键在于机制创新,逐步形成规范的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评价机制和政策支持机制。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部门、培训机构、企业和农民等积极运动参与并建立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对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根据培训规模、培训质量等指标,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降低贷款条件或者予以贴息;二是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对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人员在职评、进修、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切实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对作出突出贡献者予以表彰和奖励;三是要对农民参加教育培训进行补贴,降低收费标准,借鉴国外经验,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对获得培训证书的农民给予配套扶持,从而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形成刺激农民培训需求的内在动力机制。

徐薇和张鸣鸣认为,近年来,我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进行一系列创新性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政府推动型培训机制问题、培训机构体系建设问题、被培训农民的参与度问题和财政资金支持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可持续发展机制、梯次培训体系、政策支持以及保障措施等六个方面构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长效机制。

从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们均认为农民教育培训十分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因此必须从多方面调动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认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是农民和相关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原动力。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方面。也就是说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主要来自于自身需求和外部压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内部动力主要体现为参与培训的主体强烈的培训愿望、明确的培训目标、正确的培训态度、满意的培训效果等。这种内在动力是人们积极主动从事或参与教育培训的源泉,能够不断激发农民的兴趣,坚定他们的信心。外在动力与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社会体制密切相关。社会竞争越激烈,培训压力就越大。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转化。从这一视角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农民和相关培训机构从事和参与教育培训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有机结合。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一旦形成。它不仅使人们对所培训的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而且所形成强大的动力能够使培训主体在培训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和兴趣水平,因而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产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二、构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的意义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是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方式,是推动全社会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实现优质、高效运行并达到预定目标提供激励的一种机制。当前,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也要看到,现阶段中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还大大落后于城市地区。政策的着力点除了通过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增强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能力之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培训意识,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不仅对于农民群体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持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首先,从心理学视角看,任何一个活动的发生和发展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来推动。而人类活动的动力总是和主体的需要相联系的。需要是个体生理上的一种匮乏状态,能够驱动社会和个体采取行动的一种内在力量。这是启动活动的原始动力,也是推动活动发展的持续动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和物质活动一样源于人类的需要。因此作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就包括农民个体对培训的需要和社会有关机

构参与培训的需要两类,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活动的展开。

其次,从社会生活发展看,建国60年来,特别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正不断向纵深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正从小康向富裕迈进,对生活的要求已经从为满足基本温饱而谋生的“民本型”和追求生活质量和价值的“文化型”,并正在向追求全面发展的“自我实现型”转化,农民参与培训的需求既不再拘泥于掌握一些简单的技能,也不是拘泥于学历的提高,而是追求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教育培训已经超越了传统培训的工具性价值,体现出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相结合的新的价值内涵,现时代农民需要的这种转变也要求我们顺应时代变化,积极构建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不断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培训需要。

再次,从农民教育培训实践看,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保障和推动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教育培训思想还不能真正转化为农民深入持久的培训行动。一是认识不足,氛围不浓,教育培训还没有成为农民一种内在需求和普遍的思想认识;二是培训面狭窄,针对性不强,培训形式单调,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培训效果不佳;三是培训部门对劳动力就业市场需求的调查和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培训内容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四是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保障,尚不能依法通过评价和奖励,激励农民和有关培训机构积极主动参与培训。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推进中的这些不足也揭示了构建教育培训动力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构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的思考

(一)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导向机制的构建

任何人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存在的,这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心理学有关激励理论认为,目标是引起行为的最直接的推动力,合适的目标会诱发人们想达到该目的的成就需要,对人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目标是人的一种奋斗方向,是一种外在的诱因,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曾归纳了一个著名的公式:激励力量=目标价值x期望值。这一期望理论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选择目标时往往受到目标效价的影响,目标的效价越大,其激励作用也越大。对于新型农民培训而言,导向机制的构建首要的是注意提高人们对教育培训目标价值的认识。这就要求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深刻认识到参与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这说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树立一种正确的导向,才能形成一种积极参与培训的氛围。为此,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大众媒体,加强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的宣传。使全社会认识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教育培训舆论环境。在增强新型农民培训意识的同时,不断激发农民对教育培训的内在需求,使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把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另外,要形成一种正确的导向,还需要及时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通过宣传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提升农民的内生需求,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可以说,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深入宣传报道,有助于扩大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社会影响,使新型农民培训深入人心。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新型农民培训工作。

(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的构建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63

农民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在我国农民在总人口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占据了总人口数量的50%以上,所以农民掌握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根据农民需求,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培训出一批新型的农民[1]。

1 目前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现状

1.1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在我国农民当中,文盲的存在约在6%左右,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民仅为17%左右。由于文化程度是衡量农民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还不能达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由于学历水平过低,导致农民不能在科技方面培训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重视科技在生产中巨大影响,但是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导致其不能掌握最先进的相关科技,和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

1.2 多数农民不能接受专业的科技培训

由于我国目前的现状,导致对于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不能纳入法制体系中去,所以我国绝大部分的农民一般都不能经受专业的科技培训。他们所进行的农业活动一般都是靠祖辈口口相传或是自身的实践而形成的,不具有专业性,也不利于掌握科技新型农民的形成[2]。

2 影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主要原因

虽然传统农民对于科技培训具有着较大的积极性,但是在实际的科技培训中,其参与率还是比较低,影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

2.1 政府因素

由于在对新型农民的培训过程中,没有相关的法律要求,这就导致在进行农民科技培训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无法进行全面的协调部署工作,使得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不能进行有效落实,并且即使进行了培训工作也是草草了事,不能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在加上政府的不重视,使得对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宣传工作也不能正落实,这就导致了很多农民无法及时了解到相关的培训信息。由于落后的宣传模式,致使很多消息只能传达到村委会或合作社。由于一些村委会组织不完善,导致在进行培训的时候,往往都是通过凑人头的形式来进行,这就使得培训工作很难真正落实,无法切实做到新型农民科技的培训工作。

2.2 培训机构因素

相关培训机构在进行信息农民科技培训的时候,一般都是运用“填鸭式的方式进行”,使得培训工作不能具有针对性。然而,由于培训机构的不专业,导致进行相关培训的时候,不能根据当地的实际,并且培训方式单一,不具有操作性,多种因素导致农民不愿意参加相关的培训工作,大大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对新型农民进行可以培训的时候,会对小麦、玉米、西瓜、黄瓜、土豆等多种农作物的知识进行讲解,这种大杂烩似的讲解结构,使得农民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这就使得培训效果十分不理想,往往只是走个过场。

并且对新型农民进行培训的讲解人员往往都是只掌握理论知识,而没有进行相关实际操作,这就造成了纸上谈兵现象的出现。由于缺少对农村真正实情的了解,致使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中往往只是进行枯燥理论的传输,实用性较差。又由于培训内容具有滞后性,不能对农民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从而农民对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不感兴趣[3]。

3 建设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

进行新型农民培训的培训主体应该是政府相关机构,培训主体应该是农民。对于新型农民的培训,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政府要选择高等院校的教师为农民进行培训工作,而且政府层面还应该加大对新型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通过设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使得农民提高自身素质。

3.1 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制度

政府应该加强对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视,通过加强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相关培训工作制度化。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培训机构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完善整体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打下制度基础,提供法律保障,并且也应该对新型农民的培训经费、考核制度也做到相关的规范[4];政府应该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对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责任,应该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关的配套完善工作,使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各级政府需要引导相关高校或科研单位走基层,通过实际的走访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3.2 完善培训模式

政府在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树立典型,通过这种方式带动更多的农民加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中来。政府和相关的培训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农民真正需求的了解,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模式。可以对本地科研生产企业进行大力推广,通过制度上和技术上的鼓励,加快其和农民生产互帮互助活动的进行,通过专业化一对一的帮助,有利于加强农民和龙头企业利益链条的一致性,有毅力加强农民组织化的程度[5];可以进行公司加培训加农民的方式,相关地方标兵企业,可以通过对农民科技上的培训工作,确立其在地方的经济地位,不但可以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在物质方面对需要帮助的农民提供帮助;可以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培训,在进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减少相关示范基地,通过带头示范的作用,起到辐射作用,从而能够带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传播。

3.3 完善的培训内容和形式

培训机构要按照农民的自身需求对课程的种类进行相应设置,从而对农民培训方式进行创新,借此来提升培训课程对农民的吸引力。按照农民需求对课程进行设计,这是由于年龄稍大的农民急需要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和点拨。例如,对农作物种植技术以及养殖技术等。而对于一些要出外劳务的青年人来说,他们希望通过相关培训学到一技之长,希望以此来获得一份较为稳定和良好收入的工作。而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农民来说,他们则是希望通过培训完成创业梦想;培训机构的课程开展要根据农民文化水平的不同来调整课程的形式和难易度。例如,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则可以使用带领其参观示范田,观看种植、或者是养殖的影片等形式来完成培训。而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则可以使用相应课件或者是教材的形式来进行,如某市有新型农业培训课件若干个,其中包含了农业、林业、养殖业等农业知识;编制并印发了关于农业专业技术手册上千本,其中涉及到水果种植、粮食种植、蔬菜种植、蚕桑养殖等,并且还印发了大量的养殖业模式图千余张以及与农业有关的科普知识资料等;培训机构还要合理、科学安排农民进行培训的时间,同时还要做好培训宣传,做好农民培训工作,同时还要适应农民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进一步推动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

4结束语

在进行新型农民科技的培训工作中,应该切实认识到目前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以需求为导向,从实际出发,从而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马云启.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21):01-62.

[2]徐磊,张峭.我国农民科技培训供求及均衡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5):132-136,142.